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第118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學行典 第一百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一百十八卷
理學彙編 學行典 第一百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一百十八卷目錄

 修身部總論

  易經復卦 蹇卦 損卦

  書經虞書皋陶謨 商書太甲中

  禮記曲禮上

  荀子修身篇

  韓詩外傳論治身三則

  說苑敬慎

  法言修身篇

  中論修本

  朱子全書總論為學之方

 修身部藝文

  安身論          晉潘尼

  修身            陸雲

  自新銘          元吳澄

  自修銘           前人

  蘇君字說          虞槃

 修身部紀事

 修身部雜錄

 保身部總論

  詩經大雅烝民

  晏子問下

  法言問明篇 重黎篇

  荀子堯問

 保身部藝文

  管幼安畫贊        宋蘇轍

 保身部紀事

 保身部雜錄

學行典第一百十八卷

修身部總論

[編輯]

易經

[編輯]

《復卦》

[編輯]

《象》曰:「不遠之復」,以修身也。

程傳《不遠而復》者,君子所以修其身之道也。學問之道無他也,唯其知不善,則速改以從善而已。大全雙峰饒氏曰:「人之一心,善端綿綿,本是相續,念慮之閒,雖或小有所差,而其歉然不自安之意,已萌於中,是即天地生物之心之所呈露,而《孟子》所謂怵惕惻隱之心者也。人唯省察克治之功不加,雖有為善之幾,而無反善之實,是以縱欲妄行,而其悔至於不可追也。善用力者,誠能因是心之萌而速反之,使不底」於悔焉,則人慾去而天理還矣。此《不遠》之《復》,以修身也。

《蹇卦》

[編輯]

《象》曰: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程傳君子觀《蹇》難之象,而以反身修德。君子之遇艱阻,必反求諸己而益自修。《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故遇艱蹇,必自省於身有失而致之乎?是反身也,有所未善則改之,無歉於心則加勉,乃自修其德也。

《損卦》

[編輯]

《象》曰: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慾。

本義君子修身所當損者,莫切於此。大全建安丘氏曰:「忿欲者,吾身愛惡之私,皆所當損也。然懲忿易,窒慾難。蓋忿屬陽,其發也氣勢暴湧,如山之突兀,人皆知之,故懲之易。欲屬陰,其溺人也如水之浸淫,泯無痕跡,使人不覺,陷其中而不能出,故窒之難。懲忿惟用心之剛者即能制之,窒慾不唯用剛,非見理之精,未易察也。」

書經

[編輯]

《虞書皋陶謨》

[編輯]

慎厥身,修思永。

大全呂氏曰:「齊家、治國、平天下,皆自修身出,故慎於身修,必思永長之理,可久而後功用無窮也。」西山真氏曰:「皋陶陳謨,未及他事,首以謹修其身為言。蓋人君一身,天下國家之本,慎之一字,又修身之本也。思永欲其悠久不息也。為君孰不知身之當修,然心或放,則能暫而不能久,必悠久不息,常思所以致謹,然後謂」之「永」,否則朝乾夕怠,乍作乍止,果何益哉?後世人主有初鮮終,由不知思永也。慎則敬而不忽,思永則久而不忘,修身之道備矣。

《商書太甲中》

[編輯]

伊尹拜手稽首曰:「修厥身,允德協於下,惟明後

蔡傳「修身」則無敗度敗禮之失,「允德」則有誠身、誠意之實。德誠於上,協和於下,惟明後然也。

禮記

[編輯]

《曲禮上》

[編輯]

「修身踐言」,謂之「善行。」「行修言道」,禮之質也。

陳注人之所以為人,言行而已。忠信之人可以學禮,故曰:「禮之質也。」鄭氏曰:「言道,言合於道也。」大全嚴陵方氏曰:「《禮》之文則見乎事,禮之質則存乎人,言行存乎人者也,故曰『禮之質也。《樂記》又以『中正無邪為禮之質者,蓋惟行修言道乃能中正無邪,《曲禮》言其始,《樂記》言其終,所以為質則一也』』。」

荀子

[編輯]

《修身篇》

[編輯]

「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 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也,菑然必以自惡 也。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 我者,吾賊也。」故君子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賊。好善 無厭,受諫而能誡,雖欲無進,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亂 而惡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賢己也。心如虎 狼,行如禽獸,而又怨人之賊己也。諂諛者親,諫諍者 疏,修正為笑,至忠為賊,雖欲無滅亡,得乎哉!《詩》曰:「噏 噏訿訿,亦孔之哀。謀之其臧,則具是違;謀之不臧,則 具是依。」此之謂也。扁善之度,以治氣養生,則後彭祖; 以修身自名,則配堯禹;宜於時通利,以處窮禮信是 也。凡用血氣志意知慮,由禮則治通,不由禮則悖亂。 提僈食飲,衣服,居處動靜,由禮則知節,不由禮則觸 陷生疾。容貌態度,進退趨行,由禮則雅,不由禮則夷 固辟違,庸眾而野。故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 國家無禮則不寧。《詩》曰:「禮儀卒度,笑語卒獲。」此之謂 也。以善先人者謂之教,以善和人者謂之順,以不善 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是是非非謂 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傷良曰讒,害良曰賊;是謂是 非,謂非曰直;竊貨曰盜;匿行曰詐;易言曰誕;趣舍無 定,謂之無常;保利棄義,謂之至賊;多聞曰博,少聞曰 淺;多見曰閑,少見曰陋;難進曰偍,易忘曰漏;少而理 曰治,多而亂曰耗。」治氣養心之術,「血氣剛彊則柔之 以調和;知慮漸深,則一之以《易良》;勇膽猛戾,則輔之 以道順;齊給便利,則節之以動止;狹隘褊小,則廓之 以廣大;卑濕、重遲貪利,則抗之以高志;庸眾駑散,則 劫之以師友;怠慢僄棄,則炤之以禍災;愚款端慤,則 合之以禮樂,通之以《思索》。凡治氣養心之術,莫徑由 禮,莫要得師,莫神一好。夫是之謂治氣養」心之術也。 志意修則驕富貴矣,道義重則輕王公矣,內省則外 物輕矣。《傳》曰:「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此之謂也。身勞 而心安,為之利少而義多,為之事亂君而通,不如事 窮君而順焉。故良農不為水旱不耕,良賈不為折閱 不市,士君子不為貧窮怠乎道,體恭敬而心忠信,術 禮義而情愛人,橫行天下,「雖困四裔,人莫不貴。」勞苦 之事則爭先,饒樂之事則能讓,端慤誠信,拘守而詳, 橫行天下,雖困四裔,人莫不任體倨固而心執詐術, 順墨而精雜汙。橫行天下,雖達四方,人莫不賤。勞苦 之事則偷懦轉脫,饒樂之事則佞兌而不曲,辟違而 不慤,程役而不錄,橫行天下,雖達四方,人莫不棄。行 而供冀,非漬淖也;行而俯項,非擊戾也;偶視而先俯, 非恐懼也。然夫士欲獨修其身,不以得罪於比俗之 人也。夫驥一日而千里,駑馬十駕,則亦及之矣。將以 窮無窮、逐無極與?其折骨絕筋,終身不可以相及也。 將有所止之,則千里雖遠,亦或遲或速、或先或後,胡 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不識步道者,將以窮無窮,逐 無極與?意亦有所止之與?夫堅白同異,有厚無厚之 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辨,止之也。倚魁之行,非不 難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故《學》曰:「遲。彼止而待我, 我行而就之,則亦或遲或速,或先或後,胡為乎其不 可以同至也?」故蹞步不休,跛鱉千里;累土不輟,丘山 崇成;厭其源,開其瀆,江河可竭,一進一退,一左一右, 六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懸也,豈若跛鱉之與六 驥足哉?然而跛鱉致之,六驥不致,是無他故焉,或為 之,或不為之耳。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其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遠矣。好法而行,士也; 篤志而體,君子也;齊明而不竭,聖人也。人無法則倀 倀然;有法而無志,其義則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 類,然後溫溫然。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 無禮何以正身?無師,吾安知禮之為是也。禮然而然, 則是情安禮也。師雲而雲,則是知若師也;情安禮,知 若師,則是聖人也。故非禮,是無法也;非師,是無師也。 不是師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猶以盲辨色,以聾辨聲 也,舍亂妄無為也。故學也者,禮法也。夫師以身為正 儀,而貴自安者也。《詩》曰:「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此之謂 也。端慤順弟,則可謂善少者矣;加好學遜敏焉,則有 鈞無上,可以為君子者矣;偷懦憚事,無廉恥而嗜乎 飲食,則可謂惡少者矣;加惕悍而不順,險賊而不弟焉,則可謂不詳少者矣,雖陷刑戮可「也。老老而壯者 歸焉;不窮窮而通者積焉。行乎冥冥,施乎無報,而賢 不肖一焉。」人有此三行,雖有大過,天其不遂乎?君子 之求利也略,其遠思也早,其避辱也懼,其行道理也 勇。君子貧窮而志廣,富貴而體恭,安燕而血氣不惰, 勞勌而容貌不枯,怒不過奪,喜不過予。君子貧窮而 志廣,隆仁也;富貴而體恭。殺,勢也,安燕而血氣不惰。 柬,理也,勞勌而容貌不枯。好,交也。怒不過奪,喜不過 予。法勝私也。《書》曰:「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 王之路。」此言君子之能以公義勝私慾也。

韓詩外傳

[編輯]

《論治身三則》

[編輯]

魏文侯問狐《卷子》曰:「父賢足恃乎?」對曰:「不足。子賢足 恃乎?」對曰:「不足。兄賢足恃乎?」對曰:「不足。弟賢足恃乎?」 對曰:「不足。臣賢足恃乎?」對曰:「不足。」文侯勃然作色而 怒曰:「寡人問此五者於子,一一以為不足者何也?」對 曰:「父賢不過堯,而丹朱放。子賢不過舜,而瞽瞍頑;兄 賢不過舜,而象傲;弟賢不過周公,而管叔誅。臣賢不」 過湯武,而桀紂伐,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君欲治 從身始,人何可恃乎?《詩》曰:「自求伊祜。」

修身不可不慎也。嗜慾侈則行虧,讒毀行則害成,患 生於忿怒,禍起於纖微,汙辱難湔灑,敗失不復追。不 深念遠慮,後悔何益?徼幸者,伐性之斧也;嗜慾者,逐 禍之馬也;謾誕者,趨禍之路也;毀於人者,困窮之舍 也。是故君子不徼幸,節嗜慾,務忠信,無毀於一人,則 名聲尚尊,稱為君子矣。《詩》曰:「何其處兮,必有與也。 君」子之處也,綏如安裘,晏如覆杅。天下有道則諸侯 畏之;天下無道則庶人易之。非獨今日,自古亦然。

劉向說苑

[編輯]

《敬慎》

[編輯]

顏回將西遊,問於孔子曰:「何以為身?」孔子曰:「恭敬忠 信,可以為身。恭則免於眾,敬則人愛之,忠則人與之, 信則人恃之。人所愛,人所與,人所恃,必免於患矣。可 以臨國家,何況於身乎?故不比數而比疏,不亦遠乎? 不修中而修外,不亦反乎?不先慮事,臨難乃謀,不亦 晚乎!」

凡司其身,必慎五本:「一曰柔以仁;二曰誠以信;三曰 富而貴,毋敢以驕人。四曰恭以敬;五曰寬以靜。」思此 五者,則無凶命。用能治敬以助天時,凶命不至而禍 不來。敬人者,非敬人也,自敬也;貴人者,非貴人也,自 貴也。是故君子敬以成其名,小人敬以除其刑。奈何 無戒而不慎五本哉!

揚雄法言

[編輯]

《修身篇》

[編輯]

「事有本真,陳施於意,動不克,咸本諸身,譔《修身》。修身 以為弓,矯思以為矢,立義以為的,奠而後發,發必中 矣。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 惡人。氣也者,所適善惡之馬也歟?」或曰:「孔子之事多 矣,不用則亦勤且憂乎?」曰:「聖人樂天知命,樂天則不 勤,知命則不憂。」或問《銘》。曰:「銘哉銘哉,有意於慎也。聖」 人之辭,可為也,使人信之,所不可為也。是以君子彊 學而力行,珍其貨而後市,修其身而後交,善其謀而 後動,成道也。君子之所慎,言《禮》《書》。上交不諂,下交不 驕,則可以有為矣。或曰:「君子自守,奚其交?」曰:「天地交, 萬物生,人道交,功勳成。奚其守?好大而不為,大不大 矣;好高而不為,高不高矣。仰天庭而知天下之居卑 也哉!公儀子、董仲舒之才之卲也,使見善不明,用心 不剛,儔克爾!」或問仁義禮智信之用。曰:「仁,宅也;義,路 也;禮,服也;智,燭也;信,符也。處宅由路,正服,明燭執符。 君子不動,動斯得矣。有意哉!」孟子曰:「夫有意而不至 者有矣,未有無意而至者也。」或問治己。曰:「治己以仲 尼。」或曰:「治己以仲尼。仲尼奚寡也?」曰:「率馬以驥,不亦 可乎?」或曰:「田甫田者莠喬喬,思遠人者心忉忉。」曰:「日 有光,月有明。三年不目日,視必盲;三年不目月,睛必 矇。熒魂曠枯,糟莩曠沈,擿埴索塗,冥行而已矣。」或問: 「何如斯謂之人?」曰:「取四重,去四輕,則可謂之人。」曰:「何 謂四重?」曰:「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則有法,行重則 有德,貌重則有威,好重則有觀。」「敢問四輕」,曰:「言輕則 招憂,行輕則招辜,貌輕則招辱,好輕則招淫。」《禮多儀》 或曰:「日昃不食肉,肉必乾;日昃不飲酒,酒必酸。賓主 百拜,而酒三行,不已華乎?」曰:「實無華則野,華無實則 史,華,實副則禮,山雌之肥,其意得乎?」或曰:「回之簞瓢 臞如之何?」曰:「明明在上,百官牛羊,亦山雌也;闇闇在 上,簞瓢捽茹,亦山雌也,何其臞?千鈞之輕,烏獲力也; 簞瓢之樂,顏氏德也。」或問:「犁牛之鞹,與元騂之鞹,有 以異乎?」曰:「同。」「然則何以不犁也?」曰:「將致孝乎鬼神,不 敢以其犁也。如刲羊刺豕,罷賓犒師,惡在犁不犁也?」 有德者好問聖人,或曰:「魯人鮮德,奚其好問仲尼也?」 曰:「魯未能好問仲尼故也。如其好問仲尼,則魯作《東 周》矣。」或問:「人有倚孔子之牆,絃鄭衛之聲,誦韓莊之 書,則引諸門乎?」曰:「在裔貉則引之,倚門牆則麾之。惜乎衣未成而轉為裳也。聖人耳不順乎非,口不隸乎 善。賢者耳擇口擇,眾人無擇焉。」或問「眾人曰:『富貴生』。 賢者曰『義』,聖人曰神。觀乎賢人則見眾人,觀乎聖人 則見賢人,觀乎天地則見聖人。天下有三:好:眾人好 己從,賢人好己正,聖人好己師。天下有三:檢:眾人用 家,檢賢人用國,檢聖人用天下。檢天下有三門:由於 情慾,入自禽門,由於禮義,入自人門,由於獨智,入自 聖門。」或問:「何如斯可以禔身?」曰:「其為中也弘深,其為 外也肅括,則可以禔身矣。君子微慎厥德,悔吝」不至, 何《元憝》之有?上士之耳訓乎德,下士之耳訓乎己,言 不慚,行不恥者,孔子憚焉。

徐幹中論

[編輯]

《修本》

[編輯]

人心莫不有理道,至乎用之,則異矣。或用乎己,或用 乎人。用乎己者,謂之務本;用乎人者,謂之近末。君子 之理也,先務其本,故德建而怨寡;小人之理也,先近 其末,故功廢而讎多。孔子之制《春秋》也,詳內而略外, 急己而寬人。故於魯也,小惡必書;於眾國也,大惡始 筆。夫見人而不自見者謂之矇;聞人而不自聞者謂 之聵,慮人而不自慮者謂之瞀。故明莫大乎自見,聰 莫大乎自聞,睿莫大乎自慮。此三者,舉之甚輕,行之 甚邇,而莫之知也。故知者舉甚輕之事以任天下之 重,行甚邇之路以窮天下之遠,故德彌高而基彌固, 勝彌眾而愛彌廣。《易》曰:「復,亨,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其 斯之謂歟!君子之於己也,無事而不懼焉。我之有善, 懼人之未吾好也;我之有不善,懼人之未吾惡也;見 人之善,懼吾之不能修也;見人之不善,懼吾之必若 彼也。故其嚮道,止則隅坐,行則驂乘,上懸乎冠緌,下 繫乎帶珮,晝也與之遊,夜也與之息。此盤銘之謂日 新。《易》曰:「日新之謂盛德。」孔子曰:「弟子勉之,汝毋自舍。 人猶舍汝,況自舍乎?人違汝其遠矣。」故君子不恤年 之將衰,而憂志之有倦,不寢道焉,不宿義矣。夫行異 乎言,言之錯也,無周於智;言異乎行,行之錯也,有傷 於仁。是故君子務以行前言也。人之過在於哀死而 不在於愛,生在於悔往而不在於懷來,喜語乎已然, 好爭乎遂事,墮於今日,而懈於後旬,如斯以及於老。 故野人之事,不勝其悔,君子之悔,不勝其事。孔子謂 子張曰:「師,吾欲聞彼,將以改此也。聞彼而不改此,雖 聞何益?」故書舉穆公之誓,善變也;《春秋》書衛北宮括 伐秦,善攝也。夫珠之含礫,瑾之挾瑕,斯其性與?良工 為之,以純其性,若夫素然,故觀二物之既純,而知仁 德之可粹也。優者取多焉,劣者取少焉,在人而已,孰 禁我哉?乘扁舟而濟者,其身也安;粹大道而動者,其 業也美。故《詩》曰:「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勉勉我王,綱紀 四方。先民有言:「明出於幽,著生於微。」故宋井之霜,以 基昇正之寒;黃蘆之萌,以兆大中之暑。事亦如之。故 君子修德,始乎笄丱,終乎鮐背,創乎夷原,成乎喬嶽。 《易》曰:「升,元亨,用見大人,勿恤,南征吉」,積小致大之謂 也。小人朝為而夕求其成,坐施而立望其反,行一日 之善,而求終身之譽,譽不至則曰善無益矣,遂疑聖 人之言,背先王之教,存其舊術,順其常好,是以身辱 名賤,而不免為人役也。孔子曰:「小人何以壽為?一日 之不能善矣。久惡,惡之甚也。」蓋人有大惑而不能自 知者,舍有而思無也,舍易而求難也。身之與家,我之 有也,治之誠易,而不肯為也;人之與國,我所無也,治 之誠難,而願之也。雖曰吾有術,吾有術,誰信之歟?故 懷疾者,人不使為醫;行穢者,人不使畫法,以無驗也。 子思曰:「能勝其心,於勝人乎何有?」不能勝其心,如勝 人何?故一尺之錦足以見其巧,一仞之身足以見其 治,是以君子慎其寡也。道之於人也,其簡且易耳。其 修之也,非若採金攻玉之涉歷艱難也,非若求盈司 利之競逐囂煩也。不要而遘,不徵而盛,四時嘿而成, 不言而信。德配乎天地,功侔乎四時,名參乎日月,此 虞舜、大禹之所以由匹夫登帝位,解布衣,被文采者 也。故《古語》曰:「至德之貴,何往不」遂?至德之榮,何往不 成?後之君子,雖不及行,亦將至之雲耳。琴瑟鳴,不為 無聽而失其調;仁義行,不為無人而滅其道。故絃絕 而宮商亡,身死而仁義廢。《曾子》曰:「士任重而道遠。仁 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夫路不險, 則無以知馬之良,任不重,則無以知人之德。君子自 強其所重以取福,小人日安其所輕以取禍。或曰:「斯 道豈信哉?」曰:何為其不信也。世之治也,行善者獲福, 為惡者得禍。及其亂也,行善者不獲福,為惡者不得 禍。變,數也。知者不以變數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來, 防禍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其時也。夫施吉報 凶謂之命,施凶報吉謂之幸,守其所志而已矣。《易》曰: 「君子以致命遂志。」然行善而不獲福猶多,為惡而不 得禍猶少,總夫二者,豈可含多而從少也?曾子曰:「人 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人而不好善,禍雖未至, 福其遠矣。」故《詩》曰:「習習谷風,惟山崔嵬。何木不死,何 草不萎。」言盛陽布德之月,草木猶有枯落而與時謬者,況人事之報應乎?故以歲之有凶穰,而荒其稼穡 者,非良農也;以利之有盈縮而棄其資貨者,非良賈 也;以行之有禍福而改其善道者,非良士也。《詩》云:「顒 顒卬卬,如圭如璋。令聞令望,愷悌君子,四方為綱。」舉 圭璋以喻其德,貴不變也。

朱子全書

[編輯]

《總論為學之方》

[編輯]

「自家既有此身,必有主宰。理會得主宰,然後隨自家 力量窮理格物。而合做底事,不可放過些子。」因引程 子言:「如行兵,當先做活計。」

修身部藝文

[編輯]

《安身論》
晉·潘尼

[編輯]

「蓋崇德莫大乎安身,安身莫大乎存正,存正莫深乎 無私,無私莫深乎寡慾。是以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 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篤其志而後行。然則動 者吉凶之端也,語者榮辱之主也,求者利病之幾也, 行者安危之決也。故君子不妄動也,動必適其道,不 徒語也。語必經於理,不苟求也;求必造於義,不虛行」 也,行必由於正,夫然用能免或繫之凶,享自天之祐。 故身不安則殆,言不從則悖,交不審則惑,行不篤則 危。四者行乎中,則患憂接於外矣。憂患之接,必生於 自私,而興於有欲。自私者不能成其私,有欲者不能 濟其欲,理之至也。欲苟不濟,能無爭乎?私苟不從,能 無伐乎?人人自私,家家有欲,眾欲並「爭,群私交伐。」爭 則亂之萌也,伐則怨之府也。怨亂既構,危害及之,得 不懼乎!然棄本要末之徒,知進忘退之士,莫不飾才 銳智,抽鋒擢穎,傾側乎勢利之交,馳騁乎當塗之務。 朝有彈冠之朋,野有結綬之友,黨與熾於前,榮名扇 其後,握權則赴者鱗集,失寵則散者瓦解,求利則託 刎頸之懽,爭路則構刻骨之隙。於是浮偽波騰,曲辯 雲沸,寒暑殊聲,朝夕異價,駑蹇希奔放之跡,鉛刀競 一割之用。至於愛惡相攻,與奪交戰,誹謗噂𠴲,毀譽 縱橫。君子務能,小人伐技,風頹於上,俗敝於下。禍結 而恨,爭之不彊,患至而悔,伐之未辨。大者傾國喪家, 次則覆身滅祀。其何故耶?豈不始於私慾而終於爭 伐哉?君子則不然,知自私之害公也,故後外其身;知 有欲之傷德也,故遠絕榮利;知爭競之遘災也,故犯 而不校;知好伐之招怨也,故有功而不德;安身而不 為私,故身正而私全;慎言而不適欲,故言濟而欲從; 定交而不求益,故交立而益厚;謹行而不求名,故行 成而名美。止則立乎無私之域,行則由乎不爭之塗, 必將通天下之理而濟萬物之性。天下猶我,故與天 下同其欲;己猶萬物,故與萬物同其利。夫能保其安 者,非謂崇生生之厚而耽逸豫之樂也,不忘危而已。 有期進者,非謂窮貴寵之榮而藉名位之重也,不忘 退而已。「存其治」者,非謂嚴刑政之威而明司察之禁 也,不忘亂而已。故寢蓬室,隱陋巷,披短褐,茹藜藿,環 堵而居,易衣而出。苟存乎道,非不安也。雖坐華殿,載 文軒,服黼繡,御方丈,重門而處,成列而行,不得與之 齊榮。用天時,分地利,甘布衣,安藪澤,霑體塗足,耕而 後食。苟崇乎德,非不進也。雖居高位,享重祿,執權衡, 握機祕,功蓋當時,勢侔人主,不得與之比逸。遺意慮, 沒才智,忘肝膽,棄形器,貌若無能,志若不及,苟正乎 心,非不治也。雖繁計策,廣術藝,審刑名,峻法制,文辨 流離,議論絕世,不得與之爭功。故安也者,安乎道者 也;進也者,進乎德者也;治也者,治乎心者也。未有安 身而不能保國家,進德而不能處富貴,治心而不能 治萬物者也。然思危所以求安,慮退所以能進,懼亂 所以保治,戒亡所以獲存也。若乃弱志虛心,曠神遠 致,徙倚乎不拔之根,浮遊乎無垠之外,不自貴於物 而物宗焉,不自重於人而人敬焉,可親而不可慢也, 可尊而不可遠也。親之如不足,天下莫之能狎也,舉 之如《易》勝而天下莫之能困也。達則濟其道而不榮 也,窮則善其身而不悶也,用則「立於上而非爭也,舍 則藏於下而非讓也。」夫榮之所不能動者,則辱之所 不能加也;利之所不能勸者,則害之所不能嬰也;譽 之所不能益者,則毀之所不能損也。今之學者,誠能 釋自私之心,塞有欲之求,杜交爭之原,去矜伐之態, 動則行乎至通之路,靜則入乎大順之門,泰則翔乎 寥廓之宇,否則淪乎渾冥之泉,邪氣不能幹其度,外 物不能擾其神,哀樂不能蕩其守,死生不能易其真, 而以造化為工匠,天地為陶鈞,名位為糟粕,勢利為 埃塵。治其內而不飾其外,求諸己而不假諸人,忠肅以奉上,愛敬以事親,可以御一體,可以牧萬民,可以 處富貴,可以居賤貧。經盛衰而不改,則庶幾乎能安 身矣。

《修身》
陸雲

[編輯]

「逢天怒而離紛,遘時咎於惟塵。端周誠以恪居,祗後 命而自寅。悲讒口之罔極,隔離情於參辰。豈三錫之 又晞,乃裔予於遐賓。運羽櫂以涉江,浮鄂渚而駕言。 背夏首以窘逝兮,泝行川而永歎。結風回而薄水兮, 源波縈而重瀾。情懷眷以疊結,舟淹流而中盤。昶愁 心以自邁,肅榜人而曾謳。詔河馮以清川,命湘娥而 安流。濟南沼以佇望,野蕭條而振疇。獸悲號以命侶, 鳥狂顧而鳴仇。悲我行之悠悠,怨同懷之莫求。發辰 陽而往彼,緣湘沅而來假。亦芳樹於縣車,秣梁苗於 樊馬。山嵩高以藏景,雲掩靄而荒野。鳥拊翼於甍巔, 水回波於宇下。指明星以脈路,景即陰而無旅。隨長 川以問津,響修聲而和予。聽歸音以」自聞,踐無跡以 窮處。雖遘愍之既多,亦顛沛其何侮。仰眾芳之遺情, 希絕風之延佇。《亂》曰:「有鳥翻飛,集江湘兮。彼美一人, 莫予將兮。念茲涉江,懷故鄉兮。生日何短,慼日長兮。 顧我愁景,惟永傷兮。」

《自新銘》
元·吳澄

[編輯]

「齒本白,一朝不漱,其汙已積;面本白,一旦不沬,其垢 已黑;體本白,一日不浴,其形已墨。齒雖汙,漱之則即 無;面雖垢,沬之則即不;體雖墨,其形浴之則瑩然如 玉潔且清。」是知齒本無汙,其汙也實是吾;面本無垢, 其垢也實自取;體本潔且清,其形之墨也實自成。齒 本白而我自汙,誰之辜;面本白而我自垢,誰之咎?體 「本白而我自墨,誰之慝?」幸而一朝漱其齒,白者復爾; 一旦沬其面,白者復見;一日潔其體而浴,白者復如。 《玉盍》曰:「向也吾身,白者已塵,今焉澡雪,舊染維新,而 今而後,殆不可復。」士子守己當如女子;文人治身當 如武人。女子居室,必無一毫點汙,介然自守如此,是 謂守己如女;武人殺敵,必須直前不顧,勇於自治,如 此是謂治身如武。「女不女」,《易》所謂「不有躬也。」「武不武」, 《傳》所謂「我非夫」者,身之白者渾全而未壞,貴常以不 女之女為戒,身之白者既壞而求全,謹無若不武之 武人然。

《自修銘》
前人

[編輯]

「養天性,治天情,正天官,盡天倫?奚而養?奚而治?奚而 正?奚而盡?未知之則究之,既知之則踐之。究者何?窮 其理?踐者何?履其事?若何而為仁義禮智之道?若何 而為喜怒哀懼愛惡之節?若何而為耳目鼻口手足 四支之則?若何而為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之常? 探其所以然,求其所當然,是之謂窮其理。」存之於心 「則如此,見之於事則如此,行之於身則又如此,內而 施之於家則如此,外而推之於人則如此,大而措之 於天下則又如此,躬行之焉,力踐之焉,是之謂履其 事。」「然則先如之何?」曰:「立誠而居敬。」

《蘇君字說》
虞槃

[編輯]

趙郡蘇君閒謂槃曰:「吾名天爵,字伯修,願子為我著 其說,俾因是有省,蓋庶幾朋友之義也。」槃聞之曰:「大 矣哉,子之所以為名也!」槃嘗惕然思俛然學於是矣。 昔者孔子曰:「修己以敬。」子思子曰:「修道之謂教。何謂 己?目之視,耳之聽,心之思也。何謂道?仁之於父子,義 之於君臣,禮之節文,智之辨別也。修之如何,視極其 明而無所不見也,聽極其聰而無所不聞也,思極其 睿而無所往而不通也,是之謂敬。」「由其仁而親疏之 殺無不愛,由其義而貴賤之等無不宜,由其節文而 委曲無不得其當,由其辨別而是非無不致其察,是 之謂教。」嗟夫!人之所以為人者,具於吾身而耳目之 用著焉,棲於吾身而君臣父子之理「交焉,舍是其無 以致其修矣。然而聰明之所運用,仁義之所擴充者, 尤不可以不博也。動焉而念慮之詳,事為之著也,感 焉而天地鬼神之變,鳥獸草木之宜也,苟皆有以窮 其理而致其知,則學愈博,守愈約,修之道不已至乎?」 或曰:「器物必敝也,而後修治之;文采必晦也,而後修 明之。若人之所以為人,其體固具,何俟於修?」嗚呼!為 是說者,亦將清淨寂滅之歸,而姑為是無證之言也。 卞之玉也,棠谿之金也,非素為器也,修其質而器成 焉;和之弓也,垂之竹矢也,非素能巧也,修其業而巧 著焉。故𤥨也、範也、弦也、剡也,而工化其質;瑚璉也、戈 矛也、弓與矢也,而物致其用。由是言之,學者敏於修 而已。敏於修,則體無不具,而用無不周,其亦有外此 而可以言學者乎?孟子曰:「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 下惠是也。伯夷、柳下惠無以異於眾人也,而可以為 百世之師者,何哉?修其身而已爾。《書》曰:「慎厥身,修思 永。」則願與吾子共勉之也

修身部紀事

[編輯]

《吳志諸葛恪傳》《恪別傳》曰:權嘗問恪:「卿何以自娛 而更肥澤?」恪對曰:「吾聞富潤屋,德潤身。臣非敢自娛, 修己而已。」

《宋史呂公著傳》:「公著子希哲,字原明,為崇政殿說書。 其勸導人主以修身為本,修身以正心誠意為主。其 言曰:『心正意誠,則身修而天下化。若身不能修,雖左 右之人且不能諭,況天下乎』?」擢右司諫。

東坡《志林》:子由言:有一人死而復生,問冥官如何修 身,可以免罪?答曰:「子宜置一卷曆,旦晝之所為,暮夜 必記之,但不記者,是不可言,不可作也。無事靜坐,便 覺一日似兩日。若能處置此生,常似今日,得至七十, 便是百四十歲。人世閒何藥可能有此效?既無反惡, 又省藥錢。此方人人收得,但苦無好湯使,多嚥不下。」

修身部雜錄

[編輯]

《中論·修本篇》:「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修身,療暑莫 如親冰。」

《經世要談》:「防身當若禦敵,一跌則全軍敗沒;愛身當 若處子,一失則萬事瓦裂。」

保身部總論

[編輯]

詩經

[編輯]

《大雅烝民》

[編輯]

肅肅王命,仲山甫將之。邦國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 且哲,以保其身。」

朱注「明」,謂明於理,「哲」,謂察於事。《保身》,蓋順理以守身,非趨利避害而偷以全軀之謂也。大全朱子曰:「只是上文『肅肅王命,仲山甫將之』。」「『邦國若否,仲山甫明之』,便是明哲。所謂明哲者,只是曉天下事理,順理而行,自然災害不及其身,可以保其祿位。今人以邪心讀《詩》,謂『明哲知幾知微』,先去占取便宜。如揚子雲謂『明哲煌煌,旁燭無疆,遜於不虞,以保天命』,便是占便宜底說話,所以他一生被這幾句誤。然『明哲保身,亦只是常法,若到那捨生取義處,又不如此論』。」又曰:「無一理不明,即是明哲。若只見得一偏,便有蔽,便不能見得理盡,便不可謂之明哲。學至明哲,只是依本分行去,無一事不當理,即是保身之道。今人皆將私看了,必至於孔光之徒而後已。雙峰饒氏曰:『明者,大無不照之謂,微無不察之謂』」也。保身者,其中庸「不驕不倍,足興足容」之謂乎!《逸齋詩補傳》:「王命之嚴,大臣固當將而行之。苟明不足以知邦國之情,順之與否,則必有拂人情不可行者矣。既明足以察人情之從違,則於奉行之際必有取捨,務在曲當而後已,此王命所以必行,人情所以惟允也。夫明足以察人情之從違,則明可」謂哲矣。明而至於哲,「上而王命,則行而無壅;下而人情」,則允而無怨。大臣保身之道,孰大於是?異於區區全身遠害者。

晏子

[編輯]

《問下》

[編輯]

叔向問晏子曰:「人何以則可謂保其身?」晏子對曰:「《詩》 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不庶幾, 不要幸?先其難乎?而後幸。得之,時其所也,失之,非其 罪也。可謂保其身矣』。」

揚雄法言

[編輯]

《問明篇》

[編輯]

或問「活身。」曰:「明哲。」或曰:「童蒙則活,何乃明哲乎?」曰:「君 子所貴,亦越用明保慎其身也。如庸行翳路,衝衝而 活,君子不貴也。」

《重黎篇》

[編輯]

或問:「季布忍焉可為?」曰:「能者為之,明哲不為也。」或曰: 「當布之急,雖明哲如之何?」曰:「明哲不終,項仕如終焉 攸避。」

荀子

[編輯]

《堯問》

[編輯]

孫卿迫於亂世,鰌於嚴刑,上無賢主,下遇暴秦,禮義 不行,教化不成,仁者絀約,天下冥冥,行全刺之,諸侯 大傾。當是時也,知者不得慮,能者不得治,賢者不得 使,故君上蔽而無睹,賢人距而不受。然則孫卿將懷 聖之心,蒙佯狂之色,視天下以愚。《詩》曰:「既明且哲,以 保其身。」此之謂也

保身部藝文

[編輯]

《管幼安畫贊》
宋·蘇轍

[編輯]

余自龍川以歸,居潁已十有三年,杜門幽居,無以自 適。稍稍取舊書閱之,將求古人而與之友,蓋於三國 得一焉,曰管幼安。蓋幼安少而遭亂,渡海,居遼東,三 十七年而歸,歸於田廬,不應朝命,年八十有四而歿。 功業不加於人,而余獨何取焉?取其明於知時而審 於處己雲爾。蓋東漢之衰,士大夫以風節相尚,其立 志行義賢於西漢,然時方大亂,其出而應世,鮮有能 自全者。潁川荀文若,以智策輔曹公,方其擒呂布,斃 袁紹,皆笑談而辦,其才與張子房比,然至《九錫》之議, 卒不能免其身。彭城張子布,忠亮剛簡,事孫氏兄弟, 成江東之業,然終以直不見容,力爭公孫淵事君臣 之義幾絕。平原華子魚,以德量重於曹氏父子,致位 三公。然曹公之殺伏後,子魚將命,至破壁出後而害 之。汝南許文休以人物臧否聞於世,晚入蜀依劉璋。 先主將克成都,文休逾城出降,雖卒以為司徒,而蜀 人鄙之。此四人者,皆一時賢人也。然直己者終害其 身,而枉己者終喪其德,處亂而能全,非幼安而誰與 哉?《舊史》言「幼安雖老不病,著白帽布襦褲布裙。宅後 數十步有流水,夏暑能策杖臨水盥手足,行園囿,歲 時祀其先人,絮帽布單衣,薦饋跪拜成禮。」余欲使畫 工以意髣髴畫之。昔李公麟喜畫,有陸遺意,今公麟 死久矣,恨莫能成吾意者。姑為之贊曰:

幼安之賢,無以過人,余獨何以謂賢?賢其明於知時, 審於處己,以能自全。幼安之老,歸自海東。一畝之宮, 閉不求通。白帽布裙,舞雩而風;四時烝嘗,饋奠必躬。 八十有四,蟬蛻而終。少非漢人,老非魏人,何以命之? 天之逸民。

保身部紀事

[編輯]

《田居乙記》:孫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僕聞之, 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 者主惡之,祿厚者怨歸之。」孫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 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祿益厚,吾施益溥, 可以免於患乎?」狐丘丈人曰:「免矣。」

《史記越王句踐世家》:句踐平吳,號稱霸王。范蠡遂去 自齊,遺大夫種書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為人,長頸烏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 不去?」種見書,稱病不朝。人或讒種且作亂,越王乃賜 種劍,種遂自殺。

《留侯世家》:留侯從上擊代,出奇計馬邑下。及立蕭何 相國,留侯乃稱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 為韓報仇,彊秦,天下震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 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閒事,欲 從赤松子游耳。」乃學辟穀道,引輕身。

《晉書王舒傳》:「舒子允之從伯敦,嘗夜飲,允之辭醉先 臥。敦與錢鳳謀為逆,允之已醒,悉聞其言,慮敦或疑 己,便於臥處大吐,衣面並汙。鳳既出,敦果照視,見允 之臥吐中,以為大醉,不復疑之。」

話諛,世論多以阮籍為放曠不羈之士,守禮法者羞 言之,蓋以跡而不以心也。當王室不競,強臣擅威,戮 大臣如刺犬豕,故張華、衛瓘以清直死,嵇康以高簡 死,王衍以清談死,陸機、陸雲以俊才死,至文帝將求 婚鍾會,欲詢以時事而致之罪,而籍終昏以沈湎避。 其察微見遠,寄託保身,非高出數子之上,其能脫屣 於禍穽哉? 《唐書郭子儀傳》:「子儀遭幸臣程元振、魚朝恩短毀,方 時多虞,握兵處外,然詔至即日就道,無纖介顧望,故 讒閒不行。」

《權皋傳》:「皋字士繇,秦州略陽人,為臨清尉。安祿山籍 其名,表為薊尉,署幕府。皋度祿山且叛,以其猜虐不 可諫,欲行,慮禍及親,天寶十四載,使獻俘京師,還過 福昌尉仲謨,謨妻,皋妹也,密約以疾召之。謨來,皋陽 喑,直視謨而瞑。謨為盡哀,自含斂之。皋逸去,人無知 者。」

柳氏舊聞蕭嵩為宰相,引韓休與同列。及在相位,與 嵩不協,嵩因乞骸骨。上慰曰:「朕未厭卿,卿何庸去?」嵩 俯伏曰:「臣待罪宰相,爵位已極,幸陛下未厭臣,得以 乞身;如陛下厭臣,臣首領不保,又安得自遂?」因隕涕。 上為之動容。

《賢奕》:乖崖在陳,一日方食,報至,且食且讀,既而抵案 慟哭,久之哭止,復彈指罵詈久之,乃丁晉公逐萊公 也。乖崖知禍必及己,乃延三大戶於便坐與之博,袖 閒出彩骰子,勝其一坐,乃買田宅為歸計以自汙。晉公聞之,亦不害也。

《元史張養浩傳》:「養浩拜監察御史,疏時政萬餘言,言 皆切直,當國者不能容,遂除翰林待制,復搆以罪罷 之,戒省臺勿復用。養浩恐及禍,乃變姓名遁去。」 《蘇談》:「顧阿瑛在元末為崑山大家,其亭館蓋有三十 六,當時如楊廉夫、鄭明德、張伯雨、倪元鎮,皆其往還 客也。後阿瑛遭亂,財盡散去,遂削髮為在家僧。」 《金臺紀聞》:袁凱字景文。太祖嘗欲戮一人,皇太子懇 釋之,召凱問曰:「朕欲刑之,而東宮欲釋之,孰是?」凱對 曰:「陛下刑之者,法之正;東宮釋之者,心之慈。」太祖以 為持兩端,下之獄,已而宥之。每臨朝見凱,嘗曰:「是持 兩端者。」凱一日過金水橋,詭得風疾,仆不起,太祖命 以木鑽鑽之,凱忍死不為動,放歸田裡。凱歸,以鐵索 鎖項,自毀形骸。太祖每念之,即其家起為本郡儒學 教授,鄉飲為大賓。凱瞠目熟視使者,唱《月兒高》一曲。 使者復命,以為凱誠風矣,遂置之。

景文既以疾歸,使家人以炒麪攪沙糖,從竹筒出之, 潛布於籬根水涯,景文匍匐往取,食之。太祖使人覘 知,以為食不潔矣,所謂「自免於禍」者也。

保身部雜錄

[編輯]

《抱朴子博喻篇》:「逸麟逍遙大荒之表,故無機穽之禍; 靈鶬振翅元圃之峰,以違罩羅之患,何必曲穴而永 懷怵惕,何必銜蘆而慘慘畏容?故充乎宰割之用者, 必愛乎芻豢者也;給乎煎熬之膳者,必安乎庭立者 也。」

《楓窗小牘》:司馬溫公《保身說》云:「天下有道,君子揚於 王庭,以正小人之罪,而莫敢不服;天下無道,君子括 囊不言,以避小人之禍,而猶或不免。」倘人生昏亂之 世,不在其位,四海橫流而欲以口舌救之,臧否人物, 激濁揚清,撩蛇虺之頭,踐虎狼之尾,以至身被淫刑, 禍及朋友,士類殲滅而國隨以亡,不亦悲乎!夫惟郭 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申屠蟠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卓乎其不可及也!先君書此以置座右,蓋自鑑其生 平所遭耳。吳、趙諸公惜不早見及此,遂陷秦氏酷禍, 悲哉!

譚輅:「坑儒之禍,萌於橫議;黃河之投,起於清流。士之 處世,可不思明哲保身哉!」

《讀書鏡》:「山濤一心求退,表疏數十上,久乃見聽。樂天 自刑部侍郎以病求分司,時年纔五十八,自是蓋不 復出。中閒一為河南尹,期年輒去,再除同知刺史,不 拜。二公功名心淡,故能翱翔容與於去就愛憎之閒, 以此意推之,雖入虎狼穴可也,況士大夫之同朝者 乎。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