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邊裔典/第041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邊裔典 第四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四十一卷
方輿彙編 邊裔典 第四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邊裔典

 第四十一卷目錄

 澶洲部彙考

  漢一則

 夷洲部彙考

  後漢一則

  吳吳主黃龍一則

 州胡部彙考

  後漢一則

 裨離部彙考附養雲國 寇莫汗國 一群國

  晉武帝泰始一則

 牟奴部彙考附模盧國 末利國 蒲都國 繩余國 沙樓國

  晉武帝太熙一則

 伽羅部彙考

  南齊高帝建元一則

 扶桑部彙考一

  南齊東昏侯永元一則

 扶桑部彙考二

  山海經海外東經

  十洲記扶桑

  圖考一則

 扶桑部雜錄

 女國部彙考

  南齊東昏侯永元一則

  圖一則

 文身部彙考

  梁一則

  圖考一則

 豆莫婁部彙考

  北魏一則

 蝦夷部彙考

  唐高宗永徽一則

 儋羅部彙考

  唐高宗龍朔一則 麟德一則

  元世祖至元九則 成宗大德三則 英宗至治一則

 渤海部彙考

  唐中宗嗣聖一則 景龍一則 睿宗先天一則 元宗開元十七則 天寶八則 肅宗

  寶應一則 代宗大曆七則 德宗建中二則 貞元五則 憲宗元和十二則 穆宗長慶

  二則 敬宗寶曆二則 文宗太和六則 開成二則 武宗會昌三則 懿宗咸通一則

  後梁太祖開平三則 乾化二則

  後唐莊宗同光二則 明宗天成二則 長興三則 廢帝清泰一則

  後晉高祖天福一則

  後漢高祖天福一則

  後周世宗顯德一則

  宋太宗太平興國一則

 渤海部藝文一

  敕渤海王大武藝書四首  唐張九齡

  與渤海王大彝震書      封敖

 渤海部藝文二

  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溫庭筠

 鐵驪部彙考

  遼太祖天顯一則 太宗天顯三則 會同五則 穆宗應曆二則 聖宗統和八則 開

  泰三則 太平一則 道宗太康一則 壽隆一則 天祚帝乾統一則 天慶一則

 兀惹部彙考

  遼聖宗統和六則 開泰一則 太平一則 天祚帝天慶一則

 蒲奴里部彙考

  遼聖宗統和一則 開泰一則 興宗重熙二則

 曷蘇館部彙考

  遼聖宗開泰二則 太平一則 興宗重熙二則 天祚帝天慶一則

 蒲盧毛朵部彙考

  遼聖宗太平二則 興宗重熙六則 道宗壽隆一則

 定安部彙考

  宋太宗太平興國一則

邊裔典第四十一卷

澶洲部彙考

[編輯]

[編輯]

《澶洲》漢時聞於中國。

按《漢書》本紀。不載。按《史記淮南王傳》。「伍被曰:『昔秦 使徐福入海求神異物。還為偽辭曰:『臣見海中大神 言曰:『汝西皇之使耶』。臣答曰:『然。汝何求』。曰:『願請延年 益壽』。藥神曰:『汝秦王之禮薄。得觀而不得取』。即從臣 東南至蓬萊山。見芝成宮闕。有使者銅色而龍形。光 上照天。於是臣再拜問曰:『宜何資以獻』。海神曰:『以令 名。男子,若振女與百工之事,即得之矣』』』。」秦皇帝大悅, 遣振男女三千人,資之五穀種種,百工而行。徐福得 平原廣澤,止王不來。按:《註正義》曰:「《括地誌》云:澶洲 在東海中,秦始皇遣徐福將童男女,遂止此州。其後 復有數洲萬家,其上人有至會稽市易者

夷洲部彙考

[編輯]

後漢

《夷洲》,後漢時聞於中國。

按《後漢書本紀》不載。按《倭國傳》,會稽海外有東鯷 人,分為二十餘國。又有夷洲及澶洲。傳言秦始皇遣 方士徐福將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仙不得。 徐福畏誅不敢還,遂止此洲。世世相承有數萬家,人 民時至會稽市。會稽東冶縣人有入海行,遭風流移 至澶洲者,所在絕遠,不可往來。按:《註》沈瑩《臨海水 土志》曰:「夷洲,在臨海東南,去郡二千里。土地無霜雪, 草木不死。四面皆是山谿,人皆髡髮穿耳,女人不穿 耳。土地饒沃,既生五穀,又多魚肉,有犬,尾短如麇尾 狀。此夷姑舅子婦臥息共一大床,略不相避。地有銅 鐵,唯用鹿格為矛以戰鬥,磨礪青石,以作弓矢。取生 魚肉,雜貯大瓦器,以鹽鹵之,歷月餘日,乃」啖食之,以 為上肴也。

[編輯]

吳主黃龍二年遣將軍衛溫浮海掠夷洲數千人以歸

[編輯]

按《吳志孫權傳》:「黃龍二年春正月,遣將軍衛溫、諸葛 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澶洲。」澶洲在海中,長 老傳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將童男童女數千人 入海求蓬萊神仙及仙藥,止此洲不還,世相承有數 萬家,其上人民時有至會稽貨市。會稽東縣人海行, 亦有遭風流移至澶洲者,所在絕遠,卒不可得至,但」 得夷洲數千人還。

按《太平御覽》:「夷洲在臨海東南,去郡二千里。土地無 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眾山夷所居。山頂有越王 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號為王,分畫土地人民, 各自別異。人皆髡頭穿耳,女人不穿耳,作室居眾荊 為蕃障,土地饒沃,既生五穀,又多魚肉。舅姑男婦臥 息共一大床,交會之時,各不相避。能作細布,亦斑文」 刻畫,其內有文章,以為飾好也。其地亦出銅鐵,唯用 鹿觡矛以戰,磨礪青石以作矢鏃,刀斧鐶貫珠璫。飲 食不潔,取生魚肉貯大器中以鹵之,歷日月,乃啖食 之,以為上餚。呼民人為「彌鱗」,如有所召,取大空材以 著中庭,又以大杵旁舂之,聞四五里如鼓。民人聞之, 皆往馳赴會飲食,皆踞相對。鑿木作「器如槽狀,以魚 肉腥臊安中,十十五五共飲之。以粟為酒,木槽貯之。 用大竹筒,長七寸許,飲之,歌似犬嗥,以相娛樂。得人 頭,斫去腦,剝去面肉,留置骨,取大毛染之,以作鬚眉 髻,編其齒以作口。臨戰鬥時用之,如假面狀」,此是夷 王所服。戰得勝,頭著首還中庭。建一大材,高十餘丈, 以所得頭差次掛之,歷年不下,彰示其功。又甲家有 女,乙家有男,仍委父母往就之居,與作夫妻,同牢而 食。女已嫁皆缺去前上一齒。

州胡部彙考

[編輯]

後漢

《州胡》以後漢時聞於中國。

按《後漢書》本紀,不載。 按《東夷傳》:「馬韓之西,海島上 有州胡國,其人短小髡頭,衣韋衣,有上無下,好養牛 豕,乘船往來,貨市韓中。」

按《魏志東夷傳》:「州胡在馬韓之西,海中大島上。其人 差短小,言語不與韓同,皆髡頭如鮮卑,但衣韋,好養 牛及豬。其衣有上無下,略如裸勢。乘船往來,市買韓 中。」

裨離部彙考附養雲國 寇莫汗國 一群國

[編輯]

武帝泰始年裨離諸國遣使入貢

[編輯]

按《晉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東夷傳》,「裨離國在肅慎 西北,馬行可二百日,領戶二萬。養雲國去裨離,馬行 又五十日,領戶二萬。寇莫汗國去養雲國又百日,行 領戶五萬。餘一群國去莫汗又百五十日,計去肅慎 五萬餘里。」其風俗土壤並未詳。泰始三年,各遣小部

獻其方物
考證

牟奴部彙考附模盧國 末利國 蒲都國 繩余國 沙樓國

[編輯]

武帝太熙元年牟奴國遣使入貢

[編輯]

按《晉書武帝本紀》,太熙元年二月辛丑,東夷七國朝 貢。 按《東夷傳》,「太熙初,復有牟奴國帥逸芝、惟離、模 盧國帥沙支臣芝於離、末利國帥加牟、臣芝、蒲都國 帥因末、繩余國帥馬路、沙樓國帥釤加,各遣正副使 詣東夷校尉何龕歸化。」

伽羅部彙考

[編輯]

南齊

高帝建元元年伽羅國遣使來獻

[編輯]

按《南齊書高帝本紀》,不載。 按《伽羅本傳》:伽羅國,三 韓種也。建元元年,國王荷知使來獻,詔曰:「量廣始登, 遠夷洽化。伽羅王荷知款關海外,奉贄東遐,可授輔 國將軍、本國王。」

扶桑部彙考一

[編輯]

南齊

東昏侯永元元年扶桑國沙門慧深至中國

[編輯]

按《南齊書》本紀,不載。 按《梁書東夷傳》,「扶桑國者,齊 永元元年,其國有沙門慧深來至荊州說云:『扶桑在 大漢國東二萬餘里,地在中國之東。其土多扶桑木, 故以為名。扶桑葉似桐而初生如筍,國人食之。實如 梨而赤,績其皮為布,以為衣,亦以為綿,作板屋,無城 郭,有文字,以扶桑皮為紙。無兵甲,不攻戰。其國法有 南』」北獄,若犯輕者入南獄,罪重者入北獄,有赦則赦 南獄,不赦北獄。在北獄者,男女相配,生男八歲為奴, 生女九歲為婢,犯罪之身,至死不出。貴人有罪,國乃 大會,坐罪人於坑,對之宴飲分訣,若死別焉。以灰繞 之,其一重則一身屏退,二重則及子孫,三重則及七 世。名國王為乙祁貴人,第一者為大對盧,第二者為 小對盧,第三者為納咄沙。國王行有鼓角導從。其衣 色隨年改易,甲乙年青,丙丁年赤,戊己年黃,庚辛年 白,壬癸年黑。有牛,角甚長,以角載物,至勝二十斛。車 有馬車、牛車、鹿車。國人養鹿,如中國畜牛,以乳為酪。 有桑梨,經年不壞。多蒲萄。其地無鐵有銅,不貴金銀, 市無租佑。其婚姻,壻往女家門外作屋,晨夕灑埽,經 年而女不悅,即驅之,相悅乃成婚。婚禮大抵與中國 同。「親喪七日不食,祖父母喪五日不食,兄弟伯叔姑 姊妹三日不食,設靈為神像,朝夕拜奠。」不制縗絰。嗣 王立三年,不視國事。其俗舊無佛法。宋大明二年,《罽 賓》國嘗有比丘五人,遊行至其國,流通佛法經像,教 令出家,風俗遂改。

按《梁四公記》,傑公嘗與諸儒語及方域,雲「東至扶桑, 扶桑之蠶,長七尺,圍七寸,色如金,四時不死。五月八 日嘔,黃絲布於條枝而不為繭,脆如綖。燒扶桑木灰 汁煮之,其絲堅韌,四絲為係,足勝一鈞。蠶卵大如燕 雀卵,產於扶桑下。齎卵至句麗,蠶變小,如中國蠶耳。 其王宮內有水精城,可方一里,天未曉而明如晝,城 忽不見,其月便蝕。」俄而扶桑國使使貢方物,有黃絲 三百斤,即扶桑蠶所吐扶桑灰汁所煮之絲也。帝有 金爐,重五十斤,係六絲以懸爐,絲有餘力。又貢觀日 玉,大如鏡,方圓尺餘,明澈如琉璃映日,以觀,見日中 宮殿,皎然分明。帝令傑公與使者論其風俗土地物 產,城邑山川,並訪往昔存亡,又識使者祖父伯叔兄 弟,使者流涕拜伏

扶桑部彙考二

[編輯]

《山海經》。

《海外東經》

[編輯]

黑齒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 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十洲記》

[編輯]

《扶桑》

[編輯]

扶桑在東海之東岸,岸直,陸行,登岸一萬里。東復有 碧海,海廣狹浩汗,與東海等。水既不鹹苦,正作碧色, 甘味香美。扶桑在碧海之中,地方萬里,上有太帝宮, 太真東王父所治處。地多林木,葉皆如桑。又有椹樹, 長者數千丈,大二千餘圍,樹兩兩同根偶生,更相依 倚,是以名為「扶桑。」仙人食其椹,而一體皆作金光色, 飛翔空元。其樹雖大,其葉椹,故如中夏之桑也。但椹 稀而色赤,九千歲一生實耳,味絕甘美。地生紫金丸 玉,如中夏之瓦石狀。真仙靈官,變化萬端,蓋無常形, 亦有能分形為百身十丈者也

扶桑國

扶桑國

圖考

按《三才圖會》:「扶桑國在大漢國東,作板屋,無城郭。宋 武帝時,罽賓有人至其國,其國人養鹿,為牛取乳。」

扶桑部雜錄

[編輯]

鼠璞《離騷》云:「飲馬咸池,總轡扶桑。」《東京賦》云:「登天光 於扶桑。」謝莊《月賦》云:「擅扶桑於東沼,嗣若英於西冥。」 張衡《思元賦》:「憑雲遐逝,夕宿扶桑。」東坡云:「一醉扶桑 𣊟,半夜扶桑開。」《淮南子》曰:「日出暘谷,拂於扶桑。」注曰: 「東方之野。」《山海經》曰:「暘谷有扶桑,十日所浴。九日居 下枝,一日居上枝,皆戴烏。如此,則扶桑在沈寥之表。」 及觀《南齊扶桑傳》,沙門慧深來說云:「扶桑在大漢東 二萬里,土多扶桑。木,葉似桐,初生如筍。國人食之,實 如梨。績其皮為布錦及紙。」其地乃在中國東。或謂日 出扶桑,以日自東方出耳,猶倭自謂日出處天子耳。 《山海經》多誕,不足為據。楊炯《渾天賦》謂「扶桑臨於大 海」,李白詩謂「西海栽若木,東溟植扶桑」,竟以扶桑為 日。《西京賦》復與「濛汜」對說。

女國部彙考

[編輯]

南齊

東昏侯永元元年女國以扶桑沙門慧深聞於中國按南齊書本紀不載 按梁書東夷傳齊永元元年扶桑國有沙門慧深來至荊州說雲扶桑東千餘里

[編輯]

有女國,容貌端正,色甚潔白,身體有毛,髮長委地。至 二三月競入水,則任娠,六七月產子。女人胸前無乳, 項後生毛,根白,毛中有汁。以乳子,一百日能行,三四 年則成人矣。見人驚避,偏畏丈夫。食鹹草如禽獸。鹹 草葉似薌蒿,而氣香,味鹹。

按《梁四公記》,「梁天監中有。」𦋅闖、䨲傑、䴰䵎、仉䏿四公 謁武帝。傑公嘗與諸儒語及方域,「西北無慮萬里,有 女國,以蛇為夫,男則為蛇,不噬人而穴處。女為臣妾 官長而居宮室。俗無書契而信咒咀,直者無他,曲者 立死。神道設教,人莫敢犯。南至火洲之南,炎崑山之 上,其土人食蝑蟹、髯蛇以辟熱毒。洲中有火木,其皮 可以為布。炎丘有火鼠,其毛」可以為褐,皆焚之不灼, 污以火浣。北至黑谷之北,有山極峻,造天,四時積雪, 意燭龍所居,晝無日。西有酒泉,其水味如酒,飲之能 醉。北有漆海,毛羽染之皆黑。西有乳海,其水白滑如 乳。三海間方七百里,水土肥沃,犬鴨生,駿馬。大鳥生 人,男死女活。鳥自銜其女,飛行哺之,銜不勝則負之。 女能跬步,則為酋豪。所養女皆殊麗,美而少壽,為人 姬媵,未三十而死。有兔大如馬,毛潔白,長尺餘;有貂, 大如狼,毛純黑,亦長尺餘,服之禦寒。朝廷聞其言,拊 掌笑謔,以為誑妄,曰:「鄒衍《九州》,王嘉拾遺之談耳。」司 徒左長史王筠難之曰:「《書》傳所載,女國之東,蠶崖之 西,狗國之南,羌戎之別種,一女為君,無夫蛇之理,與 公說不同,何也?」公曰:「以今所知,女國有六,何者?北海 之東有女國,天女下降為其君,國中有男女,如他恆 俗。西南夷板楯之西,有女國,其女悍而男恭。女為人 君,以貴男為夫,置男為妾媵,多者百人,少者匹夫。昆 明東南,絕徼之外,有女國,以猿為夫。生男類父而入 山谷,畫伏夜遊,生女則巢居穴處。」南海東南有女國, 舉國惟以鬼為夫,夫致飲食禽獸以養之。勃律山之 西有女國,方百里,山出台虺之水,女子浴之而有孕。 其女舉國無夫,並《蛇六》矣

女國

女國

文身部彙考

[編輯]

《文身國》,梁時聞於中國。

按《梁書》本紀不載。 按《東夷傳》,「文身國在倭國東北 七千餘里。人體有文如獸,其額上有三文,文直者貴, 文小者賤。土俗歡樂,物豐而賤,行客不齎糧。有屋宇, 無城郭。其王所居,飾以金銀珍麗,繞屋為壍,廣一丈, 寔以水銀,雨則流於水銀之上,市用珍寶。犯輕罪者 則鞭杖,犯死罪則置猛獸食之,有枉則猛獸避而不 食」,經宿則赦之。

文身國

文身國

圖考

按《三才圖會》文身:「國物至賤,行不齎糧,王居飾以金 玉,市用珍寶,交易」

豆莫婁部彙考

[編輯]

北魏

《豆莫婁》魏時聞於中國。

按《魏書本紀》不載。 按《豆莫婁傳》,「豆莫婁國在勿吉 國北千里,去洛六千里,舊北扶餘也。在失韋之東,東 至於海,方二千里。其人土著,有宮室倉庫,多山陵廣 澤,於東夷之域最為平敞。地宜五穀,不生五果。其人 長大,性彊勇謹厚,不寇抄。其君長皆以六畜名官,邑 落有豪帥,飲食亦用俎豆,有麻布,衣制類高麗而幅 大。」其國大人以金銀飾之。用刑嚴急,殺人者死,沒其 家人為奴婢。俗婬,尤惡妬婦,妬者殺之,屍其國南山 上,至腐。女家欲得,輸牛馬乃與之。或言本穢貊之地 也。

蝦夷部彙考

[編輯]

高宗永徽年蝦夷人來朝

[編輯]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日本傳》:「永徽初,日本王 天智立。明年,使者與蝦夷人皆朝。蝦夷亦居海島中。 其使者鬚長四尺許,珥箭於首,令人載瓠,立數十步, 射無不中。」

儋羅部彙考

[編輯]

高宗龍朔元年儋羅遣使來朝

[編輯]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流鬼傳》,「龍朔初,有儋羅 者,其王儒李都羅遣使入朝。國居新羅武州南島上。 俗樸陋,衣大豕皮,夏居革屋,冬窟室。地生五穀,耕不 知用牛以鐵齒杷。土初附百濟。」

麟德 年儋羅來朝

[編輯]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流鬼傳》,「麟德中,酋長來朝,從帝至太山,後附新羅。」

[編輯]

世祖至元六年遣都統領脫朵兒統領王國昌等往高麗點閱所備兵船及相視耽羅等處道路

[編輯]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按《耽羅傳》,「耽羅,高麗與國 也。世祖既臣服高麗,以耽羅為南宋、日本衝要,亦注 意焉。至元六年七月,遣明威將軍都統領脫脫兒、武 德將軍統領王國昌、武略將軍副統領劉傑,往視耽 羅等處道路,詔高麗國王禃選官導送。時高麗叛賊 林衍者,有餘黨金通精遁入耽羅。」按《王國昌傳》,至 元五年,人有上書,言高麗境內黑山海道至宋境為 近。帝命國昌往視之。泛海千餘里,風濤洶湧,從者恐, 勸還。國昌神色自若,徐曰:「奉天子威命,未畢事而遽 返,可乎。」遂至黑山乃還。帝延見慰勞,而東夷皆內屬。 至元九年正月,詔遣不花及馬璘諭高麗,具舟糧,助 征耽羅。十一月,敕發屯田軍二千、漢軍二千,《高麗》軍 六千,仍益武衛軍二千,征耽羅。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按《耽羅傳》:九年,中書省臣 及樞密院臣議曰:「若先有事於日本,未見其逆順之 情,恐有後辭。可先平耽羅,然後觀日本從否,徐議其 事。且耽羅國王嘗來朝覲,今叛賊逐其主,據其城以 亂,舉兵討之,義所先也。」

至元十年正月,命忻都、鄭溫、洪茶丘征耽羅。六月,忻 都等兵至《耽羅》,撫定其地。詔以失里伯為耽羅國招 討使,尹邦寶副之。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按《耽羅傳》。「十年正月命經 略使忻都史樞及洪茶丘等帥兵船大小百有八艘。 討耽羅賊黨。六月平之。於其地立耽羅國招討司。屯 鎮邊軍千七百人。貢賦歲進毛施布百匹。」招討司後 改為軍民都達魯花赤總管府。又改為軍民安撫司。 至元十二年六月戊辰。「敕塔出率阿塔海、也速帶兒 兩」軍赴漣水。以遜攤為耽羅國達魯花赤。罷山東經 略司。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十七年五月甲寅,「汀漳叛賊廖得勝等伏誅。」造 船三千艘。敕耽羅發材木給之。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十八年二月,敕以耽羅新造船,付洪茶丘出征。 五月壬子,免耽羅國今歲入貢白紵。壬戌,敕耽羅國 達魯花赤塔兒赤禁高麗、全羅等處田獵擾民者。六 月壬午,命耽羅戍力田以自給。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二十一年正月,立耽羅國安撫司。七月,塔剌赤 言:「頭輦哥國王出戍高麗,調旺速等所部軍四百以 往。今頭輦哥已回,留軍耽羅,去其妻子已久,宜令他 軍更戍。」伯顏等議:以高麗軍千人屯耽羅,其留戍四 百人,縱之還家。從之。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二十八年,耽羅遣使貢東紵百匹。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三十一年,以《耽羅》復隸高麗。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 按《耽羅傳》:三十一年,高麗 王上言,「耽羅之地,自祖宗以來臣屬其國。林衍逆黨 既平之後,尹邦寶充招討副使,以計求徑隸朝廷,乞 仍舊。帝曰:『此小事,可使還屬高麗』。」自是遂復隸高麗。

成宗大德二年耽羅國以方物來貢

[編輯]

按:《元史成宗本紀》云云。

大德四年六月甲子。置耽羅總管府。

按:《元史成宗本紀》云云。

大德五年七月戊申,立耽羅軍民萬戶府。

按:《元史成宗本紀》云云。

英宗至治二年正月癸未流徽政院使羅源於耽羅按元史英宗本紀云云

[編輯]

渤海部彙考

[編輯]

中宗嗣聖 年詔玉鈐衛大將軍李楷固等討乞四比羽斬之進追乞乞仲象子祚榮敗績祚榮遂自立為震國王

[編輯]

按《唐書》本紀不載。 按《渤海本傳》:「渤海本粟末靺鞨 附高麗者,姓大氏。高麗滅,率眾保挹婁之東牟山,地 直營州東二千里,南北新羅,以泥河為境,東窮海,西 契丹,築城郭以居高麗逋殘稍歸之。萬歲通天中,契 丹盡忠殺營州都督趙翽,反有舍利乞乞仲象者,與 𩎟鞨酋乞四比羽及高麗餘種東走,度遼水,保太白 山」之東北,阻奧婁河,樹壁自固。武后封乞四比羽為 許國公,乞乞仲象為震國公,赦其罪。比羽不受命。後 詔玉鈐衛大將軍李楷固、中郎將索仇擊斬之。是時, 仲象已死,其子祚榮引殘痍遁去。楷固窮躡,度天門 嶺,祚榮因高麗《靺鞨》兵拒楷固,楷固敗還。於是契丹 附突厥,王師道絕,不克討。祚榮即並比羽之眾,恃荒

遠,乃建國,自號「震國王」,遣使交突厥,地方五千里,戶
考證
十餘萬,勝兵數萬,頗知書契,盡得扶餘、沃沮、弁韓、朝

鮮、海北諸國。

按《朝鮮史略》,唐以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及卒,私諡曰 「高子王武藝立渤海,本粟末靺鞨,祚榮父乞乞仲像 保太白山東,祚榮嗣,驍勇善騎射,高句麗餘燼稍稍 歸之,乃建國號震地方千里,勝兵數萬,頗知書契,盡 得扶餘、沃沮、卞韓、朝鮮之地。」至後孫仁秀開大境宇, 有五京、十二府、六十二州,遂為海東盛國。至景哀王 時。《契丹》攻滅之。以為東丹國。其世子及大臣等皆降 於高麗。

景龍 年使侍御史張行岌招慰祚榮遣子入侍

[編輯]

按《唐書中宗本紀》不載。 按《渤海本傳》云云。

睿宗先天 年遣使拜祚榮為渤海郡王自是去靺鞨之號

[編輯]

按《唐書睿宗本紀》不載。 按《渤海本傳》,「睿宗先天中, 遣使拜祚榮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以其所總 為忽汗州,領忽汗州都督。自是始去靺鞨號,專稱渤 海。」

按《冊府元龜》:「先天二年,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大祚 榮,聖曆年自立為振國王,在營州東二千里,兵數萬 人。至是,遣郎將崔訢往冊命祚榮左驍衛員外大將 軍,渤海郡王,仍以其所統為忽汗州都督。自是每歲 遣使朝貢。」

元宗開元七年渤海王祚榮死冊賜其子武藝為王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渤海本傳開元七年祚榮死其國私諡為高王子武藝立斥大土宇東北諸

[編輯]

夷畏臣之私,改年曰仁安,帝賜典冊,襲王,並所領。未 幾,黑水靺鞨使者入朝,帝以其地建黑水州,置長史 臨總。武藝召其下謀曰:「黑水始假道於我,與唐通,異 時請吐屯於突厥,皆先告我。今請唐官,不吾告,是必 與唐腹背攻我也。」乃遣弟門藝及舅任雅相發兵擊 黑水。門藝嘗質京師,知利害,謂武藝曰:「黑水請吏,而 我擊之,是背唐也。唐,大國,兵萬倍我,與之產怨,我且 亡。昔高麗盛時,士三十萬抗唐為敵,可謂雄彊,唐兵 一臨,掃地盡矣。今我眾比高麗三之一,王將違之,不 可。」武藝不從。兵至境,又以書固諫。武藝怒,遣從兄壹 夏代將,召門藝將殺之。門藝懼,儳路自歸,詔拜左驍 衛將軍。武藝使使暴門藝罪惡,請誅之。有詔處之安 西。好報曰:「門藝窮來歸我,誼不可殺。已投之惡地。」並 留使者不遣。別詔鴻臚少卿李道邃、源復諭旨。武藝 知之,上書斥言:「陛下不當以妄示天下意,必殺門藝。」 帝怒,道邃復漏言國事,皆左除,而陽斥門藝以報。 按《冊府元龜》:開元七年六月,渤海郡王大祚榮卒,贈 特進,賜物五百段。遣左監門率「上柱國《吳思謙》攝鴻 臚卿,持節充使弔祭。」

開元九年十一月,渤海大首領來朝,拜折衝,放還蕃。 開元十二年二月,渤海遣其臣《賀祚慶》來賀正,進階 游擊將軍,賜帛五十匹,放還蕃。

開元十三年正月,渤海遣大首領烏借《芝蒙》來賀正 旦,獻方物。四月,渤海首領《謁德》來朝,授果毅,放還蕃。 五月,渤海王《大武藝》之弟大昌《勃價》來朝,授左威衛 員外將軍,賜紫袍、金帶、魚袋,留宿衛。

按以上《唐書》本紀、列傳俱不載。 按《冊府元龜》云云, 開元十五年,詔遣渤海宿衛王子大昌勃價等還蕃, 是年遣弟大寶方來朝。

按:《唐書》、本紀、列傳俱不載。 按《冊府元龜》,開元十五 年四月丁未,敕曰:「渤海宿衛王子大昌勃價及首領 等,久留宿衛,宜放還蕃。」庚申,封大昌勃價襄平縣開 國男,賜帛五十匹,首領以下各有差。先是,渤海王大 武藝遣男利行來朝,並獻貂鼠。至是乃降書與武藝, 慰榮之,賜綵練一百匹。八月,渤海王遣其弟大寶方 來朝。

開元十六年,渤海宿衛王子《利行》卒。

按:《唐書》、本紀、列傳俱不載。 按《冊府元龜》,「開元十六 年四月癸未,渤海王子留宿衛大都利行卒,贈特進 兼鴻臚卿,賜絹三百匹,粟三百石,命有司弔祭,官造 靈舉歸蕃。」

開元十七年,渤海王遣其弟大《胡雅》朝獻。

按:《唐書》、本紀、列傳俱不載。 按《冊府元龜》,「開元十七 年二月,渤海遣使獻鷹、鯔魚。三月甲子,渤海王大武 藝使其弟大胡雅來朝,授遊擊將軍,賜紫袍金帶,留 宿衛。八月丁卯,遣其弟大琳來朝,授中郎將,留宿衛。 開元十八年,渤海王遣使朝獻。」

按:《唐書》、本紀、列傳俱不載。 按《冊府元龜》,「開元十八 年二月戊寅,渤海遣使智蒙來朝,且獻方物,馬三十 匹,授中郎將,賜絹二十匹、緋袍銀帶,放還蕃。五月己 酉,渤海遣使烏那達利來朝,獻海豹皮五張、貂鼠皮 三張,瑪瑙盃一,馬三十匹,授以果毅,賜帛放還蕃。」 開元十九年,渤海王遣使朝賀。

按:《唐書》、本紀、列傳俱不載。 按《冊府元龜》,「開元十九 年二月己未,渤海遣使來朝,正授將軍,賜帛一百匹放還蕃。十月癸巳,渤海王其大姓取珍等一百二十 人來朝,並授果毅,各賜帛三十匹,放還蕃。」

開元二十年。渤海寇登州。是年。渤海王《武藝》死,詔子 「《欽茂》嗣王。」

按《唐書元宗本紀》:「開元二十年,渤海寇登州,刺史韋 俊死之,左領軍衛將軍蓋福慎伐之。」按《渤海本傳》: 「後十年,武藝遣大將張文休率海賊攻登州,帝馳遣 門藝發幽州兵擊之,使太常卿金思蘭使新羅,督兵 攻其南。會大寒,雪袤丈,士凍死過半,無功而還。武藝 望其弟不已,募客入東都,狙刺於道。門藝格之,得不 死。」河南捕刺客,悉殺之。武藝死,其國私諡武王。子欽 茂立,改年大興。有詔嗣王及所領,欽茂因是赦境內。 按《冊府元龜》,開元二十年,渤海桂婁郡王大武藝病 死,其子大欽茂嗣立,帝降書冊,且弔之曰:「念卿亡父, 素勵誠節,與善無徵,奄至殂謝。興言永往,軫念良深。 卿是長嫡,當襲父位,宜全忠孝,以繼前蹤。今故遣使 持節冊命,兼申弔祭。」冊曰:「皇帝若曰:『於戲!王者宅中, 守在海外,必立藩長,以寧遐荒。咨爾故渤海郡王嫡 子大欽茂,代承緒業,早聞才幹。昔在爾考,忠於國家; 爰逮爾躬,當茲負荷。豈惟立嫡,亦乃擇賢。休問可嘉, 寵章宜及。是用命爾為渤海郡王。爾往欽哉!永為藩 屏,長保忠信,效節本朝,作範』」殊俗,可不美歟!

開元二十三年三月。渤海王遣其弟蕃來朝。

開元二十四年三月乙酉,渤海王遣其弟蕃來朝,授 太子舍人員外,賜帛三十匹,放還蕃。

開元二十五年四月「丁未渤海遣其臣《公伯計》來獻 鷹鶻授將軍放還蕃。八月戊申渤海大首領《多蒙固》 來朝授左武衛將軍賜紫袍金帶及帛一百匹放還 蕃。」

開元二十六年閏八月,「渤海遣使獻貂鼠皮一千張, 乾文魚一百口。」

按,以上《唐書》本紀、列傳俱不載。 按《冊府元龜》云云, 開元二十七年,渤海王弟大勖進來朝。

按《唐書》、本紀、列傳俱不載。 按《冊府元龜》:「二月丁未, 渤海王弟大勗進來朝,宴於內殿,授左武衛大將軍、 員外置同正,賜紫袍金帶及帛一百匹,留宿衛。又遣 使獻鷹。十月乙亥,渤海遣使臣優福子來謝恩,授果 毅,賜紫袍銀帶,放還蕃。」

開元二十八年十月,「渤海遣使獻貂鼠皮。」

開元二十九年二月己巳,渤海遣其臣失阿利來賀 正,授郎將,放還蕃。四月,渤海遣使進鷹及鶻。

天寶二年七月渤海王遣其弟蕃來朝授左領軍衛員外大將軍留宿衛

[編輯]

天寶五載三月。渤海遣使來賀正。

天寶六載正月。渤海遣使來賀正獻方物。

天寶八載三月。渤海遣使獻鷹。

天寶九載三月。渤海遣使獻鷹。

天寶十二載三月。渤海遣使賀正。

天寶十三載正月。渤海遣使賀正。

按以上《唐書》本紀、列傳俱不載。 按《冊府元龜》云云, 《天寶》 載,「渤海王欽茂徙上京。」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渤海傳》:「天寶末,欽茂徙 上京,直舊國三百里忽汗河之東。訖帝世,朝獻者二 十九。」

肅宗寶應元年始詔以渤海為國欽茂王進檢校太尉

[編輯]

按《唐書肅宗本紀》不載。 按《渤海本傳》云云。

代宗大曆二年七月渤海遣使來朝八月渤海遣使朝貢九月渤海遣使朝貢十一月渤海遣使朝貢十二月渤海遣使朝貢

[編輯]

大曆四年三月渤海遣使朝貢十二月渤海遣使朝 貢。

大曆七年十二月渤海遣使朝貢。

大曆八年四月渤海遣使來朝並獻方物十一月渤 海遣使朝貢閏十一月渤海遣使來朝十二月渤海 遣使來朝。

大曆九年正月渤海遣使來朝十二月渤海遣使來 朝。

大曆十年正月渤海遣使朝貢五月渤海遣使朝貢 六月渤海遣使朝貢十二月渤海遣使朝貢。

按以上《唐書》本紀、列傳俱不載。 按《冊府元龜》云云, 大曆十二年正月,渤海遣使朝獻。

按《唐書代宗本紀》,不載 按《渤海本傳》:「大曆中,二十 五來,以日本舞女十一獻諸朝。」

按《冊府元龜》:「大曆十二年正月,渤海遣使來朝,並獻 日本國舞女一十一人及方物。二月,渤海遣使獻鷹, 四月,渤海遣使來朝,十二月,渤海遣使來朝,俱獻方 物。」

德宗建中元年十月渤海遣使朝貢

[編輯]

建中三年五月。渤海遣使朝貢。

====貞元七年正月渤海遣使來朝五月戊辰以渤海賀====正使太常靖為衛尉卿同正令,歸國。

貞元十年二月壬午以來朝渤海王子《太清允》為右 衛將軍同正其下拜官三十餘人。

按以上《唐書》本紀、列傳俱不載。 按《冊府元龜》云云, 貞元十一年欽茂死,少子嵩璘立,詔授右驍衛大將 軍。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按《渤海本傳》:貞元時,東南 徙東京。欽茂死,私諡「文王。子宏臨早死,族弟兀義立 一歲,猜虐,國人殺之,推宏臨子華璵為王,復還上京, 改年中興。死,諡曰成王。」欽茂少子嵩璘立,改年正曆, 有詔授右驍衛大將軍,嗣王。建中、貞元間,凡四來死, 諡康王。子元瑜立,改年永德。死,諡定王。弟言義立,改 年《朱雀》,並襲王如故事。死,諡僖王。弟明忠立,改年太 始,立一歲,死,諡簡王。從父仁秀立,改元建興。

按《冊府元龜》:「貞元十一年二月,令內常侍殷志瞻將 冊書往渤海,冊大嵩璘為渤海王忽汗州都督。嵩璘, 渤海大欽茂之子,襲父位也。」

貞元十四年,加渤海郡王為國王。又賜其王姪能言 茹《富仇》為將軍。

按:《唐書》本紀、列傳俱不載。 按《冊府元龜》,貞元十四 年三月,加渤海郡王,兼左饒衛大將軍、忽汗州都督, 大嵩璘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司空,冊為渤海國王,依 前忽汗州都督。大嵩璘父欽茂,以開元二十年襲其 父武藝忽汗州都督、渤海郡王、左金吾大將軍,天寶 中累加特進、太子詹事賓客,寶應元年進封渤海國 王,大曆中,又累拜司空、太尉。及嵩璘襲位,但授其郡 王、將軍,嵩璘遣使敘禮,故更加冊命焉。十一月戊申, 以渤海國王大《嵩璘》姪《能信》為左驍騎衛中郎將,虞 侯《婁蕃》、長都督茹《富仇》為右武衛將軍,並放還蕃。 貞元二十年十一月,渤海遣使來朝。

按:《唐書》本紀、列傳俱不載。 按《冊府元龜》云云。

憲宗元和元年十月加忽汗州都督渤海國王大嵩璘檢校太尉十二月渤海遣使朝貢

[編輯]

元和二年十二月。渤海遣使朝貢。

按以上《唐書》本紀、列傳俱不載。 按《冊府元龜》云云。 元和四年,渤海國王大嵩璘死,冊其子元瑜為國王 按《唐書憲宗本紀》不載。 按渤海本傳:「嵩璘死,諡康 王,子元瑜立,改年永德。」

按《冊府元龜》:「元和四年正月,以故渤海國王大嵩璘 男元瑜為銀青光祿大夫、檢校祕書監,充忽汗州都 督,冊為渤海國王。」

元和五年正月渤海遣使高才南等來朝十一月渤 海王遣子大延真等來獻方物。

元和七年。渤海遣使朝貢。

按以上《唐書》本紀、列傳俱不載。 按《冊府元龜》云云, 元和八年,渤海國王大元瑜死,冊其弟言義為國王 按《唐書憲宗本紀》不載。 按《渤海本傳》,元瑜死,諡定 王,弟言義立,改年朱雀,並襲王如故事。

按《冊府元龜》:「元和八年正月,以故渤海國王大元瑜 長弟權知國務言義為銀青光祿大夫、檢校祕書監、 忽汗州都督,冊為渤海國王,遣內侍李重旻充使。十 二月,渤海王子辛文德等來朝。」

元和九年正月,「《渤海》遣使《高禮進》等三十七人朝貢, 獻金銀佛像各一。十一月。《渤海》遣使獻鷹鶻。十二月。 《渤海》遣使大《孝真》」等五十九人來朝。

元和十年七月。渤海王子大庭俊等一百一人來朝 貢。

元和十一年三月。渤海遣使朝貢。十一月。渤海遣使 朝貢。

元和十二年二月。渤海遣使朝貢。

按以上《唐書》本紀、列傳俱不載。 按《冊府元龜》云云, 元和十三年,冊大仁秀為渤海國王。

按《唐書憲宗本紀》不載。 按《渤海本傳》言,義死,諡僖 王。弟明忠立,改年太始。立一歲,死,諡簡王。從父仁秀 立,改元建興。

按《冊府元龜》:「元和十三年四月,以知渤海國務大仁 秀為銀青光祿大夫、檢校祕書監、忽汗州都督,冊為 渤海國王。」

元和十五年,加渤海國王仁秀檢校司空。

按《唐書憲宗本紀》不載。 按《渤海本傳》,「仁秀四世祖 野勃,祚榮弟也。仁秀頗能討伐海北諸部,開大境宇, 有功,詔檢校司空、龍王。元和中凡十六朝獻,長慶四, 寶曆凡再。」

按《冊府元龜》:「元和十五年閏正月,渤海遣使朝貢,加 忽汗州都督、渤海國王大仁秀金紫光祿大夫、檢校 司空。十二月,渤海遣使朝貢。」

穆宗長慶二年正月渤海遣使朝貢

[編輯]

長慶四年二月渤海遣使朝貢。

按:以上《唐書》本紀、列傳俱不載。 按《冊府元龜》云云。

敬宗寶曆元年三月渤海遣使朝貢

[編輯]

寶曆二年正月。渤海遣使朝貢按以上《唐書》本紀。列傳。俱不載 按《冊府元龜》云云。

文宗太和元年四月渤海遣使來朝

[編輯]

太和三年十二月渤海遣使來朝。

按:以上《唐書》本紀、列傳俱不載。 按《冊府元龜》云云, 太和四年,仁秀死,孫彝震立。

按《唐書文宗本紀》不載。 按《渤海本傳》:「太和四年,仁 秀死,諡宣王。子新德蚤死,孫彝震立,改年咸和。 太和五年,冊權知國務大彝震為渤海國王。」

按《唐書文宗本紀》不載。 按《渤海本傳》:「五年,詔彝震 襲爵,終文宗世,來朝十二。」

按《冊府元龜》:「太和五年正月,以權知渤海國王務大 彝震為銀青光祿大夫、檢校祕書監、忽汗州都督,冊 為渤海國王。」

太和六年三月渤海王子《大明俊》來朝。

太和七年正月渤海王遣同中書右平章事高賞英 來謝冊命。

開成元年十二月渤海遣使朝貢

[編輯]

開成四年。十二月戊辰。渤海王子大延廣朝貢 按以上《唐書本紀》。列傳。俱不載 按《冊府元龜》云云。

武宗會昌元年渤海貢瑪瑙樻紫瓷盆

[編輯]

按:《唐書》本紀、列傳俱不載。 按《杜陽雜編》:「武宗會昌 元年,渤海貢瑪瑙樻、紫瓷盆。瑪瑙樻方三尺,深色如 茜所製,工巧無比,用貯神仙之書,置之帳側。紫瓷盆 量容半斛,內外通瑩,其色純紫,厚可寸餘,舉之則若 鴻毛。上嘉其光潔,遂處於仙臺祕府,以和藥餌。王才 人擲玉環,誤缺其半菽,上猶嘆息久之。」

會昌六年正月渤海遣使朝於宣政殿。

按《唐書武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云云。

會昌 年,渤海王凡四朝貢。彝震死,弟虔晃立。死,元 錫立。

按《唐書武宗本紀》不載。 按《渤海本傳》云云。

懿宗咸通 年渤海遣人入貢

[編輯]

按《唐書懿宗本紀》,不載。 按《渤海傳》:「咸通時,三朝獻 初,王數遣諸生詣京師太學,習識古今制度,至是遂 為海東盛國地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以肅慎故 地為上京,曰龍泉府,領龍、湖、渤三州。其南為中京,曰 顯德府,領盧、顯、鐵、湯、榮、興六州。」請幫助識別此字。貊故地為東京,曰 龍原府,亦曰柵城府,領慶、鹽、穆、賀四州。沃沮故地為 南京,曰南海府,領沃、睛、椒三州。高麗故地為西京,曰 鴨淥府,領神、桓、豐、正四州。曰長嶺府,領瑕、河二州。《扶 餘》故地為扶餘府,常屯勁兵扞契丹,領扶、仙二州。鄚 頡府領鄚、高二州。挹婁故地為定理府,領定、潘二州。 安邊府領安、瓊二州。率賓故地為率賓府,領華、益、建 三州。拂涅故地為東平府,領伊、蒙、沱、黑、比五州。鐵利 故地為鐵利府,領廣、汾、蒲、海、義、歸六州。越喜故地為 懷遠府,領達、越、懷、紀、富、美、福、邪、芝九州。安遠府領寧、 郿、慕、常四州。又郢、銅、涑三州為獨奏州。涑州以其近 涑沫江,蓋所謂粟末水也。龍原,東南瀕海,日本道也。 南海,新羅道也。鴨淥,朝貢道也。長嶺,營州道也。扶餘, 契丹道也。俗謂王曰「可毒」,夫曰「聖主」曰「基下」,其命為 教。王之父曰老王,母太妃,妻貴妃,長子曰副王,諸子 曰王子。官有宣詔省,左相、左平章事、侍中、左常侍、諫 議居之。中臺省,右相、右平章事、內史、詔誥、舍人居之。 政堂省,大內相一人,居左右相上;左右司政各二,居 左右平章事下,以比僕射;左、右允比二丞。左六司:忠、 仁、義部各一卿,居司政下,支司爵。倉、膳部,部有郎中、 員外。右六司:智、禮、信部、支司。戎、計、水部卿郎準左,以 比六官。中正臺,大中正一比御史大夫,居司政下,少 正一。又有殿中寺。宗屬寺有大令。文籍院有監、令,監 皆有少。太常、司賓。大農寺,寺有卿、司藏。司膳寺,寺有 令、丞。冑子監有監長,巷伯局有常侍等官。其武員有 左右猛賁、熊衛、羆衛、南左右衛、北左右衛,各大將軍 一,將軍一。大抵憲象中國制度如此。以品為秩,三秩 以上服紫牙笏、金魚,五秩以上服緋牙笏、銀魚,六秩 七秩淺緋衣,八秩綠衣,皆木笏。俗所貴者,曰「太白山 之菟,南海之昆布,柵城」之豉,扶餘之鹿,鄚頡之豕,率 賓之馬,顯州之布,沃州之綿,龍州之紬,位城之鐵,盧 城之稻,湄沱湖之鯽,果有九都之李,樂游之梨。餘俗 與高麗、契丹略等。幽州節度府與相聘問,自營、平距 京師,蓋八千里而遠。後朝貢至否,史家失傳,故叛附 無考焉。

後梁

[編輯]

太祖開平元年渤海遣使者來

[編輯]

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紀》云云。 按《渤海本傳》:「渤海本 號靺鞨,高麗之別種。唐高宗滅高麗,徙其人散處中 國,置安東都護府於平壤。以統治之。武后時,契丹攻 北邊,高麗別種大乞乞仲象與靺鞨酋長乞四比羽 走遼東,分王高麗故地。武后遣將擊殺乞四比羽,而 乞乞仲象亦病死。仲象子祚榮立,因並有比羽之眾, 其」眾四十萬人,據挹婁,臣於唐。至中宗時,置忽汗州, 以祚榮為都督,封渤海郡王,其後世遂號渤海。其貴族姓大氏,開平元年,國王大《諲譔》遣使者來。

按《冊府元龜》:「開平元年五月,渤海王子大昭順,貢海 東物產。」

開平二年春正月《渤海》遣使者來。

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紀》云云。

按《冊府元龜》:「開平二年正月,渤海國朝貢使殿中少 令崔禮光已下,各加爵秩,並賜金帛有差。」

開平三年三月渤海國王《大〈諲譔〉》遣使者來。

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紀》云云。

按《冊府元龜》:「開平三年三月,渤海王大諲譔遣其相 大誠諤朝貢,進兒女口及物貂鼠皮、熊皮等。」

乾化元年秋八月渤海遣使者來

[編輯]

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紀》云云。

乾化二年夏五月,《渤海》遣使者來。

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紀》云云。

按《冊府元龜》:「乾化二年閏五月,詔以分物銀器賜渤 海進貢首領以下,遣還其國。」

後唐

[編輯]

莊宗同光二年渤海王遣使者來是年渤海殺遼州刺史而掠其民

[編輯]

按:《五代史唐莊宗本紀》:「同光二年春正月,渤海王大 諲譔使大禹謨來,夏五月復遣使者來。」

按《冊府元龜》:「同光二年五月,賜渤海朝貢使大元讓 等分物有差。八月,渤海朝貢使王姪學堂親衛大元 讓可試國子監丞。」按此與五代史一事故敘遼史前餘倣此 按《遼史太祖本紀》:「天贊三年五月,徙薊州民實遼州 地,渤海殺其刺史張秀實而掠其民。」

同光三年,《渤海》王遣使者來。是年,遼征渤海。

按《五代史唐莊宗本紀》:「同光三年春二月,渤海王大 諲譔遣使者來。」

按《冊府元龜》,同光三年五月,以渤海國入朝,使政當 省。守和部少卿、賜紫金魚袋裴璆可右贊善大夫 按《遼史太祖本紀》,天贊四年十二月乙亥,詔曰:「所謂 兩事一事已畢,惟渤海世讎未雪,豈宜安駐。」乃舉兵 親征渤海,大諲譔皇后、皇太子、大元帥堯骨皆從。閏 月丁巳,次商嶺,夜圍扶餘府。

明宗天成元年渤海國王使來是年遼征渤海拔其扶餘城改渤海國為東丹忽汗城為天福

[編輯]

按,《五代史唐明宗本紀》:「天成元年四月,渤海國王大 諲譔使大陳林來。七月,渤海使大昭佐來。」

按《遼史太祖本紀》:天顯元年正月「庚申,拔扶餘城,誅 其守將。丙寅,遇諲譔、老相兵,破之。是夜,圍忽汗城。己 巳,諲譔請降。庚午,軍駐於忽汗城南。辛未,諲譔素服, 槁索牽羊,率僚屬三百餘人出降,上優禮而釋之。甲 戌,詔諭渤海郡縣。二月,以平渤海,遣使報唐。改渤海 國為東丹,忽汗城為天福,冊皇太子倍為人皇王以」 主之。以皇弟迭刺為左大相,渤海老相為右大相,渤 海司徒大《素賢》為左次相,耶律羽之為右次相,赦其 國內殊死以下。三月丁卯,幸人皇王宮。癸未,宴東丹 國僚佐,頒賜有差。甲申,幸天福城。乙酉,班師。辛卯,人 皇王率東丹國僚屬辭。七月甲戌,次扶餘府。上不豫。 辛巳,上崩。壬午,皇后稱制,權決國事。八月,丁酉,葬太 祖皇帝於祖陵。太祖所崩行宮在扶餘城西南兩河 之間,後建昇天殿於此,而以扶餘為黃龍府雲。 天成三年,遼遷東丹氏以實東平。

按《五代史》不載 按《遼史太宗本紀》,「天顯三年正月, 黃龍府羅涅河來貢。十二月詔遣耶律羽之遷東丹 民以實東平。」

長興元年東丹王突欲來奔

[編輯]

按:《五代史唐明宗本紀》云云。

按《遼史太宗本紀》:「天顯五年二月丙午,以先所俘渤 海戶賜皇弟李胡。十一月戊寅,東丹奏,人皇王倍浮 海適唐。」

長興二年渤海使《文成》角來。

長興三年渤海遣使者來。

按:以上《五代史唐明宗本紀》云云。

廢帝清泰二年渤海遣使者來

[編輯]

按:《五代史唐廢帝本紀》云云。

後晉

[編輯]

高祖天福四年遼以渤海相不法舉部民有才德者代之

[編輯]

按《五代史》不載 按《遼史太宗本紀》:會同三年六月 「乙未朔,東京宰相耶律羽之言渤海相大素賢不法。 詔僚佐部民舉有才德者代之。七月戊寅,人皇王妃 蕭氏薨。八月,詔東丹吏民為其王倍妃蕭氏服。」

後漢

[編輯]

高祖天福十二年九月丁卯遼以安端主東丹國封明王

[編輯]

按《五代史》不載 按《遼史。世宗本紀》云云。

後周

[編輯]

====世宗顯德 年渤海來朝====按《五代史周本紀》不載。 按《渤海》本傳,「顯德常來朝 貢,其國土物產與高麗同。諲譔世次立卒,史失其紀。」

[編輯]

太宗太平興國六年詔渤海琰府王助討契丹

[編輯]

按《宋史太宗本紀》云云, 按《渤海傳》,「渤海本高麗之 別種,唐高宗平高麗,徙其人居中國。則天萬歲通天 中,契丹攻陷營府,高麗別種大祚榮走保遼東,睿宗 以為忽汗州都督,封渤海郡王,因自稱渤海國,併有 扶餘、肅慎等十餘國,歷唐、梁、後唐,朝貢不絕。後唐天 成初,為契丹阿保機攻扶餘城,下之,改扶餘為東丹 府」,命其子突欲留兵鎮之。阿保機死,渤海王復攻扶 餘,不能克。歷長興、清泰,遣使朝貢。周顯德初,其酋豪 崔烏斯等三十人來歸。其後隔絕,不能通中國。太平 興國四年,太宗平晉陽,移兵幽州,其酋帥大鸞河率 小校李勛等十六人、部族三百騎來降,以鸞河為渤 海都指揮使。六年,賜烏舍城、浮渝府、渤海琰府王詔 曰:「朕纂紹丕構,奄有四海,普天之下,罔不率俾。矧太 原封域,國之保障,頃因竊據,遂相承襲,倚遼為援,歷 世逋誅。朕前歲親提銳旅,盡護諸將,拔並門之孤壘, 斷匈奴之右臂,眷言弔伐,以蘇黔黎。蠢茲北戎,非理 搆怨,輒肆薦食,犯我封略。一昨出師逆擊,斬獲甚眾, 今欲鼓行深入,席捲長驅,焚其龍庭,大殲醜類。素聞 爾國密邇寇讎,迫於吞併,力不能制,因而服屬,困於 率割。當靈旗破敵之際,是鄰邦雪憤之日,所宜盡出 族帳,佐予兵鋒。俟其翦滅,沛然封賞。幽薊土宇,復歸 中原,朔漠之外,悉以相與,勖乃協力,朕不食言。」時將 大舉征契丹,故降是詔諭旨。九年春,宴大明殿,因召 大鸞河慰撫久之。上謂殿前都校劉延翰曰:「鸞河,渤 海豪帥,束身歸我,嘉其忠順。夫夷落之俗,以馳騁為 樂,候高秋戒候,當與駿馬數十匹,令出郊遊獵,以遂 其性。」因以緡錢十萬並酒賜之。

渤海部藝文一

[編輯]

《敕渤海王大武藝書四首》
唐·張九齡

[編輯]

《敕忽汗州刺史渤海郡王大武藝》:「卿於昆弟之間,自 相忿鬩。門藝窮而歸我,安得不從?然處之西垂,為卿 之故,亦云不失,頗謂得所。何則?卿地雖海曲,常習華 風,至如兄友弟悌,豈待訓習?骨肉情深,自所不忍。門 藝縱有過惡,亦合容其改修。卿遂請取東歸,擬肆屠 戮。朕教天下以孝友,豈復忍聞此事?誠是惜卿名行, 豈是保護逃亡?卿不知國恩,遂爾背朕。卿所恃者遠, 非能有他。朕比年含容優恤,中土所未命將,事亦有 時。卿能悔過輸誠,轉禍為福,言則已順,意尚執迷,請 殺門藝,然後歸國,是何言也!觀卿表狀,亦有忠誠,可 熟思之,不容易耳。今使內使往,宣諭朕意,一一並須 口述。使人李盡彥,朕亦親有處分,皆」所知之。秋冷,卿 及衙官首領百姓並平安好,並遣崔尋挹同往,遣書 指不多及。

敕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大武藝》,不識逆順之端,不 知存亡之兆,而能有國者,未之聞也。卿往年背德,已 為禍階,近能悔過,不失臣節,迷非復善,即又可嘉。朕 記人之長,忘人之短,況又歸服,載用嘉嘆,永祚東土, 不亦宜乎!所令大茂慶等入朝,並已處分,各加官賞, 想具知之。所請替人,亦令還彼。又近得卿表雲,突厥 遣使求合,擬打兩蕃奚及契丹,今既內屬,而突厥私 恨,欲仇此蕃,卿但不從,何妨有使擬行執縛,義所不 然,此是人情,況為君道。然則知卿忠赤,動必以聞,永 保此誠,慶流未已。春晚,卿及衙官百姓並平安好,遣 書指不多及。

敕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大武藝:多蒙國所送水手, 及承前沒落人等來表,「卿輸誠無所不盡,長能保此, 永作邊捍,自求多福,無以加也。」漸冷,卿及衙官百姓 並平安好,遣書指不多及。

敕忽汗州刺史渤海郡王大武藝:「卿往者誤計,幾於 禍成,而失道未遙,聞義能徙,何其智也。朕棄人之過, 收物之誠,表卿洗心,良以慰意。卿既盡誠節,永固東 藩,子孫百代,復何憂也。所使至,具知款曲,兼請宿衛 及替,亦已依行。大郎雅等,先犯國章,竄逐南鄙,亦皆 捨罪,仍放歸藩,卿可知之,皆朕意也。」夏初漸熱,卿及 首領百姓並平安好,遣書指不多及。

《與渤海王大彝震書》
封敖

[編輯]

敕渤海王《大彝震》、王子《大昌輝》等,「自省表陳賀並進 奉」事,具悉。卿代襲忠貞,器資仁厚,遵禮義而封部和 樂,持法度而渤海晏寧。遠慕華風,聿修誠節。梯航萬里,任土之貢獻俱來;夙夜一心,朝天之禮義克備。龍 庭必會,鯷域何遙?言念嘉猷,豈忘寤歎。勉弘教義,常 奉恩榮。今因王子《大昌輝》等迴國,賜卿官誥及信物, 至宜領之。妃及副王長史平章事等,各有賜物。具如 《別錄》。

渤海部藝文二

[編輯]

《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溫庭筠

[編輯]

疆理雖重海,車書本一家。盛勳歸舊國,佳句在中華。 定界分秋漲,開帆到曙霞。九門風月好,回首是天涯。

鐵驪部彙考

[編輯]

太祖天顯元年二月丁未鐵驪來貢

[編輯]

按《遼史太祖本紀》云云。

按:《續文獻通考》:鐵驪亦不知其所始,遼太祖天顯元 年,鐵驪來貢。

太宗天顯六年十月丁丑鐵驪來貢

[編輯]

天顯八年七月丁亥《鐵驪》來貢。

天顯十二年九月辛未遣使鐵驪十一月丁卯鐵驪 來貢。

會同元年二月戊子鐵驪來貢

[編輯]

會同二年十一月丁亥《鐵驪》遣使來貢。

會同四年二月丙子,《鐵驪》來貢。

會同五年三月甲寅《鐵驪》來貢以其物分賜群臣。 《會同》六年六月丁未《鐵驪》來貢。十一月甲辰《鐵驪》來 貢。

按以上《遼史太宗本紀》云云。

穆宗應曆二年四月己亥鐵驪進鷹鶻

[編輯]

應曆三年四月庚申《鐵驪》來貢。

按以上《遼史穆宗本紀》云云。

聖宗統和十年三月甲辰鐵驪來貢七月辛酉鐵驪來貢十月戊寅鐵驪來貢

[編輯]

統和十二年十一月戊申。鐵驪來貢。

統和十三年七月丁巳,兀惹烏《昭度》、渤海燕頗等侵 鐵驪。遣奚王和朔奴等討之。十二月己卯,鐵驪遣使 來貢鷹馬。

統和十四年六月辛未。鐵驪來貢。

統和十六年五月庚辰。《鐵驪》來貢。

統和二十年。四月戊子。鐵驪遣使來貢。

統和二十一年三月戊午。鐵驪來貢。

統和二十三年四月乙未。鐵驪來貢。

開泰三年正月丁酉鐵驪遣使來貢

[編輯]

開泰七年三月辛丑,命鐵驪等五部歲貢貂皮六萬 五千、馬三百。

開泰八年正月壬戌,《鐵驪》來貢。

太平二年五月庚辰鐵驪遣使獻兀惹十六戶

[編輯]

按以上《遼史聖宗本紀》云云。

道宗太康八年正月丁酉鐵驪貢方物

[編輯]

壽隆六年十二月鐵驪來貢

[編輯]

按以上《遼史道宗本紀》云云。

天祚帝乾統元年七月癸亥鐵驪來貢

[編輯]

天慶四年十二月鐵驪兀惹皆叛

[編輯]

按以上《遼史天祚帝本紀》云云。

兀惹部彙考

[編輯]

聖宗統和十年二月壬申兀惹來貢

[編輯]

按《遼史聖宗本紀》云云。

按《續文獻通考》,兀惹疑與蒲盧毛朵鄰部也,故蒲盧 毛朵部多有兀惹民戶。聖宗統和時,兀惹來貢,歲貢 鷹、馬、貂皮。

統和十二年十二月癸巳,兀惹叛。

統和十三年七月丁巳,兀惹、烏昭度、渤海燕頗等侵 鐵驪,遣奚王和朔奴等討之。十月戊子,兀惹歸款,詔 諭之。

統和十五年正月癸未,兀惹、長武周來降。三月庚寅, 兀惹、烏昭度以地遠,乞歲時免進鷹、馬、貂皮。詔以生 辰、正旦貢如舊,餘免。

統和十七年六月,兀惹烏昭度來貢。

統和二十一年四月戊辰,兀惹遣使來貢。

====開泰元年八月丙申鐵驪那沙等送兀惹百餘戶至賓州賜絲絹====

太平六年四月戊申蒲盧毛朵部多兀惹戶詔索之按以上遼史聖宗本紀云云

[編輯]

天祚帝天慶四年十二月鐵驪兀惹皆叛

[編輯]

按《遼史天祚帝本紀》云云。

蒲奴里部彙考

[編輯]

聖宗統和二十二年七月丁亥蒲奴里部來貢

[編輯]

開泰七年三月辛丑命蒲奴里等五部歲貢貂皮六萬五千馬三百七月丁卯蒲奴里部來貢

[編輯]

按以上《遼史聖宗本紀》云云。

興宗重熙十七年八月戊子以耶律義先為行軍都部署夏行美副部署耶律朮者為監軍伐蒲奴里酋陶得里

[編輯]

按《遼史興宗本紀》云云。

重熙十八年正月辛丑耶律義先奏蒲奴里捷二月 乙酉耶律義先等執陶得里以獻。

按《遼史興宗本紀》云云。

曷蘇館部彙考

[編輯]

聖宗開泰元年正月辛卯曷蘇館大王曷里喜來朝按遼史聖宗本紀云云

[編輯]

開泰八年五月己卯,曷蘇館惕隱阿不葛、宰相賽剌 來貢。九月庚辰,曷蘇館惕隱阿不割來貢。

太平六年十月丙子曷蘇館諸部長來朝十二月庚辰曷蘇館部乞建旗鼓許之

[編輯]

按以上《遼史聖宗本紀》云云。

興宗重熙十年十月庚寅以女直太師臺押為曷蘇館都大王

[編輯]

重熙十九年六月壬申,「曷蘇館部遣使貢馬。」

按以上《遼史興宗本紀》云云。

天祚帝天慶六年十一月東面行軍副統馬哥等攻曷蘇館敗績

[編輯]

按《遼史天祚帝本紀》云云。

蒲盧毛朵部彙考

[編輯]

聖宗太平六年四月戊申蒲盧毛朵部多兀惹戶詔索之

[編輯]

按《遼史聖宗本紀》云云。

太平七年正月甲寅,蒲盧《毛朵》部遣使來貢。

按《遼史聖宗本紀》云云。

興宗重熙十年二月庚辰詔蒲盧毛朵部歸曷蘇館戶之沒入者使復業

[編輯]

重熙十二年五月辛卯蒲盧毛朵部來貢失期宥而 遣還。

重熙十三年四月己酉,遣耶律歐里斯將兵攻蒲盧 《毛朵》部。

重熙十五年二月丙寅,蒲盧毛朵界曷懶河戶來附, 詔撫之。四月甲戌,蒲盧毛朵、曷懶河百八十戶來附。 重熙十七年四月甲申,蒲盧毛朵部大王蒲輦以造 舟人來獻。

重熙十九年四月壬申,「《蒲盧毛》朵部惕隱信篤來貢。」 六月壬申,《蒲盧毛》朵部遣使貢馬。

按以上《遼史興宗本紀》云云。

道宗壽隆三年八月己亥蒲盧毛朵部長率其民來歸十一月乙卯蒲盧毛朵部來貢

[編輯]

按《遼史道宗本紀》云云。

定安部彙考

[編輯]

太宗太平興國 年定安國遣使入貢

[編輯]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全遼志》:本馬韓種為契 丹所破,其帥糾餘眾保西鄙,自稱定安國。宋太平興 國中,會女直遣使朝貢,路由本國,乃託其使附表上 云:「臣本高麗舊壤,渤海遺黎,保據方隅,涉歷皇紀。仰 覆露鴻鈞之德,被漸漬無外之澤。頃歲契丹強暴,攻 破城寨,臣祖考守節不降,與眾避地,以迄於今。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