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家範典/第061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明倫彙編 家範典 第六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六十一卷
明倫彙編 家範典 第六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家範典

 第六十一卷目錄

 兄弟部彙考

  爾雅釋親

  賈誼新書六術

  白虎通三綱六紀

  劉熙釋名釋親屬

 兄弟部總論一

  書經康誥 君陳

  禮記曲禮 檀弓 王制 喪服小記 雜記

  儀禮喪服

  春秋四傳隱公不書即位 鄭莊公克叚 夷仲年來聘 鄭莊公卒 齊小白糾

   公子牙卒 衛元咺奔晉 躋僖公 叔肸卒 衛黑背侵鄭 剌公子偃 陳公子黃奔

  楚 衛鱄奔晉 王殺佞夫 秦鍼奔晉 陳招殺偃師 楚棄疾殺比 盜殺衛侯兄𦄌

  宋辰奔陳 宋辰入蕭叛 宋辰來奔

家範典第六十一卷

兄弟部彙考

[編輯]

《爾雅》

[編輯]

《釋親》

[編輯]

男子先生為兄,後生為弟。

《漢賈誼新書》

[編輯]

《六術》

[編輯]

父有二子,二子為昆弟。昆弟又有子,子從父而昆弟, 故為從父昆弟。從父昆弟又有子,子從祖而昆弟,故 為從祖昆弟。從祖昆弟又有子,從曾祖而昆弟,故為 曾祖昆弟。曾祖昆弟又有子,子為族兄弟。

《班固白虎通》

[編輯]

《三綱六紀》

[編輯]

「謂之兄弟何?」兄者,況也,況父法也。弟者,悌也,心順行 篤也。

《劉熙釋名》

[編輯]

《釋親屬》

[編輯]

兄,荒也。荒,大也。故青、徐人謂兄為荒也。

「弟」,第也。相次第而生也。

兄弟部總論一

[編輯]

《書經》。

《康誥》

[編輯]

於弟弗念天顯,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 不友。於弟惟弔茲不於我政人得罪,天惟與我民彝 大泯亂,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罰,刑茲無赦。」

蔡註「天顯」,猶《孝經》所謂「天明」,尊卑顯然之序也。弟不念尊卑之序而不能敬其兄;兄亦不念父母鞠養之勞而大不友其弟,是兄弟相賊也。至於如此,苟不於我為政之人而得罪焉,則天之與我民彝,必大泯滅而紊亂矣。「曰」者,言如此則汝其速由文王作罰,刑此無赦,而懲戒之不可緩也。

《君陳》

[編輯]

惟孝友於兄弟,克施有政。

蔡註言君陳有令德,事親孝,事上恭,惟其孝友於家,是以能施政於邦。孔子曰:「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大全西山真氏曰:「惟孝者必友,不友於兄弟,則滅其親之心,非孝矣。《詩》曰:『兄弟既翕,和樂且湛』。子曰:『父母其順矣乎』?必兄弟和而後父母順。友之關於孝蓋如此。」

禮記

[編輯]

《曲禮》

[編輯]

兄弟之讎不反兵。

陳註《不反兵》謂常以殺之之兵器自隨也。

《檀弓》

[編輯]

子夏問於孔子曰:「請問居昆弟之仇如之何?」曰:「仕弗 與共國,銜君命而使,雖遇之不鬥。」曰:「請問居從父昆 弟之仇如之何?」曰:「不為魁。主人能,則執兵而陪其後。」

「《有殯》,聞遠兄弟之喪」,雖緦必往。非兄弟,雖鄰不往。

陳註三年之喪,在殯不得出弔。然於兄弟則恩義存焉。故雖緦服,兄弟之異居而遠者,亦當往哭其喪。若非兄弟,則雖近不往。

有殯,聞遠兄弟之喪,哭於側室。無側室,哭於門內之 右。同國,則往哭之

《王制》

[編輯]

兄之齒,《雁行》。

陳註《鴈行》,並行而稍後也。

《喪服小記》

[編輯]

與諸侯為兄弟者,服斬。

陳註卿大夫於君,應服斬。若不為卿大夫,有五屬之親者,亦皆服斬衰。記者恐疑服本親兄弟之服,故特明之。謂國君兄弟先為本國卿大夫,今居他國未仕,而本國君卒,以有兄弟之親,又是舊君,必當反服斬也。不言「與君為兄弟」,而言「與諸侯為兄弟」,明在異國也。大全嚴陵方氏曰:「兄弟期喪耳,而與之服斬衰者,以其為君而有父道故也。」

《雜記》

[編輯]

凡主兄弟之喪,雖《疏》亦虞之。

陳註「《小功》緦麻」,疏服之兄弟也。彼無親者主之,而己主其喪,則當為之畢虞祔之祭。

儀禮

[編輯]

《喪服》

[編輯]

昆弟:

「昆」,兄也。釋曰:此亦至親以期斷。雲「昆,兄也」者,昆,明也,以其次長,故以明為稱。弟,第也,以其小,故以次第為名。

大夫之庶子為適昆弟。

兩言之者,「適子或為兄,或為弟。」釋曰:此大夫之妾子,故言庶。若適妻所生第二已下,當直雲昆弟,不言庶也。雲「兩言之」者,以其適妻所生適子,或長於妾子,或小於妾子,故云兩言之。適子或為兄,或為弟,是以經昆弟並言之。

《傳》曰:「何以期也?父之所不降,子亦不敢降也。」

大夫雖尊,不敢降其適,重之也。適子為庶昆弟。庶昆弟相為,亦如大夫為之。

大宗、小宗

按《喪服小記》云:「別子為祖,繼別為大宗。」謂若魯桓公適夫人文姜,生太子,名同,後為君。次子慶父、叔牙、季友,此三子謂之別子。別子者,皆以臣道事君,無兄弟相宗之法,與太子有別,又與後世為始,故稱別子也。大宗有一,小宗有四。大宗一者,別子之子,適者為諸弟來宗之,即謂之大宗。自此以下,適適相承,謂之百世不遷之宗。五服之內,親者月算如邦人,五服之外皆來宗之,為之齊衰,齊衰三月章,為宗子之母妻是也。小宗有四者,謂大宗之後生者,謂別子之弟。《小記》註云:別子之世,長子兄弟宗之,第二已下長者,親弟來宗之,為繼禰小宗,更一世長者,非直親兄弟。又從父昆弟亦來宗之,為繼祖小宗,更一世長者,非直親昆弟、從父昆弟,又有從祖昆弟來宗之,為繼曾祖小宗。更一世長者。非直親昆弟、從父昆弟、從祖昆弟來宗之,又有從曾祖昆弟來宗之,為繼高祖小宗也。更一世絕服不服來事,以彼自事五服內繼高祖已下者也。四者皆是小宗,則家家皆有兄弟相事,長者之小宗,雖家家盡有小宗,仍世事繼高祖已下之小宗也。是以《上傳》雲「有餘則歸之宗」,亦謂當家之長為小宗者也。

從父昆弟:

世父,叔父之子也。釋曰:昆弟親,為之期。此從父昆弟降一等,謂之從父昆弟。世叔父與祖為一體,又與己父為一體,緣親以致服,故云「從」也。降於親兄弟一等,是其常,故不傳問。

《為人後》者為其昆弟。

釋曰:在此者,以其小宗之後大宗,欲使厚於大宗之親,故次之在「從父昆弟」之下。

《傳》曰:「何以大功也?為人後者,降其昆弟也。」

釋曰:按下《記》雲「為人後者於昆弟降一等」者,故大功也。若然,於本宗餘親皆降一等也。

從祖昆弟:

父之從父,昆弟之子。釋曰:此是從祖父之子,故《鄭》云:「父之從父昆弟之子,己之再從兄弟。」

大夫、公之昆弟,大夫之子,於兄弟降一等。

「兄弟」,猶言族親也。凡不見者,以此求之也。釋曰:此三人所以降者,大夫以尊降,昆弟以旁尊降,大夫之子以厭降,是以總雲降一等。上經當已言訖,今又言之者,上雖言之,恐猶不盡,記人總結之,是以鄭雲凡不見者,以此求之。雲「兄弟猶言族親也」者,以下雲「小功已下為兄弟」,恐此兄弟亦據小功已下得降,故曰「猶族親也。」則此兄弟及下文為人後者為兄弟皆非小功已下,猶族親所容廣也。

「《為人後》者於兄弟降一等」,報於所為後之兄弟之子若子。

言「報」者,嫌其為宗子不降。釋曰:謂支子為大宗子,後反來為族親兄弟之類降一等。雲「於所為後之兄弟之子若子」者,此等之服,其義已見於《斬章》。雲「言報者,嫌其為宗子不降」者,以其出降本親,又宗子尊重,恐本親為宗子有不降服之嫌,故云報以明之,言報是兩相為服者也。

「兄弟皆在他邦」,加一等。不及知,父母,與兄弟居,加一 等。

「皆在他邦。」謂行仕出遊,若辟仇,不及知父母,父母早卒。釋曰:雲「在他邦加一等」者,二人共在他國,一死一不死,相愍不得辭於親眷,故加一等也。雲「不及知父母,與兄弟居,加一等」者,謂各有父母,或父母有早卒者,與兄弟共居而死,當愍其孤幼相育,特加一等。雲「皆在他邦謂行仕」者,孔子身行七十二國,不見仕者,以古者有出他國之理,故云謂行仕也。又雲「出遊」者,謂若孔子弟子朋友同遊他國,兄弟容有死者。又雲「若辟仇」者,《周禮調入》云:「從父兄弟之仇,不同國兄弟之仇」,辟諸千里之外,皆有兄弟共行之法也。雲「不及知父母,父母早卒」者,或遺腹子,或幼小未有知識,而父母早死者也。

《傳》曰:「何如則可謂之兄弟?」《傳》曰:「小功以下為兄弟。」

於此發《兄弟傳》者,嫌大功以上又加也。大功以上,若皆在他國,則親自親矣。若不及知父母,則固同財矣。釋曰:發問者,上經及記已有兄弟,皆是降等,唯此兄弟加一等,故怪而致問。引舊傳者,以有成文,故引之。雲「小功以下為兄弟」者,以其加一等故也。鄭雲「於此發兄弟傳者,嫌大功以上又加者也。」鄭亦據於此兄弟加一等發傳者,嫌大功以上親則親矣,又加之,故於小功發傳也。雲「大功以上若皆在他國,則親自親矣者,不可復加」者也。雲「若不及知父母,則固同財矣」者,據《經》不及知父母與兄弟居既親重,則財食是同,雖無父母,恩自隆重,不可復加也。

春秋四傳

[編輯]

《隱公不書即位》

[編輯]

《春秋》:隱公元年「春,王正月。」

《左傳》: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繼室以聲子,生隱公。宋 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為魯夫人」,故 仲子歸於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隱公立而奉之。 春王周,正月。不書即位,攝也。

《公羊傳》「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 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 統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 將平國而反之桓。曷為反之桓?桓幼而貴,隱長而卑。 其為尊卑也微,國人莫知隱長。又賢諸大夫,扳隱而 立之。隱於是焉而辭立,則未知桓之將必得立也。且」 如桓立,則恐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隱之立 為桓立也,隱長又賢,何以不宜立?立適以長不以賢, 立子以貴不以長。桓何以貴?母貴也。母貴則子何以 貴?子以母貴,母以子貴。

《穀梁傳》:「雖無事,必舉正月,謹始也。」公何以不言即位? 成公志也。焉成之言?君之不取為公也。君之不取為 公,何也?將以讓桓也。讓桓正乎?曰「不正。《春秋》成人之 美,不成人之惡,隱不正而成之,何也?將以惡桓也。」其 惡桓何也?隱將讓而桓弒之,則桓惡矣。桓弒而隱讓, 則隱善矣。善則其不正焉,何也?《春秋》貴義而不貴惠, 信道而不信邪。孝子揚父之美,不揚父之惡。先君之 欲與桓,非正也邪也。雖然,既勝其邪心以與隱矣。己 探先君之邪志而遂以與桓,則是成父之惡也。兄弟, 天倫也,為子受之父,為諸侯受之君,己廢天倫而忘 君父,以行小惠,曰「小道也。」若隱者,可謂輕千乘之國, 蹈道則未也。

《鄭莊公克段》

[編輯]

《春秋》:隱公元年:「夏五月,鄭伯克段於鄢。」

《左傳》:初,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 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 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 「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 城。大叔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 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 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對曰:「姜氏何 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 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 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公子呂曰:「國不 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 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大」叔又收貳以為 己邑,至於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 暱,厚將崩。」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 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於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書》曰:「鄭伯克段於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 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 也。

《公羊傳》「克之者何?殺之也。殺之則曷為謂之克?大鄭 伯之惡也。曷為大鄭伯之惡?母欲立之,己殺之,如勿 與而已矣。段者何?鄭伯之弟也。何以不稱弟?當國也。 其地何?當國也。齊人殺無知。何以不地?在內也。在內, 雖當國,不地也。不當國,雖在外,亦不地也。」

《穀梁傳》:「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殺也。何以不言殺?見 段之有徒眾也。段,鄭伯弟也。何以知其為弟也?殺世 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為弟也。段,弟也。而弗謂 弟,公子也。而弗謂公子,貶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賤 段而甚鄭伯也。何甚乎鄭伯?甚鄭伯之處心積慮,成 於殺也。於鄢遠也,猶曰取之其母之懷中而殺之雲」 爾,甚之也。然則為鄭伯者宜奈何?緩追逸賊,親親之 道也。

《胡傳》:「用兵,大事也,必君臣合謀而後動,則當稱國;命 公子呂為主帥,則當稱將;出車二百乘,則當稱師。三 者咸無稱焉,而專目鄭伯,是罪之在伯也,猶以為未 足。又《書》曰:『克段於鄢』。克者,力勝之詞。不稱弟,路人也。 於鄢,操之為已蹙矣。夫君親無將,段將以弟篡兄,以 臣伐君,必誅之罪也。而莊公特不勝其母焉爾。曷為 縱釋叔段,移於莊公,舉法若是,失輕重哉?」曰:姜氏當 武公存之時,常欲立段矣。及公既沒,姜以國君嫡母 主乎內,段以寵弟多才居乎外,國人又悅而歸之,恐 其終將軋己為後患也,故授之大邑而不為之所。縱 使失道以至於亂,然後以叛逆討之,則國人不敢從, 姜氏不敢主,而大叔屬籍當絕,不可「復居父母之邦」, 此鄭伯之志也。王政以善養人,推其所為,使百姓興 於仁而不偷也。況以惡養天倫,使陷於罪,因以翦之 乎?《春秋》推見至隱,首誅其意,以正人心,示天下為公, 不可以私亂也,垂訓之義大矣。

大全程子曰:「《書》曰『鄭伯克段於鄢』。鄭伯失為君之道,無兄弟之義,故稱鄭伯,而不言弟。克,勝也。言勝見弟之強,使之強,所以致其惡也。不書奔,義不繫於奔也。」張氏曰:「《春秋》於諸侯之國事則稱國,言君與大臣共圖之也。於其君之父子兄弟出入誅殺之事則稱君,著其君之志也。」勉齋黃氏曰:「鄭莊公無孝友之誠心,又不明於予奪之大義,故勉強以徇其母,而處心積慮以殺其弟也。使有孝友之誠心而又明於予奪之大義,則必能委曲順承,而區處得宜,如舜之於象也。」東萊呂氏曰:「『兄弟,天倫也。管、蔡之誅,周公之不幸也。史序其事曰:『乃致辟管叔於商』,一語而三致意焉』。辟之為言法也,王法之所當加也。周公以王」法討叛臣,周公不幸適屍其責,本非兄弟之相戕者也,而其詞猶始以「乃」,而繼以「致」,「重之」、惜之,憂之、難之,徘徊猶豫不忍之意,惻然見於言外,此固天理人情之極也。鄭伯養成叔段之惡,納之於誅,芟鋤剪伐,略無一毫顧惜,《春秋》因其情而書之曰「鄭伯克段於鄢」,得雋則謂之克,勝敵則謂之「克」,此何事而言克乎?鄭伯泯滅民彝,視其弟如戎狄寇讎,勦除蕩覆,不遺餘力,此《春秋》所以因其情而命之以克也。謂之克則不可言弟,謂之弟則不可言克。蓋克非可用於弟,而弟亦非可克之人,二者固不得而並也。張氏曰:「仁人之於弟,不藏怒宿怨,其或不中不才,亦必正之以義,使不格姦;厚之以恩,使」不離富貴。今莊公之於叔段,無念鞠子哀之心,而懷其母偏愛,欲奪己位之恨,授之大都而不為之所,縱使失道,以至於亂。方其居京收邑之時,可制而不制,如鷙將擊而匿形。於未發之先,稔其惡以待其成。及其逆跡已露,然後以寇讎之法討之。以力勝為事,必誅為期。至於伐京伐鄢之日,雖段之死,於兵有所不恤矣。經不言弟,段固罪其不弟,然莊公非特以段之不才棄之,乃其心實欲養其惡,待以寇賊,無復天倫之念,故《書》曰「克段於鄢。」然後莊公忮忍之心,施於同氣者,舉形於筆削之間矣。啖氏曰:「不言段奔,乃夫子譏其志在於殺。若言奔,則鄭伯但有逐弟之惡,無殺弟之罪也。」

《夷仲年來聘》

[編輯]

《春秋》隱公七年「夏,齊侯使其弟年來聘。」

《左傳》:「齊侯使夷仲年來聘,結艾之盟也。」

《公羊傳》:「其稱弟何?母弟稱弟,母兄稱兄。」

《穀梁傳》:「諸侯之尊,弟兄不得以屬通。其弟雲者,以其 來接於我,舉其貴者也。」

《胡傳》:「兄弟,先公之子」,不稱公子,貶也。書盟、書帥師而 稱兄弟者,罪其有寵愛之私。書出奔、書歸而稱兄弟 者,責其薄友恭之義。攷於事而《春秋》之情可見矣。年 者,齊僖公母弟也。程氏謂:「先儒謂母弟者,蓋緣《禮》有 立嫡子同母弟之文,其曰同母,蓋為嫡耳,非以為加 親也。」此義不明久矣。僖公私於同母,寵愛異於他弟施及其子,猶與適等,而襄公絀之,遂成篡弒之禍,故 聖人於年來聘,特變文書弟以示貶焉。《鄭語》「來盟」、「黑 背」、「帥師」,皆罪其私也。《書》云:「於弟弗念天顯,乃弗克恭 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於弟,天惟與我民彝 大泯亂。陳光奔楚而稱弟,不念鞠子哀矣。盜殺衛縶 而稱兄,其亦不念天顯矣。秦鍼、宋辰,皆責其薄也。仁 人於兄弟,絕偏繫之私,篤友恭之義,人倫正而天理 存,其《春秋》以訓天下與來世之意也。

大全程子曰:「凡不稱公子而稱弟者,或責其失弟兄之義,或罪其以弟之愛而寵任之過。《左氏》《公羊傳》皆曰:『年齊僖公之母弟』。」先儒母弟之說,蓋緣禮文有立嫡子同母弟之說。其曰同母弟,蓋謂嫡耳,非以同母為加親也。若以同母為加親,是不知人理,近於禽道也。天下不明斯義也久矣。僖公愛年,其子尚禮秩如嫡,卒致篡弒之禍。書弟,見其以弟之愛,而寵任之過也。汪氏曰:「齊侯非不愛其弟也,迷於其義,故以愛為害矣。」張氏曰:「親親之道,尊其位,重其祿,非賢則不及以政。齊僖愛其弟,聘魯致女,交政鄰國,一一使之愛之之過,遂致亂嫡庶之辨,以啟無知篡逆之禍。聖人以其過於溺愛之私,而失親親之義,故特」書「其弟」以貶之,而著後日之禍,始於僖公之不早辨也。

《鄭莊公卒》

[編輯]

《春秋》桓公十有一年夏五月癸未,鄭伯寤生卒。 《左傳》夏,鄭莊公卒。初,祭封人仲足有寵於莊公,莊公 使為卿。為公娶鄧曼,生昭公,故祭仲立之。宋雍氏女 於鄭莊公,曰雍姞,生厲公。雍氏宗有寵於宋莊公,故 誘祭仲而執之,曰:「不立突,將死。」亦執厲公而求賂焉。 祭仲與宋人盟,以厲公歸而立之。

《胡傳》:鄭莊公志殺其弟,使餬其口於四方,自以為保 國之計,得也。然身沒未幾而世嫡出奔,庶孽奪正,公 子互爭,兵革不息,忽、儀、亹、突之際,其禍憯矣。亂之初 生也,起於一念之不善,後世則而象之,至於兄弟相 殘,國內大亂,民人思保其室家而不得,不亦酷乎!有 國者所以必循天理,而不可以私慾滅之也。莊公之 事,可以為永鑒矣。

大全陳氏曰:「《春秋》之初,罪莫甚於鄭、莊,宋、魯、齊、衛次之,而父子兄弟之禍,亦莫甚於此五國者,是可為不臣者之戒矣。」

《齊小白糾》

[編輯]

《春秋》莊公八年「冬十有一月癸未,齊無知弒其君諸 兒。九年春,齊人殺無知。夏,公伐齊,納子糾。齊小白入 於齊。秋八月庚申,及齊師戰於乾時,我師敗績。九月, 齊人取子糾殺之。」

《左傳》:初,襄公立無常,鮑叔牙曰:「君使民慢,亂將作矣。」 奉公子小白出奔莒。亂作,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糾來 奔。初,公孫無知虐於雍廩。九年春,雍廩殺無知。夏,公 伐齊,納子糾。桓公自莒先入。秋,師及齊師戰於乾時, 我師敗績。公喪戎路,傳乘而歸。秦子、梁子以公旗辟 於下道,是以皆止。鮑叔帥師來言曰:「子糾,親也,請君 討之。管召,讎也,請受而甘心焉。」乃殺子糾於生竇,召 忽死之,管仲請囚。

《公羊傳》「納者何?入辭也。其言伐之何?伐而言納者,猶 不能納也。糾者何?公子糾也。何以不稱公子?君前臣 名也。」

《胡傳》:《左氏》書子糾二《傳》曰:「伐齊納糾,君子以《公》《穀》為 正。納者不受而強致之,稱『入』者難詞。糾不書子者,明 糾不當立也;以小白繫齊者,明小白宜有齊也。所以 然者,襄公見殺,糾與小白皆以庶子出奔,而糾弟也, 又未嘗為世子。按史稱周公誅管、蔡以安周,齊桓殺 其弟以反國,是糾幼而小白長,其有齊宜矣。宜則何」 以不稱公子?內無所承,上不稟命,故以王法絕之也。 桓公於王法雖可絕,視子糾則當立,故管仲相桓為 徙義,而聖人稱之曰:「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召忽 死於子糾為傷勇,比諸匹夫匹婦之諒,自經於溝瀆 而莫之知也。取者,不義之詞。前書納糾不稱子者,明 不當立也。此書殺糾復稱子者,明不當殺也。或奪或 予,於義各安,《春秋》精意也。仁人之於兄弟,不藏怒焉, 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已。糾雖爭立,越在他國,置而勿 問可也。必請於魯殺之,然後快於心,其不仁亦甚矣。 後世以傳讓為名而取國者,必殺其主,以為一人心, 防後患,意與此同,流毒豈不遠哉!故孟子曰:「五伯、三 王之罪人也。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

大全朱子曰:程子以薄昭之言證桓公之為兄,而荀卿嘗謂桓公殺兄以爭國,其言固出於薄昭之前,未可以此證其必然。但以《公》《穀》《春秋》所書之文為據,參以夫子答子路、子貢之言斷之。蓋聖人之於人,功罪不相掩,今但稱管仲之功而不言其罪,則可見不死子糾之難,無害於義,而桓公、子糾之長少從以明矣。王氏曰:《杜氏注》:小白,僖公庶子;子糾,小白,庶兄。《公羊》謂「小白稱入為篡辭。」《穀梁》謂:小

白不讓子糾,太史公序小白次子糾,皆以子糾為兄,小白為弟,且謂皆僖公子。韓宣子亦謂齊桓衛姬之子,有寵於僖。而程子謂「襄公子」 ,似據《左傳》公子小白、公子糾蒙襄公立而言。今考小白與糾,其為僖公或襄公之子,則不可考。然以《經》考之,忽繫鄭而突不繫鄭,羈繫曹而赤不繫曹,則嫡庶之辨也。《捷菑》不繫邾,而書「弗克納」 ,則長幼之辨也。今小白繫齊,則鄭忽、曹羈之例也。糾不稱子而稱納,則捷、菑之例也。是則小白當立而糾不當立明矣。以《經》別《傳》之真偽,則《公》《穀》、杜氏不可信也。況夫子盛稱管仲之功而不責其忘君事讎,別其長幼是非,豈不灼然可見哉!魯莊忘讎而納其公子,奉少奪長,興師以助不正,卒至於敗;書「公」 「伐」 ,書「納」 ,而罪惡著矣。張氏曰:「糾者,齊桓之兄弟也。以其不當爭而爭立則為罪;以其骨肉之至親則不可殺。為齊桓者當列其罪以告魯人,且明示親親之義而全其生,則恩義兩得矣。夫殺兄弟當自君,而稱齊人者,廢立之際,殺生予奪,寄於當國大臣之手,毫釐之差,霄壤之謬。今」 齊大夫始以糾為先君之子,而盟欲立之,始謀不審,已為罪矣。及桓公得國,又不體其君天倫之恩,從議親之辟,以赦其罪,而必殺之,廢興生死,輕率甚矣,故加子於糾,又書「齊人」 、書「取」 、書「殺」 ,以責其舉國君臣忘親失義之罪也。蓋天倫之重,苟未至如管叔之得罪宗廟先君與天下之民,則必當以親親而全其生。此聖人以至公之心示後世,異於私天下為己有,欲絕亂本禍根,而推刃於先君之遺體者矣。汪氏曰:「王者之道,自脩身正家以及於為國,桓公殺子糾,晉文殺懷公以取國。夫子糾、懷公,論長幼之序,雖不當立,而桓、文之殺亦非也。以是得國而霸諸侯,其本固已不正矣。此仲尼之門五」 尺童子,所以羞稱五霸也。殺懷公之事不見於經,非削之也,舊史不存耳。廬陵李氏曰:「子糾書法與子般、子野同,故《公》《穀》皆以為貴而當立。殊不知前不書子,責子糾以天倫之義;此復書子,責桓公以天倫之恩也。」

《公子牙卒》

[編輯]

《春秋》莊公三十有二年秋七月癸巳,公子牙卒。 《左傳》:初,公築臺臨黨氏,見孟任,從之閟,而以夫人言 許之,割臂盟公,生子般焉。雩講於梁氏,女,公子觀之, 圉人犖自牆外與之戲,子般怒,使鞭之。公曰:「不如殺 之,是不可鞭。犖有力焉,能投蓋於稷門。」公疾,問後於 叔牙,對曰:「慶父材。」問於季友,對曰:「臣以死奉般。」公曰: 「『鄉者』。牙曰:『慶父材成季,使以君命,命僖叔,待於鍼巫 氏。使鍼季酖之,曰:『飲此,則有後於魯國。不然,死且無 後』』。」飲之,歸,及逵泉而卒。立叔孫氏。

《公羊傳》何以不稱弟?殺也。殺則曷為不言刺為季子 諱殺也。曷為為季子諱殺?季子之遏惡也,不以為國 獄,緣季子之心而為之諱。季子之遏惡奈何?莊公病 將死,以病召季子,季子至而授之以國政,曰:「寡人即 不起此病,吾將焉致乎魯國?」季子曰:「般也存,君何憂 焉?」公曰:「庸得若是乎?」牙謂我曰:「魯一生一及,君已知 之矣,慶父也存。」季子曰:「夫何敢?是將為亂乎?夫何敢!」 俄而牙弒,械成季子,和藥而飲之,曰:「公子從吾言而 飲此,則必可以無為天下戮笑,必有後乎?魯國不從 吾言而不飲此,則必為天下戮笑,必無後乎?」魯國於 是從其言而飲之,飲之無累氏,至乎《王堤》而死。公子 牙今將爾辭,曷為與親弒者同?君親「無將,將而誅焉, 然則善之與?」曰:然。殺世子母弟,直稱君者,甚之也。季 子殺母兄,何善爾?誅不得辟兄,君臣之義也。然則曷 為不直誅而酖之行誅乎?兄隱而逃之,使託若以疾 死然,親親之道也。

《胡傳》:「牙有今將之心,而季子殺之。」其不言刺者,《公羊》 以為善之誅不避兄,君臣之義也。若以疾死,親親之 道也。陸淳曰:「季子恩義俱立,變而得中,夫子書其自 卒,以示無譏也。」得之矣。

大全石氏曰:「兄弟之親,君臣之義,皆不可廢也。一之於愛,則義有所不立;一之於義,則愛有所不行。於此之際,非聖賢不能處也。武王終管、蔡,導武庚以叛。周公顧兄弟之愛,則國必敗,君必危。周公不以天下徇一人之私,不以私愛廢君臣之義,仗大義而誅之,後世不以為不仁。叔牙欲立慶父,季友顧兄弟之愛,則慶父」必立,魯國必亂。季子不以私恩害天下之公,不以一人易一國之利。奮大公而酖之,後世必有以察之。周公誅管、蔡則暴其罪,季友酖叔牙則微其跡。二叔之罪已彰,僖叔之罪尚隱,而不可知也,故以「自卒」為文也。

《衛元咺奔晉》

[編輯]

《春秋》僖公二十有八年夏六月,衛元咺出奔晉。 《左傳》或訴元咺於衛侯曰:「立叔武矣。」其子角從公,公 使殺之。咺不廢命,奉夷叔以入守。六月,晉人復衛侯。

甯武子與衛人盟於宛濮,曰:「天禍衛國,君臣不協,以
考證
及此憂也。今天誘其衷,使皆降心以相從也。不有居

者,誰守社稷?不有行者,誰扞牧圉?不協之故,用昭乞 盟。於爾大神,以誘天衷。自今日以往,既盟之後,行者 無保其力,居者無懼其罪,有渝此盟,以相及也。明神 先君,是糾是殛。」國人聞此盟也,而後不貳。衛侯先期 入,甯子先長牂守門,以為使也,與之乘而入。公子㪜 犬、華仲前驅。叔武將沐,聞公至,喜,捉髮走出,前驅射 而殺之。公知其無罪也,枕之股而哭之。㪜犬走出,公 使殺之。元咺出奔晉。

《胡傳》:衛侯失國,出奔則不名,復歸得國何以名?殺叔 武也。叔武者,衛侯之弟也。晉文公有憾於衛侯而不 釋怨,於是逐衛侯,立叔武。叔武辭立而他人立,則恐 衛侯之不得反也,於是己立乎其位,俟反衛侯。衛侯 得反,而疑其弟,則曰「叔武篡我。元咺爭之曰『叔武無 罪』。衛侯不信其言,終殺叔武。是不念鞠子哀,而以爭」 國為心,亂民彝,滅天理,其為罪大矣,此其所以名也。 元咺由是走之晉而訟其君。然衛侯初歸則稱復,再 歸何以不稱「復」乎?《春秋》立法甚嚴,而待人以恕。鄭之 初歸,雖殺叔武,既名之矣,猶意其或出於誤而能革 也,是以稱「復。」及其再歸,又殺元咺及公子瑕,則是終 以爭國為心,長惡不悛,無自艾之意矣,是以不稱復。 其曰「歸於衛」者,易詞也。諸侯嗣,故稱「復」者,繼之也。不 稱「復」者,絕之也,而國非其國矣。

大全張氏曰:「衛成公書名,聽讒慝之言,殺無罪之弟也。《前驅》殺叔武而罪衛侯者,蓋殺元咺之子角,又自疑叔武而先期入,此叔武之所以死於前驅也。」臨川吳氏曰:「衛侯怒元咺之立叔武而殺其子,故前驅㪜犬探衛侯之心,陽為不識叔武而射殺之。㪜犬見衛侯哭弟之哀,於是走出。衛侯使殺之者,亦聊以歸獄雲爾。」家氏曰:「元咺奉叔武如會,此亦征繕以輔孺子之意。叔武非敢以君位自居也,晉人列之於會,待以君禮。衛人謂晉文將立叔武矣。俄而衛侯來歸,無以洩其逃廢之憾,殺叔武焉,怒於晉而移之於其弟。衛侯之罪大矣,故其奔也不名,於其復也名之。」劉氏曰:「如《左氏傳》言殺叔武者,衛侯不知情,又為」叔武報殺其弟,又親枕之股而哭之,兄弟之恩篤矣,元咺何為奔晉,愬殺其弟乎?假令咺誣其君,訟當不勝,何故衛侯反不勝乎?晉豈不知其為叔武殺㪜犬乎?《左氏》之說非也。

《躋僖公》

[編輯]

《春秋》文公二年八月丁卯,大事於大廟,躋僖公。 《左傳》逆祀也。於是夏父弗忌為宗伯,尊僖公。且明見 曰:「吾見新鬼大,故鬼小。先大後小,順也;躋聖賢,明也; 明順,禮也。君子以為失禮。禮無不順。祀,國之大事也, 而逆之,可謂禮乎?子雖齊聖,不先父食久矣。故禹不 先鯀,湯不先契,文、武不先不窋。宋祖帝乙,鄭祖厲王, 猶上」祖也,是以《魯頌》曰:「《春秋》匪解,享祀不忒,皇皇后 帝,皇祖后稷。」君子曰:「禮謂其后稷親而先帝也。《詩》曰: 『問我諸姑,遂及伯姊』。」君子曰:「禮謂其姊親而先姑也。」 仲尼曰:「臧文仲,其不仁者三,不知者三。下展禽,廢六 關,妾織蒲,三不仁也;作虛器,縱逆祀,祀爰居,三不知 也。」

《公羊傳》:「大事者何?大祫也。大祫者何?合祭也。其合祭 奈何?毀廟之主,陳於太祖。未毀廟之主,皆升合食於 太祖。五年而再殷祭。躋者何?升也。何言乎升僖公譏。 何譏爾?逆祀也。其逆祀者何?先禰而後祖也。」

《穀梁傳》:「大事者何?大是事也,著祫嘗。祫祭者,毀廟之 主陳於太祖,未毀廟之主皆升合祭於太祖。躋,升也, 先親而後祖也,逆祀也。逆祀則是無昭穆也,無昭穆 則是無祖也,無祖則無天也。故曰『文無天。無天者,是 無天而行也。君子不以親親害尊尊,此《春秋》之義也』。」 《胡傳》:「有事者,時祭,大事祫也。合群廟之主食於太廟」, 升僖於閔之上也。閔、僖二公,親則兄弟,分則君臣。以 為逆祀者,兄弟之不先君臣,禮也。君子不以親親害 尊尊,故《左氏》則曰:「祀,國之大事,而逆之可乎?子雖齊 聖,不先父食久矣。」《公羊》則曰:「其逆祀,先禰而後祖也。」 《穀梁》則曰:逆祀則是無昭穆也,無昭穆則是無祖也。 閔、僖非祖禰,而謂之祖禰者何?臣子一例也。夫有天 下者事七世,諸侯五世。說《禮》者曰:「世指父子,非兄弟 也。」然《三傳》同以閔公為祖,而臣子一例。是以僖公父 視閔公為禮,而父死子繼,兄亡弟及,名號雖不同,其 為世一矣。

大全何氏曰:「僖是閔兄,不得為父子。嘗為臣,繼閔而立廟坐宜次閔下。」范氏曰:「僖公雖長,已為臣矣;閔公雖小,已為君矣。臣不可以先君,猶子不可以先父,故以昭穆父祖而喻。」臨川吳氏曰:「閔、僖曾為君臣,義同父子。閔猶父也,僖猶子也;躋僖於閔之上,是先子後父也。」劉氏曰:「僖公於閔非父子也,然與親父子相襲無以」異,臣子一體也。君之則我以臣事之;父之則我以子奉之。是故為人後者則為之子矣。彼不以子繼父,則必以臣繼君。君臣

「猶父子,則父子猶君臣也。」 舜之有天下,祖顓頊而宗堯。堯非同姓也,受國焉爾,非同姓尚宗之,況親親乎!蜀孫氏曰:「世與昭穆雲者,據父子之正而言也。若兄弟則昭穆同,不得以世數之矣。」 高氏曰:「父子相繼,禮之常也。至於傳之兄弟,則亦不得已焉耳。既授以國,則所傳者雖非子,亦猶子道也;傳之者雖非其父,亦猶父道也。」 漢之惠、文,亦兄弟相繼,而當時議者推文帝上繼高祖,而惠帝親受高祖天下者,反不得與昭穆之正。至於光武,當繼平帝,又自以世次當為元帝後,皆背經違禮而不可傳者也。凡人君以兄弟為後者,必非有子者也,引而為嗣,臣子一體矣。而當嗣者,反以兄弟之故,不繼所受國者而繼「先君」 ,則是所受國者竟莫之嗣,生則以臣子事之,死則以兄弟治之,忘生倍死。況己實受之後君,今乃自繼先君,不唯棄後君命己之意,又廢先君傳授之命,人民土地則歸之己,而父子之禮則恥不為,此皆不可者也,豈所以重受國之意也?

《叔肸卒》

[編輯]

《春秋》宣公十有七年「冬十有一月壬午,公弟叔肸卒。」 《左傳》公母弟也。凡太子之母弟,公在曰公子,不在曰 弟。凡稱弟,皆母弟也。

《穀梁傳》:其曰公弟叔肸,賢之也。其賢之何也?宣弒而 非之也。非之,則胡為不去也?曰:「兄弟也,何去而之?」與 之財,則曰「我足矣。」織屨而食,終身不食宣公之食。君 子以是為通恩也,以取貴乎《春秋》。

胡傳稱弟,得弟道也;稱字,賢也。何賢乎?叔肸宣弒而 非之也。非之,則胡為不去也?兄弟無絕道,故雖非之 而不去也。與之財,則曰「我足矣。」終身不食宣公之祿, 君子以是為通恩也。論情可以明親親,言義可以厲 不軌,所以取貴乎?《春秋》書曰「公弟」而稱字,以表之也。 公子為正大夫而書卒,貴也;不為大夫而特書卒,賢 也。或以為叔肸寵弟,在宣公有私親之愛,故生而賜 氏,俾世其卿,與季友、仲遂比,則其說誤矣。誠使叔肸 有寵,生而賜氏,則是貴戚用事之卿,豈有不見於經 者?《齊年》《鄭語》,在外之見於經者,季友、仲遂,在內之見 於經者,勢必與聞政事,執國命矣。況宣公之時,煩於 聘問朝會之禮,遂蔑季孫歸父,交於鄰國眾矣,而獨 叔肸不與焉,其非生而賜氏,俾世其卿,亦明矣。

大全啖氏曰:「叔肸非卿,卒而特書之,嘉其行合於義,曰『公弟』」,明其得弟道也。《穀梁》於鱄言合於《春秋》,此言取貴於《春秋》,既合義,又足貴也,故書字以褒之。

《衛黑背侵鄭》

[編輯]

《春秋》:成公十年「春,衛侯之弟黑背帥師侵鄭。」

《左傳》:「衛子叔黑背侵鄭,晉命也。」

《胡傳》:按《左氏》,衛子叔黑背侵鄭,晉命也。其曰「衛侯之 弟」者,子叔黑背生公孫剽,孫林父、甯殖出衛侯衎而 立剽,亦以父有寵愛之私,故得立耳。此與齊之夷仲 年無異,其特書「弟」以為後戒,可謂深切著明矣。

大全永嘉呂氏曰:「或謂不書爵命氏族者,未命也,未命則一匹夫耳。來聘、來盟,匹夫而代大夫之事也;帥師,匹夫而代諸侯之權也。師者,人之司命,而治亂安危所係寄之匹夫,亦已輕矣。吁!此說非也。夫既命之盟、聘、帥師矣,焉有非大夫而可以任國事哉?其書『弟』者,蓋以見其私爾。仁人之於兄弟,固親愛之而已矣;待之」過厚,亦非所以為中。齊年之子無知,黑背之子剽,皆致篡立。《春秋》以弟書者,豈非以寵愛之私聞於鄰國,而史冊書之,孔子因以記之乎?周天王弟佞夫、陳黃、衛鱄、秦鍼、陳招、衛縶、宋辰,或殺或奔或叛,書之,所以見其薄友愛之義也。一則以厚,一則以薄,悉書於經,而兄弟之義著矣。

《剌公子偃》

[編輯]

《春秋》成公十有六年「冬十有二月乙酉,刺公子偃。」 《穀梁傳》:「大夫日卒,正也。先刺後名,殺無罪也。」

《胡傳》:「按《左氏》,宣伯通於穆姜,欲去季、孟而取其室。戰 於鄢陵之日,公將行,穆姜送公而使逐二子。公以晉 難告,曰:『請反而聽命』。姜怒,公子偃、公子鉏趨過,指之 曰:『女不可,是皆君也』。公待於壞隤,中宮儆備,設守而 後行,是以後使孟獻子守於公宮。宣伯使告卻犫曰: 『魯侯待於壞隤,以待勝者』。卻犫取貨於宣伯,而訴公」 於晉侯。晉侯不見公。公會諸侯伐鄭。將行,姜又命公 如初,公又申守而行。宣伯使告卻犫曰:「魯之有季、孟, 猶晉之有欒、范也,政令於是乎成。今其謀曰:『晉政多 門,不可從也。寧事齊、楚,有亡而已,蔑從晉矣。若欲得 志於魯,請止行父而殺之,我斃蔑也。不然,歸必叛』。」晉 人執季文子於苕丘。公還,待於鄆。使子叔聲伯請季 孫於晉。郤犨曰:「苟去仲孫蔑而止季孫行父,吾與子 國,親於公室。」對曰:「僑如之情,子必聞之矣。若去蔑與 行父,是大棄魯國而罪寡君也;若猶不棄,使寡君得 事晉君,則夫二人者,魯國社稷之臣也。若朝亡之,魯 必夕亡。」範文子謂《欒武子》曰:「季孫於魯,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馬不食粟,可不謂忠乎?信讒慝而棄忠良,若 諸侯何?」乃許魯平。赦季孫出、叔孫僑如而盟之。季孫 及郤犨盟於扈。歸,剌公子偃。

大全臨川吳氏曰:「象謀殺舜,及舜為天子則封之,舜豈不知象之謀殺己哉?故孟子以為『仁人之於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富貴之,此舜所以盡為兄之道,而為人倫之至也。偃雖為穆姜所指,然不過脅公使從己爾,未見姜真有廢立之謀,而偃實有今將之心也。今僑如既逐成公,當修身齊家以感化其母』」,威權在己,則偃雖真有邪謀,亦焉所施?乃不能制其母,而怒其弟,竟殺之。其視舜之所以處象者為何如也?「公子」者,非氏也,屬也,言先公之子也,而可殺乎?

《陳公子黃奔楚》

[編輯]

《春秋》:襄公二十年「秋,陳侯之弟黃出奔楚。」

《左傳》:蔡公子燮欲以蔡之晉,蔡人殺之。公子履,其母 弟也,故出奔楚。陳慶虎、慶寅畏公子黃之偪,愬諸楚 曰:「與蔡司馬同謀。」楚人以為討。公子黃出奔楚。初,蔡 文侯欲事晉,曰:「先君與於踐土之盟,晉不可棄,且兄 弟也。」畏楚,不能行而卒。楚人使蔡無常,公子燮求從 先君以利,蔡不能而死。《書》曰「蔡殺其大夫公子燮」,言 不與民同欲也。陳侯之弟黃出奔楚,言非其罪也。公 於黃將出奔,呼於國曰:「慶氏無道,求專陳國,暴蔑其 君,而去其親。五年不滅,是無天也。」

《穀梁傳》:「諸侯之尊,弟兄不得以屬通。其弟雲者,親之 也。親而奔之,惡也。」

大全高氏曰:「黃與履何以奔楚?自理也。黃以寵任太過,權逼其卿,慶氏譖之,而陳侯不能為之辨明,是以一國之大,不能容一弟也。」襄陵許氏曰:「二慶執陳之權,外介大國以奔其君之弟,而哀公力不能正,則國何恃而不亡?」廬陵李氏曰:「杜《釋例》曰:『兄而害弟者,稱弟以章兄罪』。此例可施於陳黃、秦鍼、衛鱄、宋辰,弟而害兄」,則去「弟」以罪弟,此例可施於鄭段,然於通例不甚合。又《左氏》以為「罪公子燮,不與民同欲」者,謬矣。

《衛鱄奔晉》

[編輯]

《春秋》襄公二十有七年夏,衛侯之弟鱄出奔晉。 《左傳》:衛甯喜專,公患之。公孫免餘殺之。子鮮曰:「逐我 者出,納我者死。賞罰無章,何以沮勸?君失其信,而國 無刑,不亦難乎?且鱄實使之。」遂出奔晉。公使止之,不 可。及河,又使止之,止使者而盟於河,託於木門。不鄉 衛國而坐木門。大夫勸之仕,不可曰:「仕而廢其事,罪 也。從之,昭吾所以出也。將誰愬乎?吾不可以立於人 之朝矣。」終身不仕。公喪之,如稅服終身。

《公羊傳》:衛殺其大夫甯喜,則衛侯之弟鱄。曷為出奔 晉?為殺甯喜出奔也。曷為為殺甯喜出奔衛?甯殖與 孫林父逐衛侯而立公孫剽。甯殖病將死,謂喜曰:「黜 公者,非吾意也,孫氏為之。我即死,女能固納公乎?」喜 曰:「諾。」甯殖死,喜立為大夫。使人謂獻公曰:「黜公者,非 甯氏也,孫氏為之。吾欲納公,何如?」獻公曰:「子苟納我, 吾請與子盟。」喜曰:「無所用盟,請使公子鱄約之。」獻公 謂公子鱄曰:「『甯氏將納我,吾欲與之盟』。其言曰:『無所 用盟,請使公子鱄約之』。子固為我與之約矣。」公子鱄 辭曰:「夫負羈𦄌執鐵鑕,從君東西南北,則是臣僕庶 孽之事也。若夫約言為信,則非臣僕庶孽之所敢與 也。」獻公怒曰:「黜我者非甯氏與孫氏,凡在爾!」公子鱄 不得已而與之約,已約歸,至,殺甯喜。公子鱄挈其妻 子而去之,將濟於河,挈其妻子而與之盟,曰:「苟有履 衛地,食衛粟者,昧雉彼視。」

《穀梁傳》:「鱄雖急納其兄,與人之臣謀弒其君,是亦弒 君者也,其曰弟何也?鱄有是信者,君賂不入乎喜而 殺喜,是君不直乎喜也,故出奔晉,織絇、邯鄲,終身不 言衛。鱄之去,合乎《春秋》。」

《胡傳》:「衛侯之入,使鱄與甯喜約言。既殺甯喜,鱄病失 言,遂出奔晉,託於木門,不鄉衛國而坐木門。大夫勸 之仕,不可曰:仕而廢其事,罪也。從之,昭吾所以出也。 吾不可以立於人之朝矣。終身不仕,其稱弟,罪衛侯 也。」《穀梁》:子曰:「鱄之去,合乎《春秋》。」

大全家氏曰:鱄始御其君兄之命,以與甯喜約,固許之以專衛國之政。今以其專而殺之,在衛,獻為食言,鱄自以失信於死者,逃其兄而去之。夫鱄,衛獻之母弟也。獻非鱄,不得返國。今甫奠於位,而不能安鱄之身,獻之不友甚矣。書「衛侯之弟」,譏不友也。范氏曰:「喜雖弒君,本與鱄約納獻公,獻公由喜得入,己與喜以君臣」從事矣。《春秋》撥亂重盟約,今獻公背之,而殺忠於己者,是獻公惡而難親也。鱄懼禍將及,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鱄之去衛,其心合於《春秋》。劉氏曰:「衛侯忌小忿以誅有功,損大信以疑至親,使鱄至於去國逃死者,無人君之道故也。當此之時,鱄以全身不罹於惡名為智,以毋使其兄有誅弟之惡」為義,以《不翹世》以自潔為忠

「以不仕而能矯國之失為廉,可謂重己」 者,是乃君子之所貴也。

《王殺佞夫》

[編輯]

《春秋》:襄公三十年「夏五月,天王殺其弟佞夫。」

《左傳》:初,王儋季卒,其子括將見王而歎。單公子愆期 為靈王御士,過諸廷,聞其嘆而言曰:「嗚呼,必有此夫!」 入以告王,且曰:「必殺之。不慼而願大,視躁而足高,心 在他矣,不殺必害。」王曰:「童子何知?」及靈王崩,儋括欲 立王子佞夫,佞夫弗知。戊子,儋括圍蒍,逐成愆,成愆 奔平畤。五月癸巳,尹言多、劉毅、單蔑、甘過、鞏成殺佞 夫,括瑕廖奔晉。書曰:「天王殺其弟佞夫,罪在王也。」 《穀梁傳傳》曰:「諸侯且不首惡,況於天子乎?君無忍親 之義,天子諸侯所親者,唯長子母弟耳。天王殺其弟 佞夫甚之也。」

大全孫氏曰:《春秋》之義,天子得專殺,故二百四十年無天王殺大夫文。此言殺其弟佞夫者,景王不能容一母,弟不可不見也。呂氏曰:「言殺其弟,無親親之恩也。」張氏曰:「王者之道,親親而及天下,則治有序;別嫌疑以明賞罰,則政有經。周景王初立,儋括謀亂而免,佞夫不知而死,所厚者薄,本心亡矣,所以終欲黜嫡立庶」,而致子朝之亂也。臨川吳氏曰:「象欲殺舜,而舜封之為諸侯。仁人之於弟蓋如此。」儋括為亂,佞夫實不知謀,而尹、劉諸人乃殺佞夫。書王殺者,罪王不能免其弟也。陳氏曰:「凡王殺不書,雖王子不書,甚者母弟亦不害。必殺無罪也而後書。」

《秦鍼奔晉》

[編輯]

《春秋》:昭公元年「夏,秦伯之弟鍼出奔晉。」

《左傳》:秦後子有寵於桓如二君於景,其母曰:「弗去,懼 選。」癸卯,鍼適晉,其車千乘,書曰:「秦伯之弟鍼出奔晉。」 罪秦伯也。後子享晉侯,造舟於河十里,舍車自雍及 絳歸,取酬幣,終事八反。司馬侯問焉,曰:「子之車盡於 此而已乎?」對曰:「此之謂多矣。若能少此,吾何以得見 女?」叔齊以告公,且曰:「秦公子必歸。臣聞君子能知其 過,必有令圖,令圖,天所贊也。」後子見趙孟,趙孟曰:「吾 子其曷歸?」對曰:「鍼懼選於寡君,是以在此,將待嗣君。」 趙孟曰:「秦君何如?」對曰:「無道。」趙孟曰:「亡乎?」對曰:「何為? 一世無道,國未艾也。國於天地,有與立焉,不數世淫, 弗能斃也。」趙孟曰:「天乎?」對曰:「有焉。」趙孟曰:「其幾何?」對 曰:「鍼聞之,國無道而年穀和熟,天贊之也,鮮不五稔。」 《公羊傳》:「秦無大夫,此何以書?仕諸晉也。曷為仕諸晉? 有千乘之國,而不能容其母弟,故君子謂之出奔也。」 《穀梁傳》:「諸侯之尊,弟兄不得以屬通。其弟雲者,親之 也。親而奔之,惡也。」

《胡傳》:按《左氏》,「秦後子有寵於桓如二君於景,其母曰: 『弗去,懼選鍼,遂出奔。書。此見人君寵愛其子,不差以 禮,是禍之也。鍼之適晉,其車千乘,司馬侯問焉,曰:『子 之車盡於此乎』?對曰:『此謂多矣。若能少此,吾何以得 見』?叔齊曰:『秦公子必歸,能知其過,必有令圖。令圖,天 所贊也』。後五年,秦伯卒,後子歸書曰:『弟』者,罪秦伯也』。」 夫後子出奔其父,過之,而罪秦伯,何也?《春秋》以均愛 望人父,以能友責人兄。父母有愛妾,猶沒身敬之不 衰,況兄弟乎?兄弟翕而後父母順矣,故不曰「公子」,而 特稱「秦伯之弟」雲。

《陳招殺偃師》

[編輯]

《春秋》昭公八年春,「陳侯之弟招殺陳世子偃師。」 《左傳》:「陳哀公元妃鄭姬生悼太子偃師,二妃生公子 留,下妃生公子勝。二妃嬖留有寵,屬諸司徒。招與公 子過,哀公有廢疾。三月甲申,公子招、公子過殺悼太 子偃師,而立公子留。」

《穀梁傳》:「鄉曰:『陳公子招,今曰陳侯之弟招,何也?曰:盡 其親,所以惡招也。兩下相殺,不志乎《春秋》,此其志何 也?世子云者,唯君之貳也,雲可以重之存焉,志之也。 諸侯之尊,兄弟不得以屬通,其弟雲者,親之也。親而 殺之,惡也』。」

《胡傳》此公子招特以弟稱者,著招憑寵稔惡,而陳侯 失親親之道也。招以公子為司徒,乃貴戚之鄉,親則 介弟,尊則叔父,號令廢立,自己而出,莫敢干之者也。 不能援立嫡冢,安靖國家,而逢君之惡,戕殺偃師,以 致大寇,宗社覆沒,罪固大矣。陳侯信愛其弟,何以為 失親親乎?尊賢者親親之本,不能擇親之賢者,厚加 尊寵,以表儀公族,而徇其私愛,施於不令之人,以至 亡國敗家,豈不失親親之道乎?其曰「陳侯之弟招殺 陳世子偃師交」,貶之也。

大全陸氏曰:「稱弟以殺世子,既罪其逆,且言骨肉相殘,又譏陳侯失教也。」孫氏曰:「招以叔父之親,不顧宗社之重,殞家嗣以立庶孽,致楚滅陳,招之由也。其曰陳侯之弟,親之者,所以甚招之惡也。」汪氏曰:「隱七年傳『書盟,書帥師』,而稱弟者,罪其有寵愛之私。」今按:此書殺世子,亦罪其寵任之私也。陳氏曰:「哀有世子矣,又屬」其嬖子於二公子為是

考證

殺世子,則譏不但其人也。《書》曰「陳侯」 ,斥君之辭也。襄陵許氏曰:「陳哀寵其世子,資之以強輔;而齊之權以軋太子,使之失職,至於亂作,躬受其禍。惟其溺愛,法不勝私也。悲夫!」 汪氏曰:「《經》書殺世子者三:晉獻嬖、奚齊卓子而殺申生,宋平嬖佐而殺痤,陳哀嬖留而殺偃師,皆嬖子匹嫡之禍也。然申生、痤之誅,權在於晉」 、宋之君,故雖亂國而不至於亡。陳哀基怨造禍,勢不兩全,遂至寵弟戕其國本,而且以憂殞其身,而國隨以亡矣,其罪得不又甚於晉獻、宋平者歟?故申生與痤皆目君以殺,唯偃師之殺,目陳侯之弟招。夫以弟招繫之陳侯,則陳哀之罪章章明矣。不曰殺其世子而重舉國者,偃師非招之世子也。下書「楚滅陳」 ,執招放之,以見楚之滅陳,託於討招,而公子留之嬖,實亡陳之本也歟?

《楚棄疾殺比》

[編輯]

《春秋》「昭公十有三年夏四月,楚公子比自晉歸於楚, 弒其君虔於乾谿。楚公子棄疾殺公子比。」

《左傳》:「楚子之為令尹也,殺大司馬薳掩而取其室。及 即位,奪薳居田,遷許而質許,圍蔡。洧有寵於王。王之 滅蔡也,其父死焉,王使與於守而行申之會,越大夫 戮焉。王奪鬥韋、龜中犨,又奪成然邑而使為郊尹。蔓 成然故事。蔡公故薳氏之族,及薳居許,圍蔡,洧、蔓成 然皆王所不禮也。因群喪職之族,啟越大夫常壽過」 作亂,圍固城,克息舟,城而居之。觀起之死也,其子從 在蔡,事朝。吳曰:「今不封蔡,蔡不封矣。我請試之。」以蔡 公之命。召子干、子晰。及郊,而告之情,強與之盟,入襲 蔡。蔡公將食,見之而逃。觀從使子乾食坎,用牲,加書 而速行。已,徇於蔡曰:「蔡公召二子,將納之,與之盟而 遣之矣。將師而從之。」蔡人聚將執之。辭曰:「失賊成軍, 而殺余何益?」乃釋之朝吳,曰:「二三子若能死亡,則如 違之,以待所濟。若求安定,則如與之,以濟所欲。且違 上,何適而可?」眾曰:「與之。」乃奉蔡公,召二子而盟於鄧, 依陳、蔡人以國。楚公子比、公子黑肱、公子棄疾、蔓成 然蔡朝。吳帥陳、蔡、不羹、許、葉之師,因四族之徒以入 楚。及郊。陳、蔡欲為名,故請為武軍。蔡公知之,曰:「欲速 且役,病矣,請藩而已。」乃藩為軍。蔡公使須務牟與史 請幫助識別此字。先入,因正僕人,殺太子祿及公子罷敵,公子比為 王,公子黑肱為令尹,次於魚陂,公子棄疾為司馬,先 除王宮,使觀從。從師於《乾谿》,而遂告之,且曰:「先歸,復 所後者劓!」師及《訾梁》而潰。王聞群公子之死也,自投 於車下,曰:「人之愛其子也,亦如余乎?」侍者曰:「甚焉!小 人老而無子,知擠於溝壑矣。」王曰:「余殺人子多矣,能 無及此乎?」右尹子革曰:「請待於郊,以聽國人。」王曰:「眾 怒不可犯也。」曰:「若入於大都,而乞師於諸侯。」王曰:「皆 叛矣。」曰:「若亡於諸侯,以聽大國之圖君也。」王曰:「大福 不再,秖取辱焉。」然丹乃歸於楚。王沿夏,將欲入鄢𦬒。 尹無宇之子申亥曰:「吾父再奸王命,王弗誅,惠孰大 焉?君不可忍,惠不可棄。吾其從王。」乃求王,遇諸棘闈 以歸。夏五月癸亥,王縊於𦬒尹申亥氏,申亥氏以其 二女殉而葬之。觀從謂子干曰:「不殺棄疾,雖得國猶 受禍也。」子干曰:「余不忍也。」子玉曰:「人將忍子,吾不忍 俟也。」乃行。國每夜駭曰:「王入矣!」乙卯夜,棄疾使周走 而呼曰:「王至矣!」國人大驚,使蔓成然走告子干、子晰 曰:「王至矣!國人殺君司馬將來矣。君若早自圖也,可 以無辱。眾怒如水火焉,不可為謀。」又有呼而走至者 曰:「眾至矣。」二子皆自殺。丙辰,棄疾即位,名曰熊居。葬 子干於訾,實訾敖。殺囚,衣之王服而流諸漢。乃取而 葬之,以靖國人。使子旗為令尹,平王,封陳、蔡,復遷邑, 致群賂,施捨寬民,宥罪舉職。他年,𦬒尹申亥以王柩 告,乃改葬之。初,靈王卜曰:「余尚得天下。」不吉。投龜,詬 天而呼曰:「是區區者而不余𢌿,余必自取之。」民患王 之無厭也,故從亂如歸。初,共王無冢,適有寵子五人, 無適立焉,乃大有事於群望而祈曰:「請神擇於五入 者,使主社稷。」乃遍以璧,見於群望曰:「當璧而拜者,神 所立也,誰敢違之?」既乃與巴姬密埋璧於大室之庭, 使五人齊而長,入拜。康王跨之,靈王肘加焉,子干、子 晰皆遠之。平王弱,抱而入,再拜,皆厭鈕《鬥韋》《龜屬》成 然焉,且曰:「棄禮違命,楚其危哉!」子干歸,韓宣子問於 叔向曰:「子干其濟乎?」對曰:「難。」宣子曰:「同惡相求,如市 賈焉,何難?」對曰:「無與同好,誰與同惡?取國有五難:有 寵而無人,一也;有人而無主,二也;有主而無謀,三也; 有謀而無民,四也;有民而無德,五也。子干在晉十三 年矣,晉、楚之從不聞達者,可謂無人;族盡親叛,可謂 無主;無釁而動,可謂無謀;為羈終世,可謂無民;亡無 愛徵,可謂無德。王虐而不忌,楚君子干涉五難以弒 舊君,誰能濟之?有楚國者,其棄疾乎君?陳、蔡城外屬 焉。苛慝不作,盜賊伏隱,私慾不違,民無怨心。先神命 之,國民信之。𦬒姓有亂,必季實立,楚之常也。獲神一 也;有民二也;令德,三也;寵貴四也;居常五也。有五利 以去五難,誰能害之?子干之官,則右尹也;數其貴寵, 則庶子也。以神所命,則又遠之。其貴亡矣,其寵棄矣民無懷焉,國無與焉,將何以立?」宣子曰:「齊桓、晉文,不 亦是乎?」對曰:「齊桓,衛姬之子也。有寵於僖,有鮑叔牙、 賓須無隰朋以為輔佐,有莒衛以為外主,有國高以 為內主,從善如流下民。齊肅不藏賄,不從欲,施捨不 倦,求善不厭,是以有國,不亦宜乎!我先君文公狐季 姬之子也。有寵於獻,好學而不貳。生十七年,有士五 人,有先大夫子餘子犯以為腹心」,有魏、犨、賈佗以為 股肱,有齊、宋、秦、楚以為外主,有欒、郤、狐先以為內主。 亡十九年,守志彌篤。惠懷棄民,民從而與之,獻無異 親,民無異望,天方相晉,將何以代文?此二君者,異於 子干,共有寵子,國有奧主,無施於民,無援於外,去晉 而不送,歸楚而不逆,何以冀國?

《公羊傳》:「比已立矣,其稱公子何?其意不當也。」其意不 當,曷為加殺焉爾?比之義,宜乎效死不立。大夫相殺 稱人,此其稱名氏以殺何?言將自是為君也。

《穀梁傳》:「當上之辭也。當上之辭者,謂不稱人以殺,乃 以君殺之也。討賊以當上之辭,殺非弒也。比之不弒 有四,取國者,稱國以弒。楚公子棄疾殺公子比,比不 嫌也。《春秋》不以嫌代嫌,棄疾主其事,故嫌也。」

《胡傳》:棄疾立比為王,而己為司馬,固君比矣,而又殺 之,則宜。書曰「『棄疾弒其君比』,而曰『殺公子比』」,何也?初, 子干歸自晉,觀從假棄疾命而召之。來則來,坎牲,加 書而強之。盟則盟,帥四族眾而使之。入楚則入,殺太 子祿而立之。為王則王周,走而呼於國中,謂眾怒如 水火而逼之。自殺則自殺,其行止遲速,去就死生,皆 觀從與國人所為,而比未嘗可否之也,安得為棄疾 之君乎?然比,兄也,黑肱弟也,棄疾其季弟也。立比為 王,肱為令尹,棄疾為司馬,蓋國人以長幼之序立之 也,則宜書曰「楚人殺比」,而《春秋》變文歸獄棄疾者誅, 其本意在於代比而非討之也。所謂輕重之權衡,曲 直之繩墨,而懷惡者亦無所隱其情矣。

大全趙氏曰:「棄疾假立為君,國人心亦未服。比雖立,亦未如君,故以兩下相殺之辭言之也。」不言棄疾之殺其兄,此亦殺兄俱無骨肉之愛也。

《盜殺衛侯兄𦄌》

[編輯]

《春秋》:昭公二十年「秋,盜殺衛侯之兄縶。」

《左傳》:「衛公孟縶狎齊豹,奪之司寇與鄄,有役則反之, 無則取之。公孟惡北宮喜、褚師圃,欲去之。公子朝通 於襄夫人宣姜,懼而欲以作亂。故齊豹、北宮喜、褚師 圃、公子朝作亂。初,齊豹見宗魯於公孟,為驂乘焉。丙 辰,衛侯在平壽,公孟有事於蓋獲之門外。齊子氏帷 於門外而伏甲焉。使祝蛙寘戈於車,薪以當門,使一」 乘從公孟以出。使華齊御公孟、宗魯驂乘,及閎中。齊 氏用戈擊公孟,宗魯以背蔽之,斷肱以中公孟之肩, 皆殺之。公聞亂,乘,驅自閱門入。慶比御公,公南楚驂 乘。使華寅乘貳車及公宮,鴻騮魋駟乘於公。公載寶 以出。褚師子申遇公幹馬路之衢,遂從。過齊氏,使華 寅肉袒執蓋,以當其闕。齊氏射公,中南楚之背。公遂 出。寅,閉郭門,踰而從公,公如死鳥。析朱鉏宵從《竇》出, 徒行從公。齊氏之宰渠子召北宮子,北宮氏之宰不 與聞,謀殺渠子。遂伐齊氏,滅之。丁巳晦,公入,與北宮 喜盟於彭水之上。秋七月戊午朔,遂盟國人。八月辛 亥,公子朝、褚師圃、子、玉霄、子高魴出奔晉。閏月戊辰, 殺宣姜。衛侯賜析朱鉏,諡曰成子,以齊氏之墓予之。 《公羊傳》:「母兄稱兄,兄何以不立?有疾也。何疾爾?惡疾 也。」

《榖梁傳》:盜,賤也,其曰兄,母兄也。目衛侯,衛侯累也。「然 則何為不為君也?曰有天疾者,不得入乎宗廟。輒者 何也?曰兩足不能相過,齊謂之綦,楚謂之踙,衛謂之 輒。」

大全范氏曰:「諸侯之尊,弟兄不得以屬通。《經》不書衛公子,而斥言衛侯之兄者,惡其不能保護其兄,乃為盜所殺,故稱至賤,殺至貴。」孫氏曰:「以衛侯之母兄盜得殺之。衛侯之無刑政也若此,故書以著其惡。」張氏曰:「縶以有疾,不得列於宗而廢,是以靈公得立,則所以事其兄使全其身者,必無所不用。其至親愛之而使不」得有為於其國,此舜所以盡其恩於兄弟也。靈公受國於有疾之兄,乃聽其無禮於大夫,且俾之預於政,而又不能防閑其母,以預制其禍亂,使盜賊竊發,兄死身危,幾亡其國,故書「盜殺衛侯之兄縶」,以深罪之也。

《宋辰奔陳》

[編輯]

《春秋》定公十年冬,宋公之弟辰暨仲佗、石彄出奔陳。 《左傳》:宋公子地、嬖蘧富,獵十一,分其室而以其五與 之。公子地有白馬四,公嬖向魋。魋欲之,公取而朱其 尾鬣以與之。地怒,使其徒抶魋而奪之。魋懼將走,公 閉門而泣之,目盡腫。母弟辰曰:「子分室以與獵也,而 獨卑魋,亦有頗焉。子為君禮,不過出竟,君必止子。」公 「子地出奔陳,公弗止。辰為之請,弗聽。辰曰:『是我迋吾 兄也。吾以國人出,君誰與處?冬,母弟辰暨仲佗、石彄 出奔陳《胡傳》,按《左氏》,「宋公子地有白馬四,公以與桓魋。地怒 抶,魋奪之。魋懼,將走,公泣之。母弟辰曰:『子為君,禮不 過出竟,君必止』。子地出奔陳,公弗止。辰為之請,弗聽。 辰曰:『是我迋吾兄也。吾以國人出,君誰與處』?」《書》曰:「宋 公之弟辰暨仲佗、石彄出奔陳。」其弟雲者,罪宋公以 嬖魋故,以失二弟,無親親之恩。暨雲者,罪辰以兄故, 帥其大夫出奔,無尊君之義。夫暨者,不得已之詞,又 以見仲佗、石彄見脅於辰,不能自立,無大臣之節也。

大全《家氏》曰:「辰於君為同母弟,而地則眾公子也。景公以嬖臣之故而奔其二弟,辰以地故而自絕於君兄,又率仲佗、石彄與之偕行。佗、彄身為卿佐,有君不事,而與辰俱奔,兄不友,弟不悌,臣不忠,此一書而並貶也。」

《宋辰入蕭叛》

[編輯]

《春秋》「定公十有一年春,宋公之弟辰及仲佗、石彄、公 子地自陳入於蕭以叛。」

《穀梁傳》:「宋公之弟辰,未失其弟也。及仲佗、石彄、公子 地,以尊及卑也。自陳,陳有奉焉耳。入於蕭以叛。入者, 內弗受也;以者,不以也。叛,直叛也。」

大全劉氏曰:「《穀梁》云:『辰未失其弟也』」,非也。公子不去國,而辰棄親出奔,挾黨為亂,以謂未失其弟,何妄甚也!

《宋辰來奔》

[編輯]

《春秋》定公十有四年「秋,宋公之弟辰自蕭來奔。」

大全高氏曰:「宋公不能容一弟,既使為奔亡之臣,又使為叛逆之臣。奔而入叛,叛而復奔,三書宋公之弟,皆以罪宋公也。」王氏曰:「鄭莊公之弟段出奔共,則書鄭伯克段而不言弟,所以責鄭莊志殺其弟,無親親之恩也。宋辰出奔屢書弟者,又以責宋景之寵,嬖臣而棄兄弟之義也。其不曰宋公逐辰者,辰勢窮力屈,而卒於奔亡,非宋公之能逐之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