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庶徵典/第091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曆象彙編 第九十一卷 |
第九十一卷目錄
旱災部彙考七
元〈世祖中統三則 至元二十六則 成宗元貞二則 大德九則 武宗至大三則 仁
宗皇慶二則 延祐五則 英宗至治三則 泰定帝泰定四則 致和一則 文宗天曆一
則 至順四則 順帝元統一則 至元三則 至正十九則〉
明一〈太祖一則 洪武八則 成祖永樂四則 宣宗宣德七則 英宗正統六則 代
宗景泰六則 英宗天順六則 憲宗成化十八則〉
庶徵典第九十一卷
旱災部彙考七
[編輯]元
[編輯]世祖中統元年旱
[編輯]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 按《續文獻通考》,中統元年, 澤州、潞州旱。
中統三年,旱。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三年五月,濱、棣 二州旱。
中統四年,旱。
按《元史世祖本紀》,「四年八月,彰德路及洺、磁二州旱, 免彰德今歲田租之半,洺磁十之六。壬申,真定路旱。」
按:《五行志》:「四年八月,真定郡及洺、磁等州旱。」
至元元年旱
[編輯]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元年四月壬子,東平、太原、平 陽旱,分遣西僧祈雨。」
至元二年,旱。
按:《元史世祖本紀》:「二年,西京、北京、益都、真定、東平、順 德、河間、徐、宿、邳旱。」
至元三年,旱。
按:《元史世祖本紀》:「三年,京兆、鳳翔旱。」
至元四年,旱。
按《元史世祖本紀》。「四年順天束鹿縣旱,免其租。」 按《續文獻通考》。「四年秋八月,邵武大旱。」
至元五年,旱。
按:《元史世祖本紀》:「五年,京兆大旱。」
按:《續文獻通考》:「五年,真定旱。」
至元六年,旱。
按《元史世祖本紀》:「六年六月癸巳,敕真定等路旱,其 代輸築城役夫戶賦悉免之。九月壬戌,豐州雲內東 勝旱,免其租賦。十月丁亥,廣平路旱。」
至元七年,旱。
按《元史世祖本紀》:「七年三月戊午,益都、登、萊旱,詔減 其今年包銀之半。七月,山東諸路旱,免軍戶田租。十 月,以南京、河南兩路旱,減今年差賦十之六。」
至元八年,旱。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八年四月,蔚州 靈仙、廣靈二縣旱。
至元九年,旱。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九年六月。「高麗 旱。」
至元十二年,旱。
按《元史世祖本紀》:「十二年,衛輝、太原等路旱,河間霖 雨傷稼,凡賑米三千七百四十八石,粟二萬四千二 百六石。」
至元十三年,旱。
按:《元史世祖本紀》:「十三年,平陽路旱,免今年田租。」 至元十四年,旱。
按《元史世祖本紀》:「十四年五月辛亥,以河南、山東旱, 除河泊課,聽民自漁。」
至元十五年,旱。
按《元史世祖本紀》:「十五年四月,命行中書省左丞夏 貴等,分道撫治軍民,檢覈錢穀,察郡縣被旱災甚者, 吏廉能者舉以聞。是歲,西京、奉聖州及彰德等處水 旱,民饑,賑米八萬八百九十石,粟三萬六千四十石, 鈔二萬四千八百八十錠。」
至元十六年,旱。
按《元史世祖本紀》:「十六年七月,以趙州等處旱,減今 年租三千一百八十一石。」是歲,保定等二十餘路旱。 至元十七年旱。
按:《元史世祖本紀》:「十七年八月,大都、北京、懷孟、保定、 南京、許州、平陽旱。」
至元十八年,旱。
按《元史世祖本紀》。「十八年,平陽路松山縣旱,免今年 租。」 按《五行志》:十八年二月,廣寧、北京、大定州旱。 至元十九年旱。
按《元史世祖本紀》:「十九年八月辛亥,真定以南旱,民 多流徙。」
至元二十年,旱。
按《元史世祖本紀》:二十年正月「壬申,御史臺言,燕南、 山東、河北,去年旱災,按察司已嘗閱視,而中書不為 奏免,民何以堪,請權停稅糧。」制曰:「可至元二十二年旱。
按《元史世祖本紀》:二十二年五月「戊寅,廣平、汴梁、鈞 鄭旱。戊戌,汴梁懷孟、濮州、東昌、廣平、平陽、彰德、衛輝 旱。」
至元二十三年,旱。
按《元史世祖本紀》:「二十三年五月甲戌,汴梁旱。癸巳, 京畿旱。十一月,平灤、太原、汴梁水旱為災,免民租二 萬五千六百石有奇。」
至元二十四年,旱。
按:《元史世祖本紀》:「二十四年,平陽春旱,二麥枯死,秋 種不入土。」
至元二十五年,旱。
按《元史世祖本紀》:二十五年「二月甲戌,蓋州旱,民饑, 蠲其租四千七百石。四月丙辰,萊縣、蒲臺旱饑,出米 下其值賑之。九月癸未,甘州旱饑,免逋稅四千四百 石。」 按《五行志》:二十五年,東平路須城等六縣,安西 路商、耀、乾、華等十六州,旱。
至元二十六年,旱。
按《元史世祖本紀》。二十六年六月。桂陽路寇亂水旱。 下其估糶米八千七百二十石以賑之。 按《五行志》。 二十六年。絳州大旱。
至元二十七年,旱。
按《元史世祖本紀》,「二十七年四月,平山、真定、棗強三 縣旱,免其租。秋七月,滄州樂陵旱,免田租三萬三百 五十六石。」
至元二十九年,旱。
按《元史世祖本紀》:二十九年二月「壬辰,山東廉訪司 申,棣州境內春旱。六月丙子,太寧路惠州連年旱澇。」 至元三十年旱。
按:《元史世祖本紀》:「三十年,真定寧晉等處旱災。」
成宗元貞元年旱
[編輯]按《元史成宗本紀》:「元貞元年六月,鞏昌、環州、慶陽、延 安、安西旱。七月,太原、平陽、安豐、河間等路旱。八月,汴 梁、安西、真定等路旱。九月戊戌,高郵府、泗州、賀州旱。」
按:《五行志》:「元年六月,環州、葭州及咸寧伏羌通渭。」
等縣旱。七月,河間肅寧、樂壽二縣旱。泗州、賀州旱。 元貞二年旱。
按《元史成宗本紀》:「二年七月,懷孟、大名、河間旱。九月, 河間之莫州、獻州旱。是年,太原、開元、河南芍陂旱,蠲 其田租。」 按《五行志》:「二年八月,大名、開州、懷孟、武陟 縣、河間肅寧旱。九月,莫州、獻州旱。十月,化州旱。十二 月,遼東、開元二路旱。」
大德元年旱
[編輯]按《元史成宗本紀》,「大德元年三月,道州旱,發粟賑之。 六月,河間、大名路旱。七月,懷州武陟縣旱。八月丁巳, 揚州、淮安、寧海州旱,真定、順德、河間旱。九月丙寅,詔 恤諸郡水旱疾疫之家。」諭中書省,「衛輝路旱,鎮江之 丹陽、金壇旱,並以糧給之。十月,歷陽、合肥、梁縣及安 豐之蒙城、霍丘,自春及秋不雨,並賑之。十一月,常州」 路及宜興州旱,並賑之。是歲,濟南及金、復州水旱,順 德、河間、大名、平陽旱。 按《五行志》,大德元年六月,汴 梁南陽大旱,民鬻子女。九月,鎮江丹陽、金壇二縣旱。 十二月,平陽曲沃縣旱。
大德二年,旱。
按《元史成宗本紀》,「二年春正月壬辰,詔以水旱減郡 縣田租十分之三,傷甚者盡免之。二月丙子,浙西嘉 興、江陰、江東建康、溧陽、池州水旱。並賑恤之。五月,平 灤路旱。發米五百石,減其直賑之。衛輝、順德旱,免其 田租一年十二月,揚州、淮安兩路旱蝗。以糧十萬石 賑之。」 按《五行志》,二年五月,衛輝、順德、平灤等路旱, 大德三年,旱。
按《元史成宗本紀》,「三年五月,鄂、岳、漢陽、興國、常、澧、潭、 衡、辰、沅、寶慶、常寧、桂陽、茶陵旱,免其酒課、夏稅。江陵 路旱,弛湖泊之禁,仍並以糧賑之。九月,揚州、淮安旱, 免其田租。十月,淮安、江陵、沔陽、揚、廬、隨、黃旱,免其田 租。」「十二月,甘肅亦集乃路屯田旱,並賑以糧。」 按《五 行志》:「三年五月,荊湖諸郡及桂陽、寶應、興國三路旱, 大」德四年,旱。
按《元史成宗本紀》:「四年三月乙未,寧國、太平兩路旱, 以糧二萬石賑之。五月,揚州、南陽、順德、東昌、歸德、濟 寧、徐、濠、芍陂旱。八月甲子,大名之白馬縣旱。十一月 壬寅,真定路之平棘縣旱。」
大德五年,旱。
按《元史成宗本紀》,「五年六月,汴梁、南陽、衛輝、大名、濮 州旱。九月丙辰,江陵、常德、灃州皆旱,並免其門攤酒 醋課。是歲,汴梁之封丘、武陽、蘭陽、中牟、延津,河南澠 池,蘄州之蘄春、廣濟,蘄水旱。」
大德六年,旱。
按《元史成宗本紀》:「六年正月,陝西旱,禁民釀酒。三月 丁酉,以旱溢為災,詔赦天下。大都、平灤被災尤甚,免
其差稅三年,其餘災傷之地,已經賑恤者,免一年,今年內郡包銀俸鈔,江淮以南夏稅,諸路鄉村人戶散辦門攤課程,並蠲免之。」
大德八年,旱。
按《元史成宗本紀》:「八年六月,扶風、岐山、寶雞諸縣旱。」
按:《五行志》:「八年六月,鳳翔、扶風、岐山、寶雞三縣旱。」
大德九年,旱。
按《元史成宗本紀》,「九年五月,大都旱,遣使持香禱雨。 以陝西渭南櫟陽諸縣去歲旱,蠲其田租。」道州旱。六 月甲午,鳳翔扶風旱。八月,象州、融州、柳州旱。 按《五 行志》:九年七月,晉州饒陽縣、漢陽漢川縣旱。八月,象 州、融州、柳州屬縣旱。
大德十年,旱。
按《元史成宗本紀》。「十年五月辛未。大都旱。遣使持香 禱雨。」 按《五行志》。十年五月,「京畿旱。安西春夏大旱。 二麥枯死。」
武宗至大元年旱
[編輯]按《元史武宗本紀》:「至大元年二月癸巳,汝寧、歸德二 路旱,民饑,給鈔萬錠賑之。五月,渭源縣旱饑,給糧一 月。」
至大三年,旱。
按《元史武宗本紀》。「三年六月。威州洺水、肥鄉、雞澤等 縣旱。七月壬寅。磁州、威州諸縣旱蝗。十月山東徐邳 等處水旱。以御史臺沒入贓鈔四千餘錠賑之。」 按 《五行志》。「至大三年夏。廣平亢旱。」
至大四年,仁宗即位,旱。
按《元史仁宗本紀》:「四年三月庚寅即位,六月己巳,河 間、陝西諸縣,水旱傷稼,命有司賑之,仍免其租。」
仁宗皇慶元年旱
[編輯]按《元史仁宗本紀》,「皇慶元年八月,濱州旱,民饑,出利 津倉米二萬石減價賑糴。」 按《五行志》:「皇慶元年六 月,濱、棣、德三州及蒲臺、陽信等縣旱,冬無雪,詔禱嶽 瀆。」
皇慶二年,旱。
按《元史仁宗本紀》:二年二月壬子,禿忽魯言,「臣等職 專燮理,去秋至春亢旱,民間乏食,而又隕霜雨沙,天 文示變,皆由不能宣上恩澤,致茲災異。乞黜臣等以 當天心。」帝曰:「事豈關汝輩耶?其勿復言。」丙辰,以亢旱 既久,帝於宮中焚香默禱,遣官分禱諸祠,甘雨大注。 詔敦諭勸課農桑。九月,京師大旱,帝問弭災之道,翰 林學士程鉅夫舉湯禱桑林事。帝獎諭之。十二月甲 申。京師以久旱。民多疾疫。帝曰:「此皆朕之責也。赤子 何罪。」明日大雪 按《五行志》。二年九月京畿大旱。
延祐元年旱
[編輯]按《元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延祐元年。「大都 檀、薊等州冬無雪。至春草木枯焦。」
延祐二年,旱。
按《元史仁宗本紀》,「二年正月,御史臺臣言,比年地震 水旱,民流盜起,皆風憲顧忌,失於糾察。宰臣燮理有 所未至。或近侍蒙蔽,賞罰失當,或獄有冤濫,賦役繁 重,以致乖和。宜與老成共議所由。詔明言其事當行 者以聞。」六月辛丑,以濟寧、益都亢旱,汰省宿衛士芻 粟 按《五行志》,延祐二年春,檀、薊、濠三州旱。夏,鞏昌 蘭州旱。
延祐四年,旱。
按《元史仁宗本紀》:四年四月,德安府旱,免屯田租。帝 常夜坐,謂侍臣曰:「雨暘不時,奈何?」蕭拜住對曰:「宰相 之過也。」帝曰:「卿不在中書耶?」拜住惶愧。之。帝露香 默禱。既而大雨。左右以雨衣進。帝曰。朕為民祈雨。何 避焉 按《五行志》。四年四月。德安府旱。
延祐五年,旱。
按《元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五年七月,真定、 河間、廣平、中山大旱。」
延祐七年,英宗即位,旱。
按《元史英宗本紀》。七年三月即位。「四月,左衛屯田旱。 六月丁丑,荊門州旱。九月癸巳,瀋陽水旱害稼。」 按 《五行志》。七年六月,黃、蘄二郡及荊門軍旱。
英宗至治元年旱
[編輯]按《元史英宗本紀》,「至治元年四月,袁州、建昌旱,民皆 告饑,發米四萬八千石賑之。廣德路旱,發米九千石 減直賑糶。五月,高郵府旱。六月,臨江路旱,免其租。」 按《五行志》:至治元年六月,大同路旱。
至治二年,旱。
按《元史英宗本紀》:「二年二月戊申,順德路九縣水旱。 三月,河間、河南、陝西十二郡春旱,民饑,免其租之半。 四月丙寅,松江府上海縣水,仍旱。閏五月乙卯,南康 路旱,免其租。六月戊辰,揚州屬縣旱,免其租。丁亥,淮 安屬縣旱,免其租。九月甲子,臨安河西縣春夏不雨, 種不入土,居民流散,命有司賑給。十一月,岷州旱,賑」 之。十二月辛卯。河南及雲南烏蒙等處屯田旱 按 《五行志》。二年十一月岷州旱。
至治三年三月旱。八月,泰定帝即位。十一月旱按《元史英宗本紀》,三年五月戊午,大同路、鴈門屯田 路旱損麥 按《泰定帝本紀》,三年八月癸巳即位。十 一月,芍陂屯田旱,賑之 按《五行志》:三年夏,順德、真 定、冀寧大旱。
泰定帝泰定元年旱
[編輯]按《元史泰定帝本紀》,泰定元年三月「癸丑,臨洮、狄道 縣,冀寧、石州、離石、寧鄉縣旱饑,賑米兩月。六月己卯, 河間、晉寧、涇州、揚州、壽春等路,湖廣、河南諸屯田皆 旱。是歲,兩浙及江東諸郡水旱,壞田六萬四千三百 餘頃。」 按《五行志》:泰定元年六月,景清、滄、莫等州,臨 汾、涇州,靈臺、壽春、六合等縣旱。九月,建昌郡旱, 泰定二年,旱。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二年三月乙亥,荊門州旱。五月 丙子,潭州興國屬縣旱。六月丁未,新州路旱。七月壬 申,順德、汴梁、德安、汝寧諸路旱,免其租。 按《五行志》: 二年五月,潭州茶陵州、興國永興縣旱。七月,隨州、恩 州旱。
泰定三年,旱。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三年三月乙巳朔,帝以不雨自 責,命審決重囚。遣使分祀五嶽四瀆、名山大川及京 城寺觀。五月庚午,廬州、鬱林州及洪澤屯田旱。六月 戊戌,中書省臣言:「比郡縣旱蝗,由臣等不能調燮,故 災異降戒。今當恐懼儆省,力行善政,亦冀陛下敬慎 修德,憫恤生民。」帝嘉納之。己亥,峽州旱,大寧、廬州德 「安、梧州、中慶諸路屬縣水旱,並蠲其租。」七月庚申,大 名、永平、奉元諸路屬縣旱。九月戊辰,南恩州旱,民饑, 賑之。十一月庚子,懷慶修武縣旱,免其租。己巳,沔陽 府旱,免其稅。壬午,敕以來年元夕搆燈山於內廷,御 史趙師魯以水旱請罷其事,從之。 按《五行志》:「三年 夏,燕南、河南州縣十有四亢暘不雨。七」月,關中旱。 泰定四年,旱。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四年五月,大都南陽、汝寧、廬州 等路屬縣旱。六月乙未,汝寧府旱。七月,延安屬縣旱, 免其租稅。八月,真定、晉寧、延安、河南等路屯田旱。十 月壬戌,龍興路屬縣旱,免其租。十一月辛卯,永平路 水旱,民饑,蠲其賦。十二月丙辰,大都、保定、真定、東平、 濟南、懷慶諸路旱,免田租之半。」是歲,汴梁、延安、汝寧、 峽州旱 按《五行志》,四年二月奉元醴泉順德唐山 邠州淳化等縣旱。六月潞、霍、綏德三州旱。八月藤州 旱。
致和元年旱文宗即位改元天曆大旱
[編輯]按《元史泰定帝本紀》,致和元年五月,涇州靈臺縣旱。 六月,江陵路屬縣旱。 按《文宗本紀》,「自泰定二年至 是歲不雨,大饑,民相食。」 按《五行志》,致和元年二月, 廣平、彰德等郡旱。天曆元年八月,陝西大旱,人相食。
文宗天曆二年旱
[編輯]按《元史明宗本紀》:「天曆二年五月,西木鄰等四十三 驛旱災,命中書以糧賑之,計八千二百石。馬札罕部 落旱民五萬五千四百口不能自存,敕河東宣慰司 賑糧兩月,六月次忽禿之地。鐵木兒補化以久旱啟 於皇太子,辭相位,乞更選賢德,委以燮理。皇太子遣 使以聞,帝諭闊兒吉思等曰:『修德應天,乃君臣當為 之事,鐵木兒補化所言良是。天明可畏,朕未嘗斯須 忘於懷也。皇太子來會,當與共圖,其可以澤民利物 者行之。卿等其以朕意諭群臣』。」 按《文宗本紀》,二年 三月壬申,以去冬無雪,今春不雨,命中書及百司官 分禱山川群祀。四月戊戌,以陝西久旱,遣使禱西嶽、 西鎮諸祠。河南廉訪司言:「河南府路以兵旱民饑食 人肉,事覺者五十一人,餓死者千九百五十人,饑者 二萬七千四百餘人。乞弛山林川澤之禁,聽民採食。」 諸王忽剌答兒言:黃河以西所部旱蝗,凡千五百戶。 命賑糧兩月。六月,鐵木兒補化以旱乞避宰相位,有 旨諭之曰:「皇帝遠居沙漠,未能即至京師,是以勉攝 大位。今亢陽為災,皆予闕失所致。汝其勉修厥職,祗 修實政,可以上答天變。」仍命馳奏於行在。九月,史惟 良上疏言:「今天下郡邑被災者眾,國家經費若此之 繁,帑藏空虛,生民凋瘵,此政更新百廢之時。宜遵世 祖成憲,汰冗濫蠶食之人,罷土木不急之役,事有不 便者,咸釐正之。如此則天災可弭,禎祥可致。不然,將 恐因循苟且,其弊漸深,治亂之由,自此而分矣。」帝嘉 納之。丙子,以衛輝路旱,罷蘇門歲輸米二千石。十月, 湖廣常德、武昌、澧州諸路旱饑,出官粟賑糶之。十一 月戊午,寇州旱。甲子,廬州旱饑,發糧五千石賑之。江 西龍興、南康、撫、瑞、袁、吉諸路旱。十二月甲午,冀寧路 旱饑,賑糧二千九百石。癸卯,蘄州路夏秋旱饑,賑米 五千石。壬子,黃州路及恩州旱,並免其租。 按《五行 志》,夏,真定、河間、大名、廣平等四州四十一縣旱,峽州 二縣旱。八月,浙西湖州,江東池州、饒州旱。十二月,冀 寧路旱。
按《通鑑》:天曆二年,以張養浩為西臺御史丞,時關中 大旱,民相食。既聞命,即登車就道,遇饑者賑之,死者瘞之。經華山,禱雨嶽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陰翳,一雨 三日。及到官,復禱於社壇,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 黍自生,秦民大喜。時斗米十三緡,又率富商出粟,及 奏行納粟補官之令,聞民有殺子以啖母者,為之大 慟,出私錢濟之,且命出其肉遍示闔府官屬,責其不 能賑貸。
至順元年旱
[編輯]按《元史文宗本紀》,「至順元年,開元、大同、真定、冀寧、廣 平諸路及忠翊侍衛、左右屯田,自夏至於七月不雨。 九月,鐵里干、木鄰等三十二驛,自夏秋不雨,牧畜多 死,民大饑。詔命嶺北行省人賑糧二石」 按《五行志》: 「至順元年七月,肇州、興州、東勝州及榆次、滏陽等十 三縣旱。」
至順二年,旱。
按《元史文宗本紀》,二年夏四月壬申,晉寧、冀寧、大同、 河間諸路屬縣,皆以旱不能種告饑。六月,晉寧、亦集 乃二路旱。八月,景州自六月至是月不雨,金州及西 和州頻年旱災,民饑,賑以陝西鹽課鈔五千錠。是歲, 冀寧、河南二路旱,大饑 按《五行志》:二年,霍、隰、石三 州,阜城、平地二縣旱。
至順三年,旱。
按《元史寧宗本紀》:「三年八月,文宗崩。是月,冀寧路之 陽曲、河曲二縣及荊門州旱。九月,河南府之洛陽縣 旱。」
至順四年,旱。
按《元史順帝本紀》:「至順四年六月己巳,順帝即位,是 月,兩淮旱。」
順帝元統元年旱
[編輯]按《元史順帝本紀》。「六月兩淮旱。民大饑。十一月,江浙 旱饑。發義倉糧。募富人入粟以賑之」 按《五行志》。「元 統元年夏,紹興旱。自四月不雨至於七月。淮東淮西 皆旱。」
元統二年,旱。
按《元史順帝本紀》。「二年二月癸未。安豐路旱饑。敕有 司賑糶麥萬六千七百石。」三月庚子,杭州、鎮江、嘉興、 常州、松江、江陰水旱。湖廣旱。自是不雨至於八月四 月。成州旱饑。詔出庫鈔及發常平倉米賑之。河南旱。 自是月不雨至於八月六月。大寧、廣寧、遼陽、開元、瀋 陽、懿州水旱。八月,南康路諸縣旱蝗。 按《五行志》:二 年「三月,湖廣旱,自是月不雨至於八月。四月,河南旱, 自是月不雨至於八月秋,南康旱。」
至元元年旱
[編輯]按《元史順帝本紀》。至元元年三月。「益都路沂水、日照、 蒙陰、莒縣旱饑。賑米一萬石。四月,河南旱。賑恤芍陂 屯軍糧兩月」 按《五行志》。至元元年夏。河南及邵武 大旱。
至元二年,旱。
按《元史順帝本紀》,「二年三月,陝西暴風旱,無麥。五月, 婺州不雨,至於六月。是歲,江浙旱,自春至於八月不 雨,民大饑。」 按《五行志》:二年,蘄州、黃州,浙東衢州、婺 州、紹興,江東信州,江西瑞州等路及陝西皆旱。是年 四月,黃州黃岡縣周氏婦產一男即死,狗頭人身,咸 以為旱魃雲。
至元六年,旱。
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六年夏,廣東南 雄路旱。自二月不雨至於五月,種不入土。」
至正二年旱
[編輯]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至正二年,彰德、 大同二郡及冀寧、平晉、榆次、徐溝縣,汾州孝義縣、沂 州皆大旱,自春至秋不雨,人有相食者。秋,衛輝大旱。」
按《王思誠傳》:「思誠,至正二年拜監察御史,上疏言」 :
「京畿去年秋不雨,冬無雪。方春首月蝗生,黃河水溢。」 蓋不雨者陽之亢,水湧者陰之盛也。嘗聞一婦銜冤, 三年大旱。往歲伯顏專擅威福,讎殺不辜,郯王之獄, 燕鐵木兒宗黨,死者,不可勝數。非直一婦之冤而已, 豈不感傷和氣耶!宜雪其罪,敕有司禱百神,陳牲幣, 祭河伯,發卒塞其缺。被災之家,死者給葬具,庶幾可 「以召陰陽之和。消水旱之變。」此應天以實不以文也。 至正三年旱。
按《元史順帝本紀》:「三年七月,興國路大旱。」
至正四年,旱。
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四年,福州大旱。 自三月不雨至於八月,興化、邵武、鎮江及湖南之桂 陽皆旱。」
至正五年,旱。
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五年曹州禹城 縣大旱。夏,膠州高密縣旱。
至正六年,旱。
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六年,鎮江及慶 元奉化州旱。」
至正七年旱按《元史順帝本紀》。七年四月,河東大旱。民多饑死。遣 使賑之。十一月迤北荒旱缺食。遣使賑濟驛戶。十二 月丙子。以連年水旱。民多失業。選臺閣名臣二十六 人出為郡守縣令。仍許民間利害實封呈省 按《五 行志》,七年懷慶、衛輝、河東及鳳翔之岐山,汴梁之祥 符、河南之孟津,皆大旱。
至正八年,旱。
按《元史順帝本紀》。「八年四月辛未。河間等路。以連年 河決。水旱相仍。戶口消耗。乞減鹽額。」詔從之。五月丁 巳。四川旱饑禁酒 按《五行志》。八年三月。益都臨淄 縣大旱。五月四川旱。
至正十年,旱。
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十年夏秋。彰德 旱。
至正十一年,旱。
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十一年。鎮江旱。 至正十二年旱。
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十二年。蘄州、黃 州大旱。人相食。」浙東紹興旱。台州自四月不雨。至於 七月。
至正十三年,旱。
按《元史順帝本紀》:「十三年,京師自六月不雨,至於八 月。」 按《五行志》:「十三年,蘄州、黃州及浙東慶元、衢州、 婺州,江東饒州,江西龍興、瑞州、建昌、吉安,廣東南雄, 湖南永州、桂陽皆大旱。」
至正十四年,旱。
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十四年,懷慶河 內縣,孟州汴梁祥符縣,福建泉州,湖南永州,寶慶、廣 西梧州皆大旱,祥符旱魃再見,泉州種不入,土人相 食。」
至正十五年,旱。
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十五年,衛輝大 旱。」
至正十六年,旱。
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十六年,婺州、處 州皆大旱。
至正十八年,旱。
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十八年春,薊州 旱,莒州、濱州般陽滋川縣,霍川,鄜州鳳翔岐山縣春 夏皆大旱。莒州家人自相食,岐山人相食。」
至正十九年,旱。
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十九年,晉寧、鳳 翔、廣西梧州、象州皆大旱。
至正二十年,大旱。
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二十年。通州旱。 汾州介休縣自四月至秋不雨。廣西賓州大旱。自閏 五月不雨至於八月。
至正二十二年,大旱。
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二十二年,「河南 洛陽、孟津、偃師三縣大旱,人相食。」
至正二十三年,大旱。
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二十三年,「山東 濟南、廣西賀州皆大旱。」
明一
[編輯]太祖吳元年旱
[編輯]按《明寶訓》:吳元年六月戊辰,大雨。先是,太祖因久旱 日減膳素食,宮中皆然,俟天雨復膳。既而雨,群臣請 復膳,太祖曰:「亢旱為災,實吾不德所致。今雖得雨,然 苗稼焦損必多,縱食肉奚能甘味?」廷臣對曰:「昔武王 克商,屢獲豐年。詩人頌之曰:『綏萬邦,屢豐年』。主上平 海內,拯生靈,上順天心,下慰民望,而憂勤惕厲,感茲 甘雨,豐年之祥,其有兆矣。」太祖曰:「人事邇,天道遠,得 乎民心,則得乎天心。今欲弭災,但當謹於修己,誠以 愛民,庶可答天之眷。」乃詔免民今年田租。
按《浙江通志》:「吳元年,杭州四月至六月不雨。」
洪武二年旱
[編輯]按明《昭代典則》,洪武二年,春久不雨,復告祭風雲雷 雨、嶽鎮、海瀆、山川、城隍、旗纛諸神。祝曰:「朕代前王,統 世治民。當去歲紀年建號之初,首值天下災旱,中原 人民苦殃尢甚。今年自孟春得雨之後,中春再沾微 雨,至今又無。雖未妨農務之急,而氣候終未調順。伏 念去歲因旱,民多顛危;今又缺雨,民生何賴?實切憂 惶。夙夜靜思,惟天地好生,必不使下民至於失所。然 神無人何以享?人無神何以祀?朕不敢煩瀆天地,惟 眾神主司下土民物,參贊天地化機,願神以民庶之 疾苦,哀聞於上天厚地,乞賜風雨以時,以成歲豐,養 育民物,各遂其生,朕感不知報。」
洪武三年旱。
按《明寶訓》:「洪武三年六月戊午朔,先是,久不雨。太祖 謂中書省臣曰:『君天下者,不可一日無民,養民者不 可一日無食。食之所恃在農,農之所望在歲。今仲夏不雨,實為農憂,禱祀之事,禮所不廢。朕已擇期詣山 川壇,躬為禱之。爾中書各官其代告諸祠,且命皇后 與諸妃親執爨,為昔日農家之食,令太子諸王供饋』」 於齋所。至是日四鼓,太祖素服,草履,徒步出詣山川 壇,「設槁席露坐,晝曝於日,頃刻不移;夜臥於地,衣不 解帶。」皇太子捧榼進蔬食,雜麻麥菽粟凡三日。既而 大雨,四郊霑足。
洪武五年旱。
按《大政紀》:洪武五年五月戊午,上憂天久不雨,命皇 后妃以下皆蔬食。是夜大雨,皇后具冠服賀曰:「妾侍 陛下二十年,每見愛民之心,拳拳於念慮之間。今茲 天旱,陛下誠言所孚,天心感格,遂致雨澤之應,民得 足食,妾敢進賀。」上曰:「人君所以養民也,民與君為一 體,民食有缺,吾心何安?幸天垂念,獲茲甘雨,吾何德 以堪?」皇后能同心憂勤,天下國家所賴也。
按《明寶訓》:洪武五年五月戊午,夏至,祭皇地祇於方 丘。禮畢,駕還乾清宮。皇后妃嬪見太祖曰:「方農時,天 久不雨,秧苗尚未入土,朕恐民之失望也,甚憂之。汝 等宜皆蔬食,自今日始,俟雨澤降復,常膳如故。」於是 宮中自后妃而下皆蔬食。是夜大雨,詰旦水深三尺。 洪武八年旱。
按《大政紀》:「洪武八年八月,京師大旱。」
洪武十一年旱。
按《四川總志》:「洪武十一年,滎昌大旱,餓莩盈路。 洪武十四年,旱。」
按:《續文獻通考》:「洪武十四年,金陵久不雨,詔罰守城 指揮俸,罪其不祈雨也。」
洪武二十年,旱。
按《福建通志》:「洪武二十年,大旱。」
洪武二十六年旱。
按《大政紀》:「洪武二十六年夏四月,京師大旱,求直言, 錄囚徒。」
成祖永樂元年旱
[編輯]按《湖廣通志》:「永樂元年,安鄉大旱。」
按《廣西通志》:「永樂元年,平樂大旱。」
永樂三年,旱。
按《浙江通志》:「永樂三年,台州旱,二麥無收。」
永樂十四年,旱。
按《浙江通志》:「永樂十四年夏,大旱,疫癘。」
永樂二十一年,旱。
按《浙江通志》:「永樂二十一年,溫州旱,饑,死者盈路。」
宣宗宣德元年旱
[編輯]按《湖廣通志》:「宣德元年夏,嘉魚大旱。」
宣德二年,旱。
按《名山藏》。宣德二年九月,上曰:「比聞平陽夏秋亢旱, 稼穡不登,他州縣皆不以聞,有畏忌乎?其敕山西布、 按二司察旱傷,在所免其賦,令有司加撫綏,毋使流 移。」十二月,陝西旱,命有司開倉賑濟,出絹五萬匹、綿 布十萬匹給其尢,艱食者止一切科徵。作《書媿詩》示 行在戶部尚書夏原吉,詩曰:「關中歲屢歉,民食無所」 資。郡縣既上言,能不軫恤之。《周禮》十二政,散貨首所 宜。給帛遣使者,發粟飭有司。臨軒戒將命,遄往毋遲 遲。命下苟或後,施濟安所期。吾聞有道世,民免寒與 饑。循己不遑寧,因情書媿辭。
宣德三年,旱。
按《名山藏》:「宣德三年六月,太原、大同沁、汾諸州縣旱。 上曰:『郡縣告饑者眾,朕發廩勸分,無敢後,其令有司 熟講救荒政』。」
按《陝西通志》:「宣德三年,陝西大旱。」
宣德四年,旱。
按《大政紀》:「宣德四年九月丁巳,山西萬泉縣丞王琦 奏,本縣旱饑,稅糧無收。命戶部量免其租稅。」
宣德八年,旱。
按《大政紀》:「宣德八年四月,畿內及河南、山東、山西並 奏,自春及夏,雨澤不降,人民饑窘,頒寬恤之詔、賑恤 之詔二十一條,蠲免拖欠各項歲派課程及今年夏 稅差役並失班人匠免罰工,軍民乏食者,所在官司 驗口賑濟。六月,上以天久不雨,禱祀未應,憂之,作《閔 旱》之詩示群臣。」
宣德九年,旱。
按《明昭代典則》:「宣德九年八月,河南、江西旱災,敕諭 巡撫侍郎于謙、周忱,撫恤兵民。」
按《名山藏》,「宣德九年八月,揚、鎮、江、蘓、松、常、湖廣、浙江、 江西諸州縣旱,皆傳恤之。」
按《江南通志》:「宣德九年大旱,江潮涸竭,麥禾不收,道 殣相望。」
按《浙江通志》:「宣德九年,金華、台州大旱。」
按《湖廣通志》:「宣德九年,安鄉、慈利大旱。」
按《廣西通志》:「宣德九年夏五月,南寧府不雨。郡守李 晟齋沐虔禱於天寧寺,以副都統茂淨典厥職,五日 剋應。黑雲蔽空,雷電交作,甘霖如注,燈燭盡滅。二刻許,雨晴天淨,眾僧見殿前甎上有『月明識』三字,非墨 非粉,傍有巨人,足跡微濕,人咸異之。有碑存。」
宣德十年,旱。
按《湖廣通志》:「宣德十年夏,慈利大旱,疫。」
英宗正統元年旱
[編輯]按《名山藏》,「正統元年四月,天久不雨,命考察群吏方 面及郡守有闕,令遵宣宗皇帝敕旨保舉。若犯贓罪 並坐舉者,命三法司有犯罪即會官覆審毋淹。 正統三年,旱。」
按《浙江通志》:「正統三年,處州旱。」
正統五年,旱。
按《大政紀》:「正統五年三月,畿輔大旱,命刑部右侍郎 何文淵說法救荒。」
正統七年,旱。
按《大政紀》:「正統七年四月大旱,命右都御史王文同 太監興安審成獄。六月丙辰,畿輔大旱,命吏部右侍 郎魏驥賑濟饑民。」
正統九年,旱。
按《大政紀》:「正統九年夏四月,旱,遣官禱雨岳鎮海瀆。」 「正統十一年,旱。」
按《大政紀》,正統十一年五月禮部左侍郎王英奏,「京 師去冬小雪。今春徂夏。雨澤不降,種不入土,小民缺 食。乞賜賑恤之恩,並臣等省愆戒飭。以回天意。」從之。 按《湖廣通志》。正統十年,黃梅大旱。
代宗景泰元年旱
[編輯]按《大政紀》:景泰元年四月丙子,南京吏部尚書魏驥, 會法司因旱恤刑,主決惡逆王剛。翼日雨。或以剛年 少,欲緩之,驥曰:「此婦人之仁,天道不時,正為此也。」遂 決。翼日而雨。又戍卒四人牧馬,三人互毆,一人死之, 有司卻拷訊三人,內一人當之。驥曰:「罪一人則情可 矜,罪三人則律不合,宜上請。」卒得旨,三人各杖一百, 改戍邊城。
按《名山藏》,「景泰元年五月,旱不雨。」
景泰二年,旱。
按《福建通志》:「景泰二年,春夏大旱,斗米二百錢。 景泰三年,旱。」
按《名山藏》,「景泰三年十月,鳳陽、安慶、浙江、湖廣諸府 旱。」
景泰四年旱。
按《名山藏》,「景泰四年七月,旱。」
按《雲南通志》:「景泰四年,昆明、姚安大旱,民多饑死。 景泰六年旱。」
按《名山藏》,「景泰六年五月,旱。」
景泰七年旱。
按《名山藏》「景泰七年六月,淮安、揚州、鳳陽三府大旱。」 按《浙江通志》。景泰七年十月,西湖水竭,底成平陸。 按《湖廣通志》。景泰七年,安鄉大旱。
英宗天順元年旱
[編輯]按《浙江通志》:「天順元年,杭州、嘉興旱。」
天順二年旱。
按《浙江通志》:「天順二年,嘉興大旱,運河竭。」
按《湖廣通志》:「天順二年,漢陽漢川大旱,人相食。慈利 大旱,自五月至九月不雨,醴陵大旱,饑。」
天順三年旱。
按《名山藏》天順三年十一月,湖廣旱饑,命設策賑撫 按《湖廣通志》。天順三年,巴陵常德大旱。
天順五年旱。
按《湖廣通志》:「天順五年,興寧大旱。」
天順十二年旱。
按《福建通志》:「天順十二年,夏秋旱。」
天順二十二年旱。
按《福建通志》:「天順二十二年夏,旱。」
憲宗成化元年旱
[編輯]按《大政紀》:「成化元年三月,以旱災免陝西延安等處 稅糧八萬七千一百石有奇。」
按《陝西通志》:「成化元年三月,陝西旱。」
成化二年,旱。
按《明通紀》:「成化二年二月,江淮旱,人相食。」
按《陝西通志》:「成化二年四月,河州大旱,人相食。」 成化三年旱。
按《江西通志》:「成化三年夏,南昌府屬三月不雨,大無 禾。」
成化四年,旱。
按《大政紀》:「成化四年五月,京師大旱。六月,以旱災免 江西南昌等府衛官民田並山塘屯田秋糧子粒,凡 二百八十八萬六千三百餘石。」
按《湖廣通志》:「成化四年,安陸旱。」
成化五年,旱。
按《湖廣通志》:「成化五年,石門大旱。」
成化六年,旱。
按《大政紀》:「成化六年八月,以旱災免山東濟南、東昌兗、青、登、萊六府農桑絲絹。十月,以旱災免河南民田 夏稅三十七萬七千七百石有奇,軍屯子粒八千六 百石有奇。」
按《明外史毛弘傳》:「弘字寬叔,成化六年夏,山東河南 大旱,弘請賑。因言四方告災,部臣拘成例,必覆實始 免。上雖蠲租,下鮮實惠。請自今遇災,撫按官勘實,即 與蠲除。從之。」
按《湖廣通志》:「成化六年夏,應山大旱,民流於荊襄。 成化七年,旱。」
按《大政紀》:「成化七年二月,上以雨澤不降,令群臣條 陳闕失。」
按《江南通志》:「成化七年,揚州大旱,運河竭。」
成化八年,旱。
按《大政紀》:「成化八年四月,京畿自二月至是月不雨, 運河水涸。五月,京畿大旱。十二月,以旱災免直隸順 德、真定等府所屬並河間衛秋糧九萬七千餘石,穀 草二百餘束,綿花五十三萬餘斤。」
按《名山藏》,「成化八年四月,京師自二月至是月不雨, 大風竟日,運河水涸。遣祭於天地、社稷、山川,復分遣 兩京侍郎祭告淮瀆、東海山川之神。」
按《山西通志》:「成化八年,沁州旱。」
按《廣東通志》:「成化八年春正月,廣州旱。」
成化九年,旱。
按《山西通志》:「成化九年,澤州旱。」
按《湖廣通志》:「成化九年,靖及荊州大旱。」
成化十年旱。
按《大政紀》:「成化十年三月,以旱災免湖廣武昌、漢陽、 黃州、常德、辰州、衡州、林、長沙七府成化九年秋糧五十 三萬五百餘石,武昌、衡州、常德、靖州、沅州、五開、茶陵、 黃州、長沙、銅鼓、辰州十一衛子粒二萬九千六百餘 石。」
成化十二年,旱。
按《福建通志》:「成化十二年,大旱。」
成化十四年,旱。
按《湖廣通志》:「成化十四年夏,嘉魚大旱,通山漢陽大 旱。」
成化十五年,旱。
按《浙江通志》:「成化十五年,縉雲大旱。」
按《湖廣通志》:「成化十五年夏,嘉魚旱。」
成化十九年,旱。
按《大政紀》:「成化十九年六月,久旱,漕河淤涸,命戶部 左侍郎潘榮督治,濬通運舟。」
按《山東通志》,成化十九年秋,冠縣旱,饑,人相食。 按《雲南通志》,成化十九年夏六月,武定大旱,無秋。 成化二十年旱。
按《大政紀》:「成化二十年五月,京畿、陝西、河南、山東、山 西大旱。六月,畿內及陝西、河南、山東皆旱,遣禮部侍 郎徐溥代祀嶽鎮河瀆諸神。」
按明《昭代典則》,「成化二十年五月,京畿、陝西、河南、山 東、山西大旱。時各省災傷,禮部議:令各處僧道關給 度牒,就彼納米,給與賑濟。湖廣鎮守太監韋貴議稱, 饑民南流數多,日有萬口經過,驅之則恐激變,賑之 糧有限。欲行山陝、河南北直隸巡撫都御史,督令各 該州縣,將新舊流民著該管里長招撫復業。」內閣萬 安等議:令山、陝二學生員有納米者,廩膳納八十石, 增廣納一百石,俱赴陝西缺糧倉廒上納,本布政司 起送國子監讀書,挨次選用。軍、民、舍餘人等,有納米 者,授以軍職。百戶納二百石,副千戶二百五十石,正 千戶三百石。指揮照例加米,定與衛分帶俸。又命侍 郎耿裕、徐溥祭告西嶽、西鎮、西海、大河之神。南京兵 部尚書王恕上疏曰:「臣惟陝西、山西連年災傷,閭閻 小民貧難殷實者少。雖奉上項恩例,恐願納者寡,焉 能濟眾?訪得南直隸、浙江、江西、湖廣今年頗收,合無 請敕每處差給事中、御史、郎中等官三二員,分定府 縣,令其馳驛前去,會同彼處撫、按,督同分守、分巡官 分投出榜,召募前項僧道生員、軍民舍餘人等,各照 米數每石納銀一兩,給與文憑,關領度牒,照闕選用, 入監讀書,及為指揮千百戶等項。其銀就令原差領 敕官,南直隸、湖廣銀送陝西,浙江銀送山西,江西銀 送河南,俱公同撫按等官,差委能幹司府官員,分投 給散。缺食人戶,令其自行買米救濟。其各流民之在 荊、襄者,彼處鎮守等官既稱不可驅治,又稱無糧賑 濟,要令該管里老招撫復業。緣里老亦多流移,料無 可差之人,就彼有人可差,各戶家業已失,田野無望, 又無口食,豈能回還?臣思流民缺食,無計聊生,拊循 失策,必為盜賊。勞師動眾,所費益多。合無將湖廣本 年該起運南京各倉及兌軍秋糧,量留一二十萬石, 又將河南該兌軍秋糧留一二十萬石,俱運赴荊襄 水次倉賑流民,以銷後患。仍敕各處撫按提督三司 委官,如有流民到於該管地方,即便加恩賙恤,不許 驅逐,致令失所。臣又深慮召募僧道生員人等銀兩急不能得,合無先出內帑銀二三十萬兩,火速發去 山陝河南賑濟。如內帑不足,請諭貴戚近臣及在京 巨富之家那移前去,切不可緩,待後召募有銀之日, 照數酬還。仍乞降詔將被災府縣今年稅糧買辦等 項盡行蠲免。如此庶幾全活生靈,潛消後患,易危就 安,轉禍為福矣。」
按《名山藏》,「成化二十年九月,以久旱遣吏部左侍郎 耿裕、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徐溥祭告西嶽、西 鎮、西海並中嶽、大河之神。」
按《山西通志》:「成化二十年秋不雨,次年六月始雨,餓 莩盈野,人相食,諸府州縣皆然。」
按《湖廣通志》:「成化二十年,安陸大旱,民多殍。」
成化二十一年,旱。
按《大政紀》:「成化二十一年十二月,常州旱災,免所屬 武進等五縣秋糧十七萬二千一百餘石,草六萬九 千四百餘包。」
按《山東通志》,「成化二十一年秋,莘縣等處旱,人相食。」 按《陝西通志》,成化二十一年,關中連歲大旱,百姓流 亡殆盡,人相食十亡八九。
按《湖廣通志》:「成化二十一年春,均州旱。」
成化二十二年,旱。
按《大政記》:成化二十二年十二月冬旱無雪。詔吏部 查傳奉官,降四人,黜九人,下六人於獄。厥明,大雪。先 是鄭時論、梁芳被謫,陝西,人皆哭送,傳聞至京。上知 之,頗厭芳所為。至是無雪,百禱不應,科道復交章論 芳。乃命中官袁琦傳旨:「今後內官傳奉除官,不論有 無敕書,俱覆奏明白方行。」即日詔吏部降黜,其下獄 者皆逃,自軍囚者餘尚未斥,而人已稱快。厥明大雪, 人益歡,謂「納諫黜邪,格天之應。」
按《浙江通志》:「成化二十二年,台州、奉化大旱。」
按《陝西通志》:「成化二十二年七月不雨,西安大饑,斗 米萬錢,死亡載道。」
按《福建通志》:「成化二十二年,春夏連旱,禾苗俱槁。秋 復旱,民多流移。」
按《潞安府志》:「成化二十二年,大旱,禾盡槁,人相食。 成化二十三年,大旱。」
按《大政紀》,成化二十三年五月,京師大旱。詔:「亢旱踰 時,田苗枯槁。已嘗寬恤刑獄,條示合行事宜,內外衙 門著實舉行。」
按《名山藏》成化二十三年四月,諭群臣曰:「朕憂亢旱, 虔心祈禱,自二十五日為始,各加祗慎,毋或怠荒。」丁 酉,分遣勳臣告於天地、社稷山川。五月乙卯,遣廷臣 齎香帛分禱天下山川以祈雨。丙辰,敕諭文武群臣 曰:「上天示戒,旱久田枯,民庶驚惶,朕甚愍之。寬恤刑 獄,遍禱神祇。雨尚未也,冤未伸歟?用未節歟?困未蘇」 歟抑爾百官罔上而厲下歟。朕已節減用度。疏放宮 人。爾等各體朕心。痛自修省。紓朕憂憫元元之意 按《浙江通志》。成化二十三年。嘉興諸暨大旱。
按《湖廣通志》:「成化二十三年,祁陽大旱害稼,山竹盡 枯;武昌大旱,人相食。常德大旱,道殣枕籍。」
按:《福建通志》:「成化二十三年,春旱無麥。秋大旱,無禾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