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第110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學行典 第一百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一百十卷
理學彙編 學行典 第一百十一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一百十卷目錄

 求師部紀事

 求師部雜錄

學行典第一百十卷

求師部紀事

[編輯]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年十七,魯大夫孟釐子病且死, 誡其嗣懿子曰:『孔丘,聖人之後,滅於宋,其祖弗父何, 始有宋而嗣讓厲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茲 益恭。故鼎銘云:『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 而走,亦莫敢余侮』。饘於是,粥於是,以餬余口』。其恭如 是。吾聞聖人之後,雖不當世,必有達者。今孔丘年少 好《禮》,其達者歟?吾即沒,若必師之。」及釐子卒,懿子與 魯人南宮敬叔往學禮焉。

孔子適周,魯君與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適周問 禮,蓋見《老子》雲。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 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 送子以言。」

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 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已習其 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曰:「有所 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為 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心如王四國,非文 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子辟席再拜曰:「師!」蓋雲文王 操也。

《有若傳》孔子既沒,弟子思慕有若,狀似孔子,弟子相 與共立為師,師之如夫子時也。他日,弟子進問曰:「昔 夫子當行,使弟子持雨具,已而果雨。」弟子問曰:「夫子 何以知之?」夫子曰:「《詩》不云乎:『月離於畢,俾滂沱矣』。昨 暮月不宿畢乎?」他日,月宿畢,竟不雨。商瞿年長無子, 其母為取室,孔子使之齊,瞿母請之,孔子曰:「無憂。瞿 年四十後,當有五丈夫子。已而果然。敢問夫子何以 知此?」有若默然無以應。弟子起曰:「有子避之,此非子 之座也。」

《淮南子修務訓》:「昔者南策,疇恥聖道之獨,亡於己身, 淬霜露,欶蹻趹,跋涉山川,冒蒙荊棘,百舍重趼,不敢 休息。南見老聃,受教一言,精神曉泠,純聞條達。欣然 七日不食,如饗大牢。」

《韓詩外傳》:孟嘗君請學於閔子,使車往迎閔子。閔子 曰:「禮有來學無往教。致師而學,不能禮往教則不能 化君也。君所謂不能學者也,臣所謂不能化者也。」於 是孟嘗君曰:「敬聞命矣,請受業。」

《公孫龍子跡府篇》:龍與孔穿會趙平原君家,穿曰:「素 聞先生高誼,願為弟子久,但不取先生以白馬為非 馬耳。請去此術,則穿請為弟子。」龍曰:「先生之言悖。龍 之所以為名者,乃以白馬之論爾。今使龍去之,則無 以教焉。且欲師之者以智與學不如也。今使龍去之, 此先教而後師之也,先教而後師之者悖。」

《漢書丁寬傳》:「梁項生從田何受《易》。時寬為項生從者, 讀《易》精敏,材過項生,遂事何。學成,何謝寬。寬東歸,何 謂門人曰:『《易》以東矣』。寬至雒陽,復從周王孫受古義, 號周氏傳。」

《施讎傳》:「讎為童子,從田王孫受《易》。後田王孫為博士, 復從卒業,與孟喜、梁丘賀並為門人,謙讓嘗稱學廢 不教授。及梁丘賀為少府,事多,迺遣子臨分將門人 張禹等從讎問,讎自匿不肯見,賀固請,不得已乃授 臨等。於是賀薦讎,結髮事師數十年。」

《梁丘賀傳》:「賀從大中大夫京房受《易》。房者,淄川楊何 弟子也。房出為齊郡太守。賀更事田王孫。」

《伏生傳》:孝文時,求能治《尚書》者,天下亡,有聞伏生治 之,欲召。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詔太常使 掌故晁錯往受之。 《申公傳》:申公少與楚元王交,俱事齊人浮丘伯,受《詩》。 漢興,高祖過魯,申公以弟子從師,入見於魯南宮。呂 太后時,浮丘伯在長安,楚元王遣子郢與申公俱卒 學。

《後漢書鄭元傳》:「元,北海高密人。以山東無足問者,乃 西入關,因涿郡盧植事扶風馬融,融門徒四百餘人。 融素驕貴,元在門下,三年不得見,乃使高業弟子傳 授於元。元日夜尋誦,未嘗怠倦。會融集諸生考論圖 緯,聞元善算,乃召見於樓上,元因從質諸疑義,問畢 辭歸。融喟然謂門人曰:『鄭生今去,吾道東矣』。」

《賈逵傳》:逵受《古文尚書》於塗惲,學《毛詩》於謝曼卿。自 為兒童,常在太學,不通人閒事。身長八尺二寸。諸儒 為之語曰:「問事不休賈長頭《張霸傳》:霸就長水校尉樊儵受嚴氏《公羊春秋》,遂博 覽五經。諸生孫林、劉固、段著等慕之,各市宅其旁,以 就學焉。

《包咸傳》:咸受業長安,師事博士右師細君。太守黃讜, 署戶曹史,欲召咸入授其子。咸曰:「禮有來學而無往 教。」讜遂遣子師之。

《承宮傳》:「宮字少子,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歲為人牧 豕。鄉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經》授諸生數百人,宮過息 廬下,樂其業,因就聽經,遂請留門下,為諸生拾薪執 苦數年,勤學不倦,經典既明,乃歸家教授。」

《李固傳》:「固,司徒郃之子也。少好學,常步行尋師,不遠 千里。」固改姓易名,杖策驅驢,負笈追師,三輔學《五 經》,積十餘年,博覽古今,明於風角星算,河圖讖緯,仰 察俯占,窮神知變。每到太學,密入公府,定省父母,不 令同業諸生知是郃子。

《杜喬傳》。喬祖吏二千石喬少好學治韓詩京氏易 歐陽尚書雖二千石子嘗步擔求師林慮。

《郭太傳》:太字林宗,家貧早孤,母欲使給事縣廷,林宗 曰:「大丈夫焉能處斗筲之役乎?」遂辭,就成皋屈伯彥 學,三年業畢,博通墳籍,乃游於洛陽,始見河南尹李 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於是名震京師。

兒《世說》:童子魏照求事郭泰,供給灑掃,曰:「經師易遇, 人師難遭。」欲以素絲之質,附近朱藍。

《世說》:應劭字仲遠,博學多聞,舉高第,拜太山太守。嘗 自贊於鄭康成曰:「故太山太守應仲遠,北面稱弟子 何如?」康成笑曰:「仲尼之門,考以四科,回、賜之徒,不稱 官閥。」劭有慚色。

服虔字子慎,將注《春秋》,欲參考同異,聞崔烈集門生 講傳,遂匿姓名為烈門人賃作食,每至講時,輒竊聽 戶壁閒。既知其不能踰己,稍共書生敘其短長。烈聞, 不測何人。然素聞虔名,意疑之。明早往,未及晤,便呼 「子慎、子慎」,虔不覺驚應,遂相與友善。

《三國·魏志邴原傳》原,十一而喪父,家貧早孤。鄰有 書舍,原過其傍而泣。師問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 傷,貧者易感。夫書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則羨其不 孤,二則羨其得學,心中惻然而為流涕也。」師亦哀原 之言而為之泣曰:「欲書可耳。」答曰:「無錢資。」師曰:「童子 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資也。」於是遂就書。一冬之閒, 誦《孝經》《論語》,自在童齔之中,嶷然有異。及長,金玉其 行,欲遠游學,詣安丘孫崧,崧辭曰:「君鄉里鄭君,君知 之乎?」原答曰:「然。」崧曰:「『鄭君學覽古今,博聞強識,鉤深 致遠,誠學者之師模也。君乃舍之,躡屣千里,所謂以 鄭為東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原曰:「先生 之說,誠可謂苦藥良鍼矣,然猶未達僕之微趣也。人 各有志,所規不同,故乃有登山而採玉者,有入海而 採珠者,豈可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 之高哉!君謂僕以鄭為東家,丘君以僕為西家,愚夫 邪?」崧辭謝焉。又曰:「兗豫之士,吾多所識,未有若君者, 當以書相分。」原重其意,難辭之。持書而別,原心以為 求師啟學,志高者通,非若交遊,待分而成「也,書何為 哉!」乃藏書於家而行。原舊能飲酒,自行之後,八九年 閒,酒不向口,單步負笈,苦身持力。至陳留則師韓子 助,潁川則宗陳仲弓;汝南則交范孟博,涿郡則親盧 子幹。臨別,師友以原不飲酒,會米肉送原。原曰:「本能 飲酒,但以荒思廢業,故斷之耳。今當遠別,因見貺餞, 可一飲燕。」於是共坐飲酒,終日不醉。歸,以書還孫崧, 解「不致書」之意。

《零陵先賢傳》:劉先主欲遣周不疑就劉巴學,巴曰:「昔 游荊北,時涉師門,記問之學,不足紀名,猶天之南箕, 虛而不用賜書,乃欲賢甥摧鸞鳳之翮,游燕雀之宇, 將何以啟明之哉?」

《晉書嵇康傳》:「康至汲郡山中,見孫登,遂從之游。登沈 默自守,無所言說。康臨去,登曰:『君性烈而才雋,其能 免乎』?康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嘗得石髓如飴,即自服 半,餘半與康,皆凝而為石。又於石室中見一卷素書, 遽呼康往取,輒不復見。烈乃歎曰:『叔夜志趣非常,而 輒不遇,命也』。」

《王承傳》:承為東海太守,有犯夜者,為吏所拘,承問其 故,答曰:「從師受書,不覺日暮。」承曰:「鞭撻甯越,以立威 名,非政化之本。」使吏送令歸家。

《趙至傳》:「至字景真,代郡人。年十四,詣洛陽,游太學,遇 嵇康於學寫石經,徘徊視之,不能去,而請問姓名,康 曰:『年少,何以問邪』?」曰:「『觀君風器非常,所以問耳』。康異 而告之。後乃亡到山陽,求康不得而還。又將遠學,母 禁之,至遂陽狂走三五里,輒追得之。年十六游鄴,復 與康相遇,隨康還山陽。」

《梁書臧盾傳》:盾幼從徵士琅琊諸葛璩受《五經》,通章 句。璩學徒常有數十百人,盾處其閒,無所狎比。璩異 之,歎曰:「此生重器,王佐人也。」

《南史范雲傳》:「雲從兄縝,年未弱冠,從沛國劉瓛學。瓛 甚奇之,親為之冠,在瓛門下積年,恆芒屩布衣,徒行於路。瓛門下多車馬貴游,縝在其閒,聊無恥愧。及長, 博通經史,尤精《三禮》。」

《魏書徐遵明傳》:「遵明字子判,華陰人也。身長八尺,幼 孤好學。年十七,隨鄉人毛靈和等詣山東求學。至上 黨,乃師屯留王聰,受《毛詩》《尚書》《禮記》。一年,便辭聰詣 燕趙,師事張吾貴。吾貴門徒甚盛,遵明伏膺數月,乃 私謂其友人曰:『張生名高而義無檢格,凡所講說,不 愜吾心,請更從師』。遂與平原田猛略就範陽孫買德」 受業一年,復欲去之。猛略謂遵明曰:「君年少從師,每 不終業,千里負帙,何去就之甚?如此用意,終恐無成。」 遵明曰:「吾今始知真師所在。」猛略曰:「何在?」遵明乃指 心曰:「正在於此。」乃詣平原唐遷納之,居於蠶室。讀《孝 經》《論語》《毛詩》《尚書》《三禮》,不出門院,凡經六年,時彈箏 吹笛,以自娛慰。又知陽平館陶趙世業家有《服氏春 秋》,是晉世永嘉舊本,遵明乃往讀之,復經數載,因手 撰《春秋義章》為三十卷。是後教授門徒蓋寡,久之乃 盛。

《北齊書李鉉傳》:「鉉字寶鼎,渤海南皮人。家素貧若常, 春夏務農,冬乃入學。年十六,從浮陽李周仁受《毛詩》 《尚書》,章武劉子猛受《禮記》,常山房虯受《周官》《儀禮》,漁 陽鮮于靈馥受《左氏春秋》。鉉以鄉里無可師者,遂與 州里楊元懿、河間宗惠振等結侶,詣大儒徐遵明受 業。居徐門下五年,常稱高弟。」

《劉焯傳》:「焯字孔昭,渤海阜城人。少孤貧,愛學,負笈從 師,伏膺無倦。與儒者李寶鼎同鄉里,甚相親愛,受其 三禮。又就馬敬德習服氏《春秋》,俱通大義。」

《張雕傳》:雕,中山北平人。家世貧賤,而慷慨有志節,雅 好古學,精力絕人。負笈從師,不遠千里,遍通五經,尤 明《三傳》。弟子遠方就業者以百數,諸儒服其強辨。 《周書韓褒傳》:「褒少有志尚,好學而不守章句。其師怪 而問之,對曰:『文字之閒,常奉訓誘,至於商較異同,請 從所好』。師因此大奇之。」

《隋書馬光傳》:「光少好學,從師數十年,晝夜不息,圖書 讖緯,莫不畢覽,尤明《三禮》,為儒者所宗。」

《劉焯傳》:「焯聰敏沈深,弱不好弄。少與河閒劉炫結盟 為友,同受《詩》於同鄉劉軌,思受《左傳》於廣平郭懋常, 問《禮》於阜城熊安生。」

杜淹撰《文中子世家》:「王通父銅川府君宴居歌《伐木》, 而召文中子,子矍然再拜。敢問夫子之志何謂也?」銅 川府君曰:「爾來自天子至庶人,未有不資友而成者 也。在三之義,師居一焉。道喪以來,斯廢久矣,然何常 之有?小子勉旃,翔而後集。」文中子於是有四方之志。 蓋受書於東海李育,學《詩》於會稽夏琠,問《禮》於河東 關子明,正《樂》於北平霍汲,考《易》於族父仲華,不解衣 者六歲,其精志如此。

《北史賈思伯傳》:思伯與弟思同師事北海陰鳳,業竟, 無資酬之,鳳遂質其衣物。時人為之語曰:「陰生讀書 不免癡,不識雙鳳脫人衣。」及思伯之部,送縑百匹遺 鳳,因具車馬迎之。鳳慚不往,時人稱歎焉。

《唐書徐曠傳》:「曠字文遠,博通五經,明《左氏春秋》。時耆 儒沈重講太學,授業常千人,文遠從之質問,不數日 辭去。或問其故,答曰:『先生所說紙上語耳,若奧境,彼 有所未見者,尚何觀?重知其語,召與反復研辯,嗟嘆 其能』。」

《陸元朗傳》:「元朗字德明,善名理言,受學於周弘正。陳 後主集名儒入講,德明始冠,與下坐。祭酒徐孝克敷 經,德明屢奪其說,舉坐咨賞。」

《張士衡傳》:士衡父文慶。士衡九歲居母喪,哀慕過禮。 博士劉軌思見之,奇其操,謂文慶曰:「古不親教子,吾 為君成就之。」乃授以詩、《禮》。又從熊安生劉焯等受經 貫知大義。

《蓋文達傳》:文達博涉前載,尤明《春秋》《三禮》。刺史竇抗 集諸生講論,於是劉焯、劉軌思、孔穎達並以耆儒開 門授業,是日悉至。而文達依經辯舉,皆諸儒意所未 叩,一坐厭歎。抗奇之,問安所從學?焯曰:「若人岐嶷,出 自天然,以多問寡,則焯為之師。」抗曰:「冰生於水而寒 於水,其謂此邪?」

《宋史梁顥傳》:顥父文度,早世,養於叔父王禹偁,始與 鄉貢,顥依以為學。嘗以疑義質於禹偁,禹偁拒之不 答。顥發憤讀書,不期月復有所質,禹偁大加器賞。 《李光傳》:「光為京東西學事司管勾文字,劉安世居南 京,光以師禮見之,安世告以所聞於溫公者曰:『學當 自無妄中入』。光欣然領會。」

《程頤傳》:「頤游太學,見胡瑗,問諸生以顏子所好何學。 頤因答之。瑗得其文,大驚異之,即延見,處以學職。呂 希哲首以師禮事頤。」

《張載傳》:載坐虎皮講《易》,京師聽從者甚眾。一夕二程 至,與論《易》,次日語人曰:「比見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 及,汝輩可師之。」

《邵雍傳》:雍父徙共城,李之才攝共城令,聞雍好學,嘗 造其廬,謂曰:「子亦聞物理性命之學乎?」雍對曰:「幸受教乃事。」之才,受河圖洛書宓羲八卦六十四卦圖像。 之才之傳,遠有端緒,而雍探賾索隱,妙悟神契,洞徹 蘊奧,汪洋浩博,多其所自得者。

《趙方傳》:方提舉京西常平兼轉運判官,提點刑獄,時 劉光祖以耆德為帥,方事以師禮,自言吾性太剛,每 見劉公使人更和緩。嘗請光祖書「勤謹和緩」四字,揭 坐隅以為戒。

《袁燮傳》:「燮字和叔,以直學士奉祠。燮初入太學,陸九 齡為學錄,同里沈煥、楊簡、舒璘亦皆在學,以道義相 切磨。後見九齡之弟九淵,發明本心之旨,乃師事焉。 每言人心與天地一本,精思以得之,兢業以守之,則 與天地相似。學者稱之曰潔齋先生。」

《羅從彥傳》:從彥為惠州博羅縣主簿,聞同郡楊時得 河南程氏學,慨然慕之,及時為蕭山令,遂徒步往學 焉。時熟察之,乃喜曰:「惟從彥可與言道。」於是日益以 親,時弟子千餘人,無及從彥者。從彥初見時三日即 驚汗浹背,曰:「不至是,幾虛過一生矣。」

《李侗傳》:「侗聞郡人羅從彥得河、洛之學,遂以書謁之, 從之累年,授《春秋》《中庸》《語》《孟》之說。從彥好靜坐,侗退 入室中亦靜坐。從彥令靜中看喜怒哀樂未發前氣 象,而求所謂中者。久之,而於天下之理該攝洞貫,以 次融釋,各有條序,從彥亟稱許焉。」

《張繹傳》:繹游僧舍,見僧道楷將祝髮從之。時周行己 官河南,警之曰:「何為舍聖人之學而學佛?異日程先 生歸,可師也。」會程頤還自涪,乃往受業。頤賞其穎悟, 讀《孟子》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慨然有 得。

《張栻傳》:栻,丞相浚子也。穎悟夙成,浚愛之,自幼學,所 教莫非仁義忠孝之實。長師胡宏,一見即以孔門論 仁親切之旨告之,栻退而思,若有得焉,宏稱之曰:「聖 門有人矣。」

《蘇昺傳》:「昺始學於張載,而事二程卒業。」

《尹焞傳》:「焞少師事程頤,與河南張繹同時。繹以高識, 焞以篤行。頤既沒,焞聚徒洛中,非弔喪問疾不出戶, 士大夫宗仰之。」

《楊時傳》。時潛心經史,熙寧九年中進士第。時河南程 顥與弟頤講孔孟,絕學於熙豐之際,河、洛之士,翕然 師之。時調官不赴,以師禮見程顥於潁昌,相得甚懽。 其歸也,顥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顥死,時聞之, 設位哭寢門,而以書赴告同學者。至是,又見程頤於 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 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朱熹傳》:熹少時,慨然有求道之志。父松病亟,嘗屬熹 曰:「籍溪胡原仲、白水劉致中、屏山劉彥沖三人,學有 淵源,吾所敬畏。吾即死,汝往事之,而惟其言之聽。」故 熹之學既博求之經傳,復遍交當世有識之士。延平 李侗老矣,嘗學於羅從彥,熹歸自同安,不遠數百里, 徒步往從之。

《黃𠏉傳》:「𠏉往見清江劉清之,清之奇之曰:『子乃遠器 時學,非所以處子也』。」因命受業朱熹。𠏉家法嚴重,乃 以白母,即日行。時大雪,既至而熹他出,𠏉因留客邸, 臥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歸。𠏉自見熹,夜不 設榻,不解帶,少倦則微坐一倚,或至達曙。熹語人曰: 「直卿志堅思苦,與之處甚有益。」

《李燔傳》:燔中紹熙元年進士第,授岳州教授。未上,往 建陽,從朱熹學。熹告以曾子弘毅之語,且曰:致遠固 以毅,而任重貴乎弘也。燔退以弘名其齋而自儆。 《張洽傳》:洽少穎異,從朱熹學,自六經傳註而下,皆究 其指歸。至於諸史百家,山經地誌,老子浮屠之說,無 所不讀。嘗取管仲所謂「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 通,鬼神將通之」之語,以為窮理之要。熹嘉其篤志。 《陳淳傳》:淳少習舉子業,林宗臣見而奇之,且曰:「此非 聖賢事業也。」因授以《近思錄》。淳退而讀之,遂盡棄其 業焉。及朱熹來守其鄉,淳請受教,熹曰:凡閱義理,必 窮其源,如為人父何故止於慈,為人子何故止於孝, 其他可類推也。淳聞而為學益力。

《王昭素傳》:「昭素少篤學不仕,有志行,為鄉里所稱,常 聚徒教授以自給。李穆與弟肅及李惲皆常師事」 《名臣言行錄》:「時伊川道學為天下宗師,晏敦復不遠 千里而見焉,先生一見奇之,由是學問日益純正,士 類推重。」

崇寧初,元祐學有禁,姦人用事,出其黨為諸路學使, 專糾其事。伊川之門,學者無幾,雖素從遊,閒以趨利 叛去。馬伸方自吏部求為西京司法,銳然為親依之 計,至則因張繹以求見。先生初以非其時恐貽公累, 公執贄凡十,反愈恭,且曰:「使伸得聞道,雖死何憾,況 不至於死者乎?」先生聞而歎曰:「此真有志者。」遂引而 進之。自爾出入凡三年公暇,雖風雨必日一造焉。 李郁幼不好弄,坐立必莊。少長學於舅氏,陳忠肅公 器之,踰冠,乃見龜山而請業焉。龜山一見奇之,即妻 以女《紫薇詩話》:朱㢲子權,荊門人。崇寧初嘗客予家,未有 聞也。其後赴舉,滎陽公送之以詩。子權後見胡康侯 給事,康侯問:「朱子久從呂公,亦嘗聞呂公議論乎?」朱 曰:「未也。」獨記公有《送行詩》卒章云:「他日稱成毛義志, 再求師友究淵源。」康侯曰:「是乃呂公深教子,以子問 學為未至,故勉子再求師友爾。」子權由是發憤為學, 與兄震子發俱從師請問焉。

叔祖待制,尊德樂道,以父師禮事滎陽公。嘗奇公詩, 有「久矣摳衣闕過庭」之句。

《元史》:「張傳䇓僑寓江左,金華王柏得朱熹三傳之 學,嘗講道於台之上蔡書院,䇓從而受業焉。自六經、 《語》《孟》註以及周、程、張氏之微言,朱子所嘗論定者,靡 不潛心玩索,究極根柢。」

《金履祥傳》。履祥幼而敏睿,及壯知向濂洛之學,事同 郡王柏,從登何基之門。基則學於黃榦,而榦親承朱 熹之傳者也。自是講貫益密,造詣益邃。

《許謙傳》:謙受業金履祥之門,履祥語之曰:「士之為學, 若五味之在和,醯醬既加則酸鹹頓異。子來見我,已 三日而猶夫人也。豈吾之學無以感發子邪?」謙聞之 惕若。居數年,盡得其所傳之奧。

《胡一桂傳》:一桂父方平。初,饒州德興沈貴寶,受《易》於 董夢程,夢程受朱熹之《易》於黃榦,而一桂之父方平 及從貴寶、夢程學,嘗著《易學啟蒙通釋》。一桂之學出 於方平,得朱熹氏源委之正。

《安熙傳》:熙聞保定劉因之學,心嚮慕焉。熙家與因所 居相去數百里,因亦聞熙力於為己之學,深許與之。 熙方將造其門,而因已歿,乃從因門人烏叔備問其 緒說。蓋自因得宋儒朱熹之書,即尊信力行之。 《胡長孺傳》:長孺師青田余學古,學古師王夢松,夢松 亦青田人,傳龍泉葉味道之學,味道則朱熹弟子也, 淵源既正,長孺益行,四方訪求其旨趣,始信涵養用 敬為最切,默存靜觀,超然自得。

《李孝光傳》:「孝光隱居鴈蕩山五峰下,四方之士遠來 受學,名譽日聞。泰不華以師事之。」

《伯顏傳》:伯顏受業宋進士建安黃坦,坦曰:此子穎悟 過人,非諸生可比。因命以顏為氏,且名而字之焉。久 之,坦辭曰:余不能為爾師,群經有朱子說具在,歸而 求之可也。

《陳旅傳》:旅篤志於學,書無所不讀。稍長,負笈至溫陵, 從鄉先生傅古直游,聲名日著,薦為閩海儒學官。 《明外史葉儀傳》:儀受業於許謙,謙誨之曰:「學者必以 五性人倫為本,以開明心術、變化氣質為先。」儀朝夕 惕厲,研究奧旨。已而受徒講學,士爭趨之。

《趙汸傳》:「汸聞九江黃澤有學行,往從之游。澤之學以 精思自悟為主,其教人引而不發,汸一再登門,乃得 六經疑義千餘條以歸。」

《閻禹錫傳》:禹錫舉鄉試第一,聞河津薛瑄講濂洛之 學,遂罷公車往受業,久之將歸,瑄送至里門,告之曰: 「為學之要,居敬窮理而已。」禹錫歸,得其大指,益務力 行。

《段堅傳》:「堅之學私淑河東薛瑄,務致知而踐其實,不 以謏聞取譽,故能以儒術飾吏治。」

《胡居仁傳》:居仁聞吳與弼講學,崇仁往從之游,絕意 仕進。其學以主忠信為先,以求放心為要。操而勿失, 莫大乎敬。因以敬名其齋。

《陳真晟傳》:真晟聞臨川吳與弼方講學,欲就問之。過 南昌,張元禎止之宿,與語,大推服曰:「斯道自程朱以 來,惟先生得其真,如康齋者不可見,亦不必見也。」遂 歸閩,潛思靜坐,自號漳南布衣。

《周蕙傳》:蕙年二十,聽人講《大學》首章,惕然感動,遂讀 書。州人段堅,薛瑄門人也,時方講學於里,蕙往聽之, 與辨析,堅大服,誨以聖學。蕙乃研究五經。又從學安 邑李昶,昶亦瑄門人也。

《蔡清傳》:清門人陳琛,杜門獨學,清讀其文,異之曰:「吾 得友此人足矣。」琛因介友人見清,清曰:「吾所發憤沈 潛,辛苦而僅得者,以語人常不解。子已盡得之,今且 盡以付子矣。」

《呂柟傳》:「柟受業薛敬之,接河東薛瑄之傳,學以窮理 實踐為主。」官南都,與湛若水、鄒守益共主講席。 馬理傳理同里尚書王恕,家居講學著書,理從之游, 得其指授。

《婁諒傳》:諒少有志絕學,嘗求師於四方,以為舉子業 不足事,聞吳與弼在臨川,乃往從之。一日與弼治地, 召諒往視,云:學者須親細務。諒素豪邁,由此折節,雖 掃除之事,必身親之。

《陳茂烈傳》:茂烈舉進士,奉使廣東,受業陳獻章之門, 獻章語以主靜之學,退而與張詡論難,作《靜思錄》。 《湛若水傳》:若水舉於鄉,從陳獻章游,不樂仕進,母命 之出,乃入南京國子監。十八年會試,學士張元禎、楊 廷和為考官,撫其卷曰:「非白沙之徒不能為此。」置第 二《歐陽德傳》:德甫冠舉鄉試,之贑州,從王守仁學,不應 會試者再,嘉靖二年策問陰詆守仁德與魏良弼等, 直發師訓無所阿,竟登第。

《王時槐傳》:廬陵陳嘉猷與時槐同年進士,俱師劉文 敏。為給事中,不附嚴嵩,出之外。歷湖廣參政,乞休歸, 專用力於學。凡及其門者,告之曰:「有塘南在,可往師 之。」塘南,時槐別號也。

《李材傳》:「材舉進士,授刑部主事。素從鄒守益講學,自 以為學未成,乞假歸,訪唐樞、王畿、錢德洪於浙,與問 難。隆慶中,還朝,率僚友講學,同舍郎鄭汝璧請為弟 子。」

《尤時熙傳》:時熙為國子博士,六館士咸取法焉。及年 四十,念古人道明德立,語忽淚下,居常以不獲師事 守仁為恨,聞郎中劉魁得守仁之傳,遂師事之。魁以 直言詔獄,則書所疑,時時從獄中質問。

《鄧元錫傳》:「元錫遊邑人羅汝芳門,又走吉安,學於諸 先達。嘉靖三十四年,舉於鄉。復從鄒守益、劉邦采、劉 陽諸宿論學。後不復會試,杜門著述。」

《羅洪先傳》:洪先父循,歷徐州兵備副使。洪先初慕羅 倫為人,年十五,讀王守仁《傳習錄》,好之,欲往受業,循 不可而止,乃師事同邑李中,傳其學。

《霏雪錄》:蔣氏,蘇巨家也。有子甫八齡,欲為求師,慕鄭 先生,具禮延之。先生不屑往,蔣亦跌宕,遂厚延鐵崖 楊先生,具道鄭不就之故。時先生居吳淞,放情山水, 日攜賓客妓女,以文酒為樂。謂蔣曰:「能從三事則可, 幣不足計也;一無拘日課,二資行樂費,三須卜別墅 以貯家人。」蔣欣然從之,鐵崖竟留二年,後其子亦有 名於時。

求師部雜錄

[編輯]

《關尹子三極篇》:「以聖師聖者賢人,以賢師聖者聖人, 蓋以聖師聖者,徇跡而忘道,以賢師聖者,反跡而合 道。」

《莊子·天地篇》:「堯之師曰許由,許由之師曰齧缺,齧缺 之師曰王倪,王倪之師曰被衣。」

《荀子修身》篇:「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 也;諂諛我者,吾賊也。故君子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 賊。」

《淮南子修務訓》:「名可務立,功可強成,故君子積志委 正,以趣明師,勵節亢高,以絕世俗。」

揚子《學行篇》:「務學不如務求師。師者,人之模範也,模 不模,範不範,為不少矣。一鬨之市,不勝異意焉;一卷 之書,不勝異說焉。一鬨之市,必立之平,一卷之書,必 立之師。習乎習,以習非之勝是也,況習是之勝非乎? 於戲!學者審其是而已矣。」

《雲仙雜記》:淵明嘗聞田水聲,倚杖久聽,歎曰:「秫稻已 秀,翠色染人,時剖胸襟,一洗荊棘,此水過吾師丈人 矣。」

《寓簡》:或問韓幹畫馬何所師,幹曰:「內廄馬皆吾師也。」 此語甚善。夫馬之俶儻權奇,疾若游龍,其精神如電 走風馳,不可以心手形容,惟靜觀其天機自然處,或 有以得其生成駿逸之態。若區區求之於筆墨之閒, 所見已無生氣矣。

《潛溪邃》:言:「古之帝者必有師,炎帝師悉諸,黃帝師封 鉅大填、泰山稽,顓帝師大彭亮父樛圖,帝嚳師赤松 子柏招,堯師君疇。夫五帝,大聖人也,猶或有師者,誠 以天下之大,未易君也。後世乃反此,何哉?」

《西原約言》:「聖人,眾人之同類也。由眾人而參天地,得 道而已矣。其得道也,必自於聞道。其聞道,必自於得 師。是故古人務求師而亟聞道。不聞道者,人之大不 幸也;無師者,人之大不祥也。」

人為益之大,莫如修德。然無明師良友以誘掖之,則 必不知修德之為益,所以修德之方也。《易》曰:「困蒙之 吝,獨遠實也。」又曰:「休復之吉,以下仁也。」《易》發此義甚 眾。夫子曰:「汎愛眾而親仁,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 之仁者。」後世不務修身,故亦不知親賢之為務,君子 是以知世俗之日陵夷也。

《問奇類林韓子》曰:管仲、隰朋從桓公伐孤竹,春往夏 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請放老馬而 隨之。」遂得道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 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 仲之聖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於老馬與 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聖人之智,不亦過乎。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