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226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二百二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二百二十六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二百二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二百二十六卷目錄

 禮記部紀事二

經籍典第二百二十六卷

禮記部紀事二

[編輯]

《唐書魏徵傳》:「徵字元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棄資 產不營,有大志,通貫書術。歷太子太師,贈司空,諡文 貞。徵嘗以《小戴禮》綜彙不倫,更作《類禮》二十篇,數年 而成。帝美其書,錄寘內府。」

《儒學傳》:「孔穎達字仲達,冀州衡水人。八歲就學,誦記 日千餘言,闇記《三禮》義宗。及長,明鄭氏《禮記》。嘗造同 郡劉焯,焯名重海內,初不之禮。及請質所疑,遂大畏 服。貞觀初,封曲阜縣男,除國子司業。與諸儒議曆及 明堂事,多從其說。以論譔勞,加散騎常侍,爵為子。拜 祭酒,侍講東宮。帝幸太學觀釋菜,命穎達講經畢,上」 《釋奠頌》,有詔褒美。卒,贈太常卿,諡曰憲。初,穎達與顏 師古、司馬才章、王恭、王琰受詔譔《五經義訓》凡百餘 篇,號《義贊》,詔改為《正義》。雖包貫異家為詳博,然其中 不能無謬冗。博士馬嘉運駁正其失,至相譏詆。有詔 更令裁定,功未就。永徽二年,詔中書、門下與國子三 館博士、弘文館學士考正之,於是尚書左僕射於志 寧、右僕射張行成、侍中高季輔就加增損,書始布下。 王恭,滑州白馬人。少篤學,教授鄉閭弟子數百人。貞 觀初召拜太學博士,講《三禮》,別為義證,甚精博。 張士衡,瀛州樂壽人。以禮教諸生,當時顯者,永平賈 公彥、趙李元植。公彥終太學博士,譔次章句甚多。 賈大隱,公彥子,儀鳳中為太常博士。會太常仲春告 瑞太廟,高宗問禮官:「何世而然?」大隱對曰:「古者祭以 首時,薦以仲月。近世元日奏瑞,則二月告廟,告者必 有薦,本於始不得其時焉。」累遷中書舍人。

許子儒,字文舉,高祖時為奉常博士。初,太尉長孫無 忌等議祠令及《禮》,用鄭元《六天》說,圓丘祀昊天上帝, 南郊太微、感帝、明堂太微五帝,直據緯為說,不指蒼 旻為天,而以昊天帝當北辰耀魄,寶郊明堂當太微 五帝。唐家祀圓丘,太史所上圖,昊天上帝外,自有北 辰斗列第二垓,與緯書駮異。司馬遷《天官書》:「太微宮」 五精之神,五星所奉,有人主象,故名曰帝。猶房心有 天王象,安得盡為天乎?日月麗於天,草木麗於地。以 日月為天,草木為地,昧者不信也。《周官》「兆五帝四郊」, 又有祀五帝,皆不言天,知太微之神非天也。經稱「郊 祀后稷」,王肅以郊圓丘為一,元析而二之,曰圓丘曰 郊,非聖人意。今祠令固守元說,與著式相違,宜有刊 正。且《經》嚴父莫大於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 帝。明堂之祀天也,星不足配之矣。《月令》「孟春祈穀上 帝,春秋啟蟄而郊,郊而後耕,故郊后稷以祈農。《詩》春 夏祈穀於上帝」,皆祭天也。著之感帝,尢為不稽?請四 郊迎氣,祀太微五帝,郊明堂,罷六天說,止祀昊天方 丘,既祭地,又祭神州「北郊,皆不載《經》,請止一祠。」詔曰: 「可。」乾封初,帝已封禪,復詔祀感帝、神州,以正月祭北 郊。司禮少常伯郝處俊等奏言:「《顯慶定禮》,廢感帝祀, 而祈穀昊天,以高祖配。舊祀感帝、神州,以元皇帝配。 今改祈穀為祀感帝,又祀神州,還以高祖配,何升降 紛紛焉?虞氏禘黃帝郊嚳,夏禘黃帝郊鯀,殷禘嚳郊 冥,周禘嚳郊稷。」元謂:「禘者,祭天圓丘;郊者,祭上帝南 郊。」崔靈恩說:「夏正郊天,王者各祭所出帝。所謂王者, 禘祖所自出,以其祖配之,則禘遠祖,郊始祖也。今禘、 郊同祖,禮無所歸,神州本祭十月,以方陰用事也。」元 說:「三王之郊,一用夏正。」靈恩謂「祭神州北郊以正月。 諸儒所言,猥互不明。臣願會奉常司成博」士普議,於 是子儒與博士陸遵楷、張統師、權無二等共白:「北郊 月不經見,漢光武正月建北郊。咸和中,議北郊以正 月,《武德》以來用十月,請循《武德》詔書。」明年,詔:「圓、方二 丘,明堂、感帝、神州,宜奉高祖、太宗配,仍祭昊天上帝 及五天帝於明堂。」子儒,長壽中歷天官侍郎、弘文館 學士。

沈伯儀,湖州吳興人。武后時為太子右諭德。初,太常 少卿韋萬石議明堂大享事,上言:「鄭元說祀五天帝, 王肅謂祀五行帝,《貞觀禮》從元至顯慶禮祀昊天上 帝,乾封詔書祀五天帝兼祀昊天上帝,詔書從《貞觀 禮》,儀鳳初詔祀事一用周制,今應何從?」高宗乃詔尚 書省集諸儒議,未能定。於是大享參用《貞觀》《顯慶》二 《禮》。垂拱元年,成均助教孔元義奏:「嚴父莫大配天,天 於萬物為最大,推父偶天,孝之大,尊之極矣。《易》稱:『先 王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上帝,天也。昊天 之祭,宜祖考並配。請以太宗、高宗配上帝於圓丘,神堯、黃帝配感帝南郊。《祭法》:祖文王,宗武王。祖,始也;宗, 尊也,一名而有二義。《經》稱『宗祀文王』」,文王當祖而雲 宗,包武王以言也。知明堂以祖考配,與二《經》合。《伯儀》 曰:「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夏后氏禘 黃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殷人禘嚳而郊冥,祖契 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鄭元曰: 「禘、郊、祖、宗,皆配食也。祭昊天圓丘曰禘,祭上帝南郊 曰郊,祭五帝五神明」堂曰祖宗,此為最詳。虞夏退顓 頊郊嚳,殷捨契郊冥,去取違舛,惟周得禮之序,至明 堂始兩配焉。文王上配五帝,武王下配五神,別父子 也。《經》曰:「嚴父莫大於配天。」又曰:「宗祀文王於明堂,以 配上帝。」不言嚴武王以配天,則武王雖在明堂,未齊 於配,雖同祭而終為一主也。《緯》曰:「后稷為天地主,文 王為五帝宗。若一神而兩祭之,則薦獻數瀆,此神無 二主也。貞觀、永徽,禮實專配,由顯慶後始兼尊焉。今 請以高祖配圓丘、方澤,太宗配南北郊,高宗配五天 帝。」鳳閣舍人元萬頃、范履冰等議:「今禮,昊天上帝等 五祀,咸奉高祖、太宗兼配,以申孝也。《詩昊天章》,二後 受之。《易》:薦上帝,祀祖考,有兼配義。高祖、太宗既先配, 五祀當如舊,請奉《高宗歷》配焉。」自是郊丘三帝並配 雲。伯儀歷國子祭酒、修文館學士,卒。

《元澹傳》:澹字行沖,以字顯。初,魏光乘請用魏徵《類禮》 列於經,帝命行沖與諸儒集義作疏,將立之學。乃引 國子博士范行恭、四門助教施敬本,采獲刊綴為五 十篇,上於官。於是右丞相張說建言:「戴聖所錄,向己 千載,與經並立,不可罷。魏孫炎始因舊書,擿類相比, 有如鈔掇,諸儒共非之。至徵更加整次,乃為訓注,恐 不可用。」帝然之,書留中不出。行沖意諸儒間己,因著 論自辯,名曰《釋疑》。曰:「客問主人,小戴之學,康成之注, 魏氏乃有刊《易》二經孰優?」主人曰:「《小戴禮》行於漢末, 馬融為傳,盧植合二十九篇而為之解,世所不傳。鉤 黨獄起,康成於竄伏之中,理紛拏之典,雖存探究,咨 謀靡所,具《鄭志》者百有餘科,章句之」徒,曾不是省。王 肅因之,或多攻詆。而鄭學有孫炎,雖扶鄭義,條例支 分,箴石間起,增革百篇。魏氏病群言之冗脞,采眾說 之精簡,刊正芟礱,書畢以聞,太宗嘉賞,錄賜儲貳。陛 下纂業,宜所循襲,乃制諸儒,甄分舊義。豈悟章句之 士,堅持昔言,擯壓不申,疑於知新,果於仍故。客曰「當 局稱迷,傍觀必審」,何「所為疑而不申列?」答曰:「改易章 句,是有五難。」漢孔安國注《古文尚書》,族兄臧與書曰: 「相如常忿俗儒淫詞冒義,欲撥亂反正而未能也。浮 學守株,眾非難正,自古而然。恐此道未信,而獨智為 譴,一也。」昔孔季產專古學,有孔扶者,與俗浮沈,每誡 產曰:「今朝廷率章句內學,君獨修古義。古義非章句 內學」,危身之道也。獨善不容於世,君其殆哉,二也。劉 歆好《左氏》,欲建學官,哀帝納之,諸儒遷延不肯置對, 歆移書誚讓,諸博士皆忿恨。龔勝時為光祿大夫,見 歆議,乃乞骸骨,司空師丹因大發怒,詆歆改亂前志, 非毀先帝所立,歆懼,出為五原太守。以君賓之學,公 仲之博,猶迫同門朋黨之議,卒令子駿負謗,三也;王 肅規鄭元數千百條,鄭學馬昭詆劾肅短,詔遣博士 張融按經問詰,融推處是非,而肅酬對疲於歲時,四 也;王粲曰:「世稱伊雒以東,淮漢以北,康成一人而已, 咸言先儒多闕,鄭氏道備,粲竊嗟怪,因求所學,得《尚 書注》,退思其意,意皆盡矣,所疑猶未諭焉」,凡有二篇。 王劭曰:「魏晉浮華,古道湮」替,歷載三百,士大夫恥為 章句,唯草野生專經自許,不能博究,擇從其善,徒欲 父康成、兄子慎寧,道孔聖誤,諱言鄭服非,然則鄭服 之外皆讎矣,五也。夫物極則變,比及百年,當有明哲 君子,恨不與吾同世者。道之行廢,必有其時者,歟何 遽速近名之嫌邪!

《啖助傳》。助門人趙匡、陸質,其高弟也。大曆時,助、匡、質 以《春秋》,施士丐以《詩》,仲子陵、袁彝、韋彤、韋茝以《禮》,蔡 廣成以《易》,強蒙以《論語》,皆自名其學。子陵,蜀人,好古 學,舍峨眉山。舉賢良方正,擢太常博士。通后蒼、《大、小 戴禮》。有司請正太祖東嚮位,而遷獻、懿二主。子陵議 藏主德明興聖廟,其言典正。後異端紛紜,復為《通難》 示諸儒,諸儒不能詘。久之,典黔中,選補乘傳過家西, 人以為榮。終司門員外郎。子陵以文義自怡,及亡,其 家所存,惟圖書及酒數斛而已。

《舊唐書》章懷太子賢傳:賢字明允,高宗第六子也。容 止端雅,深為高宗所嗟賞。嘗詔司空李勣曰:「此兒已 讀得《尚書》《禮記》《論語》,暫經領覽。」遂即不忘。

《張士衡傳》:士衡父友,齊國博士,從熊安生及劉焯受 《禮記》,皆精究大義。

《五代史晉出帝紀》:帝少而謹厚,善騎射。高祖使博士 王震教以《禮記》,久之,不能通大義,謂震曰:「此非我家 事也。」

《宋史宋庠傳》:庠父杞嘗為九江掾,與其妻鍾禱於廬 阜。鍾夢道士遺以書曰:「以遺爾子。」視之,《小戴禮》也。已 而庠生他日見許真君像,即夢中見者《韓丕傳》:丕讀書於嵩陽,通《周易》《禮記》,為人講說 《周常傳》。常以所著《禮檀弓義》見王安石、呂惠卿,二人 稱之。

《劉章傳》:「章少警異,日誦數千言,通《小戴禮》。四冠鄉舉。 紹興十五年廷對,考官定級在三迨進御,上擢為第 一。」

《辛棄疾傳》:棄疾帥長沙時,士人咸愬考試官濫取第 十七名春秋卷,棄疾察之信然,索亞榜春秋卷兩易 之,啟名則趙鼎也。棄疾怒曰:「佐國元勳,忠簡一人,胡 為又一」趙鼎擲之地。次閱《禮記》卷,棄疾曰:「觀其議論, 必豪傑士也,此不可失。」啟之乃趙方也。

《劉爚傳》:「爚字晦伯,受學於朱熹、呂祖謙,所著有《禮記 解》。」

《歐陽守道傳》:「淳祐元年,舉進士。湖南轉運副使吳子 良聘守道為嶽麓書院副山長。宗人新及子必泰寓 居長沙,聞守道至,往訪之,晤語相契。守道即請於子 良,禮新為嶽麓書院講書。新講《禮記》『天降時雨,山川 出雲』一章,守道起曰:『長沙自有仲齊,吾何為至此』。」「仲 齊,新之字也。」

《趙汝談傳》:「汝談天資絕人,沈思高識。其論《禮記》,雜出 諸生之手,著有《禮記注》。」

《范鍾傳》,嘉定二年進士。淳祐六年,加觀文殿大學士。 所著書有《禮記解》。

《馮去非傳》:父椅,家居授徒,注「《喪禮》等書。」

《儒林傳》:「王應麟字伯厚,九歲通《六經》,著有《集解》《踐阼 篇》。」

《文苑傳》:「劉恕未冠舉進士,時有詔,能講經義者別奏 名,應召者才數十人。恕以《春秋》《禮記》對,先列註疏,方 引先儒異說,末乃斷以己意,凡二十問,所對皆然。主 司異之,擢為第一。」

李格非,字文叔,濟南人。其幼時俊警異甚,有司方以 詩賦取士,格非獨用意經學,著《禮記說》至數十萬言, 遂登進士第。

《隱逸傳》:「戚同文幼孤,聞邑人楊慤教授生徒,日過其 學舍,因授《禮記》,隨即成誦,日諷一卷,慤異而留之,不 終歲畢誦五經。」

劉愚字必明龍遊人為安鄉縣令不樂仕進著書自 適書禮語孟皆有解。

《建寧府志》:「章望之字表民,浦城人。簽書建康軍節度 判官,以光祿寺丞致仕。李覯謂仁、義、智、信、樂、政刑皆 出於禮,望之因著《禮論》一篇以訂其說。」

《浙江通志》:「方慤字性夫,桐廬人。父死,廬墓覃思積年, 注《禮記集解》。政和三年,領鄉薦,至京師,表進於朝,詔 賜上舍,釋褐而頒其書於天下。八年,中進士,仕至禮 部侍郎。」

《江西通志》:「馬晞孟,廬陵人。熙寧癸丑登第,著有《禮記 解》七十卷。」

《浦城縣志》:「何述字明道,元豐二年進士,歷徽猷閣待 制,知永興軍,移帥涇原。著《禮記傳》二十卷。」

楊訓字公發。元豐五年進士,知東陽縣,轉朝奉郎。著 《禮記解》二十卷。

《毘陵縣志》:「慕容彥達字叔遇,元豐中登科,著有《禮記 解》。」

《浙江通志》:「陸佃字農師,山陰人。官至尚書右丞。著《禮 記解》四十卷,《述禮新說》四卷,《禮象》十五卷。」

《蘇州府志》:「林虙登進士第。大觀中,由奉議郎改宣德 郎,有《禮記解》。」

《青田縣志》:「蔣繼周字世修,紹興甲戌進士,歷館職二 十年,仕至禮部尚書。著《禮記大義》七卷。」

《蘇州府志》:「陳長方從王蘋游。紹興中,舉進士第,授江 陰教授。尋歸,閉戶著書,有《禮記》傳行世。」

《晉江縣志》:「楊炳字若晦,乾道二年進士,累遷中書舍 人,著《禮記解》。」

《永春縣志》:「莊夏字子禮,淳熙中進士,官至兵部侍郎。 自號藻齋老人,著《禮記解》。」

《龍谿縣志》:「黃樵仲字道夫,淳熙二年進士,汀州錄事 參軍,著《禮記解》。」

《吉州府志》:「曾光祖字景山,淳熙乙未登第。奉議郎,知 臨江新喻縣事,著《禮記精義》十五卷。」

《廣東通志》:「郭叔雲字子從,潮陽人。有《禮經疑》二十餘 條,見《文公集》中。」

《金華府志》:「邵囦字萬宗,解《曲禮》《王制》《樂記》《中庸》《大學》 五篇.。」

應鏞,字子和,有《禮記纂義》二十卷。

《蘇州府志》:「衛湜字正叔,好古博學,除太府寺丞、將作 少監,皆不赴。嘗集《禮記》諸家傳注為一百六十卷,名 曰《禮記集說》。寶慶二年上之。終朝散大夫,學者稱為 櫟齋先生。」

《寧波府志》:「竺大年字耕道,奉化人。受業於沈煥,著《禮 記訂義》。」

《浙江通志》:「鄭樸翁字宗仁,溫州平陽人。咸淳十年,以上舍釋褐為福州教授,尋除國子正,著《禮記正義》一 卷。」

《婺源縣志》:「程龍字舜俞,登咸淳乙丑第,所著有《禮記 集解》。」

《天台縣志》:「賈蒙字正叔,著《禮記輯解》,集二十六家之 說,視衛湜、岳珂為要。」

《嚴州府志》:「汪自明,淳安人,時稱汪六經。著《禮記義林》 四十卷。」

《紹興府志》:「傅崧卿字子駿,山陰人。擢甲科,累遷考功 員外郎。為林靈素所譖,出為蒲圻縣丞,後官至給事 中。崧卿少時讀《禮記》,至孔子得夏時於杞,鄭氏注曰: 『夏四時之書也』。其存者有《小正》。又見鄭注《月令》,引《小 正》者八。其辭皆約而嚴,不類秦漢以來文章,以為此 真有夏氏遺書也。嘗為求《小正》全書,未之得,於其外」 兄關澮家。觀藏書得之,蓋舊本皆在《大戴禮》內,後人 從《大戴禮》抄出別行。崧卿以正文與《傳》相雜,倣《左氏 經傳》列正文其前,時附以《傳》,且為之注,遂著《夏小正 戴氏傳注》四卷。自序曰:「政和中,閱外兄關澮藏書,得 《夏月令》一卷,而不著作傳人名氏。」按《漢唐藝文志》不 載,惟《隋志》有其目,曰「《夏小正》一卷,戴」德撰,疑澮所藏 即此書。後讀孔穎達《禮記正義》,其疏《月令》注曰:「《夏小 正》,《大戴禮》之篇名也。」因求集賢所藏《大戴禮》版本參 校,信然。漢、《唐志》既錄戴氏《禮》矣,此書宜不別見,抑不 知取《戴禮》為此書自何代始?意者隋重賞以求逸書, 進書者遂多以邀賞帛,故離析篇目而為此乎?有司 受此,又不加辨,而作志者亦不復可考。且《小正》《夏書》 德所撰傳爾,而《隋志》云然,可謂疏矣。德西漢梁人,與 聖俱授《禮》后蒼,號大戴,嘗為信都太傅。而《集賢》《大戴 禮》其前乃雲「漢九江太守戴德撰。」以《儒林》考之,為九 江太守者聖也,藏《集賢》蓋久,卒無有人正其訛謬 者。使世無漢史而《大戴》獨亡,後人渠復知有德為信 都太傅者歟?由是知前代書因陋承訛,流傳及今,不 可復辨者蓋多矣,豈特是書也哉?關本、《戴禮》皆以《夏 小正》文錯諸傳中,渾渾之書,雜以漢儒文辭,醇駁弗 類。且所訓疑有失本指者,乃倣《左氏春秋》列正文其 前,而附以《傳》月為一篇,凡十有二篇,名曰《夏小正戴 氏傳》。關本簡編失倫,悉以《大戴禮》是正,兩書「互有得 失,或字衍脫不同,則擇其善者從之,仍注其下,而闕 其可疑者。《大戴禮》無注釋,關本注釋二十三處,懼與 今注相揉,則雲舊注別之,來者宜詳焉。宣和辛丑九 月,崧卿子𦔐仕泉州,晉江知縣,為之刊板,行於世。」 《臨江府志》:「劉敞字原父,新喻人。慶曆進士,廷試第一, 歷集賢院學士,判南京御史臺」,號「公是先生」,著有《投 壺義》一篇。

《傳經錄餘話》:「司馬光字君實,嘗以舊有《投壺格》,惡其 多取奇中者以為僥倖,因盡改之,乃著《投壺新格》一 卷。」

張載,字子厚,學者稱橫渠先生。嘗著《禮記說》三卷。魏 了翁序曰:「橫渠先生之書行於世者,惟《正蒙》為全書, 其次則《經學理窟》及《信聞錄》已不見於呂與叔所狀 先生之言,至於《詩》《書》《禮》《樂》《春秋》之書,則方且條舉大 例,與學者緒正其說而未及就。」其在朝廷講行冠昏、 喪祭、郊廟之禮,乃以孤立寡與議卒不用。既移疾西 歸,欲與門人成其初志,亦未及為,而卒於臨潼。今《禮 記說》一編,雖非全解,而四十九篇之目,大略固具。 《延平府志》:「周諝字希聖,博通六經,尤精《禮》學,嘗解《王 制》《禮運》《禮器》《郊特牲》《玉藻》《學記》《樂記》《祭法》《祭義》《祭統》 《經解》《哀公問》《仲尼燕居》《孔子閒居》《中庸》《表記》《大學》共 十七篇。」

《浙江通志》:「張虙字子宓,慈谿人。慶元二年進士。端平 元年為國子司業兼侍講。謂《月令》之書雖出於呂不 韋,然人主後天而奉天時,此書不為無助。乃為《月令 解》十二卷以進,以孟仲季析為寒暑之期,於朔望弦 占作旦昏之候。以十二月分為十二卷,按月而彙釋 之。凡月之中陰陽消長,星辰出入,氣數遷改,景物移 易,園林草木,鳥獸蟲魚,田舍耕耘,婦子蠶桑,歷歷備 載。」遷國子祭酒,工部侍郎,卒,諡文靖。

《慈谿縣志》:「楊𥳑字敬仲,歷寶謨閣學士。所著有《孔子 閒居解》一卷,趙彥悈為之序,以遺曾熠,熠為鋟木傳 之。」

《吉安府志》:「文天祥字文山,吉水人。著有《深衣吉凶通 服說》一卷。」

《寧海縣志》:「舒岳祥字舜侯,一字景薛。寶祐進士,終承 直郎。學者稱為閬風先生。著《深衣圖說》一卷。」

《金史楊雲翼傳》:當時朝士,廷議之際,多不能盡言,顧 望依違,寖以成俗。一日經筵畢,因言:「『人臣有事君之 禮,有事君之義。禮不敢齒君之路,馬蹴其芻者有罰, 入君門則趨,見君之几杖則起。君命召,不俟駕而行; 受命,不宿於家。是皆事君之禮,人臣所當盡者也。然 國家之利害,民生之休戚,一一陳之,則向所謂禮者, 特虛器耳。君曰可而有否者獻其否,君曰否而有可者獻其可』。言有不從,雖引裾折檻,斷鞅軔輪,有不恤 焉者。當是時也,姑徇事君之虛禮,而不知事君之大 義,國家何賴焉?」上變色曰:「非卿,朕不聞此言。」

《元史吳澄傳》:「至元十三年,民初附,盜賊所在蜂起。樂 安鄭松招澄居布水谷,校定《大、小戴禮》,各有纂言。」 《儒學傳》:「陳櫟嘗以謂有功於聖門者,莫若朱熹氏。熹 沒未久,而諸家之說往往亂其本真,乃著《禮記集義》 等書,亡慮數十萬言。凡諸儒之說有畔於朱氏者,刊 而去之。其微辭隱義,則引而伸之。而其所未備者,復 為」《說》以補其闕,於是朱熹之說大明於世。

熊朋來字與可。初,朋來以《周禮》首薦,而元制《周官》不 與設科,治《戴記》者又鮮,朋來屢以為言。

韓性,字明善,紹興人。天資警敏。七歲讀書,數行俱下, 日記萬言。九歲通《小戴禮》,作大義,操筆立就,文意蒼 古,老生宿儒皆稱異焉。及長,博綜群籍,自經史至諸 子百氏,靡不極其津涯,究其根柢。而於儒先性理之 說,尤深造其閫域。著有《禮記說》四卷。

《安福縣志》:「彭絲父應龍,弟齊叔,父子兄弟相為師友, 俱以著述為業。絲有《禮記集說》四十九卷。」

《晉江縣志》:「陳伯春字耀卿,著《禮記解》。」

呂椿學於丘葵著《禮記解》。

《青田縣志》:「王夢松字曼卿,隱居不仕,學者稱順齋先 生。著《禮記解》。」

《福清縣志》:「張宏圖字巨濟,以宋人說《禮》者多訛舛,因 著《大禮記》。」

《都昌縣志》:「陳澔字可大,宋亡,不樂仕進,教授鄉里,學 者稱雲莊先生。嘗著《禮記集說》三十卷。其自序曰:『前 聖繼天立極之道,莫大於禮;後聖垂世立教之書,亦 莫先於禮。《戴記》四十九篇之文雖純駮不同,然義之 淺深同異,未易言也。先君子師事雙峰先生十有四 年,以是經三領鄉書,為開慶名進士,所得於師門講』」 論甚多,中罹煨燼,隻字不遺。不肖孤僭不自量,會萃 衍繹,而附以臆見之言,名曰《禮記集說》。蓋欲以坦明 之說,使初學讀之即了其義,庶幾章句通則蘊奧自


見正。不必高為議論。而卑視訓誥之詞也。詔以書列 於學官。

《蘭溪縣志》:「金履祥字吉父,學者稱為仁山先生。著《深 衣小傳》《外傳》各一卷。」

《休寧縣志》:「陳櫟字壽翁,學者稱為定宇先生。著有《禮 記集義詳解》十卷,《深衣說》一卷。」

《江西通志》:「周尚之字東陽,以《春秋》舉上禮部,不得第。 至元二年,擢丙科,授將仕郎,永州零陵縣丞,調南安 路上猶縣尹。所著有《禮記集義》若干卷,藏於家。」 《明外史·寧獻王權傳》:「鎮國將軍謀㙔束修自好,貫串 群籍,著《戴記箋》二十卷。」

《儒林傳》:顧大韶通經史百家,於《禮》尤精。其論《禮記》,謂 「宋以前,惟知鄭注孔疏。自宣和有好古之主,於是三 代器物雜出於墟墓之間,學者得以証漢儒之謬,而 陳氏《集說》出焉。未有《集說》,學者之患在於疑而不能 明;既有《集說》,學者之患又在於明而不能疑。不可不 深維而自得也。」

張洪,字宗海,蘇州常熟人。博綜群經,羽翼諸儒所未 及。洪武二十三年以明經除靖王府教授。洪熙年進 修撰。所著有《禮記總類》,諸書多散佚不傳。

黃潤玉以朱子嘗欲編《禮記》,附《儀禮》為四卷,而以《禮 記》比類附之,不類者附諸卷末。以五禮獨缺軍禮,乃 取《周官·大田禮》補之,而以《禮記》載田事者附焉,皆為 之注釋,總曰《儀禮》。《戴記》。附註以鄭氏《深衣》不合,乃撰 考定深衣古制。

婁諒謂《周禮》皆天子之禮,為《國禮》;《儀禮》皆公、卿、大夫、 士、庶人之禮,為《家禮》;以《禮記》為二經之傳,分附各篇, 如《冠禮》附《冠義》之類。不可附各篇者,各附一經後;不 可附一經者,總附二經後;其為諸儒傅會者,以程子 論黜之。

夏尚樸同邑潘潤,嘗受業於婁諒。諒誨之曰:「《禮》有之: 致禮以治躬,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 矣。致樂以治心,中心斯須不和不樂,而鄙詐之心入 之矣。此禮樂之本,身心之學也。」潤佩之,終身罔敢越 軼。

湛若水歷南京吏、禮二部尚書,進所譔《二禮經傳測》, 以《曲禮》《儀禮》為經,《禮記》為傳。禮部尚書夏言謂其以 《曲禮》居先,與孔子之言相戾,詔罷其書不省。

《李舜臣傳》:舜臣官南京尚寶時,取《易》《詩》《書》《儀禮》《禮記》 《左傳》,分日讀之,每六日一易。

徐師曾字伯魯。銳意窮經。嘗以陳澔《禮記集說》久頒 學官,而所引註疏多背其本意,乃廣搜眾說,為《禮記 集註》。

章潢著《禮記劄言》諸書,名播遠邇,弟子從游甚眾。 吳桂森所著有《曲禮說》。

《宗子相集》:袁尹名濱,字興之。年十七下帷,授「戴氏禮」, 補州弟子員。海內經生往往畏「戴氏禮」難讀,乃尹則更易讀,得其邃旨,勒成一書。

《鄞縣志》:「史季敷,元末人,著《夏小正解傳》考,采《儀禮集 解》參究同異,附以釋音,復取先儒解經所引語及事 相附近者,綴於傳文之下,凡三卷。」

《括蒼志》:「趙有桂,字詵仲,少有學行,志業俱高,嘗著《夏 小正集解》一卷。」

《會稽縣志》:「楊維楨字廉夫,泰定丁卯進士,署天台尹, 陞江西等處儒學提舉。未上,會兵亂,避地富春山,徙 錢塘,又自蘇徙松,築元圃蓬壺於松江之上,海內薦 紳大夫與東南才俊之士,造門納屨無虛日。洪武二 年,召修禮樂,書畢,以白衣乞骸骨,給安車還山卒年 七十五。所著有《禮經約》若干卷。」

《新喻縣志》:「梁寅,字孟敬,嘗以《禮記》多駁雜,惟取格言, 以類而分,謂之類禮。」

《傳經錄餘話》:「連伯聰博學嗜《禮》,嘗撰《禮記集傳》,去《學》 《庸》二篇,凡四十七篇,共十六卷。洪武十四年,以其書 進於朝。」

《臨川縣志》:「黃克字紹烈,洪武二十七年進士,瑞安府 同知。專精禮記,著《禮經博約》若干卷。」

《蘇州府志》:「朱應辰字文奎,吳縣人。治《禮經》,從會稽楊 維楨學。洪武初為郡學訓導,後改江陰。」

《天台縣志》:「魯穆,永樂丙戌進士,歷官都察院右僉都 御史,著《禮記日抄》。」

《安福縣志》:「張業,景泰辛未進士,官國子監司。業著《禮 記節疏》。」

《廣信府志》:「鄭節字崇倫,貴溪人。天順甲申進士,官御 史。嘗病《禮經》殘闕,註疏乖刺,著《禮傳》八十卷。」

《長洲縣志》:「王經,成化壬辰進士,著《禮記纂要》,於名物 度數多所折衷。」

《鄞縣志》:「陳塏字山甫,成化壬辰進士,官廣東提學副 使。著《戴記存疑》。」

《安仁縣志》:「王傑字邦傑,成化庚子舉人,官岷州長史, 著《禮記集成》。」

《餘姚縣志》:「王華字德輝,成化辛丑進士第一,官至南 京吏部尚書,著《禮經大義》。」

《海寧縣志》:「祝萃字惟真,成化甲辰進士,歷官廣東右 參政。著《禮經私錄》。」

《奉化縣志》:「宋佳,癸卯舉人,官王府長史。所著有《禮記 節要》。」

《曹縣志》:「王崇獻字季徵,弘治丙辰進士,歷官左僉都 御史,著《禮記擇言》。」

《豐城縣志》:「楊廉字方震,少英敏篤學。成化丁未進士, 歷官南京禮部尚書,諡文恪。學者稱月湖先生。著《深 衣纂要》一卷。」

《南城縣志》:「左贊字翊時,天順丁丑進士,擢吏部稽勳 司主事,歷員外郎中,遷浙江布政司右參政,陞廣東 右布政使。未赴,以老謝事。所著有《深衣考正》一卷,傳 於世。」

《樂清縣志》:「侯一元字應乾,一雲字舜舉,嘉靖戊戌進 士,歷官河南布政使。著有《深衣辨》一篇。」

《言行錄》:「羅倫字彝正,江西永豐人。成化丙戌進士,廷 試第一,授翰林院修撰。疏奏大學士李賢,奪情落職。 明年復官,以疾辭。開門授徒,日以注經為業。所著有 《禮記集注》行於世。」

《渭南縣志》:「薛敬之字顯思,號思菴。成化丙戌,以諸生 貢入太學,除知應州,陞金華府同知。所著有《禮記集 傳》。」

《蘭溪縣志》:「童品字廷武,弘治丙辰進士,官兵部員外。 所著有《禮記大旨》。」

《上虞縣志》:「顏曄字文華。正德丁卯舉人,澂江知府。所 著有《禮經疏義》。」

《開化縣志》:「吾翕字廷順,冔子。正德戊辰進士。所著有 《讀禮類編》。」

《惠安縣志》:「張岳字維喬,正德丁丑進士,歷兵部侍郎、 右都御史,總督湖廣、川、貴軍務。卒贈太子少保,諡襄 惠。所著有《更定禮記》。」

《永嘉縣志》:「張孚敬初名璁,正德辛巳進士。首上書言 大禮,當世宗意。累官少師兼太子太師,華蓋殿大學 士。卒贈太師,諡文忠。著《禮記章句》八卷。」

《長洲縣志》:「戴冠字章甫,經史諸子百家,山經、地誌、陰 陽律曆、裨官小說,莫不貫總。以年資貢禮部,授紹興 府訓導。所著有《禮記集說辨疑》一卷。」

《括蒼彙紀》:「葉瑞齡字仁夫,青田人。歲貢生,仕為漳州 府經歷。著有《禮記粕說》。」

《長樂縣志》:「柯尚遷,縣之下嶼人。嘉靖中貢士,官邢臺 縣丞,著《曲禮全經類釋》十四卷。」

《福寧州志》:「黃乾行字玉巖,嘉靖癸未進士,官四川重 慶知府。讀《小戴記》,有所得則錄其端,著《禮記日錄》四 十九卷。」

《江西通志》:「陳褒由御史巡按江右,著《禮記淺說》若干 卷,刊示學校,更名曰《禮記正蒙》。薛應旂為之序,學者稱騮山先生。」

《宜興縣志》:「吳性字定甫,嘉靖乙未進士,歷官尚寶司 丞,專攻《禮記》,著有《讀禮備忘》二卷。」

《廣德州志》:「濮陽淶字致樂,嘉靖丁酉舉人,官南昌府 通判。著有《禮記貞義》。」

《餘姚縣志》:「聞人德潤,字越望,舉進士,入翰林,以遭讒 外補。於學無所不窺,尤邃於《三禮》,所著《禮記要旨》,出 為四方學者爭相繕寫傳誦。萬曆丙子,門人吳昆泉 刻以行世。」

《傳經錄餘話》:「汪公鏜字振宗,嘉靖丁未進士,改庶吉 士,歷禮部尚書兼翰林學士。所著有《禮記資記》十八 卷。」

《祁縣志》:「閻繩芳字世武,嘉靖丁未進士,博學尤工《禮 記》,著《禮經通旨》。」

《壽光縣志》:「丘橓字懋實,別號月林。嘉靖庚戌進士,累 官南京吏部尚書,贈太子少保,諡簡肅。所著《四書禮 記摘訓》皆精絕,足以翼經而傳後。」

《蘇州府志》:「徐師曾字伯魯。嘗著《禮記集說》三十卷,刪 改陳澔《集說》,而參以自得,多所發明。」

《傳經錄餘話》:「戈九疇字雨泉,錦衣衛人。嘉靖乙未進 士。著《禮記要旨》十六卷。」

《南安縣志》:「李文纘,嘉靖辛酉舉人,官岷府長史,著有 《禮記庭說》。」

《廣德州志》:「李天植字性甫,隆慶辛未進士,歷四川布 政司參政。嘗宦於楚,與同官王圻,上海人;李之賢,梁 山人,俱嘉靖乙丑進士。三君皆篤好經學,同聘教諭 廖自伸等,諸生葉維楨等,合輯《禮記》講章為一書,名 曰《禮記裒言》,凡十六卷。」

《嘉興府志》:「黃洪憲字懋忠,號葵陽,學者稱葵陽先生。 隆慶辛未進士,歷詹事府少詹,掌翰林院。湛深經術, 尤精《禮記》,嘗著《讀禮日抄》。」

《臨胊縣志》:「馮子咸字受甫,萬曆癸酉舉人,深於《禮記》, 嘗著《讀禮抄》。」

《陳留縣志》:「馬翰如字抒之,萬曆甲戌進士,歷官山西 按察副使。著有《禮記中說》。」

《傳經錄餘話》:「姚舜牧嘗以鄱陽陳澔《集說》純駁混存, 更為刪正,著《禮記疑問》十二卷。」

《婺源縣志》:「汪應蛟字澄源,明於《禮記》之學,著《禮略》若 干卷。」

《吉水縣志》:「鄒元標字爾瞻,博通經術,尤究心《禮》學,著 《禮記正義》六卷行於世。」

《滇南紀聞》:「楊慎字用修,號升菴。廷試第一,選入翰林 修撰。以議大禮事廷杖,謫雲南。著述甚富,所著有《夏 小正解〉》一卷,行於世。」

《南昌縣志》:「王猷定,字於一。嘗憤世儒明知《月令》為呂 不韋作,乃尊之為經。夏時孔子所取,乃反舍而不習, 作《夏小正輯注》一卷,以明經卒。」

《盱眙縣志》:「馮應京字可大,萬曆壬辰進士,歷湖廣按 察司僉事。自號慕岡,學者稱慕岡先生。著《月令廣義》 若干卷行世。」

《傳經錄餘話》:「黃道周字幼元,號石齋,漳州鎮海人。學 者稱石齋先生。歷詹事、少府時協理府事。著有《月令 明義》及《坊記表記》《緇衣儒行集解》,進於朝。」

《豐城縣志》:「徐即登號匡岳,萬曆癸未進士,官至河南 按察使。著《禮記說》二卷。」

《傳經錄餘話》:「郝敬字仲輿,號楚望,京山人。萬曆己丑 進士,官戶科給事中。著《禮記通解》二十二卷。」

《桐城縣志》:「方大鎮字君靜,號魯岳。萬曆己丑進士,歷 南京光祿寺卿。所著《禮說》。」

「楊維相亦肆力於《禮記》之學,著《禮記管見》若干卷。」 《黃岡縣志》:「余心純字葵明,萬曆壬辰進士,歷懷寧、嘉 善兩縣尹,著《禮經搜義》二十八卷。」

《候官縣志》:「曹學佺字能始,萬曆乙未進士,著《禮記明 訓》二十七卷。」

《尉氏縣志》:「靳於中,萬曆戊戌進士,歷南京刑部尚書, 著《禮記翼宗錄》五卷。」

《豐城縣志》:「徐鑒,萬曆戊戌進士,官太僕寺卿,著《禮經 內解》。」

《餘杭縣志》:「鮑濱受學於劉宗周,嘗於讀《禮》之暇,以《禮 經通解考注》等書請正於宗周,宗周乃取《二戴禮》與 濱重加考訂,撰為《禮經考次》。正集十四卷,分集四卷。 宗周自號蕺山,學者稱蕺山先生。」

《蘄水縣志》:「秦繼宗字西汀,萬曆庚戌進士,官南京戶 部郎中,著《禮記疏意》三十卷。」

《候官縣志》:「陳有元字長人,萬曆壬子舉人,清遠知縣, 著《禮記約述》八卷。」

《海鹽縣志》:「朱泰楨字道子,萬曆丙辰進士,監察御史, 著《禮記意評》四卷。」

《揚州府志》:「李上林,如皋人。萬曆間太學生,新泰知縣。 撰《禮記摘注》五卷。」

《丹陽縣志》:「湯三才字中立,著《禮記新義》三十卷,其子道衡刊行於世。」

《同安縣志》:「陳榮選字克舉,歷仕廣州府同知,著有《禮 記集注》。」

《華亭縣志》:「王翼明字升之,著《禮記補注》三十卷,陳繼 儒為之序。」

《成安縣志》:「侯君擢字際明,天啟辛酉舉人,知陳州。寇 至,登城誓眾拒守,相持七日,力竭城陷,死之。事聞,贈 布政使參議,建祠陳橋驛。著《禮經纂要》行世。」

《靈壽縣志》:「傅永淳字熙宇,天啟壬戌進士,累官吏部 尚書,著《禮經解義》八卷。」

《鄞縣志》:「沈一中,萬曆庚辰進士,大學士一貫從弟也。 仕至貴州布政使。著《禮記課兒述註》十八卷。」

《慈谿縣志》:「王荁字少廣,萬曆癸未進士,改庶吉士,授 翰林院編修,著《禮記纂注》四卷。」

《京山志》:「楊鼎熙字緝菴,崇禎戊辰進士,吉安府知府。 著《禮記敬業》八卷。」

《廣信府志》:「俞安國字康侯,永豐人。崇禎庚午舉人,著 《禮記疑問》。」

《江都縣志》:「閻有章自號紅螺居士,家世習《禮記》,著有 《說禮》三十二卷,崇禎九年自序刊行於世。」

《江陰縣志》:「李鶚沖字如一,一字貫之。嘗以朱子《戴記》 未有成書,網羅鉤貫,撰《禮記輯正》。」

《松江府志》:「戴士鼇字穉龍,衡府教授,著《禮記箋說》。」 《湖州府志》:「阮峻字不崖,崇禎己卯舉人,著有《禮記滌 除》若干卷。」

《江都縣志》:「金九疇字禹吾,本休寧人。世以儒術顯。九 疇尤嗜學,建東山書屋,終日吟詠其中。猶以墳典未 備,乃遍遊江南北,訪求異書,遂補江都諸生。既又入 太學,讀監書,聞見益博。歸而著書曰:『吾以此遺子孫 足矣』。所著有《禮記集說》、讀本,藏於家。」

《江都鄉賢錄》:「金玉節字元亮,性穎悟,博綜經史,本以 《尚書》世其家,而於諸經無不究極精微。大扺《禮》宗陳 澔《集說》,而參以鄭康成、賈公彥諸家,併合《儀禮》《周禮》, 互相考訂,以合為一書,倣《儀禮通傳》之意,而會其精 微,歸於簡要,以為日用常行之準。所著有《禮記參解》 十卷,暨二子奇選、彥選並配饗聖廟,儒者榮之。」 《祁門縣志》:「汪禔字介夫。幼孤,穎悟過人。稍長,能自讀 書。補庠生,刻苦砥礪,求之心,折之理而見之行。著有 《家禮砭俗投壺儀》,祀鄉賢。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