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068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六十八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六十八卷目錄
易經部彙考十
明林希元易經存疑〈自序 王慎中序 洪朝選序〉
方獻夫周易約說〈自序 關直方跋〉
杜憼古易〈祝允明序〉
李鳴盛周易本義直講〈楊守陳序〉
沈爚復古易〈自序〉
陳士元易象鉤解易象彙解〈自序〉
韓邦奇易占經緯〈王賜紱序〉
韓邦奇卦爻要圖〈張思靜序〉
韓邦奇易林推用〈自序〉
韓邦奇易學啟蒙意見〈自序 蘇祐跋〉
魯邦彥圖書就正錄〈王道行序〉
李贄九正易因〈自序〉
徐師曾今文周易演義〈自序〉
孫應鰲淮海易談〈自序〉
萬廷言易說〈自述〉
顏鯨易學義林〈自述〉
張獻翼讀易韻考〈王世貞序 自序〉
葉良佩周易義叢〈自序〉
熊過周易象旨決錄〈自序〉
鄧伯羔古易詮今易詮〈史孟麟序 自序〉
薛甲易象大旨〈張袞序〉
楊時喬周易古今文全書〈自序〉
來知德周易集注〈自序 郭子章序〉
任惟賢周易義訓〈自序〉
曾士傳正易學啟蒙〈自序〉
孔學周太極辨疑〈葉春及序〉
葉山八白易傳〈自序〉
陸垹太極存疑〈自序〉
徐體乾周易不我解〈自序〉
姜寶周易傳義補疑〈自序〉
李舜臣愚谷易解易卦辱言〈自序〉
潘公恩周易輯義〈自序〉
李義壯周易或問〈自序〉
楊爵周易辨錄〈自序〉
陳言易疑〈自序 錢士升序 胡震亨序〉
金瑤六爻原意〈自序〉
袁仁大易心法〈自序〉
方社昌周易指要〈社昌子時化序〉
沈懋孝周易程朱傳義箋〈自序〉
沈懋孝周易四聖象辭〈自序〉
沈懋孝周易博義〈自序〉
孫從龍周易參疑〈王世貞序〉
沈一貫易學〈顧起元序〉
馮時可易說〈自序〉
經籍典第六十八卷
易經部彙考十
[編輯]明林希元易經存疑十二卷
[編輯]按希元自序予束髮喜窮經懼其遺忘類皆劄記既入仕中遭斥逐行跡東西散逸者有之泗水辭官始獲追修舊業稍稍就緒視學嶺表因先出四子書示
[編輯]諸生繼而入丞大理,南北更官,重以負罪南遷,風波 涉歷,干戈在念,而《易》遂束之高閣矣。乃者被廢來歸, 山居無事,念夙業未終,爰取所藏《易》說,重加刪飾,始 於辛丑之冬,越一歲而告成。定為十二卷,命曰《存疑》, 從舊也。
按王慎中序今之治經者一以宋朱考亭先生之說為宗林次崖先生所為易經存疑信於朱氏深矣前乎有言者至於此而不可加後乎有作者考乎此而
[編輯]不能易,是先生所以獨尊朱氏者也。先生以直道為 大理,守理斷獄,歷忤權勢。其謫為欽州,稍敘,遷為廣 東僉事。謀取交趾,具有謀略,雖不用而其志甚壯。《易》 之為書,於人事靡不畢備,其大者尤在於拆獄用師, 先生蓋不為徒講於《易》之文矣。
按洪朝選序自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漢唐以來訓詁術數卦氣曆象紛紛無慮數十家不無得於易之一體也至伊川程子考亭朱子生千五百年之
[編輯]後,獨抱遺經於眾言淆亂之餘,覃思研慮,得其粹精, 然後筆之於書,為程氏《易傳》,為朱氏《本義》。以視漢唐 以來諸儒之《易》,不猶霄壤哉!國朝以經術取士,士不 得兼治別經,其所以排異議、息群疑而歸之一者,何
其至也!由是以來,諸儒之治《易》者,得專肆其力於朱絲分縷析,其業愈精。而尤莫盛於吾郡之晉江,倡之以虛齋,繼之以紫峰、筍江,而集其成於《存疑》。《存疑》者, 存諸子之疑,以羽翼程、朱之傳義者也。是書為次崖 林翁著。翁仕至兩京大理寺丞,立朝有風節。其在家 手不釋卷,其學最邃於《易》,所著書多未刻。子有梧才 甫,首刻此書以惠多士,是能繼父之志者也。
方獻夫周易約說十二卷
[編輯]按獻夫自序周易者何文王之易也故曰周易古文周易者何上下經十翼各自為篇古文也何貴乎古文循古文則伏羲文王孔子之易秩然矣孰為伏羲
[編輯]之《易》?八卦是也。孰為文王之易?六十四卦與卦爻辭 是也。孰為孔子之易?《彖》《象》《繫辭》《文言》《說卦》《序卦》《雜卦》 是也。故循古文,則三聖之《易》秩然矣。傳者何?程子《傳》 也。義者何?朱子《本義》也。約說者何?孟子曰:「博學而詳 說之,將以反說約也。」博二子之說而約之,故名《約說》。 於《傳》義有去取乎?曰:安得無去取也?然則傳義有得 失乎?噫!《易》道之難言也,未至於聖人者,難乎其免矣。 《本義》之失,如謂伏羲作六十四卦,周公繫爻辭,與夫 象占卦變之說之類是也。若夫《傳》一詞一義之失則 有之,其大者無有也。然則《傳》足矣,何取於《本義》?曰:自 《本義》而通之《傳》,則無遺矣。豈惟《本義》,雖諸家之說有 可取者,亦弗遺也。然則《約說》多取邵子之說,何也?噫! 邵子其深於《易》矣乎!夫象數者,《易》之本也,故曰:「《易》者, 象也;象也者,像也。象數得則辭與意得矣。」邵子之說 於象數精矣。所謂約者,其在是乎,其在是乎?
按關直方跋西樵先生盡心於三聖之蘊會古文要旨博採程朱傳義諸說之醇乎易者而折衷於邵子一洗鹵莽支離之蔽大彰潔靜精微之全成約說一
[編輯]書凡十有二卷。嘉靖庚子夏,督撫半洲蔡公嘉其簡 明醇切,誠得作《易》要旨,而圖象尤極精到。既而以六 十四卦與《爻辭訂疑》,復出四說,如指諸掌。公欣然攜 之交南。是冬,公既戢戈櫜弓,辛丑春,爰命直方校刊 而行之。
杜憼古易一卷
[編輯]按祝允明序門人杜憼以晁氏呂氏朱子所定古易但復漢初之本未合孔氏之舊乃出己意謂羲易獨八卦象有畫無文亦未立名因重出於三代文王命
[編輯]名而作《彖》。周公作《爻辭》,《孔子十翼》以說敘雜,《彖傳》《象 傳》《繫辭》《文言》為次,亦皆有旨,此乃漢前未亂之易,古 文本也。乃定以羲皇三畫八象為一篇,《文彖》上下二 篇,《周爻》上下二篇,《孔翼》十篇,共十五篇。憼為淵孝先 生之孫,余師僉憲先生之子,志敻而行狷,篤學力貧 不苟詣,一人一事,游神風埃之上,有軒舉霞外,想奇 士也。
李鳴盛周易本義直講〈闕〉卷
[編輯]按楊守陳序四聖之易自漢以來傳注無慮數百家惟宋程子之傳朱子之本義並行於世國朝選士之制治易必兼傳義士遵之久矣至於近時乃往往廢
[編輯]「《傳》而專《本義》」,豈謂《傳》《義》有得失而取捨之哉?惟以傳 詳義簡,競務簡以利捷耳。夫士不能博通五經,而各 治其一,已愧於古,況治《易》而不兼《傳》《義》,惟簡是務,益 趨於陋矣。暨其幸得一官,則併其簡者亦視之如弁 髦,棄不復顧,其能仕而學者幾何人哉?是皆可慨已! 天長縣學教諭李君鳴盛,蚤受《易》於其父,長而講習 不已。既被鄉選,以憂居家,取《易》溫習,因以平昔所見 聞諸說,纂集成文,名曰《周易本義直講》時僅及《繫辭》 而已。逮起家官天長,則又及上、下二經,踰兩年而畢。 乃因其鄉人修撰傅君曰川寓書請余為序。其言大 抵主《本義》而賓傳,皆循循然不敢越矩矱之外。蓋欲 以示其徒。處則為橫舍講解之資,出則為場屋文辭 之用,其用志亦勤矣。余少嘗治《易》,間作舉子文字,亦 主義賓傳。暨擢第歸,益味經旨,著《易私抄》,所見有異 於前時。蓋以《易》為卜筮用,而非為卜筮作者。伏羲則 《河圖》而作,《易》,所以順性命之理也。大禹則《洛書》而作, 《洪範》,所以敘彝倫之道也。《圖》《書》非為卜筮而出,《易》《範》 豈為卜筮而作?尚占惟《易》之一道稽疑特《範》之一疇 耳,《易》豈《火珠林》之比哉?程子作《傳》,實探伏羲之精,以 發性命之理,蓋不但衍《周經》而已。朱子謂程《傳》義理 至備,象數猶欠,故作《本義》,推象數而明占筮,其辭尚 簡,不過補《傳》之不足耳,學者豈可廢《傳》而專《本義》哉? 且《易》道廣大,無所不備,非博學詳說不足以究之。諸 家之說。百氏之書。皆當取而不廢。則庶乎得《易》之道 矣。李君尚進於此哉。
沈爚復古易十二篇
[編輯]按爚自序古易十二篇羲文周孔舊文也漢人以傳解經因附傳於經古易遂廢實造端於費氏卒成於鄭氏王氏學者罕睹全經孔子翼易之旨泯矣晁氏
[編輯]二,呂氏始正之,蓋得於《漢藝文志》焉。而呂氏之更定, 為得朱子所因以作《本義》者也。朱子嘗病分經合傳, 而羲、文、周公之經有拘執一端之弊,孔子之傳遂亂 其音韻而不可讀,故《本義》主象占而用其本,《本義》所由名也。自董氏楷以《本義》分附程《傳》,今之《本義》因紊 其次;《彖》《象》諸傳之注錯亂附記,了不可解,病孰甚焉! 三聖人之述作,二三大儒正之而不足,世儒亂之而 有餘,何俗之易同,而古之難復如此爚?髫年受《易》,輒 疑今文、古文之雲,質之師友,久而後知朱子《本義》次 第非其故已,主程子《易傳》,而析《本義》以從之。先儒之 已誤,顧《本義》自為書,而可以今文紊之,故不辭僭妄 而刊正之也。今文於《易》不加損,古文於《易》不加益,特 欲學者復見聖賢之舊耳。抑呂微仲復《古經》於數百 年之後,晁以道、呂伯恭繼之,朱子遂信以為定本,則 爚之妄舉,寧不有取之而薄乎其罪者哉?
陳士元易象鉤解四卷易象彙解二卷
[編輯]按士元自序孔子曰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今觀泰否剝復損益夬垢之相次也陰陽消長治亂存亡之機微矣先儒傳注論義理不論
[編輯]禍福,慮人以卜筮淺《易》也。發明彖爻非不顯著,而取 象之由則略而不論。夫文周繫辭觀象以闡吉凶,占 者玩辭稽象以定趨避,朱晦庵、張南軒善談《易》者,皆 謂互體、五行、納甲、飛伏之數俱不可廢,豈不豁然於 蓍變,而歉然於傳經哉?蓋文周彖爻,雖非後世緯數, 瑣碎拘拘互體、五行、納甲飛伏也,而道則無不冒焉。 傳注者惟以虛元之旨例之,有遺論矣。往予為《彙解》 三卷,括其大凡,而舊所謬承,尚闕質問者,茲則述之 簡篇,題曰《鉤解》雲。鉤,曲也,轉,取也,本無所見物而旁 通者也。若夫陰陽消息,治亂存亡之幾,其何能解哉?
韓邦奇易占經緯四卷
[編輯]按王賜紱序先生自入仕歷四十年罷免里居者四故士多從之遊嘉靖己酉春先生自撫晉歸紱以易往就學焉甲辰先生起總河道紱南宮不第歸卒業
[編輯]門下先生以占變語紱,且命以三百八十四變為經, 四千九十六變為緯。經者,《易》爻辭,緯取《易林》附之。占 則一以孔子占變為主。且曰:「《易》取變爻皆九六,不變 則七八也。《易》無七八之爻,何自而占?且於孔子之旨 違焉。」紱乃與張子士榮次第成編。士榮者,先生外孫。
《卦爻要圖》〈闕〉卷
[編輯]按張思靜序苑洛先生里居思靜往受易焉先生曰孔子大聖也加數年可以學易易豈易言哉然欲學易先以卦爻始取卦爻三變圖說授思靜思靜拜手
[編輯]曰:「卦爻之變,盡於是矣。伏羲之卦,自一而二、二而三、 三而四、四而五、五而六,成六十四矣。孔子三而三之, 則亦六十四矣。」先生畫二圖而合之。夫生卦之序,士 子之常談也。至於伏羲,一加之孔子,三加之生序,先 後無不脗合,則發自先生也。此一變也。夫子三而三 之,相盪為六十四,士子之常談也。以八卦三爻各三 「變,各為八卦,為六十四,則發自先生也,此第二變也。 一卦盡六爻之變為四千九十六卦,此士子之常談 也。以六畫之上再加六畫,即與四千九十六變合,且 以制用者,則發自先生也,此第三變也。嗚呼!盡之矣!」 先生曰:「義理無窮,安知此外更無變乎?姑藏之,以俟 精深君子焉可也。」
《易林推用》〈闕〉卷
[編輯]按邦奇自序五星連珠日月合璧所謂七曜齊元之法數之始也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一歲天運之全數也微杪不盡餘數也三百四十八一歲月運
[編輯]之數也。三百六十者,六甲相乘,六甲之全數也。月甲 之數,非造化之正,而聖人兼取之者,乾坤之大用也。 今夫端陽之日,非五氣之五日也。諸家之術,用之必 驗,六甲非氣之全,自古紀數必用者,乾坤之用,不可 遺也。數雖萬變不齊,然實不過於三元,再倍而六得 全日三百六十六,雖曰日之所餘,歷不能齊,於全日 無損焉,聖人倚數於此矣。是數也,以天運為體,以月 運紀年,以甲子紀日,歲餘三,時四,餘益,〈闕〉「支幹起於 兩上元之首,三百六十年一運之始,推自《坎》中焉。直 日之爻,千歲可坐而致矣。」為京氏學者,此其階也。
《易學啟蒙意見一名易學疏原》四卷
[編輯]按邦奇自序夫易理象辭數而已矣易以理為本數者計乎此者也象者狀乎此者也辭者述乎此者也圖書者理之輿也辭之方也數之備也象之顯也是
[編輯]故聖人觀象以畫卦,因數以命爻,修辭以達義,極深 以窮理,《易》以立焉。自夫子稱相盪,而先天之義微微 之者,後儒失之也。夫相盪者,自八而六,十四者也。先 天者,加一倍者也。其本同,其末異,其生異,其成同,而 漢以下,莫能一焉。宋邵康節氏自八而十六,自十六 而三十二,自三十二而六十四。朱晦庵氏為之本,圖 書為之原,卦畫為之明,蓍策為之考,占變於是乎《易》 之先後始有其序,而理數、辭象之功懋矣。奇也,魯而 善忘,誦而習之,有所得焉,則識之於冊,將以備溫故 焉;奇也,愚而少達,思而辨之,有弗悟焉,則自為之說, 將以就有道焉。是故為之「備其象,盡其數,增釋其辭」 矣。理則吾末如之何也?
====按蘇祐跋盈天地惟氣而理寓焉乃備諸易矣是故====「洩精呈祕莫大乎圖書,制器尚象莫大乎卦畫,成能 利用莫大乎蓍策,趨時通志莫大乎變占。圖書不本 則元虛淆矣,卦畫不原則讖緯亂矣,蓍策不明則功 化滯矣,變占不考則趨避疑矣。淆焉亂焉,滯焉疑焉, 《易》之道窮,聖人之志衰,民生何利焉?造化之用不幾 息乎?是君子之憂也。」苑洛先生早承家學,極研《易》道, 乃著是編。首本圖書,以溯其源,次原卦畫,以崇其象; 次明蓍策,以極其數;次考變占,以達其用。《易》之用廣 矣。舊嘗刻諸河東,原卦畫缺焉。茲乃大備。刻諸上谷, 與同志者共焉。
魯邦彥圖書就正錄一卷
[編輯]按王道行序睢陽魯朝選登第授行人以終養歸十餘年事親之外殫思六籍讀易有得爰著是編大傳言太極濂溪先生以無極贊之參以五行真為不類
[編輯]象山非之,不害其為象山。然則朝選今日之所論辨, 初何嫌於異同哉?至謂太極不可見,圖兩儀以見太 極,深得古人之意。且衍為四象八卦,無不脗合。他如 論圖書之理,駁先儒五行經緯之說為非是;以八卦 輪轉,明逆順之序,謂《易》道主變不主生,與夫性善之 說,皆平正精確,足以羽翼大《易》無疑也。嘉靖丙寅二 月。
李贄九正易因四卷
[編輯]按贄自序易因一書予既老復遊白門而作也三年就此封置筴笥上濟北讀易於通州馬侍御經綸之精舍晝夜參詳更兩年而易因之舊者存不能一二
[編輯]改者且至七八矣。侍御曰:「樂必九奏而後備,丹必九 轉而後成,《易》必九正而後定,宜仍舊名《易因》」,而加「『《九 正》』二字。」予喜而受之,遂定其名曰《九正易因》也。
徐師曾今文周易演義十二卷
[編輯]按師曾自序余用古文周易作演義以俟好古君子復取今文錄之以為是編蓋經傳之亂久矣漢魏而下千有餘年未聞有正之者至宋始定於呂氏然惟
[編輯]朱子崇信之,而一齊眾楚,卒不能廣其傳。嗚呼!何其 難也!方今朝廷之頒布,有司之貢舉,學官之藏,閭童 之習,率用今文,而余欲以古文變之,勢必不能。此是 編之所為錄也。《本義》之書,其文簡略,其旨微奧,驟而 觀之,猝未見有不合者,而不知毫釐之差,謬以千里, 不可不擇也。余為是書,搜括百家,諮訪眾說,而折衷 於朱子。前後十年始獲脫槁。然中多未定,未敢傳諸 人。間出以質會稽士人,遂刻諸杭。邇來謁告家居,藥 物之餘,重加修改,友人董朝獻請刻以傳。余方悔初 本未定而誤行也,遂不辭而𢌿之。隆慶戊辰七月。
孫應鰲淮海易談四卷
[編輯]按應鰲自序易以著天地萬物之理天地萬物之理妙於人心古之聖人生而明諸心矣欲人人皆明諸心於是作易自經之意晦於是諸儒為之傳愚自學
[編輯]「《易》,嘗求諸儒之說於《傳》,求諸聖人之說於經,未窺測 也。已乃因《傳》以求《經》,因《經》以求心。噫嘻!天地得《易》,以 清以寧;萬物得《易》,以生以成。吾人得《易》,上下四方,往 古來今,罔不畢臻。」心之理若是,至精至純,至大至一 也。得其心,斯得其理矣。繼自今,請終身是《易》也夫。隆 慶二年戊辰中秋日。
萬廷言易說四卷
[編輯]按廷言自序廷言少讀程先生易傳頗通其辭山中三十年端居深玩時亦或通其意懼其忘也因銓次而識焉以備觀省終吾身而已矣蓋困而不學民斯
[編輯]為下倘亦附於《困知》之後也可。萬曆庚寅長至日。
顏鯨易學義林十卷
[編輯]按鯨自述易之為書包含萬理義更四聖象數具陳已無餘蘊後儒紛紛之說非無所見終墮偏枯惟伊川傳辭博義該神理兩得說莫辨於此矣朱子復本
[編輯]占法作《本義》,竊謂《易》不專為卜筮之書,《易》有君子之 道四焉,以卜筮者尚其占,特四中之一耳,今故悉遵 程傳解《易》之法,間采《本義》,列位傳後。
張獻翼讀易韻考七卷
[編輯]按王世貞序治周易者伊川傳理紫陽傳數而他註疏盡廢余友張幼於獨能於二傳註疏之外援故發微而為三易說業已行矣幼於復謂古卜筮之書未
[編輯]嘗不韻。其為龜者,如懿氏之卜妻,楚丘之卜子,晉獻 之卜姬,秦徒父之卜戰。而為《易》者,若晉史之筮成王、 東方朔,管輅之「射覆」「京房」,焦贛之係𦅸,皆渢渢可誦, 何獨至於文周為不然。於是訂其韻之正者,盡搜他 史籍,而援其韻之古者與可葉者,則文周之卦𦅸辭 且十九,而吾夫子之彖象亦且得十之六,名曰《周易 韻考》,而屬序於余。余謂古之通於《詩》者,寧獨《易》也。惟 《書》辭亦然。以堯、舜、禹之相禪受,少者數言,多者數十 言,又與益稷、皋陶相訓戒,皆有韻,而竟以賡歌終之。 故《樂記》云:「歌者,長言之也。說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 長言之。」夫《易》以道陰陽,陰陽之用,通於五音十二律, 而聖人之係言,有不可諷詠者耶?世人名治《易》,居恆 守訓,故為文辭取仕宦其最上者,玩消息盈虛之理以自成其德。凡二端盡之矣,何暇考韻。雖然,余竊憫 「幼於」之意,而稍著其用世。毋以元之例覆瓿可也。
按獻翼自序昔人謂古之文章自合律度未主音韻然音韻之正皆本之諧聲有不可易者尚書賡歌五子之歌仲虺之誥佑賢輔德伊訓聖謨洋洋洪範歲
[編輯]月日時皆韻。《周禮量銘》祭侯文,鄭注,「如某之言某也」 之類,皆韻。《禮記曲禮》「將即席」,《禮運》「後聖有作」,《樂記》子 夏對樂、孔子閒居五起,皆韻。鄭注寓韻與《周禮注》同。 然則《周易象》《小象》《雜卦爻辭》,孰非韻耶?信乎聖人之 聲為律也。余所記憶為《易》音者三人,王肅、李軌、徐邈 《音譜》,則沈熊是《易》,未嘗無韻,惜其書不存,無由考證。 焦贛《易林》,法古爻辭,無不韻者。揚雄《太元》擬《易》亦韻, 以此言易韻可徵矣。韓愈《元和聖德詩》,與此日足可 惜,皆止用一韻,擬《史記龜策傳》而作。論者謂能讀龜 策,則能讀此詩,能讀此詩,則能讀張藉祭愈詩,韻可 弗知哉!至朱子注《易》有之,葉韻可見。又云:「今以韻讀 之」,良是。又云:「考上下韻亦不葉。」魏了翁云:「易經皆韻。」 然則宋儒讀《易》,又何嘗無韻耶?余學一先生之言,所 專羲經,竊注三《易》以解此經,而未得其讀也。再考毛 氏之學,如「弋言」「加」之,加葉「時」、「孤」二音,「其新」「孔嘉」之葉; 「宜俄」二音,如「反收」之,收葉「守」、「狩」、「寥」三音,「亨以」「騂」、「羲」之 葉。〈闕〉「翕」二音何?疑《易》韻之紛紛也。且秦漢以來,字書 未備,既多假借,而音無反切,平仄皆通用,如慶雲、卿 雲、皋陶、咎繇之類,庶可以讀《易》矣。予稍定其韻,廣引 證之門,舉胸臆之論所未喻者,以待來茲。噫安得如 沈約者,而賞王筠之辨雌霓哉?
葉良珮周易義叢十六卷
[編輯]按良珮自序自漢至今專門易學不啻百有餘家或傳象數或明義理或推之互體卦變五行求其真有以見天下之賾之動得四聖人所不傳之祕者什無
[編輯]二三焉。乃於百有餘家內摘取精要者,彙為是編,仍 以子朱子《本義》冠之端首,蓋以其兼明象占故也。至 若程《傳》則備書而不敢有所刪節,釐為若干卷。僭不 自量,輒綴測語附之章末,名曰《周易義叢》。用傳同好, 聊備千慮一得之採擇雲。嘉靖二十六年秋九月。
熊過周易象旨決錄七卷
[編輯]按過自序易之始終獨有象爾學者猥稱畫前易豈非祗以為異哉昔者聖人類萬物之情象其物宜物有萬不出陽陰奇偶之畫也是謂儀象故生八卦以
[編輯]象吉凶。是故《易》者象也。八卦成列,象在其中,奚啻天 地風雷山澤水火哉?即陰陽消長盛衰之間,觀其所 乘,而吉凶大業莫能違也。樸斲風漓,後聖乃廣為之 象以開物,開而正名,當物因其自然,故曰「象者像也。」 象有數,故曰「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象有辭,故曰「彖 者言乎其象。」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是數與辭皆出 於象也。辭有吉凶悔吝,皆謂之象。吉凶者,得失之象 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彖》爻所同也。四者不為象而 為占,何其不察聖人之言耶?其所謂變化者,進退之 象也;其所為剛柔者,晝夜之象也。爻所獨也。異哉!後 世之說曰「此為象,此為占」,既又曰「戒占。」嘻,亦已支矣。 或又曰「此為意,此為言,為象為數」,豈不益甚哉。昔韓 宣子適魯,見《易》象,明古統彖爻為象也。「居則觀其象 而玩其辭」,居則本卦不變言,故曰「所居而安者」,《易》之 象。古為象,今為序,繇字誤也。「動則觀變玩占」,動謂之 卦,故曰「所變而玩爻之辭」,亦緣字誤,轉變為樂矣。得 其不變者則占彖,得其變者則占爻,辭皆象也,象皆 占也,占皆象也,又可分象占哉?有不得其說者,則曰: 有占無象,象在占中;有象無占,占在象中。嘻!支矣。是 故《易》非獨言與數,其意亦皆生於象而已,故得稱象 之意,象之言,象之數。書不能盡言,言不能盡意,立象 盡意,則辭可略矣。今大象旨者,猶為因辭求象之道 耳。是故有一卦之象,有一爻之象,自其變者觀剝《彖 傳》曰「觀象。」觀也者,觀卦也。二陽之卦,剝五所自變也, 一卦論變之例也。《蒙》六五童蒙之吉,巽以順也,巽者 巽卦也,五變則上體巽,一爻論變之例也。在《履》而當 夬位曰「夬《履》」,在《兌》而當剝位曰「孚《剝》。」《否》九五稱「大人」 與《乾》同,《中孚》九五稱《攣孚》與《小畜》同,此四爻者皆曰 位,正當兼取兩卦相當之例也。《歸妹》以恆,用恆之道, 以初三易位者也。《乾》九四乾之《小畜》,《小畜》之中又有 《兌》、離,故曰「革」,是變之又變也。《萃》六三,上巽三五互一 卦之例也。《泰》六五,《歸妹》中四爻互二體之例也。雜物 撰德,非其中爻不備之謂也。於是而正名百物亦足 矣。商瞿始受《易》孔子。瞿所為學,今即無知者。史稱瞿 後有數家,皆以象數為宗,而王同始為書,丁寬、服生 皆著象數篇,亦以費氏廢矣。惜哉!王弼尚名理,隋興 遂為中原師。邢恕等益欲忘卦棄畫,王濟有言:「弼所 誤者多,何能頓廢先儒?」濟言是矣,然本先儒自《淮南 九師》,虞、荀、崔、陸之徒,煩瑣猥曲,億而時獲,非能盡合 卦爻陰陽之義。顏氏《庭誥》乃雲馬、陸得其象數,此亦 耳食,何異李鼎祚《集解》及《釋文》《詩》、二禮、《春秋義疏》《後 漢書》《文選注》?康成說往往散見,朱子發、郭子和、丁易東吳幼清及道者流,《周易鉤深圖》等,世多傳有,其書 皆得失參半。黃楚望最後出,最以象學自名,其言曰: 「古者占筮書即卦爻,取物類象,懸虛其義以斷吉凶, 上古聖神所為,自然之理也。立辭者時取以明」教。九 簭法亡,簭人所掌者不復可見,而象義遂不可復通。 如楚望言,是古未嘗無類例矣。今沿辭而求,《翼說》廣 八卦之象具在,在學者引信觸類耳。雙湖胡氏乃云: 「孔子取八卦象,有括文王、周公、彖爻例者,有自括大 象例者,又有於《說卦》別取者。」胡氏於《象》,豈可謂會通 於簭人所掌之遺乎?若楚望象外之象,竊意謂陰陽 盛衰,即所乘而生大業者,本無言之《易》。蓋今象之源, 亦時露其微,不欲比同而語,使讀者更增塗轍。程朱 《易》學官盛行,童而習之,當二先生時,其為工力深矣。 要其舍象,非《易》之全也。豈惟非《易》之全,將使人如燕 相說郢書者矣,故在讀焉而擇之。或云:「象一定,則裁 成何寓哉?」曰:「天人一也。鄭顓天王乃顓人,學徒病之 久矣。有能類萬物之情,會其一源,出入以度,外內而 知懼者,是《易》之道,斯其為己《易》也。道術裂,百家出,多 緣起於陰陽,可推而通,《易》為無害也者與。始近而末 遂遠者,亦間附焉,以見《易》蘊,猶曰在學者引信觸類 以辨之耳。乃若道器太極,說有不同古先者,約文申 奧,據《易》證焉,庶明達省之,有以相發,其要不越乎類 物之情,象其物宜云爾。其升陽子數四,則本《易》外別 傳。然道貫物我,施由身始,亦不可廢也。援類例推而 麗之,共諸里師,具訓蒙士,有罪我者,期其諒只。若俟 來今以求知,則默而成之。非夫古人,其孰能獲我心 者乎?嘉靖辛亥二月。
鄧伯羔古易詮二十九卷今易詮二十四卷
[編輯]按史孟麟序吾友鄧孺孝少治博士家言心不懌而攻詞賦繼又少其技而歸之六經六經中尤喜易自漢暨明自註疏傳義而外靡所不窺當於心輒書人
[編輯]所未發,輒附以己意。其說百家,理在則不畫一而求, 言善則不因人而廢,竭力於茲者,蓋積有日月矣。先 是輯今人言為《今述》若干卷,藏於家。茲乃裒古今人 言及己所論著合為一帙,命曰《易詮》。孺孝曰:詮,具也; 擇,言也。言具古今,擇鑒美忒,蓋竊附乎述以傳經,孺 孝之旨深矣哉!
按伯羔自序按說文詮擇言也古今說易何啻數百家何啻數萬言言人人殊所貴擇善而執合異而同矣予少為諸生攻尚書迨今五十當學易之年詮次
[編輯]成帙為《上、下經》若干卷,為《彖》《象》《繫辭》《文言》《說卦》《序卦》 《雜卦》諸傳若干卷,一遵東萊古《易》。其《外詮》則以廣未 盡之旨也。嗟乎!「醯雞遊罋中,蚍蜉撼大樹」,並取譏往 哲。不佞為此學也者,徒憎口耳。
薛甲易象大旨八卷
[編輯]按張袞序古者聖人之作易也與天地準設卦明象觀爻立辭而陰陽之賾剛柔之變盡矣薛君應登生千載之下有志於聖人之學覃思研精深於易解每
[編輯]卦之下,列傳與爻,證以文言。言必有斷,斷必有義,或 以類求,或以出於其類之外,錯綜交互,而變化行於 其中。爻以二五為中為正,有得其時,則位皆不當,而 曰「中行」,曰「可貞」,不得其時,則位皆中矣;而曰「貞凶」,曰 「貞厲」,神而明之,時之義大矣。薛君讀《易》十有餘年,蚤 夜以作,食寢與俱,始克成編,刻而傳之。自題曰《易象》。 大旨曰:「象者,《易》所自有,非有加也。」曰「大旨者,括其諸 說,讚以微言,止以明象而已矣。」此薛君之志也。
楊時喬周易古今文全書二十一卷
[編輯]按時喬自序書記於史臣詩採於史氏春秋記於國史禮記魯論為孔門弟子傳錄皆非聖人手著聖人手著者惟易也自費氏分傳附經而古易亡王弼作
[編輯]傳,而象數亦亡,《易》道微極矣。宋周子明《易》有太極,作 《易通》。授二程叔子,著《易傳》。邵子《得圖方外》,著《觀物內 外篇》。朱子著《本義啟蒙》。四聖五儒,合而功重,全《易》矣。 乃程明辭、朱明蓍,於象尚略。元吳草廬明象混互,體 理未瑩,獨變占無言者。先人嘗著略曰:「以正觀自太 極而儀、而象、而卦,重而四、而五,而六畫,是為羲《易》。六 十四卦先乎天而為言也,正而反也,變也。以反觀自 六畫而五、而四、而卦、而象、而儀,主乎太極,是為《周易》。」 六十四卦後乎天而為言也,反而變也,通也。合之正 反變通,一畫也,先後一天也,不可岐而二之,二之非 《易》也。先人第言畫理,未暇闡義。喬不肖自隆慶庚午 屢假山中,取自漢至今儒論著考據闡之。乃以經傳 十翼古篆書之復古文,漢儒所分經傳楷書之從今 文,朱子《啟蒙注釋》補備復蓍法,各著論例於前。自漢 至今,諸儒言各存之者,傳《易考》,又附《龜卜考》,合名《周 易全書》。述卦系第一,卦理第二,卦數第三,卦占第四, 卦象第五,卦變第六,卦辭第七,卦贊第八,以上統於 全卦者也,述卦體第九、《卦位》第十、卦主第十一,《卦德》 第十二以上,分於各卦者也。述卦名第十三,卦字第 十四,卦韻第十五以上,見於全體各爻者也。述卦序 第十六,《卦義》第十七,《卦圖》第十八,《卦說》第十九,《卦學第二十。此二十篇,盡全《易》之旨。凡二經、四《傳》、十翼,首 復古文,又從今文,各考訂注釋之,又舉所以注釋,述 凡例冠於前。喬於此三十餘年,稿凡數十易,尚未敢 以自信,妄謂可信於群聖諸賢之心哉。
來知德周易集注十六卷
[編輯]按知德自序乾坤者萬物之男女也男女者一物之乾坤也故上經首乾坤下經首男女乾坤男女相為對待氣行乎其間有進有退有往有來有常有變有
[編輯]吉有凶,不可為典要,此《易》所由名也。盈天地間莫非 男女,則盈天地間莫非《易》矣。伏羲象男女之形以畫 卦,文王繫卦下之辭,又序六十四卦,其中有錯有綜, 以明陰陽變化之理。錯者,交錯對待之名,陽左而陰 右,陰左而陽右也。綜者,高低織綜之名,陽上而陰下, 陰上而陽下也。雖六十四卦,上乾坤、坎離、大過、頤、小 過、《中孚》,八卦相錯,其餘五十六卦皆相綜而為二十 八卦,並相錯八卦,共三十六卦,如《屯》《蒙》之類,雖《屯》綜 乎離,《蒙》綜乎坎,本是二卦,然一上一下,皆二陽四陰 之卦,乃一卦也。故孔子《雜卦》曰:「《屯》見而不失其居,《蒙》 雜而著」是也。故《上經》止十八卦,《下經》止十八卦。周公 立卦辭雖曰「兼三才而兩之」,故六,亦以陰陽之氣,皆 極於六。天地間窮上反下,循環無端者,不過此六而 已,此立六爻之意也。孔子見男女有象即有數,有數 即有理,其中之理,神妙莫測,立言不一而足,故所繫 之辭,多於前聖。孔子沒,後儒不知文王、周公立象,皆 藏於《序卦》錯綜之中,止以《序卦》為上、下經之次序,乃 將《說卦》執圖求跡。自王弼掃象而後,注《易》諸儒皆以 象失其傳,不言其象,止言其理。本朝纂修《易經性理 大全》,雖會諸儒眾注成書,然不過以理言之而已。均 不知其象,不知文王《序卦》,不知孔子《雜卦》,不知後儒 卦變之非。於此四者既不知,則《易》不得其門而入。不 得其門而入,則其註疏之所言者,乃門外之粗淺,非 門內之奧妙。是自孔子沒而《易》已亡至今日矣。四聖 之《易》,如長夜者二千餘年,不甚可長嘆也哉!夫《易》者, 象也;象也者,像也,此孔子之言也。曰:「像者,乃事理之 彷彿近似,可以想像者也,非真有實事也,非真有實 理也。若以事論,金豈可為車?玉豈可為鉉?若以理論, 虎尾豈可履?左腹豈可入?《易》與諸經不同」者,無此事, 無此理,惟有此象而已。有象則大小、遠近、精粗之理 咸寓乎其中,方可彌淪。天地無象,則所言者止一理 而已,何以彌淪?故不知其象,《易》不注可也。又如以某 卦自某卦變者,此虞翻之說也,後儒從而信之。如《訟 卦》「剛來而得中」,乃以為自《遯》卦來,不知乃綜卦也。《需》 《訟》「相綜」,乃《坎》之陽爻來於內而得中也。孔子贊其為 天下之至變,正在於此。蓋《乾》所屬,綜乎坤,《坎》所屬,綜 乎離,艮所屬,綜乎巽,震所屬,綜乎兌,乃伏羲之八卦, 一順一逆,自然之對待也,非文王之安排也。惟《需》《訟》 相綜,故《雜卦》曰:「需不進也,訟不親也。」若《遯》則綜《大壯》, 故《雜卦》曰:「大壯則止,遯則退也。」見孔子於《雜卦傳》昭 昭如此,而乃曰:「訟自遯來,失之千里矣。」德去孔子二 千餘年,且賦性愚劣,又居僻地,無人傳授,因父母病, 侍養未仕,乃取《易》讀於釜山草堂,六年不能窺其毫 髮,遂遠客萬縣深山之中,沉潛反復,忘寢忘食,數年 而悟伏羲、文王、周公之象,又數年而悟文王《序卦》、孔 子《雜卦》,又數年而悟卦變之非,始於隆慶四年庚午, 終於萬曆二十六年戊戌,二十九年而始成書,正所 謂「困而知之」也。既悟之後,始知《易》非前聖安排穿鑿, 乃造化自然之妙,一陰一陽,內之外之,橫之縱之,順 之逆之,莫非《易》也。始知至精者《易》也,至變者《易》也,至 神者《易》也;始知《繫辭》所謂「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錯 綜其數,非中爻不備,二與四同「功,三與五同功」數語, 及作《說卦》《序卦》《雜卦》於《十翼》之末。孔子教後之學《易》 者,亦明白親切,但人自不察,惟篤信諸儒之志,而不 留心詳審。孔子《十翼》之言,宜乎長夜至今日也。《注》既 成,乃僭於伏羲、《文王圓圖》之前新畫一圖,以見聖人 作《易》之原。又畫《八卦變六十四卦圖》,又畫《八卦所屬 相錯圖》,又畫《八卦所屬自相綜,〈文王序卦正綜圖〉》,又 畫八卦四正四隅相綜。《文王序卦雜綜圖》,又發明《八 卦方正》及上下經篇並各字義,又發明《六十四卦啟 蒙》,又考定《繫辭上下傳》,又補定《說卦傳》,以廣八卦之 象,又改正《集注》分卷,又發明孔子《十翼》。其注先訓釋 象義、字義及錯綜義,後加一圈,方訓釋本卦本爻,正 意,象數言於前,義理言於後。其百家注《易》諸儒雖不 知其象,不知序卦雜卦及卦變之非止言其理,若於 言理之中間有不悖於經者,雖一字半句,亦必採而 集之,名曰《周易集注》。庶讀《易》者開卷豁然,可以少窺 四聖、宗廟百官於萬一矣。
按郭子章序易之為書潔靜精微古今稱知易者在漢則揚子雲在宋則邵堯夫揚之言曰宓犧氏綿絡天地經以八卦文王附六爻孔子錯其象而彖其辭
[編輯]然後發天地之藏,定萬物之基。邵之言曰:「太極既分, 兩儀立矣。陽交於陰,陰交於陽,而生天之四象。剛交於柔,柔交於剛,而生地之四象。八卦相錯,而後萬物 生焉。」夫二子之言,非意之也。天地間惟陰陽兩端,獨 陽不生,獨陰不成,其氣不得不錯。天道下濟,地道上 行,其氣不得不綜,自然之運也。伏羲氏仰觀象於天, 俯觀法於地,而作《圓圖》。圓圖者,一左一右之形也,雖 未名錯,而錯義已備。文王繼伏羲,分《上經》為十八,分 《下經》為十八,而作《序卦》。《序卦》者,一上一下之說也,雖 未名綜,而綜義已備。孔子讀《易》,韋編三絕,鐵擿三折, 窮年兀兀,至於五十,始悟伏羲《圓圖》為錯,悟文王《序 卦》為綜。故曰:「錯綜其數,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嗚呼, 盡矣。顧象極於錯而未知所以錯,象極於綜而未知 所以綜,即孔子未明言也。王弼掃象,范甯比之桀紂。 伊川專治文義,不論象數,自雲止說得七分。朱子直 雲象失其傳,理會不得。如子雲綿絡經錯之語。堯夫 陽交陰交之訓,似上契羲文,下闡孔氏,又且訾為覆 瓿,譏為玩世。上下二千年,《易》象悠悠,真如長夜。余友 來矣,鮮起自梁山生子雲之鄉,學堯夫之學,一舉孝 廉,絕意軒冕。晚入求溪萬山中,研心圖象,積三十年 而《易》注始成。其言曰:「錯者陰陽相對,陽錯其陰,陰錯 其陽,如伏羲圓圖乾錯坤,坎錯離,八卦相錯是也。」綜 即今織布帛之綜。一上一下,如《屯》《蒙》之類,本是一卦, 在下「為《屯》,在上為蒙,載之文王《序卦》是也。定天下之 象,如乾坤相錯,則乾馬坤牛之象名;震艮相綜,則震 雷艮山之象名」是也。雖然,此猶得之圓圖《序卦》中也。 其論八卦相錯,為乾坤、坎離、《大過》、頤、小過、中孚,有四 正,錯有四隅錯。論綜有四正,綜有四隅綜,有以正綜 隅,有以隅綜正。論象有卦情之象,有卦畫之象,有大 象之象,有中爻之象,有錯卦之象,有綜卦之象,有爻 變之象,有占中之象。論變如「《乾》初變即為《姤》,《兌》初變 即為《困》,《離》初變即為《旅》,《震》初變即為《豫》」之類,皆抒千 古所未發。上而「元黃、雨雲,下而龍馬龜羊,巨而國家 平陂,細而臀膚、天劓,微而復道、履道,顯而鳴謙、鳴豫, 一一從錯綜來」,其言似揚之綿絡經錯,而無太元之 艱深;其旨似邵之陰交陽交,而絕《皇極》之枝蔓。使王 弼、程、朱諸子見之,象不必掃,理自能會予謂矣。鮮《易》 注繼往開來,亙百代而一見者也。其自謂孔子沒而 《易》已亡,若至今日始明,豈虛語哉?嗟嗟!子雲見嘲劉 歆,而桓譚、侯芭謂其必傳;堯夫見嫉於秦玠、鄭夬,而 司馬君實以兄事於洛中。余不佞,結交矣鮮,今且白 頭。所為「求溪」,桓侯司馬,非余而誰?後世有來矣鮮,當 謂知言矣。
任惟賢周易義訓十卷
[編輯]按惟賢自序周易本義著於朱子而非朱子之私言也義訓則本義之所有者加之訓釋焉爾理備而辭約言淺而意深朱子之著本義也蓋引而不發欲令
[編輯]天下,後世之學《易》者,皆會之以心而自得之也。然泥 於其辭而不達乎理者,傳訛襲誤,耳目漸移,莫知是 非之所在。至以《屯》《坎》《蹇》《震》卦材為「時事艱難」,以乾體 在《大》《小畜》者為「彊梁弗順」,以「深藏速避」言君子《剝》《遯》 《明夷》之見機;以「分野授時」言聖人裁成左右之功,化 臣罪當誅。天王聖明,文王事殷之小心也。「稱名」雜而 不越,《繫辭》危而不發,要亦卦之情偽使然耳。或以為 羑里寓言,抒寫其憂患之慮。《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 謀。占法視事之可否而決也。如其象者應之,非其象 即謂之不應矣。或值凶占而當為不為吉,則不當為 者亦將為之也。若此之類,棼亂舛錯,不可彊通,豈陰 陽變化之道,天地萬物之情,羲、文、周、孔通志定業之 本然者哉。愚生兩程子誕育之鄉,《易》傳遺書,家珍人 誦,每從父兄師友說《易》於望魯山之雙鳳亭,或涵虛 亭,推一卦而極之六十四卦,括三百八十四爻而歸 之一爻,辨惑解疑,期在至當。然後已二十餘年,庶幾 窺《本義》之要旨,而勉齋黃氏、節齋蔡氏、雲峰胡氏諸 儒之說,亦擇而取之,集成此書。因訓《本義》。不覺其言 之多也。嘉靖乙卯。
曾士傳正易學啟蒙一卷
[編輯]按士傳自序元晦啟蒙之作明白而淵深精密而疏暢有非太元洞極潛虛之所能及者不揣庸昧微者闡之闕者補之庶乎由辭以得意觀象以明理而天
[編輯]地之化,聖賢之心,亦或可見矣。嘉靖己酉月序。
孔學周太極辨疑八卷
[編輯]按葉春及序昔者聖人畫卦立象則已圖造化矣易有太極數言闡發卦象意旨濂溪緣是復圖太極直指造化而又加以無極之文蓋造化卦畫其致一也
[編輯]自象山、紫陽,互相譏駁,垂四百年,而孔憲卿為《辨疑》。 隆慶辛未,示余閩中,余為之序。《傳》曰:「天地設位,而《易》 行乎其中矣。天地之始,一《易》耳。氣坱然太虛,混淪推 盪,舒而燠謂之陽;翕而慘謂之陰。變易交錯,生陰生 陽,謂之《易》。《易》無極矣,而有所極,是生兩儀、四象、八卦 之本,謂之太極;流行不窮,謂之道;無方無在,合一不 測謂之神。」若此類夫子具言之。生天生地,姤而復行, 其中一《易》耳。列子曰:「《易》無形,將《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易》加於一之上,何其累哉?」夫子時 已有此,故曰:「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易》在陰陽之 中」,蓋救之也。善乎謝汝慎先生之言曰:「《易》無極而有 太極。陰陽變易,眇無定極,而有太極」為之本體。又曰: 「於陰陽之變易,見其有太極,於變《易》之無極,見其為 太極。」太極即《易》也,有味其言之哉。《無極》雖見老莊列 書,而《易》本無極,藉以為文,無傷也。《周圖》原本《易傳》,其 說自合。《圖說》《易通》出一人,其說自合。《河圖》《洛書》,聖人 作《易》之則。《周圖》既本《易傳》,其說自合。憲卿皆類成書, 能貫通矣。書凡八卷,覽者自得之。
葉山八白易傳十六卷
[編輯]按山自序八白易傳成十越月又易槁初說幾略盡焉夫聖人之畫確定不易而天地之變化無窮聖人之言自古以宣而吾心之感應萬起溫由故用則知
[編輯]以時新心同化感,故神隨精入。莊生之言曰:「其應於 化而解於物也,其理不竭,其來不蛻。」芒乎昧乎,未之 盡者,豈不信哉!追感韋編之絕,以為歎息。
陸垹太極存疑一篇
[編輯]按垹自序太極之辨自朱陸後若不可置喙客有以為問者予疏答之然非敢求異也姑存所疑為論尚請正於君子
[編輯]徐體乾周易不我解六卷
[編輯]按體乾自序楊龜山有雲由漢魏以來以易名者殆數千百人予乃遍求之得五百餘家皆無當孔子之義至京口靈峰陳氏授以青山易半卷希㝏易一卷
[編輯]覽其辭,闡揚《十翼》,率以天象言《易》,言約而旨深。遂以 一圖懸諸室,久之,三垣七耀,若指諸掌。夫星辰體附 於地,精耀於天。凡地之一切有形,天皆有象。人變其 常,象即有以示之於先。聖人觀象畫卦,辨時敘事,欲 親萬民,先時示勸,舍此何從焉?故曰:「天垂象,見吉凶, 聖人象之《易》義悉矣。」輒不自量,為書六卷,纖毫不敢 以我與也。故定其名曰「《周易》。不我解。解不以我。」寧不 可證之斯人哉。萬曆庚戌陽生月。
姜寶周易傳義補疑十二卷
[編輯]按寶自序秦火六經易以卜筮故獲存於太卜之官而漢儒說易鮮有得其要領者惟宋程朱二氏說為是程傳專主理而不盡及占朱子本義謂此為卜筮
[編輯]之書,其說則專主《占》,愚於是心有疑焉。家居十有五 年,日手是書,居乎是,動乎是,觀且玩乎是,日求所以 寡過而未能,又日求所以貫通其說而未有得也。乃 專主《傳》《義》十八九,旁及諸家十一二,於程、朱二先生 之說,間有疑者未詳者,由臆見為臆說。其或有一得 之愚,一隙之明,悉錄之,久而成帙,攜以入。留曹侍御 潘君維岳郡守古君之賢,並有志學《易》者,謂可以傳, 相與校正而刻之新安郡齋。夫孔子能羽翼三聖人 之經,程、朱二先生又能羽翼孔子之經,使予之說,而 可羽翼乎程、朱二先生之傳義,二君雖許我乎,必以 俟諸後來者。
李舜臣愚谷易解二卷易卦辱言一卷
[編輯]按舜臣自序唐初考定易注惟存王輔嗣易吉凶悔吝僉曰吉善也凶羞也輔嗣或曰吝恨辱也則恨辱雲或得今吾卦數言存豈不辱哉然而自不可已勉
[編輯]吾於《易》讀也,卦各一首,惟《坤》二首,《明夷》五首。
潘公恩周易輯義三卷
[編輯]按公恩自序唐李鼎祚集虞翻荀爽等三十餘家刊輔嗣之文補康成之象昔儒有雲隋唐以前易家諸書逸不復傳賴李氏集解猶見一二然則古易師諸
[編輯]說,胡可廢哉!予潛心《易》學,取古今人之論著反覆攷 觀,因憶昔儒吳立夫之論《易》云:「談理致者多溺於空 虛,守象數者或流於讖緯。」乃以斯語定為折衷,去浮 文,存本實,芟煩雜,略《元虛錄》。其發明象義,有裨經學 者,檃括成編,一得之愚。偶有見聞,不揆淺陋,亦以附 入,名曰《緝義》。《說文》:「緝者,繼也,續也,亦葉也。」謂其繼續 前文葉和《易義》雲耳。錄藏家塾,朝夕覽觀,思繇潔靜 精微之教,以造致用崇德之階,未能也。貽示同志,祈 就正焉。
李義壯周易或問〈闕〉卷
[編輯]按義壯自序天下之道正而已矣天下之正中而已矣中正也者所以貫天下之道也易也者易也隨時變易以從道也道也者中正之謂也古今之學易者
[編輯]「率皆以陰陽各得其位為正,而二五為中,一三、四六, 則非中也。陽而之陰,陰而之陽,則非正也。噫嘻,其然, 豈其然哉。夫進退存亡,位不同也;吉凶悔吝,時不同 也;盈虛消息,道不同也。膠於道則有病於時,膠於時 則有病於位,膠於位則有病於《易》。故聖人精義致用, 變通隨時,凡求其所謂中正者,從之而已。」不然,其何 以為《易》哉?予嘗有志於此,沉潛反覆,四十餘年而未 之有得。一日,讀至《小畜》卦一道也,《彖》又一道也,象一 道也,《爻》又一道也,恍然若有悟焉,然後知孔子之《易》 非周公之《易》,周公之《易》非文王之《易》,文王之《易》非伏 羲之《易》。數聖人者,其所以為天下後世慮,其將各有攸當乎?故讀伏羲者,如未嘗知有文王也,讀文王者 如未嘗知有周公也,讀周公者如未嘗知有孔子也, 此善學《易》者也。彼不知者,乃欲求中正於二五陰陽 之間,則其執一亦甚矣,其又何以為《易》哉?故曰:「所惡 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間嘗執此求之, 天下不姍笑而置疑者亦鮮矣,未有脫然以為是者, 乃退而求諸先儒之緒言,或有契焉。「積之歲月,類以 成書。其間微辭隱義,訓釋明備,可以擴四聖所未發 者,亦並從而錄之。惟求以極斯理之所至,盡吾心之 所知,以不背於中正」之歸則已,他非所敢知也。
楊爵周易辨錄四卷
[編輯]按爵自序予久蒙幽繫自以負罪深重憂患驚惕之念即夙夜而恆存也困病中日讀周易以自遣或有所得筆之以備遺忘歲月既久六十四卦之說略具
[編輯]矣。因名曰《周易辨錄》。繫曰:「困德之辨也。吾以驗吾心 之所安,力之所勝何如耳。若以為實有所見,而求法 於古人焉,則吾死罪之餘,萬萬所不敢也。」時嘉靖二 十四年乙巳九月。
陳言易疑四卷
[編輯]按言自序易非聖人卜筮之書也卜筮以聖人之書爾伏羲畫卦原神於太乙起數於陰陽類象於萬物通幽於神明和順於道德性命無乎弗括文王於卦
[編輯]「為之辭以明其象類,周公於爻為之辭以盡其變化, 孔子於卦爻為之《彖》《象》《文言》《繫辭》《說序》《雜卦》,以闡羲、 文、周公之義理,使學者修此而吉,悖此而凶,淵乎廣 矣,而非作之以卜筮也。」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辭、 象、變、占是也。孔子見卦爻之有辭、象、變、占,言焉而廣 大,動焉而吉凶,制器焉而網罟,舟楫之用,卜筮焉而」 神物大衍之策斯遍舉之矣,而未嘗專於卜筮也。夫 《易》何止五經之原,天地神化之奧,而於卜筮之技精 之則末矣。秦漢諸儒,考象辭則泥術數,論義理則淪 空寂,而不知孔子之《易》,先義理而托象數者也。蓋伏 羲之畫,文王之辭,其數其理。占之卜筮,則人事之吉 凶見焉;用之作為,則天理之吉凶隨「焉。體其卦爻之 蘊,察乎辭象變占之理,通乎言動制器、卜筮之用,吉 凶得失,用之所向即理也,理之所協即占也,占之所 利即用也,是孔子之《易》也,而非專於卜筮明矣。是故 學者索卜筮於卦爻之外,參程《傳》於《本義》之中,斯孔 子之《易》備矣。」作《易疑》。 按自述:「《易》何疑乎?吾疑於包 犧之卦,非使人卜筮也」;吾疑乎卜筮之因卦而作也。 吾又疑乎文王、周公卦爻之辭未有占也,卜筮者占 之也。吾疑乎卦辭論卦之吉凶,爻辭論爻之得失而 已也。吾又疑乎《繫辭》之傳不必上下,其為章不必皆 十有二也。吾又疑乎卦爻之辭間有未安者也,吾又 疑乎馬鄭、王弼、孔穎達輩明其義而疏希。康節精 矣,而一於數。伊川得《易》之用,紫陽得《易》之深。吾又疑 乎羲文之一理而通之者也。《繫辭》悉矣,或曰:「子是之 疑,其無疑乎?」則吾豈敢。
按錢士升序鹽官陳仲修與弟則梁刻其王父東涯先生所著易疑而問序於余余不知易安能言易然竊觀先生序疑之旨矣以為重卜筮推象數者朱子
[編輯]「之《易》,隨時易事,隨事盡理者,程子之《易》,而通卜筮於 卦爻之外,參程傳於《本義》之中,斯為孔子之《易》。然則 程朱於孔子,將無有合而離,離而合者乎?」錢子曰:「此 陳先生所以深於《易》也。夫《易》者,天地之藏,萬物之契, 五經之原也。吾夫子四十而不惑,及晚而好《易》,韋編 三絕,銕擿三折,而尤不敢自信,謂假我數年以學《易》, 可以無大過。」蓋《易》之難窺如此。其說《易》也,曰:「《易》有聖 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 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象也,變也,占也,辭也,皆 君子所觀而玩者也。而後之學者,就其見之所及,以 成一先生之言,不乃執一而廢百乎?漢初言《易》者本 田何,立於學官者有施、孟、梁丘京氏」之學。嗣後鄭、王 兩家,頗行於代,其說各有詆諆。弼之譏元也曰:「互體 不足,遂及卦變。變又不足,推致五行。一失其源。」巧喻 彌甚。而譏弼者復謂六爻變化,群象所效,日時歲月, 五氣相推,多所不關,將泥大道。李鼎祚云:「鄭參天象, 王釋人事,《易》豈偏滯於天人哉?」至宋程氏傳、邵氏說 出,而《易》義愈精矣。乃陳瑩中舉邵說似劉器之,劉不 其然,朱子亦以「必見意象,方可說理」,而《本義》則又觭 重卜筮。夫作《易》以前民用,固也,而《易》豈止為占設哉? 先生童而好《易》,覃思旁摭,筆注手疏,三十年始成此 書,而猶以「疑」名。此先生所以深於《易》也。
按胡震亨序獻可陳先生湛深儒術嘗悉取五經為之說而名之曰疑年三十有二春秋疑成又三歲詩疑成而易疑之成時年四十有三為易簀前一歲先
[編輯]「生之為《易》疑也。」前後凡二十餘年,槁不啻三四《易》。生 平精力,似尤獨注此書者。今觀所為說,大都因象以 顯理,不援占以傅象,撮紫陽氏之勝而絀其主卜筮 者,成為一家言,則作者大指雲爾。先生歿後,是書家 戶爭傳寫之,而世本多所訛謬,學者患焉。聞孫仲修氏則梁氏取先生手槁再四校讎授梓,以副士林求。 蓋先生是書八十年而始大顯也。
金瑤六爻原意一卷
[編輯]按瑤自序周公作爻辭說者謂公因爻之吉凶以示意斯言也猶未盡得公繫爻之情也夫爻固有吉有凶而數止於六爻之意則吉凶悔吝雜揉不可數公
[編輯]之繫之也,必先得一卦之意,然後因爻而布之。此爻 是此意,則以此意屬此爻;彼意合彼爻,則以彼爻繫 彼意;吉則繫以吉意,凶則繫以凶意,吉凶半則繫以 吉凶悔吝意雜繫之意盈則一爻而兩意不為贅,意 盡則兩爻而一意不為歉。是故意與爻相匝而《易》道 成。後世乃有謂辭不盡爻意者,而公繫爻之意病矣。 作《六爻原意》。萬曆辛巳五月
袁仁大易心法
[編輯]按仁自序天壤間品物流形新新非故靡一時無易也學者仰而觀俯而察遠而稽近而取孰非易理哉若必挾策玩爻尋文索象則其於易也淺矣吾祖吾
[編輯]父世精《易》,演吉凶,談休咎,時時中窾,俗人心異口譁 之,然而非其至也。至者乃在神會元機,手握造化,終 身用《易》,而天地鬼神有不能測、不能違焉。宋儒談《易》, 謂有交易變易之意,而以陰陽爻象當之,陋矣。大父 嘗語余曰:「養吾之真,任彼之假,守吾之正,礪彼之邪, 而交相化焉,此交易之義也。凶者轉而為吉,咎者轉」 而為祥,此變《易》之義也。是故《易》者,聖人有憂患而作, 君子履之,詎可一日廢哉?余自十五受《易》,取先世遺 文熟究之,茫然若秦越之不相識也。二十而僅達其 詞,又十年始通其意,偶有所得,筆記之,歲久成帙,命 曰《大易心法》。卮言靡當,詮敘無倫,而蠡測管窺,時有 至者。如曰「善《易》者不言《易》,則主臣不」敏,皇恐死矣。
方社昌周易指要三卷
[編輯]按社昌子時化序先高祖居貞先生於盛明之始崛起新安雖高隱不仕德孚於鄉先君初庵先生復以真儒名世然四世矣遺籍僅存易指要在塵埃中先
[編輯]君以付時化遺命曰:「吾學《易》無常師,汝亦不必泥一 法。」時化泣而受焉。顧汨沒於制舉,捍格於傳注,比年 始漸知所疑,出故牘閱之,有味其言,如有寤者。時化 乃幡然曰:「先人固命我矣。此一書也,豈非翕受證入 之基乎?」遂題而識之,以自勗焉。
沈懋孝周易程朱傳義箋〈闕〉卷
[編輯]按懋孝自序疏易義者多矣惟程先生正叔作傳朱先生元晦作本義二書並垂博士家危坐說之斂衽奉之餘為擇兩先生平日所為易與其弟子所說者
[編輯]各箋所作傳義下,其他氏語,悉簡去不陳。雖言或重 複,旨有出入,要以旁詣互見,無所不極,若坐兩先生 於一堂,執經前席也。程大指謂體用顯微無二理,以 人事著《易》道,故曰:「卦者事也,爻者事之時也。」此程先 生以《易》發己所學,其不合孔子遺文者,殆十之半。朱 先生尊信經學,覺其與孔子稍殊,故於彖爻之前掇 取孔子《彖》《象》之義者十之七,裁約程《傳》者十之二,參 入他疏,所得者十之一,而稱曰《本義》。至於孔子《彖象》, 則皆略而不著,若以論大道,通神明,毋乃令高明特 達之士猶有遺論乎?然而兩先生之《傳》義,無異兩曜 之明乎天也,吾豈敢謂《易》道盡乎?此。後生可畏,來者 起,予安知無起而代之明者?
《周易四聖象辭》〈闕〉卷
[編輯]按懋孝自序孔子之道總於六籍尤粹精於易易非詩書禮樂春秋比也詩書論而存之有刪有逸禮樂考而定之有次有補魯史裁而斷之有筆有削其於
[編輯]《易》也,尊之讚之,不敢議焉。退與門人雅言,未嘗一及 《易》。其列於《復》之讚者,獨顏氏之子,而曾參氏亦嘗稱 說《艮》之象辭,聞《易》者二子耳。觀其生平所自著書,《魯 論》皆門人所述,《詩》《書》《禮》《樂》傳之往昔,《春秋》亦本舊文, 惟《十翼》為手筆全書。嗚呼,孔子之道,何假傳注而始 明?後之學者奈之何?求之百家傳注,馳騁雜博之場, 雖多奚以為?余晚而好《易》,抱其圖象卦象為一卷,彖 爻之詞為一卷,《孔子之贊》為一卷,藏之笥中,以俟洗 心退密,神明其德,庶幾旦暮遇之也夫。
《周易博義》〈闕〉卷
[編輯]按懋孝自序余既玩易有年乃敢論次其書敘述己意俟之將來以備聖人君子者之一擇其大義有八首羲皇之象則列二儀四象八卦而止此孔子所謂
[編輯]庖犧氏始作八卦者也;次文王、周公之《彖》《爻辭》,此孔 子所謂「興於殷之末世,因貳濟民行」者也。次《彖》《象》《繫 辭》等作,此孔子自謂學之可無大過者也。四聖人之 學備於此,上智觀之,可思過半焉,故述《象辭》第一。程 正叔之《易傳》、朱元晦之《易義》《啟蒙》天下學者宗之。今 箋二先生平日語,令學者精求而參論之,故述《箋文》 第二。漢晉下諸註疏家輯而次之,與宋疏並存,令學 者時時溯觀,別當有得於象數,故述古疏第三。余所 著者無他,特循孔子贊義,一一疏其文。若孔子所以 疏文王周公之文者,無添減焉,即不盡合程朱不敢諱也,故述《孔子贊疏》文第四。兒子鐘以為文不必一 一分疏,特疏所缺。而宜特論者,自成「一氏言」,故述《補 義》第五。「近世楊廷秀之《易說》,蔡介夫之《蒙引》,皆疏證 明備,因輯他氏所論可益補其義者次成之,以庶幾 蔡氏之志」,故述《蒙引補》第六。至乃周茂叔先生之《太 極易通》、邵堯夫先生之《皇極經世》、張子厚先生之《西 銘易傳》《正蒙》、楊敬仲先生之《己易》等書,皆含義廣博, 後學不可不論,故述《儒論》第七。《河圖》《洛書》《八卦六十 四卦》等圖。傳自堯夫得之陳穆輩。元晦先生特以冠 書首。不具言其義。然其學淵微。不可不深考。故述《博 義》第八。其《老》《莊》《太元》《參同》等。〈闕〉題為《外義》,亦皆有輔 於《易》,他日者別傳焉。嗚呼!《易》之道自此有傳也夫。
孫從龍周易參疑十卷
[編輯]按王世貞序學易者商瞿馯臂子弓田楊二何之流斤斤守其師說歷數十傳而不變彼豈能盡當於心哉以為吾師授之而吾受之吾所出口而入耳者如
[編輯]是足矣。蓋至伊川氏而後稱得理也,至紫陽氏而後 晳於象占。明興益尊大其說,布之學官,天下逢掖之 士,習《易》而不由二氏者罷弗用。諸逢掖之士旦旦而 習之,毋亦商瞿、馯臂之流之守其師說者耶?吳江孫 化光為《易說》若干卷,名之曰《周易參疑》。其於伊川、紫 陽之說,初不為牴牾。乃其發於象占之外,而理之所 未備者,雋永乎其言之。世之真能信《易》者,孫君也,可 以不辱《易》矣。
沈一貫易學十二卷
[編輯]按顧起元序蛟門先生以易起家歷官詞林至踐綸扉參大政而讀易尤不休蓋韋編鐵摘未嘗去手者數十年始以所得筆而為書及予告歸田且十年所
[編輯]摩研編削,又不知凡幾。更乃板而行之,而先生遂厭 人間世矣。仲子泰泳等奉治命,函書以序屬起元。起 元未嘗學《易》也,安能贊先生之《易》學。雖然,請妄言之。 《易》之為道,有理有數,人亦求之理與數焉耳矣。理在 天,則不已之命在人,則未發之中,與發而中節之和, 惠迪吉,否則凶、悔吝;數則陰陽奇耦之畫,時六位以 「乘之,因以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而測夫吉凶 悔吝者也。數本乎理,理主乎數,理實而數乃不虛也。」 學《易》者,數學少,理學尤少。先生之為《易》學也,求諸理 之大通而正者,而不言所利,求諸理之可從不可從, 可求不可求,可貞不可貞者,衡之以正而大通於天 下,非必諄諄語象占也,豈以理而詘數哉?參而伍之, 擬而議之,《易》在是矣。故可以開物成務,可以斷疑定 業,可以學問變氣質,可以人事回造化。此先生之學 所以能建天地,質鬼神,繼聖人,與民同患之志也。惜 乎先生不可作矣!踰二年而起元始得其書,又踰二 年而始序其書,無繇面質先生,裁其可否,作者既難, 知者又自不易。起元竊有志而未之逮也。
馮時可易說五卷
[編輯]按時可自序易之為書聖人所以寡過也其所以寡過在於扶陰抑陽乎陰陽之運行也不能無過而我以其道扶抑其間則天地之無過也即我之無過也
[編輯]是三聖人之為《易》也。孔子之學《易》,則於《春秋》見其用 矣。尊天王而卑列侯也,內中國而外吳楚也,褒君子 而貶小人也,是亦所以寡其過於天下而幽贊天地 也。故曰:「假我數年,可以無大過。」彼大過,惟聖人而後 可無也。聖人以萬物為一體,則天地之間有所過也, 皆其過也,是以孜孜汲汲而必欲補之也。善學者,其 亦以聖人之補天地者而補吾心也。端之微者吾扶 之,流之橫者吾抑之,陽明用事,陰濁退聽,為治於方 寸之內,自寡其過而後以治人過,則亦聖人也。嗚呼! 吾心之剝復,天地之剝復也,可懼孰甚焉!以剝復而 懼者,君子也;不剝復而懼者,聖人也。聖人之心即《易》 也,而未嘗不學也。聖人之動皆學也,「而無往非《易》也。 《繫辭》不云乎:『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 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心之危也,心之易也,陰陽負 勝之機也,此聖人所懼也,惟懼而無過也。」夫陰陽者, 聖人之所不容不勝也,而況吾人乎?甚矣,學《易》之不 可已也!既著說五卷,復為之序以自儆焉。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