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第156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經濟彙編 禮儀典 第一百五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一百五十六卷
經濟彙編 禮儀典 第一百五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

 第一百五十六卷目錄

 天地祀典部彙考十

  宋三徽宗建中靖國一則 崇寧三則 大觀一則 政和六則 宣和五則 高宗建

  炎一則 紹興十六則

禮儀典第一百五十六卷

天地祀典部彙考十

[編輯]

宋三

[編輯]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十一月辛未出御製南郊親祀樂章庚辰祀天地於圜丘赦天下

[編輯]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按《禮志》。建中靖國元年。命 禮部太常寺詳定北郊儀制。殿中侍御史彭汝霖又 請改合祭之禮。韓忠彥以為不可。曾布力主北郊之 說。帝亦然之。遂罷合祭。

按《文獻通考》:是歲,帝初郊。十一月戊寅,玉輅至景靈 宮行禮畢,赴太廟,大雪。上遣內臣問二相,「若大風雪 不止,何以出郊?」右相曾布奏云:「郊禮尚在後日,雪勢 暴必不久,況乘輿順動,理無不晴。若更大雪,亦須出 郊,必不可升壇,則須於端誠殿望祭,此不易之理。」左 相韓忠彥欲於大慶殿望祭,布不可,議遂定。

崇寧元年黃裳請考從祀北郊名位從之

[編輯]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文獻通考》:徽宗崇寧元 年,禮部尚書黃裳言,「南郊壇十二龕。壝中布列從享 星位。具載其名,凡三百三十有八。至於北郊,第以嶽 鎮、海瀆、山川、林澤、丘陵、墳衍、原隰之目,別以四方,寘 於成壝而不列其名。雖從享於大祇,莫非山澤,而何 者來格。今茲講行北郊大禮,尚未論著。是為闕典。欲 乞令太常寺丞陳暘攷其名位,取其可以從祀者詳 具以聞,列於成壝。」從之。

崇寧二年,陳暘奏:「請列崑崙神州於從享之位,陞五 行之神及五嶽帝於北郊第一成。」從之。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文獻通考》,崇寧二年,禮 部員外郎陳暘奏:「臣聞天一與地六合而生水於北, 其神元冥;地二與天七合而生火於南,其神祝融;天 三與地八合而生木於東,其神勾芒;地四與天九合 而生金於西,其神蓐收;天五與地十合而生土於中, 其神后土。蓋地乘陰氣,播五行於四時,當有帝以為 之主,必有神以為之佐也。五行之帝既從享於南郊 第一成,則五行之神亦當列於北郊第一成矣。上辛、 大雩帝及五時迎氣,並以五人神配,而不設五行之 神,是取小而遺大也。神宗皇帝嘗詔地祇之祭,以五 行之神從享,以五人神配,然尚列岳、鎮、海、瀆之間,臣 今欲陞之第一成。」又云:「地示之祭,先儒」之說有二,或 繫於神州,皆有所經見。惟《爾雅》云:「西北之美者,有崑 崙之球琳琅玕焉。」《河圖括象》曰:「崑崙東南萬五千里 曰神州。」是崑崙不過域於西北,神州不過域於東南 也。神宗皇帝嘗詔禮官討論北郊祀典,位崑崙於方 丘第一成之西北,位神州於第一成之東南,而其上 設地祇位焉。崑崙、神州「之說,雖出不經,然古人有其 舉之,莫敢廢也,特降於從享之列爾。欲望明推神考 詔旨,列崑崙、神州於從享之位。」又言:「三代而上,山川 之神有望秩之祭,故五嶽之秩視三公,四瀆之秩視 諸侯。五嶽不視諸侯而視公,猶未極乎推崇之禮。聖 朝始帝五嶽而王四瀆,竊惟天莫尊於上帝,而五方 帝次之;地莫尊於大祇,而五嶽帝次之。神宗皇帝親 祀上帝於南郊,而五方帝列於第一成。然則五嶽帝 其可尚與四鎮、海瀆而並列乎?今欲陞之於第一成。」 並從之。

崇寧三年十一月丙申,祀昊天上帝於圜丘。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大觀四年夏四月立感生帝壇冬十一月祀昊天上帝於圜丘

[編輯]

按《宋史徽宗本紀》:大觀四年四月「丙申,立感生帝壇, 十一月乙丑朔,朝景靈宮;丙寅,饗太廟;丁卯,祀昊天 上帝於圜丘,赦天下,改明年元。」

政和三年十月詔討論壇壝之制冬祀及朝獻並以道士執威儀十一月祀昊天上帝於圜丘

[編輯]

按《宋史徽宗本紀》,政和三年十月戊辰,詔冬祀大禮 及朝獻景靈宮,並以道士百人執威儀前導。十一月 辛巳,朝獻景靈宮。壬午,饗太廟。癸未,祀昊天上帝於 圜丘,大赦天下。 按《禮志》:徽宗政和三年,詔有司討 論壇壝之制。十月,禮制局言,「壇舊制四成,一成二十 丈,再成十五丈,三成十丈,四成五丈。成高八尺一寸, 十」有二陛,陛十有二級,三壝,二十五步。古所謂地上 圜丘,澤中方丘,皆因地形之自然。王者建國,或無自 然之丘,則於郊澤吉土,以兆壇位。為壇之制,當用陽 數。今定為壇三成:一成用九九之數,廣八十一丈;再成用六九之數,廣五十四丈;三成用三九之數,廣二 十七丈。每成高二十七尺,三成總二百七十有六,「亦 乾之策也;為三壝。壝三十六步,亦乾之策也,成與壝 俱三,參天地之數也。」詔行之。政和三年,議禮局上 《五禮新儀》:「皇帝祀昊天上帝,太史設神位版:昊天上 帝位於壇上,北方南向,席以槀秸;太祖位於壇上,東 方南向,席以蒲越。天皇大帝、五帝、大明、夜明、北極九 位於第一龕。北斗、太一帝坐,五帝內坐五星、十二辰、 河漢等內官神位五十有四於第二龕。二十八宿等 中官神位百五十有九於第三」龕「外宮神位一百有 六,於內壝之內。眾星三百有六十,於內壝之外第一 龕,席以槀秸,餘以莞。席皆內向。」政和三年,詔禮制 局議方壇制度。是歲,新壇成。初,元豐三年七月,詔改 北郊圜壇為方丘。六年,命禮部、太常定北郊壇制。哲 宗紹聖三年,權尚書侍郎黃裳等言:「南郊青城至壇 所五百一十八步,自瑞聖園至皇地祇壇之東壇五 百五十六步,相去不遠。其壇係國初所建,神靈顧享 已久。元豐間,有司請地祇、神州並」為方壇,壇之外為 坎。詔止改圜壇為方。請下有司,比類南郊,增飾制度, 除治四面,稍令低下,以應澤中之制。詔禮部再為詳 定,指畫興築。至是,禮制局言:「方壇舊制三成,第一成 高三尺,第二成、第三成皆高二尺五寸,上廣八丈,下 廣十有六丈。夫圜壇既則象於乾,則方壇當效法於 坤。今議方壇定為再成,一成廣三十六丈,再成廣二 十四丈,每成崇十有八尺,積三十六尺,其廣與崇皆 得六六之數,以《坤》用六故也。為四陛,陛為級一百四 十有四所,為《坤》之策百四十有四者也。為再壝,壝二 十有四步,取《坤》之策二十有四也。成與壝俱再,則兩 地之義也。」齋宮大內門曰廣禋,東偏門曰東秩,西偏 門曰西平,正東門曰含光,正西門曰咸亨,正北門曰 至順。南內大殿門曰厚德,東曰《左景華》,西曰右景華, 正殿曰厚德,便殿曰受福,曰《坤珍》,曰道光,亭曰承休。 後又增四角樓,為定式。其神位,崇寧初,禮部員外郎 陳暘言:「五行於四時,有帝以為之主,必有神以為之 佐。今五行之帝既從享於南郊,第一成則五行之神 亦當列於北郊第一成。天莫尊於上帝,而五帝次之, 地莫尊於大祇,而嶽帝次之,今尚與四鎮、海瀆並列, 請升之於第一成。」至是,議禮局上《新儀》:皇地祇位於 壇上北方南向,席以槀秸;太祖皇帝位於壇上東方 西向,席以蒲越。木神勾芒。東嶽於壇第一龕,東鎮、海、 瀆於第二龕,東山、林、川、「澤於壇下,東丘、陵、墳、衍、原、隰 於內壝之內,皆在卯階之北,以南為上。」「神州地祇、火 神、祝融;南嶽於壇第一龕,南鎮、海、瀆於第二龕,南山、 林、川、澤於壇下,南丘、陵、墳、衍、原、隰於內壝之內,皆在 午階之東,以西為上。土神后土;中嶽於壇第一龕,中 鎮於第二龕,中山、林、川、澤於壇下,中丘、陵、墳、衍、原、隰 於內壝之內,皆在午階之西,以西為上。」「金神蓐收、西 嶽於壇第一龕,西鎮、海、瀆於第二龕,崑崙、西山、林、川、 澤於壇下,西丘、陵、墳、衍、原、隰於內壝之內,皆在酉階 之南,以北為上。」「水神元冥、北嶽於壇第一龕,北鎮、海、 瀆於第二龕,北山、林、川、澤於壇下,北丘、陵、墳、衍、原、隰 於內壝之內,皆在子階之西,以東為上。」「神州」地祇,席 以槀秸,餘以莞席皆內向。其餘並如元豐儀壇壝之 制。其位板之制:「上帝位板長三尺,取參天之數,厚九 寸,取《乾元》用九之數,廣尺二寸,取天之備數;書徽號 以蒼色,取蒼璧之義;皇地祇位板長二尺,取兩地之 數,厚六寸,取《坤元》用六之數,廣一尺,取地之成數;書 徽號以黃色,取黃琮之義。」皆「以金飾,配位板各如天 地之制。」又言:「《大禮格》:『皇地祇玉用黃琮,神州地祇、五 嶽以兩圭有邸。今請二者並施於皇地祇。求神以黃 琮,薦獻以兩圭有邸,神州惟用圭邸,餘不用。玉琮之 制,當用坤數,宜廣六寸,為八方而不剡。兩圭之長,宜 共五寸,並宿一邸,色與琮同。牲幣如之』。」又言:「常祭地 祇,配位各用《冰鑑》一,今親祀盛暑,請增正配及從祀 位《冰鑑》四十一。」並從之。

按《文獻通考》:政和三年冬十一月癸未郊,上搢大圭, 執元圭,以道士百人執儀衛導前,蔡攸為執綏官,玉 輅出南薰門,至玉津園。上忽曰:「『玉津園東若有樓殿 重複,是何處也』?攸即奏,見雲間樓殿臺閣隱隱數重。 既而審視,皆去地數十丈。頃之,上又曰:『見人物否』?攸 即奏:若有道流童子,持幡節蓋相繼而出,雲間衣服」 眉目歷歷可識。攸即請付史館,宰相蔡京率百僚稱 賀。

政和四年夏五月丙戌,始祭地於方澤,以太祖配。降 德音於天下。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按《禮志》,「政和四年五月夏 至,親祭地於方澤,以皇弟燕王俁為亞獻,越王偲為 終獻。皇帝散齋七日於別殿,致齋七日於內殿,一日 於齋宮,前一日,告配太祖室。其有司陳設及皇帝行 事,並於郊祀之儀。」是後七年至宣和二年、五年親祀 者凡四。 按《陸佃傳》:徽宗欲親祀北郊,大臣以為盛暑,不可。徽宗意甚確,朝退皆曰:「上不以為勞,當遂行 之。」李清臣不以為然。佃曰:「元豐非合祭而是北郊,公 之議也。今反以為不可耶?」清臣乃止。

按《文獻通考》:「四年五月丙戍夏至日,帝始親祭地於 方澤,以太祖皇帝配。禮成,帝親製二表,遣觀文殿學 士鄧洵武告於永泰陵,詔以其日為景貺節。」故事,大 禮、御札皆前期,六月乃降。六年冬祀、夏祭始同,一札 五使亦同日命之,遂為定製。十二日,皇帝親祭地於 方澤,以皇弟燕王俁為亞獻,越王偲為終獻。前期,皇 帝散齋七日於別殿,致齋七日於內殿,一日於齋宮。 舊儀,侍從官設次青城內,餘就草場。今聽於青城附 近官舍設次,日給食錢,更不具食。祭前一日,奏告太 祖皇帝室。殿中監設大次於外壝西門之內道北,南 向;小次於第二成子階之西,東向。設皇帝褥位於小 次前,東向。設文武侍臣次於大次前,陪祀行事官、宗 室及有司次於外壝南門之外,設饌幔於內壝東西 門之外,開瘞坎於壇子階之北。壬地,光祿牽牲詣祀 所。大晟陳登歌之樂於壇上稍北,南向,設宮架於壇 北內壝之外,立舞表於酇綴之間。「祭前一日,太史設 皇地祇位於壇上南方,北向,席以槀秸;太祖皇帝位 於壇上西方,東向,席以蒲越;神州地祇位於第二成 午階,席以槀秸。五官神、嶽、鎮海、瀆各以其方設位於 第二成,山川、林、澤、丘、陵、墳、衍、原、隰各以其方設位於 壇下內壝之內,皆席以莞,內向。奉禮郎、禮直官設皇 帝位版於第二成子階之西,東向;飲福位於壇上,皇 地祇神位東北,南向;望瘞位於瘞坎之南,北向;設爟 火於」望瘞位之西,北向。《司尊彝》帥其屬,設玉幣篚於 酌尊所。又設籩豆簠簋之位,正配位皆左十有一籩, 右十有一豆,俱為三行。俎一在籩前,二在豆右,為二 重。豋一在籩豆間;血槃一在豋之前;簠一,簋一在籩 豆外,簠在左,簋在右。又設尊罍之位,每位太尊三,著 尊二,犧尊、象尊、壺尊、山尊各一。尊皆有罍。以東為上。 尊南罍北。又設篚一於第二成子階之側,實以槃匜, 巾、爵;坫二於正配位尊罍之次。又設「內侍供奉皇帝 盥帨」位於皇帝版位之前。又設象尊二、壺尊二,在壇 下子階之西,俱南向東上,皆加杓、羃並實水。又設第 二成從祀,每位皆左十籩,右十豆,俱為三行。俎二在 籩豆前;豋一,槃一在籩豆間;簠一,簋一,在籩豆外;簠 在左,簋在右,爵一,置於俎上。內壝神位每位皆左二 籩,右二豆。俎一在神位前,爵一次之;簠一,簋一,在爵 之前,簠在左,簋在右;豋一,在籩豆之間。又設尊罍之 位二成,每方各犧尊二、山尊二。壇下每方設蜃尊二、 散尊二,在神位之左。蜃尊、散尊外,餘皆有罍,副之。凡 尊罍皆加杓、羃。又設正配位籩、豆、簠、簋、俎、斗、鼎各一 於饌幔之內。太府卿、少府監帥其屬陳玉幣於篚。皇 地祇,玉以黃,琮幣以黃,配帝,幣亦如之。神州地祇,玉 以兩圭有邸,幣以黑。五行、五官、五方、嶽鎮海瀆諸神, 幣各從其方色。禮神之玉,各置神位前,瘞玉加於幣。

先是,郊祀尊彝、籩豆簠簋之類,習用前代,無所考正。上遠稽三代,作郊廟禋祀之器,至是舉而用之,粲然大備。

前期一日,尚輦奉御進輿於垂拱殿,皇帝服通天冠、 絳紗袍,乘輿出。《乘黃令》進玉輅於宣德門外,左輔奏 請降輿升輅,至齋宮明禋殿前,迴輅南向。左輔奏請 降輅,乘輿入齋殿,侍衛如常儀。祭日,皇帝服通天冠、 絳紗袍,乘輿至大次,禮儀使等分立大次前,有司奏 請行事,皇帝服袞冕出。禮儀使等前導,至中壝門外, 殿中監跪進大圭,皇帝執以入,宮架《儀安之樂》作,至 午階,樂止。登歌樂作,至第二成版位,東向立,樂止。禮 儀使奏「請有司謹具,請行事。」宮架作《寧安之樂》《廣生 儲祐》之舞八成止,皇帝再拜。禮儀使奏請搢大圭,盥 手,登歌樂作。帨手訖,執大圭至壇,樂止。登歌《嘉安之 樂》作。殿中監進鎮圭,皇帝搢大圭,執鎮圭,詣皇地祇 神位前,南向跪,奠鎮圭於繅藉,執大圭,俛伏,興,搢圭。 禮儀使奏「請受玉幣」,奠訖,俛伏,興,再拜,樂止。《恭安之 樂》作。詣太祖皇帝神位前,西向,奠圭、幣如前儀。禮儀 使前導皇帝還版位,登歌樂作;至位,東向立,樂止。禮 部、戶部尚書以下奏饌俎,宮架《豐安之樂》作,奉奠訖, 樂止。皇帝再詣罍洗,搢大圭,盥手,登歌樂作;帨手洗 爵拭爵訖,執大圭至壇上,樂止。登歌《光安之樂》作。詣 皇地祇神位前,搢大圭,跪,執爵祭酒,三奠爵訖,執圭, 俛伏,興,樂止。太祝讀冊,皇帝再拜訖,登歌《英安之樂》 作。詣太祖皇帝神位前,如前儀。皇帝還版位,登歌樂 作,至位,樂止。皇帝還小次,登歌樂作。殿中監跪受大 圭,簾降,樂止。文舞退,武舞進,宮架《文安之樂》作,舞者 立定,樂止。亞獻盥帨訖,作《隆安之樂》《厚載凝福》之舞, 禮畢,樂止。終獻行禮如前儀。皇帝詣飲福位,登歌,樂 作,至位,樂止。《禧安之樂》作。皇帝再拜,搢圭,跪,受爵,祭 酒,三啐酒,奠爵,受俎,奠俎,受摶黍豆。既奠,再受爵。飲 福訖,奠爵,執圭,俛伏,興,再拜,樂止。皇帝還版位如前 儀。禮部、戶部尚書撤俎豆,登歌《成安之樂》作,卒徹,樂止。禮部尚書等降復位。禮直官曰:「賜胙行事。」陪祀官 再拜。宮架《寧安之樂》作,一成止。皇帝詣望瘞位,登歌 樂作,降自子階,樂止。宮架樂作,至位北向立,樂止。禮 直官曰:「可瘞。」舉爟火瘞半坎。禮儀使跪奏:「禮畢」,宮架 樂作。皇帝出中壝門,殿中監受大圭,皇帝至大次,樂 止。有司奏「解嚴。」皇帝常服,乘大輦還齋宮,鼓吹振作。 皇帝升御座,百官稱賀,皇帝降座,鳴鞭,殿上侍立官 以次退。所司放仗還內如常儀。

政和六年九月,上玉皇上帝徽號。十一月,祀昊天上 帝於圜丘。

按《宋史徽宗本紀》,政和六年九月「辛卯朔,詣玉清和 陽宮,上太上開天執符御曆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 帝徽號寶冊。十一月丁酉,朝獻景靈宮。戊戌,饗太廟。 己亥,祀昊天上帝於圜丘,赦天下。」

政和七年,上皇地祇徽號,祭於方澤。

按《宋史徽宗本紀》:政和七年五月「己丑,如玉清和陽 宮,上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徽號寶冊。辛 丑,祭地於方澤,降德音於諸路。」

政和 年,改定祈穀禮儀。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大觀四年二月,禮 局議以立春後上辛祈穀。詔以今歲孟春上辛在丑, 次辛在亥。遇丑不祈而祈於亥,非禮也。」乃不果行。政 和祈穀儀,前期降御札,以來年正月上辛祈穀祀上 帝。前祀十日,太宰讀誓於朝堂,刑部尚書涖之,少宰 讀誓於太廟齋房,刑部侍郎涖之,皇常散齋七日,致 齋三日。前祀一日,服通天冠、絳紗袍,乘玉輅詣青城。 祀日,致齋殿,服通天冠、絳紗袍,乘輿至大次,服袞冕, 執圭入正門,宮架《儀安》之樂作。禮儀使奏請行事,宮 架作《景安》之樂,《帝臨降康》之舞六成,止。太常升煙,禮 儀使奏請再拜,盥洗,升壇上,登歌《嘉安》之樂作。皇帝 搢大圭,執鎮圭,詣上帝神位前,北向,奠鎮圭於繅藉, 執大圭,俛伏,興。又奏「請搢大圭,跪受玉幣」,奠訖,詣太 宗神位前東向奠幣如上儀。登歌作《仁安》之樂。皇帝 降階,有司進熟。禮儀使奏請執大圭升壇,登歌《歆安 之樂》作。皇帝詣上帝神位前酌獻,執爵、祭酒,讀冊文 訖,奏請皇帝再拜,詣太宗神位前酌獻,並如上儀。登 歌作《紹安》之樂。皇帝降階,入小次,文舞退,武舞進,宮 架《容安之樂》作;亞獻酌獻,宮架作《隆安之樂》,《神保錫 羨之舞》,終獻如之。禮儀使奏:「請皇帝詣飲福位,宮架 《禧安之樂》作;皇帝受爵,又請再拜。有司徹俎,登歌《成 安之樂》作;送神,宮架《景安之樂》作;皇帝詣望燎位,禮 畢,還大次。雩祀上帝儀亦如之。惟太宗神位奠幣作 《獻安之樂》,酌獻作《感安之樂》。

政和 年,定郊祀大裘,以黑羔為領。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輿服志》:政和,議禮局上 大裘,青衣纁裡,黑羔皮為領褾,襈朱裳,被以袞服。冬 至祀昊天上帝服之,立冬祀黑帝,立冬後祭神州地 祇亦如之。 按《陸佃傳》:佃拜尚書右丞,徽宗將祀南 郊,有司欲飾大裘匣,度用黃金多,佃請易以銀。徽宗 曰:「匣必用飾耶?對曰:『大裘尚質,後世加飾焉,非禮也』。」 徽宗曰:「然則罷之可乎?數日來,豐稷屢言之矣。」佃因 贊曰:「陛下及此,盛德之舉也。」

宣和元年十一月乙卯祀昊天上帝於圜丘

[編輯]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宣和二年五月丁巳,祭地於方澤。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宣和四年十一月庚午,祀昊天上帝於圜丘。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宣和五年五月癸酉,祭地於方澤。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宣和七年十一月丙戌,祀昊天上帝於圜丘。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高宗建炎二年十一月祀天於江都以太祖配

[編輯]

按《宋史高宗本紀》,建炎二年冬十一月「庚子,詣壽寧 寺朝饗祖宗神主。壬寅,冬至,祀昊天上帝於圜丘,以 太祖配,大赦。」 按《禮志》,「建炎二年,高宗至揚州,庶事 草創,築壇於州南門內,江都縣之東南。詔東京所屬 官吏奉祭器大樂儀仗法物赴行在所。是歲冬至,祀 昊天上帝,以太祖配。」

按,《文獻通考》:「高宗建炎二年,詔行郊祀之禮。時車駕 幸揚州,庶事草創,乃築壇於州南門內江都縣之東 南。冬至日合祭天地,以太祖配。上自常朝殿用細仗 千三百有五人,詣壇行禮。」

紹興元年初定歲祀天地社稷及配位之禮

[編輯]

按《宋史高宗本紀》,「紹興元年春二月壬申,初定歲祀 天地社稷如奏告之禮。」 按《禮志》,紹興初惟用酒脯 鹿臡,行一獻禮。

按《文獻通考》:「紹興元年,禮部太常寺討論,夏日至祭 皇地祇,以太祖皇帝配,正配二位,每位尊、爵、籩豆各 一,實以酒脯鹿臡,以獻官一員行禮。立冬祭神州地

祇,以太宗皇帝配,於天慶觀望祭
考證
紹興二年北郊,仍用祀天儀。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紹興二年,太常少 卿程瑀言,「皇地祇當一依祀天儀式。」詔從之。又言:「國 朝祀皇地祇,設位於壇之北方,南向。政和四年設於 南方,北向。今北面望祭,北向為難,且於經典無據,請 仍南向。」

按《文獻通考》:「太常寺每歲常祀,夏日至祭皇地祇,係 於行在錢湖門外惠照院望祭齋宮,設位行禮,以太 祖皇帝配。三獻官依儀,初獻係差宰執。亞獻禮部尚 書、侍郎,有故或闕,次輪別曹長貳,次給舍諫議。終獻 太常卿、少禮部郎官,有故或闕,差北司官,次輪別曹 郎官。合用禮料牲牢,羊一口,豕一口,籩十有六,菱二, 芡二,栗二,鹿脯二,乾棗濕,棗乾,桃濕,桃乾。」請幫助識別此字。「榛、栗實、 麷、蕢、白、黑形鹽、膴、鮑魚、鱐、糗餌、粉餈。簠八,稻、粱各四, 豋一,大羹」,槃一,毛血。簋八,黍、稷各四,豆二十有六,𩛆 食、糝食、芹、兔醢、深蒲醓。醢二,菭、葅、鴈醢、筍、魚。醢三,葵 蠃、醢、脾、析蠯醢、大蛤蚳、醢、豚、狗、韭、昌本、菁、鹿臡茆、麋。 臡二。俎八,羊腥七體,豕腥七體,羊熟十一,豕熟十一。 羊腥,腸、胃、肺,羊熟腸、胃、肺。豕腥,膚、豕熟,膚、尊、罍共二 十有四。著尊二:一實元酒。明水一實盎齊。太尊二:一 實泛齊,一實醴齊。山尊二:一實盎齊,一實醍齊。犧尊 二,一實沈齊,一實事酒。象尊二:一實旨酒,一實清酒。 以上各加罍二隻,係實明水。

紹興三年夏四月己亥,復舉五帝、日月之祀。

按《宋史高宗本紀》云云。 按《禮志》。「紹興初。仍祀五帝 於郊。」

紹興五年冬十一月戊寅,郊。

按:《宋史高宗本紀》云云。

紹興七年九月辛巳,合祭天地於明堂,大赦。

按:《宋史高宗本紀》云云。

紹興十年九月庚戌,合祀天地於明堂,大赦。

按:《宋史高宗本紀》云云。

紹興十二年,詔建圜壇於臨安東城之外。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紹興十二年。臣僚 言「自南巡以來。三歲之祀獨於明堂。而郊天之禮未 舉。來歲乞行大禮。」詔建圜壇於臨安府行宮東城之 外。自是凡六郊焉。 按《輿服志》。「中興後,以事天尚質。 屢詔郊壇不得建齋宮。惟設幕屋而已。其制架木而 以葦為障。上下四旁周以幄帟。以象宮室。謂之幕殿。」 及行事。又於壇所設大小次。大小次之外,又有望祭 殿,遇雨則行事於中。東都時為瓦屋五間,周圍重廊。 中興後,惟設葦屋,蓋倣清廟茅屋之制也。

紹興十三年三月築圜丘。十一月合祀天地,以太祖、 太宗配。

按《宋史高宗本紀》,紹興十三年春二月甲子,製郊廟 社稷祭器。三月丙午,築圜丘。十一月庚申日南至。合 祀天地於圜丘。太祖、太宗並配,大赦 按《禮志》:紹興 十三年,太常寺言,「國朝圜壇在國之東南,壇側建青 城齋宮,以備郊宿。今宜於臨安府行宮東南修建。」於 是遂詔臨安府及殿前司修建圜壇,第一成縱廣七 丈,第二成縱廣一十二丈,第三成縱廣一十七丈,第 四成縱廣二十二丈。一十二陛,每陛七十二級,每成 一十二綴。三壝,第一壝去壇二十五步,中壝去內壝, 外壝去中壝,各半之。燎壇方一丈,高一丈二尺,開上, 南出戶,方六尺,三出陛,在壇南二十步丙地。其青城 及望祭殿,與行事、陪祠官宿齋幕次,並令絞縳,更不 修蓋。先是,張杓為京兆,議築齋宮,可一勞永逸。宇文 價曰:「陛下方經略河南,今築青城,是無中原也。」遂罷 役。 按《輿服志》,紹興十三年,禮部侍郎王賞等言:郊 祀大禮,合依《禮經》皇帝服大裘被袞行禮。據元豐詳 定郊廟禮文,何洵直議以黑繒創作大裘如袞,惟領 袖用黑羔,乞如洵直議。詔有司如祖宗舊制,以羔製 之。禮部又言:「關西羊羔,係天生黑色,今有司涅白羔 為之,不中禮制,不如權以繒代。又元祐中,有司欲為 大裘,度用百羔。哲宗以為害物,遂用黑繒。請依太常 所言。」從之,遂以袞襲裘冕,亦十二旒焉。

按《文獻通考》:紹興十三年,令臨安府於行宮東南城 外先次踏遂可以建圜壇並青城齋宮去處。領殿前 都指揮使職事楊存中、知臨安府王㬇等言:「今於龍 華寺西空地得東西長一百二十步,南北長一百八 十步,修築圜壇。除壇及內壝丈尺依制度使用地步 九十步外,其中壝、外壝欲乞隨地之宜,用二十五步 外作兩壝,外有四十步。若依前項地步修築兵部車 輅、儀仗殿前司禁衙可排列。其龍華寺地步修建青 城並望祭殿,委是圓備。」從之。 詔郊祀齋宮更不修 蓋,止令計置幕殿。檢會在京青城宮殿,大內門曰泰 禋。餘見元豐元年「將來如車駕前一日赴青城宿齋,令儀鸞 司同臨安府預先體倣青城制度絞縳。其行事、執事、 陪祠官宿齋幕次,亦隨宜絞縳,不得侈大。」太常寺言: 「修築圜壇並青城望祭殿,依倣舊制,及郊祀所設神 位,鋪列祭器、登歌樂酒樽前導路及皇帝飲福位等共合用第一成縱廣七丈,第二成縱廣一十二丈,第 三成縱廣」一十七丈,第四成縱廣二十二丈。分一十 三陛,每陛七十二級,每成一十二綴三壝:第一壝去 壇二十五步,中壝去第一壝一十二步半,外壝去中 壝一十二步半。並燎壇之制,方一丈,高一丈二尺,開 上,南出戶,方六尺,三出陛,在壇南二十步丙地。詔令 臨安府同殿前司修。 詔:「將來郊祀大禮,排設大駕 鹵簿,仗內六引並郊廟合用祭器,令禮兵部、太常寺 討論名件數目。據討論,國初大駕儀仗總一萬一千 二百二十二人,今已有黃麾半仗二千四百八十三 人,玉輅腰、小輿、大輦、《逍遙子》下一千九人外,其金、象、 革、木輅、芳亭、鳳輦、屬車、寶輿一千二百七十三人,天 武、捧日、奉宸隊六千四百五十七人,仗內六引鼓吹, 前後部一千五百人。其法物儀仗,合用文繡,以纈充 代。並郊祀、天地、宗廟從祀共七百七十一位,用祭器: 籩、豆、簠、簋、尊、罍、樿、杓、豋、鉶、鼎、牛鼎、羊鼎、摶、黍、豆、毛、血、 盤、幣、篚、匏、爵、坫、槃、匜、罍、沈爵、盞、坫、飲福俎、燭臺俎共 九千二百五件,太廟共五百九十六件,內用銅玉者, 權以陶木代之。」太常寺言:「大禮依儀,前三日,皇帝詣 大慶殿宿齋。前二日,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乘玉輅, 詣景靈宮聖祖天尊大帝前行禮,差侍從官分詣元 天大聖后並諸殿神御前行禮畢,皇帝服通天冠、絳 紗袍,乘玉輅,詣太廟宿齋。前一日,皇帝詣太廟諸室 前行禮畢,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乘玉輅,詣青城宿 齋。冬至日,皇帝詣圜壇行禮,禮畢,擇日恭謝景靈宮, 遍詣諸殿行禮。」從之。既而禮部侍郎王賞言:「以行在 街道與在京不同,其詣景靈、太廟,權依四孟朝獻禮 例,服履袍、乘輦。」其後並同此制。禮部、太常寺言:「修立 《郊祀大禮儀註》,前祀十日,質明誓戒,有司設行事、執 事及陪祠文武官位於尚書省,左僕射」、刑部尚書在 北,南向。左僕射在左,刑部尚書在右,刑部尚書稍卻, 行事左僕射在南。吏部、戶部、禮部、刑部尚書,吏部、禮 部、刑部侍郎,押樂太常卿,光祿卿、押樂太常丞,光祿 丞,功臣獻官在其南。凡設光祿丞以下位皆稍卻,次 分獻官、次行事官又於其南,俱北向西上。監察御史 位二,在西,東向北上。講「冊、舉冊官、奉禮協律郎、太祝、 郊社太官位在東,西向北上;奉禮郎以下位皆稍卻。 設陪祠文武百官位在行事官之南。又設行事、執事 及陪祠親王、宗室位於太廟齋坊。右僕射、刑部侍郎 在北,南向;右僕射在左,刑部侍郎在右,刑部侍郎稍 卻。亞、終獻在南,北向西上。親王及行事、執事、陪祠宗 室在東」,西向,北上。閤門、御史臺、太常寺自下分引群 官各就位。凡將引行事、執事、陪祠文武官立班,即御 史臺引殿中侍御史一員先入就位。左僕射讀誓於 尚書省,刑部尚書涖之。右僕射讀誓於太廟齋坊,刑 部侍郎涖之。《誓文》曰:「今年十一月某日冬日至,皇帝 謁款於南郊,合祭天地,前二日朝獻景靈宮,前一日 朝饗太廟,各揚其職。其或不恭,國有常刑。」讀訖,內執 事官奉禮郎以下、文官宣教郎以下,武官從義郎以 下先退,餘官並對拜訖,退。 致齋皇帝散齋七日於 別殿,致齋三日,一日於大慶殿,一日於太廟,一日於 青城。凡散齋,不弔喪、問疾、作樂,有司不奏刑殺文書。 致齋日,前後殿不視事,唯行祀事前致齋一日,儀鸞 司帥其屬鋪御座於大慶殿,當中南向,設東西房於 御座之左右,稍北又設西閣及齋室於殿後之左右, 殿上前楹施簾。致齋之日,質明,有司陳平輦於垂拱 殿庭,文武百官俱就次,各服其服。閤門奏請皇帝未 後詣齋室,宣贊舍人等自下分引知樞密院事以下 詣垂拱殿庭立「以俟。」閤門附內侍進班齊牌,垂拱殿 簾降,皇帝乘輦出,至殿上少駐,輦官迎駕,自贊常起 居。宣輦官上殿,廉捲、鳴鞭。行門禁衛、諸班親從迎駕, 自贊常起居。次舍人先贊知內侍省官以下常起居, 次樞密以下通班常起居,贊祗候引駕。樞密、知客省 事以下至簽書閤門官分左右立。應奉官祗應,通侍 大夫以下、武功大夫以下並先退。次管軍臣僚宣名, 常起居贊祗候引駕,並分左右前導,輦降東階,垂拱 殿門外禁衛諸班親從自贊常起居。次行宮御營巡 檢一班,常起居如通侍大夫以下,知客省事以下,武 功大夫以下,知內侍兩省帶御器械官充行宮使,御 營巡檢各歸本班。至大慶殿後閣,降輦入西閣。大慶 殿簾降,前導官並就次易朝服,詣御榻前,分左右侍 立。「知樞密院事、僉書樞密院事在東,西向北上;同知 樞密院事在西,東向;侍中一員在知樞密院事之北, 贊拜閤門官一員又在其北,並西向;知客省事以下 在僉書樞密院事之南,稍東,西向北上;僉書客省事 以下又在其南,稍卻。」宣贊、舍人等分引行事、執事、陪 祠文武官,各綪結佩入詣大慶殿庭立班。禮直官、舍 人引禮部侍郎奏請中嚴。少頃,又奏「外辦。」符寶郎奉 寶陳於御榻之左右,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綪、結佩, 出西閣,乘輿稱警蹕,侍衛如常儀,由西房至御榻西, 降輿,皇帝即御座南向,侍臣夾侍贊拜,閤門官於榻前贊樞密以下拜殿之上下應在位官皆再拜。閤門 官贊拜訖,轉身北向,隨拜訖,面西。贊「各祗候。」次禮直 官引侍中詣御座前俛伏,跪奏稱:「侍中臣某言,請皇 帝降座就齋室。」奏訖,俛伏,興,還侍立。凡侍中奏請准此皇帝 降座,乘輿由東房入齋室,侍臣各還所司,直衛者如 常儀。宣贊舍人分引行事、執事、陪祠文武官以次出。 三省、親王、樞密、宗室起居問聖體,並如閤門儀。應行 事、執事、陪祠官及從升者,並散齋七日,宿於正寢。致 齋三日,各宿於其次。凡散齋治事如故,唯不弔喪、問 疾、作樂、判書刑殺文書、決罪人及與穢惡。致齋之日, 官給酒饌,唯祀事得行,其餘悉禁。與祀之官。已齋而 闕者,通攝行事。 奏告前祀二日,奏告太祖皇帝、太 宗皇帝室,如常告之儀。 陳設。前祀三日,儀鸞司帥 其屬設大次於外壝東門之內道北,南向;小次於午 階之東,西向。又設文武侍臣次於大次之前,隨地之 宜。行事、陪祠官、宗室及有司次於外壝東門之外,設 東方、南方客使次於文官之後,西方、北方客使次於 武官之後,設饌幔於內壝東門之外,隨地之宜。前祀 二日,郊社令帥其屬掃除壇之上下,積柴於燎壇,光 祿牽牲詣祠所。太常設登歌之樂於壇上稍南,北向, 及設宮架於壇南內壝之外,立舞表於酇綴之間。前 祀一日,太常設神位席,太史設神位版。昊天上帝位、 皇地祇位於壇上北方,南向西上,席以槀秸。太祖皇 帝位、太宗皇帝位於壇上東方,西向北上,席以蒲越。 天皇大帝、五方帝、大明、夜明、北極、神州地祇十位於 第一龕。北斗、天一、太一帝座,五星、十二辰、河漢等內 官,五行、五嶽神位六十有九於第二龕,二十八宿等 中官,五鎮、四海、四瀆神位百七十有二,於第三龕;外 官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神位百五十有六,於內 壝之內;眾星神位三百有六十,於內壝之外第一龕。 席以槀秸,餘以莞,而席皆內向,如太史之制。昊天上 帝、皇地祇、配帝、天皇大帝、五方帝、大明、夜明、北極、神 州地祇之座及禮神之玉,俟告潔訖,權徹。」其內官、中 官、外官、眾星等位皆設定。奉禮郎、禮直官設皇帝位 版於壇下小次前,西向;飲福位於壇上午階之西,北 向。望燎位於柴壇之北,南向。望瘞位於瘞坎之南,北 向。設爟火二,一於望燎位之東南,一於望瘞位之西 北,東西各二人。贊者設亞獻、終獻位於小次之南稍 東,西向。大禮使、左僕射又於其南行事,吏部、戶部、禮 部、刑部尚書,吏部、刑部侍郎,光祿卿,讀冊、舉冊官光 祿丞位於大禮使之東,光祿丞稍卻,奉禮郎、太祝、郊 社太官令位於小次之東北,俱西向北上。監察御史 位二,一於壇下午階之西南,一於子階西北。協律郎 二,一於壇上樂虡西北,一於宮架西北,俱東向。押樂 太常丞於登歌樂虡北,押樂太常卿於宮架北,良醞 令於酌尊所,俱北向。又設陪祠文武官位於執事官 之南,諸方客使在文官之南,隨其方國光祿陳牲於 東壝門外,西向,祝史各位於牲後。太常設省牲位於 牲西,大禮使、左僕射在南,北向西上,分獻官位於其 後。行事吏部、戶部、禮部、刑部尚書、吏部、禮部、刑「部侍 郎,押樂太常卿,光祿卿,讀冊舉冊官,押樂太常丞,光 祿丞,奉禮協律郎,大祝、郊社太官令在北,南向西上。」 凡設太常丞以下位,皆稍卻。監察御史在吏部尚書 之西,異位稍卻。光祿陳禮饌於東壝門外道北,南向。 太常設省饌位版於禮饌之南,大禮使左僕射在南, 北向西上,分獻官位於其後。監察御史二,俱在西,東 向,北上。行事:吏部、戶部、禮部、刑部尚書,吏部、禮部、刑 部侍郎,押樂太常卿,光祿卿,讀冊舉冊官,押樂太常 丞,光祿丞,奉禮協律郎、太祝,郊社太官令在東,西向, 北上。禮部帥其屬設祝冊案於神位之右。司尊彝帥 其屬設玉幣篚於酌尊所。次設籩豆簠簋之位。正配 位皆左二十有「五籩,右二十有五豆,俱為四行。俎一 在籩前,豋一在籩豆間,簠七簋七在籩豆外二俎間, 簠在左,簋在右。」又設尊罍之位,每位皆著尊二、壺尊 二,皆有罍加勺羃,為酌尊;太尊二、山尊二、犧尊二、象 尊二,皆有罍加羃,設而不酌,並在壇上稍南,北向西 上。配位設於正位酒尊之東,每位皆有爵、坫。又設從 祀諸神籩豆簠簋之位,第一龕每位皆左十籩、右十 豆,俱為三行,俎二在籩豆前,豋一在籩豆間,簠一,簋 一在二俎間,簠在左,簋在右,爵一在俎前加坫內。神 州地祇加盤一在豋之前。其餘神位每位皆左二籩、 右二豆,俎一在籩豆前,簠一在俎前,簠在左,簋在右, 爵一次之,豋一在籩豆間。內《五行》,五官、五嶽,每位加 盤一,在豋之前,並內壝外外眾星位,皆不設豋。又設 從祀尊坫之位,第一龕,每龕太尊二,著尊二,太尊在 上。第二龕,每龕犧尊二,象尊二。第三龕,每龕象尊二, 壺尊二,象尊在上。內壝之內,每階概尊二。內壝之外, 每階散尊二,皆加勺羃,在神位之左。又設正配位,籩、 豆、簠、簋、盤、俎各一,於饌幔內。設進盤匜於壇下午階 東南,北向。設進盤、匜、帨、巾內侍位於皇帝版位之後, 分左右:奉盤者北向,奉匜及執巾者南向。又設亞終獻盥洗、爵洗於其位之南,盥洗在東,爵洗在西,罍在 洗東,加勺,篚在洗西南。執罍篚者位於其後。分獻官 盥洗各於其方陛道之左,罍篚各設於左右,皆內向, 執罍篚者位其後。祀日丑前五刻,郊社令與太史官 屬各服其服升壇。設昊天上帝、皇地祇、太祖皇帝、太 宗皇帝神位版於壇上,又設天皇大帝、五方帝、大明、 夜明、北極、神州地祇十位於第一龕。太府卿帥其屬 入陳幣於篚。少府監陳玉,各置於神位前。昊天上帝 以蒼璧,皇地祇以黃琮,青帝以青圭,赤帝「以赤璋,黃 帝以黃琮,白帝以白琥,黑帝以黝璜。神州地祇以兩 圭有邸,日月以璧,五嶽以兩圭有邸,皆盛於匣。昊天 上帝、配帝幣皆以蒼,皇地祇以黃,日月、內官以下各 從其方色。」光祿卿帥其屬入實正配位。籩豆簠簋籩 四行,以右為上:第一行糗餌在前,粉餈次之;第二行 醴在前,蕡白黑形,鹽膴、鮑《魚鱐》次之第三行,「乾棗」在 前,濕棗、栗、濕桃、乾桃、濕梅、乾橑、《榛實》又次之。第四行 「菱」在前,芡、栗、《鹿脯》又次之。豆四行,以左為上第一行, 「酏食」在前,《糝食》次之。第二行,「韭葅」在前,醓醢、《昌本》、麋 臡、菁葅、鹿臡、《茆葅》《麋臡》又次之。第三行,「葵葅」在前,蠃 醢、《脾析》、蠯醢、蜃醢、豚胉、《魚醢》又次之。第四行,「芹葅」在 前,《免醢》《深蒲醓、醢、菭葅、鴈醢、筍葅、魚醢又次之。簠實 以稻粱,粱在稻前。簋實以黍稷,稷在黍前。豋實以大 羹。太官令帥其屬入實俎。籩前之俎,實以牛腥,七體: 兩髀、兩肩、兩脅、並脊。兩髀在兩端,兩肩、兩脅次之,脊 在中。〈豆右〉》之俎,三為二重,以北為上。第一重實以牛 腥,腸、胃、肺離肺一在上端,寸肺三次之,腸三、胃三又 次之,第二重實以牛熟腸、胃、肺,其載如腥。若配位,即 以東為上。良醞令帥其屬入實尊罍。著尊二:一實元 酒,一實醴齊,皇帝酌之。壺尊二:一實元酒,一實盎齊, 亞終獻酌之。太尊二:一實泛齊,一實醴齊。山尊二:一 實盎齊,一實醍齊。犧尊二:一實沈齊,一實事酒。象尊 二:一實昔酒,一實清酒,並設而不酌。凡罍之實,各視 其尊,又實從祀神位之饌。第一龕,每位籩三行,以右 為上:第一行,乾橑在前,乾棗形鹽魚鱐次之。第二行, 鹿脯在前,榛栗、乾桃次之。第三行,菱在前,芡㮚次之。 豆三行,以左為上:第一行,芹葅在前,筍葅、葵葅、菁俎 次之。第二行,韭葅在前,魚醢、兔醢次之;第三行,豚胉 在前,鹿臡、醓醢次之。簠實以稻、粱,粱在稻前,簋實以 黍、稷,稷在黍前邊。前之俎實以羊腥髀一,豆前之俎 實以豕腥髀一,豋實以大羹,爵實以酒。其餘諸神位, 每位左二籩,㮚在前,鹿脯次之;右二豆,菁葅在前,鹿 臡次之,簠實以稷,簋實以黍,俎實以羊豕腥肉,豋實 以大羹,爵實以酒。神州、地祇、五行、五官、五嶽又實,槃 「以毛血,又實從祀神位之尊,大尊實以汎齊,犧尊實 以醴齊,壺尊實以沈齊,各以一尊實明水,概尊實以 清酒,散尊實以昔酒,各以一尊實元酒,著尊、象尊俱 實明水。上帝、配帝之饌升卯階,其餘神位各由其階 升。太常設燭於神位前,又設大禮使已下行事,執事 官揖位於卯階之東,內壝外,如省牲位。 車駕詣青 城。前祀一日,皇帝於太廟朝享畢,既還大次,禮部郎 中奏:「解嚴訖,請皇帝入齋殿。」所司轉仗衛鹵簿,陪祠 文武官,先赴圜壇、青城齋宮導駕官已下就次各服 其服。有司進輿於齋殿,《乘黃令》進玉輅於太廟櫺星 門外,東向。千牛將軍一員執長刀立於輅前,西向;參 知政事一員立於侍中之前,贊者二人又立於其前。 少頃,御史臺、太常寺、閣門分引侍中、參知政事、太僕 卿、乘黃令詣大次門外立班,北向東上。乘黃令位其 後,次引導駕官以下在其後,分東西相向立,以俟奉 迎前導。次管軍臣寮又在其後。禮直官、宣贊舍人引 禮部侍郎奏《中嚴》。凡侍中、參知政事、禮部侍郎奏請, 皆禮直官、宣贊舍人引。少頃,又奏「外辦。皇帝服通天 冠、絳紗袍,自齋殿詣大次,行門禁衛諸班親從等,諸 司人員以下,各自贊常起居。次知客省事以下,樞密 都承旨以下,知內侍省事以下,帶御器械官應奉祗 應通事大夫以下,武功大夫以下,及幹辦庫務文臣 一班常起居,俟皇帝乘輿以出。宣贊舍人贊」侍中以 下常起居。次導駕官常起居,已起居者止奏「聖躬萬 福。」次管軍臣寮並常起居,該宣名者即宣名。若得旨 免起居,更不起居。皇帝乘輿以出,稱警蹕,侍衛如常 儀。太僕卿出詣玉輅所,攝衣而升,正立執轡,導駕官 步導皇帝至廟門外玉輅所。侍中進,當輿前俛伏,跪 奏:「侍中臣某言,請皇帝降輿升輅。」奏訖,俛伏,興,退復 立。凡侍中奏請准此千牛將軍前跪,執轡。乘黃令稍前,進玉 輅。皇帝降輿升輅,太僕卿立授綏,導駕官分左右步 導。參知政事進當輅前,俛伏,跪奏:「參知政事臣某言, 請車駕進發。」奏訖,俛伏,興,退復位。凡參知政事奏請准此車駕 動,稱「警蹕。」侍中先詣侍臣上馬所以俟,參知政事及 贊者夾侍以出,千牛將軍夾輅而趨。車駕將至侍臣 上馬所,參知政事奏請車駕少駐,敕侍臣上馬。侍中 前承旨,退稱曰:「制可。」參知政事傳制,稱「侍臣上馬。」贊 者承傳,「敕侍臣上馬。」諸侍衛之官,各督其屬,左右翊駕,在黃麾內。符寶郎奉八寶前導,殿中監後部從,導 駕官夾侍於前,贊者在侍中參知政事之前。侍臣上 馬畢,參知政事奏請車駕進發。車駕動,稱警蹕,不鳴 鼓吹,大駕鹵簿前導詣青城。車駕將至青城,閤門御 史分引陪祠文武官、宗室客使、禮直官、贊者引行事、 執事官,俱詣泰禋門外立班,再拜奉迎訖,退。內有已 起居者,止奏「聖躬萬福。」車駕及門少駐,文武侍臣皆 下馬,導駕官步導入門。車駕動,千牛將軍夾輅而趨, 至端誠殿前,迴輅南向,千牛將軍立於輅右。侍中奏 請皇帝降輅乘輿,有司進輿於輅後,皇帝降輅,乘輿 入齋殿,侍衛如常儀,導駕步導至殿前,皇帝降輿歸 殿後,閤簾降。宣贊舍人承旨,敕群官各還次。學士院 以祝冊授通進司,進御書訖,付尚書禮部 省牲器。 是日午後七刻,去壇三百步,禁行者。未後二刻,郊社 令帥其屬掃除壇之上下,司尊彝帥府史及執事者 以祭器入設於位,凡祭器皆藉以蓆,籩豆又加巾蓋。 太府卿、少府監陳玉幣於篚,告潔畢,權徹。未後三刻, 禮直官、贊者分引大禮使以下詣東壝門外省牲位 立定,光祿卿丞與執事者牽牲就位,禮直官贊揖,贊 者引押樂太常卿入行樂架。凡亞、終獻行事,皆禮直 官,太常博士引大禮使左僕射行事,皆禮直官引,餘 官皆贊者引。次引禮部尚書升自卯階,親滌濯,凡行 事、執事官升降,皆自卯階,內應奉官並執事、應奉人, 各隨應奉官階升降。次引左僕射申眡滌濯,執事者 皆舉羃曰「潔」,俱復位。禮直官稍前曰「告潔畢,請省牲。」 次引禮部尚書、侍郎稍前省牲訖,退復位。次引光祿 卿出班循牲一匝,西向躬曰「充」,曰「備。」次引光祿丞出 班循牲一匝,西向躬曰「腯」,俱復位。禮直官稍前曰「省 牲畢,請就省饌位。」贊揖訖,引大禮使以下就位,立定。 禮直官贊「揖」,所司省饌具畢,禮直官贊:「省饌畢。」揖訖, 俱還齋所。光祿卿、丞及執事者以次牽牲詣廚,授太 官令。次引禮部尚書詣廚,省鼎鑊、視溉濯。協律郎展 視樂器,乃還齋所。晡後一刻,太官令帥宰人以鸞刀 割牲,祝史各取毛血實於盤,俱置饌所,遂烹牲。郊社 令帥其屬掃除壇之上下, 奠玉幣。其日丑前五刻, 行事,用丑時七刻,諸祠官及陪祠之官各服其服。郊 社令帥其屬入設神位席,太史令帥其屬入設神位 版,禮部帥其屬奠冊於案,太府卿、少府監入陳玉幣, 光祿卿入實籩豆簠簋,太官令入實俎,良醞令入實 尊。樂正帥工人、二舞以次入,與執尊罍篚羃者各就 位。次引分獻官、執事官各位於龕陛上下,並外向。次 御史臺、太常寺及閤門宣贊舍人分引陪祠文武官 及宗室客使各入就位。次禮直官、贊者分引大禮使 以下行事、執事官,就卯階內壝門外揖位立定,禮直 官贊揖訖。次引監察御史按視壇之上下,糾察不如 儀者降階就位。次引大禮使以下各入就位。 皇帝 行事自青城齋殿,服通天冠、絳紗袍,乘輿以出。撞景 鐘,近侍及扈從之官導從至大次外,皇帝降輿入次, 景鐘止,簾降。禮儀使、樞密院官、太常卿、閤門官、太常 博士、禮直官分立於大次外之左右。次引禮部侍郎 詣大次前,奏:「請中嚴。」少頃,又奏:「外辦。」符寶郎奉寶陳 於宮架之側,隨地之宜。禮儀使當次俛伏跪奏:「禮儀 使具官臣某言,請皇帝行事。」奏訖,俛伏,興,還侍立。禮儀 使奏禮畢准此簾捲,皇帝服大裘、袞冕以出,侍衛如常儀。禮 儀使以下前導,至中壝門外,殿中監跪進大圭,禮儀 使奏請執大圭」,前導皇帝入自正門,侍衛不應入者, 止於門外。協律郎跪,俛伏,舉麾,興,工鼓柷,宮架《乾安》 之樂作,皇帝升降行止皆奏《乾安》之樂。至午階版位, 西向立,偃麾,戞敔,樂止。凡樂,皆協律郎跪,俛伏,舉麾, 興,鼓柷,而後作,偃麾,戞敔而後止。禮儀使以下分左 右侍立。凡行禮,皆禮儀使、樞密院官、太常卿、閣門官、 太常博士、禮直官前導,至位,則分立於左右。禮儀使 前奏:有司謹具請行事。」宮架作《景安》之樂、《文德》之舞, 俟樂作三成止。先引左僕射、吏部尚書、侍郎升,詣昊 天上帝神位前立。左僕射、吏部尚書俱西向北上,侍 郎東向,樂作六成止。《郊社令》升煙、燎牲首、瘞血。禮儀 使奏請再拜,皇帝再拜,贊者曰拜」,在位官皆再拜。內 侍取玉幣於篚,立於尊所,應龕陛上下及壝內諸位。 太祝取玉幣,亦各於尊所。又內侍各執盤匜、帨巾以 進,宮架樂作。禮儀使奏請皇帝搢大圭、盥手,內侍進 盤匜沃水,皇帝沃水。又奏請帨手」,內侍進巾,皇帝帨 手訖,又奏請皇帝執大圭」,樂止。禮儀使前導 皇帝 升壇,大禮使從皇帝升降,大禮使皆從。左右侍衛量 人數升,宮架樂作,至壇下,樂止。升自午階,登歌樂作, 至壇上,樂止。登歌《嘉安之樂》作。殿中監跪進鎮圭,禮 儀使奏搢大圭,執鎮圭,前導皇帝詣昊天上帝神位 前,北向立。內侍先設繅藉於地。禮儀使奏請跪奠鎮 圭於繅藉」,執大圭,俛伏,興。又奏請搢大圭跪。」內侍加 玉於幣以授吏部尚書,吏部尚書以授左僕射,左僕 射西向跪以進。禮儀使奏「請授玉幣」,皇帝受奠訖,吏 部侍郎東向跪受以興,進於昊天上帝神位前,左僕射、吏部尚書、侍郎俱詣皇地祇神位前以俟。禮儀使 奏「請執大圭。」俛伏,興。內侍取鎮圭授殿中監。內侍又 以繅藉詣皇地祇神位前,先設繅藉於地。禮儀使奏 「請再拜」,皇帝再拜訖,樂止。禮儀使前導皇帝詣皇地 祇、太祖皇帝、太宗皇帝神位前,奠鎮圭、玉、幣,並如上 儀。皇地祇位作《嘉安之樂》,太祖皇帝位作《廣安之樂》, 太宗皇帝位作《化安之樂》,配位唯不奠玉。皇帝東向 受幣,左僕射北向進幣,吏部侍郎南向受幣,左僕射、 吏部侍郎權於壇上稍西,東向立。吏部尚書降階復 位。禮儀使前導皇帝還版位,《登歌樂》作,內侍舉鎮圭 繅藉以鎮圭授殿中監,以授有司。皇帝降階,樂止。《宮 架樂》作,至版位,西向立,樂止。初皇帝將奠配位之幣, 贊者引分獻官俱詣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執笏,各 由其階升詣諸從祀神位前,各搢笏,跪奠幣,執笏,俛 伏,興,再拜。祝史執事官各助奠訖,退復位。祝史奉毛 血槃立於壝門外,由其階升,太祝迎於壇上,俱進於 神位前。太祝與執事者退立於尊所, 「進熟。」祀日,有 司陳鼎四於神廚,各在鑊右。太常令帥進饌者詣廚, 以匕升「牛於鑊,實於一鼎;肩、臂、臑、肫、胳、正脊一、橫脊 一、長脅一、短脅一、代脅一,皆二骨。」以上正配位各一 鼎,皆設扃羃,祝史對舉,陳於饌幔內,重行西向,以南 為上。光祿實籩豆簠簋於饌幔內,籩實以粉餈,豆實 以糝食,簠實以粱,簋實以稷。次引禮部侍郎詣饌所, 視腥熟之節。俟皇帝升奠玉幣訖,復位,樂止。引禮部 尚書詣饌所,執籩、豆、簠簋以入。戶部尚書詣饌所,奉 俎以入。舉鼎,太官令引入正門,宮架《豐安之樂》作,設 於卯階之下,北向西上。奉牲者在東,祝史抽扃,委於 鼎右。除羃初,鼎序入,有司執匕畢,及俎以從。至於卯 階下,各設俎於鼎西。匕畢,加於鼎。太官令以匕升牛, 載於一俎,肩、臂、臑在上端,肫、「胳在下端,脊、脅在中。正、 配位各一。」俎、鼎先退,祝史進徹毛血槃以次出。次引 禮部尚書搢笏執籩、豆、簠、簋,戶部尚書搢笏奉俎以 升,執事者各迎於壇上。禮部尚書奉籩、豆、簠、簋詣昊 天上帝神位前,北向跪奠訖,執笏,俛伏,興。有司設籩 於糗餌前,豆於𩛆食前,簠於稻前,簋於黍前。次引戶 部尚書奉俎詣昊天上帝神位前,北向跪奠訖,執笏, 俛伏,興,有司設於豆前。次「詣皇地祇太祖皇帝、太宗 皇帝神位前跪奠」,並如上儀,樂止,俱降復位。太祝取 葅擩於醢,祭於豆間三,又取黍稷肺祭如初,皆藉於 茅,各還尊所。次引左僕射、吏部侍郎升詣昊天上帝 神位前,左僕射西向,吏部侍郎東向。又引吏部侍郎 詣皇帝版位前,奉爵北向立。內侍各執盤匜、帨巾以 進,宮架樂作。禮儀使奏「請皇帝搢大圭、盥手」,內侍進 盤匜沃水,皇帝盥手。又奏「請帨巾」,內侍進巾,皇帝帨 手訖。又奏「請皇帝洗爵」,吏部侍郎進爵,內侍沃水,皇 帝洗爵。又奏「請拭爵」,內侍進巾,皇帝拭爵訖,樂止。又 奏「請執大圭」,吏部侍郎受爵,奉爵升自午階。禮儀使 奏「請執大圭」,前導皇帝升壇,宮架樂作,至午階樂止。 升自午階,登歌樂作,至壇上樂止。登歌《禧安之樂》作。 吏部侍郎奉爵詣昊天上帝酌尊所,西向立。執尊者 舉羃,良醞令酌著尊之醴齊訖,先詣皇地祇尊所,北 向立。禮儀使前導皇帝詣昊天上帝神位前,北向立。 禮儀使奏「請搢大圭,跪。」吏部侍郎以爵授左僕射,左 僕射西向跪以進。禮儀使奏「請執爵」,皇帝執爵祭酒, 三祭於茅苴,奠爵,吏部侍郎以爵復於坫。禮儀使奏 「請執大圭」,俛伏,興。又奏「請皇帝少立」,樂止。左僕射、吏 部侍郎先詣皇地祇神位前,西向立。舉冊官搢笏,跪, 舉祝冊,讀冊官搢笏,東向跪。讀冊文訖,奠冊,各執笏 興,先詣皇地祇神位前,東向立。禮儀使奏「請再拜」,皇 帝再拜訖,禮儀使前導皇帝詣皇地祇、太祖皇帝、太 宗皇帝神位前酌獻,並如上儀。皇地祇位作《光安之 樂》,太祖皇帝位作《彰安之樂》,太宗皇帝位作《韶安之 樂》。配位酌獻,前導皇帝東向受爵,左僕射北向進爵, 吏部侍郎南向受爵,復於坫。讀冊官南向讀冊文,左 僕射以下俱復位。禮儀使前導皇帝還版位,登歌樂 作,降階,樂止。宮架樂作,至版位,西向立,樂止。禮儀使 奏「請還小次」,宮架樂作,將至小次,禮儀使奏「請釋大 圭。」殿中監跪受大圭,皇帝入小次,簾降,樂止。文舞退, 武舞進,宮架《正安之樂》作,舞者立定,樂止。 亞終獻, 禮直官、太常博士引亞獻詣盥洗位,北向立。搢笏,盥 手,帨手,執笏,詣爵洗位,北向立。搢笏,洗爵拭爵,以授 執事者。執笏,升詣昊天上帝酌尊所,西向立,宮架作 《正安之樂》《武功》之舞。執事者以爵授亞獻,亞獻搢笏, 跪,執爵,執尊者舉羃。太官令酌壺尊之盎齊訖,先詣 皇地祇酌尊所,北向立。亞獻以爵授執事者,執笏興, 詣昊天上帝神位前,北向,搢笏,跪。執事者以爵授亞 獻,亞獻執爵祭酒,三祭於茅苴,奠爵,執笏,俛伏,興,少 退,北向再拜。次「詣皇地祇太祖皇帝、太宗皇帝神位 前酌獻」,並如上儀,樂止,降復位。初亞獻行禮將畢,次 禮直官、太常博士引終獻官詣洗及升壇酌獻,並如 亞獻之儀,降復位。初亞獻將升,次分引分獻官俱詣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執笏,各由其階升詣從祀諸 神位前,俱搢笏,跪,執爵,三祭酒,奠爵,執笏,俛伏,興,再 拜,降復位。 皇帝飲福,皇帝既奠玉幣,有司以牛左 臂一骨及長脅短脅俱二骨,並載於胙俎,設於壇上 酌尊所,俟終獻既升獻,次引戶禮部尚書、摶黍太祝、 太官令升詣飲福位,東向立。奉俎豆及爵酒者各立 於其後。禮儀使奏「請詣飲福位」,簾捲出次,宮架樂作。 殿中監跪進大圭,禮儀使奏「請執大圭」,前導皇帝詣 飲福位,升壇至午階,樂止。升自午階,登歌樂作,將至 位,樂止。登歌《禧安之樂》作,皇帝至飲福位,北向立。尚 醞奉御執尊詣酌尊所,良醞令酌上尊福酒,合置一 尊,尚醞奉御奉尊詣飲福位,殿中監奉爵,尚醞奉御 酌福酒,殿中監西向奉以立。禮儀使奏請「再拜」,皇帝 再拜,殿中監跪以爵酒進。禮儀使奏請搢大圭,跪受 爵,祭酒,三祭於地。啐酒奠爵,殿中監跪受爵以興。太 祝帥執事者持胙俎進,減神位前正脊二骨、橫脊二 骨加於俎上。內侍受俎以授戶部尚書,西向跪以進, 皇帝受俎奠之。戶部尚書乃受以興,權退於壇上稍 西,東向立。太官令取黍於簋,摶以授太祝,太祝受以 豆,東向跪進,皇帝受豆奠之,太祝乃受以興,降復位。 次殿中監再跪以爵酒進,禮儀使奏請再受爵,飲福 酒,奠爵,殿中監受虛爵,興,以授尚醞奉御執事者,俱 降復位。禮儀使奏「請執大圭」,俛伏,興。又奏:「請再拜。」皇 帝再拜,樂止。禮儀使前導皇帝還版位,登歌樂作,降 階,樂止。宮架樂作,至版位,西向立,樂止。次引禮部尚 書詣神位前徹籩、豆。次戶部尚書徹俎,籩、豆、俎各一, 俱少移故處。登歌《熙安之樂》作,卒徹,樂止。禮部、戶部 尚書降,復位。禮直官曰:「賜胙,行事。」陪祠官拜。贊者承 傳曰:「賜胙,再拜。」在位官皆再拜。送神,宮架《景安之樂》 作,一成止。 望燎、望瘞《景安之樂》畢,禮儀使奏「請詣 望燎位」,前導皇帝詣望燎位,宮架樂作,至位南向立, 樂止。初賜胙,再拜訖,郊社令以黍稷肺祭,藉以白茅 束之。吏部侍郎帥太祝執篚進詣神位前取幣、祝冊 藉以茅。大明、夜明以上執事官,並以俎載牲體、黍稷、 飯、爵酒,各由其階降壇南行,詣柴壇,自南陛升,以幣、 祝、冊、饌物置於燎柴。諸太祝又以諸位幣、帛從燎。禮 直官曰「可燎。」舉爟火東西各以炬燎半柴。禮儀使奏 請詣望瘞位,前導皇帝詣望瘞位,宮架樂作;至位,北 向立,樂止。吏部侍郎帥太祝執篚取幣、祝冊,藉以茅, 五官以上、執事官以俎載黍、稷、飯、爵酒,各從其階詣 瘞坎,置於坎,祝史以諸位幣帛從瘞。禮直官曰「可瘞。」 舉爟火寘土半坎, 皇帝還大次,禮儀使奏禮畢。前 導皇帝還大次,宮架樂作,出中壝門外。禮儀使奏「請 釋大圭」,殿中監跪受大圭以授,有司侍衛如常儀。皇 帝至大次,樂止。禮部郎中奏解嚴次,引大禮使以下 詣卯階之東,內壝外,揖位立。禮直官贊「禮畢」,揖訖退。 次引陪祠文武官及宗室客使以次出,將士不得輒 離部伍。 端誠殿受賀,皇帝既還大次,奏解嚴訖,皇 帝常服乘輿,撞景鐘,還青城,侍衛如常儀,鼓吹振作, 至殿前降輦,還齋殿,景鐘止。閤門、御史臺分引文武 百官、宗室並常服詣殿前立班稱賀,閤門附內侍進 班齊牌,皇帝常服出升御座,鳴鞭,禁衛奏聖躬萬福。 次舍人揖管軍臣僚等並行門躬,贊再拜,管軍臣僚 以下皆再拜。班首奏聖躬萬福。次舍人引班首出班 俛伏,跪致詞訖,俛伏,興,退復位。舍人揖躬,贊「再拜」,管 軍臣僚以下皆再拜,三稱萬歲。內侍詣御座前承旨, 退,降階西向宣答訖,舍人贊「再拜」,管軍臣僚以下皆 再拜,三稱萬歲。舍人贊各祗侯,管軍臣僚詣殿下,侍 立行門,分左右立。次太史局官詣當殿北向立。舍人 揖躬,贊「再拜」,太史局官再拜,奏「聖躬萬福」,出班躬身, 奏祥瑞訖,退復位。舍人揖躬,贊「再拜」,太史官再拜。贊 祗侯,太史局官東出。次舍人揖樞密以下躬。舍人當 殿通某官姓名,以下起居稱賀,轉身於班前,西向立。 舍人贊再拜,樞密以下皆再拜,搢笏,舞蹈,三稱萬歲, 又再拜。班首不離位,奏聖躬萬福,又再拜。舍人引班 首出班,俛伏,跪致詞訖,俛伏,興,退復位。舍人揖躬,贊 「再拜」,樞密以下皆再拜,搢笏,舞蹈,三稱萬歲,又再拜。 閤門官當殿北向承旨,退,西向稱「有制。」樞密以下皆 再拜,搢笏,舞蹈,三稱萬歲,又再拜。樞密直學士升殿 侍立,並升西階,知客省事以下下殿庭東侍立,餘官 分班出。舍人、禮直官揖宰臣以下躬,舍人當殿通文 武百官、宰臣姓名,起居稱賀。三公通某官,舍人揖班 首以下橫行北向立。學士、待制、兩省官、將軍仍舊相 向立,稱賀一如上儀,唯典儀再拜。樞密詣御座前承 旨,退詣《折橫東,稱有制,宣答賀訖,宰臣、執政官升殿, 東西相向立;宰臣、執政官升東階,參知政事升西階, 樞密直學士下殿,餘官以次退。皇帝降座,鳴鞭殿上, 侍立官以次退。 車駕還內。前期,儀鸞司設御幄於 大慶殿門外,南向,太常設宮架於行宮南門外,稍南。 其日,端誠殿受賀禮畢,所司轉仗衛、鹵簿於還途如 來儀。文武百官、宗室客使先詣行宮南門外,就次以俟,立班奉迎。乘黃令進金輅於端誠殿門外,南向。千 牛將軍一員執長刀立於輅前。有司進輿於齋殿,導 駕官俱詣齋殿奉迎。禮部侍郎奏請中嚴。少頃,又奏 「外辦。簾捲,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乘輿以出。應導駕 官等並迎駕,奏「聖躬萬福。內祗應官贊謝再拜。太僕 卿出詣金輅所,攝衣而升,正立執轡。皇帝乘輿降自 西階,至金輅所,侍中奏請皇帝降輿升輅。有司仍具 大輦。若乘輦,即奏云:「降輿乘輦。太僕卿立授綏,千牛 將軍馭駕如來儀。參知政事奏請車駕進發。車駕動, 稱警蹕,侍衛如儀。至侍臣上馬所,參知政事奏請車 駕少駐,敕侍臣上馬。侍中前承旨,退稱曰:「制可。參知 政事傳制,稱「侍臣上馬,贊者承旨傳敕侍臣上馬。參 知政事奏請車駕進發。車駕動,稱警蹕,鼓吹及諸軍 樂振作。車駕將至行宮南門外,文武百官、宗室客使 並立班再拜奉迎。次大內留守見,再拜訖,退。車駕至 行宮南門外,少駐,文武侍臣皆下馬,步道千牛將軍 立於輅右。車駕動,千牛將軍夾輅而趍。樂正令奏〈采 茨〉》之樂,入門,樂止。車駕至御幄前,侍中奏「請皇帝降 輅乘輿,皇帝降輅乘輿以入。禮部郎中奏「解嚴。通事 舍人承旨,敕群官各還次,將士各還其所。

景靈宮太廟儀註各見本門。其後南郊行禮並如儀。

麗正門肆赦。

右前件郊祀儀註,自誓戒至車駕還內,見《國朝會要》,獨闕「肆赦」 一條,故取《中興禮志》所述補之。然此乃臨安行都所行,非京師承平時舊制也。

前期,儀鸞司帥其屬張設麗正門之內外。又設御座 於前楹當中,南向。又設御幄於後閤門。設赦書、儀物 於御座之東,設制案等於門下東壁。又設雞竿於御 街之東稍北。太常設征鼓一於宮架之西,稍北,東向。 刑部、大理寺、臨安府以囚徒集於仗後。質明,文德殿 內侍催班,閤門引知閤門官已下,御帶環衛官已下, 並主管大內公事、行宮使、御營巡檢及諸司祗應武 功大夫已下一班面殿立,次引管軍殿下,東壁面西 立。閤門進班齊牌,皇帝出宮,行門禁衛等迎駕,自奏 聖躬萬福。皇帝坐,知閤門官已下、御帶環衛官已下 主管大內公事、行宮使、御管巡檢已下一班鬥班奏 聖躬萬福。次引管軍一班面殿奏聖「躬萬福」訖,並出 殿以俟導駕。御史臺、閤門、太常寺先引宰臣以下百 僚赴麗正門外,分東西相向立班定。閤門提點引百 僚赴麗正門外東壁立班定,皇帝自殿上乘輦出,樂 人作樂,導引至南宮門外,俟皇帝升麗正門,樂止。引 樞密使、中書令升門,於御座東,面西侍立。翰林學士 升門,於御座西,面東侍立。主管大內公事、御帶環衛, 宮門上西壁面東侍立,知閤門官已下管軍行宮使、 御營巡檢,門下東壁西面侍立。至御幄,降輦歸御幄。 簾降,降出赦書,閤門承接繫於仙鶴童子上。門下進 中嚴牌,次進外辦牌,並以紅絛,引升門上,知閤門官 跪授禮部侍郎,簾前進訖,歸本位。簾捲,太樂正令撞 黃鍾之鐘,右五鐘皆應,《乾安》之樂作。內侍索扇,扇合, 皇帝臨軒坐,門下鳴鞭,樂作簾,內侍贊「扇開,樂止。」舍 人、閤門提點等分引百僚已下橫行北向立,兩省官、 宗室遙郡已下依舊相向立。典儀贊拜,兩拜,分班東 西相向立,門下舍人詣樓前北向立,門下中書令詣 御前承旨並太常寺祗應臨軒稍東西向立,宣「奉敕 立金雞。」舍人應喏。趍至班南,北向,稍南,至班東稱「奉 敕立金雞。」宣付所司,退歸位。金雞初立,太常擊鼓,每 擊鼓投一杖,囚集,鼓聲止。初宣立金雞,即擊鼓,立金 雞訖即止,更不投杖。門上降赦書,門下、閤門承接置 案上,承受二人對捧於稍東,舍人搢笏接捧案立。知 閤門官於案南北向虛揖,直身立。舍人捧案至樓前 班心,知閤門官北向虛揖直身立,稱「宣付門下省。」轉 身稍西,東向立。引參知政事於案南,北向搢笏,跪,閤 門提點承受於案上捧制書授參知政事,權與禮直 官出笏,俛伏,興。舍人捧案置於近東,歸本班侍立。知 閤門官退歸侍立位。參知政事捧制書北向俛伏跪, 奏請付外施行。伏,興,且躬身。門上引中書令詣御前 承旨訖,西向宣曰:「制可。」門下、參知政事直身立,稱宣 付三省。退少西,東向立,引三省班首出班相向立,各 俛伏跪,搢笏。參知政事捧制書以授三省,班首受訖, 並出笏伏,興,歸位付舍人。舍人搢笏跪接訖,直身立, 轉與閤門提點承受開拆訖,卻授舍人。舍人行至班 心近南,面西拆方訖,北向立。知閤門官並棒。制書舍 人於左省班後詣宣制位,起居郎或起居舍人一員 指摘句讀,候旨讀訖,卻歸本班。舍人宣有制,典儀贊 拜,百僚以下皆再拜。舍人宣至「咸赦除之。」獄吏奏脫 枷訖,應喏三呼萬歲,奏「聖躬萬福」訖,以罪人過。宣制 書訖,門上舍人贊樞密使、中書令、翰林學士曲賀,兩 拜,門上閤門官不拜,知閤門官並捧赦書,舍人歸侍 立位。宣制舍人捧制書於三省班首前東向立,搢笏, 跪以制書授三省班首,三省班首接訖,舍人出笏,退歸侍立位。禮直官引刑部尚書於三省班首前東向, 搢笏。三省班首以制書授刑部尚書,刑部尚書受訖, 各出笏。刑部尚書興,以制書加於笏上,轉與刑房錄 事訖,歸本班。舍人、閤門提點等分引百僚已下橫行 北向立定。典儀贊拜,百僚已下皆再拜訖。舍人引百 僚出班,俛伏跪致詞訖,伏,興,歸位立。典儀贊拜,百僚 已下皆再拜,搢笏,舞蹈,三呼萬歲,又再拜。知閤門官 於門下面北躬,承旨退,稍東西向立,稱「有制。」典儀贊 拜,百僚已下皆再拜,起,躬身。知閤門官宣答訖,歸侍 立位。典儀贊拜,百僚已下皆再拜,搢笏,舞蹈,三呼萬 歲,又再拜。舍人、閤門提點等分引百僚已下,分東西 相向立定。門上禮直官引中書令詣御座前,奏:禮畢, 歸位。內侍索扇,扇合,大樂正令撞蕤賓之鐘,左五鐘 皆應,《乾安》之樂作。簾降,皇帝起還幄,樂止。門下鳴鞭, 舍人北向躬承旨,四色官應喏。舍人稱:「奉敕放仗。」百 僚已下再拜退。舍人宣勞將士訖,退。皇帝乘輦降門, 作樂,導引至文德殿,至殿上降輦,樂止。

紹興十四年,祈穀,始具樂舞,用《政和儀》。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南渡後。以四祀。二 在南郊圜壇。二在城西惠照院齋宮。紹興十四年。始 具樂舞。用政和儀。增籩豆之數。 紹興十六年。十一月丙子。合祀天地於圜丘。大赦 按《宋史高宗本紀》云云。

紹興十八年六月甲辰,築九宮貴神壇於東郊。十一 月乙酉朔,升感生帝為上祀。

按《宋史高宗本紀》云云。 按《禮志》:紹興十八年,臣僚 言「我朝祀赤帝為感生帝,世以僖祖配之。祖宗以來 奉事尢謹,故子孫眾多,與天無極。中興浸久,祀秩咸 修,惟感生帝有司因循,尚淹小祀,寓於招提酒脯而 已。宜詔有司升為大祀。庶幾天意潛孚,永錫蕃衍。」詔 禮官議之,遂躋大祀。禮行。三獻用籩豆十二,設登歌 樂舞,望祭於齋宮。

紹興十九年。十一月壬辰。合祀天地於圜丘。大赦 按《宋史高宗本紀》云云。

紹興二十二年。十一月戊申。合祀天地於圜丘。大赦 按《宋史高宗本紀》云云。

紹興二十五年。十一月癸亥。合祀天地於圜丘。大赦 按《宋史高宗本紀》云云。

紹興二十七年五月辛卯,復以五帝、神州地祇等十 三祭為大祀。

按:《宋史高宗本紀》云云。

紹興二十八年。十一月己卯。合祀天地於圜丘。大赦 按《宋史高宗本紀》云云。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