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第077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七十七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七十七卷目錄
言語部總論一
易經〈乾卦 坤卦 頤卦 困卦 繫辭上 繫辭下〉
書經〈虞書大禹謨 商書說命中 周書洪範 畢命〉
詩經〈小雅正月 雨無正 巧言 巷伯 大雅假樂 公劉 板 抑〉
禮記〈曲禮上 曲禮下 檀弓下 少儀 雜記 坊記 表記〉
老子〈顯質章〉
管子〈形勢解〉
孔子家語〈顏回〉
墨子〈非命下 公孟〉
尹文子〈大道上〉
鬼谷子〈捭闔〉
荀子〈榮辱篇 非相篇 非十二子篇〉
韓非子〈難言〉
呂氏春秋〈重言 精論 淫辭〉
孔叢子〈嘉言 記義〉
說苑〈善說〉
韓詩外傳〈論言語三則〉
淮南子〈人閒訓〉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篇 曾子大孝篇〉
法言〈問道篇 問神篇 寡見篇〉
論衡〈定賢篇〉
中論〈貴驗 貴言 覈辯〉
抱朴子〈重言〉
新論〈慎言〉
迃書〈言戒〉
朱子大全集〈答劉平甫〉
石林家訓〈慎言〉
世範〈處己〉
學行典第七十七卷
言語部總論一
[編輯]易經
[編輯]《乾卦》
[編輯]《文言》:「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本義〉「《修辭》見於事」者,無一言之不實也。〈大全〉朱子曰:「『修辭立誠』,又是進德事。」問:「立誠不就制行上說,而特指修辭,何也?」曰:「人不誠處,多在言語上。」又曰:「人多將言語做,沒緊要,容易說出來。若一一要實,這工夫自是大。《修辭》便是立誠。如今人持擇言語,丁一確二,一字是一字,一句是一句,便是立誠。若還脫空亂語,誠如何立?」
《坤卦》
[編輯]六四:「括囊」,無咎無譽。
〈本義〉《括囊》,言結囊口而不出也。「譽」者,過實之名,謹密如是,則無咎而亦無譽矣。
《頤卦》
[編輯]《象》曰:山下有雷,「頤。」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
〈程傳〉「在身為言語於天下」,則凡命令政教出於身者皆是。慎之則必當而無失。〈大全〉朱子曰:諺雲「禍從口出,病從口入。」甚好。此語前輩曾用以解頤之象。誠齋楊氏曰:慎言非默,當其可則諫,死不羨括囊。
《困卦》
[編輯]「有言不信」,尚口乃窮也。
〈程傳〉當困而言、人所不信、欲以口免困、乃所以致窮也。以說處困、故有「尚口」之戒。
《繫辭上》
[編輯]擬之而後言,
〈大全〉平庵項氏曰:「學《易》者擬其所立之象以出言,則言之淺深詳略,必各當其理。」
又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 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 邇者乎?」
又
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 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 出也。」
〈大全〉節齋蔡氏曰:不言則是非不形,人之招禍,唯言為甚,故言所當節也。密於言語,即不出戶庭之義。《兌》有言象,故於《節》之初爻重明之。誠齋楊氏曰:「唐高宗告武后以上官儀教我廢汝,此君不密而失臣也。陳蕃乞宣臣章以示宦者,此臣不密而失身也。」
===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
〈大全〉進齋徐氏曰:叛,背叛也。背叛正理,其中有歉,則發於言辭,自然慚作也。枝,如木之有枝,開兩岐。疑者可否未決,則其辭不直截,或兩岐也。誣善者,謂謗善為惡,言語不實,如物在水上浮游不定。失其守者,其見理不定,無所操執,其辭多屈而不伸也。言心之聲,由乎中而見乎外。孟子「詖淫邪遁」一章,意亦如此。
書經
[編輯]《虞書大禹謨》
[編輯]《惟口出》,好興戎。
〈蔡傳〉「好」,善也。戎,兵也。言發於口則有二者之分,利害之幾,可畏如此。
《商書說命中》
[編輯]惟口起羞。
〈蔡傳〉《言語》所以文身也,輕出則有起羞之患。
《周書洪範》
[編輯]言曰「從。」
〈蔡傳〉「從」者,順也。
《畢命》
[編輯]辭尚體要。
〈大全〉夏氏曰:「體則具於理而無不足,要則簡而亦不至於有餘」,謂辭理足而簡約也。陳氏雅言曰:「辭體要」則典重而不浮,故以為尚。若言而好異,則安能體要?
詩經
[編輯]《小雅正月》
[編輯]好言自口,莠言自口。憂心愈愈,是以有侮。
〈朱注〉《訛言》之人虛偽反覆。言之好醜。皆不出於心而但出於口。是以我之憂心益甚。而反見侵侮也。〈集解〉「好言自口」,此則言小人之巧偽。其言之美惡惟意。好之者至於鑽皮出羽,故為好言。惡之者至於洗垢索瘢,故為惡言。莠言,醜言也。特任口之所出,而不得其可愛可惡之實也。
《雨無正》
[編輯]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維躬是瘁。哿矣能言,巧言如 流。俾躬處休。
〈朱注〉「言之忠」者,當世之所謂不能言者也,故非但出諸口而適以瘁其躬。佞人之言,當世所謂能言者也,故巧好其言,如水之流,無所凝滯,而使其身處於安樂之地。惡忠直而好諛佞,類如此。
《巧言》
[編輯]《蛇蛇碩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顏之厚矣。
〈朱注〉《蛇蛇》,安舒也。碩,大也,謂善言也。善言出於口者,宜也。「巧言如簧」,則豈可出於口哉?言之徒可羞愧,而彼顏之厚不知以為恥也。〈集解〉《蛇蛇》,安閑也。小人之情不可測,安閑而為大言也。「出自口矣」,與「好言自口」,「莠言自口」同。言之好惡惟其口之所出,曾無實。「巧言如簧」,巧言如笙中之簧以說人,出其言曾無愧恥,以見其厚,貌深中也。孔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惟其巧言則必嶮峻其心而外貌則安然無所恥,此所以鮮矣仁也。
《巷伯》
[編輯]緝緝翩翩,謀欲譖人。《慎爾》言也,謂爾不信。
〈朱注〉「緝緝」,口舌聲。「翩翩」,往來貌。譖人者自以為得計矣,然不慎爾言,聽者有時而悟,且將以爾為不信矣。
捷捷幡幡,謀欲譖言。豈不爾受,既其女遷。
〈朱注〉「捷捷」,儇利貌。「幡幡」,反覆貌。〈大全〉華谷嚴氏曰:「汝能譖人,人亦能譖汝,其禍將遷及汝矣。」〈集解〉江充之譖太子,其始也雖足以投其志;其終也身亦受其禍,所謂《既其女遷》是也。
《大雅假樂》
[編輯]威儀抑抑,德音秩秩。
〈朱注〉「秩秩」,有常也。〈大全〉慶源輔氏曰:「《德音》以其形於聲譽者,而言聲譽秩秩然有常而不替。」
《公劉》
[編輯]於時言言,於時語語,
〈朱注〉直言曰「言」,《論難》曰「語。」言其所言,語其所語。
《板》
[編輯]《辭》之輯矣,民之洽矣。辭之懌矣,民之莫矣。
〈大全〉豐城朱氏曰:「《輯》者,和也,言於天理無所逆也,此民之所以洽也。《懌》者,悅也,言於人情無所咈也,此民之所以定也。」
《抑》
[編輯]「質爾人民,謹爾侯度,用戒不虞,慎爾出話,敬爾威儀, 無不柔嘉。」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
〈朱注〉當謹其言語。蓋玉之玷缺。尚可磨鑢之。使平。言語。一失莫能救之。其戒深切矣。〈大全〉段氏曰:「言行均不可以有失,而言之失尢《易》,能謹其易者則行可
知也
「無《易》由言,無曰苟矣。」「莫捫朕舌」,言不可逝矣。
〈朱注〉言不可輕易其言,蓋無人為我執持其舌者,故言語由己,易致差失,常當執持,不可放去也。〈集解〉其言一出,則不可追。人能知「莫捫朕舌」之說,則其出言之際,戒之慎之,不敢少忽。如古人之三緘其口,則其意可見矣。
禮記
[編輯]《曲禮上》
[編輯]安定辭:
〈陳注〉《程子》曰:「心定者,其言安以舒,不定者,其辭輕以疾。」
又
「行修言道」,禮之質也。
〈陳注〉鄭氏曰:「言道,言合於道也。」
又
長者不及毋儳言。
〈陳注〉儳,暫也。亦參錯不齊之貌。長者言事未竟,未及其他,少者不可舉他事為言,暫然錯雜,長者之說。
又
毋勦說,毋雷同。
〈陳注〉攬取他人之說以為己說,謂之「勦說」;聞人之言而附和之,謂之「雷同。」如雷之發聲而物同應之也。
又
外言不入於梱,內言不出於梱。
〈陳注〉《梱》,門限也。內外有限,故男不言內,女不言外。
《曲禮下》
[編輯]居喪不言樂,祭事不言凶,公庭不言「婦女。」
〈陳注〉喪,凶事也,不言樂;祭,吉事也,不言「凶。」公私之事,不可相干,私事不可言於公庭,故公庭不言「婦女。」
又
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庫言庫,在朝言朝。
〈陳注〉隨其所在而謀議之。
朝,言不及犬馬。
〈陳注〉「《犬馬》微賤」,不當言之於朝。
又
「在朝言禮」,問禮,對以「禮。」
〈陳注〉朝廷之上,凡所當言者皆禮也。一問一對,必稽於禮。孔子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盡此道也。
《檀弓下》
[編輯]其言「吶吶然如不出諸其口。」
〈陳注〉《吶吶》,聲低而語緩也。如不出其口,似不能言者。
《少儀》
[編輯]毋身質言語。
〈陳注〉言語之際,疑則闕之,不可自我質正,恐有失誤也。
言語之美,穆穆皇皇。
〈陳注〉「穆穆」者,敬以和,「皇皇」者,正而美。
《雜記》
[編輯]三年之喪,言而不語,對而不問。
〈陳注〉言,自言己事也。「語」,為人論說也。〈大全〉嚴陵方氏曰:「言略而語詳,對應而問倡,以居憂有所不暇故也。」
《坊記》
[編輯]君子約言,小人先言。
〈陳注〉「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故君子之言常約,小人則先言而後行,不必其言行之相顧也。
《表記》
[編輯]不失口於人。
〈陳注〉馬氏曰:「見其所可語,而不慮其所可默,則失口於人。」
老子
[編輯]《顯質章》
[編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管子
[編輯]《形勢解》
[編輯]聖人之諾已也,先論其理義,計其可否。義則諾,不義 則已,可則諾,不可則已,故其諾未嘗不信也。小人不 義,亦諾不可亦諾,言而必諾,故其諾未必信也。故曰: 「必諾之言,不足信也。」
「言而語道德忠信孝悌」者,此言無棄者。天公平而無 私,故美惡莫不覆;地公平而無私,故小大莫不載。《無 棄》之言,公平而無私,故賢不肖莫不用。故無棄之言 者,參伍於天地之無私也。故曰:「有無棄之言者,必參 之於天地矣。」
孔子家語
[編輯]《顏回》
[編輯]顏回問於孔子曰:「小人之言有同乎君子者,不可不 察也。」孔子曰:「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故君子為義 之上相疾也,退而相愛;小人於為亂之上相愛也,退 而相惡。」
==墨子==
《非命下》
[編輯]子墨子言曰:「凡出言談,若不先立儀而言,譬之猶運 鈞之上而立朝夕焉也。我以為雖有朝夕之辨,必將 終未可得而從定也。是故言有三法。何謂三法?」曰:「有 考之者,原之者,有用之者。惡乎考之?考先聖大王之 事,惡乎原之?察眾之耳目之請,惡乎用之?發而為政 乎國,察萬民而觀之。此謂三法也。」
《公孟》
[編輯]公《孟子》謂子《墨子》曰:「君子共己以待問焉則言不問 焉則止。譬若鐘然扣則鳴不扣則不鳴」子《墨子》曰:「是 言有三物焉,子乃今知其一身也,又未知其所謂也。 若大人行淫暴於國家,進而諫則謂之不遜因左右 而獻諫則謂之言議此君子之所疑惑也。若大人為 政,將因於國家之難,譬若機之將發也。然君子之必」 以諫,然而大人之利,若此者,雖不扣必鳴者也。若大 人舉不義之異行,雖得大巧之經,可行於軍旅之事, 欲攻伐無罪之國,有之也。君得之,則必用之矣。以廣 闢土地,著稅偽材,出必見辱,所攻者不利,而攻者亦 不利,是兩不利也。若此者,雖不扣必鳴者也。且子曰: 「君子共已,待問焉則言,不問焉則止。」譬若鐘然,扣則 鳴,不扣則不鳴。今未有扣子而言,是子之謂「不扣而 鳴」耶?是子之所謂「非君子耶?」
尹文子
[編輯]《大道上》
[編輯]有理而無益於治者,君子勿言。有能而無益於事者, 君子弗為。君子非樂有言,有益於治,不得不言;君子 非樂有為,有益於事,不得不為。故所言者不出於名 法權術,所為者不出於農稼軍陣周務而已。
鬼谷子
[編輯]《捭闔》
[編輯]口者,心之門戶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慮智 謀,此皆由門戶出入,故關之捭闔,制之以出入。捭之 者,開也,言也,陽也。闔之者,閉也,默也,陰也。陰陽其和, 終始其義,故言長生安樂富貴、尊榮顯名、愛好財利、 得意喜欲,為陽曰「始。」故言「死」;憂患貧賤、苦辱棄捐、亡 利失意有害、刑戮誅罰,為陰曰終。諸言法陽之類皆 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諸言法陰之類皆曰「終」,言惡以 終為謀。捭闔之道,以陰陽試之。故與陽言者依崇高, 與陰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無 所不出,無所不入,無所不可。陰陽之理盡,小大之情 得,故出入皆可,何所不可乎?
荀子
[編輯]《榮辱篇》
[編輯]「與人善言,煖於布帛;傷人之言,深於矛戟。」故薄薄之 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危足無所履者也。凡在言 也,巨塗則讓,小塗則殆,雖欲不謹,若雲不使。快快而 亡者,怒也;察察而殘者,忮也;博而窮者,訾也;清之而 俞濁者,口也;豢之而俞瘠者,交也;辯而不說者,爭也; 直立而不見知者,勝也;廉而不見貴者,劌也;勇而不 「見憚」者,貪也;「信而不見敬」者,好《剸行》也。此小人之所 務,而君子之所不為也。
《非相篇》
[編輯]凡言不合先王,不順禮義,謂之姦;言雖辯,君子不聽。 法先王,順禮義,黨學者。然而不好言,不樂言,則必非 誠士也。故君子之於言也,志好之,行安之,樂言之,故 君子必辯。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為甚。故贈 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觀人以言,美於黼黻文章;聽 人之言,樂於鐘鼓琴瑟。故君子之於言無厭。鄙夫反 是,好其實不恤其文。是以終身不免埤汙傭俗。故《易》 曰:「括囊無咎無譽。」腐儒之謂也。
「君子必辯。」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為甚焉,是 以小人辯,言險而君子辯。言仁也。言而非仁之中也, 則其言不若其默也,其辯不若吶也。言而仁之中也, 則好言者上矣,不好言者下也,故仁言大矣。起於上, 所以道於下,正令是也;起於下,所以忠於上,謀救是 也。故君子之行仁也,無厭。志好之,行安之,樂言之,故 言「君子必辯。小辯不如見端,見端不如見本分。」小辯 而察,見端而明,本分而理,聖人士君子之分具矣。有 小人之辯者,有士君子之辯者。有聖人之辯者,不先 慮,不早謀,發之而當成,文而類,居,錯遷徙,應變不窮, 是聖人之辯者也。先慮之,早謀之,斯須之言而足聽, 文而致實,博而黨正,是士君子之辯也。「聽其言則辭 辯而無統,用其身則多詐而無功,上不足以順明王, 下不足以和齊百姓」,然而口舌之均。唯則節足以 為奇偉偃、卻之屬,夫是之謂「姦人之雄。」
《非十二子篇》
[編輯]「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故知默,猶知言也。故「多 言而類」,聖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多少無法而流湎 然,雖辯,小人也。故勞力而不當民務,謂之姦事;勞知 而不律先王,謂之姦心;辯說譬喻,齊給便利而不順 禮義,謂之姦說。此三姦者,聖王之所禁也
韓非子
[編輯]《難言》
[編輯]「臣非非難言也。所以難言者,言順比滑澤,洋洋纚纚 然」,則見以為華而不實;敦祗恭厚,鯁固慎完,則見以 為拙而不倫;多言繁稱,連類比物,則見以為虛而無 用;總微說約,徑省而不飾,則見以為劌而不辯;激意 親近,探知人情,則見以為譖而不讓;閎大廣博,妙遠 不測,則見以為夸而無用;纖計小談,以具數言,則見 以為陋;言而近世,辭不悖逆,則見以為貪生而諛上; 言而遠俗,詭躁人閒,則見以為誕;捷敏辯給,繁於文 采,則見以為史;殊釋文學,以質信言,則見以為鄙;時 稱《詩》《書》,道法往古,則見以為誦。此臣非之所以難言 而重患也。
呂氏春秋
[編輯]《重言》
[編輯]人主之言,不可不慎。高宗,天子也,即位諒闇,三年不 言,卿大夫恐懼患之。高宗乃言曰:「以餘一人正四方, 余惟恐言之不類也,茲故不言。」古之天子,其重言如 此,故言無遺者。成王與唐叔虞燕居,援梧葉以為珪 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 以請曰:「天子其封虞邪?」成王曰:「餘一人與虞戲也。」周 公對曰:「臣聞之,天子無戲言。天子言則史書之,工誦 之,士稱之。」於是遂封叔虞於晉。周公旦可謂善說矣。 一稱而令成王益重言,明愛弟之義,有輔王室之固。 荊莊王立,三年不聽而好讔。成公賈入諫王曰:「不穀 禁諫者。今子諫何故?」對曰:「臣非敢諫也,願與君王讔 也。」王曰:「胡不設不穀矣?」對曰:「有鳥止於南方之阜,三 年不動。不飛不鳴,是何鳥也?」王射之,曰:「有鳥止於南 方之阜,其三年不動,將以定志意也。其不飛,將以長 羽翼也;其不鳴,將以覽民則也。是鳥雖無飛,飛將沖 天;雖無鳴,鳴將駭人,賈出矣,不穀知之矣。」明日朝,所 進者五人,所退者十人,群臣大說,荊國之眾相賀也。 故《詩》曰:「何其久也,必有以也。何其處也?必有與也。其 《莊王》之謂邪!」
《精論》
[編輯]勝書說周公旦曰:「廷小人眾。徐言則不聞,疾言則人 知之。徐言乎?疾言乎?」周公旦曰:「徐言。」勝《書》曰:「有事於 此,而精言之而不明,勿言之而不成。精言乎?勿言乎?」 周公旦曰:「勿言。」故《勝書》能以不言說,而周公旦能以 不言聽。此之謂不言之聽,不言之謀。
《淫辭》
[編輯]非辭無以相期,從辭則亂,亂辭之中又有辭焉,心之 謂也。言不欺心,則近之矣。凡言者以諭心也,言心相 離,而上無以參之,則下多。所言非所行也,所行非所 言也,言行相詭,不祥莫大焉。
孔叢子
[編輯]《嘉言》
[編輯]宰我問:「君子尚辭乎?」孔子曰:「君子以理為尚。博而不 要,非所察也;繁辭富說,非所聽也;唯知者不失理。」 孔子曰:「吾於予,取其言之近類也;於賜,取其言之切 事也。近類則足以喻之,切事則足以懼之。」
《記義》
[編輯]孔子使宰予使於楚,楚昭王以安車象飾,因宰予以 遺孔子焉。宰予曰:「夫子無以此為也。」王曰:「何故?」對曰: 「臣以其用思其所在觀之,有以知其然。」王曰:「言之。」宰 予對曰:「自臣侍從夫子以來,竊見其言不離道,動不 違仁,貴義尚德,清素好儉。仕而有祿,不以為積;不合 則去,退無吝心;妻不服綵,妾不衣帛;車器不雕,馬不 食粟,道行則樂其治,不行則樂其身,此所以為夫子 也。若夫觀目之麗靡,窈窕之淫音,夫子過之弗之視, 遇之弗之聽也,故臣知夫子之無用此車也。」王曰:「然 則夫子何欲而可?」對曰:「方今天下道德,寢息其志欲 興而行之,天下誠有欲治之君,能行其道,則夫子雖 使徒步以朝,固猶為之,何必遠辱君之重貺乎?」王曰: 「乃今而後,知孔子之德也大矣!」宰予歸,以告孔子。孔 子曰:「二三子以予之言何如?」子貢對曰:「未盡夫子之 美也。夫子德高則配天,深則配海,若予之言行,事之 實也。」夫子曰:「夫言貴實,使人信之,舍實何稱乎?是賜 之華,不若予之實也。」
漢劉向說苑
[編輯]《善說》
[編輯]孫卿曰:夫談說之術,齊莊以立之,端誠以處之,堅強 以持之,譬稱以諭之,分別以明之,歡忻憤懣以送之, 寶之珍之,貴之神之,如是則說常無不行矣,夫是之 謂能貴其所貴,《傳》曰:「唯君子為能貴其所貴也。」《詩》云: 「無易由言,無曰苟矣。」《鬼谷子》曰:人之不善而能矯之 者難矣。說之不行,言之不從者,其辨之不明也。既明 而不行者,持之不固也;既固而不行者,未中其心之 所善也。辨之明之,持之固之,又中其人之所善,其言 神而珍,白而分,能入於人之心。如此而說不行者,天 下未嘗聞也。此之謂善說。子貢曰:「出言陳辭,身之得失,國之安危也。《詩》云:『辭之懌矣,民之莫矣』。夫辭者,人 之所以自通也。」主父偃曰:「人而無辭,安所用之?昔子 產修其辭而趙武致其敬,王孫滿明其言而楚莊以 慚,蘇秦行其說而六國以安,蒯通陳其說而身得以 全。夫辭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國全性者也。故辭不 可不修,而說不可不善。」
韓詩外傳
[編輯]《論言語三則》
[編輯]問者不告,告者不問;有諍氣者勿與論,必由其道至, 然後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然後可與言道之 方,辭順然後可與言道之理,色從然後可與言道之 極。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瞽;可與言而不與之言謂 之隱。《詩》曰:「彼交匪紓,天子所予。」言必交吾志,然後予。 天下之辯有三至五勝,而辭置。下辯者,別殊類使不 「相害,序異端使不相悖,輸公通意,揚其所謂,使人預 知焉,不務相迷也。」是以辯者不失所守,不勝者得其 所求,故辯可觀也。夫繁文以相假,飾辭以相悖,數譬 以相移,外人之身,使不得反其意,則論便然後害生 也。夫不疏其指而弗知謂之隱,外意外身謂之諱,幾 廉倚跌謂之移,指緣謬辭謂之苟,四者所不為也,故 理可同睹也。夫隱諱移苟,爭言競為而後息,不能無 害其為君子也,故君子不為也。《論語》曰:「君子於其言, 無所苟而已矣。」《詩》曰:「無易由言,無曰苟矣。」
傳曰:鳥之美羽勾喙者鳥畏之,魚之侈口垂腴者魚 畏之,人之利口贍辭者人畏之。是以君子避三端:避 文士之筆端,避武士之鋒端,避辯士之舌端。《詩》曰:「我 友敬矣,讒言其興。」
淮南子
[編輯]《人閒訓》
[編輯]或說聽計當而身疏;或言不用,計不行而益親。何以 明之?三國伐齊,圍平陸,括子以報於牛子曰:「三國之 地,不接於我,踰鄰國而圍平陸,利不足貪也。然則求 名於我也,請以齊侯往。」牛子以為善。括子出,無害子 入。牛子以括子言告無害子。無害子曰:「異乎臣之所 聞。」牛子曰:「國危而不安,患結而不解,何謂貴智?」無害 子曰:「臣聞之,有裂壤土以安社稷者,聞殺身破家以 存其國者,不聞出其君以為封疆者。」牛子不聽無害 子之言,而用括子之計,三國之兵罷,而平陸之地存。 自此之後,括子日以疏,無害子日以進,故謀患而患 解,圖國而國存。括子之智得矣。無害子之慮,無中於 策,謀無益於國,然而心調於君,有義行也。
大戴禮記
[編輯]《曾子立事篇》
[編輯]君子慮勝氣,思而後動,論而後行。行必思言之,言之 必思復之,思復之,必思無悔,言亦可謂慎矣。人信其 言,從之以行;人信其行,從之以復。復宜其類,類宜其 年,亦可謂「外內合」矣。
《曾子大孝篇》
[編輯]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故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及於 己。然後不辱其身。不憂其親。則可謂孝矣。
揚雄法言
[編輯]《問道篇》
[編輯]「大哉聖人!」言之至也。開之廓然見四海,閉之閛然不 睹牆之裡。聖人之言似於水火。或問水火。曰:「水,測之 而益深,窮之而益遠;火,用之而彌明,宿之而彌壯。允 治天下,不待禮文與五教。」
《問神篇》
[編輯]君子之言,幽必有驗乎明,遠必有驗乎近,大必有驗 乎小,微必有驗乎著。無驗而言謂之妄,君子妄乎不 妄,言不能達其心,書不能達其言,難矣哉!惟聖人得 言之解,得書之體,白日以照之,江河以滌之,浩浩乎 其莫之禦也。面相之辭相適捈?中心之所欲通諸人 之嚍嚍者,莫如言彌綸天下之事,記久明遠,著古昔 之吻吻,傳千里之忞忞者莫如書。故言,心聲也;書,心 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聲畫者,君子小人之所 以動情乎?聖人之辭,渾渾若川,順則便,逆則否者,其 惟川乎!
《寡見篇》
[編輯]或曰:「良玉不雕,美言不文,何謂也?」曰:「玉不雕,璵璠不 作器;言不文,典謨不作經。」
後漢王充論衡
[編輯]《定賢篇》
[編輯]治不謀功要,所用者是;行不責效期,所為者正。正是 審明,則言不須繁,事不須多。故曰「言不務多」,務審,所 謂行不務遠,務審,所由言得道理之心。口雖訥不辯, 辯在胸臆之內矣。故人慾心辯,不欲口辯。心辯則言 醜而不違,口辯則辭好而無成。孔子稱少正卯之惡 曰:「言非而博,順非而澤,內非而外以才能。」之,「眾不 能見,則以為賢。」夫內非外,「是,世以為賢,則夫內是 外無以自表者,眾亦以為不肖矣。是非亂而不治,聖 人獨知之。人言行多,若少正卯之類,賢者獨識之。世有是非錯繆之言,亦有審誤紛亂之事。決錯繆之言, 定紛亂之事,唯賢聖之人為能任之。聖心明而不闇, 賢心理而不亂。用明察非,非無不見;用理詮疑,疑無 不定。與世殊指。雖言正是,眾」不曉見。何則?沈溺俗言 之日久,不能自還以從實也。是故正是之言,為眾所 非;離俗之禮,為世所譏。《管子》曰:「君子言堂滿堂,言室 滿室。」怪此之言,何以得滿?如正是之言,出堂之人皆 有正是之知,然後乃滿。如非正是,人之乖㓨異,安得 為滿?夫歌曲妙者,和者則寡;言得實者,然者則鮮。和 歌與聽言,同一實也。曲妙人不能盡和,言是人不能 皆信。
魏徐幹中論
[編輯]《貴驗》
[編輯]事莫貴乎有驗,言莫棄乎無徵,言之未有益也,不言 未有損也。水之寒也,火之熱也,金石之堅剛也,此數 物未嘗有言,而人莫不知其然者,信著乎其體也。使 吾所行之信若彼數物,而誰其疑我哉?今不信吾所 行而怨人之不信也,猶教人執鬼縛魅,而怨人之不 得也,惑亦甚矣。孔子曰:「欲人之信己也,則微言而篤」 行之;篤行之,則用日久;用日久則事著明;事著明則 有目者莫不見也,有耳者莫不聞也。其可誣哉!故根 深而枝葉茂,行久而名譽遠。《易》曰:「𢘆,亨,無咎,利貞。」言 久於其道也。伊尹放太甲,展季覆寒女,商、魯之民,不 稱淫篡焉。何則?積之於素也。故染不積則人不觀其 色,行不積則人不信其事。子思曰:「同言而信,信在言 前也,同令而化,化在令外也」,謗言也。皆緣類而作,倚 事而興,加其似者也。誰謂華岱之不高,江漢之不長 與。君子修德亦高而長之,將何患矣。故求己而不求 諸人,非自強也,見其所存之富耳。子思曰:「事自名也, 聲自呼也,貌目眩也,物自處也,人自官也,無非自己 者。」故怨人之謂壅,怨己之謂通。通也知所悔,壅也遂 所誤,遂所誤也。親戚離之,知所悔也。疏遠附之。疏遠 附也常安樂,親戚離也常危懼。自生民以來,未有不 然者也。殷紂為天子而稱獨夫,仲尼為匹夫而稱素 王,盡此類也。故善釣者不易淵而殉魚,君子不降席 而追道。治乎八尺之中,而德化光矣。古之人歌曰:「相 彼元鳥,止於陵阪。」仁道在近,求之無遠,人情也。莫不 惡謗,而卒不免乎謗。其故何也?非愛致力而不已之 也,已之之術反也。謗之為名也,逃之而愈至,距之而 愈來,訟之而愈多。明乎此則君子不足為也,闇乎此 則小人不足得也。帝舜屢省,禹拜昌言,明乎此者也。 厲王蒙戮,吳起刺之,闇乎此者也。皆書名前策,著形 列圖,或為世法,或為世戒,可不慎之?曾子曰:「或言予 之善,予惟恐其聞;或言予之不善,惟恐過而見予之 鄙色焉。」故君子服過也,非徒飾其辭而已。誠發乎中 心,形乎容貌,其愛之也深,其更之也速,如追兔,惟恐 不逮,故有進業,無退功。《詩》曰:「相彼脊令,載飛載鳴。我 日斯邁,而月斯征。」遷善不懈之謂也。夫聞過而不改, 謂之喪心;思過而不改,謂之失體。失體喪心之人,禍 亂之所及也,君子舍旃。《周書》有言:「人毋鑒於水」,鑒於 人也。鑒也者,可以察形;言也者,可以知德。小人恥其 面之不及子都也,君子恥其行之不如堯、舜也。故小 人尚明鑒,君子尚至言。至言也,非賢友則無取之,故 君子必求賢友也。《詩》曰:「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 谷,遷於喬木。」言朋友之義,務在切直,以升於善道者 也。故君子不友,不如己者,非羞彼而大我也;不如己 者,須己而植者也。然則扶人不暇,將誰相我哉?吾之 僨也,亦無日矣。故僨極則縱多,友邪則己僻也。是以 君子慎取友也。孔子曰:「居而得賢友,福之次也。」夫賢 者,言足聽,貌足象,行足法,加乎善獎人之美,而好攝 人之過,其不隱也如影,其不諱也如響。故我之憚之, 若嚴君在堂而神明處室矣。雖欲為不善,其敢乎!故 求益者之居游也,必近所畏而遠所易。《詩》云:「無棄爾 輔,員於爾輻。屢顧爾僕,不輸爾載。」親賢求助之謂也。
《貴言》
[編輯]君子必貴其言,貴其言則尊其身,尊其身則重其道, 重其道所以立其教。言費則身賤,身賤則道輕,道輕 則教廢。故君子非其人則弗與之言,若與之言,必以 其方。農夫則以稼穡,百工則以技巧,商賈則以貴賤, 府史則以官守,大夫及士則以法制,儒生則以學業。 故《易》曰:「艮其輔,言有序,不失事中」之謂也。若夫父慈 子孝,姑愛婦順,兄友弟恭,夫敬妻聽,朋友必信,師長 必教,有司日月慮知乎州閭矣。雖庸人則亦循循然 與之言此可也;過此而往則不可也。故君子之與人 言也,使辭足以達其知慮之所至,事足以合其性情 之所安,弗過其任而強牽制也。苟過其任而強牽制, 則將昏瞀委滯,而遂疑君子以為欺我也,不則曰無 聞知矣。非故也,明偏而示之以幽,弗能照也;聽寡而 告之以微,弗能察也。斯所資於造化者也。雖曰無訟, 其如之何?故孔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 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夫君子之於言也,所致貴也。雖有夏後之璜,商湯之駟,弗與 易也。今以施諸俗士,「以為志誣而弗貴聽也,不亦辱 己而傷道乎?」是以君子將與人語大本之源,而談性 義之極者,必先度其心志,本其器量,視其銳氣,察其 墮衰,然後唱焉以觀其和,導焉以觀其隨。隨和之徵, 發乎音聲,形乎視聽,著乎顏色,動乎身體,然後可以 發幽而步遠,功察而治微。於是乎闓張以致之,因來 以進之,審諭以明之,雜稱以廣之,立準以正之,疏煩 以理之,疾而勿迫,徐而勿失,雜而勿結,放而勿逸,欲 其自得之也。故大禹善治水而君子善導人,導人必 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勢,是以功無敗而言無棄也。《荀 卿》曰:「禮恭然後可與言道之方,辭順然後可與言道 之理,色從然後可與言道之致。有爭氣者,勿與辯也。」 孔子曰:「惟君子然後能貴其言,貴其色。小人能乎哉?」 仲尼、荀卿先後知之。問者曰:「或有周乎上哲之至論, 通乎大聖之洪業,而好與俗士辯者,何也?」曰:「以俗士 為必能識之故也。何以驗之?使彼有金石絲竹之樂, 則不奏乎聾者之側;有山龍華蟲之文,則不陳乎瞽 者之前。知聾者之不聞也」,知瞽者之不見也,於己之 心,分數明白。至於俗士而獨不然者,知分數者不明 也。不明之故何也?夫俗士之牽達人也,猶《鶉鳥》之欺 孺子也。《鶉鳥》之性善近人,飛不峻也,不速也,蹲蹲然 似若將可獲也,卒至乎不可獲,是孺子之所以。膝 踠足而不以為弊也。俗士之與達人言也,受之雖不 肯,拒之則無說。然而有贊焉,有和焉。若將可寤,卒至 乎不可寤,是達人之所以乾脣竭聲而不舍也。斯人 也,固達之蔽者也,非達之達者也。雖能言之,猶夫俗 士而已矣。非惟言也,行亦如之。得其所則尊榮,失其 所則賤辱。昔倉梧丙娶妻美而以與其兄,欲以為讓 也,則不如無讓焉。尾生與婦人期於水邊,水暴至,不 去而死,欲以為信也,則不如無信焉。葉公之黨,其父 攘羊而子證之,欲以為直也,則不如無直焉。陳仲子 不食母兄之食,出居於陵,欲以為潔也,則不如無潔 焉。宗魯受齊豹之謀,死孟縶之難,欲以為義也,則不 如無義焉。故凡道,蹈之既難,錯之益不易。是以君子 慎諸己,以為往鑒焉。
《覈辯》
[編輯]俗。士之所謂辯者,非辯也。非辯而謂之辯者,蓋聞辯 之名,而不知辯之實,故目之妄也。俗之所謂辯者,利 口者也。彼利口者,苟美其聲氣,繁其辭令,如激風之 至,如暴雨之集,不論是非之性,不識曲直之理,期於 不窮,務於必勝。以故淺識而好奇者,見其如此也,固 以為辯;不知木訥而達道者,雖口屈而心不服也。夫 辯者,求服人心也,非屈人口也。故辯之為言別也,為 其善分別事類而明處之也,非謂言辭切給而以陵 蓋人也。故《傳》稱《春秋》「微而顯,婉而辯」者。然則辯之言 必約以至,不煩而諭,疾徐應節,不犯禮教足以相稱。 樂盡人之辭,善致人之志,使論者各盡得其願,而與 之得解。其稱也無其名,其理也不獨顯,若此則可謂 辯。故言有拙而辯者焉,有巧而不辯者焉。君子之辯 也,欲以明大道之中也,是豈取一坐之勝哉?人心之 於是非也,如口之於味也。口者,非以己之調膳則獨 美,而與人調之則不美也。故君子之於道也,在彼猶 在己也。苟得其中,則我心悅焉,何擇於彼?苟失其中, 則我心不悅焉,何取於此?故其論也,遇人之是則止 矣,遇人之是而猶不止,苟言苟辯,則小人也。雖美說, 何異乎鵙之好鳴,鐸之喧嘩哉?故孔子曰:「小人毀訾 以為辯,絞急以為智,不遜以為勇。」斯乃聖人所惡,而 小人以為美,豈不哀哉!夫利口之所以得行乎世也, 蓋有由也。且利口者,心足以見小數,言足以盡巧,辭 給足以應切,問難足以斷俗疑,然而好說而不倦,諜 諜如也。夫類族辯物之士者寡,而愚闇不達之人者 多,孰知其非乎?此其所無用而不見廢也,至賤而不 見遺也。先王之法,折言破律,亂名改作者殺之;行僻 而堅,言偽而辯,記醜而博,順非而澤者亦殺之。為其 疑眾惑民,而潰亂至道也。孔子曰:「巧言亂德,惡似而 非者也。」
抱朴子
[編輯]《重言》
[編輯]余友人元怕先生者,齒在志學,固已窮覽六略,旁綜 《河》雒。晝競羲和之末景,夕照望舒之餘輝。道靡遠而 不究,言無微而不測。以儒道為城池,以機神為干戈。 故談者莫不望塵而銜璧,文士寓目而格筆。俄而寤 智者之不言,覺守一之無咎。意得則齊筌蹄之可棄, 道乖則覺唱高而和寡。於是奉老氏多敗之戒,思金 人《三緘》之義,括鋒穎而如訥,韜修翰於彤管,含金懷 玉,抑謐華辯,終日彌夕,或無一言。門人進曰:「先生默 默,小子胡述,且與庸夫無殊焉。竊謂號鐘不鳴,則不 異於積銅;浮磬息音,則未別乎聚石也。」元怕先生答 曰:「吾特收遠名於萬代,求知己於將來,豈能競見知 於今日,立標格於一時乎?陶甄以盛」酒,雖美不見酣;身卑而言高,雖是不見信,徒捲舌而竭聲,將何救於 流遁?古人「六十笑,五十九,不遠迷復」,乃覺有以也。夫 玉之堅,金之剛,冰之冷,火之熱,豈須自言然後明哉! 且八音九奏,不能無長短之病;養由百發不止,將有 一失之疏。翫憑河者數溺於水,好劇談者多漏於口。 伯牙謹於操絃,故終「無煩手之累;儒者敬其辭令,故 無樞機之辱。」淺近之徒,則不然焉。辯虛無之不急,爭 細事以費言論,廣修堅白無用之說,訟諸子非聖過 正之書,損教益惑,謂之深遠。委棄正經,競治邪學。或 與闇見者較脣吻之勝負,為不識者吐清商之談。對 非敵力之人,旁無賞解之客,何異奏《雅樂》於木梗之 側,陳元黃於土偶之前哉?徒口枯氣乏,椎吭扺掌,斤 斧缺壞,而槃節不破,勃然戰色,而乖忤愈遠,致令恚 容表顏,醜言自口,偷薄之變,生乎其閒,既玷之謬,不 可救磨,未若希聲以全大音,約說以俟識者矣。
劉勰新論
[編輯]《慎言》
[編輯]「日月者,天之文也;山川者,地之文也;言語者,人之文 也。天文失則有謫蝕之變,地文失則有崩竭之災,人 文失則有傷身之患。故口者言語之門戶,舌者門戶 之關鑰。關鑰動則門戶開,門戶開則言語出。出言之 善則千里應之;出言之惡,則千里違之。言失於己,不 可遏於人;情發於近,不可止於遠。是以君子慎其關」 鑰,以密言語。言語在口,譬含鋒刃,不可動也。動鋒刃 者,必傷喉舌。言失之害,非惟鋒刃,其所傷者,不惟喉 舌。故天有《捲舌》之星,人有《緘口》之銘,所以警恌言,防 口訧也。口舌者,禍患之宮,亡滅之府也。語言者,性命 之所屬,而形骸之所係也。言出患入,語失身亡,身亡 不可復存,言出不可復追,其猶射也。懸機未發,則猶 可止,矢一離絃,雖欲返之,弗可得也。《易》誡樞機,《詩》刺 言玷。斯言一玷非礛。所磨;樞機既發,豈駭電所追? 皆前聖之至慎,後人之埏鎔。明者慎言,故無失言;闇 者輕言,自致害滅。昔智伯失言於水灌,韓魏躡其肘 足,魏武漏語於英雄,元德遺其匕著。是以頭為穢器, 師馳徐州,地分三晉,土割岷蜀,亡敗長釁,為天下笑, 不慎言也。韓昭侯與棠磎公謀而終夜獨寢,慮夢言 露於妻妾也。孔光不對溫室之樹,恐言之泄於左右 也。言者,風也。無足而行,無翼而飛,不可易也。是以聖 人當言而懼,發言而憂,如蹈水火,臨危險也。禮然後 動,則動如春風,人不厭其動。時然後言,則言如金石, 人不厭其聲。故身無失行,口無過言也。
司馬光迃書===《言戒》===
[編輯]迃夫曰言不可不重也子不見鐘鼓乎夫鐘鼓𨙫之 然後鳴鏗訇鏜鞳人不以為異也若不叩自鳴人孰 不謂之妖邪可以言而不言猶叩之而不鳴也亦為 廢鐘鼓矣
《朱子大全集》。
[編輯]《答劉平甫》
[編輯]夫子云不學詩無以言先儒以為心平氣和則能言 易繫辭曰易其心然後語謂平易其心而後語也明 道先生曰凡為人言者理勝則事明氣忿則招拂告 子云不得於言勿求於心孟子以為不可〈此言凡與人交際之 道〉記曰子事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此事親事長之 道也〉適以此意奉聞大略然此等事更留意體察勤加 鐫治為妙此別須有旬月之期懷不能已聊復言之 他日相見只此可驗進學工夫更不須問疑難也在 彼凡事存此意善處為佳途中望寬懷自愛
葉適《石林家訓》。
[編輯]《慎言》
[編輯]易言亂之所由生也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 不密則失身莊子曰兩喜多溢美之言兩怒多溢惡 之言文注人言多不能盡實非喜即怒喜而溢美猶 不失厚怒而溢惡則為人之害多矣孟子曰言人之 不善當如後患何夫己輕以惡加人則人亦孰不以 惡加己是自相加也吾見人言類不過有四習於誕 妄者每信口劇談不問人之利害惟意所欲言樂於 多知者並緣形似因以稱譽雖不過其實自不能覺 溺於愛惡者所愛雖惡強為之掩覆所惡雖善巧為 之破毀軋於利害者修造端謀傾之惟恐不力中之 惟恐不深而人之聽言其類不過二純實者不辨是 非一皆信之疏快者不計利害一皆傳之此言所以 不可不慎也今汝曹前四弊吾知其或可免若後二 失吾不見無憂蓋汝曹涉世津梁未嘗經患難於人 情狡詐非能盡察則安知不有因墮陷溺者乎故將 欲慎言必先省事擇交務簡靜無所求則自然不入 是非毀譽之言亦不到汝耳汝不得已而有聞純實 者每致其思無輕信疏快者每謹其戒無輕傳則庶 乎其免矣
袁釆《世範》:
[編輯]親戚故舊,因言語而失歡者。未必其言語之傷人,多 是顏色辭氣暴厲,能激人之怒。且如諫人之短,語雖 切直,而能溫顏下氣,縱不見聽,亦未必怒。若平常言 語無傷人處,而詞色俱厲,縱不見怒,亦須懷疑。古人 謂「怒於室者色於市」,方其有怒,與他人言,必不卑遜, 他人不知所自,安得不怪?故盛怒之際,與人言語,尤 當自警。前輩有言:「誡酒後語,忌食時嗔。忍難耐事順 自強人,常能持此,最得便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