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文學典/第181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文學典 第一百八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一百八十一卷
理學彙編 文學典 第一百八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文學典

 第一百八十一卷目錄

 經義部藝文

  四書文選序       明王世貞

  新都考卷序        汪道昆

  唐荊川先生文稿序     孫慎行

  正文體議         朱國祚

  正文體議         李廷機

  正文體疏         凌義渠

  周生制義序        葉向高

  王念生使君制藝序     王思任

  文體策           沈承

  文定序上         艾南英

  文定序下          前人

  文待序上          前人

  文待序中          前人

  文待序下          前人

  文待序下          前人

  增補文定待序        前人

  金正希稿序         前人

  房書序           金聲

  任澹公文序         前人

  大乙山房稿序        張采

  明歷科程式序       張自烈

  四書程墨文辯序       前人

  詩經程墨文辯序       前人

文學典第一百八十一卷

經義部藝文

[編輯]

《四書文選序》
明·王世貞

[編輯]

「今諸書生習經術者,不復問詞賦以為何物,而稍名 能詞賦者,一切弁髦時義而麾棄之,以為無當也。」是 皆不然。自隋試進士以明經與詞賦並。至宋熙寧世, 始絀詞賦不用,而所謂明經者,第若射覆取答而已, 其不能彬彬兼質文,固也。明興而始三試士,各以其 日為經書義以觀理為論,以觀識為表,以觀詞為策, 以觀蓄,然其大要重於初日以觀理者,政本也。至於 標題命言,則或全舉而窺其斷,或摘引而窮其藻,上 之所以待下者愈變,而其辭愈益工,蓋至於嘉、隆之 際燦如矣。是故謂唐以詩試士而詩工則省試詩,自 錢起、李肱而外,胡其拙也。謂明以時義試士而不能 古,則濟之應德,其於古文,無幾微間也。凡論而表而 《策》,最近古而易撰。其於經書、義,稍遠古而難工。天下 之為力於論、表、策者十之三,而為力於經書、義者十 恆七,而猶不足。吾鎮鄖所轄且六郡,而諸書生椎其 取科第,不能當吾吳之半。夫時義之為《經》五,而為《書》 四。五經人各治其一,而《四書》則共治之。吾故擇其精 者以梓而示諸書生,夫非欲諸書生剽其語也,將欲 因法而悟其指之所在也。

《新都考卷序》
汪道昆

[編輯]

太守。公故起楚業,已盡得楚材,既從宦東游,則又盡 浙東西士。筮為令,以校士應內史聘,盡南國之良,入 為尚書郎,諸郡國所登,公車所召,咸待命大宗伯。公 以諸郎在事,其視眈眈,自甲至丁,庶幾盡天下士。既 由南宮出守吾郡,將合七校之士而試之,前為期,適 雨雪甚,公遞進遞試,都人士不纊而溫。始事事,輒謝 諸相君,諸令君以下,各歸視事有常,挾日而竣,輒檄 所司第名而進。故事,蒞時試猶屍唐。肆不徑竇則多 門,未發篋書,市人蚤已籍姓名高下,公為之一洗。篋 未發閴而無聞,既發,無不當人人心,都人士乃大服。 公挾筴而示不佞,嘐然以得士足多。不佞謝曰:「新都 阻一隅,鄙南國,都人士守其戶,說難語通。方君侯以 雄風倡之,所不如眾籟者,非夫也。顧君候閱士多矣, 其何以熒其目、望其腹乎?」公曰:「否,否!世所稱天下士, 則吳越先鳴。東吳之士多奇,奇或不法。東越法矣,率 相因無他奇,兩棄所短,兩集所長,是為難耳。都人士 猶之乎諸生也,寧詎輒以天下士命之。至其師心為 奇,恆自內於繩墨;抑或師古為法,又將自外於牝牡 驪黃。藉令成一家言,一鳴驚人矣。諸筴具在,願就而 徵焉。」不佞曰:「幸哉,謹受卒業。不佞蓋嘗聞之矣,入其 國而教可知,公故以《易》鳴,此易教也。《語》曰:『《易》奇而法。 治經藝者,此其原乎?都人士觸類而通之,嚮風而胥 代,夫何有不法?夫何有不奇?及其成功,其斯為天下 士也』。」李令君聞之曰:「善。琯不敏,無能為公役,幸得以 學《易》,從下風」,亟屬梓人,籍是筴以布境內。

《唐荊川先生文稿序》
孫慎行

[編輯]

國家以時義取士,蓋二百五十年,而稱大家宗盟者 四人,震澤王先生、虞山瞿先生是也。吾邑獨得二人, 方山先生、薛若荊翁先生。唐翁舉尤年少,集中《義》半 係仕後,群諸弟子肄業焉,而自為之以式,即世尤爭 傳之。聞方山諸義所傳於世者亦然。蓋學不邃,不老則味不長,味不長則不足以厭群情,使不可移易。蓋 學之不可以已也。如是。翁精心理學,沉酣諸子史百 氏,古文辭業,上接八大家,而以其餘發之時義,匠心 精謹,律韻沖調,其平若規規帖括,而其高乃材人傑 士之所不能措手。以大家名者幾百年,徒耳相傳以 熟耳。其能學之有得而為時用者,吾未見其人也。即 其初未有得,而以娛於仕後學焉不「已者,吾益未見 其人也。」誦之,宛然見聖賢之語氣,而循是以窺索聖 賢之精神,直可以終身焉而不厭,歷千萬變化而莫 能逾。然則是集也,真六藝之羽翼,非獨一代之楷模 已矣。集舊有全刻,其總採諸名公批贊而重為闡行 者,曾孫獻可也;其艾首望洋而略為序大概者,外孫 孫慎行也。

《正文體議》
朱國祚

[編輯]

聖人之經,其垂諸後卒至於千萬世而不可磨滅者, 則何以故也?彼其涵濡乎仁義之精,游泳乎六藝之 途,含吐性靈,發揮理奧,不求為文而無不文也。故曰: 「虞夏之書渾渾,商書灝灝,周書噩噩。」夫學海之淵源, 世教之砥柱,大都可識矣。夫詞章日熾,道義始蝕。春 秋、戰國極閎肆之談,兩漢得事理之辨,雖不能上追 三代,然亦足為後世法焉。浸淫於魏、晉,濫觴於六朝, 決裂於唐、宋,華藻勝而理義之旨微,蕪陋滋而《爾雅》 之辭鮮,跡其軌轍,且不能步武兩漢,矧上世乎?乃至 於今,則又有深可慨者:「艷辭逞辨,窮極瑰麗,以駭里 耳為夸而已矣;旁引不經過為詭誕,使人不可究解 為怪而已矣;雕鏤刻畫,棘喉滯吻,以」呈其工,為巧而 已矣;掇拾陳言,以自粉飾,而無當於理要,為冗而已 矣。數者之敝,相尋不已,而文體遂至決裂。議者迺謂 「文之日趨於敝,猶江河之趨海而不復返」,斯亦過矣 夫韓愈承八代之衰,而奮志一變,文詞遂復於古。歐 陽修目擊時弊,力為挽回,而修詞之子,靡然向風。當 今之時,無二子,故至此。使其有二子也,豈不可返澆 薄而納之淳古哉?顧所以返之者,其道有六。夫《六經》 孔孟譬若布帛菽粟,玩之有深味,措之有實用。今之 操觚者,盛稱引百家之語而律之以理,則大謬。不然, 此何異拔本而望枝葉扶蘇,自塞其源,而欲其流之 長也?是故貴正本也。夫平陽擊石,山谷為之調;大夏 吹筠,「風雲為之動。故燄飛南斗而曲變陽春。」蓋言氣 也,氣,水也,言浮物也,水盛則物之大小畢浮,是故貴 養氣也。夫渺泛滄流,則不識涘涯,雜陳金石,則莫辨 宮商。古之作者,沉浸醲郁,含英咀華,鎔鑄百氏,醞釀 千古,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毫端,故其文炳炳烺 烺,與世罔極。學者讀一家之言,而自以為靈蛇荊璧 無以過也,奚以為文?是故貴儲學也。夫井蛙之見,不 足以與於霄漢之觀;鴟鴞之目,不足以與於太陽之 曜,言識卑也。故精騖八極,心游萬仞,而後可以傾群 言之瀝液,漱六藝之芳潤。學者苟未識其所以然,乃 欲抵掌而談世務,抗言而議古昔,不亦惑乎!是故貴 廣識也。夫文有體也,議論「之詞,不可施於紀事;明堂 之詠,不可施於師旅。苟不辨其為體而概模之,是猶 慕璧之圓而規瓚之邸也,失其裁矣。」是故貴辨體也。 優孟之學叔敖也,容止聲音相似矣,而非真叔敖也。 為文者丹青藻綠之是肖,而神理則漓;元黃經緯之 是辨,而要旨則昧,與優孟何以異也?是故貴神解也。 夫本正則邪說不淆,氣充則詞理皆振,學博則非淺 陋之規,識廣則非狂瞽之見。文有體裁,則靡巧之弊 革;學有神解,則模擬之習疏。如是而文體可正,士習 可回,學術庶幾。聖人詞章直追兩漢,而江左唐宋之 文可略而無談矣。謹議。

《正文體議》
李廷機

[編輯]

今天下之文競趨於奇矣。夫文安所事奇為哉?古聖 賢所為文,若典、謨、訓、誥、風、雅、禮、樂之詞,明白如日月, 正大如山嶽,渾乎如大圭,沖乎如太羹元酒,而其和 平雅暢,如奏《英》《韶》於清廟明堂之上,金石相宣,宮商 相應,清濁高下,莫不中音也,安見所謂奇者哉?彼為 奇者,其立意固薄簡易,卑平淡,將跨蹍區宇,蹈軼前 人,以文雄於世,而不知其滋為病也。抉隱宗元,雜取 異端奇衺之說,以恣其夸,正學之謂何則?理病務窈 窅晦闇,其辭令人三四讀不能通曉。以是為深湛之 思,則意病;佶屈聱牙,至不能以句,若擊腐木濕鼓然, 則聲病;決裂餖飣,離而不屬,澀而不貫,則氣病;而習 尚頗僻,不軌於正途。令《大雅》之風為斲,則又為世道 病也,而皆起於奇之好。夫文安所事奇為哉?彼將曰: 「吾惡夫卑卑者也,吾惡夫弱而不振者也,吾惡夫淺 而無味者也。」而不知所謂文體者,自非卑弱而淺之 謂也。明白正大,渾如沖如,和平而雅暢之謂也。矯卑 而務高之,矯弱而務激之,矯淺而務深之,壞文體均 耳。抑又甚焉。何者?趨而之彼者,第孤陋寡聞之人;趨 而之此者,多聰明博洽之士。彼之壞易知,而此之壞 易眩也。是以君子主張世道,秉握人文,則惓惓於正 文體。正文體則莫若明示天下以所取捨,使人望表而趨。夫周鼎商彝之器貴於庭,則淫巧之工輟矣。黃 鍾大呂之音作於堂,則侏優之樂廢矣。誠廣厲學官 風,以聖天子崇雅返淳德意,令士以通經學古為高, 一切禁絕。所謂「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而專 責於督學使者久其任而考成焉。歲登士,悉取《大雅》, 勿使奇詭者與其間。而諸所錄以獻之文,務粹然一 出於正,明操進退賞罰之權以振刷之,則天下士未 有不瞿然嚮化,竭蹶而從風者也。昔昌黎氏以布衣 起八代之衰,歐陽子一持衡而變鉤棘為平易,化險 怪為渾厚。貞元、嘉祐之文,號稱「至道」,兩公之功為多。 嗟乎,天下有兩公者,則何憂文體之不正也?

《正文體疏》
凌義渠

[編輯]

皇上深軫生心害政之慮,功令日嚴,士人久沿譸張 變幻之風,宿習難醒。必明開條款,著為章程。如川行 之有隄防,方足遏其橫奔潰決之勢;如車樞之有軌 範,方足正其詭遇獲禽之思。不則,泛泛悠悠,即懲創 之,亦已後矣。謹擇其切要,列為八條,以候申飭。一曰 崇經。孔子刪述《六經》,垂訓萬世,及門之徒,皆身通六 藝。漢承秦火之餘,以明經取士,當時大儒若董仲舒、 劉向、蕭望之輩,皆兼通數經。我國家雖分經取士,然 未嘗不貴其博雅淹通也。蓋天地間名理畢具,《六經》 不惟大事業出其中,節義文章亦莫能外。今士人本 經,業多鹵莽,他經尤不寓目,朝夕誦讀,惟是坊肆濫 刻,何當施用?若能大其精神,研經味「道,文采蘊藉,必 有可觀。」從今場中試卷,必全場能博涉經書、融會旨 趣者亟收之,其浮華不根、疏淺無味者勿錄也。二曰 依註傳。註為《六經》羽翼,當年大儒,若二程、朱子、蔡元 定、胡安國、陳淳輩,皆精心理解,提要鉤元,開前聖之 窾奧,惠後學以梯航。聖祖頒文學宮,為程士法式,諸 士體其成言,自足發「揮妙義。何乃明棄師說,踏空求 奇,曏曲徑而背周行,忽型範而幾躍冶,悖違祖訓,侮 棄前修,無怪一入仕途,輒多不軌不物。自今制義,必 準傳註,其明為背繆者,概勿收錄。」三曰切題。夫有題 然後有制義。近日士人,全無體認,漫衍浮誇,掩卷讀 之,不知何作。夫無儀的而妄射,雖中絲毫不為巧;無 根底「而敷華,即炫眾目總為妖。服官而不顧職業,營 私而不顧身名,此生心害政之左驗也。自今試卷,必 須切題闡發,有全不相蒙者,雖工弗錄。四曰當體。」《書》 曰「詞尚體要,制義有體,猶身有五官,雖貴神俊,而位 置不可顛越。近日士子,藐視矩矱,恣意猖狂,則顛倒 甚也;限字有格,而或汜濫浮淫,冗至千餘,則駢枝甚 也;或題中虛字,不過助語,而牽纏不已,則支離甚也; 又案牘俚言,漫入聖賢精語,則猥鄙甚也;至割裂扳 扯,恢張高大,非其文義,則荒唐甚矣。皆體要不存,踰 閑蕩檢之先證也。自今取士,須準先輩法程,違者弗 收。」五曰達辭。孔子曰:「辭達而已矣。」言貴達意也。《易》曰: 「風行水上,渙。」言天下至文,「貴自然也。」沈約亦云:「文有 三易:句易讀,字易解,使事易知。」近日有一種不可解、 不可讀文字,實多暗澀不通,而耽僻者喜之。試觀唐 虞三代及漢唐宋大家,曾有此否?即《殷盤》《周誥》間近 倔聱說者,猶出於伏生年老之訛,況其後新莽效之, 作《大誥》以欺世。夫新莽之心術不可學,新莽之文曷 可學乎?自今為文,惟取達意為上。其晦澀不可方物 者,必斥不錄。六曰讀史。夫名理俱在《六經》,而行實載 諸列史。苟能廣搜博覽,考古知今,則事變糾紛,自能 洞觀其要。故武侯云:「才須學也。」士人但知塾師鉛槧, 自甘蔽塞聰明,即歷代史書或難遍觀盡識,而《通鑑 綱目》何可不寓目經心?從今試卷須遍閱二、三場。必 其洞哲古今,博雅成章者,方准收錄。若舛錯虛浮者, 縱首場可觀,必勿許錄。七曰革偽。夫書有真偽,旨趣 自別,有識者,何難鑒裁。自經書列史外,諸子百家其 可供文薈撮者儘多。近有一種偽書,淺俗庸猥,讀如 嚼蠟。所載帝王、周孔之言,不根經傳,無識之人,津津 稱引之。凡以飾詐驚愚,誣民惑眾,其於諸先正莫大 文章,反蔑如也。棄周鼎而寶康瓠,擲隨珠而憐魚目, 此詐偽得售之象,豈盛世所宜有乎?自今士子不妨 博極群書,而竄竊謬偽者必斥。八曰識務。《語》云:「識時 務者,在乎俊傑。」國家以文章取士,正欲於毛穎閒覘 其經濟。邇來士子全副精神,祗寄初場,至於後場,不 過臨時輳砌,一「切世務,原無講究,主司鮮能留意真 才。前場取中,始覓後場。前場偶落,後場即有賈董真 才,何繇物色士之騖浮華而闇實用,則始進之路然 也。自今取士,參酌後場,其有練習彝典,通曉時務,如 天文、地理、兵農禮樂、屯鹽鼓鑄、律令、河渠之類,能舉 大義而中機宜者,即前場不中,亦亟收之。若虛謬無」 當,前場可觀,亦弗錄也。夫文事必兼武備,斯時尤為 三年之艾,諸士中有能演習武書及《百將傳》而能發 揮中窾者,猶當急收之。遠可備中樞節鉞之選,近可 資郡邑保障之材,在於遴擇者加之意雲爾。

《周生制義序》
葉向高

[編輯]

晉江李公嘗為余言:「今天下之病,全在舉業文字詭謬。故服官蒞政,大而辭命章奏,小而尺牘文移,率皆 乖刺不通。孟氏所謂生心害政,於茲見之。」歲癸丑,余 被命入闈,閱士子所為義,大較多溺於近習。而余所 錄取,必擇其文理顯明,不悖經旨者。最後得周生以 寧卷,沉雄朗暢,深為擊節,幾欲以冠多士。撤棘而詢 之人,果名士也。是歲當選庶常,人莫不儀周生,而周 生竟去不就試,踰歲謁除,乃得遠小邑。夫以周生之 才,其為文章,能不墮時趣,其筮仕即能自立,不逐逐 於世所競趨之途。此其識見皆過人遠甚。余之亟賞 周生,亦庶幾於知言矣。周生又出其平日所為舉業 示余,余讀之率如闈中語,因為書此歸之。或言周生 素工古文能詩,不獨舉業。夫精於舉業者,固未有不 能為古文詩者也。

《王念生使君制藝敘》
王思任

[編輯]

荊川先生言:作時文如作史,三長並用。愚謂不爾,時 文稍進,則無所用學,時文大進,則無所用才。惟是透 靈一識,要為洙泗傳神。或冒其氣,或析其毛,或從綰 結中取其髓,或從冷餘內咀其雋。有千百人言之不 是,而經我隻字挑撥點染,題遂躍躍起立,則識之奏 膚也多矣。有主人好繪事,懸胡錦十襲酬當意者,輒 試之。題曰:「萬綠叢中紅一點。」一人畫《鸚鵡》朱其咮。一 人畫《宮袍圖》,一人畫蓮,一人畫《木芍藥》,一人畫《海天 旭出》。獨一人畫杜詩「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遂挾 錦而去。蓋叢中兩字不露,而思已過半,故足賞也。國 家時文一格,原以求人之昭昭即聖人數語,今昔發 之不盡,彼我究之不窮,不啻如兩鏡「之相照。然吾以 為善文者,在正大不在奇險,在簡盡不在饒益,在半 即半離,若遠若近,不在將信將疑,且案且拍之間。」讀 王念生使君文三十首,元理獨操,名唾珠落,境空氣 靜,力矯心真。一切狠題垢蒙迷悶槎枒,徽纆百計難 破窮年不解之冤。使君捋髭蹙唇,走筆數行,便俱快 暢清遠,如楊枝月露,「又如萬布飛泉」,人在松下,衣袂 毛孔,但覺飄搖灑析已爾。至此則爝光燐火,無所吐 焰。即使君胸中通洞,是文是題,亦幾不能自主,併所 謂識者亦化而為沖行妙合。彼餖飣豪舉家,一以為 學士,一以為才人,但見此文後,宜深內袖府,未可再 示之矣。

《文體策》
沈承

[編輯]

學士家相聚而談經國大業不朽盛事,輒屈指某體 某體,其異何居?曰:「文之有體,即猶人之有體也。人有 巨人、修人、平等人,長不滿六尺人,嬋娟麗人,澹宕人, 肥碩人,山澤癯人,魁梧奇偉人,不堪羅綺人,紫石稜 人,巖電人,凝脂點漆人,而其眉橫髮豎,齒堅舌柔,未 有不相似之人,何也?是所謂體也。體之於人也,尋常」 焉而已。一不尋常而遂有盲人、躄人、攣卷、支離之人, 是所謂廢人也,不可訓也。再不尋常而遂有反蹠、穿 胸之人,飛頭招足之人,男子、孕婦、女髭之人,是所謂 怪人也,幻人也,妖人也,益不可訓也。則安其性命之 情者,惟尋常焉而已。就尋常人之體而能為天下不 尋常之人,是乃所謂俊人也,神人也。就尋常文之體, 而能為天下不尋常之文,是乃所謂奇文也。至文也, 我國家以八腳詞,甲乙材傑,格主俳偶,義主訓詁,幾 令軒昂跌宕之士無繇見長。然自開科以來,名世偉 人往往多繇此著腳,而垂世雄文往往多繇此下手 者,何也?是乃所謂就尋常體中能為不尋常者也。造 物範人,不曾以此面「肖彼面,則學士立言,何苦以我 舌隨人舌?」試取秦漢以來前輩名章,一一較量:亦有 臺閣之體,亦有山林之體,亦有「長鯨蒼虯不得伸之 體,亦有閑鷗立海之體,亦有輘轢波濤囚鎖怪異之 體,亦有搏虎豹、鬥蛟龍、急與之角而力不暇之體,亦 有飛書馳檄之體,亦有高文典冊之體,亦有源泉萬 斛隨地出」之體,亦有碎金之體,亦有天才、人才、鬼才 三絕之體,亦有《夭韶女郎》、唱「曉風殘月」之體,亦有《銅 將軍》《鐵綽板》唱《大江東去》之體,而均不害其為自成 一家之體。則知體者,皮毛也,有神焉,鼓舞變化於其 間,不可不察也。刻木而為人,眉目人也,齒髮人也,即 肺腸支節,無不宛然人也。然析之則與薪「無異者,體 具而神不具也。體具而神不具,雖謂之無體可也。廉 頗、藺相如,雖千載上人,恆懍懍有生氣者,神不死也。 《曹蜍》李志,雖見在厭厭如泉下人者,神不活也。」知此, 可以縱論今文之體矣。國初文韻檢高,其體貴如裴 叔,粗服亂頭俱好。成、弘而下,風領毛骨尤精出,其體 遒如衛君,長有旄仗,下形嘉隆,廓然自放,體小頹也。 而五兵縱橫,固在如錢世儀精神滿腹矣。至於今高、 曾規矩之不習,小鬼伎倆之欲盡,而體雜出而不知 歸,半如左太沖效潘安仁,半如楊內史,作《高麗舞》,半 如荀文若,止可借面弔喪。其上者如王子敬,多矜咳, 殊損自然,而其卑者如老婢聲;其胸多宿物者如陸 餘慶,喙長「三尺,手重五斤,而其小兒強作解事者,如 猿狙;服周公之衣,必齧扢盡去之而後快;其爭妍者, 如愁眉啼妝、墮馬髻、齲齒笑、折腰步,而其醜異者,如刻畫」無鹽。夫文章,天之靈氣也,人之靈心也。其風尚 以世變,其氣骨以年變,其色澤精華,以日異月不同 變,固無足怪。而駸駸乎併其體而變之,使足反居上, 頭反居下,肩高於頂,頤隱於齊。以是言奇,何足奇也? 然則與經生約法三章,請無與之言秦體、漢體、魏體、 六朝體、唐體、宋體,而請與言魯體、鄒體。鄒、魯之書,固 聖賢之活面孔也。時文者,寫生者也,直須布置聖賢 鬚眉飛動一般相似,是即俳偶體、訓詁體,居然為當 代獨立之體矣。譬之睛也、頰也、「胃也,腸也、胎也,骨也, 與人同者也。而點睛也,添頰也,刮腸洗胃也,換骨奪 胎也,則與人異者也。而又何必剝磔古人為?然而傳 神即在個中,而當面失卻者,何也?」曰:坐不讀書也。能 讀千賦則善賦,能觀千劍則曉劍。措大窮年濡首,惟 數行熟爛,科舉帖括,昔儒所謂捻合出來,使一撞百 碎者也。《六經》且束高閣,而欲如柳子所云「厲其氣,暢 其支,肆其端,博其趣」,不知胡盧作何語矣。然而橫襟 攘袖,借筆舌為先資,而又不肯深心學問,何也?曰:習 壞也。才術精神,全工於奔競窺瞰,煖一青氈不暇,何 暇理殘卷?是故挾刺懸書,望門鑽穴,賣名聲,攫通顯, 習染成狂,不復知恥。有一人焉,抱璞枯坐,群指而笑 之矣。沈攸之曰:「蚤知窮達有命,恨不十年讀書。」正謂 此也。然而功令旦旦而申,一則曰正文體,再則曰正 士習,而士卒決裂不顧者何也?曰上之人教之也。主 司藉口還淳,已未免以利器示人,而又激揚太過,使 名實不蒙,間且羊質混矣,間且魚目投矣,間且贗鼎 售矣,士且見上之眼可以五色迷,而下之才又未必 以一網盡,於是稍稍叛去,而文章始不足為重輕,雖 欲不走捷徑不可得,況又有登高招之者哉?以如市 之心而欲迴如瀾之勢,譬猶倮走而追狂人而已矣。 歐陽公力挽西崑,而所爭乃在「軋、茁」之字句,有才之 士猶不妨改頭換面,而公不知也,況其他哉?毉《經》有 言文章太盛,亦是天地一病。夫盛也而何以病也?倘 亦如牡丹,以蓓蕾為盛,以爛熳為衰也。然則惟務根 本,絕浮華,為可以療文,可以療人,併可以療世運。

《文定序上》
艾南英

[編輯]

尊《學》《庸》《語》《孟》之書,斷以考亭之章句,因裁以為題,敷 陳詞義,如一出於聖人之言。其道精微變化,尚矣,自 秦漢以來,未有盛於斯文者也。蓋自洪、永迄隆、萬以 至於今,名儒將相,予既論著其文,考其行事,至於盛 衰之際,未嘗不掩卷三歎也。夫文章之道,始而質,終 而文,然後盛極而衰。迨!衰矣,又有維且挽之者而復 盛,豈不以其人歟?然二祖之世,可謂質矣。其文不甚 著見,成、弘而後,乃稍可紀。不獨追思一時人心風俗、 節義事功之概,而祖宗朝惇尚質實,風厲學官之意, 亦往往而合。然則所謂質者,可非盛歟?予考次其人, 青田、浦江、義烏,一時從龍之傑,不由舉業升進置勿 論。若夫西楊、南楊之論思,東楊之經「略北塞」,蹇忠定、 夏忠靖、周文襄之「理財用人」,王忠肅之典銓,於忠肅 之「計安社稷」,馬恭襄、項襄毅、馬端肅、余肅敏、許襄毅、 王威寧、王靖遠之勳伐,耿清惠、年恭定、海忠介之「清 節遜國諸臣」,方鐵、周景等之「從容就義」,劉球、鍾同、楊 瑄、孫忠烈、許忠節之「致身」,李忠文、魏文靖、吳文恪之 「經明行修」,其舉業之「文,皆不概見。」或時為好事者偽 附其間。自數十君子而外,其他文學、節行、議論、揚歷 之人,不以舉業著者,又往往皆是。吾痛悲夫!文彩盛 矣,而功名不立,視祖宗朝惇尚質實、抑退浮華之意, 抑何遠也!夫數十君子者,勳猷著於竹帛,其或楷模 後進,廉頑立懦至矣。然則所謂質者,果可謂非盛歟? 若夫商文毅、薛文清、王三原、羅彝正、蔡介夫、鄒汝愚、 王文恪、王文成諸君子,皆以賢相名。銓理學事功,忠 義正直,兼有制舉之長。篇章流播,久而愈鮮,所謂「彬 彬質有其文」者,非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 然心嚮往之矣。

《文定序下》
前人

[編輯]

「今天下言舉業,斷自成化至嘉靖,以守溪、荊川、昆湖、 方山為四大家,果可謂之定評歟?」以予觀之,此一時 之論,非一代之通評也。古以詩文並著一時,因以名 其家。自蘇、李以及建安、黃初,至於唐、宋,代有名號,然 卒未有兼綜條貫,備眾家之體,而能盡廢一代之長 者,又況乎稟聖言以為經,其理深微廣博,其目繁委, 苟有好學深思而得其故者,豈盡不足,庚《續發明》,補 四家之所未及耶?故謂四家之言,足以盡一代之通 評者,非也。雖然,守溪、荊川至矣,師循其說,猶若有所 未足,何歟?或曰:「學者牽於所見,以其近己而俗變相 類,論卑而易行,是以不能深究先正之法。」然予考今 之說,繩以得失之故,蓋時時有所發明。或曰:「昔之言 傳今也,將觀其後。」夫昔之言非盡傳也,當其時,蓋亦 汗牛充棟,既而彫零磨滅,不可勝數,而後傳者之言 立,然則今之能為傳者可知也。嗚呼!聖道備矣,雖使 游、夏復生,不能盡《學》《庸》《語》《孟》之奧,蓋得其旨要者十

未五六也。又進而求其性情,且夫以今人之詞代聖
考證
人之言,與以古人之詞代聖人之言均之,非聖言也。

然必曰「與其今也寧古」,又何居?然則合一代之長,尚 恐未能盡學、《庸》《語》《孟》之言奧也。隆、萬而降,吾取其旨 之不悖於聖人者,附列先、正之後,而略其詞。太史公 曰:「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若夫 其旨確,其詞雅馴,吾舍先正其誰與歸?隆、萬而降,雜 以俚矣。「方言鄙諺,時有見者,為其旨之不悖於聖人 也,過而存之,存其旨而已。」嗚呼!昔之取士,以詩賦論 策士,日漸於淫靡功利,固無足怪,今非孔、孟程、朱不 道也。宜其志氣清明,踐履純固,以暢四肢而發於事 業。然有其言而無其行者,未有甚於斯文者也。可勝 歎哉!

《文待序上》
前人

[編輯]

「事有傳於千百世之遠,而後世疑以為非;說有出於 一人,而天下或以為是,君子闕之。至於制舉業亦然, 則以其說傳於千百世之遠,而亦或出於一人也。」以 予觀於今之學者,不特溺於所習聞而已。雖其說僅 倡於一時,權藉聲勢之人,亦請幫助識別此字。「然若終身之役而不 敢他適。」嗚呼!何其自視之淺也!古之君子,其自許也 不輕,故其待人也不苟,其於論師取友,矜慎詳復再 三而後可。以韓退之之豪,欲屈一李習之而不能。其 持論也,嘗與退之角徽國文公,以斯道為己任,其於 龍川、東萊、象山三君子所學,既不苟為同,三君子亦 各自持其說,考其一時朋友切「嗟之助,皆後世所不 及,而學術人才之盛,至今令人追慕而不能已。」今者 學一先生之言,惟恐其不肖,又惟恐其或攻之也,相 與峻其營壘。嗚呼!何其自許之小也!至最下者,又從 而獵其詞,吾無取焉。而所錄於斯刻者,又間有所一 注,吾求無愧於聖賢之理而已。夫鄙陋而無志,不深 求聖賢之理,而安於庸眾之說,此昔賢之所棄也。

《文待序中》
前人

[編輯]

「《易》《詩》《書》《春秋》《戴記》各占其一以為業,而《學》《庸》《語》《孟》四 子之書,則士皆合而治之。」嗚呼!祖宗朝取士之法可 謂盡倫盡制矣。窺其意,蓋以為《六經》之精微盡於四 子之言也。《詩》三百篇,其引見於《四書》者什而六七,聖 賢之說《詩》,與諸儒之說《詩》拘牽文義者可謂殊矣。其 語及於《易》《書》《春秋》者尤寡,然而吉凶消長進退存亡 之理,若四時行而百物生,無往不寓也。進而告其列 國之君大夫,退而與其弟子言政,皆古帝王修身齊 家,臧否得失,褒譏之林。至於禮樂,尤約言之,乃視聽 言動治其性情之事。蓋《六經》之精微,至《四書》而源流 癒合,踐履見矣。其神存是以略其器。今為舉業者,日 取名物象數銖兩而配合之,蓋《六經》之句,三百六十, 屬之官名,鐘鼓玉帛、匏土革木之器,無不見於《學》《庸》 《語》《孟》之文。嗚呼!何其粗鄙而不倫也!其最陋者,厭薄 成祖文皇帝所表章欽定之《大全》,而驕語漢疏以為 古,遂欲駕馬鄭、王、杜於程、朱之上,不知漢儒於道十 未窺其一二也。宋大儒之所不屑,而今且尊奉其棄 餘,其好名而無實,亦可見矣。若夫取刑名、農、墨、黃、老 之學,陰竄入以代孔、孟之言,自以為奇且古,而不知 其是非,頗謬於聖人。此又馬、鄭、王、杜諸君子所不屑 也。

《文待序下》
前人

[編輯]

嗚呼!制舉業中始為禪之說者誰與?原其始,蓋由一 二聰明才辨之徒厭先儒敬義誠明、窮理格物之說, 樂簡便而畏繩束。其端肇於宋南渡之季,而慈湖楊 氏之書為最著。國初功令嚴密,匪程、朱之言弗遵也, 蓋至摘取良知之說,而士稍異學矣。然予觀其書,不 過師友講論,立教明宗而已,未嘗以入制舉業也。其 徒龍谿、王畿、緒山、錢德洪,闡明其師之說,而又過焉, 亦未嘗以入制舉業也。龍谿之舉業不傳,陽明、緒山 班班可攷矣。衡較其文,持詳矜重,若未始肆然自異 於朱氏之學者。然則今之為此者,誰為之始與?吾姑 為隱其姓名,而又詳乙注其文,使學者知以宗門之 糟粕為舉業之俑者,自斯人始。萬曆丁丑科楊起元嗚呼!降而 為傳燈,於彼教初說,其淺深相去已遠矣,又況附會 以援儒入墨之輩,其鄙陋可勝道哉!今其大旨不過 曰耳自天聰,目自天明,猶告子曰「生之謂性」而已。及 其厭窮理格物之迂而去之,猶告子曰「不得於言,勿 求於心而已。」任其所之而冥行焉,未有不流於小人 之無忌憚者。此《中庸》所以言性不言心,孟子所以言 心而必原之性,《大學》所以言心而必曰「正其心也。」吾 將有所論著,而姑言其概如此,學者可以廢然而思 返矣。

《增補文定待序》
前人

[編輯]

自「《文定》《文待》」二選行,於今已七年矣,房牘行卷,社刻 踵至,人文日新,海內為正學者日堅且明。加以先正 一二遺文,向時網羅未就者,共積至數千有奇,約之 為文七百有奇,以增續舊選,俟坊客有餘力而後合 之。余於是嘆聖賢之道非果難明也,患無以倡之而 已。十餘年以前,士子談經義輒厭薄程、朱,為時文輒詆訾先正,而百家雜說、六朝偶語,與夫郭象、王弼《繁 露》《陰符》之俊句,奉為至寶,今皆為眾所唾棄,而士子 一稟程朱,雖如蔡氏《蒙引》、林氏《存疑》,向所號為老生 常談者,亦莫不明其繹贊經傳之功,而家有其書,人 習其旨歸。至於制義,規摹先正,又皆聰明才智、倔強 武健、學力過人之士,中悔而改圖者,不能悉數。及觀 其所為《古文詞》,雖力量弗逮,而已能知宋、元、國初以 來作者之意,與近日立言者,所以明秦、漢、唐、宋文章 相沿之法,是誰之力歟。海內有良心者,固當知其所 自矣。然於制舉中,其流弊亦有二:以空疏枯寂為先 輩,以直述傳注為尊旨。此非立教者之罪,不善學者 之過也。先正豈不以高華典重鳴家,而近科房牘社 藝,其確然程、朱氏者,靈奇怪偉,何所不有?以不善學 者之罪罪立教者,是猶見新法之誤國,而訾《周禮》非 聖人之書也,可乎?夫制舉,業小技耳,君子明理正其 法,其效已如此,況於發揮「六經」,兼綜諸儒之條貫,藏 之名山,使其文按歐、曾以上之旨,而及於史遷,其效 又當如何也。然必分其為定、為待而附之,何居?夫古 今文詞中之有制舉業,猶百官中之有相。古今文詞, 可以無所不及,猶官人以材,可以無所不器,獨為相 不然。國朝先正之論相也,曰:「持心如水」,以義理為權 衡,而己無與焉。而其自言也,則以疾惡太深為己病。 古今文詞中之有制舉業,亦復如之。制舉業者,以題 為權衡,而己無與焉者也。疾惡太深,古人所尊事者, 尚不可以為相,況於制舉業而可以偏見偏才御題 為「我」乎?故仍舊例而分之。至於今天下之為選政者, 多仍吾意,不棄葑菲,故間搜諸《社選》,以廣吾所未備。 人因我,我亦因人,所以集眾思而示大公也。

《金正希稿序》
前人

[編輯]

制,舉業之道,與古文常相表裡。故學者之患,患不能 以古文為時文。不能以古文為時文,非庸腐者害之 也。好誇大而剽獵浮華以為古,其弊亦歸於庸腐。古 文。自周秦而後,莫如太史公遷。遷之文,近代推擬之 者,百千言而未已,而吾以為皆未得其要也。獨柳子 厚嘗序述其所用心者,而曰:「本之《太史》,以著其潔。」予 嘗因是言以考其書,竊謂遷之文,去其所載《尚書》《左》 《國》《荀卿》《屈賈長卿》諸篇,而獨觀其所序次論略者,可 謂潔矣。文必潔而後浮氣斂,昏氣除,情理以之生焉。 其馳驟跌宕,嗚咽悲慨,倏忽變化,皆潔而後至者也。 或頗疑吾信柳子之過,而以一潔盡史遷。及觀蘇明 允之論,以為遷之辭淳健簡直,蓋亦如柳子之所謂 潔者,而獨病其裂,取六經傳記雜於其間,以破碎汨 亂其體。明允蓋曰:「《尚書》《左傳》《國語》《論語》之文,非不善 也,雜之則不善也。由明允之論推之,則潔之為言,史 遷尚未之盡也。剽它人之言以足吾之書,雖史遷猶 見譏於後世,而況其它乎?又況其所剽非《尚書》《左》《國》 者乎?」予嘗以是繩今之為古文者,而因併以是繩今 之為時文者。閱《房書》得一人焉,為金正希。正希之文, 不悖於古人者多矣,而吾獨以潔蔽之,非略正希也。 天下方習尚浮腐,餖飣經語子語,以日趨於臭敗,而 正希傲然不屑也,故吾以潔為難,且又謂潔之足以 盡正希也。正希之文,浮氣斂而昏氣除,惟其潔而已。 其抑「之而奧,揚之而明,非不種種具善也。然非潔焉 無以至正希自楚而吳越,自越而燕,自燕而白下。所 著《舉子業》亦如之。」予攷其學問淺深,雖與年俱進,然 大約以朴為高,以淡為老者,則未嘗有今昔之異也。 故從鄭超宗索其藏本二百首,既錄其尤者,而又是 非其次者,以為不潔,不足以全。正希惟其戾於潔焉, 而因以正告天下,亦正希之志也。雖然,是道也,豈獨 史遷哉?韓、歐、蘇、曾數君子,其卓然能立言於後世,未 有不由於潔者也。嘉、隆以來,一二崛強剽獵浮華以 為古,此明允所謂絺繪之美,寸割而紉之,曾綈繒之, 不若是同歸於庸腐者耳,而可以為古文乎?嗟乎!正 希之潔,斤斤見於制藝,而予不能忘情如是,況有人 焉?能按歐、曾以來之旨,推其源流,與史遷合而見之 《古文辭》,其人於今日輕重當何如哉?或謂正希善浮 屠法,能空死生去來,則予不能知矣。己巳仲春日東 汝艾南英書於金華舟中。

《房書序》
金·聲

[編輯]

「制藝,薄技也,而才人出沒焉。」造物之生才也實難,然 才人出而百物為之不寧。彼不幸而有才矣。其於文 章也,言昔人之所已言,則死不為也。其言出而天下 不望風俛首而慕效焉,而以為平平也,則才人恥之。 其言出而天下望風俯首而慕效焉。而效而遂肖其 所為不敗也,則才人恥之。故才士之言不見於世則 已見必使人效效必使人,以此備獻,其醜萬狀,醜日 以甚,效日以眾,效之。既厭前者去而後者來,則又舍 其舊而新是圖。如大帥屢易軍號數更,旌旗金鼓之 倏東西前後,而莫知所奉也;如徙戶調戍,轉易無時, 師旅所過,人畜並擾,匪不有家,而不獲居其居也。嗚 呼!士之生於坊刻爛熳多聞多見之地,而以從事制藝者,何其不幸與?雖然,不幸不才矣,不能不效,才人 之所為,效焉誠醜,顧其人即不效,何能文?不效而並 不能醜,則曷如效而醜也。而鯫生短儒,又復矯矯以 號於人,吾誓不為此。夫作者誠不必其盡至,然亦必 能之,而能不為。今實未能也,而諱其不能曰「不為」,不 為則亦已矣,又復棄捐而更走於大不堪者以自命, 以為珍錯之非常食也,而反而啖其宿酒敗肉。嘻!又 甚矣!非其才效不效,兩何當哉?夫人之生,有能文不 能,文能不能,亦各若其天也。使之或喜或怒,或狂或 癡,奔命方命,得利得害,以醉夢於帖括中,而身無寧 歲,歲無虛日,誰實作之祟耶?悲夫!才人不作,亂何至 此?悲夫!何其無慈祥愷悌之心也。

《任澹公文序》
前人

[編輯]

「得道,應須慧業。」文人以深心,故其心深也。其俯仰出 入,縱橫曲折之處,皆若別有徑路,杳不與世人相涉, 世人畢竟莫能入其中也。莫入其中,故乃獨處其中, 以自通自塞,自晦自明,而因以靜觀百物之通塞晦 明以自愉也。夫物之不齊,繇來久矣。吾獨有心,而獨 有眼,而或佛我,而或魔我,而或牛馬我,吾皆不顧,而 獨以吾之去向,人皆莫知為吾學問之得力。故以行 事,則多顛倒不可解,以為文章,則多漫滅不可讀。夫 宇宙間自有不可讀之文章,患無能為之者。造物既 生此一人為之,豈終不復生一人讀之?吾不患此蒼 天之下,黃壤之上,終無能讀吾文者。吾患吾文出而 天下輒有能讀者,吾慚實甚。吾文出而天下即無能 讀,而終不克有一能讀者,吾憾焉。既生瑜,何生亮,故 國士曰無雙,奇人曰不偶。孔子遊歷天下,該師問友, 意索奇士,見天下竟無其匹,而後安心歸也。吾此語 未敢以告人也。吾以告吾澹公。澹公文近固有唾罵 者,有尸祝者;有居於唾罵尸祝之間,以為無用。如此 者;有立於唾罵尸祝之外,以為高矣,美矣。遇合則難 者,總其大意,知者謂深,不知謂晦,悲哉!夫不遇,奈何 為澹公憂。丈夫以氣奪人,畏而奉我與愛而收我者, 自不必同日語。不問知不知,政恐自茲以往,知澹公 者且濫觴也。《大梅》云:「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捨入 深居。」澹公從此又遠矣。「深心奉塵剎,願共勉旃。」外間 人本不足語此。

《大乙山房稿序》
張采

[編輯]

大士固非一代之才也。其為文辨明而起,日沒需火 而止,中間可得三十五六義。余嘗到其寓,值其衡量 文藝,見案頭卷冊紛積,大士橫據一幾,手則評閱,口 復呼叱,他事耳仍別聽,蓋五官並舉也。又大士生平 無師,五六歲時,其尊人流寓閩地,教授諸童子。一日 呼大士授以《大學》,則歷歷成誦,凡四子之書皆然。驚 問之,則云:日聞諸童子誦聲,已耳熟矣。八九歲時,偶 到外家,見亂書中《毛詩》一本,自念曰:「得無所謂經乎?」 則亟攜之歸。時尊人督令守田山下,蓋防飛鳥食穀 種也。大士則攜《毛詩》即山下,口哦心計,三日而旁通 經義,隨能自立新旨,兼亦駁難註家。大士云:「嗣後不 復再覽《集註》矣。」年近三十而為諸生,未為諸生以前 窶甚。其嫂氏刺薴以佐,仍立文限,每刺薴一縷,成文 幾首,飯熟文幾首,湯熟文幾首,相鬥為戲,輒不失度。 一日,予宿陳士業齋,大士同甘禹符、鄧左之為伴,連 床作竟夕談,娓娓數其平生,真堪傳記也。大士精於 史學,然其於《二十一史》,為日不多,而丹黃已畢。人詰 之,則云:「爾自簡有漏」義否,予所謂橫看、側看者也。又 氣力過人,方釋書卷,即能舉粗重;凡所同黨,皆其俯 視。名在天下,從未嘗有矜色。其於文,止「大力」為最深。 常自評其文曰:「此義惟大力知我。」予每曰:「大士、大力, 足稱兩大。」《麟士》云:「大士非字,實其化身臨川,蓋補陀 矣。」言雖過愛,以表崇嘉也。予薄遊其地,初以諸生服 見予,曰:「某不以弟子來,而以吏來,予則媿矣,服再爾 者,庸奴我耶?」大士笑而諾之。後常服相對,相對則質 疑經義,兼談古今。大士每豎一義,貫達文理,不為平 語。其於古今,必抵掌故實,不遺名地。恐人之議之,輒 曰:「以私干令君者,大士不男子矣。」見予二子,孝威年 十六,孝逸年十四。試之,威一日完十四義,逸完十義。 予郵其文示天如曰:「見兩郎,知大士非假,此亦罕事, 足以破疑矣。」予小草亟歸,大士為文贈予,纍纍幾萬 言。予以為非贈也,訓也,訓則志之矣。予歸不數日,而 大士登賢書。茲之選,即微賢書,子常當不肯遲予,況 增之光燄,使見形未見神者之翹翹乎?選成為序,雖 多遺忘,要序其所聞,序其「所見,序其所交與而已。」婁 東張采序。

《明歷科程式序》
張自烈

[編輯]

天子御極之四年,余游京師,蒿目天下事,思上書論 學術是非條例鄉舉里選法。困而歸。今年冬,僑吳門, 鋟洪武以來錄文竣聞朝廷詔復祖宗薦辟,嘆曰:「古 今治天下,進君子退小人而已。」制科兼選舉法,甚善。 或曰:「我國家人才放失,儒效闊疏。今士盜虛聲,率無 補當世。它懷材負氣,義,黨壘巉出,更相聖賢,其弊不牛、李、朔蜀,蠱壞宗社不止,雖勤辟薦奚益?」余曰:「否。三 代以後,孝廉辟署,限年九品,清議銓選諸科,始得卒 失,不數傳,詭謬偽雜同譏。若是者豈法弊哉?行法非 其人耳。今上思致理平,二三大臣儻慎簡人望,布列 庶寮,兼酌器使久任,採左雄、劉攽、司馬光遺議,屏一 切門品,勞舊資次,與天下更始。四方」士之賢者,科目 外度可自著見,咸激發磨厲,澡思樹立。諸不肖慚沮 退。屬是時考績嚴黜陟,天下幾幾可治,惡在辟薦,無 益人國哉!然則議者謂選舉之蠹,什伯科目,疑天下 乏人,欲概絀令典而廢之噫?何弗思之甚也。明興,專 經義,設科糊名,謄本示眾,以公士進退,繫幸不幸,非 古敷納明試意。今科「目舊矣,而保任驟復,宜得士比 隆古昔。當事塞源浚流,悖古先王官使之道,鰓鰓慮 亡,以稱上旨,何哉?」余謂薦賢責在大臣,與程士責在 考官,一也。其道存乎辨是非,信罰賞,是非明則罰賞 必,罰賞必則勸沮廣,勸沮廣則忠實進,如是而天下 不治,未之嘗聞。今學士所傳《昭代典文官錄》文職爵 名氏,犁然具在,雖忠邪後先殊轍,其間大臣銜朝命, 進退多士,蓋與今辟薦表裡,惜上焉者求之不誠,下 焉者應之以偽,苟且因循,以日趨於弊,求言語文章 之盡合,道不可得,識者所由屢廢書而嘆也。余也考 文論世,蒐十五朝程士之業,差次而是非之,點乙詮 注,蔑敢漫易。竊準古《辨材定論》之義,不阿親黨,不畏 強禦,推而之於天下,進賢退不肖,庶有裨乎?覽斯集 者,追惟祖宗朝貢士初意,深思古今廢興得失之自, 與夫是非罰賞勸懲之宜。諸大臣開誠布公,兢兢推 賢獎能為己任。而草莽中淑質貞亮之士,相率黜華, 競端學術,藏器待用。詒邦國光,則參用辟薦制科,三 代可復。而不然者,中外交蒙,名賢乖戾,議論多而成 功少。雖日講《周官》之法,如余嚮所條例,豈足以治天 下哉?崇禎乙亥冬月日。

《四書程墨文辯序》
前人

[編輯]

張子居𦬊山,選《古今論》表策竣,復刪定《國朝四書》程 墨錄文千有奇,合後先諸家之說而辯之。書成,自為 序曰:「今天下法有久而不變,行之非其人,而法不能 無弊,制科是已。言有大而近夸,察之鮮其效,而言無 補於治,謂制科盡善是已。」夫制科既已盡善,有人於 此。陳啟新請廢科目是也絀制科為無益,敢為異論不顧,而群 士大夫之說無足以勝之,何也?我太祖高皇帝稽古 定製,首重得人。洪武三年,特命天下開科,六年,謂士 罕實用,詔暫停罷,令有司察舉賢才。十七年,始定今 科舉式。嘗攷《靖難》以來,諸讜節忠義士頡頑青田、義 烏、浦江諸人,可謂制科無益歟?邇者制不逮古,士牟 寵屍位,上迺稍稍錄用制科以外之人。是時由制科 進者,率救過弗給,末由自著見,然後制科無益之說 肆,而高皇帝頒定一代之制,幾廢。不廢者幸耳。若是 而概謂之無弊,果可為定論歟?嗟乎!以三百年學較 所嘗教育課試之人數,進退以古經義之法,因循日 久,蔑有克勝任者,一旦求諸制科以外,彼其人豈盡 伊、召、周傅哉?將決裂潰敗,倍蓰科目而無復之邪?然 則今天下之視制科又何如也?以予觀,制科非無益 後世,徒守其法,語人曰:「我以遵王制雲爾,一制科足 以治天下雲爾。」舍其實而名是競,使天下日見制科 之蠹,而不見其益,議者益信以為必可廢。夫一制科 耳,聰明神聖如高皇帝,舉輒罷,罷復「舉,兢兢輔之以 保任,申之以嚴試,俟後世善師其意而已。」以故仁宗 嘗與楊文貞論其弊,意甚善。文貞顧獨以南北士宜 兼用,它無所損益。後是高文襄謂天下方重製科,宜 無限科貢,惟賢是視。然卒不能矯重,而善其法。制科 至今日弊,且有不勝言者。宋胡瑗患仕進專尚文辭, 推本古聖賢修己淑人之道,分設經義治事條科課 士。程顥論取士,欲盡去聲律小碎,糊名謄錄,一切無 義理之弊,專以行實才學升進。朱熹議復古《選舉學 較》,言所教不本於德行,所謂藝皆無用空言,欲分年 課習經史,使德成才達,而不徒為科舉之文。由是推 之,今天下具文無實,雖士習漸劘使然,抑三年中兩 闈貢舉,其所以教之,與所以進之者,不古若也。善乎 先臣崔銑之言曰:「經義視詩賦法令遠甚。然業之易 能,無假深造,少而易仕,不俟大成。」然則由今之法,欲 考德觀業,於士子記誦剽略之文,與夫兩闈考官之 取捨進退,思盡得天下通經學古、明理識務者,絜隆 古昔,與共圖吾治,蓋不待智者而知其難也。予謂制 科初場試《七義》,《本經傳》至矣。次場試論,兼問諸史疑 義四六判空文可罷。終場專策當時急務,學究擯勿 錄。中式後十日,仍覆試,彷古十科嘗試法,勿驟予官。 考官無資次,慎簡富學行能知人者充之。每歲仍察 舉沉蔚數十輩備官使,勿概以經義繩束天下。士審 如是,國家因材而覆其實,吏士重法而黜其偽,法庶 幾盡善。後世慮不逮此,區區執盡善之說以求勝,卒 使制科雖存不足恃,可勝嘆哉!雖然,復古制科之盛 有道。昔程元鳳論格心之學,謂格士大夫之風俗,先格士大夫之心術。羅從彥曰:「天下之亂,不起於四方, 而起於朝廷」,今天下豈必廢科目哉?明天子省躬端 本,慎誅賞而辨邪正。自左右大臣始,使一時制科以 內之人,激發媿奮,以求勝任。而制科外者,思有以自 見,鮮復覬倖窺窬。諸大臣復孳孳棐迪,敦勉公忠之 殊節,屏斥異同之浮言,稍變通以釐正其取士之例, 如「予鄉所聞」,以補文貞、文襄諸人所未逮,以無失祖 宗朝得人圖治初意。然後制科無益之說廢然止。天 下率由制科而治。雖萬世無弊可也。嗟乎。不思所以 無弊之由。而徒曰「制科盡善。」何益於治哉。

《詩經程墨文辯序》
前人

[編輯]

《詩》三百五篇,刪定自仲尼《序》始。卜氏漢以來治《詩》,毛 氏特著,它申、韋、韓、王、賈、馬、何、全之徒,存軼者半,說往 往雜出。後世疑《序》非卜氏作,子貢傳世,不少概見,好 事家相傳為祕閣石本義類,編次頗乖,毛氏尤與卜 《序》異同,論者齒諸關子明《易傳》,蓋疑其贗也。然古今 言《詩》,率本傳《序》。自鄭夾漈力排古《序》,紫陽輒改從今 注。明興制業家遵承功令,墨守罔敢《易》,《序》《傳》《箋》《疏》,蔑 焉無聞。京山郝氏復掊擊紫陽,詰辯詳委,斷以古《序》 《傳》為正,雜進諸家,時有異者。顧其說非制業家,稔聞 從者蓋寡。近儒言《詩》尤異是講肄師訓,繁複貫珠,與 漢詁均陋甚者觕習句讀,鑿空撰著,叛傳離經,其操 戈紫陽亂天下經術何如哉?予也敦說古學家鮮,藏 書三百篇,罕所發明。卒觀古言詩者,其進退合離如 彼,而其紆鑿繆戾如此,又未嘗不掩卷而三嘆也。夫 古之善詩莫孔孟,若說《載》《語》《孟》,至矣。卜氏近之紫陽, 傳不可廢。獨宗紫陽者,鉤穴篇章,膠固比偶,習為兩 闈應舉之文,而其文尤悖理壞體,非古作者意。詩教 寖衰,可為流涕。或曰:「制業家難與言《詩》乎?」予意《三百 篇》「持性情,匡國俗」,其旨深微,其言雅馴。離《序傳》《箋疏》 求詩,與泥《序傳》《箋疏》求詩,二者皆譏。學者專言《詩》,宜 瀏覽眾家,無失指要。專攻制義,宜獨宗《集傳》,使足以 應科,斯已矣。必欲綜《序》《傳》《箋》《疏》為制義,條棼支析,其 失也蕩。必斤斤據《集傳》窮詩,保缺守殘,其失也固。視 近儒鑿說叛經一間耳,惡足與言《詩》哉?予之成是書, 蓋合我明制科式士取士之業甲乙之,其於溫柔敦 厚之教,刺美諷勸之義,什未得一二。諸所登者,遵紫 陽,稟聖制,存經義比偶而已。其它悖理叛經之文,手 乙注者,黜之而已。若夫商、周十五國之淑慝升降,毛、 鄭、齊、魯諸家之異同,予私有折衷,即未能「仰窺仲尼 刪定之志。補序傳未逮,俟後世論次可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