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541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五百四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五百四十一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五百四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五百四十一卷目錄

 平越府部彙考一

  平越府建置沿革考

  平越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平越府星野考

  平越府山川考

  平越府城池考

  平越府關梁考

  平越府公署考

  平越府學校考

  平越府戶口考

職方典第一千五百四十一卷

平越府部彙考一

[編輯]

平越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編輯]

本府。平越縣附郭。

《禹貢》荊梁南境。殷為鬼方。秦為且蘭地。漢為牂柯郡。唐為樂源郡。宋嘉泰初,土官宋允高克服麥新地內附,號黎峨里等寨。元置平月長官司,隸八番順元宣慰司。明洪武十四年,始置平越衛軍民指揮使司,屬四川布政司,尋屬貴州都指揮使司。萬曆二十九年,播平,就平越衛設平越軍民府,就黃平所設黃平州,以播州草塘、雍水二司地設甕安縣,以播州餘慶、白泥二司地設餘慶縣,以播州苦竹壩、三里七牌地設湄潭縣,俱隸府,兼領黃平所楊義長官司。

皇清因之。康熙十一年,巡撫曹申吉《疏》改「平越衛」為

平越縣附郭。省黃平所歸黃平州。康熙二十六年,總督范承勳疏題,「徙黃平州治於興隆,省衛入州。」 共領州一,縣四

平越縣

元為「平月長官司。」 明為「平越衛軍民指揮使司。」

皇清康熙十一年,改平越衛為「平越縣」,領長官司一

楊義

甕安縣

唐播州地,宋、元因之。明洪武十七年,設草塘、甕水二長官司,隸播。萬曆二十九年,播平,以二司地設甕安縣,隸府。

皇清因之,編戶六里。

湄潭縣

宋、元俱播州地。明萬曆二十九年,播平,以播州苦竹壩地設湄潭縣,隸府。

皇清因之,編戶四里。

餘慶縣

唐乾符三年,以白泥、餘慶兩土官為校尉,隸播州路。宋因之。元改為白泥餘慶長官司,隸播州。明初因之,改隸四川重慶府。萬曆二十九年,播平,以二司地設餘慶縣,隸府。

皇清因之,編戶三里。

黃平州

宋為黃平府地,號「狼洞。」 元因之。明洪武二十三年,置興隆衛,隸貴州都司。

皇清康熙二十六年,徙州治於此,隸府編戶七里。

平越府疆域考        通志

[編輯]

平越府疆域圖

平越府疆域圖
考證

本府

東至鎮遠府施秉縣界,一百五十里。

西至貴陽府開州界一百六十里。

南至都勻府都勻縣界六十里。

北至思南府婺川縣界三百六十里。

自府治西至省城一百七十里,至

京師七千五百里

東西廣三百一十里,南北袤四百二十里。《平越縣》:附郭。

東至都勻府清平縣界,四十里。

西至貴陽府貴定縣界,四十里。

南至都勻府都勻縣界六十里。

北至甕安縣界四十里

甕安縣

東至黃平州界四十里

西至貴陽府開州界六十里。

南至平越縣界三十里

北至黃平州界三十里

自縣治南至本府六十里。

湄潭縣

東至餘慶縣界,四十里。

西至四川遵義府界,一百里。

南至甕安縣界,一百三十里。

北至石阡府龍泉縣界六十里。

自縣治南至本府二百二十里。

餘慶縣

東至鎮遠府施秉縣界一百里。

西至甕安縣界,七十里。

南至黃平州界三十里

北至石阡府界一百三十里。

自縣治西南至本府一百四十里。

黃平州

東至鎮遠府施秉縣界,二十五里。

西:至湄潭縣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都勻府清平縣界三十五里。

北至鎮遠府施秉縣界二十八里。

自州治西至本府一百二十里。

形勝附

[編輯]

本府。平越縣附郭。

舊《志》:「北距三百澇,東枕七盤坡。」

《馬鬃嶺》扼其要害,《羊腸河》設其險阻。

南臨天馬,北負群峰,東起疊翠,西湧仙泉。《太平橋志》山溪之險。

《一統志》:「邊方衝要之地,苗蠻叢聚之墟。」

甕安縣

西達甕水,南連黃平,北距烏江,東接都凹。《湄潭縣》

面挹湄潭,肩抵龍泉,上達烏江,下至岑黃餘慶縣。

上連草塘,下接偏橋,鎮遠帶其左,黃平列其右。《黃平州》。

重岡疊擁,二水環流。東峙《飛雲》,西雄《鼓角》。

平越府星野考        通志

[編輯]

府總

參井之餘

平越府山川考        通志

[編輯]

本府。平越縣附郭。

福泉山 在府城內南隅,仙人張三丰修真處。山形靈秀,怪石巉岏。前為高真觀,後為禮斗亭。亭前有浴仙池,池水夏不溢,冬不竭。池旁有古桂一株,久枯。明萬曆間,有乞者浴於池,寺僧穢之。乞者曰:「無傷也,吾能為若活此樹。」 乃掬水沃其根,掛巾於樹而去。是年桂復榮,人始知三豐再來也。桂至今猶茂,池水可療病,四方汲者不絕。亭有三豐手書對聯,名人題詠碑刻頗多。㠟峨山 在府城東,一名「峨萬山。」 山勢崇嶐,為平越之鎮。登其上,四望無際,中多水泉花卉,乃㠟峨塞故址。月山 在府城南半里,山形如半月,下有月山古剎。右為明隆平侯張信母墓,即三豐所指地也。

疊翠山 在府城東南十里。大小百峰,峻秀插天,重巒疊翠。中一峰名「老人」 ,近此居者多壽九。

十九峰在江外,一峰獨在江內,名「將軍峰。」 三江會其下,獨砥中流,稱「平越絕景。」

楊山 在府城西十里。楊義司有玉笏峰,前為凝真觀,多古木怪石,名人題詠甚夥。

雲霧山 在府城西四十里。明崇禎間,總兵胡從儀征苗,屯兵於此,營壘尚存。

石關口山 :在府東南二里。兩岸如門,官路經其中。

筆山 在府南三里。高聳卓立,四時常青。舊《志》云:「府南五里有筆架山,一名文峰山。下臨三江,屹然聳峙。」

滃霾山 在府北六十里。山高林深,霾霧滃鬱。杉木箐山 在楊義司西五十里。峰巒高峻,苗倚依為險。

仙影崖 在府城西五里。上有呂仙遺影,飄飄如御風行。郭青螺題「神留宇宙」 四字。

玉屏峰 :在府城西南五里。

玉笏峰 在府城西十里。端拱如卓笏,登覽勝地。

七盤坡 在府城東南。路徑紆迴,凡七盤而上。倒馬坡 ,在府西南五里。官道經其上,騎行者苦其險仄,馬多困踣。

犀牛洞 在府城南。洞中有物若犀牛。明正德間,高真觀僧夜聞洞外鬥聲如雷,晨起撞鐘,失鐘所在。有頃,但聞鐘聲,一路震響而來。及旦視之,鐘上皆水草。始知夜所聞聲乃鐘與牛鬥,後釁之乃止。明隆平侯張信父葬其中,相傳為張三丰所授。

百人洞 在府西十里,一名「川洞。」 清泉湧出,廣容百人。

燕子洞 ,在府西三里。每冬來,燕子千百蟄其中。

新開洞 在府城西門外西山下。

皇清康熙壬寅年三月,大雷雨,山石崩,中開一洞人。

往觀之,玲瓏奇怪,可供遊玩,深莫能竟。

仙人洞 在府城西南五里。洞數層,曲折幽深。明崇禎間,太守陳紹英建迎僊閣於洞外。龍潭河 在府東南三里。

南河 在府城南

武勝河 在府城南五里。

楊老河 :在府城東三十里。

地松河 在府東北十五里。其地名「松屯」 ,南流入麻哈江。

嶰隆河 :在府城北二十五里。

白水河 :在府城北三十里。

羊腸河 :在府城東二十里。

諸梁江 :在府城南三里。

麻哈江 在府城東五里。兩崖壁立,舟渡甚艱。明萬曆間,郡人葛鏡建橋其上,高數十丈。俯瞰澄流,心目皆眩,行者如履霄漢,為黔南津梁之冠。

馬腸江 在府南四里,與羊腸江通。其水湍急而深,中流如沸,南合於麻哈江。《志》云:「城東南七里有三江口。」 三江即馬腸、羊腸、麻哈江也。三水會合,波流瀠洄,為一郡之勝。

蘆坪江 在府東三十里。亦三江匯流而東之異名。

魚梁江 :在城東十五里。

清水江 在府西四十里。其上流自新添衛流入界,北至城西二十里。又名皮隴江。源遠流闊,雄吞諸溪。又北經乖西、巴香諸苗界而入烏江。皮隴江 在府城西二十里。

冷溪 在府西南四十五里,流入清水江。浴僊池 在府城內南隅禮斗亭前,張三丰浴處。

翰墨池 在府城南潮音閣下。

月山泉 :在府城南半里月山寺內。

福泉 在府城內福泉山。

廣濟泉 在府城內東隅,其源分自㠟峨山下。明弘治八年,參將趙勝因城中乏水,鑿陰渠,引水入城為井。

甕安縣

仙橋山 :在縣城西十里。山高千丈,頂有石,中空如橋。上建真武殿。

白樂山 在縣西三十里,幽幻稱勝。

花竹山 在縣南二十里。山頂有龍泉九,天旱,邑人禱雨於此。

旗山 在縣南五里。山頂有洞,一名「川巖。」 萬丈山 ,在廢草塘司東南二十里。崖壁高峻,矗立萬丈。又廢司北有後巖,沿巖曲折而上,兩傍石壁環列如雉堞。

九峰山 在縣東北。九峰迭起,延亙數里。玉華峰 ,在縣北六十里。上插煙霄,下臨流水,頂頗平曠,有池瑩澈如月明。嘉靖間,平越指揮王之臣建梵剎數重,飛閣翔空,迴廊激溜,僧眾每集,梵唄之聲,遙聞數里。

龍洞 在縣北三里。洞有潭,淵泓莫測,上橫跨石樑,寬平可步。中有神魚,土人不敢取。

老鷹洞 :在紅頭堡。洞有二,堪容六、七千人,可以避兵。

白崖河 在縣內

甕安江 在縣前

烏江 去縣五十里,縣境諸山溪之水皆合流焉。

湄潭縣

玉屏山 在縣城內。山如列屏,縣治在其址。覺仙山 距縣四十里,高數十里,茂林深箐,邑人以此山之雲占晴雨,建鐵瓦寺於其上。牛星山 在縣城南二十里,極高峻。陟其巔,雖陰時亦見星斗。

馬頭山 :距縣城十五里。山下清泉幽谷,奇花異木,極林壑之勝。

瑪瑙山 :距縣十五里。三面石壁,多五色;日初出,光彩尤麗;故名。

花水溪 在縣北二十里。水中浮蔓生花如蘭蕙,四時不凋。

大洞溪 溪流入湄

湄溪 :在縣城外。彎環如眉,因以為名。

大溪 溪流入湄

馬渡溪 在縣境

角路溪 在縣境

三江水 在縣之廢容山司東五里。有三源,俱出苗界山箐中。流經司東之望浦,合為一川,下流亦入烏江。

餘慶縣

翠屏山 在縣城東北二里。列嶂如屏,清翠可觀。

中華山 在縣城南十里,高入雲表。登山遠望黃平、興隆、偏橋各州縣,皆若指掌。上有古剎。古佛山 在縣城東五里。四面陡絕,止一徑可登,兩溪環繞,上有精舍。

牛塘山 ,在縣東北二十里。山高一百餘里,巔有犀牛塘,廣數畝,水四時不涸。上構石殿,古木陰森,夏猶積雪,為邑之勝概。

玉屏山 :縣治鎮山也。

他山 在縣地,名「蒲村」 ,上多奇石,下有柳湖,可遊可隱。

拱辰山 在縣南百五十里,以山勢向北而名。紫霄山 在縣廢白泥司東四十里。山勢巍聳,上凌霄漢。

楊僊峰 在縣西南二十里。相傳有楊僊居此。「玉虛洞 」 在縣西三里。明中丞郭子章建庵於洞口。

慈雲洞 ,距縣二十里。內有生成石大士像。洞前石筍高數十丈,一水繞前,左右怪石林立。每雲封洞門,則澍雨立至。縣尹韓任甫因題曰「慈雲。」

慶雲洞 ,距縣十里,常有五色雲結其上。土人遇旱,禱雨於中。

白泥江 在縣前

小烏江 :距縣三十里。

崖門江 距縣一百里,即大烏江,通思南鰲溪 。其水發源魚鼓洞。

「小溪 。」 其水發源立鐘山。

黃平州

鼓臺山 在州城南五里。頂平如鼓,四圍塹削,鑿梯挽鐵練乃可上。

北辰山 在州城北

金星山 在州城西三里,端正圓秀,正對兌方。太翁山 在州城北二十里,雄出諸山之上。石林山 在州城北八十里,上有長松庵。架梁山 在興隆,孤峰摩天,一望千里。

五星山 在州城北。五星環列,故以為名。斗崖山 在州西五里,亦曰「西岩山。」 有洞高五尺,闊一丈,左側有一虛崖,有泉涓涓下流。馬鞍山 與太翁山對峙,岩石甚勝。

宜娘山 ,距州五里。上有壘。相傳宋有宜娘營兵其上,故名。

銅釘山 與宜娘山相近。

都凹山 :在州西北三十里。

琴坡山 在州北六里

九龍山 在州北十里

香爐山 在興隆衛西南十五里。峭拔高聳,與清平接,叛苗嘗屯據於此。

龍巖山 在興隆衛北一里,一名「龍洞」 ,又名「狼洞。」 石勢巉巖,水色深碧。相傳有龍潛其中,能出雲雨。

揭榜山 與龍巖山相近,山壁端直而峻削。岑東峰 在州西,為「州賓山。」

飛雲巖 在州城東二十里道傍巖倚山麓,勢如垂天之雲,倒舒一片,石態詭異,寸寸欲飛,下頗軒敞,可以列坐。中有小洞,深黑不可究極。左有瀑布,淙淙作佩玉聲,前一小峰特起,上構聖果亭,右有月潭古寺,行者過此,皆流連不能去。七里谷 在州東五里,俗名七里衝,兩山壁立,中通一路。楊應龍叛時,屯兵二十七營於此,以窺黃平。

馬鬃嶺 在州東四十里。官路所經,接鎮遠、石阡二府之界。

葛浪洞 在州北。一山綿亙,中多洞穴,州人避兵於此。

靖黎洞 在州城東。明巡撫郭子章帥師戡定黎平,凱旋至黃平,州洞適開,因名。

梅子洞 在州東,以中多梅樹,故名。

燕子洞 ,在州西十五里。紫燕千百為群,潛藏於此。洞口土皆黑而肥,土人用之糞田。

截洞 在興隆衛南。明景泰初,苗賊韋同烈糾眾數萬屯聚截洞,官軍擊敗之,遂退據香爐山。洞蓋與香爐山接。

西門河 在州城西。即㵲溪之源。下流入楚,可以行舟。因經偏橋、諸葛洞之險,艱於上下,故久廢。

皇清順治十六年,督撫道疏灘鑿石,以通楚運輓舟。

銜尾而集今漸塞

北門河 在州城北

冷水河 在州東。水白而寒,三伏亦不可涉,下流入兩岔江。

處洞河 在興隆衛西十里。源出苗境,東流經處洞,至衛城西,有興隆大河及興隆小河合流焉。又東入鎮遠之鎮陽江。

苗裡水 在州東南廢重安司境下流入鎮陽江。

重安江 在州東三十里。發源麻哈,過靖州入楚。滇、黔要津。每歲黃平、清平分造舟梁以渡,工費不貲,民頗病之。且江水湍悍,有覆沒之患。

皇清康熙十二年,建議創修「石橋」,民力始蘇。

兩岔江 在州西南十五里。江有二源,一出上塘,一出大原,流轉三波,合而為一。流入府界,即麻哈江之上源。

冷水溪 :在州城東三里。

高溪 在興隆衛西南。旁有高溪屯,下流入重安江。

秀溪 在興隆衛東三十五里東坡堡下。下流入重安江。

溫泉 在州境內。其水溫煖可浴。

平越府城池考        通志

[編輯]

本府。平越縣附郭。

平越府城池 ,明洪武十四年,指揮李福建。三十四年,改甃以石。週圍一千四百丈,高二丈二尺,廣一丈五尺。城門四,月城三,城樓四座,警鋪四十五。城內無水。正統末,苗寇圍城,人馬渴死。成化間,指揮張能建水城於西城外,別開一門,曰「小西門。」 萬曆癸卯,知府楊可陶、指揮奚國柱於水城外築外城五十五丈,水經城內,汲者便之。崇禎間,知府陳紹英於城北隅建敵臺,名「雄鎮樓」 ,造望樓十二

皇清順治十八年,道府徐弘業、喻全昱重修。

外州縣

甕安縣城池 ,「明萬曆三十年,巡撫郭子章、署府事劉冠南建石城,週圍六百九十丈,高一丈七尺,廣一丈。城門四,城樓各一座。」

湄潭縣城池 ,明萬曆三十年,巡撫郭子章、署府事劉冠南「建磚城。週圍三百八十八丈,高一丈五尺,廣一丈。城門四,城樓閣共四座,水洞五處,月城三座。」 今南北二門月城廢。

餘慶縣城池 ,明萬曆三十年,巡撫郭子章、署府事劉冠南「建石城。週圍三百一十七丈,高一丈六尺,廣一丈。城門三:東曰來喜,西曰太初,北曰南薰。城樓三座,後閉北門,止行東、西兩門。」 黃平州城池 ,即舊興隆衛城,明洪武二十六年,潁國公傅友德建,指揮張龍「築石城,週圍五百三十丈,高一丈三尺,廣八尺。城門四」 :東曰「豐」 ,

潤:西曰「宣威」 ,南曰「鎮安」 ,北曰「昭化。」

皇清康熙二十六年,裁衛併州,改州治。

平越府關梁考        通志

[編輯]

本府。平越縣附郭。

武勝關 :在府城南二里。前臨江水,兩岸壁立,中一線通,人行,天設險要。

七星關 在府城北五里。

雞場關 :在府城北二十里。

穀芒關 在府城西四十五里。

羊場關 在府城東二十里。

打鐵關 :在府城東北五十里。

通津關 按:《明一統志》,「在府城西。」

通遠橋 在府城南,明永樂間建。

黃絲橋 在府城西南三十五里。

葛鏡橋 在府城東五里。明萬曆間,郡人葛鏡建,屢為水決,三建乃成。請幫助識別此字。金巨萬,悉罄家貲,厥功最偉。總督張鶴鳴礱碑,題「葛鏡橋」三字。

皇清康熙二年為水所圮,憲副徐弘業重修,九年建

三元閣於橋北。巡撫佟《鳳彩》復於兩岸修砌腰牆百餘丈,以衛行者,往來便之。

樊家橋 在府城東北五里,地名「七星關」 ,郡人樊都建。

嶰隆橋 :在府城北二十五里。

王公橋 在府城北三十里,地名「牛場」 ,郡人王譏建。

西門橋 在府城西門外。

羊場橋 在府城東二十里。

楊老橋 在府城東三十里。

可寓橋 在府城西五里,郡民劉赳募建太平橋 按《明一統志》:「在府南三里。」

甕安縣

藍家關 在縣東南四十里。

頭關 ,在縣東南三十里。

二關 ,在縣南二十五里。

沙子橋 在縣城外五里。

劉家橋 在縣城南三十里。

湄潭縣

湄水橋 在縣城南,邑人龔偉建。

獺水橋 在縣境

北門渡 在城北,龍、婺要路。

袁家渡 在縣南境,黔、蜀要津。

王回渡 與開州接境,亦烏江之下流。

龍坑渡 在縣境

餘慶縣

餘慶關 在縣地

灰水關 在縣南

中關 在縣東北

新村橋 去縣十里

烏江橋 :在縣城北三十里。

牛場渡 在縣前。春夏船渡,秋冬徒杠。每年官給工貲修船。

巖門渡 在縣境。水即烏江下流,楚、蜀要津,每年官給工貲修船。

黃平州

馬騣嶺關 有州。城東二十五里。

深溝關 在州城北十五里。

十里關 :在興隆城東十里。

滄浪橋 在州城北

會通橋 在州城西

重安江橋 在興隆城南三十里。江水深湍,當滇黔孔道,昔係舟渡,往往有覆沒之患。

皇清康熙十二年,布政使潘超先、按察使張文德、糧

驛參議陳寶鑰捐金修建石橋,往來稱利涉焉。今毀,仍用舟渡。

永安橋 在興隆城東十里,明洪武間建。通濟橋 ,在興隆城東二十里。

靈泉橋 在興隆城南

平越府公署考        通志

[編輯]

本府

平越府治 在城中南隅。明萬曆二十九年,設府,以衛署為「府署」 ,署府事,副使劉冠南增修。崇禎十二年,知府陳紹英重修。後兵燬。

皇清順治十六年,知府喻全昱借居民房。康熙八年,

知府蔣廕修,移治「《守道》署。」

經歷司署 在城南

平越縣治

皇清康熙十一年,改平越衛為「平越縣」,因以舊衛署

為縣署

典史署 未載

黃絲驛 在黃絲腰站

平越驛 在城外南關,今廢。

楊老坡驛 在楊老腰站。

平越城守營 在府城內。

外州縣

甕安縣治 在縣城內南隅。明萬曆二十年,知縣陳廷範建。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沈日昇重修。

典史署 未載

湄潭縣治 :在城中。明萬曆三十年,知縣黃如桂創建。

皇清康熙九年,知縣張日星重修。

典史署 未載

餘慶縣治 在縣城南,明萬曆三十年,知縣袁尚紀建。

皇清康熙九年,知縣陳世任重修。

典史署 未載

黃平州治 在城內西北,舊為興隆衛署。明洪武二十二年,潁國公傅友德建。永樂三年,指揮蕭琳重修。

皇清順治十八年,守備秦傑移建於城西北。康熙二

十六年,徙州於衛,為州署。

吏目署 未載

興隆驛 在興隆衛

重安江驛 在重安江腰站。

平越府學校考        通志

[編輯]

本府

平越府儒學 「明宣德癸丑年,參議李睿創建衛學於平越衛之西南。成化二年,遷建察院左。萬曆二十九年設府,改衛學為府學。三十一年,改建於府之南。四十五年,更遷於府之東。崇禎十五年,知府陳紹英遷於府之西南,去舊學基不遠。明末兵燹,學宮半圮。」

皇清順治十七年,守道徐弘業、知府喻全昱復「改遷。」

西南舊址:正殿五楹,東西廡各五楹,戟門三楹。前櫺星門,左騰蛟坊,右起鳳坊,明倫堂,敬一亭。後殿圮坊毀,康熙二十二年,知府裴天錫重修建。

學署 在啟聖祠右

溥仁書院 在府城南門內。

皇清康熙四年,守道徐弘業建,共十二楹。延平「越諸。」

生肄業其中,復捐百金置田,取歲入以供諸生之費。

石壁書院 在府城內敬一亭之後。明嘉靖七年,僉事朱佩建,今廢。

中峰書院 在舊衛治傍。明嘉靖十三年,驛丞陳邦敷修建,今廢。

學田 、原額田三百一十二畝七分八釐五毫。荒蕪田二百二畝八釐五毫。

《實在》田一百一十畝七分。

原額本色學租倉斗米四十八石一斗二升一合八勺。

田荒無徵學租倉斗米二十七石一斗八升一合八勺。

無徵學租銀一十一兩一毫三忽九微九纖一塵九渺。

實在有徵學租倉斗米一石二斗;有徵折色學租銀一兩八錢。

原額「久荒」 地二畝,無徵額租倉斗、穀三斗。原額「久荒」 學塘二口,無徵額租銀一兩二錢。府親轄:

原額、學田一百三十一畝九分一釐五毫。荒蕪田七十三畝五分一釐五毫。

「《實在》熟田」 五十八畝四分;

原額學租倉斗米一十三石一斗四升七合八勺。

田荒無徵米一石四斗六升七合八勺。

實在有徵米一十一石六斗八升。

原額學租銀一十一兩一毫三忽九微九纖一塵九渺。全荒無徵。

平越縣儒學 附府學

外州縣

甕安縣儒學 。甕安、餘慶二縣舊附黃平州。

皇清康熙二十六年,總督范承勳「題設甕安縣學。」

學田原額田一百五十一畝三分七釐。

荒蕪田一百二十三畝七釐;

「《實在》熟田」 二十八畝三分;

原額本色學租倉斗米二十九石七升四合,田荒無徵米二十四石六斗一升四合。

實在有徵米四石四斗六升。

原額「全徵折色學租倉斗米一石二斗」 ,該折徵學租銀一兩八錢。

餘慶縣儒學 附甕安縣學

湄潭縣儒學 明萬曆二十九年設縣,附黃平州學。四十八年,始設湄潭縣儒學。

學田 原額全荒學田五畝五分。

無徵學租倉斗米一石一斗。

全荒地二畝無徵額租倉斗穀三斗。

黃平州儒學 :舊為興隆衛學。

皇清康熙二十六年,徙州治於衛,以衛學為「州學。」

學田 原額全熟學田二十四畝。

原額全徵本色學租倉斗米四石八斗。

原額「全荒學塘二口,無徵塘租銀一兩二錢。」

平越府戶口考        通志

[編輯]

府總

戶口、原額一萬二十六戶

《人丁》原額八千五百九十二丁,內除隨田帶派原不徵差人丁五千九百七十七丁,實額編差人丁二千六百一十五丁,內除三十一、三十五兩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一千七百四十八丁。

舊徵差人丁六百八十九丁,三十一年增五十七丁,三十五年增一百二十一丁。

原額丁差及隨田帶派丁銀一千六百八兩七錢九分六毫二絲六纖七塵,丁逃田荒無徵銀五百六十九兩七錢四分一釐五毫六絲六忽七微四纖八塵一渺。

實在有徵丁差銀一千三十九兩四分九釐五絲三忽三微一纖八塵九渺。

府親轄

戶口、原額三千七十一戶

人丁原額七百四十二丁,俱係招集流寓苗彝,難以編審。康熙九年清丈,民苗願隨條馬帶派。除石板寨額銀六十兩原不徵丁外,實額帶派丁差銀一百一十一兩三錢六纖七塵。內除荒蕪條馬無徵,帶派丁差銀二十三兩三錢四分七釐九毫九絲五微九纖八塵一渺。

實在有徵條馬帶派丁差銀八十七兩九錢五分二釐九忽四微六纖八塵九渺。

平越縣

戶口、原額一千五百六戶

《人丁》原額一千四百四十八丁,內除三十一、三十五兩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一千三十二丁。

舊徵差人丁四百二丁,三十一年增三丁,三十五年增一十一丁。

原額丁差銀二百八十九兩六錢,丁逃無徵銀二百六兩四錢。

實在有徵丁差銀八十三兩二錢。

甕安縣

戶口、原額五百七十九戶

《人丁》原額二千二百九十二丁,俱係招集彝民,原未編審,例係隨田帶派。實額帶派《丁差》銀二百三十六兩一錢九分九釐二毫。內除荒蕪無徵帶派丁差銀一十五兩七錢三分六釐二毫九絲五忽八微外。

實在有徵條馬帶派丁差銀二百二十兩五錢二釐一毫四忽二微。

湄潭縣

戶口原額四百九戶

人丁,原額八百三十丁,俱招集苗彝,原未編審,例係隨田帶派。實額帶派丁差銀三百三十兩一錢一分三釐五毫六絲。內除荒蕪無徵帶派丁差銀一十九兩八錢五分三釐七毫六忽六微外。

實在有徵條馬帶派丁差銀三百一十兩二錢五分九釐八毫五絲三忽四微。

餘慶縣

戶口、原額七百八十八戶

《人丁》原額七百一十七丁,內除人丁六百七十八丁俱係招集彝民,原未審丁,例係一例攤徵,丁差銀一百九十兩八錢六分五釐八毫六絲五忽,統入《條編》銀內起徵,實額編差人丁三十九丁,內除三十一、三十五兩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四丁。

舊徵差人丁,二十丁五分。三十一年增四丁五分,三十五年增十丁。

原額丁差銀一十一兩七錢,丁逃無徵銀一兩二錢。

實在有徵丁差銀一十兩五錢。

黃平州

《戶口》、原額三千六百七十三戶

《人丁》原額二千五百六十三丁內除隨田帶派人丁一千四百三十五丁外,實額編差人丁一千一百二十八丁,內除三十一、三十五兩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七百一十二丁。

舊徵差人丁二百六十六丁半,三十一年增四十九丁半,三十五年增一百丁。

原額丁差銀六百二十九兩八錢七分七釐八毫六絲,丁逃及荒蕪帶派無徵丁差銀三百三兩二錢四分二釐七毫七絲三忽七微五塵。實在徵差及成熟隨田帶派二共有徵丁差銀三百二十六兩六錢三分五釐八絲六忽二微五塵。。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