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目寺諸祖緣起碑記
水目寺諸祖緣起碑記 清 李元陽 康熙九年二月 1670年 |
碑存於雲南省祥雲縣水目山常住寺後側門外,高185釐米,寬85釐米,青石質。兩面刻文。碑陽額篆「水目寺諸祖緣起碑記」,碑文直行楷書,24行,行63字。碑陰額篆「日旦星宿」,碑文直行楷書,24行。清康熙九年(1670年)二月立。撰者李元陽並非明代文人李元陽,生平不詳。
水目山另有一塊《水目山諸祖緣起碑記》,於此碑兩個月後(康熙九年四月)立,撰者楊士宗。李元陽碑所記爲六祖,而楊士宗增補了「妙峰徹庸理禪師」,是爲七祖。兩碑對諸祖的行實記錄基本一致,但頌詞、序言各異。 |
〈碑陽〉
水目寺諸祖緣起碑記〈一行〉
夫慧日一照,而伭古之群蒙開矣。然雖周遍法界,西竺初張,既而大旵支那,南國益焰。元陽忝有宿因,職司督理雲省。庚戌孟春,奉〈二行〉命西巡,竟駐大理。覽彼蒼山峨峨,洱水汪汪,上下二關,山川雄壯。遂乃問父老,考《白史·佛記》,菩薩治羅剎建國歷來聖跡,近則三塔、感通,遠則鷄足、石寶。今屬趙州雲〈三行〉縣之南,尤有水目,常多證祖。向丁未之歲〈四行〉,金蹕儼臨,亦曾參本。當時,摩旌擁翼,輻輳紛紜,雖有梵宇鐘聲,松風蘿日,不暇耳目。今暫卸風塵,趁旋登眺,方睹勝概。肇脈西乾,迢遞雪嶺。玉峽潛渡沙江,銀峰峨聳〈五行〉麗郡。連絡點蒼,疊昂九頂。伏過青華,峰巒突起。對山遙睹,巍然彌勒跏趺;原野近瞻,宛爾寶蓮千葉。左有雲驛象山,衛俯回顧;右有天華獅山,護伏頻呻。輔弼隨〈六行〉龍蟠虎踞,前列萬峰,後靠玉枕。又天生橋眾流會出,莫能具狀耶!入諸禪林,金像巍巍,梵音浩浩。緇眾堂與非相禪師諸尊宿,對坐談心,研窮秘奧。從上溯之,知〈七行〉普濟慶光禪師,姚安人,髫髻出家,習大小乘兼宏律部。後參崇聖寺道悟國師,悟一見而默器之,俾掌書記。每問:「如何是宗?」聲猶未絕,悟以坐具辟面打,云:「道什麼師?」〈八行〉從此悟入。後詣南嶽馬祖、石頭,法席頗盛,師皆親承印可。師問祖曰:「如何是西來意?」祖便打。師曰:「和尚未曾施棒,靈根早拋出也。」祖點首深肯之。嗣馬祖。師禮辭〈九行〉,遍遊中國,十有餘年。後歸雲南,道德益隆,宗風遠播。時〈十行〉唐憲宗元和八年,爲諸大臣請,建此剎,師以杖卓之,而湧泉清瑩,因名水目。復製木犬,凡山中庥咎,皆輒吠之。開堂日,有龍虎出現於堂前。法席既盛,衲子千餘。六詔〈十一行〉諸王,咸來問道。弄棟都督府迎於姚州,開興寶、妙光二寺。未幾,復歸水目。寂,蒙氏諡爲「普濟慶光禪師」,鑄金像以奉之,至今存焉。
非相師頌曰:
升身復位少人知,〈十二行〉帶起牛宮獲寶施。
卓錫甘泉名水目,澄清照攝十方資。
當將一點熔賁任,任是天神得省癡。
道悟當時施毒手,含喉吐出齊馬師。〈十三行〉
淨妙澄禪師,姓高氏,大理段氏國公仁懿太后之父,天子之外祖。有兼濟之才,雖秉政十餘年,而恆素不輟。因讀《楞嚴》至「見猶離見,見不能及」處有疑,一日,問玄〈十四行〉凝尊者曰:「如何免得生死?」者曰:「把將生死來。」公擬議,者以扇打桌一下。公有省,後祝發爲僧,嗣玄凝,住水目。壽七十餘歲,端坐而化。塔曰「圓明」〈十五行〉。文安帝命翰林學士蘇達爲記云:天開七年七月二十一日,遷化於水目禪室。越翼日,火化於北崗而建塔焉。公居臺輔之任,有匡濟之功。群賢慕其德,生民賴其惠。及〈十六行〉功成身退,剃削雲峰,與侄淵公結方外之友,目擊則道存,不容聲於擬議矣。身如枯木,心若澄潭,齊彼我於夢幻,等榮辱於空花。自非得如幻三昧,其始終能若是耶。〈十七行〉
相師頌曰:
猶離見了碎寒冰,海底神雷報上音。
淨妙從中非外得,玄凝一器共真金。
千方百億隨緣化,引得金鼇上直針。
自此燈燈聯續焰,毫光爍破萬邦明。〈十八行〉
皎淵智玄禪師,政國公高明量之孫,護法公量成之子。生而英姿卓茂,氣韻清遠。昂昂若雲鶴之處群鷄,自有不羈之態。視富貴等於浮雲,觀三界猶如火宅。慨然有〈十九行〉出世之心,不肯終爲凡夫志。年二十,一日辭父母出家,父母知其志不可奪,不得已,壯而許之。遂投玄凝尊者剃染。是時,公侯將相、朝士大夫及輿台走卒之輩,莫〈二十行〉不銜恨,以爲失命世之才。師於是晝則精研經論,夜則達旦跏趺。衣鉢之外,分寸無餘。甘心寂靜,當念進修。准華嚴爲極則,依善財作標準。一日,問玄凝尊者曰:「如〈二十一行〉何是如來境界?」者良久師傍思,者復謂師曰:「偉哉,師子兒勿錯過了也!」師豁然洞見本性。者曰:「自漢暨於南國,代不失人,吾受道悟國師心印,今付與汝,善自護持。」〈二十二行〉嗣玄凝。辭凝而居此山,至天開十年甲戌十月二十四日,端坐而化,塔於北崗,曰「實際」。命大學士趙佑爲記,立碑存焉。
相師頌曰:
深淵浩渺闊無邊,爲度眾生〈二十三行〉造法船。
已熟之人歡喜上,寧身百億化金仙。
菩提大顧微塵劫,地獄未空誓不遷。
若自臨心湖海照,鵬騰九萬十三天。〈二十四行〉
〈碑陰〉
阿標頭陀,洱海人也。問皎淵禪師《心經》「無智亦無德」。淵曰:「你但任麼參去,不論歲月,看是個甚麼道理。」時南詔段氏建寺,標爲工匠都養,日則奔走勞苦,夜則繫髻寺〈一行〉梁。年深月久,遂獲靈通。印證於淵禪師,蒙許可。嗣淵師。嘗從風洞出入,挈筐入市貨物,雖去二百里者,四方人皆見之,食頃便回。但閉門默坐,置筐於前,諸物自盈〈二行〉。竊窺者喧於眾,標遂立化,繫髻金鉤,至今存焉。
相師頌曰:
金鉤系髻掛於梁,久究雲開現太陽。
孔洞清風常萬古,其中一寂四海洋。
雲蒸飯熟回還濟,舉手拈香〈三行〉供古皇。
行滿人知猶立化,丟開殼陋迴真常。〈四行〉
無住如禪師,定遠縣人,姓鄧氏。二十八歲於大千師下剃染。參徹庸禪師,命名。示「與狗子無佛性」話。當日,通身慶快,如獲至寶,牢抱在心。不論城市山林,一切眾務,常〈五行〉常不醒人事。入白雲窩,止清泉一窟,云:是我放身命處也。向空發誓,自矢舉「此狗子無佛性」話。靜鬧閒忙,搃是個無,確志不移。一日,隨侍徹師,下城赴供。夜坐高樓〈六行〉,忽聞鐃聲,大悟。遂有「通身是,徧界是」之偈。印證於徹師,師大許。又侍開妙峰,後適吳越,偕印於天童秘禪師,兼秉妙峰,嗣臨濟三十六世,賫藏南歸,道譽遠揚。時〈七行〉明崇禎十二年,洱邑熊紳眾檀緇迎師於本剎結制,攬請建寶華禪林於山之岱。宗風大振,開堂十餘,語錄傳世。康熙甲辰六月十二示寂。塔於寶華之北。
相師〈八行〉頌曰:
雲窩迴脫千年絆,印可天童無不羨。
法將叢中以大張,高提祖印人天判。
天堂一處取人心,個個人人親會面。
始辟寶華建法場,終時預識吩言殿。〈九行〉
非相行禪師,景東外屯長摩邑孫家營人,姓孫氏。五歲喪父,知有大事。十五,母順世。往鷄足雲溪庵德周大師下剃染,生死逼急,遍參遍叩,只得念佛,雜念紛飛,如一〈十行〉人與百萬人敵,無法可治,乃自縊自刺。又聞:「上古佛佛授受,祖祖相傳,自死何益?」崇禎戊寅,師年二十九。四月,參無住如禪師,侍於本剎結制。佛誕日,求授具戒,後請〈十一行〉益,云:「我心未得寧淨,乞和尚爲除。」住師云:「你就究取那不淨的來。」師於言下七日七夜,「將這不淨的元命連根拔起,海底雷打,天外如千日並照」印證於住師,師許〈十二行〉可。侍建寶華禪林。以師首眾二十七年。康熙甲辰,住師示寂,將佛法付師:洞下十三嗣,臨濟三十七世。師廬塔三年。戊申,檀緇三請,方乃出世。初,於本剎開堂,公卿〈十三行〉士弁,入山問道。次,普賢、姚安妙峰、定遠化佛梵仙、黑井萬春、鶴慶龍華、大理文殊寺,凡所至處,如風迴草偃,萬指傾心。復還寶華結制,祖道弘揚,承先啟後,有語錄傳世。〈十四行〉
自頌曰:
印閣樓台家破喪,紅輪杲日升天上。
元無一物供他方,撞倒須彌乘白象。
十處場開指眾心,雷公閃電摧人杖。
威音古佛化身來,也要當嚴三十棒。
曆觀〈十五行〉聖跡,足徵「山雖靈,待人而盛;人雖傑,以證而□」。又相師頌,益善光前。元陽遑於佐國之時,最忘靈山付囑。顏匾煌佛宇,手碑繼美祖庭。欽懷莫盡,又爲之銘曰:〈十六行〉
佛海無邊,東流震旦。萬派朝宗,闊無涯泮。
鐵航一隻,普濟不倦。道悟與竿,不住兩岸。
南嶽馬嘶,驟波掣電。卓開水目,大千映遍。〈十七行〉
淨妙至極,翻起圓鑒。攝盡十方,祛人大患。
若得自在,師故方便。如同周旋,不沉不厭。
利益有情,千方百面。日猶未晡,月恆又掭。〈十八行〉
皎淵澈底,眉毛照見。上下兩天,中使自戰。
降伏情塵,各佛自辯。凡有眾生,□□□前。
張天神□,救命□善。地獄天空,誓不違願。〈十九行〉
阿標表尊,群中有玩。系髻原來,金繩墜斷。
一升外天,不由巧幻。貨物四州,食頃便獻。
無意無思,彈指應遍。暫此相違,免人猜判。〈二十行〉
無住何住,少有驗勘。三界度人,信之深鑽。
生鐵既通,千化萬變。此意難懂,惟他好慣。
空手乃敉,全體俱換。哄人上船,自槳自探。〈二十一行〉
非相幻相,當須再看。海底踏翻,忽騰霄漢。
大冶烹凡,跳出爲伴。先證後證,緣爲一串。
我贊前哲,解脫億萬。悲願無窮,慈航永汛。〈二十二行〉
康熙九年歲次庚戌仲春二月朔八日吉旦立。〈二十三行〉
督理雲南通省清軍民屯糧儲兼管水利道按察司副使李元陽頓首撰。〈二十四行〉
〈(篆書陰刻「李元陽印」)〉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