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永樂大典/卷0809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之八千九十一 永樂大典
卷之八千九十二
卷之八千九十三 

永樂大典卷之八千九十二  十九庚

南康府城南康府志郡城。周廻五里二十步。舊以土爲垣。郡守方岳嘗興板築。首作五老福星二門。未訖役。今俱廢

子城周圍一百八十步。閘城南康郡志閘城。在宋名石塘。又名石寨。朱文公申狀。載雲。本郡邊臨大江。舊有石砌堤防。堰徃西灣

水汊。藏泊舟船。每歲錢糧轉運。並客商船隻。浮江上下。並於寨內拋泊。或值風濤大作。免覆溺之患。公私兩便。自紹興年間不暇開修。逐年風濤衝

撃。砌石損動。水汊內沙土填塞。重載舟船於江心排泊。不堪繫纜。每有大風震作。漂溺人船。不得拯救。申監司乞募人工修築。又於閘內浚池。引山

泉以備旱歲。居民取水甚便。監司凖申撥官錢一千貫文。米五百石。委官檢計工料修築。至今石閘具存。止是砌石損動。石城

御覧鄧德明南康記曰。歸美山下有石城髙數丈。有一門門外有二石夾左右髙數百丈。逺望嵯峨。雲闕騰空。故老謂之神仙遊焉。

里城南康志左里城。在都昌縣西四十里。今左里山城髙三丈。周廻一百五十步。北臨彭蠡湖。南連岡阜。𣈆叛寇盧循故楠址也。乆

廢。輿地紀勝左里城。𣈆盧循所築也。元和郡縣志雲。在都昌縣西九十五里。盧循爲宋祖所敗。自蔡州南走還潯陽。乃悉力柵斷左里。即此地也。晏

元獻公類要有左里廟在都昌縣西四十里。吳淑廟記雲。南唐張泊過湖感夢。後爲建祠宇。又有揚瀾湖。故南曰揚瀾。北曰左里。彭澤

太平寰宇記彭澤城。在都昌縣西北一百二十五里。其城漢髙帝置。屬豫章。𣈆陶潛之所理也。隋平陳廢。舊跡猶在。元和郡縣志彭澤城。

在都昌縣北四十五里。建昌古城南康志建昌古城。在建昌縣西一百步。兩城連屬。後帶山阜。前枕脩水。周廻一

百餘雉。古老相傳兩漢之際。四境多兵。因築城守。漢建安中立爲西安縣。今廢。又雲縣城。太史慈所築。西北依岡而設險。東南抵湖而峻峙。周廻一

里二百七十步。四方並髙二丈三尺。城腳闊二丈。深三丈五尺南臨脩水縣。東西二百五十里。西接武寧。東分江州彭蠡湖。南北一百九十里。縣郭

東西十五里。南北一里。周廻三十三里。今廢。龍安縣城南康志龍安縣城。在建昌縣南六十里。周廻二里。唐髙祖

時以建昌縣置南昌縣。並立龍安縣。今廢爲龍安驛。落城南康志落城。在建昌縣南一百二十里。西依岡阜之勢。東臨州城長溪。南

西北三門。城後猶存。周廻二百有餘雉。傳是古靖縣城。今廢。孫慮城南康志孫慮城。在建昌縣南一百里。城南門有青石

井約深十丈。冬夏不涸。吳史雲。慮。字子智。權第三子。黃武七年。封建昌侯。因築此城。舊志雲。城尚存。唐武德五年。於孫慮古城立孫州。八年廢。輿地

紀勝孫慮城。在建昌縣。孫權第二子築。九江府城九江志府城。周圍九里一十三步。淳祐江州圖經志老子曰。國

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城郭甲兵之謂也。故郡志。惟城與兵書不必備。不備。乃所以爲備也。盆城基於漢潁陰侯嬰。增於武帝賾。修於本朝呂御史誨。

池浚於唐李補闕渤。而固於張又新韋珩。當時未嘗著其功。渤至以築隄。便行旅爲辭。雖史臣亦莫識其意。臣子忠厚。固宜爾也。近代名勝來守是

邦。完釁補隙庶幾無負委寄。而志者不察其盛心。乃毛舉寸記。甚者誇一時之役。則舉前政而詆之。豈非無故示瑕也哉。予於諸賢遺跡。皆不敢泯

舉其凡使觀者。可以自會而城之髙厚方廣。池之深闊源委。皆未敢書焉。州城漢灌嬰所築盆口城也。髙帝六年城池北阻大江。西帶盆口。東

南引廬宮諸水遶之。𣈆置關。名盆口關宋末武帝增浚築。頥奉𣈆安王變鎮盆城。爲控禦計。語在形勢類齊梁時與尋陽迭爲治所。𣈆安王子懋舉

義。王玄邈來討。子懋據盆城拒之。陳顯達爲刺史。實鎮茲地。齊木陳伯之治尋陽。梁武帝襲之。伯之退據盆口。至侯景之亂。尋陽王大心欲依險固

復歸盆城。後爲景將任約所破。梁元帝遣王僧辯平約。復之。陳侯頊刺江州。即城爲鎮。唐李渤堰廬宮諸水及溪池。遂爲甘棠湖。張又新韋珩皆培

之。李璋又即堤種柳。號障風堤。自是西南皆湖。藝祖下江南。獨江州以胡則負固。園半歲始剋。隳城三尺。自是不復修。嘉祐中呂誨奏修城池。奏略

雲川廣州軍。近年皆修城壘。實居安之逺慮。竊見東南。唯江寧府近日修城。臣到任經營。將爲首務。蓋江州據三江之口。東北去江寧千餘里。水陸

十數路。舟車所聚。實爲衝會。其險隘過江寧逺甚。復在上流。巴蜀正當其衝。眞用武控守之地。不可不爲逺計。蓋朝廷自來隻芻閑慢州軍。多以罪

廢之人處之。以是城壘因循不葺。大非經乆之事。欲乞漸次修完。本州自有窰務兵匠境磚。山林。至近。紫薪易得。不率民力。即無勞費。伏望指揮。詔

從之。又奏乞就差曾公望爲倅。委以城役。又奏雲伏睹東南郡。全無武備。蓋治平日乆。因循玩聲。如江州據江湖之口。二巴二廣。沿汗上下。及其津

渡驛置。可謂舟車衝要之地。臣自到任。首觀地形險固。乆來碩兵。城池不完。恐非安便。比申奏蒙㫖許令繕治。又乞存留廣寧監沙眼錢。及昭宣毅

軍例物。前後四奏言甚力。由是城壁穫堅。建炎賊李成自十月來攻。至明年三月不克。會糧盡。居民突圍而出。賊遂入據。賊平。城池故完。開禧中。徐

誼陳謙增修女頭。嘉定中。𡊮變趙崇憲增修城。陸子虛初建敵樓。羊馬墻。寳慶初。楊紹雲增建。紹定中。陳阜修女頭。及城腳。開塹。造吊橋。嘉熈中。陳

塏增築月城。作南康門。阜在郡六年。有功於城池。以崗脈自東門來。難於浚壕。遂開塹以屏之。城五門。東北朝。宗。趨京迎詔路。有起瞻望眷二亭。西

貧江東南福星。外有月城門曰南康。西南德化。北九江。以上皆有樓。子城。在盆城西北隅。用四里。南爲麗譙揭定江軍額。建皷角。置漏水。隆興間。增

兩角樓。唐文若增又呼臣樓。趙崇憲更造。前列宣詔頒春二亭李譙樓記。尋陽始治蘄春之蘭城。在江北。𣈆元康初。合豫章十郡置江州。永興又

置尋陽郡。咸和末。溫嶠自江北徒盆城之南。梁大清中。蕭大心又從盆城是也。或曰。盆口城。漢髙帝六年。灌嬰所築。尋陽在昔爲江表要衝。宜英毫

加意經理也。自南北分制。歷𣈆至陳。號爲重鎮。與荊陽此。庸以州隷江西。觀察尋廢。本朝建炎。升寔江軍節度。灰體如大諸侯。城闍門閎必貴其稱。

先是州被詔修城。捄鷹。築削役更。數藏。及是告功。刊雉巋畸。隱然江瀆。惟譙門獨故弊。與新城不稱。甚非所以崇藩辱面揭等威。趙侯以吏部郎來

守。振弊恤隱。邦條具舉。載營載度。徹而新之。材取於宜春。工纂於豫章。爲屋七椽。東西翼各三基之崇。視舊有加費。悉出少府樽約之餘。作於壬申

仲冬。成於癸酉季春。於以嚴詔書之布宣。謹政令之出入。觀雲祲以占妖祥。建挈壺以定昕夜。觀示吏民。延納客使。商於體爲愜。方將大合樂。集賔

僚而落之屬。余被命造朝。道出郡下。得與燕席。嘗試與侯憑闌騁望。則康廬雲山之鬱盤。長江波濤之飛薄。與夫城邑之隱離。州原之決莽。日星蔽

虧。煙霞吐吞。豈特爲一方環特之觀。而增面勢之律傑。補風氣之虧䟽。此尤州之人士所共誇詡而談說也。酒酣。侯屬余記。余不敢辭。切嘗考諸古

天子門五。皋。庫。雉。應。路也。諸後門三。庫。雉。路也。經傳之說。班班可考。大較諸侯不得有皋應。詩云。廼立皋門。皋門有抗。迺立應門。應門將將。釋者謂

詩人美太王之有作。文王之興而大之。周有天下。遂定天子之制。其實太王之所作者。國之郭門與正門耳。伉。髙也。將將。嚴正也。太王避秋居岐。建

國之初。其立門之制不嫌於髙且嚴。豈非事繫政體雖力殺之殷。不爲屬民。與鄭康成獨以爲諸侯有皋應。而天子加庫雉。與繪家之說抵悟。不足

據也。夫諸侯臺門以髙爲貴。門各有臺。所以尊臨於一邦。習民於上下之分。庫路者。府庫路寢所在也。雉。猶治也。治朝。所在也。名立制存。禮不可廢。

然雉門兩觀。未免見譏於春秋。蓋雉門。渚侯守立。所以譏者。非兩觀毀。本朝。詔邦國立門。許設鴟極制亞魏闕。使守臣司之所以祗天子之詔令。非

徒爲二千石尊重設也。古今異制。不可以一律言。今侯所建立在古爲雉。於金爲譙。舉適其宜。固爲訂此州建置之銖者。古今門制暨侯政之善。以

記。漏及皷角淳祐中更。造。吳湍命其客林可大造孔平仲詩江城作九江非吾土。乆寓忘羈棲。丘瓄之所宅。舍此亦安歸。錢官最閑暇。因得治其

私。松楸鬱在望。時復至郊圻。駕言上東原。藹藹晨露晞。草木新過雨秀色可療飢。念此道傍民。散居在山蹊。新秋百物熟。入城各有攜。宇迸紫卯壯。

薑抽紅筍肥。欓香憶烹鋰。稻白想流匙。養生無不有。美味仍及時。此土遂可老。行當結茅茨。雲水有深約。塵埃無盡期。人生適意耳。富貴亦何爲。王

逢原詩江城酒熟賤賣一本作買醉。江人提魚不到市。半道得錢相舊本作歸和歌。翁倒子扶相枕睡。江南山髙不見天。江北水𡊮無復地。馬驚墮

崖舟舊本作船覆波可惜行人死聲利。張文潛詩江城江城寒食近。風兩作輕寒。花落已可惜。春衣猶怯單。畏人成不出。已老自無歡。沽酒金明

道。回頭十五年。劉克遜詩江城過了元宵景自佳。東風輕拂酒旗斜。江城可是春先到。已有盈街賣杏花。陳必復詩夜發江城移舟別。浦待潮

生。客子匆匆又夜行。雲趂逺帆離島岸。風傳疏角過江城。憂時諫草嗟無用。愛客燈花喜有情。愁甚不堪親友別。小窻張酒到天明。重嗣杲廬山集

寄江城口占四首夢魂蕩孤舟。波聲塞。兩耳。不眠聞管弦。方悟江城裏。纔留又思歸。便歸亦爲客。見船心又酸。幾阻津頭稱。蹉跎歲事空。次第

春風起。雪消夕陽平。徹底清江水。紙閏背風妝。地爐向陽掘。指凖傲窮冬。浪出又半月。寓江州西城奔忙夢落富池程。歸託籧廬戀灌城。有

石醉乘新月坐。無家吟遂亂雲行。衣遺母綫寒針在。燒起公山晚陣鳴。鄰屋酒香堪洗恨。擬栽松菊效淵明。江城口號二首定江軍門擁雲氣。

廬山靣目長相朝。。間臣所持止一怒。墻壁何恨粘歌謡。此郡境有彭澤縣。淵明曾遺𣈆時蹤。三逕莫知在何處。且撫官圖千尺松。泊江城下

雪後抵江城。江雲轉凝沍。我舟艤沙淺。煑酒禦沈霧。少年繆誤多。今繆亦如故。年流無藥挽。如水必東注。失笑白司馬。曾與商婦遇。空亭自水際。知

機有飛鷺。懷想何能已。坐見暝色赴。撲被且入郛。衰顔更遲暮。早泊江城三首俗務脫始輕。病體自然愈。今朝泊船早。消搖大江滸。前林青芒

回。衆芳錦唇吐。廬山知幾峯。間背曉星數。下江逢好春。入城賞新霽。千花春有機。四望天無際。老篙不語還。晦跡得少憩。登覧且窮探。豈顧跋涉

滯。歸棲藉知舊。相視絶秦越。無言嘆生浮。塵鞅磨歲月。數時苦馳騖。百計學休歇。芒鞋走廬峯。掀泥挑筍蕨。江城與秋巖同賦江柳青青暗

古津。悲歌不獨是商人。愁生獨醉重關晚。夢破相思故國春。聲跡衰遲難應世。山林枯朽易全身。歸期渺邈徒懷想。怨鳥花梢呌月頻。留江城

灌城眠食嘆羈身。憑曉偏驚索鏡心。南紀山川秋望逺。西湖風月夜懷深。功名鬼妬投機罕。詩酒天嗔絶侶尋。陳跡自應遲料事。斷鴻信杳況雲隂。

留江城將還富池吟斷悲秋字。愁歸餞臘筵。天荒鵬路絶。水落雁汀懸。白羽沈郵箭。滄江負釣船。投閒須有日。處順且添年。盆城

輿地紀勝𣈆成帝。移江州治盆城。又韓文。除官赴闕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詩。盆城去鄂渚。風便一日耳。注盆水。今在江州。類說青湓山有井。形如

盆。因號湓水城曰湓城。浦曰湓浦。湓口城能改齊漫録張僧鑒尋陽記雲。湓口城漢灌嬰所築。漢建平中孫權經此城。命

鑿井號爲浪井。古趙屯城天平寰宇記古趙屯城。在縣東北二百五十七里。典籍不載。古老相傳趙屯城。

玉城輿地紀勝懷玉城。孟懷玉。義熈八年還治尋陽所築。在今州城之西一十五里。尋陽縣城

志尋陽縣城。在德化縣。唐武德五年置。八年廢。半洲故城元和郡縣志半州故城。在德化縣西九十里。

默城元和郡縣志郭默城。𣈆咸和四年。後將軍郭默殺平南劉嗣。叛於此城。陶侃討默。築以攻之。默乃以布囊盛。米爲壘以應陶。今

稱雲陶公壘。巢湖故城元和郡縣志巢湖故城。在德化縣東四十二里。按楚有二巢。在廬江六縣。其南巢桀所放

處。蓋此地也。柴桑故城元和郡縣志柴桑故城。在德化縣西南二十里。又郡志心桑落洲在德化縣東北二十五

里。太平御覧尋陽柴桑縣城。𣈆永和中有童謡呼爲平石城。時人僉謂平滅石之徵也。後桓玄篡位𣈆帝爲平固王。恭帝爲石陽公。俱遷於此城。

康王城述異志廬山上北嶺有城。號康王城。天雨聞皷角之聲。傳雲。周康王。好音。累巡名山。故有康王之號。南郡

述異志尋陽張允家在本郡。郡南有古城。張少貧約。屢徃遊憩。忽有一老公來與張言。因問之。此城何名。答曰。吾不知爲郡南城耳。言訖

便去。不知所之。張旣出官仕進。累遷位登元凱。後爲南郡太守。即以城號。以志老父之言焉。德安縣城江州圖經

志德安縣城。舊周七里百四十步。西𠋣義豐山。東臨敷淺水。南西北引溪合之。名金帶。水城門七。慶雲。大柵。小柵。並南通仙。北興善。東湴塘。未倉。並西

瑞昌縣城江州圖經志瑞昌縣城。舊周七里西南臨龍泉及盆水。門四迎薰。南長庚。西通江。北通德。東

口縣城江州圖經志湖口縣城。舊周七里。東西二門。彭澤縣城江州圖經志舊周七里。即

山爲城。紹定中。章劼修築山之闕者。嘉熈中。趙崇侯加甃門三。匯東。臨江東門。南門。並依山諸葛興記自秦建九江郡。歷代沿革非一。而中流

要爲重鎮屬邑。離合不常。而彭澤要爲望縣。禹黃東匯澤爲彭蠡。邑名蓋取諸此。然則其源古矣。𣈆靖節唐狄公。皆嘗令是邑。迨今仰髙風而跂遐

躅。故彭澤地望。視他邑尤以人爲重。然近歲井裡蕭條。規模逼陋。東南二門。日漸摧圮。北瀕大江。實藉城壁。而頽垣廢址。蕩然不存。嘉定壬午章侯

來蒞。慨然有作興之意。弦歌之餘。稍出心計。斡嬴取資。乃修二門。乃築城堞。又創江樓扁曰匯東。江山勝狀。軒豁呈露。顧瞻邑治。層巒疊巘。岑蔚繚

繞。三靣回抱。其東北則小孤巋立。澄瀾如練。風帆浪舶。或繇岷漢逾萬派而來也。東望則順流滔滔。距行都千里。使人懷子牟魏闕之心。直北則長

淮在望。平蕪渺渺悵神州之乆隔。使人興中流撃楫之念。若夫春和景明。有岳陽之。勝。鶩飛霞落。有滕閤之觀。涼夏簟之清風。凜漁簔之暮雪。四時

之景。俱足以舒旅懷而動詩興。云云頃歲邊方繹騷。聲聞江右。而是邑爲切要。豈容不嚴備豫。云云乃今門關城堡。旣足爲捍敵計。若察姦民待暴

客。固亦。長民者之先務也。浩州故城元一統志浩州故城。紀勝載。在彭澤縣。唐武德中。李大亮於此置浩州。八年州

廢。移縣入此城。南唐復遷於江次。撫州府城撫州府志郡城舊宋有九門。北門。東津門大東門鹽步門下市門上

市門。南門。赤南門。西門。前元塞。鹽步門。止存八門。本朝只開四門。東曰文昌。南曰順化。西曰武安。北曰進賢。皆重樓疊栱。髙廣雄

壯。各門外又爲外城。廻護其城門。上亦有樓南西北有弔橋。夜則懸起。朝則放下。唯東門有文昌橋。遂不置弔橋。城下有路可馳馬。臨壕環繞皆種

樹稠宻。城周圍一千七百九十八丈四尺。垜頭二千九百七十四箇樓鋪亭臺一百四十五座。城髙約二丈五尺。羅山志祥符圖經。載縣城。周圍二

百八十七步。今無城。圖經。又謂縣今廨宇。在縣城內。則環繞縣治二百八十七步之內。皆城基矣。臨川志郡國居內地者。無敵國外患。城池多廢闕。

昔者聖人作城郭以衛民。豈惟設險守國而已。重門撃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備豫之道。無內外逺近之間。歷觀碑誌。吾州自昔。大率必因搶攘乃

旋議城築。曷若清平之日。先事豫防歟。乃盡取五邑之境。古今諸城興廢之跡。廣記備録。使主民社者舂容覧之。常爲謹固封守之計。以逆防四郊

之多。壘閒暇之日。可以觀政膠轕之際。可以保民也。古城在西津外赤岡今城唐寳應間。刺史王圓遷。至中和末。刺史危全諷興築。址廣三尋。髙兩

尋。長十五里二十六步。有全諷修城記南唐昇元間。太守周弘祚修之闢之。建十三門門各有樓加長五里。濠深及丈者三。廣則六倍有竒有弘祚

修城記建炎初太守王公仲山補葺之。紹興中張公滉重修。僅存九門。紹定庚寅。汀邵寇相挺犯境。太守黃公炳再加浚築。城之髙廣如全諷弘祚。

濠之深闊。則視昔不啻數倍。蓋自中和以未所未有。甫三十載。城日就頽圮。景定癸亥。太守家戶部坤翁補葺城與門之壞者。有修城記州城九門。

東朝宗。舊名通逺直文昌橋。東南清風。俗謂鹽步門乃水門卸鹽之地。王荊公舊居在焉。詩。有鹽步庭闈眼欲穿之句。東南奉明。濠有橋。東南金谿

濠有橋。南順化。濠有橋。越橋。書老相傳爲葫蘆城。舊址。蓋比乃郡山來脈。而濠不容深。故築此以護城。西南豐安。濠有橋。西迎恩。濠有橋。北進賢。濠

有橋。東北安仁。直東津渡。已上門各有樓。子城。刺史危全諷自郡城之西陲徙於此。周一里二百二十二步。有全諷及張保和所爲記。太守張公滉

修之。仍建門三。亦各有樓。太守家戶部坤翁重修子城三門。子城。臨州城西。故無西門。東承春。與譙樓相直。南通教。以其通諸營也。北望雲。以其地

勢髙也。唐撫州羅城記夫開物成務。聖人馭世於通規。保大定功。諸侯因時而善治。醇龐旣降。智慮萌生。物幸結繩之約。城有重門之警。國崇雉

堞。境藉金湯。物理固然。其來尚矣。且如秉四方之用。行五等之道。酌損益於未兆。裁取捨於永存。總括沖機。富有大業者。則羅城服築。乆逸暫勞。千

載一時。義斯見矣。詣言其實。國家自貞觀甫平之初。文軌均化。干羽率服。武事鮮備。郊壘夷沒。間者天寳建中之亂。或釁起兩河。或毒流三輔。江漢

之外。攙搶殆微。故支郡屬邑封閈而已。洎先帝㓜沖之始。數丁九六。物極屯難。長鯨吞噬以橫流。大癘玄黃而噫氣。饑饉仍薦。兵戈重復。暴骸徧野。

游𩱿慘天。人煙斷絶。羅闕莽爲丘墟。螫毒馮陵。松楸斬爲干盾。天涯地角。邈然喪亂之事。丘甸。要荒。紛如征伐之苦。臨川古爲澳壤闕曰名區。翳野

農桑。俯津闤闠。北接江湖之脈。賈貨駢肩。南衝嶺嶠之支。豪華接袂。旣而封豕豗發。饑鷙攫碎。相視爲盜。割據而逞。連延數載。羅列絲綸捶

品節旣慢。汝南危公。挺英逸之資。運匡濟之畧。倡起忠義。志惟掃平。初黃天感。嘯聚歡踴。衆踰數萬。兵棼殄熾。勢摩中原。刺史李公先爲脅逐。

始僣劇號。大署僞屬。其餘孽堡妖壘。互相支屬。大牙魚貫。肘跗繩約。莫不競好。凶吻爭踐。王師出征。比比而北。總戎錢外壤。公爰初誓

衆。靡盈數隊。兄弟親愛。翼以從焉。勵力一致。所向神速。誠明激天。故恢廊由是兇邪清辟。次第澡雪。不五六稔諸惡畢㧞。羶慕送欵。飲清歸轍。

不可勝旣。公擒從之外。按舉無必推誠以同務剔剗蠹舊剏成指揮而化二道。馴致勤王之事。撈疲薾挽養瘡痍誘還逋逃復耕種。凡據鞍甲。

蒙矢石。引少撃衆。環攻鏖戰。不繹銳暖席。涉乎七載。破岩洞。擒首豪。偃戈析踰二十筭。四邑以之康定。鄰疆自因慓伏。中和五年

三月。下明詔。假符竹褒羙成節。慰安井閭。於戲。物不終否。天樹司牧。亦明矣。當拱天關之際。孰知其故之詳。所以非其時。無以彰其

才。微其用。不能靜其亂。偉夫忘身循義。大節橫秋。氣凌丹霄。精貫白日。其中正之行。義士子來摧剛悍。鑠絶虺蝪。其武烈也。寬以得

衆。靜而有法。導德齊禮。敦本今古。其文昭也。舉善遏惡。先教復令。去不急之務。流洪彰之名。其政術也。四者立而泉羙附之。條張而百姓服。鼎新綱

紀。草創廨署。於時乘輿暴露。海內沸兵不遏。地靡有定。公檢制之中收今目。始未遑接棲棟惟謹燃鋒。彼皆炫惑於狼心。我豈因循於雉堞。所

謂大君憂寄在守土赤子依投。皇忘城壁。苟無悍閉之所。有如緩急之事。外乃備預五材。經營百堵。目運心匠。規令炬定。金甌取。勝。鐵甕事

竒。何鍤蜂攢。舉杵雷興。而膠固無執撲之勞。非奪農之志。崇崇帶逸他山之秀色爭來。屹屹雲平。列岫之祥光俯協。歲在丁未。律中南呂。始事冬

十一月訖。去奢也。周十五里。髙二仞。酌中也。敝八門通馳道便事也。古人有言。大夫出疆。以利國家爲已任。賢者處世。能安社稷是盛業。矧未。九圍

多難之日。失馭之年。一呼而豪再而領綱振。不驕矜以任欲。能撙節以茂績。衆心成城。一德化俗。其勤也。杜當陽之武庫。叔廢之嘉謡

漢宣帝每雲所欲共理天下者。惟守宰而已。今天步未康去疚。有一於是。東顧之勞可罷。有十於是。太平之作可待。異時登天朝。翼景命。舒之於五

侯九伯。表之於煙閣麟臺。濟時策勛。在我羿榖。豈惟撫城獨稱不朽。豈惟撫民獨居多祐者哉。保和。謬當殊遇。詳具羙。奉命紀録。顧慚不文。大順

元年大唐撫州新修羅城記管驛巡官掌表奏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左散騎常侍御史大夫上柱國黃德懋撰天分二曜。明乎晝夜之規。地

裂九州。定乃髙卑之位。厥貢爰推於任土。開疆旋底於來庭。昇元四年。太歲庚子十二月七日立。中勇時軍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太傅持節

撫州諸軍事守撫州刺史上柱國汝南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周弘祚張保和新移子城記八卦成列。象在其中。聖人則之。剛柔險易動靜悠

促。亦皆備矣。是則金木水火輪移消。長。乾坤震巽羅列髙下。揆情僞至於玄近。稽微闡極於大成。蓋有有無不有矣。物物無不物矣。至如舉一趨百。

制邇應逺者。有夫光宅焉。宅天下者。崤雒之強歟。宅邦邑者。崗阜之勝歟。宅閶巷者。隆坦之宜歟。自穴居至於大壯猶椎輪形於王輅。其必如此按

撫。之郡庭初際於亥壬。綿歷年代。寳應中太守王公圓以其勢卑於䣑里。疑悍民而沮長。因徙於西陲。自爾亦匪厥中。觀夫用牡。而非剛虛右而擁

左總詳其朕則二千石列郡比比有不大遷者。是其事矣。大中中刺史蔡公京審乎三地。思事再革。以勞費滋廣。意行力止。乾符中。巨盜起梁宋。兵

火照天下。干戈日用。屠薙鋒起。畿匈失禦。郡邑曠守。斯時也豺狼塞路。瓦礫遮轍。此之官舍棄如焚。如荊蒿蒙春井野一色。洎汝南危公奮長劒。倡

義旅。併翦群惡。堯蒞百城。革剏棋布。紉隳續斷。詔下之日。默究形勝。且曰糿少嘗聞前任遺議。謂蔡公意也今也運會萃吾。指陳大凡。元亨中正。會

要方乘。宜㧞乎崇髙。麾震揖巽。朝辛附癸。在控於躍伏。苟差毫髮。其致懸殊。爾乃決意卜築。應手經始。捨去舊地。推移壹區。而勝秀逸得。嚴整鬱備

納溪山複疊之勢。吐原野蟠連之色。有若龍騫鳳舉。花攢綺錯。於是左通臺門。南正戟扉。三扃三𠫇。大寢小寢。局著狴帑。環廻星列。嶬東以資眺

覧。峙西閣而備宴見。奢儉折中。材力攸允。廣陌繩分。列肆鱗矚。繚崇墉。固護之態。襟平陸延奏塏之景。然後政化以安之。禮法以康之。仁和以富

之。逺者而近者休。險詖革而幹蠱用。星霜旣周。關井以繁年榖登穰士馬精研。連帥𠋣爲右屏。天子寵爲良牧。百姓歌之。聲聞九重。壐書慰勉增

爵褒命。其猶珠貫。公少秉竒志。年南壯宣。遭時建名。起家而萬石非偉。許國而一心彌厲。而後乃今譽積望洽。豐德懿範。繼以揮綽。雖山河之重。

巖廊之峻。恐無自避也。君子曰。地載萬物。賢者應之。蓋其用而享其祉。忤其道而戾其契。匪私於富貴。勿抑於隆盛也。若成王之定鼎。邾文之遷。

繹。奉春之建都。踵其數而舉其徵者矣。保和前紀羅城。內慙拙文。暇日復聆當世之譚。曰事成乎身。及乎人力之次也。顧惟是讀。盡表悠乆。載讓弗

克。唯而直書。巨唐龍集庚戌年在大順律中南呂戊寅記。家坤翁景定重修州城記郡在東漢爲縣。號臨汝。六朝訖隋唐訖郡。號臨川者。謂所

治在臨汝中。相傳赤岡乃其故址。郡乘雲。唐寳應初。刺史王圓徙西陲。莫得其處。至中和末。危全諷徙今治。非也。參稽全諷梓刻。及兩碑。當時州城

乃因圓之舊。加興築無所徙。惟子城舊在西陲。地吳下。實徙之。蓋州城當寳應初。即止於此。距今五百四十載。外無西陲子城。自中和距今亦四百

二十載。昔旣雲徙。今猶在西者。蓋其方則不易。特去而乘高就正爾。以山川形氣蔽之。州城左右控引臨汝。前後則納其源鎮其匯。赤岡西逼臨。水

氣卑陋。今城居高明得地勢。然東濵汝水。故子城州宅居西欲略當臨汝。中阻二川而建州。就中氣而建治。尚卜澗瀍宅土中之意。圓當徙時。城耶。

否耶。則不可考。自全諷興築於中和。後五十餘載。南唐周弘祚嘗修濬於𣈆天福。先後述作。實搶攘使之。自聖人有作。天下一家。撫深居內地。城築

宜弛。曠二百載是爲建興。時際多虞。王君仲山嘗因其陋加補綴。又九十載至紹定間。徭人弗率。黃君炳始悉力剏治。建其郛。濬其池。益宏肆深廣。

殆中和以來所未有。自是三十餘載。又廢不治。摧頽緑翳。多所堙闕。諸門率欹壞。有志之士。撫今昔念興廢。孰不爲之慨嘆。蓋自唐訖今。五百年間。

守地者不知其幾人。其能興修者。纔四人而已。大率敵國外患之來。則城興燕安逸豫之乆。則城廢。俛仰一轍。不謀同情。易之泰。九三上六。其爻相

應。故理相通。城復於隍之象。雖著於上六道窮之後。無平不陂之兆。實基於九三道通之際。信乎廢興成毀。皆非一朝一夕之故。有國有家者。先其

未隍。逆防其陂。則城可以不隳。平可以長保。豈惟一城。通天下皆然。磨礲者不見其損。積累者不見其益也。況斯城乆於否屬當凋瘵。無厚力以鳩

僝工。泰而通之。必於其漸。乃時計其贏。度。吾所能而葺治之。城之堙闕者四。畚築而加以甃。門之欹壞者十二。繕治而扶其顛。日而年。寸尺而尋丈

庶幾積小高大。城有可興之期。然念人情終始勤惰不能一。官府更迭去來不可常。書用識之以勿忘於心。亦以望後人。非徒記其事求自衒將以

致吾城於堅高悠乆也。覧者裁之。景定癸亥。李春眉山家坤翁記。舊志廢城門所記祥符圖經雲故郡城。在城北一里二十步。周回一里一百

七十步。刺史王圓廢此城。即今之西津赤岡。若圓所遷西陲之城。莫詳所在。郡西南三十里述陂有故基。又旁近數里有上城下城。未知其是乎。

鄒南堂遺文此城。唐寳應間。自赤岡遷之於今郡治之西陲。黃巢之變。爲柳彥璋所焚蕩。危全諷乃遷之今治。今治未建之前。如今州前通教望

雲諸門低處皆是田。而髙處又多楠木。又有震巽丙風落田中數語之讖。郡在前漢爲南城縣治。南城後漢析爲臨汝縣治。臨汝。吳及𣈆宋爲臨

川郡。亦治臨汝。齊徙治南城。舊雲至唐改撫州。即今西津赤岡建治。蓋治臨汝也。以史志推之。自南城還治臨汝。未必始於唐。當在梁陳隋間及初

改爲撫州時耳。州城之㳂革。舊志所云皆曰舊治。西津赤岡寳應中太守王圓遷於西陲。中和五年危全諷又遷於今治。然赤岡至今猶有遺址。西

陲則無跡之可尋。莫知其處。祥符間修圖經者。嘗以全諷所記爲疑。謂西津赤岡在城西近水。故云低臨水際。即西陲也。然則赤岡。即西陲。則圓未

遷以前。古城又安在。於是復有述陂之說。曰此地亦有城之遺跡。以爲是古州城也。此說無所證。殆齊東之語。當先以郡縣名證之。漢名縣曰臨汝

者。以其地臨汝。二水合流。則縣必在二水之間。不居二水之外。必赤岡矣吳名郡曰臨川者。正以古城在西津赤岡。實當臨汝水之匯故也。次當以

全諷重新州宅梓刻所自記。及當時寮吏所勒築州城遷子城兩碑證之。記雲。郡城。在此城之北。寳應中太守王圓卜遷於此。所立郡宅未協地形。

吳𠋣城西。低臨水際。頗更年代。莫議遷移。中和乙巳。全諷革故鼎新。去彼取此。全諷之語意可謂甚明。夫何疑耶。蓋圓自赤岡來即遷於此。無所謂

西陲。且陲者。邊也。當圓徙時。郡宅在城西水際。故曰陲。全諷未嘗徙州城。所徙羅城郡宅舍。低就髙以占地形。故其言曰獲刑勝。葉夷隆謂圓未徙

以前之舊城在城北者。西津赤岡。雖自州之西門而出。實在州北謂圓所爲州宅吳𠋣城西低臨水際者。必在今連樊小溪之濱。兩碑之所勒。一則

名字弗詳。所言者興築州城周十五里。髙二仞。敞八門而已。一則張保和記之所言者。徙子城及州宅臺門。戟扉三扃三𠫇。大小寢。及狴帑東軒西

閣而已。兩碑皆未嘗言徙州城也。次當旁援他記以證之。宋荀伯子臨川記。載𣈆王羲之爲臨川內史。置宅於郡城東髙坡。今州學是𣈆宋間指此

地爲城之東。今在城中則當時郡城在今城之西。非西津赤岡而何。此三者。乃漢𣈆間未徙州城以前。及唐末徙羅城之時。古昔之明證也。夫何疑。

若夫祥符圖經雖誤以赤岡爲西陲。然所述父老相傳之語。謂州治自赤岡遷香楠山。今城本名香楠山其說不繆。鄒南堂雖未知有全諷之記。訛

以傳訛。謂寳應自赤岡徙西陲。中和自西陲遷今治。然謂今治未建之前。今州前髙處多楠木。則與父老相傳自赤岡遷香楠山之說相符矣。古城

在西津赤岡。王圓徙今城。危全諷所遷者羅城。具有明證。外無西陲。此說不可復易。蓋因暇日。偶從設𠫇梁間印取危全諷梓刻次第。參以兩碑及

他證。始知前此舊志之爲誤。人言之爲訛。數百年之疑遂泮母恠。向來言西陲。不知西陲之所在也。然所以起後人之疑。謂王圓徙西陲者。則亦有

其故。蓋昔人弗及詳危全諷所自記惑於張保和移子城記耳。此記皆爲郡宅設。非言州城也大略雲郡庭初際於亥壬綿歷年代王圓以其勢卑

徙於西陲。亦匪厥中蔡京審乎三地。思事再革。以勞費止。危全諷用蔡京遺議。㧞乎崇髙。捨去舊地。以保和此記參以全諷所自記。蓋際於壬亥者。

古赤岡之州宅也。圓徙州城。而位州宅於西陲。全諷又㧞之崇髙耳。保和專記州宅。故云三地外。此有兩疑又不得不詳辯。一則元豐間崔鑒所爲

靈濟塔記。謂靈濟徃城南桐岡。距州五里。自擇窆所靈濟事在會昌間。是時州城遷此已乆。則桐岡在城中。何爲乃有城南五里之說。考之天祐間

李德誠所爲靈濟塔院記。但云。靈濟一日縱步南行。默示窆地。無所謂去城五里之說。日逺日訛。崔鑒蓋昔聞全諷遷州城之訛。附會於道聽塗說

之語耳。一則大曆己酉顔魯以記。宋謝康樂翻經臺。謂在撫州城東南四里。臺今爲寳應寺居城中。大曆己酉。上距寳應遷城已五六年。何雲臺在

城東南四里耶。考之全諷興築州城碑語意。蓋前此未有城。全諷始加興築且拓廣之。前乎此但有子城𠋣城。西臨水際。正在城西北隅。故臺在東

南。距子城尚逺四里者。約而言之。亦猶祥符圖經謂赤岡在今城北一里二十步。今距赤岡何止一里二十步。或逺或近。皆記其大率。難以詞害意。

吳可集登臨川城時危傷去國。歲晚強登城。過雁書難問。窮途淚欲傾。江湖歸客夢。梅柳故園情。𠋣杖空凝竚。行藏竟不成。趙蕃詩撫州城外作

城中一雨僅飄灑。城外此雨乃霈滂。分龍古語信不妄。不爾惠施何偏方。我行驅車一何忙。早起猶乘昨夜涼。舊聞既雨晴亦佳。豈但蕙葉蒙寵

光。早禾已秀半且實。晚禾已作早禾長。不惟稻隴有佳色。菜畦苗葉相與昌。園丁採擷入城市。不用滌濯臨滄浪。我雖無田豈無圃。歸計不決空徬

徨。翻憐買菜糴占米。煙火薰人官道傍。劉文貞公集九日上撫城嶺上髙城控九垓。不勞走馬競登臺。煙凝寒水魚龍蟄。霜落旻天鴻雁來。白酒

竴前留客醉。黃花籬畔爲誰開孟嘉莫落龍山帽。坐有伯夷觀爾咍。九日攜壺上撫城。一盃滌蕩古今情。風光和暖雪消盡。天氣肅清塵不生。四

角隅頭差萬瓦。五花殿宇庇千楹。何須細把茱萸看。山自巍巍水自明。述陂故城臨川志述陂故城。在臨川縣西

十五里。不知其爲何代所城。無所考。母城臨川志母城即定川縣城。在縣北五十二里。安寜鄉之雷坊岡阜延袤。相傳爲定川縣舊

{{雙行註文|治。西豐縣故城臨川志西豐縣故城。今在金谿縣西南五十里。崇仁縣城

臨川志崇仁縣城。舊志載周回三百八十七步。溪流介於縣中。縣治瞰溪。難施版築。故無城。縣六門。東迎恩。西萬金。南禮仙。北孚澤。東南臨汝。西北

陵。安浦縣故城臨川志安浦縣故城。今隷樂安縣天授鄉三十二都安浦里。去縣六十里。

建縣故城臨川志新建縣故城。在崇仁縣西南九十五里。西城縣故城

志西城縣故城。在崇仁縣南六十二里。興平縣故城臨川志興平縣故城。還入吉州。其故城在永豐縣南。

今樂。安縣雲蓋鄉。乃興平舊境。巴山郡故城臨川志巴山郡故城。今在樂。安縣樂安鄉地名土塘。又號古城

或謂嘗爲折衝府稱巴陵府。城壁隱然猶存。有皷角堆。及稅務遺址存。舊志雲。巴山郡故城。本屬崇仁之天授鄉地名古城。後天授割屬樂安縣。則

今當在樂安之北境。上城下城臨川志上城下城。在崇仁縣東南七十里之頴秀鄉。兩城相近三里間。平岡迤邐。上

城有墟市。不知何代何人所城也。無所考巴山縣故城臨川志巴山縣故城。在樂安縣西四十里地名土塘

櫟步之間。俗亦呼爲古城宜黃縣城臨川志按祥符圖經。宜黃縣城周回二里一百步。舊門五。嘉定甲申。令程有俊

新之。而易其名。紹定庚寅毀於寇。今址猶存。縣五門上東崇桂。正東朝京。西致爽。南迎薰。北攀龍。金谿縣城

志按祥符圖經。金谿縣城周二里髙五尺。今無城。縣二門。南門。北門。樂安縣城臨川志樂安縣城。周回八里二十步。

無濠塹。縣四門。東新興。南望仙。西龍岡。北迎恩。臨江府城臨江府圖經志臨江舊無城郭。蓋以郡枕大江。地勢卑下。

而郭內之渠注江者凡七。皆深廣數丈。岸易摧圮。故版築之功爲難。且東之近江者。春夏水大至。則𠪨居多渰。築堤之役。率十餘歲而一興之。宋守

潘剛中。趙師呂張磻章大醇等。相繼爲石岸始堅緻不圮。元平江南。五六十載之間海內無事。雖大城名都不事保障。壬辰兵起之後。假守定住始

築城民賴以爲固。國朝守禦官夏以松。重修葺而增髙焉。若其城門之名。今備録之。亦存其舊雲。

郡城門六。東萬勝。舊名廣濟南鍾秀。西望仙。北朝天。舊名朝京東南通津。舊名清波東北利涉。臨江舊志郡東臨江。故名。環城九里。𡊮贛二江合流。

春江暴漲。低平之地率多淹浸。郭內之渠流而注江者七。深廣數丈。雖欲城築。亦難爲力。況邊江一帶水勢衝決。岸多摧圮。大觀間。郡守請於朝。丐

緍錢築堤以備水患。得㫖下漕臺給費鳩工度材。自天慶觀而下疊石固基。纔數十丈。工竟弗就。淳熈中。岸頽路斷。貼木爲梁。過者岌岌。紹熈辛亥。

權公安節爲守。請於朝得緍錢若干。傍江增築。釘木疊石。護街之沿江者。開禧丁卯通守李純忠秩滿建言。郡當水陸之要。可移粟城以守之。朝廷

下計臺。相度利害。以工役難成止。開慶巳未邊警沓至。陳守元桂議排槳議城築。西南隅僅築三十餘丈而罷。德祐乙亥滕守巖瞻復議城築。東隅

僅築數十丈。大兵臨洪。民懼而潰不果城。郡城門六。東廣濟南鍾秀。西望仙。北朝京。東南清波。東北利涉。新淦門八。東熈春秀峰。南迎仙玉谿。西澄

江湄湘。北朝。京橫波。新喻門四。東清江。南安福。西宜春。北髙安。廢盧城臨江志廢盧城。在清江縣東北五里修德鄉。俗呼上

下城。郭舊有盧府君廟。世傳城由盧建。故祀之。廢樊城臨江志廢樊城。在清江縣西北三十里修德鄉。舊傳有樊將軍。居之。

不知其名。其地亦有姓樊者。廢吳城臨江志廢吳城。在清江縣西三十里建安鄉。地有敵樓。衝敵樓場上京堆征塘。吳王

廟。張司空廟。濼城疑廢吳平縣。又雲。在清江縣西南三十五里。近棲梧山。玉虛事實所謂吳平古縣是也。世疑寰宇記載治平縣即是。

尉城臨江志廢尉城。在清江縣東三十里崇學鄉。或曰漢都尉所治之地。班史新淦縣下。但云都尉治。輿地誌雲。漢南昌都尉所理。

未知何據。古新淦城臨江志古新淦城。在清江縣東三十五里清江鎮。按前漢地理志。豫章郡新淦縣有都尉治。王

莽改曰偶亭。應劭曰。淦水所出。西入湖漢。即南橋水水經注云。牽水出宜春。又東逕吳平縣。即新喻又東逕新淦縣。二書所謂新淦。指清江鎮也。後

移縣於南市村。輿地紀勝古新淦城寰宇記雲。去清江縣六十里。按輿地志雲。南昌都尉所理之城。隋開皇十年割屬廬陵。移於今理。此城遂廢。今

在新淦縣北一百二十里。今清江志有廢新淦城。意者即此城也。廢瓦城臨江志廢瓦城。在清江縣東北四十里崇學鄉。

俗傳五代時鄉豪自爲保聚之地。廢富國城臨江志廢富國城。在清江縣東四十五里崇學鄉。南唐時積糧於此。

因得名。廢牛頭城臨江志廢牛頭城。在清江縣東南四十里。兩山相向如牛抵觸。五代時避亂者城之。

淦縣城臨江志新淦縣城。吳楊行宻旣建都置。使於新淦。邑宰李筠又率傍三縣來屬。乃治城濠。臨江水爲都置治所。迨宋

紹定庚寅。贛寇入境。焚蕩民居。而舊治城濠淺狹不足以恃。寇退。民不能安其居。時有防江軍二百輩屯駐防拓令董雲才因使開浚。西抵大江。北

穿北門橋。東穿賓陽橋。南抵惠政橋。比舊闊三倍。深亦如之。至淳祐癸丑永豐洞獠竊發。震於鄰境。郡守雷應春請於朝。築城新淦以爲臨江之藩

蔽。朝廷下其議于帥閫。牒委撫州通判成公策經量城築。以爲扞民之計。而大家慮其科擾。多方沮撓。議遂中輟。元末紅巾蠭起。義民劉天佑團結

州民以守。未幾。紅巾合攻。城遂䧟。至國朝。初邑宰王貞督長興寨魁首鄧清等築新淦州城。分爲六門。東曰熈春。

南曰迎仙。西曰澄江。北曰朝。京。東南曰朝陽。西南曰通津。廢巴丘城臨江志廢巴丘城。在新淦縣峽江。輿地誌九域

志皆云。吳後主分新淦石陽兩縣置巴丘郡。按吳志言縣。非郡也。𣈆宋地理志。巴丘縣屬廬陵郡。隋開皇中廢此故城。按舊經。以爲孫策欲取荊州。

使周瑜鎮巴丘。即此地。非也。瑜所鎮乃巴陵。在荊州南岸。郡縣志廢巴丘城。即周瑜進尋陽。破劉勛。討江夏。定豫章廬陵。留鎮之處。周瑜堞今在縣

南八十里。圖經雲。周瑜鎮巴丘。乃今岳州巴陵郡。非此地也。廢泥溪城臨江志廢泥溪城。在新淦縣南四十里。按

南史梁周文育傳。天監元年。廣州刺史蕭勃舉兵踰嶺。詔文有督軍討之。新吳洞主余孝頃舉兵應勃。勃使其子孜將兵與孝頃會。又遣其別。將歐

陽頠頓兵苦竹灘。傅㤗據漉口以拒官軍。文育從間道信宿達芊韶。芊韶上流。則歐陽頠蕭勃下流。則傅泰余孝頃。文育據其中間。築城饗士。賊徒

大駭。頠入泥溪作城自守。文育遣嚴威將軍周鐵虎等襲頠擒之。廢石陽城臨江志廢石陽城在新淦縣玉笥鄉

仙居里綏原。按輿地誌雲。後漢和帝。分新淦爲石陽屬豫章郡。孫吳割隷廬陵郡。隋開皇十年改廬陵郡爲吉州。廢石陽縣入塗境。新喻

縣故城臨江志新喻縣故城。在本府之距村初治龍池墅。隋大業中遷於距村。後復遷龍池墅。唐大曆中大水漂蕩。徙治虎

瞰山。即今理所。廢龍池墅城臨江志廢龍池墅城在新喻縣南三里。凡再置縣。唐李守嘉祐奏移之。

廢吳平縣城太平寰宇記廢吳平縣城。在新喻縣東一百一里。宋志雲。後漢時置漢平縣。吳改吳平。隋開皇

九年廢新喻入吳平。十二年廢吳平入宜春。十八年又析宜春置新喻縣。故吳平城。在新喻境。瑞州府城瑞州府志

郡有城。古制也。瑞之爲郡。介洪𡊮臨之間四達無虞。故城郭具而已。然錦水貫其中。官寺在北。闤闠在南。城其北則逺市井。城其南則遺官寺。考之

於古。北有子城外城南亦有外城。宋毀於兵。而不知謹復隍之戒。前元承平日乆。無復修葺。僅存彷佛耳。姑計其遺址今復修北城。南爲市井。

水北城瑞州府志水北城。周迴三里。宋建炎二年。太守黃次山築進士彭以明銘。載城髙三丈。修萬尺。紹興兵毀。僅存土基

前元復修。今仍修整完固。廢外城瑞陽志廢外城。唐武德五年。李大亮於髙安縣西築靖州城。南唐昇元初。陳昭令髙安築

羅城。決溝洫。保大十年。刺史王顔建關城長二千丈。通十二門。宋元豐間。太守毛維瞻修北垣。舊城今遺址尚存。陽樂縣

太平寰宇記陽樂縣城。在瑞州西北八十里義鈞鄉。吳大帝時始於上蔡縣管分置。唐武德五年屬靖州。八年廢。康樂

故城瑞州府志康樂故城。在瑞州西一百九十里。謝靈運繙經石及登山之路猶存。寰宇記雲。在髙安縣東北四里。宋武帝二年。封

臨川內史謝靈運爲康樂侯就第。即其地也。其城外周廻山水。謝公無不游宴。有書臺石硯猶存。宜春志康樂故城。在萬載縣東二里。吳名陽樂。𣈆

武帝大康元年。改爲康樂。輿地紀勝有謝山康樂水。宜豐縣城瑞陽志宜豐縣城。在瑞陽郡西一百五十里天寳鄉。

吳大帝析上蔡縣置。今廢。華陽縣城太平寰宇記華陽縣城。在瑞州西四十里。唐武德五年立。改建城爲髙安。置靖

州。並立縣。八年廢州及縣。有古城在。斷水故城瑞陽志斷水故城。舊應史君屯兵拒林士弘故壘。雲棚

瑞陽志雲棚城。在上髙縣旌義鄉。昔應史君屯兵之所。𡊮州府城宜春志𡊮州府城。漢髙帝五年。大將

軍灌嬰定豫章郡。六年令天下郡邑皆築城。宜春有城。或昉諸此。按古圖經大業末蕭銑䧟城。唐武德四年九月。安撫使李大亮建築郡城。髙二丈。

周回四百八十四步。東南西面開壕。闊七丈北以江爲壕。城外甓內土。白露屋皆覆以瓦。至長壽二年。刺史魏元表遷州治出城東北二百步。開元

八年。刺史房琯以城基卑濕。又欲遷州治於江北𡊮山之南。建築城壘。廉使慮其勤民。俾仍舊貫。遂於故城直南二百餘步。更諸爽塏。剏立廨宇。昭

宗乾寜二年。刺史揭鎮築羅城一千五百餘丈。又增築外城。濬治壕塹。其後司空彭彥章展東南靣城。通舊計一千二百七十二間。僞吳乾正二年。

頓金知州事。又於四郭城門外。置鋪柵羅城諸門以備守禦。大和五年。韋建又築開羅城二百餘間。濬壕五百餘丈。後劉仁贍修東南面子城。悉用

磚石。國朝大中祥符四年。修𡊮州圖經雲。城周回七里二十步。髙三丈八尺。子城周回一里一百二十步。髙三丈七尺。北枕𡊮江。三靣壕深四丈。承

平以來。武備弛廢。墉頽塹堙。靖康元年。始詔修郡城。建炎初。升郡爲次要。城池樓櫓。務令堅險。仍給牒許勸有力者。入貲以助。守臣汪希旦。倅閭丘

霖遵奉朝㫖。革舊城而一新之。城基周三千三百一十五步。髙一丈五尺。增爲二丈。女墻三千五百。敵樓戰棚五十。總六百五十間。其後太守。李觀

民。羅克開。鄭自誠。皆繕修雲。州城四門。東安仁通分宜縣。西萍實通萍鄉縣。南神安通仰山祠。北秀江通萬載縣。張嗣古修城記開禧改元夏

五月。廬陵羅公克開。被天子明命。來守。宜春郡。頒春之初。訪風俗。詢利病髮櫛刃解。井井有條理。未幾登城周視。則墉堞頽圮。榛莽叢生。大不足爲

民衛。因喟然嘆曰。保鄣。太。守職也。而玩愒苟簡至是乎。廼命巡檢使汪世顯稽功料役。增庳培薄。伐材陶甓於山於郊。百堵咸作。因舊而增新之。其

木石甓之材。以放計之。凡五萬五千有竒。役。人之力。以工會之。幾二萬。而樓壘屹立。雉堞崇峙。大體蓋略備矣。按宜春郡肇於秦漢。定於隋唐。而升

於我宋。江湖荊漢蜀廣之道。四出於此方。海宇熈乂。撃析聲沉。見謂江右樂。土。歲或不登。鄰壤環接。一有赤子弄兵潢池。則武備弗完。所恃惟城池

而已。世傳漢灌嬰定豫章郡。城宜春。而史不書。殆無所考。信然。圖志謂黃巢蕭銑。寇江南不能入。焉希範據長沙不敢東窺。則城之堅且固亦舊矣。

靖康建炎間修築之詔屢下。翼翼嚴嚴。罔有刓闕。數十年來。縮甲不用。太守以健於理財聽訟爲急。以盡於興滯補弊爲緩。決防弛備。踵陋芻傾。墉

摧陴廢類。不復經意。𡊮民得奠柁者直幸耳。世所急而公緩之。世所緩而公急之。此城之所以亟修。而公之所以爲有逺慮也。賈誼有言。不植則僵。

不修則壞。天下之弊。其積非一日。則其起亦非一人。吏以習安苟且爲常。固不可望其有所修植。然植者立。修者全。而繼之者弛焉。則僵與壞不旋

踵夷。公治𡊮二年。惠洽威暢。壐書之徵。當已自九天下。杜壞於微。扶僵於漸。獨非來者責與。雖然。民保於城。城保於德。使良二千石。有善政以結民

心。有德化以固民志。則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城雖百年勿壞可也。開禧丁卯三月記。阮閲重修郡城記。𡊮州郡城議者。謂西漢大將軍灌

嬰築。信史沒其實爲可疑。按髙祖五年嬰破項籍渡江定豫章郡。時宜春爲豫章屬邑。六年令天下郡邑城。意城自此始。必智慮宏逺知地利者所

成。不必嬰也。後升縣爲郡。改郡爲州而城不遷。巨盜黃巢蕭銑寇江南。獨不能入。𡊮馬希範據長沙。儂智髙破邕管。皆不敢東窺。其城之利歟。歷年

旣乆。墉堞頽圯。濠塹堙塞。漸不足恃。蓋郡政例安於承平而武備弛。雖時繕修。不過增庳培薄而已。可憑可踐。何所保也。靖康初。方詔修郡城。建炎

改元。升郡爲次要。凡城池皆令堅險。明年春瀕江盜起。州無城者多不守。𡊮人方懼之。徽溪汪公希旦來鎮以靜重。千里旣肅。廼謹奉詔。帥治中閭

丘公霖。暨僚屬登舊墉。視廢闉。慨然相謂曰。險之不設。何以爲郡。然不暫勞無乆逸。不一費無百利。於是計工度用。請於朝給度牒。又許勸有力者

藉助。乘農之隙。涓日之良。大興版築。諸縣翕從。伐木於山。陶磚於野。募間民括冗兵雖致期勿亟。而工役自勸。鼛皷弗勝矣。重阿崇闉。屹若。雲矗。控

山阻江。雄冠東南。何其韙歟。城基周三千三百一十五步。髙一丈五尺。周不可益。而增髙五尺爲二丈。女墻三千五百。髙五尺。盡易以磚。敵樓戰棚

五十。總六百五十間。皆舊無之。而今剏修也。守禦之具。如弓矢甲盾。旗幕鉦皷。數皆累萬而藏之。有庫守卒民伍晝役夜驚。居之有屋。百爾所須。無

或不備。三月堯成。事不愆素。費約而功倍。自非才力絶人。疇克有濟。𡊮爲州屏蔽江淮。襟帶湖湘。地沃少饑。民淳惡盜。南土之樂邦也。山平廣而無

髙險。水逺秀而無深險。俗尚文而無武險。惟知力田畆以食。營廬舍以處。服教化修禮義而居常安。隣封近壤。間有寇攘矯䖍。則亦不能無蜂蠆之

虞。今乳郭旣壯。姦宄潛殄。雖異時弄兵潢池之徒。亦當聞風辟。易而避去矣。西北士大夫。千里流寓者。殆踵舊志有相字接而輻輳。誠以金湯之險。

有足恃焉耳。其功惠豈小補哉。閲嘗見州縣。營一臺榭亭館。志在速賔客備登覧而已。尚記其本末建碣標名。大書深刻。誇耀無窮。斯城之作。上以

奉明詔。下以保生靈。旣光於前。復𡸁於後。而無以記之其可乎。於是書之時建炎三年三月吉日記。萍鄕縣故城

太平寰宇記萍鄉縣故城。在萍鄉縣東四十里。𣈆大興元年陳敏自王江東。與杜弢相應作逆。𣈆遣鎮南將軍陶侃。水陵二道來伐。甘卓領兵於縣

東築壘。連接五所。號爲甘卓壘。吉安府城吉安府志吉安府城。後漢置郡改縣曰西昌。郡治在焉。故今泰和縣西北

三十里有故城郡治。西昌據𣈆志故城。據縣志𣈆大康二年以所管遙逺。乃移治於石陽。六代皆因之。故今吉水縣東北二十五里有故城。見史志。

及續通典。故州城堞尚存。半沒江中。有龜跌在沙磧有石碑在半江。秋冬永清。人謂尚見大興等字。唐開耀元年。州人劉智以郡逼贛水。東通大山

戶口繁多。土地湫隘。請徙郡治。見續通典。按舊唐志雲。郡舊治子陽。今無考疑史闕文。方輿記寰宇記皆云。廬陵故城。在今廬陵縣南一里。𣈆咸康

末。太守。孔倫所築。又雲。永淳元年。移州治於舊石陽縣。按石陽乃分新淦立無舊縣。未詳。永淳元年。移今理所。天祐中彭玕爲郡刺史。乃廣城池。宋

開寳中申屠令堅。載加繕治。建炎二年。興圯補頽而濠塹未治。城東南臨贛水。西北阻長澇。西濠螺湖深險之處。舊有閘水堰。紹興三年。太守呂源

增壘浚濠。城池始備。淳熈十三年。太守朱希顔復加飾治焉。城周廻二十里二百一十五步。髙二丈五尺。據舊圖經。今城實一十三里三十三步。舊

經蓋以關垣通計也。國朝。歸附。癸卯年朝廷差大都督鎮禦。以城東西綿亘。截東北一隅。更築新

城於內。比舊損三之一。開五門。興賢門。永豐門。迎恩門。嘉未門。廣運門。係吉安府城門南柵門。太平門。永福門。永清門。安福門。隆盛門甘泉門。永新

門。以上八門係關垣舊志。外城九門。澄波門。舊名當遞樂輸門。崇惠門。清賦門。平利門。右在城東興賢門。在城東南。永豐門。在城西南。望雲門舊名

吉陽。呂源改在城東北。凝歸門舊名凝暉。呂源改在城西北。子城周廻二里。西北髙一丈四尺。闊九尺五寸。東南髙二丈四尺。闊一丈九尺。子城三

門。南爲譙門。東門直樂輸門。西門直天慶觀。漢廬陵縣故城廬陵志漢廬陵縣故城。在太和縣西

北三里。隋改石陽縣爲廬陵縣。縣城在今吉水縣北二十里。大平寰宇記廬陵故城在太和縣南一里。𣈆咸康末太守孔倫所築。宋永初山川記雲。

此城中有井。井水色有二。半青半黃。黃者如灰。作飲粥並金色。而甚芬香。曹叔雅廬陵異物志雲。人呼灰汁爲金水。輿地誌廬陵故城。漢興平元年

置。𣈆太康中移於石陽故城。今縣西二十五里有地名石陽。吉陽故城太平寰宇記吉陽故城。在廬陵縣北六十

里。輿地誌雲。後漢和帝分新淦縣爲石陽縣屬豫章。獻帝割屬廬陵郡。隋開皇十年改廬陵郡爲吉州。改石陽爲廬陵移於今郡理此故城存。吉水

州志吉陽縣故城在吉水州東一百二十里。輿地誌雲。吳後主二年立。隋開皇十年廢。大臯城太平寰宇記大臯城。在廬

陵縣北八十三里。東臨贑水。梁大寳中。髙州刺史李遷仕。築城以拒陳武帝。爲陳。將周文郁所敗。棄城而潰。今縣北三十里抵廬陵界。又三十里有

大臯相距縣六十三里。疑大阜城在其地。摭口城太平寰宇記墌口城。在廬陵縣北七十里。陳永定元年。廣州刺史蕭勃。遣

其子孜。及其。將歐陽頵傳泰等兵出南康。傳泰據墌口城。用文育使其。將丁法洪。攻泰擒之。吉水舊縣城

吉水州志吉水舊縣城。周廻四里今廢。城北止有文江門猶存。其平惠門亦廢。輿地紀勝舊州城在吉水縣東北二十五里。隋大業三年置。唐永淳

元年移州於舊石陽縣。其城遂廢。石陽縣故城吉水州志石陽縣故城。在吉水州東北二十里。或雲二十

五里。漢和帝立。隋開皇改爲廬陵。唐開耀廢。今郡人稱爲故州。輿地紀勝隋石陽故城在吉水縣東北三十里。輿地誌雲。漢和帝分新淦立石陽縣。

隋開皇改廬陵爲吉州。石陽爲廬陵縣。今舊州東北是也。永新縣城吉安府圖經志永新縣城。周圍一千二十五丈。

四面濠池環繞。永新志縣城髙一。丈九尺。厚一丈。周回一百八十步。濠深七尺。唐顯慶四年置四門。東曰義山門。南曰禾川門。西曰望岳門。北曰朝

天門。故城在縣西三十五里。吳寳鼎二年置。唐顯慶四年廢。南平州故城永新志南平州故城。在永新縣

西二十里。唐武德五年置。八年廢。廣興縣故城永新志廣興縣故城。在永新縣西百二十里。吳立。隋廢。武

德五年復置。八年廢。泰和縣城吉安府圖經志泰和縣城。周廻五里。城開四門。㤗和縣志城髙一丈二尺。厚八尺。周

回五里。南臨贛江。東西北各有濠。闊一丈。深七尺。今名秀溪四門。東曰望仙門。西曰西昌門。北曰迎恩門。南曰南門。圖經作𦗪江縣之後。又曰小西

{{雙行註文|門。西昌故城吉安府圖經志西昌故城。在㤗和縣西三里。輿地志漢時爲廬陵縣。屬豫章。後改爲西昌縣。隋開皇

十年廢。西昌置安豐尋改㤗和移於今縣。此其故基也。舊經雲。在縣南五里。東昌城吉安府圖經志東昌城。在㤗和縣西

北六十里。輿地誌雲。吳後主置。隋廢。今永和市是也。舊經雲。在縣南八十里。未詳。府山城吉安府圖經志府山城。在㤗和

縣南四十里。圖經雲。陳置。隋廢。白口城言安府圖經志白口城。在㤗和縣五十里。梁大寳元年。陳武帝自嶺南引軍欲討侯

景。進頓南康。髙州刺史李遷仕來拒。帝遣杜僧明等築城於白口以禦之。遷仕亦築城相對。而其年僧明遂㧞城生擒遷仕。今兩城舊基尚在。東謂

之古城。西謂之髙城。太平寰宇記白口城在泰和縣東南二里。按陳書梁天監三年。髙州刺史李遷仕據大皋城。陳武帝先屯軍於南康。遣杜僧明。

將兵二萬人築城於白口以禦之。跡猶存近白下驛。永豐縣城永豐縣志永豐縣城。紹興七年知縣李諤置。髙四尋。

廣袤千丈。三靣爲隍。右繚以葛溪。前後爲皷樓二。左右爲敵樓十。南北二門。少東爲折衝臺待制。劉僴爲之記。北皷樓敵樓與臺今廢。舊有四門。永

清門。在縣東舊名宜春。紹興十年改。保定門。在縣西舊名望仙。咸寧門。在縣南舊名迎恩。崇安門。在縣北舊名望京。興平縣

故城永豐縣志興平縣故城。在吉水縣東一百七十里。今屬永豐在縣南五十里。太平寰宇記興平縣故城。吳赤烏二年置。隋開皇

十年廢。永豐古城太平寰宇記永豐古城。在永豐縣南五里。舊說王郭二仙駐於此。永豐志古城在縣西六七里。

舊址尚存。吳故城永豐志吳故城距縣三十里。俗傳吳之徵皷圲也。屯軍於此。故以城名之。嚴城永豐志嚴

城。在永豐縣東十五里。舊址尚存。相傳唐末有嚴將軍聚兵於此。陽城縣故城元一統志陽城縣故城。在

永豐縣。吳立。𣈆太康改曰陽豐。隋省入廬陵縣。安福縣城安福志縣城。周廻一百五十步。髙一丈二尺。濠深一丈。廣

八尺。凡十門。升秀門在縣東。舊名暗巒崇儒門在縣東南。聳翠門在縣西南。舊名履新集慶門在縣西南。通湘門在縣西。具慶門在縣西北。通津門

在縣北。觀步門。小橋門。下河門。並在縣東北。安成郡舊城安福志安成郡舊城。𣈆元康元年。朱居爲太守

築郡城。郭內有雙闕髙數丈。輿地誌雲。凡闊八里。而置八門。太平寰宇記漢安成故城在。今安福縣西六十里。即漢安成侯。張普所理。

都縣故城安福志平都縣故城。在縣南百步。亭符城太平寰宇記亭符城。不知何代所築。東西

五百步。南北五百一十步。今在安福縣南八十里。禾山符城太平寰宇記未山符城。不知何代所築。東西四十八

步。南北七十步。今在安福縣南百里。廢安復縣城無一統志廢安復縣城。在安福州東六十里。按王江之口。

漢爲安城縣。𣈆大康元年改曰安復。隋省入安城。開皇十八年復爲安復。唐武德五年省入安福焉。永寧縣城

府志永寧縣城。周圍四百餘丈。上覆以屋東門阻小澗。南門阻溪流。西門阻澗。北門阻嶺。萬安縣城萬安志縣城。周

回三百步。魚梁城萬安志魚梁城。在萬安縣南五里。近龍溪臨大江黃公灘。南史周文育傳雲。李遷仕據大皋。遣其將軍杜

平虜。入贛石魚梁作城。陳武帝命周文育撃之。平虜棄城走。文育據其城又方輿記雲。每於其地造梁採魚。近前溪俯臨大江。今土人云城頭是也。

遂興縣城萬安志遂興縣城。在萬安縣西北十五里。元屬龍泉。今隷萬安永和鄉。按宋志吳曰新興。𣈆改曰遂興。輿

地誌雲。漢獻帝立遂興縣。吳大帝改曰新興。𣈆武帝復爲遂興。以在遂水口爲名。隋平陳廢。即今之龍泉江口金城是也。廬陵志遂興縣城。在廬陵

縣南一百七十里。龍泉縣城吉安府圖經志龍泉縣城。周廻三里開四門。龍泉志縣舊城周三里。髙八尺。自徙治

於北限以繚墻。令佐居之。縣門之外。東曰東門。南曰南門。西曰西門。南北兩市。限以一水。春夏之間。溪流湍漲。則徃來不通。里俗分日爲市。一在溪

北曰南門市。一四八日。二在溪南曰南市。二五九日。三日新市。三七十日。蔣公城龍泉志蔣公城。在右溪之西坡阜之上。城

濠具存。車軓之路。錯出城南。有祠曰蔣公廟。漢王廟城龍泉志漢王廟城。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漢岡上。城北有祠

曰漢城廟。以上三處疑出於唐末五代之羣盜。稱漢者亦假號耳。南漢劉氏。疆士隔越。決不至此。





永樂大典卷之八千九十二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