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考工典/第205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經濟彙編 考工典 第二百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二百五卷
經濟彙編 考工典 第二百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考工典

 第二百五卷目錄

 釜部彙考

  詩經國風采蘋

  周禮天官亨人 春官小宗伯

  方言

  天工開物

 釜部藝文一

  與鍾繇五熟釜書      魏文帝

  有五熟釜判        唐闕名

  釜銘          明方孝孺

  又

 釜部藝文二

  隋大業十一年鑊歌     明鍾惺

  前題           譚元春

 釜部紀事

 釜部雜錄

 釜部外編

 甑部彙考

  周禮冬官考工記

  方言

  說文

  茶經

  本草綱目甑集解 瓦甑主治 甑垢主治 發明 甑帶氣味 主治 發明

  故甑蔽主治 發明 附方 炊單布主治 發明

 甑部藝文

  丹甑賦          唐薛邕

  前題            史翽

 甑部紀事

 甑部雜錄

 甑部外編

考工典第二百五卷

釜部彙考

[編輯]

《詩經》

[編輯]

《國風采蘋》

[編輯]

「於以湘之」,維錡及釜。

湘,亨也。錡,釜屬。有足曰錡,無足曰「釜。」

《周禮》

[編輯]

《天官》

[編輯]

《亨人》掌共鼎鑊,以給水火之齊。

訂義鄭康成曰:「鑊,所以煮肉及魚臘之器,既熟乃脀於鼎。」賈氏曰:「謂實水於鑊,及爨之以火,皆有多少之齊。」

《春官》

[編輯]

小宗伯之職,「祭之日,逆齍,省鑊。」

鄭康成曰:「省鑊視亨腥熟。」 項氏曰:「逆齍則逆𩟄人之所共,以入簠簋。省鑊則省亨人之所具。」

《方言》

[編輯]

《釜》

[編輯]

釜:「自關而西或謂之『釜』」,或謂之「鍑。」

《天工開物》

[編輯]

《釜》

[編輯]

凡釜儲水受火,日用司命繫焉。鑄用生鐵或廢鑄鐵 器為質,大小無定式。常用者徑口二尺為率,厚約二 分,小者徑口半之,厚薄不減。其模內外為兩層,先塑 其內,俟久日乾燥,合釜形分寸於上,然後塑外層蓋 模,此塑匠最精,差之毫釐則無用。模既成就乾燥,然 後泥捏冶爐,其中如釜,受生鐵於中。其爐背透管通 風,爐面捏嘴出鐵。一爐所化,約十釜,二十釜之料,鐵 化如水,以泥固純鐵柄杓從嘴受注。一杓約一釜之 料,傾注模底孔內,不俟冷定,即揭開蓋模,看視罅綻 未周之處,此時釜身尚通紅未黑,有不到處,即澆少 許於上補完打濕,草片按平,苦無痕跡。凡生鐵初鑄 釜,補綻者甚多,唯廢破釜鐵鎔鑄,則「無復隙漏。」朝鮮國俗 破釜必棄之山中不以還爐凡釜既成後,試法以輕杖敲之,響聲 如木者佳。聲有差,響則鐵質未熟之故,他日易為損 壞。海內叢林大處鑄有千僧鍋者,煮糜受米二石,此 直癡物雲

鑄釜圖

鑄釜圖

釜部藝文一

[編輯]

《與鍾繇五熟釜書》
魏·文帝

[編輯]

昔有黃三鼎,周之九寶,咸以一體,使調一味,豈若斯 釜,五味時芳。蓋鼎之烹飪,以饗上帝,以養聖賢,昭德 祈福,莫斯之美。故非大人,莫之能造,故非斯器,莫宜 盛德。今之嘉釜,有逾茲美。夫周之尸臣,宋之考父,衛 之孔悝,晉之魏顆,彼四臣者,並以功德,勒名鐘鼎。今 執事寅亮大魏,以隆聖化,堂堂之德,於斯為盛。誠太 常之所宜銘,彝器之所宜勒。故作斯銘,勒之釜口,庶 可贊揚洪美,垂之不朽。

《有五熟釜判》
唐·闕名

[編輯]

《封君》有《五熟釜》,而銘其口。鄰人告違曰:「嘗有所賜。」

書功旂常,然後克類;分命彝器,則惟其賢。知三賜之 有恆,故百代之令典。瞻言彼乙,齒我封君。開國承家, 方列土之貴;元袞赤舄,見諸侯之禮。嘉孔生之居衛, 三命益恭;韙鍾氏之仕曹,五熟雲錫。車服必班乎國 命,釜銘何恤於人言。出話不然,覺善鄰之滕口;有孚 勿問,驗所錫之徵人。必也正名,此焉無咎。

《釜銘》
明·方孝孺

[編輯]

勿納非義,以取滿盈。非義多毒,滿盈必傾。

[編輯]

質完厚,德日新。資六府,養兆民。

釜部藝文二

[編輯]

《隋大業十一年鑊歌》
明·鍾惺

[編輯]

大哉形神相亭毒,金鐵斯壽眾形促。若將神氣視金 鐵,金鐵猶為有形屬。大業之鑊到於今,水火退盡存 者金。以置佛前配古塔,後人不信為釜鬲。天道三十 年一變,後火前薪不相見。一鐵萬古此聲色,宛對鑄 者刻者面。自唐以來諸不朽,有此鑊時皆未有。吁嗟 形反能不化,不以精麤為近久。

《前題》
譚元春

[編輯]

「鑊兮鑊兮,不復鑊兮。」以之爇香,大損瀋水;以之煮泉, 將苦提攜。其放置於山水車馬之間者,使夫過而問, 仰而思,念唐人以後之古人,後此鑊生,先此鑊朽,而 因是以發深省而悲啼。

釜部紀事

[編輯]

《通鑑前編·外紀》云:「黃帝作釜竈,而民始粥。」 《物理論》:「堯世洪水,民登木而棲,懸釜而爨。」

《淮南子泰族訓》:「太王亶父處邠,狄人攻之,杖策而去, 百姓負釜甑,踰梁山,而國乎岐。」

《封氏見聞錄》:「青州南城佛寺有二大鑊,一容四十石, 一容三十石。」舊傳寺即孟嘗君宅,鑊乃造食以供客 者。

《史記蔡澤傳》:「澤之韓、魏,遇奪釜鬲於途。」

《風俗通俗說》:齊人有空車行,魯人有負釜者,便持置 車中二三百里,臨別取釜,不相問為誰,亦不謝。後車 家繫獄當死,釜主徑往,募人取之,穿壁未達,車者怒 不肯出。釜主慚,欲俱死。明日,主者以事白齊君,義而 原之。

《史記楚元王世家》:「高祖兄弟四人,長兄伯,伯早卒。始 高祖微時,嘗辟事,時時與賓客過巨嫂食。嫂厭叔,叔 與客來,嫂佯為羹盡櫟釜,賓客以故去。已而視釜中 尚有羹,高祖由此怨其嫂。」

《項籍本紀》:「項籍救鉅鹿,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以 示士,卒必死。」

《後漢書齊武王縯傳》:「王莽納言將軍嚴尤欲據宛,伯 升乃陳兵誓眾,焚積聚,破釜甑,鼓行而前。」

《東觀漢記》:梁鴻少孤,詣太學受業。同房先炊,呼鴻及 熱釜炊,鴻曰:「童子鴻,不因人熱者也」,滅竈更燃火。 鄧遵破匈奴,得釜鑊二三千枚。

《後漢書范丹傳》:「丹為萊蕪長,以狷急不能從俗,因遁 身梁沛之間,窮居自若,閭里歌之曰:『釜中生魚范萊蕪』。」

謝承《後漢書》:「胡郡為淮南太守,使群下閣外炊曝作 乾飯,閣中不設釜竈。潁川尹暹為徐州刺史,以小銅 釜甑十日一炊。」

《三國魏志鍾繇傳》:「繇為前軍師,魏國初建,為大理,遷 相國。文帝在東宮,賜繇五熟釜,為之銘曰:『於赫有魏, 作漢藩輔。厥相維鍾,實幹心膂。靖恭夙夜,匪遑安處。 百僚師師,楷茲度矩』。」

《晉諸公讚》杜預欲為平底釜,謂欲薪火為省。黃門郎 賈尋於世祖前面折預曰:「釜之尖下,以備沃洗。今若 平底,無以去水。」預亦不能折也。

《洛陽記》:「宮牆外有大鐵鑊,盛水以救火。鑊受百斛,百 步一置。」

《晉書桓宣傳》:豫州刺史祖逖遣參軍殷乂詣張平。乂 意輕平,見大鑊,欲鑄作鐵器。平曰:「此是帝王大鑊,天 下定後,方當用之,奈何打破?」乂曰:「卿能保頭不?而惜 大鑊邪?」平大怒,於坐斬之。

《廣州記》:「東官郡煮鹽,織竹為釜,以牡蠣屑泥之,燒用, 七夕一易。」

《鄱陽記》:「弋陽嶺上多密岩。宋元嘉中,有人見其岩內 三鐵鑊,鑊各容百斛,中生蓮花。他人往尋,不知所在。」 《異苑》:「廣陵郡東界有黃公塚、高墳二所,前有一井,而 廣數尺,每旱不竭。有人於其中得銅釜及罐各一。」 《山堂肆考》:「潤州甘露寺大鐵鑊二,梁武帝所鑄,造食 以施僧者。」

《冊府元龜》:元和九年八月,中書門下奏,「夏綏銀節度 使今月八日因取土修城,於西北角近倉掘得釜,大 小共計二百五十四,並容六㪷以下,五㪷以上,俱無 破損,如新器物者。伏以人天所資,粒食為本;錡釜之 大,火化是因。今大軍方興,此物自出,則知何時藏瘞, 蓋神誘其衷;今之彰呈,豈天有所助?聖作物感,一何 昭然。望付史館。」從之。

《杜陽雜編》:「咸通九年,同昌公主出降,以金銀為釜鐺 之屬。」

《酉陽雜俎》:「古鑊,虢州陵縣石城岡有古鑊一口,樹生 其內,大數圍。」

《避暑漫抄》:「國初征澤潞時,軍士於澤中鐮取馬草,晚 歸鐮刃透成金色,或以草然釜底,釜成黃金。又有歙 客經於潛山中,見一蛇,其腹脹甚,徐遇一草,便嚙破, 以腹就磨,頃之脹消蛇去。客念此草必消脹毒之藥, 取置篋中。夜宿旅店,有為腹脹所苦,即取藥就釜煎 一杯飲之。至明,主人潔釜炊飲,則釜通體成金。」 《宋史·李濤傳》:「濤免相歸第時,中書廚釜鳴者數四。」 《揮麈後錄》:「李釜字元量,淮水人。家世業儒,其母懷娠, 誕彌之日,晨起庖下,釜鳴甚可畏,聲絕,免身育男,其 父即名之曰釜。既長,負才名,建中靖國龍飛,遂魁天 下。」

《水東記略》:程公信、白公圭偕赴春闈,時入旅肆中,其 家忽鍋鳴,二公以為不祥兆,遂出避之,鍋聲隨其車 數里而止。後二公相繼為大司馬。

《癸辛雜識》:達卿嘗為光祿寺令史,掌醴事,雲「炊米之 器,皆以溫石為大釜,甑以白檀香。」

《金史太祖本紀》:撒改以都統伐留可,太祖以三十人 詣撒改軍,既破留可,還攻塢塔城,城中人以城降。初, 太祖過盆搦嶺,經塢塔城下,從騎有後者,塢塔城人 攻而奪之釜。太祖駐馬呼而謂之曰:「毋取我炊食器。」 其人謾言曰:「公能來此,何憂不得食?」太祖以鞭指之 曰:「吾破留可,即於汝乎取之!」至是,其人持釜而前曰: 「奴輩誰敢毀詳穩之器也?」

《元史孛朮魯翀傳》:「孛朮魯翀,字子翬。父居謙,用翀貴, 封南陽郡公。初,居謙辟掾江西,以家自隨,生翀贛江, 舟中釜鳴者三,人以為異。」

《霏雪錄》:會稽王某家雄於貲,至正間困於徭役,門戶 零落。一術士以六物推人禍福,主其家,禮遇甚厚。無 何與其人散步園中,其人指池水謂王曰:「君家積德 何厚,池中水皆銀也,吾能鍊之,用銀二三鎰作六釜, 俟吾西遊還試之。」如期而至,取池水熾炭瀹之,涸則 益以水,如是者一月,別以藥投之釜中,皆成銀。王氏 異之,厚贈其人別去。期再至,竟不來矣。權其釜,大虧 銖兩。所得之銀,即釜也。富家子弟愚騃而貪,為妄人 侮惑如此,大可為戒。

《遜國記》:「川中補鍋匠,亦不知何許人,往來夔、慶間,為 人補鍋,至州邑,不過三日即去。去或復來夔慶,有欲 學補者,即教之補鍋,不索謝錢,直令負擔從後曹。學 者至,即遣先學者去。如是數年,夔慶間人識之,皆呼 為老鍋匠。補鍋,或與錢布米,不擇當食時與之食,即 不復索錢。錢稍稍積囊中,遇風雨寒暑,不出補鍋,即」 出買酒飯,自飲食。嘗寄宿蕭寺中,忽夔州市中逢馮 翁者,二人相顧愕然。已而相持哭。哭已,相牽入山岩 中,坐語竟日。學補鍋者屏不得聞二人語。語已,又相 持哭,且別去。言「今永訣,不可復相見。」已竟莫知其所終。

《暖姝由筆》:「北京柏林寺一僧房有祟,山東二舉人會 試入京,從寺僧假寓,僧拒不可,強之。至夜,主僕四人 同臥一室,二舉人一醉一醒,更深窗忽遍開,醒者見 黑漢七人跳入,將醉者舁至床下,二僕皆作魘語,天 將明,仍一一跳出窗外,醒者呼醉者語之故,荅曰:『吾 亦知之,但口欲叫不能出聲耳』。於是起就僧借鋤,從」 窗外掘之,得鐵鍋大小七隻,急擊碎之,鑄成香爐,至 今存焉。

《獅山掌錄》:平谷耕民得一釜,水沃則沸,炊則熟,下有 諸葛行「鍋」字,碎之,其複層中有「水火」二字。

釜部雜錄

[編輯]

《易經說卦傳》:「坤為釜。」大全徐氏曰:虛而容物,故「為釜。」余 氏曰:土金自然之寶,而釜皆出於金,然受變於模冶 而成,此所以為效法之《坤》歟。

《詩經國風匪風》篇:「誰能亨魚,溉之釜鬵?」溉,滌也。鬵, 釜屬。烹魚煩則碎,治民煩則散。知烹魚則知治民也。 《禮記內則》:「為稻粉糔,溲之以為酏,以付豚,煎諸膏,膏 必滅之。」鉅鑊湯以小鼎薌脯於其中,使其湯毋滅鼎。 《儀禮少牢餽食禮》:「雍人陳三鼎,在羊鑊之西,二鼎在 豕鑊之西。」

《尚書璇璣鈐》:「少室之山,大竹堪為釜甑。」

《淮南子齊俗訓》:「愚者有所修,智者有所不足。鐵不可 以為舟,木不可以為釜,各用之於其所適,施之於其 所宜,即萬物一齊而無由相過。」

春秋繁露,夏求雨,暴釜於壇十日。

《魏書獠本傳》:「獠鑄銅為器,大口寬腹,名曰銅爨。既薄 且輕,易於熟食。」

《物類相感志》:「釜底煤,可代火草,引火。」

《墨莊漫錄》:京口北固山甘露寺,舊有二大鐵鑊,梁天 監中鑄。東坡遊寺詩云:「蕭翁古鐵鑊,相對空團圓,陂 陀受百斛,積雨生微瀾」是也。予往來數見之,然未嘗 稽考何物,本為何用也。近復遊於寺,因熟視之,蓋有 文可讀云:「天監十八年太歲乙亥十二月丙午朔十 日乙卯,皇帝親造鐵鑊,於解脫佛殿前滿。」漫滅一字甘泉 種「以荷蕖,供養十方一切諸佛,以佛神力,遍至十方, 盡虛空界,窮未來際,令地獄苦鑊變成七珍寶池,地 獄沸湯化為八功德水。一切四生解脫眾苦,如蓮花 在泥,清淨無染,同得安樂到涅槃城。斯鑊之用,本在 烹鮮,八珍興染,五味生纏。我皇淨照,慈被無邊,法喜 禪悅何取?」漫滅一字《檀》,爰造斯器。回成勝緣,如含碧水。漫滅 一字「發青蓮道場供養。永永無邊。」其後又雲。「帥吳虎子 近禁道真。概懷於佐。」陳僧圓丞宋。漫滅一字《令宣令》鄭休 之義不可曉,疑當時幹造之人耳。又一行云:「五十石 鑊然形製不能容。」今之五十石,蓋古之斗斛小也。始 知二鑊當時植蓮供養佛之器耳。

《桂海器志》:「竹釜,猺人所用。截大竹筒以當鐺鼎,食物 熟而竹不熸,蓋物理自爾,非異也。」

《續夷堅志》:吾州會長老住飛狐之團崖,初入院,典座 僧白:「廚堂一鑊,可供千人,然火則有聲,今二年矣。人 以為釜鳴不祥,廢不敢用,妨大眾作食。師欲何如」,會 云:「吾就大眾乞此鍋,當任我料理。」眾諾,乃椎破釜底, 穴中得一蟲,長二寸許,色深赤,蓋此蟲經火則有聲。 淄州楊叔能亦嘗見芒山均慶寺大鑊一竅如合拳, 中有一蟲,如蠐螬而紅,此類大金家往往見之。魏文 帝《典論》以為火性酷烈,理無生物,特執方之見耳。 《長沙府志》:「郡庭有大鐵鑊,六衙門間有之。獄亦有焉, 約可貯水數十石。俗言五代時官司煮鹽者,湖南安 得鹽乎?當是積水備災之具,亂後多為奸胥所燬,古 憂患之意泯矣。」今府治大門內尚存其二。

《雲南通志》:「廣西府煉丹竈在彌勒州白瀆洞,古仙合 丹於此,遺有石釜,人或徙之,旋復舊處。」

釜部外編

[編輯]

《河圖》:漢高祖觀汶水,見一黃釜,化為一翁,責言「劉季 何,不受《河圖》。」

《搜神記》:「武帝徙南嶽之祭於廬江灊縣,霍山之上無 水,廟有四鑊,可受四十斛。至祭時,水輒自滿,用之足 了,事畢即空,塵土樹葉莫之汙。積五十歲,歲作四祭。 後但作三祭,一鑊自敗。」

東萊有一家姓陳,朝炊釜不沸,舉甑看之,忽有一白 頭公從釜中出,便詣師卜。卜云:「此大怪,應滅門便歸大作械,械成,使置門壁下,堅閉門在內,有來扣門者, 慎勿應之。

《異苑》:東鄉太湖,庚申歲於此,有一軍士五百人將破 堰,先以酒肉祈神,約令水涸。夜夢人云:「塘水速竭,若 見巨鱗,慎勿殺也。」又有銅釜,並不可發,明往尺水翕 然而盡。得白魚,形狀非常,小人貪利剖之。須臾復得 釜,又取發水便暴出,五百人一時沒溺。

長山朱郭夫妻,採藻澗濱,見二銅釜,沿流而下,取之 而歸,有員蓋,光輝耀目,自然作聲。郭懼,運蓋北山,埋 之。而後賣釜,與人共載,出為貨船,無故自覆,失釜所 在。

《雲仙雜記》:「南唐時,有蒼頭持龍水圖求貨,或得之,將 練為衣,忽釜中雲蒸起,見二龍騰躍而去。」

《稽神錄》:「豫章人好食蕈。有民家烹蕈以食工人,工人 有登廚屋施瓦者,下視釜中煮物,俄有十小鬼繞釜 而走,倏忽投於釜中。頃之,主人設蕈,工人獨不食,其 食蕈者皆死。」

甑部彙考

[編輯]

周禮

[編輯]

《冬官考工記》

[編輯]

《陶人》「甑實二鬴,厚半寸,脣,寸七穿。」

訂義鄭鍔曰:「甑以蒸物,《爾雅》言甑謂之鬵,《詩》所謂『溉之釜鬵』者,亦甑之名也。其厚、其脣、製作皆與甗同,其實亦無多寡之異,所以異者,甑有底而其底有七孔耳。」王昭禹曰:「七穿所以達氣。」

方言

[編輯]

《甑》

[編輯]

甑,自關而東謂之甗,或謂之「鬵」,或謂之「酢鎦。」

說文

[編輯]

《箄》

[編輯]

箄,蔽也。所以蔽甑底也。

茶經

[編輯]

《甑》

[編輯]

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籃以箄之,篾以系之。始其蒸 也,入乎箄;既其熟也,出乎箄,釜涸注於甑中,甑不帶 而泥之。又以穀木枝三椏者制之,散所蒸牙筍並葉, 畏流其膏。」

本草綱目

[編輯]

《甑集解》

[編輯]

李時珍曰:「黃帝始作甑釜,北人用瓦甑,南人用木甑, 夷人用竹甑。」術家云:「凡甑鳴釜鳴者不得驚怖,但男 作女拜,女作男拜即止,亦無殃咎。」《感應類從志》云:「瓦 甑之器,投梟自止。」注云:「取甑書契字置牆上,有梟鳴 時投之自止也。」

瓦甑主治

[編輯]

陳藏器曰:「魘寐不寤,取覆人面,疾打破之。」

甑垢主治一名陰膠

[編輯]

李時珍曰:「口舌生瘡,刮傅之。」

發明

[編輯]

李時珍曰:《雷氏炮炙論序》云:「知瘡所在,口點陰膠。」注 云:「取甑中氣垢少許於口中,即知臟腑所起,直徹至 患處,知痛所在,可醫也。」

甑帶氣味

[編輯]

辛溫無毒。

主治

[編輯]

蘇恭曰:「煮汁服,除腹脹痛,脫肛,胃反,小便失禁不通, 及淋,中惡屍疰。燒灰封金瘡,止血止痛,出刃。」

李時珍曰:「主大小便不通,瘧疾,婦人帶下,小兒臍瘡, 重舌夜啼,癜風白駁。」

發明

[編輯]

《馬志》曰:「江南以蒲為甑帶,取久用敗爛者用之。取其 久被蒸氣,故能散氣也。」

故甑蔽主治

[編輯]

陳藏器曰:「無毒。主石淋。燒研,水服三指撮。」又主盜汗。 李時珍曰:「燒灰,水服三撮。治喉閉咽痛及食復下死 胎。」

發明

[編輯]

李時珍曰:甑蔽通氣理,似優於甑帶。雷氏《炮炙論序》 云:「弊箄淡鹵。」注云:「常使舊甑中箄,能淡鹽味。」此物理 之相感也。

附方

[編輯]

《小便不通》,以水四升,洗甑帶,取汁,煮葵子二升半,分 三服。聖惠方

大小便閉,甑帶煮汁,和蒲灰末方寸匕,日三服。千金方 五色帶下,甑帶,煮汁溫服一盞,日二服。千金方 小兒下血:甑帶灰塗乳上飲之。外臺祕要

小兒夜啼,甑帶懸戶上即止。子母祕錄

小兒重舌:甑帶燒灰傅舌下。聖惠方

《小兒鵝口》:方同上。

小兒臍瘡:甑帶燒灰傅之。子母祕錄五色丹毒:甑帶燒灰,雞子白和塗之。衛生易簡方 沙芒眯目:甑帶灰,水服一錢。外臺祕要

草石在咽不出:方同上。

胎死腹中及衣不下者:取炊蔽戶前,燒末,水服即下。 千金方

骨疽出骨,愈而復發,骨從孔中出,宜瘡上灸之。以「烏 雌雞一隻,去肉取骨,燒成灰,以三家甑蔽」、三家砧木 刮屑各一兩,皆燒存性,和導瘡中,碎骨當出盡而愈。 千金方

炊單布主治

[編輯]

李時珍曰:「墜馬及一切筋骨傷損,張仲景方中用之。」

發明

[編輯]

李時珍曰:按:王璆《百一選方》云:「一人開甑,熱氣蒸面, 即浮腫閉眼。一醫以意取久用炊布為末,隨傅隨消。 蓋此物受湯上之氣多,故用此引出湯毒,亦猶鹽水 取鹹味,以類相感也。」

甑部藝文

[編輯]

《丹甑賦》
唐·薛邕

[編輯]

神物昭見,聖人是則。五位時序兮萬邦以寧,百祥薦 臻兮一人之德。鼓茲靈器,呈我王國。有物有憑,匪雕 匪刻。察其狀而元妙,相其儀而不忒。諒「《幽贊》而克成, 矧《徽猶》之允塞。」是知奇制可久,嘉名不朽。類君子之 心,以虛而受;同至人之德,終善且有。既應盛而自滿, 不假於盤瓶;亦詎炊而自熟,何勞於薪槱。擬神鼎之 有用,掩欹器而無咎。豈以塵見范丹之空賂,為紀國 之醜者矣。且夫清明在躬,符瑞由衷,誠之必感,感而 遂通。獻白環於重華,克明濬哲;錫元圭於文命,告厥 成功。此唐堯之表貺,蓋王母之欽風。曷若自然挺出, 為瑞斯崇。其應不昧,其用無窮。莫因埏埴,寧俟磨礱。 以彰我君聖,以報我年豐而已哉。客有賦而歌曰:「元 德日用兮象帝之先,丹甑時見兮神物光妍。中含虛 兮體道,上應䂓兮法天。染人無所施其彩飾,陶人無 所效其貞堅。以享以孝兮可以餴饎,多稌多黍兮屢 茲豐年。」

《前題》
史翽

[編輯]

皇矣上帝,臨下有則。元德升聞,榮問充塞。三光明而 品物昭報,四氣序而黎人不忒。雖休勿休,惟靜惟默。 偉夫自然之丹甑,方作瑞於明德;應皇運而無疆,報 時豐於有國。其業可大,其功可久。既申命以自天,類 有孚而盈缶。循環外映,爰假象以為名;濩落內虛,信 當無而實有。明夫既耨既穫,表此不稂不莠。將有開 而必先,固茲器之可守。天應靈貺,人期至豐。不汲而 滿,將寶鼎而齊列;不炊而沸,與溫泉而比崇。異鈞陶 之有作,符造化之為功。千箱以之而發詠,萬姓無嗟 乎屢空。且夫人為國本,食乃民天。朝有代耕之秩,野 多擊壤之賢。豈不以休徵畢至,瑞應無請幫助識別此字。正色斯呈, 以明於聖感;天資可尚,是表其《豐年》。影亭亭於瑞日, 光泛泛於祥煙。九功咸序,八政攸先。超三皇而軼五 帝,尚何足夫比肩。

甑部紀事

[編輯]

《通鑑前編·外紀》曰:「黃帝作甑,而民始飯。」

《後漢書郭泰傳》:「孟敏,字叔達,鉅鹿楊氏人也。客居太 原,荷甑墮地,不顧而去。林宗見而問其意,對曰:『甑已 破矣,視之何益』?林宗以此異之,因勸令遊學,十年知 名。三公俱辟,並不屈雲。」

《范丹傳》:丹為萊蕪長,以狷急不能從俗,遁身梁沛之 間,遭黨錮,窮居自若,閭里歌之曰:「甑中生塵。」《范史》雲: 《郭文傳》文以竹筒為甑。

《酉陽雜俎》:「滕景真在廣州七層寺,元徽中罷職歸家。 婢炊釜中忽有聲如雷,米上芃芃隆起,滕就視,聲轉 壯,甑上花生數十,漸長似蓮花,色赤有光似金,俄頃 萎滅。旬日,滕得病卒。」

《南齊書劉悛傳》:「悛於州治下立學校,得古禮器銅甑 二口,獻之。」

《宣室志》:建中末,獨孤彥客淮泗間佛寺,遇青衣短人, 自稱姓曾名元彥,曰:「此甑字也。」驗之,果於朽壤中得 甑。

《唐語林》:「白樂天舟後有小竈,安銅甑而炊。」 《韓仙傳》:「純陽翁領予神抵唐國之松水,投予於呂母 之懷,遂降生焉。先父死,予抱負宿興,皆」請幫助識別此字。於叔,呂翁 變名宮無,上謁叔,談及群書百家,無不熟獵,叔大以 為奇,遂命予師之。既居,晝則訓予修身治國之道,夜 則授予內鍊童真之道,予深信之。未幾,為叔宴集,時 階下有匠者用銅錢汁補鐵甑者,時翰林虞公命予 對曰:「銅鏹補鐵甑。」予對曰:「鉛汞合金丹。」座上皆詫,叔 曰:「汝何以知之?」予曰:「師教之也《錄異記》:「昭潭山下有寒泉,水深不測,昔人覆舟於此, 沉其銅甑,甑有銘題。後於洞庭湖中得之,疑有潛穴 相通耳。」

《錢塘記》:「石姥山有甑,大數十圍,有三十六足。一人搖 之輒動,縱使千百人引之,與一人不異。」

《玉海》:宋太宗時,長安民得甗。其狀下為鼎,三足,上為 方甑,中設銅箄,可以開闔,有銘在其側句,中正識其 文曰「甗」也,遂藏祕閣。

《清異錄》:「有賈志林,邑舍一翁姥家,日食其飯,濃香滿 室。賈亦不喻,偶見甑,則沉香所剜也。」

《癸辛雜識》:達卿嘗為光祿寺令史,掌醴事,雲「炊米之 器,皆以溫石為大釜,甑以白檀香。」

《廣輿記》:「江西廣昌縣有石壁潭,臨水,石壁高三十餘 丈,上有海眼。昔里人滌甑於溪,水漂去,至龍潭而沒。 一日,樵者在石壁上俯瞰海眼,見一物,以繩引出之, 即所滌甑也。」

甑部雜錄

[編輯]

《淮南子說山訓》:「琬琰之玉,在洿泥之中,雖廉者弗釋。 弊箄甑瓾在。」請幫助識別此字。《裀》之上,雖貧者不摶。美之所在,雖汙 辱,世不能賤。惡之所在,雖高隆,世不能貴。

《說林訓》:「粟得水濕而熱,甑得火熯而液。」

《白虎通》「王者德至山林。丹甑見。」

《宋書符瑞志》:「丹甑,五穀豐熟則出。」

《感應類從志》,「甑縷縫裳」,豎奴無去。以甑帶麻作線。 縫奴婢衣脊。縫一尺六寸。即無逃走之心也。

《夢書》夢見新箄。婦女憙。夢見甑。欲娶妻。夢見甑帶媒 妁來。

《玉堂漫筆》:「衡山後生竹最大,名曰『南竹。土人截取其 筒,以為甑節處可置盥盆,然在深山中,人蹟不到之 處』。」

甑部外編

[編輯]

《錄異傳》:「隆安中,吳縣張君林家忽有鬼來其家,甑破, 鬼乃撞盆底,穿以充甑。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