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355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三百五十五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三百五十五卷目錄
經學部傳經名儒列傳二十九
明二
范祖幹 汪與立
葉儀 何壽朋
謝應芳 汪克寬
梁寅 趙汸
陳謨 趙謙
張洪 曹端
黃潤玉 劉觀
吳與弼 陳獻章
胡居仁 婁諒
胡九韶 謝復
鄭伉 陳真晟
劉閔 吾冔
鄭滿 周蕙
李昶 薛敬之
李錦 王爵
經籍典第三百五十五卷
經學部傳經名儒列傳二十九
[編輯]明二
[編輯]范祖幹
[編輯]按《明外史儒林范祖幹傳》:「祖幹字景光,金華人。從同 邑許謙游,得其指要。其學以誠意為主,而嚴以慎獨 持守之功,引誘學者,惓惓真切,惟恐其不入於善。四 方士大夫嘗詢其安否,為斯文重輕。歲戊戌十二月, 太祖親下婺州,與葉儀並召祖幹持大學以進。太祖 問『治道何先,對曰:『不出是書』。太祖令剖陳其義,祖幹』」 謂:「帝王之道,自修身齊家以至治國平天下,必上下 四旁均齊方正,使萬物各得其所,而後可以言治。」太 祖曰:「聖人之道,所以為萬世法。吾自起兵以來,號令 賞罰,一有不平,何以服眾?夫武定禍亂,文致太平,悉 是道也。」深加禮貌,命二人為諮議。祖幹以親老辭歸。 李文忠守嚴州,特加敬禮,恆稱之為師祖幹,事親孝, 父母皆八十餘而終,貧不能葬,鄉里共為營辦,悲哀, 三年如一日。有司以聞,命表所居曰「純孝坊」,學者稱 為「純孝先生。」著有《群經指要》《讀詩記》《大學中庸發微》 《柏軒集》。
汪與立
[編輯]按《明外史儒林范祖幹傳》:「門人同邑汪與立,字師道。 其德行與何壽朋齊名,而文學稱優。隱居教授,以高 壽終。」
葉儀
[編輯]按《明外史儒林葉儀傳》:「儀字景翰,金華人。受業於許 謙。謙誨之曰:『學者必以五性人倫為本,以開明心術, 變化氣質為先』。儀朝夕惕勵,研究奧旨。已而授徒講 學,士爭趨之。其語學者曰:『聖賢言行,盡於六經《四書》, 其微詞奧義,則近代先儒之說備矣』。由其言以求其 心,涵泳從容,久自得之,不可先立己意,而妄有是非」 也。太祖克婺州,召見,授為諮議,以老病辭。已而知府 王宗顯聘儀及宋濂為「五經」師。不久亦辭歸。隱居養 親。所著有《南陽雜槁》,吳沉稱其「理明識精,一介不苟, 安貧樂道,守死不變。」
何壽朋
[編輯]按《明外史儒林葉儀傳》:「門人何壽朋,字德齡,亦金華 人。窮經守志,不妄干人。洪武初,舉孝廉,以二親俱老 辭。父歿,舍所居宅,易地以葬。學者因其自號,稱曰『歸 全先生』。」
謝應芳
[編輯]按《明外史儒林謝應芳傳》:「應芳,字子蘭,武進人也。自 幼篤志好學,潛心性理,以道義名節自勵。元至正初, 知時不可為,隱白鶴溪上,搆小室,顏曰『龜巢,因以為 號。授徒講學,安貧樂道。郡辟教鄉校,子弟先質後文, 諸生皆循循雅飭。疾異端惑世,嘗輯聖賢格言、古今 明鑒,為《辨惑編》。有舉為三衢書院山長者,不就。及天』」 下兵起,避兵吳中,吳人爭延致為弟子師。久之,江南 底定,始來歸,年踰七十矣。徙居芳茂山,一室蕭蕭,晏 如也。有司徵修《郡志》,強起赴之。年益高,學行益劭。達 官縉紳過郡者,必訪於其廬。應芳布衣韋帶,與之抗 禮。議論必關世教,切民隱,而導善之志不衰。由是德 望隱然重於東南。為文典正雅麗,詩亦溫柔蘊藉,而 所自得者,理學為深。著有《辨惑編》、「《思賢錄》《懷古錄》」、《毘陵續志》。龜巢槁卒,年九十七。
汪克寬
[編輯]按《明外史儒林汪克寬傳》:「克寬,字德一,祁門人。祖華, 受業雙峰饒魯,得勉齋黃氏之傳。克寬生而穎異,十 歲時,父授以雙峰問答之書,輒有悟於聖學。乃取《四 書》自定句讀,晝夜誦習,恍然知為學之要,耑勤異於 凡兒。後從父往浮梁,問業於吳仲迂,益篤志於聖賢 之學。元泰定中,有司舉應鄉試,遂中選。及會試,以答」 策切直見黜,慨然嘆道之不行,棄科舉業,盡力於經 學。《春秋》則以胡安國為主,而博考眾說,會萃成書,名 之曰《春秋經傳附錄纂疏》。《易》則有《程朱傳義音考》,《詩》 有《集傳音義會通》,《禮》有《禮經補逸綱目》有《凡例考異》。 四方學士,聞聲嚮慕,執經門下者甚眾。至正間,蘄黃 兵至,挈家避之深山,室廬貲財,盡遭焚掠。自是簞瓢 屢空,晏如也。太祖戡定徽、婺,克寬,始返故鄉。洪武初, 遣使以禮幣徵至京師,同修《元史》。書成,將授官,固辭 老疾,乃賜銀幣,給驛還。五年冬卒,年六十有九。
梁寅
[編輯]按《明外史儒林梁寅傳》:「寅字孟敬,新喻人。世業農,家 貧,能自力於學,淹貫五經百氏,累舉於鄉不第,遂棄 不復念。嘗遊金陵錢塘,一時名士多願與之交,辟為 集慶路儒學訓導。居二歲,以親老辭歸。明年,天下兵 起,遂隱居教授。及太祖平定四方,徵天下名儒,修述 禮樂,寅就徵已六十餘矣。時以禮律制度分為三局」, 寅在禮局中,討論精審,諸儒皆推服。書成,賜金帛,將 授以官,寅以老疾辭還,結廬石門山,四方士多從之 學,稱為《梁五經》。有鄰邑士負氣自豪,筮仕得巖邑,詣 寅請教,寅曰:「『清慎、勤居官』,三字符也,夫何言?」其人問 天德王道之要,寅微笑曰:「言忠信,行篤敬,天德也;不 傷財,不害民,王道也。」其人退曰:「梁子所言平平耳。」後 以不檢敗,語人曰:「吾不敢再見石門先生。」寅卒,年八 十有二。所著有《周易參義》《詩書演義》《周禮考註》《春秋 考義》及《漢唐以來君臣事略》《宋元史節要》及《石門集》 行於世。
趙汸
[編輯]按《明外史儒林趙汸傳》:「汸字子常,休寧人。生而姿稟 卓絕,初就外傅,讀朱子《四書》,多所疑難。師告以初學 毋過苦意輒不懌,夜盡取朱子書讀之,遂有志聖賢 之學,不屑事舉子業。聞九江黃澤有學行,往從之游。 澤之學,以精思自悟為主,故其教人引而不發。汸一 再登門,乃得《六經》疑義千餘條以歸。已復往留二歲」, 得口授六十四卦大義,與學《春秋》之要。後復從臨川 虞集游,獲聞吳澄之學,乃築東山精舍,讀書著述其 中。雞初鳴輒起而澄心默坐,涵養本源,以為致思之 地。由是造詣精深,於諸經無不通貫,而尤邃於《春秋》。 初以聞於黃澤者為《春秋師說》三卷,復廣之為《春秋 集傳》十五卷,猶以為未盡,因《禮記經解》有「屬辭比事, 春秋教」之語,乃復著《春秋屬辭》八篇。又以為學《春秋》 者,必考《左傳》事實為先。杜預、陳傅良有得於此,而各 有所蔽,乃復著《左氏補註》十卷。當是時,天下兵起,汸 轉側干戈間,顛沛流離,而進修之功,不懈益虔。太祖 既定天下,詔修《元史》,徵汸預其事。書成辭歸。未幾卒, 年五十有一。學者稱「東山先生。」
陳謨
[編輯]按《明外史儒林陳謨傳》:「謨字一德,泰和人。幼能詩文, 邃於經學,旁及子史百家,涉流探源,辨析純駁,犁然 歸於至正。隱居不求仕,而究心經世之務。嘗謂學必 敦本,莫加於性,莫重於倫,莫先於變化氣質。若禮樂 刑政錢穀甲兵度數之詳,亦不可不講習。一時經生 學子多從之游。事親孝,友於其弟。鄉人有為不善者」, 不敢使聞。洪武初,徵詣京師,賜坐議禮,學士宋濂、待 制王禕請留為國學師。謨辭歸,家居教授。屢應聘為 江浙考試官。所著有《書經會通》《詩經演疏》及《海桑集》。
趙謙
[編輯]按《明外史儒林趙謙傳》:「謙字撝謙,餘姚人。蚤歲孤貧, 寄食山寺,即勵志聖學。聞金華鄭四表學有根源,往 師之。尋考亭墜緒,歸而兀坐塢山萬里閣,博覽經史, 尤精六書之學。洪武十二年,詔儒臣修《正韻》,謙應聘 入都,年甫二十八。諸儒嫉其立異,以年少毀之,乃授 中都國子典簿。學士宋濂深惜之,遣二子與游,然亦」 莫能留也。明年,又與僚友論事不合,罷歸。家居十年, 侍郎侯庸奏薦之,太祖曰:「朕知之久矣,將老其才而 大用之。」庸又言於皇太子,太子曰:「吾識其人,宋先生 嘗稱之。然其所著書,非靜處不能就,可令為教官。」會 有忌謙者,乃以為瓊山教諭。瓊山在南海外,聲教所 不及。謙至,作《瓊臺布》所著《學範》,慨然以興起斯文為 己任,雖將門子弟及蠻中荷戈之徒,皆知嚮學。由是 文教大興。居二年,因進香入覲,上其所著書,詔下翰 林看詳,竟為寢閣。尋卒於官,年四十五。謙之立說,謂: 「為學必先窮理,窮理必本讀書,讀書必貴識字義。故 曰:『六書明,則六經如指諸掌』。」遂築考古臺,肇述《六書本義》以提其綱;繼著《聲音文字通》,以極其博。及其終 也,會六經百代於一心,而約之以造化經綸,圖書成, 四方學者莫不宗之,稱之為「考古先生。」永樂初,其門 人柴廣敬以《聲音文字通》百卷進呈,詔藏祕府。
張洪
[編輯]按《明外史儒林張洪傳》:「洪字宗海,常熟人。不知其姓, 生五日而母亡,父又遠客鄰家,張翁俾媼乳之,遂從 其姓。幼穎異,好讀書,稍長逐什一,貲大起。洪武間,坐 鄰人累,謫戍雲南,西平侯沐英深器之。都督瞿能延 致幕中,與籌軍事。建文時,被薦,授靖江王府教授。永 樂元年,擢行人,使日本,卻其餽。還使洮岷,修茶馬舊」 政。四年,緬甸宣慰使那羅塔發兵侵孟養,殺其宣慰 使刀木旦而㨿其地。事聞,詔洪齎敕責還侵地,立孟 養後,那羅塔遂受命。後又數奉使,蠻邦服其威信。預 修《永樂大典》,進行人司副。洪熙元年擢翰林修撰,尋 同修《仁宗實錄》。宣德五年謝事歸。卒年八十四。所著 有《四書解義》《周易會通》《尚書補傳》《詩經正義》《春秋說 約》《禮記總類》《歷代詩選》《琴川新志》《日本補遺》諸書,多 散佚不傳。常熟自元以前無以儒學名者,有之自洪 始。始洪與侍講王洪論詩,王自誦所作,竊比漢、魏。洪 笑而未答,復自矜曰:「終不作六朝語。」洪曰:「六朝人豈 易及,無論陸、謝,且自視比江、沈何如。子詩傍大李門 牆,猶未窺其奧也。」王始屈服曰:「平生喜讀大李詩,君 評我甚當。」洪作《學古詩敘》,備載其語,為學詩者夸誕 之戒。
曹端
[編輯]按《明外史儒林曹端傳》:「端字正夫,澠池人。自幼不妄 言動,師事宜陽馬子才、太原彭宗古,遠有端緒。舉永 樂六年鄉試,明年以會試副榜授山西霍州學正。善 訓誘,諸生翕然從化,上官不敢以屬吏臨之。居九年, 喪父,五味不入口,寢苫枕塊,廬墓六年。服闋,調蒲州 學正。考績至京,蒲人、霍人交章請復任,以霍人奏先」 至,得允。宣德九年正月卒於官,年五十九。州人為罷 市巷哭。端造詣篤實,教人務躬行,日事著述,坐下著 足處,兩磚皆穿。事父母,愉色養志。父雅好佛,端為陳 說聖賢之道,作《夜行燭》一編,其言曰:「佛氏以空為性, 非天命之性,人受之中。老氏以虛為道,非率性之道, 共由之路。」父久之亦信從其言。初,得江左謝應芳《辨 惑編》,篤好之,故於輪迴禍福、巫覡風水時日之說,確 然不為所惑。嘗上書縣令,請毀淫祠,令即以屬端,端 為毀百餘,惟存夏禹、雷公兩廟,歲時祈報,則設社穀 壇行之。為學官時,同僚肅拜梓潼神,端以為謟。其人 曰:「斯文宗主也。」端曰:「梓潼主斯文,孔子更主何事?」門 人有赴關壯繆社會者,端正色折其非。諸生有喪,則 命知禮者相。有欲用浮屠者,語之曰:「浮屠之教,拯其 父母出地獄,是不以親為君子,而為積惡有罪之小 人也。其待親不亦薄乎!」霍州樵者拾金釵還之主者, 眾以為異,樵曰:「第不欲愧曹博士耳。」州人高文質往 觀劇,中道而返,曰:「此行豈可使曹先生知之?」其教化 入人如此。端之歿也,貧不能歸柩,遂葬於霍。二子瑜、 琛,亦廬父墓,尋相繼卒,葬端墓旁。正統中,僉事張敬 建祠澠池,其後有黃編修者謁祠,詢端墓,嘆曰:「曹先 生一代醇儒,豈可令魂魄客異鄉哉!」為捐貲返葬故 里。端所著有《四書詳說》《太極圖通書》《西銘釋文》《孝經 述解》《儒家宗統》《譜家規輯》《存疑錄》諸書。學者稱月川 先生。明世北方理學,實自端倡之。後廷臣屢請從祀 文廟,不果行。
黃潤玉
[編輯]按《明外史儒林黃潤玉傳》:「潤玉,字孟清,鄞人。五歲,侍 母疾,夜不就寢,讀書寓目成誦。十歲,道見遺金不拾。 永樂初,徙南方富民實北京,潤玉父當行,詣官請代, 官少之。對曰:『父去,日益老,兒去日益長』。官異其言,許 之。既至,受地北城外十里所,沙漠寒沍,茫無人煙。與 同役者築室治圃,粥蔬自給。稍閒,輒肆力於學,以己」 心為嚴師,而蘄造於聖賢,不妄言動。京師有富翁,僅 一女,招寓其家,固辭。或問之,曰:「瓜田不納履也。」十八 年舉順天鄉試,授建昌府學訓導。父喪除,改官南昌。 宣德中,用薦擢交趾道御史,出按湖廣,斥兩司以下 不職者至百有二十人,威望赫然。正統初,詔推提舉 學官,楊士奇以潤玉應,乃擢廣西按察僉事,提督學 政。抑浮靡,獎實行,士風為變。時寇起軍興,有都指揮 妄掠子女萬餘口,潤玉劾而歸之。副使李立入民死 罪至數百人,亦為辨釋。南丹衛處萬山中,瘴甚,戍卒 多死,為奏徙夷曠之地,軍民咸悅。母憂歸,起官湖廣 巡撫。李實驕甚,兩司折節下之,潤玉獨無加禮,且論 罷其親故二人。實憤,誣奏潤玉不諳刑律,坐謫含山 知縣。濬麻湖,革蘆場弊,徭均訟平,政聲方著。潤玉乃 以年老歸。歸二十年,年八十有九,以成化十二年五 月卒。學者稱「南山先生。」潤玉偉貌豐髯,莊重嚴毅,見 者畏之若神。其為學,知行並進,以程、朱為宗。嘗曰:「明 理務在讀書,制行當要謹獨。」自少迄髦,好學不怠。以朱子嘗欲編《禮記》附《儀禮》,乃分《儀禮》為四卷,而以《禮 記》比類附之,不類者附諸卷末。以「五禮」獨缺《軍禮》,乃 取《周官·大田禮》補之,而以《禮記》載田事者附焉,皆為 之註釋,總曰《儀禮》《戴記附註》。以《小學》《四書》諸經註家 或遺或誤,乃撰《經書補註》。以《大學》《中庸》詞旨淵奧,乃 撰《學庸通旨》。以鄭氏註《深衣》不合,乃撰《考定深衣古 制,又註〈道德〉》《陰符》二經及孫子兵書。其所自撰,則曰 《南山稿》,並行於世。子隆,進士,四川副使。隆子溥,貢生, 著《閒中今古錄》,以學行世其家。
劉觀
[編輯]按《明外史儒林劉觀傳》:「觀字崇觀,吉水人。幼有巨人 志,長好學,經傳子史靡不淹通,下筆常屈其儕偶。正 統三年,舉鄉試第一,明年第進士,以疾告歸。尋丁內 艱,服除,遂不仕,杜門息交。每旦祗謁先聖畢,即凝坐 一室,養性讀書,四方來學者眾,知縣劉成為築養中 書院居之,因材施教,多所成就。四壁書先儒入德造」 道之方,為誠、明、敬、《義》四箴以自儆。嘗言《小學》一書,雖 老不可離。或請著述,曰:「朱子及吳文正之言,尊信之 足矣,復何言?」布衣脫粟,怡然終身。鄰郡吳與弼極推 重之。其退居之所曰「臥廬」,學者稱臥廬先生。
吳與弼
[編輯]按《明外史儒林吳與弼傳》:「與弼,字子傅,崇仁人,司業 漙之子也。姿稟英異,幼讀書鄉校,即嶷然有立。侍父 京師。年十九,好《伊洛淵源錄》,讀至程子嘗見獵,心喜 曰:『吾今乃知聖賢必可學也』。遂棄舉業,謝人事,獨處 小樓,日翫《四書》諸經、先儒語錄,一意收斂身心,不下 樓者二年。以用功過苦致疾,父遣之歸娶,江行遇大」 風,舟幾覆,獨正襟危坐。或問之,曰:「守正以俟耳。」既婚, 不入室,走南京復命,乃復歸。其往來國學,縕袍敝履, 人不知為司業子也。好讀書,不知晝夜,或途次,或枕 上,或田間,默誦精思,不雜他念。即天文、地誌、曆律醫 卜,亦皆究其說。其要歸於居敬窮理,志古聖賢,嘗形 諸夢寐。性剛疾惡,法明、道和,《易》以自克,每遭逆境,力 加含忍,久乃渾然。居恆動必以禮,雖嗤誚四至,屹然 不移,其人多自化。中歲家益貧,躬親耕稼,手足胼胝, 非其義一介不取。慨師道不立,四方來學者,不納其 贄。嘗被蓑笠,荷耒耜,率之並耕,因與談《易》,歸則解犁, 共茹糲飯。一日,刈禾傷指,血流不已,曰:「何可為物所 勝?」竟刈如初。晚而道益高,名益著,長吏咸為加禮。正 統十一年,山西僉事何自學上言:「自古有國家者,必 獎懷才抱德之儒,勸勵風俗。竊見崇仁儒士吳與弼, 守素尚義,好古通經,上無所傳,聞道甚早,待妻子如 賓客,視財利如鴻毛。年逾五旬,不求聞達,弟子樂從, 鄉人敬式,真儒林之清節,聖世之逸民。乞敕取赴京, 授以」文學高職。其後御史凃謙、撫州知府王宇復薦 之,俱不出。嘗嘆曰:「宦官、釋氏不除,而欲天下治平,難 矣。」景泰七年十一月,御史陳述又上言:「江西儒士吳 與弼,居家孝友,理學深醇,守道安貧,動遵矩矱。年踰 六十,躬耕隴畝,教育鄉人。其施教之方,本之以《小學》 《四書》,持之以躬行實踐。久而益勤,人多嚮化。有司屢 徵,俱不屑就。乞優加禮聘,俾侍經筵。或用之成均,教 育胄子,必有益於聖朝。」詔吏部檄江西巡撫韓雍備 禮敦遣,竟不至。天順元年十月,石亨用事,耑恣知物 論不予。其門客謝昭動以蔡京薦楊時故事,請徵與 弼收人望。亨謀之李賢,賢力贊之,即令賢草奏以上。 左右尼之,數日不報。一日,帝以咨賢,賢又力勸。乃命 行人曹隆賫敕書、禮幣以往。與弼見。使者,即言:「聖眷 如此,當赴闕謝恩」意。本不受官,就辭幣帛,數月未至, 帝數以為問。明年五月抵通州,隆先入報。帝喜,問宜 何官。賢曰:「今東宮講學,正需老成,宜授宮官。」帝問何 職,賢曰:「庶子、諭德皆可。」帝曰:「諭德善。」賢曰:「既廷見,請 召至文華」殿顧問以重之。帝曰:「然。」仍以文幣賜之。賢 曰:「再與館次供張尤善。」帝可之。明日進見,帝召吏部 命為左諭德。朝士為動色相驚。與弼退,具疏懇辭,且 繳還前幣。優詔不允。又明日,賢引見文華殿。帝曰:「久 聞高義,特聘爾來,何不受職?」與弼初不對。賢趣之良 久,乃稱年已六十八,疾不任職。帝曰:「宮僚優閒,不必 辭。」對曰:「朝廷之職,臺諫之次,宮僚為重。」帝曰:「宮僚亦 眾,不專煩先生。」與弼終不拜命。乃賜宴文華,命賢侍, 復賜文幣四表裡及羊酒薪米,令中官牛玉送至館。 帝顧賢曰:「此老非迂闊者,務令就職。」與弼再疏辭,請 以儒衣冠入侍。次日,又疏辭:「願聽辭職,令入祕閣觀 書。」帝不允辭,但允其觀書之請。與弼終不受,稱病益 堅。帝謂賢曰:「與弼既來,如何不受?受之亦不相拘。俟 秋涼欲歸,朕當聽之,以祿終其身,不亦可乎?」命賢諭 意,復不可。既留京兩月,不敢再具疏詣賢第乞還。賢 固勸之,終不可。明日,賢見帝,具言與弼之意。帝曰:「果 爾,亦難留。」賢乞始終加禮。帝曰:「既以行人聘來,仍以 行人送去。」乃賜敕書、銀幣,令有司月給米二石終其 身。與弼疏謝,且陳十事,曰:「崇聖志,廣聖學,堅聖德,子 庶民,謹命令,敦教化,清百僚,齊庶政,廣言路,聯泰、交帝復優詔褒答,延入便殿,眷注有加,且命行人長途 謹護。朝野聞之,莫不嘆聖天子崇儒重道,而宰相能 曲成善類也。自仁、宣後,徵辟久不行,及是以布衣拜 宮僚,人多矜為希闊之遇,與弼顧堅辭不就,士論莫 不頌其高,而小人之忌嫉者乃益甚。當與弼之始至 也,賢首以賓師禮事之,推之上座,而己與相對。適編 修尹直至,坐於其側,乃大慍,出門即肆為謗言。而朝 士承其聲名,坐門求見,與弼又不能盡接,謗議益起。 既還鄉,知府張璝謁見不得,恚甚。聞朝貴有惡之者, 令人訟之,久無應者。乃嚴法令他人代弟往訟,牒入 即遣使攝之。門人勸用官服往,與弼不可,竟以民服 入。璝大加侮慢,始禮遣之。與弼無慍色,亦心諒非弟 意,友愛如初。編修張元禎不知,遺書誚讓,有「上告素 王,正名討罪,豈容先生久竊虛名」語。遠近從而和之, 與弼聞而不辨也。以成化五年十月卒,年七十有九。 海內稱康齋先生。所著《日錄》,悉自言平生所得,學者 稱之。其初應聘,以出自石亨為恥。及見亨權勢薰灼, 知其必敗,遂潔身遠引。故門生有問者,告之曰:「吾欲 保性命耳。」其後亨果敗,論者益嘆其知幾。獨其跋亨 《族譜》,自稱門下士,為士論所譏。後之議從祀者,率以 此為累雲。
陳獻章
[編輯]按《明外史儒林陳獻章傳》:「獻章,字公甫,新會人。以遺 腹生。家貧,母林氏厲志鞠之。性至孝,朝夕不離側。偶 出外,母有念,輒心動,馳歸,身修八尺,目光如星,右頰 有七黑子,若北斗狀,穎悟絕人,書寓目輒記。嘗讀《孟 子》『天民』句,慨然曰:『士君子行己當如是矣』。年二十一, 舉正統十二年鄉試。明年會試,中乙榜,卒業國學。後」 聞吳與弼倡道臨川,從之受業。一日,天初明,與弼自 起簸穀,見獻章猶未起,大聲曰:「秀才若爾懶惰,異日 何由到伊川門下?又何由到孟子門下?」獻章瞿然。與 弼師道尊嚴,獻章為劚地編籬,捧茶研墨,數月辭歸, 即絕意科舉,專求聖學,足蹟不至公府,閉戶讀書,徹 夜不寢,少困則以水沃足,久之嘆曰:「學貴自得。自得 之而後博之以典籍,則典籍之言皆吾言,否則典籍 與吾猶為二矣。」乃築陽春臺,靜坐其中,不越閾外者 數年,充然自得。成化初,學士錢溥以遷謫至,一見嘆 為聖儒,勸再游國學。祭酒邢讓令和《楊時此日不再 得》詩,大嗟賞,揚言於朝,謂真儒復出。由是翰林羅倫、 莊昶、章懋咸與定交,而給事中賀欽受業為弟子,遂 名動京師。既南旋,益潛心大業,四方從游者日眾。廣 東、西督撫以下至蠻長、土酋,無不致禮於其廬。江西 布政使陳煒修白鹿書院,聘為十三郡弟子師辭不 往。廣東布政使彭紹、總督都御史朱英先後論薦,請 備禮徵聘。吏部以獻章選人,非隱士,不能特聘,乃移 牒取之,以十九年八月扺京。時宰萬安輩素不悅學, 令就部試,以疾辭。越數日赴試,至部門,復以疾驟發 辭,卒不就試。踰月,拜疏言:「臣自幼讀書,君臣之義,知 之久矣。所以一領鄉書,三試禮部,承檄就道,聞命驚 心。伏惟國家教育生成之恩,陛下甄錄收采之德,至 厚至深,孰敢騖空名、飾虛讓,沬趄退卻於日月之下, 臣遺腹子也。臣父二十七而棄養,臣母二十四而居 寡。方臣之幼,無歲不病,用乳代哺,至於九齡。臣非臣 母,久填溝壑。臣生五十六年,臣母七十有九。臣母見 臣衰病,愛如孩提。天下母子之愛雖一宜,未有如臣 母憂臣之至,念臣之深。臣於臣母無以為報,而臣母 以守節合例。有司奏題,已蒙聖恩旌表。」是臣又因臣 母荷陛下高厚獨深,顧臣母以貧賤早寡,俯仰無聊, 殷憂成疾,老而彌劇。使臣遠羇闕下,臣母憂臣日甚, 愈憂愈病,愈病癒憂,憂病相仍,理難長久。臣以病軀 憂臣老母,年未暮而氣先衰,心有為而力不逮。夫內 無攻心之疾,則外不見從事之難。上有至仁之君,則 下必多曲「成之士。惟陛下以大孝化天下,至誠體萬 物,豈臣之微,終有所避,不能自盡。伏望察臣初年願 仕之心,憫臣久病思親、不能自已之念,放臣暫歸田 里,奉侍老母,以窮餘年。倘母養獲終,臣病全愈,臣仍 前赴部,以聽選用,則臣母子未死之年,皆陛下之賜。」 疏聞,特授翰林院檢討,且令親終疾愈,仍來供職。還 至南安,知府張弼問出處,曰:「先師以布衣為石亨所 薦,故不受職,而求觀祕書,冀得間悟主也。」時宰不悟, 以為實然,言之上,令受職而後觀書,戾其本意,遂決 去。僕乃聽選監生。又疏陳始終願仕,故不敢偽辭,或 受或不受,義各有當耳。弼唯唯,自後數有推薦,悉辭 不行。生平好為詩,兼工書法,人爭寶之。初自號白沙, 繼號石齋,學者稱白沙先生。以弘治十三年二月卒, 年七十有三。萬曆中,從祀文廟,追諡文恭。其《自序為 學》云:「僕年二十七,始發憤從吳聘君游,於古聖賢垂 訓之書無所不講,然未知入處。比歸白沙,杜門不出, 專求所以用力之方。既無師友指引,惟日恃書冊尋 求,忘寐忘食,如是者亦累年而卒未得焉。於是舍彼 之繁,求吾之約,惟在靜坐,然後見吾此心之體,隱然呈露,常若有物,日用間種種應酬,隨吾所欲,如馬之 御銜勒也。體認物理,稽諸聖訓,各有頭緒來歷,如水 之有源委也。」於是渙然自信曰:「作聖之功,其在茲乎!」 蓋獻章之學,以靜而入,去耳目支離之用,全虛圓不 測之神。其教學者,但令端坐澄心,於靜中養出端倪。 或勸以著書,不答。嘗有詩曰:「莫怪老慵無著述,真儒 不是鄭康成。」進士蘭谿姜麟奉使過其地,以師禮見。 出語人曰:「吾閱人多矣,如先生者,耳目口鼻人也;所 以視聽言動,非人也。」至京師,有問者,輒曰:「活《孟子》,活 《孟子》!」而其高弟若張詡、李承箕、賀欽、湛若水、陳茂烈、 林先、陳庸、李孔修、伍雲、謝祐、何廷矩輩,皆卓然有立 雲。
胡居仁
[編輯]按《明外史儒林胡居仁傳》:「居仁,字叔心,餘干人。七歲 就外傅,言動類成人。長聞吳與弼講道,崇仁往師之, 遂絕意仕進,慨然以斯道自任,築室梅溪山中,事親 講學之外,不涉人事。久之,欲廣見聞,乃入福建,歷浙 江,上南都,泛鄱陽,所至訪求賢哲。歸而與鄉人婁諒、 羅倫、張元禎輩為學於弋陽之龜峰,餘干之應天寺」, 證明所學。督學憲司李齡、鍾城相繼請主白鹿書院, 諸生又請講學貴溪桐源書院,士多嚮風。淮王聘入 講《易》,以賓禮禮之。家世為農,至居仁窶甚,鶉衣脫粟, 蕭然自得。事親孝,父病嘗糞執喪,柴毀骨立,三年不 入內寢。動依古禮,不從流俗卜兆。為里人所扼,不得 已訟之官,墨衰以入。其學以主忠信為主,求放心為 要,謂聖學成始成終在於敬,因以敬名齋。處家庭若 朝廟,對妻子若嚴賓,履繩循矩,雖造次顛沛弗違也。 暮則書旦晝所為以自考。其論治深識大體,可見之 施行。所著《居業錄》,精深純粹,學者稱之。同時陳獻章、 莊昶負盛名,居仁皆有貶詞,深病學者撰述繁蕪,謂 朱子《參同契》《〈陰符經〉註》,雖不作,可也。卒於成化二十 年三月,年五十一。萬曆十三年,與陳獻章、王守仁並 從祀孔子廟庭。後追諡「文敬。」弟子余祐最著,自有傳。
婁諒
[編輯]按《明外史儒林婁諒傳》:「諒字克貞,上饒人。少有志聖 學,求師四方,率皆場屋之業,嘆曰:『此非身心性命學 也』。聞吳與弼在臨川,往從之游。與弼一見喜之。一日 躬治地,召諒往觀,誨之曰:『學者須親細務』。諒素豪邁, 自是折節,雖掃除之事,必躬任之,益為與弼所喜。凡 學問不以語他人者,於諒無所不盡。與弼學規四方」 士就學來者,始與之接,否則拒之。羅倫未第時求見, 與弼不許,諒曰:「此有志知名士也,何故不納?」與弼曰: 「我安得餘閑接此後生輩耶?」倫不悅。既入仕,頗肆詆 毀,張元禎從而和之,與弼若弗聞也。諒語二人曰:「君 子小人不並立,使後世以康齋為小人,則君輩誠為 君子。倘後世以君子目康齋,不審君輩自居何等?」二 人謗議乃息。景泰中舉於鄉,讀書十餘載,始赴會試, 至杭州復反。尋以一榜除成都訓導告歸,務以著書 設教為事。纂《日錄》四十卷,《三禮訂訛》四十卷。謂《周禮》 皆天子之事,為《國禮》;《儀禮》皆卿大夫士之事,為《家禮》; 《戴記》乃二經之傳,分附各篇,不可附各篇者,總附一 經之後;不可附一經者,總附二《經》之後。其諸儒《附會》 十三篇,以程、朱論黜之。又纂《春秋本意》十二篇,惟用 《經》文訓釋而意自見。不採三《傳》事實,謂是非必待三 《傳》而後明,是《春秋》為棄《書》矣。其學以求放心為居敬 之門,以「何思何慮、勿忘勿助」為居敬要旨。與弼門人 最著者,諒及陳獻章、胡居仁三人而已。弘治四年五 月,靈山崩,諒曰:「應在我矣。」急召子弟永訣。未幾,果卒, 年七十。門人私諡文肅先生。弟謙,四川布政使。子性, 兵部郎中。忱,字誠善,克傳父學,不下樓者十年,從游 甚眾。女為寧王宸濠妃,有賢聲。宸濠敗,婁氏亦覆,遺 文遂散失。王守仁年少時,亦嘗受業於諒雲。其同門 生有聞者,又有胡九韶、謝復、鄭伉。
胡九韶
[編輯]按《明外史儒林胡九韶傳》:「九韶,字鳳儀,少從與弼學, 即棄舉子業,以道自期,與弼器之。諸生來學者,恆令 先見九韶。及與弼沒,門人多轉師之。家貧,課子力耕, 僅給衣食,晏如也。成化中卒。」
謝復
[編輯]按《明外史儒林謝復傳》:「『復字一陽,祁門人。少時授《春 秋》,即了大義。已嘆曰:『學以謀道,滯心文義以干祿,吾 弗為也』。自是潛心經史,以古人自期。聞吳與弼倡道 小陂,棄科舉業,往從之游。諸所講授,必身體力行,務 求自得,三閱寒暑乃還。居家孝友,喪祭冠婚,悉遵古 禮,為鄉人倡』。或問學,曰:『知行並進,否則落記誦訓詁』」 矣。晚卜築西山之麓。學者稱「西山先生。」以弘治末年 卒。年六十五。有《西山類稿》。
鄭伉
[編輯]按《明外史儒林鄭伉傳》:「伉字孔明,常山人。早有高志, 為諸生,試有司不偶,即棄去。曰:『顯親揚名,恐不在是』。 乃往師吳與弼。與弼曰:『此間工夫非旦夕可竟,慮誤子生平』。伉曰:『此心放逸已久,求先生復之,敢欲速乎』? 乃授小學,日體驗於身心,然後得聞四子六籍之要。 久之,有所得,乃辭歸。日取諸儒論議,一切折衷於朱」 子。謂「釋氏毀支體、滅人倫,罪即不容誅,何待讀其書 而後辨其謬哉?」事親盡孝,設義學,立社倉,以惠族黨。 所著《易義發明》《讀史管見》《觀物餘論》,《蛙鳴集》多燼於 火。
陳真晟
[編輯]按《明外史儒林陳真晟傳》:「真晟,字剩夫,漳州鎮海衛 人。少時入長泰山,從進士唐泰治舉子業。業成,赴鄉 試。聞有司防察過嚴,無待士禮,太息辭歸,遂絕意進 取,務為聖賢踐履之學。讀朱子《大學或問》,得主敬之 說。見程子。以主一釋敬,以無適釋一,乃渙無自信,推 尋此心之動靜,而務主於一。嘗語人曰:『大學誠意,乃 鐵門關,主一二字則其玉鑰匙也』。」天順三年,用伊川 故事,走京師,上《程朱正學纂要》。其書首採程氏學制, 次採朱氏論說,補正學工夫,作二圖:一著聖人心與 天同運,一著學者心法天之運。後乃言立明師,補正 學,輔皇儲,隆教本數事。疏未奏,先請召見面陳,不報。 及疏上,下禮部看議。侍郎鄒幹素不知學,事竟寢。後 見提學官敕諭教條有「主敬窮理、修己治人」語,喜曰: 「此學校正教也。」因採《敕諭》中語,參以程氏《學制》、呂氏 《鄉約》、朱子《貢舉私議》,作《正教正考》。《會通》欲定考德為 六等,考文為三等,其說甚具,獻之當事,當事亦漫不 省真。晟學無師承,率皆自得聞。崇仁吳與弼賢,將往 質之,貨家具,僅得五金,㩦兄子隨行,曰:「死便埋我於 道。題曰『閩布衣陳某墓』足矣。」至南昌,遇張元禎,叩所 學,大驚曰:「斯道自程、朱以來,竊謂惟先生得其真,如 聘君者不可見,亦不必見也。」遂歸,自以布衣上書闕 下,因號布衣。卒於成化十年,年六十有四。知府彭桓 立石表其墓曰:「大明闕下。」兩上書請補正學漳南布 衣陳先生之墓。
劉閔
[編輯]按《明外史儒林劉閔傳》:「閔字子賢,莆田人。生而純愨, 早孤,絕意科舉,求古聖賢禔,躬訓家法,率而行之。念 祖母及父二喪未舉,遂斷酒肉,遠室家,訓徒鄰邑,朔 望歸,則號哭於殯所,如是三年。鄰族憐之,為助其葬。 婦失愛於母,出之獨居奉養,疾不解衣。母或恚怒,則 整衣竟日跪榻下。祭享奠獻,一循古禮,一鄉莫不欽」 重。副史羅璟立社學,搆養親堂,延閔為師。提學僉事 周孟中捐俸助養。知府王弼每祭廟社,必延至齋居, 曰:「此人在座,私意自消。」置田二十餘畝贍之,並受不 辭。及母沒,即送田還官。廬墓三年。弟婦求分產,閔闔 戶自撾。婦感悟,復合如初。弘治中,僉都御史林俊上 言:「伏見皇太子年踰幼學,多處宮中,少接外傅,古人 之教,恐未宜然。今講讀、侍從諸臣,固已簡用,然百司 眾職,山林隱逸,不謂無人。以臣所知,則禮部侍郎謝 鐸、太僕少卿儲瓘、光祿少卿楊廉,行幾殆庶可備講 員。其資序未合、德行可取者二人,則致仕副使曹時 中、布衣劉閔是也。閔,臣縣人,恭慎醇粹,孝行高古,日 無二粥,身無完衣,處」之晏如。監司劉大夏、徐貫、知府 王弼等恆禮敬之,臣謂可禮。致時中為宮僚,閔仍布 衣入侍,必能涵育薰陶,裨益睿質。時不能用。其後,巡 按御史宗彝、饒瑭欲援詔例舉閔經明行修,閔力辭。 知府陳效請遂其志,榮之以學職。正德元年乃遙授 儒學訓導。所著有《家禮考註》《昭穆圖》《宗子說》《五倫啟 蒙》《孝經刊誤》諸書。
吾冔
[編輯]按《明外史儒林吾冔傳》:「冔字景端,浙江開化人也。天 順三年,舉於鄉,入國學,與同捨生蘭谿、章茂、安福劉 戩、鄞楊守阯交驩,相規以道義。久之,諸人並通仕籍, 冔獨不第,嘆曰:『親老矣,尚擇祿耶』?謁候為江浦教諭, 迎父就養。其教人以敦本力踐為先。與邑人莊昶情 好相得,上官以賓禮待之。尋乞終養歸,朝夕養志諸」 可以娛親心者,靡所不致。及居喪,冔年老矣,猶致毀 頓。與弟陳友愛無間,鄉里服其德,咸來質平,訟為衰 息。冔學專為己,不溺詞章記誦之習。里居二十餘年, 鄉邦子弟及四方來學者,先後千餘人,率授以《太極 西銘》諸書,且舉《管子》「思之思之又重思之」之語為訓。 嘗曰:「學求有用,須先養氣,氣充則天」下事無不可辦 者。門人即所居稱為「文山先生。」御史佘濂、主事林沂、 潘府皆薦其材行可大用,格不報。楊廉居吏部,欲用 為提學,亦不果。年七十終。章懋表其墓,儗為茂叔伯 淳雲。
鄭滿
[編輯]按《明外史儒林吾冔傳》:「冔同時鄭滿,字守謙,慈谿人。 舉弘治五年鄉試,授臨清學正,亦以正道迪人。歷知 道州、濮州,有惠政,士民畏愛。所著有《詩經講義》《三禮 合參》及詩文稿若干卷。」
周蕙
[編輯]按《明外史儒林周蕙傳》:「蕙字廷芳,秦州人,為臨洮衛卒,戍蘭州。初未知學,年二十,聽人講《大學》首章,惕然 感動,遂讀書。聞州人段堅講學於里,時往聽之,欣然 有得,堅乃命之坐,既而與堅辨析,堅大服之,誨以聖 賢必可學而至。蕙自是研究五經,篤信力行,以程朱 自任。又從學安邑李昶。昶者,薛瑄門人也,學日益邃。」 恭順侯吳瑾鎮陝西,聞其賢,欲聘為子師,固辭不赴。 或問之,蕙曰:「吾軍士也,召役則可。若以為師,師豈可 召哉?」瑾躬送二子於其家,蕙始納贄焉。肅王府樂人 鄭安、鄭寧聞蕙風,並請除樂籍,從之受業。其行義感 人如此。後還居秦州之小泉。幅巾深衣,動必由禮。州 人多化之,稱為小泉先生。以父久游江南不返,往尋 焉。渡《楊子江》,溺死。天下莫不悲之。
李昶
[編輯]按《明外史儒林周蕙傳》:「李昶舉景泰六年鄉試,官清 水教諭。學行純粹,遠近師之。學使者行部,昶講《中庸》 首章,自朝至日昃始竟。使者嘆為不及,上章薦昶代 己,命未下而卒。蕙門人著者薛敬之、李錦、王爵。」
薛敬之
[編輯]按《明外史儒林薛敬之傳》:「敬之字顯思,渭南人。五歲 好讀書,不逐群兒嬉戲。長從秦州周蕙游,雞鳴而起, 候門闢,輒灑掃,設座跽而請教以為常。常語人曰:『周 先生躬行孝弟,其學近伊洛,吾以為師。陝州陳雲逵 忠信狷介,事必持敬,吾以為友。吾所以有今日,二人 力也』。」憲宗初,以歲貢生入國學,與同舍陳獻章並有 盛名。會父母相繼沒,號哭徒行,大雪中遂成足疾。母 嗜韭,終身不食韭。成化末,謁選,得應州知州。首課民 耕織,時行田野,貧者賚以牛種,負租及不能婚葬者 出資助之。州近邊少蓋藏,積粟至四萬餘石。後歲饑, 民免於流殍,復業者三百餘家。州有虎患,為文祭之, 旬日間虎死於壑。蕭家寨洪水湧出,一境盡驚,亦為 文祭告,水即下洩。州人士不知學,敬之親為訓誘,人 多興起,課績為天下第一。弘治九年稍遷金華府同 知。居二年,致仕,卒,年七十四。敬之嗜道若渴,老而彌 篤。所著有《道學基統》《洙泗言學錄》《爾雅便音》《思菴野 錄》諸書。思菴者,敬之自號也。其門人呂柟最著,自有 傳。
李錦
[編輯]按《明外史儒林李錦傳》:「錦字名中,陝西咸寧人。自幼 端愨異凡兒。長受業於周蕙,獲聞洛閩之學,遂棄記 誦詞章,夙昔專以主敬窮理為務。又與同門薛敬之 輩相切磨,知行並進。久之,踐履益純,關中學者咸推 服。舉天順六年鄉試,入國學,為祭酒邢讓所知,令諸 子受業。及讓坐事下吏,率眾抗章白其非辜。幼喪父」, 事母色養,執喪盡禮。不作浮屠法,士大夫多遵守之。 巡撫余子俊欲延為子師,錦以「禮無往教,且齊衰不 入公門」,固辭。子俊愈重之。所居僅蔽風雨,布衣糲食, 義不妄取。善誘後學,出其門者多佳士。成化二十年 謁選,得松江府同知。職專清軍,姦無所售。居二年,卒 於官,年五十一。貧不能歸喪,僚友賻之乃得歸。
王爵
[編輯]按《明外史儒林李錦傳》:「同門王爵,字錫之,秦州人。自 少潛心力學,後受業周蕙之門,知操存法。其教人務 以誠敬為本。弘治初,由國學生授保安州判官,有平 允聲。總督秦紘鎮固原,聘居幕中。三歲,贈遺不妄受, 惡衣惡食,怡怡如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