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第109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一百九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一百九卷目錄
求師部總論
書經〈商書仲虺之誥 咸有一德〉
禮記〈曲禮 內則 學記〉
周禮〈地官〉
荀子〈致仕篇〉
呂氏春秋〈勸學 尊師 誣徒〉
韓詩外傳〈論師一則〉
說苑〈建本〉
法言〈問明篇〉
白虎通〈辟雍〉
潛夫論〈讚學〉
韓昌黎集〈師說〉
周子通書〈師 師友上 師友下〉
朱子全書〈人倫師友 論語課會說〉
求師部藝文一
進士策問 唐韓愈
上韓吏部書 林簡言
與常州獨孤使君書 崔元翰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柳宗元
答嚴厚輿論師道書 前人
報袁君陳秀才避師名書 前人
師友箴 前人
師說 宋王令
上羅仲素書 李侗
送周希顏序 陳文蔚
送徐生歸吳中序 元黃溍
贈會稽韓伯時序 明宋濂
答儲柴墟書 王守仁
師說上 王世貞
師說下 前人
求師部藝文二〈詩〉
師資吟 宋邵雍
師道 潘興嗣
求師部選句
學行典第一百九卷
求師部總論
[編輯]書經
[編輯]《商書仲虺之誥》
[編輯]能自得師者王。
〈蔡傳〉「隆師好問,則德尊而業廣。」自得師者,真知己之不足,人之有餘,委心聽順而無拂逆之謂也。
《咸有一德》
[編輯]「德無常師」,主善為師。
禮記
[編輯]《曲禮》
[編輯]《宦學》事師,非禮不親。
〈陳注〉仕與學皆有師事,師所以明道也,而非禮則不相親愛。
又
從於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遭先生於道,趨而進,正 立拱手。先生與之言,則對,不與之言,則趨而退。
〈陳注〉先生者,父兄之稱。有德齒可為人師者,猶父兄也,故亦稱「先生。」以「師」為父兄,則學者自比於子弟,故稱「弟子。」
又
侍坐於先生,先生問焉,終則對。
〈陳注〉問終而後對,欲盡聞所問之旨,且不敢雜亂尊者之言也。
請業則起,請益則起。
〈陳注〉《請業》者,求當習之事;《請益》者,再問未盡之蘊,起所以致敬也。
父召無諾,先生召,無諾唯而起。
〈陳注〉父以恩,師以道,故所敬同。〈大全〉呂氏曰:「諾者,許而未行也。」
《內則》
[編輯]十年,出就外傅。
〈陳注〉「外傅」,教學之師也。
《學記》
[編輯]五年,視「博習親師。」
〈大全〉《朱子》曰:「博習者,積累精專,次第而遍也。親師者,道同德合,愛敬兼盡也。」
又
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 離師輔而不反也。」
〈陳注〉「《藏修》遊息,無不在於學」,是以安親樂信,雖離師友,亦不畔於道也。
又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 喻然後能為師,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 也。《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其此之謂乎!
〈陳注〉至學,至於學也。鈍者至之難,敏者至之易。質美者向道,不美者叛道,知乎此然後能博。喻,謂循循善誘,不拘一塗也。《周官》太宰「長以貴得民,師以賢得民。」長者一官之長,君則一國之君也。言為君之道,皆自務學充之。三王四代之所以治,以能作之君、作之師爾。周子曰:「師道立則善人多,善人多則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 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為屍,則弗 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 北面,所以尊師也。
〈大全〉慶源輔氏曰:「凡學之道,則非獨君也,嚴師為難,蓋言盡嚴師之道為難爾。能盡嚴師之道則師始嚴,師所以傳道,師嚴則道自尊,道未嘗不尊,因其尊而尊之,則係乎人之嚴師也。」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 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 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 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 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 道也。
〈陳注〉《庸》,功也。感師之有功於己也。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 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陳注〉《記》問,謂記誦古書以待學者之問也。以此為學無得於心,而所知有限,故不足以為人師。「聽語」,聽學者所問之語也。不能問,則告之,不知而舍之,以其終不可入德也。「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亦此意。
周禮
[編輯]《地官》
[編輯]《司徒》四曰「聯師儒。」
〈訂義〉鄭康成曰:「師儒,鄉里,教以道藝者。」 劉執中曰:「百家為族,則同其族室,有儒以教之;五族為黨,則同其黨庠,有師以範之;少小同其師儒,長立同其道藝,情親義合,亦有安之而不忍去。」 孫氏曰:「先王之於民,隆師儒之教,而不具學校之制,非故略之也,亦有所不必具也。周之建國,固嘗為之學矣,然所合者國子弟而已。」後之作《王制》者曰:「國之俊選皆造焉。」質之《周官》無明文,不知果預乎其閒否耶?借使得與冑子並進,不過已興於鄉者,惟州長有所謂州序,黨正飲酒於序,以正齒位,不指州而言,疑黨亦自為序,然皆不載制度之詳。豈非州黨之閒,切磋琢磨之地,相會以時,相先以禮,本無法制之可言。即如使後世群天下之士於學廩之有食,然後為教養之盛,則浮薄囂競之風已熾於斯時矣,奚取長育人材之道哉?
荀子
[編輯]《致仕篇》
[編輯]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尊嚴而憚,可以為師;耆艾 而信,可以為師;誦說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知微而 論,可以為師。故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水深則回, 樹落糞本,弟子通利則思師。《詩》曰:「無言不讎,無德不 報。」此之謂也。
呂氏春秋
[編輯]《勸學》
[編輯]「古之聖王,未有不尊師者也,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 富矣。若此則名號顯矣,德行彰矣。」故師之教也,不爭 輕重尊卑貧富,而爭於道。其人苟可,其事無不可。所 求盡得,所欲盡成,此生於得聖人。聖人生於疾學,不 疾學而能為魁士名人者,未之嘗有也。疾學在於尊 師,師尊則言信矣,道論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師者不 「化。自卑者不聽,卑師者不聽。師操不化不聽之術,而 以《彊》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遠乎?」學者處不 化不聽之勢而以自行,欲名之顯,身之安也,是懷腐 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惡濡也。凡說者兌之也,非說之 也。今世之說者,多弗能兌而反說之。夫弗能兌而反 說,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飲之以菫也。使 世益亂,不肖主重,惑者從此生矣。故為師之務,在於 勝理,在於行義。理勝義立,則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 驕也。上至於天子,朝之而不慚。凡遇合也,合不可必, 遺理釋義,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難乎? 故師必勝理行義然後尊。《曾子》曰:「君子行於道路,其 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師者可知也。夫無父而無師者, 餘若夫何哉?」此言事師之猶事父也。曾點使曾參,過 期而不至。人皆見曾點曰:「無乃畏耶?」曾點曰:「彼雖畏 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於匡,顏淵後,孔子曰:「吾以汝 為死矣。」顏淵曰:「子在,回何敢死?」顏回之於孔子也,猶 曾參之事父也。古之賢者與其尊師若此,故師盡智
竭道「以教《尊師》
[編輯]「三曰神農師悉諸,黃帝師大撓,帝顓頊師伯夷父,帝 嚳師伯招,帝堯師子州父,帝舜師許由,禹師大成贄, 湯師小臣,文王、武王師呂望、周公旦,齊桓公師管夷 吾,晉文公師咎犯、隨會,秦穆公師百里奚、公孫枝,楚 莊王師孫叔敖、沈申巫,吳王闔閭師伍子胥、文之儀, 越王句踐師范蠡、大夫種,此十聖人、六賢者未有不 尊師者也。」今尊不至於帝,智不至於聖,而欲無尊師, 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絕,三代之所以滅。且天生 人也,而使其耳可以聞,不學其聞不若聾;使其目可 以見,不學其見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學其言不 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學其知不若狂。故凡學,非能 益也,達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敗之,是謂善學。」 子張,魯之鄙家也;顏涿聚,梁父之大盜也,學於孔子。 段干木,晉國之大駔也,學於子夏。高何、縣子石,齊國 之暴者也,指於鄉曲,學於子墨子。索盧參,東方之鉅 狡也,學於禽滑釐。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 徒免於刑戮死辱也,由此為天下名士顯人,以終其 壽,王公大人從而禮之,此得之於學也。凡學必務進 業,心則無營,疾諷誦,謹司聞,觀驩愉,問書意,順耳目, 不逆志,退思慮,求所謂《時辨說》以論道,不苟辨必中 法。得之無矜,失之無慚,必反其本。生則謹養,謹養之 道,養心為貴;死則敬祭,敬祭之術,時節為務。此所以 尊師也。治唐圃,疾灌寖,務種樹,織葩屨,結罝網,捆蒲 葦之「田野,力耕耘,事五穀,如山林,入川澤,取魚鱉,求 鳥獸」,此所以尊師也。視輿馬,慎駕御,適衣服,務輕暖; 臨飲食,必蠲絜,善調和,務甘肥,必恭敬。和顏色,審辭 令,疾趨翔,必嚴肅,此所以尊師也。君子之學也,說義 必稱師以論道,聽從必盡力以光明。聽從不盡力,命 之曰背;說義不稱師,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賢主弗內 之於朝,君子不與交友。故教也者,義之大者也;學也 者,知之盛者也。義之大者,莫大於利人,利人莫大於 教;知之盛者,莫大於成身,成身莫大於學。身成則為 人子,弗使而孝矣;為人臣,弗令而忠矣;為人君,弗強 而平矣,有大勢可以為天下正矣。故子貢問孔子曰: 「後世將何以稱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稱哉?勿已者, 則好學而不厭,好教而不倦,其惟此耶!」天子入太學, 祭先聖,則齒嘗,為師者弗臣,所以見敬學與尊師也。
《誣徒》
[編輯]「四曰達師之教也。使弟子安焉、樂焉、休焉、游焉、肅焉、 嚴焉。此六者得於學,則邪辟之道塞矣,理義之術勝 矣。此六者不得於學,則君不能令於臣,父不能令於 子,師不能令於徒。人之情,不能樂其所不安,不能得 於其所不樂。為之而樂矣。奚待賢者?雖不肖者猶若 勸之,為之而苦矣,奚待不肖者?雖賢者猶不能久反」 諸人情,則得所以勸學矣。《子華子》曰:「王者樂其所以 王,亡者亦樂其所以亡。故烹獸不足以盡獸,嗜其脯 則幾矣。然則王者有嗜乎理義也,亡者亦有嗜乎暴 慢也。所嗜不同,故其禍福亦不同。」不能教者,志氣不 和,取捨數變,固無恆心。若晏陰喜怒無處,言談日易, 以恣自行,失之在己,不肯自非,愎過「自用,不可證移。 見權親勢及有富厚者,不論其材,不察其行,歐而教 之,阿而諂之,若恐弗及。弟子居處修潔,身狀出倫,聞 識疏達,就學敏疾,本業幾終者,則從而抑之,難而懸 之,妒而惡之。弟子去則冀終,居則不安,歸則愧於父 母兄弟,出則慚於知友邑里,此學者之所悲也」,此師 徒相與異心也。人之「情惡異於己者,此師徒相與造 怨尤也。人之情,不能親其所怨,不能譽其所惡,學業 之敗也,道術之廢也,從此生矣。」善教者則不然,視徒 如己,反己以教,則得教之情也,所加於人,必可行於 己。若此則師徒同體。人之情愛同於己者,譽同於己 者,助同於己者,學業之章明也,道術之大行也,從此 生矣。「不能學者,從師苦而欲學之功也,從師淺,而欲 學之深也。草木雞狗牛馬,不可譙姤遇之,譙姤遇之, 則亦譙姤報人」,又況乎達師與道術之言乎?故不能 學者,遇師則不中,用心則不專,好之則不深,就業則 不疾,辯論則不審,教人則不精,於師慍懷於俗,羈神 於世,矜勢好尤,故湛於巧智,昏於小利,惑於嗜欲,問 事則前後相悖,以章則有異心,以簡則有相反,離則 不能合,合則弗能離,事至則不能受,此不能學者之 患也。
韓詩外傳
[編輯]《論師一則》
[編輯]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 敬學。故太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尊師尚道也。 故「不言而信,不怒而威」,師之謂也。
劉向說苑
[編輯]《建本》
[編輯]人之幼稚,童蒙之時,非求師正本無以立身全性。夫 幼者必愚,愚者妄行,愚者妄行,不能保身。《孟子》曰:「人 皆知以食愈飢,莫知以學愈愚
揚子法言
[編輯]《問明篇》
[編輯]或曰:「小每知之,可謂師乎?」曰:「是何師歟?是何師歟?天 下小事為不少矣。每知之,是謂師乎?師之貴也,知大 知也。小知之,亦賤矣。」
白虎通
[編輯]《辟雍》
[編輯]天子太子諸侯世子,皆就師於外,尊師重先王之道 也。《禮》曰:「有來學者,無往教者也。」《易》曰:「匪我求童蒙,童 蒙求我。」《王制》曰:「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又曰: 「天子太子群後之太子,公卿大夫元士之嫡子皆造 焉。」父所以不自教子何為?恐瀆也。又授之道,當極說 陰陽夫婦變化之事,不可父子相教也。師弟子之道 有三:《論語》曰:「有朋自遠方來」,朋友之道也。又曰:「回也 視予猶父也。」父子之道,以君臣之義教之,君臣之道 也。
王符潛夫論
[編輯]《讚學》
[編輯]天地之所貴者,人也;聖人之所尚者,義也;德義之所 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學問也。雖有至聖,不生而 智;雖有至材,不生而能。故《志》曰:「黃帝師風后,顓頊師 老彭,帝嚳師祝融,堯師務成,舜師紀後,禹師墨如,湯 師伊尹,文武師姜尚,周公師庶秀,孔子師老聃。」若此 言之而信,則人不可以不就師矣。
韓昌黎集
[編輯]《師說》
[編輯]「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 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慈也,終不 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 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 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 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 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 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 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 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 《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 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 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 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 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 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 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 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 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李氏子 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 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周子通書
[編輯]《師》
[編輯]或問:「曷為天下善?」曰:「師。」曰:「何謂也?」曰:「性者,剛柔善惡, 中而已矣。」
〈注〉此所謂「性」,以氣稟而言也。
不達曰:「剛善為義,為直,為斷,為嚴毅,為幹固;惡為猛, 為隘,為強梁。柔善為慈,為順,為巽;惡為懦弱,為無斷, 為邪佞。」
剛柔固陰陽之大分。而其中又各有陰陽以為善惡之分焉。惡者固為非正。而善者亦未必皆得乎中也。
「惟中也」者,和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也,聖人之事也。
此以得性之正而言也,然其以和為中,與《中庸》不合,蓋就已發無過不及者而言之,如《書》所謂「允執厥中」 者也。
故聖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惡,自至其中而止矣。
「《易》其惡」 ,則剛柔皆善,有嚴毅慈順之德,而無強梁懦弱之病矣。至其「中」 ,則其或為嚴毅,或為慈順也,又皆中節,而無太過不及之偏矣。
故先覺覺後覺,闇者求於明,而師道立矣。
《師》者,所以攻人之惡,正人之不中而已矣。
「《師》道立則善人多」,善人多則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此所以「為天下善」 也。
《師友上》
[編輯]天地閒至尊者道,至貴者德而已矣。至難得者人,人 而至難得者道德有於身而已矣。
〈注〉「人心蔽於物慾,鮮克知之」,故周子每言之詳焉。
求人至難得者,有於身,非師友,則不可得也已。
是以「君子必隆師而親友。」
《師友下》
[編輯]《道義》者,身有之,則貴且尊。
「人生而蒙,長無師友則愚」,是道義由師友有之而得貴且尊,其義不亦重乎!其聚不亦樂乎!
朱子全書
[編輯]《人倫師友》
[編輯]問:「人倫不及師,何也?」曰:「師之義,即朋友而分,則與君 父等。朋友多而師少,以其多者言之。」又問:「服中不及 師,何也?」曰:「正是難處。若論其服,則當與君父等,故《禮》 謂『若喪父而無服』。又曰:『平居則絰』。」
《論語課會說》
[編輯]古之學者潛心乎六藝之文,退而考諸日用,有疑焉 則問問之,弗得弗措也。古之所謂傳道授業、解惑者, 如此而已。後世設師弟子之員,立學校以群之。師之 所講,有不待弟子之問,而弟子之聽於師,又非其心 之所疑焉,汎然相與以具一時之文耳。學問之道,豈 止於此哉?自秦漢以迄今,蓋千有餘年,所謂師弟子 者,皆不過如此。此聖人之緒言餘旨,所以不白於後 世,而後世之風流習尚,所以不及於古人也。然則學 者欲求古人之所至,其可以不務古人之所為乎?
求師部藝文一
[編輯]《進士策問》唐·韓愈
[編輯]古之學者,必有所師,以通其業,成就其德者。由漢代 以來,師道曰微,然猶時有授經傳業者,及於今則無 聞矣。德行若顏回,言語若子貢,政事若子路,文學若 子游,猶且有師。非獨如此,雖孔子亦有師,問《禮》於老 聃,問《樂》於萇弘是也。今之人不及孔子、顏回遠矣,而 且有所師,然其學不聞,有業不通而道德不成者,何 也?
《上韓吏部書》林簡言
[編輯]人有儒,其業與孟軻同代,而生不遂師於軻,不得聞 乎道,閣下豈不為之惜乎?又有與揚雄同代,而生,不 遂師於雄,不得聞乎道,閣下豈不為之惜哉?有習於 《琴》者,問其所習,必曰「吾師於某,某所傳師曠之道也。」 習於《弧》者,問其所習,必曰吾師於某,某所傳濯孺子 之道也。脫二人未至於古,然亦無敢是非者,以所習 「有據故也。儻曰吾自能,非授受於人也,必知其音俚 音也,其能庸能也。」嗚呼!聖人之道,與《琴弧》之道相遠 矣,而《琴弧》尚能自習之如此,況聖人之道乎?去夫子 千有餘載,孟軻、揚雄死,今得聖人之旨,能傳說聖人 之道閣下耳。今人睎閣下之門,孟軻、揚雄之門也。小 子幸儒,其業,與閣下同代而生。閣下無限其門,俾小 子不得聞其道,為異代惜焉。
《與常州獨孤使君書》崔元翰
[編輯]《再拜上書郎中使君閣下》:「天之文以日月星辰,地之 文以百穀草木,生於天地而肖天地聖賢,又得其靈 和粹美,故皆含章垂文,用能裁成庶物,化成天下。而 治平之主,必以文德致時雍。其承輔之臣,亦以文事 助王政。而唐堯虞舜、禹、湯、文武之代,則憲章法度禮 樂存焉;皋陶、伯益、伊、傅、周、召之倫,則誥命謨訓歌頌」 傳焉。其後衛武、召穆、吉甫、仍叔,咸作之詩,並列於《雅》。 孔聖無大位,由修《春秋》,述《詩》《易》,反諸正而寄之治。而 素臣丘明、游夏之徒,又述而贊之。推是而言,為天子 大臣,明王道,斷國論,不通乎文學者,則陋矣;士君子 立於世,升於朝,而不繇乎文行者,則僻矣。然患後世 之文,放蕩於浮虛,舛馳於怪迂,其道「遂隱。」謂「宜得明 哲之師長,表正其根源,然後教化淳矣。」閣下紹三代 之文章,播六學之典訓,微言高論,正詞雅旨,溫純深 潤,溥博弘麗,道德仁義,粲然昭昭,可得而本。學者風 馳雲委,日就月將,庶幾於正。若元翰者,徒以先人之 緒業,不敢有二事不遷於他物。而其顓蒙樸騃,難以 為工,抗精勞力,未有可採。獨喜閣下雖處貴位,而有 仲尼「誨人不倦」之美,亦欲以素所論撰,貢之閣下,然 而未有暇也。不意流於朋友,露其嗤鄙,而乃盛見稱 歎,俯加招納。顧惟狂簡,何以克堪?今謹別貢五篇,庶 垂觀察。儻復褒其一字,有踰拱璧之利;假以一言,若 垂華袞之榮。不宣。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柳宗元
[編輯]二十一日,宗元白辱書云:「欲相師,僕道不篤,業甚淺 近,環顧其中,未見可師者。雖常好言論,為文章,甚不 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師來,乃幸見取。僕自卜固無 取,假令有取,亦不敢為人師。」為眾人師且不敢,況敢 為吾子師乎?《孟子》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由魏、晉氏 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 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 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 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 東,如是者數矣。《屈子賦》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僕往 聞庸蜀之南,恆雨少日,日出則犬吠。余以為過言。前 六七年,僕來南,二年冬幸大雪,踰嶺,被南越中數州。 數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 後始信前所聞者。今韓愈既自以為蜀之日,而吾子 又欲使吾為越之雪,不已病乎?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然雪與日,豈有過哉?顧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 者幾人,而誰敢衒怪於群目,以召鬧取怒乎?僕自謫 過以來,益少志慮,居南中九年,增腳氣病,漸不喜鬧, 豈可使呶呶者早暮咈吾耳,騷吾心?則固僵仆煩憒, 愈不可過矣。平居望外,遭齒舌不少,獨欠為人師耳。 抑又聞之,古者重冠禮,將以責成人之道,是聖人所 尤用心者也。數百年來,人不復行。近有孫昌引者,獨 發憤行之。既成禮,明日造朝至外廷,薦笏言於卿士 曰:「某子冠畢。」應之者咸憮然。京兆尹鄭叔則怫然曳 笏卻立曰:「何預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鄭尹 而怏孫子,何哉?獨為所不為也。今之命師者大類此。 吾子行厚而辭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雖 僕敢為師,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僕年先吾子,聞道 著書之日不後,誠欲往來言所聞,則僕固「願悉陳中 所得者。吾子苟自擇之,取某事,去某事,則可矣。若定 是非以教吾子,僕才不足,而又畏前所陳者,其為不 敢也決矣。吾子前所欲見吾文,既悉以陳之,非以耀 明於子,聊欲以觀子氣色誠好惡何如也。」今書來,言 者皆大過。吾子誠非佞譽誣諛之徒,直見愛甚故然 耳。始吾幼且少,為文章以「辭為工,及長,乃知文者以 明道,是故不苟為炳炳烺烺,務采色、夸聲音而以為 能也。凡吾所陳,皆自謂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遠 乎?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於道不遠矣。故吾每 為文章,未嘗敢以輕心掉之,懼其剽而不留也;未嘗 敢以怠心易之,懼其弛而不嚴也;未嘗敢以昏氣出 之,懼其昧」沒而雜也;未嘗敢以矜氣作之,懼其偃蹇 而驕也。「抑之欲其奧,揚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 欲其節,激而發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 以羽翼夫道也。本之《書》以求其質,本之《詩》以求其恆, 本之《禮》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斷,本之《易》以求 其動,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參之《穀梁氏》以厲「其氣, 參之《孟》《荀》以暢其支,參之《老》《莊》以肆其端,參之《國語》 以博其趣,參之《離騷》以致其幽,參之《太史》以著其潔, 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為之文也。」凡若此者,果是 耶?非耶?有取乎?抑其無取乎?吾子幸觀焉,擇焉有餘 以告焉。苟亟來以廣是道,子不有得焉,則我得矣,又 何以師雲爾哉?取其實而去其「名,無招越蜀吠怪,而 為外廷所笑,則幸矣。」《宗元白》。
《答嚴厚輿論師道書》前人
[編輯]二十五日,某白馮翊嚴生足下:得生書,言為師之說, 怪僕所作《師友箴》與《答韋中立書》,欲變僕不為師之 志,屈己為弟子。凡僕所為二文,其卒果不異。僕之所 避者名也,所憂者其實也。實不可一日忘,僕聊歌以 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慄慄不敢暇,又不敢自謂有 可師乎人者耳。若乃名者,方為薄世笑罵,僕脆怯,尤 不足當也。內不足為,外不足當,眾口雖懇懇見迫,其 若吾子何?實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詳讀之。僕 見解不出。此吾子所云仲尼之說,豈易邪?仲尼可學 不可為也。學之至斯,則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 事,若宋襄公好霸而敗國,卒中矢而死,仲尼豈易言 耶?馬融、鄭元者,二子獨章句師耳。今世固不少章句 師,僕幸非其人,吾子欲之,其有樂而望吾子者矣。言 道、講古、窮文辭以為師,則固吾屬事。僕才能勇敢不 如韓退之,故又不為人師。人之所見有同異,吾子無 以韓責我。若曰「僕拒千百人」,又非也。僕之所拒,拒為 師弟子名而不敢當其禮者也。若言道、講古、窮文辭, 有來問我者,吾豈嘗「瞋目閉口耶?」敬叔吾所信愛,今 不得見其人,又不敢廢其言。吾子文甚暢遠,恢恢乎 其闢大路,將疾馳也。攻其車,肥其馬,長其策,調其六 轡,中道之行大都,捨是又奚師歟?亟謀於知道者而 攷諸古,師不乏矣。幸而亟來,終日與吾子言,不敢倦, 不敢愛,不敢肆。苟去其名,全其實,以有餘易其不足, 亦可「交以為師矣。如此無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 未有好道而避是者。」《宗元白》。
《報袁君陳秀才避師名書》前人
[編輯]秀才足下:「僕避師名久矣。往在京師,後學之士到僕 門,日或數十人,僕不敢虛其來意,有長必出之,有不 至必惎之。」其教也雖若是,當時無師弟子之說。其所 不樂為者,非以師為非,弟子為罪也。有兩事,「故不能 自視,以為不足為,一也;世久無師弟子,決為之,且見 非,且見罪,懼而不為,二也。」其大說具《答韋中立書》,今 以往可觀之。秀才貌甚堅,辭甚強。僕自始覿,固奇秀 才,及見兩文,愈益奇。雖在京都日,數十人到門者,誰 出秀才右邪?前已畢秀才,可為成人,僕之心固虛矣, 又何鯤鵬互鄉於尺瀆哉?秋風益高,暑氣益衰,可偶 居卒談,秀才時見咨僕。有諸內者,不敢愛惜。大都文 以行為本,在先誠其中;其外者,當先讀《六經》,次《論語》、 孟軻書,皆經言,《左氏》《國語》、莊周、屈原之辭,稍採取之, 《穀梁子》《太史公》甚峻潔,可以出入,餘書俟文成異日 討也。其歸在不出孔子,此其古人賢士所懍懍者。求
孔子之道,不於異書。秀才志於道,慎勿怪,勿雜,勿務速顯。道苟成則勃然爾,久則蔚然爾。源而流者,歲旱不涸,蓄穀者不病凶「年,蓄珠玉者不虞殍死矣。然則 成而久者,其術可見,雖孔子在,為秀才計,未必過此」 不具。《宗元白》。
《師友箴》前人
[編輯]不師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吾欲 從師,可師者誰?借有可從,舉世笑之。吾欲取友,誰可 取者?借有可取,中道或舍。仲尼不生,牙也久死。二人 可作,懼不吾似。中焉可師,恥焉可友。謹是二物,用惕 爾後。道苟在焉,傭丏為偶。道之不在,公侯以走。內考 諸古,外考諸物。師乎友乎,敬爾無忽。
《師說》宋·王令
[編輯]上古之書既已汨沒,其它治具不可稽見,而五帝之 學,求之傳說,間或見之。夏商之書雖號殘缺,然學之 名具存,周則大備,故其設施炳然彰白。若然,帝王之 於治目,它雖世有取捨,於學則未聞或廢也,豈非「君 師」雲者兩立不可一缺耶?夫惟至治之世,其措民各 有本,而次第之以及其化,故地有井而自養其業,雖 有士農工商之異,未嘗不力而食。因其資給,然後繩 其游惰,澄其淫邪,鋤其彊梗,其治略已定矣。然猶鄉 遂有庠序之教,家國有塾學之設,自世子以及卿大 夫之子皆入學,為之師以諭其道,為之保以詔其業。 示之智、仁、聖、義、忠、和使相擴充;孝、友、睦、婣、任、恤使相 修飭;禮、樂、射、御、書、數,使相開曉。故其左右之聞,前後 之觀,不仁義則禮樂迨其淬磨漸漬之成,則入孝而 出弟,尊尊而長長,然後取而置之民上,則君盡其所 以為君,臣盡其所以為臣,卒無一背戾者,其出於學 而存於師也。道之衰微,迄於餘周,如擔石之將墜,其 引綴未絕者,猶一線髮。繼之暴秦,不扶而抑,遂至墜 壞。漢興,宜大更制而「裁補縫之。」故其俗無所防範,聽 民所為,卒於無所不至。然能制郡縣,創孔子祠,立五 經博士,置弟子員,策賢良,求經術,以對當世得失,於 古雖未為善,而其風俗遂號為平。豈前世遺風餘化, 漸漬深而未斬耶?抑民苦秦而效易見也。當此之時, 士猶能相尊師,故終漢世,傳《詩》《書》《禮》《易》《春秋》而名家 者以「百十計。晉、魏而下,浸以沈溺,更數十氏,唯唐為 近古,大抵纔追齊、漢,治而未能遠過。」嗚呼!何為而止 此也?夫天下之所以不治,患在不用儒。而漢唐以來, 例嘗任儒矣,卒不甚治者何也?有儒名,有儒位,而不 用儒術而然爾。其弊在於學師不立,而立賢無方。聖 人之道不講不明,士無根源而競枝流,故不識所以 治亂之本,而不知所以為儒之任,又上取之不以實 而以言故也。夫人所以能自明而誠者,非生而知,則 出於教導之明,而修習之至也。如其無師,則天下之 士雖有強力向進之心,且何自明而誠也?夫天下之 材力訓導而懋勉之,且猶患其秕窳,故七十子親逢 聖人而薰炙之,其聞與見不為不至。猶且柴愚參魯 師辟由,喭賜不受命而貨殖,冉求為宰而賦粟倍。又 況後聖人數千歲,其書殘缺訛蠹,又資才下於數子, 而欲其自為而不立。學與師猶其顧穫而願不耕也, 如必待其自賢而取之多,見其稀闊不可俟也。自周 至唐,綿數千歲,其卓然聖賢而自名可以治國者,孟 軻抵韓愈纔三四人,是其力能扶持其道,而竟不之 用者,所以歷年已遠而人出甚少也。如其多,則或用 之矣。苟患其少,無如廣師而立學,續其所不長,擢其 所未高,使知其所以為治,而識所以救亂,然後名聞 而實取之,則庶矣。天下之師絕久矣。今之名師者,徒 使組刺章句,希望科第而已。昔者子路使子羔為費 宰,子曰:「賊夫人之子。」今賊人者皆是,是皆取戾於孔 子者也,惡得為人師?
《上羅仲素書》李侗
[編輯]侗聞之,「天下有三本焉,父生之,師教之,君治之。闕其 一則本不立。古之聖賢莫不有師,其肄業之勤惰,涉 道之淺深,求益之先後,若存若亡,其詳不可得而考。 惟洙泗之間七十二弟子之徒,議論問答,具在方冊, 有足稽焉,是得夫子而益明矣。」孟氏之後,道失其傳, 枝分派別,自立門戶,天下真儒不復見於世,其聚徒 成群,所以相傳授者,句讀文義而已爾,謂之「熄焉」可 也。其惟先生服膺龜山先生之講席有年矣,況嘗及 伊川先生之門,得不傳之道於千五百年之後,性明 而修,行完而潔,擴之以廣大,體之以仁恕,精深微妙, 各極其至。漢、唐諸儒無近似者。至於不言而飲人以 和,與人並立而使人化,如春風發物,蓋亦莫知其所 以然也。凡讀聖賢之書,粗有識見者,孰不願得授經 門下,以質所疑。至於異論之人,固當置而勿論也。侗 之愚鄙,徒以習舉子業,不得服役於門下,而今日拳 拳欲求教者,以謂所求有大於利祿也。抑侗聞之,「道 可以治心,猶食之充飽,衣之禦寒也。人有迫於飢寒 之患者,皇皇焉為衣食之謀,造次顛沛,未始忘也。至 於心之不治,有沒世不知慮,豈愛心不若口體哉?弗 思甚矣。」侗不量資質之陋,徒以祖父以儒學起家,不忍墜箕裘之業,孜孜矻矻為利祿之學,雖知真儒有 作,聞風而起,固不若先生親炙之得於動靜語默之 閒,目擊而意全也。今生二十有四歲,茫乎未有所止, 燭理未明而是非無以辨,宅心不廣而喜怒易以搖, 操履不完而悔吝多,精神不充而智巧襲,揀焉而不 淨,守焉而不敷,朝夕恐懼不啻如飢寒切身者,求充 飢禦寒之具也。不然,安敢以不肖之身為先生之累 哉。
《送周希顏序》陳文蔚
[編輯]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對以:夫子焉 不學,而亦何嘗師之有?此聖人事也,學者所宜取法。 蓋德無常師,主善為師,善之所在,師之所在也。求師 固當爾,取友亦然。《孟子》曰:「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 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 友天下之善士。」蓋所期者大則所取者廣;所取者廣 「則終之所成就者亦不凡,理勢然耳。希顏周君復久 從予游,志之確而力之勤,予深望焉。今將去鄉邦而 游帝里,帝里人才所萃之地,宗諭葉兄師門高,弟方 官於彼,希顏之至也,當首見之。處之既久,當日近之。」 然葉之門豈無從游之士,又豈無交遊之友?又當從 而薰炙之,庶幾見聞益廣,講切益精,器業益充,而有 以壽師門之脈,豈細事哉!予方離群索居,無所開益, 幸有以觀其光大雲爾。希顏其無忽。
《送徐生歸吳中序》元·黃溍
[編輯]始,予留錢唐,辱與予游者僅十數人,欲相率推予為 之師,予謝不可,則皆曰「諾。」而徐生本中以予與其父 有雅故,猶執契家子之禮不廢。其後十數人者,往往 取鄉薦,或連中甲科,或遂魁天下士。獨徐生試有司 輒不合,抱其所著書三十卷來京師。宰相有知其人 者,為言於上,乃得與國子齒。予方以菲才叨長學官, 徐生用故事執贄升堂,與予為師弟子之禮,予不容 自外也。亡何,徐生謁告歸吳中省其母,求予言以識 別。予將何言哉?予聞古之為師者,言行而身化之道 在我矣。視夫不與道合者,約之使歸於道焉爾。是以 善學者必就正於有道;善教者不徒勦取前人之成 說而瀆告之也。苟惟勦取前人之成說而瀆告之,則 粗通於句讀者,無不可以為師。而予向也與徐生為 師弟子之禮久矣,奚俟今日乎?蓋今之為師者,曰:「我 之資歷當為是官,彼固不得以道責於我也。」為弟子 者,曰:「彼之品秩宜為是官,我固不敢以道望於彼也。」 夫如是,則徐生雖與予為師弟子之禮,非果以予能 言行而身化之也,而予亦安能言之哉?然予觀徐生 所著書,類多出於前人之成說,無待於勦取而瀆告 之也。徐生能不專以資口耳而務躬行焉,固非外是 而它有所謂道,在夫勉之而已,尚何言之求哉?於其 行也,姑書此以塞其意。昔之同游者,今或仕於京師, 或官於吳中,徐生試以是訊之,其以為然乎否乎?
《贈會稽韓伯時序》宋·濂
[編輯]越韓君伯時從府君辟為山陰教官,名上尚書吏部, 吏部同儀曹禁林議,命經史二題試之,考定入格。伯 時將還山陰蒞教事,徵一言以為別。余聞古之學者 必有師,師以傳經為尚,術業有專攻,授業有源委。如 田何之於《易》、夏侯勝之於《書》、浮丘伯之於《詩》、劉歆之 於《禮》、張蒼之於《春秋》,皆遞相祖述,不敢妄為穿鑿之 「說。人心一而教化美」,莫此時為然。自師廢民散之餘, 學者不必有師,師不必以傳經為意,以致「家自為學, 人自為政」,而大道或隱矣。近世婺、越之閒,有二大儒 出焉,曰許文懿公,曰韓莊節公,皆深於濂、洛、關、閩之 學,謹守師說,傳諸弟子,而不為異言所惑。其布之方 策者,視於金科玉條,不敢輕有改易,四方之人,類能 辨之。觀其容止,聞其論議,則曰:「彼韓公之門人也,此 許公之高弟也。」薄俗之習,因此為之一變。餘生於婺, 與許公同鄉里,雖獲一拜床下,而未及與聞道德性 命之言,而許公棄捐館舍,遂從其徒而私淑之。韓公 在越不遠二百里,會其已亡,欲一見且不可得,而況 於其餘者乎?余窮自念,為韓公之學者布滿遠近,尚 幸見之,如私淑許公之徒者,久未能逢其人。今年夏, 乃於京師獲與伯時遊。伯時,韓公諸孫,而又得卒業 於其門,其人溫如,其文煜如,其言論鏗如,是誠無愧 於家學者,庶幾有以畢余之志。適總裁史事,未及與 伯時相叩擊,而伯時將去,反欲徵余《序》以識別。余將 何言哉?雖然,山陰雖小邑,亦古者子男國也。伯時行 以人師自處,邑之子弟,皆北面而受業,使乃祖韓公 之道益明,斯蓋不辱於傳經之家矣。後之君子,稽其 源委,寫以成圖,如田何、夏侯勝諸人故事,夫豈不可 哉?顧余不敏,操無用之學,徒以空文出應時須,畫蚓 塗鴉,日不暇給。思欲如許公家居講授,而弗之遂,其 於伯時之去,寧不欲艷於中乎?異日投簪而歸,當謁 伯時於越,相與泛「賀湖之晚波,挹禹山之秋翠,以盡 私淑於伯時者,亦豈為晚哉?伯時以為何如?」是為敘。
===許過盛,殊增悚汗也。來諭責僕不以師道自處,恐亦 未為誠心直道。顧僕何人,而敢以師道自處哉?前書 所謂「以前後輩處之」者,亦謂僕有一日之長,而彼又 有求道之心者耳。若其年齒相若,而無意於求道者, 自當如常待以客禮,安得例以前後輩處之?是亦妄 人矣。又況不揆其來意之如何,而抗顏以師道自居, 世寧有是理耶?夫「師」雲者,非可以自處得也,彼以是 求我而我以是應之耳。嗟乎,今之時孰有所謂「師」雲 乎哉?今之習技藝者則有師,習舉業、求聲利者則有 師。彼誠知技藝之可以得衣食,舉業之可以得聲利, 而希美官爵也,自非誠知己之性分有急於衣食官 爵者,孰肯從而求師哉?夫技藝之不習,不過乏衣食; 舉業之不習,不過無官爵。己之性分有所蔽悖,是不 得為人矣。人顧明彼而暗此也,可不大哀乎!往時僕 與王寅之、劉景素同遊太學,每季考,寅之恆居景素 前列。然寅之自以為講貫不及景素,一旦執弟子禮 師之,僕每嘆服,以為如寅之者,真可謂毫傑之士。使 寅之易此心以求道,亦何聖賢之不可及?然而寅之 能於彼,不能於此也。曾子病革而易簀,子路臨絕而 結纓,橫渠撤虎皮而使其子弟從講於二程,惟天下 之大公無我者能之。今天下波頹風靡,為日已久,何 異於病革臨絕之時?然又純是己見,莫肯相下求正, 故居今之世,非有豪傑獨立之士,的見性分之不容 已,毅然以聖賢之道自任者,莫知從而求師也。吾兄 又疑後進之來,其資稟意向,雖不足以承教,若其齒 之相遠者,恐亦不當概以客禮相待。僕前書所及,蓋 與有意於斯道者相屬而言,亦謂其可以客,可以無 客者耳。若其齒數邈絕,則名分具存,有不待言矣。孔 子使闕黨童子將命,曰:「吾見其居於位也,見其與先 生並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亦未嘗無誨焉。 雖然,此皆以不若己者言也。若其德器之夙成,識見 之超詣者,雖生於吾後數十年,其大者吾師,次者吾 友也,得以《齒序》論之哉。」人歸遽劇極潦草便閒批復 可否不一一。
《師說上》王世貞
[編輯]經有之:民生於三,事之如一,先王之制師也,齊於君 親,若此其尊也。君治之無適而非君也者,親生之無 適而非親也者,師成之無適而非師也者。《禮》云:「事師 無犯無隱,服勤至死,心喪三年」,報若此其隆也。昔者 孔子之卒也,其門人議曰:「若喪父而無服。」既除,子貢 復廬墓焉,三年而後返。當其生也,其門人辟君離父 母,比而遊於列辟之邦,顛躓困厄而不悔。及其卒也, 而各以其所得,守其說而不變,曰「吾師雲爾。」又百世, 而其裔弟子曰「吾師之師」雲爾。雖然,孔子不師老聃、 郯子。孔子非無師也,而不稱師,曰「聞之某某」而已。故 曰:心喪不言服,明無制也。言心,由心別也。故陳相倍 良而學,許行倍也。若許行之徒倍行而學《孟子》,非倍 矣。受墨而之師楊也,受楊而之師儒也,受佛老而之 師吾道也,皆非倍也。鄭元業成而辭馬融,融欲追殺 之,元疑其追也,而以厭勝免,融以卜免元而弗追也。 是何師弟子哉?逄蒙學射於羿,思天下唯羿為愈己, 於是殺羿。飛衛之得紀昌也,荀卿之得李斯也,天下 以為戒矣。故曰:「其師也以道,其喪也以心。」天下有道 而師者,有業而師者,有利而師者。道而師者,道成則 君親之,孔子是也,從一者也。孔子之不師其師,以無 常也。業而師者,業成則長之,去君親閒矣。利而師者 何居?嗚呼!天下之不相師,利者寡也。
《師說下》前人
[編輯]天下之利,而師者其說何也?今夫士之及髫而受書 也,其為親者曰:「師苟貴吾子足矣,無論道也。」其為師 者曰:「自行束修以上,未嘗無誨焉,余以糊其口於四 方。」何道之授受也?弟子得執其利權以進退其師,庚 而甲,辛而乙,曰:業此而晦者,業彼而顯者,唯弟子之 利而已,猶未也。其達而先者,得執其利權以招要其 弟子,曰:「吾門士,吾能榮重之。」弟子亦唯曰:「吾利吾師」 而已。朝而甲,暮而乙,闤闠其門牆而爭賂焉。噫吁!是 何君親之多也?猶未也。庠序行而世之以利蒞諸生 者,科舉行而世之以利進諸生者,皆偃然而居師。彼 所謂進諸生者,古所稱座主也,辟之則為舉主,吏之 則為府主,進之則為座主,其義一也。其所傳何道,授 何業也。噫吁!是何君親之多也?彼其執弟子者,固已 謬矣,然猶諉之曰厚,至偃然而居師者,何也?私天子 之公法而身之,私天子之公人而弟子之。《易》曰:「渙其 群」,此非所謂群乎?乃至欲以區區一第而籠賢者,亦 淺矣。聞之先臣霍公韜者,舉南宮第一,然不為座主, 稱門生。既知舉,亦謝諸生不相通,曰:「吾以矯夫世之 無恥者。」嗚呼!如霍公者,知師者也
求師部藝文二〈詩〉
[編輯]《師資吟》宋·邵雍
[編輯]未知道義,尋人為師。既知道義,人來為資。尋師未易, 為資實難。《指南》嚮道,非去非還。師人則恥,人師則喜。 喜恥皆非,我獨無是。好為人師,與恥何異?
《師道》潘興嗣
[編輯]師道久不振,小儒咸自私。破崖求圭角,務出己新奇。 惻惻去聖遠,《六經》秦火隳。不有傳授學,涉獵安所為。 漢儒守一經,學者如雲隨。承習雖未盡,模法有根基。 薦紳立朝廷,開口應萬機。附對皆據經,金石確不移。 「熟爛見本末,較然非可欺。吾願下學官,各立一經師。 務盡道德業,不取章句辭。庶幾昔人風,炳然復在茲。」
求師部選句
[編輯]漢班固《兩都賦》,「命夫惇誨故老,名儒師傅,講論乎六 藝,稽合乎同異。」
魏應璩《百一詩》:「子弟可不慎,慎在選師友。師友必良 德中,才可進誘。」
晉潘岳《閒居賦》,「教無常師,道在則是,故髦士投紱,明 王懷璽,訓若風行,應如草靡。」
司馬越《與阮瞻書》:「禮年八歲出就外傅,明始可以加 師訓之責。十年曰:『幼學明可以漸,先王之教也。然學 之所入者淺,體之所安者深,諷誦遺言,不如親承風 旨。小兒既無令淑之質,不聞道德之風。望諸君時以 閒暇,周旋誨接』。」
唐杜之松《答王績書》:「官守有限,就學無因,延頸下風, 我勞何極。誠恐燉煌孝廉,守琴書而不出;酒泉太守, 列鐘鼓而空還。道既知尊,榮何足恃,豈不能正平公 之坐,敬養亥唐;屈文侯之膝,恭師子夏。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