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第304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經濟彙編 禮儀典 第三百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三百四卷
經濟彙編 禮儀典 第三百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

 第三百四卷目錄

 幸學部彙考二

  明太祖洪武二則 成祖永樂一則 英宗正統一則 代宗景泰一則 憲宗成化一則

   孝宗弘治一則 武宗正德一則 世宗嘉靖二則 穆宗隆慶一則 神宗萬曆二則

  熹宗天啟一則 愍帝崇禎一則

皇清順治二則 康熙二則 闕里講儀附

 幸學部藝文一

  辟雍賦         後漢李尤

  駕幸太學賦        唐朱休

  辟雍頌           呂溫

  賀駕幸太學表       宋蘇軾

  侍讀學士等請宮中視學表   晏殊

 幸學部藝文二

  駕幸太學         宋秦觀

  駕幸太學恭述      明王穉登

  聖駕視學有述       李東陽

 幸學部紀事

 幸學部雜錄

 經筵部彙考

  漢宣帝甘露一則

  後漢章帝建初一則

  唐太宗貞觀一則 元宗開元一則

  宋太祖建隆一則 開寶一則 仁宗景祐二則 慶曆一則 皇祐一則 神宗元豐一

  則 哲宗元祐一則 高宗建炎一則 紹興一則 孝宗隆興一則

  元總一則

  明英宗正統一則 天順一則 孝宗弘治一則 世宗嘉靖二則 穆宗隆慶二則 神

  宗萬曆一則

皇清順治二則 康熙二則 日講儀附

 經筵部藝文一

  論經筵事         朱程顥

  乞不以假故逐日進講劄子   朱熹

  奎章閣記         元虞集

  經筵賦         明于慎行

 經筵部藝文二

  召赴資政殿聽讀詩義感事 宋吳沖卿

  次韻吳沖卿召赴資政殿聽讀詩義感事

               王安石

  御經筵講大學衍義有感賦此 明世宗

  奉命充經筵講官       黃佐

  經筵正講          楊慎

  八月二日經筵紀事      前人

 經筵部紀事

 經筵部雜錄

禮儀典第三百四卷

幸學部彙考二

[編輯]

[編輯]

太祖洪武元年駕幸太學行釋奠禮

[編輯]

按《闕里誌》云云。

洪武十五年、定視學儀。十二月幸學。

按《明會典禮學》,洪武十五年定。前期一日,有司灑掃 殿堂,設御幄於大成門東。上南向,設御座於彝倫堂。 至日,學官率諸生迎駕於成賢街左。駕至,學官及諸 生俯伏叩頭興,駕入櫺星門,止於大成門外。上入御 幄,禮官入奏「請具皮弁服,次請行禮。」導引官導上出 御幄,就御位,百官各就位。導引官導上詣盥洗位,搢 圭,盥悅,出圭。詣酒尊所,酌酒。詣先師神位前再拜,百 官皆再拜。搢圭,執事官跪進爵,上獻爵,執事官奠於 神位前。出圭再拜,百官皆再拜。四配、十哲、兩廡分獻 如常儀。導引官導上入御幄,易常服,陞輿詣學。學官 率諸生行禮,五拜叩頭,東西序立於堂下。三品以上 及侍從官以次入堂,東西序立。贊進講。祭酒、司業、博 士、助教四人以次升堂,由西門入,至堂中,贊舉經案 於御前。禮部官奏請授經於講官。祭酒跪受,賜講官 坐,乃以經置講案,叩頭。就西南隅設几榻坐。講賜大 臣、翰林儒臣坐,皆叩頭,序坐於東西。諸生圜立以聽。 講畢,祭酒叩頭,退就本位。司業、博士、助教各以次進 講畢,出堂門復位。贊唱「有制。」學官諸生列班,俱北面 跪,聽宣諭,五拜叩頭。禮畢,學官率諸生出成賢街,跪 俟駕還。明日祭酒,率學官上表謝恩。

按《續文獻通考》:「洪武十五年十二月幸學。先是五月 丁巳,上謂禮部尚書劉仲質曰:『國學新成,朕將釋菜, 令諸儒議禮。議者曰:『孔子雖聖人臣也,禮宜一奠而 再拜』。朕以為孔子明道德以教後世,豈可以職位論 哉!昔周太祖入孔子祠,將拜,左右曰:『孔子陪臣,不宜 拜』。周太祖曰:『百世帝王之師,敢不拜乎』?遂再拜。朕深 嘉其明,斷不惑於左右之言。今朕有天下,敬百神,於 先師之禮,宜加尊重』。」仲質乃與儒臣定議,上服皮弁 服,執圭詣先師再拜。獻爵後,又再拜,退易服詣彝倫 堂。祭酒、司業、博士、助教進講賜坐,侍臣以次坐於東西。講畢,宣諭學官諸生而還。明日,祭酒率學官上表 謝恩,上從之。己未,遣官祭先師孔子,以太牢,禮畢,祭 酒吳顒等升堂,諸生受業。乙丑,上遂幸國子監,謁先 師孔子,釋菜禮成,退御講筵,祭酒吳顒等以次講畢。 上謂之曰:「中正之道,無踰於儒。上古聖人不以儒名, 而德行實儒後世。儒之名立,雖有儒名,或無其實。孔 子生於周末,身儒道行,儒行立,儒教,率天下後世之 人皆欲其中正,惜乎魯國君臣無能用之者。當時獨 公父文伯之母知其賢,責其子之不能從,則一國君 臣可愧矣。卿等為師表正當以孔子之道為教,使諸 生咸趨乎正,則朝廷得人矣。」復命取《尚書·大禹、皋陶 謨》《洪範》,親為講說,反覆開諭。群臣聞者,莫不悚悅。遂 賜宴竟日而還。丙寅,祭酒吳顒率博士龔斆上表謝, 各賜羅衣二襲;官民生許恆等四百三十人,各賜春、 夏布衣。

成祖永樂四年幸學禮部進視學儀注

[編輯]

按《續文獻通考》:永樂四年三月辛卯朔,幸學。先是敕 諭禮部曰:『朕惟孔子帝王之師,帝王為生民之主,孔 子立生民之道,三綱五常之理,治天下之大經大法, 皆孔子明之以教萬世。天下不可一日無生民,生民 不可一日無孔子之道。朕皇考太祖神聖文武,欽明 啟運,峻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膺君師億兆之任, 正中夏文明之統,復衣冠禮樂之舊。渡江之初,首建 學校,祀孔子。御經筵講《書》,守帝王之心法,繼聖賢之 道學,集其大成,以臻至治。朕承鴻業,惟皇考之成憲 是尊。今春時和,躬詣太學,如皇考故事,稱朕崇儒重 道、治安天下之意。布告群臣,咸使聞之。爾禮部擇日 舉行。其合行禮儀,禮部詳議以聞』。」故敕。禮部尚書鄭 賜言:「宋制,謁孔子,服靴袍再拜。」上曰:「見先師禮不可 簡,必服皮弁,行四拜禮。」於是進視學儀注,即洪武中 所定也。是日,上親行釋菜禮。命吏部尚書蹇義、戶部 尚書夏原吉、翰林院學士解縉、祭酒胡儼分獻十哲 兩廡。畢,上御彝倫堂,命坐講。祭酒胡儼講《尚書·堯典》, 司業張智講《易·泰卦》。大臣及翰林院詞官皆賜坐。講 畢,宣諭曰:「《六經》聖人之道,彌綸天地,昭揭日月,垂憲 萬世,率由彝訓。與卿等皆勉之。」遂命光祿寺賜百官 茶。次日早,祭酒胡儼等上表及箋稱謝。賜祭酒以下 宴於奉天門,監生宴於丹墀。仍賜儼及司業張智紵 絲羅衣人二襲;學官王峻用等三十五人紵絲衣人 一襲;監生朱璡等三千七十四人鈔各五錠。時禮部 會試舉人,中式者璡第一,故璡為諸生班首雲。壬辰, 命工部修《太祖高皇帝詔書碑亭》,禮部奏立「《視學之 碑》,上親為製文。

英宗正統九年敕幸太學

[編輯]

按《續文獻通考》:「正統九年春二月十五日,敕禮部曰: 『國家建學,丕隆文教,以圖化理。今太學新成,朕將祗 謁先師孔子,勸勵師生。爾禮部其擇日具禮儀以聞』。」

代宗景泰二年敕幸太學

[編輯]

按《續文獻通考》:景泰二年春二月初三日幸學前期 月日,敕禮部:「朕惟帝王之道,莫先於宗孔子。朕將祗 謁廟庭,躬修祀禮,退臨太學,勸勵師生,以丕隆文教 於天下。爾禮部其擇日具儀注以聞。」本年正月初八 日,禮部擇日具儀注題奏,奉聖旨:「是。講官並學官添 與紗帽帶,監生每人添與絹一疋。著陳懋、于謙、王直」、 陳循、高穀、江淵、商輅、劉鉉分獻。於是欽天監選擇景 泰二年二月初三日辛未,宜用卯時吉。餘同前。是日, 祭酒蕭鎡講《書經皋陶》篇「天聰明」一章,司業趙琬講 《周易泰卦象辭》。

憲宗成化元年續定幸學儀遂幸太學

[編輯]

按《明會典》,「成化元年續定,前期一日,太常寺備祭儀, 設大成樂器於殿上,列樂舞生於階下之東西,國子 監灑掃殿室內外,錦衣衛設御幄於大成門之東上, 南向,設御座於彝倫堂正中,鴻臚寺設經案於堂內 之左,設講案於堂內之西南。至日,置經於經案。錦衣 衛設鹵簿駕,教坊司設大樂,俱於午門外。是日,百官」 免朝,先詣國子監門外迎駕。分獻陪祀官先詣國子 監,具祭服伺候行禮。駕從東長安門出,《鹵簿大樂》以 次前導,樂設而不作。太常寺先陳設祭儀於各神位 前,設酒、尊、爵如常儀。執事設上拜位於先師神位前 正中。是日,學官率諸生迎上至大成門外,入御幄。禮 官入奏「請具服。」上具皮弁服訖,奏「請行禮。導引官導 上出御幄,中道,詣大成殿陛上。典儀唱『執事官各司 其事』。」執事官各先斟酒於爵,候導上至拜位。贊就位, 百官亦各就拜位。四配十哲分獻官各詣殿東西階 下,兩廡分獻官各詣廡前,俱北向立。贊迎神。樂作,樂 止。奏上鞠躬,拜、興,拜,興、平身。通贊百官行禮同。奏搢 圭。上搢圭。執事官跪進爵,樂作。上受爵。獻畢,復授執 事官,奠於神位前,樂止。奏「出圭。」上出圭。四配、十哲、兩 廡分獻官以次詣神位前奠爵訖,仍以次出殿門外, 東西向立。典儀唱「送神。」樂作。樂止。奏上鞠躬,拜,興,拜, 興,平身。通贊陪祀官行禮同。導引官導上由中道出分獻官以次退。上入御幄,易常服訖,禮官入奏「請幸 彝倫堂。」上陞輿,禮官前導,由櫺星門出,從太學門入。 諸生先分列於堂下東西,學官列於諸生前。駕至,學 官、諸生跪伺駕過,然後起,仍前序立。百官分列堂外 稍上,左右侍立。上至彝倫堂,陞御座,贊學官、諸生行 五拜叩頭禮。武官都督以上、文官三品以上及翰林 院學士陞堂,執事官各以次序立。贊「進講」,祭酒、司業 以次陞堂,由東西小門入。至堂中,執事官舉案於御 前。禮官奏「請授經於講官。」祭酒跪受經,受畢,上賜講 官坐。祭酒乃以經置講案,叩頭,就西南几榻坐。講上, 賜武官都督以上、文官三品以上及翰林院學士坐, 皆叩頭,序坐於東西,諸生圜立於外以聽。祭酒講畢, 叩頭,退就本位。司業進講如儀畢,出堂門復位。贊「有 制」,學官諸生列班,俱北面跪聽。宣諭畢,贊行五拜叩 頭禮畢,學官諸生以次退,先從東西小門出,列於成 賢街之右,伺候尚膳監進茶御前,上命光祿寺賜各 官茶畢,各官退列於堂門外叩頭,東西序立。上起陞 輿,由太學門出陞輦,《鹵簿》大樂前導。樂作。駕出太學 門,學官諸生伺駕至,跪叩頭退。百官常服先詣午門 外,伺候。駕還,《鹵簿大樂》止於午門外。上御奉天門,鳴 鞭,百官常服行慶賀禮。鴻臚寺致詞云:「恭惟皇上敬 禮先師,親臨太學,增光前烈,丕闡鴻猷。臣等欣逢盛 事,禮當慶賀。」行禮畢,鳴鞭。駕興,還宮,百官退。明日,國 子監祭酒率學官諸生上表謝恩。上具皮弁服御奉 天殿。錦衣衛設丹陛駕,百官朝服侍班。行禮畢,上易 服御奉天門。禮部引奏,「賜祭酒、司業、樂官及三氏子 孫衣服、諸生鈔錠。」畢,駕還。是日,上御奉天門賜宴,武 官都督以上、文官三品以上、翰林院學士及祭酒、司 業、學官三氏子孫與宴。又明日,祭酒、司業率學官、諸 生謝恩。上賜敕勉勵師生。祭酒捧出。師生迎導至太 學。開讀行禮如常儀。再明日、祭酒、司業率學官諸生 復謝恩。是年,駕幸太學。後三日,賜襲封衍聖公大 紅織金麒麟紵絲衣一套,犀帶一條,紗帽一頂。顏、孟 二博士,青織金雲鷺紵絲衣一套,玳瑁帶一條,紗帽 一頂。三氏族人俱素紵絲衣一套。講官、祭酒、司業各 照官品,大紅織金紵絲衣一套,羅衣一套。監丞以下 各青織金紵絲衣一套。監生鈔各五錠,吏典二錠。後 俱如例。

孝宗弘治元年更定幸學儀注

[編輯]

按《明會典》,「弘治元年定先期致齋一日奠加幣,牲用 太牢。改分獻官為分奠官,拜位列於陪祭官之前,樂 仍設而不作。餘如成化儀。」

按《續文獻通考》:孝宗弘治元年幸學儀注,「先是吏部 尚書王恕奏議釋奠儀注,禮部尚書周洪謨等具題 奉旨,是尊先師當以禮。既成化初年有所舉,只孔子 前加幣用太牢,改分獻為分奠,其餘儀物俱照永樂 年例行欽天監選擇,弘治元年三月初三日丁卯巳 時吉,是歲始用幣加太牢。」

按《闕里誌》:弘治元年三月,禮部題為禮儀事,儀制清 吏司。案呈奉本部送禮科抄出太子太保吏部尚書 王恕題。近該禮部儀制清吏司手本內開:皇上於今 年三月初三日幸太學,釋奠先師孔子,以臣為分獻 東哲官,榮幸莫大焉。竊觀儀注內一段開稱:「導引官 導上詣大成殿陛上,典儀唱:『執事官各司其事,執事』」 官各先斟酒於爵,候導上至拜位,贊「就位」,百官亦各 就拜位。四配、十哲分獻官各詣殿陛東西階下,兩廡 分獻官各詣廡前,俱北向立。贊「迎神」,樂作,樂止。贊上 鞠躬,拜,興,拜,興,平身。通贊陪祀官行禮同。贊「搢圭」,上 搢圭,執事官跪進爵,樂作。上受爵,獻畢,復授執事官 爵,奠於神位前,樂止。贊「出圭」,上出圭,四配、十哲、兩廡 分獻官以次詣神位前奠爵訖,仍以次出殿門外,東 西向立。典儀唱「送神」,樂作,樂止。贊上鞠躬,拜,興,拜,興, 平身。通贊陪祭官行禮,同導引官導上由中道出,分 獻官以次退。若依此儀注,則分獻官始終不拜矣。聖 上拜陪祭官俱拜,獨分獻官始終不拜,恐非禮也。臣 愚以為分獻官拜位,當在殿陛之下,列於陪祭官之 前。贊迎神上在殿陛上拜,分獻官、陪祭官俱在殿陛 下拜上。獻爵畢,分獻官以次詣神位前奠爵訖,復退 於殿陛下原拜位。立定。贊送神上拜,分獻官、陪祭官 俱拜,似為近禮。臣讀《禮記文王世子》篇有曰:「凡學,春 官釋奠於其先師,秋冬亦如之。」此言春官之釋奠,主 於行禮,非報功也,故無幣。又曰:「凡始立學者,必釋奠 於先聖先師,及行事,必以幣。」此言立學事重,故釋奠 必以幣。今皇上嗣登大寶,初幸太學,即所謂始立學 也。臣愚以為釋奠當用幣,爵,亦當三獻。今儀注內無 獻幣之禮,是行春官釋奠之禮,非始立學釋奠之禮 也,似為未安。或以為舊儀注如此,臣以為舊《儀注》是, 當從之,或有差誤,亦當更之,以求合乎宜,似不可以 訛承訛也。如蒙乞下臣言於禮官,會同翰林院議之, 然後行事,則聖明幸學,釋奠之禮,庶幾合乎宜,而可 傳之於後矣。臣向奉聖旨:事有當言的,盡心來說。欽此。臣偶有所見,不敢不言。言之當與不當,不遑計也。 具題奉聖旨:「禮部看了來」說:「欽此。」該禮部等衙門太 子少保尚書等官臣周洪謨等謹題為《禮儀事》:禮科 抄出太子太保吏部尚書王恕奏:「臣昨見禮部行來 《皇上幸太學儀注》內開:釋奠先師孔子,迎神,皇上兩 拜,陪祀官亦兩拜,分獻官卻各詣大成殿陛東西階 下向北立,不拜;送神,皇上兩拜,陪祀官亦兩拜,分獻 官卻出殿」門外,東西向立,亦不拜。臣以為皇上拜,陪 祀官亦拜,獨分獻官不拜,恐非禮也。臣又見《禮記》有 曰:「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及行事,必以幣。」 註云:「行事,謂行釋奠之事,必以幣。」必奠幣為禮也。言 始立學而行釋奠之禮則用幣,四時常奠不用幣也。 今釋奠儀注止開獻一爵而不奠幣,故臣以為釋奠 當奠幣,爵亦當三獻,乞下禮官會議。該禮部議奏,奉 聖旨:分獻官拜禮准行,其餘只照舊。欽此。且臣言用 幣者,是據禮經而言,非無稽之言也。或以為天子視 學,不為祀先師孔子,只可用釋奠禮,不必用幣爵,亦 不必三獻。臣又以為我朝列聖即位,各止耕藉田一 次,幸太學一次。若於禮式少有「未備,後欲更定而行 之,不可復得。前欲為陛下言之,因見日期促近,已有 成命,不敢復言,心實不安。今既阻雨,另行擇日行事, 臣若不言,是為自欺,非忠也。夫釋奠之禮,既用牲用 樂而獨不用幣,既行分獻禮而於先師孔子前止獻 一爵,豈非缺典?又且差官取孔、顏、孟三氏子孫前來, 使之觀禮,賜紵絲衣每人一套;又賜宴,又賜國子監 祭酒、司業紵絲羅衣各一套;學官三十餘員,每人《紵 絲衣》一套;又賜在廷大臣宴於奉天門。」所費頗多,何 獨於先師孔子而吝幣哉?若謂此舉只為幸學,不為 祀先師孔子。且如耕藉田,亦只是為耕藉田,非為祀 先農也。如何祀先農奠幣行三獻禮,而獨於幸太學 「釋奠之禮不然。況祀先農行各衙門官齋戒,太常寺、 光祿寺又奏省牲,而釋奠之禮,既不齋戒,又不奏省 牲,何其詳略之不一如此?」蓋未之思也。臣竊惟皇上 即位,勸農勸學之禮止行一次,而不至再至三者,惟 耕藉田、幸太學二事而已。其禮皆當從厚,不可有所 偏重,以貽後之悔。昔太宗皇帝將幸太學,命禮部詳 議禮儀。尚書鄭賜言:「宋制,謁孔子,服靴袍再拜。太宗 皇帝曰:『見先師,禮不可簡,必服皮弁,行四拜禮。其事 在諸《五倫書》人以為太宗皇帝尊師重道之意,超越 宋之諸君遠矣。今陛下釋奠先師,體此祀先農之禮 而行之,似不為過。異日載諸史冊,傳之千萬世,豈不 為盛美之事哉!如蒙乞敕禮部集議,明白,奏請定奪 而行之,以成萬世不刊之典,不勝幸甚。若臣言妄誕, 甘受顯戮,煩言如此,塵瀆聖聽,豈勝惶怖之至』」等因。 具奏。奉聖旨:「這本禮部便會詹事府、國子監、翰林院、 春坊官詳議來說。欽此。」臣等謹按《禮記》:「凡學,春官釋 奠於其先師。」註云:「釋奠者,但奠置所祭之物而已,無 食飲」酬酢等事,以其主於行禮,非報功也。又雲「凡始 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及行事,必以幣。」註云:「諸 侯初受封,天子命之教,於是立學,行釋奠之事,必奠 幣為禮也。」又雲「凡釋奠者,必有合也,有國故則否。」註 云:「凡行釋奠之禮,必有合樂之事,若國有凶喪之故, 則不合樂也。」又云:「太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註 云:「學者入學之初,有司衣皮弁之服,祭先師,以蘋藻 之菜,示之以尊敬道藝也。」蓋古者見師之禮,以菜為 摯,故始入學者,必釋菜以禮其先師。而學官四時之 祭,乃皆釋奠。釋奠、奠菜,皆祭之略者也。故以行禮而 行釋奠,則無幣,差厚於釋菜之意,即今天子幸學所 行是也。以報功而行釋奠,「則有幣」,即今二丁所行是 也。三代之禮,無所考於漢祀孔子,未行釋奠。唐制,天 子北面跪祭。周廣順二年,車駕幸曲阜,始拜奠祠前。 宋大中祥符元年,幸曲阜,謁文宣王廟,始靴袍再拜。 迨至我朝,太宗皇帝幸學,躬行一奠四拜之禮,尊師 重道,蔑以加矣。列聖相承,率循無改。至成化元年,始 加牲用樂,雖極尊崇之意,然既非釋奠之正,又非釋 奠之全,卒至紛紛,實由於此。此則所謂「有其舉之,莫 之敢廢」者矣。今王恕所言,欲行奠帛三獻之禮,須讀 祝飲福受胙,始為全備,原無舊典。其欲比依先農之 祀,又係《大明集禮》所載洪武舊制,難以擅改。合無於 聖駕幸學之前致齋一日,至期加帛一段,樂設而不 作,餘仍其舊,庶免紛更。緣節該奉欽依禮部便會官 詳議來說事理,未敢擅便等因,具題奉聖旨:「是。尊先 師當以禮,既成化初年有所舉,只孔子前加幣用太 牢,改分獻為分奠,其餘儀物俱照永樂年例行。欽此。」

武宗正德元年視太學取三氏子孫至京觀禮

[編輯]

按《闕里誌》:「正德元年,武宗皇帝視太學,謁孔子,遣禮 部主事張潛取衍聖公聞韶並三氏子孫赴京觀禮, 命衍聖公分奠。沂國公以禫服未除辭,命吏部右侍 郎梁儲代,欽賞賜宴照前例。」

世宗嘉靖元年幸太學

[編輯]

按《闕里誌》:「嘉靖元年,駕幸太學,詣廟至櫺星門下,即降輦步入。禮畢,仍步出櫺星門外,升輦,遣評士呂祚 取衍聖公聞韶並三氏子孫希瑄、公舉彥佐、弘仁、聞 義赴京觀禮外,有乞恩觀禮三氏學生員彥隆、承概、 承緒等三名,亦准觀禮,欽賞賜宴照前例。」

嘉靖十二年,駕復幸太學,取衍聖公並族人觀禮。 按《闕里誌》:「嘉靖十二年,駕復幸太學,遣官取衍聖公 聞韶並族人孔謹公禎。承禎、弘器、聞達、觀禮,欽賞賜 宴,俱照前例。」先是禮部題為議幸學以興教化,全文 治事,先該本部題奉欽依。嘉靖十二年三月十三日, 聖駕臨幸太學,釋奠先師,所有孔、顏孟三氏子孫,例 該「行取赴京,至期迎接聖駕,陪祀行禮。」照得衍聖公 孔聞韶及翰林院五經博士顏從祖、孟公肇,合無本 部差官馳驛前去行取,及另取孔氏老成族人五人, 顏、孟族人各二人,仍照例一同馳驛前來供事。

穆宗隆慶元年上幸太學

[編輯]

按《續文獻通考》:「隆慶元年五月,命公侯伯應襲子弟, 俱赴國子監習禮。八月癸未朔,上幸太學,行釋奠於 先師,命輔臣徐階等分奠四配、十哲、兩廡、啟聖祠。上 御彝倫堂,命武官都督以上、文官三品以上及翰林 院學士坐賜茶,授祭酒司業經坐講。上宣諭師生曰: 『聖人之道,如日中天,講究服膺,用資治理,爾師生其』」 勉之。

按《闕里誌》:「隆慶元年八月初一日,駕幸太學,遣禮部 主事劉繼文取衍聖公尚賢並三氏子孫孔謑、承讀 承元、承字弘立,觀禮,欽賞賜宴,俱照前例。又以分奠 大臣,特賜衍聖公羊一隻,酒十瓶,鈔三千貫。」

神宗萬曆元年上幸太學

[編輯]

按《續文獻通考》:「萬曆元年八月,上幸太學,命大學士 陳以勤釋奠於先師孔子,賜輔臣羊酒鈔錠有差。 萬曆四年幸太學。」

按《闕里誌》:「萬曆四年,駕幸太學,釋奠先師。遣禮部主 事張程取衍聖公尚賢並三氏子孫公寧公源承倜、 弘昶、貞樗觀禮,欽賞賜宴,俱照前例。」

熹宗天啟四年幸太學不果

[編輯]

按《闕里誌》禮部為禮儀事。精膳清吏司案呈,照得天 啟四年八月初三日上幸太學,所有一應合行事宜, 該臣等會同內閣大學士葉等擬議儀注具題。奉聖 旨:「是。欽此。」除通行各該衙門欽遵外,續該司禮監具 奏,六月二十九日奉聖旨:是。其慶賀之日免宴。欽此。 欽遵。臣等謹擬於初四日早,恭候皇上御皇極門,百 官具朝服,鴻臚寺官致詞稱賀,行《五拜叩頭禮》畢,分 班侍立。然後襲封衍聖公率三氏子孫祭酒、司業率 學官諸生各上表謝恩。「其各該供事官員奉旨免宴」 一節,臣等查得萬曆四年八月初二日,神宗皇帝駕 臨太學,亦先奉欽依免宴,隨該本部具題,孔顏孟三 氏子孫衍聖公等及祭酒、司業合照「依隆慶元年視 學事例,次日於本部筵會,遣官款待」等因。奉神宗皇 帝聖旨:「是三氏子孫並祭酒等官,照例宴於禮部,著 尚書馬自強待。」今恭遇皇上親臨太學,《熙朝盛典》所 據今次衍聖公孔引植等,並三氏子孫及祭酒、司業, 合無仍照萬曆四年事例,於本部筵宴,遣官款待,照 常簪花作樂,惟復一體免宴,臣等不敢擅擬,伏乞聖 明裁定,敕下臣部遵奉施行等因。天啟四年七月初 六日本部具題,初九日奉聖旨:「是孔引植並三氏子 孫祭酒司業官照例賜宴,禮部著尚書林堯俞待。」欽 此。欽遵。合就連送仰府該司照依本部題奉欽依內 事理,欽遵轉行光祿寺備辦,仍請各官至期赴宴施 行等因,連送到司,煩為查照施行等因到司,案呈到 部,擬合通行。為此合行移咨前去,照依本部題奉欽 依內事理,欽遵。至期,帶領族人孔彥乾並博士顏光 魯等,於八月初四日早赴本部筵宴施行。須至咨者。 本府劄付同前八月初三日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 侍讀學士、暫署國子監祭酒事職蔡毅中奏為恭進 芻蕘之言,以保聖躬,以襄大典事。職於七月二十九 日繕寫講章,送閣進呈。忽接聖旨云:「視學大典,偶因 鼻衄,恐釋奠進講驟發,不便觀仰,著於明年二月舉 行。」職不勝驚鬱。夫視學之禮,自古帝王常典。昔世宗 肅皇帝嘉靖元年初舉,史書亦不詳載。至十二年重 舉,乃刻《重幸太學錄》,頒行天下,今日即遲數年舉行, 何妨大禮?獨是皇上養身之道,不可一日少緩也。夫 衄血一症,起於勞苦,憂思過度。職年二十歲時,曾苦 於此,諸藥罔效,因而多病兼發。有一老人教職以《大 學》修身之道,知止定靜之方,獨處靜室,先正其心,先 誠其意,屏一切思鬱,去一切聲色,節飲食,慎起居,止 令蒼頭一「人在前,以供使令。不數日而身體復元,百 病皆愈。今數十年餘,不見舉發,身體不見損傷,其止 衄之方,不事服藥,曾向閣臣言之。惟望我皇上端拱 默坐,正心誠意,盡屏思慮,薄滋味,戒嗜慾,令方寸中 休休喜樂,則神王體強,萬壽無疆,何患一時小恙哉? 至若視學之典,數年來日於文廟演樂習禮,神」人共 悅。今既暫緩,當令丁祭。閣臣具文告知,先師至聖前其召來衍聖公及三氏子孫,當以禮遣歸。夫衍聖公 與群公並爵者也,今與諸國公皆居京師,日侍左右, 豈不文武並用,師師濟美哉!若三氏子孫,當於衣巾 之外,量加優禮,如覃恩事例,賜以恩生歸里,不為過 分。昨職同閣臣商語雲,「止令馳」驛回籍,職以為未然 也。恩出皇上,伏候聖裁。此臣職掌所關,得與典禮,一 念犬馬之忱,期獻芻蕘,職不勝惓惓待命之至。初六 日奉聖旨:「這所奏關朕躬知道了。視學累朝俱有改 期,不必具告。」衍聖公暫留三氏子孫應加禮遣,該部 酌議具奏。禮部謹題為《視學奉旨暫停,賢裔宜加禮 遣》事,臣部原以天啟四年八月初三日聖駕臨雍釋 奠,於三年十月間,查照舊規,題差中書舍人楊中極 行取衍聖公孔引植,暨取三姓博士並一、二族人入 京習禮,令其快睹聖明崇重儒道之盛典。至今年七 月間,陸續報到見朝,旋偕臣等於文華殿演習,祗候 行禮。忽於是月二十九日,蒙皇上宣召閣臣及臣等 六部科道英國公至乾清宮,示以偶患鼻衄幸學,明 歲舉行。臣等仰見聖容清減,復思典禮煩勞,即明春 二月,期亦不遠,隨咨各衙門,將應行事宜暫為停止 外,其衍聖公及三姓博士族人等,各言家鄉荒旱,急 欲告歸。臣等議待丁祭之後,方為疏請,以聽聖裁,而 監臣蔡毅中業先言之。今已得旨,令「衍聖公暫留,三 氏子孫應加禮遣矣。惟是歸者既以禮遣,而留者當 恤其私。在衍聖公宜頒送下程一次,或並給隨朝肩 輿。在博士、族人等宜照儀注各先與以衣服等件,並 行兵部填給勘合,送之還里。其博士四員,仍著令明 春入京陪祀聽講,以觀《大典》之成。其族人或一姓量 取一二人,或概令免」來,復滋勞費。是以優賢之中,兼 寓節省之意者也。再照臣部前所進《儀注》,皆備考舊 章,率循職掌。如欽賞衍聖公等冠帶衣服,一依萬曆 四年會載之例。例之所有者,一毫不敢裁也;例之所 無者,一毫不敢增也。若監臣所稱「三氏子孫衣巾之 外,各加恩生」之說,別無考據,故臣等與閣臣商議,並 未及此。今三氏子孫十餘人,日向臣部,求如監臣言 題加恩生,即《大典》舉行之後,恐亦無此冒濫。臣等未 敢盡以為然也。謹遵明旨,酌議具奏。伏乞欽定敕下 臣部施行,庶事體歸一,議論不致混淆矣。為此具揭, 須至揭者:天啟四年八月初九日奉聖旨:「聖裔宜加 優禮,衍聖公留京下程,廩米輿夫俱給與。其博士族 人,各給衣服勘合。來歲視學,博士仍取來京,族人俱 免。」三氏子孫,既有衣巾,有願給冠帶的,該部竟給,不 必復奏。

愍帝崇禎二年幸太學

[編輯]

按《闕里誌》:「崇禎二年正月二十日,帝駕幸太學,釋奠 先師。遣中書舍人梁招孟取衍聖公孔引植子孫族 人彥乾、彥鳳、弘毅,生員聞俊、貞芳、尚皜、尚遜,照例送 監讀書,賜宴賜衣,俱照前例。」

皇清闕里講書儀附

[編輯]

本朝崇祀

先師肇於崇德元年。至順治九年。

世祖親行釋奠禮,儀文詳備。十四年再為舉行。康熙八

皇上臨雍、重頒

敕諭一如前禮雲

順治九年

[編輯]

《大清會典》。順治九年

上幸太學、行釋奠禮。先期、禮部具題行。取《衍聖公》五

經博士陪祀,並令取五氏子孫赴京觀禮,前期一日。

上於宮中致齋。陪祀王以下、公以上、各旗文官侍郎

以上、武官一品以上、漢文官三品以上、武官二品以上、內院翰林院官七品以上、各於府第齋戒。是日、工部司設監設黃幄於大成門外之東、南向、中設

御座又設黃幄。

御座於彝倫堂內正中。鴻臚寺設經案一於黃幄前。

稍東。設講案二於堂內左右相向。祭酒設進講《經書》於經案上。禮部陳設祭品於各神位前。陪祀王、貝勒、貝子、公俱朝服於

午門內候

駕過、隨行陪祀文武各官、俱朝服、先詣

文廟丹墀內、東西序立。不陪祀文武各官俱朝服

天安門外橋南、分翼序立、候

駕至。跪送

上具禮服陞輦。鹵簿大駕前導。樂設而不作

午門鳴鐘

上出東長安門、至成賢街。國子監滿漢祭酒司業率

本監各學官、監生俱朝服於街左跪迎。

上至櫺星門外降輦。由中路入黃幄內陞座。司設監

設拜褥於

神位前禮部堂官導

上由大成中門步進自中階陞殿。詣

先師位前、北向正中立。王、貝勒、貝子公由左右門

隨進從左右階至殿外丹陛上、北向序立。配位兩廡分獻官於階下向上立。陪祀各官皆北向序立。典儀唱樂舞生就位。執事官各司其事。贊引官奏「就位。」 導

上就拜位。諸王以下、及分獻各官各就拜位立。典儀

唱「迎神。」 協律郎唱「舉迎神。樂奏《咸平之章》。」 樂作。贊引官奏跪、叩頭、興。通贊官贊眾官俱跪、叩頭、興。

上行二跪六叩頭禮。王以下、及分獻陪祀各官、俱隨

行禮畢、興。樂止。典儀贊行釋奠禮。協律郎唱舉奠獻、樂奏《寧平》之章。樂作。獻帛官跪於

上右捧帛恭進。

上立受、拱獻授獻帛官。獻帛官跪接、興、獻於

神位前獻爵官跪於

上右捧爵恭進。

上立受、拱。獻授獻爵官。獻爵官跪接、興、獻於

神位前。東西四配、十哲兩廡分獻官九員、以次詣

神位前立。捧爵官立授爵。分獻官立奠爵訖。仍以

次退立原位。樂止。典儀唱「送神。」 協律郎唱「舉送神、樂奏《咸平之章》。」 樂作。贊引官奏跪、叩頭、興。通贊官贊眾官俱跪、叩頭、興。

上行二跪六叩頭禮。王以下、及分獻陪祀各官、俱隨

行禮畢、興。典儀唱「捧帛恭送燎爐。」 獻帛官詣

先師位前一跪三叩頭。捧帛由中門出送燎爐。贊

引官奏禮畢導

上由《大成》中門出《樂止》。

上入黃幄內少憩。王等出大成門外。候陪祀各官及

衍聖公五經博士先詣彝倫堂階下、東西分班序立。祭酒司業率本監各官、監生於太學門內階下、東西分班序立。禮部堂官奏請

皇上幸《彝倫堂》。

上出黃幄、至櫺星門外陞輦。王等隨後行。由太學門

入眾官諸生俱跪候

駕過、《興》

上「至彝倫堂」、「入黃幄陞座。王等入堂內。」陪祀各官在

堂下、俱東西侍立。鳴贊官贊「排班。」 贊進、贊「跪、叩頭。」 衍聖公祭酒司業、學官、五經博士、五氏子孫、及諸生於階下、各就拜位序立、行三跪九叩頭禮、畢、興。

賜坐。王等叩頭坐。文武各官及衍聖公由左右門入

堂內之東西、叩頭坐。鴻臚寺官唱「進講。」 滿漢祭酒由左門入、滿漢司業由右門入、俱北向立。鴻臚寺官唱「舉案。」 執事官舉經案進設於

御前。

上賜講官坐。滿漢祭酒就東、講案西向。滿漢司業就

西講案東向,俱叩頭坐。滿漢祭酒以次講《易經》,次滿、漢司業以次講《書經》。四品以下翰林官及五經博士、各執事官、學官、監生拱立聽講畢,鴻臚寺官唱「舉案」 ,執事官舉經案置原處。祭酒、司業出,至原位序立。禮部堂官入堂內正中跪奏傳

制。鳴贊官贊跪。祭酒司業率學官諸生俱跪。傳制

官於簷下之東、向西立。贊有

制宣

制曰:「聖人之道如日中天講究服膺用資治理爾。」

「諸師生其勉之。」 宣畢,鳴贊官贊「叩頭。」 祭酒等俱行三跪九叩頭禮、以次退。先詣成賢街之右序立。

賜王以下各官茶畢。禮部堂官跪奏「禮畢。」

上陞輦、由太學門出。鹵簿大駕前導。樂作。祭酒等率

學官監生跪送候

駕過。各退。

上至東長安門。不陪祀各官跪迎候

駕過各退。諸王等隨

駕至。

午門內候

上還宮。各退

次日、鑾儀衛設鹵簿大駕於

太和殿前設黃案一於

太和殿簷下之東。內院官捧衍聖公及祭酒表文

置黃案上。王以下、公以上、俱朝服集於

太和殿丹陛上。各旗民公以下、文武官四品以上、

「漢文武官九品以上、及衍聖公、祭酒、司業、學官、《五經》博士、五氏子孫、各監生、俱朝服」 集於

太和殿丹墀內兩翼序立。禮部堂官奏請

皇上御殿、

上具禮服御

中和殿陞座。內大臣侍衛、內院、禮部、都察院鴻臚

寺官行三跪九叩頭禮畢。不贊

上出《中和殿》。

午門鳴鐘鼓作。中和樂陞。

太和殿座。樂止。鑾儀衛官贊鳴鞭。階下三鳴鞭鳴。

贊官贊「排班」 ,贊「進」 ,贊「跪,叩頭。」 王以下各官行三跪九叩頭禮,各復原位立。又贊「排班」 ,贊「進」 ,贊「跪」 ,衍聖公、祭酒、司業、學官、五經博士、五氏子孫、各監生皆跪。贊「進表。」 內院官就黃案西向跪,捧《衍聖公表》,宣讀畢,復置案上。又跪捧《祭酒表》,宣讀畢,復置案上,退立原位。鳴贊官贊「叩頭。」 衍聖公等行三跪九叩頭禮畢,各復原位立。

賜坐。

賜茶畢。鳴鞭。

上還宮。眾皆退

是日

賜衍聖公、內院官、翰林官祭酒、司業、學官、「《五經》博士。」

《五氏》子孫及禮部、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執事各官,宴於禮部。

第三日於

午門前

賜衍聖公蟒朝服一領。貂冠一頂。滿漢祭酒司業鑲

領袖緞袍各一領。《五經》博士、五氏子孫、監丞、筆帖式緞袍各一領。助教、監生及吏典、醫生、各賞銀有差。其五氏子孫隨班觀禮者、俱准送監讀書。仍廣本監鄉試中式額十五名。又

賜《敕諭》一道、勉勵師生。祭酒捧置綵輿內、率本監官

前導至太學、俱北向跪、開讀行禮畢。刊刻懸供彝倫堂正中。

第四日、衍聖公祭酒司業、率五氏子孫、《五經》博士、及學官諸生於

午門前謝

恩。

順治十七年

《大清會典》。「順治十七年,以修葺。」

文廟工成

上臨雍親祭。一應禮儀。俱照九年例行

康熙八年

[編輯]

《大清會典》。康熙八年

上幸太學、行釋奠禮。一應禮儀。俱照順治九年例行

重頒

《敕諭》一道。其五氏觀禮生員、准十五名、送監讀書、本

監鄉試廣額八名

康熙二十三年

《大清會典》。康熙二十三年。

皇上東巡、臨幸闕里致祭

先師奉

上諭、「祀禮成日、舉行講書大典。應講《四書》經、由翰林」

院擬定、「題請衍聖公、於五氏子孫內,選擇二人進講。」 應宣

《敕諭》、令翰林院繕寫進呈

「御覽。」宣讀

敕諭官、預請

欽點《一應行禮儀注》、由禮部擬定。

前期一日恭捧

敕諭陳設於大成門東詩禮堂內東旁案上、設講案。

於堂前簷下西旁,陳所講《書》於案上。

上致祭。

先師禮畢。鴻臚寺堂官導

上御「更衣所」少憩。扈從《文職大學士》以下、京堂科道。

等官以上、地方官巡撫以下、道員以上、各於講堂門外左翼排列。衍聖公以下五氏職官、及講書人員、倛於講堂門外右翼排列畢、禮部堂官奏講

皇上詣講書堂。導引官導

駕至講堂門外排列。各官跪迎候過。俱隨

上入於大門內、照前分翼排立。

上陞座畢。鴻臚寺鳴贊官贊「衍聖公五氏職官」、及講

書人員俱於臺下行三跪九叩頭禮、畢、退立原班。鳴贊官贊講書。西班內講《四書》人員、詣講案前一跪三叩頭、起立進講。講畢、退立原班。次講經人員、照前進講畢。鴻臚寺堂官於東邊向西跪奏請宣

敕諭。鳴贊官贊跪。衍聖公五氏職官、及講書人員、俱

跪。大學士就東案上捧舉

敕諭、向西宣讀

諭曰:「至聖之道、與日月並行,與天地同運。《萬世帝王》」

「咸所師法。下逮公卿士庶,罔不率由。爾等遠承聖澤,世守家傳,務期型仁講義,履中蹈和。存忠恕以立心,敦孝弟以修行。斯須弗去,以奉先訓,以稱朕懷。」 爾等其祗遵毋替。特諭衍聖公等跪聽謝。

恩行禮。禮部堂官奏「禮畢。」

上還行宮。衍聖公等及地方文武各官、俱於門外跪。

駕過。各退。

幸學部藝文一

[編輯]

《辟雍賦》
後漢·李尤

[編輯]

辟雍巖巖,規矩圓方。階序牖闥,雙觀四張。流水湯湯, 造舟為梁。神聖班德,由斯以匡。王公群後,卿士具集。 攢羅鱗次,差池雜遝。延忠信之純一兮,列左右之貂 璫。三後八蕃,師尹群卿。加休慶德,稱壽上觴。戴甫垂 畢,其儀蹌蹌。是以乾坤所周,八極所要。夷戎蠻羌,儋 耳哀牢。重譯響應,抱珍來朝。南金大璐,玉象犀龜。

《駕幸太學賦》
唐·朱休

[編輯]

皇帝念儒林之繁會,當天地之交泰,降萬乘以爰來, 使八方而咸賴。視其鼓篋之地,文在其中;禮於釋菜 之庭,化行乎外。睿想難喻,精搜典謨,屬車連延,輾御 陌而後入;翠華容裔,向文囿以前驅。臺觀惟新,牆垣 盡飾。宗伯禮賢以蕆事,司成執經而奉職。端冕旒而 綵仗初立,始駐六龍;發聲教而翠華未旋,以行萬國。 整衣裳之楚楚,習威儀之翼翼。入門而冠劍陸離,布 位而貂蟬逼側。若乃展先師之禮,示後進之人。張國 容以貴道,闡文教以尊神。升夫子之堂,所謂「以德行 行周公之禮」,豈可不躬親。不然者,何以自謙於至聖, 而親饗於陪臣哉?是以講學斯陳,德音遠播。念日將 而月就,各呈材而切磋。龍顏不遠,顧探索之惟勤;天 步下臨,曷斯須之敢惰。雲布星攢,周回可觀。彼儒風 之習習,資睿思以安安。頤指於學海儒林,自因澤及。 目擊乎雄詞麗藻,誰謂才難。恩下育而冬暖,命遐宣 而晝寒。濟時以勸學為先,居上以易俗稱大。俾惰遊 者咸思於經籍,好勇者亦高其冠帶。既而宣化畢,盛 禮終。繳素志播皇風。轉龍旂於祥煙之表,返鑾輅於 瑞氣之中。盛矣哉,載筆之史,不紀乎教化之宮。

《辟雍頌》
呂溫

[編輯]

「《辟雍》沈沈,天子所臨。」或絃或歌,講古述今。其徒八千, 纓弁森森。《穢貊》《羌髳》,咸詠德音。羽林孤兒,亦垂青衿。

《賀駕幸太學表》
宋·蘇軾

[編輯]

「輦回原廟,既崇《廣孝》之風;幄次儒宮,復示《右文》」之化。 禮行一日,風動四方。臣聞「五學之臨,三代所共。蓋天 子不敢自聖,而盛德必有達尊。在漢永平,始舉是禮。 雖臨雍拜老,有先王之規;而正坐自講,非人主之事。 豈如允哲,退託不能。」奠爵伏興,意默通於先聖;橫經 問難,言各盡於諸儒。恭惟皇帝陛下,文武憲邦,聰明 齊聖。大度同符於藝祖,至仁追配於昭陵。故舉舊章, 以興盛節。臣早塵法從,久侍經幃。永矣馳誠,想聞合 語於東序;斐然作頌,行觀獻馘於西戎。

《侍讀學士等請宮中視學表》
晏殊

[編輯]

「伏奉聖旨,以時暑暫住講書,至秋涼仍舊者。」運當文 治,日視講筵,以炎暑之盛隆,遂紫宸之遊息。載頒明 旨,允合舊章。伏惟皇帝陛下應運挺生,代天化育。御 承光之法座,臨照九圍;奉長樂之慈顏,緝熙萬務。緬 懷三聖,撫愛兆民,知王業之艱難,識帝謨之宏遠。於 是順稽古道,崇尚素風,命冊府之儒臣,敞金華之經 席。包周眾說,既析於篇題;齊魯善言,彌勤於聽覽。屬 南薰之屆候,憫會弁之增勞,暫錫假寧,聿昭恩遇。臣 等退惟鄙質,幸此親逢,敢忘矇瞽之言,仰效涓毫之 助。切以四方無事,百度允釐,宮禁之間,穆清多豫。伏 願重漢皇之六學,惜夏禹之寸陰,時習所聞,愈精大 義,間揮仙翰,式就神功,彰睿德之日新,廣鴻猷之天 賦。如此則宗祊景福,贊明主之保邦;夷夏仰瞻,識大

朝之垂教
考證

幸學部藝文二

[編輯]

《駕幸太學》
宋·秦觀

[編輯]

原廟初更十二章,還輿詔蹕幸諸庠。法天璧水遙迎 仗,應夜深衣不亂行。風動四夷將遣子,禮行三舍遂 賓王。前知此舉追虞氏,果有球音發舜堂。

《駕幸太學恭述》
明·王穉登

[編輯]

「璧水鈞天樂,橋門鹵簿車。」秋風清道早,朝雨灑塵疏。 檢禮惟行菜,談經亦墜魚。不知稽古士,獻納更何如。

《聖駕視學有述》
李東陽

[編輯]

「翠華重匝護金根,鸞駕從容下玉閽。一雨隔霄清輦 路,五雲先曉覆橋門。中天地迥乘龍御,在廟心勞想 駿奔。禮樂百年昭象設,衣冠三代藹雲孫。拜瞻共識 師模重,坐講方知聖道尊。履上仙班星咫尺,耳聞天 語玉清溫。鳳團賜茗公卿貴,雞舌分香侍從恩。敢謂 文章非國運,故知籩豆有司存。休風令遣群方動,盛」 事仍兼往代論。從此《六經》功久大,須將覆載比乾坤。

幸學部紀事

[編輯]

《後漢書朱浮傳》:「建武七年,浮上書曰:夫太學者,禮義 之宮,教化所由興也。陛下尊敬先聖,垂意古典,宮室 未飾,干戈未修,而先建太學,造立橫舍,比日車駕親 臨觀饗,將以弘時雍之化,顯勉進之功也。」

《桓榮傳》:「永平二年,三雍初成,拜榮為五更,每大射養 老禮畢,帝輒引榮及弟子升堂執經,自為下說。乃封 榮為關內侯,食邑五千戶。」

《中山王焉傳》:「永平二年冬,諸王來會辟雍,事畢歸藩, 詔焉與俱就國,從以虎賁官騎。」

《晉書裴頠傳》:「時天下暫寧,頠奏修國學,刻石寫經。皇 太子既講釋奠,祀孔子,飲饗射侯,公幸太學問,甚有儀序。」 《庾峻傳》:「峻為博士,高貴鄉尚書義於峻。」

峻援引師說,發明經旨,申暢疑滯,對答詳悉。遷祕書 丞。

《苻堅載記》:「堅廣修學宮,親臨太學,考學生經義優劣, 品而第之,問難五經,博士多不能對。堅謂博士王寔 曰:『朕一月三臨太學,黜陟幽明,躬親講勵,罔敢勌違。 庶幾周孔微言,不由朕而墜。漢之二武,其可追乎』?寔 對曰:『自劉石擾覆,華畿二都鞠為茂草,儒生罕有或 存,墳典絕而莫紀。經綸學廢,奄若秦皇。陛下神武撥 亂,道隆虞夏。開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風。化盛隆周,垂 馨千祀。漢之二武,焉足論哉』!」堅自是每月一臨太學。 諸生競勸

《劉曜載記》:「曜臨太學,引試學生之上第者,拜郎中。」 《隋書馬光傳》:「光為太學博士,嘗因釋奠,高祖幸國子 學,王公以下畢集。光升座講禮,啟發章門。已而諸儒 生以次論難者十餘人,皆當時碩學。光剖析疑滯,雖 辭非俊辯,而理義弘贍,論者莫測其淺深,咸共推服, 上嘉而勞焉。」

《唐書徐曠傳》:「曠字文遠,為國子博士。高祖幸國學,觀 釋奠,文遠發《春秋》題,講難鋒生隨方占對,莫能屈。帝 異之,封東莞縣男。」

《陸元朗傳》:元朗字德明,補太學博士。高祖已釋奠,召 博士徐文遠、浮屠慧乘、道士劉進喜各講經,德明隨 方立義,遍析其要。帝大喜曰:「三人者誠辯,然德明一 舉輒蔽,可謂賢矣。」

《孔穎達傳》:「穎達,貞觀時拜祭酒,侍講東宮。帝幸太學 觀釋菜,命穎達講經畢,上釋奠頌,有詔褒美。」

《舊唐書禮儀志》:貞觀十六年三月丁丑,太宗幸國子 學,親觀釋奠,祭酒孔穎達講《孝經》。太宗問穎達曰:「『夫 子門人曾、閔俱稱大孝,而今獨為曾說,不為閔說,何 耶』?對曰:『曾孝而全,獨為曾能達也』。制旨駁之曰:『朕聞 《家語》云:曾晳使曾參鋤瓜,而誤斷其本』。晳怒,援大杖 以擊其背,手仆地,絕而復蘇。孔子聞之,告門人曰:『參 來勿內』。既而曾子請焉,孔子曰:『舜之事父母也,使之 常在側,欲殺之乃不得,小箠則受,大杖則走。今參於 父,委身以待暴怒,陷父於不義,不孝莫大焉。由斯而 言,孰愈於閔子騫也』?」穎達不能對。太宗又謂侍臣「諸 儒,各生異意,皆非聖人論孝之本旨也。孝者善事父 母,自家刑國,忠於其君,戰陳勇,朋友」信,揚名顯親,此 之謂孝。其在經典,而論者多離其文,迥出事外,以此 為教,勞而非法,何謂孝之道耶?

《唐書歸崇敬傳》:皇太子欲臨國學行齒冑禮,崇敬以 學與官名皆不正,乃建議古天子學曰辟雍。以制言 之,壅水環繚如璧然;以誼言之,以禮樂明和天下雲 爾。在禮為澤宮,故前世或雲璧池,或曰璧沼,亦言學 省。漢光武立明堂、辟雍、靈臺,號三雍宮。晉武帝臨辟 雍,行鄉飲酒禮,別立國子學以殊士庶。永嘉南遷,唯 有國子學,隋大業中更名國子監。今聲明之盛,辟雍 獨闕,請以國子監為辟雍省。祭酒、司業之名,非學官 所宜業者,栒簴大版,今學不教樂,於義無當。請以祭 酒為太師,氏位三品;司業為左師,右師位四品。近世明經,不課其義,先取帖經,顓門廢業,傳受義絕。請以 《禮記》《左氏春秋》為大經,《周官》《儀禮》《毛詩》為中經,《尚書》 《周易》為「小經,各置博士一員。《公羊》《穀梁春秋》共準一 中經,通置博士一員。博士兼通《孝經》《論語》,依章疏講 解。德行純潔、文詞雅正、形容莊重可為師表者,委四 品以上各舉所知,在外給傳,七十者安車蒲輪敦遣。」 國子、太學、四門三館,各立五經博士,品秩、生徒有差。 舊博士、助教直講,經直律館、算館,助教請,皆罷教授 法。學生謁師,贄用腶脩一束,酒一壺,衫布一裁,色如 師所服。師出中門,延入與坐,割脩𣂏酒三爵止,乃發。 篋出經,摳衣前,請師為說經大略,然後就室,朝晡請 益。師二時堂上,訓授道義,示以文行忠信,孝悌、睦友, 旬省月試,時考歲貢,眂生徒及第多少為博士,考課 上下,有不率教者,檟楚之國子,移禮部為太學生。太 學又不變,徙之四門;四門不變,徙本州之學復不變, 繇役如初,終身不齒。雖率教九年,學不成者,亦歸之 本州。禮部考試法,「請罷帖經,於所習經問大義二十 而得十八,《論語》《孝經》十得八為通。策三道,以本經對, 通二為及第。其孝行聞鄉里者,舉解具言。試日義闕 一二,許兼收焉。」天下鄉貢如之。習業考試,並以明經 為名,得第授官,與進士同。有詔尚書省集百官議。皆 以習俗久,制度難分明,省禁非外司所宜名。《周官》世 職者稱氏,國學非世官不得名「辟雍省太師氏。」大抵 憚改作,故無施行者。

《褚無量傳》:「開元七年,皇太子齒冑於學,詔無量升堂 講勸,百官觀禮,厚賜賚。」

《宋史高閌傳》:「閌為國子司業,時新學成,閌奏補試者 六千人,且乞臨雍,繼率諸生上表以請。於是帝幸太 學,秦熹執經,閌開講《泰卦》,賜三品服。胡寅聞之,以書 貴閌曰:『閣下為師儒之首,不能建大倫,明天人之理, 乃阿諛柄臣,希合風旨,求舉太平之典,欺天罔人孰 甚焉!平生志行掃地矣』。」

《葛勝仲傳》:「勝仲,紹聖四年進士,後除兗州教授,入為 太學正。上幸學,多獻頌者,勝仲獨獻賦。上命中書第 其優劣,勝仲為首。」

《豐稷傳》:「稷改國子司業,起居舍人,歷太常少卿,國子 祭酒。車駕幸太學,命講《書無逸》篇,賜四品服。」

《楓窗小牘》:元祐六年七月朔,皇帝既視文德朝,翰林 學士拜疏於廷曰:「陛下即位,尊有德,親有道,詔舉賢 良方正、經明行修藝文之士,欲以幸教天下,甚惠。夫 太學者,教化之原也。且先皇帝初斥三學舍,增弟子 至三千員,惟聖上幸照臨其宮。」上以問丞相,丞相曰: 「學士議是。今歲屢豐賀,海內誠無事,而陛下聰明仁 孝,好學出天性,不因是以風動四方,則事尚何可為 者?況祖宗之舊章,皆在可考,請下有司討論以進。」制 曰:「可。」以歲十月庚午,駕自景靈宮移伏,謁孔子祠。入 門,降輦,就小次,由東階以升,奠爵再拜。禮官告禮成, 然後退。幸太學,詔博士皆升堂,坐諸生兩廡下。乃命 國子祭酒講《書》之《無逸》終篇,因而幸武成王廟而過 左丞相實從,於是率諸公賦詩以形容之,在位者皆 屬和。《十二月詩》至太學,祭酒司業合其僚屬以謀之 曰:「此太平希闊盛事也,太學何敢私有?必刻金石以 傳之天下為稱。」且屬《格非》序其本末格非。竊惟成周 之隆,其人君起居動作之美,載於詩聲於樂者,多出 於左右輔弼之臣,而王之德意志慮,至設官而傳道 之,不為區區也。今丞相諸公賦詩,與《雅》《頌》之作無異, 祭酒欲傳之天下,與道王之德意無異,宜刻石不疑。 元祐七年正月十日,謹序。此李公格,非筆也。諸公詩 皆七言,以「章庠行」、「王堂」為韻。賦詩,諸公為呂公大防、 蘇公頌、韓公忠彥、蘇公轍、馮公京、王公巖叟、范公百 祿、梁公燾、劉公奉世、顧公臨、李公之純、孫公升、馬公 默、范公純禮、王公欽臣、孔公武仲、陳公軒、吳公安詩、 豐公稷、趙公挺之、李公師德、李公階、王公誼、許公彥、 孫公諤、蔡公肇、周公知默、傅公楫、宋公彬、周、宋公商、 吳公師仁、張公敦義、劉公符、陳公祥道、鄧公忠臣、李 公格非,凡三十六人。

《玉海》:元祐六年十月,釋奠太學,禮成,學正汪浹記視 學始末及以詩章、賦頌、奏記,類為《榮觀集》五卷。 宣和中幸太學,學諭莫若紀奉安宣聖,訖於臨幸三 十四條,為「《崇聖恢儒集》三卷。」

宜和四年,幸太學,孔朝端以先聖後,賜上捨出身。 紹興十四年三月,車駕幸太學,製《文宣王》及《七十二 子贊》,並刊石太學。上曰:「唐明皇作贊,斥先聖先師之 名,非尊儒重道之意。」高閌曰:「尢見聖學高出前代之 上。」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臣僚請以御製贊石 本賜諸郡學校,從之。

淳熙四年二月,幸太學,祭酒林光朝講《中庸九經》一 段,光朝釋行之者一,謂一乃《中庸》。上曰:「深得聖人之 旨,先儒未及。」

《續文獻通考》:「度宗咸淳三年幸學,祇謁先聖,命講《中 庸》畢,執經官陳宗禮、講經官陳宜中各轉一級《金史宗憲傳》:「太宗幸學,宗憲與諸生俱謁。宗憲進止 恂雅,太宗召至前,令誦所習,語音清亮,善應對,上嗟 賞久之。」

《東朝紀》:「上幸太學,祀孔子,拜跪盥獻,咸用享廟禮。縉 紳聚觀,皆思自奮,以進庸於世。」

幸學部雜錄

[編輯]

《玉海》。按藝祖即位之月,首幸國學,次月又幸。據《祖宗 故事》雲,建隆元年正月初幸,二月再幸。范祖禹於帝 幸學言之曰:「啟佑後嗣立太平之基。」范百祿上《哲宗 視學疏》又言之曰:「祖宗隆儒師古,躬化天下之意。」而 《續通鑑》、長編、《會要》、日曆等書皆逸不載。據《實錄》本紀, 太祖以建隆二年十一月始幸國子監,三年正月又 幸趙師民《勸學箴》:「在我太祖,神武披攘。親駕辟雍,真 儒有光。」

《續文獻通考》:「國朝南雍初建,大駕數臨,且躬御講筵, 延禮司成坐講堂上,親為論說,即諭誡師生,復賜宴 竟日乃返。列聖遵承踐祚之初,必舉斯典。至世宗獨 臨幸至再。秩禮興教,屢渙天章,近代所未睹也。」

經筵部彙考

[編輯]

宣帝甘露三年詔諸儒講五經於石渠

[編輯]

按《漢書宣帝本紀》:「甘露三年三月己丑,詔諸儒講《五 經》同異,太子太傅蕭望之等平奏其議,上親稱制臨 決焉。」

按《潛確類書》:「經筵歷代無專官。漢宣帝昭諸儒講五 經於石渠閣。」

後漢

[編輯]

章帝建初四年詔諸儒會講白虎觀如石渠故事

[編輯]

按:《後漢書章帝本紀》:建初四年「十一月壬戌,詔下太 常將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及諸生、諸儒會白虎觀,講 議《五經》同異,帝親稱制臨決,如孝宣甘露、石渠故事。」

[編輯]

太宗貞觀 年置弘文館引內學士討論古今

[編輯]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按《儒學列傳》:「太宗銳情經 術,即王府開文學館,召名儒十八人為學士。既即位, 殿左置弘文館,悉引內學士番宿更休。聽朝之間,則 與討古今,道前王所以成敗,或日昃夜艾,未嘗少怠。」

元宗開元三年九月戊寅詔左散騎常侍馬懷素與右常侍褚無量更日侍讀

[編輯]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玉海》云云。

按《潛確類書》:「元宗改麗正修書院為集賢院,選耆儒 日一人侍讀,以質史籍疑義。置集賢侍讀學士,侍直 學士褚無量、馬懷素為侍講,每入闕門,則令乘肩輿 以進。」

[編輯]

太祖建隆三年六月召宗丞趙孚講易於後殿

[編輯]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按《玉海》云云。

開寶三年召王昭素賜坐便殿講乾卦

[編輯]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按《玉海》云云。

仁宗景祐元年正月丁亥置崇政殿說書

[編輯]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按《玉海》。景祐元年正月丁 亥。命賈昌朝。趙希言。王宗道。楊安國。並為崇政殿說 書。日以二人侍講說。

景祐二年,置「邇英」、延義二閣。

按:《宋史仁宗本紀》,「景祐二年春正月癸丑,置邇英、延 義二閣,寫《尚書無逸》篇於屏。」

按《玉海》,「景祐二年正月癸酉,置邇英延義二閣。是日 御延義閣,召輔臣觀盛度讀《唐書》,賈昌朝講《春秋》,遂 宴崇政殿。」

按,《東齋紀事》:「宋崇政殿西有延義閣,南向;迎陽門之 北有邇英閣,東向,皆講讀所。仁宗初御延義,每令講 論或講讀終篇,則宣二府大臣同聽,賜飛白書或賜 宴。其後專御邇英也。」

慶曆二年始以憲府侍經筵

[編輯]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玉海》。慶曆二年二月丁 丑。「召中丞賈昌朝侍講於邇英閣。」憲府侍經筵自此 始。

皇祐三年詔講讀官立侍敷對餘坐侍於閣中

[編輯]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天聖以前,講讀官 皆坐侍,自景祐以來皆立侍。皇祐三年九月丁丑,詔 當講讀臣僚立侍敷對,餘皆賜坐侍於閣中。

====神宗元豐元年始以經筵前一日進講義====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按《玉海》,經筵前一日進講 義,自元豐元年陸佃始。

哲宗元祐二年詔非講讀日經筵官進漢唐故事二條

[編輯]

按《宋史哲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元祐二年。侍讀蘇 頌請詔史官學士錄新舊《唐書》日進數事。十一月壬 申。詔經筵官非講讀日進漢唐故事二條。

高宗建炎四年八月甲戌詔侍從官日一員輪直進故事關治體者

[編輯]

按:《宋史高宗本紀》云云。

按《玉海》,「建炎四年八月四日,謝克家請講日輪侍侍 從,進前代本朝故事涉治體者三事。十八日,綦崇禮 奏命講讀翰林學士兩省官進之。九月三日,令講筵 置曆。」

紹興二年講官乞各專一經上不許

[編輯]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按《玉海》,紹興二年,胡安國 侍讀,專講春秋。時講官四人援例乞各專一經。上曰: 「他人通經,豈安國比?」不許。

孝宗隆興元年十一月詔學士院經筵官日以二員宿直

[編輯]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按《玉海》云云。

[編輯]

元制,宣文閣以儒臣為經筵官,日侍講讀。

按《輟耕錄》:「天曆初,建奎章閣於西宮興聖殿之西廊, 為屋三間,高明敞爽。南間以藏物,中間諸官入直所。 北間南向,設御座,左右列珍玩,命群玉內司掌之。閣 官署銜,初名奎章閣,階正三品,隸東宮屬官。後文宗 復位,乃陞為奎章閣學士院,階正二品,置大學士五 員,並知經筵事。侍書學士二員,承制學士二員,供奉」 學士二員,並兼經筵官幕職。置參書二員,典籤二員, 並兼經筵參贊官,照磨一員,內掾四名,內二名兼檢 討;宣使四名,知印二名,譯史二名,典書四名。屬官則 有「群玉內司」,階正三品。置「監《群玉》」,內司一員,司尉一 員,亞尉二員,僉司二員,典簿一員,令史二名,典吏二 名,司鑰二名,司膳四名,給使八名。專掌祕玩古物。藝 文監,階正三品。置「太監兼檢校書籍事二員,少監同 檢校書籍事二員,監丞參檢校書籍事二員」,或有兼 經筵官者,典簿一員,照磨一員,令史四名,典吏二名, 專掌書籍。鑒書博士司,階正五品,置博士兼經筵參 贊官二員,書吏一名,專一鑒辨書畫。授經郎,階正七 品。置授經郎兼經筵譯文官二員,專一訓教怯薛官 大臣子孫。藝林庫,皆從六品,置提典一員、大使一員、 副使一員、司吏二名、庫子一名,專一收貯書籍。廣成 局,階從七品,置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直長二員、司吏 二名,專一印行祖宗《聖訓》及國制等書。特恩刱製象 齒小牌五十,上書「奎章閣」三字,一面篆字,一面蒙古 字,與「畏吾兒」字,分散各官,懸佩出入宮門無禁。學士 院凡與諸司往復,惟劄送參書廳行移而已。命侍讀 學士虞集撰記,御書刻石閣中。今改「奎章」曰宣文。 按《紀聞》:元制,宣文閣於大明殿之西北,萬幾之暇,御 閣閱經史,以左右儒臣為經筵官,日侍講讀。

[編輯]

英宗正統元年始定經筵之儀

[編輯]

按《明會典》,「國初經筵無定日。或令文學侍從之臣講 說,亦無定所。正統初,始著為儀。」常以月之二日御文 華殿進講,月三次。寒暑,暫免日講於文華穿殿,其儀 簡。又正統初定,「凡經筵初開,敕勳臣一人知經筵事, 內閣學士或知或同知經筵事,六部尚書、左右都御 史、通政使、大理寺卿及學士等官侍班翰林院、春坊 等官及國子監祭酒二員;進講,翰林春坊等官二員; 展書,給事中、御史各二員;侍儀,鴻臚寺錦衣衛堂上 官各一員;供事,鴻臚寺鳴贊一員;贊禮,序班四員舉 案,勳臣或駙馬一人領將軍侍衛,禮部擇吉題請。」先 期,直殿內官於文華殿設御座,又設御案於殿內御 座之東稍南,設講案於御案之南稍東。是日早,司禮 監官先陳所講《四書》經史各一冊置御案,又各一冊 置講案,皆《四書》東、經史西。先期講官撰《四書》經或史 講章各一篇,預置於冊內。是日早,上御文華殿,陞御 座、將軍侍衛如儀。鴻臚寺官引知經筵及侍班講讀、 執事侍儀等官於丹陛上行五拜三叩頭禮畢。以後, 每月初二、十二、二十二日止行叩頭禮。以次上殿,依 品級東西序立,知經筵官序於侍班官上,侍儀御史、 給事中於殿內之南,分東西北向。序班二員舉御案 置御座前,二員舉講案置御案之南。正中,鴻臚寺官 贊「進講」,講官一員從東班出,一員從西班出,詣講案 前稍南北向並立。東西展書官各一員從本班出,進 至御案之南銅鶴下,東西向立。鴻臚寺官贊「講官鞠 躬,拜」,叩頭興,平身畢。東班展書官進詣御案前,跪展 《四書》畢,起,退立於東鶴下。講《四書》。講官進至講案前, 立奏講某書。講畢稍退,展書官詣御案前,跪掩《四書》。 畢,仍退立於鶴下。西班展書官進詣御案前,跪展經或史畢,起,退立於西鶴下。講經史講官進至講案前, 立奏講某經或某史。畢,少退,並立如初。展書官詣御 案前跪掩書畢,仍退立於鶴下。鴻臚寺官贊講官鞠 躬拜,叩頭興,平身,各退就東西班,展書官隨之。序班 二員舉御案,二員舉講案,退至原所。鴻臚寺官贊「禮 畢」,命賜酒飯。鴻臚寺官及各官皆跪,承旨出,至丹陛 上,行叩頭禮。至左順門,酒飯畢、入行叩頭禮

按《昭代典則》:「正統元年春正月,帝御經筵。」

天順八年始開經筵以二八月中旬始四十月下旬止

[編輯]

按《瑣綴錄》:「天順八年始開經筵,歲以二八月中旬始, 四十月下旬止。先期於文華殿設金鶴香爐於寶座 之南,左右各一。香爐之東南,設御案、講案各一。案上 置進講書,鎮以金尺。至期,知經筵官、勳臣、閣學講官 暨九卿鴻臚錦衣指揮使及四品以上寫講章官,俱 繡金緋袍展書。翰林官與侍儀御史、給事中,俱青繡」 服。大漢將軍二十人導駕至左順門,易冠帶,仍執金 瓜。侯、伯則易金繡蟒衣,立文華門外。宣入,將軍負東 西牆立。諸臣行禮畢,升陛。由殿東西門入,序班舉御 案進上前,隨舉講案。講官出班立,展書官二員出班 對立。講官行禮興。東展書官膝行詣御案,展《四子書》 講義,講官進講畢,退。西展書官展經義儀亦如之。講 畢,上諭官人喫酒飯,各官承旨出拜丹陛下,乃詣左 順門宴以官序,惟學士序。鴻臚及四品以上寫《講章 官》之右。日講官凡四員,日輪二員進講。講畢,宴於文 華門外西廡,禁中謂之「小經筵」,亦謂之「小講。」

孝宗弘治元年三月初開經筵

[編輯]

按《昭代典則》云云。

世宗嘉靖六年定講大學衍義儀

[編輯]

按《明會典》,「講《大學衍義》儀」,嘉靖六年定,每月初三、初 八、十三、十八、二十三、二十八日,用經筵日講官二員 進講,內閣學十一員侍班。講畢,賜茶、賜酒飯,俱如日 講儀。

按《名山藏》嘉靖六年五月,命翰林官撮經史大義,日 一進講。楊一清請進《大學衍義》,上從之曰:「日一講不 得其精微,其以五日進。」

嘉靖十年定「無逸殿進講儀。」

按《明會典》無逸殿講儀,嘉靖十年定,先一日,司設監 官於無逸殿,設御座、御案及講案,如文華殿日講之 儀。是日質明,上具常服,乘輦至無逸殿門,眾官於門 外迎候。上降輦,乘板輿,至殿內,降輿陞御座。鴻臚寺 官贊,「各官於殿門外入班,行一拜三叩頭禮畢,進入 殿內,各照品級東西序立。序班二員舉御案置御座」 前,二員舉講案置殿門內西邊,東向,設坐位。鴻臚寺 官贊「進講。」講官大學士一員出班行叩頭禮。上命賜 講官坐。講官並鴻臚寺官承旨贊叩頭訖,展書官詣 御案前跪展講章,退,講官坐。講畢,展書官詣御案前 跪掩講章。講官叩頭訖,復班。又大學士一員出班叩 頭,承旨坐講。展書官一員展書,俱如前儀。序班二員 舉御案、二員舉講案、退至原所。鴻臚寺卿奏「禮畢。有 旨賜宴。」眾官承旨訖。退至豳風亭前迎候。上乘板輿 至亭內。降輿陞御座賜宴。

穆宗隆慶元年定經筵儀

[編輯]

按《明會典》:「隆慶元年,定先一日告奉先殿,告几筵。先 五日,命司禮監同各官詣文華殿演禮。是日上詣文 華殿左室,展禮先聖先師。」又定講章於前兩日先進 呈覽,凡假日先期傳免。

隆慶六年,定午講儀。

按《明會典》午講儀,隆慶六年定,每日早閣臣及講官 講畢,各退。上進煖閤少憩,司禮監將各衙門奏章進 上御覽,閣臣等退西廂房伺候。上有所諮問,即召至 御前,將本中事情明白敷奏。覽本後,閣臣率領正字 官恭侍。上進字畢,若上欲再進,煖閤少憩,閣臣等仍 退至西廂房伺候。若不進煖閤,閣臣等即率講官再 進午講,講《通鑑節要》。《通鑑》講完,以《貞觀政要》進講,講 官務將前代興亡事實直解明白,講畢各退。上還宮。 一、每月三、六、九視朝日,暫免講讀。上於宮中有暇,將 講讀過經書,從容溫習,或看字體法帖,隨意寫字一 幅,不拘多寡。一、每日定以日出時。上早膳畢出御講 讀,午膳畢還宮。

神宗萬曆二年定春秋講期及日講儀

[編輯]

按《明會典》,「萬曆二年定,春講以二月十二日起,至五 月初二日止;秋講以八月十二日起,至十月初二日 止,不必題請。日講儀,上御文華穿殿,止用講讀官, 內閣學士侍班,不用侍衛侍儀。執事等官侍班,講讀 等官入見,行叩頭禮,東西分立。先讀《四書》,次讀經或 讀史。每本讀十數遍後,講官先講《四書》,次講經或講 史」,務在直說大義明白易曉。講讀後,侍書官侍上習 書畢。各官叩頭退。文華殿賜茶,文華門賜酒飯

皇清

[編輯]

順治九年

[編輯]

《大清會典》:「順治九年,題准春秋各舉經筵一次。大學」、

士、知經筵事、尚書左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學士等官侍班。翰林院官二員進講。候

文華殿工成日舉行

順治十四年

《大清會典》。「順治十四年,議准每年春秋二次舉行經」

筵禮預期。禮部劄欽天監擇日具題內閣、酌定講官員數、題用經書。《講章》令講官撰送內閣改定恭進

《御覽》前期一日、

皇上親祭。

奉先殿、及

先師孔子以

文華殿未成暫於

弘德殿設

孔子位致祭

康熙十年

[編輯]

《大清會典》。「康熙十年二月議准經筵前一日,遣官詣」

孔子廟致祭

是年七月,題准「春秋經筵,暫停告祭。」

康熙二十五年

《大清會典》。康熙二十五年,以

文華殿告成設

孔子神位於

傳心殿經筵。前一日、照例致祭

凡《經筵儀注》。每年春秋二仲月、禮部劄欽天監擇日預行題定講期。其應講經書、及講官職名、由翰林院奏請

欽定、應進講官。滿漢各二員。撰擬講章、繕寫滿漢文

進呈候

欽定後、恭繕正本副本。是日早、內閣滿漢大學士六

部。滿漢尚書、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詹事府、滿漢堂官各一員、俱盛服於

文華殿丹墀侍班。滿漢給事中各一員。滿漢御史

各一員侍儀。禮部鴻臚寺官預設

御前書案、及講官講案。翰林院官將

御覽講章正本、及講官所講副本、預設各案上《四書》

講章在左。《經》講章在右。禮部堂官奏陳設畢。

上常服御。

文華殿陞座。鳴贊官四員兩旁立。贊侍班。各官行

二跪六叩頭禮。畢,各退原班立。鴻臚寺堂官兩旁各一員引各官進殿內,照品級分東西序立,滿講官居左,漢講官居右,科道官於殿內兩旁相向立。鴻臚寺官贊「進講」 ,講官各自原班出,進至講案前,行一跪三叩頭禮。以次進案前立,先講《四書》,次講經書,講畢,退立原班。鴻臚寺堂官引殿內各官出。鳴贊官贊「各官行二跪六叩頭禮畢。」 退立原班。禮部堂官奏《講書》禮畢。

上還宮。翰林院恭

「進正本。」 《講章》、交內監收進。眾官同至

協和門

賜宴畢。鴻臚寺堂官、鳴贊官引各官至

太和門外謝

恩、行一跪三叩頭禮畢。不贊。眾皆退

日講儀

每日講章、滿漢講官分撰翻譯繕寫畢,先期以正本進呈。

《御覽》:「每」日

皇上御

乾清宮陞座。滿漢常川進講官、滿講官一人。漢講

官二人,間用三人,捧副本入,置講案上,行「一跪三叩頭禮。」 畢,兩旁侍立以次詣講案前進講。講畢,各官退。講畢,復行「一跪三叩頭禮。」 康熙十六年停止。

每日進講、或在部院官奏事前。或在奏事後。俱候

旨行。

日講之期。自二月經筵後始、夏至日止。八月經筵後始、冬至日止。或屆期奉

旨「不停講。」

「凡遇大典、及祭祀齋戒日期、俱停進講。」 康熙二十二年

諭「如不親詣行禮。祭日仍講」

每歲終彙寫講章進呈。康熙十七年、

《諭停彙寫》。仍具本奏

考證

經筵部藝文一

[編輯]

《論經筵事》
宋·程顥

[編輯]

臣竊以主居崇高之位,持威福之柄,百官畏攝,莫敢 仰視,萬方承奉,所欲隨得。苟非知道畏義,所養如此, 其惑可知。中常之君,無不驕肆,英明之主,自然滿假, 此自古同患,治亂所繫也。故周公告成王,稱前王之 德,以「寅畏祇懼」為首。從古以來,未有不尊賢畏相而 能成其聖者也。皇帝陛下未親庶政,方專問學,臣以 「為輔養聖德,莫先寅恭,動容周旋,當主於此。歲月積 習,自成聖性。臣竊聞經筵,臣寮侍者皆坐,而講者獨 立,於禮為悖。欲乞今後時令坐講,乃與義理為順,所 以養主上尊儒重道之心。」取進止。

《乞不以假故逐日進講劄子》
朱熹

[編輯]

臣伏見舊制,每遇隻日早晚進講,及至當日或值假 故,即行權罷。又按故事,將來大寒大暑,亦繫罷講月 分。恭聞陛下天性好學,晨夕孜孜,雖處深宮,必不暇 逸。但臣誤蒙選擇,以經入侍,固當日有獻納,以輔聖 志。今乃淹旬累月,不得修其職業,素餐之刺,實不自 安。故嘗面奏,暇日無事,正宜進講。已蒙聖慈,俯賜嘉 納,今已兩日,未見施行。因省昨來所陳,似亦未至詳 悉。今別具奏,欲乞聖明特降睿旨,「今後除朔望旬及 過宮日外,不以寒暑、雙隻月日、諸色假故,並令逐日 早晚進講。內有朝殿日分,伏恐聖躬久坐,不無少勞, 卻乞權住當日早講一次。庶幾藏修遊息,無非典學 之時。聖德日躋,天下幸甚。」取《進止》。

《奎章閣記》
元·虞集

[編輯]

大統既正,海內定一,乃稽古右文,崇德學道。以天曆 二年三月,作奎章之閣,備燕閒之居。將以淵潛遐思, 緝熙典學。乃置學士員,俾頌乎祖宗之成訓,無忘乎 創業之艱難,而守成之不易也。又俾陳夫內聖外王 之道,興亡得失之故,而以自警焉。其為閣也,因便殿 之西廡,擇高明而有容,不加飾乎采。請幫助識別此字。不重勞於土 木,不過啟戶牖以順清燠,樹庋閣以棲圖書而已。至 於器玩之陳,非古製作中法度者,不得在列。其為處 也,跬步戶庭之間,而清嚴邃密,非有朝會、祠享、時巡 之事,幾無一日而不御於斯。於是宰輔有所奏請,宥 密有所圖回,爭臣有所繩糾,侍從有所獻替,以次入 對,從容密勿,蓋終日焉而聲色狗馬、不軌不物者,無 因而至前矣。自古聖明睿知,善於怡心養神,培本浚 源、泛應萬變而不窮者,未有易乎此者也。蓋聞天有 恆運,日月之行不息矣;地有恆勢,水土之載不匱矣。 人君有恆居,則天地民物有所係屬而不易矣。居是 閣也,靜焉而天為一,動焉而天弗違,庶乎有道之福, 以保我子孫黎民於無窮哉。

《經筵賦》
明·于慎行

[編輯]

「皇帝嗣基御宇,奉一德,葉三靈,建皇極,合天中。埽地 肅乎泰畤,圜橋煜乎學宮,橐軒弧於塞障,舞舜戚於 階庭。玉馬金牛,表清明之上瑞;龍庭鮫室,沾覆露之 鴻功。既以光神聖之大統,登三五之遐風,而猶冥搜 乎乾乾翼翼,勤思乎赫赫明明,凝神日中之戒,游心 千古之英。」乃詔司存,命掌故,蒐衢室之遺文,究石渠 之矩度。綜英廟之遺謨,接五宗之高步。馳轅禮法之 場,按轡皇王之路。探蓬觀之圖書,發芸臺之緗素。儒 衣禮席,掄故老之儀形;玉檢琅函,貯將軍之武庫。寶 幄陳乎邇英,法筵肅乎蠖濩。爰宵衣而涖止,蓋輟朝 而展輅。爾乃九衢霧斂,雙闕霞光。萬國會塗山之玉, 百靈侍軒後之堂。翊文戟於高殿,震鐘鼓於巖廊。睹 中天之廣座,方穆穆以垂裳,開閶闔而敷奏,紛籲帝 之琅琅。九賓之儀既序,百官之職孔明。帝慨焉而四 顧,思問道乎總章。遂乃轉金根,響雲蹕,導容容之羽 旗,啟森森之柢梐。徑會極之通門,憩文華之祕室。瑤 芳布乎蘭戺,明月輝乎椒壁。伊彫幾之前陳,睹黻扆 之中出。尚衣陳席,司儀贊揖,元公秉圭,徹侯奉璧。四 輔雍雍,九官秩秩。或插侍中之貂,或列期門之戟,或 聳柱後之冠,或珥殿中之筆,劍珮陸離,冠裳赫奕。莫 不鵠立廣廷,屬耳乎皇王之跡。於是惇誨之傅,博碩 之儒,出夔龍之高列,懷旦說之嘉謨,振赤茇之灼爍。 步金舄而前趨,瞻皇軒而拜手。委長佩之瓊琚,走鳳 掖鼇禁之彥,奉赤文綠字之圖。祕槧芳乎帙氣,柏燻 起乎文廚。於是雞香微動,錦軸輕舒。覈元元之妙義, 闡洋洋之聖謨。既笙簧乎《墳》《典》,亦鼓吹乎圖書。帝驟 王馳,六藝之文郁若;周情孔思,一統之說昭如。若乃 授簡載筆之紀,連雲委閣之儲。或翼翼小心,而鴻名 無斁;或涓涓不塞,而狂瀾競徂。羌一一而「抽衍,冀儆 戒於無虞。」於是天子超然元覽,朗然遐睹,冥探五際, 潛游三古。傾道藝之芳華,憩文章之林府。喟上聖之 遐風,想哲王之高矩。抵舜璧於巖谷,投隋珠於合浦。 朝陳告善之旌,庭設乞言之鼓;運玉燭之光明,視八 埏於庭戶。於是呼中使,命大官,釃桂醑,傳玉盤。哲傅 元老,依幾登筵。鳴玉而下,「鏘鏘珊珊。晞湛露而鴻恩 溥,奏《釣天》而廣樂驩。陋石渠於往籙,展東觀於前編願緝熙之無斁,保隆稱於萬年。」重曰:「於昭維皇,崇至 德兮。鉅典煌煌,猷赫赫兮。措軌堯階,步舜室兮。吹萬 亭毒,登皇極兮。聿駿有聲,與天萬億兮。」

經筵部藝文二

[編輯]

《召赴資政殿聽讀詩義感事》
宋·吳沖卿

[編輯]

雪銷鳷鵲御溝融,燕見殊恩綴上公。晝日乍驚三接 寵,王風獲聽《二南》終。解頭共仰天顏喜,牆面裁容聖 域通。午漏漸長知禹惜,侍臣何術補堯聰。

《次韻吳沖卿召赴資政殿聽讀詩義感事》

[編輯]

王安石

周南麟趾聖人風,未有騶虞繫召公。《雅》《頌》兼陳為四 始,笙歌合奏以三終。討論詔使成書上,休澣恩容著 籍通。牆面豈能知奧義,延陵聽賞自為聰。

《御經筵講大學衍義有感賦此》
明·世宗

[編輯]

帝王所圖治,務學當為先。下作民之主,上乃承之天。 致治貴有本,本端化自平。人君所學者,其序有後前。 正心誠其意,志定必不遷。吾志既能定,理道豈復顛? 身修本心正,家國治同然。國治乃昭明,萬邦斯協焉。 於變《帝堯典》,思齊《文王》篇。「萬國修身始,朕念方拳拳。」

《奉命充經筵講官》
黃佐

[編輯]

「春風環珮集群仙,回首瀛洲二十年。院柳綠垂鸞駕 外,宮花紅入鳳池邊。曉承綸綍開經幄,夕佩蘭英拱 御筵。青鎮赤墀聊復爾,璇題珍館故依然。三階瑞氣 躔黃道,六籍榮光出翠川。祖武直從高帝始,人文還 羨孝皇前。坐臨北斗霑堯酒,簾卷南薰協舜絃。長樂 賜來霞錦艷,上林擎出露桃鮮。賡歌正值光華旦,下」 拜同瞻咫尺天。遙望帝城珠樹裡,金華涼月夜涓涓。

《經筵進講》
楊慎

[編輯]

延英別殿倚平臺,問道恭承步輦來。講席平依丹地 轉,經函近對御筵開。凝旒睟穆聞天語,委佩從容列 上台。聖學方隆恩禮茂,儒臣長此奉康哉。

《八月二日經筵紀事》
前人

[編輯]

「經帷當日表,講殿直天中。鵷鷺隨多士,貂蟬列上公。 墀聲分噦噦,櫺影辨曈曈。湛露晞蘭省,卿雲爛桂宮。 蟻浮仙酒綠,鶴翥錫袍紅。晉晝延三接,堯旻達四聰。 衣香芬玉藻,履跡印璇穹。觀《易》三陽泰,陳詩萬國同。 寵高梁授簡,恩邁漢臨雍。奎聚占乾象,研書識帝鴻。 羽陵無蝕蠹,元閣謝雕蟲。瑩德同金礪,溫規借玉攻。」 扆瞻休氣近,鐘叩德音隆。卷帙叨從事,簪裾儼在躬。 涓塵何補助,海岳自深崇。敢詫桓榮力,還歌「《吉甫》風。」

經筵部紀事

[編輯]

《類要》:肅宗詔丁鴻與廣平王及諸儒論定五經同異 於北宮白虎觀,帝親稱制臨決。鴻以才高,論難最明, 諸儒稱之,帝數嘆美,時人嘆曰:「天下無雙,丁孝公 山堂肆考。」東漢劉寬,靈帝初拜大中大夫,侍講光華 殿,賜衣一襲。

唐《職林》馬懷素元宗時與褚無量同為侍讀更番入 宮中。每晏見帝自迎送,待以師臣禮。

《集賢註記》。「開元十九年三月。命學士陳希烈、王迴質、 康子元、馮朝隱於三殿侍講。先是」講《周易》畢。子元等 各蒙錫賚。

《職官分紀》:仁宗命侍臣講《毛詩》,諫官余靖疏曰:「天子 之學,與臣下不同,惟當撮全經之樞要,復先王之軌 範,簡而不煩,為得其術。」

《職略》:仁宗嘗語近臣,以方親庶政,聽斷之暇,欲召名 儒講習經典。宰臣馮極等曰:「今春降詔,每於雙日講 讀,以當奉行前詔故也。」

《言行錄》:「程伊川在經筵,當進講,必宿齋豫戒,潛思存 誠,以感動上心。」又云:「哲宗幼沖,正叔以師道自居,每 侍上講,色甚莊,繼以諷諫,上畏之。正叔曰:『吾以布衣 為上師傅,其敢不自重。一日講讀罷,未退,上忽起憑 檻折柳枝,伊川進曰:『方春發生,不可無故摧折』。文潞 公與呂、范諸公入侍經筵,聞伊川講說,相與嘆曰:『真 侍講也』』!」

《系年錄》:淳熙七年,講筵,讀《三朝寶訓》終篇,史浩奏曰: 「陛下雙日御前後殿,與宰執裁決,又引臣寮班對,日

旰方罷。隻日又御講筵,依故事讀數百言,恐勞聖躬
考證
上曰:「朕樂聞謨訓,雖隻日休暇,亦當特坐。」自是,講讀,

上必注目傾耳,率漏下十刻方罷。

《元史黃縉傳》:「溍兼經筵官,執經進講者三十有二。帝 嘉其忠,數出金織紋段賜之。」

《亦憐真班傳》:「真班以御史大夫知經筵事,經筵進講, 必詳必慎,故每讀譯文,必被嘉納。」

《長安客話》:「景泰初,始開經筵,每講畢,命中官布金錢 於地,令講官拾之,以為恩典。時高轂年六十餘,俯仰 不便,無所得一。講官忘其氏名,常拾以遺之。」

《名山藏楊守陳傳》:「孝宗即位,守陳以大經筵禮法峻 整,早朝侍衛森嚴,上難盡群下之情,習國家之務,疏 請經筵之外,更開小經筵以講學;早朝之外,更御午 朝以聽政。小經筵則擇端介博雅之儒,侍班進講。偶 或未明,輒賜請問,若復有疑,更加詳詰。講官或吶,則 侍班諸臣代之覆解詳釋,以待聖心洞悟。陛下退朝, 又當常御文華後殿或前殿,以養心窮理,裁決庶政。 凡經史諸書以及祖宗典訓、百官奏覆,皆當聚之殿 後。日輪內閣大臣一員、講官二員,使居前殿右廂。陛 下若有疑難,或錄示之,或召使對,上嘉納之。」

《大政紀》:弘治元年三月十二日,初開經筵,賜講官程 敏政等宴,及白金、寶鈔有差。十三日,文華殿早進讀 《尚書》《孟子》,及午進讀《大學衍義》。自後以為常。講畢賜 茶,上皆呼「先生」而不名。

正德元年三月,大學士劉健等請上御經筵,賜健等 冠帶、衣履。

《昭代典則》:正德二年春,上御經筵講書。故事:講解書 義畢,必獻規諫之語。是日詹事楊廷和、學士劉忠直 講。既罷,上謂劉瑾曰:「經筵講書耳,何書外添出許多 說話?」瑾與廷和等皆舊東宮官,奏曰:「此二人當打發 南京去。」陞二人南京侍郎。是時南京無缺,皆添註之, 雖若遠之,實陞之也。

名山藏《陸深傳》:「嘉靖七年,深為國子祭酒,充經筵講 官。故事,經筵直講先送講章,內閣詳定,乃以講讀。深 直講,其章為內閣桂萼所改。講罷,面奏講義不洽,非 臣舊撰,請後毋送內閣改定。當深奏時,鴻臚官方贊 行禮,上不悉聞,命深退。深退,上疏請罪。上始知之,曰: 『此故事也,汝有所見,則別奏聞』。萼因奏上深所撰講」 章。上曰:「講章進自內閣,方始明暢,不然保無不雅馴。」 自後如舊。深上言:「臣遭聖明,備員講讀,昨因講義未 洽,經筵面奏,臣敢為此上恃堯舜。彼時威嚴之下,未 盡愚衷,先行犯禮,退疏待罪,方將具論,所以不意溫 旨再蒙,是陛下不責臣罪,誘臣復言也。臣謹按:經筵 一事,輔養君德,乃其首務。臣等磨勵亦復不少。夫天 威咫尺,臣子儼然拜起,布義陳詞,若自反身心,一無 所有,豈不汗媿?故必勉加省察修踐之功,而後可收 交孚感格之實。」臣之愚意,以為講章必出講臣之手, 所送內閣改定,不過略去其粗疏鄙野之詞,加以溫 潤之氣,以具告君之體,以麗澤儒臣之心。若盡出內 閣之意,而講官不過口宣之,此於感孚甚遠。以此進 於君父之前,是不誠也。臣意欲乞聖明容臣等各陳 所見,自訓詁演釋而外,於凡天下之大政事、大利弊, 皆得依經比義,條列敷奏。庶幾九卿百司有行之而 不能久,給事中御史有知之而不敢言,司府州縣有 負之而不能達者,皆得以次上聞,則聖總日啟,聖學 日邃,「臣等亦藉以進修,而內閣又因以考臣等之造 詣。臣誠愚戇,欲因事納忠,以佐維新之治。倘蒙聖明 垂察,臣之報效方自今日。」上曰:「陸深誇詐敢欺,即其 疏首獻諛,夫豈臣讜?」且覽其《初進講章》,數語亦謬。吏 部參究以聞。吏部參深不敬,當罪。詔降一級,調外任, 謫延平府同知。

經筵部雜錄

[編輯]

《唐制詞》云:「路隨祗事,穆宗侍講內殿,敷堯舜之大典, 暢周孔之遺風,雅言玉音,奧義冰釋。」

《玉海》:王吉曰:「廣廈之下,細旃之上,明師居前,勸誦在 後。上論唐虞之際,下及殷周之盛,考仁聖之風,習治 國之道,訢訢焉發憤忘食,日新厥德。」

天禧舊制:侍臣皆賜坐,講者別坐而聽。乾興後,侍臣 先賜茶畢,徹席,立講畢,復坐,賜湯。侍讀無所職,但侍 立而已。自宋綬、夏竦侍讀,始令日讀《唐書》一傳,又讀 《正說》。講日,帝親書古賢詩或經書要言一二紙。 《續文獻通考》:經筵之設,將以講明正學,培養君德。所 謂經筵侍講,與今翰林侍講、侍讀名同而實異。自漢、 唐以來,人君聽講經史者多。至唐穆宗,召韋處厚、路 隨為侍讀,命講書。至宋,司馬光、程頤常充是選。此即 經筵侍講、崇政殿說書也。

《穀城山房筆麈》:「經筵正講在文華前殿,日講在殿後 穿廊,正字在後殿東閣,設一幄次,又東一室,乃上所 游息處。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