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考工典/第041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經濟彙編 考工典 第四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四十一卷
經濟彙編 考工典 第四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考工典

 第四十一卷目錄

 宮殿部彙考三

  唐高祖武德七則 又一則 太宗貞觀九則 又一則 高宗永徽一則 顯慶三則

  龍朔二則 麟德一則 咸享一則 上元一則 調露一則 永淳一則 弘道一則 又

  一則 武后天授一則 久視一則 長安三則 又一則 中宗一則 元宗開元六則

  天寶五則 又一則 肅宗至德二則 代宗永泰一則 德宗貞元四則 憲宗元和五則

   又一則 敬宗寶曆二則 文宗太和二則 又一則 武宗會昌三則 宣宗大中二則

   懿宗一則 昭宗光化一則 哀帝天祐一則

  後梁太祖開平二則

  後唐莊宗同光二則 明宗長興一則

  後晉高祖天福四則

  後周太祖廣順一則 恭帝顯德一則

考工典第四十一卷

宮殿部彙考三

[編輯]

[編輯]

高祖武德元年改建太極殿桃源宮以武功舊宅為武功宮

[編輯]

按《唐書高祖本紀》:「元年五月甲子,即皇帝位於太極 殿。」

本隋之大興殿,今以帝即位,改為太極殿。

按《地理志》,「皇城長千九百一十五步,廣千二百步。宮 城在北,長千四百四十步,廣九百六十步,周四千八 百六十步,其崇三丈有半。龍朔後,皇帝常居大明宮, 乃謂之西內。神龍元年曰太極宮。」陝州靈寶縣有桃 源宮,武德元年置。 按《禮志》,「大祭祀致齋太極殿。蕃 國主來朝,皇」帝親征,皇帝、皇太子加元服,皇帝納後, 皇太子納妃,皇帝元正、冬至受群臣朝賀,臨軒冊皇 太子,皆設御幄於太極殿。皇帝藉田還,明日,班勞酒 於太極殿。

按《六典》,「宮城在皇城之北。南面三門,中曰承天,東曰 長樂,西曰永安。若元正冬至大陳設宴會,赦過宥罪, 除舊布新,受萬國之朝貢,四夷之賓客,則御承天門 以聽政。其北門曰太極門,其內曰太極殿,朔望則坐 而視朝焉。次北曰朱明門,左曰虔化門,右曰肅章門。 肅章之西曰暉政門,虔化之東曰武德西門,其內有」 武德殿、延恩殿又北曰兩儀門,其內曰兩儀殿,常日 聽朝而視事焉。兩儀殿之東曰萬春殿,西曰千秋殿。 兩儀之左曰獻春門,右曰宜秋門。《宜秋》之右曰百福 門,其內曰百福殿。百福之西曰承慶門,內曰承慶殿。 獻春之左曰立政門,其內曰立政殿。立政之東曰大 吉門,其內曰大吉殿。兩儀之北曰甘露門,其內曰甘 露殿;左曰神龍門,其內曰神龍殿;右曰安仁門,其內 曰安仁殿。又有興仁、《宣猷》《崇明》《昭訓》《昭德》《安禮》《正禮》 《宣光》《通福》《光昭》《嘉猷》《華光》《暉儀》《壽安》《綏福》等門,《薰風》 《就日》《翔鳳》《咸池》《臨照》《望仙》《鶴羽》《乘龍》等殿,《凌煙》《翔鳳》 等閣。

按《舊史》,正門曰「承天」,正殿曰「太極」,太極之後殿曰「兩 儀」,內則殿亭館三十六所,凝暉、凌煙閣在焉。

按《會要》,「武德元年五月二十一日,以隋大興殿為太 極殿,昭陽門為順天門。神龍元年二月,改為承天門。 景雲元年十月,以京大內為太極宮。」

按《長安志》:「當正殿曰承天門,內即朝堂,東有肺石,西 有登聞鼓。門下省在左延明門東南,中書省在右延 明門西南,洪文館在門下省東,史館在門下省西內。 乾化之東曰武德西門,其內則武德殿在甘露殿之 東。」

按《雍錄》,由承天門南至朱雀門北,是為宮城之內。 按《兩京記》,武德在西內乾化門東北,百福殿在太極 宮中,公主院西,承慶殿又在百福殿西。

武德四年十二月。使行臺僕射屈突通焚乾元殿應 天門紫微觀。

按:《唐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云云。

武德五年。作「弘義宮。」

按《唐書高祖本紀》云云。 按《地理志》。「長安有大安宮。 本弘義後更名。」

按《會要》,武德五年七月五日,營弘義宮。初,秦王居宮 中承乾殿,高祖以秦王有克定天下之功,建弘義宮 以居之。至九年七月,高祖以弘義宮有山林勝景,雅 好之。貞觀三年四月,乃徙居之,改為大安宮。二十三 日,太宗正位於太極殿。六年,監察御史馬周上疏曰: 「伏見大安宮在城之西,其牆宇門闕之制,方之紫微, 尚為卑小。東宮皇太子居之,而在內;《大安》至尊居之 反在外。願雉堞門觀,務從高顯,以稱萬方之望,則大 孝昭矣武德六年四月,以故第為通義宮。十二月,以奉義監 為龍躍宮,以武功宅為慶善宮。

按《唐書高祖本紀》云云。 按《地理志》,高陵西四十里 有龍躍宮,武德六年高祖以舊第置,德宗以為修真 觀。有古白渠,寶曆元年,令劉仁師請更水道,渠成名 曰劉公堰,曰彭城。武功縣太一山南十八里有慶善 宮,臨渭水。武德元年,高祖以舊第置宮,後廢為慈德 寺。

按《會要》,武德六年四月十四日,幸龍潛舊宅,改為通 義宮,置酒高會。詔曰:「爰擇良辰,言遵邑里,禮同過沛, 事等歸譙,故老咸臻,族姻斯會,肅恭薦享,感慶兼集。」

又按。「武德元年十月十八日。以武功舊宅為武功。」

宮。六年十二月九日。改為「慶善宮。」

按《慶善宮記》:唐高祖神堯皇帝,膺上天之正命,仗旗 建號,是承隋作民主,天下既定,作都長安,屬邑武功 之南,故第存焉。迺即位之元年,詔以為武功宮。六年 十二月庚戌,錫名慶善。明年十月,親臨幸焉。

按:《冊府元龜》:「武德六年十二月,以奉義監為龍躍宮, 帝龍潛時莊舍也。」

武德七年五月丙戌,作「仁智宮。」

按《唐書高祖本紀》云云。 按《地理志》。坊州宜君縣有 仁智宮。武德七年置。

武德八年四月,作「太和宮。」

按《唐書高祖本紀》,「八年四月甲申,如鄠,獵於甘谷,作 太和宮。丙戌至自鄠。」「六月甲子如太和宮。七月丙午 至自太和宮。」 按《地理志》,長安南五十里太和谷有 太和宮,武德八年置,貞觀十年廢。

武德九年六月。改東宮弘禮嘉福等門為光宣門 按《唐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云云。

高祖時史傳尚有興德宮及顯德含章二殿

[編輯]

按《唐書太宗本紀》。武德九年八月甲子。即位於東宮 之顯德殿。 按《地理志》。同州馮翊南三十二里有興 德宮。高祖將趨長安所次。

按《實錄》,「高祖武德三年四月壬戌,秦王平并州,復故 土,帝大悅,置酒含章殿,宴群臣,賜御府繒綵。」

太宗貞觀四年六月發卒治洛陽宮

[編輯]

按《唐書太宗本紀》云云, 按《地理志》:「東都隋置,武德 四年廢,貞觀六年號洛陽宮,顯慶二年曰東都,光宅 元年曰神都,神龍元年復曰東都,天寶元年曰東京, 上元二年罷京,肅宗元年復為東都。皇城長千八百 一十七步,廣千三百七十八步,周四千九百三十步, 其崇三丈七尺,曲折以象南宮垣,名曰太微城。宮城 在」皇城北,長千六百二十步,廣八百有五步,周四千 九百二十一步,其崇四丈八尺,以象北辰藩衛,名曰 「紫微城」,武后號「太初宮。」都城前直伊闕,後據邙山,左 瀍右澗,洛水貫其中,以象河漢。東西五千六百一十 步,南北五千四百七十步,西連苑北,自東城而東,二 千五百四十步,周二萬五千五十步,其崇丈有八尺, 武后號曰「金城。」

按《六典》,「皇宮在皇城之北,東西四里,南北二里,周回 十三里。南面三門,中曰應天,左曰興教,右曰光政。應 天門、端門若西京承天門。其內曰乾元門若太極門。 東西廊有左右延福門,興教之內曰會昌、章善,光政 之內曰廣運、明福,乾元之左曰萬春,右曰千秋。其內 曰乾元殿,即明堂也,證聖元年所造。上圓下方,八窗」 四闥,高三百尺。殿之左曰春暉門,右曰秋景門,北曰 燭龍門。明福之東曰武成門,其內曰武成殿。明福之 西曰崇賢門,其內曰集賢殿。武成之北曰長壽殿,集 賢之北曰仙居殿,東曰億歲殿,又東曰周明殿。「西北 出曰洛城西門,其內曰德昌殿。北曰儀鸞殿。南出曰 延慶門,又南曰韶暉門。西南曰洛城」南門,其內曰「洛 城殿」,又北曰「飲羽殿。」洛城南門之西有「麗景夾城」,自 此潛通於上陽矣。

按《唐書姜確傳》:「確為少匠,護作九成洛陽宮,以幹力 稱。」

貞觀五年。置「九成宮。」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地理志》,麟遊縣西五里 有九成宮,本隋仁壽宮,義寧元年廢,貞觀五年復置, 更名。 按《姜確傳》,確貞觀中為少匠護作九成宮, 貞觀八年建大明宮。

按《唐書太宗本紀》,八年十月作永安宮。 按《地理志》, 大明宮在禁苑東南,西接宮城之東北隅,長千八百 步,廣千八十步,曰東內。本永安宮,貞觀八年置,九年 曰大明宮,以備太上皇清暑,百官獻貲以助役。 按《六典》,「大明宮在禁苑之東南,西接宮城之東北隅, 南面五門,正南曰丹鳳門,東曰望仙門,次曰延政門, 西曰建福門,次曰興安門,南當皇城之啟夏門」,舊京 城禁苑之北門,開皇三年開,餘四門與宮同置丹鳳 門內正殿曰含元殿,殿即龍首山之東趾也。階上高 於平地四十餘尺,南去丹鳳門四百餘步,東西廣五百步,元正冬至,於此聽朝也。夾殿兩閣,左曰翔鸞閣, 右曰棲鳳閣,與殿飛廊相接。夾殿東有通乾門,西有 觀象門,閣下即朝堂肺石、登聞鼓,如承天之制。其北 曰宣政門。門外東廊曰齊德門,西廊曰興禮門,內曰 宣政殿。宣政左右有中書、門下二省,弘文、史一館。殿 前東廊曰日華門,門東門下省。省東南北街,南直含 耀門,出昭訓門。宣政殿前西廊曰月華門,門西中書 省。省西南、北街,南直昭慶門,「出光範門。」宣政之左曰 東上閣,右曰西上閣,次西曰延英門。其內之左曰延 英殿,右曰含象殿。宣政北曰紫宸門,其內紫宸殿。殿 之南面:紫宸門左曰崇明門,右曰光順門。殿之東曰 左銀臺門,西曰右銀臺門,次北曰九仙門。殿之北面 曰元武門,左曰銀漢門,右曰青霄門。其內又有麟德、 凝霜、承歡、長安、仙居、拾翠、碧羽、金鑾、蓬萊、含涼、珠境、 三清、含冰、水香、「紫蘭等殿」,元武、明義、「大角等觀」,鬱儀、 結鄰、承雲、修文等閣也。

按《兩京記》:大明宮紫宸殿北曰蓬萊殿,其西曰還周 殿,還周西北曰金鑾殿,長安殿在金鑾殿西南。蓬萊 殿西隴首山支隴起平地,上有殿,名金鑾殿,殿旁坡 名金鑾坡。《翰林故事》:「置學士院,後又置東學士院於 金鑾坡。」金鑾西南曰長安殿,長安北曰仙居殿,仙居 西北曰麟德殿,此殿三面,故以三殿名。東南、西南有 閣,東西有樓,內宴多於此。大福殿在三殿北,拾翠殿 在大福殿東南。

按《玉海》,三殿者,麟德殿也。一殿而有三面,故名亦曰 三院。結鄰鬱儀樓,即三殿之東、西廊也。《兩京新記》:西 京大明宮中有麟德殿,三面,元宗與諸王近,內臣宴, 多於此殿。大明宮有紫宸殿,在宣政殿北,即內衙正 殿。貞觀五年正月,詔諫官隨中書門下及京官入閤。 大明宮有溫室殿。

「延英,實在東內。貞觀八年,置永安宮,明年曰大明宮。龍朔二年,始大興葺,曰蓬萊宮。」四月辛巳,宮成。獨是殿經始,史缺歲月。《會要》:「上元二年七月甲辰,延英殿御坐梁上生玉芝。」按《五行志》,係肅宗之上元。韋述《兩京記》,成於開元十年,不書是殿。至二十六年,《六典》書成,歷歷如見。然則創於開元中歟?按《六典、會要》,延英在西上閤之西,而李庾賦乃曰「左閤當辰」,誤矣。《會要》,穆宗元和十五年二月庚辰,詔於西上閤西廊右畔開便門,以通宰臣。自閤中赴延英路,則不在紫宸殿東矣。初有大明,即有是殿,召對大臣則始於代宗。 一云:延英殿在大明宮東,上元以來,置宰相,欲論事,天子欲咨度,皆非時召對,旁無侍衛,人得盡言相對。有思政殿,元和中建。《通典》:「唐自上元以來,置延英,在上閤之東。故李庾賦云:『東則左閤當辰,延英耽耽』。」《唐六典》云:「『在上閤之西』,誤也。」愚謂《六典會要》可信,豈不愈於李庾?

貞觀十一年正月。作「飛仙宮。」

按:《唐書太宗本紀》云云。

貞觀十四年八月,作「襄城宮。」

按《唐書太宗本紀》云云, 按《地理志》,臨汝有清暑宮, 在鳴皋山南,貞觀中置。 按《閻立德傳》,「太宗幸洛陽, 詔立德按爽塏建離宮清暑,乃度地汝州西山,控汝 水,睨廣成澤,號襄城宮,役凡百九十萬,雜費稱是。宮 成,煩燠不可居。十五年三月九日,帝廢之,以賜百姓。 貞觀十八年,置溫泉宮。」

按《唐書太宗本紀》,「十八年春正月庚子,如鄠。壬寅幸 溫湯。 按《地理志》:昭應本新豐,垂拱二年曰慶山,神 龍元年復故名,有宮在驪山下,貞觀十八年置,咸亨 二年始名溫泉宮,天寶元年,更驪山曰會昌山,三載 以縣去宮遠,析新豐、萬年置會昌縣,更溫泉曰華清, 治湯井為池,環山列宮室,又築羅城,置百司及十宅。」 按《玉海》:溫湯在臨潼縣南一百五十步,驪山西北。《十 道志》曰:「貞觀十八年詔閻立德建溫泉宮,太宗臨幸 製碑。」咸亨三年名溫泉宮。

貞觀二十年,大營北闕,制「顯道門觀。」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十月,司空房元齡及將作大匠閻立德 大營北闕,制顯道門觀並成。」

貞觀二十一年四月。作翠微宮。七月作玉華宮 按《唐書太宗本紀》云云。 按《地理志》。二十一年。復置 翠微宮。籠山為苑。元和中以為翠微寺。玉華宮在坊 州宜君縣北四里。貞觀二十年置。永徽二年廢為玉 華寺。

按《會要》,武德八年四月二十一日,造太和宮於終南 山,貞觀十年廢。二十一年四月九日,公卿上言,「請修 廢太和宮,厥地清涼,可以清暑。」詔從之。遣將作大匠 閻立德,於壞順陽王第取材瓦以建之。包山為苑,自 裁木至設幄,九日畢工,因改為翠微宮。正門北開曰 雲霞門。視朝殿名翠微殿,寢殿名含風殿,並為皇太 子建別宮去臺連延里餘。正門西開,名金華門,內殿名喜安殿。玉華宮正門曰南風門,殿曰玉華,皇太子 所居;南風門東正門曰嘉禮門,殿名暉和殿。正殿瓦 覆,餘皆葺之以茅,意在清潔,務從儉約。二十二年四 月二十四日,太宗以頻造離宮,終費人力,謂侍從曰: 「唐堯茅茨不翦,以為盛德,不知堯時無瓦,瓦蓋桀紂 為之。今朕架采椽於椒風之日,立茅茨於有瓦之時, 將為節儉,自當不謝。古者惜宮室之廣大,役人工,以 此再思,不能無愧。」其月,徐充容上疏諫。二十三年,御 製《玉華宮銘》,詔令皇太子以下皆和。

按《冊府元龜》,二十一年,復置翠微宮,籠山為苑,自初 裁至於設幄,九日而罷功,因改名翠微宮。正門北開, 謂之雲霞門,視朝殿名翠微殿,其寢殿名含風殿,並 為皇太子構別宮,去臺連延里餘。正門西開,名金華 門,內殿名喜安殿。七月,建玉華宮於方州宜君縣之 鳳凰谷。帝手詔曰:「朕聞上代無為簷茅而砌土,中季」 華用檻玉而臺瓊,燥濕之致雖同,奢儉之情則異。朕 承皇王之緒,執造化之綱,包萬類於心端,圖八紘於 目際,夷夏一軌,區宇大同。雖則德有劣於難名,道方 參於至義。若乃制服垂裳之後,服牛羈馬之君,弦弧 剡矢之奇,運車浮舟之智,濟時為美,功亦大焉。至若 浩浩九齡,炎炎七載,融山坼地,滔天襄陵,生人之艱, 勞亦極矣。彼數德者,功莫高乎吞狄;此兩災者,勞又 甚乎裁宮。今雖菲食卑宮,有慚於曩哲;安人濟難,不 恧於前賢。然而人皆輕見重聞,貴耳賤目。德雖微也, 以其古而為大;功雖巨也,以其今而成小。不亦謬哉! 每流鑑於前經,嘗披懷而自勖,思所以收驕閉逸,卷 慾除華。而頃年已來,「憂勞煩結,暨至茲歲,風疾彌時。」 嗟乎!濟世之威,患攢躬而靡制;迴天之力,痛沈已而 難移。重以景熾流金,風湯溽暑,邅迴幾度,旭暮增勞, 俯仰巖廊,寢興添弊,唯冀廓景延涼,蕩茲虛惙。近因 群下之志,南營翠微,本絕丹青之工,纔假林泉之勢。 峰居隘乎蚊睫,山逕險乎焦原。雖一己之可娛,念百 僚之「有倦。所以載懷爽塏,爰制玉華,故遵意於樸厚, 本無情於壯麗。尺版尺築,皆悉折庸;寸作寸功,故非 虛役。」猶恐遐邇乖聽,方輿怨咨,非其樂勞人而竭力, 好峻宇而雕牆,但以養性全生,不獨在私在己。怡神 祈壽,良以為國為人。比者屢有徵行,非無疲頓。前歲 問罪遼左,去秋巡幸靈州,皆以剪害除凶,懷柔服叛, 豈欲矜轍跡,騁盤遊而已哉!今復土木頻興,營繕屢 動,永言思此,深念人勞,一則以為慚,一則以為愧。何 則?匈奴為患,自古弊之。「十月防秋,人血丹於水脈;千 里轉戰,漢骨皓於塞垣。」當此之疲,人不堪命,尚興《未 央》之役,猶起甘泉之功。今則毳幕穹廬,取為郡縣;天 山瀚海,分為苑池,去既往「之長勞,成將來之永逸。譬 迴一年之役,創此新宮,想志士哲人不以為言也。布 告黎庶,明此意焉。」宮既成,正門謂之南風門。殿覆瓦, 餘皆葺之以茅。帝以意在清涼,務從儉約。匠人以為 層巖峻谷,元覽遐長,於是疏泉抗殿,包山通苑,皇太 子所居。南風門之東,正門謂之嘉禮門,殿名暉和殿。 其官曹寺署,並在創立微事營造庶物,亦擾市取供。 而折番和雇之費,以巨億計矣。

貞觀二十二年。起「紫微殿。」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二十二年七月。帝遊幸。敕奉御王孝積。於顯 道門內起紫微殿十三間。文甓重基。高敞宏壯。帝見 之甚悅。」

太宗時史傳所紀尚有東宮西宮昭仁宮及麗正臨華宣明披香戢武齊政武成芳蘭文思天成嘉壽諸殿

[編輯]

按《舊紀》,「高宗於貞觀二年六月十三日生於東宮之 麗正殿。」

按《會要》,「貞觀二年八月,上日視膳西宮,公卿奏以宮 中卑濕,請立一閣。上恐所費過露臺,不許。」

按《唐書魏證傳》:「太宗幸洛,次昭仁宮。」

按《實錄》,「貞觀四年十二月乙未,誕皇太子,宴三品已 上於臨華殿。」

按《玉海》,「太宗又創宣明射殿。」

按《唐書蘇世長傳》:「貞觀六年,世長侍宴披香殿。」

殿在慶善宮。

按《實錄》,「太宗與公卿謁太上皇於戢武殿,置酒為歡, 乙夜方散,賜帛有差。」

按《通鑑》。「貞觀十三年七月庚戌。李思摩為泥孰俟利 苾可汗。上御齊政殿餞之。」

按《舊紀》,「貞觀十五年五月壬申,并州僧、道、老人請幸 大原,於武成殿賜宴,相與道舊以為樂。」

按《通鑑》:「貞觀二十年十二月庚辰,回紇等酋長來朝, 賜宴芳蘭殿。」

按《唐書房元齡傳》:「太宗命元齡等撰《文思博要》一千 三百卷。」

按《通鑑》,「貞觀二十一年正月丙申,御天成殿,陳十部 樂按《唐書賀魯傳》:「貞觀二十二年,賀魯內屬,宴嘉壽殿, 厚賜予,解衣衣之。」

高宗永徽三年造新殿成

[編輯]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地理志》,「九成宮,永徽二 年曰萬年宮,乾封二年復曰九成宮,周垣千八百步, 並置禁苑及府庫官寺等。」

按《會要》,永徽二年九月八日,改九成宮為萬年宮。乾 封二年二月十日,復為九成宮。三年四月,將作大匠 閻立德造新殿成,移仗御之,謂侍臣曰:「朕性不宜熱, 所司頻奏請造此殿,既作之後,深懼人勞。今暑熱,朕 在屋下,尚有流汗,匠人暴露,事亦可憫。所以不令精 妙者,意祇避炎暑耳。」長孫無忌曰:「聖心每以恤民為 念。天德如此,臣等不勝幸甚。」五年三月,幸萬年宮。上 謂太尉無忌曰:「此宮非直涼冷,且去京不遠。朕離此 十年,屋宇無多損壞。昨者不易,一椽一瓦,便已可安。」 乃親製《萬年宮銘》並序七百餘字。群臣請刻石於永 光門,詔從之。

顯慶元年敕修東都乾元殿改弘教殿為崇教殿

[編輯]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元年,敕「司農少卿田仁汪因事東都舊 殿餘址,修乾元殿,高一百二十尺,東西三百四十五 尺,南北一百七十六尺。」六月,改東宮弘教殿為「崇教 殿。」

顯慶三年改置瓊岳宮、金城宮及蘭昌、連昌諸宮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地理志》,華陰西十八里 有瓊岳宮,故隋華陰宮,顯慶三年更名。東十三里有 隋金城宮,武德三年廢,顯慶三年復置。河南福昌縣 西十七里有蘭昌宮,故隋福昌宮,顯慶三年復置。壽 安縣西一十九里有連昌宮,顯慶三年置。永寧縣西 五里有綺岫宮,西二十三里有蘭峰宮,皆顯慶三年 置。陝州峽石縣有繡嶺宮,顯慶三年置。

按《山堂肆考》:「綺岫宮在東都永寧縣西五里,唐顯慶 三年置。繡嶺宮在陝州城南朱家原,唐顯慶年置。 顯慶五年作八關宮,及改賓躍、宣耀二門。」

按:《唐書高宗本紀》:「五年五月辛丑,作八關宮。」

按《會要》,「顯慶五年四月八日,於東都苑內造八關涼 宮,五月二十日改為合璧宮。」

按:《冊府元龜》「九月改東明門為賓躍門」,「西明門」為「宣 耀門。」

龍朔二年四月作蓬萊宮

[編輯]

按:《唐書高宗本紀》云云。

按《冊府元龜》「二年六月,帝染風痹,以宮內湫濕,乃修 舊大明宮,改名蓬萊宮。」北據高原,南望爽塏。是年置 正門曰丹鳳,正殿曰含元,含元殿之後曰宣政,宣政 左右有中書、門下二省,弘文史二館。

龍朔三年二月蓬萊宮含元殿成。

按《唐書高宗本紀》,三年二月,減百官一月俸,賦雍、同 等十五州民錢,以作蓬萊宮。 按《五行志》,貞元四年 正月庚戌朔,德宗御含元殿受朝賀。含元路寢,大朝 會之所御也。

按《會要》,龍朔三年四月二十二日,移仗就蓬萊宮新 作含元殿,始御紫宸殿聽政,百官奉賀。長安元年十 二月一日,改為大明殿。神龍元年二月,復為含元。 按《六典》,丹鳳門內正殿曰含元殿。

元正冬至,於此聽朝。

按《兩京記》,含元殿左右有砌道盤上,謂之龍尾道,殿 陛上高於平地四十餘丈,南去丹鳳門四百步。大明 宮含元殿後有宣政殿,即正衙殿也,朔朢大冊拜則 御之。

按《劇談錄》:「含元殿左右立棲鳳、翔鸞二閣,龍尾道出 於閣前。殿去南門五里,元會來朝者,仰瞻玉座,如在 霄漢。」

按《冊府元龜》:「三年二月,稅延、雍、同、岐、豳、華、寧、鄜、坊、涇、虢、 絳、晉、蒲、慶等州率口錢修蓬萊宮,又減京官一月俸, 助修蓬萊宮。四月,移仗就蓬萊宮。是月,始御紫宸殿 聽政,百寮奉賀。」

按《玉海。長安志》。「文宗於浴堂門對鄭絪。」

於浴堂殿《對學士》,在大明宮蓬萊殿東。

按:《六典》無此殿。元稹《承旨廳壁記》曰:「乘輿奉郊廟,則 承旨得乘廐馬,自浴殿由內朝以從。」按內朝者,紫宸 殿也,疑在紫宸殿東。

殿《在蓬萊殿》東,即與「紫宸殿」相屬。

麟德二年東都乾元殿則天門並成

[編輯]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二年二月,東都造乾元殿成。所司奏「乾 元殿成,其應天門先亦焚之。及是亦成為則天門。」

神龍元年三月十一日,避元天后號,改為「應天門。」景隆元年七月,避中宗號,改為「神龍門。」開元初。又為「應天門。」

咸亨元年改蓬萊宮為含元宮

[編輯]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云云。

長安元年十一月。又改為大明宮,十二月,改為大明殿。神龍元年二月,復改為含元殿。

上元二年置上陽宮

[編輯]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地理志》,上陽宮在東都 禁苑之東,東接皇城之西南,上元中置,高宗之季,常 居以聽政。 按《韋弘機傳》,高宗嘗言,「兩都我東西宅, 然因隋宮室日仆不全,將更作,奈財用何?」弘機言:「臣 任司農十年,省常費二十萬緡,以治宮室,可不勞而 成。」帝大悅,詔兼將作少府二官督營繕。初,造宿羽、高 山等宮,徙洛中橋於長夏門,廢利涉橋,人便之。天子 乃登洛北絕岸,延眺良久,歎其美,詔即其地營宮,所 謂「上陽」者。

按《六典》,「上陽宮在皇城之西南。東面二門,南曰提象 門,北曰星躔門。提象門內曰觀風門,南曰浴日樓,北 曰七寶閣,其內曰觀風殿,其西則有西上陽宮。北曰 化成院,西南曰甘露殿,殿東雙曜亭,又西曰麟趾殿, 東曰神和亭,西曰洞元堂。觀風之西曰本支院,又西 曰麗春殿,殿東曰含蓮亭,西曰芙蓉亭,又西曰宜男」 亭,北曰芬芳亭,其內曰芬芳殿。宮之南面曰僊洛門, 又西曰通仙門,其內曰甘湯院。次北東上曰玉京門, 門內北曰金闕門,南曰太初門。玉京之西曰客省院、 蔭殿、翰林院,又西曰上陽宮,宮西曰含露門。玉京西 北出曰僊桃門,又西曰壽昌門,門北出曰元武門,門 內之東曰飛龍廐。

調露元年五月戊戌作紫桂宮

[編輯]

按《唐書高宗本紀》云云。 按《地理志》。「河南澠池縣西 五里有紫桂宮。儀鳳二年置。調露二年曰避暑宮。永 淳元年改曰芳桂宮。弘道元年廢。」

按《冊府元龜》:五月造紫桂宮於澠池縣西。是年帝入 雒,乃移御雒北陰殿。尚書左僕射劉仁軌謂侍御史 狄仁傑曰:「古之陂池臺榭,皆在深宮重城之內,不欲 外人見之,恐傷百姓之心也。」韋弘機作列岸修廊,在 於堙堞之外,萬方朝謁,無不覿之。此豈致君堯舜之 意哉!弘機聞之曰:「天下有道,有司各奉職,輔弼之臣, 則思獻替之事,府藏之臣,行詔守官而已」,吾不敢越 分也。

永淳元年七月作萬全宮己亥作奉天宮

[編輯]

按《唐書高宗本紀》云云。 按《地理志》:永淳元年作萬 全宮,弘道元年廢。 按《禮樂志》,永淳元年作奉天宮 於嵩山之南,遂幸焉。將以明年封禪,不克。至武后,遂 登封焉。 按《潘師正傳》,「師正居逍遙谷,高宗營奉天 宮,敕直逍遙谷作門曰仙遊,北曰尋真。時太常獻新 樂,帝更名祈仙、望仙、翹仙曲。」

按《會要》,「儀鳳三年正月七日,於藍田作涼宮,名萬全 宮」,弘道元年十二月七日廢。永淳元年,造奉天宮於 嵩山之陽,弘道元年十二月廢。

按《舊紀》,「永淳元年七月己亥,造奉天宮於嵩山之陽。 二年正月甲午朔。」請幫助識別此字。奉天宮、

弘道元年徙政事堂

[編輯]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唐初,三省長官議事於門下省之政事堂。高 宗弘道元年十二月甲戌,裴炎自侍中遷中書令,乃 徙政事堂於中書省。開元中,張說為相,又改政事堂 號「中書門下政事印」,亦改為「中書門下之印。」列五房 於後:一曰吏房,二曰樞機房,三兵房,四戶房,五禮刑 房,分曹以主眾務焉。

高宗時史傳所紀尚有含光延福二殿

[編輯]

按《會要》,「總章元年,高麗平,獻俘於含光殿。」

按《通鑑總章》:二年「八月,御延福殿,召五品已上議巡 守。」

武后天授元年置晉陽宮

[編輯]

按《唐書武后本紀》不載 按《地理志》,「北都天授元年 置,神龍元年罷,開元十一年復置,天寶元年曰北京, 上元二年罷,肅宗元年復為北都。晉陽宮在都之西 北,宮城周二千五百二十步,崇四丈八尺,都城左汾 右晉,潛丘在中,長四千三百一十步,廣三千一百二 十二步,周萬五千一百五十三步,其崇四丈。汾東曰 東」城,貞觀十一年長史李勣築而城之。間有中城,武 後時築,以合東城。宮南有大明城,故宮城也。宮城東 有起義堂,倉城中有受瑞壇。高祖使子元吉留守,獲 瑞石,有文曰:「李淵萬吉」築壇,祀以少牢。

久視元年正月作三陽宮

[編輯]

按:《唐書武后本紀》云云。

長安元年十一月改含元宮為大明宮

[編輯]

按:《唐書武后本紀》云云。

長安二年,置「永安宮。」

按《唐書武后本紀》不載。 按《地理志》,華原有永安宮, 長安二年置。

長安四年正月丁未,作興泰宮。

按:《唐書武后本紀》云云
考證

武后時史傳所紀又有含樞億歲同明金華觀風諸殿

[編輯]

按《唐書狄仁傑傳》:「武后時,李楷固、駱務整討契丹,克 之,獻俘含樞殿,後舉酒屬仁傑,賞其知人。」

按《崔神慶傳》,「神慶,武后時待制億歲殿。」

按《薛訥傳》:「突厥擾河北,武后詔訥經略對同明殿。」 按《六典》,同明殿在東都集賢殿東。

按《唐書陳子昂傳》:「武后奇其才,召見金華殿。」

按《武后傳》:「後徙上陽宮,帝率百官詣觀風殿問起居。」

中宗時史傳所紀有通天銀潢諸宮端扆承慶千秋萬春諸殿

[編輯]

按:《舊唐書中宗本紀》:「神龍元年正月丙午,中宗即位 於通天宮。」

按。《文苑英華》。魏元忠有《侍宴銀潢宮》詩。

按《會要》:「神龍元年正月二十四日,中宗即位於通天 宮端扆殿。」

按:《舊唐書中宗本紀》:「中宗景龍二年七月癸亥,御承 慶殿,慮囚徒。」

按《六典》,「兩儀殿之東曰萬春殿,西曰千秋殿。」

元宗開元二年九月庚寅作興慶宮

[編輯]

按《唐書·元宗本紀》云云。 按《地理志》,興慶宮在皇城 東南,距京城之東,開元初置。至十四年,又增廣之,謂 之南內。二十年,築夾城,入芙蓉園。京城前直子午谷, 後枕龍首山,左臨灞岸,右抵灃水,其長六千六百六 十五步,廣五千五百七十五步,周二萬四千一百二 十步,其崇丈有八尺。 按《讓皇帝傳》:「初帝五子列第 東都」積善坊,號為「五王子宅。」及賜第上都隆慶坊,亦 號「五王宅。」元宗為太子,嘗製大衾長枕,與諸王共之, 睿宗知,喜甚。及先天後,盡以隆慶舊邸為興慶宮,而 賜寧王及薛王第於勝業坊,申、岐二王於安興坊,環 列宮側。天子於宮西南置樓,其西曰「花萼相輝」之樓, 南曰「勤政務本之樓。」帝時時登之,聞諸王作樂,必亟 召升樓與同榻坐,或就請幫助識別此字。第,賦詩宴嬉,賜金帛侑歡, 諸王五日朝側門,世謂「天子友悌」古無有者。

按《會要》:初上在藩邸,與宋王成器等同居於興慶里, 人號曰「五王宅。」至景龍末,邸內有龍池湧出,日以浸 廣,望氣者雲有天子氣。中宗數幸其地,命泛舟,以駝 象踏氣以厭之,至是為宮焉。後於西南置樓,南題曰 「勤政務本之樓」,西題曰「花萼相輝之樓。」

按《六典》,「興慶宮在皇城之東南,東距外郭城東垣。宮 之西曰興慶門,其內曰興慶殿。次南曰金明門,門內 之北曰大同門,其內曰大同殿。宮南曰通陽門,北入 曰明光門,其內曰龍堂。通陽之西曰花萼樓,樓西曰 明義門,其內曰長慶殿。宮北曰濯龍門,其內左曰芳 苑門,右曰麗苑門;南走龍池曰瀛洲門,內曰南薰殿。」 瀛洲之左曰「仙雲門」,北曰「新射殿。」開元十六年正月 十三日,始移仗於興慶宮聽政。十九年正月丙子,耕 於興慶宮。二十年六月,廣花萼相輝樓,築城至芙蓉 園。天寶四載,突厥毗伽可汗妻骨咄祿婆匐可敦率 眾自歸,天子為御花萼樓,宴群臣,賦詩以美其事。七 載五月壬午,上御興慶宮,受冊徽號。

按《玉海》,「興慶宮,本明皇舊第也。開元二年七月,宋王 成器等請獻興慶坊宅為離宮。甲寅,制許之,故作興 慶宮。庚寅,有詔興役。」

按《冊府元龜》:「開元二年七月,宋王成器等累上表,請 以興慶舊里宅為宮。乃下制曰:『朕昔與弟兄聯居藩 邸,虔奉聖訓,遂膺昌期。嘗思鄠社之遊,頗有芒碭之 氣。王等固陳符瑞,取則不遠,擬備巡幸,推而勿居。雖 府在京師,亦同於譙沛。式遵故事,宜依今請』。」遂以興 慶里舊邸為興慶宮。後於西南置樓,西面題曰「花萼 《相輝之樓》。」南面題曰:「勤政務本之樓。」

按《雲麓漫抄》、「《長安圖》,元豐三年五月五日,龍圖閣待 制、知永興軍府事汲郡呂公大防,命戶曹劉景陽按 視,邠州觀察推官呂大臨檢定其法,以隋都成大明 宮,並以二寸折一里,城外取容,不用折法,大率以舊 圖及韋述《西京記》為本,參以諸書及遺跡,考定太極、 大明、興慶三宮用折地法,不能盡容諸殿,又為別圖。」 漢都城縱廣各十五里,周六十五里,十二門,八街九 陌。城之南北曲折,有南斗、「北斗之象,未央、長樂宮在 其中,未央在西直便門,長樂在東直社門。」隋都城,外 郭縱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廣十八里百十五步,周 六十七里,高一丈八尺。東西南北各三門,縱十一街, 橫十四街,當皇城朱雀門南北九里一百七十五步。 縱十一街,各廣百步。皇城之南橫街十,各廣四十七 步。皇城左右各橫街四,三街各六十步。一街直安福、 延喜門,廣百步。朱雀街之東市一坊五十五,萬年治 之;街之西市一坊五十五,長安治之。坊之制:皇城之 南三十六坊,各東西三門,縱各三百五十步。中十八 坊,廣各三百五十步;外十八坊,廣各四百五十步。皇 城之左右共七十四坊,各四門,廣各六百五十步。皇 城左右之南六坊,縱各五百五十步;北六坊,縱各四百步。市居二坊之地,方各六百步;四面街各廣百步, 面各二門。皇城縱三里一百四十步,廣五里一百一 十五步,周十七里一百五十步。縱五街,橫七街,百司 居之,北附宮城,南直朱雀門,皆有大街,各廣百步,東 西各二門,南三門。太極宮城,廣四里,縱二百四十步, 周十三里一百八十步,高三丈五尺。東一門,西二門, 南六門,北三門。宮城之西有大安宮。唐大明宮城在 苑內,廣二千一百四十八步,縱四百九十五步,東北 各一門,南五門,西二門。禁苑,廣二十七里,縱三十里。 東一門,南二門,北五門。西內苑,廣四里,縱二里,四面 各一門。東內苑,廣二百五十步,縱四里九十五步。東 一門,以渠道水入城者二:一曰龍首渠,自城東南導 滻至長樂坡,灑為三渠,一北流入苑;一經通化門興 慶宮,由皇城入太極宮;二曰永安渠,導交水自大安 坊西街入城,北流入苑注渭。三曰清明渠。道坑水自 大安坊東街入城,由皇城入太極宮。城內有六高岡 橫列,如乾之六爻。初,隋建都,以九二置宮室,九三處 百司,九五不欲令民居,乃置元都觀、興善寺。此後漢、 隋、唐宮禁城邑之制。而《西京記》云:「街東西各五十四 坊。」《六典》註:「西市居其中,西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今 除市居二坊,餘各五十五坊,當以《六典注》為正。又《六 典注》「四閣之西延英,李庾賦東則延英耽耽。」當以《庾 賦》為正。又《西京記》:「大興城南直子午谷。」今據子午谷 乃漢城所直,隋城南直石鱉谷。又《唐志》:大明宮縱一 千八百步,廣一千八十步。今實計縱一千一百一十 八步,廣一千五百三十五步。此舊說之可議也。唐高 宗始營大明宮於丹鳳後南,開翊善、永昌二坊,各為 二外郭。東北隅永福二坊築八廡,先天以後為十六 王內宅。又高宗以隆慶坊為興慶宮,附外郭為複道, 自大明宮經過通化門,蹬道潛通,以達此宮,謂之「夾 城。」又制,永嘉坊西百步入宮外郭,東南隅一坊,始建 都城,以地高不便隔。在郭外為芙蓉園,引黃渠水注 之,號「曲江。」明皇增築興慶宮,夾城直至芙蓉園。又武 宗於宣政殿東北築臺曰「望仙」,今人誤以為蓬萊山。 武宗又修未央宮,為通光亭。宣宗修憲宗遺跡,於夾 城中開便門,自芙蓉園北入至青龍寺,俗號新開門。 自門至寺開。敦化以北,四坊各為二。此遷改之異也。 大抵唐多仍隋舊,故呂公愛其制度之密,而傷唐人 冒襲史氏,沒其實,遂刻而為圖,故誌之。

開元八年,置「龍池宮。」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地理志》,河中府安邑縣, 開元八年置龍池宮。

開元十一年正月,以故第為「飛龍宮。」十月。幸溫泉。作 《溫泉宮》。

按《唐書元宗本紀》:「十一年正月己巳如并州,庚辰次 潞州,赦囚,給復五年,以故第為飛龍宮,十月丁酉幸 溫湯,作溫泉宮。甲寅至自溫湯」 按《地理志》,潞州上 黨有啟聖宮,本飛龍宮,元宗故第,開元十一年置,後 更名有瑞閣。 北都宮城東有起義堂。

「起義堂」在乾陽門街,元宗立碑,仍書。

按《舊史》,「開元十一年正月辛卯,幸并州,上親製《起義 堂頌》及書,刻石紀功於南街。」改本州為太原府。 開元二十五年,更置遊龍宮。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地理志》,渭南西十里有 遊龍宮,開元二十五年更置。

開元二十六年正月。修望春宮。十月造兩京行宮殿 宇。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地理志》,京兆萬年縣有 望春宮,臨滻水,西圻有北望春宮,東有廣運潭。 按《西京記》,西京禁苑內有望春宮,在高原之上,東臨 灞滻。今上曾登北亭,賦春臺詠,朝士奉和凡數百。 按《冊府元龜》,二十六年正月修望春宮,十月,兩京路 行宮各造殿宇及屋千間。

開元二十七年九月。造乾元殿。十月改東都乾元殿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九月於明堂舊址造乾元殿,十月毀東 都明堂之上層,改下層為乾元殿。」

天寶元年造長生殿

[編輯]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會要》,元年十月辛丑,造長生殿,名為「集仙臺,以祀 神。」

天寶二年正月。作昇仙宮。改西京元元宮曰太清宮。 東宮曰太微宮。十二月。改東京應天門為乾元門 按《唐書元宗本紀》云云。

天寶六載,改溫泉宮為「華清宮。」

按《唐書元宗本紀》,十月戊申,幸華清宮。 按《房琯傳》, 天寶五年為給事中,時元宗有逸志,數巡幸廣溫泉, 為華清宮,環宮置百司區舍以琯資機算。詔總經度 驪山,疏巖剔藪,以為天子遊觀。

按:《冊府元龜》:「十月改溫泉宮為華清宮,十二月,發馮 翊、華陰等郡丁夫,築會昌羅城,於溫泉,置百司天寶十載,交泰殿成。」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六典》,「十載,四月二十一日,築興慶宮,造交泰殿。 天寶十一載,築興慶宮城。」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六典》十一載,「發華陰、扶風、馮翊三郡工匠及京城 人夫萬三千五百人,築興慶宮城,四十日畢。」

元宗時史傳所紀尚有咸宜望賢魚藻諸宮

[編輯]

按《唐書蘇頲傳》,「元宗游咸宜宮,將獵。」 按《地理志》,京 兆咸陽縣有望賢宮。

按《玉海》,「禁苑池中有山,山上建魚藻宮,在大明宮北。」

肅宗至德元載起靈武受命宮

[編輯]

按《唐書肅宗本紀》:「天寶十五載七月辛酉,太子至靈 武,甲子即位,改元至德。」

按《楊炎頌序》,靈武宮,皇帝躍龍之所。丁卯,廣平王俶 等排闥以訴曰:「陛下涉渭則洪流涸,迴鑾則慶雲見。 布澤而川池廣,勤道而嘉禾生。」帝乃灑齋宮,啟金匱, 大赦,改元曰至德。是日,黃龍見於東野,紫氣滿於天 門,以一旅成百萬之師,率胡夷平社稷之難。是以白 鹿擾於王庭,靈芝產於延英。赫赫《河圖》,啟天之祜;雲 「從億萬」,皇在「九五。」

至德三年,改「安化門」為「達禮門。」

按:《唐書肅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三年止月,改丹鳳樓門、安化門為達禮 門,以祿山國讎,惡聞其姓,京城及坊門名有「安」字,悉 改之。

代宗永泰元年修東都宮殿

[編輯]

按:《唐書代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十一月,河南等道都統、黃門侍郎、平章 事王縉上言。請減諸道軍資錢四十萬貫,修東都宮 內殿宇。從之。」

德宗貞元三年作元英門觀

[編輯]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按《地理志》,德宗貞元三年, 初作元英門觀於大明宮北垣。

貞元四年二月。築延喜門複道。三月築武德門垣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四年二月,築延喜門北複道,屬於永春 門,復修延喜門觀。三月,自武德東門築垣,約左藏庫 之北,屬之宮城東垣。於是武庫因而廢焉。其器械隸 於軍器仗。」

貞元八年正月新「元武門及廡會踘場。」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云云。

貞元十九年二月,修「含元殿。」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云云。

憲宗元和二年開夾城元化門

[編輯]

按:《唐書憲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二年六月,左神策軍新築夾城,別開門 曰「元化」,造樓曰「晨暉。」

元和三年,敕修南內殿。

按:《唐書憲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三年十月,敕修南內殿十三間,牆舍共 一千六百間,及勤政樓、明光樓。」

元和十二年閏五月。作「蓬萊池。」周廊四百間。

按:《唐書憲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云云。

元和十三年。創修麟德殿右廊。又起承暉殿。

按:《唐書憲宗本紀》不載。

按《會要》,元和十三年二月,浚龍首池,起承暉殿 按《冊府元龜》,「十三年二月,詔六軍使創修麟德殿之 右廊,又浚龍首池,起承暉殿,雕飾綺煥,徙置佛寺之 花木以充焉。」

元和十五年。七月甲寅。新作永安殿。及寶慶殿 按《唐書憲宗本紀》。不載。

按《會要》云云。

按:《冊府元龜》:「七月,新作永安殿及寶慶殿及修日華 門、通乾門並廟堂、廊舍。」

憲宗時史傳所紀又有思政殿

[編輯]

按《玉海》憲宗冊文曰「編書辨謗,創殿思政。」則是殿憲 宗所作歟。

延英相對,有思政殿,元和中建。

敬宗寶曆元年修清思院殿及陽德殿

[編輯]

按:《唐書敬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元年七月乙亥,度支准宣進鏡銅三千 餘斤,黃金銀薄總十萬番,充修清思院新殿及陽德 殿圖障。」

寶曆二年。修內殿。及東都行宮。雒城宮闕。漢未央宮 按《唐書敬宗本紀》。二年正月甲戌。發神策六軍。穿池 於禁中。

按《冊府元龜》:二年正月甲戌,左右神策六軍、威遠皇城左右金吾共差二萬人入內穿池修殿。是月,敕:「東 都已來舊行宮,宜令度支郎官一人領都料匠緣路 計簡及雒城宮闕,與東都留守商議計料,分析聞奏。」 五月,神策軍於苑內古長安城中修漢未央宮。 按《會要》:寶曆二年修未央宮。

文宗太和二年敕修安福樓南殿兩儀殿甘露殿及集賢院廊舍

[編輯]

按:《唐書文宗本紀》不載。

按《六典》。「兩儀殿在太極殿後,常日聽朝視事。」蓋古之 內朝。隋曰中華殿,貞觀五年改。

按《會要》:「太和二年八月,修兩儀及甘露殿,共一百七 十二間。」

按《長安志》,「兩儀殿在太極宮太極殿後。」

按《冊府元龜》二年八月,敕修安福樓及南殿院屋宇 一百八十八間,又修兩儀殿及甘露殿共一百七十 二間。九月,集賢院奏請創造昭慶門裡西牆至集賢 院門南廊舍三十九間,許之。

太和三年,修「大同殿。」

按:《唐書文宗本紀》不載。

按《會要》:「太和三年十月,修南內大同殿及勤政樓、明 光樓。」

文宗時史傳所紀尚有興慶宮義安殿

[編輯]

按《唐書蕭太后傳》:「太和中,懿安郭皇后居興慶宮,寶 曆王太后居義安殿,後居大內,號三宮太后,帝五日 問安三宮。」

武宗會昌元年詔葺未央宮

[編輯]

按:《唐書武宗本紀》不載。

按《長安志》:「武宗會昌元年,因游田至未央宮,見其遺 址,詔葺之,總三百四十九間,作正殿曰通光,東曰韶 芳亭,西曰凝思亭,立端門。其內門揭未央宮名,命學 士裴素撰記。」

會昌三年夏,作《望仙觀》於禁中。

按:《唐書武宗本紀》云云。

會昌五年六月甲申,作望仙樓於神策軍。

按:《唐書武宗本紀》云云。

按《冊府元龜》:「六月,修望仙樓及廊舍,共五百三十九 間。」

宣宗大中元年敕修百福殿改親親樓為雍和殿

[編輯]

按:《唐書宣宗本紀》不載。

按《會要》。「大中元年七月敕親親樓號雍和殿,別造屋 宇廊舍七百間。」

按:《通鑑》:大中元年八月,「上崇睦兄弟,作雍和殿」於十 六宅,數臨請幫助識別此字。置酒作樂。 按《冊府元龜》。二月。敕修百福殿院八十間。七月敕親 親樓號雍和殿。別造屋宇廊舍七百間。

大中二年,敕修「右銀臺門樓。」

按:《唐書宣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正月敕修右銀臺門樓屋宇及南面城 牆,至叡武樓。」

懿宗時史傳所紀有靈臺殿

[編輯]

按《唐書高駢傳》:「咸通中,帝將復安南,拜都護,召還京 師,見靈臺殿。」

昭宗光化元年詔修京師宮闕

[編輯]

按:《唐書昭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元年正月,車駕在華州,詔以韓建修京 師宮闕。是月,李茂貞與諸道相次進表,助營宮苑。詔 遣建自華至京,經度宮室,開構橋道。九月,自華還京。」

哀帝天祐二年詔改雒都諸門與西京同者

[編輯]

按:《唐書哀帝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二年五月,「詔改雒都諸門與西京門同 者,延喜門改宣仁門,重明門改興教門,長樂門改光 政門,光範門改應天門,乾化門改乾元門,宣政門改 敷政門,宣政殿改貞觀殿,日華門改左延福門,月華 門改右延福門,萬壽門改萬春門,積慶門改興善門, 含章門改膺福門,含清門改延義門,金鑾門改千秋」 門,延和門改章善門,保寧殿改文思殿。詔曰:「法駕遷 都之曰雒京,再建之初,慮懷土有類於新豐,惟更門 以合於舊制。今則妖星既出於雍分,高閎難倣於秦 餘,宜復別門之名,以壯卜年之永。是用分疆畫野,實 顯驗於否臧;東雒西京,靡元參於制度。其京都見在 門同西京門名,並宜改復。雒京舊門」名,蓋避妖星之 變也。

後梁

[編輯]

太祖開平元年四月改正衙殿為崇元

[編輯]

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紀》不載。

按《玉海》云云。

開平二年。改名「金鑾」、文明、朝元三殿。

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紀》不載。

按《玉海》。「開平二年正月。改思政殿為金鑾。正觀殿為 文明。含元殿為朝元。」

西京洛陽

後唐

[編輯]

莊宗同光二年正月敕改諸殿門名及重修華清宮按五代史唐莊宗本紀不載

[編輯]

按《冊府元龜》,二年正月丁未敕,「朝元殿北是明堂殿, 偽梁改為朝元殿,今復舊名。其崇勳殿宜改為中興 殿,應順門改為永曜門,太平門改為萬春門,通政門 改為廣政門,鳳鳴門改為韶和門,萬春門改為中興 門,解卸殿改為端明殿。」八月壬午,西都奏重修華清 宮溫湯屋宇。

同光三年,修「廣壽殿。」

按:《五代史唐莊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四月壬寅,武德使上言重修嘉慶殿,請 丹漆金碧以營之。帝曰:「此殿為火所廢,不可不修,但 務宏壯,何煩華侈?」尋改為廣壽殿。

明宗長興三年修乾通門

[編輯]

按:《五代史唐明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三年二月庚午,修平頭門樓畢,名乾通 之門。」

後晉

[編輯]

高祖天福二年名汴州行宮為大寧宮及改兩京潛龍宅

[編輯]

按:《五代史後晉高祖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天福二年正月丙寅,改中興殿中興門 為天福殿天福門。五月丙辰,御史中丞張昭遠奏,「汴 州在梁室,朱氏稱制之年,有京都之號。及唐莊宗平 河南,復廢為宣武軍。至明宗行幸之時,掌事者因緣 修葺衙城,遂掛梁室時宮殿門牌額,當時識者或竊 非之。一昨車駕省方,暫居梁苑,臣觀衙城內齋閣牌」 額,一如明宗。行幸之時,無都號而有殿名,恐非典據。 臣竊尋秦漢以來,寰海之內,鑾輿所至,多立宮名。近 代隋室於揚州立江都宮,太原立汾陽宮,岐州立仁 壽宮。唐朝於太原立晉陽宮,同州立長春宮,岐州立 九成宮。宮中殿閣,皆題署牌額,以類皇居。臣伏准故 事,請於汴州衛城門權掛一「宮門」牌「額,則其餘齋閣 並可以取便為名,庶使天下式瞻。稍為宜稱者《敕旨》 行闕宜以大寧宮為名,其餘候續敕處分。」七月改元 德殿為廣政殿元德門為廣政門。十一月改雒京潛 龍宅為廣德宮北京潛龍宅為興義宮。

天福三年,詔改諸門名。

按:《五代史後晉高祖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四月丁亥,詔改大寧宮門為「明德門」,又 改京城諸門名額。南門尉氏門以「薰風」為名,西二門 鄭門、梁門以「金義乾明」為名,北二門酸棗、封丘門以 「元化宣陽」為名,東二門曹門、宋門以「迎春仁和」為名。 天福四年,改東京玉華殿為永福殿,明德殿為滋德 殿。

按:《五代史後晉高祖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二月辛卯,改東京玉華殿為永福殿。三 月已卯,改明德殿為滋德殿。宮城南門同名故也。 天福七年,敕改諸殿門名。」

按:《五代史後晉高祖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七年閏三月,敕改宣明門為朱鳳,武德 殿為視政,文思殿為崇德,畫堂為太清,寢殿為乾福, 其門悉從殿名。皇城南門改為乾明,北為元德,東為 萬春,西為千秋。」

後周

[編輯]

太祖廣順元年改宮城諸門

[編輯]

按:《五代史後周太祖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廣順元年,以唐都長安時京城等門比 定今東京諸門,薰風等為京城門,明德門為皇城門, 《啟運》等為宮城門,昇龍等為宮門,崇元等為殿門。」

恭帝顯德六年十二月改萬歲殿為紫宸殿

[編輯]

按:《五代史後周恭帝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云云。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