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426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二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四百二十六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二十七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二十六卷目錄

 平樂府部彙考四

  平樂府風俗考

  平樂府祠廟考寺觀附

  平樂府驛遞考

職方典第一千四百二十六卷

平樂府部彙考四

[編輯]

平樂府風俗考        府志

[編輯]

府總

《昭潭志》「風聲氣習,布衣韋帶之士,肩摩袂接,視沅湘以南猶伯仲。」

《常挺題名碑》:「人材雋拔,文氣耿耿。」

《寰宇記》:「士民淳樸,不尚侈華。」

《平樂府學記》:「平樂古昭州,禮義之俗,風化所被。前代科目,得人甲於諸郡。」

《通志》:「風俗視沅湘伯仲,食用儉朴,民不習譸張,老死多不見官府,猶有古之遺風焉。」

《雜記》:「山川鬱秀,士生其間,有穎敏之資,然往往孤陋寡聞,占一經而止。民但務農,不事商賈,雖鮮厚積,亦無繁費,故途罕乞人。」

《圖經》:「士知為學,民知為田。」

《風俗志》:元日設香燭,盛服拜天地君親及尊長、鄉黨,交賀三日而止。迎春日,惟郡城競看土牛啖餅。水鄉則元夜自初十至十六,各門懸一燈,嬉遊以為樂。清明祭墓,新葬者老少聚哭,遠年則否。立冬復祭如初,名曰「送寒衣。」 端午為龍舟競渡,折艾插戶,飲菖蒲酒,以角黍相餉,婦人製五色香袋佩之。中秋男女為賞月之會。重陽攜酒登高。除夕掃庭戶、祀神祗,家人畢集燕飲,別具殽飯達旦,謂之「送舊迎新。」

梅摰瘴解瘴者,山嵐風水之毒,與草莽沴氣,鬱勃薰蒸而成。寒與熱同作,或但熱不寒,發渴有時,全似痎瘧。而南人百病,不問證候,通命曰瘴,妄投藥石,速禍者眾。凡如瘴,非真瘴也,即瘧耳。炎方地脈疏而氣泄,愆陽弗收,人為常燠,所暵膚理,脈絡不密,山木草莽之氣,感而相薄,故易成疾。一歲無時無瘴。春青草瘴,夏黃梅瘴,六、七月新禾瘴,八、九月黃茅瘴。土人以黃茅尤毒。荒野岡阜無他草木,惟茅生之,葉端焦黃。時暑氣鬱然,人行茅間,為氣所焮,昏眩煩渴,身熱頭疼。且數十里無木陰可息,又無井泉,遇潢汙陂濁,不得已必抔飲。暮夜無逆旅,野次風雨中,幸至州縣,又無醫藥,嘗以委頓,大率類此。

《方書》,南人凡病皆謂之瘴,率不服藥,惟事祭鬼。傷寒陰陽二證,豈有坐視而不藥耶?且南方之人,往往多汗,上盈下虛,用藥者妄汗吐下,其禍可立而待也。瘴癘之作,率因飲食過度,氣痞痰結。檳榔能下氣消食化痰,故嶺海之人多食之,此可類北人之食酥酪。北方地寒,食酥酪故膚理縝密,一旦病疫,當汗則閉塞而汗不得出,所以病多難治。嶠南地熱食檳榔,故藏氣疏洩。然一旦病瘴當下,則虛羸而本不能堪,所以土人多體瘠面黃。檳榔為患,習而不覺耳。

王《棐瘴瘧說》:「南方天氣溫暑,地氣鬱蒸,陰多閉固,陽多發泄,草木水泉,皆稟惡氣。人生其間,元氣不固,感而為病,是謂之瘴。輕者寒熱往來,正類痎瘧,謂之冷瘴;重者溫熱沉沉,晝夜如臥炭火中,謂之熱瘴。甚者一病失音,莫知其所以然,謂之瘂瘴。冷瘴不死,熱瘴久而死,瘂瘴無不死。」 此方書之說也。愚謂瘂瘴者,非傷寒失音之證乎,非中風不語之證乎?治得其道,間亦有生,安得謂之無不死耶?若夫熱瘴,乃是盛夏初秋,茅生夾道,人行其間,熱氣蒸鬱,無林木以蔽日,無水泉以解渴,伏暑至重,因而感疾,或飲食不節,偶成此證,熱晝夜不止,遲治一二日,則血凝竟不起矣。南方謂之「中箭」 ,亦謂之「中草子。」 然挑草子法,以針刺頭額及上下脣,仍以楮葉擦舌,皆令出血,徐以藥解其內熱,應手而愈,安得謂之久而死耶?至於冷瘴,或寒多而熱少,或寒少而熱多,或有疊日、間日之異,及其愈也,瘡發於脣,驗其證即是瘧,本非重病,每因誤而致禍,亦不可以不死而忽之。但診脈息極微,見其元氣果虛,與附子、川烏等藥而愈。或誤投以寒藥,所謂乘氣入胃,陰盛乃亡。若診其脈息洪盛,審其證候實熱,且服和解等藥而徐治之。或誤投熱藥,所謂「桂枝下咽,陽盛則斃。」 但診脈而用藥,萬不失一。然觀其形氣之怯壯,察其脈息之虛實,參

以病之盛衰,分其證之陰陽工巧以審之,其庶乎。頃自入廣以來,但用修養之法,晨興盥漱後,先服平胃散,間或投以不換金正氣散,洗面後啖少粥,巳時早食,申時晚食,夜則服消食等藥。聚會宜節飲,不宜大醉及頻數耳。但一日之間,寒煖數變,卻須脫著以時省食生冷,則脾胃自壯,省食油膩,則胸膈自快。無大「忿怒以傷天和。重節色慾以固真氣。」 如此調攝。決可以無恙也。《蠻洞風俗》。

一曰「猺。」介巴蜀楚粵間,綿亙數千里。椎髻跣足,衣班襴布褐。採竹木為屋,繩樞蓽竇,覆以青茅。種禾黎、粟豆、山芋,雜以為糧,暇則獵山獸以續食。嶺蹬險阨,負戴者悉著背上,繩繫於項,僂而趨。俗喜讎殺,又能忍飢,行上下,履險若飛。兒能行,即燒鐵石烙其跟蹠,使頑木不仁,故能履棘茨根枿而不傷。兒始生,稱之以鐵,如其重,漬之毒水。兒長大,煉其鐵製刀,必斬牛,仰刀牛項下,以肩負刀即殊者,此良刀也。弩名「偏架弩」,以一足蹶張,背手傅矢,往往命中。鎗名「掉鎗」,長二丈。戰則一弩一槍,相持而前,執槍者前卻不常以衛弩。執弩者口御刀而手射人,或冒刃逼之,釋弩取口中刀,奮擊退去,必有復弩。歲首祭先,雜揉魚、肉、酒飯於木槽,群號為禮。十月朔,祭都貝大王,男女各成列,連袂相攜而舞,謂之「踏搖。」意相得,則男女吚嗚跳躍,負所愛去,奔入巖洞,插柳避人,遂為夫婦。樂有鐃鼓、胡蘆笙、竹笛之屬。其合樂時,眾音競鬨擊竹。請幫助識別此字。「為節。山谷間稻田無幾,天少雨,稑,種無收,無所得食,則四出剽掠,跟蹡篁竹,飄忽往來。州縣覺知,則已入巢,官軍但分屯路口,山多蹊,不可遍防,久亦勞費。猺亦有數種,有熟猺,有生猺,又有白猺、黑猺、生猺在窮谷中,不與華通,熟猺與州民犬牙,或通婚姻。白猺大類熟猺,黑猺大類生猺,此其大較也。」一曰,獞與猺雜處,風俗略同,而生理一切陋簡。冬編鵝毛,雜木葉為衣,摶飯掬水而食。居室茅緝而不塗,衡板為閣,上以棲止,下畜牛羊豬犬,謂之「麻欄。」子大娶婦,別欄另爨。娶日妻即還父母家,夜與鄰女作處。數年,回時間與夫野合。二三覺娠,乃密告其夫作欄。又數年,延師巫結花樓,祀聖母,親族少男少婦數千人,歌飲號叫劇戲,三四日夜乃畢,謂之「作星。」少婦於春時,三五為伴,採芳拾翠,於山椒水湄,歌唱為樂。少男以三五為群,歌亦赴之。一唱一和,竟日乃已,以衣帶相贈答。又善為毒矢,為蠱毒。本類相仇,纖介不已,雖累世必復鬥。或誤殺人者,以牛畜為償,或數十又至百頭,名曰「人頭錢。」流劫則糾黨縻起。亦有渠長,人先給銀三錢贍其家,曰「鎗頭錢。」在山三五成群,要人於路,伏草在江,突衝而出,縶船取貨,羈以求贖,謂之「勾船。」或攻打村民,棄田廬以遁,即其村以據之,謂之「打地。」且其人耐饑,啖數顆草木,即可當食,興師則遠遁絕嶠,莫可誰何。獞亦有生熟與生熟猺,大抵相類。一曰犵狪,獠人凡二種,依山林居,無酋長版籍,以射生為活。一村中推有勇力者曰「郎火」,餘俱稱「火。」男女三四日用米泔沐髮,不問寒暑。婚葬用五行,以雞卜吉凶。樂有六管笙,兩腳踏地而吹,舞歌以倚之。又以大木一枝埋地,作獨木樓,高數丈,上覆瓦鋪板,男歌唱者,夜則緣宿其上,謂之「羅漢樓。」器械同,而勇捷過於獞。每出剽掠,皆冒稱為「猺。」

一曰《狑人》。一曰請幫助識別此字。人,一曰「狪人」,一曰「蠻人。」有西原、廣原諸蠻,皆依山谷為生,其氣習多與猺獞同。

又有蜑人,世世以舟為居。無土著,不事耕織,惟捕魚供食,不通王人婚姻。

又有《山子彝》。人無版籍,定居惟斫山,種畬鏃、木盤鍋,射獸而食之,食盡又移一方,男女皆徒跣。夫婦野合類,獸與人異。

又有斑衣種女,著短裙,僅至膝,坐則以膝齊跪地為禮。

又有大良,言語、居處服食與獞大同,而性與獞異。有版籍,較之民尤淳樸,租賦尤易辦。其俗敦厚,人至其家,不問食否,輒具牲醴款待,任大嚼劇飲,無吝意。後被獞殺,逃散去之。城廂村落,傭耕樵採,此數種者,自為部落,不侵中國。其為患者,莫如「猺獞」 雲。

平樂縣

鄭圭《紀略》:「平樂民、蠻雜居,俗亦蠻夏參焉。城中聚處,五方流寓,東粵三楚為多。楚人尚鬼,粵女多淫。其風之弊,殆不可藥。市民雜而悍,惟知酗酒騙錢。鄉民騃而惰,僅有種田一業。稍遇荒旱。」

米輒湧貴,惟立而待槁耳。土瘠民貧,輕生易亂,而異省流棍,復加鼓煽以規小利。若非議積貯於豐盈,而寓戢寧於化導,三江五嶺之間,恐未易安枕而臥也。

恭城縣

恭土平和,語音最正,性氣溫淳,力耕自便,罕赴官司,賦役徵輸,亦歲無逋抗。昔時民戍雜居,商賈百工,悉出異省。婚姻不重財,檳榔為聘,相見則出以為贄。縉紳士大夫,守禮好義,不事干謁,簡樸鮮用輿蓋。青衿之士,孳孳汲汲,不談公舉。疾病惟尚巫,罕有工軒岐之業者。卒葬官山,無封植,人盡可埋,致騎龍疊溷之分,爭戶婚田土,睚眥嫌隙。往愬公庭,必先聚會鳴金,兩造矢諸神以自白,而後頫首對簿。庶民之家,婦女親操舂杵,擔汲於江,摘蔬於野,樵蘇於山,鼠牙多露,由是繁興,而蠶織之紅無聞焉。以故短褐不完,甚至罔蔽支體。大抵炎無驅蚊之幃,寒無絮纊之褲,雞豚濁醪,無大嗜慾。資牛以耕,耕之外無他業。獷悍之徒,恃居村寨,梗拗怙終,竟不知功令為何物,有難以理法訓者,北鄉一二頑民之謂也。人不工陶,誅茅結椽,易致延燒。邑有三鄉,大率相同。猺本盤瓠之種,相傳厥種有七:曰「背髻、曰堞板、曰高山、曰平地、曰胡北、曰大梁、曰撫賊。」 考恭土原,有猺而無民,近則猺七而民三。猺性獷野,喜散居山源間,疾病不藥,專尚巫覡,殺牛以徼福,吹牛角。喪葬用長鼓,以手擊之。婚嫁則男女答歌淫亂,不以為異。出入執弩帶刀,自開山田。所居之處,前後左右,丘阜麓壙,俱為其有。多種豆、麻、粟,資生間有納稅,亦百分中之一,不當差役。深山之猺,別為一種,所以有生猺、熟猺之分。其性猜忍,貧者偷牛為活。舊傳站面白水淘江勢江數源,猺人於明時為惡尤甚,恣情鼠竊,白日拿人。今則咸受約束,委順服從。勢江源有讀書知禮者、列子衿者,亦今昔不同之勢也。

獞即舊越人。舊傳有獠獞,有狑獞,今諸獞概無分別,語音相類。性氣粗悍,花衣短裙。俗尚與猺同。無編籍,多佃民田,不全似猺之穴居。如南平東寨一帶,計有周家灣、東寨、西寨、小東寨等數十餘獞村。周、黃、陳、石等數姓,聚族叢居,自相姻婭,大抵皆刀耕火耨,獵獸吞腥,不知禮法。性多剛愎。稍有齟齬,沒齒不忘。恆刻木鋸石、削鐵以識諸閭黨,傳之子孫,必圖報復而後快心。同類相殘,其視附近居民,不啻異域。舊制,即於獞人中舉一眾所推服者如猺人法,當官立為頭目,以羈縻而約束之。來年如另舉頭目,則今歲之頭目即為前老。又設鳳凰堡耕兵,藉其廢土間田耕屯,守望無事兩各相安,有事責成勾攝。所謂「寓兵於無形,預綢繆於未雨」 也。

世傳獨胡《北南獞》有畜蠱者,曰蛇蠱,曰蜥蜴蠱,曰蜣蜋蠱,多於飲食內下之,或曰多下於冷物內。臨食須以銅箸插其羹饌,箸色黑,即有蠱畜,蠱多係獞婦,或雲善畜蠱之婦,畜久而眉盡落。倘中其毒者,肚腹絞痛,吐逆不定,或兩目青黃,十指俱黑,歸魂散可治。又白礬一兩,建茶一兩,為細末,每服五錢,新汲水調下。驗蠱法,令病人吐沬於水,沉者是,浮者非。又一法,令病人口含黑豆,豆脹爛,皮脫者是,否則非。又嚼黑豆不腥,嚼白礬味甘,皆中毒之證也。如覺早即往求本婦,以藥飜之,吐出熟食,皆生物即愈。蠱毒之於人甚矣哉!防微杜患,姑備載之。

富川縣

《一統志》:「淳樸,不尚華侈,決科入仕,不乏士知學,俗尚雞卜。」

《舊志》:「城郭民戍雜居,音語最正。士子文章相師表,衣冠楚楚,禮讓相先。細民樂於自便,罕在官役。七都衣冠文質強半,八都直朴恥逋賦。上九都豪詐者有,朝東、秀峰,素稱宦族,然邇來子孫清貧,反多逋賦。下九都樂輸正賦,可稱良民。一六都田山饒利,獷悍刁訟。新都務本力耕,賦稅早輸,接子贅夫,相沿未改。」

猺來自黔中五溪,散居冨川者,計二十六源。其居址屋舍,如鳥巢獸穴。其俗啖血肉,婚不避姓。出入常佩短刀,負勁弩,淬藥箭。或㐲間道嚙行人,或攻掠鄉村,或縶縛人歸,械以木格,索重貲取贖,不則肢解隨之。如「谷塘」 、「下井」 、「沙母、平石」 三輦,大圍數源。其語言衣服半與齊民等,而狡黠尤甚。蓋生齒日繁,則情偽日滋,又有奸人唆之,往往生事好訟,至不可究詰雲。今嚴斥堠,立保甲,設塘堡,防要害,於各源中訪有膽力智識者,立為猺老,責令自約束,在一里則捍一里,在一

「砦則捍一砦」 ,互相覺舉,毋容非為,庶有所讋服爾。獞來自古田,而散居於花山西鄉諸村,俗尚與恭城同撫民巢約有五十,半是猺獞,半是梧州流民。其編籍輸賦者十之一,餘則自種自食,聽憑招主。大抵輕生好鬥,易於竄徙,不顧父母妻子。如大岷、小岷、槽碓、白冒等源,巖谷奧深,依憑險阻,與恭城、平樂諸撫巢相邇,罪人多逋逃其中;近每季遞結狀於縣,不敢作梗為患。然防微杜漸,應先為防禦之計。

賀縣

賀縣俗尚質樸,居恆穿葛樾木綿如縑絲之屬,惟慶賀婚嫁諸吉禮為一御之。士知力學,列登科甲。民惟稼穡,不事蠶桑。男女皆力作工,俱外省之人。冬來春去,靡有常居。猺人亦能為甑釜盤桶之屬,往來市中貿易。湖廣、江西、廣東客商秋冬始集,餘月多缺。市民僅屠宰販糴,挑賣魚鹽。士夫冠用《三加禮》,姻戚具幣酒賀,齊民隨便行之。城市婚,以檳榔、時果及各色米果、幣帛、鵝酒為禮;鄉村用雞酒盅茶。婚多同姓親迎,惟士大夫家行之。女家妯娌,諸姻相率送至夫家門首而還。舊時合女伴答歌,有「《水東歌》《梧州歌》《九都歌》《信都歌》。」 卜葬,信尚風水。春秋二仲,則社於各坊。至日,用牲醴,清明各祭其先塋及穀雨而後已。冬又有「送寒衣」 之祭,而不用牲,習染囂凌。民喜鬥訟,負氣輕生,故多服毒決脰。少好賭博,冬春為最,又好群飲謔浪。最盛者好行匿名文書,言姦言盜,嚇取人錢穀。放債則子錢過母,外省人視為利藪。每揭財來此,生息剝取異常。此種憊俗,遽難盡革。

猺姓多盤氏,疑槃瓠遺種,又誤為盤古之後。槃瓠者,高辛氏畜狗也。時犬戎為寇,帝下令得犬戎吳將軍首者,妻以女。越三日,槃瓠銜一人首,果吳將軍也。帝悔之。女以令既下,不可失信,願請以行。遂隨槃瓠入南山石室中。居三年,生三男三女,自相配偶。一日,三子問其母曰:「吾父何存?」 母指盤瓠曰:「此汝父也。」 三子怒,遂殺之。由是生育日蕃,延漫山谷,習俗與平樂猺同。或謂在賀者,來自五嵠,言語嗜慾與民不同,山坳水埇間為巢居,冬寒少用布絮,採枯柴爇以薰炙,故多黧黑。其性獷惡,不入編戶,惟每年迎春,有司喚之出城市。婦女操猺音答歌猺,男擊土鼓以和之,官府犒魚鹽以歸。

猺,初亦谿峒野岷。元至元間,莫國麒獻圖納土,命為慶遠等處軍民安撫使。自是獞人方入省地,旋就編籍,謂之「熟獞」 ,性稍馴遠者謂之「生獞」 ,鷙悍不可制。或謂其出自慶遠河池,流移入於賀,習俗與民稍同。

荔浦縣

坊郭城廂,民戍雜居,商賈皆東粵、三楚之民,歲終則歸,來春又聚。本邑人民但知耕植,不識貿遷。士衿每以治生為苦,甚至身鮮完衣,然不事干謁,崇尚廉隅,饒有良士風。

永蘇里五寨連居,語言最鄙,習俗不殊。每遇社日,男女答歌游戲,務勤稼穡,而好鬥喜訟,是其素性。兵燹之後,齊力禦侮,獞賊不犯,宅獨存。通津里,分為十寨,村里散落,昔遭賊害為尤烈。習尚師巫,椎魯鄙俚。然「勤樹藝、急輸將」 ,古道之遺尚存。惟龍窩一村,去府城不遠,人多黠詐,雖錙銖必攘臂而爭,若接子贅夫,答「歌《野會》」 ,此種陋俗,終不能改。

咸亨里,古皆民村,後被殺絕,悉屬獞民。沃野良田,僭踞已久,其出入必持弩挾刃,雖睚眥相值,必擊而殺以為快。稍冤抑,則植樹於家,以誓必報。及彼此相尋,數世不解,鮮有知倫常理法者,是在漸而化之。

青香里為前賢故土。自獞賊猖獗,占踞三峒地方,民人被殺殆盡,田糧割裂。明洪武至嘉靖年間,禍亂不滅。嘉靖壬申歲,始蕩平之,議設兵為善後計,而主非其人,兵皆北獞,卒不可恃。迄萬曆丁亥年,兵改為民,聽土司約束。及明末年,土司既廢,兵馬驛騷,民多逃散,逋負額賦。至今田地悉屬客民,而戶頭受累不少。又不如《咸亨》裡之輸將恐後也。

修仁縣

縣民土著稀少,商賈吏胥,東粵全州居多。秉性粗疏,鮮智巧,不健訟。男務耕讀,女事紡績。吉凶禮儀,俱崇儉朴。服食器用,鮮尚華侈。比屋茅茨,家無厚積。然隨地所出,亦足以供賦役。歲時伏臘,大率與鄰邑同。

猺。附縣則有卜頭、雞籠、長灘、古響等。猺入廣平都差,其人性馴守法,以作紙為業,沿沖而入,百

考證

餘里大峒諸猺嶠踞山中,俗尚各猺,一同《昭平縣》。

粵以西,昭平為創縣。其初,都里之民,田野倨侮。婚嫁,男不必冠,女不必笄。祭鮮追遠,喪用浮屠。近被教化,漸及於禮。士知敏學,民知向義。山多瘴,食檳榔以除其氣。婦女尚茶粿,病不服藥,專事逐疫。元旦質明,禮神,遍拜尊長,親友交賀。迎春觀土牛,元夕張花燈,清明戴柳上墓,端午蒲飲,七月盂蘭祭,中秋熟芋,小年「祀竈,除日爆竹守歲」 ,似與中土大同而小異焉。

永安州

地僻山高,猺獞占十之七,民僅有三。民閒習尚,俱從簡約,服飾一期樸素,廬舍只圖便安。冠婚、喪祭,淡酒野蔬,聊當慶弔。伏臘歲時,山芹水藻,堪燕賓朋。不事侈奢,頗稱「易治。」 外此,則環峒皆猺,類分良梗,良則輸賦公家,梗則竊發負固。獞性近於猺。錯處村落,多係愚狡。生子概習巫道。惟務農業,不操末作。彼此交易,率以禾米團會,或共茹腥,死喪概從火化。居則架木營巢,葺茅編竹,賽歌擊毬,尤其遺俗。所賴牧茲土者撫綏而兼控馭,庶幾共樂昇平焉。

平樂府祠廟考        府志

[編輯]

本府。平樂縣附郭。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南峒駱家橋後山之麓。社稷壇 在北峒龍興寺右。

厲壇 在北峒白衣庵右。

城隍廟 在府學右

關聖廟 一在鳳凰山、一在後街。

靈濟廟 即五將廟,在昭譚江上。傳者謂五將鬱林人。宋宮殿災,五將救免,不受賞為商。至昭譚遇難,封為神。五姓:金、銀、梅、劉、柴。又云:在宋時禦寇有功,得廟食茲土。故昭平下有五將灘與堡之名。今客商往來,禱賽輒應。

嘉應廟 祀宋益州轉運使周渭。一在望仙塘南山下,一在慶豐倉前,今廢。按《通志》,在府城北木樑塘之東,宋時敕封靈濟忠祐惠烈王。昭靈廟 在下邳村,姓翟,宋時有武功,封為太尉。

普安廟 在樂山里平西。以收服強人,有武功,姓莫名國麟。宋咸寧間封「昭慶靈應侯。」

二仙廟 祀譚氏二女。一在樂山里誕山,宋時建。一在府城靈濟廟西,今廢。

天妃廟 ,即龍池廟,在駱家橋右。祀龍母之神,祈雨即應。

真武廟 在北城內鳳凰山巔。

五顯廟 在仙宮嶺下

龍王廟 在城西,舊有天一塔,取天下生水以制前山火星,然塔形類火。明知府陳啟孫毀塔建廟。

藥王廟 在北城外,副使胡朝賓、知府玉延裪重建。

十娘廟 在令公廟崖上,蓋江游神也,今重建。七賢祠 在城北,舊為道鄉書院,祀宋逐臣鄒浩、范祖禹、胡銓三賢。明萬曆間,知府周祈增祀唐臣韓思彥、韋陟,宋黃葆光、洪興祖,為「七賢祠。」 三公祠 在城南駝家橋。舊係鹽商私建。祠副使陳公應春者,明天啟間知縣鄭圭以副使韓紹、中丞蔡應科同祀。中丞開江韓公、開道陳公,通商,皆大有功於昭州者,更名「三公」 ,配《七賢》雲。五賢祠 在府學東。宋守王光祖建,以祀梅摰、鄒浩、孫直庵、徐正、柴肅。

鄒侍郎祠 在府學後。舊在府城西北,祀宋鄒浩。浩字志完,學者稱為「道鄉先生。」 元符中,為右正言,以直諫顯,貶新州。崇寧二年,又貶昭州。處昭凡四歲,歸沒於常州。

張仙祠 前為紫竹庵千手大士像,後為《張仙像》。唐世堯建,今廢。

恭城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郊。

社稷壇 「在縣南郊。」

厲壇 在縣北郊

城隍廟 在縣治西

關帝廟 在縣西。明萬曆癸卯年,知縣陳朝策建,名「協天祠。」

周王祠 在萬壽寺東。春秋祀,期同風雲雷雨。

《日王》名渭,字得臣,宋時敕封,至今顯應歷代有司致祀,俗呼「周五郎。」

冨川縣《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南郊。

社稷壇 在西郊

厲壇 在北郊

城隍廟 :在東門內,朔朢拜謁。廟止神堂一座。新官蒞任,宿齋於報恩寺,殊非儀制。萬曆三十八年,張侯文燿廣創「宿齊所」 三間。

旗纛廟 在城北。春祭用「驚蟄、秋祭用霜降」 ,武官行禮。

漢壽亭侯廟 與旗纛廟並。

福神廟 在南郭,甚著《顯應》。

真武廟 在北郭外

土神廟 在分司左。相傳李靖之子較獵於長標嶺,遇一老嫗,授以青驄二匹,水二盞,因此上昇。其神常顯於冨川,故土人立祠祀之,有禱輒應。

太尉廟 在縣北秀峰,祀宋欽州知州毛炳。李王廟 在長標嶺。

龍母廟 在柳家源。遇旱祈雨輒應,屢驗。《賀縣》。

山川壇 舊在城外西,嘉靖三十五年,縣丞石汝礪改建南門外,舊基尚存。

社稷壇 :在城外北。清明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三祭。

城隍廟 :在西門內。年久傾頹,大門、中殿俱棟折榱崩,神像淋漓。康熙十年,縣令何標暨典史張鳳裔捐俸修復。另建兩廡及後殿。

荔浦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西郊外,其制與「社稷壇」 相類。

社稷壇 在縣西郊外,其制壇而不屋。

邑厲壇 在縣北郊小教場右。

城隍廟 在縣城外南濱江,乃舊縣地。明天順五年,縣令伍繪創造。卑隘淺陋,不類神祠。萬曆十二年,始為鼎新改豎。外為山門,門匾「廟額。」 內為中門,由甬道而上為月臺。臺上為正堂三間,東西兩廊各六間,廟貌稍覺尊嚴。

關王廟 一在城外西關,為舊廟。一在城南儒學側。宋紹興間,有曹成犯順,邑人請於神,頃刻驟雨,水溢兩岸,賊遂不得渡江,但聞空中風聲鶴唳,如有神助,賊遂遁去。明隆慶壬申,大征朦朧,三峒兵備道金某監軍,夜夢神助,遂大捷。班師為立新廟,每歲以五月三十日致祭。

皇清知縣孫錢周重建。

莫王廟 在永蘇里。按:莫王本永安州人,杜姓,一歲父死,隨母嫁荔浦。莫姓者,因姓莫。自幼持齋,遇神授以異術。唐貞觀八年正月十六日得道羽化。後顯神通,常素衣白馬,披髮仗劍,行村落中,鄉人遂塑像立祠祀焉。時有赴選監生周某,佩王圖像達京師,適流賊犯順,遣將討弗克。唐太宗親自督戰,見一人素衣白馬,披髮仗劍,上下陣中,遂大捷。後畫圖旁求其人,周生負圖以獻,如所見空中人。太宗賜敕封「南朝助國莫王」 ,建廟每歲正月十六日致祭,今仍之。

修仁縣

山川壇 在城南城外

社稷壇 在縣北城外

厲壇 在縣北城外,成化二十年建。

城隍廟 在縣左。康熙四年,知縣李子實重修。關帝廟 在縣西城外,萬曆十三年建。

皇清康熙五年,知縣李子實重修。

莫王廟 「在西城外,成化二十年建。」

尚書廟 :在城外半里。

順應廟 在蘇山上

盤古廟 在古峒後。成化二十年建,今廢。按《通志》:在謝村後山。

地松廟 在謝村山內。廟下有龍潭,遇旱祈雨,至潭取水即應。永樂四年建,康熙五年鄉民重修。

昭平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境內。

社稷壇 在縣北

「邑厲壇 」 :每歲三祭。

城隍廟 䂓模狹隘,歲久傾頹。知縣何壽愷蒞任行香,慘然於神之怨恫也。捐資興作,改門東向為南。由大門、二門而進,為正殿三間聿修;廟貌、神像,煥然一新。

三烈祠 在縣東岸。三烈者,楚雄令劉時舉庶母張氏、郭氏、洎女兄辰秀也。遇賊不辱,同赴水

死周復俊有記

文昌祠 在城西

永安州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州治南門外一里。社稷壇 在南門外西南隅。

邑厲壇 在州東北二里。

城隍廟 去關帝廟一里,知州鄧林尹重建。土地祠 :在州治內,知州鄧林尹重建。

文昌廟 在州治西,知州鄧林、尹丁亮工重建。關帝廟 在北門之南。

寺觀附

[編輯]

本府。平樂縣附郭。

定觀寺 即西山寺

東山寺 :在下關。知縣陳光龍每月朢講「《鐸書》處。」

龍興觀 在北關外,知縣陳光龍每月朔講「《鐸書》處。」

集龍觀 在津平里

玉池觀 在樂山里

大慶觀 在府城東。唐大中間,郡守蕭公建。準提閣 在南關匯潭灣。

壽佛庵 ,在南關外,古為鎮粵臺。

萬應庵 在「準提閣後。」

太平庵 在北關外

白雲庵 在厲壇南,今廢。

佛慧庵 在城內東隅。前有金沙池,一名「金沙禪林。」

三官殿 ,在一點空禪林前,本郡照磨劉湛建。「金冨宮 」 ,即令公廟,在昭山西對面,蓋謂天神那奼三太子,今重建。

一點空禪林 ,太守楊榮蔭建,以祈母壽者。在仙嶺下,邑人袁景有《記》。

洞仙亭 環亭皆池,荷花燦爛,居邑景之勝,太守楊榮蔭建。

恭城縣

萬壽寺 在東門外,本縣習儀講約之所。「紫微庵 」 在縣城外江口黃牛石下。康熙十三年,知縣曹林韻重新增建,為闔縣扼水口振文峰。

冨川縣江心寺 ,在縣郭江邊。

報恩寺 在縣治東,正德五年重建。

鍾山寺 在鎮

白霞寺 在雞籠山

清涼寺 在秀峰

觀音閣 在南門外,有塔。

竹葉庵 在鍾山

賀縣

三乘寺 在城內

浮山寺 在大車灘

沸山寺 在甑山腳上。飛瀑布長流不竭,潺湲可觀。

狹山寺 在十八都

梵安寺 在信都司前

會仙寺 在二十一都

賢天觀 在桂嶺江口

真覺庵 在二十一都

準提庵 :「在城內。」

玉皇閣 在浮橋頭

天妃宮 在上水東

觀音巖 在姜八都

荔浦縣

壽山寺 在北門外。明弘治十七年建。萬曆七年,知縣蔡用魁重修。

滿覺寺 在舊縣東,今在縣南關。宋元豐年間建,今改為「金魚寺。」

修仁縣

迴龍寺 在南郊外,萬曆四十五年建。康熙五年,縣令李子實重修。

梓潼寺 在東郊,萬曆十四年建。

紫陽觀 在南郊外

觀音閣 在梓潼觀後

昭平縣

泗洲寺 去縣城二里

西山寺 宋淳祐二年,進士陶希文建。

雲山寺 宋建,萬曆壬子年修,今廢。

永平寺 今廢

龍亭寺 以上俱在昭平里。

寶勝寺 明宣德五年建。

萬壽寺 明正德二年建。

永福寺 明隆慶四年建。

覺仁寺 明萬曆六年建。

龍泉寺 明萬曆九年建。以上俱在二、五都。元武觀 在城外,南為祝聖殿。

觀音閣 :知府陳聯建。

玉樞宮 在縣南門外。明萬曆年間,設縣建造。順治十八年重建。

永安州

仙臺寺 在州北五十里。

元妙寺 ,去州北一里,尋圮。順治十五年,重建。真武觀 ,去州六十里。

松樹庵 「去泗洲一里。」

觀音閣 去州南五里

靈應宮 ,去州東二里。

平樂府驛遞考        府志州縣志附

[編輯]

本府

自昭潭驛至陽朔驛、古祚驛,水陸俱五十里。《水路》「自古祚驛」 上至南亭驛六十里,至臨桂縣東江驛六十里,共一百七十里。

陸路「自古祚驛」 至羊角驛六十五里,「羊角驛」 至桂林省城六十里,共一百七十五里。

《水路》「自昭潭驛下至廣運驛六十里,又至昭平驛六十里,昭平驛至龍門驛六十里,又至龍江驛六十里,又至梧州府蒼梧縣府前驛六十里。」 陸路「自府至冨川縣鍾山鎮一百六十里,鍾山鎮至賀縣八十里,賀縣至蒼梧東安鄉巡檢司界一百五十里,又至梧州府三百里。」

平樂縣

昭潭驛 在西城外,臨三江口。驛丞一員,俸三十一兩五錢二分;書辦一名,工食銀七兩二錢。皂隸二名,每名工食銀七兩二錢。

皇清順治十六年,奉文裁汰驛務,歸併知縣管理。

查本驛額設差船二十隻,水手十四名,差馬二十五匹、馬夫二十五名,以供平時應副。若遇皇華貴使,本省上司親臨,例出本地蛋船協濟。順治十六年,例,定差馬一項,每馬一匹,應夫三名。設旱夫二十名,差船十四隻,每船水夫二名,共二十八名。其船五年一造,每船工價十兩;三年一艌,每船艌價一兩七錢。俱在本縣驛站項下開銷。然差使繁難,日不暇給。康熙六年內,知縣藍奮興詳請添設差船六隻,水手十二名。其船按年艌造,與前例同。但時久弊生,來往差役舍差船而索河艦,甚至置船弗用,按站勒價。或額水夫之外,多索頭工、舵工、縴夫等項。康熙九年內,勒石嚴禁。

廣運驛 在邑南七十里,今廢。按《廣運》一驛,在平、昭兩縣之界,接濟龍門、昭潭二驛。初設馬三十匹,後因差多,又設排年馬十二匹,差船八隻,水手十六名,後又增膳養夫三十名。有驛丞一員,食俸與昭潭驛同。典吏一名,館夫一名,公館門子一名,俱於順治十六年奉文裁汰。

「季魚鋪 」 上接「陽朔公館」 交遞。

縣前鋪   、團山鋪   、興隆鋪。

榕津鋪   ,滑山鋪   ,沙江鋪 ,以上交「平樂縣鋪」 ,又遞卜昭平縣。由

縣前鋪   、蒼板鋪   ,龍頭磯鋪、廣運鋪   ,足灘鋪 ,交昭平縣甑灘鋪,以上四鋪將額設工食裁改。其鋪現存由

縣前鋪   ,密山鋪   ,沙子鋪 以上遞恭城縣。

東南水路至廣運驛六十里,又至昭平縣六十里。

東北至白霞司一百二十里,又至鍾山鎮四十里。

北至冨川縣七十里,自「鍾山鎮南行八十里至賀縣。」

西至季魚堡十里,又至陽朔縣四十里。

西南至荔浦縣六十里

西北「至麻猺嶺六十里,至陽朔縣七十里,南至龍窩界十里,至荔浦縣又五十里。」

北至沙子埠三十里,又至恭城縣四十里。《恭城縣》

縣前鋪 鋪兵二名,遞至沙子鋪。

沙子鋪 ,鋪兵二名。距縣西三十五里,係平樂縣所屬。又三十五里至本府總鋪。明萬曆十九年,與平樂縣共建。今因之。

由縣治十里至東鄉三十里至西鄉八十里至。

北鄉

東至冨川縣西鄉峒,一百里。東南至平樂縣東砦,七十里。

南至平樂縣木頭陂二十里。

西南至平樂縣津平里十里。

西至陽朔縣黃蟮塘三十里,西北至臨桂縣團山嶺,一百二十五里。

北至灌陽縣苔塘頭七十里。

東北至湖廣永明縣桃川關,七十里。

冨川縣「縣前鋪   ,金釵鋪   ,峽口鋪。」

紅巖鋪   、龜石鋪   、鍾山鋪。

花峒鋪   白霞浦   謝嶺鋪 以上諸鋪,萬曆十年創建廳事,門垣,兩廊俱全。東至湖廣界巖口交十里。

東南至車下湖廣界二十八里,至江華縣城五十五里。

東北至湖廣永明桃川,六十里。

西至恭城界茅塘石口,八十里。

西南至昭平燕塘一百零五里,至平樂縣二百五十五里。

西北至恭城界,七十八里。

南至賀縣西灣鋪一百一十里,至賀縣城一百五十里。

北至湖廣廖源村交界,至永明六十里。

賀縣

縣前鋪   、石牌鋪   ,沸水鋪。

獅子鋪   撘橋鋪 以上諸鋪今俱存。《謝嶺鋪 》,今改設。

芳林鋪 今廢。以上由西北循次至冨川縣謝嶺為界。

小心鋪 今存

梅花鋪   ,黃公鋪   ,茅坪鋪。

水竹鋪   、雙橋鋪 以上諸鋪今改設「井鋪    」 、神岡鋪   、逕腳鋪。

青草鋪   ,井田鋪   ,車田鋪。

王賓鋪   ,磨石鋪   ,界排鋪 。以上諸鋪今俱廢。以上由南循次至蒼梧三丫鋪,界白竹鋪   ,白土鋪   ,封陽鋪。

五合鋪   城頭鋪 以上五鋪分路由東,循次至開建縣馬塘嶺界,今俱廢。額設鋪兵十八名,每名歲支銀五兩四錢,共支銀九十七兩二錢,遇閏加銀八兩一錢。其塘附在鋪內,塘兵係賀營撥經制兵。每塘二名,按季支本營兵餉。東南至連山縣界一百五十里,至連山縣城二百五十里。

東南至懷集縣界八十里,至「懷集縣城二百里。」 東北至湖廣江華縣界一百六十里,至江華縣城二百五十里。

西至蒼梧縣界一百五十里,至蒼梧縣城三百五十里。

《西南》至蒼梧縣界一百五十里,至蒼梧縣城三百里。

西北至昭平縣界一百里,至昭平縣城二百五十里。

南至開建縣界一百零五里,至開建縣城一百五十里。

北至冨川縣界七十里,至冨川縣城一百六十里。

荔浦縣

山月驛 「明洪武二年設。永樂四年改為橫塘驛,撥入理定縣。弘治八年改為昭潭驛,撥入平樂縣。」

縣前鋪   「東莫大加鋪 」 「延賓鋪。」

龍窩鋪 以上諸鋪抵平樂府城。

南新安鋪 抵永安社莫寨。

西:獨山鋪  青山鋪 抵修仁縣城。

北橋鋪   新峒鋪   江口鋪 以上抵陽朔縣界牌鋪,又三十里抵陽朔縣城,東北至府城六十里。

東南至永安州九十里

西南至修仁縣三十里

北至陽朔縣七十里

修仁縣

縣前鋪   ,荔江鋪   ,三江鋪。

石牆鋪   、九排鋪   ,《八排鋪》。

六排鋪 :以上鋪司九名,每名月支糧五斗,一年支米六石,共米五十四石。

縣東五里至東陂壩,由東陂五里至東鄉,由東鄉至下峒永安界。

縣北五里至分界,由分界五里至荔江荔浦界。

縣西五里至沉沙口,由沉沙五里至八里塘,由八里塘二十里至石牆,左由南隘九排,六十里至大樂司,象州界,右由南隘頭排,八十里至高天堡雒容界。

縣南十里至黃峒,由黃峒約六十里至大峒猺,皆崇山峻嶺,崎嶇鳥道。

昭平縣

龍門驛 在馬江里。驛丞一員,衙役二名。設差船四隻,夫四十名。

昭平驛 驛丞一員,衙役二名。

皇清順治十六年,奉裁驛務歸併縣理。

縣前鋪   、練灘鋪   、威鎮鋪。

豬巷鋪   、母灘鋪   、甑灘鋪 至樂平縣足灘交界。

沙江鋪   ,山口鋪   ,漕源鋪。

燕塘鋪 至冨川縣白霞交界,縣東五里至上永,又五里至里埠,又五里至淮灘堡,又五里至相逢堡,又十里至走馬堡,又五里至陶溪堡,又二十里至西坪堡,又三十里至韋峒,又十五里至松柏,又三里至土龍司,又二十里至二五都。

縣南:「自縣城十五里至塘弔堡,又十里至石仁堡,十里至福登,十里至深沖堡,十里至五將堡,十里至上仰堡,十里至下仰堡,十里至檢校堡,十里至龍門驛,十里至馬江六木堡,十里至沙沖堡,十里至簕竹、蒼梧界。」 「自龍門入北陀,二十里至狼康營,五里至涼風營,五里至鎮夷營,四十里至九沖兩假營。」

縣西七里至明源峒,又十里至下界,八十里至永安州界。

縣北:五里至練灘堡,五里至大銅盆堡,五里至流箱磯,五里至雷霹堡,今改名威鎮堡;七里至豬巷堡,五里至母灘堡,五里至甑灘堡。

永安州

州前鋪 去州一里

古排鋪 去州十里

峽口鋪 去州二十里

潘村鋪 去州四十里

杜莫鋪 去州六十里

貓兒鋪 龍嶺塘 內本州州前鋪,額設鋪夫一名。其餘每塘鋪鋪夫二名,通共鋪夫十三名,額支工食米七十八石。

縣東一百二十里至昭平縣。

縣西二百里至象州界

縣南三百一十里,至「五屯千戶所。」

縣北九十里至荔浦縣,一百一十里至修仁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