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第148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學行典 第一百四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一百四十八卷
理學彙編 學行典 第一百四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一百四十八卷目錄

 聖門諸賢部列傳一

  顏繇            曾點

  孔鯉           激公宜

  顏回            曾參

學行典第一百四十八卷

=聖門諸賢部列傳一{{{1}}}

顏繇史記作顏無繇

[編輯]

按《家語》七十二弟子解:「顏繇、顏回父,字季路,少孔子 六歲,孔子始教於闕里而受學焉。」

按《史記仲尼弟子列傳》:「顏無繇,字路。路者,顏回父,父 子嘗各異時事孔子。顏回死,顏路貧,請孔子車以葬。 孔子曰:『材不材,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 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 按《闕里志》:唐開元二十七年,贈顏無繇杞伯。宋真宗 大中祥符元年,封顏子父為曲阜侯。金世宗大定四 年,詔以曲阜侯「七旒七章。」元順帝元統三年,改曲阜 侯冕服「九旒九章。」明嘉靖九年,令天下學校別立啟 聖祠,以顏子父無繇與曾參、伯魚、孟孫氏配。

曾點

[編輯]

按《家語》七十二弟子解:「曾點,曾參父字子晳疾時禮 教不行,欲修之,孔子善焉。」

按:《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曾蒧」音點字晳。侍孔子,孔子曰: 「言爾志。」蒧曰: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 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喟爾嘆曰:「吾與蒧也。」 按《闕里志》:唐開元二十七年贈曾子父點宿伯;宋真 宗大中祥符二年封萊蕪侯。明嘉靖九年更正孔廟 祀典,令天下學校別立啟聖祠,以曾點與顏、路、伯魚、 孟孫氏配。

孔鯉

[編輯]

按《家語》。本姓解,孔子年十九,娶於宋之幵官氏,一歲 而生伯魚。魚之生也,魯昭公以鯉魚賜孔子,榮君之 貺,故因以名曰鯉,而字伯魚。年五十先孔子卒。 按《闕里志》,伯魚既長,聞《詩》《禮》之教,魯君以幣聘之,稱 疾不行。孔子嘗謂伯魚曰:「君子不可不學,見人不可 不飾。不飾則失禮,失禮則不立。夫遠而有光者,飾也; 近而愈明」者,學也。宋徽宗崇寧元年,封子思父鯉為 泗水伯。度宗咸淳三年,陞泗水侯鯉從祀,列於鄆城 侯忠之次,以忠為鯉兄故也。明嘉靖九年,更正孔廟 祀典,令天下學校別立啟聖祠,以子思父鯉與顏路、 曾點、孟孫氏配。

激公宜

[編輯]

按《闕里志》:激公宜娶仉氏,夢神人乘雲攀龍鳳自泰 山來,將止於嶧凝。久之,忽見片雲墜而寤。時閭巷皆 見五色雲覆孟氏居,而孟子生焉。宋仁宗延祐三年, 封孟子父為邾國公。明嘉靖九年,更正孔廟祀典,令 天下學校別立啟聖祠,以孟子父與顏路、曾點、伯魚 配。

顏回

[編輯]

按《家語》七十二弟子解:顏回,魯人,字子淵,少孔子三 十歲,年二十九而髮白,三十一早死。孔子曰:「自吾有 回,門人日益親。」回以德行著名,孔子稱其仁。

《顏回篇》:魯定公問於顏回曰:「子亦聞東野畢之善御 乎?」對曰:「善則善矣,雖然,其馬將必佚。」定公色不悅,謂 左右曰:「君子固有誣人也。」顏回退後三日,牧來訴之 曰:「東野畢之馬佚,兩驂曳兩服入於廐。」公聞之,越席 而起,促駕召顏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問吾子以東 野畢之御,而子曰:善則善矣,其馬將佚。不識吾子奚 以知之?」顏回對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於使民,造 父巧於使馬,舜不窮其民力,造父不窮其馬力,是以 舜無佚民,造父無佚馬。今東野畢之御也,升馬執轡, 銜體正矣;步驟馳騁,朝禮畢矣;歷險致遠,馬方盡矣。 然而猶乃求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誠若吾子 之言也。吾子之言,其義大矣,願少進乎?」顏回曰:「臣聞 之,鳥窮則啄,獸窮則攫,人窮則詐,馬窮則佚,自古及 今,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公悅,遂以告孔子。孔 子對曰:「夫其所以為顏回者,此之類也,豈足多哉?」 孔子在衛,昧旦晨興,顏回侍側,聞哭者之聲甚哀。子 曰:「回,汝知此何所哭乎?」對曰:「回以此哭聲,非但為死 者而已,又有生離別者」也。子曰:「何以知之?」對曰:「回聞 桓山之鳥,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將分於四海,其母悲 鳴而送之,哀聲有似於此,謂其往而不返也。回竊以 音類知之。」孔子使人問哭者,果曰:「父死家貧,賣子以 葬,與之長決。」子曰:「回也善於識音矣。」

顏回問於孔子曰:「成人之行若何?」子曰:「達於情性之

理,通於物類之變,知幽明之故,睹游氣之原,若此可
考證
謂成人矣。既能成人,而又加之以仁義禮樂,成人之

行也。若乃窮神知禮,德之盛也。」

顏回問君子。孔子曰:「愛近仁,度近智,為己不重,為人 不輕,君子也夫!」回曰:「敢問其次。」子曰:「弗學而行,弗思 而得,小子勉之!」

仲孫何忌問於顏回曰:「仁者一言而必有益於仁,智 可得聞乎?」回曰:「一言而有益於智,莫如預;一言而有 益於仁,莫如恕。夫知其所不可由,斯知所由矣。」 顏回問小人,孔子曰:「毀人之善以為辯,狡訐懷詐以 為智,幸人之有過,恥學而羞不能,小人也。」

顏回問子路曰:「力猛於德而得其死者,鮮矣,盍慎諸?」 孔子謂顏回曰:「人莫不知此道之美,而莫之御也,莫 之為也,何居為聞者盍日思也夫?」

顏回問於孔子曰:「小人之言有同乎君子者,不可不 察也。」孔子曰:「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故君子為義 之上相疾也,退而相愛;小人於為亂之上相愛也,退 而相惡。」

顏回問:「朋友之際如何?」孔子曰:「君子之於朋友也,心 必有非焉,而弗能謂吾不知其仁人也。不忘久德,不 思久怨,仁矣夫!」

叔孫武叔見未仕於顏回。回曰:「賓之武叔多稱人之 過,而已評論之。」顏回曰:「固子之來辱也,宜有得於回 焉。吾聞諸孔子曰:『言人之惡,非所以美己;言人之枉, 非所以正己。故君子攻其惡,無攻人之惡』。」

顏回謂子貢曰:「吾聞諸夫子:身不用禮而望禮於人, 身不用德而望德於人,亂也。夫子之言,不可不思也。」 《在厄篇》孔子厄於陳蔡,從者七日不食。子貢以所齎 貨,竊犯圍而出,告糴於野人,得米一石焉。顏回、仲由 炊之於壤,屋之下,有埃墨墮飯中,顏回取而食之。子 貢自井望見之,不悅,以為竊食也。入問孔子曰:「仁人 廉,士窮,改節乎?」孔子曰:「改節,即何稱於仁、廉哉?」子貢 曰:「若回也,其不改節乎?」子曰:「然。」子貢以所飯告孔子。 子曰:「吾信回之為仁久矣。雖汝有雲,弗以疑也。其或 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將問之。」召顏回曰:「疇若予夢見 先人,豈或啟祐我哉?子炊而進飯,吾將進焉。」對曰:「向 有埃墨墮飯中,欲置之則不潔,欲棄之則可惜。回即 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顏回出,孔子 顧謂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 此乃服之。

按《史記仲尼弟子列傳》:「顏回者,魯人也,字子淵,少孔 子三十歲。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孔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回也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 也不愚。用之則行,捨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回年 二十九,髮盡白,蚤死。孔子哭之慟,曰:『自吾有回』。門人 益親。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 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按《莊子人閒世篇》:「顏回見仲尼,請行。曰:『奚之』?曰:『將之 衛』。曰:『奚為焉』?曰:『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 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 無如矣』。回嘗聞之夫子曰:『治國去之,亂國就之。醫門 多疾。願以所聞思其則,庶幾其國有瘳乎』?」仲尼曰:「譆 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 憂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所存於 己者未定,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且若亦知夫德之 所蕩而知之所為出乎哉?德蕩乎名,知出乎爭。名也 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 也。且德厚信矼,未達人氣;名聞不爭,未達人心,而彊 以仁義繩墨之言術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惡有其美 也,命之曰《菑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為人菑。夫 且苟為悅賢而惡不肖,惡用而求有以異?若唯無詔, 王公必將乘人而鬥其捷,而目將熒之,而色將平之, 口將營之,容將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 水,名之曰《益多》,順始無窮。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於 暴人之前矣。且昔者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干,是 皆修其身以下傴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 君因其修以擠之,是好名者也。昔者堯攻叢枝、胥敖, 禹攻有扈,國為虛厲,身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實 無已,是皆求名實者也,而獨不聞之乎?名實者,聖人 之所不能勝也,而況若乎!雖然,若必有以也。嘗以語 我來。」顏回曰:「端而虛,勉而一,則可乎?」曰:「惡!惡可!夫以 陽為充孔揚,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違。因案人之所 感,以求容與其心,名之曰『《日漸》之德不成』,而況大德 乎!將執而不化,外合而內不訾,其庸詎可乎?」曰:「然則 我內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內直者與天為徒。與天為 徒者,知天子之與己皆天之所子,而獨以己言,蘄乎 而人善之,蘄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謂之童子, 是之謂與天為徒。外曲者,與人之為徒也。擎跽曲拳, 人臣之禮也。人皆為之,吾敢不為邪?為人之所為者, 人亦無疵焉,是之謂與人為徒。成而上比者,與古為 徒。其言雖教,讁之實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雖直不為病,是之謂與古為徒。若是則可乎?」仲尼曰: 「惡,惡可!大多政法而不諜,雖固亦無罪。雖然,止是耳 矣,夫胡可以及化?猶師心者也。」顏回曰:「吾無以進矣。 敢問其方。」仲尼曰:「齋,吾將語若。有而為之,其易邪?易 之者,皞天不宜。」顏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 者數月矣。若此則可以為齋乎?」曰:「是祭祀之齋,非心 齋也。」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 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 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顏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實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 回也,可謂虛乎?」夫子曰:「盡矣。吾語若。若能入遊其樊 而無感其名。入則鳴,不入則止。無門無毒,一宅而寓 於不得已,則幾矣。絕跡易,無行地難。為人使易以偽, 為天使難以偽。聞以有翼飛者矣,未聞以無翼飛者 也;聞以有知知者矣,未聞以無知知者也。瞻彼闋者, 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謂坐馳。夫徇耳 目,內通而外於心知,鬼神將來舍,而況人乎?是萬物 之化也,舜禹之所紐也,伏羲幾蘧之所行終,而況散 焉者乎?

《大宗師篇》:顏回問仲尼曰:「孟孫才,其母死,哭泣無涕, 中心不慼,居喪不哀。無是三者,以善喪蓋魯國。固有 無其實而得其名者乎?」回壹怪之。仲尼曰:「夫孟孫氏 盡之矣,進於知矣,唯簡之而不得。夫已有所簡矣。孟 孫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後, 若化為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且方將化,惡知 不化哉?方將不化,惡知已化哉?吾特與汝其夢未始 覺者邪?且彼有駭形而無損心,有旦宅而無情死,孟 孫氏特覺,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且也相與吾之 耳矣,庸詎知吾所謂吾之乎?且汝夢為鳥而厲乎天, 夢為魚而沒於淵」,不識今之言者,其覺者乎?其夢者 乎?造適不及笑,獻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於《寥 天一》。

顏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仁義矣。」曰:「可 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忘禮 樂矣。」曰:「可矣,猶未也。」它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 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 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仲尼曰:「同則 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 《天運篇》:孔子西遊於衛,顏淵問師金曰:「以夫子之行 為奚如?」師金曰:「惜乎,而夫子其窮哉!」顏淵曰:「何也?」師 金曰:「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齋 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 之而已;將復取而盛以篋衍,巾以文繡,遊居寢臥其 下,彼不得夢,必且數眯焉。今而夫子」亦取先王已陳 芻狗,取弟子遊居寢臥其下。故伐樹於宋,削跡於衛, 窮於商周,是非其夢邪?圍於陳蔡之閒,七日不火食, 死生相與鄰,是非其眯邪?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陸行 莫如用車。以舟之可行於水也,而求推之於陸,則沒 世不行。尋常古今,非水陸與?周魯非舟車與?今蘄行 周於魯,是猶推舟於「陸也。勞而無功,身必有殃。彼未 知夫《無方》之傳,應物而不窮者也。且子獨不見夫桔 槔者乎?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也。 故俯仰而不得罪於人。故夫三皇五帝之禮義法度, 不矜於同而矜於治。故譬三皇五帝之禮義法度,其 猶柤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於口。故禮義法度 者,應時而變者也。今取猨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 齕齧挽裂盡去而後慊。觀古今之異,猶猨狙之異乎 周公也。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醜人見而美 之,歸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 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美矉而不知 矉之所以美。惜乎而夫子其窮哉!

《至樂篇》:顏淵東之齊,孔子有憂色。子貢下席而問曰: 「小子敢問回東之齊,夫子有憂色,何邪?」孔子曰:「善哉 汝問!昔者管子有言,丘甚善之,曰:『褚小者不可以懷 大,綆短者不可以汲深』。夫若是者,以為命有所成,而 形有所適也,夫不可損益。吾恐回與齊侯言堯、舜、黃 帝之道,而重以燧人、神農之言,彼將內求於己而不 得,不得則惑,人惑則死。且汝獨不聞邪?昔者海鳥止 於魯郊,魯侯御而觴之於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 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 日而死。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夫以鳥 養養鳥者,宜棲之深林,遊之壇陸,浮之江湖,食之鰌 鯈,隨行列而止,委蛇而處。彼唯人言」之惡聞,奚以夫 譊譊為乎?《咸池》《九韶》之樂,張之洞庭之野,鳥聞之而 飛,獸聞之而走,魚聞之而下入。人卒聞之,相與還而 觀之。魚處水而生,人處水而死,彼必相與異其好惡, 故異也。故先聖不一其能,不同其事,名止於實,義設 於適,是之謂條達而福持。

《達生篇》:「顏淵問仲尼曰:『吾嘗濟乎觴深之淵,津人操 舟若神,吾問焉曰:『操舟可學邪』?曰:『可』。善游者數能。若

乃夫沒人,則未嘗見舟而便操之也,吾問焉而不吾
考證
告,敢問何謂也』?仲尼曰:『善游者數能,忘水也。若乃夫

沒人之未嘗見舟而便操之也。彼視淵若陵,視舟之 覆,猶其車卻也。覆卻萬方陳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惡 往而不暇?以瓦注者巧,以鉤注者憚,以黃金注者殙, 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則重外也,凡外重者內拙』。」 《山木篇》:「孔子窮於陳蔡之閒,七日不火食,左據槁木, 右擊槁枝,而歌焱氏之風。有其具而無其數,有其聲 而無宮角,木聲與人聲,犁然有當於人之心。顏回端 拱,還目而窺之。仲尼恐其廣已而造大也,愛已而造 哀也。曰:回,無受天損易,無受人益難,無始而非卒也, 人與天一也。夫今之歌者其誰乎?」回曰:「敢問無受天 損易。」仲尼曰:「饑渴寒暑,窮桎不行,天地之行也,運物 之泄也,言與之偕逝之謂也。為人臣者,不敢去之。執 臣之道猶若是,而況乎所以待天乎?何謂無受人益 難?」仲尼曰:「始用四達,爵祿」並至而不窮物之所利,乃 非己也,吾命有在外者也。君子不為盜,賢人不為竊, 吾若取之何哉?故曰:「鳥莫知於鷾鴯,目之所不宜,處 不給視,雖落其實,棄之而走;其畏人也,而襲諸人閒, 社稷存焉爾。何謂無始而非卒?」仲尼曰:「化其萬物而 不知其禪之者,焉知其所終?焉知其所始?正而待之 而已耳。」何「謂人與天一邪?」仲尼曰:「有人,天也;有天,亦 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聖人晏然體逝而終矣。」 《田子方》篇:「顏淵問於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 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夫 子曰:「回何謂邪?」曰:「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 子趨,亦趨也;夫子辯,亦辯也;夫子馳,亦馳也;夫子言 道,回亦言道也。及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者,夫子 不言而信,不比而周,無器而民蹈乎前,而不知所以 然而已矣。」仲尼曰:「惡可不察與?夫哀莫大於心死,而 人死亦次之。日出東方,而入於西極,萬物莫不比方。 有目有趾者,待是而後成功。是出則存,是入則亡。萬 物亦然,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吾一受其成形,而 不化以待盡。效物而動,日夜無隙,而不知其所終。薰 然其成形,知命不能規乎其前。丘以是日徂,吾終身 與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與!汝殆著乎吾所以著 也,彼已盡矣,而汝求之以為有,是求馬於《唐肆》也。吾 服汝也甚忘,汝服吾也亦甚忘。雖然,汝奚患焉?雖忘 乎故吾,吾有不忘「者存。」

《知北遊篇》:顏淵問乎仲尼曰:「『回嘗聞諸夫子曰:『無有 所將,無有所迎』。回敢問其遊』。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 內不化,今之人內化而外不化。與物化者,一不化者 也。安化安不化?安與之相靡,必與之莫多,狶韋氏之 囿,黃帝之圃,有虞氏之宮,湯武之室,君子之人,若儒 墨者師,故以是非相⿱𢽬韭也,而況今之人乎?聖人處物, 不傷物,不傷物者,物亦不能傷也。唯無所傷者為能 與人相將迎,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樂 未畢也,哀又繼之。哀樂之來,吾不能禦,其去弗能止』。」 悲夫!世人直為物逆旅耳。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知 能能而不能所不能,無知無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 夫務免乎人之所不免者,豈不亦悲哉!「至言去言」,「至 為去為」,「齊知之所知」,則淺矣。

《讓王篇》孔子謂顏回曰:「回,來!家貧居卑,胡不仕乎?」顏 回對曰:「不願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畝,足以給餰粥; 郭內之田十畝,足以為絲麻;鼓琴足以自娛;所學夫 子之道者足以自樂也。回不願仕。」孔子愀然變容曰: 「『善哉,回之意。丘聞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 者,失之而不懼;行修於內者,無位而不怍』。丘誦之久」 矣。今於回而後見之,自丘之得也。

按《韓詩外傳》,子路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 不善之。」子貢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則引 之進退而已耳。」顏回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 我亦善之。」三子所持各異,問於夫子,夫子曰:「由之所 言,蠻貊之言也;賜之所言,朋友之言也;回之所言,親 屬之言也。」

孔子與子貢、子路、顏淵游於戎山之上。孔子喟然嘆 曰:「二三子各言爾志,予將覽焉。由,爾何如?」對曰:「得白 羽如月,赤羽如朱,擊鐘鼓者,上聞於天,下槊於地,使 將而攻之,惟由為能。」孔子曰:「勇士哉!賜爾何如?」對曰: 「得素衣縞冠,使於兩國之閒,不持尺寸之兵,升斗之 糧,使兩國相親如弟兄。」孔子曰:「辯士哉!回,爾何如?」對 曰:「鮑魚不與蘭茝同笥而藏,桀紂不與堯舜同時而 治,二子已言,回何言哉?」孔子曰:「回有鄙之心。」顏淵曰: 「願得明王聖主為之相,使城郭不治,溝池不鑿,陰陽 和調,家給人足,鑄庫兵以為農器。」孔子曰:「大士哉!由 來區區,汝何攻?賜來便便,汝何使?願得之冠,為子宰 焉。」

顏淵問於孔子曰:「淵願貧如富,賤如貴,無勇而威,與 士交通,終身無患難,亦且可乎?」孔子曰:「善哉回也!夫 貧而如富,其知足而無欲也。賤而如貴,其讓而有禮 也。無勇而威,其恭敬而不失於人也。終身無患難,其 擇言而出之也。若回者其至乎!雖上古聖人,亦如此而已。」

按《闕里志》:「顏子以魯昭公二十一年生,哀公五年卒, 墓在魯城東防山。娶宋戴氏,生子歆,歆生儉,儉生威, 威生芃,芃生億,億生岵。自歆至岵,世為魯下大夫。岵 生卸,卸生譽,譽生產。楚項羽聞其名,聘之不受。產生 異,是為十一世。漢高帝十二年,東巡狩過魯,以顏子 配享孔子,祀以太牢。漢惠帝以顏子十一世孫異為 大夫。」明帝永平十五年,車駕東巡狩,至魯,幸孔子宅, 祠及顏子。章帝元和二年,幸魯,以太牢祀孔子及顏 子,作六代之樂,大會孔、顏六十餘人。靈帝光和元年, 始置鴻都門學,畫先聖孔子及顏子像。魏文帝黃初 元年,祀孔子於辟雍,以顏子配享。自後遂以為常。晉 武帝太始二年,詔魯國四時祀先聖孔子,以顏子配 享廟庭。太平真君十一年,進至魯都,以太牢祀孔子, 以顏子配享。北齊文宣帝天保元年,遣使致祭,當周 齊之世。之儀、之推兄弟仕於江北,是為三十五世。唐 太宗貞觀六年,復以孔子為先聖,顏子為先師,配享 廟庭。高宗乾封元年,車駕發泰山、曲阜,親幸祠廟,以 太牢祀先聖先師。總章元年,贈顏子太子少師。睿宗 太極元年,加贈太子太師。開元十三年封泰山幸魯, 致祭先聖先師。開元十八年,詔設坐像。開元二十七 年,贈兗公。宋太祖建隆三年,車駕臨幸,行釋奠禮,親 贊先聖先師。光宗紹熙五年,詔兗國公後並免賦役。 金世宗大定四年,詔以兗國公像九章九旒。元太宗 十年,詔「顏氏先賢之後,世復其家。」成宗大德二年,除 兗國公子孫賦役,不屬州縣。文宗至順二年,加封顏 子「兗國復聖公。」明正統七年,免顏氏子孫徭役。景泰 二年,駕幸太學,取復聖公子孫陪位,賜宴。景泰三年, 以六十世孫議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成化元年,復 聖宗子賜第京師,入覲馳驛,著為定例。

曾參

[編輯]

按《家語》,七十二弟子解:曾參,南武城人,字子輿,少孔 子四十六歲,志存孝道,故孔子因之以作《孝經》。齊嘗 聘,欲以為卿而不就,曰:「吾父母老,食人之祿,則憂人 之事,故吾不忍遠親而為人役。」參後母遇之無恩,而 供養不衰。及其妻以梨烝不熟,因出之。人曰:「非七出 也。」參曰:「梨烝小物耳,吾欲使熟,而不用吾命,況大事 乎!」遂出之,終身不取妻其子,元請焉。告其子曰:「高宗 以後妻殺其子孝己,尹吉甫以後妻放伯奇。吾上不 及高宗,中不比吉甫,庸知其得免於非乎?」

六本篇曾子耘瓜,誤斬其根。曾晳怒,建大杖以擊其 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頃乃甦,欣然而起,進 於曾晳曰:「嚮也參得罪於大人,大人用力教參得無 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令曾晳聞之,知其體康也。 孔子聞之而怒,告門弟子曰:「參來勿內!」曾參自以為 無罪,使人請於孔子。子曰:「女不聞乎?昔瞽叟有子曰」 舜,舜之事瞽叟,欲使之,未嘗不在於側,索而殺之,未 嘗可得。小捶則待過,大杖則逃走,故瞽叟不犯不父 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參事父,委身以待暴怒, 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於不義,其不孝孰大焉?「女 非天子之民耶?殺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參聞之曰: 「參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謝過。

《曾子》從孔子於齊,齊景公以下卿之禮聘曾子,曾子 固辭,將行,晏子送之曰:「吾聞之君子遺人以財,不若 善言。今夫蘭之本,三年湛之以漉酳,既成噉之則易 以匹馬,非蘭之本性也,所以湛者美矣。願子詳其所 湛者。夫君子居必擇處,遊必擇方,仕必擇君。擇君所 以求仕,擇方所以修道,遷風移俗者,嗜慾移性,可不」 慎乎?孔子聞之曰:「晏子之言君子哉!依賢者固不困, 依有者固不窮。《馬蚿》斬足而復行,何也?以其輔之者 眾也。」

《在厄篇》:曾子弊衣而耕於魯,魯君聞之而致邑焉,曾 子固辭不受。或曰:「非子之求,君自致之,奚固辭也?」曾 子曰:「吾聞受人施者常畏人,與人者常驕人。縱君有 賜,不我驕也,吾豈能勿畏乎?」孔子聞之曰:「參之言,足 以全其節也。」

按《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曾參,南武城人,字子輿,少孔 子四十六歲。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 死於魯。」

按《莊子·讓王篇》:「曾子居衛,縕袍無表,顏色腫噲,手足 胼胝,三日不舉火,十年不製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 肘見,納履而踵決,曳縰而歌《商頌》,聲滿天地,若出金 石。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

按《尸子》:「曾子事親,常以一夕五起,視衣之厚薄,枕之 高卑。」

按《韓非子》: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汝 還,顧反為汝殺彘?」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 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 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 子欺也。父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 按《韓詩外傳》,曾參喪妻不更娶,人問其故,曾子曰:「以華元善人也。」

曾子仕於莒,得粟三秉。方是之時,曾子重其祿而輕 其身。親沒之後,齊迎以相,楚迎以令尹,晉迎以上卿。 方是之時,曾子重其身而輕其祿。懷其寶而迷其國 者,不可與語仁;窘其身而約其親者,不可與語孝。任 重道遠者,不擇地而息;家貧親老者,不擇官而仕。故 君子矯褐趨時,當務為急。《傳》云:「不逢時而仕,任事而 敦其慮,為之使而不入其謀」,貧焉故也。

按《大戴禮記主言篇》:「孔子閒居,曾子侍。孔子曰:『參,今 之君子,惟士與大夫之言之聞也,其至於君子之言 者甚希矣。於乎!吾主言,其不出而死乎?哀哉!曾子起 曰:『敢問,何謂主言』?孔子不應。曾子懼,肅然摳衣下席 曰:『弟子知其不孫也,得夫子之聞也難,是以敢問也』。 孔子不應。曾子懼,退,負序而立。孔子曰:『參,女可語明 主之道與』』?」曾子曰:「不敢以為足也,得夫子之聞也難, 是以敢問。」孔子曰:「吾語女,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 以尊道也。是故非德不尊,非道不明。雖有國焉,不教 不服,不可以取千里;雖有博施眾民,不以其地治之, 不可以霸王。是故,昔者明主內修七教,外行三至。七 教修焉可以守;三至行焉可以征;七教不修,雖守不 固;三至不行,雖征不服。是故明主之守也,必折衝乎 千里之外;其征也,衽席之上還師。是故內修七教而 上不勞,外行三至而財不費。此之謂明主之道也。」曾 子曰:「敢問不費不勞,可以為明乎?」孔子愀然揚麋曰: 「參,女以明主為勞乎?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 而天下治。夫政之不中,君之過也;政之既中,令之不 行,職事者之罪也。明主奚為其勞也?昔者明主關譏 而不征,市廛而不稅,稅十取一,使民之力,歲不過三 日入,山澤以時,有禁而無征。此六者,取財之路也。明 主捨其四者而節其二者,明主焉取其費也。」曾子曰: 「敢問何謂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則下益孝;上順齒,則 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諒,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 則不下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彊果則下廉恥。民皆 有別則貞則正,亦不勞矣。此謂《七教》。七教者,治民之 本也,教定是正矣。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 是故君先立於仁,則大夫忠而士信。民敦工璞商愨, 女憧婦空空。七者,教之志也。七者布諸天下而不窕, 內諸尋常之室而不塞。是故聖人等之以禮,立之以 義,行之以順,而民棄惡也如灌。曾子曰:「弟子則不足 道,則至矣。」孔子曰:「參姑止」又有焉。昔者明主之治民 有法,必別地以州之,分屬而治之,然後賢民無所隱, 暴民無所伏,使有司日省如時考之,歲誘賢焉,則賢 者親,不肖懼,使之哀鰥寡,養孤獨,恤貧窮,誘孝悌,選 賢舉能。此七者修,則四海之內無刑民矣。上之親下 也如腹心,則下之親上也如保子之見慈母也。上下 之相親如此,然後令則從,施則行,因民既邇者說,遠 者來懷。然後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尋。十尋而 索,百步而堵,三百步而里,千步而井;三井而句烈,三 句烈而距,五十里而封,百里而有都邑,乃為畜積衣 裘焉,使處者恤,行者有興亡。是以蠻裔諸夏,雖衣冠 不同,言語不合,莫不來至朝覲於王。故曰:無市而民 不乏,無刑而民不違。畢弋田獵之得,不以盈宮室也; 徵斂於百姓,非以充府庫也;慢怛以補不足,禮節以 損有餘。故曰:「多信而寡貌。」其禮可守,其信可復,「其跡 可履。其於信也,如四時春秋冬夏,其博有萬民也,如 飢而食,如渴而飲,下土之人信之。夫暑熱凍寒,遠若 邇,非道邇也。及其明德也,是以兵革不動而威,用利 不施而親,此之謂明主之守也。折衝乎千里之外,此 之謂也。」曾子曰:「敢問何謂三至?」孔子曰:「至禮不讓而 天下治,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說,至樂無聲而天下 之民和。明主篤行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也,天 下之士可得而臣也,天下之民可得而用也。」曾子曰: 「敢問何謂也?」孔子曰:「昔者明主以盡知天下良士之 名,既知其名,又知其數,既知其數,又知其所在。明主 因天下之爵,以尊天下之士,此之謂至禮不讓而天 下治,因天下之」祿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謂至賞不費 而天下之士說,天下之士說則天下之名譽興,此之 謂至樂無聲而天下之民和。故曰:「所謂天下之至仁 者,能合天下之至親者也;所謂天下之至知者,能用 天下之至和者也;所謂天下之至明者,能選天下之 至良者也。此三者咸通,然後可以征。是故仁者莫大」 於愛人,知者莫大於知賢,政者莫大於官賢。有土之 君修此三者,則四海之內拱而俟,然後可以征。明主 之所征,必道之所廢者也。彼廢道而不行,然後誅其 君,致其征,弔其民而不奪其財也。故曰:「明主之徵也, 猶時雨也,至則民說矣。」是故行施彌博,得親彌眾。此 之謂「衽席之上乎《還師》。」

《曾子立事篇》「曾子曰:『君子攻其惡,求其過,彊其所不 能,去私慾,從事於義,可謂學矣。君子愛日以學,及時 以行,難者弗辟,易者弗從,唯義所在。日旦就業,夕而 自省思,以歿其身,亦可謂守業矣。君子學必由其業問必以其序,問而不決,承閒觀色而復之,雖不說,亦 不彊爭也。君子既學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 習也;既習之,患其無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 能行之,貴其能讓也。君子之學,致此五者而已矣』。」君 子博學而孱守之,微言而篤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後 人,君子終身守此悒悒。行無求數有名,事無求數有 成。身言之後人揚之,身行之後人秉之,君子終身守 此憚憚。君子不絕小,不殄微也,行自微也。不微人,人 知之則願也,人不知苟吾自知也。君子終身守此勿 勿也。君子禍之為患,辱之為畏,見善恐不得與焉,見 不善者恐其及己也。是故君子疑以終身。君子見利 思辱,見惡思詬,嗜慾思恥,忿怒思患,君子終身守此, 《戰戰》也。君子慮勝氣,思而後動,論而後行,行必思言 之,言之必思復之。思「復之,必思無悔。」言亦可謂慎矣。 人信其言,從之以行;人信其行,從之以復。復宜其類, 類宜其年,亦可謂外內合矣。君子疑則不言,未問則 不言,兩問則不行。其難者,君子患難除之,財色遠之, 流言滅之,禍之所由生,自孅孅也,是故君子夙絕之。 君子己善,亦樂人之善也;己能,亦樂人之能也。己雖 不能,「亦不以援人。」君子好人之為善而弗趣也,惡人 之為不善而弗疾也,疾其過而不補也,飾其美而不 伐也。伐則不益,補則不改矣。君子不先人以惡,不疑 人以不信,不說人之過,成人之美。存往者,在來者。朝 有過,夕改則與之;夕有過,朝改則與之。君子義則有 常,善則有鄰。見其一,冀其二,見其小,冀其大,苟有德 焉,亦不求盈於人也。君子不絕人之歡,不盡人之禮, 來者不豫,往者不慎也,去之不謗,就之不賂,亦可謂 忠矣。君子恭而不難,安而不舒,遜而不諂,寬而不縱, 惠而不儉,直而不徑,亦可謂知矣。君子入人之國,不 稱其諱,不犯其禁,不服華色之服,不稱懼惕之言,故 曰:「與其奢也,寧儉,與其倨《也寧》」句。句以喻敬可言而不信, 寧無言也。君子終日言,不在尤之中;小人一言,終身 為罪。君子亂言而弗殖,神言弗致也。道遠日益雲。眾 信弗主,靈言弗與,人言不信不和。君子不唱流言,不 折辭,不陳人以其所能,言必有主,行必有法,親人必 有方,多知而無親,博學而無方,好多而無定者,君子 弗與也。君子多知而擇焉,博學而算焉,「多言而慎焉。 博學而無行,進給而不讓,好直而徑,儉而好」請幫助識別此字。「者,君 子不與也。夸而無恥,彊而無憚,好勇而忍人者,君子 不與也。亟達而無守,好名而無體,忿怒而為惡,足恭 而口,聖而無常位者,君子弗與也。巧言令色,能小行 而篤,難於仁矣。嗜酤酒,好謳歌,巷遊而鄉居者乎?吾 無望焉耳。出入不時,言語不序,安易而樂暴,懼之而 不恐,說之而不聽,雖有聖人,亦無若何矣。臨事而不 敬,居喪而不哀,祭祀而不畏,朝廷而不恭,則吾無由 知之矣。三十四十之閒而無藝,即無藝矣。五十而不 以善聞矣;七十而無德,雖有微過,亦可以勉矣。其少 不諷誦,其壯不論議,其老不教誨,亦可謂無業之人 矣。少稱不弟焉,恥也;壯稱無德焉,辱也;老稱無禮焉, 罪也。過而不能改,倦也;行而不能遂,恥也;慕善人而 不與焉,辱也;弗知而不問焉,固也;說而不能,窮也。喜 怒異慮,惑也;不能行而言之,誣也;非其事而居之,矯 也;道言而飾其辭」,虛也;無益而厚受祿,竊也;好道煩 言,亂也;殺人而不戚焉,賊也。人言不善而不違,近於 說其言。說其言,殆於以身,近之也;殆於以身,近之,殆 於身之矣。人言善而色葸焉,近於不說其言。不說其 言,殆於以身近之也;殆於以身近之,殆於身之矣。故 目者,心之浮也;言者,行之指也,作於中則播於外也。 故曰:「以其見者占其隱者。」故曰:「聽其言也,可以知其 所好矣;觀《說》之流,可以知其術也。」久而復之,可以知 其信矣;觀其所愛親,可以知其人矣。臨懼之,而觀其 不恐也,怒之而觀其不惛也,喜之而觀其不誣也,「近 諸色」而觀其不踰也,「飲食之而觀其有常也,利之而 觀其能讓也,居哀而觀其貞也,居約」而觀其不營也, 動勞之而觀其不擾人也。君子之於不善也,身勿為 能也,色勿為不可能也。色也勿為可能也,心思勿為 不可能也。太上樂善,其次安之,其下亦能自彊。仁者 樂道,智者利道,愚者從,弱者畏。不愚不弱,執誣以彊, 亦可謂棄民矣。太上不生,惡其次而能夙絕之也,其 下復而能改也。復而不改,殞身覆家,大者傾覆社稷。 是故君子出言以鄂鄂,行身以戰戰,亦殆勉於罪矣。 是故君子為小由為大也,居由仕也,備則未為備也, 而勿慮存焉。事父可「以事君,事兄可以事師長,使子 猶使臣也,使弟猶使承嗣也;能取朋友者,亦能取所 予從政者矣;賜與其宮室,亦猶慶賞於國也;忿怒其 臣妾,亦猶用刑罰於萬民也。是故為善必自內始也, 內人怨之,雖外人亦不能立也。居上位而不淫,臨事 而栗者,鮮不濟矣。先憂事者後樂事,先樂事者後憂 事。昔者天子日旦思其四海之內,戰戰唯恐不能乂; 諸侯日旦思其四封之內,戰戰唯恐失損之;大夫士

日旦思其官,戰戰唯恐不能勝;庶人日旦思其事,戰
考證
戰唯恐刑罰之至也。是故臨事而栗者,鮮不濟矣。」君

子之於子也,愛而勿面也,使而勿貌也,導之以道而 勿彊也。宮中雍雍,外焉肅肅,兄弟憘憘,朋「友切切,遠 者以貌,近者以情,友以立其所能,而遠其所不能,苟 無失其所守,亦可與終身矣。」

《曾子本孝篇》曾子曰:「忠者,其孝之本與!孝子不登高, 不履危,痺亦弗憑;不苟笑,不苟訾,隱不命,臨不指,故 不在尤之中也。孝子惡言死焉,流言止焉,美言興焉。 故惡言不出於口,煩言不及於己。故孝子之事親也, 居易以俟命,不興險行以徼幸。孝子游之,暴人違之; 出門而使,不以或為父母也;險塗隘巷,不求先焉,以 愛其身,以不敢忘其親也。孝子之使人也,不敢肆行, 不敢自專也。父死三年不敢改父之道,又能事父之 朋友,又能率朋友以助敬也。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諫, 士之孝也,以德從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惡食任善,不 敢臣三德。」故孝子之於親也,生則有義以輔之,死則 哀以蒞焉,祭祀則蒞之以敬,如此而成於孝子也。 《曾子立孝篇》:曾子曰:「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禮之貴。故 為人子而不能孝其父者,不敢言人父,不能畜其子 者;為人弟而不能承其兄者,不敢言人兄,不能順其 弟者;為人臣而不能事其君者,不敢言人君,不能使 其臣者也。故與父言,言畜子;與子言,言孝父;與兄言, 言順弟;與弟言,言承兄;與君言,言使臣;與臣言,言事 君,君子之孝也。忠愛以敬,反是亂也。盡力而有禮,莊 敬而安之,微諫不倦,聽從而不怠,懽欣忠信,咎故不 生,可謂孝矣。盡力無禮,則小人也;致敬而不忠,則不 入也。是故禮以將其力,敬以入其忠。飲食移味,居處 溫愉,著心於此,濟其志也。」子曰:「可人也,吾任其過;不 可人也」,吾辭其罪。《詩》云:「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子之辭 也。「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言不自舍也。不恥其親,君 子之孝也。是故未有君,而忠臣可知者,孝子之謂也; 未有長,而順下可知者,弟弟之謂也;未有治,而能仕 可知者,先修之謂也。故曰:「孝子善事君,弟弟善事長。」 君子一孝一悌,可謂知終矣。

《曾子大孝篇》: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 下能養。」公明儀問於曾子曰:「夫子可謂孝乎?」曾子曰: 「是何言與!是何言與!君子之所謂孝者,先意承志,諭 父母於道,參直養者也。安能謂孝乎?身者,親之遺體 也。行親之遺體,敢不敬乎?故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 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 陣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及其身,敢不敬乎?故烹 熟鮮香,嘗而進之,非孝也,養也。君子之所謂孝者,國 人皆稱願焉,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謂孝也。民之本教 曰孝,其行之曰養。養,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 難;安可能也;久為難;久,可能也;卒為難。父母既沒,慎 行其身,不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也。夫仁者,仁此者 也;義者,宜此者也;忠者,中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禮 者,體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彊者,彊此者也;樂自順 此生,刑自反此作。夫孝者,天下之大經也。夫孝,置之 而塞於天地,衡之而衡於四海,施諸後世而無朝夕, 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 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詩》云:『自西自東,自南 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孝有三:大孝不匱,中孝用 勞,小孝用力。博施備物,可謂不匱矣;尊仁安義,可謂 用勞矣;慈受忘勞,可謂用力矣;父母愛之,喜而不忘; 父母惡之,懼而無怨;父母有過,諫而不逆;父母既歿, 以哀祀之,加之如此,謂禮終矣。」樂正子春下堂而傷 其足,傷瘳,數月不出,猶有憂色。門弟子問曰:「夫子傷 足瘳矣,數月不出,猶有憂色,何也?」樂正子春曰:「善!如 爾之問也。吾聞之曾子,曾子聞諸夫子曰:『天之所生, 地之所養,人為大矣。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 謂孝矣;不虧其體,可謂全矣。故君子頃步之不敢忘 也。今予忘夫孝之道矣,予是以有憂色。故』」君子一舉 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一舉足不敢忘 父母。故道而不徑,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遺體 行殆也。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是故惡言不出於口,忿 言不及於己,然後不辱其身,不憂其親,則可謂孝矣。 草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夫子曰:「伐一木,殺一 獸,不以其時,非孝也。」

《曾子事父母篇》:單居離問於曾子曰:「事父母有道乎?」 曾子曰:「有愛而敬。父母之行,若中道,則從;若不中道, 則諫;諫而不用,行之如由己。從而不諫,非孝也;諫而 不從,亦非孝也。孝子之諫,達善而不敢爭辨。爭辨者, 作亂之所由興也。由己為無咎,則寧;由己為賢人,則 亂。孝子無私樂,父母所憂憂之,父母所樂樂之。孝子 唯巧變,故父母安之。若夫坐如屍,立如齊,弗訊不言, 言必齊色,此成人之善者也,未得為人子之道也。」單 居離問曰:「事兄有道乎?」曾子曰:「有。尊事之,以為己望 也。兄事之,不遺其言。兄之行若中道,則兄事之。兄之 行若不中道,則養之。養之內,不養於外,則是越之也; 養之外,不養於內,則是疏之也。是故」君子內外養之也。單居離問曰:「使弟有道乎?」曾子曰:「有。嘉事不失時 也。弟之行若中道,則正以使之;弟之行若不中道,則 兄事之。詘。事兄之道若不可,然後舍之矣。」曾子曰:「夫 禮,大之由也;不與,小之自也。飲食以齒,力事不讓,辱 事不齒,執觴觚杯豆而不醉,和歌而不哀。夫弟者,不 衡坐,不苟越,不干逆」色,趨翔周旋,俛仰從命,不見於 顏色,未成於弟也。

《曾子制言上篇》曾子曰:「夫行也者,行禮之謂也。夫禮, 貴者敬焉,老者孝焉,幼者慈焉,少者友焉,賤者惠焉。 此禮也,行之則行也,立之則義也。今之所謂行者,犯 其上,危其下,衡道而彊立之。天下無道,故若天下有 道,則有司之所求也。故君子不貴興道之士,而貴有 恥之士也。若由富貴興道者與貧賤,吾恐其或失也」; 若由貧賤興道者與富貴,吾恐其羸驕也。夫有恥之 士,富而不以道則恥之;貧而不以道則恥之。弟子無 曰不我知也。鄙夫鄙婦相會於廧陰,可謂密矣,明日 則或揚其言矣。故士執仁與義,而明,行之未篤故也, 胡為其莫之聞也?殺六畜不當及親,吾信之矣;使民 不時失國,吾信之矣。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 與之皆黑。」是故人之相與也,譬如舟車然,相濟達也, 己先則援之,彼先則推之。是故人非人不濟,馬非馬 不走;土非土不高,水非水不流。君子之為弟也,行則 為人負,無席則寢其趾,使之為夫人則否。近市無賈, 在田無野,行無據旅。苟若此,則夫杖可因篤焉。富以 苟不如貧以譽,生以辱,不如死以榮。辱可避,避之而 已矣。及其不可避也,君子視死若歸。父母之讎,不與 同生,兄弟之讎,不與聚國,朋友之讎,不與聚鄉,族人 之讎,不與聚鄰,良賈深藏如虛。君子有盛教如無。弟 子問於《曾子》曰:「夫士,何如則可以為達矣?」曾子曰:「不 能則學,疑則問,欲行則比賢,雖有險道,循行達矣。今 之弟」子病下人不知事賢,恥不知而又不問,欲作則 其知不足,是以惑闇,終其世而已矣,是謂窮民也。《曾 子》門弟子或將之晉,曰:「吾無知焉。」曾子曰:「何必然?往 矣。有知焉謂之友,無知焉謂之主。且夫君子執仁立 志,先行後言,千里之外,皆為兄弟。苟是之不為,則雖 汝親,庸孰能親汝乎?」

《曾子制言中篇》曾子曰:「君子進則能達,退則能靜。豈 貴其能達哉?貴其有功也。豈貴其能靜哉?貴其能守 也。夫唯進之何功?退之何守?是故君子進退有二觀 焉。故君子進則能益上之譽,而損下之憂;不得志,不 安貴位,不博厚祿;負耜而行道,凍餓而守仁。謂其守 也,則君子之義也。其功守之義,有知之則願也,莫之 知,苟吾自知也,吾不仁;其人雖獨也,吾弗親也。故君 子不假貴而取寵,不比譽而取食,直行而取禮,比說 而取友。有說,吾則願也;莫我說」,苟吾自說也。故君子 無悒悒於貧,無勿勿於賤,無憚憚於不聞。布衣不完, 蔬食不飽,蓬戶穴牖,日孜孜。上仁知我,吾無訴訴;不 知我,吾無悒悒。是以君子直言直行,不宛言而取富, 不屈行而取位。畏之見逐,智之見殺,固不難。詘身而 為不仁,宛言而為不智,則君子弗為也。君子雖言不 受,必忠,曰道;雖行不受,必忠,曰仁;雖諫不受,必忠,曰 智。天下無道,循道而行,衡塗而僨,手足不揜四支,不 被手足,節四支。說者申慇懃耳。《詩》云:「行有死人,尚或 墐之。」則此非士之罪也,有士者之羞也。是故君子以 仁為尊。天下之為富何為富?則仁為富也。天下之為 貴何為貴?則仁為貴也。昔者舜,匹夫也,土地之厚則 得而有之,人徒之眾則得而使之,舜唯以得之也。是 故君子將說富貴,必勉於仁也。昔者伯夷、叔齊死於 溝澮之閒,其仁成名於天下。夫二子者,居河、濟之閒, 非有土地之厚,貨粟之富也,言為文章,行為表綴於 天下。是故君子思仁義,晝則忘食,夜則忘寐,日旦就 業,夕而自省,以役其身,亦可謂「守業」矣。

《曾子制言》下篇曾子曰:「天下有道,則君子訴然以交 同;天下無道,則衡言不革;諸侯不聽,則不干其土;聽 而不賢,則不踐其朝。是以君子不犯禁而入,入境及 郊,問禁請命,不通患而出危色,則秉德之士不諂矣。 故君子不諂富貴以為己說,不乘貧賤以居己尊。凡 行不義,則吾不事;不仁,則吾不長;奉相仁義,則吾與 之聚,群嚮爾寇盜,則吾與慮。國有道則𥥛若入焉,國 無道,則𥥛若出焉。如此之謂義,夫有世義者哉?」曰:「仁 者殆,恭者不入,慎者不見。使正直者則邇於刑,弗違 則殆於罪。」是故君子錯在高山之上,深澤之汙,聚橡 栗藜藿而食之,生耕稼以老十室之邑。是故昔者禹 見耕者五耦,而武過十室之邑,則下「為秉德之士」存 焉。

《曾子疾病篇》:「曾子疾病,曾元抑首,曾華抱足。曾子曰: 『微乎!吾無夫顏氏之言,吾何以語汝哉!然而君子之 務盡有之矣。夫華繁而寔寡者,天也;言多而行寡者, 人也。鷹』」請幫助識別此字。「以山為卑而層巢其上,魚鱉黿鼉以淵為 淺而穴其中,卒其所以得之者餌也。是故君子苟

無以利害義,則辱何由至哉?」親戚不悅,不敢外交;近
考證
者不親,不敢求遠;小者不審,不敢言大。故人之生也,

百歲之中,有疾病焉,有老幼焉,故君子思其不復者 而先施焉。親戚既歿,雖欲孝,誰為孝?年既耆艾,雖欲 弟,誰為弟?故「孝有不及,弟有不時。」其此之謂與!言不 遠身,言之主也;行不遠身,行之本也。言有主,行有本, 謂之有聞矣。君子尊其所聞,則高明矣;行其所聞,則 廣大矣。高明廣大不在於他,在加之志而已矣。與君 子遊苾乎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則與之化矣。與 小人遊貸乎如入鮑魚之次,久而不聞,則與之化「矣。 是故君子慎其所去就,與君子遊,如長日加益而不 自知也;與小人遊,如履薄冰,每履而下,幾何而不陷 乎哉?吾不見好學盛而不衰者矣,吾不見好教如食 疾子矣,吾不見日省而月考之其友者矣,吾不見孜 孜而與來而改者矣!」

《天圓篇》單居離問於曾子曰:「天圓而地方者,誠有之 乎?」曾子曰:「離而問之云乎?」單居離曰:「弟子不察此以 敢問也。」曾子曰:「天子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 之謂圓,下首之謂方。如誠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 不揜也。且來,吾語汝。參嘗聞之夫子曰:『天道曰圓,地 道曰方,方曰幽,而圓曰明。明者吐氣者也,是故外景』」; 幽者,含氣者也,是故內景。故火曰「外景」,而金水內景。 吐氣者施,而含氣者化,是以陽施而陰化也。陽之精 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神者,品物之本也,而禮樂仁 義之祖也,而善否治亂所興作也。陰陽之氣,各靜其 所則靜矣。偏則風,俱則雷,交則電,亂則霧,和則雨。陽 氣勝則散為雨露,陰氣勝則凝為霜「雪。陽之專氣為 雹,陰之專氣為霰。霰雹者,一氣之化也。毛蟲毛而後 生,羽蟲羽而後生,毛羽之蟲,陽氣之所生也;介蟲介 而後生,鱗蟲鱗而後生,介鱗之蟲,陰氣之所生也。唯 人為倮匈而後生也」,陰陽之精也。毛蟲之精者曰麟, 羽蟲之精者曰鳳,介蟲之精者曰龜,鱗蟲之精者曰 龍,倮蟲之精者曰聖人。龍非風不舉,龜非火不兆,此 皆陰陽之際也,茲四者所以役聖人之也。是故聖人 為天地主,為山川主,為鬼神主,為宗廟主。聖人慎守 日月之數,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時之順逆,謂之曆; 截十二管,以宗八音之上下清濁,謂之律也。律居陰 而治陽,曆居陽而治陰,律曆迭相治也,其閒不容髮。 聖人立五禮以為民望,制五衰以別親疏,和五聲之 樂以導民氣;合五味之調以察民情;正五色之位,成 五穀之名,序五牲之先後貴賤。諸侯之祭牲,牛曰太 牢;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士之祭牲,《特豕》曰「饋食,無 祿者稷饋。稷饋者無屍,無屍者,厭也。宗廟曰芻豢,山 川曰犧牷,割列穰瘞,是有五牲。」此之謂品物之本、禮 樂之祖,善否治亂之所由興作也。

按《新序》:曾參之處,鄭人有與曾參同名姓者殺人,人 告其母曰:「曾參殺人。」其母織自若也。頃然,一人又來 告之,其母曰:「吾子不殺人。」有頃,一人又來告,其母投 杼下機,踰牆而走。

按《說苑尊賢篇》:魯人攻費,曾子辭於費君曰:「『請出,寇 罷而後復來請。姑毋使狗豕入吾舍』。費君曰:『寡人之 於先生也,人無不聞。今魯人攻我而先生去我,我胡 守先生之舍』?」魯人果攻費而數之,罪十,而曾子之所 爭者九。會師罷,費君復修曾子舍而後迎之。

按《論衡》:曾參性至孝,嘗出薪於野,客至其家欲去,其 母曰:「願留。」參未到,母以左手搤右臂,參即馳至,問母 曰:「臂何恙乎?」母曰:「今者客至,搤臂以呼汝耳。」

按《搜神記》:曾子從仲尼在楚而心動,辭歸問母,母曰: 「思爾囓指。」孔子曰:「曾參之孝,精感萬里。」

按《闕里志》:唐高宗總章六年,贈曾子太子少師;睿宗 太極三年,加贈太子太保。元宗開元二十七年,贈郕 伯;宋度宗咸淳三年,封郕國公,配享先聖;元文宗至 順三年,加贈宗聖公;明嘉靖九年,更正孔廟祀典,改 郕國公號稱「宗聖曾子。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