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永樂大典/卷0221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之二千一百九十一 永樂大典
卷之二千二百十七
卷之二千二百十八 

永樂大典卷之二千二百十七  六模

洪武正韻龍都切。水名許慎説文。從水盧聲。浴乎切。顧野王玉篇力吳切。宋重修廣韻州名。在蜀。丁度集韻水名。出牂柯。郭守正紫雲韻水

名在蜀。一名若水。出旄牛徼外入江。今嶲州有盧津關。三四月經之必死。諸葛亮五月渡瀘。言其艱也。楊桓六書統來母。。統聲。瀘。缺隷。熊忠韻

會舉要半徵商音。又州名。古犍為地。趙謙聲音文字通來沽切。古借盧。此續收韻會定正來模切。字切來模。來零連瀘。

徐鉉篆韻六書

 瀘州親領縣三江安納溪合江

分野     建置沿革至到

城池鄉都    坊巷街道風俗形勝

戶口土産    田糧山川

宮室公署    官制倉庫務

驛道兵防    寨道古蹟 

名宦仙釋    人物列女

文章








{{{caption}}}{{{caption}}}{{{caption}}}{{{caption}}}{{{caption}}}

  建置沿革本州大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禹貢梁州之域東井輿鬼之分。周春秋

為巴子國。秦屬巴郡。漢武帝分置犍為郡。而郡之江陽符縣。即瀘州域也。東漢建安十八年。立江陽為郡。晉又置東陽郡。宋齊因之。梁置瀘州治馬

湖江口。隋大業三年。州羆為瀘川郡。還治於此。唐武德六年。後置瀘州。天寳元年。改瀘川郡。朝元中復為瀘州。五代王建孟知祥。繼有其地。宋宣和

元年。為瀘州軍節度。嘉熙三年。遷治江之南。景定二年。改為江安州。元至元十二年。復名瀘州。十五年復還故治。二十二年。隷重慶路總管府

本朝以州近成都。直隷四川布政司。圖經志謹按瀘州。分野。當參井之次。在 禹貢屬梁州。周雍州之域。春秋戰國時為巴子國地。秦屬巴郡。兩漢時屬

犍為郡。蜀章武元年立江陽郡。隷益州。晉南北朝。並因蜀梁兼立瀘州。後周因之。隋為瀘川郡。唐武德為瀘州。天寳為瀘川郡。屬劍南道。自唐分東

西川為兩軍州事。統屬於梓。而瀘以支郡隷之。宋政和間。置瀘南安撫使司。旋移梓夔路兵馬鈐轄。建炎末。陞都鈐轄。去夔不兼。朝道間。復正潼川

路安撫使之名。統屬三縣。曰瀘川。曰江安。曰合江。無納溪縣。元初仍立瀘州安撫使司。罷瀘川縣。設納溪縣。後革安撫司。立瀘州隷重慶府。欽惟

聖朝奄有區字。以瀘州地近成都。直隷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仍領縣三。曰江安。曰納溪。曰合江寰宇記瀘州。瀘川郡今理瀘川縣禹貢梁州之域。

春秋戰國時為巴子國。秦為巴郡。漢為犍為郡之江陽符二縣地。後漢因之。晉於此立為江陽郡。宋齊因之。梁大同中。置瀘州遠取瀘水為名。華陽

國志雲。瀘川縣。本漢江陽是昔漢光武微時。過江陽生一子。望氣者言。江陽有貴兒。王莽求之。縣人殺之。後光武怒為子立祠。謫江陽人不使冠帶。

按郡地則江山所合。故水經注云。綿水至江陽縣。方山下入江。謂之綿水口。隋煬帝時州廢。置瀘川郡。唐武德元年。復為瀘州。領富世。江安。綿水。合

江來鳳和義。六縣。武德三年。置總管府管一州。九年省來鳳縣。貞觀元年。置思隷。思蓬。施陽。三縣。二年置隆越縣屬榮州。八年割和義屬榮州。仍置

洷南縣。又省施陽縣。十三年省思隷思蓬二縣。十七年置溱珍二州。儀鳳二年。又置晏納奉淅鞏陰六州。載初二年。置順州。天授元年。置思莪州。久

視元年。置淯州。大足元年。置能州。並屬瀘州都督凡十州。天寳元年。改為瀘川郡。依舊都督。乾元元年。復為瀘州。宋朝乾德五年。並綿水縣入江安

縣。割富義縣為富順監郡縣志瀘川軍節度。治瀘川縣。禹貢梁州之域。春秋戰國為巴地。秦屬巴郡。武帝分置犍為郡。今州即犍。為郡之江陽符陽

二縣地。漢建安十八年益州牧劉璋始立江陽為郡。先主入益州。遣諸葛亮張飛等。引兵溯流定江陽。即今州域也。梁大同中。置瀘州。隋大業三年。

為瀘川郡。唐武德元年復為瀘州。天寳元年。改為瀘川郡乾元元年。復為瀘州。宣和初升節度。賜名瀘川軍。元豐五年。梓夔路兵馬鈐轄司。自遂州

移瀘守臣兼鈐轄。又兼瀘南沿邊安撫使。政和五年。御筆帶梓夔路兵馬都鈐轄。瀘南安撫。使去沿邊字。七年仍舊以沿邊安撫。使入御。建炎初。張

浚宣撫川陜。奏請梓夔路鈐轄。各專其任。梓夔之分始此。然夔利路既分各陞安撫惟瀘南止帶沿邊安撫使統隷不過三州。乾道六年。樞密院檢

詳王之奇奏請。始升為潼川府路安撫使江陽郡舊治江陽。今江安縣是也舊志載。晉太康二年。移郡於支江汶江合流之際。在舊城北一里。今郡

治是也。舊城不可復考。然江南有平田名舊州垻。舊志又載梁大通中。初置瀘州。移治馬湖江。則瀘豈嘗治道之境歟。元一統志禹貢梁州之域。

天文東井輿鬼之分野。此據圖經漢書。又晉志以為觜參之分野。唐志以為東井輿鬼鶉首之次。春秋戰國。為巴子國。秦屬巴郡漢武帝分置犍為

郡。而郡之江陽符縣。即瀘州城也。東漢建安十八年劉璋。分立江陽為郡以都尉廣漢成存為太守。王象之紀勝所云。與地廣記小誤。十九年蜀先

主入益州。諸葛亮分遣趙雲從外水定江陽犍為晉穆帝時桓溫舟師伐李勢軍次江陽。後為夷獠所沒。寄治武陽。宋志。江陽郡下雲東江陽太守

何志雲。晉安帝初流寓入蜀。今新復舊土為郡。領縣二。曰漢安。曰綿水。穆帝又置東江陽郡。元和郡縣志。治瀘州。宋齊因之。梁置瀘州。取瀘川以為

名。仍治馬湖江口。隋大業三年。州廢為瀘川郡。還治於此。唐武德六年。復為瀘州。仍置瀘州都督府。溱珍晏納奉浙鞏陰順思峨淯能等十州。天寳

元年。改瀘川郡。乾元中。復為瀘州。五代王通鑒。乾寧四年。王建將王案拔瀘州。孟通鑒。長興二年。孟知祥將張武取瀘州。繼有其地。宋乾德三年平

蜀。陞為上州。熙寧中。乞弟犯順經制。韓存寳逗遛不進。詔斬之於瀘。以林廣代之。廣討乞弟。至歸徠州。受乞弟降以歸。初為夔路兵馬鈐轄。置司於

瀘。至是又兼瀘南沿邊安撫。使。專理軍政。按通略。元豐五年間。詔徙鈐轄司於瀘。仍兼沿邊安撫。使。宣和元年。陞為節度。賜名瀘川軍。二年令瀘州

守臣帶潼川府夔州路兵馬都鈐轄。瀘南沿邊安撫。使。此據會要雲。既而去沿邊安撫。郡縣志。在政和五年。尋仍舊以沿邊安撫。使入銜。建炎間。四

路各建帥府。分委邊防。而夔路鈐轄。猶兼於瀘南張魏公浚宣撫川陝。奏請各專其任。而夔梓始分。乃各陞本路。惟瀘州正帶職名。曰沿邊安撫。統

隷不過三縣。乾道六年。王之奇以檢詳建言。乞以瀘南為潼川安撫使。俾得刺舉一道。自是權任益重。瀘州為一路安撫。自梁介始。帥司所統潼川

資昌普敘榮遂合果廣安長寧懷安渠富順一十五郡。前後皆輟。在朝名臣任之。蓋以瀘為重鎮。控制南蠻邊面數百餘里。嘉熙三年以兵亂遷治

江之南。淳祐三年。余玠制置四川。令諸郡據險建築。於州之下流四十里。有山曰神臂。委曹致大創築城壁。就領安撫。仲行州事。景定二年。安撫劉

整以城歸附。即本朝中統二年也。宋復取之。改為江安州時所隷之州。惟瀘敘長寧富順。餘已歸土。至元十二年六月。行樞密院部大軍收復嘉定

順流東下安撫。梅應春迎師納款。授本州安撫使復名瀘州。在德祐二年十三年六月合州王世昌竊入神臂城圍困。明年十月復之。應春遂為所

執而去。十五年正月本朝平蜀命安撫趙全還故治隷四川西道宣慰司。十八年。改隷南道宣慰司。二十年八月罷安撫司。止行瀘州事。初設録事

司。至是同瀘川縣。併入本州通管。二十二年九月。隷重慶路總管府元領瀘川。江安。納溪。合江。四縣樂共一城仁懷大洲政和鎮溪板橋梅嶺六堡

九支平泉史君綏遠安溪安遠博壁江門八寨自王世昌奪城堡寨遂空。惟餘江安納溪瀘川合江録事司樂共江門今四處並廢。惟領縣三。

江安縣大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漢江陽縣地漢末為江陽郡。晉穆帝永和二年。又置漢安縣於此隋改為江安。屬江陽郡。唐屬瀘州。舊縣城在

汶江中州。水數為害。遷於南岸。貞觀元年。置思隷。思蓬。施陽。三縣。尋俱省入江安。宋乾德五年。省綿水入焉。元至元二十年。並江安入本路通管。後

復署。本朝仍屬瀘州。圖經志謹按石碑記雲。江安。古江陽地也。晉永和二年置漢

安縣。隋開皇十八年。改漢安為江安。唐。宋元。亦名江安縣。隷瀘州。欽惟聖朝。因而不革。仍隷瀘州。輿地廣記本漢安縣。東漢置屬犍為郡。蜀為江陽

郡治。晉。宋。齊。梁。後周。皆因之。隋屬瀘州。開皇十八年。改曰江安。唐因之故縣水繇漢江陽縣地。梁置屬江陽郡。隋屬瀘州。唐因之。宋朝乾德五年。省

入江安有方山大江錦溪。元一統志本漢江陽縣地。漢末為江陽郡。晉中興書雲。穆帝永和二年。漢安獠反攻郡縣。又置漢安縣於此。舊唐志雲。隋

開皇十八年。改為江安。屬江陽郡。唐屬瀘州。舊縣城在汶江中洲。水數。為害。遷於南岸。唐志貞觀元年。以夷獠戶。置思隷。思蓬。施陽。三縣。尋俱省入

江安。九域志。宋乾德五年。省綿水入焉。至元十二年。瀘州安撫梅應春領衆歸附。又兵亂民散。戶口凋零。更不設官。惟樂共設知城一員任之。二十

年八月。並城入本路通管。今治在故基。納溪縣大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宋皇祐三年。於納溪口置軍寨。元豐

元年。徙都巡檢。使主之。紹定中。陞寨為縣。縣治距州城下流三十里。元寨堡俱廢。惟餘江門寨。至元二十年。併寨入縣。而屬瀘州焉。

本朝因之。圖經志納溪。古寨名無縣治。昔諸葛武侯平雲南。於溪右立寨。降自趙宋仍作寨。至前元始立納溪縣治隷瀘州。今因之。元一統志本當阿

永蠻要衝。宋皇祐三年。於納溪口置軍寨。委七州都巡檢。使任責防托蠻獠。元豐元年。移都巡檢。使於寨中主之。紹定中瀘南安撫。使楊汝明。以蠻

出入無常。陞寨為縣。管一寨。四堡。即江門寨大洲政和鎮。溪板橋等堡是也。縣治距州城下流三十里。有二水合流。支水田阿永發源合流縣治之

東。與大江會。宋時設立寨堡。元至元十年。梅應春領衆歸附。明年因兵亂。寨堡俱廢。惟餘江門。設寨一員。二十年八月。並寨入焉。

合江縣大明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漢武帝使唐蒙將萬人。往巴符關入夜郎即此。東漢為符縣。屬犍為郡。晉屬江陽郡。穆帝於此置安樂。郡。宋齊

並為安樂縣。梁改曰安樂。戍。周保定四年罷戍。置安樂。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縣曰合江。唐元和十二年。移治舊縣。宋移治安樂故城。元至元十五年。

立縣於神臂江南濟民市。本朝因之。圖經志謹按文廟古碑記雲。合江縣。古符陽縣。漢曰符節。唐曰符

陽。宋曰合江。元曰合江。隷屬瀘州。欽惟聖朝。因而不革。元一統志本西漢志。符縣地。輿地應記雲。漢武帝使唐蒙將

萬人。徃巴符關入夜郎即此。東漢志曰。符縣屬犍為郡。晉志曰。符屬江陽郡。元和志雲。晉穆帝於此置安樂。縣。宋志。南齊志。並有安樂。縣。元和郡縣

志又雲。梁改曰安樂。戍。周保定四年廢戍。置安樂。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縣曰合江。以江在縣側合流為名。隋志以改合江在後周當從。隋志。唐元和

十二年。移治舊縣。以便水陸貿遷之宜。從東川節度。使李逢吉之請也。宋移治安樂故城。紹聖元年。以合江縣尉掌簿正改為主簿。別置縣尉。居州

治下流一里。濱大江之南。其東有大小兩溪。合流於縣治下。與大江會。舊管九支。平泉。綏遠。史君。安溪。五寨。仁懷一堡。元至元十二年。梅應春領衆

歸附。明年王世昌竊亂。十五年蜀既定。然寨堡已廢。今立縣於神臂。江南濟民市。

郡名本州圖經志謹按江安縣。縣碑誌雲。據漢地理志。瀘水出牂牁之

經若水出旄牛徼外。東北至犍為朱提縣西瀘江水。又東北為道縣人於江。或謂馬湖江。寰宇記。謂孔明五月渡瀘。即馬湖之上流也。今之所謂

瀘。蓋逺引乎名耳。自梁以瀘名州以來。雖後周。隋。唐。宋。元。因革不同。然瀘之名。實未嘗易也。欽惟

聖朝亦演為郡望焉。江安縣圖經志謹按江安縣。古江陽地也。自隋開皇十八年。改漢安為江

安。因演為郡望焉。納溪縣圖經志縣名。古之有溪。上控永寧界首。下注瀘江。昔諸葛武侯平

定雲南。蠻夷納貢。而出此溪。因名納溪。又曰雲溪。合江縣圖經志自漢時有符樹。其葉如符篆。因名符陽。又以前帶大江。右

枕安樂溪。二水相合。因名其縣。  分野

本州江陽譜東井輿鬼之分也。是為鶉首。周禮。職方氏。合梁州於雍州。耶秦分也。漢地里志。秦地於天官。東井輿鬼之分野也。自井十度。至柳三度。

謂之鶉首之次。為秦之分。其界南有廣漢犍。為皆屬焉。晉天文志。越嶲犍為已蜀。皆觜參之分。廣天文志。東井輿鬼鶉首也。西南盡巴薥。漢中之地。

及西南夷烏為越。嶲益州郡。極南河之表。東至牂牁言秦。梁幽芮豐畢駘杜有扈密須庸蜀羌髳之國。狼星在江河上源之西。𧦼矢犬鷄。皆徼外之

象。西羌吐蕃谷渾。及西南微外夷人皆占狼星。  至到

本州圖經志東至合江縣界十巒山。一百二十里。西至敘州府富順縣界。馬埡口一百里。南至納溪縣。歌堂鋪三十里。北至重慶府榮昌縣。

馬面山一百零五里。東到合江縣。一百八十里。西到敘州府富順縣。一百六十里。南到納溪縣四十里。北到榮昌縣。一百四十里。東南

到蠻界。大佛崖八十里。西南到江安縣。一百二十里。東北到重慶府永川縣界。解市茶店子一百二十里。西北到重。慶府榮昌縣界。三層崖

一百二十里。江安縣圖經志東至本州納溪縣。清溪界五十里。西至敘州府南溪縣

天生橋界三十七里。南至敘州府戎縣。火樓底界一百三十里。北至敘州府富順縣界。道祝山五十里。東到納溪縣九十里。西到南溪縣

六十里。南到戎縣一百四十五里。北到富順縣。道祝山五十里。東南到九姓長官司水心埧界。一百六十里。西南到長寧縣亂石山界一

十里。東北到本州南井鋪界六十里。西北到富順縣。食祿溪七十里。納溪縣。圖經志縣領在城。蘆延鎮溪三鄉在城。至江北去縣二十里。蘆延

在西。去縣五十里。鎮溪在南。去縣八十里。東至本州界。忠信鄉水黎埧。一十五里。到本州四十里。共計五十五里。南至永寧宣撫司界。江門驛

一百六十里。到水寧宣撫司一百二十里。共計二百八十里。西至江安縣界綿水鄉。地名清溪四十里。到江安縣五十里。共計九十里。北至本

州宜民鄉。地名方山三十五里。到本州三十里。共計六十五里。東南到本州忠信鄉。地名大佛崖六十里。至本州八十里。共計一百四十里。東

北到本州界。歇堂鋪一十里。至本州三十里。共計四十里。西南到九姓長官司。地名魯灣一百六十里。至九姓長官司二十里。共計一百八十里。

西北到本州宜民鄉。地名李子埧一十五里。至本州五十里。共計六十五里。

合江縣圖經志東至播州宣慰司。羅支埧界一百里。南至永寧宣撫司。來聖山一百里。西至本州十蠻山界六十里。北至重。慶府。江津縣湳

垻三十里。東到播州宣慰司。一千零五十里。南到永寧宣撫司二百里。西到本州一百二十里。北到江津縣一百四十里。東南到播州

宣慰司。赤崖界四十里。西南到播州巡檢埧蠻界。一百三十里。東北到重。慶府江津縣。石瓮坪界五十里。西北到重。慶府永川縣。鷄公山界四

十里。  城池

本州江陽譜羅城。宋初郡無城。僅設籬寨。皇祐二年。始易以木柵。三年群牧判官蔡充。乞添築城壁。起蓋舍屋。下本路轉運司相度。謂徒費而止。皇

祐三年十月初七日。轉運司奏。准樞密院札子。相度群牧判官奏。竊見戎本州江安縣濟井等處城壁。本州只是木柵。自後雖有㱔少城壁。又絶低小。

盡是沙石比土。彼虞夏秋多霖兩。逐旋倒塌。臣欲乞令逐時添築城壁。務要牢壯。當於側近采則柴茅。逐旋學晝燒變磚瓦等。沿城上並令。修起屋

宇。不惟遮蓋得城壁。又得樓櫓之屬備具。所貴易為據守。本司勘會。本州見靠瀘南江溉。在大江北岸。前後地形窄使。別無餘剩蜝址。其本州自前

元是籬寨。後來是前任臣寮臂畫吏變。靠江一壁籬寨作木寨。以禦奸盜。經及年多。別無闕誤。業江一帶木寨腳下。並是浮散沙土。每過夏月江水

泛漲淹浸。上件木寨倒塌。今來若於木寨處築立城墻。委是難以修築。虛有費耗。舊多科木於三縣修葺。或官給直。嘉祐七年。州以水患。依例科寨

木於三縣。共一萬七千餘條。慮輸訥竊民。每條官給錢二十。治平元年。又支出賣退材價錢。並不傳省頭於錢。令竹木行。人估實直。每十隊抽買。長

一丈二尺徑四寸兩段。更不勒人戶出。備見舊勑。元豐六年。帥王公光祖奏陳。乞下梓州路轉運司。賂差廂軍作一千五百人展築。見邊防書至崇

寧五年七月。兩江漲溢。水勢湍猛。漂散木柵材料。則元豐所築土城。其上猶是木柵也。據本州令崇寧五年郡水監牒。准尚書工部苻。淮都省送下

梓州路。提點刑獄司狀。本司據本州狀申。七月初五日。節次據廟界。並修城壕寨司等處申。今月初四日夜三臾已後。大江並支江水泛漲。自外入

城。水勢湍猛。漂散木柵材料。相近十字街口。併令流注淹浸城壁。官私屋宇等事。州司已節次行遣。分頭差官同與都監照管城壁。及逐急差撥壕

寨壯成堯寧兵級。守護土城。牧敕木柵材料。並帖瀘川縣。及江安合江縣。差撥度船救摟倒塌漂流木柵材料。無金散失。並遍行告示被水人戶。各

權暫於高阜處安泊。大觀元年。始令仿泗州規模。瀕江用石疊砌。就上築城。修建樓櫓。令轉運使喬方。應副營造。大觀元年七月二十三日。三省樞

密院。同奉聖旨。訪聞本州鄰近夷人。武備不可失葺。其城屋修築。滅裂低矮怯薄。屢經江水泛漲飄溺渰浸。即令大段頓弊。可下本路鈐轄司相度。

若瀕江用石疊砌堤岸。仿泗州規模。就上築城修建樓櫓。法梓州制度。或能乘勢成就。即暫勞永逸。居民絶墊溺之憂。城壘有金湯之固。䈴本土易

得石木。計置不為難事。儻得敏才幹集。非支可以告成。令梓州路轉運判官喬方。專一應副營造。見本州令。二年更命趙遹。然未睱興役。政和五年。

又以詔郡守康公師魯。且遣使相視。時朝廷更置儒守。而孫公羲叟實來。詔復委以檢會。趙遹。康師魯。已得旨揮。立限修築。凡役六十二萬五百七

十六工半。費二十一萬三千有餘緍。其東瀕江以石砌堤築城。其上計五百八十五丈。一千一百七十步。石堤高一丈。外增築土城五尺。鵲臺女墻

七尺。通高二丈二尺。下闊二丈。上收面一丈。其三面並築土城。計六百六十四丈。一千三百二十八步。鵲臺女墻七尺。通高一丈三尺。下闊三丈。上

收面一丈五尺。周城之基。得六里三百三十八步。城屋共一千五百七十四楹。有團敵焉。面瓮城有門樓。於是郡城始周而固。六年孫公。又乞以所

餘三萬緍。別帑藏之。以為來者修葺之備。有旨從之。今謂之修城庫。孫自為記雲。政和六年正月二十九日。樞密院札子。奉御筆處分。瀘南疆理益

廣。瀘州城壁非壯舉。何以守禦。且示威蠻夷。仰孫義叟檢會趙遹康師魯。已得指揮。支撥軍輿所餘錢糧。選官差人嚴立近限。修完了當。具合用料。

次及已興工役。逐句具奏。尋遵奉聖訓施行。尋具畫一奏聞。乞依趙遹元檢。計一百三十七萬二千三百五十七工。人工錢糧材料等價錢。共二十

五萬五十四貫九百一十一文。分為二十料。儧並日限修築。約限半年了當。後奉聖㫖依奏。自被受御筆後來移牒轉運司。取撥軍與所餘錢糧。一

面。選官差人於諸處置買材木。入山采打石條。和顧人工。及將所修城壁。周圍一千二百四十九丈。分為二十料。內東壁瀕江一帶。以石砌堤。就上

築城。其餘西南北三面。並築土城。皆起屋蓋護。城宇屋團敵馬面瓮城門樓等。工力浩大。日役兵匠七十餘人。若稍失關防。則人工偷墮。枉費錢糧。

自三月一日下手興工修築。至十月十五日畢工。尋關牒本路廉訪使者郭衛。依御筆處分。覆按訖。除已畫圖進呈外。伏自興役已來。春夏日永。無

人偷墮。日夕比較工課。備見董役官吏用心。別無枉費工料。都役過人工兵匠。六十二萬五百七十六工半。比趙遹元計料減省。得七十五萬四千

八百一十六工半。其錢糧除樁留支用外。約有餘剩數月。尋於十一月二十二日措畫。具狀奏聞訖。那移應副攴使。內一項契勘。今來城壁雖了。向

去年深。風雨所加。舍屋樓櫓。亦要修換。理當隨乎完葺。若候關轉運司支撥。係省錢檢計問難經涉。歲月寢久。損動所費愈多。今相度。欲乞於修城

餘剩錢糧內撥三萬貫。樁充修城本錢。依田易庫條例。每歲收息。專充增修城壁支使。若輒將他用者。乞依閏正月十三日聖㫖㫖揮。以自塗論。仍

委提刑司廉訪使者。常切覺察。點檢施行。至今年正月初五日。承。政和六年十二月八日尚書省札子。十二月五日奉聖旨依奏。七年立石。紹興十

五年。馮公楫再請修築。其東偏自南之北。五百八十五丈。悉以石甃土以避水患。其三面如故。而改築廣於舊城。二里四十步。通為九里一十八步。

改建樓櫓。鼎新雉堞。岌然周遭。雄壯甲兩蜀。嘉定十年。風雨大作。折木發屋。土城頽者半。范公子長委路鈐彭㥠駐泊。郭申之重修。范公自為記。又

改門名三。其南安夷。曰來遠。其西興化。曰保障。其東開市曰通海。來遠。通海。二門魏公了翁篆額。保障。則范公自書。今門九。通海門。舊曰開市。

以稅務在其左。取開市譏而不征為之名。范公子長以門之外。有瀘江亭。為賓餞客舟之所。舟行即東至海。故改今名。津門。舊曰大善門。俗呼

尼姑門。內即大善尼寺。後改今名。南臨江門。俗呼新水門。涉江而東為蒼崖渡。渡之上為崇德原廟。來遠門。舊名安夷門。俗呼南門內即

郡學。外即鱔溪。溪橋上有唐都督蘇公德充甘泉記。循城左為團敵。上有亭曰南亭。董公誠建。亭下有尊勝石幢。帥馮公楫於展築之日。置石幢於

此。及兩江合流處。亦置一石幢以誓水患。有屋覆之。工藝精緻。幢成公自徃作佛事以致禱馬。今屋廢。但石幢存。西南敷政門俗呼武寧門。蓋以

武寧指揮在為。故名。西保障門舊名興化門。范公子長。以由是而升堡山。且取保障之意以為名。門之外為瓮城。中有亭曰愛山。西北汲水門

在騎射營後。紹聖元年。以營無井泉。於營後開門取水。應副人馬。北朝天門出是門。即超舊京之道。故名。嘉定十年。范公子長。改建門樓。更書其

額。樓之右有門。與帥治接門之外為瓮城。建亭其中曰肅詔。東北濟川門俗呼小川門。蓋聲訛矣。凡江北兩津來往者。皆出入於是門。故名。又

東北有廢門一俗呼水門。在濟川門之右。不詳啓塞之由。循門而左行。則為團敵。團敵之上為海觀。海觀之下。即誓水石幢。幢下據兩江之會。裏

城子城據開禧志記。但云舊圖經載諸官廨。在子城西北畔。今鈐轄節推録參司戶四廨。不在子城之內。其在內者。獨通判鈐幹撫幹節判㕔而

已。興築之始既不載。而周圍高厚俱不可考。官廨與民接者。雖僅有墻堵。而內外壕塹。亦莫之見矣。舊曰門三。今考之門凡四。南譙門治平三年。

守周公永懿建。合江知縣鄧綰為之記。淳熙元年。大帥李公燾重建。上揭州榜。九年丞相趙公雄以緫領。馮公憲大書易舊額。慶元元年。范公仲藝

以三刀多芒刃。特為改書直門。而前二百步為軍門樓。嘉泰三年。帥王公勲遷州治之舊宸章閣。以建上揭軍額。亦馮公憲書。樓之北向揭許公奕

所書。南樓二大字刻漏本之燕肅所製。舊以石為之。其池一闊二尺七寸。深一尺四寸。順闊一尺八寸。其形方。平池一。深八寸。徑二尺。其形圓。水斗

一。深二尺四寸。徑一尺五分。其形立而長。其石皆厚大。止以則水鼓十有二枚。角十有一枝。銅鉦九。面上鑄紹興辛巳十月造字。箭二十有五級。襄

彈一十九。凡十九襄偏為一會。春秋十四會。五會為一點。夏十三會為一點。冬十七會十八會為一點。視二至二分刻數增減。譚架共長一丈四尺

七寸。嘉定九年二月二十八日。地大震。其石池皆壞帥范公子長以其州陶器精於時刻。命工製造以來。置於籌邊堂。後遷於此。衙東門入門而

左。為熙春園。仲春花卉盛開。刖開園門。與民同鑒。月餘乃罷。西門出自州倉。通都教場。遇支軍糧則開之。以便出入。東北門在朝天門之側。為

菜門。設而不開。江安縣江陽譜江安縣城嘉定十五年。權縣令開師古。改築四門。建樓其

上。邑人鄧選掦於其南門為樓記。其略雲。縣治背大江。向南山。諸峰橫陳於前。如拱如揖。自縣譙望南城樓。直如引繩。樓歲乆頽壓。過者病之。嘉定

十四年。遂寧府長江縣主簿閣君。來贄帥幕沿徽攝邑事。始至崇奬善類。政令求以便民。念壞地樓邊。即營葺東西北城樓。而離明之方。因陋就蘭。

恐無以藏民和通旺氣。遂拓開南城。增土為基。疊石二尋。立水十六攝。以屋其土。廣五尋。其崇如疊石之數。而加二尺。費出於義實。史欺樽節淳蠹

之餘。期月落成。製作高明。面勢宏敞。太慱曹公又捐米四十斛佐之。又為命名。扁題城門。南曰嘉靖。東曰來遠。西曰迎安。北曰鎮㵊。墨妙大書。人謂

偉嚴。合江縣江陽譜合江縣城大東門小東門大南門小南門西

門北門  坊巷街道

本州江陽譜坊巷郡西南皆山。東北瀕江。山皆支分。高下不齊。不便於建市。故其東順江。自北而南。為一長街。其坊五。其北自東而西。又為一長街。

其坊一。舊皆主木為表。經火遂廢。餘皆以巷陌通焉。出譙門南直軍門樓之。東達於新街。西南循班春亭。而達於保障門。東北循宣詔亭。而東達

於通海門。出衙東門。而東南達於十字街。東北達於濟川門。北達於朝天門。北自朝天門。而達於十字街。桂林坊。桂林坊鄉士王世民居之。

兄第三人俱薦。而世民登紹興十一年第。里人榮之。故以此名其坊。坊表久圮。嘉定壬午。帥太慱曹公再立。又曰讓務街。舊比較務在是。東北自

十字街。以達於小橋。為仁風坊仁風坊坊表乆廢。嘉定癸未。帥太慱曹公再立。東自小橋以達於大橋。為超勝坊。內巷三。超勝坊坊表乆廢。

嘉定癸未。帥太慱曹公再立。竿箭巷內有漢梁王廟。廟舊在竿箭灘上。後遷於此。故名。高寺巷上達間福寺。故名。大橋巷東南自大橋。以

達於來遠門。為勝紀坊。內坊一。街二。巷四。勝紀坊坊表乆廢。嘉定癸未。帥太慱曹公改為鶴鳴。賁文坊在州學左百步。舊無此坊名。嘉定壬午

新立。太慱曹公書額。朱紫巷大草場巷小草場巷大善寺後街七星閣後巷縣街有表額。已上並屬古廂。西自保障門而入。以達於

十字街為清平坊。凡街二。巷三。清平坊坊表乆廢。嘉定癸未。帥太慱曹公再立。天犬山巷十花營街東軍八指撣七於此。中溪巷舊名馬

家巷司理巷司理院在焉。十字街西南自十花營街。以達於大橋巷。為新街。內巷三。新街紹興元年。火復新修。因以為名。已上並屬左廂。

大悲閣後巷運司倉在焉。幢於山巷泗州閣後巷又南自來逺門而出。以達於酒務街。為修德坊。內街二。巷三。修德坊舊志逸然里人率

以此名其坊。篾橋街街尾達於實山。胥家巷巷尾達大江。待制唐公庚。嘗居於此。小胥家巷馬軍營巷酒務街由修德坊。從遠於史

君巖。為史君坊。史君坊坊尾有岩冗。渠天監中。刺史陸公弼嘗徜徉於此。後人固以史君名其巖。復以名其坊。今史君之廟在是。餘見祠廟之敘。

已上並屬城外巡尉司。江安縣江陽譜飛鳬坊蟾桂坊豹文坊去縣薄廨百步。與縣譙繩

直。舊以亟。趙公雄嘗客於簿㕔。名曰豹隱。嘉定辛巳。權令閻師古改曰豹變。詣字於潼守魏公了翁。魏公為書曰豹文。止足坊邑之寓公石行

正早歲致仕。邑人榮之。宰趙邁為建坊額曰止足。貺窄陋且歲乆頡圮。攝令閻師古為更新之。鯤化坊桂籍坊箳篁坊鳴陽坊

合江縣江陽譜本縣坊晝錦坊忠孝坊觀政坊孝感坊  鄉都

本州江陽譜八鄉八里。三十四都。祥苻舊經管一鄉五里。舊志管七鄉八里。舊分都置保。凡四大保。屬一保正。各以丁力輸差。二年一代。鄉有耆長。

縣選材幹者充保。以察盜賊。者以督課輸。嘉定六年。朝旨行下。淳熙六年。廣函帥張左司奏請施行察監事。令諸鄉結甲。五家為一甲。家一丁。丁多

之家二丁。官戶秀才以幹人代。有甲頭。五甲為一隊。隊有隊長。在市鎮者。則為團長。遠村止以保正副統率。所用器仗隨所有。家置挷於。有鼓者聴

用鼓。遇盜發處。鳴梆撃鼓。並出欄截其用令。不用令前率衆。不能率衆。官為之懲勸。於是縣各結甲申諸州。惜乎皆為具文。甲隊徒有其籍耳。然必

有保甲。而後戶口明。催科調發之令不紊。而盜賊無所客其跡。眞良法也。故不可不録。

宜民鄉應福里在縣倚郭第一都管一保正。四大保。三十五隊。一百六十八甲。八百六十家。楊村黃村𡊮村水中埧母市譚村

趙舜臣市進德鄉四鎮里第二都管一保正。四大保。一十九隊。九十一甲。內百七

十九家先村埧楊森市趙化元鎮忠信鄉南岸里第三都管一保正。四大保。二十四隊。一百五十九甲。六

百二十二家。南田埧蒲市第四都管一保正。四大保。三十隊。一百四十一甲。七百三十七家。三家店鬼門關寳鞍臺白村朱頭

坡楊村何石頭村文村。衣錦鄉。白芀里。在縣東北。有溪通大江。地産荔枝。最富圖。初里人尹咸尹

敏道純道。及先竿先詔二氏。父子皆登科。直聯世姻。先氏上塜詩云。不掃先壑二十春。今朝忽見錦衣新。選鄉父子端間拜。再世登科有畿人。鄉人

榮之。縣名其鄉曰衣錦。第五都管一保正。兩大保。十六隊八十甲。四百一十九家。羅乙卯梁村特埈亭權村第六都管一保正。四大

保。一十四隊。七十甲。三百六十九家。峯門坎鳳凰臺楒樹鼻市第七都管一保正。四大保。十四隊。六十七甲。三百五十二家。小市埧

大王村胡市靠內江通船車過徃。第八都管一保正。四大保。二十七隊。一百三十甲。六百八十家。高埧新溉賴村第九都管一保正。

四大保。十五隊。七十三甲。三百八十六家。李市文村望市埡第十都管一保正。四大保。十七隊。八十五甲。四百四十七家。先市元屬合

江。初名先合江。以去縣道遠。不便供輸。元豐元年十一月。割隷瀘川縣。第十一都管一保正。四大保。十七隊。八十一甲。四百二十七家。龍摩角

宣和三年。改為摩角村。沙坎由審第十二都管一保正。四大保。十三隊。六十二甲。三百二十八家。任市第十三都管一保正。四大保。三

十四隊。一百二十甲。六百三十九家。曹市第十四都管一保正。四大保。一團長。二十一隊。一百五甲。五百五十二家。沙平坎何家店何

村白村安賢鄉中下里。本縣東北八十里。第十五都管一保正。四大保五團長。

十五隊。七十五甲。四百家。趙市鎮羅村石馬平第十六都管一標正。四大保。四團長。二十隊。一百一甲。五百三十四家。大崖尾舊趙

市第十七都管一保正。四大保。四團長。一十八隊。九十甲。四百七十八家。丁始藍楒木亭王村李村第十八都管一保正。四大保。四

團長。一十九隊。九十四甲。四百九十八家。伊村母村又村何村趙村第十九都管一保正。四大保。三團長。二十七隊。一百三十二甲。六

百九十五家。丁石娛市銅鼓坎第二十都管一保正。四大保。四團長。十四隊。七十一甲。三百七十七家。立石市楊村第二十一都管

一保正。四大保。四團長。二十三隊。一百一十一甲。五百八十七家。鹿巷

惠民鄉井三里在縣北一百二十里。第二十二都管一保正。三大保。四十九隊。二百四十一甲。一千二百五十八家。羅李村文村佛面村

第二十三都管一保正。四大保。四十三隊。二百一十一甲。一千九十一家。呂市鎮爐頭坎彭來第二十四都管一保正。四大保。三團長。五十

八隊。二百八十甲。一千四百六十六家。七里市有溪橋不通舟。范村王村張村第二十五都管一保正。四大保。一團長。五十一隊。二百五

十五甲。一千三百三十二家。嘉明市小鄭市譚市元屬合江。以地里遙遠。供輸不便。元豐元年十一月。割屬瀘川縣。古村落譚坎第二

十六都管一保正。四大保。二團長。三十四隊。二百二十三甲。一千一百五十六家。白崖村牢井埡換鵝市有溪橋不通舟。小牟市趙王

五小市梔溪市清流鄉沿江里在縣西九十里。有溪連大江。地産牛乳蔗柑橘鹽。第二

十七都管一保正。四大保。一團長。三十二隊。一百五十七甲。八百二十三家。懷德鎮舊名落來鎮。宣和三年。安撫司狀奏。據落來市鄉老稱。落來

鎮初因夷人落來歸明於本鎮住。遂呼鎮市為落來。乞改換。得旨。落來鎮改為懷德鎮蛇鳴第二十八都管一保正。四大保。一團長。二十七隊。

一百二十九甲。六百七十九家。駝魯市鹽井第二十九都管一保正。四大保。二十四隊。一百一十一甲。五百八十四家。王灘頭大先村

多村第三十都管一保正。四大保。一十七隊。八十三甲。四百三十七家。蒲村劉村小先村第三十一都管一保正。四大保。一團長。二十隊。

九十四甲。四百九十六家。趙化原鎮梔子市何村馬市青山

永安鄉小溪里在縣東六十里。本隷江安縣界。紹興二十五年五月。准本路轉運司。坐准省部行下。撥隷本縣。第三十二都管一保正。四大保。十

六團長。三十一隊。一百五十五甲。八百二十七家。尹市羅市王村青村第三十三都管一保正。四大保。四團長。四十隊。二百三甲。一千六

十三家。梅子坎李村懶始望埧第三十四都管一保正。四大保。十三團長。二十五隊。八十九甲。四百八十五家。魯村曹村

江安縣江陽譜本縣一鄉。一里。八耆。三十二都。祥符舊經。一鄉曰永安。七里曰上明。羅刀。食祿。大硐。羅融。羅隆。小溪。九域志。一鄉同上。一鎮曰綿水。

後改鄉為綿水裡。仍曰上明。耆仍曰羅刀。南井。江北。羅隆。城外。舊江。安羅。東山南凡八。今惟士人應舉卷首書鄉里名。至於官府稅籍。則各分隷耆

下。故綿甲日以耆。冠都。今仍以耆書。羅刀耆在縣北第一都管一保正。十二隊。六十甲。三百一十二家。羅

改梅落平羅兒上下㪷安九梅答羅迎羅不哀第二都管一保正。十六隊。三十七甲。三百八十四家。保丁七十六家。落鷄東

上梅圓羅東㪷磨良羅刀第三都管一保正。十隊。四十二甲。二百五十一家。羅改郎羅恃容羅刀岸梅本第四都管一保正。

十五隊。六十二甲。三百七十六家。落斗兄苟村水村梅來鄭村第五都管一保正。十二隊。六十甲。一百五十四家。黃村落始哀

落喻落婆碎落婆郎麻頤水落個章第六都管一保正。一十隊。三十六甲。一百七十七家。梅吼前梅由下婆勇落特泥底

婆碎梅良落個令第七都管一保正。九隊。四十二甲。二百二十家韋劉村先村落斗母後梅由彭店王火垻上婆勇第八

都管一保正。十隊。五十甲。二百六十家。落個茹羅刑村趙泥橋上灘埧落個榮楊高山浪主

南井耆第九都管一保正。六隊。三十甲。一百五十一家。狼胡來浪婁梅特酉第十都管一保正。十一隊。五十五甲。二百八十七家。落

尤賓市艷埧趙村李村吳楊灘第十一都管一保正。七隊。三十五甲。一百七十六家。文村古藏埡胡村楊森市許村先

羅佃第十二都管一保正。九隊。四十九甲。二百二十六家。南井監市朱楊村第十三都管一保正。一隊長。三十四甲。一百七十二家。陰村

羅始嵬旱應埧羅始偎第十四都管一保正。一大保。一團長。十三隊。六十二甲。三百二十六家。王村趙店第十五都管一保正。七隊。

三十五甲。一百八十三家。羅刑亂石白沙第十六都管一保正。四大保。三十一隊。一百五十五甲。八百一十一家。董埧㪷毛斗桑

浪始菉母村瞿村馬村烏豆疰大硐耆第十七都管一保正。十三隊。六十五甲。三百三十九家。石人

波岸上有二石人。其來遠矣。故名。李茆山九亭坡趙埧何村程村牟村

羅隆耆第十八都管一保正。四大保。三十一隊。一百五十五甲。八百一十一家。尹市慰㪷皂泥埧楊村李村黃村鬬石村

第十九都管一保正。四大保。三十一隊。一百五十五甲。八百一十一家。小羅兒下羅兒謝村梅始干楊村走馬龍朱村第二十

都管一保正。四大保。四十隊。二百甲。一千四十五家。扶戶五十八。牟村石砽市叚村母村文村竿箭村

城外耆在縣城外。分為東西耆。第二十一都在縣城外東。管一保正。八隊。四十甲。二百九家。北村范村龐村夷牢口第二十二都在

縣城外西。管一保止。十三隊。六十五甲。二百八十九家。水中埧南門

舊江安耆第二十三都管一保正。三十一隊。一百五十五甲。八百七家。大硐埧清溪村張村趙村二保村牛項村鏊盤村第二

十四都管一保正。三十一隊。一百五十五甲。八百七家。江安埧羅勇村大池頭蒲村回程村漏窗村第二十五都管一保正。一團

長。三十二隊。一百六十一甲。八百三十四家。納溪寨燕輳漏洞趙市

羅東耆第二十六都管一保正。四大保。一十二隊。六十甲。三百一十七家。青山腳村權村梁村曹村楊村白米疰第二十七都

管一保正。四大保。八隊。四十甲。二百一十三家。三清堂村任疰村貓兒埡萬納窩雷大面梁村向村第二十八都管一保正。五

隊。二十五甲。一百八十一家。王溪口村始賴埧母村九亭埧舊市埧高店堠子埧

生南耆第二十九都。管一保正。四大保。四甲。一百一十三家。附保一十七家。大洲堡立黎村特眉埧江門寨木椻村周村紅白

沙村侯村第三十都管一保正。四大保。一團長。二十一隊。一百五甲。五百五十二家。銅鼓坎大增埧赤沙朱板橋堡黃沙坎樂

共城水車埧東村姚村蒿杖埧梅嶺堡馮村馬村政和堡落茹村博望寨水羅甘村王李村鎮溪堡大劉村

赤崖村大李村第三十一都三十一三十二都。共管一保正。一副保。六隊。二十五甲。一百五十七家。安遠寨羅改沙水井市賴顯村

來令任村董村第三十二都羅個那低蓬箐口村落特紅羅林補梅特速周村高店村羅始王

合江縣江陽譜本縣一鄉七里二十都祥符舊經。管一鄉二里。鄉曰安靜。里曰善護。江北。九域志。二鄉六寨。鄉名不載。寨曰遙埧。青山。安溪。小溪。帶

頭。使君。今止以都係里。以保係都。以隊係保。以甲係隊。縣市廂團管一廂司。一團長。二十三隊。一百一十五甲。五百九十六家。

白皓里在縣第一都管一保正。四十五隊。二百二十三甲。一千一百六十家。大葛樹史渡溉王市鎮吉子坎第二都管一保正。四十

五隊。二百二十三甲。一千一百六十家。周村裴村閉書埡安溪里在縣第三都管一保正。一團長。二十六隊。一百二十七甲。六百

六十家。先市鎮尹市第四都管一保正。二十八隊。一百三十八甲。七百一十九家。趙村周村雙堆藺市盧村村

雲翔里在縣第五都管一保正。七隊。三十五甲。一百九十三家。活埡羅超村第六都管一保正。四十一隊。二百二甲。一千五十二家。箭口

高洞史馬市水北里第七都管一保正。四大保。二十隊。一百甲。一千二十八家。白

市丁石埧書巖第八都管一保正。十隊。四十七甲。二百四十四家。白沙市馬村李樊埧黃渡溉先渡溉重村第九都管一保

正。二十七隊。一百三十二甲。六百八十六家。鄭村大文村翼頭埧第十都管一保正。十七隊。八十四甲。四百三十七家。樂巖李村路

村金釵堎第十一都管一保正。十三隊。六十五甲。三百三十九家。石皮籠野茶溪魯磧

白馬里第十二都管一保正。二十隊。九十七甲。五百六家。楊市於安溪寨市第十三都管一保正。十五隊。七十六甲。三百九十六家。遙

埧寨市上七村白馬埧第十四都管一保正。十三隊。六十一二甲。三百二十四家。王巡檢埧傘蓋木第十五都管一保正。五十三隊。

二百六十二甲。一千三百六十四家。舊市梯頭九支寨市帶灘里第十六都管一保正。十二隊六十甲。三百一十三家。石朋埧

橙子埧田溪中當里第十七都管一保正。十三隊。六十五甲。三百三十一家。舊州

埧先慥埧仁懷堡市綏遠寨市第十八都管一保正。十九隊。九十三甲。四百八十四家。月波堎丁公山呂村官埧何市獨

昆第十九都此一都。係上帶灘里地一分。管一保正。三十隊。二百四十九甲。七百七十家。馬市子高坎平泉寨市四斗坎第二十都此

一都。係上雲翔里地。分。管一保正。八隊。三十九甲。二百四家。合口史君寨市

本州江陽譜濟遠橋出朝天門外百步許。即小市埧渡口。歲為浮橋。設於

孟冬之旦。撤於孟夏之朔。皆架舟為之。用木板䉲繩。取辦於縣。入夏兩江合漲。盡沒沙磧。江面洶湧。不可復梁。則以舟濟。舊小市鎮。居民凡千家。資

江夏潦衝頽。今存者僅十之三。嘉定八年。范公子長募工編竹籠石。為長堤一百二十丈以扞之。其兩岸為二象鼻。公復請於朝。乞以二年一修。得

㫖。勒石於南定樓。今象鼻如故。而籠石漂矣。芙蓉橋在壯猷堂之後。紹興末。晁公公武建。列盆植藕。挾掖橋外。故名。梁公介詩云。法涮瘴癘鄉。六

月旱爍石。榆柳。秋不枯。蛇虺冬不蟄。長橋坐清虛。足以度朝夕。汲井埋深盆。芙蕖間紅白。幽香自氳氛。南薰為披拂。雖無十丈花。有藕亦如蜜。

江陽譜中津渡在郡東南三里。俗呼中渡。夏水澇。則鋪驛從此渡。以達於

白木鋪。水反涸。則從蒼崖渡焉。蒼崖渡在郡東二里。亦曰江東渡。渡岸有羅氏誓水碑記。盤石渡在郡南四里。亦名南田渡。前達南田埧。胡

市渡在郡西北三十里。水自昌州界赤水溪。入於郡境。逾嘉葫市七里鎮。達於此渡。而下入於江。可通小舟。大渡在江安縣北。元一統志餘甘渡。

王象之輿地紀勝雲。餘甘碧實圓晚峰一門渡口依岸成林。魯國先生唐庚題瀘川縣樓。所謂餘甘渡頭客艇是也。西蜀編雲。淳祐中。四川制置余

玠。列戰船於此。范丁孫曰。今是餘甘渡戰艦也。寰宇記瀘津關。有瀘峯高三十丈。地多瘴氣。若三四月經之必死。非時。猶令。人悶吐。若五月上旬

渡之。即無害。故諸葛亮五月渡瀘是也。  園

江陽譜漏澤園。崇寧二年。侍其公瓘置。是年二月。中書省勘會。四方人物繁庶。貧無以葬者。不可勝數。又州縣難得私地。以充瘞藏。檢會元豐中。嘗

詔以官地葬枯骨。今當追述成憲行之舊園在城西眞如寺之右。新園在寺之對。淳熙九年。丞。相趙公雄帥此邦。適值歲歉。丐十萬緡於朝。以備

賑給。死者葬於其中。命開福眞如二僧掌其事。事畢聞奏。有旨給二僧紫衣師號以奬之。修東園。郡國有園圃。其來尚矣。豈果為逸游計哉。非風

景寬閑之地。不足以發性識之高明。非草木舒暢之物。不足以見造化之生意。是於臨政蒞事。不為無補。故君子取之。瀘舊有園曰熙春。詳見前譜。

乆蕪弗治。頽垣障翳礙目。嬰懷花柳無憀風月用廢。帥守尚書楊公鋤荒洞窒。疏為三徑。以暢盤旋。自德禮堂之後。得故亭榜曰抱膝。架橋曰太一

蓮。以達池亭。亭曰方壼。後復架橋達淇奧曰八月槎。淇奧之後。得書室移遂志齋顔以揭之。循觀音堂而左曰列岫。曰浮月。曰朝陽閣。曰護寒。皆公

之所更革也。復自抱膝之左。結茅曰草蘆。自草蘆直北曰月窟。曰清芬。經達園門曰清風圃。又自草蘆。而左為桃李場。復為日涉。即江陽書院舊址。

自桃李場而北。直貫四香亭夾經為二庵廬。東曰秋巖。西曰春塢。是圃也。地據平陸。雖有池臺亭榭之美。而無徑丘尋壑之意。較之西北二園劣焉。

惟池塘在淳化中。有二蓮同幹之瑞。事見國史祥瑞志。則獨為最古雲。剏西園。治寺之壯猷堂西偏有廢址。積穢崇於丘。取土深於淵。旁通鈐幹

廳。右傍山。後瞰池。有巖壑林麓之狀。帥守尚書楊公闢為西園。自衙西而入堂曰東川道院。堂後有荔丹。為郡治絶品。即其下作自知亭。取杜少陵

紅顆酸甜只自知語。蓋言瀘戎之荔丹也。翼亭兩廡。東曰橘中之樂。西曰山中之樂。亭後為時臺崇三尋。可觀雲物。以卜豐歉。循臺而右。緣石磴。越

小橋曰雲雨。觀。取范石湖樂府。借君南定倚攔干。和雨和雲仔細看語。自觀而東有亭介於園池內水之間。內外水光映澈明了。舊曰五柳。易以冰

壼。自觀而南。石徑緣坡。寄小亭於懸巘曰環。觀。取柳子厚桂山語。自觀而下。東會於道院。又東曰環翠又東曰映紅。自映紅而北曰粹芳。曰錦綉谷。

粹芳取離騷經中語。錦綉谷則下俯深池。如在巖谷之底一池舊纔半谷。余皆公所新鑿焉。異木名花。幽篁靈草。牙排棋布。蔭匝柯交。春則有牡丹海

棠。於以玩明良千載雲龍風虎之期。夭桃艷李。於以賞舊袖縞裙列屋閑居之奉。又有幽蘭被徑紅藥翻階。夏則有海榴噴火。撫之而知西域之出

使可尚矣。丹荔含漿揖之而知涪陵之誤國可自幸矣。又有鹿蔥解憂。旌節森衛。秋則有黃花薦修齡之酒。籬邊之醉何達歟。芙蓉集初服之裳。澤

畔之吟。何憂歟。又有丹桂浮香。緑橘登俎。冬則有江梅一色。傲雪欺霜。直與竹君爭雄角立。雖林和靖之湖邊。王子猷之林下。殆不是過。於是時也。

俯欄檻於穠陰隱映之間。步梯磴於翠阜縈紆之際。擷英攬秀。漱潤含芳。四時之樂。雖或不同。而天地萬物之理皆為我用。非有道者能爾哉。此圃

也。而以道院名。吾殆見其非特簡靜無事而已也。恨未有記之者。用敢詳焉。北園園在北巖之上。有堂曰北定。取孔明出師表中語。仍大書其

表於屏。待制范公子長為之記。記見文類堂後有堂曰臥龍堂上揭樓曰英高。取楊戲孔明贊中語。堂後有徑通桃源。自桃源之前。梯山而上曰橘

洲。過橘洲曰道山。過道山而上。得一峯如瓠。榜其頂曰圓嶠。自橘洲而西。有特丘葺小亭。其上名曰蓬丘。又當厜㕒作小亭。曰無盡藏尤清邃。是圃

也。雖無花木之秀。然兩江橫陳。群岫環列。奇形異態。在在不同。則又非東西園所能及。皆帥守尚書楊公汝明昉為之。寺簿應公鏞為之記。記見文

類善乎柳州退山茅亭之記曰。公之因土而得勝。豈不欲因俗而成化。公之居高以望遠。豈不欲家撫而戶曉。視其細知其大。足為來者之楷法。余

於是園得之。  風俗形勝

本州圖經志瀘之風俗。質朴淳厚。尚文義而鄙利慾。不。好詞訟。氣候偏陽。昔元時地廣人稀。四方之民流寓於瀘者。倍於版籍所載。欽惟

聖朝。瀘之附籍者。雜四方之民也。謹按方輿勝覧雲。華陽志所載。東接巴郡。南接牂牁。西接犍為。北接廣漢。以今考之。東接重夔。南接永寧宣撫司。

西接嘉敘。北控潼漢。左挾資江。右通汶水。州城肘江負山。枕帶雙流。舟車之要衝也。寰宇記地無桑麻。每歲畬田。力耕火種。其夷獠則與漢不同。

性多獷戾。而又。好淫祀。巢居巖谷。因嶮憑高。着班布。撃銅鼓。弄鞘刀。男則露髻跣足。女則椎髻橫居。夫亡婦不歸家。葬之崖冗。刻木為契。刺血為信。

御冤則累代相酬。乏用則鬻賣男女。其習俗如此。郡縣志漢地理志雲。犍為牂牁。皆西南徼外。武帝初開置。民俗與巴蜀同。華陽國志雲。江陽之

俗。樸野少儒學。蓋天性也。今戶口繁溢。風俗視舊益美。居民生計便利故僑寓者。居十之七。然地接夔渝。尚巫祭鬼。俗亦以似之。自唐高宗時。闢

洞招獠。新創城邑。瀘州為都督府統十四州。地皆夷境。姑為羈縻。瀘州之境。接連東爨烏蠻。烏蠻與南詔婚姻分七部落。居曲靖州故地。又有邛部

五姓。初裹五姓。皆烏蠻也。居邛部臺登間。邛部臺登。即諸葛亮平南夷所置雲南郡。唐之姚州也。宋朝大中祥符六年。晏州夷人斗望劫淯井監。詔

內殿崇班王懷信討之。深入多殺。既平。上謂王旦曰。蠻人侵軼。當遣使撫遏。以禽獸蓄之。殺之何益。當務綏懷。俾其安靜。自慶曆二年。烏蠻得蓋求

為部落長。詔以其地為姚州。給刺史印。自慶曆至皇祐間。夷人亦屢犯順。旋即討平。熙寧七年。晏州夷人自淯井入寇。命都官員外郎熊本為察訪。

使討平之。又撫納烏蠻酋長斧望個恕。及其於乞弟皆內附。至元豐元年。因納溪寨居民與羅苟夷爭魚笱。誤殺之。夷怒犯納溪。詔韓存寳討之。乞

弟助平羅苟。而賞不及。旋入寇。官軍陷敗。天子震怒。斬存寳。命環慶路馬步軍副總管林廣發府界。及環慶涇原梓夔湖北之軍三萬人。又以開封

府兵駐南平為聲援廣兵深入至歸來州城。賊悉伏葭葦中。乞弟匿不可得。廣出詔班師。兵連五年。死於行者。四萬餘人。費緡錢百餘萬。其後邊患

稍彌。至政和間。復以守臣賈宗諒失於撫馭。晏州熟夷首領卜漏入寇。結連十餘萬衆。陷梅嶺堡。圍樂。共城。轉運。使趙遹與宗諒討之。權行招安。夷

虜相繼納款。卜漏僞降以誘我。旋復拒命。詔黜宗諒。以康師魯代之發諸路兵合三萬餘人。以遹為瀘南招討統制使。深入其地。兵乆無功。以黔中

土丁梯石登囤。出其不意。卜漏走擒之。戮於瀘州。餘黨悉降。斬獲七千餘級。費緡錢一百九十六萬。於是乞弟之子阿永始詣遹投牒。願復歸順。遹

奏聞。補阿永夷界都大巡檢使。歲入中馬相傳。今數世皆承襲衛邊。其所自述。猶稱阿永焉。輿地紀勝東接巴郡。南接牂柯。西接犍為。北接廣漢。

華陽國志先有王延世著勛河平。後有董釣為漢定禮。華陽國志。江陽郡下。西連道。東接巴渝。南望夜郎牂柯。鎮遠樓記瀘為州。肘江負山。自西

南來。如人聳臂轉掌。覆布五爪。劉正字城西李氏團序。氣候偏陽。夏秋多炎燠。冬無苦寒。勾公權瀘川縣廨記。又雲每夏秋蒸溽。公餘偃仰。如傍楫

大爐輔。瀘古巴子國。淙流東北貫其隅。墮山西南蟠其城。任伋開福寺記郡得名為瀘。李埴西山堂記曰。郡得名為瀘者。蓋始因梁大同中。嘗徙治

馬湖江口置瀘州。蓋馬湖。即瀘水下流。當時於此立州。因遠取瀘水以為名。取瀘水以為名。寰宇記。五月渡瀘。諸葛武侯南征。使李恢自建寧。馬忠

自牂柯。而身自出越嶲。五月渡瀘。世未有原其説者。考吳蜀之分。五溪諸夷。遙接益州四郡。雖不能為害。然有事之際。得之即種。故先主伐吳。使馬

良招五溪諸蠻。授以官爵。五溪之南。即益州牂柯郡界。及先主敗於秭歸益州。四郡皆叛。應呈高定恣雅於越嶲。雍闉跋扈於建寧。朱褒及叛於牂

柯。闓又受吳之爵。執蜀刺史張裔以與吳。安然不忌。此非獨以險遠為心。蓋益州四郡。上可撼巴峽以為奇。下可通湘廣以備敗。自漢以來。益州四

郡。鉑士大夫主之。非獨蠻夷而已。公之南伐。蓋以杜塞。四郡歸吳之心。使四郡根據於吳。遙結五溪諸夷。則巴峽非漢有也。傳所謂因其酋豪。擒縱

孟獲。使之不叛者。特公之餘略耳。事見敘州圖經李嘉謀武侯祠堂記。容齋隨筆雲。淳化中。李順亂。蜀招安。使雷有終。遣嘉州士人辛怡顯使於南。

詔至姚州。其節度使趙公美以書來迎雲。當境有瀘水。昔武侫戒曰。非征討貢獻。不得輙渡此水。苦必欲濟。須致祭然後登舟。今遣本部。將賫金龍

二條。金錢三十文。並設酒脯。請先祭享而後渡。事見辛怡顯所作雲南録。王象之又按唐書志。姚州雲南郡下有瀘南縣。則瀘水當在姚州與辛怡

顯雲南録相舍。土地雖迫。山川特美。有鹽井魚池。一郡豐沃。筆陽國志。漢安縣下。據江洛會枕帶雙流。輿地廣記瀘控西南諸夷。逺逮爨蠻。最為邊

隅重地。元豐以來。置守率用武臣。其後始更置儒守。政和六年孫義叟修城記。又雲自政和乙亥。始更置儒守。瀘自元豐間始建沿邊帥府乾道六

祀。升領劍東。一道十五州。權任益重。李埴西山堂記。熙豐以後。地望加重。梓夔路兼都鈐轄。置司在焉。視成都之兼利益路。每相抗衡。乾道間。詔緫

潼川路帥。鎮遠樓記江安隋舊邑也。號為舟車往來之衝。其外即與西南夷接。照庵記又雲。自唐閻羅鳳之帥出入於此。而元豐以來問罪之師。亦

由此啓行蜀偏西南。地勢處坤。炎劉拓開。與夷為門。玉府一畫。畛畦乃分。聖矣未眞人出。而為吾蜀慮也。史子震鎮遠樓賦。最近蠻獠。尤宜撫綏。道

略。太祖開寳八年。上召新瀘州錢文敏。見於講武殿。謂之曰。瀘州最近蠻獠。尤宜撫綏。方輿勝覧。本漢江陽華陽國志。瀘川縣云云昔漢光武微時

過江陽有一子。望氣者言江陽有貴兒。孫王求之。縣人殺之。光武怒。為子立祠。謫江陽人。不使冠帶。

江安縣圖經志風俗謹按本縣風土。民俗敦厚。頗知禮義。勤於農務。不事工商。形勝本縣東至納溪。南控戎蠻。西接敘。北界富順。前瞰山

嶺。後枕江流。淯水出其右焉。納溪縣圖經志風俗本縣曩因兵革之餘。居民十無八九。附籍者。皆四

方流寓。因而成家。民俗鄙朴務農。少知文義。亦風土所處焉。形勝東接瀘川。南控蠻徼。西接江安。北界大江。城枕夜郎溪之上也。

合江縣圖經志風俗謹按本縣。地狹山多。居民鮮少。俗尚質朴。不務工商。耕稼為業。形勝前列翠屏。後倚觀山。東接巴渝。南控播州。右枕安

樂溪。左俯大江水。其流自左。而朝於東也  戶口

本州圖經志瀘州並三縣戶口實在人戶。臺萬二千七百一十一戶。人口壹拾壹萬五千六百四十口。

本州軍民匠竈僧道。八千肆百八十六戶。男婦五萬七千陸百玖拾口。人戶八千三百二戶。人口七萬四千九百五十一口。

江安縣圖經志軍民匠竈。二千九百九十八戶。男婦二萬一千二百七十八口。永樂實在人戶二千八百一十四戶口二萬七千七百三十口。

納溪縣圖經志兵革之後。並無卷冊。今入版籍。軍民驛鋪等戶。四百六十七戶。大小男婦。二千七百九十八口。永樂實在人戶五百三十二戶。口

三千七百八口。合江縣圖經志軍民戶口一千二百九十五戶。男子婦女八千二百五十

六口。永樂實在人戶一千六十三戶。口九千二百五十一口。


永樂大典卷之二千二百十七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