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宮闈典/第121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一百二十一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宮闈典
第一百二十一卷目錄
宦寺部彙考一
周〈總一則〉
漢〈總一則 高祖一則 呂后一則 景帝二則 武帝太初一則 宣帝本始一則 元
帝初元一則 成帝建始一則 鴻嘉一則 平帝元始一則〉
後漢〈總一則 光武帝建武一則 明帝永平一則 和帝永元一則 殤帝延平一則
安帝延光一則 順帝陽嘉一則 桓帝永壽二則 延熹二則 靈帝熹平一則 光和
一則 中平二則 獻帝延康一則〉
晉〈惠帝元康一則 孝武帝寧康一則〉
梁〈總一則 武帝天監一則〉
北魏〈道武帝天賜一則 孝文帝太和一則〉
北齊〈總一則〉
隋〈總一則 煬帝大業一則〉
唐〈總一則 太宗貞觀一則 中宗嗣聖一則 神龍一則 元宗開元一則 天寶一則
肅宗乾元一則 代宗永泰一則 德宗貞元五則 憲宗元和四則 穆宗長慶一則
僖宗乾符一則 廣明一則〉
後梁〈太祖一則〉
後唐〈莊宗同光二則 明宗天成一則〉
遼〈總一則 聖宗太平一則 道宗清寧一則〉
宮闈典第一百二十一卷
宦寺部彙考一
[編輯]周
[編輯]周制,設內小臣,以統寺人、閽人。內豎設酒人、漿人,皆 奄人司之,而統於酒正。設籩人、醢人、醯人、鹽人、羃人, 奄人、女奴司之。又設內司服及縫人,以主宮中縫紉 之事,而皆統於《天官》。內宰。又設舂人、饎人、槁人,亦奄 人與女奴共之,而統於地官。
按:《周禮天官內小臣》:「奄上士四人,史二人,徒八人。」
〈訂義〉鄭康成曰:「奄稱士者,異其賢。」 王巖叟曰:「先王之時,宦者不過數十人,內小臣四人,寺人五人,內豎五人、閽人每門四人而已,不若後世之多。既總於內宰,而內宰又屬於蒙宰,上下相統,得以進退用舍之,則不賢者自不容於其間。後世不然,宮中官則皆奄人,既不屬宰相,所以縱橫而莫制。
掌王后之命,正其服位。後出入,則前驅。若有祭祀、賓 客、喪紀,則擯。詔後之禮事,相九嬪之禮事,正內人之 禮事,徹後之俎。」
〈訂義〉鄭康成曰:「俎謂後受屍之爵飲於房中之俎。
後有好事於四方則使往,有好令於卿大夫則亦如 之。」
〈訂義〉《易》氏曰:「好事則以物問遺於諸侯之親者;好令則以言問勞於卿大夫之親者。」
掌王之陰事、《陰令》。
〈訂義〉《鄭康成》曰:「陰事,群妃御見之事。陰令王所求,為於北宮。」
《閽人》,「王宮每門四人。囿游亦如之。」
〈訂義〉鄭康成曰:《閽人》「司昏晨以啟閉。」 王巖叟曰:「其職云:『掌守中門之禁,惟雉門耳』。此言每門者,言中門,據有禁守者言之。」其實王之五門,使墨者守。或以為王有五門,四面皆有中門,故曰每門。 鄭康成曰:「囿,御苑。遊,離宮。」
掌守王宮之中門之禁。
〈訂義〉鄭康成曰:「中門於外內為中,若今宮闕門、雉門三門也。 史氏曰:『中門之禁亦密於外門,以其過此,則是王之宮庭使內官掌之,謂之《閽人》。以其所職專在守門,若今所謂司門是也』。」
「喪服兇器不入宮」,「潛服賊器不入宮,奇服怪民不入 宮。」
〈訂義〉鄭康成曰:「喪服衰絰。兇器,明器,潛服,若衷甲者。賊器,盜賊之任器兵物皆有刻識。奇服衣非常。《春秋傳》曰:『尨奇無常,怪民狂易』。」
凡內人公器、賓客,無帥,則幾其出入。
〈訂義〉史氏曰:「內人,應役之人,公器應用之物,賓客,公卿大夫之妻,應得入見者。然無帥者,無所將帥,非時而入出者也。故必幾察之,防其乘間。」
以時啟閉。
〈訂義〉鄭康成曰:「時漏盡。」 史氏曰:「謹其鎖鑰。
凡外內命夫、命婦出入,則為之闢。」
〈訂義〉鄭康成曰:「內命夫、卿、大夫、士之在宮中者,辟行人,使無於。」
掌埽門庭大祭祀、喪紀之事,設門燎,蹕宮門、廟門。
〈訂義〉鄭康成曰:「燎地,燭蹕止行者,廟在中門外。」 《易氏》曰:「設門燎,則設燎於門以為明蹕,宮門、廟門,則
《蹕》止行者,以致其肅。
凡賓客亦如之。
〈訂義〉史氏曰:「賓客之奉,無異宮廟,亦宜肅。」
寺人:「王之正內五人。」
〈訂義〉鄭康成曰:「寺之言侍,《詩》云:『寺人』。」孟子:「正內路寢,
掌王之內人及女宮之戒令,相導其出入之事而糾 之。」
〈訂義〉鄭康成曰:「內人,女御。女宮。刑,女之在宮者。」 鄭鍔曰:「內人或有出入寺人則以身相之,以言導之,其或不如法者,又從而糾之。」
若有喪紀、賓客、祭祀之事,則帥女宮而致於有司,佐 世婦治禮事。
〈訂義〉《鄭康成》曰:「世婦二十七世婦。」
「掌內人之禁令」,凡內人弔臨於外,則帥而往,立於其 前而詔相之。
〈訂義〉《鄭康成》曰:「從世婦所弔,若哭其親族。」
內豎:倍寺人之數。
〈訂義〉鄭康成曰:「豎,未冠者之官名。」 劉執中曰:「內豎,奄之小者。三代禮樂,稱周為備。六寢,六宮之奄。寺人、內豎,其眾不過十人。」
掌內外之通令,「凡小事。若有祭祀、賓客、喪紀之事,則 為內人蹕。」
〈訂義〉《鄭康成》曰:「內人,從世婦有事於廟者。」
王后之喪,遷於宮中,則前蹕。及葬,執褻器以從遣車。
〈訂義〉鄭康成曰:「《喪遷》者將葬,朝於廟。褻器,振飾沬沐之器。」
酒人,「奄十人、女酒三十人、奚三百人。」
〈訂義〉王氏曰:「鄭氏以奄為精氣閉藏者,蓋民之有是疾,先王因擇而用焉,與『籧篨蒙、鏐、戚施直、鎛、聾、瞶、司火』」、「『瞽矇修』聲同。若以為刑人,則國君不近,況於王乎?若刑無罪之人而任之,則宜先王之所不忍。」
賈氏曰:「以其與女酒及奚同職,故用《奄人》,奄不。」
稱士,亦府史之類 。鄭康成曰:「女酒,女奴,曉酒者。古者從坐男女沒入縣官為奴。其少才智以為奚。今之侍史官婢,或曰奚宦女。」
掌為五齊三酒,祭祀則共奉之,以役世婦。
〈訂義〉鄭鍔曰:「《周禮》有兩世婦,一在《春官》,以卿一人為之;一乃《天官》內宰世婦,與九嬪為列者也。先儒以此世婦謂宮卿之官,掌女宮之宿戒者。殊不知內宰之世婦於祭祀之時當涖陳其具,酒人乃奄人也,奄人固宜與內人聯事,則其聽世婦役也宜矣,安可以為春官之卿耶?」
共賓客之禮酒,飲酒而奉之。凡事,共酒而入於酒府。 凡祭祀,共酒以往。賓客之陳酒,亦如之。
〈訂義〉王氏曰:「祭祀共酒以往,則自有奉之者,往待其令而已。」
漿人,奄五人,女漿十有五人,奚百有五十人。「掌共王 之六飲:水、漿、醴、涼、醫、酏,入於酒府,共賓客之稍禮。共 夫人致飲於賓客之禮,清、醴、醫、酏、糟而奉之。凡飲,共 之。」
《籩人》,奄一人,女籩十人,奚二十人。掌四籩之實。朝事 之籩,其實麷、蕡、白、黑形鹽、膴、鮑魚、鱐。饋食之籩,其實 棗、栗、桃、乾䕩、榛實。加籩之實,蔆、芡、栗、脯。羞籩之實,糗、 餌、粉餈。凡祭祀,共其籩薦羞之實,喪事及賓客之事。 賓客之事,共其薦籩羞籩,為王及後、世子共其內羞。 凡籩事,掌之。
醢人,奄一人,女醢二十人,奚四十人。「掌四豆之實。朝 事之豆,其實韭菹、醓醢、昌本、麋臡、菁菹、鹿臡、茆菹、麇 臡。饋食之豆,其實葵菹、蠃醢、脾析、蠯醢、蜃、蚳醢、豚拍、 魚醢。加豆之實,芹菹、兔醢、深蒲、醓醢、箈菹、鴈醢、筍菹、 魚醢。」羞豆之實,酏食、糝食。凡祭祀,共薦羞之豆實;賓 客、喪紀,亦如之。為王及後、世子共其內羞。王舉,則共 「醢六十罋,以五齊、七醢、七菹、三臡實之。賓客之禮,共 醢五十罋。凡事共醢。」
《醯人》,奄二人,女醯二十人,奚四十人。掌共五齊、七菹, 凡醯物,以共祭祀之齊菹。凡醯醬之物。賓客,亦如之。 「王舉,則共齊菹醯物六十罋,共後及世子之醬。《齊菹》、 賓客之禮,共醯五十罋。凡事,共醯。」
鹽人,奄二人,女鹽二十人,奚四十人。「掌鹽之政令,以 共百事之鹽。祭祀共其苦鹽、散鹽。賓客共其形鹽、散 鹽。王之膳羞共飴鹽。後及世子亦如之。凡齊事,鬻鹽 以待戒令。」
冪人,奄一人,女冪十人,奚二十人。掌共巾冪。祭祀,以 疏布巾冪八尊,以畫布巾冪六彝。凡王巾,皆黼。 內《司服》:奄一人,女御二人,奚八人。
〈訂義〉鄭康成曰:「內司服,主宮中裁縫官之長。」 史氏曰:「《春官》有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今掌後之吉凶衣服者,不得不以內司服別之。」 賈氏曰:「奄一人者,以衣服事多,須男子兼掌,與婦人同處,故用奄。
掌王后之六服:褘衣、揄狄、闕狄、鞠衣、展衣、緣衣、素沙。 辨外內命婦之服。鞠衣、展衣、緣衣、素沙。凡祭祀、賓客共後之衣服。及九」嬪世婦。凡命婦,共其衣服。共喪衰, 亦如之。後之喪,共其衣服,凡內具之物。
縫人,「奄二人、女御八人、女工八十人、奚三十人。」
〈訂義〉《王昭禹》曰:「所謂女御八人,非王宮八十一女御之數。」 鄭康成曰:「女工,女奴,曉裁縫者。」
掌王宮之縫線之事,以役女御,以縫王及後之衣服。
〈訂義〉劉執中曰:「女御,縫王及後之服者,奄所以董其工而役之裁縫者也。女御所以取其制,授之修短者也。王及後至尊,非女工可得度量。」
喪縫,棺飾焉。衣翣柳之材,掌凡內之縫事。
《地官》舂人:「奄二人,女舂抌二人,奚五人。」
〈訂義〉賈氏曰:「舂人有奄者,以與女奴同處故也。
掌共米物。祭祀共其齍盛之米。賓客共其牢禮之米。 凡饗食,共其食米。掌凡米事。」
饎人,奄二人,女饎八人,奚四十人。掌凡祭祀共盛,共 王及後之六食。凡賓客,共其簠簋之實。饗食亦如之。 槁人,奄八人,《女槁》每奄二人,奚五人。掌共外內朝冗 食者之食。若饗耆老、孤子、士庶子,共其食,掌豢祭祀 之犬。
漢
[編輯]漢設少府,統六丞以共養天子,諸宦者皆屬焉。皇后、 太子又設詹事以統諸宦者。
按《漢書百官表》:「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澤之稅,以給共 養,有六丞。屬官有尚書、符節、太醫、太官、湯官、導官、樂 府、若盧、考工室、左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東織、 西織、東園匠十六官令丞,又胞人、都水、均官三長丞, 又上林中十池監,又中書、謁者、黃門、鉤盾、尚方、御府、 永巷內者、宦者八官令丞,諸僕射署長、中黃門皆屬」 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考工室為考工,左弋為佽飛 居室為保宮,甘泉居室為昆臺,永巷為掖廷。佽飛掌 弋射,有九丞、兩尉,太官七丞,昆臺五丞,樂府三丞,掖 廷八丞,宦者七丞,鉤盾五丞、兩尉。成帝建始四年更 名中書謁者令為中謁者令。初置尚書,員五人,有四 丞。河平元年省「東織」,更名「西織」為織室。綏和二年,哀 帝省樂府。王莽改少府曰「共工。」
〈注〉應劭曰:「名曰禁錢,以給私養,自別為藏。少者小也,故稱少府。」師古曰:「大司農供軍國之用,少府以養天子也。」如淳曰:「若盧,官名也,藏兵器」品令曰:「若盧郎中二十人,主弩射。」《漢儀注》:有若盧獄令,主治庫兵將相大臣。臣瓚曰:「冬官為考工,主作器械也。」師古曰:「太官主膳食,湯官主餅餌,導官主擇米。左弋,地名;東園匠,主」作陵內器物者也。胞人,主掌宰割者也。胞與庖同。《三輔黃圖》云:「上林、中池、上籞五所。」而此雲十池監,未詳其數。鉤盾,主近苑囿。尚方,主作禁器物。御府,主天子衣服也。中黃門,謂奄人居禁中,在黃門之內給事者也。
詹事,秦官。
〈注〉應劭曰:詹,省也,給也。臣瓚曰:「《茂陵書》詹事秩真二千石。」
掌皇后、太子家,有丞。
〈注〉師古曰:「皇后、太子各置詹事,隨其所在以名官。
屬官有太子率、更、家令、丞,僕、中盾、衛率、廚廐長、丞。」
〈注〉張宴曰:「太子稱家,故曰家令。」臣瓚曰:「《茂陵書》,太子家令,秩八百石。」應劭曰:「中盾主周衛徼道,秩四百石。」如淳曰:「《漢儀注》,衛率主門衛,秩千石。」師古曰:「掌知漏刻,故曰率更。」自此以上,太子之官也。
又中長秋、私府、永巷、倉廐、祠祀、食官令長丞諸宦官 皆屬焉。
〈注〉師古曰:「自此以上,皆皇后之官。」
按:《後漢書百官志》大長秋本注曰:「承秦有詹事一人, 位在長秋上,亦宦者,主中諸官。成帝省之,以其職並 長秋。」
高祖十二年惠帝即位以宦官尚食比郎中
[編輯]按《漢書惠帝本紀》:「高祖十二年夏五月丙寅,太子即 皇帝位,以宦官尚食比郎中。」
〈注〉應劭曰:「宦官閽寺也。尚,主也。舊有五尚,尚冠、尚帳、尚衣、尚席亦是。」如淳曰:「主天子物曰尚,主文書曰尚書。」又有尚,符璽郎也。《漢儀注》:「省中有五尚,而內官婦人有諸尚也。」
呂后八年始封宦者為侯
[編輯]按《漢書呂后本紀》:「八年春,封中謁者張釋卿為列侯, 諸中官宦者令丞皆賜爵關內侯,食邑。」
〈注〉如淳曰:「《百官表》,謁者掌賓贊受事,灌嬰為中謁者,後常以閹人為之。諸官加中者,多閹人也。列侯出關就國,關內侯但爵耳。其有加異者,與之關內之邑,食其租稅。」《宣紀》曰「德武食邑是也。」師古曰:「諸中官,凡閹人給事於中者皆是也。」宦者令丞,宦者署之令、丞。
景帝中四年許赦徒欲腐者聽
[編輯]按:《漢書景帝本紀》:中四年「秋,赦徒作陽陵者死,罪欲 腐者,許之
〈注〉蘇林曰:「《宮刑》,其創腐臭,故曰腐也。」如淳曰:「腐,宮刑也。丈夫割勢,不能復生子,如腐木不生實。」師古曰:「如說是腐音輔。」
中六年,更長信詹事為少府,將行為大長秋。
按《漢書景帝本紀》不載按《百官志》:「長信詹事,掌皇 太后宮,景帝中六年,更名長信少府。」
〈注〉張晏曰:「以太后所居宮為名也。居長信宮,則曰長信少府也。」
《將行》,秦官,景帝中六年,更名「大長秋。」或用中人,或用 士人。
〈注〉應劭曰:「皇后,卿也。」師古曰:「秋者收成之時,長者𢘆久之義,故以為皇后官名。」中人,奄人也。
武帝太初元年用宦者主中書增置丞尉
[編輯]按《漢書武帝本紀》,不載。按《晉書職官志》列曹尚書。 按尚書本漢承秦置,及武帝遊宴後庭,始用宦者主 中書,以司馬遷為之,中間遂罷其官,以為中書之職。 中書監及令按漢武帝遊宴後庭,始使宦者典事尚 書,謂之中書謁者,置令僕射。
按:《宋書百官志》:中書通事舍人四人。漢武帝游後庭, 始使宦者典尚書事,謂之中書謁者,置令僕射。 按《冊府元龜》,武帝太初元年,更永巷為掖庭,置八丞, 宦者增置七丞,鉤盾增置五丞、兩尉。武帝好游宴後 庭,或出豫離館,請奏機事,多以中人主之,其中書謁 者遂典尚書奏事。
宣帝本始元年五月鳳皇集膠東賜中都官宦吏六百石爵各有差
[編輯]按:《漢書宣帝本紀》云云。
元帝初元五年令從官給事宮中者許其通籍
[編輯]按:《漢書元帝本紀》:「初元五年夏四月,令從官給事宮 司馬中者,得為大父母、父母、兄弟通籍。」
〈注〉應劭曰:「從官謂宦者及虎賁、羽林、太醫、太官是也。司馬中者,宮內門也。司馬主武兵禁之意也。籍者,為二尺竹牒,記其年紀、名字、物色,縣之宮門,案省相應,乃得入也。」師古曰:「應說非也。」從官,親近天子,常侍從者皆是也。故此下雲「科第郎從官。」司馬門者,宮之外門也。衛尉有八屯衛候,司馬主衛士徼巡、宿衛,每面各二司馬,故宮之外門為司馬門。
成帝建始四年罷中書宦官初置尚書員五人
[編輯]按:《漢書成帝本紀》:「建始四年春,罷中書宦官,初置尚 書,員五人。」
〈注〉臣瓚曰:漢初,中人有中謁者令,孝武加中謁者令,為中書謁者令,置僕射。宣帝時任中書官,弘恭為令,石顯為僕射。元帝即位數年,恭死,顯代為中書令,專權用事,至成帝乃罷其官。師古曰:「《漢舊儀》雲尚書四人為四曹常侍尚書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尚書主刺史二千石事,戶曹尚書主庶人上書事,主客尚書主」外國事。成帝置五人,有三公曹,主斷獄事。
按《晉書職官志》「列曹尚書。」按尚書本漢承秦置,及武 帝游宴後庭,始用宦者主中書,以司馬遷為之,中間 遂罷其官,以為中書之職。至成帝建始四年,罷中書 宦者,又置尚書五人,一人為僕射,而四人分為四曹, 通掌圖書祕記,章奏之事,各有其任。其一曰常侍曹, 主丞相、御史、公卿事;其二曰二千石曹,主刺史郡國 事;其三曰「民曹」,主吏民上書事;其四曰「主客曹」,主外 國事。後成帝又置三公曹,主斷獄,是為五曹。
按:《宋書百官志》:「中書通事舍人四人。」漢武游後庭,始 使宦者典尚書事,謂之中書謁者,置令、僕射。元帝時, 令弘恭,僕射石顯秉勢用事,權傾內外。成帝改中書 謁者令曰中謁者令,罷謁者。漢東京省中謁者令,而 有中宮謁者令,非其職也。
按:《冊府元龜》:「成帝建始四年,更中書謁者令為中學 音令。」
鴻嘉三年省詹事官
[編輯]按《漢書成帝本紀》不載。按《百官表》,「鴻嘉三年省詹 事官,並屬大長秋。」
〈注〉《師古》曰:「省皇后、詹事,總屬長秋也。」
按《冊府元龜》,成帝鴻嘉三年,又省皇后詹事官,並屬 大長秋。又加置太僕一人,掌太后輿馬,通謂之「皇后 卿。」皆隨太后宮為官,號在正卿上。然西京已來,宮府 之職,猶復參用他士。
平帝元始四年更長信少府為長樂少府
[編輯]按《漢書。平帝本紀》不載。按《百官表》,「長信詹事,掌皇 太后宮,景帝中六年,更名長信少府,平帝元始四年, 更名長樂少府。」
〈注〉張晏曰:「以太后所居宮為名也。居長信宮則曰長信少府,居長樂宮則曰長樂少府也。」
按《文獻通考》,帝祖母稱長信宮,帝母稱長樂宮,故有 長信少府。長樂少府職如長秋,位在長秋上,及職吏 皆宦者也。
===後漢===後漢設中常侍,掌左右贊導,應對給事。又設黃門、掖 庭諸令,分掌後宮之事,皆隸於少府。又設大長秋,掌 中宮命,中宮諸官皆屬大長秋。
按:《後漢書百官志》中常侍千石。本注曰:「宦者,無員,後 增秩比二千石,掌侍左右,從入內宮,贊導內眾事,顧 問應對給事。」
小黃門,六百石。本注曰:「宦者,無員。掌侍左右,受《尚書》 事。上在內宮,關通中外及中宮已下眾事。諸公主及 王太妃等有疾苦,則使問之。」
黃門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省中諸宦者。」丞 從丞各一人。本注曰:「宦者。從丞主出入從。」
〈注〉《董巴》曰:禁門曰黃闥,以中人主之,故號曰黃門令。《漢官》曰:員吏十九人。
黃門署長、畫室署長、玉堂署長各一人。丙署長七人。 皆四百石,黃綬。本注曰:「宦者。」各主中宮別處。
中黃門冗從僕射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中黃 門冗從。居則宿衛,直守門戶;出則騎從,夾乘輿車。」 中黃門,比百石。本注曰:「宦者」,無員,後增,比三百石。掌 給事禁中。
掖庭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掌後宮貴人采女 事。」左右丞、暴室丞各一人。本注曰:「宦者。暴室丞主中。 婦人疾病者,就此室治。其皇后、貴人有罪,亦就此室。」
〈注〉《漢官》曰:「吏,從官百六十七人,待詔五人,員吏十人。」
永巷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典官婢、侍使。丞一 人。本注曰:「宦者。」
〈注〉《漢官》曰:「員吏六人,吏從官三十四人,右丞一人,暴室一人。」
御府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典官婢,作中衣服 及補浣之屬。丞、織室丞各一人。本注曰:「宦者。」
〈注〉《漢官》曰:員吏七人,吏從官三十人,右丞一人,
祠祀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典中諸小祠祀。」丞一人, 本注曰:「宦者。」
〈注〉《漢官》曰:從官吏八人,騶僕射一人,家巫八人,
鉤盾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典諸近池苑囿遊 觀之處。」
〈注〉《漢官》曰:「吏,從官四十人,員吏四十八人。」
丞、永安丞各一人,三百石。本注曰:「宦者。」永安北宮東 北別小宮名,有園觀。苑中丞、果丞、鴻池丞、南園丞各 一人,二百石。本注曰:苑中丞主苑中離宮。果丞,主果 園。鴻池,池名,在雒陽東二十里。南園,在雒水南。
〈注〉《漢官》曰:「又有署一人,胡熟監一人。」按《本紀》,桓帝又置顯陽苑丞。
濯龍監。
〈注〉應劭《漢官秩》曰:「秩六百石。」
直里、監各一人,四百石。《本注》曰:「濯龍,亦園名。近北宮 直里,亦園名也。在雒陽城西南角。」
中藏府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中幣帛金銀諸貨 物。」丞一人。
〈注〉《漢官》曰:「員吏十三人,吏從官六人。」
內者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中布張諸衣物。」左右 丞各一人。
〈注〉《漢官》曰:「從官祿士一人,員吏十九人。」
尚方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上手工作御刀劍諸 好器物。」丞一人。
〈注〉《漢官》曰:「員吏十三人,吏從官六人。」
右屬少府。章和以下,中官稍廣,加嘗藥、太官、御者、鉤 盾、尚方、考工、別作監,皆六百石,宦者為之,轉為兼副, 或省。故錄本官。
大長秋一人,二千石。本注曰:「承秦將行宦者。景帝更 為大長秋,或用士人。中興常用宦者,職掌奉宣中宮 命,凡給賜宗親及宗親當謁見者,關通之。中宮出,則 從。」丞一人。本注曰:「宦者。」
〈注〉張晏曰:「皇后卿。」
中宮僕一人,千石。本注曰:「宦者,主馭太僕。秩二千石。 中興省太,減秩二千石,以屬長秋。」
中宮謁者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中宮謁者三 人,四百石。本注曰:「宦者。主報中章。」
中宮尚書五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中文書。」 中宮私府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中藏帑帛 諸物」,裁衣被補浣者皆主之。丞一人。本注曰:「宦者。」
〈注〉丁孚《漢儀》曰:中宮藏府令,秩千石,儀比御府令。
中宮永巷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宮人。」丞一 人。本注曰:「宦者,中宮黃門。」冗從僕射一人,六百石。本 注曰:「宦者,主中黃門冗從。」
〈注〉丁孚《漢儀》曰:「給事中宮侍郎六人,比尚書郎,宦者為之。給事黃門四人,比黃門侍郎。給事羽林郎一人,比羽林將,虎賁官騎下。」
中宮署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中宮請署天 子數。女騎六人,丞、復道丞各一人。本注曰:「宦者。」復道 丞主中閤道中宮藥長一人,四百石。本注曰:「宦者。」
右屬大長秋。本注曰:承秦有詹事一人,位在長秋上,亦宦者,主中諸官。成帝省之,以其職並長秋。是後皇后當法駕出,則中謁中宦者職吏權兼詹事,奉引訖罷。宦者誅後,尚書選兼職吏一人奉引雲。其中長信、長樂宮者,署少府一人,職如長秋。及餘吏皆以宮名為號,員數秩次如中宮。本注曰:「帝祖母稱長信宮,故」有長信少府。長樂少府位在長秋上,及職吏皆宦者,秩次如中宮。長樂又有衛尉僕,為太僕,皆二千石,在少府上。其崩則省,不常置。〈註:〉長樂五官吏,朱瑀之類是也。丁孚《漢儀》曰:「丞六百石。」
按《冊府元龜》,又有「給事中署宮侍郎六人,比尚書郎; 給事黃門四人,比黃門四人,比黃門侍郎;給事羽林 郎一人,比羽林郎將。」又「中宮令一人,主中諸署天子。」 又長樂宮有太僕、太官丞、食監。諸侯王國有永巷長, 主宮中奴婢。
光武帝建武二十八年詔死罪皆下蠶室
[編輯]按《後漢書光武帝本紀》:建武二十八年「冬十月癸酉, 詔死罪繫囚皆一切募下蠶室。」
〈注〉「蠶室」宮,刑獄名。有刑者畏風,須暖作窨室,蓄火如蠶室,因以名焉。
明帝永平 年定常侍小黃門員數
[編輯]按《後漢書。明帝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明帝永平 中,始定置常侍員四人,小黃門員十人。」
按《文獻通考》:「初,秦置中常侍官,參用士人,皆銀璫左 貂,給事殿省。」漢制,置侍中、中常侍各一人,省尚書事, 黃門侍郎一人,傳發書奏,皆用族姓。後漢中常侍贊 導內事,顧問應對,永平中,始定員數,中常侍四人,小 黃門十人。
〈注〉《漢舊儀》曰:「中常侍秩千石,得出入臥內,舉法省中。」省中即禁中。
和帝永元十四年封中人鄭眾為侯
[編輯]按《後漢書和帝本紀》,不載。按《宦者傳》:「鄭眾以功遷 大長秋,策勳班賞,每辭多受少,由是常與議事。中官 用權,自眾始焉。十四年,帝念眾功美,封為鄛鄉侯,食 邑千五百戶。」
按《冊府元龜》:「和帝永元十四年,以功封鄭眾為鄛鄉 侯。中人封侯自此始也。」
殤帝延平元年增中常侍小黃門諸宦
[編輯]按《後漢書殤帝本紀》不載。按《宦者傳》:「自明帝以後, 迄乎延平,委用漸大,而其員稍增。中常侍至有十人, 小黃門二十人,改以金璫右貂,兼領卿署之職。鄧後 以女主臨政,而萬機殷遠,朝臣國議,無由參斷帷幄, 稱制下令,不出房闈之間,不得不委用刑人,寄之國 命,手握王爵,口含天憲,非復掖庭永巷之職,閨牖房 闥」之任也。
按《文獻通考》:「自和熹太后以女主稱制,不接公卿,乃 以奄人為常侍小黃門,通命兩宮。自此以來,不調他 士,自安迄桓,權任尤重。」
安帝延光四年順帝即位封有功諸宦者十九人為侯
[編輯]按《後漢書順帝本紀》:「延光四年,北鄉侯薨。車騎將軍 閻顯及江京與中常侍劉安、陳達等白太后祕不發 喪,而更徵立諸國王子,乃閉宮門,屯兵自守。十一月 丁巳夜,中黃門孫程等十九人共斬江京、劉安、陳達 等,迎濟陰王於德陽殿西鍾下,即皇帝位。」按《宦者 傳》:「孫程為中黃門,與王康等十八人共就斬京、安、達, 迎」濟陰王立之,是為順帝。旦日,令侍御史收顯等送 獄,於是遂定。下詔曰:「夫表功錄善,古今之通義也。故 中常侍長樂、太僕江京、黃門令劉安、鉤盾令陳達,與 故車騎將軍閻顯兄弟謀議惡逆,傾亂天下。中黃門 孫程、王康、長樂太官丞王國,中黃門黃龍、彭愷、孟叔、 李建、王成、張賢、史汎、馬國、王道、李元、楊」佗、陳予、趙封、 李剛、魏猛、苗光等,懷忠憤發,戮力協謀,遂掃滅元惡, 以定王室。《詩》不云乎:「無言不讎,無德不報。」程為謀首, 康國協同。其封程為浮陽侯,食邑萬戶;康為華容侯, 國為酈侯,各九千戶;黃龍為湘南侯,五千戶;彭愷為 西平昌侯,孟叔為中廬侯,李建為復陽侯,各四千二 百戶;王成為廣宗侯,張賢為祝阿侯,史汎為臨沮侯, 馬國為廣平侯,王道為范縣侯,李元為褒信侯,楊佗 為山都侯,陳予為下雋侯,趙封為析縣侯,李剛為枝 江侯,各四千戶;魏猛為《夷陵侯》,二千戶;苗光為東阿 侯,千戶。是為十九侯。
順帝陽嘉四年春二月丙子初聽中官得以養子為後世襲封爵
[編輯]按:《後漢書順帝本紀》云云。
桓帝永壽二年聽中官行三年服
[編輯]按《後漢書。桓帝本紀》:「永壽二年春正月,初聽中官得 行三年服。」
〈注〉中官常侍以下
永壽三年以小黃門為守宮令。並設冗從僕射官按《後漢書桓帝本紀》。「永壽三年六月。初以小黃門為 守宮令。置冗從右僕射官。」
〈注〉《漢官儀》曰:「守宮令一人,黃門冗從僕射一人,並秩六百石。」
延熹二年封中常侍五人同日為侯
[編輯]按《後漢書桓帝本紀》:延熹二年「八月壬午,詔曰:『梁冀 姦暴,濁亂王室。孝質皇帝聰敏早茂,冀心懷忌畏,私 行殺毒。永樂太后親尊莫二,冀又遏絕,禁還京師,使 朕離母子之愛,隔顧復之恩,禍害深大,罪釁日滋。賴 宗廟之靈,及中常侍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尚書 令尹勳等激憤建策,內外協同,漏刻之間,桀逆梟夷。 斯誠社稷之祐,臣下之力。宜班慶賞,以酬忠勳。其封 超等五人為縣侯,勳等七人為亭侯』。」
延熹四年三月省「冗從右僕射官。」
按:《後漢書桓帝本紀》云云。
靈帝熹平四年內署始悉以閹人為丞令
[編輯]按:《後漢書靈帝本紀》:熹平四年「冬十月丁巳,改平準 為中準,使宦官為令,列於內署。自是諸署悉以閹人 為丞、令。」
〈注〉《漢官儀》曰:「平準令一人,秩六百石也。」
光和六年秋始置圃囿署以宦者為令
[編輯]按《後漢書靈帝本紀》云云。
中平五年,初置西園八校尉。
按:《後漢書靈帝本紀》:「中平五年秋八月,初置西園八 校尉。」
〈注〉樂資《山陽公載記》曰:「小黃門蹇碩為上軍校尉,虎賁中郎將袁紹為中軍校尉,屯騎校尉鮑鴻為下軍校尉,議郎曹操為典軍校尉,趙融為助軍左校尉,馮芳為助軍右校尉,諫議大夫夏牟為左校尉,淳于瓊為右校尉,凡八校尉,皆統於蹇碩。」
中平六年中常侍張讓等殺大將軍何進司隸校尉袁紹勒兵殺諸宦者九月獻帝即位改補宦者所領諸署
[編輯]按:《後漢書靈帝本紀》:中平六年「秋八月戊辰,中常侍 張讓、段珪等殺大將軍何進。於是虎賁中郎將袁術 燒東西宮,攻宦者。庚午,張讓、段珪等劫少帝及陳留 王幸北宮德陽殿。何進部曲將吳匡,與車騎將軍何 苗戰於朱雀闕下,苗敗,斬之。辛未,司隸校尉袁紹勒 兵收偽司隸校尉樊陵、河南尹許相及諸閹人無少」 長皆斬之。讓珪等復劫少帝、陳留王走小平津。尚書 盧植追讓珪等斬數人,其餘投河而死。按《獻帝本 紀》,靈帝中平六年九月「甲戌,陳留王即皇帝位。初令 侍中、給事黃門侍郎員各六人,賜公卿以下至黃門 侍郎家一人為郎,以補宦者。所領諸署,侍於殿上。」
〈注〉《續漢志》曰:「侍中,比二千石,無員。」《漢官儀》曰:「侍中左蟬右貂,本秦丞相史,往來殿中,故謂之侍中,分掌乘輿服物,下至褻器虎子之屬。」武帝時,孔安國為侍中,以其儒者,特聽掌御座唾壺,朝廷榮之。至東京時,屬少府,亦無員。駕出,則一人負傳國璽,操斬蛇劍,乘輿中官俱止禁中。又曰:「給事黃門侍郎,六百石,無員,掌侍」從左右,給事中,使關通中外。應劭曰:黃門侍郎,每日暮向青瑣闥拜,謂之夕郎。《輿服志》曰:「禁門曰黃闥,以中人主之,故號曰黃門令。」然則黃門郎給事黃闥之內,故曰黃門郎。本既無員,於此各置六人也。《獻帝起居注》曰:「自誅黃門後,侍中、侍郎出入禁中,機事頗露。由是王允迺奏侍中、黃門不得出入」,不通賓客,自此始也。靈帝熹平四年,改平準為中準,使宦官為令。自是諸內署令丞悉以閹人為之,故今並令士人代領之。
按《文獻通考》:「袁紹大誅宦者之後,永巷掖庭,復用士 人,閫闈出入,莫有禁切。侍中侍郎,門部騶宰﹐,中外雜 錯﹐,醜聲彰聞。」
獻帝延康元年二月魏王不令宦官不得過署令著為令
[編輯]按《後漢書。獻帝本紀》,不載按《魏志文帝本紀》,「延康 元年二月,置散騎常侍、侍郎各四人,其宦人為官者, 不得過諸署。令為金策著令,藏之石室。」
晉
[編輯]惠帝元康 年以宦者為中常侍
[編輯]按《晉書惠帝本紀》,不載。按《職官志》,「散騎常侍,本秦 官。秦置散騎,又置中常侍。散騎騎從乘輿車後,中常 侍得入禁中,皆無員,亦以為加官。漢東京初省散騎, 而中常侍用宦者。魏文帝黃初初,置散騎,合之於中 司,掌規諫,不典事,貂璫插右騎散從,至晉不改。及元 康中,惠帝始以宦者董猛為中常侍,後遂止,常為顯 職。」
孝武帝寧康元年復置光祿勳統宦者
[編輯]按《晉書孝武帝本紀》,寧康元年九月,復置光祿勳。 按《職官志》,「光祿勳統武賁中郎將、羽林郎將、冗從僕 射、羽林左監、五官左右中郎將、東園匠、太官御府、守宮、黃門、掖庭、清商、華林園、暴室等令。」哀帝興寧二年 省光祿勳,並司徒,孝武寧康元年復置。
梁
[編輯]梁初置「大長秋,主諸宦者。」
按:《隋書百官志》:「梁初大長秋,主諸宦者,以司宮闈之 職,統黃門、中署、奚官、暴室、華林等署。」
武帝天監元年詔分遣內侍周省四方
[編輯]按《梁書武帝本紀》,天監元年夏四月己巳,詔曰:「觀風 省俗,哲後弘規,狩岳巡方,明王盛軌。所以重華在上, 五品聿修,文命肇基,四載斯履,故能物色幽微,耳目 屠釣,致王業於緝熙,被淳風於遐邇。朕以寡薄,昧於 治方,藉代終之運,當符命之重,取監前古,凜若馭朽, 所以振民育德,去殺勝殘。解網更張,置之仁壽,而明 慚照遠,知不周物。兼以歲之不易,未遑卜征,興言夕 惕,無忘鑒寐。可分遣內侍,周省四方,觀政聽謠,訪賢 舉滯。其有田野不闢,獄訟無章,忘公徇私,侵漁是務 者,悉隨事以聞。若懷寶迷邦,蘊奇待價,蓄響藏真,不 求聞達,並依名騰奏,罔或遺隱,使輶軒所屆,如朕親 覽焉。」
北魏
[編輯]道武帝天賜二年置內官
[編輯]按:《魏書道武帝本紀》,不載。按《官氏志》:「天賜二年正 月,置內官員二十人,比侍中、常侍,迭直左右。」
孝文帝太和 年定令職制漸備內官之品
[編輯]按:《魏書孝文帝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元魏之族, 起於雲朔,從徙代土,終都雒邑。厥初草創,官名未具。 太和定令,職制漸備。內官之品,則有中常侍、中尹、中 黃門令、內者令、中謁者大夫、中黃門、中謁者僕射、中 黃門冗從僕射、中謁者、小黃門謁者、寺人、閽人及大 長秋等職,列於階品。並置內侍長四人,掌顧問拾遺 應」對。
北齊
[編輯]後齊置中侍中,省長秋寺,諸官並用宦者。
按《隋書百官志》:「後齊制,官多循後魏。中侍中省,掌出 入門閣。中侍中二人,中常侍中、給事中各四人,又有 中尚藥典御及丞,並中謁者僕射各二人。中尚食局 典御丞各二人,監四人。內謁者局統丞各一人。長 秋寺,掌諸宮閣,卿、中尹各一人,並用宦者。丞二人。亦 有功曹、五官、主簿、錄事員。領中黃門、掖庭、晉陽宮、中 山」宮、園池、中宮僕、奚官等署令、丞,又有暴室局丞。其 中黃門,又有冗從僕射及博士四人。掖庭、晉陽、中山, 各有宮教博士二人。中山署,又別有麵豆局丞。園池 署,又別有桑園部丞。中宮僕署,又別有乘黃局都尉、 細馬車都尉。車府部丞。奚官署,又別有染局丞。
隋
[編輯]隋置內侍省,諸官並用「宦者。」
按《隋書百官志》:「內侍省,內侍、內常侍各二人,內給事 四人,內謁者監六人,內寺伯二人,內謁者十二人,寺 人六人,伺非八人。並用宦者。領內尚食、掖庭、宮闈、奚 官、內僕、內府等局。」
〈注〉尚食置典御及丞各二人,餘各置令、丞,皆二人。其宮闈、內僕則加置丞各一人。掖庭又有宮教博士二人。
煬帝大業三年改內侍省為長秋監內常侍為內承奉給事為內承直並用宦者
[編輯]按:《隋書煬帝本紀》,不載。按《百官志》:「長秋監置令一 人,正四品;少令一人,從五品;丞二人,正七品。並用士 人。改內常侍為內承奉,置二人,正五品;給事為內承 直,置四人,從五品。並用宦者。罷內謁者官,領掖庭宮 闈奚官等三署,並參用士人。」後又置內謁者員。
唐
[編輯]唐改長秋監曰「內侍監」,內承奉曰「內常侍」,內承直曰 「內給事」,其屬六局。
按《唐書百官志》:「內侍省監二人,從三品;少監二人,內 侍四人,皆從四品上。監掌內侍奉宣制令。其屬六局, 曰掖庭、宮闈、奚官、內僕、內府、內坊少監,內侍為之貳。 皇后親蠶,則升壇執儀,大駕出入,為夾引。」
〈注〉武德四年,改長秋監曰「內侍監」,內承奉曰「內常侍」,內承直曰「內給事。」龍朔二年,改監為「省。」武后垂拱元年曰「司宮臺。」天寶十三年,置內侍監,改內侍曰「少監」,尋更置內侍。有高品一千六百九十六人,品官白身二千九百三十二人,令史八人,書令史十六人。
內常侍六人,正五品下。通判省事。
內給事十人,從五品下。掌承旨勞問,分判省事。「凡元 日、冬至,百官賀皇后,則出入宣傳。」宮人衣服費用,則 具品秩,計其多少,春秋宣送於中書。主事二人,從九 品下。
內謁者監十人,正六品下。掌儀法、宣奏、《承敕令》及外 命婦名帳。凡諸親命婦朝會者,籍其數,上內侍省。命 婦下車,則導至朝堂奏聞
〈注〉唐廢內謁者局,置內典引十八人,掌諸親命婦朝參、出入導引。有內亭長六人,掌固八人。
內謁者十二人,從八品下。掌諸親命婦朝集班位,分 涖諸門內。寺伯六人,正七品下。掌糾察宮內不法,歲 儺則蒞出入。 寺人六人,從七品下。掌皇后出入執御刀冗從。掖庭 局:令二人,從七品下;丞三人,從八品下。掌宮人簿帳、 女工。凡宮人名籍,司其除附。公桑、養蠶會,其課業、供 奉物皆取焉。「婦人以罪配沒工縫巧者」隸之;無技能 者隸《司農》。諸司營作。須女工者,取於《戶婢》。
〈注〉有書令史四人,書吏八人,計史二人,典事十人,掌固四人。計史掌料工程。
宮教博士二人,從九品下。掌教習宮人書算眾藝。 監作四人,從九品下。掌監涖雜作、典工役。 宮闈局:令二人,從七品下。丞二人,從八品下。掌侍宮 闈出入管籥。凡享太廟、皇后神主出入,則帥其屬輿 之。總小,給使學生之籍,給以糧廩。
〈注〉有書令史三人,書吏六人,內閽史二十人,內掌扇十六人,內給使無常員。小給使、學生五十人,掌固四人。凡無官品者,號曰「內給使。」掌諸門進物之曆。內閽使掌承傳諸門出納管籥。內掌扇掌宮中繖扇。
奚官局:令二人,正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掌奚隸 工役、宮官之品。「宮人病則供醫藥,死給衣服,各視其 品。陪陵而葬者,將作給匠戶、衛士、營冢。三品葬給百 人,四品八十人,五品六十人,六品、七品十人,八品、九 品七人。無品者殮以松棺五釘,葬以犢車,給三人。皆 監門校尉直長涖之。內命婦五品以上無親戚者以 近冢,同姓中男一人主祭於墓。無同姓者,春秋祠以 《少牢》。」
〈注〉有書令史三人,書吏六人,典事、藥童、掌固各四人。
內僕局:令二人,正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掌中宮 車乘。皇后出,則令居左,丞居右,夾引。
〈注〉有書令史二人,書吏四人,駕士百四十人,典事八人,掌固八人。駕士掌習御車輿、雜畜。
內府局:令二人,正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掌中藏 寶貨給納之數,及供燈燭、湯沐張設。凡朝會,五品以 上及有功將士、蕃酋辭還,皆賜於庭。
〈注〉有書令史二人,書吏、典史、掌固各四人,典事六人。
太子內坊局:令二人,從五品下;丞二人,從七品下。掌 「東宮閤內及宮人糧廩。」坊事五人,從八品下。
按《宦者傳序》:「唐制,內侍省官有內侍四,內常侍六,內 謁者監、內給事各十,謁者十二,典引十八,寺伯、寺人 各六。又有五局:一曰掖庭,主宮嬪簿最,二曰宮闈,扈 門闌,三曰奚官,治宮中疾病死喪,四曰內僕,主供帳 燈燭,五曰內府,主中藏給納。局有令,有丞,皆宦者為 之。」
按《舊唐書職官志》:「內侍省,《星經》有宦者四星,在天市 垣帝座之西。《周官》有巷伯、寺人之職,皆內官也。前漢 宮官,多用士人,後漢始用宦者為宮官。晉置大長秋 卿為後宮官,以宦者為之。隋為內侍省,煬帝改為長 秋監。武德復為內侍。龍朔改為內侍監,光宅改為司 宮臺,神龍復為內侍省也。」
太宗貞觀 年詔內侍省不立三品官
[編輯]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按《宦者傳序》:「太宗詔內侍 省不立三品官,以內侍為之長,階第四,不任以事,惟 門閤守禦,廷內掃除廩食而已。」
按《舊唐書宦官傳》:「貞觀中,太宗定製,內侍省不置三 品官。內侍是長官,階四品。至永淳末,向七十年,權未 假於內官,但在閤門守禦,黃衣廩食而已。」
中宗嗣聖 年改內文學館為習藝館又改內教坊為雲韶府〈即武后如意元年〉
[編輯]按《唐書武后本紀》不載按《百官志》:「宮教博士二人, 從九品下,掌教習宮人書算眾藝。」
〈注〉初,內文學館隸中書省,以儒學者一人為學士,掌教宮人。武后如意元年,改曰「習藝館」,又改曰「萬林內教坊」,尋復舊。有內教博士十八人,經學五人,《史》《子》《集綴文》三人,楷書二人,《莊》《老》《太一》、篆書《律令、吟詠》、飛白書、算碁各一人。開元末館廢,以內教博士以下隸內侍省中官為之。
按:《舊唐書職官志》:「內教坊,武德已來,置於禁中,以按 習雅樂,以中官人充使。則天改為雲韶府,神龍復為 教坊。」
神龍二年三月大置員外官超授閹官七品以上員外者又千餘人
[編輯]按《唐書中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職官志》云云。 按《宦官傳》:「則天稱制,二十年間,差增員位。中宗性慈, 務崇恩貸。神龍中,宦官三千餘人,超授七品以上員 外官者千餘人,然衣朱紫尚寡
元宗開元二十七年以太子內坊隸內侍省為局
[編輯]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百官志》:「太子內坊局:令 二人,從五品下;丞二人,從七品下。掌東宮閤內及宮 人糧廩。坊事五人,從八品下。」
〈注〉初,內坊隸東宮,開元二十七年,隸內侍省,為局,改典內曰「令」,置承坊事及導客舍人六人,掌序導賓客;閤帥六人,掌帥閽人內給使,以供其事;內閽人八人,掌承諸門出入,管籥內繖扇燈燭;內廐尉二人,掌車乘。有錄事一人,令史三人,書令史五人,典事二人,駕士三十人,亭長、掌固各一人。
天寶十四載置內侍監
[編輯]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宦官傳》:「天寶十 四載,置內侍省內侍監兩員,秩正三品,以高力士袁 思藝對任之。」
肅宗乾元元年置觀軍容使以宦者為之
[編輯]按《唐書肅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肅宗本紀》,乾元 元年秋九月「庚寅,大舉討安慶緒於相州。命朔方節 度郭子儀、河東節度李光弼、關內潞州節度使王思 禮、淮西襄陽節度魯炅、興平節度李奐、滑濮節度許 叔冀、平盧兵馬使董泰、北庭行營節度使李嗣業、鄭 蔡節度使季廣琛等九節度之師,步騎二十萬,以開 府」魚朝恩為「觀軍容使。」
按:《舊唐書職官志》:「自李輔國、魚朝恩之後,京師兵柄 歸於內官,號左右軍中尉。將兵於外者,謂之觀軍容 使,而天下軍鎮節度使,皆內官一人監之。」
代宗永泰二年始以中人掌樞密用事
[編輯]按《舊唐書代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云云。
〈注〉代宗用董秀專權樞密。
德宗貞元四年增內給事二人內謁者監內寺伯各四員
[編輯]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云云。
貞元十二年,置左右護軍中尉監、中護軍監,以授宦 官。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德宗本紀》,貞元 十二年六月乙丑,初置左右護軍中尉監、中護軍監, 以授宦者。以左右神策軍使竇文場、霍仙鳴為左右 神策護軍中尉監,以左右神威軍使張尚進、焦希望 為左右神威中護軍監。按《職官志》:「內侍省內侍二 員,從四品上,漢魏曰長秋卿,梁曰大長秋,北齊曰中 侍中」,後周曰司內上士。隋曰內侍,置二人。煬帝曰長 秋令,正四品。武德復為中侍。中官之貴,極於此矣。若 有殊勳懋績,則有拜大將軍者,仍兼內侍之官。德宗 置左右神策、威遠等禁兵,命中官掌之,每軍置中尉 一人,宦者為之。按《宦官傳》:「德宗避涇師之難,幸山 南,內官竇文場、霍仙鳴擁從。賊平之後,不欲」武臣典 重兵,其左右神策、天威等軍,欲委宦者主之,乃置護 軍中尉兩員、中護軍兩員,分掌禁兵。以文場、仙鳴為 兩中尉,自是「神策親軍」之權,全歸於「宦者」矣。
按《冊府元龜》:「貞元十二年,立左右神策護軍中尉兩 員,中護軍二員。」時天下軍鎮節度諸使,皆以內臣一 人監之,謂之監軍使。
〈注〉德宗分羽林衛置左右神策軍,避地山南,悉以委中人,乃立此職。其後,兩中尉皆分領左右街功德使,後又有知神策軍兵馬使,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副使。
貞元十三年十二月。「以宦者為宮市使。」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按《張建封傳》,建封為檢校 尚書右僕射,十三年來朝。是時宦者主宮市,置數十 百人閱物廛左,謂之「白望。」無詔文驗覈,但稱宮市,則 莫敢誰何,大率與直十不償一。又邀閽闥所奉及腳 傭,至有重荷趨肆而徒返者。有農賣一驢薪,宦人以 數尺帛易之,又取他費,且驅驢入宮。而農納薪辭帛, 欲亟去,不許,恚曰:「惟有死耳!」遂擊宦者。有司執之以 聞,帝黜宦人,賜農帛十疋,然宮市不廢也。諫臣交章 列上,皆不納,故建封請間為帝言之,帝頗順聽。按 《吳湊傳》:湊為京兆尹,京師苦宮市彊估取物,而有司 附媚,中官率阿從,無敢爭。湊見便殿,因言中人所市 不便宵民徒紛紛流議,宮中所須,責臣可「辦。若不欲 外吏與聞禁中事,宜料中官高年謹信者為宮市,令 平賈和售,以息眾讙。」帝輒順可。
按《舊唐書張建封傳》:「時宦者主宮中市買,謂之宮市, 抑買人物,稍不如本估,末年不復行文書,置白望數 十百人於兩市,及要鬧坊曲閱人所賣物,但稱宮市, 則斂手付與,真偽不復可辨,無敢問所從來及論價 之高下者。率用直百錢物買人直數千物,仍索進奉 門戶及腳價銀。人將物詣市,至有空手而歸者,名為」 宮市,其寔奪之。吳湊以戚里為京兆尹,深言其弊。建 封入覲,具奏之,德宗頗深嘉納。而戶部侍郎、判度支 蘇弁希宦者之旨,因入奏事。上問之,弁對曰:「京師游 手惰業者數千萬家,無土著生業,仰宮市取給。」上信 之,凡言宮市者皆不聽貞元十五年,增內給事二員。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云云。
貞元二十年,增「掖庭局令」四員。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云云。
憲宗元和 年始置樞密使及三軍闢仗使
[編輯]按:《唐書憲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憲宗元和中 始置樞密使二人。」
〈注〉劉光琦、梁守謙皆為之。
後有《左右三軍闢仗使》。
〈注〉時以吐突承璀為左右神策、河中河陽浙西宣歙等道行營兵馬招討處置等使,尋改為鎮州招撫處置使。十四年,又以內侍姚文壽為京西京北行營宣慰使,蓋用兵之際,權立使號,兵罷則省。
元和五年,始以內官為將帥。
按《唐書憲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憲宗本紀》,元和 五年九月,「王承宗以兵擄薛昌朝歸鎮州。冬十月癸 未,詔以神策右軍中尉吐突承璀為鎮州行營招討 處置等使,以龍武將軍趙萬敵為神策先鋒將,內官 宋惟澄、曹進玉、馬朝江等為行營館驛糧料等使。京 兆尹許孟容與諫官面論征伐大事,不可以內官為 將」帥補闕獨孤郁,其言激切。詔旨祗改處置為「宣慰」, 猶存招討之名。
元和十二年十一月。「以宦者為館驛使。」
按《唐書憲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裴潾傳》:潾累遷 右拾遺,轉左補闕。元和中,兩河用兵。初憲宗寵任內 官,有至專兵柄者,又以內官充館驛使。有曹進玉者, 恃恩暴戾,遇四方使多倨,有至捽辱者,宰相李吉甫 奏罷之。十二年,淮西用兵,復以內官為使。潾上疏曰: 「館驛之務,每驛皆有專知官,畿內有京兆尹,外道有 觀察使、刺史,迭相監臨,臺中又有御史充館驛使,專 察過闕。」伏知近有敗事,上聞聖聰,但明示科條,督責 官吏,據其所犯,重加貶黜,敢不惕懼,日夜勵精。若令 宮闈之臣,出參館驛之務,則內臣外事,職分各殊。切 在塞侵官之源,絕出位之漸。事有不便,必誡以初;令 或有妨,不必在大。當掃靜妖氛之日,開「太平至理之 風。澄本正名,實在今日。」言雖不用,帝意嘉之。
元和十五年。詳覈內省所管高品品官白身之數 按《唐書憲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宦官傳》。是時高 品白身之數。四千六百一十八人。內則參秉戎權。外 則監臨藩嶽。
按:《冊府元龜》:元和十五年,內省所管高品品官白身 共四千六百一十八人,內一千六百九十六人高品 諸司諸使並內養諸司判官等。
穆宗長慶 年始用中人監陣
[編輯]按《唐書穆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長慶中始用 中人監陣。」
〈注〉自後官軍討伐,率命中人參護其軍,號為「監陣。」時深州、宣武相次用兵,以中人為諸道兵馬都監、四面行營都監,兵罷則省。
僖宗乾符 年以中人為排陣使
[編輯]按:《唐書僖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云云。
廣明 年置左右觀軍容使兼有樞密承旨之名
[編輯]按:《唐書僖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廣明中置左 右觀軍容使。」
〈注〉後率繇左右軍容入為樞密使。中和幸蜀,以觀軍容使西門思恭為天下行營兵馬都監,田令孜為觀軍容制置左右神策護駕十軍等使,後又以楊復光為同、華等州管內制置使,皆非常置之職。
唐室中葉之後,諸司諸使多以中人主之,又有「樞密 承旨」之名。
〈注〉如宣徽使,閤門使,飛龍使,內坊使,內弓箭使,鴻臚禮賓等使,內教坊使,五方使,學士使,糧料院、館驛等使之比。
後梁
[編輯]太祖 年廢宦者眾職
[編輯]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朱梁革 命,並廢眾職。」
〈注〉改樞密院為「崇政院」,以士人為使。
後唐
[編輯]莊宗同光元年復以中人居樞密等使
[編輯]按《五代史唐莊宗本紀》:「同光元年夏四月己巳,行臺 左丞相豆盧革為門下侍郎,右丞相盧程為中書侍 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門使郭崇韜、昭義監軍張 居翰為樞密使。」
〈注〉樞密使,唐故以宦者為之,其職甚微,至此始參用士人,而與宰相權任均矣,故與宰相並書。
按《冊府元龜》,「後唐莊宗即位,稍復本朝內省舊官,時 有內侍五百人,復以中人居樞密使、副使、宣徽、內客 省等使之任,增置內勾之目,以主天下錢穀。」
〈注〉時以潞州監軍張居翰等為樞密使,在藩,中門使李紹寵為宣徽南院使,兼掌內勾,天下財穀,皆
委裁遣
同光二年正月己酉,求唐宦者。
按,《五代史唐莊宗本紀》云云。
按《冊府元龜》:「莊宗即位,詔諸道悉遣中人赴闕,至者 僅千人,皆委之事務,復有內供奉之職。」
明宗天成 年廢監軍內勾司
[編輯]按《五代史唐明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明宗天 成中廢諸道監軍並內勾司。自後樞密使專用士人。」
〈注〉從中書門下之請。
遼
[編輯]遼設內侍省諸官及上京、東京內省司。
按《遼史百官志》:「內侍省黃門令、內謁者、內侍省押班、 內侍左廂押班,內侍右廂押班、契丹、漢兒渤海內侍 都知,左丞宣使,右丞宣使。」
內庫都提點內庫:
尚衣庫尚衣庫使
湯藥局都提點、勾當湯藥、內侍省官。
上京內省司。
東京內省司。「東京大內不置宮嬪,唯以內省使副、判 官守之。」
聖宗太平九年置內省二使
[編輯]按:《遼史聖宗本紀》不載。按《百官志》:「內省使,聖宗太 平九年初見內省使」、內省副使寺
道宗清寧元年置內藏庫提點
[編輯]按《遼史道宗本紀》,不載按《百官志》:內藏庫提點。道 宗清寧元年,見內藏庫提點耶律烏骨。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