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420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四百二十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二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二十卷目錄

 思恩府部彙考二

  思恩府山川考二水利附

  思恩府城池考

  思恩府關梁考

  思恩府公署考

  思恩府學校考

  思恩府戶口考

職方典第一千四百二十卷

思恩府部彙考二

[編輯]

思恩府山川考二       府志

[編輯]

白山土司

筆架山 :在喬利舊司治之東北。起伏三峰,形如筆架。離舊治十三里之遙。

九兒山 在丹良今司治西,接歸德界。山頭有九峰,遠望如嬰兒隱立,因名之。

獨秀山 在喬利舊治之東,平地突起如笏,又名「印笏山。」

姑娘江 在司治東南。古時九婦女攜手過江,驟然江澇湧出,衝去不見,土人因而名之。小溪 在上旺城頭。發源由博學城頭司前,自坑穿出,合紅水大江。秋冬乾涸,春夏汎漲。興隆土司

掛榜山 :在司治東南,距司二十里。平遠蒼翠,狀如懸榜。

旗山 在司治東五里。高峰突起,溪流環繞。上有石,刻「旗山帶水」 四字。

雞籠山 :在司治西南八十里。山極方廣。相傳,昔人見有一雞棲止其上。每天將曉,輒聞山中雞鳴聲。

暗山 在司治南六十里。峰巒峭突,林木蓊鬱。雖晝行必持炬,炬滅則滿塢黑暗,如在漆室中。七首山 在司治西六十里。高峰峭壁,起伏七峰,似七人之首。俗傳古有姊妹七人學仙於此,沖舉而去,故名。

鳳凰山 在司治後。峰勢翩翩,宛如鳳翥翔集。黃旛嶺 在司治東南三十里。嶺勢峻絕,一望黃色,如樹幟然。

清水江 在司治東北。有小水自安定刁河溢流出,至紅水江,一線清流,四時不混,滿江皆紅,此水獨清,故名。無舟楫,土人渡以竹筏。

紅水江 在司治西北。源出滇南。由東蘭土州至司上段、九城頭,下都陽舊城、白山、安定,灘高石險,不通舟楫。春夏水漲,色紅如赤,故名。七首水 在司治西南。從七首山下流入紅水江。

雞籠水 :在司治南。從雞籠山下流出,繞歸紅水江。

定羅土司

獨鳳山 在司後三里。峰巒削平,形如獨鳳,故名。

將軍山 在司東北。一峰高出,怪石巉巖,與那馬司交界,距本司二十里。

三架山 在司治南。三峰尖聳,形如筆架,故名。與武緣縣交界,距司二十里。

感土山 在司治東,距司二十里。秀麗清幽,中有岩穴。明正統間,土官岑瑛洗石,刻「鎮安」 二字於上,若有風雨,其頂先出雲氣,故逢亢旱,人皆望之。

架溪 自舊城司界流入境內,經傲城頭轉向東北,繞隴開村出境,至那馬土司注於紅水江。產溪 自舊城司界入境,東至鐵鎖橋轉流於北,經凌城頭至傲城頭與架溪合。

橋榜溪 自武緣縣界入境,北經損城頭,至於鞏橋,又北至於傲城頭之東,與架溪合。

舊城土司

八峰山 又名元武山,在城內,屹然一山,八峰聳翠。四面皆有畬田,其上有泉,味甘。昔土官岑瑛以石砌凳路,令人便於汲水。又刻「瞻雲」 二篆字於石上,又於峭壁大書「興學」 二字。

朱雀山 在司治前,尖峰上刻「悅服」 二字,旁有小字奉訓大夫岑瑛書。

崠蔞山 在司治東北,距司三里。層峰磊石,其下有泉。

馱感山 :在司治西南,距司三里。磊石巉巖,下有湧泉。

崠藏山 :在司治西,距司三里。

岊砦巖 ,在八峰山中。深十二丈,廣二丈七尺,高一丈,石乳倒垂,清幽可玩。

崠蔞水 在司西北。源從崠蔞山,下有一石池。

仰出不竭,秋冬淺涸,春夏漲溢,流入馱感山穴,不知所之。土人推測,相傳山徑通馱感山。馱感水 在舊城司南,源在馱感山下,有一石穴瀉出,四時不竭。經羊志城頭,流出都陽土司界,轉向歸德土州內地。

下旺土司

大王山 :在司治左。層峰插霄,一名岊區山。距城一里。

壘石山 在司治右。石壁巉巖,聳秀非常。距城一里。

鬼山 在司治北。深林岑鬱,有泉湧出於下。距城六里。

波岌山 :在司治西南,距城四里。亂石巉巖,有泉湧出,日每三潮三汐。

彭山 在舊司治左,距司二百里。

石縫山 :在舊司治左,距司百九十里。

蓬山 在司治後,與城相連。峰巒尖聳,屏翰司治。石壁巉巖,懸巖之半有觀音小庵,祈感甚靈。崇峻嶺 在司治前,距司二里,山勢高聳。檂欀嶺 在司治北,距城四里,其上出磨刀石。隴囂水 在司治東南。水從山中流出,經古麗橋北向,合波岌水。

波岌水 在司治西南,距城四里。源出波岌山,環繞司治,流入舊城司治。

隴欀水 在司治北,距城五里。源出鬼山,流經司治左,與波岌水合流入舊司治。

淥勞水 在舊司治,源出淥多山。

那馬土司

峨山 :在司治西北,距司五里。

蘇瑋山 :在司治西南,距司二十里。

岊旦山 在司西北,距司十里。峭壁插天,中有石洞,淒幽迥異。俗祀真武及二世祖黃晹像於其內。

文胡山 在司治南,距司五里,尖峰突兀。「砦崇」 嶺 ,在司北,距司二十里。山勢嵯峨,屏翰司後。

檂企嶺 在司治之西,距司十五里。請幫助識別此字。標嶺 在司南,距司四十里,界連武緣縣《永寧六圖》。嶺勢高峻,超出群峰。

六部嶺 在司治南,距司十五里,界連北山土司思黎城頭。嶺勢高大,超出群峰。

檂企水 在司西北。秋冬淺涸,春夏汎溢。司內田畦多資灌溉。其水源自石穴湧出,由上下馬安城頭流入舊城岊。請幫助識別此字。《村口石穴》,逶迤曲折,莫測其處。

峨山水 在司西。出自石穴,逶迤至淥郁城頭,匯入蘇㙔山水。蘇㙔水 在司西。從坑塹仰出,流至淥郁城頭,合峨山水匯由周鹿城側遶出興隆司界,流注紅水江,四時不涸。通司賴此荒歉無虞。

都陽土司

峒層山 在司北,距司十五里。山勢高大,起伏如虎。下有峒巖,遠望重巒,層層疊疊,故以為名。岊皂山 在司治後,山勢如屏。

岊榔山 :在司治南,去司一百七十里。

旦山 在司治東北,距司十五里。山下有峒,虛敞清幽,怪石林立,狀類人物,兼有石筍、石座等異。相傳昔有樵者遇綠衣神人於此,端拱對語,須臾不見。至今遺跡尚在。遠望婷婷獨立,如梨園中唱旦之佇立於優場,故俗名為旦山。六婁山 在司治南一百二十里,一峰矗起。強山 在司治南一百二十里,峰巒高聳,下有石巖,題刻「順山隱巖」 四字,故又名順山。

勾核山 在司治西南,去司一百三十里。咘岊水 在司治西南一百二十里。平地有穴,闊數丈,水由地出。人初觀之,澄清可鑒鬚眉,移時混濁如血赤,凝睇久之,漸變如米色。湫隘一泓,日三變其色,流不數武,匯入咘敬潭。

咘敬潭 ,在司治西南一百二十里。潭闊過於咘岊,淵深莫測。水從潭底仰出,清澈冰壺,魚多潛藏。觀者必誠心默祝,朗聲呼號,魚方浮躍水面,奔逐如梭,歷歷可數。水由順山東注武緣縣河。潭側

古零土司

龍角雙峰山 在司治東原。思恩州土官岑瑛礨石為垣,在於山腳下,名為「古零堡」 ,至今基址在焉。其山去司治二百里,兩山峙立,尖峰突兀。以其狀同「龍角」 ,故以此名。

虎頭山 在司治南三里。原思恩州土官岑瑛礨石為垣,在於山頂上,名為「金剛寨。」 其山一峰高聳,起伏蹲踞,儼若虎形,故名。

紗帽山 在司治後三里。獨立無附,勢干雲霄,後高前卑,有類紗帽,故名。

下澇山 在司治下勞山左。

岊滾山 在司治右,下有高祖廟。

司前水 ,自上林縣界山下湧出,迂繞司左,由紗帽山後達入下遠潭。溪澗盈尺,亢旱則涸,土民常於溪內掘地取水汲之。

下遠潭 在司治後刁律隘山下。潭闊數丈,水碧澄清澈,冰壺迎滀。前司之水穿入刁律隘山根,莫測所之。

安定土司

砦油山 在司治西北,距司二十五里。山勢崔嵬,摩漢干霄,四面峭壁峻峭,屹立如堵。旁有石磴嶔崎,可梯而上。好事牧兒竟登其巔者,往往見有署宇臺榭,城門啟閉在依稀間。內列金銀器具輝煌,心目稍蒙覬覦竊攫之念,則陰霾四起,雷雨交作,凜然不敢仰視,匍匐而下,天氣清爽如初。詢之老民,歷傳此山為往昔蠻王岑順屯駐之地,沒而為神,故有此異。但岑順不知為何代人,無可稽考。

隴茶山 在司治東彝江峒內。距司一百六十里。山無特異奇觀,命名之意,不知其所由來。彝江峒 ,在司治東,距司一百五十里。由匹夫關險道盤旋,始達其地。峒勢條直如巷,中瀉小水,前橫大江。

彝江 在司治東,距司一百五十里。水由山根湧出,發源於東蘭土州,流入大河。

韋太村水 在司治北,距司五十里。一水汪泓,滃然仰出,莫測其原。清泉幽碧,左右分流,一從地六村前流入小嶺,始達大河;一從大察峒口迂迴嶺溪,自山縫瀉出感唐城頭之前,流注刁河隘地,暗透大河。

何旺堡,《山川》無考。

水利附

[編輯]

本府

硃砂江 、粟谷江 兩江之水俱可灌田。惠泉 源出田間,小阜不竭,由通津關出,繞墟市灌田。

達泉 ,其水噴湧,可溉田數百頃。

那盎陂 :在府城東三里。瀦水溉田。

武緣縣

林墟壩陂 在靖安坊。其水灌田。

葛墟壩陂 :在縣西三十里,灌溉田畝。

陸屯陂 在縣東南十里。其水溉田。

盧壩陂 僕壩陂 屹壩陂 嶺壩陂 以上俱在樂昌鄉灌田。

三雙壩陂  ,烏龍壩陂  ,陸門壩陂,六十疇壩陂 ,馱彭壩陂  ,古憑壩陂,扶壩陂   ,梁壩陂   ,劍江分水壩陂,以上「止戈鄉水,可灌田。」

膺壩陂   、斜壩陂   、閉壩陂。

水響壩陂 以上永寧鄉田畝俱資灌溉。新溝水壩陂 ,在縣東十五里,其水灌田。廖灞陂   、開壩陂   ,其水灌田。潭布井 ,在樂昌一圖,灌田數頃。

那馬土司

《檂企》水 自石穴湧出。春夏汎濫,秋冬淺涸。司內田畦,多資灌溉。

蘇㙔水 從坑塹仰出,四時不涸,通司賴此灌溉,荒歉無虞。

都陽土司

咘敬潭 :在司治西南一百二十里。水由順山東注武緣縣河,潭側田疇賴其灌溉。

思恩府城池考        通志

[編輯]

本府

思恩府城池 ,舊在寨城山內。土官岑瑛初遷於喬利,新建伯王守仁再遷於荒田,築自明嘉靖年間。周圍三百一十二丈五尺,高二丈二尺。為門三:東鳴鳳,南正思,西悅化,北無門。東、南、西三門各有甕城。城樓四座各一間,四隅角樓四座各一間,無敵樓,共六百八十二垛。東西兩河夾流,至南門交合,儼然壕塹。北面「倚山麓,無水外州縣。」

武緣縣城池 ,明洪武二十四年建。嘉靖十二年,知縣馬汝頤修。萬曆八年,知縣黃約重修。闢四門,有樓,曰《演武》,曰《麗澤》,曰「《陽和》《阜民》。」

皇清康熙三年,知縣莊振徽重修,周圍五百九十丈。

高一丈二尺,為門四:東陽和,西麗澤,南阜民,北威武。城樓四座各三間,窩鋪一十七間,無敵樓,雉堞共一千六百五十七垛。城外周圍,壕塹六百十七丈,廣一丈,深七尺。

西隆州城池 新改「流官」 ,規模草創,文武依山傍川民置為官舍,互相撫綏,並未建造城池。西林縣城池 ,建創方新,康熙六年,知縣王傑「始築城垣,周圍二百八十五丈,高八尺,厚二尺五寸,開四門,置四樓,無雉堞壕塹。」

白山土司城池 ,舊有城池在喬利憑山壘石頭城一座,周圍六十丈五尺。自明末疊遭兵燹,城池頹廢,移住隴兔材,即以隴兔為司治,官民雜居。

興隆土司城池 ,初卜築喬利惟,石砌牆垣,周圍七十丈,高僅六尺。牆北一門曰「順義。」 自明末兵變,衙門焚毀,牆垣傾頹,移入蘆何城頭為司治,並無城池。

定羅土司城池 ,舊有石城一座,相傳岑瑛所築,即名岑瑛城。周圍二百餘丈,南西二門,至今如故。但城內荒蕪,無人居住。去城二十里木城頭,為司治,與民雜居。

舊城土司城池 ,以山為城,南北東西各徑一里。山口壘石築牆,連接障密。四山口開四門,無城樓雉堞。明永樂間,土官岑瑛所築。東南關口石牆長二十丈,高一丈二尺。西關口石牆長八十丈,高一丈二尺。西北關口石牆長五丈,高一丈三尺。又向背深塹廣長各如牆勢。

下旺土司城池 :石城一座,建自明正統間。相傳思恩土州官岑瑛有神術,行兵屯營所築。正南依山為翰,惟築東、西北三面,共一百五十丈,高六尺,無垛子。城樓開三門:東曰「古麗」 ,西曰「律門」 ,北曰「紹興。」

那馬土司城池 石城一座,周圍七十丈,高五尺,分南北二鞏,門無雉堞。城樓壕塹,名曰「周鹿城。」 後倚砦崇高嶺,前遶小川。相傳明正統年間,為思恩土州官岑瑛神術建築。

都陽土司城池 ,以岊皂村為司治。土屬原無城,惟土築牆,圍闊六十丈,高五尺。自明末變亂,兵燹傾頹。今即其舊基,官民雜居。

古零土司城池 ,自建置以來,並未修築城池。惟於紗帽山前建立司治廠,其籓籬與民同居。安定土司城池 ,原無城郭,司無定處。先卜築於舊洲,因兵燹,廢頹已久。今移地六村為司治,誅茅結屋,官民雜居。

思恩府關梁考        府志

[編輯]

本府

順山堡 在府西南一百九十里都陽土司地方。明季因歸德隆安土猺為亂,建堡於其地。本府同知移駐堡內,選武緣民人之精壯者五十五人,充為土兵,總以頭目捍禦地方。明末焚毀,堡署坍塌。今同知仍歸本府,土兵罷歸武緣縣。南橋 在府南關。石橋二空,巨石作梁。知府崔雲翀建,同知駱士濆為之記。見《藝文》。

正平橋 在府東關外。石橋二圈,袤跨兩岸。同知馬有用建,知府金夢麟為之「記」 並題。見《藝文》。永濟橋 在府南關外。明知府尹仲亮建,縉紳梁國相為之記,見《藝文》。今年久,橋被水沖頹,未曾修復。

獅子橋 在府城南十里獅子巖前。

公仲橋 在府東三十里,木橋二架。

清桐橋 在府東四十里。

黃嶺橋 在府東四十里覃李村。

陸通橋 在城東七里

清水橋 在城南四里

東橋 在城東一里

隆興橋 :在舊府城內。

白范渡 在府城南二十里。

清水渡 在府一百里

洪水渡 :在府治一百二十里。

峽江渡 在府治東北一百八十里。

古和渡 在府治西一百五十里。

武緣縣

馬頭隘 在縣東一百五十里。《止戈》《六圖》。石磨隘 在縣東一百里。《止戈》《四圖》。

羅降隘 ,在縣東一百里。《止戈四圖》。

高黃隘 在縣東一百二十里。止《戈四圖》。劍江隘 在縣東八十里。止戈《五圖》。

水錦隘 在縣東一百四十里。《止戈》四圖。儉孔隘 在縣南六十里。《永寧七圖》。

葛墟隘 在縣南三十里。《樂昌二圖》。

淥喬隘 ,在縣南四十里。《樂昌一圖》

林虛隘 在縣東南四十里。《樂昌二圖》。

甘峒隘 在縣南三十五里。《樂昌二圖》

思渴隘 ,在縣南六十里。《樂昌四圖》

淥趙隘 在縣東六十里。《止戈》《六圖》。

淥淇隘 在縣東九十里。《止戈》《六圖》。

淥馱隘 在縣東六十里。《止戈五圖》。

淥林隘 在縣東六十里。《止戈五圖》。

橫山隘 ,在縣南三十里。《樂昌五圖》

淥黎隘 在縣東九十里。《止戈六圖》。

淥昌隘 在縣八十里

淥潭隘 在縣東九十里。《止戈六圖》。

鏌鋣寨 在縣東五十里。明洪武元年,設巡檢一員、土副巡檢一員。今止存巡檢一員,土巡檢廢。

西舍寨 在縣西一百里。明正統二年,設巡檢一員、土副巡檢一員。今止存巡檢一員。土巡檢廢。

高井寨 在縣北一百五十里。明正統二年,設巡檢一員、土巡檢一員。今止存巡檢一員。土巡檢廢。

博澀寨 ,在縣東六十里。

橫山寨 在縣南四十里。

高峰堡 ,在縣南四十里。《樂昌一圖》原額目夫三十名,每名月支民款銀四錢五分,近革。萬曆十一年,議允西舍寨弓兵該班十四名輪守。暗山堡 ,在縣南三十里,每月輪撥橫山寨弓兵五名把守。

鵬山堡 ,在縣東三十里。每年募目兵十名把守。今革。

黃道堡 ,在縣北二十里。每年編《民款》五名把守。

茅山堡 在縣西三十里。為賊出入之藪。萬曆十二年,知縣鄭學醇議允,建堡於此。

扶臺堡 ,在縣東《止戈四圖》。離城一百一十里。武緣所軍二十名,目兵三十名。耕食絕田,防八寨猺賊,今撤。

焚香堡 ,在縣東八十里。

彭嶺堡 ,在縣東《止戈》《五圖》。離城一百二十里。武緣所軍二十名,目兵三十名,耕食絕田,防八寨猺賊。今徹。

東門橋 在縣東門外,邑人常勝修。

羅庇橋 在縣南二里靖安坊。

同安橋 :在城西二十五里。

福善橋 在城北六十里。《止戈》一圖。

黃峒橋 在縣東六十里。《止戈》七圖。

觀音橋 在縣南二十五里。《樂昌一圖》

駟馬橋 在縣南十里靖安坊。

平安橋 在縣南二十里靖安坊。

南渡橋 在縣西二里

南濟橋 舊名渡頭橋,在縣南二里靖安坊,明正德初建。嘉靖十八年,耆民龔英修。三十二年,知縣蒙壯初以堅珉改「南濟橋」 ,有亭。郡人知府陳大掄《記》。

平民橋 「在縣南二十里。」 《樂昌五圖》

平洪橋 在縣南二十里靖安坊。

蘇豐橋 、平豐橋 ,俱在縣南十五里。《樂昌五圖》

平洋橋 在縣南二十里。《樂昌二圖》。

喬鄧橋 ,在縣西南十里。《樂昌五圖》

暗橋 在縣南五十里,與宣化縣交界。

龍憑橋 在縣東三十里。《止戈六圖》。

覃福橋 在縣東三十里。

魯班橋 在縣東南十里。

陸楚橋 在縣西四里。《永寧二圖》

北橋 在縣北門外,邑人蕭茂妻虞氏修。「魯甘橋 」 ,在縣東三十里。《樂昌一圖》

馱轉橋 在縣東南十里靖安坊。

羅波橋 在縣東四十里。《止戈七圖》。

大石橋 在縣南一里靖安坊。

平穩橋 在縣南十五里。《樂昌五圖》

雙橋 在縣南二十里靖安坊。

楊橋 ,在縣南二十里。《樂昌五圖》

平安橋 在縣南二十里靖安坊。

銀橋 在縣南十五里靖安坊。

第八橋 在縣南三十里。《樂昌一圖》

桑橋 在縣南四十里靖安坊。

金雞橋 在縣西五十五里。《永寧七圖》

馱章橋 在縣西五十五里。《止戈七圖》。

柴橋 ,在縣西五十里。《永寧七圖》

亨橋 ,在縣西六十里。《永寧七圖》

三門橋 在縣西北五十五里。《永寧》《七圖》。惠懷橋 在縣北七十里。《止戈》《七圖》。

火燒橋 在縣北四十里。《止戈》七圖。

硃砂渡 :離縣北三十五里。在《止戈》一圖,額設渡夫一名,領年編工食。

陸楚渡 :離縣西三里。在永寧一圖。額設渡夫一名,領年編工食。

南濟渡 在縣南,離城二里。在靖安坊。額設渡夫一名,領年編工食。

大纜渡 在縣北,離城四十里。在《止戈》一圖,額設渡夫一名,領年編工食。

西隆州

麥林隘 ,在州西南,距州四百八十里。屬古障甲。現駐防兵四十名。

小古障隘 在州治西,距州二百五十里,屬巴結甲。現駐。防兵二十名。

入臥寨 :在州治北,距州二百里。屬龍渣甲。現駐。防兵二十名。

板壩渡 在州治北,距州一百二十里。屬「《剝弼》甲。」 設獨木船一隻。

八渡 :在州治北,距州二十里。屬《剝弼》甲。設獨木小船一隻。

西林縣

上林塘隘 在縣治東,距縣一百九十里。

皇清康熙十一年,駐防營內奉撥百總一名,管隊一。

名領兵三十名汛守

普馱隘 ,在縣治西北,距縣一百一十里。撥兵二名汛守。

皿鐵隘 :在縣治西,距縣一百里。撥兵三名汛守。

那佐隘 ,在縣治西南,距縣二百二十里。撥兵三名汛守。

𣆟厚隘 ,在縣治南,距縣一百九十里。撥兵二名查守。

那臘隘 ,在縣治南,距縣一百七十里。撥兵二名查守。

那北隘 :在縣治南,距縣一百六十里。撥兵二名查守。

瓦村隘 ,在縣治南,距縣一百九十里。撥兵二名查守。

縣前渡 :在縣治南門外,附在城邊。額設渡夫一名,編給工食。

北渡 :在縣治南,距縣一百里。額設渡夫一名,編給工食銀兩。

白山土司

下遠隘 在司治東北,距司七十五里,枕連安定土司彝江猺蠻,土官令目兵嚴加防禦。喬利小石橋 ,在喬利舊司旁之東,被水衝壞,距隴兔二十里。

喬稔小石橋 在舊司之東北,鞏固無壞,距隴兔二十四里。

小溪渡 在那馬司治之西,距司三十里。春夏雨水瀑漲,土民用竹紮篾作渡。

興隆土司

岊關隘 在司治西北,距司二百五十里,接壤田州,山徑崎嶇。

喬鞏橋 按司志,「在司治西南二十三里。」 喬楊橋 按司志,「在司治南三十里。」

喬按橋 按《司志》,「在司治東十五里。」

喬珍橋 按《司志》,「在司治東北三十里。」

定羅土司

鐵索橋 按《司志》,在司治西,距司一里。

募橋 按《司志》,「在司治北二里。」

舊城土司

舊有六路,通各鄰境,蹊徑僻狹。各撥兵把守,稽察逃人奸宄。遇有小警,自可防禦。

東南一路,往定羅土司二十里,各有土兵耕守防汛。正南一路,往都陽土司,距司治二十里,設土兵十七名,在望村耕守查汛。

東北一路,往定羅土司五十里。往年猺賊越刦,今令紅水江邊貢吞等宦各村土兵謹守防汛。正東一路,往興隆土司,距本司五十里,設土兵十名,在岊等村耕守查汛。

正北一路往土田州,距本司二十里。設土兵十名,在怕環村耕守查汛。

西北一路往下旺土司,距本司三十五里。設土兵十名,在坡華村耕守防汛。

西南一路往白山土司,距本司十五里。設土兵十名,在零半村耕守防汛。

司前橋 在司治東南,距司半里。塍中有深溝,以石砌鞏。橋長二丈,廣六尺,客民往來稱便。

下旺土司

馬門橋 在司治北,枕連城門,石鞏一道,木條方相接。

古麗橋 在司東,枕連城門,用木枋。

伏認橋 在司治西,距司二里,用石砌鞏。椒墟橋 在司治北,距司一里,用石砌鞏。那馬土司

周鹿石橋 在司治東南,距城數武。相傳,橋與城同時建造。闊五尺、長四倍之。城頭村落之在橋東南者,浮於西北,實為司中通衢。

都陽土司

猺隴隘 在司治東北十五里。相傳唐時蠻猺糾眾作亂,敕調大兵撲勦,遺種未絕生聚。至今有羅、藍、韋、許等姓,墾山力食,不任賦役,亦不為祟。

那陽橋 在司治東南,距司一百五十里。年遠頹塌,但存其名。今架木橋,民免病涉。

紅水江渡 在司治南二十里。水急山狹,自古不通舟楫,土民用竹作筏。

古零土司

刁律隘 在司治西二十里。兩峰夾道,斜徑崎嶇。隘外即下旺首城頭界內地,不煩扼守。清水隘 在司治東北四十里。隘外即上林土縣向平村界。平垣無險,從未設防。

羅降隘 在司治南三十里。隘外即武緣縣界。本司出府必歷之逕武緣,撥兵二名查汛。《古零》堡 在司治右下勞山下。歷來設土舍一員提調。今廢。

金剛寨 在司治左虎頭山下。

安定土司

匹夫關 在司治東,距司一百三十里。由河邊隘道二十里,始至彝江峒。

刁房隘 在司治北,距司五十里。隘旁有大察峒,猺蠻聚居其中,時出竊掠,為司中第一險阨。彝江隘 在司治東,距司一百八十里。隘外即慶遠府馬河峒界,亦屬險塞。但間有竊發,尚可控制。

劍隘 在司治東南,距司三十里。兩山峙立,成一夾道,未為險塞。但自此萬峰插天,煙雲蔽日,行人經過,每為股慄不前,窮日,乃抵匹夫關,至彝江峒。

刁河隘 ,在司治西南,距司三十里。平疇無險,止有數石林立,地勢稍窄,因以隘名。外即興隆土司界。

清水渡 在司治西南,距司四十里。

紅水渡 在司治東南,距司四十里。

思恩府公署考        府志

[編輯]

本府

思恩府治 在城居中,稍南,後倚蜒蜿山,前拱獅子巖,四面峰巒重疊,左右岡陵迴抱,東西二水交合於南,允稱秀麗之區。中為師帥堂,西為清軍廳,東為經歷司。師帥堂後為思補堂,東為豐積庫,西為外書舍,後為知府宅。師帥堂西舊有龍亭庫,堂之前左右兩廡,六房序焉。中為露臺甬道,左右有皂隸、刑杖亭,南為儀門,東為土地祠、寅賓館。西為司獄司、常平倉。監獄在司獄司側,正南則大門在焉。

清軍廳 司獄司俱在府治內。

思南協守府副將衙門在府治後西北隅,原舊分司協鎮,駐南寧府。

皇清康熙四年,始移駐「思恩。」

守備署 在府治後

千總衙 在城外

把總衙 在東門外營房內。按明季,府治後建有九土巡檢司九所。每月一司帶領土兵赴府駐衛,一以戍守城池,一以使觀漢官威儀,乃羈縻之意也。明末蹂躙,「相傳興隆土司韋承業統領土兵作亂,將明季舊制碑文」 及九土司衙署焚燬無存。今基址建立營房,為官兵居住《外州縣》。

武緣縣治 ,建自明洪武初年在城東門內。至萬曆四十一年,知縣李先春移建南門內。中建縣堂,右邊龍亭庫,兩廊為吏書舍,前為儀門,左

邊寅賓館、土地祠。右邊獄房,外為大門,上為譙樓。大堂後建穿堂,左邊為庫,內為縣衙。左邊倉廒及後衙頹壞。

皇清康熙六年,知縣莊振徽重建。

典史衙 ,在縣左。廳一座三間,後衙一座三間。教諭廨 ,在舊學址,前後廳各三間。

訓導廨 在舊學址,前後廳各三間。

分司署 在縣治東。正堂三間,穿堂一間,後堂三間。萬曆十二年,知縣鄭學醇修。

城守原未建置衙門。康熙七年,知縣莊振徽、千總江輝同捐買民舍,改為城守公署。

黃桐驛 、硃沙驛 、白石驛 ,俱圮。

《覃李》公館 在城東四十里覃李村,知府侯國治建。

上司公館 在城東門內。

府教場 ,在東關外。演武廳一座,三楹。前有抱廈,後退。座長各如廳。

縣教場 舊在北門外。明隆慶初,知縣錢盛移置於城東紅泥嶺,久圮。萬曆十二年,知縣鄭學醇重建。

常平倉 舊在府治外。明末焚燬基址,久建營房,今建府大門內,西旁瓦屋二所,共六間。捐資積榖,以備饑饉。

預備倉 在縣南。官廳一間,廒一座,三間。遞年本縣自理,積穀二百石。萬曆八年,知縣黃約修。養濟院 在北門外。

鄉約所 在城內

西隆州治 治因新設公署,草創茅屋土室,僅蔽風雨。按州署前知州石篤生詳允建於扁牙之壩樓山,今改遷於本州之砦兇山。州署西向,大堂四楹。堂後為川堂,左為倉、右為庫,兩廊為書吏舍、積貯案卷。最後有樓,為知州廨,堂外為大門,上設譙樓,南北兩側為衙役班房。

州同署 :西向。大廳一座三間,前為大門,後為廨。

州判署 未建,今葺茅屋暫寄。

吏目署 未建,今葺茅屋,暫寄。

守備署 ,北向。大堂一座,堂後兩廊,後為廨堂,西為千總署,西南為千總廨,正北為大門。西林縣署 建自康熙六年。在城居中東向,中建大堂三楹,後為川堂三楹,左為倉,右為庫,後即知縣廨三楹。大堂前左右六房吏役,前為儀門,周圍俱築土垣,正東則為大門。

縣丞署 ,建自康熙六年,在城東門內,東向,廳廨前後二層各三間,周圍俱築土垣。

典史署 建自康熙六年,在城東門內,東向,廳廨前後二層各三間,周圍俱築土垣。

駐防守備署 建自康熙六年,在城西門內南向,堂署前後二層各三間,周圍俱築土垣。千總署 建自康熙五年,在城南門內東向,堂廨前後二層各三間,周圍俱築土牆。

白山土司署 舊在喬利墟旁,因被兵變,瓦礫無存。今移隴兔村,創結茅房,與民雜處。

興隆土司署 ,舊建置於喬利兵變之後,燬殘殆盡。今於蘆河城頭淥河村建草署二座,為堂、為舍,與民同居。

定羅土司署 ,建自明萬曆年間。在木城頭南向。中建正廳,左右兩廊,為書役房舍;外為大門,上為譙樓;後為中廳,左右兩房為書室、客舍;最後為司廨,東西各有廂房。明末兵變傾毀,今未能修復,現遷住在司治西側。茅屋前後二層各三間,與民雜處。

舊城土司署 ,建自明萬曆年間,在八峰山下,居城之中。門樓一間,大堂一座兩楹;中堂一座、兩房;後廨一座、四房。餘無倉庫側舍。

下旺土司署 ,舊建在首城頭內,因明末兵變焚塌,於順治戊子年間遷居那海堡石城頭內,起建茅屋三座,北向。前為司堂,中為廳,後即司廨。協理房一間,在中廳堂外為大門。

那馬土司署 ,舊有磚瓦,兵變被毀,今止草蓋。大堂一座三間、後堂一座三間、內衙五間,協理房一座三間。

都陽土司署 ,舊衙二座,在岊皂村,因罹兵變,瓦礫無存,今止茅草。蓋署一座三間,與民雜居。古零土司署 ,原無衙宇,歷來司官自行捐資,構椽而居,共置署宇三進。前為大門,中為大堂,二堂後為廨舍數楹,僅蔽風雨而已。

安定土司署 :舊有磚牆衙署一座在舊州,久廢。今以地六村為司治,止有茅屋。前後兩座,共六間,與民雜處。

思恩府學校考        府志

[編輯]

本府

思恩府儒學 ,自明季文成公繕疏,遷治於荒田驛,原議建造於東門外朝天鳳嶺。時因方向未利,急欲圖成,遂卜築於南郊外,去城一里,荒僻簡陋,兼之溪河泛漲,朔朢行香,病於朝涉。至萬曆元年,知府侯國治捐金遷學於城內府治之東,即今所也。中建大成殿三楹,殿之前列兩廡各六楹,殿之後為啟聖祠三楹,祠東為明倫堂三楹,外為戟門三楹。戟門之南,為櫺星門。其名宦、「鄉賢」 二祠,從未啟建。每遇春秋祭祀,設位於戟門之東,拜跪於瓦礫之地。

皇清康熙十一年,本府知府金夢麟捐捧鼎建「儒學。」

原在府治南。明正統十二年,土官岑瑛請建。嘉靖八年徙建荒田新府。

陽明書院 舊建府治東。萬曆間,知府侯國治因學宮建在府治外,簡陋荒蕪,不足以安神妥靈,乃即書院而大之,改為學宮,即今所也。後遷建書院於府治西,堂舍俱全。因明末兵燹傾圮,空遺基址,鞠為茂草而已。現經本府知府金夢麟相度經營,將復新之。

社學 原建於府治西南隅。因明末兵變,悉遭焚塌。今基址為營兵結茅居住矣。

學田 十二畝,坐落樂昌三圖八冬定樓村。崇禎乙亥年,本府知府顧應暘捐置原戶郭二,令黃周留等佃耕,除武緣編差納糧外,每畝納租銀一錢六分六釐七毫,共納租銀三兩。

一、六畝五分,坐落《止戈》一圖,捐置之人未詳,原戶陶從陶保佃耕,除武緣納糧編差外,每年共納租銀一兩。

以上二項共田十八畝五分,共納租銀四兩。歷來俱本府徵收貯庫,周給。本府貧生自順治年間起,歷年俱起解學道。

學塘 二口,坐落南郊外,諸生月課取給於此。又明知縣陳熙紹捐俸置有學田數十畝,坐落白山興隆土司地方,原有碑文在學儀門內。「相傳明末反賊張常及興隆土司韋萬安率眾為亂,城中一切碑文」 舊制悉被毀滅,此田竟無可查。

社學田 共一百二十二畝七分,每年共納租銀四十三兩五錢。此項銀兩,明季以前本府徵收,即以之修建社學,延立社師,給以月廩,使之教迪民人子弟,以及貧而無力讀書者,給以燈油之資。順治年間,因地方新闢,悉作編剩,起解充餉。康熙八年,編入《賦役全書》。

外州縣

武緣縣學 自唐武德始,宋天聖九年始備。明洪武二年建於城南壽寧寺右。宣德九年知縣黃宗廣建明倫堂。正統八年縣丞封純建。景泰三年縣丞梁晚昌、教諭譚經建兩廡、戟門。弘治十七年燬。正德二年,御史顏頤壽遷城內南街。十五年知縣姚明誠重修。嘉靖十三年知縣馬汝熙復遷於南門外,徹壽寧寺為之。二十五年,知縣鄧體靜復遷於寺右舊址。四十一年,南寧府知府方瑜委署經歷徐恩、教諭鄭豫夫修葺。隆慶元年,巡按御史朱炳如行縣通學呈,復令知縣楊大韶復新之。萬曆十二年,知縣鄭學醇重修。大成殿三楹,東西兩廡各七楹,戟門三楹,櫺星門三楹,明倫堂三楹,在大成殿後。東西各有齋,各有楹。啟聖祠三楹,在大成殿後。祠後有敬一亭。名宦祠,在啟聖祠左。鄉賢祠在啟聖祠右。

修文書院 在縣東,知縣劉誥建,明萬曆八年廢。

社學 明隆慶初,知縣楊大韶奉文修建。南庠、東庠、羅諳、依嶺、葛墟、林里、陸方、赤旗、林墟、平豐、潭灣、甘村、鄧柳、下沙、歐村、韋桐、韋陽、高麗、羅墟等社學,近悉圮壞,惟南庠葛墟尚存。南庠瓦房一座三間,小塘二口。地東至學宮牆直三十二丈;南至路,橫六丈五尺;西至塘,直三十四丈;北至壕,橫十九丈。

田租 原額田塘稅畝通共二頃一十六畝零五釐,年編銀一十一兩。內拋荒田塘稅共九十一畝零五釐,該荒學租銀四兩七錢三分。墾熟田塘稅一頃二十三畝,年徵熟銀六兩二錢七分。原支給貧生月課,用,令年終解提學道。西隆州學 改流未久,儒學未設,知州王譽命草創茅屋於州西南山麓以祀。宮牆殿廡,一無所建。

西林縣學 改流未久,儒學未設。

白山等九土司,學校無考。

思恩府戶口考        府志

[編輯]

府總

康熙十二年,查實在漢土二十三屬,活丁口二萬九千三百三十五口;內武緣縣荒熟丁七千九百二十六丁。其西隆等新改流二州縣暨九土屬、九土司、一峒、一堡活口。

武緣縣

順治十六年開闢。十八年開徵戶口一千七百八十二戶。

熟人丁三千六百五十丁零七釐九毫。

康熙九年報墾,十二年,又增三十四丁七分三釐。

《通共》熟丁六千一百九十四丁八分零。十年以後報墾之丁,尚未起科,未入熟數。

西隆州

原屬「土司」 ,民居散處,遷徙無常,從無煙戶可稽。

皇清改流設縣,亦不編丁。今查六里一甲,僅有三百。

零九戶,共一千九百五十四口。

白山土司

戶二百七十四。口六百六十四。

按《司志》:「白山、狼猺雜處,山多田少。自明嘉靖年間撫平之後,改設為司。所轄十六城頭,例不編丁。」 今約本司目民共八十七戶,男婦共九百八十五名口。

興隆土司

司多係猺獞,巖居穴處,棲止靡定,無煙戶可稽,例不編丁。惟所轄十六城頭目,民僅三百戶、八百三十一口。

定羅土司

民多散處山隅,遷徙靡常。自古以來,無編丁立戶,止有十二城頭及各村內,共計三百二十五家,八百九十六口。

舊城土司

建置以來,例不編丁立戶。今查十一城頭止三百八十五戶,共一千零六十二口。

下旺土司

自古不編煙戶,丁戶惟有十二城頭,共二百家,七百六十口。

那馬土司

自古例不編丁,原額編立民兵,佃民一千二百三十五家。自明末疊遭兵變,逃亡殆盡。今現在三百三十五家,八百七十六口。

都陽土司

古來未編戶,明末兵變,僅存孑遺。總計通司目民共二百零五家,五百七十五口。

古零土司

原無版籍,例不編丁。明嘉靖年間,查有三百五十餘戶。萬曆七年,被八寨峒賊占去古劉大六二十九戶,額收二十九戶,額收二十七戶,歸入司官,將其田地以作祿田。迨至明末,兵亂殺擄,戶絕人稀,多方撫集。今現在止有二百三十五戶。共計人丁八百七十五口。

安定土司

明萬曆年間,約計一千一百有餘戶;自明末兵變,逃亡過半,今止有三百五十戶、一千五百三十五口。

何旺堡

原係兵戶,例不編丁。今查七村共五十六家,男婦共一百二十九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