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第228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明倫彙編 官常典 第二百二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二百二十八卷
明倫彙編 官常典 第二百二十九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

 第二百二十八卷目錄

 公輔部名臣列傳四十八

  宋十四

  許翰       呂好問

  沈與求      朱勝非

  許景衡      趙鼎

  李邴       滕康

  徐俯       劉玨

  翟汝文

官常典第二百二十八卷

公輔部名臣列傳四十八

[編輯]

宋十四

[編輯]

許翰

[編輯]

按《宋史》本傳:「翰字崧老,拱州襄邑人。中元祐三年進 士第。宣和七年,召為給事中。為書抵時相,謂百姓困 弊,起為盜賊,天下有危亡之憂。願罷雲中之師,修邊 保境,與民休息。高麗入貢,調民開運河,民間騷然。中 書舍人孫傅論高麗於國無功,不宜興大役,傅坐罷。 翰謂傅不當黜,時相怒,落職,提舉江州太平觀。靖康」 初,復以給事中召。時金人攻京師,甫退,翰造闕,即日 賜對。除翰林學士,尋改御史中丞。上疏言邊事,因陳 決勝之策。張邦昌為太宰,翰上疏力爭之。种師道罷 為中太一宮使,翰言:師道名將,沈毅有謀,山西士卒, 人人信服,不可使解兵柄。欽宗謂其老難用,翰曰:「秦 始皇老王翦而用李信,兵辱於楚;漢宣帝不老趙充 國卒能成金城之功。自呂望以來,用老將收功者難 一二數。以古揆今,師道雖老,可用也。且謂金人此行, 存亡所係,令一大創使失利去,則中原可保,四夷可 服。不然,將來再舉,必有不救之憂,宜起師道邀擊之。」 上不能用,擢中大夫、同知樞密院。論益不合,以病去, 除延康殿學士、知亳州。坐言者落職,提舉南京鴻慶 宮。高宗即位,用李綱薦,召復延康殿學士。既至,拜尚 書右丞兼權門下侍郎。時建炎大變之後,河北、山東 大盜李成、孔彥舟等,聚眾各數十萬,皆以「勤王」為名, 願得張所為帥。所為御史,嘗論黃潛善姦邪不可用, 由此得罪。李綱為相,乃以所為河北等路招撫使,率 成等眾渡河,號召諸路,為興復計,潛善力沮之。宗澤 論車駕不宜南幸,宜還京師,且詆潛善等。潛善等請 罷澤,翰極論以為不可。李綱罷,翰言:「綱忠義英發,捨 之無以佐中興,今罷綱,臣留無益。」力求去,高宗未許。 時潛善奏誅陳東,翰謂所親曰:「吾與東皆爭李綱者, 東戮東市,吾在廟堂可乎?」求去益力。章八上,以資政 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復以言者落職。紹興元年,召 復端明殿學士、提舉萬壽觀,辭不至。二月,復資政殿 學士。三年五月,卒,贈光祿大夫。翰通經術,正直不撓, 歷事三朝,致位政府。徒以王黼、蔡攸、潛善輩薰蕕異 味,橫遭口語,志卒不展。綱雖力引之,不旋踵去,翰亦 斥逐而死。所著書有《論語解》《春秋傳》。

呂好問

[編輯]

按《宋史》本傳:「好問,字舜徒,侍講希哲子也。以蔭補官。 崇寧初,治黨事,好問以元祐子弟坐廢。兩監東嶽廟, 司揚州儀曹。時蔡卞為帥,欲扳附善類,待好問特異。 好問以禮自持,卞不得親。及卞得政,當時據屬扳擢 略盡,獨好問留滯,卞諷之曰:『子少親我,即階顯列矣』。 好問笑不答。靖康元年,以薦召為左司諫、諫議大夫」, 擢御史中丞。欽宗諭之曰:「卿元祐子孫,朕特用卿,令 天下知朕意所嚮。」先是,徽宗將內禪,詔解黨禁,除新 法,盡復祖宗之故,而蔡京黨戚根據,中外害其事,莫 肯行。好問言:「時之利害,政之闕失,太上皇詔旨備矣, 雖使直言之士抗疏論列,無以過此,願一一施行之 而已。」又言:「陛下宵衣旰食,有求治之意;發號施令,有 求治之言。逮今半載,治效逾邈。良由左右前後不能 推廣德意,而陛下過於容養,臣恐淳厚之德,變為頹 靡。且今不盡革京、貫等所為,太平無由可致。」欽宗鄉 納好問,疏蔡京過惡,乞投海外,黜朋附之尤者,以厲 其餘。又建白削王安石王爵,正神宗配饗。褒表江公 望、張庭堅、任伯雨、龔夬等除青苗之令,湔元符上書 獲譴者。章前後疏十上。每奏對,帝雖當食,輒使畢其 說。時金人既退,大臣不復顧慮,武備益弛。好問言:「金 人得志,益輕中國,秋冬必傾國復來,禦敵之備,當速 講求。今邊事經畫,旬月不見施設,臣僚奏請皆不行 下,此臣所深懼也。」及邊警急,大臣不知所出,遣使講解,金人佯許,而攻略自如。諸將以和議故,皆閉壁不 出。好問言:「彼名和而實攻,朝廷不謀進兵遣將,何也? 請亟集滄、滑、邢、相之戍,以遏奔衝,而列勤王之師於 畿邑,以衛京城。」疏上,不省。金人陷真定,攻中山,上下 震駭,廷臣狐疑相顧,猶以和議為辭。好問率臺屬劾 大臣畏懦誤國,出好問知袁州。欽宗憫其忠,下遷吏 部侍郎。既而金人薄都城,欽宗思好問言,進兵部尚 書。都城失守,召好問入禁中,軍民數萬斧左掖門求 見天子,好問從帝御樓諭遣之。衛士長蔣宣帥其徒 數百,欲邀乘輿犯圍而出,左右奔竄,獨好問與孫傅、 梅執禮侍,宣抗聲曰:「國事至此,皆宰相信任姦臣,不 用直言所致。」傅呵之,宣以語侵傅,好問曉之曰:「若屬 忘家族,欲冒重圍衛上以出,誠忠義。然乘輿將駕,必 甲乘無闕而後動,詎可輕邪?」宣詘服曰:「尚書真知軍 情。」麾其徒退。帝再幸金營,好問實從。帝既留,遣好問 還慰拊都城。已而金人立張邦昌,以好問為事務官。 邦昌入居都省,好問曰:「相公真欲立邪?抑姑塞敵意 而徐為之圖爾。」邦昌曰:「是何言也!」好問曰:「相公知中 國人情所向乎?持畏女真兵威耳。女真既去,能保如 今日乎?大元帥在外,元祐皇太后在內,此殆天意盍? 亟還,政可轉禍為福。且省中非人臣所處,宜寓直殿 廬,毋令衛士俠陛。敵所遺袍帶,非戎人在旁,弛勿服。 車駕未還,所下文書,不當稱聖旨。」以好問攝門下省。 好問既繫御,仍行舊職。時邦昌雖不改元,而百司文 移必去年號,獨好問所行文書,稱靖康二年,吳幵、莫 儔請邦昌見金使於紫宸、垂拱殿,好問曰:「宮省故吏, 驟見御正衙,必將憤駭,變且不測,奈何?」邦昌矍然止。 王時雍議肆赦,好問曰:「四壁之外,皆非我有,將誰赦?」 乃先赦城中。始,金人謀以五千騎取康王,好問聞,即 遣人以書白王言:「大王之兵,度能擊則邀擊之,不然 即宜遠避。」且言:大王若不自立,恐有不當立而立者。 既又語邦昌曰:「天命人心皆歸大元帥,相公先遣人 推戴,則功無在相公右者。若撫機不發,他人聲義致 討,悔可追邪?」於是邦昌謀遣謝克家奉傳國寶往大 元帥府,須金人退乃發。金將將還,議留兵以衛邦昌, 好問曰:「南北異宜,恐北兵不習風土,必不相安。」金人 曰:「留一勃堇統之可也。」好問曰:「勃堇貴人,有如觸發 致疾,則負罪益深。」乃不復留兵。金人既行,好問趣遣 使詣大元帥府勸進,請元祐太后垂簾。邦昌易服歸 太宰位。太后自延福宮入聽政。高宗即位,太后遣好 問奉手書詣行在所,高宗勞之曰:「宗廟獲全,卿之力 也。」除尚書右丞。丞相李綱以群臣在圍城中,不能執 節,欲悉按其罪。好問曰:「王業艱難,政宜含垢,繩以峻 法,懼者眾矣。」侍御史王賓論好問嘗汙偽命,不可以 立新朝,高宗曰:「邦昌僭號之初」,好問募人賫白書,具 道京師內外之事。金人甫退,又遣人勸進,考其心跡, 非他人比。好問自慚,力求去,且言:「邦昌僭號之時,臣 若閉門潔身,實不為難,徒以世被國恩,所以受賢者 之責,冒圍賫書於陛下。」疏入,除資政殿學士、知宣州, 提舉洞霄宮。以恩封東萊郡侯,避地卒於桂州。子本 中、揆中、弸中、用中、忱中,孫祖讓、祖儉。本中、祖讓、祖儉 別有傳。

沈與求

[編輯]

按《宋史》本傳:「與求,字必先,湖州德清人。登政和五年 進士第,累遷至明州通判。以御史張守薦,召對,除監 察御史。上疏論執政,遷兵部員外郎,自劾以為言苟 不當,不應得遷。上乃行其言,除殿中侍御史。上在會 稽,或勸幸饒、信,有急則入閩。與求以為今日根本正 在江浙,宜進都建康,以圖恢復。論范宗尹年少為相, 恐誤國事。」上不悅,以直龍圖閣知台州。宗尹罷,召還, 再除侍御史。時軍儲窘乏,措置諸鎮屯田,與求取古 今屯田利害,為《集議》二卷上之,詔付戶部看詳。江西 安撫、知江州朱勝非未至,而馬進寇江州,陷之。與求 論九江之陷,由勝非赴鎮太緩。勝非罷去,時方多事, 百司稽違,與求援元豐舊制,請許臺諫官彈奏。上從 之。與求再居言路,或疑為范宗尹所引用者,將悉論 出之。與求曰:「近世朋黨成風,人才不問賢否,皆視宰 相出處為進退。今當別人才邪正而言之,豈可謂一 時所用皆不賢哉?」人服其言。呂頤浩再相,御營統制 辛永宗、樞密富直柔、右司諫韓璜屢言其短,與求劾 直柔附會永宗兄弟為致身之資。上遂出永宗,而璜、 直柔亦相繼罷黜。遷御史中丞。時禁衛寡弱,諸將各 擁重兵。與求言:「漢有南北軍,唐用府兵,彼此相維,使 無偏重之勢。今兵權不在朝廷,雖有樞密院及三省 兵房、尚書兵部,但行文字而已。願詔大臣益修兵政, 助成中興之勢。」浙西安撫劉光世來朝,以繒帛方物 為獻,上已分乞六宮,與求奏:「今為何時而有此?」時已 暮,疏入,上命追取斥還。內侍馮益請別置御馬院,自 領其事,又擅穿皇城便門,與求劾益專恣,請治其罪。 諜報劉豫在淮陽造舟,議者多欲於明州向頭設備,

與求言:「使賊舟至此,則入吾腹心之地。臣聞海舟自
考證
京東入淛,必由泰州石港、通州料角、崇明鎮等處,次

至平江南北洋,次至秀州金山,次至向頭。又聞料角 水勢湍險,必得沙上水手方能轉運,宜於石港、料角 等處拘收水手,優給錢糧而存養之,以備緩急。」兩浙 轉運副使徐康國自溫州進發宣和間所製《間金》、銷 金屏障什物,與求奏曰:「陛下儉侔大禹,今康國欲以 微物累盛德,乞斥而焚之,仍顯黜康國。」從之。與求歷 御史三院,知無不言,前後幾四百奏,其言切直,自敵 己已下有不能堪者。上時有所訓敕,每曰:「汝不識沈 中丞邪?」移吏部尚書兼權翰林學士兼侍讀,遂出為 荊湖南路安撫使、知潭州。引疾丐祠,許之。四年,出知 鎮江府兼兩浙西路安撫使,復以吏部尚書召除參 知政事。金人將入寇,上諭輔臣曰:「朕當親總六軍。」與 求贊之曰:「今日親征,皆由聖斷。」上意決親征,書《車攻 詩》以賜上曰:「朕以二聖在遠,屈己通和,今豫逆亂如 此,安可復忍與?」求曰:「和親乃金人屢試之策,不足信 也。」因奏:「諸將分屯江岸,而敵人往來淮甸,當遣岳飛 自上流取間道,乘虛擊之,彼必有反顧之憂。」上曰:「當 如此措置。」五年,兼權知樞密院事。時張浚視師江上, 以行府為名,言知泰州卲彪及其營田利害事,乞送 尚書省。有旨從之。與求不能平,曰:「三省、樞密院乃奉 行行府文書邪?」六年,張浚復欲出視師,不告之同列。 及得旨,乃退而歎曰:「此大事也,吾不與聞,何以居位?」 遂丐祠,罷,出知明州。七年,上在平江,召見,除同知樞 密院事,從至建康,遷知樞密院事。薨,贈左銀青光祿 大夫,諡《忠敏》。

朱勝非

[編輯]

按《宋史》本傳,勝非,字藏一,蔡州人。崇寧二年,上舍登 第。靖康元年,為東道副總管,權應天府。金人攻城,勝 非逃去。會韓世忠部將楊進破敵,勝非復還視事。逾 年,詣濟州,謂康王言,「南京為藝祖興王之地,請幸之 以圖大計。」王即位南京,建炎改元,試中書舍人兼權 直學士院。時方草刱,勝非憑敗鼓草制敵,氣嚴重如 平時。上疏言:「仁義者,天下之大柄,中國持之則外夷 服而諸夏尊。苟失其柄則不免四夷交侵之患。國家 與契丹結好百有餘年,一旦乘其亂弱,遠交金人為 夾攻計,是中國失其柄,而外侮所由招也。陛下即位, 宜壹明正始之道,思其合於仁義者行之,不合者置 之,則可以攘卻四夷,紹復大業矣。」上嘉之。總制使錢 蓋進職,勝非言蓋為陝西制置使,棄師誤國,封還貼 黃,蓋遂罷。諫官衛膚敏坐論元祐太后兄子徙官,勝 非言:以外戚故去諫臣,非所以示天下。二年,除尚書 右丞。時宰執蔭補多濫,勝非奏:「舊制,宰執子弟例不 當除,只就銓注,罷政不以罪,然後推恩。趙普子弟皆 作武臣。普再相,長子」授莊宅使;范純仁再相,子正平, 有文行,竟死選調。章惇子援及持皆高科,並為州縣、 幕職、監當。惟夏竦子安期,累作邊帥,授待制,直學士。 王安石薦子雱為崇政殿說書,除待制。然安期猶有 才幹,雱猶有學問。至蔡京,子六人,孫四人,鄭居中、劉 正夫子各二人,余深、王黼、白時中、蔡卞、鄧洵仁、洵武, 子各一人,並列從班。宣和末,諫官疏謂「尚從竹馬之 遊,已造荷囊之列,今不可以不戒。」遷中書侍郎。三年, 上自鎮江南幸,留勝非經理。未幾,命為控扼使。已而 拜宣奉大夫、尚書右僕射兼御營使。故事,命相進三 官,勝非特遷五官。會王淵簽書樞密院事兼御營司 都統制,內侍復用事恣橫,諸將不悅。於是苗傅、劉正 彥與其徒王鈞甫、馬柔吉、王世修謀,誣淵結宦官謀 反,正彥手斬淵,分捕中官皆殺之,擁兵至行宮門外。 勝非趨樓上,詰專殺之由。上親御樓撫諭,傅、正彥語 頗不遜,勝非乃從皇太后出諭旨,傅等請高宗避位, 太后抱皇子聽政,太后不可。傅顧勝非曰:「今日正須 大臣果決,相公何無一言耶?」勝非還告上曰:「王鈞甫 乃傅等腹心,適語臣云:『二將忠有餘而學不足』,此語 可為後圖之緒。」於是太后垂簾,高宗退居顯忠寺,號 睿聖宮。勝非因請降赦以安傅等。又奏:「母后垂簾,須 二臣同對,此承平故事。今日事機有須密奏者,乞許 臣僚獨對,而日引傅、徒二人上殿,以弭其疑。」太后語 上曰:「賴相此人,若汪、黃在位,事已狼籍矣。」王鈞甫見 勝非,勝非問:「前言二將學不足,如何?」鈞甫曰:「如劉將 手殺王淵,軍中亦非之。」勝非因以言撼之曰:「上皇待 燕士如骨肉,那無一人效力者乎?人言燕、趙多奇士, 徒虛語耳。」鈞甫曰:「不可謂燕無人。」勝非曰:「君與馬參 議皆燕中名人,嘗獻策滅契丹者。今金人所任,多契 丹舊人,若渡江,禍首及君矣,盍早為朝廷協力乎?」鈞 甫唯唯。王世修來見勝非諭之曰:「國家艱難,若等立 功之秋也。誠能奮身立事,從官豈難得乎?」世修喜,時 往來道軍中情實,擢世修為工部侍郎。傅正彥乞改 年號及移蹕建康,勝非以白太后,因議恐盡廢其請, 則倉卒變生,乃改元明受,以詔示世修曰:「已從若請 矣。」傅等欲挾上幸徽、越,勝非諭之以禍福而止。傅聞 韓世忠起兵,取其妻子為質,勝非紿傅曰:「今當啟太後召二人慰撫,使報知平江,諸君益安。」傅遂許諾。勝 非喜曰:「二凶真無能為也。」諸將將至,傅等懼,勝非因 謂之曰:「勤王之師未進者,使是間自反正耳。不然,下 詔率百官六軍請上還宮,公等置身何地乎?」即召學 士李邴、張守作《百官章》及太后手詔。四月朔,勝非率 百官詣睿聖宮,親掖上乘馬還宮。苗傅請以王世修 為參議,勝非曰:「世修已為從官,豈可復從軍!」上既復 辟,勝非曰:「臣昔遇變,義當即死,偷生至此,欲圖今日 之事耳。」乃乞罷政。上問誰可代者?勝非曰:「呂頤浩、張 浚。」問孰優,曰:「頤浩練事而暴,浚喜事而疏。」上曰:「浚太 年少。」勝非曰:「臣向被召,軍旅錢穀悉付浚,此舉浚實 主之。」御史中丞張守論勝非不能預防,致賊猖獗,宜 罷。不報。授觀文殿大學士、知洪州,尋除江西安撫大 使兼知江州。紹興元年,馬進陷江州,侍御史沈與求 論九江之陷,由勝非赴鎮太緩。降授中大夫,分司南 京,江州居住。二年,呂頤浩薦兼侍讀,又薦都督江、淮、 荊、浙諸軍事。給事中胡安國、侍御史張躋交章論罷 之。頤浩力引其入,再除兼侍讀,尋拜尚書右僕射、同 中書門下平章事。丁母憂去,起復右僕射兼知樞密 院事。上《吏部七司敕令格式》一百八十卷。時員外郎 江端友請營宗廟,議者非之,以為國家期於恢復,不 常厥居。勝非方主和議,遂白上營宗廟於臨安。徐俯 罷參政,勝非薦胡松年,侍御史常同劾松年乃王黼 客,勝非徙同左史,莫儔謫曲江。其家蒼頭奴為勝非 治疽而愈,奴為儔請得復官。姻家劉式嘗言為兵官 獲盜,勝非不以付部,用特旨改官。會久雨,勝非累章 乞免,且自論當罷者十一事,魏矼亦劾其罪,遂罷。五 年,應詔言戰守四事。起知湖州,引疾歸。勝非與秦檜 有隙,檜得政,勝非廢居八年,卒,諡忠靖。勝非,張邦昌 友婿也。始,邦昌僭位,勝非嘗械其使。及金人過江,勝 非請尊禮邦昌,錄其後以謝敵。苗、劉之變,保護聖躬 功居多。既去,力薦張浚。然李綱罷,勝非受黃潛善風 旨草制,極言其狂妄。再相忌趙鼎,鼎宣撫川、陜,欲重 使召以制吳玠。勝非曰:「元樞出使,豈論此耶?」蓋因事 出鼎而輕其權,人以此少之。及著《閑居錄》,亦多其私 說雲。

許景衡

[編輯]

按《宋史》本傳:「景衡,字少伊,溫州瑞安人。登元祐九年 進士第。宣和六年,召為監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是 時,王黼、蔡攸用事,景衡言:『尚書省比闕長官,而同知 樞密院亦久闕。雖三公通治三省,然文昌政事之本, 樞密本兵之地,各有攸屬,安可久虛其位?願博採公 議,遴選忠賢,以補政府之闕』。」遂大忤黼意。朝廷用童 貫為河東、北宣撫使,將北伐。景衡論其貪繆不可用 者數十事,不報。睦寇平,江、浙郡縣殘燬,而茶鹽比較 之法如故。景衡奏:「茶鹽之法,當以食之眾寡為歲額 之高下。今收復之後,戶版半耗,民力蕭然,而茶鹽比 較不減於昔,民欲無困,得乎?」奏上,詔兩浙、江東路權 免茶鹽比較,賊平日仍舊。朝廷既興燕雲之師,調度 不繼,誅求益急。景衡奏:「財力匱乏在節用,民力困弊 在恤民。今不急之務,若營繕諸役、花石綱運,其名不 一,吏員猥多,軍額冗濫,又無名功賞非常,賜予皆夤 緣僥倖,干請無厭。宜節以祖宗之制而省去之。」且極 論和買、和糴、鹽法之害,不報。會知洋州吳巖夫以私 書扺執政子道景衡之賢,因從子婿符寶郎周離亨 以達,離亨繆,以其書誤致王黼,黼用是中景衡,逐之。 欽宗即位,以左正言召,旋改太常少卿兼太子諭德, 遷中書舍人。侍御史李光正言程瑀以鯁亮忤執政, 斥景衡為辨白,坐落職予祠。高宗即位,以給事中召, 至,即除御史中丞。宗澤為東京留守,言者附黃潛善 等,多攻其短,欲逐去之。景衡奏曰:「臣自浙渡淮,以至 行在,聞澤之為尹,威名政事,卓然過人,雖不識其人, 竊用歎慕。臣以為去冬京城內有赤心為國如澤等 數輩,其禍變未至如是之酷。今若較其小短,不顧盡 忠徇國之節,則不恕已甚。且開封,宗廟社稷所在,苟 欲罷澤,別遣留守,不識搢紳中威名政事有加於澤 者乎?」疏入,上大悟,封以示澤,澤乃安。杭州叛卒陳通 作亂,權浙西提刑趙叔近招降之,請授以官。景衡曰: 「官吏無罪而受誅,叛卒有罪而蒙賞,賞罰倒置,莫此 為甚。」卒奏罷之。除尚書右丞,有大政事,必請間極論。 潛善、伯彥以景衡異己,共排沮之。或言:正、二月之交, 乃太一正遷之日,宜於禁「中設壇望拜。」高宗以問景 衡曰:「修德愛民,天自降福,何迎拜太一之有?」初,李綱 議建都,以關中為上,南陽次之,建康為下。綱既相,遂 主南陽之議。景衡為中丞,奏:「南陽無險阻,且密邇盜 賊,漕運不繼,不若建康天險可據,請定計巡幸。」潛善 等傾綱使去,南陽之議遂格。至是,諜報金人攻河陽 氾水,景衡又奏請南幸建康。已而有詔還京,罷景衡 為資政殿大學士、提舉杭州洞霄宮。至瓜州,得暍疾, 及京口卒,年五十七,諡忠簡。景衡得程頤之學,志慮 忠純,議論不與時俯仰。建炎初,李綱議幸南陽,宗澤請還京,景衡乃請幸建康。黃潛善等素惡其異己,暨 車駕駐揚州,怵於傳聞,不得已下還京之詔,遂借渡 江之議罪之,斥逐而死。既沒,高宗思之曰:「朕自即位 以來,執政忠直,遇事敢言,惟許景衡。」詔賜景衡家溫 州官舍一區。

趙鼎

[編輯]

按《宋史》本傳:「鼎字元鎮,解州聞喜人。生四歲而孤,母 樊教之通經史百家之書。登崇寧五年進士第,對策 斥章惇誤國,累官為河南洛陽令。宰相吳敏知其能, 擢為開封士曹。金人陷太原,朝廷議割三鎮地,鼎曰: 『祖宗之地不可以與人,何庸議』。已而京師失守,二帝 北行,金人議立張邦昌,鼎與胡寅、張浚逃太學中,不」 書議狀。高宗即位,除權戶部員外郎,知密樞院。張浚 薦之,除司勳郎官。上幸建康,詔條具防秋事宜,鼎言: 「宜以六宮所止為行宮,車駕所止為行在,擇精兵以 備儀衛,其餘兵將分布江、淮,使敵莫測巡幸之定所。」 上納之。久雨,詔求闕政,鼎言:「自熙寧間王安石用事, 變祖宗之法而民始病。假闢國之謀造生邊患;興理 財之政,窮困民力;設虛無之學,敗壞人才。至崇寧初, 蔡京託紹述之名,盡祖安石之政。凡今日之患,始於 安石,成於蔡京。今安石猶配享廟庭,而京之黨未除, 時政之闕無大於是。」上為罷安石配享,擢右司諫,旋 遷殿中侍御史。劉光世部將王德擅殺韓世忠之將, 而世忠亦率部曲奪建康守府廨。鼎言:「德總兵在外, 專殺無忌,此而不治,孰不可為?」命鼎鞫德。鼎又請下 詔切責世忠,而指取其將吏付有司治罪,諸將肅然。 上曰:「肅宗興,靈武得一李勉,朝廷始尊。今朕得卿,無 愧昔人矣。」中丞范宗尹言,故事無自司諫遷殿中者。 上曰:「鼎在言路,極舉職,所言四十事,已施行三十有 六。」遂遷侍御史。北兵至江,上幸會稽,詔臺諫議去留, 鼎陳戰、守、避三策,拜御史中丞。請督王𤫉進軍宣州, 周望分軍出廣德,劉光世渡江駐蘄、黃,為邀擊之計。 又言:「經營中原當自關中始,經營關中當自蜀始,欲 幸蜀當自荊、襄始。吳、越介在一隅,非進取中原之地。 荊、襄左顧川、陝,右控湖、湘,而下瞰京、洛,三國所必爭, 宜以公安為行闕,而屯重兵於襄陽,運江、浙之粟,以 資川、陝之兵,經營大業,計無出此。」韓世忠敗金人於 黃天蕩,宰相呂頤浩請上幸浙西,下詔親征,鼎以為 不可輕舉。頤浩惡其異己,改鼎翰林學士,鼎不拜。改 吏部尚書,又不拜。言:「陛下有聽納之誠,而宰相陳拒 諫之說;陛下有眷待臺臣」之意,而宰相挾挫沮言官 之威,堅臥不出,疏頤浩過失凡千言。上罷頤浩,詔鼎 復為中丞,謂鼎曰:「朕每聞前朝忠諫之臣,恨不之識, 今於卿見之。」除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金人攻 楚州,鼎奏遣張俊往援之,俊不行,山陽遂陷。金人留 淮上,范宗尹奏敵未必能再渡,鼎曰:「勿恃其不來,恃 吾有以待之。三省當以敵退,為陛下援人才,修政事。」 密院常虞敵至,為陛下申軍律,治甲兵,即兩得之。上 曰:「卿等如此,朕復何憂?」鼎以楚州之失,上章丐去。會 辛企宗除節度使,鼎言企宗非軍功。忤旨,出奉祠。除 知平江府,尋改知建康,又移知洪州。京西招撫使李 橫欲用兵復東京,鼎言:「橫烏合之眾,不能當敵」,恐遂 失襄陽。已而橫戰不利走,襄陽竟陷。召拜參知政事。 宰相朱勝非言:「襄陽,國之上流,不可不急取。」上問:「岳 飛可使否?」鼎曰:「知上流利害,無如飛者。」簽樞徐俯不 以為然。飛出師,竟復襄陽。鼎乞令韓世忠屯泗上,劉 光世出陳、蔡。光世請入奏,俯欲許之,鼎不可。偽齊宿 遷,令來歸,俯欲斬送劉豫,鼎復爭之,俯積不能平,乃 求去。朱勝非兼知樞密院,言者謂當國者不知兵,乞 令參政通知。由是為勝非所忌。除鼎知樞密院、川陝 宣撫使,鼎辭以非才,上曰:「四川全盛,半天下之地,盡 以付卿,黜陟專之可也。」時吳玠為宣撫副使,鼎奏言: 「臣與玠同事,或節制之耶?」上乃改鼎都督川、陜諸軍 事。鼎所條奏,勝非多沮抑之。鼎上疏言:「『頃張浚出使 川、陜,國勢百倍於今。浚有補天浴曰』之功,陛下有礪 山帶河之勢,君臣相信,古今無二,而終致物議,以被 竄逐。今臣無浚之功而當其任,遠去朝廷,其能免於 紛紛乎?」又言:「臣所請兵不滿數千,半皆老弱,所齎金 帛至微,薦舉之人,除命甫下,彈墨已行。臣日侍宸衷, 所陳已艱難,況在萬里之外乎?」時人士皆惜其去,臺 諫有留行者。會邊報沓至,鼎每陳用兵大計。及朝辭, 上曰:「卿豈可遠去,當遂相卿。」九月,拜尚書右僕射、同 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制下,朝士相慶。時 劉豫子麟與金人合兵大入,舉朝震恐。鼎論戰禦之 計,諸將各異議,獨張俊以為當進討,鼎是其言。有勸 上他幸者,鼎曰:「戰而不捷,去未晚也。」上亦曰:「朕當親 總六師,臨江決戰。」鼎喜曰:「累年退怯,敵志益驕。今聖 斷親征,成功可必。」於是詔張俊以所部援韓世忠,而 命劉光世移軍建康,且促世忠進兵。世忠至揚州,大 破金人於大儀鎮。方警報交馳,劉光世遣人諷鼎曰: 「相公自入蜀,何事為他人任患?」世忠亦謂人曰:「趙丞相真敢為者。」鼎聞之,恐上意中變,乘間言:「陛下養兵 十年,用之正在今日。若少加退沮,即人心渙散,長江 之險不可復恃矣。」及捷音日至,車駕至平江,下詔聲 逆豫之罪,欲自將渡江決戰。鼎曰:「敵之遠來,利於速 戰。遽與爭鋒,非策也。且豫猶遣其子,豈可煩至尊耶?」 帝為止不行。未幾,簽書樞密院事胡松年自江上還, 雲北兵大集,然後知鼎之有先見也。張浚久廢,鼎言 浚可大任,乃召除知樞密院,命浚往江上視師。時敵 兵久駐淮南,知南兵有備,漸謀北歸。鼎曰:「金人無能 為矣。」命諸將邀諸淮,連敗之,金人遁去。上謂鼎曰:「近 將士致勇爭先,諸路守臣亦翕然自效,乃朕用卿之 力也。」鼎謝曰:「皆出聖斷,臣何力之有焉!」或問鼎曰:「金 人傾國來攻,眾皆恟懼,公獨言不足畏,何耶?」鼎曰:「敵 眾雖盛,然以豫邀而來,非其本心,戰必不力,以是知 其不足畏也。」上嘗語張浚曰:「趙鼎真宰相,天使佐朕 中興,可謂宗社之幸也。」鼎奏:金人遁歸,尤當博採群 言,為善後之計。於是詔呂頤浩等議攻戰備禦、措置 綏懷之方。五年,上還臨安,制以鼎守左僕射、知樞密 院事,張浚守右僕射兼知樞密院事,都督諸路軍馬。 鼎以政事先後及人才所當召用者,條而置之座右, 次第奏行之。制以貴州防禦使瑗為保慶軍節度使, 封建國公,於行宮門外建資善堂。鼎薦范沖為翊善, 朱震為贊讀,朝論謂二人極天下之選。建炎初,嘗下 詔以姦臣誣蔑宣仁保佑之功,命史院刊修,未及行。 朱勝非為相,上諭之曰:「神宗、哲宗兩朝史事多失實, 非所以傳信後世,宜召范沖刊定。」勝非言:「《神宗史》增 多王安石《日錄》,《哲宗史》經京、卞之手,議論多不正,命 官刪修,誠足以彰二帝盛美。」會勝非去位,鼎以宰相 監修二史,是非各得其正。上親書「忠正德文」四字賜 鼎,又以御書《尚書》一帙賜之曰:「《書》所載君臣相戒飭 之言,所以賜卿,欲共由斯道。」鼎上疏謝。劉豫遣子麟、 猊分路入寇,時張俊屯盱眙,楊沂中屯泗,韓世忠屯 楚,岳飛駐鄂,劉光世駐廬,沿江上下無兵,上與鼎以 為憂。鼎移書浚,欲令浚與沂中合兵勦敵,光世乞捨 廬還太平,又乞退保採石。鼎奏曰:「豫,逆賊也。官軍與 豫戰而不能勝,或更退守,何以立國?今賊已渡淮,當 亟遣張俊合光世之軍,盡掃淮南之寇,然後議去留。」 上善其策,詔二將進兵。俊軍至藕塘,與猊戰,大破之。 鼎命沂中趨合肥以會光世,光世已棄廬回江北。浚 以書告鼎,鼎曰:「土詔,浚有不用命者,聽以軍法從事。」 光世大駭,復進至肥河,與麟戰,破之,麟猊拔柵遁去。 浚在江上,嘗遣其屬呂祉入奏事,所言誇大,鼎每抑 之。上謂鼎曰:「他日張浚與卿不和,必呂祉也。」後浚因 論事,語意微侵鼎,鼎言:「臣初與浚如兄弟,因呂祉離 間,遂爾暌異。今浚成功,當使展盡底蘊,浚當留,臣當 去。」上曰:「俟浚歸議之。」浚嘗奏乞幸建康,而鼎與折彥 質請回蹕臨安。暨浚還,乞乘勝攻河南,且罷劉光世 軍政。鼎言:「擒豫固易耳,然得河南,能保金人不內侵 乎?光世累世為將,無故而罷之,恐人心不安。」浚滋不 悅。鼎以觀文殿大學士知紹興府。七年,上幸建康,罷 劉光世,以王德為都統制,酈瓊副之,並聽參謀兵部 尚書呂祉節制。瓊與德有宿怨,訴於祉,不得直,執祉 以全軍降偽齊。浚引咎去位,乃以萬壽觀使兼侍讀 召鼎,入對,拜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 密使,進四官。上言:「淮西之報初至,執政奏事皆失措, 惟朕不為動。」鼎曰:「今見諸將,尤須靜以待之,不然益 增其驕蹇之心。」臺諫交論淮西無備,鼎曰:「行朝擁兵 十萬,敵騎直來,自足抗之。設有他虞,鼎身任其責」,淮 西迄無驚。鼎嘗乞降詔安撫淮西,上曰:「俟行遣張浚, 朕當下罪己之詔。」鼎言浚已落職,上曰:「浚罪當遠竄。」 鼎奏浚母老,且有勤王功。上曰:「功過自不相掩。」已而 內批出浚,謫置嶺南,鼎留不下,詰旦約同列捄解,上 怒殊未釋。鼎力懇曰:「浚罪不過失策耳。凡人計慮,豈 不欲萬全。儻因一失,便寘之死地,後有奇謀祕計,誰 復敢言者。此事自關朝廷,非獨私浚也。」上意乃解,遂 以散官分司,居永州。鼎既再相,或議其無所施設,鼎 聞之曰:「今日之事,如人患羸,當靜以養之。若復加攻 砭,必傷元氣矣。」金人廢劉豫,鼎遣間招河南守將,壽、 亳、陳、蔡之間,往往舉城或率部曲來歸,得精兵萬餘, 馬數千。知廬州劉錡亦奏言:「淮北歸正者不絕,度今 歲可得四五萬。」上喜曰:「朕常慮江、池數百里備禦空 虛,今得此軍,可無患矣。」金人遣使議和,朝論以為不 可信,上怒,鼎曰:「陛下於金人有不共戴天之讎,今屈 己請和,不憚為之者,以梓宮及母后耳。群臣憤懣之 辭,出於愛君,不可以為罪。陛下宜諭之曰:『講和非吾 意,以親故,不得已為之。但得梓宮及母后還,敵雖渝 盟,吾無憾焉』。」上從其言,群議遂息。潘良貴以向子諲 奏事久,叱之退。上欲抵良貴罪,常同為之辨,欲併逐 同。鼎奏:「子諲雖無罪,而同與良貴不宜逐。」二人竟出。 給事中張致遠,謂不應以一子諲出二佳士,不書黃。 上怒,顧鼎曰:「固知致遠必繳駮。」鼎問:「何也?」上曰:「與諸人善。」蓋已有先入之言,由是不樂於鼎矣。秦檜繼留 身奏事,既出,鼎問:帝何言?檜曰:「上無他,恐丞相不樂 耳。」御筆和州防禦使璩除節鉞、封國公。鼎奏:「建國雖 未正名,天下皆知陛下有子,社稷大計也。在今禮數 不得不異,所以繫人心,不使之二三而惑也。」上曰:「姑 徐之。」檜後留身不知所云。鼎嘗闢和議,與檜意不合。 及鼎以爭璩封國事拂上意,檜乘間擠鼎,又薦蕭振 為侍御史。振本鼎所引,及入臺,劾參知政事劉大中, 罷之。鼎曰:「振意不在大中也。」振亦謂人曰:「趙丞相不 待論,當自為去就。」會殿中侍御史張戒論給事中勾 濤,濤言:戒之擊臣,乃趙鼎意,因詆鼎結臺諫及諸將。 上聞益疑。鼎引疾求免,言:「大中持正論,為章惇、蔡京 之黨所嫉。臣議論出處與大中同,大中去,臣何可留?」 乃以忠武節度使出知紹興府,尋加檢校少傅,改奉 國軍節度使。檜率執政往餞其行,鼎不為禮,一揖而 去,檜益憾之。鼎既去,王庶入對,上謂庶曰:「趙鼎兩為 相,於國有大功,再贊親征,皆能決勝,又鎮撫建康,回 鑾無患,他人所不及也。」先是,王倫使金,從鼎受使指, 問禮數則答以君臣之分已定,問地界則答以大河 為界,二者從事之大者,或不從則已。倫受命而行。至 是,倫與金使俱來,以撫諭江南為名,上歎息,謂庶曰: 「使五日前得此報,趙鼎豈可去耶?」初,車駕還臨安,內 侍移竹栽入內,鼎見,責之曰:「艮嶽花石之擾,皆出汝 曹,今欲蹈前轍耶?」因奏其事,上改容謝之。有戶部官 進錢入宮者,鼎召至相府切責之。翌日,問上曰:「某人 獻錢耶?」上曰:「朕求之也。」鼎奏:「某人不當獻,陛下不當 求。」遂出其人與郡。鼎嘗薦胡寅、魏矼、晏敦復、潘良貴、 呂本中、張致遠等數十人分布朝列。暨再相,奏曰:「今 清議所與,如劉大本、胡寅、呂本中、常同、林季仲之流, 陛下能用之乎?妒賢長惡,如趙霈、胡世將、周祕、陳公 輔之徒,陛下能去之乎?」上為徙世將,而公輔等尋補 外。上嘗中批二人付廟堂升擢,鼎奏:「疏遠小臣,陛下 何由得其姓名?」上謂常同實稱之,鼎曰:「同知其賢,何 不露章薦引?」始,浚薦秦檜可與共大事,鼎再相,亦以 為言。然檜機穽深險,外和而中異。浚初求去,有旨召 鼎,鼎至越丐祠。檜惡其逼己,徙知泉州。又諷謝祖信 論鼎嘗受張邦昌偽命,遂奪節。御史中丞王次翁論 鼎治郡廢弛,命提舉洞霄宮。鼎自泉州歸,復上書言 時政。檜忌其復用,諷次翁又論其嘗受偽命,乾沒都 督府錢十七萬緡,謫官居興化軍,論者猶不已。移漳 州,又責清遠軍節度副使,潮州安置。在潮五年,杜門 謝客,時事不掛口,有問者,但引咎而已。中丞詹大方 誣其受賄,屬潮守放編置人,移吉陽軍。鼎《謝表》曰:「白 首何歸,悵餘生之無幾;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檜 見之曰:「此老倔強,猶昔在吉陽三年,潛居深處。」門人 故吏皆不敢通問,惟廣西帥張宗元時饋醪米,檜知 之,命本軍月具存亡申鼎,遣人語其子汾曰:「檜必欲 殺我,我死,汝曹無患,不爾,禍及一家矣。」先得疾,自書 墓中石,記鄉里及除拜歲月。至是書銘旌云:「身騎箕 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遺言》屬其子,乞歸葬,遂 不食而死,時紹興十七年也。天下聞而悲之。明年得 旨歸葬。孝宗即位,諡忠簡,贈太傅,追封豐國公。高宗 祔廟,以鼎配享廟庭,擢用其孫十有二人。鼎為文渾 然天成,凡高宗處分軍國機事,多其視草。有擬奏表 疏雜詩文二百餘篇,號《得全集》,行於世。論中興賢相, 以鼎為稱首雲。

李邴

[編輯]

按《宋史》本傳:「邴字漢老,濟州任城縣人。中崇寧五年 進士第,累官起居舍人,試中書舍人。北方用兵,酬功 第賞,日數十百,邴辭命無留難。除給事中,同修國史, 兼直學士院,遷翰林學士。嘗與禁中曲宴,徽宗命賦 詩。高麗使入貢,邴為館伴。徽宗遣中使持示使者,請 傳錄以歸。未幾,坐言者罷,提舉南京鴻慶宮。欽宗即」 位,除徽猷閣待制、知越州。久之,再落職,提舉西京嵩 山崇福宮。高宗即位,復徽猷閣待制。踰歲,召為兵部 侍郎兼直學士院。苗傅、劉正彥迫上遜位,上顧邴草 詔,邴請得御札而後敢作,朱勝非請降詔赦,邴就都 堂草之。除翰林學士。初,邴見苗傅,面諭以逆順禍福 之理,且密勸殿帥王元俾以禁旅擊賊。元唯唯不能 用。即詣政事堂白朱勝非、適正彥及其黨王世修在 焉,又以大義責之,人為之危,邴不顧也。時御史中丞 鄭玨又抗疏言睿聖皇帝不當改號,於是邴玨為端 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邴與張守分草百官章 奏,三奏三答。及《太后手詔》與《復辟赦文》,一日而具。四 月,拜尚書右丞。未幾,改參知政事。上巡江寧,太后六 宮往豫章,命邴為資政殿學士、權知行臺三省、樞密 院事。以與呂頤浩論不合,乞罷,遂以本職提舉杭州 洞霄宮。未閱月,起知平江府。會兄鄴失守越州,坐累 落職。明年,即引赦復之,又升資政殿學士。紹興五年, 詔問宰執方略,邴條上《戰陣》《守備》《措畫、綏懷》各五事。 《戰陣》之利五,曰出輕兵、務遠略、儲將帥、責成功、重賞格。大略謂:「關陜為進取之地,淮南為保固之地。關陝 雖利於進取,然不用師於京東以牽制其勢,則彼得 一力以拒我。今大將統兵者數人,皆所恃以為根本, 萬一失利,將不可復用。偏裨中如牛皋、王進、楊珪、史 康明皆京東土人,知地險易,可各配以部曲三五千 人,或出淮陽,或出徐、泗,彼將奔命之不暇,此不動而 分陝西重兵之一端也。關陝今雖有二宣撫,其體尚 輕,非遣大臣不可。呂頤浩氣節高亮,李綱識量宏遠, 威名素著,願擇其一而用之,必有以報陛下。」又言:「陛 下即位之初,韓世忠、劉光世、張俊威名隱然為大將, 今又有吳玠、岳飛者出矣。願詔大將於所部舉智謀 忠勇可以馭眾統師各兩三人,朝廷籍記,遇有事宜, 使當一隊,毋隸大將,則諸人競奮,才智皆飛、玠之儔 矣。大將爵位已崇,難相統一,自今用兵,第可授以成 算,使自為戰而已,慎勿遣重臣臨之,以輕其權而分 其功。今卻敵退師之後,必論功行賞,願因此詔有司 預定賞格」,謂如得城邑及近上首領之類,自一命至 節度使,皆差次,使足相當。所謂守備之宜有五,曰固 根本,習舟師,防他道,講遺策,列長戍。大略謂:「江浙為 今日根本,欲保守則失進取之利,欲進取則慮根本 之傷。古之名將,內必屯田以自足,外必因糧於敵。誠 能得以功名自任,如祖逖者,舉淮南而付之,使自為 進取,而不至虛內以事外。臣聞朝廷下福建造海船 七百隻,必如期而辦。乞倣古制,建伏波、下瀨樓船之 官,以教習水戰,俾近上將佐領之,自成一軍,而專隸 於朝廷,無事則散之緣江州郡,緩急則聚而用之。臣 度敵人他年入寇,懲創今日之敗,必先以一軍來自 淮甸,為築室反耕之計,以綴我師,然後由登、萊泛海 窺吳、越,以出吾左,由武昌渡江窺江、池以出吾右,一 處不支,則大事去矣。願預講左支右吾之策。夫兵之 形無窮,願詔臨江守臣,凡可設奇誤敵者,如吳人疑 城之類,皆預為措晝。長江之險,綿亙數千里,守備非 一,苟製得其要,則用力少而見功多。願差次其最緊 處,屯軍若干人」,一將領之,聽其郡守節制,次緊、稍緩 處差降焉。有事則以大將兼統之,既久則諳熟風土, 緩急可用,與旋發之師不侔矣。所謂措畫之方有五, 曰親大閱,補禁衛,講軍制,訂使事,降敕榜。大略謂「因 冬秋之交,闢廣場,會諸將,取士卒才藝絕特者而爵 賞之。建炎以來,禁衛單寡,乃藉五軍以為重,臣常寒 心。願擇忠實嚴重之將以為殿帥,稍補禁衛之闕,使 隱然自成一軍,則其馭諸將也若臂之使指矣。今諸 郡廂禁冗占私役者,大郡二三千人,小郡亦數百人。 臣願講求除郡守兵將官自禁軍給事外,餘傔從衣 糧,使自僦人以役,大抵殺廂軍三分之二,而以其衣 糧之數盡募禁軍。」金人自用兵以來,「未嘗不以和好 為言,此決不可恃。然二聖在彼,不可遂已,姑以餘力 行之耳。」臣謂宜專命一官,如古所謂行人者,或止左 右司領之,當遣使人,舉成法而授之,庶免臨時斟酌 之勞,而朝廷得以專意治兵矣。劉豫僭叛,理必滅之, 謂宜降敕榜,明著豫僭逆之罪,曉諭江北士民,此亦 兵家所謂伐謀伐交者,所謂綏懷。之略有五:曰宣德 意,先振恤,通關津,遣材能,務寬貸。大略謂:「山東大姓, 結為山砦以自保,今雖累年,勢必有未下者。願募有 心力之人,密往詔諭。應淮北遺民來歸者,令淮南州 郡給以行由,差船津濟,量差地分人護送,毋得邀阻。 有官人先次注授差遣,無官而貧乏者,令沿江州郡 以官舍居之,仍量給錢米三兩月,其能自營為生乃 止。內有才智可用之人,隨宜任使,勿但縻以爵秩而 已。凡諸將行師入境,敢抗拒者,固在勦戮。其有善良 老弱之人,皆從寬貸,使之有更生之望。」不報。邴閒居 十有七年,薨於泉州,年六十二。諡文敏。有《草堂集》一 百卷。

滕康

[編輯]

按《宋史》本傳:「康字子濟,應天府宋城人。登崇寧五年 進士第,又中詞學兼茂科,除祕書省正字,遷著作佐 郎、尚書工部、禮部員外郎,國子司業。靖康二年,元帥 府聞康習憲章,召至濟州。康率群臣勸進,除太常少 卿,使定登極禮儀。凡告天及肆赦之文,皆康為之,辭 意激切,聞者感動。除起居舍人,權給事中,進起居郎」, 兼討論祖宗法度。檢討官試中書舍人。會顯謨閣學 士孟忠厚乞用父減年遷官,康言:「忠厚,隆祐太后之 姪也。太宗以來,凡母后兄弟之子,無為侍從者。」武義 大夫康義用登極恩遷遙郡刺史。康又封還詞頭,言: 「恩例遷官一等,謂於階官上進一階。今康義得特旨 轉一官,自武義大夫躐上遙郡刺史,名為遷一官,實 升五等,紊法之甚也。自古召亂之源,非外戚撓法,則 內侍干政,漢、唐可鑑。」凡再降旨,竟不肯行。後軍統制 韓世忠以不能戢所部,坐贖金。康言:「世忠無赫赫功, 祇緣捕盜微勞,遂亞節鉞。今其所部卒伍至奪御器, 逼諫臣於死地,乃止罰金,何以懲後?」詔降世忠一官。

知江州。陳彥文用劉光世奏,錄其守城功,遷龍圖閣
考證
待制。康以光世所上彥文功狀,前後牴牾閣而未下。

宰相力主彥文,趣康行詞,康論不已,宰相銜之。會布 衣省試卷子不合式,康以其文取之,諫官李處遯論 奏,遂以集英殿修撰提舉杭州洞霄宮。未幾,移蹕錢 塘。再除中書舍人,奏曰:「去歲郊禮前日食,而日官不 以聞,廷臣不以告。使陛下所以應天者未至,故逆臣 敢萌不軌者,無先事之戒也。陛下即位行再歲矣,惻 怛愛民之政徒為空言而百姓不被其恩;哀痛責躬 之詔不著事實,四方不以為信。忠佞並馳而多士解 體,刑賞失當而三軍沮氣。臣願陛下取建炎初元以 來所下詔書、所舉政事,熟思審度,得無一二不類臣 言者乎?望參稽得失而罷行之。」上再三褒諭,稱其有 諫臣風,除左諫議大夫。旬日間,封章屢上,遂擢翰林 學士。翌日,除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建炎三 年,宰相呂頤浩議幸武昌,為趨陜之計。既移蹕建康, 又議欲盡棄中原,徙居民於東南。康力持不可,上悟 而止。未幾,上請太后奉神主如江西。以參知政事李 邴權知三省、樞密院事,康為資政殿學士,同從衛以 行。邴辭疾,又命康權知,以劉玨為貳。賜康褒詔,許綴 宰執班奏事。康從衛至洪州,劉光世護江不密,金人 絕而渡,康等倉卒奉太后趨虔州。殿中侍御史張延 壽論「康與玨無憂國之心,至使太后涉險,為敵人追 迫」,責授康祕書少監、分司南京,永州居住,未幾,許自 便,復左朝請大夫,提舉明道宮。紹興二年九月卒,年 四十八。八年,追復龍圖閣學士。有《文集》二十卷。

徐俯

[編輯]

按《宋史》本傳:「俯字師川,洪州分寧人。以父禧死國事, 授通直郎,累官至司門郎。靖康中,張邦昌僭位,俯遂 致仕。時工部侍郎何昌言與其弟昌辰避邦昌,皆改 名俯。買婢名昌奴,遇客至,即呼前驅使之。建炎初,落 致仕奉祠。內侍鄭諶識俯於江西,重其詩,薦於高宗。 胡直孺在經筵,汪藻在翰苑,迭薦之,遂以俯為右諫」 議大夫。中書舍人程俱言:「俯以前任省郎遽除諫議, 自元豐更制以來未之有。考之古今,非陽城、种放則 未嘗不循序而進,願姑以所應者命之。昔元稹在長 慶間,擢知制誥,真不忝矣。緣其為荊南判司,命從中 出,召為省郎,便知制誥,遂喧朝論,時謂荊南監軍崔 潭峻實引之。近亦傳俯與宦寺倡酬,稱其警策,恐或 者不知陛下得俯之由。」不報,俱遂罷。紹興二年,賜進 士出身兼侍讀。三年,遷翰林學士,俄擢端明殿學士、 簽書樞密院事。四年,兼權參知政事。宰相朱勝非言: 襄陽上流,所當先取。帝曰:「盍就委岳飛?」參政趙鼎曰: 「知上流利害,無如飛者。」俯獨持不可,帝不聽。會劉光 世乞入奏,鼎言:「方議出師,大將不宜離軍」,俯欲許之, 鼎固爭,俯乃求去,提舉洞霄宮。九年,知信州。中丞王 次翁論其不理郡事,予祠。明年,卒。俯才俊,與曾幾、呂 本中游,有詩集六卷。

劉玨

[編輯]

按《宋史》本傳:「玨字希范,湖州長興人。登崇寧五年進 士第。初游太學,以書遺中書舍人鄒浩曰:『公始為博 士,論取士之失,免所居官,在諫省,斥宮掖之非,遠遷 嶺表,豈逆計禍福,邀後日報哉?固欲蹈古人行也。今 庶政豈盡修明?百官豈盡忠實?從臣繼去,豈盡非才? 言官屢逐,豈盡有罪?信任踰曩昔,而拱默不言,天下 之士竊有疑焉,願有以慰塞群望』。」浩得書愧謝之。宣 和四年,擢監察御史。坐言事知舒州,留為尚書主客 員外郎。靖康初,議皇帝朝謁上皇儀,欲以家人禮見 於內庭。玨請皇帝設大小次,俟上皇御坐,宰臣導皇 帝升自東階,拜於殿上,則有君之尊,有父之敬。又謂: 「君於大臣,或賜劍履上殿,或許子孫扶掖。皇帝朝謁, 宜令環衛士卒侍立於殿西,宰執、三衙、侍從等官扶 侍於殿上。如請帝坐,即宰執等退立四隅。」遷太常少 卿。討論皇帝受冊寶故事,玨言:「唐太宗、明皇皆親受 父命,未嘗再行冊禮。肅宗即位於靈武,故明皇遣韋 見素就冊之,宣政授傳國璽,群臣上尊號。至德宗踵 行之,後世以為非,議」遂寢。除中書舍人,陳《十開端之 戒》曰:「陛下即位,罷御筆,止營繕,登俊乂,詘虛誕,戢內 侍之權,開言者之路。命令既當,未嘗數改,任用既公, 率皆稱職。賞必視功,政必核實,此天下所以指日而 徯太平也。比者內降數出,三省罕有可否,此御筆之 開端也。教子弟既有其所,又徹而新之,長入祗候之 班,勢」若可緩,亟而成之,此營繕之開端也。河陽付之 庸才,涇原委之貪吏,此任用失當之開端也。花石等 濫賞,既治復止,馬忠統兵,累行累召,此命令數易之 開端也。三省、密院議論各有所見,啟擬各舉所知,持 不同不比之說,忘同寅協恭之議,此大臣不和之開 端也。內路之師,擅作聖旨指揮,行郡之守,稱為「外任 監當」,此臣下誕謾之開端也。董局務者廣辟官屬,侍 帷幄者分爭殿廬,此內侍恣橫之開端也。兩省繳奏, 多命以次行下,或戒以不得再繳;臺諫言事失當,率 責為遠小監當,此言路壅塞之開端也。恤民之詔累下,未可行者,多是為空文無實德,此政事失信之開 端也。隨龍第賞,冠帶之工「亦推恩,金兵扣闕,禮房之 吏亦進秩,此爵賞僭濫之開端也。是十者,雖未若前 曰之甚,其端已見,杜而止之,可以馴致治平。因而循 之,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詹度都堂稟議,中書舍 人安扶持不可,改命玨書行。玨言伐燕之役,度以書 贊童貫大舉。去秋蔡靖屢以金人點集為言,度獨謂 不應有此,遂不設備,請竄度嶺表。詔予宮祠。李綱以 觀文殿學士知揚州,安扶又持不可。玨言:「韓琦好水 之敗,韓絳西州之敗,皆不免黜責。綱勇於報國,銳於 用兵,聽用不審,數有敗衄,宜降黜以示懲戒。」綱改宮 祠。吏部侍郎馮澥言玨持兩端,為綱游說,提舉亳州 明道宮。建炎元年,復召為中書舍人。至泗州,上書言: 「金人尚有屯河北者,萬一猖獗而南,六飛豈能無警? 乞早賜行幸。西兵驍勇,宜留以為衛。西京舟船,恐金 人藉以為用,並令東下。」時李綱已議營南陽,玨未知 也。既至,極言:南陽兵弱財單,乘輿無所取給,乞駐蹕 金陵以待敵。汪伯彥、黃潛善皆主幸東南,帝遂如揚 州。潛善兄潛原除戶部尚書,玨言兄弟不可同居一 省,帝遣張慤諭旨,玨論如初。詔潛原提舉醴泉觀。遷 給事中。論內降、營繕二事,曰:「陛下以前朝房院而建 承慶院,議者以為營造;寖廣以隆祐太后時有御筆, 議者以為內降數出。蓋除授不歸中書,工役領之內 侍,此人言所以籍籍也。營繕悉歸有司,中旨皆許執 奏,則眾論息矣。」孟忠厚除顯謨閣直學士,邢煥徽猷 閣待制,玨封還言:「舊制,外戚未有為兩禁官者。」詔煥 換武階。帝曰:「忠厚乃隆祐太后族,宜體朕優奉太后 之意。」玨持益堅。忠厚尋亦換武階,遷吏部侍郎、同修 國史。言:「淮甸備敵,兵食為先。今以降卒為見兵,以糴 本為見糧,無一可恃。維揚城池未修,軍旅多闕,卒有 不虞,何以待之?」已而金人果乘虛大入,帝亟如臨安, 以玨為龍圖閣直學士、知宣州,俄復為吏部侍郎。以 久雨詔求言。玨疏論消天變、收人心數事,詞極激切, 並陳荊、陝、江、淮守禦之略:「願申詔大臣,悉屏細務,唯 謀守禦。自京及荊、淮之郡,置大帥,屯勁兵,命沿江之 守,各上措畫之方,明斥堠,設險阻,節太府之出,廣大 農之入,檢察戰艦而習之,則守禦詳盡,人心安,天意 回,大業昌矣。」遷吏部尚書。隆祐太后奉神主如江西, 詔玨為端明殿學士、權同知三省、樞密院事從行。時 詔元祐黨籍及上書廢錮人,追復故官,錄用子孫,施 行未盡者,玨悉奏行之。又言:「常安民、張克公嘗論蔡 京罪,乞厚加恩。」至洪州,疏言修治巡幸道路之役,略 曰:「陛下遭時艱難,躬履儉約。前冬幸淮甸,供帳弊舊, 道路險狹,未嘗介意。今聞衢、信以來,除治道路,科率 民丁,急如星火,廣市羊豕,備造服用,使農夫不得穫, 齊民不得休,非陛下儉以避難之意也。乞降詔悉罷。」 金人攻吉州,分兵追太后,舟至太和縣,衛兵皆潰。玨 奉太后退保虔州。監察御史張延壽論玨罪,玨亦上 書自劾,踰嶺俟命,落職提舉江州太平觀。延壽論不 已,責授祕書少監,貶衡州。紹興元年,許自便。明年,以 朝散大夫分司西京,卒於梧州,年五十五。官其二子。 八年,追復龍圖閣學士。有《吳興集》二十卷,《集議》五卷, 《兩漢蒙求》十卷。

翟汝文

[編輯]

按《宋史》本傳:「汝文,字公巽,潤州丹陽人。登進士第,以 親老不調者十年。擢議禮局編修官,召對,徽宗嘉之, 除祕書郎。三館士建議東封,汝文曰:『治道貴清淨,今 不啟上述三代禮樂,而師秦、漢之侈心乎?非所願也』。 責監宿州稅。久之,召除著作郎,遷起居郎。皇太子就 傅,命汝文勸講,除中書舍人。言者謂汝文從蘇軾、黃」 庭堅游,不可當贊書之任。出知襄州,移知濟州,復知 唐州,以謝章自辨罷。起知陳州。召拜中書舍人,外制 典雅,一時稱之。命同修《哲宗國史》,遷給事中。高麗使 入貢,詔班侍從之上。汝文言:「《春秋》之法,王人雖微,序 諸侯上,不可卑近列而尊陪臣。」上遂命如舊制。內侍 梁師成強市百姓墓田,廣其園圃。汝文言於上。師成, 諷宰相黜汝文,出守宣州。召為吏部侍郎,出知廬州, 徙密州。密負海產鹽,蔡京屢變鹽法,盜販者眾,有司 窮治黨與。汝文曰:「祖宗法度,獲私商不詰所由,欲靖 民也。今繫而虐之,將為厲矣。」悉縱之。密歲貢牛黃,汝 文曰:「牛失黃輒死,非所以惠農。宜諭財市之,則其害 不私於密。」上從之。欽宗即位,召為翰林學士,改顯謨 閣學士、知越州兼浙東安撫使。建炎改元,上疏言:「陛 下《即位赦書》,止供常數,後為獻利之臣所增者,當議 裁損。如浙東和預買絹歲九十七萬六千匹,而越州 乃二十萬五百匹,以一路計之,當十之三。如杭州歲 起之額,蓋與越州等。杭州去年已減十二萬匹,獨越 州尚如舊。今乞視戶等第減罷。」楊應誠請使高麗,圖 迎二帝,汝文奏:「應誠欺罔君父,若高麗辭以大國,假 道以至燕、雲,金人卻請問津以窺吳、越,將何辭以對?」

後高麗果如汝文言。上將幸武昌,汝文疏請幸荊南
考證
不從。紹興元年,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除參知政事、

同提舉修政局。時秦檜相,四方奏請,填委未決,吏緣 為姦。汝文語檜,宜責都司程考,吏牘稽遲者懲之。汝 文嘗受辭牒,書字用印,直送省部入對,乞治堂吏受 賂者。檜怒,面劾汝文專擅。右司諫方孟卿因奏「汝文 與長官立異,豈能共濟國事。」罷去以卒。先是,汝文在 密,檜為郡文學,汝文薦其才,故檜引用之。然汝文性 剛,不為檜屈,對案相詬,至目檜為「濁氣。」汝文風度翹 楚,好古博雅,精於篆籀,有文集行於世。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