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正確對待「可以教育好的子女」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正確對待「可以教育好的子女」
嘉山縣革委會通訊組
1971年6月16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安徽省嘉山縣三界公社黨委,全面貫徹執行偉大領袖毛主席關於要注意成份,但不唯成份論,重在政治表現的無產階級政策,積極做好下鄉知識青年中「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再教育工作。一方面,引導他們結合三大革命鬥爭實踐,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提高階級鬥爭和路線鬥爭覺悟,把立足點逐步移到無產階級這方面來;一方面注意在三大革命運動中,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成為革命的一份力量。這些青年有的出席了縣、社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積極分子代表大會,有的擔任了宣傳員、記工員、技術員,有的還光榮地加入了共青團。他們深深感到:只要聽毛主席的話,緊跟毛主席幹革命,虛心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就有光明的前途。

這個公社的少數幹部,在抓下鄉知識青年再教育工作中,曾經存在只看出身、不看政治表現的傾向,對「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不能正確對待,怕接近多了犯錯誤。為了全面貫徹執行毛主席的無產階級政策,公社黨委及時舉辦了社、隊幹部學習班,認真學習毛主席關於「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各級領導同志務必充分注意,萬萬不可粗心大意」的教導和黨的有關政策,提高了社、隊幹部執行毛主席革命路線和無產階級政策的自覺性。大家認為,對於「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既要看到家庭對他們的影響,又要把他們同反動親屬區別開來。只要堅持用毛澤東思想教育他們,大多數是可以同反動家庭劃清政治界限,站到毛主席革命路線方面來,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的。主動接近教育他們,是同資產階級爭奪青年的鬥爭。怕個人犯錯誤而不敢去接近和教育他們,是不符合黨的政策的。

認識統一以後,大家對待「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不是歧視冷淡,而是熱情幫助,做過細的思想教育工作。對待他們和對待其他下鄉知識青年一樣,加強政治思想教育,並在勞動上、生活上幫助和關心他們。到老張郢大隊來的「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剛到農村時,有的認為自己家庭出身不好,有「低人一等」的消極悲觀情緒,開會學習很少發言,思想包袱比較沉重。公社負責知識青年工作的陳保榮同志,多次找他們促膝談心,一起學習毛主席的光輝著作《放下包袱,開動機器》,使他們認識到,出身不由自己,道路可以選擇,只要和反動家庭劃清政治界限,努力改造世界觀,就能緊跟毛主席幹革命。老陳還熱情地幫助他們安排好住房等生活問題,使他們深受感動,感到革命大家庭的溫暖。他們放下了思想包袱,努力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參加政治活動,在勞動中重活髒活搶着干,政治思想上進步較快,有的還被評為出席縣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積極分子代表大會的代表。

西王大隊下鄉知識青年中有個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曾經被一個盜竊集團的壞人拉在一起吃吃喝喝,隊裡幹部和群眾提醒他,還不覺悟。這時,有的群眾說:「看來這個人是教育不好了,隨他去吧!」公社黨委了解這一情況後,就和這個大隊黨支部的同志一起,組織幹部和群眾認真學習毛主席的有關教導,講清楚對於犯了錯誤又一時還不覺悟的「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應當繼續耐心教育,幫助他改正錯誤。貧下中農說:「這個小青年站在十字路口上,咱們不去熱情幫助,將他拉過來,階級敵人就會把他拉過去。咱們一定要用毛澤東思想把他教育過來,多教育好一個,革命就多一份力量。」他們多次找這個青年談心,幫助他提高階級鬥爭的覺悟。他主動揭露了這個盜竊集團的罪行,同壞人劃清了界限。

通過這件事,社、隊幹部進一步認識到,階級鬥爭是青年的一門主課,階級教育必須經常抓,抓到底。他們組織「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和其他下鄉知識青年一起,參觀《收租院》泥塑展覽,請苦大仇深的老貧農講家史、村史、個人翻身史,教育他們認清剝削階級的反動本質,幫助他們解決愛誰、恨誰、跟誰走這個大是大非問題。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