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第680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明倫彙編 官常典 第六百七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六百八十卷
明倫彙編 官常典 第六百八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

 第六百八十卷目錄

 諫諍部名臣列傳九

  唐二

  劉蕡       李邰

  後唐

  蒲禹卿

  遼

  耶律夷臘葛    郭襲

  蕭敵烈      蕭韓家奴

  韓紹芳

  宋一

  楊昭儉      孫奭

  謝泌       謝絳

官常典第六百八十卷

諫諍部名臣列傳九

[編輯]

唐二

[編輯]

劉蕡

[編輯]

按《唐書》本傳,「蕡字去華,幽州昌平人。客梁汴間。明《春 秋》,能言古興亡事,沈健於謀,浩然有救世意。擢進士 第。元和後,權綱弛,遷神策中尉。王守澄負弒逆罪,更 二帝不能討,天下憤之。文宗即位,思洗元和宿恥,將 翦落支黨。方宦人握兵,橫制海內,號曰北司。凶醜朋 挻,外脅群臣,內掣侮天子,蕡常痛疾。太和二年,舉賢」 良方正,能直言極諫。帝引諸儒百餘人於廷,策曰:「朕 聞古先哲王之治也,元默無為,端拱司契,陶甿心以 居簡,凝日用於不宰,厚下以立本,推誠而建中,由是 天人通,陰陽和,俗躋仁壽,物無疵癘。噫盛德之所臻, 敻乎其不可及已。三代令王,質文迭救,百氏滋熾,風 流寖微,自漢以降,足言蓋寡。朕顧唯昧道,祗荷丕構, 奉若謨訓,不敢怠荒,任賢惕厲,宵衣旰食,詎追三五 之遐軌,庶紹祖宗之鴻緒,而心有未達,行有未孚,由 中及外,闕政斯廣。」是以人不率化,氣或堙阨,災旱竟 歲,播植愆時。國廩罕蓄,乏九年之儲;吏道多端,微三 載之績。京師,諸夏之本也,將以觀治而豪猾踰檢;太 學,明教之源也,期於「變風,而生徒惰業。列郡在乎頒 條,而干禁或未絕;百工在乎按度,而淫巧或未息。俗 怪風靡,積訛成蠹。其擇官躋治也,聽人以言則枝葉 難辨,御下以法則恥格不形;其阜財發號也,生之寡 而食之眾,煩於令而鮮於治。思所以究此繆盭,致之 治平,茲心浩然,若涉淵冰。故前詔有司,博延群彥,佇 啟宿懵,冀臻時雍。子大夫皆識達,吉今志在康濟,造 廷待問,副朕虛懷。必當箴治之闕,辨政之疵,明綱條 之致紊,稽富庶之所急。何施革於前弊?何澤惠於下 土?何脩而治古可近?何道而和氣克充?」推之本源,著 於條對。至若夷吾輕重之權,孰輔於治?嚴尢底定之 策,孰葉於時?元凱之考課何先?叔子之克「平何務,惟 此龜鑑,擇乎《中庸》,斯在洽聞,朕將親覽。」蕡對曰:「臣誠 不佞,有正國致君之術,無位而不得行;有犯顏敢諫 之心,無路而不得達。懷憤鬱抑,思有時而發。常欲與 庶人議於道,商賈謗於市,得通上聽,一悟主心。雖被 妖言之罪,無所悔。況逢陛下詢求過闕,咨訪嘉謀,制 詔中外,舉直言極諫。臣辱」斯舉,專承大問,敢不悉意 以言。至於上所忌,時所禁,權幸所諱惡,有司所與奪, 臣愚不識。伏惟陛下少加優容,不使聖時有讜言受 戮者,天下之幸也。謹昧死以對。伏以《聖策》有「思古先 之治,念元默之化,將欲通天地以濟俗,和陰陽以煦 物」,見陛下慕道之深也。臣以為哲王之治,其則不遠, 惟致之之「道何如耳。」伏以聖策有祗荷丕構而不敢 荒寧,奉若謨訓而罔有怠忽,見陛下憂勞之至也。若 夫任賢惕厲,宵衣旰食,宜絀左右之纖佞,進股肱之 大臣。若夫追蹤三五,紹復祖宗,宜鑒前古之興亡,明 當代之成敗。心有未達,以下情蔽而不得上通;行有 未孚,以上澤壅而不得下浹。欲人之化,在修己「以先 之;欲氣之和,在遂性以導之。救災旱在致精誠,廣播 殖在視食力。」國廩罕畜,本乎冗食尚繁;吏道多端,本 乎選用失當。豪猾踰檢,由中外之法殊;生徒惰業,由 學校之官廢。列郡干禁,由授任非人;百工淫巧,由制 度不立。伏以聖策有擇官躋治之心,阜財發號之嘆, 見陛下教化之本也。且進人以「行,則枝葉安有難辨 乎?防下以禮,則恥格安有不形乎?念生寡而食眾,可 罷斥惰游;念令煩而治鮮,要察其行否,博延群彥,願 陛下必納其言,造廷待問,則小臣安敢愛死?」伏以《聖 策》有求賢箴闕之言,審政辨疵之令,見陛下咨訪之 勤也。遂小臣斥姦豪之志,則弊革於前;守陛下念康 濟之心,則惠敷於下。邪正之道分,而治古可近;禮《樂》 之方著,而和氣克充。至若夷吾之法,非皇王之權;嚴尤所陳,無最上之策。元凱之所先,不若唐堯考績;叔 子之所務,不若虞舜《舞干》。且非大德之中庸,上聖之 龜鑑,又何足為陛下道之哉!或有以繫安危之機,兆 存亡之變者,臣請披肝膽為陛下別白而重言之。臣 前所謂「哲王之治,其則不遠」者,在陛下慎思之,力行 之,始終不懈而已。謹按《春秋》,「元者,氣之始也,春者歲 之元也。」《春秋》以元加於歲,以春加於王,明王者當奉 若天道,以謹其始也。又舉時以終歲,舉月以終時,《春 秋》雖無事必書,首月以存時,明王者當承天之道,以 謹其終也。王者動作,終始必法於天者,以其運行不 息也。陛下能謹其始,又能謹其終,懋而修之,勤而行 之,則執契而居簡,無為而不宰,廣立本之大業,崇建 中之盛德,安有三代循環之弊,百偽滋熾之漸乎?臣 故曰:「唯致之之道何如耳。」臣前所謂若夫任賢惕厲, 宵衣旰食,宜絀左右之纖佞,進股肱之大臣,實以陛 下憂勞之至也。臣聞「不宜憂而憂者,國必衰;宜憂而 不憂者,國必危。」陛下不以國家存亡、社稷安危之策 而降於清問,臣未知陛下以布衣之臣不足與定大 計耶?或萬機之勤有所未至也?不然,何宜憂而不憂 乎?臣以為陛下所先憂者,宮闈將變,社稷將危,天下 將傾,四海將亂,此四者國家已然之兆,故臣謂聖慮 宜先及之。夫帝業艱難而成之,固不可容易而守之。 太祖肇其基,高祖勤其績,太宗定其業,元宗繼其明。 至於陛下,二百餘載,其間聖明相因,擾亂繼作,未有 不用賢士近正人而能興者。或一日不念,則顛覆大 器,宗廟之恥,萬古為恨。臣謹按《春秋》,「人君之道,在體 元以居正。」昔董仲舒為漢武帝言之,略矣,有未盡者, 臣得為陛下備論之。夫繼故必書即位,所以正其始 也;終必書所終之地,所以正其終也。故為君者,所發 必正言,所履必正道,所居必正位,所近必正人。《春秋》 閽弒,吳子餘祭,書其名,譏疏遠賢士,昵刑人,有不君 之道。伏惟陛下思祖宗開國之勤,念《春秋》繼故之誡, 明法度之端,則發正言,履「正道,杜篡弒之漸,則居正 位,近正人,遠刀鋸之殘,親骨鯁之直,輔相得以顓其 任,庶寮得以守其官。奈何以褻近五六人,總天下大 政,外專陛下之命,內竊陛下之權,威攝朝廷,勢傾海 內,群臣莫敢指其狀,天子不得制其心。禍稔蕭牆,姦 生帷幄。臣恐曹節、侯覽復生於今日」,此宮闈將變也。 臣謹按《春秋》,定公元年春,王不言正月者,《春秋》以為 先君不得正其終,則後君不得正其始,故曰「定無正」 也。今忠賢無腹心之寄,閽寺專廢立之權,陷先帝不 得正其終,致陛下不得正其始。況太子未立,郊祀未 脩,將相之職不歸,名器之宜不定,此社稷將危也。臣 謹按《春秋》,王子札殺召伯、毛伯。《春秋》之義,兩下相殺 不書。此書者,重其顓王命也。夫天之所授者在命,君 之所存者在命。操其命而失之者,是不君也;侵其命 而專之者,是不臣也。君不君,臣不臣,此天下所以將 傾也。臣謹按《春秋》,晉趙鞅以晉陽之兵叛入於晉。書 其歸者,能逐君側之惡,以安其君,故《春秋》善之。今威 柄陵夷,藩臣跋扈,有不達人臣大節而首亂者將以 安君為名。不究《春秋》之微,稱兵者以逐惡為義,則典 刑不由天子,征伐必自諸侯,此海內之將亂也。故樊 噲排闥而雪涕,袁盎當車而抗辭,京房發憤以殞身, 竇武不顧而畢命,此皆陛下明知之矣。臣謹按《春秋》, 晉狐射姑殺陽處父。書襄公殺之者,以其君漏言也。 襄公不能固陰重之機,處父所以及殘賊之禍,故《春 秋》非之。夫上漏其情,則下不敢盡意;上泄其事,則下 不敢盡言。故《傳》有「造膝詭辭」之文,《易》有「失身害成」之 戒。今公卿大臣,非不欲為陛下言之,慮陛下不能用 也。忽而不用,必泄其言;臣下既言而不行,必嬰其禍, 適足鉗直臣之口,而重姦臣之威。是以欲盡其言,則 有失身之懼;欲盡其意,則有害成之憂。裴回鬱塞,以 須陛下感悟,然後盡其啟沃。陛下何不聽朝之餘,時, 御便殿,召當世賢相老臣,訪持變扶危之謀,求定傾 救亂之術,塞陰邪之路,屏褻狎之臣,制侵陵迫脅之 心,復門戶掃除之役。戒其所宜戒,憂其所宜憂。既不 得治其前,當治於後;不得正其始,當正其終,則可以 虔奉典謨,克承丕構,終任賢之效,無宵旰之憂矣。臣 前所謂「追蹤三五,紹復祖宗,宜鑒前古之興亡,明當 時之成敗」者。臣聞堯、禹之為君,而天下大治者,以能 任九官四岳十二牧,不失其舉,不貳其業,不侵其職, 居官唯其能,左右唯其賢。元凱在下,雖微而必舉;四 凶在朝,雖彊而必誅。考其安危,明其取捨,至秦二世, 漢元成,咸願措國如唐、虞,致身如堯、舜,而終敗亡者, 以其不見安危之機,不知取捨之道,不任大臣,不辨 姦人,不親忠良,不遠讒佞也。伏惟陛下察唐、虞之所 以興,而景行於前;鑒秦、漢之所以亡,而戒懼於後。陛 下無謂廟堂無賢相,庶官無賢士,今綱紀未絕,典型 猶在,「人誰不欲致身為王臣,致時為昇平,陛下何忽 而不用耶?又有居官非其能,左右非其賢,惡如四凶, 詐如趙高,姦如恭、顯,陛下何憚而不去邪?神器固有歸,天命固有分,祖宗固有靈,忠臣固有心,陛下其念 之哉!昔秦之亡也,失於彊暴;漢之亡也,失於微弱。彊 暴則姦臣畏死而害上,微弱則彊臣竊權」而震主。臣 伏見敬宗不虞亡秦之禍,不翦其萌。伏惟陛下深軫 亡漢之憂,以杜其漸,則祖宗之洪業可紹,三五之遐 軌可追矣。臣前所謂陛下心有所未達,以下情塞而 不能上通;行有所未孚,以上澤壅而不得下浹。且百 姓有塗炭之苦,陛下無由而知;陛下有子惠之心,百 姓無由而信。臣謹按《春秋》,書梁亡不書取者,梁自亡 也。以其思慮昏而耳目塞,上出惡政,人為寇盜,皆不 知其所以終,自取其滅亡也。臣聞國君之所以尊者, 重其社稷也;社稷之所以重者,存其百姓也。苟百姓 不存,則雖社稷不得固其重;社稷不重,則人君不得 保其尊。故治天下者不可不知百姓之情。夫百姓者, 陛下之赤子。陛下宜令慈仁者視育之如保傅焉,如 乳哺焉,如師之教導焉。故人之於上也,恭之如神明, 愛之如父母。今或不然,陛下親近貴倖,分曹建署,補 除卒吏,召致賓客,因其貨賄,假以聲勢,大者統藩方, 小者為守牧。居上無清惠之政,而有饕餮之害;居下 無忠誠之節,而有姦欺之罪。故人之於上也,畏「之如 豺狼,惡之如讎敵。」今海內困窮,處處流散,饑者不得 食,寒者不得衣,鰥寡孤獨不得存,老幼疾病不得養。 加以國權兵柄,顓於左右,貪臣聚斂以固寵,姦吏因 緣而弄法。冤痛之聲,上達於九天,下入於九泉。鬼神 為之怨怒,陰陽為之愆錯。君門萬里,不得告訴。士人 無所歸化,百姓無所歸命。官亂「人貧,盜賊並起,土崩 之勢,憂在旦夕。即不幸因之以病癘,繼之以凶荒,陳 勝、吳廣不獨起於秦,赤眉、黃巾不獨生於漢,臣所以 為陛下發憤扼腕,痛心泣血也。」如此則百姓有塗炭 之苦,陛下何由而知之乎?陛下有子惠之心,百姓安 得而信之乎?使陛下行有所未孚,心有所未達,固其 然也。臣聞漢元帝即位之初,更制七十餘事,其心甚 誠,其稱甚美。然紀綱日紊,國祚日衰,姦宄日彊,黎元 日困,由不能擇賢明而任之,失其操柄也。自陛下即 位,憂勤兆庶,屢降德音,四海之內,莫不抗首而長息, 自喜復生於死亡之中也。伏惟陛下慎終如始,以塞 四方之望,誠能揭國柄以歸於相,持兵柄以歸於將, 去貪臣聚斂之政,除姦吏因緣之害,惟忠賢是近,惟 正直是用,內寵便僻,無所聽焉。選清慎之官,擇仁惠 之長,敏之以利,煦之以和,教之以孝慈,導之以德義, 去耳目之塞,通上下之情,俾萬國歡康,兆庶蘇息,即 心無不達,而行無不孚矣。臣前所謂「欲人之化也,在 修己以先之。」臣聞「德以修己,教以導人。」修之也則人 不勸而自立,導之也則人不教而率從。君子欲政之 必行也,故以身先之;欲人之從化也,故以道御之。今 陛下先之以身而政未必行;御之以道而人未從化, 豈立教之旨未盡其方邪?夫立教之方,在乎君以明 制之,臣以忠行之。君以知人為明,臣以正時為忠。知 人在任賢而去邪,正時則固本而守法。賢不任則重 賞不足以勸善,邪不去則嚴刑不足以禁非。本不固 則人流,法不守則政散。而欲教之必至,化之必行,不 可得也。陛下能斥姦邪而不私其左右,舉賢正而不 遺其疏遠,則化浹朝廷矣。愛人而敦本,分職而奉法, 修其身以及其人,始於中而成於外,則化行天下矣。 臣前所謂「欲氣之和也,在遂其性以導之」者,當納人 於仁壽也。夫欲人之仁壽也,在立制度,修教化。夫制 度立則財用省,財用省則賦斂輕,賦斂輕則人富矣。 教化修則爭競息,爭競息則刑罰清,刑罰清則人安 矣。既富矣則仁義興焉,既安矣則壽考至焉。仁義之 心感於下,和平之氣應於上,故災害不作,休祥荐臻, 四方底寧,萬物咸遂矣。臣前所謂「捄災旱在乎致精 誠」者,臣謹按《春秋》,魯僖公一年之中,三書不雨者,以 其人君有恤人之志也;文公三年之中,一書不雨者, 以其人君無閔人之心也。故僖致誠而旱不害物;文 無卹閔而變則成災。陛下有閔人之志,則無成災之 變矣。臣前所謂「廣播殖在乎視食力」者。臣謹按《春秋》: 「君人者必時視人之所勤。人勤於力則功築罕,人勤 於財則貢賦少,人勤於食則百事廢。」今財食與力皆 勤矣,願陛下廢百事之用,以廣三時之務,則播殖不 愆矣。臣前所謂「國廩罕蓄,本乎冗食尚繁」者。臣謹按 《春秋》:「臧孫辰告糴於齊」,《春秋》譏其無九年之蓄,一年 不登而百「姓饑。」臣願斥游惰之人以篤耕殖,省不急 之費以贍黎元,則廩蓄不乏矣。臣前所謂吏道多端, 本乎選用失當者,由國家取人不盡其材,任人不明 其要故也。今陛下之用人也,求其聲而不求其實;故 人之趨進也,務其末而不務其本。臣願覈考課之實, 定遷序之制,則多端之吏息矣。臣前所謂豪猾「踰檢, 由中外之法殊」者,以其官禁不一也。臣謹按《春秋》,齊 桓公盟,諸侯不日,而葵丘之盟,特以日者,美其能宣 明天子之禁,率奉王官之法,故《春秋》備而書之。然則 官者,五帝、三王之所建也;法者,高祖、太宗之所制也法宜畫一,官宜正名。今有分外官、中官之員,立南司、 北司之局,或犯禁於南,則亡命「於北;或正刑於外,則 破律於中。法出多門,人無所措。」由兵農勢異,而中外 法殊也。臣聞古者因井田以制軍賦,間農事以修武 備,提封約卒乘之數,命將在公卿之列。故兵農一致, 而文武同方,以保乂邦家,式遏亂略。太宗置府兵,臺 省軍衛,文武參掌。閑歲則櫜弓力穡,有事則釋耒荷 戈,所以修復古「制,不廢舊物。」今則不然,夏官不知兵 籍,止於奉朝請;六軍不主武事,止於養階勳。軍容合 中官之政,戎律附內臣之職。首一戴武弁,疾文吏如 仇讎;足一蹈軍門,視農夫如草芥。謀不足以翦除姦 兇,而詐足以抑揚威福;勇不足以鎮衛社稷,而暴足 以侵害閭里。羈紲藩臣,干陵宰輔,隳裂王度,汨亂朝 經。張武夫之威,上以制君父;假天子之命,下以御英 豪。有藏姦觀釁之心,無伏節死難之誼,豈先王經文 緯武之旨耶?臣願陛下貫文武之道,均兵農之功,正 貴賤之名,一中外之法,還軍衛之職,脩省署之官。近 崇貞觀之風,遠復成周之制。自邦畿以刑下國,始天 子而達諸侯,可以制猾姦之彊,無踰檢之患矣。臣前 所謂「生徒惰業,由學校之官廢」者,蓋國家貴其祿,賤 其能,先其事,後其行,故庶官乏通經之學,諸生無修 業之心矣。臣前所謂「列郡干禁,由授任非人」者。臣以 為刺史之任,治亂之根本繫焉,朝廷之法制在焉。權 可以御豪彊,恩可以惠孤寡,彊可以禦姦寇,政可以 移風俗。其將校曾更戰陣,及功臣子弟,請隨宜酬賞。 苟無治人之術者,不當任此官,即絕干禁之患矣。臣 前所謂「百工淫巧」,由制度不立者,臣請以官位祿秩, 制其器用車服,禁以金銀珠玉錦繡雕鏤。不蓄於私 室,則無蕩心之巧矣。臣前所謂「辨枝葉」者,由考言以 詢行也;臣前所謂「形於恥格」者,由道德而齊禮也;臣 前所謂「念生寡而食眾,可罷斥惰游」者,已備於前矣。 臣前所謂「令煩而治鮮,要察其行否」者。臣聞號令者, 治國之具也。君審而出之,臣奉而行之,或虧益止留, 罪在不赦。今陛下令煩而治鮮,得非持之者有所蔽 欺乎?臣前所謂博延群彥,願陛下必納其言,造廷待 問,則小臣不敢愛死者。昔晁錯為漢削諸「侯,非不知 禍之將至。忠臣之心,壯夫之節,苟利社稷,死無悔焉。」 臣非不知言發而禍應,計行而身僇,蓋痛社稷之危, 哀生人之悔,豈忍姑息時忌,竊陛下一命之寵哉?昔 龍逢死而啟商,比乾死而啟周,韓非死而啟漢,陳蕃 死而啟魏。今臣之來也,有司或不敢薦臣之言,陛下 又無以察臣之心,退必戮「於權臣之手。臣幸得從四 子游於地下,固臣之願也。所不知殺臣者,臣死之後, 將孰為啟之哉?至如人主之闕,政教之疵,前日之弊, 臣既言之矣。若乃流下土之惠,修近古之治,而致和 平者,在陛下行之而已。」然上之所陳者,實以臣親承 聖問,敢不條對。雖臣之愚,以為未極教化之大端,皇 王之要道。「伏惟陛下事天地以教人恭,奉宗廟以教 人孝,養高年以教人悌長,字百姓以教人慈幼,調元 氣以煦育,扇大和以仁壽,可以逍遙無為,垂拱成化。 至若念陶鈞之道,在擇宰相以任之,使權造化之柄; 念保定之功,在擇將帥以任之,使脩閫外之寄;念百 度之求正,在擇庶官而任之,使顓職業之守;念百姓 之怨痛,在擇良吏以任之,使明惠養之術,自然言足 以為天下教,動足以為天下法,仁足以勸善,義足以 禁非,又何必宵衣旰食,勞神惕慮,然後致治哉!」是時 第策官左散騎常侍馮宿、太常少卿賈餗、庫部郎中 龐嚴見《蕡對》,嗟伏,以為過古晁、董而畏中官,眥睚不 敢取。士人讀其辭至感慨流涕者。諫官、御史交章論 其直。於時被選者二十有三人,所言皆冗齪常務,類 得優。調河南府參軍事李邰曰:「蕡逐我,留吾,顏其厚 邪?」乃上疏,帝不納蕡對。後七年,有甘露之難。令狐楚、 牛僧孺節度山南東西道,皆表蕡幕府,授祕書郎,以 師禮禮之。而宦人深嫉蕡,誣以罪,貶柳州司戶參軍, 卒。始,帝恭儉求治,志除凶人,然懦而不睿,臣下畏禍 不敢言。故《蕡對》極陳晉襄公殺陽處父以戒帝。又引 閽弒吳子,陰贊帝決帝後與宋申錫謀誅守澄,不克。 守澄廢帝弟漳王而斥申錫,帝依違其間,不敢主也。 賈餗與王涯、李訓、舒元輿位宰相,以謀敗,皆為中官 夷其宗,而宦者益橫,帝以憂崩。及昭宗誅韓全誨等, 左拾遺羅袞上言:「蕡當太和時,宦官始熾,因直言策 請奪爵土,復掃除之役,遂罹譴逐,身死異土,六十餘 年,正人義夫,切齒飲泣。此陛下幽東內,幸西州,王室 幾喪。使蕡策蚤用,則杜漸防萌,逆節可消,寧殷憂多 難,遠及聖世耶?今天地反正,枉魄憤胔,有望於陛下。」 帝感悟,贈蕡左諫議大夫,訪子孫授「以官」雲。

李邰

[編輯]

按《唐書劉蕡傳》:「太和二年,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 帝引諸儒百餘人於廷。是時第策官左散騎常侍馮 宿等見蕡對,嗟伏而畏中官不敢取,士人讀其詞,至 感慨流涕者,諫官御史交章論其直。於時被選者二十有三人,所言皆冗齪常務,類得優調。河南府參軍 事。李邰曰:『蕡逐我,留吾顏其厚耶』!乃上疏曰:『陛下御 正殿,求直言,使人得自奮。臣才志懦劣,不能質今古 是非,使陛下聞未聞之言,行未行之事,忽忽內思,愧 羞神明。今蕡所對,敢空臆盡言。至皇上之成敗,陛下 所防閑,時政之安危,不私所料』。」又引《春秋》為據,漢、魏 以來無與蕡比。有司以言涉訐忤,不敢聞。自詔書下, 萬口籍籍,嘆其誠鯁,至於垂泣,謂蕡指切左右,畏近 臣銜怒,變興非常,朝野惴息。誠恐忠良道窮,綱紀遂 絕,季漢之亂,復興於今。以陛下仁聖,近臣故無害忠 良之謀;以宗廟威嚴,近臣故無速敗亡之禍。指事取 驗,何懼直言。且陛下以直言召天下士,蕡以直言副 陛下所問,雖訐必容,雖過當獎,書於史策,千古光明。 使萬有一蕡不幸死,天下必曰:「陛下陰殺讜直,結讎 海內,忠義之士皆憚誅夷,人心一搖,無以自解。況臣 所對不及蕡遠甚,內懷愧恥,自謂賢良,奈人言何!乞 回臣所授,以旌蕡直。臣逃苟且之慚,朝有公正之路。 陛下免天下之疑,顧不美哉!」帝不納。邰字子元,後歷 賀州刺史。

後唐

[編輯]

蒲禹卿

[編輯]

按《林下偶談》:蜀王衍荒淫,惑於宦人王承休,遂決秦 州之幸。詔下,中外切諫,母后泣而止之,以至絕食,衍 皆不從。前秦州節度判官蒲禹卿叩馬泣血,上表累 千五百餘言。且曰:「望陛下以名教而自節,以禮樂而 自防,循道德之規,受師傅之訓,知社稷之不易想。」請幫助識別此字。 「穡之最難。惜高祖之基扃,似太宗之臨御。賢賢易色, 孜孜為心。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用。聽五音而 受諫,以三鏡而照懷。少止息於諸處林亭,多看覽於 前王書史。別修上德,用卜遠圖。莫遣色荒,勿令酒惑。 常親政事,勿恣閒遊。」又曰:「陛下與唐主方申歡好,信 幣交馳,但慮聞道。聖駕親行,別懷疑忌。其或專差使 命,請陛下境上會盟,未審聖躬去與不去?」又曰:「陛下 纂承以來,率意頻離宮闕,勞心費力,有何所為?此際 依然整蹕,又擬遠別宸宮。昔秦王之鑾駕不回,煬帝 之龍舟不返。」又曰:「忍教置卻宗祧,言將道斷,使蒸民 以何託,令慈母以何辜?若不慮於危亡,但恐乖於仁 孝。」又曰:「劉禪俄降於鄧艾,李勢遽歸於桓溫,皆為不 取直言,不恤政事,不信王道,不念生靈,以至國人之 心,無一可保,山河之險無一可憑。」衍竟不從。行至綿 谷,唐師已入其境,狼狽而歸,遂降魏王繼岌。當五代 時,忠義之士,落落如晨星。歐公作史,嘗有「五代無全 人」之嘆,幸而有焉,則又為之咨嗟嘆息,反覆不置。如 蒲禹卿之忠諫,非特蜀之所少,亦天下所希有也。然 史中曾不少概見,但云「衍幸秦州,群臣切諫」而已。豈 歐公偶失此耶?予於《太平廣記》得此事,故表而出之。

[編輯]

耶律夷臘葛

[編輯]

按《遼史》本傳:夷臘葛,字蘇散,本宮分人,檢校太師合 魯之子。應曆初,以父任入侍,數歲始為殿前都點檢。 時上新即位,疑諸王有異志,引夷臘葛為布衣交,一 切機密事必與之謀,遷寄班都知,賜宮戶。時上酗酒, 數以細故殺人,有監雉者,因傷雉而亡,獲之欲誅。夷 臘葛諫曰:「『是罪不應死』。帝竟殺之,以屍付夷臘葛曰: 『收汝故人』。」夷臘葛終不為止。復有監鹿詳穩亡一鹿, 下獄當死,夷臘葛又諫曰:「人命至重,豈可為一獸」殺 之,良久得免。遼法,麚岐角者惟天子得射。會秋獵,善 為鹿鳴者呼一麚至,命夷臘葛射,應弦而踣。上大悅, 賜金銀各百兩、名馬百匹,及黑山東抹真之地。

郭襲

[編輯]

按《遼史》本傳:襲,不知何郡人,性端介,識治體,久淹外 調,景宗即位,召見,對稱旨,知可任以事,拜南院樞密 使,尋加兼政事令。以帝數游獵,襲上書諫曰:「『昔唐高 祖好獵,蘇世長言不滿十旬,未足為樂』。高祖即日罷, 史稱其美。伏念聖祖創業艱難,修德布政,宵旰不懈, 穆宗逞無厭之欲,不恤國事,天下愁怨。陛下繼統,海 內翕然望中興之治,十餘年間,征伐未已而寇賊未 弭,年糓雖登而瘡痍未復,正宜戒懼修省,以懷永圖。 側聞恣意遊獵,甚於往日,萬一有銜橛之變,搏噬之 虞,悔將何及!況南有彊敵,伺隙而動,聞之得無生心 乎!伏望陛下節從禽酣飲之樂,為生靈社稷計,則有 無疆之休。」上覽而稱善,賜協贊功臣,拜武定軍節度 使。卒。

蕭敵烈

[編輯]

按《遼史》本傳:「敵烈,字涅魯袞,宰相撻烈四世孫。識度 弘遠,為鄉里推重。始為《牛群敞史》。帝聞其賢,召入侍, 遷國舅詳穩。統和二十八年,帝謂群臣曰:『高麗康肇 弒其君誦,立誦族兄詢而相之,大逆也。宜發兵問其 罪』。群臣皆曰可。敵烈諫曰:『國家連年征討,士卒抏敝。 況陛下在諒陰,年穀不登,創痍未復。島夷小國,城壘

完固,勝不為武,萬一失利,恐貽後悔。不如遣一介之
考證
使,往問其故,彼若伏罪則已,不然,俟服除歲豐,舉兵

未晚』。」時令已下,言雖不行,識者韙之。明年,同知左夷 離畢事,改右夷離畢。開泰初,率兵巡西邊,時夷離堇 部下閘撒狘、撲里失室勃葛率部民道敵烈,追擒之, 令復業。遷國舅詳穩。從樞密使耶律世良伐高麗,還, 加同政事門下平章事,拜上京留守。敵烈為人寬厚, 達政體,廷臣皆謂有「王佐才。」漢人行宮都部署王繼 忠薦其材可為樞密使,帝疑其黨而止。為中京留守, 卒。

蕭韓家奴

[編輯]

按《遼史》本傳:「韓家奴,字休堅,涅剌部人,中書令安搏 之孫。少好學,弱冠入南山讀書,博覽經史,通遼、漢文 字。統和十四年始仕,家有一牛,不任驅策,其奴得善 價鬻之,韓家奴曰:『利己誤人,非吾所欲』。乃歸直取牛。 二十八年,為右通進,典南京栗園。重熙初,同知三司 使事。四年,遷天成軍節度使,徙彰愍宮使。帝與語,才」 之,命為詩友。嘗從容問曰:「卿居外有異聞乎?」韓家奴 對曰:「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則大者必生,大者熟則小 者必焦,使小大均熟,始為盡美,不知其他。」蓋嘗掌栗 園,故託栗以諷諫。帝大笑。詔作《四時逸樂賦》,帝稱善。 時詔天下言治道之要,制問:「徭役不加於舊,征伐亦 不常有,年穀既登,帑廩既實,而民重困,豈為吏者慢, 為民者惰歟?今之徭役何者最重?何者尤苦?何所蠲 省則為便益?補役之法何可以復?盜賊之害何可以 止?」韓家奴對曰:「臣伏見比年以來,高麗未賓,阻卜猶 強,戰守之備,誠不容已。乃者選富民防邊,自備糧糗, 道路脩阻,動淹歲月。比至屯所,費已過半,隻牛單轂, 鮮有還者。其無丁之家,倍直傭僦,人憚其勞,半途亡 竄。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給。求假於人,則十倍其息,至 有鬻子割田不能償者,或逋役不歸,在軍物故,則復 補以少壯。其鴨淥江之東,戍役大率如此。況渤海、女 直、高麗,合從連衡,不時征討,富者從軍,貧者偵候,加 之水旱,菽粟不登,民以日困,蓋勢使之然也。方今最 重之役,無過西戍。如無西戍,雖遇凶年困弊,不至於 此。若能徙西戍稍近,則往來不勞,民無深患。」議者謂 徙之非便,一則損威名,二則召侵侮,三則棄耕牧之 地。臣謂不然。阻卜諸部,自來有之。曩時北至臚胊河, 南至邊境,人多散居,無所統壹,惟往來抄掠。及太祖 西征,至於流沙,阻卜望風悉降。西域諸國「皆願入貢, 因遷種落,內置三部,以益吾國。不營城邑,不置戍兵, 阻卜累世,不敢為寇。」統和間,皇太妃出師西域,拓土 既遠,降附亦眾。自後一部或叛,鄰部討之,使同力相 制,正得馭遠人之道。及城可敦,開境數千里,西北之 民,徭役日增,生業日殫,警急既不能救,叛服亦復不 恆,空有廣地之名,而無得地之實。若貪土不已,漸至 虛耗,其患有不勝言者。況邊情不可深信,亦不可頓 絕,得不為益,捨不為損。國家大敵,惟在南方,今雖連 和,難保他日。若南方有變,屯戍遼邈,卒難赴援。我進 則敵退,我還則敵來,不可不慮也。方今太平已久,正 可恩結諸部,釋罪而歸地,內徙戍兵,以增堡障,外明 約束,以正「疆界,每部各置酋長,歲脩職貢,叛則討之, 服則撫之,諸部既安,必不生釁。如是則臣雖不能保 其久而無變,知其必不深入侵掠也。」或雲「棄地則損 威」,殊不知殫費竭財,以貪無用之地,使彼小部抗衡 大國,萬一有敗,損威豈淺?或又雲「沃壤不可遽棄。」臣 以為土雖沃,民不能久居,一旦敵來,則不免內徙,豈 可指為吾土而惜之。夫帑廩雖隨部而有,此特周急 部民。一偏之惠,不能均濟天下。如欲均濟天下,則當 知民困之由而窒其隙。節盤遊,簡驛傳,薄賦斂,戒奢 侈,期以數年,則困者可蘇,貧者可富矣。蓋民者國之 本,兵者國之衛,兵不調則曠軍役,調之則損國本。且 諸部皆有補役之法,昔補役始「行,居者、行者類皆富 實,故累世從戍,易為更代。近歲邊虞數起,民多匱乏, 既不任役事,隨補隨缺,苟無上戶,則中戶當之,曠日 彌年,其窮益甚,所以取代為艱也。非惟補役如此,在 邊戍兵亦然。譬如一抔之土,豈能填尋丈之壑。欲為 長久之便,莫若使遠戍疲兵還於故鄉,薄其徭役,使 人人給足,則補」役之道可以復故也。臣又聞自昔有 國家者,不能無盜。比年以來,群黎凋弊,利於剽竊,良 民往往化為凶暴,甚者殺人無忌,至有亡命山澤,基 亂首禍。所謂民以困窮,皆為盜賊者,誠如聖慮。今欲 芟夷本根,願陛下輕徭省役,使民務農,衣食既足,安 習教化而重犯法,則民趨禮義,刑罰罕用矣。臣聞唐 「太宗問群臣治盜之方,皆曰『嚴刑峻法』。太宗笑曰:『寇 盜所以滋者,由賦斂無度,民不聊生。今朕內省嗜欲, 外罷游幸,使海內安靜,則寇盜自止。由此觀之,寇盜 多寡,皆由衣食豐儉、徭役重輕耳。今宜徙可敦城於 近地,與西南副都部署烏古敵烈隗、烏古等部聲援 相接。罷黑嶺二軍,並開、保州,皆隸東京,益東北戍軍 及南京總管兵,增脩壁壘,候尉相望,繕完樓櫓,浚治 城隍,以為邊防。此方今之急務也,願陛下裁之』。」擢翰林都林牙兼修國史,仍詔諭之曰:「文章之職,國之光 華,非才不用。以卿文學,為時大儒,是用授卿以翰林 之職。朕之起居,悉以《實錄》。」自是日見親信,每入侍賜 坐,遇勝日,帝與飲酒賦詩,以相醻酢,君臣相得無比。 韓家奴,知無不言,雖諧謔,不忘規諷。十三年春,上疏 曰:「臣聞先世遙輦窪可汗之後,國祚中絕。自夷離堇 雅里立阻午,大位始定。然上世俗朴,未有尊稱。臣以 為三皇禮文未備,正與遙輦氏同。後世之君,以禮樂 治天下,而崇本追遠之義興焉。近者唐高祖創立先 廟,尊四世為帝。昔我太祖代遙輦即位,乃製文字,脩 禮法,建天皇帝名號,制宮室,以示威服,興利除害,混 一海內。厥後累聖相承,自夷離堇湖烈以下,大號未 加。天皇帝之考夷離堇的魯猶以名呼。臣以為宜依 《唐典》,追崇四祖為皇帝,則陛下弘業有光,墜典復舉 矣。」疏奏,帝納之,始行追冊元、德二祖之禮。韓家奴每 見帝獵,未嘗不諫。會有司奏獵秋山熊虎,傷死數十 人,韓家奴書於冊,帝見,命去之。韓家奴既出,復書。他 日帝見之,曰:「史筆當如是。」帝問韓家奴:「我國家創業 以來,孰為賢主?」韓家奴以穆宗對。帝怪之曰:「穆宗嗜 酒,喜怒不常,視人猶草芥,卿何謂賢?」韓家奴對曰:「穆 宗雖暴虐,省徭輕賦,人樂其生。終穆之世,無罪被戮, 未有過今日秋山傷死者。臣故以穆宗為賢。」帝默然。 詔與耶律庶成錄遙輦可汗至重熙以來事跡,集為 二十卷進之。十五年,復詔曰:「古之治天下者,明禮義, 正法度。我朝之興,世有明德,雖中外嚮化,然《禮書》未 作,無以示後世。卿可與庶成酌古準今,制為禮典。事 或有疑,與」北南院同議。韓家奴既被詔博考經籍,自 天子達於庶人,情文制度,可行於世,不繆於古者,譔 成三卷進之,又詔譯諸書。韓家奴欲帝知古今成敗, 譯《通曆》《貞觀政要》《五代史》。時帝以其老不任朝謁,拜 歸德軍節度使,以善治聞。帝遣使問勞,韓家奴表謝, 召修國史。卒,年七十有二。

韓紹芳

[編輯]

按《遼史韓延徽傳》:「延徽孫紹芳,重熙間參知政事,加 兼侍中。時廷議征李元昊,力諫不聽,出為廣德軍節 度使,敗,嘔血卒。」

宋一

[編輯]

楊昭儉

[編輯]

按《宋史》本傳,「昭儉字仲寶,京兆長安人。曾祖嗣復,唐 門下侍郎、平章事、吏部尚書。祖授,唐刑部尚書。父景, 梁左諫議大夫。昭儉少敏俊,後唐長興中,登進士第, 解褐成德軍節度推官,歷鎮、魏掌書記,拜左拾遺、直 史館,與中書舍人張昭遠等同修《明宗實錄》。書成,遷 殿中侍御史。天福初,改禮部員外郎。晉祖命宰相馮」 道為契丹冊禮使,以昭儉為介,授職方員外郎,旋加 虞部郎中,俄以本官知制誥。不逾月三拜命,時人榮 之。又為荊南高從誨生辰國信使,賜金紫。使回,拜中 書舍人,又為翰林學士。時驕將張彥澤鎮涇原,暴殺 從事張式,朝廷不加罪。昭儉與刑部郎中李濤、諫議 大夫鄭受益抗疏論列,請置之法。疏奏,不報。會有詔 令朝臣轉對,或有對事,亦許以不時條奏。昭儉復上 疏曰:「天子君臨四海,日有萬幾,懋建諍臣,彌縫其闕。 今則諫臣雖設,言路不通,藥石之論不達於聖聰,而 邪佞之徒取容於左右。御史臺紀綱之府,彈糾之司, 銜冤者固當昭雪,為蠹者難免放流。陛下臨御以來, 寬仁太甚,徒置兩司,殆如虛器。遂令節使慢侮朝章, 屠害幕吏,始訴冤於丹闕,反執送於本藩,苟安跋扈 之心,莫恤冤抑之苦。願回睿斷,誅彥澤以謝軍吏。」由 是權臣忌之。會請告洛陽,不赴晉祖喪,為有司所糾, 停官。未幾,起為河南少尹,改祕書少監,尋復中書舍 人。時河決數郡,大發丁夫,以本部帥董其役,既而塞 之。晉少主喜,詔立碑記其事。昭儉表諫曰:「陛下刻石 紀功,不若降哀痛之詔;摛翰頌美,不若頒罪己之文。」 言甚切至,少主嗟賞之,卒罷其事。周世宗愛其才,復 召入翰林為學士。歲餘,改御史中丞,多振舉臺憲故 事。未幾,以鞫獄之失,與知雜御史趙礪、侍御史張糾 並出為武勝軍節度行軍司馬。開寶二年,入為太子 詹事,以眼疾求退。六年,以工部尚書致仕。太宗即位, 就加禮部尚書。太平興國二年,卒,年七十六。昭儉美 風儀,善談名理事,晉有直聲,然利口,喜譏訾。執政大 臣懼其搆謗,多曲徇其意。

孫奭

[編輯]

按《宋史》本傳:「奭字宗古,博川博平人。幼與諸生師里 中王徹。徹死,有從奭問經者,奭為解析微指,人人驚 服,於是門人數百皆從奭,後徙居須城。《九經》及第,為 莒縣主簿,上書願試講說,遷大理評事,為國子監直 講。太宗幸國子監,召奭講書,至『事不師古,以克永世, 匪說攸聞』。帝曰:『此至言也。商宗乃得賢相如此耶』?因」 咨嗟久之,賜五品服。真宗以為諸王府侍讀。會詔百 官轉對,奭上十事,判太常禮院、國子監、司農寺,累遷

工部郎中,擢龍圖閣待制。奭以經術進,守道自處,即
考證
有所言,未嘗阿附取悅。大中祥符初,得天書於左承

天門,帝將奉迎,召宰相對崇政殿西廡,王旦等曰:「天 貺符命,實盛德之應。」皆再拜稱萬歲。又召問奭,奭對 曰:「臣愚所聞,天何言哉,豈有書也!」帝既奉迎天書,大 赦改元,布告其事於天下。築玉清昭應宮。是歲,天書 復降泰山,帝以親受符命,遂議封禪,作禮樂。王欽若、 陳堯叟、丁謂、杜鎬、陳彭年皆以經義左右附和,由是 天下爭言符瑞矣。四年,又將祀汾陰。是時大旱,京師 近都穀踴貴,奭上疏諫曰:「先王卜征五年,歲習其祥, 祥習則行,不習則增,修德而改卜。陛下始畢東封,更 議西幸,殆非先王卜征五年慎重之意,其不可一也。 夫汾陰后土,事不經見。昔漢武帝將封禪,故先封中 嶽,祠汾陰,始巡幸郡縣,遂有事於泰山。今陛下既已 登封,復欲幸汾陰,其不可二也。古者圜丘方澤,所以 郊祀天地,今南北郊是也。漢初承秦,唯立五畤以祀 天,而后土無祀,故武帝立祠於汾陰。自元、成以來,從 公卿之議,遂徙汾陰后土於北郊,後之王者多不祀 汾陰。今陛下已建北郊,乃舍之而遠祀汾陰,其不可 三也。西漢都雍,去汾陰至近。今陛下經重關,越險阻, 輕棄京師根本,而慕西漢之虛名,其不可」四也。河東, 唐王業之所起也。唐又都雍,故明皇間幸河東,因祠 后土。聖朝之興,事與唐異,而陛下無故欲祀汾陰,其 不可五也。昔者周宣王遇災而懼,故《詩》人美其中興, 以為賢主。比年以來,水旱相繼,陛下宜側身修德,以 答天譴,豈宜下徇姦回,遠勞民庶,盤游不已,忘社稷 之大計?其不可六也。夫雷以二月啟蟄,八月收聲,育 養萬物,失時則為異。今震雷在冬,為異尤甚,此天意 丁寧以戒陛下,而反未悟,殆失天意,其不可七也。夫 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今國 家土木之功,累年未息,水旱洊沴,饑饉居多,乃欲勞 民事神,神其享之乎?此其不可八也。陛下必欲為此 者,不過效「漢武帝、唐明皇巡幸所在,刻石頌功,以崇 虛名,誇示後世爾。陛下天資聖明,當慕二帝、三王,何 為下襲漢、唐之虛名?」其不可九也。唐明皇以嬖寵姦 邪,內外交害,身播國,屯兵交關下,亡亂之跡如此。由 狃於承平,肆行非義,稔致禍敗。今議者引《開元》故事, 以為盛烈,乃欲倡導陛下而為之,臣竊為陛下「不取。 此其不可十也。臣言不逮意,陛下以臣言為可取。願 少賜清問,以畢臣說。」帝遣內侍皇甫繼明就問。又上 疏曰:「陛下將幸汾陰,而京師民心弗寧,江、淮之眾,困 於調發,理須鎮安而矜存之。且土木之功未息,而奪 攘之盜公行,外國治兵,不遠邊境,使者雖至,寧可保 其心乎!昔陳勝起於徭戍,黃巢出於凶饑,隋煬帝勤 遠略而唐高祖興於晉陽,晉少主惑小人而耶律德 光長驅中國。」陛下俯從姦佞,遠棄京師,涉仍歲荐饑 之墟,修違經久廢之祠,不念民疲,不恤邊患。安知今 日戍卒無陳勝,饑民無黃巢,英雄將無窺伺於肘腋, 外敵將無觀釁於邊陲乎?先帝嘗議封禪,寅畏天災, 尋詔停寢。今姦臣乃贊陛下「力行東封,以為繼成先 志。先帝嘗欲北平幽朔,西取繼遷,大勳未集,用付陛 下,則群臣未嘗獻一謀,畫一策,以佐陛下繼先帝之 志者。反務卑辭重幣,求和於契丹;蹙國縻爵,姑息於 繼遷。曾不思主辱臣死為可戒,誣下罔上為可羞。」撰 造祥瑞,假託鬼神。纔畢東封,便議西幸,輕勞車駕,虐 「害饑民,冀其無事往還,便謂成大勳績。是陛下以祖 宗艱難之業,為姦邪僥倖之資,臣所以長嘆而痛哭 也。夫天地神祗,聰明正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 之百殃,未聞專事籩豆簠簋可邀福祥。《春秋傳》曰:『國 之將興,聽於民;將亡,聽於神』。愚臣非敢妄議,惟陛下 終賜裁擇。」後天下數有災變,又言:「古者五載巡守,有 國之事爾。非必有紫氣黃雲,然後登封;嘉禾異草,然 後省方也。今野鵰山鹿,郡國交奏,秋旱冬雷,群臣率 賀,退而腹非竊笑者,比比皆是。孰謂上天為可罔,下 民為可愚,後世為可欺乎?人情如此,所損不細,惟陛 下深鑒其妄。」六年,又上疏曰:「陛下封泰山,祀汾陰,躬 謁陵寢,今又將祠於太清宮,外議籍籍,以謂陛下事 事慕效唐明皇,豈以明皇為令德之主耶?」甚不然也。 明皇禍敗之跡,有足為深戒者,非獨臣能知之。近臣 不言者,此懷姦以事陛下也。明皇之無道,亦無敢言 者,及奔至馬嵬,軍士已誅楊國忠,請矯詔之罪,乃始 諭以識理不明,寄任失所。當時雖有罪己之言,覺寤 已晚,「何所及也!臣願陛下早自覺寤,抑損虛華,斥遠 邪佞,罷興土木,不襲危亂之跡,無為明皇不及之悔, 此天下之幸,社稷之福也。」帝以為封泰山,祠汾陰、上 陵,祀《老子》,非始於明皇。《開元禮》今世所循用,不可以 天寶之亂舉謂為非也。秦為無道甚矣,今官名詔令, 郡縣猶襲秦舊,豈以人而廢言乎!作《解疑論》以示群 臣。然知奭朴忠,雖其言切直,容之而弗斥。久之,以父 老請歸田裡,不許,以知密州。居二年,遷左諫議大夫, 罷待制。還,糾察在京刑獄。是時,初置天慶、天祺、天貺、 先天、降聖節,天下設齋醮張燕,費甚廣。奭又請裁省浮用,不報。復出知河陽,又求解官就養,遷給事中,徙 兗州。天禧中,朱能獻乾祐《天書》,復上疏曰:「朱能者,姦 憸小人,妄言祥瑞,而陛下崇信之,屈至尊以迎拜,歸 祕殿以奉安。上自朝廷,下及閭巷,靡不痛心疾首,反 脣腹非,而無敢言者。昔漢文成將軍以帛書飯牛,既 而言牛腹中有奇書,殺視得書,天子識其手跡。又有 五利將軍妄言方多不讎,二人皆坐誅。先帝時,有侯 莫陳利用」者,以方術暴得寵用,一旦發其姦,誅於鄭 州。漢武可謂雄材,先帝可謂英斷。唐明皇得《靈寶符》 《上清護國經》寶券等,皆王鉷、田同秀等所為。明皇不 能顯戮,怵於邪說,自謂德實動天,神必福我。夫老君, 聖人也,儻實降語,固宜不妄。而唐自安史亂離,乘輿 播越,兩都盪覆,四海沸騰,豈天下太平乎?明皇雖僅 得歸闕,復為李輔國劫遷,卒以憂終,豈聖壽無疆,長 生久視乎?以明皇之英睿,而禍患猥至,曾不知者,良 由在位既久,驕亢成性,謂人莫己。若謂諫不足聽,心 玩居常之安,耳熟導諛之說,內惑寵嬖,外任姦回,典 奉鬼神,過崇妖妄。今日見老君於閣上,明日見老君 於山中,大臣尸祿以將迎,端士「畏威而緘𪐝,既惑左 道,即紊政經,民心用離,變起倉卒。當是之時,老君豈 肯禦兵,寶符安能排難邪?今朱能所為,或類於此。願 陛下思漢武之雄材,法先帝之英斷,鑒明皇之召禍, 庶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未幾,能果敗。奭又嘗請減脩 寺度僧,帝雖未用其言,嘗令向敏中諭令陳時政得 失。奭以納諫恕直、輕徭、薄斂四事為言,頗施行焉。仁 宗即位,宰相請擇名儒以經術侍講讀,乃召為翰林 侍講學士、知審官院,判國子監,修《真宗實錄》。丁父憂, 起復,兼判太常寺及禮院,三遷兵部侍郎、龍圖閣學 士。每講論至前世亂君亡國,必反覆規諷,仁宗意或 不在書,奭則拱默以俟,帝為竦然改聽。嘗畫《無逸圖》 上之,帝施於講讀閣。時章憲明肅皇后每五日一御 殿,與帝同聽政。奭言:「古帝王朝朝暮夕,未有曠日不 朝。陛下宜每日御殿,以覽萬幾。」奏留中,不報。然帝與 皇太后尤愛重之,每進見,未嘗不加禮。三請致仕,召 對承明殿,敦諭之,以年踰七十,固請泣下,帝亦惻然。 詔與馮元講《老子》三章,各賜帛二百匹。以不得請,求 近郡,優拜工部尚書,復知兗州,詔須宴而後行。又留 數月,特宴太清樓,近臣皆預。帝作飛白大字以賜二 府,而小字賜諸學生,獨奭與晁迥兼賜大小字,詔群 臣即席賦詩,太后又別出禁中珍器勸酒。翌日,奭入 謝,又命講《老子》,賜襲衣、金帶、銀鞍勒馬。及行,賜宴瑞 聖園,又賜詩,詔近臣皆賦,以恭謝恩,改禮部尚書。既 而累表乞歸,以太子少傅致仕。疾甚,徙正寢,屏婢妾, 謂子瑜曰:「無令我死婦人之手。」卒奏至,帝謂張士遜 曰:「朕方欲召奭還,而奭遂死矣。」嗟惜者久之。罷朝一 日,贈左僕射,諡曰宣。奭性方重,事親篤孝。父亡,䑛其 面以代沬。常掇《五經》切於治道者,為《經典徽言》五十 卷,又撰《崇祀錄》《樂記圖》《五經節解》、五服制度。嘗奉詔 與邢昺、杜鎬校定諸經正義,《莊子》《爾雅釋文》,考正《尚 書》《論語》《孝經》《爾雅》謬誤及律音義。初,圜丘無外壝,五 郊從祀不設席,尊不施羃。七祠時饗飲福用一尊,不 設三登,升歌不以雍徹。冬至攝祀昊天上帝,外級止 十七位,而不以星辰從。饗先農在祈穀之前,上丁釋 奠無三獻,宗廟不備二舞。諸臣當諡者,或既葬乃請 奭,皆援古奏正,遂著於禮。又請冬至罷祀五帝,大雩 設五帝而罷祠昊天上帝。事下有司議,不合而止。瑜 官至工部侍郎,致仕。

謝泌

[編輯]

按《宋史》本傳,「泌字宗源,歙州歙人。自言晉太傅安二 十七世孫。少好學,有志操。賈黃中知宣州,一見奇之。 太平興國五年進士,解褐大理評事,知清川縣,徙彰 明,遷著作佐郎。端拱初,為殿中丞。獻所著文十篇、《古 今類要》三十卷。召試中書,以直史館賜緋。時言事者 眾,詔閤門非涉僥望乃許受之。繇是言路稍壅,泌抗」 疏陳其不可,且言:「邊鄙有事,民政未乂,狂夫之言,聖 人擇焉。苟詰而拒之,四聰之明,將有所蔽。願采其可 者,拒其不可者,庶顒顒之情,得以上達。」復言:「國家圖 書,多失次序。唐景龍中,嘗分經、史、子、集為四庫,命薛 稷、沈佺期、武平一、馬懷素分掌,望遵復故事。」遂令直 館分典四部。以泌知集庫,改左正言,使嶺南採訪。淳 化二年,久旱,復上言時政得失。時王禹偁上言:請自 今試官候謁宰相,並須朝罷於政事堂,樞密使預坐 接見,將以杜私請。詔從之。泌上言曰:「伏睹明詔,不許 宰相、樞密使見賓客,是疑大臣以私也。《書》曰:『任賢勿 貳,去邪勿疑』。張說謂姚元崇曰:『外則疏而接物,內則 謹以事君』。此真大臣之體。今天下至廣,萬幾至繁,陛 下以聰明奇於輔臣,自非接下,何以悉知外事?若令 都堂候見,則庶官請見咨事,略無解衣之暇。今陛下 囊括宇宙,總攬英豪,朝廷無巧言之士,方面無姑息 之臣,奈何疑執政為衰世之事乎?」王禹偁昧於大體,

妄有陳述。太宗覽奏,即追還前詔,仍以泌所上表送
考證
史館。會修正殿,頗施采繪,泌復上疏,亟命代以丹堊,

且嘉其忠藎,拜左司諫,賜金紫,錢三十萬。一日,得對 便殿,太宗稱其任直敢言。泌奏曰:「陛下從諫如流,故 臣得以竭誠。昔唐季孟昌圖者,朝疏諫而夕去位,鑒 於前代,取亂宜矣。」太宗動色久之。時群臣升殿言事 者,既可其奏,得專達於有司,頗言巧妄。泌請自今凡 政事送中書,機事送樞密,金穀送三司,覆奏而行。從 之。俄判三司鹽鐵勾院。奉詔解送國學舉人,黜落既 多,群聚喧詬,懷甓以伺泌出。泌知之,潛由他塗入史 館,數宿不敢出,請對自陳。太宗問:「何官騶導嚴肅,都 人畏避」,有以臺雜對者,即授泌虞部員外郎兼侍御 史知雜事。上元觀燈,泌特預召,自是為例。轉金部員 外郎,充鹽鐵副使。頃之,魏羽為使,即泌之外舅,以親 嫌,改度支副使。因郊祀,條上軍士賞給之數。太宗曰: 「朕惜金帛,止備賞賜爾。」泌因曰:「唐德宗朱泚之亂,後 唐莊宗馬射之禍,皆賞軍不豐之致。今陛下薄於躬 御,賞賜特優,實歷代之所難也。」俄與王沔同磨勘京 朝官。太宗孜孜為治,每御長春殿視事罷,復即崇政 殿臨決,日旰未進御膳。泌言:「請自今長春罷政,既膳 後御便坐。」不報。俄知三班、通進銀臺司,出知湖州,再 遷主客郎中、知虢州。真宗初,邊人屢寇,泌上疏曰:「臣 竊惟聖心所切者,欲天下朝夕太平爾。」雍熙末,趙普 錄唐姚崇太平十事以獻。未幾,普復相。時稱致治之 策,無出於此。尋普病,又遼騎擾邊,因循未行。今北邊 謐寧,繼遷請命,則可行於今日矣。臣以為先朝未盡 行者,俟陛下爾。陛下自臨大寶,邊不加兵,西北肅然, 艮安歲登,則太平之象,復何遠哉!至於省不急之務, 削煩苛之政,抑奔競,來直言,斯皆致太平之術,又豈 讓唐開元之治也!議者或謂方今用兵,異於開元。且 開元邊戎孔熾,明皇卒與之和。至如漢高祖亦然。此 皆屈己以寧天下,豈以輕大國而競小忿乎?請以近 事言:往歲討交阯,三師一動,南方幾搖。先皇以為得 之無用,棄之實便,及授官為藩屏,則至今竄伏。石晉 之末,恥講和契丹,遂致天下橫流,豈得為強?或者有 言,敵所嗜者禽色,所貪者財利,餘無他智計。先朝平 晉之後,若不舉兵臨之,但與財帛,則幽薊不日納土 矣。察此乃知其情,古猶今也。漢祖、明皇所用之計,正 可以餌其心矣。臣伏睹近詔,以不逞之徒所陳述皆 閭閻事。臣聞古先哲王,詢於芻蕘,察於邇言者,蓋慮 視聽之蔽,故採此以達物情,亦罕行其事也。先朝有 侯莫陳利用、陳廷山、鄭昌嗣、趙贊之徒,喋喋利口,賴 先帝聖聰,尋翦除之,然為患已深矣。臣又聞輔時佐 主,建萬世之基,立不拔之策者,必倚老成之人。至如 成、康刑措,由任周、召;文、景清靜,不易蕭、曹;明皇太平, 亦資姚、宋。夫精練國政,酌斟王度,未聞市井之胥、走 法之吏,可當其任也。惟陛下察往古「用賢致治之道, 則賢者亦必盡忠竭力,以輔成太平之治矣。」咸平二 年,徙知同州。代還,知鼓司、登聞院。五年,與陳恕同知 貢舉,復知通進、銀臺司,加刑部,出為兩浙轉運使。近 制,文武官告老皆遷秩,令錄授朝官,並給半俸。泌言: 請自今七十以上求退者,許致仕,因疾及歷任犯贓 者聽從便。詔可。徙知福州。代還,民懷其愛,刻石以紀 去思。轉兵部郎中,復知審官院,直昭文館,知荊南府, 改襄州,遷太常少卿、右諫議大夫,判吏部銓。大中祥 符五年,卒,年六十三。泌性端直,然好方外之學,疾革, 服道士服,端坐死。帝聞而歎異,遣使臨問恤賜,錄其 子衍為太常寺、奉禮郎,衒將作監主簿。衍終太子中 舍。

謝絳

[編輯]

按《宋史》本傳:「絳字希深,其先陽夏人。祖懿文,為杭州 鹽官縣令,葬富陽,遂為富陽人。父濤,以文行稱,進士 起家為梓州榷鹽院判官。李順反成都,攻陷州縣,濤 嘗畫守禦之計。賊平,以功遷觀察推官,權知華陽縣。 亂亡之後,田廬荒廢,詔有能占田而倍入租者與之。 於是腴田悉為豪右所占,流民至無所歸。濤收詔書」, 悉以田還主。改祕書省著作佐郎、知興國軍。還,以治 行召對長春殿,命試學士院。會契丹入寇,真宗議親 征。時曹、濮多盜,而契丹聲言趨齊、鄆,以濤知曹州。屬 縣賦稅多輸雎陽助兵食。是歲,霖潦,百姓苦於轉送, 濤悉留不遣,奏曰:「江、淮漕運日過雎陽,可取以餉軍。 願留曹賦,由廣濟河以饋京師。」轉運使論以為不可, 詔從濤奏。嘗使蜀還,舉所部官三十餘人,宰相疑以 為多,濤曰:「有罪願連坐之。」奉使舉官連坐自濤始。久 之,用馮拯薦,復召試,以尚書兵部員外郎直史館,遂 兼侍御史知雜事。真宗山陵,靈駕所經道路,有司請 悉壞城門廬舍,以過車輿象物。濤言:「先帝車駕封祀, 儀歲大備,猶不聞有所毀撤,且遺詔從儉約,今有司 治明器侈大,以勞州縣,非先帝意,願下少府裁損之。」 進直昭文館,累官至太子賓客。絳以父任試祕書省 校書郎,舉進士甲科,授太常寺、奉禮郎、知汝陰縣。善 議論,喜談時事,嘗論四民失業,累數千言。天禧中,上疏謂:宋當以土德王天下。時大理寺丞董行父請用 天為統,以金為德,詔兩制議,皆言:「用土德,則當越唐 上承於隋,用金德,則當越五代紹唐,而太祖實受終 周室,豈可弗遵傳繼之序?」絳、行父議皆黜不用。楊億 薦絳文章,召試,擢祕閣校理、同判太常禮院。丁母憂, 服除,仁宗即位,遷太常博士。用鄭氏《經》、唐故事,議宣 祖非受命祖不宜配享感生帝,請以真宗配之,翰林 學士承旨李維以為不可。尋出通判常州。天聖中,天 下水旱、蝗起,河決滑州。絳上疏曰:「去年京師大水,敗 民廬舍,河渠暴溢,幾冒城郭;今年苦旱,百姓疫死,田 穀焦槁,秋成絕望。」此皆大異也。按《洪範》、京房《易傳》皆 以為簡。祭祀逆天時,則水不順下;政令逆時,水失其 性,則壞國邑,傷稼穡。顓事「者如誅罰絕理,則大水殺 人。欲德不用,茲謂張厥災荒;上下皆蔽,茲謂隔其咎 旱。」天道指類示戒,大要如此。陛下夙夜勤苦,思有以 上塞時變,固宜策告殃咎,變更理化,下罪己之詔,修 順時之令,宣群言以導壅,斥近倖以損陰。而聖心優 柔,重在改作,號令所發,未聞有以當天心者。夫風雨 寒暑之於天時為大信也。信不及於物,澤不究於下, 則水旱為沴。近日制命,有信宿輒改,適行遽止,而欲 風雨以信,其可得乎?天下之廣,萬幾之眾,不出房闥, 豈能盡知?而在廷之臣,未聞被數刻之召,吐片言之 善,朝夕左右,非恩澤即佞倖,上下皆蔽,其應不虛。昔 兩漢日食、地震、水旱之變,則策免三公,以示戒「懼。陛 下進用丞弼,極一時之選,而政道未茂,天時未順,豈 大臣輔佐不明邪?陛下信任不篤邪?必若使之,宜推 心責成,以極其效。謂之不然,則更選賢者。」比來奸邪 者易進,守道者數窮,政出多門,俗喜由徑。聖心固欲 盡得天下之賢能,分職受業,而宰相方考賢進吏,無 敢建白,欲德不用之應,又可驗「矣。今陽驕莫解,蟲孽 漸熾,河水妄行,循故道之跡,行尋常之政,臣恐不足 回靈意,塞至戒。古者穀不登則虧墮,災屢至則降服, 凶年不塗墍。願下詔引咎,損大宮之膳,避路寢之朝, 許士大夫斥諱上聞,譏切時病。罷不急之役,省無名 之斂,勿崇私恩,更進直道。宣德流化,以休息天下。至 誠動乎上,大惠浹於下,豈有時澤之艱哉?」仁宗嘉納 之。會修國史,以絳為編修官。史成,遷祠部員外郎、直 集賢院。時濤官兩京,且老矣,因請便養,通判河南府。 又論「《唐室麗正》,史官之局並在大明、華清宮內。太宗 皇帝肇修三館,更立祕閣於昇龍門左,親為飛白書 額作贊,刻石閣下。景德中,國書寖廣,真宗皇帝益以 內帑四庫,二聖數嘗臨幸,親加勞問,遞宿庫內者,有 不時之召。人人力道術,究藝文,知天子尊禮甚勤,而 名臣高位,繇此其選也。往者遭遘延燔,未遑中葺,或 引兩省故事,別建外館。直舍卑喧,民簷叢接,太官衛 尉,供儗滋削,虧體傷風,莫茲為甚。陛下未嘗迂翠華, 降玉趾,寥寥冊府,不聞輿馬之音,曠有日矣。議者以 謂慕道不篤於古,待士少損於前,士無延訪之勤,而 因循相尚,不自激策,文雅漸弊,竊為聖朝惜之。願闢 內館,以恢景德之制。」詔可。絳雖在外,猶數論事,奏言: 「近歲不逞之徒,託言數術,以先生、處士自名,禿巾短 褐,內結權倖,外走州邑,甚者矯誣詔書,傲忽官吏。請 嚴禁止。嘗以墨敕賜」封號者,追還之。還,權開封府判 官,言:「蝗亙田野,坌入郛郭,跳擲官寺,井堰皆滿。魯三 書螟,《穀梁》以為哀公用田賦虐取於民,朝廷斂弛之 法,近於廉平。以臣愚所聞,似吏不甚稱而召其變。凡 今典城牧民,有顓方面之勢。才者掠功取名,以嚴急 為術;或辯為無實,數蒙獎錄;愚者期會簿書,畏首與 尾。二者政殊而同歸於弊。夫為國在養民,養民在擇 吏,吏循則民安氣和而災息。願先取大州邑數十百, 詔公卿以下舉任州守者,使得自辟屬縣令長,務求 術略,不限資考,然後寬以約束,許便宜從事。期年條 上理狀,或徙或留,必有功化風跡,異乎有司以資而 任之者焉。」漢時詔問京房災異可息之術,房對以考 功課吏。臣願陛下博訪理官,除煩苛之命;申敕計臣, 損聚斂之役。勿起大獄,勿用躁人,務靜安,守淵默。《傳》 曰:「大侵之禮,百官備而不制。」言省事也。如此而沴氣 不弭,嘉休不至,是靈意。請幫助識別此字。「讕,而聖言罔惑」歟?會郭皇 後廢絳,陳詩《白華》,引申後褒姒事以諷,辭甚切至。徙 三司度支判官,再遷兵部員外郎。上言:「邇來用物滋 侈,賜予過制,禁中須索。去年計為緡錢四十五萬,自 今春至四月,已及二十餘萬。比詔裁節費用,而有司 移文,但求咸平、景德簿書,簿書不存,則無所措置。臣 以謂不若推近及遠,遞考歲用而裁節之,不必咸平、 景德為準也。」初,詔罷織密花透背禁人服用,且雲自 掖庭始。既而內人賜衣,復取於有司。又後苑作製玳 瑁器,索龜筒於市。龜筒,禁物也,民間不得有而索不 已,絳皆論罷之。又言:「號令數變則虧國體,利害偏聽 則惑聰明。請者務欲各行,而守者患於不一。請罷內 降,凡詔令皆由中書、樞密,然後施行。」因進《聖治箴》五 篇。以父憂去,服除,擢知制誥,判吏部流內銓、太常禮院。吏部擬官,舊視職田有無,不問多寡,以是不均。絳 為覈其實,以多寡為差,其有名而無實者皆不用,人 以為便。初,改判禮院為知禮儀事。自絳建請使契丹, 還,請知鄧州。距州百二十里有美陽堰,引湍水溉公 田,水來遠而少,利不及民,濱堰築新土為防,俗謂之 墩者,大小又十數,歲數壞,輒調民增築。奸人蓄薪菱 以時其急,往往盜決堰,故百姓苦之。絳按召信臣六 門堰故跡,距城三里,壅水注鉗廬陂,溉田至三萬頃。 請復修之,可罷州人歲役,以水與民,未就而卒,年四 十六。絳以文學知名一時,為人修潔醞藉,所至大興 學舍。嘗請諸郡立學,在河南修國子學,教諸生自遠 而至者數百人。好施宗族,喜賓客,以故卒之日,家無 餘貲。有文集五十卷。子景初、景溫、景平、景回。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