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431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四百三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四百三十一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四百三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四百三十一卷目錄

 老子部彙考一

  周總一則

  漢景帝一則 武帝建元一則

  後漢桓帝延熹一則

  梁武帝天監一則 大同一則 簡文帝大寶一則 元帝承聖一則

  陳宣帝太建一則

  北魏道武帝登國一則 孝文帝延興一則

  北齊神武帝一則

  北周武帝天和一則

  唐高祖武德二則 高宗儀鳳一則 元宗開元七則 天寶三則 憲宗元和一則

  後晉高祖一則

  宋真宗咸平一則 景德一則 仁宗天聖一則 神宗熙寧一則 元豐一則 哲宗元

  祐一則 徽宗重和一則 欽宗靖康一則

  金廢帝天德一則 世宗大定一則

  元世祖至元一則

  明太祖洪武一則

 老子部彙考二

  漢河上公老子注自序

  嚴遵君平道德指歸論穀神子序 明劉子威序

  晉葛元老子節解自序

  唐陸德明老子釋文自序

  陸希聲道德經傳自序

  宋蘇轍老子注自序 又序 李載題後

  王雱老子註解自序

  邵若愚老子直解自序

  明太祖御製道德經注御製序

  薛蕙老子集解高叔嗣序

  李載贄解老自序

  焦竑老子翼自序 王元貞序

  歸有光老莊評註文震孟序 秦繼宗序 又序

經籍典第四百三十一卷

老子部彙考一

[編輯]

[編輯]

周。「《老子》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

按《史記周本紀》不載。按《老子列傳》:老子者,楚苦縣 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諡曰聃,周守 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 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 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 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 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 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 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 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 老子,其猶龍邪?」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 居周久之,見周之衰,迺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 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迺著書上下篇,言道德 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或曰:老萊子亦楚 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蓋老 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 也。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 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而離,離五百歲而復合,合七 十餘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 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 將,封於段干。宗子注,注子宮,宮元孫假,假仕於漢孝 文帝,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卬太傅,因家於齊焉。世 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 為謀,豈謂是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太史公曰: 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於無為,故著書辭稱微 妙難識。按《孔子世家》,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辭去, 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冨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 以言。吾不能冨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 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 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 己』』。」按《仲尼弟子列傳》,孔子之所嚴事周則老子。 按《神仙傳》:老子者,名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曲仁里 人也。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雖受氣天然見於李家, 猶以李為姓。或雲老子先天地生。或雲天之精魄,蓋 神靈之屬。或雲母懷之七十二年乃生,生時剖母左 腋而出,生而白首,故謂之老子。或云:其母無夫,老子 是母家之姓。或云:老子之母適至李樹下而生,老子, 生而能言,指李樹曰:「以此為我姓。」或云:上三皇時為 元中法師,下三皇時為金闕帝君,伏羲時為鬱華子, 神農時為九靈老子,祝融時為廣壽子,黃帝時為廣 成子,顓頊時為赤精「子,帝嚳時為錄圖子,堯時為務成子,舜時為尹壽子,夏禹時為真行子,殷湯時為錫 則子,文王時為文邑先生,一雲《守藏史》。或雲在越為 范蠡,在齊為鴟夷子,在吳為陶朱公,皆見於群書,不 出神仙正經,未可據也。」葛稚川云:「洪以為老子若是 天之精神,當無世不出,俯尊就卑,委逸就勞,背澄清 而入」臭濁,棄天官而受人爵也。夫有天地則有道術, 道術之士,何時暫乏?是以伏羲以來,至於三代,顯名 道術,世世有之,何必常是一老子也。皆由晚學之徒, 好奇尚異,欲推崇老子,故有此說。其實論之,老子蓋 得道之尤精,非異類也。按《史記》云:「老子之子名宗,仕 魏為將軍,有功,封於段。至宗之子注,注之」子宮,宮之 元孫假,仕於漢。假子解為膠西王太傅,家於齊,則老 子本神靈耳。淺見道士,欲以老子為神異,使後代學 者從之,而不知此,更使不信長生之可學也。何者?若 謂老子是得道者,則人必勉力競慕;若謂是神靈異 類,則非可學也。或云:「老子欲西度關,關令尹喜知其 非常人也,從之問道。老子」驚怪,故吐舌聃然,遂有老 聃之號,亦不然也。今按《九變》及《元生十二化經》,老子 未入關時,固已名聃矣。老子數易名字,非但一聃而 已。所以爾者,按九宮及《三五經》及《元辰經》云:人生各 有厄會,到其時若易名字,以隨元氣之變,則可以延 年度厄。今世有道者,亦多如此。老子在周,乃三百餘 年,二百年「中,必有厄會非一,是以名稍多耳。」欲正定 老子本末,故當以史書實錄為主,並老仙經祕文以 相參審,其他若俗說,多虛妄。洪按《西升》《中胎》及《復命 苞》及《珠韜》《玉機》《金篇內經》皆云:「老子黃白色,美眉廣 顙,長耳大目,疏齒,方口厚脣,額有三五達理,日角月 懸鼻純骨雙柱,耳有三漏門,足蹈二五,手把十」文。以 周文王時為守藏史,至武王時為柱下史。時俗見其 久壽,故號之為「老子。」夫人受命,自有神通遠見者,稟 氣與常人不同,應為道主,故能為天神所濟,眾仙所 從。是以所出度世之法,九丹八石,金醴金液,次存元 素,守一思神,歷藏行氣鍊形,消災辟惡,治鬼養性,絕 穀變化,厭勝教戒,役使鬼魅之法,凡九百三十卷,符 書七十卷,皆《老子》本起中篇所記者也。自有目錄,其 不在此數者,皆後之道士私所增益,非真文也。老子 恬淡無欲,專以長生為務者,故在周雖久而名位不 遷,蓋欲和光同塵,內實自然,外成乃去,蓋仙人也。孔 子嘗往問禮,先使子貢觀焉。子貢至,老子告之曰:「子 之師名丘,相從三年,而後可教焉。」孔子見老子,老子 告曰:「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驕氣與 多欲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也。」孔子讀書,老子見而問 之曰:「何書?」曰:「《易》也,聖人亦讀之。」老子曰:「聖人讀之可 也,汝曷為讀之,其要何說?」孔子曰:「要在仁義。」老子曰: 「蚊蝱噆膚,通夕不得眠。今仁義慘然而汨人心,亂莫」 大焉。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染而黑,天之自高矣, 地之自厚矣,日月自明矣,星辰固自列矣,草木固有 區矣。夫子修道而趨,則以至矣,又何用仁義,若擊鼓 求亡羊乎?夫子乃亂人之性也。《老子》問孔子曰:「亦得 道乎?」孔子曰:「求二十七年而不得也。」《老子》曰:「使道可 獻人,則人莫不獻之其君矣;使道可」進人,則人莫不 進之其親矣;使道可告人,則人莫不告之弟兄矣;使 道可傳人,則人莫不傳之其子矣。然而不可者,無他 也,中無主而道不可居也。孔子曰:「丘治《詩》《書》《禮》《樂》《易》 《春秋》,誦先王之道,明周、召之跡,以干七十餘君,而不 見用,甚矣人之難說也!」老子曰:「夫《六藝》,先王之陳跡 也,豈其所陳哉?今子所修者,皆因陳跡也。跡者,履之 出,而跡豈異哉?」孔子歸,三日不談,子貢怪而問之,孔 子曰:「吾見人之用意如飛鳥者,吾飾意以為弓弩射 之,未嘗不及而加之也;人之用意如麋鹿者,吾飾意 以為走狗而逐之,未嘗不銜而頓之也;人之用意如 淵魚者,吾飾意以為鉤緡而投之,未嘗不鉤而制之 也。至於龍乘雲氣,遊太清,吾不能逐也。今見老子,其 猶龍乎!使吾口張而不能翕,舌出而不能縮,神錯而 不知其所居也。」陽子見於老子,老子告之曰:「虎豹之 文,猿猱之捷,所以致射也。」陽子曰:「敢問明王之治?」老 子曰:「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被萬物而 使民不恃其有德,而不稱其名,位乎不測,而游乎無 有者也。」老子將去而西出關,以昇崑崙關。令尹喜占 風氣逆,知當有神人來過,乃掃道四十里,見老子而 知是也。老子在中國都未有所授,知喜命應得道,乃 停關中。有客徐甲,少賃於老子,老子約日雇百錢,計 欠甲七百二十萬錢。甲見老子出關遊行,速索償不 可得,乃倩人作辭詣關令,以言老子,而為作辭者,亦 不知甲已隨老子二百餘年矣,惟計甲所應得直之 多,許以女嫁甲。甲見女美尤喜,遂通辭於尹喜。喜得 辭大驚,乃見老子。老子問甲曰:「汝久應死,吾昔賃汝, 為官卑家貧,無有使役,故以《太元清生符》與汝,所以 至今。今汝何以言吾?吾語汝,到安息國,固當以黃金 計直還汝,何以不能忍?」乃使甲張口向地,其《太元真 符》立出於地,丹書文字如新,甲成一聚枯骨矣。喜知老子神人,能復使甲生,乃為甲叩頭請命,乞為老子 出錢還之。老子復以《太元符》投之,甲立更生。喜即以 錢二百萬與甲,遣之而去,並執弟子之禮,具以長生 之事授喜。喜又請教誡,老子語之五千言,喜退而書 之,名曰《道德經》焉。尹喜行其道,亦得仙。漢竇太后信 老子之言,孝文帝及外戚諸竇皆不得不讀,讀之皆 大得其益。故文景之世,天下謐然,而竇氏三世保其 榮寵。太子太傅疏廣父子深達其意,知功成身退之 義,同日棄官而歸,散金布惠,保其清貴。及諸隱士其 遵《老子》之術者,皆外損榮華,內養生壽,無有顛沛於 險世。其洪源長流所潤,洋洋如此,豈非乾坤所定,萬 世之師表哉!故莊周之徒,莫不以老子為宗也。 按《高士傳》:「老子李耳,字伯陽,陳人也。生於殷時,為周 柱下史。好養精氣,貴接而不施,轉為守藏史,積八十 餘年。」《史記》云:「二百餘年,時稱隱君子,諡曰聃。仲尼至 周見老子,知其聖人」,乃師之。後周德衰,乃乘青牛車 去,入大秦。過西關,關令尹喜望氣知焉,乃物色遮候 之。已而老子果至,乃使著書,作《道德經》五千餘言,為 道家之宗。以其年老,故號其書為「老子。」

按《老子翼附錄》:敬叔師仲尼,仲尼謂敬叔曰:「吾聞老 聃博古而達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 敬叔言於魯君曰:「孔丘,聖人之後將達者也,受先臣 之命,屬臣則必師之。今孔子將適周,觀先王之遺制, 考禮樂之所極,斯大業也。君盍以車乘賫之?臣請與 往」魯君與車一乘二馬二。豎子敬叔俱至周,問禮於 老聃,訪樂於萇弘,歷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則,察朝廷 之度,觀明堂四門之墉,有堯舜桀紂之象,各有善惡 之狀,興廢之戒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而負斧扆, 南面以朝諸侯之圖,嘆曰:「吾乃今知周公之聖與周 之所以王也。」將去周,老子送之曰:「富者送人以財,仁 者送人以言。吾竊仁者之號,送子以」言。凡當世之士, 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之非者也。博辨閎大 而危其身者,好發人之惡者也。為人臣者無以有己, 為人子者無以有己,自周反魯,道彌尊,遠方弟子之 進者蓋三千焉。孔子嘆曰:「自南宮敬叔之乘吾車,吾 道加行,不然,吾道幾廢矣。」今《禮記》所引吾聞諸老聃, 皆是孔子問老子而得禮之要也。《關尹子》:尹喜,仕周 昭王為大夫,善天文,豫占東南真氣,狀若龍蛇而西, 是月融風三扇,天理西行,知有聖人度關,乞出為函 谷關令。昭王癸丑五月壬午,紫氣浮空,有老人駕青 牛白畚車,諸子驂乘,徐甲為御,將度關,喜迎拜,下風, 則老子也。喜曰:「天道將隱,強為我著書。」遂館終南草 樓,師事之。明年甲寅,授《道德》五千餘言。包絡天地,元 同造化,君臣民物,罔不該備。尊道德,小仁義,所以尊 皇帝,小王伯,大抵以明天道人道,正君心,正民心。其 曰「以正治國,以奇用兵」,曰「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 凡數章,頗類褒貶五伯之風。學者疑昭王時伯業未 著,或指授經為敬王時,殊不知夏、商之衰,昆吾、大彭、 豕韋已自稱伯。觀昭王江上不返,固不待齊、楚、秦、晉 之出,而伯者之風亦已見矣。此老聖著道德,所以兼 功力而言也。按《乾象》河鼓三星,主天子三軍,中星左 星左將軍,右星右將軍,夏官上大司馬,王五軍。大國 三軍,已載之《周禮》。及考《穆王內傳》,言「王西還,上終南, 修草樓」,則知《授經》為昭王時明矣。關尹亦自著書九 篇,名《關尹子》。是時其徒晉公孫辛鈃,字計然,學於《老 子》。敬王二年壬午南遊,楚平王禮聘問道。既而適越, 范蠡師之,授蠡書十二篇,名《文子》,有《平王問道章》。句 踐位以大夫。越伐吳,蠡諫曰:「兵兇器,戰逆德,陰謀逆 德,好用兇器,上帝禁之,行將不利。」引《文子》語也。句踐 不聽,敗於夫椒,囚石室,賂太宰嚭,得歸,嘗膽圖報吳。 既沼計然曰:「句踐長頸烏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同 安樂。」蠡用其策,從五湖遊,計然亦佯狂,遯封、禺之地。 嘗登山籌隱,今吳興計籌是也,列禦寇。居鄭圃四十 年,人無識者。安王四年,著書八篇,明《老子》之道。莊周 字子休,號南華子,顯王三十年,楚聘為相,不就,隱濠 上漆園。著書五十三篇,名《莊子》,今存三十三篇。若夫 庚桑、楚南榮趎、崔瞿、柏矩、士成綺、尹文子之徒,皆當 時師老子,傳其道各有著述,載在典籍。然老子遊歷 商周,亦已久矣,其親見猶龍如孔子者,可無若人。自 司馬遷以老、韓同傳,而老氏之門人失紀,遂使孔、老 通家之學後世無傳焉,惜哉!按史記稱老子著道德五千言不言年月敘於

「孔子問禮之後,宜為敬王時人矣。」 又云:「孔子死後百二十九年,周太史儋即老子。或曰非也。」 是史遷終不能名其為何時人,而焦竑引《關尹子》仕昭王為大夫,昭王癸丑之明年,甲寅授道德五千餘言,又實指授經為昭王時事,是皆未可以臆斷也。故但冠之以周,闕其年月雲。

[編輯]

景帝 年改老子為經始立道學

[編輯]

按《漢書景帝本紀》,不載。按《史記武帝本紀》:「竇太后 治黃老,言不好儒術。」按《外戚傳》:「孝文竇皇后好黃 帝《老子》,言景帝及諸竇不得不讀《老子》,尊其術。」 按《老子翼附錄》:「老子之稱經,自漢景帝始也。吳闞澤 對大帝曰:『許成子、原陽子,《老子》《莊子》,皆修身自玩,放暢山谷,縱汰其心,學歸淡泊。至漢景帝,以黃帝、《老子》 義體尤深』」,改子為經,始立道學,敕令朝野悉諷誦焉。

武帝建元元年罷黜黃老之學

[編輯]

按:《漢書武帝本紀贊》:「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

師古曰:「《百家》,謂諸子雜說,違背《六經》。」

按《老子翼附錄》:陳忠肅公曰:「武帝罷黃老而用儒術。」

後漢

[編輯]

桓帝延熹八年遣中常侍左悺管霸等之苦縣祠老子

[編輯]

按《後漢書。桓帝本紀》:「延熹八年春正月,遣中常侍左 悺之苦縣祠老子。」「十一月壬子,使中常侍管霸之苦 縣祠老子。」按《王渙傳》,「桓帝事黃老道,悉毀諸房祀。」

[編輯]

武帝天監 年造制旨老子講疏

[編輯]

按《梁書武帝本紀》:「高祖少而篤學,洞達儒元,雖萬機 多務,猶卷不釋手,燃燭側光,常至戊夜,造制旨老子 講疏。」

大同六年敕朱異於儀賢堂奉述高祖老子義

[編輯]

按《梁書武帝本紀》,不載。按《朱異傳》,「大同四年,遷右 衛將軍。六年,異啟於儀賢堂,奉述高祖《老子》義,敕許 之。及就講,朝士及道俗聽者千餘人,為一時之盛。」

簡文帝大寶 年御製老子義二十卷

[編輯]

按《梁書簡文帝本紀》:「太宗幼而敏睿,識悟過人。既長, 讀書十行俱下九流,百氏經目必記。博綜儒書,善言 元理,著《老子義》二十卷,行於世。」

元帝承聖 年御製老子講疏四卷

[編輯]

按《梁書元帝本紀》:「世祖聰悟俊朗,天才英發,既長好 學,博綜群書,所著《老子講疏》四卷。」

按《顏氏家訓》:「梁世《莊》《老》《周易》,總謂三元。武皇、簡文,躬 自講論。周弘正奉贊大猷,化行都邑,學徒千餘,實為 盛美。元帝在江荊間,復所愛惜,召置學生,親為教授。 廢寢忘食,以夜繼朝,至乃倦極愁憤,輒以講自釋。吾 時頗預末筵,親承音旨,性既頑魯,亦所不好雲。」 按《性理大全》西山真氏曰:「梁元帝好元談,於龍光殿 講《老子》。」

[編輯]

宣帝太建 年張譏於溫文殿講老子帝幸東宮臨聽

[編輯]

按:《陳書宣帝本紀》,不載。按《儒林張譏傳》:「譏幼聰俊, 有思理。年十四,篤好元言。高宗世歷建安王府記室 參軍,兼東宮學士。後主在東宮,令於溫文殿講莊老, 高宗幸東宮臨聽,賜御所服衣一襲。所撰有《老子義》 十一卷。」

北魏

[編輯]

道武帝登國 年召諸王及朝臣親為說老子

[編輯]

按《北魏書太祖本紀》,不載。按《毗陵王順傳》:「太祖好 黃老,數召諸王及朝臣親為說之,在坐莫不祗肅。順 獨坐寐,欠伸不顧而唾。太祖怒,廢之。」

北齊

[編輯]

高祖 年杜弼表上老子道德經注二卷

[編輯]

按《北齊書高祖本紀》,不載。按《杜弼傳》,高祖命弼帶 并州驃騎府長史。弼性好名理,探味元宗,自在軍旅, 帶經從役,注《老子道德經》二卷,表上之曰:「臣聞乘風 理弋,追逸羽於高雲;臨波命鉤,引沉鱗於大壑。苟得 其道,為工其事,在物既爾,理亦固然。竊惟道德二經, 闡明幽極,旨冥動寂,用周凡聖,論行也;清淨柔弱,語 跡也。成功致治」,實眾流之江海,乃群藝之本根。臣少 覽經書,偏所篤好,雖從役軍府,而不捨遊息。鑽味既 久,斐文舋如有所見,比之前注,微謂異於舊說,情發 於中,而彰諸外,輕以管窺,遂成穿鑿。無取於遊刃,有 慚於運斤,不足破秋毫之論,何以解連環之結?本欲 止於門內,貽厥童蒙,兼以近資愚鄙,私「備忘闕,不悟 姑射凝神,汾陽流照,蓋高之聽卑,邇言在察。春末奉 旨,猥蒙垂誘,令上所注《老子》,謹冒封呈,並序如別」詔。 答云:「李君遊神冥窅,獨觀恍惚,元同造化,宗極群有。 從中被外,周應可以裁成自己及物,運行可以資用, 隆家寧國,義屬斯文。卿才思優洽,業尚通遠,息棲儒 門,馳騁元史,既啟專家之學,且暢釋老之言,戶列門 張,途通徑達,理事兼申,能用俱表,彼賢所未悟,遺老 所未聞,旨極精微,言窮深妙。朕有味二經,倦於舊說, 歷覽新注,所得已多,嘉尚之來,良非一緒。已敕殺青 編,藏之延閣。」又上一本於高祖,一本於世宗。

北周

[編輯]

武帝天和四年二月帝御大德殿集百僚討論老子義

[編輯]

按《北周書武帝本紀》。「天和四年二月戊辰。帝御大德 殿,集百僚道士沙門。討論釋老義。」

[編輯]

高祖武德八年冬十月幸終南山謁老子祠

[編輯]

按《唐書高祖本紀》:「冬十月癸酉,幸終南山,丙子謁樓 觀老子祠按《舊唐書高祖本紀》:「冬十月癸酉,幸終南山,謁老子 廟。」按新書作丙子謁祠舊書作癸酉謁廟並存之 武德九年四月。廢《老子》法。六月。復《老子》法。

按《唐書高祖本紀》:「武德九年四月辛巳,廢浮圖老子 法。六月庚申,復浮圖老子法。」

高宗儀鳳三年詔自今以道德經為上經貢舉人皆須兼通

[編輯]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禮儀志》,儀鳳三 年五月詔「自今已後,《道德經》並為上經,貢舉人皆須 兼通,其餘經及《論語》仍依常式。」

元宗開元元年詔中書令張說舉能治老子者

[編輯]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儒學康子元傳》:「開元初, 詔中書令張說舉能治《易》、老、莊者,集賢直學士侯行 果薦子元及平陽敬會真於說,說藉以聞,並賜衣幣。 行果者,上谷人,歷國子司業,侍皇太子讀,卒贈慶王 傅。始,行果、會真及長樂馮朝隱同進講,朝隱能推索 老、莊祕義,會真亦善《老子》,每啟篇,先薰盥乃讀。」 開元七年御注《老子道德經》,詔天下藏之。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選舉志》。「開元七年注老 子《道德經》成,詔天下藏其書。」

開元 年。命司馬承禎以三體寫《老子》。刊正文句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隱逸司馬承禎傳》。開元 中。再被召至郡。元宗詔於王屋山置壇室以居。善篆 隸。帝命以三體寫《老子》。刊正文句。

按《舊唐書司馬承禎傳》。「元宗令以三體寫老子經。因 刊正文句。定著五千三百八十言。為真本。上之。」 開元二十年。置崇元學。令習道德經。準明經例舉送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禮儀志》。開元二 十年正月己丑。詔兩京及諸州。各置元元皇帝廟一 所。並置崇元學。其生徒令習《道德經》。及《莊子》。《列子》《文 子》等。每年準明經例舉送。至閏四月,元宗夢京師城 南山趾有天尊之像,求得之於盩厔樓觀之側。 開元二十一年,制令每年貢舉人加《老子》策。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元宗本紀》,「開元 二十一年春正月庚子朔,制令士庶家藏《老子》一本, 每年貢舉人,量減《尚書》《論語》兩條策,加《老子策》。 開元二十三年,御書《道德經》,刊勒於兩京及天下諸 州,皆立石臺。」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歐陽修《唐石臺道德經 跋》云:「右老子《道德經》,唐元宗注。開元二十三年,道門 威儀司馬秀等請於兩京及天下應修官齋等州,皆 立石臺刊勒其經文御書,其注皆諸王所書。此本在 懷州。」

開元二十九年正月。崇元學置生徒。令習《老子》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元宗本紀》。開元 二十九年正月丁丑。崇元學置生徒。令習《老子》。「《莊子》 《列子》文中子。每年準明經例考試。」按此條即二十年事此又作二十九

年。未知孰是。並存之以俟考。

天寶元年置元元廟詔崇文習道德經

[編輯]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元宗本紀》,天寶 元年二月丁丑,莊子號為南華真人,文子號為通元 真人,《列子》號為沖虛真人,庚桑子號為洞虛真人。其 四子所著書改為真經。按《禮儀志》,天寶元年正月 癸丑,陳王府參軍田同秀稱,「於京永昌街空中,見元 元皇帝,以天下太平,聖壽無疆」之言,傳於元宗。仍雲 「桃林縣故關令尹喜宅傍有靈寶符,發使求之。十七 日,獻於含元殿。」於是置元元廟於太寧坊東都,於積 善坊舊邸。二月丙申,詔:「史記古今人表,元元皇帝昇 入上聖,莊子號南華真人,文子號通元真人,列子號 沖虛真人,庚桑子號洞虛真人。」改《莊子》為《南華真經》, 《文子》為《通元真經》,《列子》為《沖虛真經》,《庚桑》子為《洞虛 真經》。亳州真源縣先天太后及元元廟各置令一人。 兩京崇元學各置博士、助教,置學生一百員。桃林縣 改為靈寶縣,田同秀與五品官。四月,詔崇文習《道德 經》。九月,兩京元元廟改為太上元元廟,天下準此。 天寶二年,加元元皇帝尊號,改崇元學為崇元館,更 置職員。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禮儀志》。天寶二 年正月丙辰。加元元皇帝尊號「大聖祖」三字。崇元學 改為崇元館。博士為學士,助教為直學士。更置大學 士員。三月壬子。親謁元元宮。聖祖母益壽氏號先天 太后。仍於譙郡置廟。西京元元廟為太清宮,東京為 太微宮,天下諸郡州為紫極宮。九月譙郡紫極宮宜 準西京為太清宮。先天太祖及太后廟並改為宮。 天寶十四載,頒御注、《老子》並《義疏》於天下。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元宗本紀》,天寶 十四載十月「甲午,頒御注《老子》並義疏於天下。」

憲宗元和五年上問宰臣神仙之說李藩因論老子指歸

[編輯]

按《唐書憲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憲宗本紀》,元和 五年八月乙亥,「上顧謂宰臣曰:『神仙之事信乎』?李藩對曰:『神仙之說,出於道家所宗《老子五千文》為本。《老 子》指歸,與經無異。後代好怪之流,假託老子神仙之 說,故秦始皇遣訪載童女入海求仙,漢武帝嫁女與 方士求不死藥,二主受惑,卒無所得。文皇帝服胡僧 長』」生藥,遂致暴疾不救。古詩云:「『服食求神仙,多為藥 所誤』。誠哉是言也!君人者但務求治理,四海樂推,社 稷延永,自然長生也。」上深然之。

後晉

[編輯]

高祖召張薦明延入內殿講道德經

[編輯]

按《五代史晉高祖本紀》,不載。按《一行傳》:張薦明少 以儒學遊河朔,後去為道士,通老子莊周之說。晉高 祖召見,問:「『道家可以治國乎』?對曰:『道也者,妙萬物而 為言,得其極者,屍居衽席之間,可以治天下』。」高祖大 其言,延入內殿,講《道德經》,拜以為師,賜號通元先生。 後不知所終。

[編輯]

真宗咸平六年命杜鎬等校道德經

[編輯]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咸平六年四月。命 杜鎬等校道德經。六月畢。

景德 年令崔偓佺講道德經

[編輯]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崔偓佺傳》:「景德後,令講 《道德經》,日干崇文院,候對終篇,賜以白金繒綵。」

仁宗天聖九年詔馮元孫奭講老子

[編輯]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儒林孫奭傳》:「詔與馮元 講《老子》三章,各賜帛二百匹,拜工部尚書,復知兗州。 入謝,又命講《老子》,賜襲衣、金帶、銀鞍勒馬。」

按《玉海》,天聖九年閏十月二十四日戊辰,宴近臣於 太清樓,餞翰林學士知兗州孫奭。初,奭侍講邇英,奭 以年老,因請泣下,上亦惻然。詔與馮元講《老子》三章, 各賜帛二百。疋以不得請,求近郡,拜工部尚書、知兗 州,特宴太清樓。翌日,奭入謝,又命講《老子》,賜襲衣、金 帶、鞍馬。

神宗熙寧 年陳景元以所著道德經註疏進呈御筆獎諭

[編輯]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按《老子翼附錄》,有碧虛子 陳景元,師事張鴻濛,嘗著《道德經藏室纂微篇》,蓋采 摭古諸家註疏之精微,而參以師傳之祕,集而成書。 熙寧中,因召見進呈,御筆獎諭。又有所注《南華經章 句音義》,凡二十餘卷。今並入藏。

見《碧虛子傳》並《纂微篇序》《道藏》目錄。

元豐元年呂惠卿道德經傳成表上之

[編輯]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按《老子翼附錄》:呂吉甫作 《道德經傳》成,以元豐元年表進於朝曰:「臣惠卿言:臣 聞庖丁奏刀,得養生於文惠;輪扁釋鑿,議讀書於齊 桓。志之不分,道或有在。臣誠惶誠懼,頓首頓首。臣竊 以大道散於智慧之偽,含生失其性情之初。爰有真 人,起明至教,獨推原於道德,蓋祖述於典墳。是以雞 犬」相聞。莊周指謂神農而上穀神不死,《列子》稱為黃 帝之書。究其微言,中有妙物。唯恍唯惚,視聽莫得以 見聞,不古不今,迎隨孰知其首尾失之,其出彌遠。至 寶祕於荊山而莫知。悟之,不召,自來元珠,索之象罔 而可得。軒轅華胥之國,唐堯姑射之山,皆極至遊,遂 臻泰定。此書之指,其詣不殊。曹參師於蓋公,而相齊 國;孝文傳之河上,而為漢宗。僅得淺膚,猶幾康阜。夫 唯俗學,不識道真,徒見其文,有異《詩》《書》之跡;莫知其 指,乃是皇王之宗。故聞不尚賢則謂遺之野而不收, 不貴貨則謂棄諸地而不用。謂絕學則無憂,等於禽 犢,謂絕聖則無法,等於鴻荒。不知靈府之間,有若清 眸之上,雖留金屑,亦翳「神光。」故令善惡之兩遺,而極 沖虛之一致。茲難情度,宜使智迷。遂以允聖之信言, 列於百家之珍說,發茲微學,宜屬至神。伏惟皇帝陛 下以高真之質,而出應君師;以妙本之餘,而形為事 業。蠱飭而庶政交舉,革當而四方已孚。方將齊心服 形,而捐治物養己之累;深根固蔕,以趣長生久視之 門。同天下於華胥,見神人於姑射,深造其極,適丁斯 時。臣性維顓蒙,生遭憂患,每思朝徹以解天弢,汎觀 以考其散殊,自損而期於脗合,維日不足,歷年於茲, 晚於斯文,忽若有得。即動而靜物,芸芸而歸根,由濁 以清中,冥冥而見曉。遂以其意,達之於辭,雖雲自安, 未知其可。竊謂至人之靜鑑,實為學者之元龜,敢用 冒聞,以占中否?龍隨章散,固難知其上天;馬以智專, 因可取於辨道。倘有一言之補,敢辭萬死之誅。所著 《老子道德經傳》,凡計四篇,謹奉表投進以聞。臣惠卿 誠惶誠懼,頓首謹言。元豐元年正月日,資政殿學士、 通議大夫、定州路安撫使、馬步軍都總管兼知定州 軍州事及管內勸農使、上輕車都尉、東平縣開國伯、 食邑八百戶臣《呂惠卿》上表。

按:李彥平先生《遺書》云:「呂吉甫讀《莊子》至『參萬歲而一成純,遂大悟性命之理』。」 故其老莊二解,獨冠諸家。

====哲宗元祐二年春正月詔主司毋得於老子命題====按《宋史哲宗本紀》,元祐二年春正月戊辰,詔舉人程 試,主司毋得於老、莊、列子書命題。按《呂公著傳》,科 舉罷詞賦,專用王安石經義,且雜以釋氏之說,凡士 子自一語上,非新義不得用。學者至不誦正經,唯竊 安石之書以干進,精熟者轉上第,故科舉益弊。公著 始請令禁主司不得出題老、莊書,舉子不得以申、韓、 佛書為學,經義參用古今諸儒說,毋得專取王氏。

徽宗重和元年八月詔頒御注道德經九月詔太學辟雍置道德經博士

[編輯]

按:《宋史徽宗本紀》:「重和元年八月辛酉,詔頒御注《道 德經》。九月丙戌,詔太學辟雍各置《內經》《道德經》《莊子》 《列子》博士二員。」

欽宗靖康元年四月詔取士禁用老子

[編輯]

按:《宋史欽宗本紀》:靖康元年四月「己未,復以詩賦取 士,禁用莊、老及王安石字說。」

[編輯]

世宗大定 年以國子監印本老子授諸學校

[編輯]

按《金史世宗本紀》。不載按《選舉志》。「國子監始置於 天德三年。後大定始置太學、府州學。老子用唐元宗 註疏。自國子監印之,授諸學校。」

大定二十三年。譯經所進所譯《老子》。命頒行之 按金史世宗本紀。大定二十三年九月己巳。譯經所 進所譯《老子》等書。上謂宰臣曰:「朕所以令譯五經者。 正欲女直人知仁義道德所在耳。」命頒行之。

[編輯]

世祖至元十八年十月命參校道書留道德經餘皆焚之

[編輯]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十八年十月「己酉,張易等言, 參校道書,惟《道德經》係老子親著,餘皆後人偽撰,宜 悉焚毀。」從之。

[編輯]

太祖洪武七年上御注道德經

[編輯]

按明史官焦竑《經籍志》:「高皇帝御注《道德經》二卷。 按明太祖御製序,朕於洪武七年冬十二月甲午著 書,強為之辨論,未知後世果契高人之志與。朕雖菲 材,惟知斯經乃萬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師,臣民之極 寶,非金丹之術也。故悉朕之丹衷,盡其知慮,意利後 人,是特注耳。是月甲辰書成,因為之序。」

老子部彙考二

《漢河上公老子注二卷》

[編輯]

按河上公序五味辛甘不同期於適口麻絲涼燠不同期於適體學術見聞不同要於適治今夫天下所以不治者貪殘奢傲吏不能皆良民不能皆讓以及

[編輯]

於亂。誠使不貪矣,不殘矣,慈儉而讓矣。天下豈有不 貪不殘,慈儉而讓,乃有不治者乎?今夫儒者高仁義, 老氏不言仁義而未嘗不用仁義。儒者蹈禮法,老氏 不言禮法而未嘗不用禮法。以懦弱謙下為表,以空 虛不毀萬物為實,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而民自化焉。 故其言曰:「我有三寶,持而行之。」曰慈曰儉,曰不敢為 「天下先。」慈非仁乎?儉非義乎?「不敢為天下先」,非禮乎? 故用世之學,莫深於老氏。今儒者不務自治而虛名 之幻,內貪殘而外仁義,處奢傲而治禮文,此乃忠信 之薄而亂之首也,而老氏之所下也。

《嚴君平著道德指歸論六卷》

[編輯]

按穀神子序嚴君平者蜀郡成都人也姓莊氏故稱莊子東漢章和之間班固作漢書避明帝諱更之為嚴莊嚴亦古今之通語君平生西漢中葉王莽篡漢

[編輯]

遂隱遁煬和,蓋上世之真人也。其所著有《道德指歸 論》若干卷,陳隋之際已逸其半。今所存者止《論德》篇, 因獵其訛舛,定為六卷,而以其說目冠於端,庶存全 篇之大義爾。穀神子序。

按明劉子威序老子書註者無慮數十家獨河上公最著然莫古於嚴君平矣君平生元成間與揚子雲同時蓋隱於卜筮其術道高藐才智淵蔚辨討微邃

[編輯]

持論悠暢,幾識洞變,藏往知來,與鬼神謀,陰陽為使。 其為旨與老氏無間,故因其篇章,以發歸趣,以為「道 本於無。無無之無,是生於無。未始之始,是為太始。體 既無矣,不得不虛。既未有始,莫之端倪。惟無倪也,故 能周遍。虛之極也,復何所窮。故原物之生,始惟至柔。 柔者生之端,剛者生之魄。大凡勢之充滿,必始於虛。」 柔為之本,不失其初,故天道下降,地道居卑,川沖谷 虛,澤納藪萃,王公執謙,能下為貴,以卑為高,以後為 先,去泰去矜,知雄守雌,以是為國,以是為身,禍之所 去,福之所存,綿綿不絕,為天下正。重積蚤復,惟怳與惚,為於無為,事於無事,故天地遂成,萬物兼作,長養 一世,含利四海,無舉大功,而名號歸「之;無傷吾神而 萬世為澤。」此君平之指,而老氏之大要也。人隨所慕, 以自為說,故有以柔弱勝剛強,而為兵權之譎者;取 彼險武,附於詐謀;有以芻狗萬物,而為申、韓之刻者; 絕聖去智,以愚齊民;有以清淨無為,而為蓋公之言 者;慎守其常,用以寧一,則曹丞相輔漢一代之治是 也。有以穀神不死,而為神仙長年之術者,則推本《柱 下》,原於《道德》《關尹書》之類,遂為《元談》之宗。然其所述, 皆老之支流,非其全體,老氏豈虞其至是哉?即六藝 固有盜以為亂階者,莊叟固雲「古之博大真人哉」,而 自著其道,未嘗附之。今欲與列《莊》為一,顧且未可,而 況彼諸家者自為解也,毫釐千里,而何以訓詁為哉? 抑君平之書,則大有類司馬季主者矣。蓋皆懷道不 仕,敦賁丘園,上述天道,下紀地理,中極人事,究觀邃 古,窮覽後世,旁盡物情,包洞幽晦。讖記未形,與能凡 庶。故宋忠、賈誼聞其言也,抑心消志,伏軾無氣,而嚴 夫子端策正蓍,抗論卜肆,巨君之亂,貞不絕俗,清而 不汙。其為文也,宏裕掩該,含通標貫,靡靡,「纚纚,條縷 判析,首尾溫粹,即之也近,充類也遠,不以才雄而鬱 耀莫遏,不以辭貴而理勝,故超若千里驥,盤旋垤中, 塵不出軌,馭不逸範,而踐無遺地,騁有餘巧,若江海 為物,淹浸蕩沃滔陵汨陳,漸潤而不知其益。若造化 付形,隨所充具,其新不窮,而機不可測,雖以《釋訓》為 名,故自為一家。」言其逸亡「者已六卷,即所存可以無 恨其少矣。」

《晉葛元老子節解二卷》

[編輯]

按元自序老子體自然而然生乎太無之先起乎無因經歷天地終始不可稱載終乎無終窮乎無窮極乎無極故無極也與大道而倫化為天地而立根布

[編輯]

炁於十方,抱道德之至淳,浩浩蕩蕩,不可名也。煥乎 其有文章,巍巍乎其有成功,淵乎其不可量,堂堂乎 為神明之宗,三光恃以朗照,天地稟以得生,乾坤運 以吐精,高而無民,貴而無位,覆載無窮,闡教八方諸 天,普弘大道。開闢以前,復下為國師,代代不休,人莫 能知之,匠成萬物,不言「我為元」之德也。故眾聖所共 尊,道尊德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惟老氏乎!周時復 託神李母,剖左腋而生,生即皓然,號曰老子。老子之 號,因元而出,在天地之先,無衰老之期,故曰老子。世 人謂老子當始於周代,老子之號,始於無數之劫,其 窈窈冥冥,眇邈久遠矣。世衰,大道不行,西遊天下,關 令尹喜曰:「大道將隱乎?願為我著書。」於是作《道德》二 篇、《五千文》《上下經》焉。夫五千文,宣道德之源,大無不 包,細無不入,天人自然經也。予先師有言:精進研之, 則聲參太極,高上遙唱,諸天歡樂,則㩦契元人,靜思 期真,則眾妙感會,內觀形影,則神氣長存,體洽道德, 則萬神震伏,禍滅九陰,福生十方,安國寧家,孰能知 乎無為之文,洿之不辱,飾之不榮,撓之不濁,澄之不 清,自然也。應道而見,傳告無窮,常者也。故知常曰「明 大」道何為哉。弘之由人,所以尊妙,可不精極乎?粗述 一篇,唯有道者寶之。

《唐陸德明老子釋文一卷》

[編輯]

按德明自序老子者姓李名耳

[編輯]

河上公云:「名重耳。」

字伯陽,楚國苦縣厲鄉人也。

《史記》雲。字聃。又雲。曲里人。一雲陳國相人。

生而皓首,

劉向《列仙傳》云:「受學於容成,生於殷時。」

為周柱下史。

《史記》云:「為周守藏史,或言是老萊子,蓋百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眾家皆云先為柱下史,轉為守藏史。」 葛洪云:「文王時為主藏史,武王時為柱下史。或云:老子在黃帝時為廣成子,一云為天老,在堯時為務光子,在殷時為彭祖,在周為柱下史。」

睹周之衰,乃西出關。

周敬王時

為關令尹喜說《道德》二篇,尚虛無無為。

《劉向》云:「西過流沙,莫知所終。」

班固云:「道家者,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人君南 面之術也。」漢文帝竇皇后好黃老言,有河上公者,居 河之湄,結草為庵,以老子教授。文帝徵之不至,自詣 河上責之,河上公乃踴身空中,文帝改容謝之,於是 作《老子章句》四篇,以授文帝,言治身治國之要。其後 談論者,莫不宗尚元言,唯王輔嗣妙得虛無之旨。今 依《王本》。博採眾家。以明同異。

《唐陸希聲道德經傳四卷》

[編輯]

按希聲自序夫老氏之術道以為體名以為用無為無不為而格於皇極者也楊朱宗老氏之體失於不及以至於貴身賤物莊周述老氏之用失於太過故

[編輯]

「欲,絕聖棄智,申韓失老氏之名,而弊於苛繳刻急;王、 何失老氏之道,而流於虛無放誕,此六子者,皆老氏之罪人也。」乃為述傳,以暢宗旨。又云:「昔伏羲氏畫八 封,象萬物,窮性命之理,順道德之和。老氏先天地,本 陰陽,推性命之極,原道德之奧,此與伏羲同其原也。 文王觀《太易》九六之動,貴剛尚變,而要之以中;老氏」 察《太易》七八之正,「致柔守靜,而統之以大」,此與文王 通其宗也。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導斯民以仁義 之教,老氏擬議伏羲,彌綸黃帝,冒天下以道德之化, 此與孔子合其權也。此三君子者,聖人之極也。老氏 皆變而通之,反而合之,研至變之機,探至精之歸,斯 可謂至神者矣。

《宋蘇轍老子註四卷》

[編輯]

按轍自序予年四十有二謫居筠州筠雖小州而多古禪剎四方遊僧聚焉有道全者往黃糵山南公之孫也行高而心通喜從予遊嘗與予談道予告之曰

[編輯]

「子所談者,予於儒書已得之矣。」全曰:「此佛法也,儒者 何自得之?」予曰:「不然。予忝聞道,儒者之所無,何苦強 以誣之。顧誠有之,而世莫知耳。儒佛之不相通,如胡 漢之不相諳也,子亦何由而知之?」全曰:「試為我言其 略。」予曰:「孔子之孫子思,子思之書曰《中庸》,《中庸》之言 曰:『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 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 地位焉,萬物育焉。此非佛法而何?顧所從言之異耳』。」 全曰:「何以言之?」予曰:「六祖有言:『不思善,不思惡,方是 時也,孰是汝本來面目?自六祖以來,人以此言悟入 者太半矣。所謂不思善,不思惡,則喜怒哀樂之未發 也。蓋中者,佛性之異名;而和者,六度萬行之總目也。 致中極和,而天地萬物生於其間。此非佛法,何以當 之』?」全驚喜曰:「吾初不知也,今而後始知儒佛一法也。」 予笑曰:「不然。天下固無二道,而所以治人則異。君臣 父子之間,非禮法則亂。知禮法而不知道,則世之俗 儒不足貴也。居山林,木食澗飲,而心存至道,雖為人 天師可也,而以之治世則亂。古之聖人,中心行道,而 不毀法而後可耳。」全作禮曰:「此至論也。」是時予方解 《老子》,每出一章,輒以示全,全輒嘆曰:「皆佛說也。」予居 筠五年而北歸,全不久亦化去,逮今二十餘年也。凡 《老子解》亦時有所刊定,未有不與佛法合者。時人無 可與語,思復見全而示之,故書之《老子》之末。大觀二 年十「二月十日子由題。」

按轍又序予昔南遷海康與子瞻兄邂逅於藤州相從十餘日語及平生舊學子瞻謂予子所作詩傳春秋傳古史三書皆古人所未至惟解老子差若不及

[編輯]

予至海康,閒居無事,凡所為書,多所更定,乃再錄《老 子》書以寄子瞻,自是蒙恩歸北。子瞻至毘陵,得疾不 起,逮今十餘年,竟不知此書於子瞻為可否也。政和 元年冬,得姪邁等所編先公手澤,其一曰:「昨日子由 寄《老子新解》,讀之不盡卷,廢卷而嘆,使戰國有此書, 則無商鞅、韓非;使漢初有此書,則孔、老為一;使晉宋」 間有此書,則佛老不為二,不意老年見此奇特,然後 知此書當子瞻意。然予自居潁川十年之間,於此《四 書》復多所刪改,以為聖人之言非一讀所能了,故每 有所得,不敢以前說為定。今日以益老,自以為足矣, 欲復質之子瞻而不可得。言及於此,涕泗而已。十二 月十一日,子由再題。

《老子翼附錄》云:「元符庚辰造。」又云:眉山蘇籀,潁濱文定公之孫也。記其遺言曰:「公為籀講《老子》數篇,曰:『高於《孟子》二三等矣』。」又曰:「言至道無如五千文。」又曰:「公老年作詩云:『近存八十一章注,從道老聃門下人』。蓋老而所造益妙,碌碌者莫測矣。」見《遺言》。

按李載贄題後食之於飽一也南人食稻而甘北人食黍而甘此一南一北者未始相羨也然使兩者易地而食焉則又未始相棄也道之孔老猶稻黍之於

[編輯]

南北也。足乎此者,雖無羨於彼,而顧可棄之哉?何也? 至飽者各足,而真饑者無擇也。蓋嘗北學而食之於 主人之家矣,其初蓋不知其美也。天寒,大雨雪,三日 絕糧,七日饑凍困踣,望主人而嚮往焉。主人憐我,炊 黍餉我,信口大嚼,未暇辨也。徹案而後問曰:「豈稻粱 歟?奚其有此美也?」主人笑曰:「此黍稷也,與稻粱埒?且 今之黍稷也,非有異於向之黍稷者也。惟甚饑,故甚 美;惟甚美,故甚飽。子今以往,更不作稻粱想,亦不作 黍稷想矣。」予聞之,慨然而嘆:使予之於道,若今者之 望食,則孔、老暇擇乎?自此發憤學道,窮日夜不寢不 食,而時獲子由。《老子》解於焦弱侯氏解《老子》者眾矣, 而子由最高。子由之引《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 之中。」夫未發之中,萬物之奧。宋自明道以後,逓相傳 授,每令門弟子看其氣象為何如者也。子由乃獨得 微言於殘篇斷簡之中,宜其善發老子之蘊,使五千 餘言爛然如皎日,學者斷斷乎不可一日去手也。解 成示道全,當道全意寄子瞻,又當子瞻意。今去子由 五百餘年,不意復見此奇特。嗟夫!亦唯真饑而後能 得之也。萬曆二年冬十二月二十二日李載贄宏甫 題

《王雱老子註解二卷》

[編輯]

按雱自序昔老子當道術之變故書九九篇以明生生之理而末世為學蔽於前世之緒餘亂於諸子之異論智不足以明真偽乃或以聖人之經與楊墨之

[編輯]

書雖有讀者,而燭理不深,乃復高言矯世,去理彌遠。 今世傳註釋王弼、張說兩家《經》文,殊舛,互有得失,害 於理意者不一。今輒參對,定於至當,而以所聞句為 之解。聖人之言,既為難盡,而又知之所及,辭有不勝。 覽者,以意逆志,則吾之所發,已過半矣。書成於熙寧 三年七月十二日,竊嘗論曰:「聖人雖多,其道一也。生」 之相後,越宇宙而同時;居之相去,異天壤而共處。故 其有言,如首之有尾。外此道者,皆邪說也。然而道一 者,言固不同;言同者,道固不一。而世儒徒識其言,故 以言同者為是;不知其道,故以道一者為非。《易》曰:「一 陰一陽之謂道。」老子曰:「既得其母,以知其子。」誠如是, 則推五行之殊,觀四時之變,視形度志,以參萬物,則 聖不言,吾其知之矣。故道,歲也,聖人,時也,自堯舜至 於孔子,禮章樂明,寓之以形名度數,而精明之運,炳 然見於製作之間,定尊卑,別賢否,以臨天下,事詳物 眾,可謂盛矣。蓋於時有之,則秋夏是也。夏反而為秋, 秋則斂其散而一之,落其華而實之,以辨物為德,以 復性為常,其志靜,其事簡。夫秋豈期於反夏乎?蓋將 以成歲而生物也。於是時動植之死者過半,然豈天 命之至果非小智之所及邪?秋蓋非歲之終也,則又 有至者焉。故四時之變於吾有之,則幼壯老死是也。 《傳》曰:「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其是之謂乎。嗚呼!學 道而不期於死之說,則亦何以學為哉?朝聞道,夕死 可矣。則所謂道者,貴乎可以生死也。誠知道德之說 而愬其所歸,則死生之說盡矣。故余盡心焉。

《邵若愚直解 卷》

[編輯]

按若愚自序據史記老子為守藏室之史周衰遂去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緣史有

[編輯]

上下篇目之文,後人因之。上卷說道,下卷說德。今以 理考,道德混說,無分上下,此流俗之言,今除去,又不 知何人,不審正文前後本意,分為八十一章,惟務其 華,圖象陽數。此皆戲論,無益於人,今亦除去。此書箋 注者多,雖能於理則不中,雖辯於事則無法。只如注 「元牝」為口鼻,是不中理也;「死之徒為涅槃」,是不中事 也。如是胸懷臆註,語言散失者,不欲備舉,由其未至 於道也。孔子志於道,緣道無形,故據於德,以德為基 本,本立而道生,以其漸也,豈可殢德而不進道?此所 謂過其門而不入其室。又多以術為道者,認穢汁為 精,以鈍濁為樸,遲速為性,拱手不動為無為,不食滋 味為恬淡,儻來適去為自然,休妻獨寢為清靜。如此 之徒,不可與言至道。如《抱朴子》第八捲雲:五千文雖 出《老子》,然皆汎論較略耳。其中了不肯首尾全舉其 事,有所按據者也。蓋其人多言房中黃白之術,執有 為為事,將好利淫心,測度無為之道,故不知首尾,又 況不及此子者乎?又直以輕舉者為上士,修道德者 其次。夫舉身隱形,變化物象,在禁為妖。孔子不語「怪 力亂神」,以其無益也。老子所著《長生久視》,務在進道, 而不專取。且神仙之人,居止三山,不離於地;跨鸞朝 帝,亦不離天。居天地之間,兀兀然壽千萬歲,暫時易 短為長,報盡還復於死。若不進道,何異大椿耳。此非 論說是非,恐殢神仙之術,不進於道也。按若愚號本來子紹興時

《明太祖御製道德經二卷》

[編輯]

按高皇帝御製序朕本寒微值群雄並起不得自安於鄉里遂從軍而保命幾喪其身而免於是乎受制不數年脫他人之所制獲帥諸雄固守江左十有三

[編輯]

「年而即帝位,奉天以伐元統,育黔黎。自即位以來,罔 知前代哲王之道,宵畫遑遑,慮穹蒼之切鍳,於是問 道諸人,人皆我見,未達先賢。一日試覽群書,檢間有 《道德經》一冊,因便但觀,見數章中盡皆明理,其文淺 而旨奧,莫知可通。罷觀之後,旬日,又獲他卷,注論不 同,再尋較之,所著者人各異見,因有如是。朕悉視之」, 用神盤桓其書久之,以一己之見,似乎頗識,意欲試 注以遺方來,恐令後人笑,於是弗果。又久之,見《本經》 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當是時,天下初定,民頑 吏弊,雖朝有十人而棄市,暮有百人而仍為之。如此 者,豈不應經之所云。朕乃罷極刑而囚役之,不逾年 而朕心減恐復以斯經細睹其文之行用,若濃雲靄 群山之疊嶂,外虛而內實,貌態彷彿。其境又不然,架 空谷以秀奇峰,使昔有巍巒,倏態成於幽壑。若不知 其意,如入混沌鴻濛之中,方乃少知微旨,則又若皓 月之沉澄淵,鏡中之睹實象,雖形體之如然,探親不 可得而捫撫。況《本經》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 能知,莫能行。」以此思之,豈不明鏡水月者乎?朕在中 宵而深慮,明鏡水月,形體雖如一,卻乃虛而不實,非

著象於他處,安有影耶?故仰天則水月象明,棄鏡捫
考證
身,則知己象之不虛,是謂物外求真。故探其一二之

微旨,遂於洪武七年冬十二月甲午著書,強為之辯 論,未知後世果契高人之志歟?朕雖菲材,惟知斯經 乃萬「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師,臣民之極寶,非金丹之 術也。故悉朕之丹衷,盡其知慮,意利後人,是特注耳。」 是月甲辰書成,因為之序。

《薛蕙老子集解二卷》

[編輯]

按高叔嗣序亳老子所產也初老子著書言天道元虛自漢以下莫能愬其本旨咸窺見一偏說繇此起故其書日離州人薛考功先生始覃思大道之原究

[編輯]

天人之一。折衷群言,合於矩度,老子之道,則燦然大 明。書成,嘉靖九年,歲在庚寅之次。序曰:「大道之歸,一 致而百慮。聖人之旨,同情而異言。昔仲尼之門,罕言 天道,是以後世無得聞焉。然《周易》乾爻,配象六龍,始 於勿用,終於窮亢,不以吉凶告人。『用九見群龍無首 則吉。而仲尼贊之曰:『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乾元用』』」 九,乃見天則。蓋剛而能柔,天之道也。此與《老子》何異? 故稱「吾見老子,其猶龍乎。」夫學者獨患不知天人之 一,不知天人之一,則其議聖人者陋矣。自古言仁義 禮樂,有過於老子者乎?然而非不知天也;言陰陽剛 柔,有過於孔子者乎?然而非不知人也。顧聖人示人 有不同,其所言者,學者之所信也;所不言者,學者之 所疑也。故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 夫知人而不知天者,近乎愚;知天而不知人者近乎 誣。奈何以此議聖人也?或曰:「老子養生之書,夫聖人 之道,內之以養其身,則壽而康,外之以理乎物,則順 而治。聖王之事,同條共貫,豈有他哉!」作者既皆已沒, 景響仆絕,所謂其人「與骨皆已朽者,神而明之,存乎 其人。」薛氏《老子集解》二卷,藏於家,予錄其副焉。又曰: 「考功薛先生既屏居亳一紀,致崇於學,庚寅始注《老 子》,號曰《集解》。余為序其書,刊之甚著。先生意未覃,時 復損益,丁酉乃成,示予讀之,義加精微,要以至道協 於大中。繇漢以來,言《老子》者,蓋至是決矣。顧世莫有 與知」《老子》者,又孰以知先生之注?序曰:「始余少讀《老 子》,謂猶皇帝王霸之降,所言殆上皇事爾。朴而不華, 後世弗能用,誠竊之,亦足寡營而致治。壯益讀之,則 見與聖人之道亡牴牾可施於世。特其辭所出,抑揚 已甚,驟不能通。愚者欲信之,助以靈異,繇是遂為儒 家所詘,置為養生之書。其徒守之,至言湮」晦。要之古 之聖人所學,咸修己治人之事,或得有淺深,見有純 駁爾。奈何絕去,使世諱言之?《老子》書殆於息矣。余懷 此意,未有以明。其後仕都質之今祭酒武城王純父 先生:孔老所以異奈何?純父答云:「聃與尼父意同而 言異。彼生於周末,睹文之盛也,疾欲還之古,故激言 之,激則不能無過,中已試言之。」仲尼曰:「人而不仁,如 禮何?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禮與其奢也,寧儉而聃。」 則曰:「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故激如此,去仲尼 之辭遠矣。故尼父之書,誦法萬世,而聃卒廢而為它 也。余藏其牘,他日仕山西,復質之今京尹曹德芳先 生。其言:「聖人之言道也,猶人之名天也。中國謂之天 矣。彼匈奴」則謂之撐犁,豈有二哉?特其辭異耳。天固 不自知,而人強名之,又爭辯之。故學者誠求至於道, 凡支言可忘也。達哉言乎!蓋二先生皆深於《老子》者。 今以觀考功之注尤信。《易大傳》曰:「天下同歸而殊塗, 一致而百慮。」學者習而常聞,如不見其同與一,獨以 其異也,遽詆訶之。蓋讀其篇未訖,往往已驚,豈但老 子邪?嗚呼,難言矣。百世倘有其人,固自知之,余何暇 置毀譽哉!記二先生之語,篇首復作序。按蕙字君采

《李載贄解老二卷》

[編輯]

按載贄自序嘗讀韓非解老未始不為非惜也以非之才而卒見殺於秦安在其為善解老也是豈無為之謂哉夫彼以柔弱而此以堅強此勇於敢而彼勇

[編輯]

於不敢已,方圓冰炭若矣,而謂道德申韓宗祖可歟。 蘇子瞻求而不得,乃強為之說曰:「老子之學,重於無 為,而輕於治天下國家,是以仁不足愛而禮不足敬。」 韓非氏得其所以輕天下之術,遂至殘忍刻薄而無 疑。嗚呼!審若是,則不可以治天下國家者也,老子之 學如是。夫老子者,非能治之而不治,乃不治以治之 者也。故善愛其身者不治身;善愛天下者不治天下。 凡古聖王所謂仁義禮樂者,非所以治之也,而況一 切刑名法術歟?故其著書專言道德而不言仁義。以 仁雖無為而不免有為,義則為之而有以為又甚矣。 是故其為道也,以虛為常,以因為綱,以善下不爭為 百穀之王,以好戰為樂殺人,以用兵為不得已,以勝 為不美,以退為進,以敗為攻,以福為禍,以得為失,以 無知為知,以無欲為欲,以無名為名,孰謂無為不足 以治天下乎?世固未知無為之有益也,然則韓氏曷 為愛之?曰:「順而達者,帝王之政也;逆而能忍者,黃老 之術也。順而達,則以不忍之心,行不忍之政。是故順 事恕施,而後四達不」禦其效非可以旦夕責也。逆而 能忍者,不見可欲是也。是故無政不達,而亦無心可推,無民不安,而亦無賢可尚,如是而已矣。此至易至 簡之道,而一切急功利者之所尚也。而一切功利者 欲效之而不得,是故不忍於無欲,而忍於好殺,不忍 以己,而忍以人,不忍於忍,而忍於不忍。學者不察,遂 疑其原,從而曰「道德之禍,其後為申、韓也如此。」夫道 德之後為申、韓固矣,獨不曰仁義之後,其禍為篡弒 乎?古今學術亦多矣,一再傳而遂失之,其害不可勝 言者,豈少哉?獨老子乎?由此觀之,則謂申、韓原道德 之意,亦奚不可?予性剛,使氣患在堅強而不能自克 也。喜讀韓非之書,又不敢再以道德之流「生禍也,而 非以道德」,故深有味於《道德》而為之解,並序其所以 語《道德》者以自省焉。載贄溫陵人姚安太守

《焦竑老子翼三卷》

[編輯]

按竑自序老子明道德之書也而唐王真也者至以為譚兵而作豈其佳兵善戰之言亦有以啟之歟余曰老子非言兵也明致柔也天下之喜強者莫逾於

[編輯]

「兵,而猶然以柔詘也,即無之而不柔可知已。柔也者, 剛之對也。道無不在,而獨主柔而賓剛,何居?」余曰:「老 子非言柔也,明無為也。柔非即道而去,無為也近;剛 非外於道而去,無為也遠。故自柔以求之,而無為可 幾也。夫無之不能不有,猶之柔之不能無剛也,而建 之以常無有。夫建之以常無有,則世之仁義聖智不 至絕而棄之不止也,是亦歸於舉一而廢百者耳。」余 曰:「老子非言無之無也,明有之無也。無之無者,是舍 有以適無者也,其名為輐斷。有之無者,是即有以證 無者也,其學為歸根。苟物之各歸其根也,即芸芸並 作,而卒不得命之曰有,此致虛守靜之極也。蓋學者 知器而不知道,故《易》明器即道;見色」而不見空,故釋 明色即空;得有而不得無,故老明有即無。審知有之 即無也,則為無為,事無事,而為與事舉,不得以礙之 矣,斯又何絕棄之有?故曰:「老子明道之書也。」余幼好 剛使氣,讀《老子》如以耳食無異也。年二十有三,聞師 友之訓,稍志於學,而苦其難入。有譚者以所謂昭昭 靈靈,引之忻然,如有當也;反於心,如馬之有銜勒,而 戶之有樞也。參之近儒,如契之有合也。自以為道在 此矣。顧二十年以來,觸塗成窒,有窒必有疑,考古多 乖,有乖必有反,蓋未嘗暫去於懷也。頃歲困衡既久, 浸以成痾,偃息之餘,俄有獨寤,乃喟然嘆曰:「鄉也未 嘗不非意識而或思滅識以趨寂;未嘗不貴無心而 不知本心之自無,知慕清靜而不知無垢之非淨,知 有真我而不知無物之非我,皆譚者有以誤之也。」自 此馳求意見,寂無影響,而余亦幸為無事人矣。時友 人翟德孚好言《老子》,間舉㠯相訊。余以近寤疏之,德 孚未嘗不擊節也。屬余章為之解,因取家藏《老子》故 暨《道藏》所收,遍讀之,得六十有四家。博哉言乎!其間 叛道離經之語,雖往往有之,而合者為不少矣。吟言 迴環,繼以太息。嗟乎!老氏五千言,或以為盡容成子 書;《列子》又言穀神不死,為黃帝書。故曰:「述而不作,信 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古之聖人,可以明道,不必皆 已出也。況余之於斯,秋毫之端,萬分未處一者乎?於 是輟不復作,第取前人所疏,手自排纘為一編,而一 二膚見附焉。德孚亦方解《陰符》未竟也。俟其成,當並 出以示學者。今姑敘之,藏於家峕。萬曆丁亥仲冬焦 竑弱侯書。

按王元貞序夫老子所貴道無為故其著書稱微妙太史公謂其言至深遠矣老子豈故創為異說以滋天下之惑必使人若其道而化哉夫亦見所獨到處

[編輯]

甚高,故其言始不與世合。夫天地人物,其初果有乎? 誠無之也。探造化之根源,發元微之妙旨,致虛守靜, 自有而無,乃可長生久視耳。至若雄雌白黑,剛柔取 與,乃其所明御世之術,恬淡無為之妙也。詎淺淺未 深於道者所能測哉?嘗考軒岐氏之言曰:「無勞爾形, 無搖爾精,乃可長生。」則所謂無為者,蓋有自焉,而非 故為異說者也。迨後世宗老氏者出,群起而異之,則 各持所見,喜為高論,老氏之書不為天下裂乎?吾友 焦弱侯之深嗜其言而洞析微旨,於是窮搜博採,取 其足以究元言、明至道者,萃以成編,命曰《老子翼》,蓋 可羽翼道德者乎?余因而命工梓之,敘其所自得者 附雲。萬曆戊子清明日,王元貞孟起父書。

《歸有光老莊評註十卷》

[編輯]

按文震孟序自晉宋清談熾盛謂三日不讀老莊則舌本間強迺其所寄於麈舌間如寓響絲桐聲過不留一詞半句無有傳者乃所以為清談耳獨郭象注

[編輯]

流傳至今,而說者猶謂《莊子》註郭象也。夫惟《莊子》註 郭象,象註所以傳,若使郭註《莊子》,則吐棄時賢久矣。 芻狗之陳,可千秋邪?蓋古來遯世之士,其精神力量, 真足陶鑄宇宙,糠秕堯舜,而不屑一置身於塵垢之 域。故太上則聲塵銷滅,與風露雲氣相乘,御於太空 無始之中。而其次者,雄心灝氣,降伏未盡,不能不稍 露於語言文字間。知命而不甘為命所限,樂天而不 肯為天所圉,無可奈何而托之乎洸洋浩渺,恢詭譎怪,以洩其胸中之苞孕,而若見若隱,疑神疑帝,蓋其 眼界口吻,全超於耳目音容之外,而讀者乃句句而 析之,字字而節之,復命之曰「某註」「某釋」,云何而批之, 而選之,不幾為蝴蝶之栩栩,夔蚿之相憐也哉?故解 《莊》者不解《莊》者也,註莊者不註《莊》者也。歸震川先生, 方內文章家也。其閱《莊》也,亦以文章閱之已矣。莊非 為清談設,而清談可焉;尤非為文章設,而文章可焉, 此乃莊之所以神耳。若夫取古已陳之言,而標一名 姓於側,以為是博古者流,則市賈之陋習,予甚厭之 而不能禁也。彼且為嬰兒,亦與為嬰兒。是則予之以 不解解《莊》者夫。《甲子七夕,藥園逸史》文震孟題

按秦繼宗序昔吳闞澤對大帝曰老子莊子皆修身自玩縱汰其心學歸淡泊至漢景帝謂其義體精深改子為經敕朝野悉諷誦焉唐開元初詔中書令張

[編輯]

說,舉能治《老》《莊》者,集賢直學士侯行果薦會稽康子 元、平陽敬會真於說,說籍以聞。行果偕子元、會真及 長樂馮朝隱,晨夕進講,推索《老》《莊》祕義,則此二書,久 為帝王所尊禮,豈徒野修之輩相與肄習之也。有宋 諸儒,拘檢太甚,目為異端,而老氏猶賴羽流所宗,卷 冊煇煌,庋置道藏。若「漆園」之語,則斥為放誕不羈,屏 之幽遠。獨廬陵、眉山、淮海、臨川數君子,於二書有深 嗜,畢世窮之,每雲「流覽涉獵,未盡其奧。」晁文元曰:「古 今名賢好讀《老》《莊》之書,以其無為無事之中,有至美 至樂之理,似矣而未也。學者誠能想其元機,測其至 理,可以出世,可以入世,身心性命,共得遊於安養之 天。若制舉藝,竊其緒餘,則參入淵微」,不可思議。故二 書在盛明之世,即不崇諸黌序,而自學士大夫以逮 吚唔呫嗶之士,莫或離也。吳郡太僕歸先生為一代 宗匠,其今古文詞皆成創獲風格議論,識者比之昌 𥟖復生。余少讀其所輯《先秦兩漢文鈔》,洎評閱遷史, 意見超忽,以需學者之領悟,心悅之而南北浪遊,攜 隨行篋。頃奉使虎林,客有傳其批點《老》《莊》至者,握筭 之餘,受而卒業焉。因嘆曰:「自昔閱《老》《莊》夥矣,盡沿其 膚澤耳。千年靈腕,得太僕之指鉤點畫,皆臻化境。雖 曰《老》《莊》之微妙,然非太僕,而二子之面目,終為百家 之詞障隔一塵也。」亟命侍史錄寫成帙,並識是語於 首。萬曆丙辰春分後一日,楚黃秦繼宗敬伯甫序。

按繼宗又序天啟甲子余退老黃泥之坂中林無偶古人自娛走童子購書吳市知老莊評註業已授梓又太史公特為訂正夫太史公間世人豪也即點綴

[編輯]

「字語,每有超世之識。茲其藏本,幾經披閱,是太僕公 之苦心,若待太史公而後傳也。余喜不能禁,遂椷寄 序言,以問書賈,倘謂余為知言,或並刻之,以竊附太 史公之文末。」是歲清和月望,秦繼宗又識。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