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正確處理群眾辦礦的三個關係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正確處理群眾辦礦的三個關係
河南省修武縣革命委員會
1971年7月19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編者按 群眾辦礦在一些地方已經發展起來了,這是大打礦山之仗不可忽視的一支力量。如何把廣大群眾辦礦的積極性引向正確的方向,是各級領導應當重視的問題。

毛主席教導我們:「全面規劃,加強領導」,對於群眾辦礦,也必須這樣做。修武縣革委會總結了這方面的經驗,值得大家注意。

我縣群眾辦礦,是經歷了兩條路線的激烈鬥爭,在毛主席無產階級革命路線的指引下鞏固發展起來的。幾年的實踐,使我們深刻體會到,要把群眾辦礦的工作提高一步,應當加強黨的領導,用毛澤東思想妥善處理好以下三方面的關係。

在勞力安排上,正確處理群眾辦礦與發展農業生產的關係

[編輯]

群眾辦礦和農業生產有着緊密的聯繫,在有條件的地方,因地制宜辦些小而富的礦山,這不僅有利於發展農業生產,鞏固集體經濟,而且,也是落實毛主席關於「開發礦業」的指示的一個重要方面。但是,群眾辦礦需要大量人力畜力和運輸工具,這些主要來自農村,往往又會發生與農業爭勞力的矛盾。

為了解決這個矛盾,我們首先組織廣大幹部和群眾,反覆學習毛主席關於「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的教導,幫助大家正確認識工農業之間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關係,明確在處理群眾辦礦與農業生產的關係時,必須以農業為主的指導思想。與此同時,我們也批判了「群眾辦礦,可有可無」,只抓農業,不管開礦那種單打一的錯誤思想,大講群眾辦礦對發展鋼鐵工業,促進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事實證明,勞動力的矛盾往往是由安排不當造成的。安排不當的原因,又在於思想認識的片面性。只有提高認識,才能使大家進一步樹立為革命搞好農業、辦好礦山的雄心壯志,從而合理安排勞動力。

其次,我們根據以農業為主的原則,合理安排了辦礦的勞動力。在礦山的常年生產中,採取了建立專業隊和大搞群眾運動相結合的辦法。專業隊伍人數不多,他們常年堅持在礦山,保證礦山生產連續不斷。在農閒季節,廣泛發動群眾上山採礦、運輸,一到農忙,就大部分返回農業第一線。實踐證明,這種「以農為主,集體辦礦,農閒大辦,農忙小辦,不違農時,常年不斷」的作法,不但正確地解決了農業生產和群眾辦礦的勞力安排問題,保證了農業生產和礦山生產正常進行,而且也培養和造就了一支革命化的亦工亦農的隊伍。

在收益分配上,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之間的關係

[編輯]

群眾辦礦的收益分配,不單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是一個堅持什麼方向,執行什麼路線,走什麼道路的大問題。處理得好,就能促進生產,鞏固農村社會主義陣地;處理不好,就會損害生產,甚至資產階級思想泛濫,腐蝕幹部和群眾。

辦礦初期,個別社隊只顧眼前利益,把辦礦收益分光,不去投資農業,發展集體經濟。我們意識到這是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的「金錢掛帥」、「物質刺激」、「分光吃光」的流毒在群眾辦礦中的反映,是與偉大領袖毛主席關於「在分配問題上,我們必須兼顧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教導背道而馳的。於是就引導廣大群眾學習毛主席關於分配問題的有關教導,開展革命大批判,批判資產階級,批判修正主義。並以正反兩面的典型向群眾進行兩條路線、兩條道路的教育。有一個大隊,守着礦山吃礦山,每年收入幾萬元,就是不投資農業。結果,地越種越瘦,路越走越偏。而有個小紙坊大隊,地處「鹽鹼窩」,過去是個有名的窮隊。群眾辦礦三年多來,他們用辦礦收入打了十多眼機井,辦起了農業用電,買了一批車輛、牲畜,治服了鹽鹼,生產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糧食產量連年大幅度增長,對國家的貢獻也越來越大。活生生的事實教育了群眾,使大家逐步擺正了國家、集體和個人的關係,擺正了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係。

四年多來,我縣通過群眾辦礦向國家提供了七十多萬噸優質粘土礦。對這筆收入,我們按照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兼顧的原則進行了分配,將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收入投資於農業生產,加強集體經濟。不少社、隊利用辦礦收益購置了農業機械和農副產品加工機械,添置了牲畜、車輛,全縣百分之九十的大隊辦了農業用電。這樣,就大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也進一步調動了群眾辦礦的積極性。

在礦山生產上,正確處理眼前和長遠的關係

[編輯]

群眾辦礦,是國家增產礦石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對這項工作的領導,要有一個長遠的打算,不斷處理好眼前生產和長遠生產的關係。

一九六六年底,我縣群眾辦礦蓬勃興起。由於點多線長,缺乏組織領導,一度造成亂采亂掘現象。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認識到,一定要注意全面規劃,加強領導。不然,亂采亂掘,國家礦產資源就不可能得到合理開發,綜合利用。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抽調了一批幹部加強礦山建設的領導,在組織上成立了縣社聯營的總礦,在礦上建立了黨的組織。總礦下面以公社為單位建立分礦,以生產大隊為單位建立採礦隊或煅燒隊。由總礦根據礦產資源分布情況,統籌兼顧,統一安排,分片定點,進行開採。這樣,就把轟轟烈烈的群眾運動引向正確的方向,實現了計劃開採,利於長遠生產。

在組織群眾辦礦中,我們堅持實行了採礦和探礦相結合,采剝並舉,剝離先行的生產原則,既保證了均衡生產,又提高了回採率,防止了亂采亂掘的盲目性。

辦礦初期,我們還根據群眾辦礦的特點,土法上馬,大搞小土群。隨着社會主義建設的迅猛發展,對粘土礦的數量和質量,不斷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就依靠廣大群眾大搞技術革新,選擇了一批小而富、交通條件好的礦點,在原有小土群的基礎上進行技術改造。經過改造以後,不僅使礦石產量、質量提高了一大步,而且也使群眾辦礦出現了新面貌,為長期辦礦打下了基礎。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