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529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五百二十九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五百二十九卷目錄
思南府部彙考二
思南府田賦考
思南府風俗考
思南府祠廟考〈寺觀附〉
思南府驛遞考
思南府兵制考
思南府物產考
思南府古蹟考〈陵墓附〉
思南府峒蠻考
思南府部藝文一
思南府舊志序 明田汝成
李先生祠碑記 蕭重望
參政李渭傳 郭子章
李節婦石氏傳 胡松
思南府部藝文二〈詩〉
川上雜詠四首 明李渭
遊嵇公泉 前人
川上學舍 前人
觀音山絕頂 黃堂
嵇公泉次李渭韻 李培初
思南道中 陰子淑
七星橋歌 方萬策
鸚鵡溪道中 李瑞
萬聖山 許虯
詠白鷺洲 孫順
香爐巖 張守讓
思南府部紀事
職方典第一千五百二十九卷
思南府部彙考二
[編輯]思南府田賦考 通志
[編輯]府總
原額、田一十三萬八千五百六十三畝二分五釐四毫六絲九忽
荒蕪田五萬二千八百七十七畝三分九釐四毫二絲一忽二微八纖一渺;
實在成熟田八萬五千六百八十五畝八分六釐四絲七忽八微九纖一塵九渺。
原額折色秋糧米一千八百五十八石八斗二升七合四勺一抄二撮八圭六粒七粟,該折色銀一千八百五十八兩八錢二分七釐四毫一絲二忽八微六纖七塵。
荒田無徵米六百九十七石三斗六升九合八勺七抄八撮七圭一粒五粟。無徵折色銀六百九十七兩三錢六分九釐八毫七絲八忽七微一纖五塵。
實在有徵折色米一千一百六十一石四斗五升七合五勺三抄四撮一圭五粒二粟。有徵折色銀一千一百六十一兩四錢五分七釐五毫三絲四忽一微五纖二塵。
原額《條編》鹽鈔蠟價等銀二千八百七十四兩六錢四分八釐九毫五絲四忽一微四纖九塵六渺。
荒田無徵銀九百二十九兩七錢一分七釐七毫二絲七忽四微三纖二塵六渺。
實在有徵銀一千九百四十四兩九錢三分一釐二毫二絲六忽七微一纖九塵。
原額馬館銀五千八百五十五兩二錢二毫六絲二忽二微一纖六渺。
荒田無徵銀二千一百六十二兩七錢九分二毫五絲七忽一微一纖一塵六渺。
實在有徵銀三千六百九十二兩四錢一分五忽九塵。
思南府親轄
原額、田三萬七千八百六畝五釐二毫
荒蕪田九千二百三十九畝六分一釐五毫八絲一忽八微四纖一渺;
實在成熟田二萬八千五百六十六畝四分三釐六毫一絲八忽一微九纖五塵九渺。
原額折色並額外無畝禾花米五百五十九石六斗四升一抄五撮五圭五粒。該折色輕齎銀五百五十九兩六錢四分一絲五忽五微五塵。荒田無徵米一百五十三石八斗三升一勺六。
抄九撮七圭八粒七粟
無徵折色銀一百五十三兩八錢三分一釐六絲九忽七微八纖七塵。
實在有徵折色米四百五石八斗九合八勺四抄五撮七圭六粒三粟。
有徵折色輕齎銀四百零五兩八錢九釐八毫四絲五忽七微六纖三塵。
原額《條編》鹽鈔、蠟價等銀一千一百七十六兩五錢六分二釐七毫八忽八微四纖一塵。荒蕪田無徵銀二百六十二兩三分七釐四毫二絲八忽六纖二塵三渺。
實在有徵銀九百一十四兩五錢二分五釐二毫八絲七微七纖八塵七渺。
原額馬館銀二千一百五十二兩四錢一分六毫七絲三忽六微九纖四塵七渺。
《荒田》無徵銀五百六十五兩九錢七分四釐三毫九絲四微九纖二塵五渺。
實在有徵銀一千五百八十六兩四錢三分六釐二毫八絲三忽二微二纖二渺。
安化縣
原額、田五萬五千八百四十一畝四分三釐八絲
荒蕪田二萬四千二百九十九畝八分八釐四毫五絲八忽三微九纖九塵九渺。
實在成熟田三萬一千五百四十一畝五分四釐六毫二絲一忽六微一渺。
原額折色秋糧米六百三十一石四斗六升七合三勺五抄二撮一圭二粒五粟。
該折色輕齎銀六百三十一兩四錢六分七釐三毫五絲二忽一微二纖五塵。
荒田無徵米二百七十四石七斗八升八合五勺一抄三撮七圭五粒。
《無徵折色輕齎》銀二百七十四兩七錢八分八釐五毫一絲三忽七微五塵。
實在有徵米三百五十六石六斗七升八合八勺三抄八撮三圭七粒五粟。
有徵折色輕齎銀三百五十六兩六錢七分八釐八毫三絲八忽三微七纖五塵。
原額《條編》鹽鈔、蠟價等銀四百八十八兩六錢七分五釐六毫九絲二忽四微三塵六渺。荒田無徵銀二百二十四兩七錢一分一釐二毫五絲四忽三微一纖四塵二渺。
實在有徵銀二百六十三兩九錢六分四釐四毫三絲八忽一微一纖六塵四渺。
原額馬館銀一千八百六十四兩一錢六分五釐八毫一絲二忽四纖六塵三渺。
《荒田》無徵銀八百一十一兩二錢七釐九毫七絲六忽三微九纖三塵三渺。
實在有徵銀一千五十二兩九錢五分七釐八毫三絲五忽六微五纖三塵。
婺川縣
原額、田二萬六千一百六十八畝五釐八毫八絲九忽
荒蕪田一萬六千一百六十八畝五釐八毫八絲九忽;
荒蕪田一萬五千四百八十三畝七分五釐九毫八絲八忽六微二纖七塵三渺;
實在成熟田一萬六百八十四畝二分九釐九毫三微七纖二塵七渺。
原額折色秋糧米三百四十石五斗一升六合二勺一抄二圭三粟。
該折色輕齎銀三百四十兩五錢一分六釐二毫一絲二微三纖。
荒田無徵米二百一石四斗八升四合九勺九抄五撮八圭二粒四粟。
無徵折色銀二百一兩四錢八分四釐九毫九絲五忽八微二塵四絲。
實在有徵折色米一百三十九石三升一合二勺一抄四撮三圭七粒九粟。
有徵折色輕齎銀一百三十九兩三分一釐二毫一絲四忽三微七纖九塵。
原額《條編》鹽鈔、蠟價等銀四百四十四兩一錢四分三釐五毫一絲二忽三微四纖二塵七渺。荒田無徵銀二百七十四兩九錢八釐二毫五絲九忽二微六纖九塵六渺。
實在有徵銀一百六十九兩二錢三分五釐二毫五絲三忽七纖三塵一渺。
原額馬館銀一千五十五兩六錢八分一釐三毫一絲四忽六微四纖五塵八渺。
荒田無徵銀六百二十四兩六錢五分一釐四毫五絲二忽四微一纖一塵一渺。
實在有徵銀四百三十一兩二分九釐八毫六絲二忽三微三纖四塵七渺。
印江縣
原額、田一萬八千七百四十七畝七分一釐三毫
荒蕪田三千八百五十四畝一分三釐六毫七忽六微三纖一塵;
實在成熟田一萬四千八百九十三畝五分三釐六毫九絲二忽三微六纖九塵。
原額折色秋糧米三百二十七石二斗三合八勺三抄四撮九圭八粒九粟。
該折色輕齎銀三百二十七兩二錢三釐八毫三絲四忽九微八纖九塵。
荒田無徵米六十七石二斗六升六合一勺九抄九撮三圭五粒四粟。
實在有徵折色米二百五十九石九斗三升七合六勺三抄五撮六圭三粒五粟。
有徵折色銀二百五十九兩九錢三分七釐六毫三絲五忽六微三纖五塵。
原額《條編》鹽鈔蠟價等銀七百六十五兩二錢六分七釐四絲五微三纖五塵三渺。
《荒田》無徵銀一百六十八兩六分七毫八絲五忽七微八纖六塵五渺。
實在有徵銀五百六十兩二錢六釐二毫五絲四忽七微四纖八塵八渺。
原額馬館銀七百八十二兩九錢四分二釐四毫六絲一忽八微一纖四塵八渺。
《荒田》無徵銀一百六十兩九錢五分六釐四毫三絲七忽八微一纖四塵七渺。
實在有徵銀六百二十一兩九錢八分六釐二絲四忽一渺。
府屬官莊並租穀
原額全熟賑田一百五十一畝一分一釐四毫二絲八忽五微一纖四渺。
實在有徵賑租倉斗穀一百五十一石一斗一升四合二勺八抄五撮七圭一粒四粟。
思南府親轄
原額全熟賑田五十九畝八分,該全徵本色賑租倉斗穀五十九石八斗。
印江縣
原額全熟賑田九十一畝三分一釐四毫二絲八忽五微七纖一塵四渺。
實在全熟本色賑租倉斗穀九十一石三斗一升四合二勺八抄五撮七圭一粒四粟。
稅課
本府年額鹽稅銀四百四十八兩三錢。遇閏年分,加徵閏月鹽稅銀三十七兩三錢五分八釐三毫。
年額魚課銀八兩
牙帖銀一十兩
婺川縣板廠
年額水銀一百六十九斤八兩。例不加閏。每斤折價銀五錢
思南府風俗考 通志
[編輯]府總
《寰宇記》:「漢彝雜居,言語各異。」
《圖經》「漸被華風。」
《元志》:「漢民尚樸。」
《郡志》:「務本、力、穡。」
屏異教,行四禮,黜浮崇實,士,慕正學,駸駸文獻之風。
《明一統志》有「佯獚犵狫、木猺貓。」《數種》疾病,則信巫屏醫,專事祭鬼。客至則擊鼓以迎。山箐險惡,則芟林布種,俗謂之「刀耕火種。」
《舊志》:「唱歌耕種。」
思南府祠廟考 通志
[編輯]本府。〈安化縣附郭。〉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府城南二里。安化縣附社稷壇 在府城北一里。
厲壇 在府城遵化門外東北里許,安化縣。附城隍廟 。明成化間建於府治東遷善橋。明嘉靖、萬曆中相繼修葺。
東嶽廟 在治中和山
「漢壽亭侯廟 」 二,一在遵化門外,一在大巖關。
明嘉靖九年,推官高陵俊建。
伏波廟 在城東,最靈。宋田祐恭母方妊,夢神降其宅,乃生祐恭,祠不復靈。及卒,人見援,躍馬入祠,靈如初。
英祐侯祠 在治前。明正德五年,沒於水。明嘉靖十三年,重建。
申公祠 在城西門內,祀郡人申祐。明嘉靖十年,巡按御史郭弘化以祐殉土木難,特題立祠,春秋崇祀。
李先生祠 在治左。明萬曆二十三年,巡按薛繼茂以李渭「倡明正學」 ,祠祀之。後燬。
皇清康熙三十年,知府劉謙吉重建。
婺川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社稷壇
厲壇
城隍廟 俱未載處所
昭化祠 在縣。漢牂牁太守陳立保固思卭,破夜郎王祠祀,至今祈禱輒應。
印江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東北隅。
社稷壇 在縣北
厲壇 在縣西
城隍廟 在縣治左
寺觀附
[編輯]本府。〈安化縣附郭。〉
永寧寺 在府治南,前枕德江,明弘治間建。萬曆初,知府蔡應申重修。二十二年燬,知府趙恆、劉養中先後重建。
常樂寺 在府治北二百里。唐為福常寺。宋敕賜「中勝院。」 明改「常樂。」 久圮。
金仙寺 在府治北二百里。明嘉靖十四年,播州銅佛寺內銅佛七,忽失其三。思南漁人網得,因立寺奉之。
圓通寺 「在府治南。」
雲臺觀 在府治北二百里,明嘉靖十年建。《元天觀 》在府治北。
觀音閣 在府治中和山頂。明嘉靖間郡人李渭會講處。前為普濟亭,後為藏經樓,中貯《藏經》。
皇清康熙四年,經歷陳援世修之。左壽福樓前。《玉皇》
樓
玉皇閣 在府城南六十里。明嘉靖間建,崇禎間重修。
中天塔 在府治東。明萬曆十年,參議史旌賢建。
婺川縣
東泉寺 在縣東半里許。明嘉靖二十六年建。慈化寺 ,在縣西五十里。地產茶。
佛興寺 在縣南一百里。明洪熙間建。
豐樂寺 在縣東一百里。
桐山寺 在縣西十五里。
祖師觀 ,在縣城南山頂,躡磴而登,樓臺松柏,交加掩映。
印江縣
西巖寺 在縣西五里。宋時建,後廢。明嘉靖七年重修。
梓潼閣 在縣西四里。明崇禎年間建,後燬。
皇清康熙二十八年,知縣馬士芳重修。
思南府驛遞考 通志
[編輯]本府。〈安化縣附郭。〉
驛所未載
縣前鋪 鋪兵二名
仙人鋪 鋪兵二名
鸚鵡鋪 鋪兵二名
板坪鋪 鋪兵二名
蛇盤鋪 鋪兵二名
松溪鋪 鋪兵二名
司前鋪 鋪兵二名
掌溪鋪 鋪兵二名
地施鋪 鋪兵二名
天井鋪 ,鋪兵二名。以上十鋪,本縣管理,婺川縣。
縣前鋪 鋪兵二名
牛場鋪 鋪兵二名
豐洛鋪 ,鋪兵二名。以上三鋪,本縣管理,印江縣:
縣前鋪 鋪兵二名
纏溪鋪 ,鋪兵二名。以上二鋪,本縣管理。
思南府兵制考 通志
[編輯]府總
思南營
參將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額兵七百四十名。康熙二十四年裁去一百四十名,現存六百名,駐劄思南府,分防印江縣、婺川縣大堡場、大堰塘、沿河司、塘頭場各處地方。
思南府物產考 通志
[編輯]本府。〈安化縣附郭。〉
鐵 《禹貢》「梁州貢鏐鐵。」
文石 ,出白鷺洲,文有五色,可為盆玩。
棉花 是處皆種,居民紡織為布。
蠟 :各縣俱有,產巖上蜂房者為「黃蠟」 ,產於冬青樹者為「白蠟。」
桐油 :是處栽植,結實如桃,取其子為油竹 。有苦竹、紫竹、鳳尾竹、慈竹數種。
蘭 、菖蒲 、葛。
蔓菁 又名「蕪菁」 ,孔明南征所止處,必令軍士種之,人因呼為「諸葛菜。」
竹雞
「白鷴 」 ,出谿谷間。
婺川縣
《水銀 木悠》坂場、巖頭諸處,居民穴土百有餘丈,燃炬入採硃鍛成。
印江縣
茱萸
思南府古蹟考 通志
[編輯]本府。〈安化縣附郭。〉
思州故城 《元志》云:「去今思州百八十里。」 按:唐時田氏始祖克昌涉巴峽,卜築思州,疑即婺川城子頭是。
古牂柯郡城 ,在府治之西。唐武德中,改為牂州,尋改為柯州。按《明一統志》云:「漢未伏時所保於此。」
古費州 按《明一統志》:「後周宣政初置,隋開皇於州治置涪州縣,唐武德間移治蒙籠山。」 古添州 ,未詳所在。
古莊州 按《明一統志》,「隋分牂柯郡立南壽州,唐改莊州,隸黔中郡,永徽間廢。」
古扶陽縣 在治西北八十里。隋於扶水北置縣。按《明一統志》,隋屬庸州,唐屬費州,宋廢。古扶歡縣 ,在治西南二十里,縣東有扶歡山,因名。按《明一統志》,唐置,屬溱州,宋廢。
古多田縣 ,在治西北四十五里。北有浮禹山。按《明一統志》:「唐武德中置,屬思州,貞觀中改屬費州,宋廢。」
古賓化縣 。按《明一統志》,「唐武德中置,後與州同廢。」
古安彝縣 ,按《明一統志》:「唐置寧夷縣,隸夷州,後廢。宋政和中復置,隸思州,宣和間廢為堡,隸黔州。」
古思王縣 在治南三百里。按《明一統志》,「唐武德中置,屬思州,後廢。」
古思卭縣 在治東南三百九十里。按《明一統志》,「唐開元四年,開生獠置,後廢。」
廢溱州 按:《明一統志》:「唐貞觀中置州,治榮懿縣及領扶歡、夜郎等四縣。天寶初改溱溪郡,五代時淪於蠻,宋政和間復置,宣和間廢。」
廢牂州 按《明一統志》,其地與播州同。唐武德初,立充州,因置牂播等郡,境內有高連、石門等山。
廢城樂縣 按《明一統志》在府城西北一百五
十里。唐武德中,招慰生獠置,屬思州。始築城,人歌舞之,遂名。貞觀中,改屬費州。縣西一百五十里有涪陵水。
僊人家 ,去縣治三十里,巖上有亭如佛龕,不知創自何時,至今如新。
「僊跡 」 在龔灘江邊石上,足跡二,長一尺餘,相去五六尺。
婺川縣
關索城 :去縣治五十里。
石槽關 :去縣治五十里。
《履跡 》去縣五十里,俗名燒巖,上有巨跡石洞。《金牛 》在縣南二十里,地名牛塘山,半洞內一石如牛。
夢子坡 去縣治北七十五里。坡頂平處有石爐,高廣約丈餘。
印江縣
廢思卭司 即今縣治
墳墓附
[編輯]本府。〈安化縣附郭。〉
明李渭墓 萬曆間參政,卒葬河東萬聖山麓。楚侗耿先生弟定力作《墓誌銘》,納壙中,有年。
皇清康熙二年七月十三日夕,碑忽自河東移到祠。
前李氏子孫晨起,見碑聞於知府葉蕃、推官常時泰,同詣墓所,墓封如故,眾皆駭異,其碑尚存王治墓 ,正統間知府卒於官,葬府城北昔樂溪。
李盤墓 宣德間禦鎮筸,紅苗之亂,死於陣,敕贈銅平長官,葬府治北,人同村。
婺川縣
宋田祐恭墓 祥符間,敕贈少師、思國公,卒葬婺川歸義鄉。
思南府峒蠻考
[編輯]明
太祖洪武元年,宣慰使田仁智遣其都事楊琛來歸。
按《明外史土司傳》:「洪武初,太祖起兵平漢,略地湖南,思南宣慰使田仁智遣其都事楊琛來歸附,並納元所授宣慰誥。帝以率先來歸,俾仍為思南道宣慰使,以三品銀印給之,並授琛為宣撫使。久之,帝以思南土官世居荒服,未嘗詣闕,詔令率其部長入朝。」
九年,田仁智入覲,上加賜之。卒,遣官祭之按《明外史土司傳》:「洪武九年,田仁智入覲,加賜織金文綺,並諭以敬上愛下,保守爵祿之道。仁智辭歸,至九江龍城驛,病卒。有司以聞,遣官致祭,並敕有司送其柩於思南。」
十二年,田仁智子大雅襲父職。
按《明外史土司傳》:「洪武九年,田仁智死。十二年,子大雅襲,奉表謝恩,命思南收集各峒弩手二千人,以備征調。」
二十年,移思南宣慰地於鎮遠。田大雅來謝恩按《明外史土司傳》云云。
成祖永樂八年,改「思南副使黃禧為辰州府知府。」
按《明外史土司傳》:「永樂八年,田大雅死,子宗鼎襲。初,宗鼎兇暴,與其副使黃禧搆怨累年,奏訐朝廷,以田氏世守其土,又先歸誠,曲為保全,改禧為辰州知府。」
代宗景泰 年,命巡撫王來經畫思南城事按《明外史土司傳》:「景泰間,思南府奏,府四面皆山,關隘五處,無城可守,乞發附近土軍修築,命巡撫王來經畫之。」
思南府部藝文一
[編輯]《思南府舊志序》明·田汝成
[編輯]思南府故宣慰司治,永樂中罷司置府,與內郡比,百 有餘年,漸被文教,蔚然移風。而西麓田子以間出之 才,追琢至行,領袖後生,於是縉紳之士彬彬焉冠於 全省矣。府故無志,田子喟然述作,郡守洪君請而梓 之。既成而予以行部至,閱田子所為《志》,知其有毣毣 憂國之思焉,非直以物色山川,備圖籍也。夫思南宇 內之僻郡也,山谷阨陿,犵狫跧伏,在昔開疆,羈縻而治,故其法未備。境多縵,土沃而善樹,四方流冗,亡賴 匿命,此焉逋藪慮不為土著而胥宇者,故民易動。東 邇酉陽,西連真、播,二三酋長,無嚴黜陟,豪舉自恣,窫 窳其民,反目而籲天者,鵲噪蜂起,軼我疆場,池魚之 禍,比比罹之,皆異省轄屬也,故督課之法難行。夫以 法令未備之域,雜以易動之民,逼於豪舉自恣之比 鄰,而郡守縣令不能制軍興鋤擊,卒有草竊,變安所 圖?昔之為思南者亦難矣。田子時建議於朝,請設按 察佐使一員,治兵茲土,兼制諸司,警備不測。國論韙 之,竟如所請。乃今法制寖周,而奸宄稍戢,是則田子 有功於父母之邦也。《志》之作,宜首表焉,他所稱述,固 末義耳。夫先王之治天下也,慮外而勤內,故政嘗均; 其用人也,敬邇而恤遠,故士有勤。乃今仕者戀中朝 內郡鄙邊方,一閱除書,即神氣沮喪,墨墨就列,一切 自利,冀旦夕脫去為幸,何暇及民?夫使仕者懷墨墨 沮喪之心,甚非所以攘綏四表,紓主上旁矚之憂也。 故曰:「擇民而使者,非良吏也;擇官而宦者,非忠臣也。」 苟以自靖為心,何論遠近?且思南雖遠念其民,獨非 先王之苗裔乎?出繒粟,供徭役,以奉其上甚敬;困於 盜賊之擾,不相保聚,望治於上也甚勤。然則思南之 民,固無負於郡縣長吏也。為郡縣長吏者,獨忍以邊 方鄙思南之民乎?此則田子之微意而未發者,予故 論序首編,俾後之覽者有政治之資焉。若曰「將以披 圖籍,考山川」,則信為斯《志》之末義矣。
《李先生祠碑記》蕭重望
[編輯]同野李先生業,與諸君子分豆於賢祠。頃又與申侍 御供祀於省會,而復為之祠者,特舉也。特祠者何?貴 築之學,倡自龍場,思南之學,倡自先生。自先生出,而 黔人士始矍然悚然知俗學之為非矣。先生《行錄》,天 德之撫也;大儒《治規》,王道之要也。敭歷中外,卓乎名 臣治行之最,天子葵之「難進易退」之節,朋儕信之。甘 棠之澤,隨地而尸祝之,先生之道徵也。夫祠先生以 特典,奚過焉?銘曰:「道州眼藏,湘澤之靈;澠池心印,河 洛之英;餘姚衣缽,洙泗之精。」於戲三公!百代豪傑,千 古斯文,疇與揖遜於孔門?曰思南李先生。
《參政李渭傳》郭子章
[編輯]李渭,字湜之,思南府人。公生有異質,十五病肺,屏居 小樓,溽暑散髮箕踞。父中憲公冨,以「毋不敬」飭之,即 奉而書諸牖,目在以資檢朿。苐覺妄念叢起,中憲又 以「思無邪」飭之,又奉而書諸牖。久之妄念漸除,恍惚 似有得。及下樓與朋友笑談,樓上光景已失,於是專 求本心,未與人接,自問曰:「如何是本心?」既與人接,又 自問曰:「本心是如何?」嘉靖甲午舉於鄉,蕭然布素。計 偕,以一僕自隨,讀《孟子》「伊尹耕莘」章,則曰:「堯舜君民 事業,自一介不取始,交際豈可不謹?」癸卯,蔣公信視 學貴州,公謁之,因陳樓上樓下光景,蔣公曰:「樓上是 假,樓下與朋友談笑卻是真。至一介,不妄取。」蔣公曰: 「此猶然樓上意思在,硜硜然小人哉?」公媿甚,以為學 十四五年,只成得一個硜硜小人,不覺面赤背汗淋 淋也。由華陽知縣、和州知州,擢高州府同知。至則謁 湛甘泉先生於小嵎峒中。嘗宿廉州公署,夢三蛇遶 身,亟揮杖,蛇乃走。詰朝,合浦吏以美珠進,化州、吳川 吏以兼金進,公皆叱之,笑曰:「三蛇夢破矣!金珠非寶, 固吾人蛇蠍哉!」擢應天治中、南戶部員外郎,知韶州 府。先是,韶有二源之役、萑苻之警未殄;公集諸寮諭 之曰:「夫子告康子:『不欲』二字,千古弭盜張本。倘多欲, 則身為谿壑、竭民膏脂不足以填百姓安得不盜弭? 山中盜易,弭心中盜難,敢忘自責。」聞者悚息。人覲,過 麻城,從楚侗先生登天臺。楚侗示八語:近道之資、載 道之「器,求道之志,見道之眼,體道之基,任道之力,弘 道之量,達道之才,八者闕一不可。」對曰:「渭於八者,獨 愧見道,眼未醒耳。」鍥「必為聖人」四字,印而布之海內。 嘗曰:「孔子無意,孟子不學不慮,程子不著纖毫人力, 皆是不安排;知無意脈路,即日夜千思萬索,亦是無 意;知無纖毫人力脈路,即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如此 用力,實無纖毫人力。學是學此不學,慮是慮此不慮。 知得不學,不慮脈路。脈路任人,只管學,只管慮,都是 不學不慮。」擢滇左參政,近溪羅公為屯田使,公至,與 之合併,精神學益進。自言「予昔日工夫亦有起滅,被 近溪大喝,通身汗浹從出,這身汗自是欲罷不能。」所 著有《先行》諸集,藏於家。《大儒治規》行於世。
《李節婦石氏傳》胡松
[編輯]節婦石氏,印江處士石某之女,成化己丑年六月二 十四日生。弘治庚戌歸李宣。姑歐陽氏嚴重,石事之, 每可其意。好治麻枲蠶繭,性樸質貞,率衣著,五六載 不易幃閫中華靡相尚,石獨以儉約處之,無恥色。弘 治乙卯年,宣卒,遺孤二,長綻四歲,次族歲尚未週。家 素貧,艱窘萬狀。或勸其嫁,泣曰:「遺孤奈何?且死之日, 何面目見君子於地下?」乃紡績以撫二子。石歸宣時, 二十二歲,宣卒之年二十七歲,孀居凡四十年,卒之 日六十七歲。柏泉子曰:「余他日讀《春秋》,見說《春秋》者謂《春秋》常事不書,是矣。至於紀叔姬之卒與其葬,則 亦疑若常事。然先師仲尼至,備書其年月若日而弗 遺。彼一國之君與其夫人,若當時之」公卿大夫,是何 其名寵貴盛也,乃泯然或不少見於策書,心竊怪之。 既思春秋之世,功利熾然,人心大壞,至於龍蛇戰野, 賣國弒君,弁髦名器,而秉節守義,乃獨見於一去國 無歸之婦人,仲尼安得不賢之,以為天下後世勸耶? 乃予居今之世,得傳李節婦石氏,慨然長嘆,為一泫 然焉。誠不以富,亦祗「以異」,蓋古今同情如此。余愧非 其人,不能使節婦永有聞於後世,如紀叔姬也。雖然, 庸詎知世果無其人乎?感事悼時,廢書於邑。
思南府部藝文二〈詩〉
[編輯]《川上雜詠》明·李渭
[編輯]巖阿黃虞氏,獨志惟田園。日出復日入,不知城市喧。 去草培嘉禾,兩者不並存。汲隧甘自掘,抱膝聽禽言。
二
野步任頡頏,所到成流連。況復泉壑清,渡雲澹浮煙。 石高坐垂釣,月出歌《放船》。達人各有懷,那復論百年。
三
雲渚澄素景,奩澹披秋夕。沙渫沸蓀畹,潦盡見村宅。 一鶴自伶仃,千峰散虛白。揮手弄潺湲,借茲洗形役。
四
山影江半陰,渡口喧人語。東林精舍近,幽塵自來去。 《漁父》歌放逸,澹然寡塵慮。為愛乘槎行,直到水窮處。
《遊嵇公泉》前人
[編輯]吾與二三子,覽勝求前賢。嵇公昔垂釣,傳聞於此泉。 披雲尋往事,流水不知年。山空琴欲冷,樹古鶴來眠。
《川上學舍》前人
[編輯]高閣峰陰人獨立,碧梧秋色滿江城。松巒月落猿啼 冷,雲路風淒鴈字驚。紫塞未傳銷甲信,玉樓猶聽擣 衣聲。年年對菊誰無賦,此日樽前意未平。
《觀音山絕頂》黃堂
[編輯]荒林聳碧岑,久坐靜禪心。不雨苔常濕,無雲洞自陰。 僧閒祇樹冷,鳥語落花深。高陽有伭度,支遁足相尋。
《嵇公泉次李渭韻》李培初
[編輯]選勝近魚峽,題詩憶昔賢。披雲循古道,石聽鳴泉。 攀幽乘遠興,問道愧流年。坐起「前山月,松高白鶴眠。」
《思南道中》陰子淑
[編輯]陰雨初晴雞亂鳴,軺車行處未天明。嵐深只說山無 路,林靜還聞水有聲。一曲鏡湖何處乞,數莖霜鬢此 中生。僕夫莫憚驅馳早,已有田翁接隴耕。
《七星橋歌》方萬策
[編輯]山如峽兮石如碣,石巔樹古水崖折。井冽泉寒雨雪 霏,雄關百雉峰之缺。萬仞嵬峨人跡稀,獨臨縹緲看 奇絕。白雲夾道護旌車,朔風吹衣剪舊襭。北望青山 飛鳥外,一片靄黛狐兔穴。曩時伐鼓下榆關,邊上羽 書飛不輟。詔書數道天兵下,大將再呼羅彝滅。一自 置長易郡名,封豕長蛇心悉折。太平萬古樹高標,漢 代奇勳日月潔。
《鸚鵡溪道中》李瑞
[編輯]廢垣幾處望中存,楊柳青青蔭石門。人為寇侵先避 地,犬知主去尚防村。侵階流水隨渠滿,依樹啼鶯到 日昏。何事草場成戰伐,令人三嘆不能飧。
《萬聖山》許虯
[編輯]丹沙勾漏覓,絳雪更堪餐。不借峨眉嶺,長依玉露盤。 穿花麋角煖,巢樹鶴裳寒。簾捲先疑曉,清光萬古傳。
《詠白鷺洲》孫順
[編輯]磅礡江心見淺洲,青莎有鷺狎同儔;引年棲息閒如 鶴,快意忘機靜似鷗。素影翩躚搖素練,清姿皎潔濯 清流。因知王化滋禽鳥,羽族飛鳴得自由。
《香爐岩》張守讓
[編輯]溪邊流水遶香臺,瑞氣金爐五色開。卻是玉樓僊子 度,馮彝捧出博山來。
思南府部紀事
[編輯]《府志》:成祖永樂十三年,布政司蔣廷瓚上言,婺川山 中連呼萬歲者三,禮部尚書呂震請稱賀,不許。 英宗正統十二年,苗陷思南府。
世宗嘉靖八年,思南田中火燎禾,雨乃止。
九年,真州賊周天星等寇婺川縣境。
十五年秋七月,思南地震。
二十七年,苗賊許龍保陷印江縣。
神宗萬曆七年,婺川大水三十四年夏五月,思南府沿河麥一莖四穗。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