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第114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學行典 第一百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一百十四卷
理學彙編 學行典 第一百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一百十四卷目錄

 改過部藝文一

  省試顏子不貳過論     唐韓愈

  知四十九年非賦       陸肱

  原過          宋王安石

  觀過斯知仁矣        蘇軾

  問君子能補過        前人

  悔說            范浚

  王去非字說        真德秀

  伯裕字說        金胡炳文

  思補堂記         明劉黻

  悔齋說          王守仁

 改過部藝文二

  誡子吟          宋邵雍

  又

  迷悟吟           前人

 改過部紀事

 改過部雜錄

學行典第一百十四卷

改過部藝文一

[編輯]

《省試顏子不貳過論》
唐·韓愈

[編輯]

論曰:登孔氏之門者眾矣,三千之徒,四科之目,孰非 由聖人之道,為君子之儒者乎?其於過行過言,亦云 鮮矣。而夫子舉不貳過,惟顏氏之子,其故何哉?請試 論之。夫聖人抱誠明之正性,根《中庸》之至德,苟發諸 中,形諸外者,不由思慮,莫匪規矩,不善之心,無自入 焉;可擇之行,無自加焉。故惟聖人無過。所謂過者,非 謂發於行,彰於言,人皆謂之過而後為過也。生於其 心則為過矣。故顏子之過,此類也。不貳者,蓋能止之 於始萌,絕之於未形,不貳之於言行也。《中庸》曰:「自誠 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自誠明者,不勉而中,不思 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無過者也。自明誠」者,擇善而 固執之者也。不勉則不中,不思則不得不貳過者也。 故夫子之言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 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又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言 猶未至也。而《孟子》亦云:顏子具聖人之體,而微者皆 謂不能無生於其心,而亦不暴之於外,考之於聖人 之道,差為過耳。顏子自惟其若是也,於是居陋巷以 致其誠,飲一瓢以求其志,不以富貴妨其道,不以隱 約易其心,確乎不拔,浩然自守,知高堅之可尚,忘鑽 仰之為勞,任重道遠,竟莫之致。是以夫子嘆其不幸 短命,今也則亡,謂其不能與己並立於至聖之域,觀 教化之大行也。不然,行發於身,加於人,言發乎邇,見 乎遠,苟不慎也,敗辱隨之。而後思欲不貳過,其於聖 人之道,不亦遠乎!而夫子尚肯謂之「其殆庶幾」,孟子 尚復謂之「具體而微」者哉!則顏子之「不貳過」,盡在是 矣。

《知四十九年非賦》以賢者勖身知非昔歲為韻
陸肱

[編輯]

往事多違,今來覺非。嗟忽度於時景,懼將萌於禍機。 新年當艾服之初,方能知過;往歲比靈蓍之數,未省 防微。試問何人,雲蘧伯玉以道為喻,因言自勗。追向 者以何,及悟平生之不足。處身而每在廉謹,立志而 常齊寵辱。故乃追往日,想當年。似有失禮,疑乎不賢。 懼愧於三千之內,仍思於五十之前。雖雲「時不再來, 悔無及也。」所謂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想其悒悒自傷, 兢兢若厲,悲急景以隙過,歎芳時而川逝。將以防彼 終身,警夫後世。馳心於見善之末,託意於思賢之際。 星霜不駐,俄符大衍之籌;容貌初移,忽及始衰之歲。 況復日月逾邁,《春秋》載新,懼有乖於君子,恐時同於 小人。前違而欲改,安得後患而將遷。有因百行維修, 宛見日新其德;三緘乍啟,可明言出於身。自是一悔 幽微,全忘矯假。方同知過之士,無異惡強之者;朝來 暮往,故無得而踰焉;亂世危邦,則可卷而懷也。「窮其 過兮,嗟嗟莫追;考其數兮,七七惟寄。」豈因利而有改, 雖委骨而無移。異買臣官達之期,未然而覺;契孔氏 命窮之日,既至而知。由是三省為人,勞謙自責。駟馬 將追而莫遂,中心欲悔而何益。永示千載,非惟半百。 故余當弱冠之年,已知非於曩昔。

《原過》
宋·王安石

[編輯]

天有過乎有之,陵歷鬥蝕是也。地有過乎有之,崩弛 竭塞是也。天地舉有過,卒不累覆且載者何?善復常 也。人介乎天地之閒,則固不能無過,卒不害聖且賢者何?亦善復常也。故太甲思庸,孔子曰「勿憚改過」,揚 雄貴遷善,皆是術也。予之朋有過而能悔,悔而能改, 人則曰:「是向之從事雲爾。」今從事與向之從事弗類, 非其性也,餙表以疑世也。夫豈知言哉?天播五行於 萬靈,人固備而有之。有而不思則失,思而不行則廢。 一日咎前之非,沛然思而行之,是失而復得,廢而復 舉也。顧曰非其性,是率天下而戕性也。且如人有財, 見篡於盜,已而得之,曰:非夫人之財,向篡於盜矣。可 歟不可也?財之在己,固不若性之為己有也。「財失復 得」,曰「非其財」,且不可;「性失復得」,曰「非其性」,可乎?

《觀過斯知仁矣》
蘇軾

[編輯]

孔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自孔安 國以下,解者未有得其本指者也。《禮》曰:「與仁同功,其 仁未可知也;與仁同過,然後其仁可知也。」聞之於師 曰:此《論語》之義疏也,請得以論其詳。人之難知也,江 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險,浮雲不足以 比其變。揚雄有言:「有人則作之,無人則輟之。」夫苟見 其作而不見其輟,雖盜跖為伯夷可也。然古有名知 人者,其效如影響,其信如蓍龜,此何道也?故彼其觀 人也亦多術矣。委之以利以觀其節;乘之以猝以觀 其量;伺之以獨以觀其守;懼之以敵以觀其氣。故晉 文公以壺飧得趙衰,郭林宗以破甑得孟敏,是豈一 道也哉?夫與仁同功而謂之仁,則公孫之布被與子 路之縕袍何異?陳仲子之螬李與顏淵之簞瓢何辨? 何則?功者,人所趨也;過者,人所避也。審其趨避,而真 偽見矣。古人有言曰:「鉏麑違命也。」推其仁,可以托國。 斯其為觀過知仁也歟!

《問君子能補過》
前人

[編輯]

對。甚哉聖人待天下之通且恕也!朝而為盜跖,莫而 為伯夷,聖人不棄也。孟僖子之過也,其悔亦晚矣。雖 然,聖人不棄也,曰猶愈乎卒而不知悔者也。孟僖子 之過,可悲也已!仲尼之少也賤,天下莫知其為聖人。 魯人曰:「此吾東家丘也。」又曰:「此鄒人之子也。」楚之子 西,齊之晏嬰,皆當時之所謂賢人君子也。其言曰:「孔 丘之道迂闊而不可用,況夫三桓之閒,而孰知夫有 僖子之賢哉?僖子之病也,病不能相禮。將死,以告其 子曰:『孔丘,聖人之後也。其先正考甫,三命益恭而弗 父,何以有宋而授厲公?華父督之亂,無罪而絕於宋, 其後必有聖人。今孔丘博學而好禮,殆其是歟爾必 往師之以學禮』。」嗚呼!孔子用於魯三月,而齊人畏其 霸。以僖子之賢而知夫子之為聖人也。使之未亡而 授之以政,則魯作東周矣。故曰:「孟僖子之過,可悲也 已。」雖然,夫子之道充乎天下者,自僖子始。懿子學乎 仲尼,請於魯君而與之車,使適周而觀禮焉,而聖人 之業然後大備。僖子之功,雖不能用之於未亡之前, 而猶能救之於已沒之後。左丘明懼後世不知夫僖 子之功也,故丁寧而稱之,以為補過之君子。昔仲虺 言湯之德曰:「改過不吝。」夫以聖人而不稱其無過之 為能,而稱其改之為善。然則補過者,聖人之徒歟?孟 僖子者,聖人之徒也。謹對。

《悔說》
范浚

[編輯]

傳有之曰:「日悔昨,月悔朔。」至哉,古人之善學也。夫人 非堯舜不能每事盡善。誰無過者?惟過而悔,悔而改, 則所以為過者亡矣。且古人之聖賢,未有不由悔而 成者。成湯悔,故改過不吝;太甲悔,故自怨自艾;仲尼 悔,故曰「於予與改是」;顏淵悔,故有不善未嘗不知,知 之未嘗復行;子路悔,故人告之以有過則喜;子夏悔, 故投杖而拜曾子。曾子悔,故曰:「我過矣,我過矣。」聖賢 未有不由悔而成者也。《詩》曰:「聽用我謀,庶無大悔。」《易》 曰:「不遠復,無祗悔。」悔非無過者也,求寡過者也。求寡 過則終無過矣,悔其可已乎?然予所謂悔者,非必失 諸言行而後悔之之為悔也。過生於心,則心悔之,勿 復失諸言行而已矣。過不知悔,命之曰愚。悔不能改, 命之曰愎。改而憚焉,命之曰《吝》。《愎》與吝,悔之賊也,過 益過者也。日月之食,或既或不既,食之所止,明即復 焉。悔而改,改而不吝,天之道也。改過而吝者,違天而 徇欲者也。《孟子》曰:「大而化之之謂聖。」使成湯改過而 吝,非化也,是故欲寡其過者蘧。伯玉之悔,至於行年 六十而六十化,亦由「悔」而化耳。悔而改,改而不吝,化 之道也。悔其可已乎。

《王去非字說》
真德秀

[編輯]

始予與九江王君為僚於金陵,相好也。君名遂而字 穎叔,予疑焉。鍾山之別,余從容語曰:「子之學,以顏、曾 自期者也,而其字則有取於《戰國策》士之談,抑何名 實之戾耶?」君曰:「此朋友之命,而非吾先人之意也,其 盍為吾更之?」予謂因名以制字,因字以自儆,則去非 為宜。蓋遂之為言,將成而可不已之謂也。故曰:遂事 「不諫。」然善焉而遂之可也,不善焉而亦遂之,是恥過 而作非也。予故曰:「去非為宜。」雖然,是是非非之決,豈 必已形而後為趨舍哉?《復》之《初九》曰:「不遠復,無祗悔, 元吉。」吾先聖以顏氏子為庶幾,以其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異時因哀公之問,又以「不貳過」 予之。夫顏子之所謂不善,豈有可指之疵?而所謂過 者,亦豈有可名之失?毫芒之微,有動於中,即渙焉冰 釋矣。此顏氏子所以幾於聖歟。又嘗思之,幾者動之 微,吉之先見者也。是則萌動之初,有吉而已。而先儒 乃曰「幾善惡」,何哉?蓋凡物之始,未有不善者也。始焉 弗察,則反善而為惡,直一噓吸閒爾。故君子之學,必 於其幾而用力焉。幾「之未形,敬以養之,及其將形,敬 以察之。其惻隱耶?其羞惡辭遜與是非耶?此道心之 萌而《易》之所謂吉也。推而達之,唯恐弗至,其可不遂 之邪?反是則為人心之動,善之與惡於是焉分。是則 遂其善者而去其不善者,此正吾用力之機也。吾子 以為如何?」君曰:「然。去是十有五年,而後能筆之於牘 為字。」《王去非說》。

《伯裕字說》
金·胡炳文

[編輯]

《易》九卦所謂益,德之裕也。風雷相益,而物受風雷之 益者,其生自裕。君子遷善如雷之決,則過益寡;改過 如風之速,則善益增。遷善改過相為益,而其德自裕。

《思補堂記》
明·劉黻

[編輯]

桂陽令徐君次逵治桂陽踰六載,嘗飭其退食之堂, 顏之曰「思補。」閒以問予,乃嘆曰:「美哉次逵之名其堂 也,是善用其思而知所補者也。《孟子》曰:『心之官則思, 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思而別用,則心為形役,與 無思同』。」次逵之思,用於補以名堂,蓋知所務而知所 補哉?夫補者,裨益其缺漏,使歸於完美,然必補於己 者,周全而無罅隙,然後可以補於人,因以補於時。未 補於己,而能有補於人,吾蓋未之信也。夫「進思盡忠, 退思補過」,宰相大臣之事,而縣令尤急。蓋縣令親民 之官,百責所萃,小民之所仰望,上官之所督備,有一 之不善,吾之過也,其容於不思不補耶?故公堂之上, 追呼旁午,訴牒倥傯,不暇補也。退食之餘,吏散門閉, 兀坐堂中,反觀其所行,檢點念慮之微,以及設施之 顯,有一過焉思補之,使歸於無過。故凡教化有未興 者,刑獄有未清者,徭賦有未平者,錢穀甲兵有未理 者,吏事有未釐而輿皂侈者,苞苴有未絕而請謁盛 者,閭閻蔀屋,民隱有未達者,農桑紡績,民功有未興 者,諸政紛紜,其委曲細微有未盡者,皆吾過也。補之 者,補於己也。補於己斯可以補於人,人人稱賢,令斯 補於時矣。今夫萬斛之舟,一有罅漏,不免於沈淪,知 者尋其罅衣以袽之,則可以駕風越濤而無患;千金 之裘,一有綻裂,不免於敝壞,知者求其縫針以綴之, 則以禦寒適體而無憂。人之補過,亦猶是爾。《詩》云:「袞 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次逵令桂陽,政平訟理,徭均 賦輸,百姓安輯。行且喬擢不次,大顯於朝,吾將於斯 卜之矣。且使後人之瞻斯堂也,踵而效之,將千百年 如一日,不又為來者之矜式也耶?是為記。

《悔齋說》
王守仁

[編輯]

「悔者,善之端也,誠之復也。君子悔以遷於善,小人悔 以不敢肆其惡。惟聖人而後能無悔,無不善也,無不 誠也。然君子之過,悔而弗改焉,又從而文焉,過將日 入於惡。小人之惡,悔而益深,巧焉,益憤譎焉,則惡極 而不可解矣。故悔者,善惡之分也,誠偽之關也,吉凶 之機也。君子不可以頻悔,小人則幸其悔而或不甚」 焉耳。吾友崔伯欒氏以「悔」名其齋,非曰吾將悔而已 矣,將以求無悔者也。故吾為之說如是。

改過部藝文二

[編輯]

《誡子吟》
宋·邵雍

[編輯]

有過不能改,知賢不能親。雖生人世上,不得謂之人。

[編輯]

善惡無他在所存,小人君子此中分。改圖不害為君 子,迷復終歸作小人。良藥有功方利病,白珪無玷始 稱珍。欲成令器須追琢,過失如何不就新。

《迷悟吟》
前人

[編輯]

「君子改過,小人飾非。」改過終悟,飾非終迷。終悟福至, 終迷,禍歸

改過部紀事

[編輯]

《左傳昭七年》「九月,公至自楚。孟僖子病,不能相禮,乃 講學之,苟能禮者從之。及其將死也,召其大夫曰:『禮, 人之幹也,無禮無以立。吾聞將有達者曰:『孔丘,聖人 之後也,而滅於宋,其祖弗父,何以有宋而授厲公及 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茲益共。故其鼎銘云:『一命而 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余敢侮』』』。」饘於 是,鬻於是,以餬余口,其共也如是。臧孫紇有言曰:聖 人有明德者,若不當世,其後必有達人。今其將在孔 丘乎!我若獲沒,必屬說與何忌於夫子,使事之而學 禮焉,以定其位。故孟懿子與南宮敬叔師事仲尼,仲 尼曰:「能補過者,君子也。」《詩》曰:「君子是則。」是效孟僖子。 可則效已矣。

《孔子家語》:衛孫文子得罪於獻公,居戚。公卒,未葬,文 子擊鐘焉。延陵季子適晉,過戚,聞之曰:「異哉,文子之 在此,猶燕子巢於幕也。懼猶未也,又何樂焉!君又在 殯,可乎?」文子於是終身不聽琴瑟。孔子聞之曰:「季子 能以義正人,文子能克己服義,可謂善改矣。」

《韓詩外傳》:齊景公出弋昭華之池,顏鄧聚主鳥而亡 之,景公怒而欲殺之。晏子曰:「夫鄧聚有死罪四,請數 而誅之。」景公曰:「諾。」晏子曰:「鄧聚為吾君主鳥而亡之, 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鳥之故而殺人,是罪二也。使四 國諸侯聞之,以吾君重鳥而輕士,是罪三也。天子聞 之,必將貶絀吾君,危其社稷,絕其宗廟,是罪四也。此 四罪者,故當無赦,臣請加誅焉。」景公曰:「止!此亦吾過 矣,願夫子為吾敬謝焉。」

《國語》:「季文子相宣成,無衣帛之妾,無食粟之馬。仲孫 它諫曰:『子為魯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馬不食粟, 人其以子為愛,且不華國乎』?文子曰:『吾亦願之。然吾 觀國人,其父兄之食麤而衣惡者猶多矣,吾是以不 敢。自是子服之,妾衣不過七升之布,馬餼不過稂莠』。 文子聞之曰:『過而能改者,民之上也』。使為上大夫。」 《孔叢子抗志》篇:「衛君問子思曰:『寡人之政何如』?答曰: 『無非』。君曰:『寡人不知其不肖,亦望其如此也』。子思曰: 『希旨容媚,則君親之;中正弼非,則君疏之。夫能使人 富貴貧賤者,君也。在朝之士,孰肯舍所以見親,而取 其所以見疏者乎?是故競求射君之心,而莫敢有非 君之非者,此臣所謂無非也』。公曰:『然乎,寡人之過也。 今知改矣』。」

齊王戮其臣不辜,謂《子思》曰:「吾知其不辜而適觸吾 忿,故戮之。以為不足傷義也。」子思曰:「文王葬枯骨而 天下知仁,商紂斮朝涉而天下稱暴。夫義者不必遍 利天下也,暴者不必盡虐海內也。以其所施而觀其 意,民乃去就焉。今君因心之忿,遷戮不辜,以為無傷 於義,此非臣之所敢知也。」王曰:「寡人實過,乃今聞命, 請改之。」

《儒服篇》:陳尪性多穢訾,每得酒食,必先撥捐之,然後 乃食。子高告之曰:「子無然也,似有態者。昔君子之於 酒食,有率嘗之義,無捐放之道。假其可食,其上下如 擇;假令不潔,其下滋甚。」陳尪曰:「吾知其無益,意欲如 此。」子高曰:「意不可恣也。夫木之性以檃括自直,可以 人而不如木乎?子不見夫雞耶?聚穀如陵,跪而啄之。 若縱子之意,則與雞有異乎?」陳尪跪曰:「吾今而後知 過矣,請終改之。」

問:《奇類》「林蘧:伯玉二十歲知非改過,至二十一歲,回 視昔之所改,又覺未盡,直至行年五十,猶知四十九 年之非,乃真寡過君子。」

《韓詩外傳》:楚丘先生披蓑帶索,往見孟嘗君。孟嘗君 曰:「先生老矣,春秋高矣,多遺亡矣,何以教文?」楚丘先 生曰:「惡君謂我老,惡君謂我老,意者將使我投石超 距乎,追車赴馬乎,逐麋鹿搏虎豹乎?吾則死矣,何暇 老哉?將使我深計遠謀乎,定猶豫而決嫌疑乎,出正 辭而當諸侯乎?吾乃始壯耳,何老之有?」孟嘗君赧然 汗出,至踵曰:「文過矣!文過矣!」

《漢書於定國傳》:「定國子永,少時嗜酒,多過失,年且三 十,乃折節修行,以父任為侍中中郎將。」

《朱雲傳》:「雲少時通輕俠,借客報仇。長八尺餘,容貌甚 壯,以勇力聞。年四十迺變節,從博士白子友受《易》,又 事前將軍蕭望之受《論語》,皆能傳其業。」

《韓延壽傳》:「延壽字長公,為潁川太守。嘗出臨上車,騎 吏一人後至,敕功曹議罰。白還至府門,門卒當車願 有所言,延壽止車問之,卒曰:『《孝經》曰:『資於事父以事 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今 旦明府早駕,久駐未出騎吏,父來至府門,不敢入。騎 吏聞之,趨走出謁,適會明府登車,以敬父而見罰,得 無虧大化乎』』?」延壽舉手輿中曰:「微子太守不自知過」 歸舍,召見門卒,遂待用之。

延壽行縣至高陵,民有昆弟相與訟田。延壽大傷之, 曰:「幸得備位,為郡表率,不能宣明教化,至令民有骨 肉爭訟,既傷風化,重使賢長吏、嗇夫、三老、孝弟受其 恥。咎在馮翊,當先退。」是日移病不聽事,因入臥傳舍閉閤思過一縣,莫知所為。令、丞、嗇夫、三老亦皆自繫 待罪。於是訟者宗族,傳相責讓。此兩昆弟深自悔,皆 自髡,肉袒謝罪,願以田相移,終死不敢復爭。

《後漢書郭太傳》:「宋果,字仲乙,扶風人也。性輕悍,喜與 人報讎,為郡縣所疾。林宗乃訓之義方,懼以禍敗,果 感悔,叩頭謝罪,遂改節自敕。後以烈氣聞,辟公府侍 御史,并州刺史,所在能化。」

賈淑,字子厚,林宗鄉人也。雖世有冠冕,而性險害,邑 里患之。林宗遭母憂,淑來修弔。既而鉅鹿孫威直亦 至,威直以林宗賢而受惡人弔,心怪之,不進而去。林 宗追而謝之曰:「賈子厚誠實凶德,然洗心向善,仲尼 不逆互鄉,故吾許其進也。」淑聞之,改過自厲,終成善 士。鄉里有憂患者,淑輒傾身營救,為州閭所稱。 《仇覽傳》:「覽為蒲亭長,初至,亭人有陳元者,獨與母居, 而母詣覽告元不孝。覽驚曰:『吾近日過舍,廬落整頓, 耕耘以時,此非惡人,當是教化未及至耳。母守寡養 孤,苦身投老,奈何肆忿於一朝,欲致子以不義乎』?」母 聞感悔,涕泣而去。覽乃親到元家,與其母子飲,因為 陳人倫孝行,譬以禍福之言,卒成孝子。時考城令河 內王渙政尚嚴猛,聞覽以德化人,署為主簿。謂覽曰: 「主簿聞陳元之過,不罪而化之,得無少鷹鸇之志邪?」 覽曰:「以為鷹鸇不若鸞鳳。」

《會稽典錄》鄭弘守陽羨縣。民有弟用兄錢者,為嫂所 責未「還。嫂詣弘,弘為叔還錢。兄聞之慚愧,自繫於獄。 遂遣婦齎錢還弘,弘不受。」

《蘇氏家語》:「後漢淳于恭兄崇卒,恭養孤幼,教訓學問, 有不如法,反自捶以感悟之,兒慚改過。」

《吳志陸遜傳》:「遜字伯言,時建昌侯慮於堂前作鬥鴨 欄,頗施小巧,遜正色曰:『君侯宜勤覽經典,以自新益, 用此何為』?慮即時毀徹之。」

《讀書鏡》:「諸葛亮所與友善者徐庶,庶本名福,單家子, 少好任俠擊劎。嘗為人報仇,白堊突面,披髮而走,為 吏所得。問其姓名,閉口不言。吏乃於車上位柱維磔 之,擊鼓以令於市,廛莫敢識者。而其黨伍共篡解之 得脫,於是感激,棄其刀戟,更練布單衣,折節學問。始 詣精舍,諸生聞其前作賊,不肯與共止,乃卑躬早起」, 常獨掃除動靜,先意聽習經業,義理精熟。與石韜、廣 元相親愛。熹平中,中州兵起,乃與韜南客荊州,因與 亮交焉。

《晉書周處傳》:「『處少孤,未弱冠,膂力絕人,好馳騁田獵, 不修細行,縱情肆慾,州曲患之。處自知為人所惡,乃 慨然有改勵之志,謂父老曰:『今時和歲豐,何苦而不 樂邪』?父老嘆曰:『三害未除,何樂之有』?處曰:『何謂也』?答 曰:『南山白額猛獸,長橋下蛟,並子為三矣』。處曰:若此 為患,吾能除之』。父老曰:『子若除之,則一郡之大慶,非 徒去害而已』。」處乃入山,射殺猛獸,因投水搏蛟,蛟或 沈或浮,行數十里,而處與之俱。經三日三夜,人以為 死,皆相慶賀,處果殺蛟而反。聞鄉里相慶,始知人患 己之為害,乃入吳尋二陸,時機不在,見雲,具以情告 曰:「欲自修而年已蹉跎,恐終無及。」雲曰:「古人貴朝聞 夕改,君前塗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憂名之不彰。」處 遂勵志好學有文思,志存義烈,言必忠信。克己期年, 州府交辟。

《王睿傳》:「濬字士治。不修名行,不為鄉曲所稱。晚乃變 節,疏通亮達,恢廓有大志。州郡辟河東從事,守令有 不廉潔者,皆望風自引而去。」

《唐彬傳》:「彬字儒宗,不拘行檢,少便弓馬,好游獵,身長 八尺,走及奔鹿,強力兼人,晚乃敦悅經史,尤明《易經》。 隨師受業,還家教授恆數百人。」

《胡母輔之傳》:輔之字彥國,性嗜酒任縱,不拘小節。與 王澄、王敦、庾敳俱為太尉王衍所昵,號曰「四友。」辟別 駕、太尉掾,並不就。以家貧求試,守繁昌令。始節酒自 厲,甚有能名。

《戴若思傳》:「若思,廣陵人,少好遊俠,不拘操行。遇陸機 赴洛,船裝甚盛,遂與其徒掠之。若思登岸,據胡床,指 麾同旅,皆得其宜。機察見之,知非常人,在舫屋上,遙 謂之曰:『卿才器如此,乃復作劫邪』?」若思感悟,因流涕 投劎就之。機與言,深加賞異,遂與定交焉。 《謝尚傳》:「尚字仁祖,豫章太守鯤之子。脫略細行,不為 流俗之事」,好衣刺文褲,諸父責之,因而自改,遂知名。 司徒王導深器之,比之王戎,常呼為「小安豐。」辟為掾, 襲爵咸亭侯。

《王濛傳》:「濛字仲祖,少時放縱不羈,不為鄉曲所齒。晚 節始克己勵行,有風流美譽。虛己應物,恕而後行,莫 不敬愛焉。」

《宋書蕭思話傳》:「思話,南蘭陵人,孝懿皇后弟子也。父 源之,字君流,歷中書黃門郎,徐、兗二州刺史、冠軍將 軍、南琅邪太守。永初元年卒,追贈前將軍。思話年十 許歲,未知書,以博誕遊遨為事,好騎屋棟,打細腰鼓, 侵暴鄰曲,莫不患毒之。自此折節,數年中遂有令譽。 好書史,善彈琴,能騎射,高祖一見,便以國器許之《何尚之傳》:「尚之字彥德,少時頗輕薄,好樗蒱。既長,折 節蹈道,以操立見稱。為陳郡謝混所知,與之遊處。家 貧,起為臨津令。」

《梁書張充傳》:「充字延符,吳郡人。父緒,齊特進、金紫光 祿大夫,有名前代。充少時,不持操行,好逸遊。緒嘗請 假還吳,始入西郭,值充出獵,左手臂鷹,右手牽狗,遇 緒船至,便放紲脫韝,拜於水次。緒曰:『一身兩役,無乃 勞乎』?充跪對曰:『充聞三十而立,今二十九矣,請至來 歲而敬易之』。緒曰:『過而能改,顏氏子有焉』。及明年,便」 修身改節。學不盈載,多所該覽。尤明《老》《易》,能清言。與 從叔稷俱有令譽。

《謝朏傳》:朏弟子覽,字景滌,為吳興太守,一境清謐,號 為明守。昔覽在新安頗聚歛,至是遂稱廉潔,時人方 之王懷祖。

《何遠傳》:「遠字義方,遷武昌太守。遠本倜儻,尚輕俠,至 是乃折節為吏,杜絕交遊,饋遺秋毫無所受。」

《殷鈞傳》:「鈞為明威將軍臨川內史,百姓化其德,劫盜 皆奔出境。嘗擒劫帥,不加考掠,但和言誚責,劫帥稽 顙乞改過,鈞便命遣之。後遂為善人。」

《朱異傳》:「異字彥和,年十餘歲,好群聚蒱博,頗為鄉黨 所患。既長,乃折節從師,遍治五經,尢明《禮》《易》,涉獵文 史,兼通雜藝,博奕書算,皆其所長。」

《陳書周文育傳》:「文育子寶安,字安民,年十餘歲,便習 騎射,以貴公子驕蹇遊逸,好狗馬,樂馳騁,靡衣媮食。 文育之為晉陵,以征討不遑之郡,令寶安監知郡事, 尢聚惡少年,高祖患之。及文育西征敗績,縶於王琳。 寶安便折節讀書,與士君子遊,綏御文育士卒,甚有 威惠。除員外散騎侍郎。」

《魏書高閭傳》:「閭字伯度,貪褊矜慢。初在中書,好詈辱 諸博士,博士學生百有餘人,有所干求者,無不受其 財貨。及老為州,乃更廉儉自謹,有良牧之譽。」

《甄琛傳》:「琛字思伯,舉秀才,入都積歲,頗以奕棋棄日, 至乃通夜不止,手下蒼頭,常令秉燭,或時睡頓,大加 其杖,如此非一。奴後不勝楚痛,乃白琛曰:『郎君辭父 母,仕宦京師,若為讀書執燭,奴不敢辭罪,乃以圍棋, 日夜不息,豈是向京之意?而賜加杖罰,不亦非理。琛 惕然慚感,遂從許叡、李彪假書研習,聞見益優。太和』」 初,拜中書博士,遷諫議大夫。

《陽固傳》:「固字敬安,性俶儻,不拘小節。少任俠,好劎客, 弗事生產。年二十六,始折節好學,遂博覽篇籍,有文 才。太和中,從大將軍宋王劉昶征義陽,板府法曹行 參軍。」

《北齊書司馬子如傳》:「子如字遵業,轉尚書令。以高祖 故舊,聚斂不息,尋以贓賄削官爵。未幾,起行冀州事。 子如能自厲改,甚有聲譽,轉行并州事,詔復官爵,別 封野王縣男。」

《高乾傳》:「乾字乾邕。少時輕俠,數犯公法。長而修改,輕 財重義,當世以意氣相得。後除都督三徐諸軍事,開 府儀同三司,徐州刺史。」

《魏收傳》:收字伯起,年十五,頗已屬文。及隨父赴邊,好 習騎射,欲以武藝自達,滎陽鄭伯調之曰:「魏郎弄戟 多少?」收慚,遂折節讀書,夏月坐板床,隨樹陰諷誦,積 年,板床為之銳減,而精力不輟,以文華顯。

《隋書皇甫績傳》:「績字功明,三歲而孤,為外祖韋孝寬 所鞠養。嘗與諸外兄博奕,孝寬以其惰業,督以嚴訓。 愍績孤幼,特捨之。績歎曰:『我無庭訓,養於外氏,不能 克躬勵己,何以成立』?深自感激,命左右自杖三十,孝 寬聞而對之流涕。」

《虞慶則傳》:「慶則本姓魚,初以弋獵為事,中便折節讀 書,常慕傅介子、班仲升為人。仕周,釋褐中外府行參 軍。」

《梁彥光傳》:「彥光字修芝,為相州刺史。時有滏陽人焦 通,性酗酒,事親禮闕,為從弟所訟,彥光弗之罪。將至 州學,令觀於孔子廟。於時廟中有韓伯瑜,母杖不痛, 哀母力弱,對母悲泣之像,焦遂感悟,既悲且愧,若無 自容。彥光訓諭而遣之。後改過勵行,卒為善士。」 《劉權傳》:「權字世略,少有俠氣,重然諾,藏亡匿死,吏不 敢過」門。後更折節好學,動循法度。初為州主簿,仕齊, 釋褐奉朝請,行臺郎中。

《唐書李安遠傳》:「安遠少無檢,與博徒游,至破產。晚乃 折節嚮書,從士大夫,苟勝己,必傾心交之。襲爵城陽 公。」

《丘和傳》:和少重氣俠,閑弓馬,長乃折節自將。仕周,開 府儀同三司。入隋,為右武衛將軍,封平城郡公。 《韋景駿傳》:景駿為貴鄉令,有母子相訟者,景駿曰:「令 少不天,常自痛爾。幸有親而忘孝邪?教之不孚,令之 罪也。」因嗚咽流涕,付授《孝經》,使習大義。於是母子感 悟,請自新,遂為孝子。

《宋史薛居正傳》:「居正子惟吉,字世康,居正假子也。居 正妻妬悍無子,婢妾皆不得侍側,故養惟吉,愛之甚 篤。少有勇力,形質魁岸,與京師少年追逐角牴蹋踘縱酒不謹。雅好音樂,嘗與伶人游,居正不能知。蔭補 右千牛衛備身,歷太子通奉舍人,改西頭供奉。太宗 即位,三相子皆越次拔擢,沈倫、盧多遜子並為尚書」 郎,惟吉以不習文,故為右千牛衛大將軍。及居正卒, 太宗親臨,居正妻拜於喪所,上存撫數四,因問:「不肖 子安在,頗改行否?恐不能負荷先業,奈何?」惟吉伏喪 側,竊聞上語,懼赧不敢起。自是盡革故態,謝絕所與 游者,居喪有禮。既而多接賢士大夫,頗涉獵書史,時 論翕然稱之。上知其改行,令知澶州,改揚州。上表自 陳,遷左千牛衛大將軍。丁內艱,卒哭,起復本官,懇求 終制,不許。俄詔知河南府,又知鳳翔府。淳化五年,秦 州溫仲舒以伐木為蕃戶攘奪,驅其部落,徙居渭北, 頗致騷動,詔擇守臣安撫之,乃命惟吉與仲舒對易 其任。未幾,遷左領軍衛大將軍。至道二年,移知延州, 未行卒,年四十二。惟吉既知非改過,能折節下士,輕 財好施,所至有能聲。

《聞見前錄》:太祖獵近郊,所御馬失,帝躍以下,且曰:「吾 能服天下矣,一馬獨不馴邪?」即以佩刀刺之。既而悔 曰:「吾為天子,數出遊獵,馬失,又殺之,其過矣。」自此終 身不復獵。

《容齋隨筆》:司馬溫公作相日,親書牓槁揭於客位曰: 「光身有過失,欲賜規正。」即以通封書簡分付吏人令 傳入。光得內自省訟,佩服改行。

《名臣言行錄》:「寇準少時,不修小節,頗愛飛鷹走狗。太 夫人性嚴,嘗不勝怒,舉秤錘投之,中足流血,由是折 節從學。及貴,母已亡,每捫其痕,輒哭。」

問《奇類林》:張乖崖帥蜀時,給澣濯紉縫二人。乖崖悅 一姬,中夜心動而起,繞室行,但云:「張詠小人。」小人遂 止。將歸,出帖子議親,云:「某家室女房奩五百千,以禮 遣之。」蓋未嘗有犯也。

趙清獻公帥蜀日,有妓名杏花,喜之,戲謂之曰:「頭上 杏花真可幸。」妓應聲曰:「枝頭梅子豈無媒。」趙益動,夜 謂直宿老兵曰:「汝識某妓所居乎?」曰:「識之。」曰:「為我呼 來。」未幾,二鼓不至,復令人速之,旋又令止之,老兵忽 自幕後出。公怪問之,兵曰:「某度相公不過一箇時辰, 此念息矣。」雖承命,實未嘗往。

《清異錄》:閩士劉乙嘗乘醉與人爭妓女,既醒慚悔,集 書籍凡因飲酒致失賈禍者,編以自警,題曰《百悔經》。 自此不飲,至於終身。

《閒中今古錄》:奉化應履平,登洪武庚辰進士,除授福 建德化知縣,三年考滿,吏部試論一篇,文雖優而貌 頗侏儒,不得列,乃題詩部門之前云:「為官不用好文 章,只要鬍鬚及胖長。更有一般堪笑處,衣裳糨得硬 綳綳。」末不書姓名。閽者以此呈冢宰,冢宰曰:「此必應 知縣也。」取其文覽之,果高,次日奏陞考功司郎中。越 三年出為常德知府。又三年陞貴州按察使,仕終雲 南左布政使。然一詩之感動於人,而冢宰亦「知過能 改」,皆可以示後。

改過部雜錄

[編輯]

《文中子問易》篇:「改過不恡,無咎者,善補過也。古之明 王詎能無過?從諫而已矣。故忠臣之事君也,盡忠補 過。君失於上,則臣補於下,臣諫於下,則君從於上,此 王道所以不跌也。」

《隋唐嘉話》:太宗謂梁公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 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嘗寶 此三鏡,用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西疇常言:「勿揚人過,反躬默省焉有或類」是亟思悔 而速改也。去其不善而勉進於善,是謂之善學。 過而能改者,上也,聖人也。過而不貳者,次也,幾於聖 也。有過而知抑悔,又次也,亦可以為賢矣。下此則有 文過而遂非者矣。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也。故曰:「吾 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吾夫子之所以歎也。 有過而諱言,適重其過;因言而遽改,適彰其美。晉靈 公冬寒而役民鑿池,過也;能聽宛春之諫而罷其役, 後世有取焉,為其能用人之善也,況不為靈者,可諱 過而憚改乎?

《迃書》或曰:「有人於此,人指其過而告之則喜。何如?」迃 夫曰:「君子也。」或曰:「曷若無過而指諸?」迃夫曰:「君子履 中正而行者也,故有過則人得而指諸。」若夫不中不 正之人,終日所為皆過也,又安得而指之?

《昭德新編》:「曲終而奏雅,猶勝。終不變其淫聲;年老而 修善,猶勝。終不改其前過。」

昔向子平讀《易》,盛稱《損》《益》二卦,愚初未詳古人之意, 今日讀《易》至此,而愛其《損》卦懲忿窒慾,《益》卦遷善改 過,《損》《益》之要,其在茲乎《釋常談》有過不改,但說詞理,謂之文過飾非。《論語》曰: 「小人之過也必文。」

《捫蝨新話》:予嘗愛劉道原能自攻其過云:「平生二十 失,佻易卞急,遇事輒發,狷介剛直,忿不思難。況古非 今,不達時變,凝滯少斷,勞而無功,妄自標致,擬倫勝 己,疾惡太甚,不恤怨怒。事上易簡,遇下苛察。直語自 信,不遠嫌疑。執守小節,堅確不移。求備於人,不恤舊 怨。多言不中節,高談無畔岸臧否,品藻不掩人過惡。 立事隨眾好更革,應事不揣己度德,過望無紀,交淺 言深,戲謔不知止,任推不避禍,議論多譏刺,論事無 機械,行止無規矩,人不忤己而隨眾毀譽,事非憂慮 而憂患太過,以君子行義,責望小人。此二十失者,予 亦有之。其最甚者,佻易卞急,遇事輒發;狷介剛直,忿 不思難,凝滯少斷,勞而無功;疾惡太甚,不恤怨怒;直 語自信,不遠嫌疑;求備於人,不恤怨咎;臧否品藻,不 掩人過;交淺言深,戲謔不知止。臨事無機械,行止無 規矩;人不忤己,而隨眾毀譽;以君子行義,責望小人。」 《道原》又云:「有十八蔽,言大而智小,好謀而疏闊,劇談 而不辨,慎密而漏言,尚風義而齷齪,樂善而不能行, 與人和而好異議,不畏強禦而無勇,不貪權利而好 躁進,儉嗇而徒費,欲速而遲鈍,識暗強料事非法家 而深刻,樂放縱而拘小禮,樂易而多憂,好動而惡靜, 多思而處事乖忤,多疑而數為人所欺。」此十八蔽者, 予亦有之。其中有可自恕者:「智小而言大,言疏闊而 實無謀,賓客滿座而不喜談辨,與人寡合而未嘗異 議,遇喜而不自樂,多難而不憂,率爾動靜而未嘗有 意,以《無思》故處事多忤,以無疑故數為人所欺。」其最 可自責者,尚風義而齷齪,不畏強禦而無勇,儉嗇而 徒費,欲速而遲鈍。予每以此自攻其過,亦如道原遇 事未嘗不悔,既悔復然,亦不知其所以然也。

《省心錄》:「人之有過失,猶身之有疾病,攻之以藥石,誨 之以廉恥。雖過失不害為賢者,雖疾病不失為全人。 有過知悔者,不失為君子,知過遂非者,其小人歟。 人有過失,己必知之。己有過失,豈不自知?爭是非者, 檢人。思憂患者,檢身。」

《權子》有人歆道學之聲而慕學之者,日行道上,賓賓 張拱,跬步不踰繩矩。久之覺憊,呼從者顧後有行人 否,從者曰:「無乃弛?」恭率意以趨,其一人足恭,緩步如 之。偶驟雨至,疾趨里許,忽自悔曰:「吾失足容矣,過不 憚改可也。」乃冒雨還,始趨處紆,徐更步過焉。夫由前 言之作輟以人偽也;由後言之,則迂甚矣甚矣,志學 者須祛此二障而後可。

《槎菴燕語》:「悔過者,要尋過之起頭;遷善者,要尋善之 著落。若有天堂,即是自慊底影子,所謂『心廣體胖者 也;若有地獄,即是自欺底影子,所謂『如見肺肝者也。 觀微子覺得自家過失,便是知長處;改得前日過失, 便是仁長處;覺後必改,改後必不復,便是勇長處』』。」 《偶談》:「過也,如日月之食,年年兩炬慧燈,復其見天地 之」心,夜夜三杯元酒。

《南山》素言「好聞過,不若好改過。」

學然後知過,學之篤然後能改過。

《筆疇》「悔吝」二字,人筮之者皆以為憂。殊不知悔吝有 功於人也大矣。何則?悔則痛懲其將然之過;人能痛 懲其過,何災不可禳?何患不可避?吝則圖救其平日 之過;人能圖救其過,何吉不可致?何凶不可轉?惟其 悔而不知悛,吝而不知救,吾末如之何也已。

餘齋恥言:或問:「知過易,改過難,何也?」餘齋曰:「貪酒者 耐醉,多欲者耐過。心之容過,其必有不能割者也。《書》 稱不吝,孔言勿憚。夫清吝之源,絕憚之根,其在寡慾 乎。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