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204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二百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二百四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二百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二百四卷目錄

 春秋部紀事四

經籍典第二百四卷

春秋部紀事四

[編輯]

《宋史儒林傳》:「聶崇義,河南洛陽人。少舉《三禮》,善《禮》學, 通經旨。漢乾祐中,累官至國子博士,校定《公羊春秋》, 刊板於國學。」

邢昺,字叔明,曹州濟陰人。太平興國初,舉《五經》,廷試 日,召升殿問以群經發題。太宗嘉其精博,擢《九經》及 第,授大理評事,召為國子監丞,專講學之任,選為諸 王府侍講。真宗即位,遷右諫議大夫。咸平二年,始置 翰林侍講學士,以昺為之。受詔與杜鎬、舒雅、孫奭、李 慕清、崔偓佺等校定《公羊》《穀梁春秋傳》,及成,並加階 勳。初置講讀之職,即於便坐令昺講《左氏春秋》,侍讀 預焉。五年,講畢,宴近臣於崇政殿,賜昺襲衣、金帶,遷 工部侍郎兼國子祭酒,權知院事。景德四年,超拜尚 書,賜襲衣、金帶,贈左僕射。昺在東宮及內庭,侍上講 《左氏傳》,據傳疏敷引之外,多引時事為喻,深被嘉獎。 上嘗問:「管仲、召忽皆事公子糾,小白」之入,召忽死之, 管仲乃歸,齊相桓公。豈非召忽以忠死,而管仲不能 固其節,為臣之道當如是乎?隨其事理以對。

李覺,字仲明,本京兆長安人。太平興國五年,舉《九經》。 起家將作監丞。久之,遷國子博士。淳化初,上以經書 板本有田敏,輒刪去者數字,命覺與孔維詳定。二年, 詳校《春秋正義》成,改水部員外郎、判國子監。

李之才字挺之。天聖八年同進士出身,權共城令。時 邵雍布裘蔬食,躬爨以養父。之才叩門來謁,勞苦之 曰:「好學篤志,果何似?」雍曰:「簡策之外,未有適也。」之才 曰:「君非跡簡策者,其如物理之學何?」他日則又曰:「物 理之學學矣,不有性命之學乎?」雍再拜,願受業。於是 先示之以陸淳《春秋》,意欲以《春秋》表儀五經。既可語 《五經》大旨,則授《易》而終焉。

胡旦,字周父,少有雋才,博學能文辭。舉進士第一,以 祕書省少監致仕。旦喜讀書,既喪明,猶令人誦經史, 隱几聽之,不少輟。著《漢春秋》斲大硯,方五六尺,刻而 瘞之曰:「胡旦修《漢春秋》硯。」

孫復,字明復,晉州平陽人。舉進士不第,退居泰山。學 《春秋》,著《尊王發微》十二篇,大約本於陸淳而增新意。 石介有名山東,自介而下,皆以先生事復,年四十不 娶,李迪知其賢,以其弟之子妻之。復初猶預石介,與 諸弟子請曰:「公卿不下士久矣,今丞相不以先生貧 賤,欲托以子,宜因以成丞相之賢名。」復乃聽。孔道輔 聞復之賢,就見之,介執杖屨立侍復左右,升降拜則 扶之,其往謝亦然。介既為學官,語人曰:「孫先生非隱 者也。」於是范仲淹、富弼皆言復有經術,宜在朝廷,除 祕書省校書郎、國子監直講。車駕幸太學,賜緋衣銀 魚,召為邇英閣祗候說書。楊安國言其講說多異先 儒,罷之,貶知長水縣。未行,翰林學士趙概等十餘人 言「復經為人師,不宜使佐州縣。」留為直講,稍遷殿中 丞。復與胡瑗不合,在太學常相避。瑗治經不如復,而 教養諸生過之。復既病,韓琦言於仁宗,選書吏給紙 筆,命其門人祖無擇就復家,得書十五萬言,錄藏祕 閣。

劉羲叟字仲更。歐陽修使河東,薦其學術,試大理評 事,擢崇文院檢討。羲叟強記多識,尤長於星曆術數, 著「《春秋災異》諸書。」

何涉,字濟川。讀書晝夜刻苦,汎覽博古,上自六經、諸 子百家,旁及山經地誌、醫卜之術,無所不學,一過目 不復再讀,而終身不忘。人問書傳中事,必指卷第冊 葉所在驗之,果然。登進士第,辟彰武軍節度推官,遷 著作佐郎,累官尚書司封員外郎。涉所至多建學館, 勸誨諸生,從之游者甚眾。雖在軍,亦嘗為諸將講《左 氏春秋》,狄青之徒皆橫經以聽。有《春秋本旨》七十卷。 周堯卿,字子俞,警悟強記,以學行知名。天聖二年舉 進士,歷知高安、寧化二縣,積官至太常博士。范仲淹 薦經行可為師表,未及用,卒。堯卿為學,不專於傳注, 問辯思索,以通為期。長於《左氏春秋》。其學由《左氏記》 之詳,得經之所以書者,至三傳之異同,均有所不取, 曰「聖人之意」,豈二致耶?有《春秋說》三十卷。

王當,字子思,眉州眉山人。幼好學,博覽古今,所取惟 王佐大略。嘗謂:「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鎮撫四方, 親附百姓,皆出於一道。」其言之雖大,其行之甚易。嘗 舉進士不中,退居田野,歎曰:「士之居世,苟不見其用, 必見其言。」遂著《春秋列國名臣傳》五十卷,人競傳之當於經學尤邃,《易》與《春秋》,皆為之傳,得聖人之旨為 多。

高閌,字抑崇,明州鄞縣人。紹興元年進士第,擢國子 司業。中興已後,學制多閌所建明。閌言:「建學之始,宜 得老成以誘掖後進。」乃薦全州文學師維藩,詔除國 子錄。維藩,眉山人,精《春秋》,學林栗,其高第也,故閌首 薦之。閌少宗程頤學。宣和末,楊時為祭酒,閌為諸生。 胡安國至京師,訪士於時,以閌為首稱,由是知名。其 著述有《春秋集傳》行於世。

程大昌,字泰之,徽州休寧人。登紹興二十一年進士 第,擢祕書省正字。孝宗即位,遷著作佐郎,選為恭王 府贊讀,遷國子司業兼權禮部侍郎、直學士院,以龍 圖閣學士致仕。大昌篤學,於古今事靡不考究,有《演 繁露》行於世。

林之奇,字少穎,福州候官人。紫微舍人呂本中入閩, 之奇甫冠,從本中學。時將試禮部,行次衢州,以不得 事親而反,學益力,本中奇之,由是學者踵至。中紹興 二十一年進士第,歷校書郎,以祠祿家居,自稱「拙齋」, 東萊呂祖謙嘗受業焉。有《春秋說》行於世。

薛季宣字士龍,永嘉人。歷知常州。季宣於《春秋》有訓 義,藏於家。

陳傅良,字君舉,溫州瑞安人。初患科舉程文之弊,思 出其說為文章,自成一家,人爭傳誦,從者雲合,由是 其文擅當世。當是時,永嘉鄭伯熊、薛季宣皆以學行 聞,而伯熊於古人經制治法,討論尤精,傅良皆師事 之,而得季宣之學為多。及入太學,與廣漢張栻、東萊 呂祖謙友善。祖謙為言「《本朝文獻相承條序》,而主敬 集義」之功得於栻為多。自是四方受業者愈眾。登進 士甲科,歷中書舍人兼侍讀,直學士院、同實錄院修 撰。著述有《春秋後傳左氏章指》,行於世。

戴溪,字肖望,永嘉人也。少有文名,為太子詹事,兼祕 書監。景獻太子命溪講《中庸》《大學》,溪辭以講讀非詹 事職,懼侵官。太子曰:「講退,便服說書,非公禮,毋嫌也。」 復命類《春秋》為說以進。

楊泰之,字叔正,眉州青神人。少刻志於學,臥不設榻 幾十歲。紹定元年,詔直寶謨閣、知重慶府。所著《春秋 列國事目》《公羊》《穀梁類》,凡二百九十七卷。

范沖字元長。登紹興進士,為虞部員外郎,遷起居郎, 俄開經筵,升兼侍讀。上雅好《左氏春秋》,命沖與朱震 專講。沖敷衍經旨,因以規諷,上未嘗不稱善。遷翰林 侍讀學士。

朱震,字子發,荊門軍人。登政和進士第。胡安國一見 大器之,薦於高宗,召為司勳員外郎,稱疾不至。會趙 鼎參知政事,上諮以當世人才,鼎曰:「臣所知朱震,學 術深博,廉正守道,士之冠冕。使位講讀,必有益於陛 下。」上乃召之。既至,上問以《春秋》之旨,震具以所學對。 上說,擢為祠部員外郎。

胡安國,字康侯,建寧崇安人。入太學,以程頤之友朱 長文及潁川靳裁之為師。裁之與論經史大義,深奇 重之。三試於禮部,中紹聖四年進士第。初,廷試,考官 定其策第一,宰職以「無詆元祐」語,遂以何昌言冠,方 天若次之,又欲以宰相章惇子次天若。時發策,大要 崇復熙寧、元豐之制。安國推明《大學》,以漸復三代為 對,哲宗命再讀之,注聽,稱善者數四,親擢為第三。為 太學博士,足不躡權門。提舉湖南學事。有詔舉遺逸, 安國以永州布衣王繪、鄧璋應詔。二人老不行,安國 請命之官,以勸為學者。《零陵簿》稱二人黨人范純仁 客,而流人鄒浩所請托也。蔡京素惡安國與己異,得 簿言大喜,命湖南提刑置獄推治。又移湖北,再鞫,卒 無驗,安國竟除名。未幾,簿以他罪扺法,臺臣直前事, 復安國元官。政和元年,張商英相,除提舉成都學事。 二年,丁內艱,移江東。父沒終喪,謂子弟曰:「吾昔為親 而仕,今雖有祿萬鍾,將何所施?」遂稱疾不仕。築室墓 傍,耕種取給,蓋將終身焉。宣和末,李彌大、吳敏、譚世 勣合薦,除屯田郎,辭。靖康元年,除太常少卿,辭。除起 居郎,又辭。朝旨屢趣行,至京師,以疾在告。一日方午, 欽宗亟召見,安國奏曰:「明君以務學為急,聖學以正 心為要。心者萬事之宗,正心者揆事宰物之權。願擢 名儒,明於治國平天下之本,虛懷訪問,闡發獨智。」又 言:「為天下國家必有一定不可易之計,謀議既定,君 臣固守,故有志必成,治功可立。今南向視朝半年矣, 而紀綱尚紊,風俗益衰,施置乖方,舉動煩擾。大臣爭 競而朋黨之患萌,百執窺覦而浸潤之奸作,用人失 當而名器愈輕,出令數更而士民不信。若不掃除舊 跡,乘勢更張,竊恐大勢一傾,不可復正。乞訪大臣,各 令展盡底蘊,畫一具進,先宣示臺諫,使隨事疏駁。若 大臣議絀,則參用臺諫之言;若疏駁不當,則專守大 臣之策。仍集議於朝,斷自宸衷,按為國論,以次施行。 敢有動搖,必罰無赦。庶幾新政有經,可冀中興。」欽宗 曰:「比留詞掖相待,已命召卿試矣。」語未竟,日昃暑甚, 汗洽上衣,遂退。時門下侍郎耿南仲倚攀附恩,凡與己不合者,即指為朋黨。見安國論奏,慍曰:「中興如此, 而曰績效未見,是謗聖德也。」乃言:「安國意窺經筵,不 宜召試。」欽宗不答。安國屢辭,南仲又言安國不臣。欽 宗問其狀,南仲曰:「往不事上皇,今又不事陛下。」欽宗 曰:「渠自以病辭,初非有向背也。」每臣僚登對,欽宗即 問:「識胡安國否?」中丞許翰曰:「自蔡京得政,士大夫無 不受其籠絡,超然遠跡,不為所汙如安國者實鮮。」欽 宗歎息,遣中書舍人晁說之宣旨,令勉受命,且曰:「他 日欲去,即不彊留。」既試,除中書舍人,賜三品服。南仲 諷臺諫論其稽命不恭,宜從黜削,疏奏不下,安國乃 就職。南仲既傾宰相吳敏、樞密使李綱,又謂許景衡、 晁說之視大臣為去就,懷奸徇私,並黜之。安國言:「二 人為去就,必有陳論,懷奸徇私,必有實跡。乞降付本 省,載諸詞命。」不報。葉夢得知應天府,為蔡京所知,落 職奉祠。安國言:「京罪已正,子孫編置,家財沒入,已無 蔡氏矣。則向為京所引者,今皆朝廷之人。若更指為 京黨,則人才見棄者眾,黨論何時而弭!」乃除夢得小 郡。中書侍郎何栗建議,分天下為四道,置四都總管, 各付一面,以衛王室,捍強敵。安國言:「內外之勢,適平 則安,偏重則危。今州郡太輕,宜通變,一旦以二十三 路之廣分為四道,事得專決,財得專用,官得辟置,兵 得誅賞,權恐太重,萬一抗衡跋扈,何以待之!乞據見 今二十三路帥府,選擇重臣,付以都總管之權,專治 軍旅,或有警急,即各率所屬守將應援,則一舉兩得 矣。」尋以趙野總北道。安國言:「魏都地重,野必誤委寄。」 是冬,金人大入,野遁,為群盜所殺。西道王襄擁眾不 復北顧,如安國言。李綱罷,中書舍人劉玨行詞,謂綱 勇於報國,數至敗衄。吏部侍郎馮澥言玨為綱遊說, 玨坐貶。安國封還詞頭,以為:「侍從雖當獻納,至於彈 擊官邪,必歸風憲。今臺諫未有緘默不言之咎,而澥 越職。此路若開,臣恐立於朝者各以好惡脅持傾陷, 非所以靖朝著。」南仲大怒,何栗從而擠之,詔與郡。栗 以安國素苦足疾,而海門地卑濕,乃除安國右文殿 修撰、知通州。安國在省一月,多在告之日,及出,必有 所論列。或曰:「事之小者,盍姑置之?」安國曰:「事之大者, 無不起於細微,今以小事為不必言,至於大事又不 敢言,是無時而可言也。」安國既去,逾旬,金人薄都城。 子寅為郎,在城中,客或憂之,安國愀然曰:「主上在重 圍中,號令不出,卿大夫恨效忠無路,敢念子乎!」敵圍 益急,欽宗亟召安國及許景衡,詔竟不達。高宗即位, 以給事中召,安國言:「昨因繳奏,遍觸權貴。今陛下將 建中興,而政事弛張,人才陞黜,尚未合宜,臣若一一 行其職守,必以妄發干犯典刑。」黃潛善諷給事中康 執權論其託疾,罷之。三年,樞密張浚薦安國可大用, 再除給事中,賜其子起居郎。寅手札,令以上意催促。 既次池州,聞駕幸吳越,引疾還。紹興元年,除中書舍 人兼侍講。遣使趨召,安國以《時政論》二十一篇先獻 之。論入,復除給事中。二年七月入對,高宗曰:「聞卿大 名,渴於相見,何為」累詔不至。安國辭謝,乞以所進二 十一篇者施行。其論之目,曰《定計》《建都》《設險》《制國》《卹 民》《立政》《覈實》《尚志》《正心》《養氣》《宏度》《寬隱、論》《定計》略曰: 「陛下履極六年,以建都,則未有必守不移之居;以討 賊,則未有必操不變之術;以立政,則未有必行不反 之令;以任官,則未有必信不疑之臣。舍今不圖,後悔 何及!」《論建都》謂宜定都建康,以比關中、河內為興復 之基。《論設險》謂欲固上流必保漢、沔;欲固下流必守 淮、泗;欲固中流必以重兵鎮安陸。《論立志》謂當必志 於恢復中原,祇奉陵寢,必志於掃平讎敵,迎復兩宮。 《論正心》謂戡定禍亂雖急於戎務,而裁決戎務必本 於方寸。願選正臣多聞識、有志慮、敢直言者,置諸左 右,日夕討論,以宅厥心。「論養氣」謂用兵之勝負,軍旅 之強弱,將帥之勇怯,係人君所養之氣曲直何如。願 強於為善,益新厥德。使信於諸夏者無曲可議,則至 剛可以塞「兩間一怒,可以安天下矣。」安國嘗謂:「雖諸 葛復生,為今日計,不能易此論也。」居旬日,再見,以疾 懇求去。高宗曰:「聞卿深於《春秋》,方欲講論。」遂以《左氏 傳》付安國,點句正音。安國奏:「《春秋》經世大典,見諸行 事,非空言比。今方思濟艱難,左氏繁碎,不宜虛費光 陰,耽玩文采,莫若潛心聖經。」高宗稱善。尋除安國兼 侍讀,專講《春秋》。時講官四人援例乞各專一經,高宗 曰:「他人通經,豈胡安國比?」不許。會除故相朱勝非同 都督江、淮、荊、浙諸軍事。安國奏:「勝非與黃潛善、汪伯 彥同在政府,緘默附會,循致渡江,尊用張邦昌,結好 金國,淪滅三綱,天下憤鬱。及正位冢司苗劉肆逆,貪 位苟容,辱逮君父。今彊敵憑陵,叛臣不忌,用人得失, 係國安危,深恐勝非上誤大計。」勝非改除侍讀,安國 持錄黃不下,左相呂頤浩,令校正黃龜年書行。安國 言:「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臣今待罪無補,既失其 職,當去甚明。況勝非係臣論列之人,今朝廷乃稱勝 非處苗、劉之變,能調護聖躬。昔《公羊》氏言祭仲廢君 為行權,先儒力排其說,蓋權宜廢置,非所施於君父《春秋》大法,尤謹於此。建炎之失節者,今雖特釋而不 問,又加選擢,習俗既成,大非君父之利。臣以《春秋》之 時而與勝非為列,有違經訓。」遂臥家不出。初,頤浩都 督江上,還朝,欲去異己者,未得其策。或教之指為朋 黨,且曰:「黨魁在瑣闥,當先去之。」頤浩大喜,即引勝非 為助,而降旨曰:「胡安國屢召,偃蹇不至,今始造朝。」又 數有請。初言「勝非不可同都督,及改命經筵,又以為 非豈不以時艱不肯盡瘁,乃欲求微罪而去?其自為 謀則善,如國計何?」落職,提舉仙都觀。是夕,彗出東南。 右相秦檜三上章乞留之,不報,即解相印去。侍御史 江躋上疏,極言勝非不可用,安國不「當責。」右司諫吳 表臣亦言:「安國扶病見君,欲行所學,今無故罪去,恐 非所以示天下。」不報。頤浩即黜給事中程瑀、起居舍 人張燾及躋等二十餘人,雲「應天變,除舊布新之象, 臺省一空。」勝非遂相安國竟歸。五年,除徽猷閣待制、 知永州。安國辭,詔以經筵舊臣,重閔勞之,特從其請。 提舉江州太平觀,令纂修所著《春秋傳》。書成,高宗謂 深得聖人之旨,除提舉萬壽觀兼侍讀。未行,諫官陳 公輔上疏詆假託程頤之學者,安國奏曰:「孔、孟之道 不傳久矣,自頤兄弟始發明之,然後知其可學而至。 今使學者師孔、孟,而禁不得從頤學,是入室而不由 戶。本朝自嘉祐以來,西都有邵雍、程顥及其弟頤,關 中有張載,皆以道德名世,公卿大夫所欽慕而師尊 之。會王安石、蔡京等曲加排抑,故其道不行。望下禮 部官討論故事,加之封爵。載在祀典,比於荀、揚、韓氏, 仍詔館閣裒其遺書,校正頒行,使邪說者不得作。」奏 入,公輔與中丞周祕、侍御史石公揆承望宰相風旨, 交章論安國學術頗僻。除知永州,辭。復提舉太平觀, 進寶文閣直學士。卒,年六十五。詔贈四官,又降詔加 賻,賜田十頃,恤其孤,諡曰「文定」,蓋非常格也。安國彊 學力行,以聖人為標的,志於康濟時艱,見中原淪沒, 遺黎塗炭,常若痛切於其身。雖數以罪去,其愛君憂 國之心遠而彌篤,每有君命,即置家事不問。然風度 凝遠,蕭然塵表,視天下萬物無足以嬰其心。自登第 迄謝事,四十年在官實歷不及六載。朱震被召,問出 處之宜,安國曰:「子發學《易》二十年,此事當素定矣。世 間惟講學論政不可不切切詢究,至於行己大致,去 就語默之幾,如人飲食,其飢飽寒溫必自斟酌,不可 決諸人,亦非人所能決也。吾平生出處皆內斷於心, 浮世利名」如蠛蠓過前,何足道哉!故渡江以來,儒者 進退合義,以安國、尹焞為稱首。侯仲良言必稱二程 先生,他無所許可。後見安國,嘆曰:「吾以為志在天下, 視不義富貴真如浮雲者,二程先生而已,不意復有 斯人也。」安國所與游者,游酢、謝良佐、楊時,皆程門高 弟。良佐嘗語人曰:「胡康侯如大冬嚴雪,百草萎」死,而 松柏挺然獨秀者也。安國之使湖北也,時方為府教 授,良佐為應城宰,安國質疑訪道,禮之甚恭。每來謁 而去,必端笏正立目送之。自王安石廢《春秋》不列於 學官,安國謂:「先聖手所筆削之書,乃使人主不得聞 講說,學士不得相傳習,亂倫滅理,殆由乎此。」故潛心 是書二十餘年,以為天下事物無不備於此,每嘆曰: 「此《傳心要典》也。」安國少欲以文章名世,既學道,乃不 復措意。有文集十五卷。

子寧,字和仲,以蔭補官,召試館職,除敕令所刪定官。 與檜忤,出主管台州崇道觀。安國之傳《春秋》也,修纂 檢討,盡出寧手。寧又著《春秋通旨》,以羽翼其書雲。 程迥,字可久,登隆興元年進士第,歷揚州泰興尉,調 饒州德興丞。唐肅宗時,縣有程氏女,其父兄為盜所 殺,女盡誅其黨,以祭其父兄。迥取《春秋》復讎之義頌 之曰:「大而得其正者也。」表之曰「英孝程烈女。」改知隆 興府進賢縣,省符下知平江府。王佐決陳長年輒私 賣田,其從子愬有司十有八年,母魚氏年七十,坐獄 廷辨,按法追正,令候母死服闋日理為己分,令天下 郡縣視此為法。迥為議曰:「《春秋穀梁傳》注曰:『臣無訟 君之道,為衛侯鄭與元咺發論也。夫諸侯之命大夫 猶若此,子孫之於母,乃使坐獄以對吏,愛其親者聞 之不覺泣涕之橫集也。宜與子孫不孝之罪,以敬天 下之為人母者』。」迥嘗授經學於崑山王葆、嘉禾聞人 茂德、嚴陵喻樗,所著有《春秋傳顯微例目》。

王柏,字會之。少慕諸葛亮為人,自號長嘯。年逾三十, 始捐去俗學,勇於求道。以何基嘗從黃榦得熹之傳, 往從之,授以「立志居敬」之旨,質實堅苦,有疑必從。基 質之,來學者眾,鄉之耆德皆執弟子禮。作《春秋發揮》, 讀《春秋記》《左氏正傳》《續國語》。

徐夢莘弟得之,字思叔。淳熙十年舉進士,部使者以 廉吏薦,以通直郎致仕。安貧樂道,不貪不躁,著《左氏 國紀》。

李心傳字微之,舜臣之子也。慶元元年,薦於鄉,既下 第,絕意不復應舉,閉戶著書。晚因崔與之、許奕、魏了 翁等合前後二十二人之薦,自製置司敦遣至闕下, 為史館校勘。端平三年,召赴闕,為工部侍郎。所著有《春秋考》十三卷。

《文苑傳》:「許洞字洞天,吳縣人。所著《春秋釋幽》五卷。 崔遵度七歲受經於叔父憲,嘗以《春秋》編年,《史》漢紀 傳之例問於憲,憲曰:『此兒他日成令名矣』。」

江休復字鄰幾陳留人進士起家獻其所著書為集 賢校理著春秋世論三十卷。

唐庚兄弟五人,長兄瞻,字望之,後名伯虎,字長儒,治 《易》《春秋》皆有家法。

劉恕詣丞相晏殊,問以事,反覆詰難,殊不能對,召至 府,使講《春秋》,殊親帥官屬往聽。未冠,舉進士。時有詔 能講經義者別奏名,應召者才數十人。恕以《春秋》《禮 記》對,先列註疏,次引先儒異說,末乃斷以己意,凡二 十問,所對皆然。主司異之,擢為第一。國子試講經,復 第一。

《孝義傳》:「鄭綺,婺州浦江人。善讀書,通《春秋》《穀梁》學,以 肅睦治家,九世不異爨。」

《隱逸傳》:「『劉易,忻州人。性介烈,博學好古,喜談兵。韓琦 知定州,上其所著《春秋論》,授太學助教、并州州學。說 書,不能屈志仕進。趙抃復薦其行誼,賜號退安處士』。 姜潛字至之,兗州奉符人。從孫復學《春秋》。用田況舉, 召試學士院,為明州錄事參軍,知陳留縣。」

《南唐李氏世家》:「舒元,潁川沈丘人。少倜儻好學,與道 士楊訥講習於嵩陽,通《左氏》及《公》《穀》二傳。」

《東軒筆錄》:范文正公在睢陽掌學,有孫秀才者,索遊 上謁,文正贈錢一千。明年,孫生復道睢陽謁文正,又 贈錢十千。因問何為汲汲於道路,孫秀才戚然動色 曰:「老母無以養,若日得百錢,則甘旨足矣。」文正曰:「吾 觀子辭氣,非乞客也。二年僕僕,所得幾何,而廢學多 矣。吾今補子為學職,月可得三千以供養,子能安然 以為學乎?」孫生再拜大喜,於是授以《春秋》。而孫生篤 學,不舍晝夜,行復修謹,文正甚愛之。明年,文正去睢 陽,孫亦辭歸。後十年,聞泰山下有孫明復先生,以《春 秋》教授學者,道德高邁,朝廷召至太學,乃昔日索遊 孫秀才也。文正嘆曰:「貧之為累亦大矣。儻因循索米 至老,則雖人才如孫明復者,猶將汨」沒而不見也。 歐陽文忠公年十七,隨州取解,以落官韻而不收。天 聖已後,文章多尚四六。是時隨州試《左氏失之誣論》, 文忠論之,條列《左氏》之誣甚悉,句有「石言於宋,神降 於莘。外蛇鬥而內蛇傷,新鬼大而故鬼小。」雖被黜落, 而奇警之句大傳於時。今集中無此論,頃見連庠誦 之耳。

《聞見後錄》:歐陽公在政府,寄潁州處士常秩詩云:「笑 殺汝陰常處士,十年騎馬聽朝雞。」公將休致,又寄秩 詩云:「賴有東鄰常處士,披蓑戴笠伴春鋤。」蓋公先為 潁州,得秩於民伍中,殊好之。至公休致歸,每接賓客, 必返退士初服。秩已從王荊公之招,公獨朝章以見, 愧之也。秩入朝,極其諛佞,遂升次對。蚤日著《春秋學》 十卷,自許甚高。以荊公不喜《春秋》,亦絕口不言,匿其 書不出。適兩河歲惡,青苗錢權倚閣,王平甫戲秩曰: 「君之《春秋》亦權倚閣矣。」後神宗遇秩浸薄,荊公亦鄙 之。秩失節,怏怏如病狂。或雲自裁以死,荊公尚表於 墓,蓋其失雲。

《墨客揮犀》:常秩舊好治《春秋》,凡著書講解僅數十卷, 自謂聖人之意皆在是矣。及詔起,而王丞相介甫不 好《春秋》,遂盡諱所學。熙寧六年,兩河荒歉,有旨令所 在散苗本錢,權行倚閣三年,人戲秩曰:「公之《春秋》亦 權倚閣乎?」秩色頗赭。按此條與聞見後錄事同而詞小別並存之 《道山清話》:大參陳彭年以博學強記受知定陵,凡有 問,無不知者。其在北門,因便殿賜坐,對甚從容。上因 問「墨智、墨允是何人,彭年曰:『伯夷、叔齊也』。上問『見何 書?曰:『春秋˙少陽』。即令祕閣取此書。既至,彭年令於第 幾板尋檢,果得之。上極喜,自是注意。未幾執政』。」 《茅亭客話》:「季處士名諶,學識精博,嘗講《五經》,善誘誨 人,問」無所隱。四十餘年,以束脩自給。每講《春秋》,嘗云: 「孔聖見周德下衰,諸侯強盛,雖有典禮而不能舉,雖 有賞罰而莫能行。」孔子因是筆削魯史,上遵周公之 制,下明將來之法,以褒貶而代賞罰,俾夫善人知勸 而淫人知懼也。左丘明,魯國史官,受經於孔子,恐七 十弟子各生異端,失其大旨,遂以諸國簡牘,博採眾 記而作傳焉。其傳或先《經》以始事,或後《經》以終義,或 依經以辯理,或錯經以合異,廣記備言,以成一家之 通體爾。杜征南不思孔子修經與《詩》《書》《周易》為等列, 丘明之《傳》當與司馬遷、班固為等列,豈合將經之年 與《傳》之年相附參而貫之?將令學者素無資稟,縱意 自裁,但務聲律,罔知古道,將周孔之聖賢,班馬之文 章,皆不由茲製作,靡得而達焉。然皇王帝霸之道,興 亡理亂之體,其可聞乎?遂引證當時以《左傳》文為《春 秋》者數人,今不具錄。休復屢見,失其旨歸。如處士之 言者。倘能使《春秋》自為經,《左氏》自為傳,則不迷於後 生者矣。

《野客叢談》:石林每夜必延諸子女兒婦列坐講《春秋聽者不悅曰:「翁又請說《春秋》耶?」

《蘇州府志》:「許洞字洞天,吳縣人。幼習弓矢擊刺之技, 及長折節勵學,尤精《左氏傳》,有《春秋釋幽》《演元》等書。 登咸平三年進士。」

王蘋,字信伯。二程在洛,蘋往從之,遂為河南高弟。通 《春秋》,視楊時為後進,時亦謂「後學師門成就者惟蘋 耳。」

陳長方從王蘋遊,紹興中舉進士,閉戶著書,有《春秋 傳》行世。

陸綰字權叔,常熟人。登呂臻榜進士。有《春秋新解》三 十卷,蘇明允嘗贈詩,美其「篤學好文,於諸經有造詣」 雲。

《江寧府志》:「王綸字德言,建康人。幼穎悟,能屬文。登紹 興第,後為中書舍人兼侍講。高宗喜讀《春秋左氏傳》, 綸進講輒合。」

《福州府志》:「曾逢震,幼讀書,過目成誦,恍然有求道之 志,著《春秋集解》等書。」

林萬頃字叔度,福清人。著《春秋解》。

李琪字孟開,官至國子司業。著《春秋王霸世紀》。 《福清縣志》:「林栗紹興壬戌進士,淳熙間起直寶文閣, 以《春秋》直解進呈,詔以書藏祕府,除祕閣修撰。」 《泉州府志》:「陳知柔永春人,性聰穎,刻志墳籍。登紹興 十二年進士。所著有《春秋義例》等書。」

《婺源縣志》:「王炎字晦叔,登乾道五年乙科,所著有《春 秋衍義》。」

《休寧縣志》:「吳雷字君崇,通兩經,尤長於《春秋》,登景定 元年進士。」

《歙縣志》:「錢時字子是,師楊慈湖,所著有《春秋大旨》。」 《金史˙左企弓傳》:「企弓好讀書,通《左氏春秋》。」

《永元傳》:「永元幼聰敏,日誦千言,善《左氏春秋》,通其大 義。」

《移剌履傳》:章宗為金源郡王,喜讀《春秋左氏傳》,聞履 博洽,質所疑。履曰:「左氏多權詐,駁而不純,《尚書》《孟子》 皆聖賢純全之道,願留意焉。」王嘉納之。

《楊雲翼傳》:「雲翼字美之。天資穎悟,初學語,輒畫地作 字,日誦數千言。登明昌五年進士第一。正大三年為 禮部尚書兼侍讀。所著《左氏賦》一篇。」

《李獻甫傳》:「獻甫字欽用,獻能從弟也。博通書傳,尤精 《左氏》。興定五年登進士第。」

《文藝傳》:「李汾,元光間游大梁,為史館書寫。汾既為之, 殊不自聊。時趙秉文為學士,雷淵、李獻能皆在院,刊 修之際,汾在旁正襟危坐,讀太史公《左丘明》一篇,或 數百言,音吐洪暢,旁若無人。」

麻九疇始以古學自力,博通五經,於《易》《春秋》尤長。興 定末,試開封府詞賦第二,經義第一。

李純甫幼穎悟異常,初業詞賦,及讀《左氏春秋》,大愛 之,遂更為經義學。擢承安二年經義進士。為文法莊 周、《列禦寇》《左氏》《戰國策》,後進多宗之。

《忠義傳》:「完顏陳和尚從兄斜烈,辟太原王渥為經歷, 文章論議與雷淵、李獻能相上下。陳和尚天資高明, 雅好文史,自居禁衛日,人以秀才目之,渥授以《孝經》 《小學》《論語》《春秋左氏傳》,略通其義。」

《元史郝經傳》:「經字伯常,其先潞州人。家世業儒,金亡, 徙順天。家貧,晝則負薪米為養,夜則讀書。居九年,世 祖即位,以經為翰林侍讀學士,充國信使使宋賈似 道館經真州,羈困九年。帝遣經弟郝庸問執行人之 罪,宋懼,以禮送經歸。明年,卒,諡文忠。經為學,務有用, 及被留,思託言垂後,撰《春秋外傳》等書數百卷。」 《李昶傳》:「昶字士都,東平須城人。父世弼,從外家受孫 明復《春秋》,得其宗旨。金興定二年,父子廷試,昶以《春 秋》中第二甲第二人,世弼第三甲第三人,父子褒貶 各異,時人以比向、歆。至大改元,超授儒林郎。世祖即 位,特授翰林侍講學士。昶嘗集《春秋》諸家之說,折中 之,曰《春秋左氏遺意》二十卷。」

《楊恭懿傳》:「恭懿字元甫,力學強記,日數千言,雖從親 避亂,未嘗廢業。年十七西還,家貧,服勞為養,暇則就 學,書無不讀,尤深於《春秋》。至元十六年,詔授集賢學 士,辭不行。」

《吳澄傳》:「澄字幼清,撫州崇仁人。於經傳皆習通之,用 力聖賢之學。至元十三年,樂安鄭松招澄居布水谷, 校定《春秋》。侍御史程鉅夫奉詔求賢江南,起澄至京 師,請置澄所著書於國子監,以資學者。朝廷命有司 即其家錄上行省。掾元明善以文學自負,嘗問澄《春 秋》奧義,嘆曰:『與吳先生言如探淵海』。遂執弟子禮終」 其身。至大元年,召為國子監丞,超遷翰林學士。澄早 以斯文自任,四方之士負笈來學者,常不下千數百 人。少暇即著書,至將終猶不置也。於《春秋》有《纂言》。初, 澄所居草屋數間,程鉅夫題曰「草廬」,學者稱之為草 廬先生。

《袁桷傳》:「桷字伯長,慶元人。歷侍講學士,所著有《春秋

考證
《齊履謙傳》。履謙字伯恆,六經諸史無不淹貫,著《春秋

諸國統紀》六卷。」

《敬儼傳》:「叔祖鉉,與太原元好問同登金進士第。國初 為中都提學,著《春秋備忘》四十卷,仁宗朝命刻其書, 今行於世。」

《臧夢解傳》。夢解,慶元人。歷湖南宣慰副使。所著有《春 秋微旨》一卷。

《元明善傳》:「明善讀書,過目輒記,諸經皆有師法,而尤 長於《春秋》。」

《虞集傳》:集父汲,黃岡尉,娶楊氏,國子祭酒文仲女。集 三歲即知讀書,乙亥,挈家趨嶺外,干戈中無書冊可 攜,楊氏口授《論語》《孟子》《左氏傳》,聞輒成誦。比還長沙, 就外傅,始得刻本,則已盡讀諸經,通其大義矣。文仲 世以《春秋》知名,楊氏在室,即盡通其說,故集與弟槃 皆受業家庭。槃字仲常,延祐五年,第進士,《詩》《書》《春秋》 皆有論著,而《春秋》乃其家學,故尤善。

《黃溍傳》:「溍,婺州義烏人,同郡吳萊著《春秋世變圖》二 卷,《春秋傳授譜》一卷,他如《春秋經說》《胡氏傳證誤》,皆 未脫槁。」

《李稷傳》:稷從其父官袁州,師夏鎮。又從官鈆山,師方 回。皆名進士,長於《春秋》。稷並得其傳。

《成遵傳》:「遵至順辛未至京師,受《春秋》業於夏鎮, 《儒學傳》許謙,受業金履祥之門,盡得其所傳之奧,嘗 句讀九經及《春秋》三傳,於其宏綱要領,錯簡衍文,悉 別以鉛黃朱墨,意有所明,則表而見之。」

黃澤於名物度數,考覈精審,而義理一宗程、朱。作《春 秋經解》,以明書法為主。其大要則在考覈《三傳》,以求 向上之功,而脈絡則盡在《左傳》。作《三傳義例考》,筆削 本旨。又作《元年春王正月。辨諸侯娶女立子。通考》《魯 隱公不書即位義》,《殷周諸侯禘祫考》《周廟太廟單祭 合食說》,作《丘甲辨》,凡如是者十餘通,以明古今禮俗 不同,見虛詞說經之無益,又懼學者得於創聞,不復 致思,故所著多引而不發,乃作《春秋指要》,示人以求 端用力之方。門人惟新安趙汸為高弟,得其《春秋》之 學為多。

韓性時,慶元有程端禮、端學兄弟者。端學,字時叔,通 《春秋》,所著有《春秋本義》三十卷,《三傳辨疑》二十卷,《春 秋或問》十卷。《明外史錢唐傳》:「程徐字仲能,鄞人,元 名儒端學子也。至正中,以明《春秋》知名。」

吳師道字正傳,婺州蘭溪人。所著有《春秋胡傳附辨》 行世。

陸文圭字子方,江陰人。幼而穎異,讀書過目成誦,終 身不忘,博通經史百家,及天文、地理、律曆、醫樂、算數 之學。宋咸淳初,圭年十八,以《春秋》中鄉選。宋亡,隱居 城東,學者稱之曰「牆東先生。」

周仁榮,字本心,台州臨海人。父敬孫,宋太學生。初,金 華王柏以朱熹之學主台之上蔡書院,敬孫師事之, 受「性理」之旨,嘗著《春秋類例》。仁榮承其家學,治《春秋》。 其弟仔肩以《春秋》登延祐五年進士。

《忠義傳》:「鄭玉幼敏悟嗜學,既長,覃思六經,尤邃於《春 秋》。」

《隱逸傳》:「杜英字文玉,信安人。搜訪諸書,盡讀之,讀輒 不忘,而究其指趣,古今得失,如指諸掌。所著有《春秋 地理原委》十卷。」

杜本,字伯原,清江人。至正三年,召為國史院編修官, 固辭不行。時有張樞者,亦屢徵不起。嘗著《春秋三傳 歸一義》三十卷。

《婺源縣志》:「胡炳文,元初為信長書院山長,篤志經史 之學,著《春秋集解》。」

《安福縣志》:「劉聞少好學,究心《春秋》之旨,著有《春秋通 旨》若干卷。」

《光澤縣志》:「李應龍字玉林,至元中,薦為白鹿洞書院 山長及漳州路教授,俱不赴。著有《春秋纂例》。」

《宣城縣志》:「梅致和著《春秋編類》十二卷,著其世變,要 其指歸,蓋得之於精研者。並耕稿十卷俱燬於兵。」 《金華縣志》:「戴良少從黃溍遊,英偉秀發,以文章擅名, 所著有《春秋經傳考》。」

《鄞縣志》:「高元之,字端叔,集《春秋》說三百餘家,號《義宗》, 悉本經旨,凡一百五十卷。」

《安福縣志》:「李廉元末以鄉魁登進士。所著有《春秋纂 例》。」

《開化縣志》:「魯貞,性慷慨,有氣節。元末隱居不仕,著《春 秋按斷》。」

《婺源縣志》:「程直方字道大,幼失怙,能自勵,讀書嘗十 年不下樓。通諸經,著《春秋諸傳考正》。宋亡,入元不仕。」 《蘇州府志》:「王原傑字子英,吳江人。至元中,以《春秋》領 鄉薦,不仕教授,著《春秋讞議》。」

《明外史周定王橚傳》:「鎮國中尉睦桔,鎮平王諸孫。覃 精經學,尤邃於《春秋》。謂本朝經學一本,宋儒古人經 解殘缺放失,乃訪求諸海內通儒,繕寫藏弆,若張洽 《春秋傳》,皆敘而傳之。」又一本云:「睦桔,高皇帝七世孫也。年二十盡,通五經,尤邃於《春秋》。其學不專守師 說,聚漢魏以來諸家,殫精研思,務求不詭於聖人。」 《寧獻王權傳》鎮國中尉謀㙔。束修自好。貫串群籍。著 《春秋箋》二十卷。

《詹同傳》:「同幼穎異,受《春秋》於劉彭壽。太祖下武昌,召 為國子博士。時功臣子弟教習內府,諸博士治一經 不盡通。同淹貫群籍,講《易》《春秋》最善,太祖善之。」 《張以寧傳》:元,泰定中,以《春秋》舉進士,累至翰林侍讀 學士。明師取元都,與危素等偕赴京,奏對稱旨,復授 侍讀學士。洪武二年,使安南,本以《春秋》致高第,故所 學尤專,《春秋》多所自得。譔《胡傳辨疑》,最辨博。惟《春王 正月考》未就。寓安南踰半歲始卒業,閱月病革竟死。 元故官來京者,素及以寧,名尤重。素長於史,以寧長 於經。素,宋、元史槁俱失傳,而以寧《春秋》學遂行。家古 田翠屏山下,學者稱「翠屏先生。」門人石光霽以明經 舉,授國子博士,作《春秋鉤元》,能傳以寧之學。

趙汸傳,字子常,休寧人。生而姿稟卓絕,初就外傅,讀 朱子《四書》,多所疑難,乃盡取朱子書讀之,聞九江黃 澤有學行,往從之遊。澤之學以精思自悟為主,其教 人引而不發,汸一再登門,乃得六經疑義千餘條以 歸。已,復留二歲,得口授六十四卦大義,與學《春秋》之 要。後復從臨川虞集遊,獲聞吳澄之學,乃築東山精 舍,讀書著述其中,雞初鳴輒起,澄心默坐,由是造詣 精深,諸經無不通貫,而尤邃於《春秋》。初以聞於黃澤 者為《春秋師說》三卷,復廣之為《春秋集傳》十五卷。因 《禮記經解》有「屬辭比事,春秋教」之語,乃復著《春秋屬 辭》八篇。又以為學《春秋》者,必考《左傳》事實為先。杜預、 陳傅良有得於此,而各有所蔽,乃復著《左氏補註》十 卷。當是時,天下兵起,汸轉側干戈間,顛沛流離,而進 修之功不懈。明太祖既定天下,詔修《元史》,徵汸預其 事。書成辭歸。未幾卒,年五十有一。學者稱「東山先生。」 《王璡傳》:璡博通經史,尤長於《春秋》。

《鄒濟傳》:「濟博學強記,尤長於《春秋》。」

《顧憲成傳》:憲成以吏部主事請告歸,讀《易》《春秋》者三 年。

《儒林傳》:「汪克寬盡力於經學,《春秋》則以胡安國為主, 而博考眾說,會萃成書,名之曰《春秋經傳附錄纂疏》: 梁寅字孟敬,新喻人,淹貫五經百氏。太祖平定四方, 徵天下名儒,修述禮樂。寅在禮局中,討論精審,諸儒 推服。」

張洪,字宗海,常熟人。博綜群經,羽翼諸儒所未及。洪 武三十三年,以明經除靖王府教授。洪熙中,進修撰。 婁諒,字克貞,上饒人。聞吳與弼在臨川,往與之遊。景 泰中,舉於鄉。纂《春秋本意》十二篇,惟用《經》文訓釋而 意自見。不採三《傳》事實,謂是非必待三《傳》而後明,是 《春秋》為棄書矣。

謝復,字一陽,祁門人。少時授《春秋》,即了大義。已,嘆曰: 「學以謀道,滯心文義以干祿,吾弗為也!」自是潛心經 史,以古人自期;學者稱西山先生。

季本所著有《春秋私考》,既又別《春秋》列國疆宇,乃涉 淮、泗,歷齊、魯,登岱宗,踰江入閩,經年而後歸。見聞既 廣,所著書益精博,後學莫不推之。

李舜臣始官南京尚寶時,取《易》《詩》《書》《儀禮》《禮記》《左傳》, 分日讀之,每六日一《易》,乃著《春秋左傳考例》《穀梁三 例》諸書,一時經學之士未有出其右者。

章潢著《春秋竊義》諸書,名播遠邇,弟子從游甚眾。 卓爾康所著《春秋》四十卷,談經者尚之。文震孟進講 《春秋》,將錄其書以獻,會去官,不果。

呂柟字仲木,別號涇野,學者稱「涇野先生。」所著有《春 秋說忘》。

《文苑傳》:「胡翰博習經史,洪武初,聘修《元史》。歸愛北山 泉石,卜築其下。所著有《春秋集義》。」

《松江府志》:「曹宗儒字元博,洪武初,任華亭教諭。所著 有《春秋左傳敘事本末》三十卷。」

劉仲禮字用和。以《春秋》明經辟召,至應天,遇「靖難」師 入,不食七日而死。

《蘇州府志》:「夏㫤字仲昭,崑山人。十三受《春秋》於盧從 龍,盧以太守姚善連坐諸生,皆遁去,㫤誓死相依。盧 曰:『今之孔融也』。永樂乙未成進士,由庶吉士改授中 書舍人。」

陳頎字永之,長洲人。景泰中,以《春秋》領鄉薦。博學工 古文。其文好議論,而必根於理。

桑悅字民懌,常熟人。舉成化乙未鄉試。家貧無蓄,書 肆中鬻得讀過輒焚去。所著有《春秋傳解》若干卷,行 於世。

《順天府志》:「劉效祖字仲修,嘉靖庚戌進士。所著有《春 秋稿》二卷。」

《蘇州府志》:「傅遜字元凱,萬曆間歲薦,讀《左氏春秋》,深 入其奧,依放袁氏《紀事本末》,作《左傳屬事》。上自《公》《穀》, 逮張、賈、劉、翟、杜預而下,咸資纂集,每事各為首尾,其

盛衰離合,始終成敗,一覽可盡,至今傳習之
考證
《江寧府志》:「金賢精於《春秋》,病諸傳之舛,令微文隱約,

不見於後,乃以所自得為《記愚》十卷,《或問》百篇。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