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永樂大典/卷2042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之二萬四百二十七 永樂大典
卷之二萬四百二十八
卷之二萬四百七十八 

永樂大典卷之二萬四百二十八   二質

益稷篇三

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汝翼予

欲宣力四方汝為。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

山。龍。華蟲作會宗彞藻。火粉米。黼黻絺綉。以五

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予欲聞六律五聲八

音。在治忽。以出納五言。汝聽書傳會選蔡氏傳此言臣所以為鄰之義也君。元首也君

資臣以為助。猶元首須股肱耳目以為用也。下文翼為明。聽即作股肱耳目之義左右者。輔翼也猶孟子所謂輔之。冀之。使自得之也。宣力者宣布

其力也。言我欲左右有民則資汝以為助。欲宣力四方則資汝以有為也象像也。日月以下物象是也易曰。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

坤則上衣下裳之制創自黃帝而成於堯舜也日月星辰取其照臨也山取其鎮也龍取其變也華蟲雉取其文也會繪也宗彞虎蜼取其孝也藻

水草取其潔也火取其明也粉米白米取其養也黼若斧形取其斷也黻為兩已相背取其辨也絺鄭氏讀為黹紩也紩以為綉也日也月也星辰

也山也。龍也華蟲也六者繪之於衣宗彞也藻也火也粉米也黼也黻也六者綉之於裳所謂十二章也衣之六章其序自上而下裳之六章其序

自下而上采者青黃赤白黑也色者言施之於繒帛也繪於衣綉於裳皆襍施五采以為五色也汝明者汝當明其小大尊卑之差等也又按周制

以日月星辰畫於旗冕服九章登龍於山豋火於宗彞以龍山華蟲火宗彞五者繪於衣以藻粉黼黻四者綉於裳袞冕九章以龍為首驚冕七章

以華蟲為首毳冕五章以虎蜼為首蓋亦增損有虞之制而為之耳六律陽律也。不言六呂者陽統陰也。有律而後有聲有聲而後八音得以依據

故六律五聲八音言之敘如此也在察也忽治之反也聲音之道與政通故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之得夫可知也五言者詩歌之協於五

聲者也自上達下謂之出自下達上謂之納汝聽者言汝當審樂而察政治之得失者也鄒季友音釋經左右上子賀反下爰救反說文

雲俗作佐佑與左右手之音異觀如字黼音甫。黻音弗。絺與黹通展幾反出如字又尺類反傳會繪古字通馬鄭本作繪宗彞虎蜼彞。上

尊也歲鬱鬯。彞周禮宗廟彞器有虎彞蜼彞畫虎蜼於彞。故以宗彞為虎蜼也蜼魯水反又以醉余救二反爾雅注蜼似獼猴而火黃

黑色尾長數尺似獺尾末有岐鼻露向上雨即自懸於樹以尾塞鼻。或以兩指取其孝謂宗廟祭器也闔禮司尊彞疏雲禘祫用虎彞蜼

彞又司服踈雲虎取其嚴猛蜼取其有智新安羅端良曰風雲雷兩亦天象也而有難於取象者故借四物表見之。風以虎雲以龍雷

以雉兩以蜼也斷都玩反背音佩黹展幾反說文雲篾縷所紩衣從南業省象刺文也紩音秩縫也衣六章說見會選並正義差按字

義當音初宜反今相承音初加反畫胡卦反驚筆列反赤雉也毳充芮反 {{{caption}}}

經曰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

蟲作會宗彞藻火。粉米黼黻絺綉以五乘

彰施於五色作服案諸家說日月星辰象

其明龍象其變化華蟲象其文宗彞宗廟

虎蜼之彞也。象其孝。藻水草也象其潔粉

米。為米而粉也。象其養人。山貴靜也。取其

性而不取其勢火以{{{caption}}}

圜也。取其神而不取其𨦣白與黑謂之黼。

為斧形而取其善斷黑與青謂之黻兩已

相背而取其能辨。以是十二章繪綉於衣

裳之上。崔靈恩雲畫體虛浮義取於陽。綉

體況重理法於陰是也。備十二者以則天

數。至於周世。乃登三辰於旗。而服止九章。

與舜異也。

{{{caption}}}


{{{caption}}}








{{{caption}}}









陳師凱旁通翼為明聴即作股肱耳目之義翼為在股肱明聴在耳目宗彝虎蜼取其孝也爾雅雲蜼卬鼻而長尾郭瑾雲說見音釋江東人亦取

{{{caption}}}

養之為物捷健。蜼音誄廣韻音余杖以季二反周禮注讀如蛇虺之虺又讀如公用射隼之隼釋文又音以水反周禮註疏雲宗彝者據周之彝尋

有虎彝蜼彝。因於前代則虞氏有虎彝蜼彝可知若熊宗彝是宗廟彝非蟲獸之號而言宗彝者以虎蜼畫於宗彝。則因覆虎蜼為宗彝其實是虎

蜼也但虎蜼同在於彝。故此亦並為一章也。虎取其嚴猛蜼取其有智以其兩則以尾塞鼻是其智也愚按禮政謂虎蜼取其嚴猛與智而蔡傳雲

取其孝者。蓋以虎彝蜼彝為四時享祿之器。不輿諸尊尋同孝思之所在也黼若斧形取其斷也書疏雲孝工記見正義黻。為兩已相背取其辨也

書䟽雲。刺綉見正義絺鄭氏讀為黹紩也紩以為綉也。釋文絺動私反此據周禮注釋文雲。肅張里反疏雲酄君讀希為黹。黹。紋也。謂剌繒為繡也

紩。音侄韻會雲纄也衣之六章其序自上而下裳之六章其序自下而上此言繪綉於衣裳其序如此。衣六章日月在上華蟲在下。裳六章宗彝在

下黼黻在上繪於衣綉於裳皆雜施五來以為五色也考工記雲畫繪之串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

地謂之黃青與白相次也赤與黑相次也玄與黃相次也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黼黑與青謂之黻五采備謂之綉土以貲其

象方天時變火以園音環山以韋水以龍鳥獸地雜四時五色之位以章之謂之巧凡畫繢之事後素功注云玄黃相次以上六色緒以為衣。五來

備以上綉以為裳火以圜者形如半環。山以章𢕔也在衣。水以龍在衣為獸蛇華蟲也蟲之毛鱗有文衆者在衣疏雲畫山兼畫獐畫龍無畫水。衣

在上陽主輕浮。故畫之裳下陰主沉重。故刺之也又案周制見春官司服注。以日月星辰畫於旗鄭宗雲說見正義 周禮疏雲若孔君安國長虞

時亦以日月星畫於旌旗與周同。鄭意虞時無日月星畫於旌旗若虞時日月星畫於旌旗則衣無日月星也冕服九章豋龍於山登火於宗彝周

禮䟽雲鄭知登龍於山者周法皆以蟲獸為章首若不豋龍於山則當以山為章首何得猶名袞龍於又知登火於宗彝者宗彝則毳也若不登火

於宗彝上則毳是六章之首。不得以毳為五章之首。故知登火於宗彝也袞冕九章以龍為首。畫龍。山華蟲火宗彝五者於衣刺藻米黼黻四者於

裳。王享光王則家冕公之服。自裳冕而下如王之服。鷩冕七章以華蟲為首鷩必列反即華蟲華蟲即雉畫華蟲火宗彝三者於衣刺傷米黼黻四

者於裳王享光公。享射蜼則鷩冕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如公之服。毳冕五章。以虎蜼為首。毳虎蜼之毛也。畫虎蜼二獸於。彝器之腹也其衣三章畫

宗彝與藻刺粉米其裳二章。刺黼黻。凡五也。䟽雲粉米不可畫之物雖在衣亦判之上祀四望山川。則毳冕。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愚

按此下再有希冕三章玄冕一章。蔡傳略舉。不備録也。令具如在希冕三章希音止希刺也刺七亦反刺輪東於衣刺黼黻於裳凡三也王祭社稷

五祀則希冕孤之服自希冕而下如子男之服玄冕一章。衣無文裳刺黻而已。凡冕服皆玄衣纁裳故玄冕一章。仍以玄為名。明衣無文玄色而已

也。王祭群小祀則玄冕大夫之服自希冕而下如孤之服又按揚信齋祭禮經傳通解雲林之竒曰。黃帝始備衣裳之制。舜觀古人之象繪日月星

辰山龍華蟲於衆綉宗彝藻火紛米黼黻於裳以法乾坤以昭蒙物所以彰天子之盛德。能備此十二物者也使服其服者。當須有盛德為繪以三

辰所以則天之明。尤為君德之光。自黃帝以來壓代之制莫不然也周人特備以斿繅單之數月。周禮乃無十二章之文司服惟有袞冕至玄冕

說者謂周登三辰於旗。冕服惟有九章。嗚呼何說之異也自堯舜至於三代。文物日以盛。名分日以嚴儀章日以著夫子於四代禮樂特曰服周之

冕。取其文之備尊卑之有辨也何得至於周反去三辰之飾文乃不足乎。蓋不遇據在氏三辰旗旗之文左氏謂旗有三辰何嘗謂衣無三辰邦豈

有王者象三辰之明歷代皆飾於衣周人特飾於旗有何意乎況又謂上公冕服九章而王服亦九將何所別。周公剩禮。防亂萬世。乃至於無剔歟

郊特牲田祭之日王陂袞以象天。則十二章備矣鄭氏曰謂有日月星辰之章此魯禮也夫被袞以象天周制固然也何魯之足雲豈有周制止九

章魯乃加以十二章之理乎。楊氏雲周制大裘之上有玄衣玄衣之上有十二章鄭說周止九章非是六律。陽律也不言六呂者陽統陰也。六律黃

鍾。大簇始洗。蕤賓。夷則。無射六呂。大呂。夾鍾。仲呂林鍾。南呂應鍾也六呂又名六周按周禮大師樂注黃鍾子之氣也十一月建焉而辰在星紀大

呂丑之氣也十二月建焉而辰在玄枵太簇寅之氣也正月建焉而辰在娵營應鍾。亥之氣也十月建焉而辰在祈木姑洗辰之氣也三月建焉而

辰在大梁南呂酉之氣也。八月建焉而辰在壽星蕤賓午之氣也五月建焉而辰在鶉首林鍾未之氣也六月建焉而辰在鶉大夷則。中之氣也七

月建焉。而辰在鶉尾仲呂。己之氣也。四月建焉而辰在賞沈無射戌之氣也。九有建焉而辰在大火夾鍾。卯之氣也二月建焉而辰在降婁。愚案建

者謂斗柄所指也。辰者。謂日月所會也建與辰各自為合而陽律統陰呂之象亦可見夷子與丑合。黃鍾統大呂也寅與亥合太簇統應鍾也戌與

卯合無射統夾鍾也辰與酉合姑洗統南呂也申與巳合夷則統仲呂也午與未合蕤賓統林鍾也又有律娶妻呂生子之說以類附於下周禮注

雲黃鍾初九也下生林鍾之初六林鍾上生太簇之九二太簇下生南呂之六二南呂上生姑洗之九三姑洗下生應鍾之六三。應鍾上生蕤賓之

九四蕤賓上生大呂之六四。大呂下生夷則之九五夷則上生夾鍾之六五夾鍾下生無射之上九無射上生仲呂之上六。同位者象夫妻異位者

象子母所謂律娶妾而呂生子也賈氏䟽雲同位謂若黃鍾之初九下生林鍾之初六俱是初之第一。夫婦一體。是象夫婦也異位象子母謂若林

鍾上生太簇之九二二於第一為異位象母子但律所生者為夫婦呂所生者為母子。士二律呂。律所生者常同位呂所生者常異位故云律娶妾

而呂生子也黃鍾為天統律長九寸林鍾為地統律長六寸太簇為人統律長八寸。林鍾位在未得為地統者以未衝丑故也有律而後有聲。有聲

而。後八音得以依據。周禮雲大師掌六律六圖以合陰陽之聲。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皆指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竹匏。木。愚謂有律而復有

聲者如黃鍾既生十二律然後律呂旋相為官徵。商羽。角五聲五聲既具然後八音有所依據而成樂如黃鍾九九八十一以為官即八十一絲為

宮七十二絲為商之類是也聲音之道與政通。故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樂記雲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乎亡國之音

哀以思其民國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怗滯之音矣宮亂則荒其君驕商亂則陂其官壞。角亂

則憂其民怨徵亂則哀其事勤羽亂則危其財匱五者皆亂迭相陵謂之慢如此則國之滅亡無日矣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誣上

行私而不可止也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是故知聲而不知者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衆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是故

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五言者詩歌之恊於五聲者也自上達下謂之出。自下達上謂之納。蘇氏。雲見書釋題 陳氏

曰納采詩而納之於上如命太史陳詩以觀民風與工以納言是也出出詩而播之樂章如簡唯用之鄉人用之邦國與時而颺之是也虎蜼。下音

諫又以季切黹紩。上張里切下音侄晦庵書說義剛點尚書作會作一句先生曰。公點得是前人點作作會宗彝不是。 元德問予欲聞六律五聲。

八音在治忽以出納五言汝聽先生雲亦不可曉漢書在治忽作七始詠七始如七均之類。 問五言。束萊釋作君臣。民事物之言先生雲君臣民

事物是五聲所屬如宮亂則荒其君驕宮屬君最大。羽屬物最小此是論聲若商放緩便似宮聲尋常琴家最取廣陵操以某觀之其聲最不和平

有臣陵其君之意。出納五言卻恐是審樂知政之類如此作五言說亦頗通 問以出納五言林氏以為宮商角徵羽之言。古注以為仁義禮智信

之言。未知當孰從先生曰。未詳當闕自漢以明之以下皆然答潘子善楊龜山語録予欲觀古人之象汝明非謂明其禮意也。衣服所以章有德五

服五章或非其稱不明孰甚焉。敷文鄭氏書說作服汝服 日月星辰之運行以成歲山之鎮物。龍之變化華蟲之文明彝取其孝思藻取其潔火

取其烈。粉米取其利物黼取其斷黻取其辨皆君德也。被其象思其義行其德如几杖盤盂之銘。如珩璜琚瑀之節奏。如干戚羽旄之進反如金石

絲竹之淳和以警其怠而勉其脩。以思其闕而補其全以防其邪而輔其正以滌其昏而開其明夫豈徒致飾以華其躬寓數以示等威而已古之

製作者必陳其義以示人。簠簋尊彝柷敔筍𥲤之類物有其飾飾有其義不苟然也。況垂衣以臨百官以治萬民豈獨致飾寓數之為哉服是服者

必全是德一德不備。則不足以臨民。故曰觀其象必愓然而三省焉。此亦自牧之一端也。左右前後輔弼之臣。日侍君側。以獻中替否。繩愆紏繆為

職者也。觀衣裳之象以默察君之德。其全乎其有所不足乎其修乎其亦有所忽乎。吁哉之辭戒哉之辭更唱互發使其君左顧右盻凜乎不敢少

肆。非深明其義孰能致君於寡過進德之地乎此舜有汝明之戒望於作耳目之官也蓋古者服以象德謂服是服者冝其有是德以稱之也公卿

大夫士以下。禮章不同。必惟德之稱則其義一也然則君天下者其德可不備乎絜齋𡊮燮書鈔股肱耳目乃人主者而今使臣下為之古人何為

若此。此不可以不思大抵唐虞三代之世。股肱耳目皆臣下為之。秦漢以後股肱耳目皆人主自為。臣下為之是謂明乎君道人主自為是謂侵臣

之職。觀立政一篇。所謂文王罔攸兼於庶言庶獄庶謹惟有司之牧夫庶獄庶謹。罔敢知於茲。此所謂君道也後世如漢宣帝之齋居決事如唐太

宗之兼行將相事。又如晁錯所謂五帝親事法宮之中皆錯了門路。皆是自為股肱耳目矣。讀書當識大體如臣作朕股肱耳目一句。是大頭項事。

關萬世理亂興哀之故。觀此一句可以識君道矣左右有民此作朕之肱宣力四方此作朕之服者左右二字。須當致思民生於天地之間任他自

然不得。作民父母者。要當有以扶助之。左右雲者是扶助其民也傳曰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民不失其性此人主之職分也古之

君天下者。惟恐斯民之衆。有為不善。有失其性者常常左右輔翼之。禮樂教化。陶冶薰蒸。如以手扶策然。故曰左右左右有民惟唐虞三代時為然

秦漢以下。皆只以智力劫持天下。未嘗從事於斯民之心如漢文帝蓋庶幾焉。然亦不過愛養之而已。視古人左右之意邈乎其甚逺也放勛曰。勞

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即所謂汝翼也此是從事於民心宣力四方卻是經理民間事。但知左右有民。而不知宣力四方。亦不可。既有以助其

為善又與之竭力理會事二者未嘗可偏廢也。宣力四方。亦匪易事。要湏直是竭盡心力。利有未興者與之興。害有未除者與之除。勤勞不懈。罔敢

茍安。是謂宣力後世人臣宣力者絶少只如為一方守臣誰是宣力為民間理會事者。怠惰偷安苟度歲月。幸其既滿而去耳間有稍欲自見者。則

又指以為生事。為好名。而嫉之矣。若古所謂宣力眞箇是至纖至悉竭力從事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

綉。注家謂畫三辰山龍華蟲於旌旗宗廟彝尊亦以山龍華蟲為飾。不專做作服說故華蟲絶句。而作會宗彝又為一句古之制度雖為難考。然以

理推之亦不可專以作服說舜之意固主於作服但此幾件亦有登於旗者。亦有盡於器者總而言之則為作服後世講師多以作會為句謂自日

月而下為六章會之於衣。自宗彝而下為六章綉之於裳總為十二章。容有是理然既有宗彝又有藻火粉米黼黻則是七章也其說不通矣觀周

以日月星辰登於旗則可以知三辰畫於旌旗之上觀周有山尊及鷄彝烏彝則可知山及華蟲皆會於彝也藻火粉米黼黻其他處不可用卻只

專施之於服絺綉者在夏則會於絺在冬則綉也絺葛之至精者冬裘夏葛天地常理若使夏間亦服綉豈人情也哉本朝嘗欲復大裘之制竟以

不便於暑而議寢是未知古者絺綉之義也既曰五采復曰五色五采未成色及至彰施然後始成色也學者讀書觀臣作朕股肱耳目一句。湏看

他如何說作朕之股處如何說作朕之肱處又如何說為耳為目處能如此看便知其與後世不同且如觀象作服不過一畫工之事今舜必命大

臣掌之。而所以為朕之目者不過此事是果何意哉只緣此事視之雖甚緩。而其實甚急古人所以取象如此無非將以養人君心術是故或登於

旌旗。或會於器用或綉於衣服。人主終日周旋無非天地萬物之理見日月星辰之髙明如此見華蟲之文明如此見藻火之潔而明如此見粉米

之能養人如此。見黼之能斷如此見黻之兩已相背有別如此終日不離於眉睫之間。其心為何如哉。古者盤盂有銘几杖有戒無頃刻失所養觀

象作服。皆所以養成君德。豈徒然乎。觀荀子中一叚所以養耳也所以養目也。此意甚佳但古之所謂書不與後世相似古者只取其意不具其形

至後世全象其物。卻無意義。宣和博古圖言古者畫龍鬃鬛皆其雅而不迫蓋仿髴似龍。特取其變化之意。豈真畫龍於上耶藻火粉米黼黻後世

卻時見於所織綾羅之間。如粟地即是粉米鎖子兩已相背即是黻皆是從古而來也。舜謂我觀古人之象爾大臣當為我明之致察於其中使物

物皆合於理所謂明也。爾謂我明我見成觀焉使人主自明。則失君上之體矣觀象作服是制禮聞六律五聲八音是作樂六律黃鍾太簇姑洗之

類也自六律而為五聲自五聲而為八音。在者。察也聞六律五聲八音以察天下之治亂也。大抵聲音之道與政相通欲察天下之治亂他處猶未

見。惟樂不可𨼆蓋樂不可以為僞聲音之發皆因天地之氣有道之世。和氣充塞故其樂以和世哀道㣲天地之氣不和故其樂亦不和只觀人

之言語氣清則其聲清氣濁則其聲濁知一身語言必關乎氣。則知朝廷作樂豈不因乎天地間之氣耶故曰順氣成象。而和樂興焉逆氣成象。而

滛樂興焉才是無道之世自有一等淫樂非樂之滛也。其氣之不和也。且如今鼓吹之類皆是胡樂豈先王之正音。胡樂入中國。便可見中國之微夷

狄之強。故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然湏是將氣來說。方始分明不曰治亂而曰治忽忽即亂也亂何從而生乎。此心之忽故也。不必言及治亂。忽心

一生。即亂之萌。故敬而不忽謂之治。忽而不敬謂之亂。治亂之分敬與忽之間耳聞六律五聲八音既可以察治忽亦可以出納五言五言五方之

言也五方之民。言語不通故以律而出納之自中而出於外謂之出自外而入於中謂之納以律出納之則五方之言始通而為一矣蓋惟律為能

一天下之言今五方之言各不同也至於讀書歌曲則無不同只如閩人語言殊不可曉及至歌曲與他處一般蓋曲中卻有五聲六律八音故也

舜謂我欲聞此。爾大臣當為我聽之舜所以不自聽者君道之尊不當屑屑於其細也嗚呼後世所謂天子耳目之官者不過能察訪得些少事。以

此為開廣人主之聦明耳舜命其臣以耳目之任乃在於觀象作服聞六律五聲八音自後世言此皆至緩而不切者舜乃以為至急之務。古今世

變不同在此處也拙齋林之竒全解禹曰俞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至汝為 自臣作朕股肱耳目以下此又中言資夫臣鄰之義也蓋人君當資

群臣之助。猶手足耳目為之用也。自左右有民以下所以解釋其義也王氏曰。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汝翼。予欲宣力四方汝為言作股

肱。予欲觀古人之象至於汝聽。言作耳目。此說是也蓋心居中虛以治五官。心有所欲為。亦不能獨成其功。要必資手足耳目之助。使手足耳目之

職廢於外。則心之思慮亦不能獨成。故帝言此者。必資夫群臣之助也予欲左右有民。言我欲助我所有之民也。此即孟子所謂放勛曰勞之來之

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德之者也謂我欲左右有民以教育成就之。汝當輔翼於我也。宣力。即孔子所謂陳力就列也。予欲宣力

四方。謂我欲宣布其力於四方。汝當黽勉以為之。蓋陳力就列人臣之職也。故曰汝為至於左右有民則非人臣之事也。易曰後以財成天地之道

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蓋天子之職也人臣但為之助而已故曰汝翼言各有所當也汝翼汝為申言作股肱之事也雖申言作股肱之事然而

必欲以一句為股一句為肱如汝明之為目汝聽之為耳。則不可要之汝為。汝翼皆是手足之用也觀視也。予欲觀古人之象謂我欲觀視古人法

象作服之制於天下也易曰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以是知上衣下裳之制創自黃帝堯舜特因之而已故謂之古人之象十二

章。說者不同。當以鄭氏之說為正其說以謂華蟲雉也宗彝虎蜼也。粉米白米也。絺讀為黹紩也畫以為繪。紻以為綉。盡與紩皆有六日也。月也。星

辰也。山也龍也華蟲也。此六章者盡以為繪施之於衣宗彝也。藻也火也。粉米也。黼也。黻也此六章者紻以為綉施之於裳。此有虞氏之十二章也。

至周以日月星辰畫於旗冕服九章。登龍於山登火於宗彝其九章初一曰龍。次二曰山次三曰華蟲次四曰大。次五曰宗彝。此五者繪之於衣次

六曰藻。次七曰粉米次八曰黼次九曰黻。此四者綉於裳。此周之九章也袞冕九章。以龍為首龍首卷然。故以袞為名鷩冕七章以華蟲為首華蟲

即鷩雉也毳冕五章以虎蜼為首。虎蜼毛淺毳是亂毛故以毳為名。此成周增損有虞氏之服制也鄭氏此言皆有所據而雲大勝孔氏之說蓋孔

氏之失有二以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為句而曰五采成此盡焉宗廟彝樽亦。以山龍華蟲為飾據此經雲予欲觀古人之象而以五采彰

施於五色作服汝明。結之於後則是此言專為作服而雲爾豈於其中雜入宗廟之彝樽者哉此其失一也又曰絺葛之精者凡葛非可綉之物自

古未聞有以為裳唐孔氏雲。暑月則染絺為纁而綉之以為祭服豈暑月染葛為服而冬月則去而不用邪此其失二也而又以華蟲為二物以粉

米為二物。其說考之制度。皆齟齬而不合。不若鄭氏之說為善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鄭氏曰。性曰采。施曰色。言以本性施於繒帛蓋繪以

為衣。綉以為裳。皆雜施五采以為五色。汝明者。汝當明大小尊卑之差等也。按周禮司服雲公之服。自袞冕而下如孤之服。士之服。自皮弁而下如

大夫之服自天子至於卿士。其服皆有差等。上得蒹下下不得僭上。以周禮觀之則知唐虞之制亦必有尊卑等差於其間。作服汝明者。恐其亂於

上下之分。故使之明尊卑等差以示之也。夫自天子至於士宗廟。官室車服。冕旒。器用。莫不有尊卑上下之差。此但言作服者。舉其一以包其餘若

仲叔於奚。有功於衛。衛人賞之以邑。辭。請曲縣繁纓以朝許之仲尼謂之曰惜也。不如多與之邑惟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

以守器。器以藏禮。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若以假人。與人政也政亡則國家從之。不可止也已。舜使禹作服。以五采彰施於五

色作服。汝明其意蓋亦謂如此而已自先儒以來觀象以作服之等差。所繪所綉之物。雖有不同而。論其所以觀象作服者則無有異義也至王氏

始謂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凡此德之屬夫陽者故在衣而作繪宗彝藻火粉米。凡此德之屬夫陰者故絺綉在裳辨物則知善之為善知善之為善

推而上之。可以至於天道則聖人之能成矣介甫嘗有韓退之詩曰紛紛易盡百年身。舉世無人識道眞乃去陳言誇末俗可憐無補費精神。王氏

於經其鑿如此。則其無補費精神蓋又甚於韓退之矣故楊龜山力辨其非。楊龜山既辨其非矣而其說又曰日月星辰天象也山地之屬也服之

所以體天地也龍華蟲天産也。故作繪而在上宗彝形而在下者藻火。粉東。地産也。黼。黻。人為也故絺綉在下此則流而入王氏之說而不自知。是

皆目睫之論聲音之道與政通。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聞六律五聲八音則可以察治忽

也。忽。不治也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以察治亂又在乎出納五言舜命夔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諙無相奪倫神人以和蓋聲樂

之所自生。生於詩歌之發於志者有詩然後有歌有歌然後有樂詩歌和則聲樂用之而無所不和。詩歌不和。則聲樂亦不和矣季箚當觀周樂歌

拜國之詩。則知其國之政。若身親而見之故欲察治忽必在於出納五言出五言者。為之詩歌播於聲音宣之於下若關睢葛覃之類上之風化故

用之鄉人用之邦國此所謂宣之於下也納五言者謂取下之言播於詩歌者。以達於上若太師陳詩以觀民風是也舜之韶樂既和矣又使群臣出

納五言。以在治忽於六律五聲八音之間。所以盡善盡美。如天之無不蓋地之無不載也。汝聽言汝當聽詩歌以察治忽也若汝明汝聽。蓋所謂中

結作耳目之義也。五言即宮商角徵羽之言柯山夏僎詳解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至汝為。 禹既然舜臣隣之責故帝於是又申。言其所以資臣

隣之義謂人君居上無為待臣以有為。亦猶心居中虛未嘗有為皆湏股肱耳目之助故言臣作朕股肱耳目謂人君欲有所動作。視聽皆湏臣為

之用也自左右有民而下皆所以解釋股肱耳目之義王氏謂汝翼。汝為言作股肱汝明汝聽言作耳目。此說是也予欲左右有民。謂予欲善政善

教左右斯民使協於中若孟子所謂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德之即此所謂左右有民也左右有民人君時有是欲而

已不能自遂其欲也體人君欲左右之心而輔翼之者則又在於臣哉舊說皆謂汝翼為人君欲左右有民。臣則輔君以為之此說不通。蓋下文言

汝為汝明。汝聽謂宣力四方君所欲為也君不能自為汝臣當為之觀古人之象。君所欲觀也。君不能自觀汝臣當明之。聞六律五聲八音君所欲

聞也。君不能自聞汝臣當聽之此三事皆責臣自任其責未嘗有輔佐之意。何特左右有民。乃君自左右而臣乃輔君而已。余謂此雲左右有民。蓋

謂君欲輔翼其民以成其性。君不能自為汝臣當輔翼之也此說正合孟子所謂輔之翼之之意也故其理尤長予欲宣力四方蓋欲布治功於天

下也舜謂我欲布治功於天下以身居九重特有是欲而已不能自為也。汝當代我為之也舊謂左右有民是作肱宣力四方是作股。然以人情觀

之乎能左右扶翼於人是左右有民。為作肱可知矣左右有民既是作肱。則宣力四方為作股。又可知矣。蓋棄走四方必待力乃能至也林少頴謂

汝翼汝為申言作股肱之事若欲一句為股一句為肱如下文以汝聽為耳。汝明為目亦甚確也。 予欲觀古人之象至汝明 此舜又言臣作朕

目之事也易曰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蓋取諸乾坤是上衣下裳製自黃帝。堯舜特因之而已矣故謂之觀古人之象。蓋謂上衣下裳十有二

章取象於物古人為之已有成法舜今觀之以所象作為盛服故禹不可不為舜明其制度也。日月。星。謂之三辰。取其照臨也山取其能興雲雨龍

取其變化無方華蟲雉也取其文昭著宗彝宗廟彝尊也取其孝享六彝有虎彝蜼彝則此宗彝蓋為虎蜼之狀也藻水草之有文者取其有文火

綉為。火字也。取其炎上鄭氏乃謂考工記言火以圜則此火乃綉其形圜如半環唐孔氏謂今之服章皆綉為大字則孔說是也粉米未之白者也

取其潔白能養人黼如斧形取其能斷考工記雲白與黑謂之黼孫炎雲黼文如斧形蓋半白半黑。似斧刃白而身黑也。黻為兩已相背謂刺綉為

兩已字相背欲以見善惡相背也考工記雲黑與青謂之黻蓋以青黑綫。刺綉為兩已字也十二章說者不同。大抵當以鄭氏為證。其說讀會為繪

謂以五色畫之也讀絺為黹辰巳反黹紩也。紩持乘反。謂縫也。又納也。十二章之服說見正義並拙齋全觧上既言作會為衣絺綉為裳。下又言以

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者蓋所言特其所象之物。然作服須用繒采。有繒采然後繪畫絺綉其所象之物於上。故此必言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

謂如上所象十二章之物。當先用五等采色於繒采上明施以五色。或繪畫。或刺綉皆以五色施之也。此十二章天子備焉。諸侯則降於天子大夫

則又降於諸侯。士又降於大夫。上得兼下。下不得僭上。分有尊卑。故服有隆。殺。此任作服者。所以不可不明其等差。孔氏謂天子服日月而下。諸侯

服自龍以下。士服藻火二章大夫加粉米四章。鄭氏又謂十二章。天子備有。公山龍而下。侯伯華蟲而下子男藻火而下卿大夫粉米而下二說雖

不同。要之皆以意度之經文不詳無所考據姑存之未敢必信也。 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至汝聽 此又舜命。禹作耳之事也人君之情。貴乎下

通於民下民之情。貴乎上通於君君民之間相去遼邈不能以自通。故出納之際。不無賴於大臣焉。然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故欲出君言以通

於下。納民言以通於上。又不可不本於樂矣。舜之命禹必謂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以出納五言汝聽者。其意蓋謂君民之情雖不可不出

納而出納之際。尤不可不本於樂故當出納之際所以必欲其先審六律五聲八音。以察政事之治忽。還以是樂而出納五言也。所謂以樂出五言

者謂受君之言於上乃播之於樂使其言合於宮商角徵羽之五音。民聞之者皆洞曉上意故謂之出五言。所謂以樂納五言者。謂采民之言於下。

亦播之於樂亦使其言亦合於五音君聞之足以為戒故謂之納五言。聞樂以察治忽而還以出納五言在舜特有是欲而已自不能任其責也資

之以聽者其在禹乎。此所以言汝聽也黃彝卿尚書精義戴氏曰甚哉舜禹君臣相為戒敕而成無為之治者何其詳也。仁義以為本。而禮樂以成

之。所謂臣作朕股肱耳目者以此而已。予欲左右有民汝翼者仁也。予欲宣力四方汝為者義也。左右斯民非仁不能宣力天下非義莫行。仁義立

矣則禮以文之故於是作會宗彝作服而汝明之也。樂以和之。故於是以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以出納五言汝聽之也 又曰。衣裳之制。十有二

章之辨。先儒紛然言之不齊。尤不可以不辨也。夫衣皆玄也。裳皆纁也。日也。月也。星辰也。山也。龍也。華蟲也。此六章者在衣而會之宗廟之彝也。藻

也。火也。粉也。米也。黼也。黻也。綉之於絺以為裳而已。日月星辰。以昭其明。山以昭其仁。龍以昭其變。而華蟲文明之物也。聖人明以治天下。而仁以

行之。其用雖莫測也。而治教形政。燦然備具。以此臨民。民其安之。以此事神。神其享之。故此六物見於宗彝。又見於衣也。柔順清潔。可以薦羞者藻。

昭明齊速。可以烹飪者火米以養人。粉以澤物。至於黼。則所以為斷也。黻。則所以為辨也。聖人藻飾治具粉澤王猷。以養天下。在於斷而能辨。然後

足以成治功。故此六物見於裳也。惟天子備十有二章。公自袞冕而下。無日月星辰而有山龍蓋九章也侯自鷩冕而下。無山龍而有華蟲。蓋七章

也。伯自毳冕而下。無華蟲而有虎蜼。蓋五章也。子自希冕而下。無虎蜼而有粉米。蓋三章也。男則無冕裳。黼黻而已其章不足道也。此上下等衰之

制。於周為詳。 孫氏曰。自日月至華蟲此六者皆畫於衣。故曰作繪。以法於天。其數六者法天之陽氣之六律也自宗彝至黼黻。此六者皆綉於裳。

故云絺綉紩也。謂紩刺以為綉文。以法地之陰氣之六呂也。故皋陶雲。五服五章哉。鄭注云。五服十二也。 臨川曰問曰宗彝。所以象孝也。象者。奚

取於虎蜼。文公曰虎。義也蜼。知也義以制事知以察物然後可以保宗廟。故取於虎蜼。林氏曰。見拙齋全解陳經詳解此章深見帝舜得為君之道。

君臣之際。相湏如一體。臣作朕股肱耳目則君為元首可知。元首無為。而股肱耳目則有為者也。後世之君。至於有齋居決事者。兼行將相者。以人

主而下行有司之事一人之聦明。安足以周知天下之事哉。此皆不知為君之體。下文翼。為。明聽者皆股肱耳目之職也予欲左右有民。扶持而助

之使歸於善。賴汝以輔翼予欲宣力於四方。為民興利除害廣其惠澤。賴汝以有為。觀者視也。古人之象。謂古人作服所以取象之意。如日月而下。

皆取象也。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則自黃帝時已有衣裳之制矣日也月也。星辰也。山也。龍也。華蟲也。此六章會之於衣會畫也。宗彝也。藻也。火

也。粉米也。黼也黻也。此六章絺綉之於裳。絺葛之精者也。此十二章各有取象日月星辰。各取其明山取其靜龍取其變華蟲取其文。此以象人君德

之見於己者。故會之於衣而在上。宗彝取其孝藻取其潔。火取其能照。粉米即白米。取其能養人。黼斧形取其能斷黻。兩已相背取其能辨所以象

君德之見於用者。故綉之裳而在下。十二章之服。所以有取於此數者蓋人主一身。備天地萬物之理吾身皆有所取則焉誠使人君之明與其靜

其變。其文。其孝。其潔。能養人。能斷。能辨。皆無愧於此數者。則君道備矣使其於此數者有一之或闕焉則人君當內觀諸已外省諸物可也此古人

取象之意也。予欲觀古人製作之象於天下。以五采彰明施之於五色以作服。必賴汝臣以明之。以質言之則曰采。以所施者言之則曰色。汝明者

明其制度之有尊卑。則若王之服。自日月而下。諸侯之服。自龍袞而下。士服藻火。大夫加粉米。上得兼下。下不得僭上。是也明其君德之有得失則

合於此象而無愧者。人臣則當將順其美。不合於此象而有闕者人臣則當正救其過。此汝明之意也。成周時登三辰於旗而以九章作服。其禮制

雖有增損。而其意則一。左氏傳臧孫達諫納郜鼎。有及於三辰。火。龍。黼。黻。以謂君人者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文物以紀之。聲名以發之誠知聖人

作服之本㫖矣。六律。即黃鍾而下。五聲。即宮商而下。八音。即金石而下。以律和五聲。而播之於八音以為樂。所以察治忽。忽不治也。聲音之道與政

通。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卓。以出納五言。五言者。又作樂之本也。樂雖可以察治忽而所以作樂者在於五言。五言即詩

之合於五聲者。經曰。詩言志。歌永言是也。納五言者。以民之歌謡諷詠納之於上。出五言者。以君之賡歌而達之於下以此五言而見之於六律五

聲八音之間。治忽不可逃矣。如季箚觀樂。以列國之詩而知其興衰汝聽者賴汝臣以聽之。則審其治忽之機者。爾臣之責也。凡此翼。為。明。聽。即股

肱耳目之司。所欲者在君而以所翼為。明聽。者。則在其臣。此又當知乾始萬物。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之意。翼。為。明聽者雖在其臣。使是四者而不出

於君之所欲。則臣雖欲翼。為明。聽。不可得也。舜之言前後亦有次第。先左右有民。宣力四方。然後言禮樂蓋王者製作皆在於功成治定之餘故也

胡士行詳解帝曰臣作朕股足肱手耳目 鄰之喻。禹俞之矣。帝心未已也。又申以股肱耳目之喻。蓋心所欲為股肱耳目不待命令而應又切於

鄰也。 予欲左右扶持有民汝翼輔此作肱之事也手能左右扶翼 予欲宣布治功力四方汝為代君為之此作股之事也奔走四方待力乃至

予欲觀古人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之象衣裳繪練以物象德日月星辰。三者象其照臨山象其靜。而能興雲致雨龍。象其變化無方華蟲

蜼象其文作會。繪上衣六章。以采色繪畫宗彝宗廟尊彝為虎蜼之狀。亦以山龍華蟲為飾藻水草象其有文火象其炎上成物粉象其潔白米象

其養人黼。白黑相半。象其能斷黻亞兩已相配象其辨善惡以青白綫刺絺刺綉。下衣六章。以絺綉之以用五采五等采色章明施用於於繪上五

色作五色繪綉作服。汝明。視 虞五服。天子十二章。上衣六。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下裳六。藻。火。粉米。黼黻。 孔氏說。諸侯八章。龍至黻。 卿六章。藻

至黻。 大夫四章。藻。火。粉米。 士二章。藻。火。 鄭氏說。公山龍而下。 侯伯華蟲而下。子男藻火而下。 卿大夫粉而下。 周五服。以日月星辰

畫於旗。冕服九章而已。 公九章。襄冕以龍名龍首卷然。上衣五。龍。山。華蟲。火。宗彝。下裳四。藻粉米黼黻 侯伯七章鷩冕以華蟲名。鷖鷩雉也。上

餏三。華蟲火。宗彝下裳四。藻。粉米黼。黻 子男五章。毳冕以宗彝名。彝。虎蜼狀。毛淺亂。上衣三。宗彝。為虎蜼狀藻。粉米。下裳二。黼黻 孤三章。希冕

上衣一。粉米。下裳二。黼。黻 卿大夫玄冕。衣無文。裳刺黻。 此作目之事也。鄭雲。以宗彝為下裳第一章。 而粉米為一章絺。孔雲。細葛也。鄭雲。讀

為黹。紩而反也。紩以為綉也。 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察政治忽。亂以出納五言仁。義。禮。智。信。五德之言汝聽。 此作耳之事也。詩言志。歌永

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聲音之道與政通矣。此舜欲審樂以知政也。納。採民詩也。出。颺之樂還以教民也。觀其言合於五德則治。不合則忽。呂

雲。受君之言播之樂為出采民之言播之樂為納五言。便合於宮。商。角。徵。羽。之五音也。 欲者。予之心也。翼。為。明。聽。所以從予欲者。汝也。此猶股肱

耳目之從心所欲也陳大猷集傳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 玉篇曰。股。髀。補爾反肱臂也。 東陽馬氏曰。帝聞禹之俞。謂臣鄰之責猶未為盡。君猶

心也。無為而居中。臣實為之股肱耳目。世主以聦明自任。一切欲自為者。觀此可以思矣。蓋君無為而用天下。臣有為而為天下用。 王氏曰。下文

汝翼。汝為。作股肱也。汝明汝聽作耳目也。 予欲左右有民至汝為。 愚曰。翼。鳥翼也。輔而起之之謂。我欲左右為助所有之民。然不能自致。汝當

翼之。翼即左右之也。我欲宣布勤勞。立事功於天下然不能自為。汝當為之 予欲觀古人之象。至汝明 葉氏曰。易言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

治。蓋取諸乾坤。則像物以作服者舊矣。故舜欲觀古人之象而為服。 王氏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道之在天。以日月為本。以星辰為紀。故以日月星

辰為首。孫氏曰。日月星。取其明照也。山取其靜而仁。龍取其變化 孔氏曰。華蟲。雉也。新安王氏曰。雉有正色華采。故謂之華蟲。凡飛為謂之羽蟲

唐孔氏曰此六者。畫之於上衣。新安王氏曰。衣玄。象天也。愚曰。畫而為之。故曰作會。 王氏曰。宗彝。宗廟尊彝也。事宗廟之常器所以象孝或曰。宗

彝。所以致其敬。藻水草也。以其清潔而可薦羞。大。以其明足以燭物而烹治。 唐孔氏曰。此六者綉之於下裳。新安王氏曰。裳纁。象地也。纁。赤色也。

天子服凡十二章。天數不過十二。故王者製作皆以十二象天數也 愚曰。采。華采之物也。五采。五種之采。藍。砂。粉。墨。土。之類也彰施施其采而彰

之。五色。青。黃。赤。白。黑也。孔氏曰。見孔傳 唐孔氏曰孫炎曰。周禮司服。並見正義王氏曰。鄭氏曰。並見會選 永嘉鄭氏曰。見敷文書說予欲聞

六律五聲八音至汝聽 孫氏曰。忽者忽而不治也。愚曰治忽自上之所施者言之治亂自下之所形者言之孔氏曰。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察天

下治忽。吳氏曰聲音出於民之詠歌詠歌出於民之哀樂故可以察治忽季箚之觀樂蓋以此。又以出納仁。義。禮。智信五德之言。施於民以成化愚

曰。五德之言謂詩詠之合於五常者也 東陽馬氏曰五者在天為五行在人為五常在樂為五聲言之合於此五者為五言 愚曰出謂以樂而

播詩歌於下如關雎用之鄉人用之邦國是也納謂以樂而颺詩歌於上如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是也 或曰聞六律聲音而可以察治忽者蓋

以詩歌之出入皆播於樂故也。樂記曰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雜比曰音單出曰聲 愚曰。此音總樂音言之

八音指八物之音言之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音笥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愚曰。此以樂

之所形見者言也是故。志微噍殺之音作。而民思憂粗厲猛起之音作。而民剛毅。廉直勁正之音作。而民肅敬。順成和動之音作。而民自愛。流僻邪

散之音作。而民滛亂。愚曰此以樂之所感召者言也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隋大業中。詔行新樂萬寳常聽大常所奏樂泫然。

泣曰樂聲淫厲而哀天下不乆將盡時四海全盛聞者皆謂不然其後卒驗樂可以察治忽如此愚曰汝聽者。欲其審樂觀政以制治於未亂也

愚曰。舜以臣鄰命禹。見君臣之忘勢繼以作股肱耳目命禹見君臣之忘形。君臣猶一身也。君猶心。臣猶體臣作朕股肱耳目。君以臣為體也。予之

所欲汝翼汝為汝明汝聽臣以君為心也葉氏曰見書釋題 薛氏曰見薛季宣古文訓陳大猷或問或問呂氏說臣作朕股肱耳目謂君臣相湏

為一體不載何也。曰。相須為一體。則君猶未免自作一半語意未瑩不若馬氏謂君無為而臣有為者之為明淨也 或問絺綉鄭讀為黹當矣復

附孔說向也曰觀葉說。則孔說恐有所傳。故存之。葉氏曰禮袗絺綌者不入公門自周之文而言則絺非所貴然孔子以純冕儉於麻冕則葛圍有精

於絲織者矣。或問樂之所以為形見感召者如何。曰。夫天地之間有此理則有此氣。有此氣則有此聲。猶人之喜。則有笑歌之聲。怒則有咆哮之聲

悲則有愁戚之聲其中寬裕。則其聲和。其中忿躁則其聲厲。故治世之音必安樂。猶人之喜而有笑歌之歡也。亂世之音必怨怒。猶人之怒而有哮

吼之戾也。理動則氣隨。氣隨則聲形。皆實理之不能不着。欲掩而不可得者也此所謂形見者也。天地之間。惟聲音之感人也深。聽笑歌之聲則欣

然而樂聽悲泣之聲則戚然而哀。故嘽諧之聲作而民康樂邪僻之音作而民淫亂。是以先王作樂宣播八風導達和氣。陶冶情性。移易風俗此所

謂感召者也。樂之所以可觀治忽者。以此也。曰然則萬寳常之知隋亂者何也。曰。隋之將亂當時有識之人如牛弘房喬皆。預知於極盛之時則其

實固不可掩於聲樂之間而其聲音之感召。又不能無之矣猶人喜而作樂。樂固因人而和而人又因樂之和而喜氣愈溢哀而作樂樂固因人而

悲。而人又因樂之悲而哀思愈增而形見感召。更相生矣。曰寳常初欲改樂。煬帝不用使隋果用寳常之樂亦可以變其聲音之和以延隋之治乎

曰。使寳常為之。固亦不能掩其形見之實而其所感召者要不為無補矣古人修德以為樂之本。而又正樂以養其德之和未嘗偏廢是則通本末

之論也。范純仁集禹曰都帝慎乃在位。帝曰俞。禹曰安汝止惟幾惟康其弼直。惟動丕應徯志以昭受上帝天其申命用休帝曰吁臣哉鄰哉鄰哉

臣哉。禹曰俞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 臣某曰夫止者所以制動。人君不先自安所止則好惡無節矣。是以君正則臣直先安其止。而動則天下大

應之。然後可以明享上天之休命夫君臣相親則萬事治。冝其舜之再言。而喻以手足耳目也林光朝艾軒集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

蟲作會。宗彞藻火粉米黼黻絺綉 古文尚書。及許氏說文。璪火。黺。𥽲以璪為藻。以黺𥽲為粉米。皆後欲其義易通耳黼則以為斧黻則不知為何

物。第曰。兩已相背而已每章皆為一物可以指狀獨於黻則存其義。而傳習者曾不以為疑何也。黺。𥽲黼黻當各為一物更秦人滅學而天子用礿

衣故其制不可知也。璪當為玉璪之璪璪圜物也。意其為璪之狀而以火旁飾之。火因物而後見耳考工記謂大以圜得非指璪火為一物乎。考工

記為先秦古書畫繢之事有所本鄭司農謂為圜形似火此為近之。宗彞謂虎彞。蜼尋以虎蜼為一章。故指宗彞以見虎蜼實不當取宗彝之象。左

氏。傳三辰旗旗。昭其明也。周人以三辰寫之旗常。而以九章作服。又登龍於山。登天於宗彞袞冕謂龍而下九章袞者卷也蓋取龍之象。鷩冕。謂華

蟲而下七章也。毳則毛物謂虎蜼而下五章也。孔安國以宗彞不在十二章之數。則周人不應有毳冕也。希冕謂黺𥽲黼黻皆從黹。同謂之希冕。陸

德明。希與黹同。蓋有所由來也。希冕三章自𥽲而下黺𥽲不從黹則周人三章之冕何以謂之希冕以一章為元冕章至此為甚微第指其衣之色

雲爾仁山金履祥表注資助上兼資臣鄰。此獨資禹肱左右導之也導德齊禮。所以扶人心之中。股。宣力行之也布德行政所以周天下之勢目制

禮也禮莫先於服章之等以稱用德耳作樂作樂本出於言志之詩以陶民風方時發索至予欲觀古人之象至黼黻絺綉 易曰黃帝堯舜垂衣

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則衣服之制尚矣又曰。古之作服者尚乎象由日月而至於華蟲無非象其德之屬乎陽故在衣而作繪由宗彝而至於

黼黻。無非象其德之屬乎陰故在裳而絺綉傳曰制禮尚物十二以為天下之大數則十二者所以象天之數而章有十二馬。衣之與裳各六者。分

陰分陽之義也。蓋一陰一陽之謂道道之在天以日月為體以星辰為紀唯天子為能備天道故備十二章。由卿而下。降殺以兩。則各有差焉 日

月。星辰前已言之詳矣。 且氣者物之所生物之所藏以靜為體。無為而物生馬者山人君之顯仁似之。故以象仁之體利澤物善養人升降自如

不見制蓄以動為用有為而物莫測者龍人君之藏用似之。故以象仁之用。蟲之類不一。大者寡而勝物小者衆而物勝焉。曰華蟲則雉而已雉之

為物。交有時別有倫以方言之則南而南者文明之地以時言之則夏。而夏者文明之時禮以節為體以文為用故華蟲以象禮 彞有六焉。鷄彞

為彝用之於春祠夏禴犖彞黃彞用之於秋嘗冬烝虎彞蜼尋用之於追享朝享別而言之如此合而言之皆所以事宗廟之常器而此所謂宗彝

者即宗廟虎蜼之彝也虎取其義惟義為能制節蜼取其智惟智為能防患既有以節制又有以防患然後宗廟可保常器可用秬鬯以是而酌。鬼

神以是而求然則宗彞者豈非所以象孝歟藻水草也自潔如澡故其柔順清潔。可以薦羞火之為物。因止以成體合而後有見故昭明齊速可以

烹治焉薦羞烹治則乂所以致其孝也。別榖為未以養人粉之然後利散而均故粉米以養人為義也白黑為黼白與黑西北之色。而天事武也黼

有斧之用故主斷焉人君制天下之義則斷者所以決百事而制猶豫故黼以象其能斷也青黑為黻青與黑東北之色冬與春相辨於此平在朔

易也黻兩已相背故為辨焉善善而與之惡惡而去之善惡有別而不相雜故黻以象其能辨也 形而上者莫非道故在衣以象天而色玄至於

繪則又因自然之采而用工略。形而下者莫非事故在裳以象地而色纁至於綉則染絲為之而用工繁絺鄭氏讀為黹黹緘縫所紩也孔氏以為

葛之精者為絺。考之典禮。六冕未有用絺綌者先儒因謂夏月染絺為纁而繡之。暑用絺以祭。非所以致欽且衣不用絺而裳用之豈理也哉薛書

昔之言袞冕者袞衣而冕。則其言麻冕者麻衣而冕也至後世純衣而冕故曰純冕。衣用麻。則知裳為葛矣絺者葛之精者也。故言絺綉則絺為裳

而綉也。 日月以運之星辰以紀之。則與於天道矣其施之於人也則以仁為尚。仁藏於不可知。而顯於可知者禮也。禮者文而已其文可知者華

蟲也。衣之序如此。宗彞藻。所以致孝於宗廟矣。其思以及人也則以均為利。然養人而已無以制之。非所謂知柔知剛矣而用斷不可無辨裳之序

如此。辨物者。道之所以成終而成始也。辨物則知善之為善知善之為善則推而上之可以至於天道。而聖人之能成矣。舜之服十二章。至周之時

登三辰於旗。而登龍於山。作服九章而已言於是時其為王也純於天道則志之而已。 袞冕則九章。公所服也而王亦服馬鷩冕則七章之服蓋

自華蟲而下故謂之鷩焉。毳冕則五章之服。蓋自虎蜼而下故謂之毳焉希冕則三章之服。蓋其章粉米而已一故謂之希玄冕則裳黻而已其章不

足道也故稱衣之玄焉。凡六冕之服其衣皆玄其裳皆纁德成而上事成而下之意。以玄為德。則非所以接事也 日月聖人之道猶日中 若日

月之照臨。 與日月合其明 如日之恆如月之升 星辰 譬如北辰山終南何有。 南山有臺。在南山之陽仁者樂山 龍易。飛龍。

詩。為龍 華蟲 羽畎夏翟 離為雉 士執雉 華玉 宗彝。 班宗彝達孝於諸侯藻 薄采其藻 於以采藻。 火。 火在天上大有

山下有火責 黼。黻 畫黼於裳王巾皆黼 敷重蔑席黼純。 以五采彰施於五色德存乎中必有服以彰之服被乎外。必設飾以文之蓋德

非假於服。則無自而見服非假乎飾則無自而備。 自日月至華蟲皆在衣而作繪。而繪必待五采而後成在禮有畫繪之事。雜五采者是矣自宗

彝至黼黻皆在裳絺繡而繡必待五采而後備在禮有五采備謂之綉者是矣。 設色者。采藍以為青採砂以為朱采槐以為黃采蚌以為白采栩

以為黑。藍砂之類是謂五采青朱之類是謂五色 天地判而大美彰四時行而明法著物各具成理理各藏妙用成理所具天實授之妙用所藏

人實發之五采者成理之具於天者也而其用存乎人五色者妙用之作乎人者也而其理本乎天 五采者言其體而已而五色則其用也五采

者言其質而已而五色則其文也由體而出為用由質而散為文則設飾之功於此備而道德之意於此闡矣聖人之制服也有象以著其義有色

以顯其象。義以象而著。則象不可不致其辨。象以色而顯則色不可不致其明。然則觀象作服。而所謂五色。尤當謹焉。故曰以五采彰施於五色彰

者著而明也。明施之使人即色以知其象。即象以知其義而尊卑之分貴賤之等。昭然不可掩矣。何則。日月星辰。以象天道。山以象仁之體。龍以象

仁之用。華蟲以象禮凡此象。見於衣者也。作繪者。明布五色焉。則仰。而視之。咸知如是而為天道。如是而為仁之體。如是而為仁之用。如是而為禮。

凡在衣者。其象之義有不昭乎。宗彝藻火。以象孝。粉米以象養人。黼以象斷制。黻以象辨物。此象見於裳者也。絺綉者。明布五色焉。則俯而察之。咸

知如是而為孝。如是而為養人。如是而為斷制。如是而為辨物。凡在裳者其象之義有不昭乎左傳曰。五色比象。昭其物也。自日至黻。非物也歟。惟

五色比象。則物於是乎昭矣聖人所以有貴乎彰施如此觀舜之時畫衣冠而民不犯。信彰施之效也 以周官考之。畫繪者青與白相次赤與黑

相次。玄與黃相次而皆正色也豈非象道故歟絺綉者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黼黑與青謂之黻而皆間色也。豈非象事故歟

素衣朱襮。素衣朱綉而詩人譏大夫之僭夫天下之亂。常生於衣服之無別。衣服之無別。又起於采色之不明此舜所以眷眷於命禹也觀見其

上下而已。明則致其察焉故觀其象者舜之欲也而明其象者禹之任也 冬官土以黃。其象方天時變火以圜山以章水以龍鳥獸蛇雜四時五

色之位以章之謂之巧凡畫繪之事後素功。 於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 自黃鍾終於無射而為陽聲自大呂終於夾鍾。而為陰聲。則六律

者樂之所由本也在傳有之。黃鍾以生之此之謂矣髙下厚薄之屬。所制則有齊。達回侈弇之屬所容則有量則六律者樂之所由和也。在經有之

律和聲此之謂矣損宮而生徵益徵而生商損商而生羽益羽而生角而皆單出焉所謂五聲也鑄之金磨之石繫之絲木越之匏竹賛之以瓦節

之以鼓。而皆成方焉所謂八音也既以六律為之本又以六律為之和文之以五聲播之以八音而樂於是乎成矣周官所謂以六律五聲八音。大

合樂者此也樂雲樂雲鍾皷云乎哉聲音之道與政通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政而治忽可察矣 六律合乎天地陰陽五聲關乎君臣事物而

音之起又因人心生焉。治忽豈能逃乎此哉於以察之較然見矣。 律呂不易。無奸事也南風不競必無功也聞六律而可以察治忽者如此其哀

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嘽以緩聞五聲而可以察治忽者如此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聞八音而可以

察治忽者如此 聞周庭之和鳴。則其時之太平可知矣聞奏假之和平則其人之夷懌可知矣若乃鼓鍾淮水之上桑間濮上之音於斯時也又

何如哉季箚請觀周樂聞歌周南則知其勤而不怨聞歌𨚍鄘則知其憂而不困。為之歌鄭則知其民弗堪為之歌陳則知其不能乆夫歌之於當

年。而聞之於後世尚足以知其治忽。矧夫象其政以作樂由其樂以考政靡不知之矣。六律之數不可勝窮也。五聲八音之變不可勝聽也舜之所

以在治忽豈特恃其區區之耳力哉仰聽於禹而已。 聞堂上之樂則知宗廟朝廷之治也聞堂下之樂則知鳥獸萬物之治也聞簫韶九成則知

治之大成也琴音調而天下治 圖語曰政象樂 樂記說見旁通周官曰怠忽荒政忽者亂之端聖人防微杜漸。制治於未亂故察忽而恐無度。

六律所以考五聲五聲所以成八音周禮太師執同律以聽軍聲而詔吉凶。 韶之作也孔子聞於齊而三月忘肉味季子聞於魯而知盛德蔑以

加則其治可知矣 以出納五言 意作而音必為之繼氣動而聲必為之隨。是言於感觸之後所不能忘也人之㗲㗲以通我之默默以闡是言

於交際之間所不可去也蓋君之好惡得以下達者必由是言以出民之利病得以上達者必由是言以納然言之變無窮其數不過乎五而已五

行徃來乎天地之間一竒一耦其成之皆五焉五者天數之中蓋中者所以成物也道起於一立於兩成於三變於五或紀為五星或列為五方或

彰為五色以至其時其位其材其氣其性其形無不具焉況人資五行之秀氣以有生稟五行之成性以致用闡而為五事動而為五情辨而為五

聲嗜而為五味則五行固已寓乎其間矣及其發而為言豈能逃乎五數哉情有上下之間不可以不通於是推人之言而寓之於樂所以通上下

之情也故本之以六律文之以五聲播之以八音出五言以敷於下者是樂也納五言以復於上者亦是樂也然後情於此通得以除其壅蔽焉嘗

試推之仁之言播於角義之言播於商禮之言播於徵智之言播於羽信之言播於官及其言之善利而濟物所以得水之一也言之明辨而察物

所以得火之二也言之柔從而順物所以得木之三也言之斷制而成物所以得金之四也言之調緩而和物所以得土之五也五言謂之當物者

幾是矣 言所以喻物也亦所以命物也則言固欲如事物而已苟或為而為訛工而為訌既不足以當物又失五行自然之理矣即聲詩之作而

播之於樂焉小用之鄉人大用之邦國宣志慮之美達頌聲之和無或睽絶而不通以樂出五言者不外乎此即歌詠之聲而陳之於詩焉主文而

不質譎諫而不正政有臧否上得以周知俗有厚薄上得以偏察。無或壅蔽而不通。以樂納五言者不外於此。通上下之情貴乎言也乆矣夫豈

一端而已哉。情之所形雖該於聲音而不逃乎數數之所變雖極於錯綜。而不過乎五。由此五言如彼事物其出也其納也。上下之情有不自是而

通乎。君臣異勢不啻霄壤堂陛之相逺也上之德意志慮所恃以達乎下。下之美刺利病所恃以通乎上者以出納有言而已道立於兩成於三具

於五。五者天下之中數也言心聲也有心斯有數言情動也。有動斯有變麗於有數者變雖無窮詎能逃於中數哉 天一在臓而為智天五在胃

而為信。即肝而木仁端見馬即肺而金義端形馬即心而火而禮之端兆馬。彼其本於中。駥而存者曾不離乎五行以是交物其有不當乎物者哉

其清揚也。吾知其得之水其辨察也吾知其得之火動而散則木所屬也殺而入。則金所屬也其重遲而緩又屬於土惟其當物者如此。故曼聲而

出有髙下清濁斯當乎五聲情動而形有喜怒哀樂斯當乎五情直已而陳有仁義禮智信斯當乎五德抑揚開闔雖散殊之變不可勝窮其應事

物也莫不適當凡事初不外乎星行故也 茲樂也而終始不外乎五行五行出於道。冝舜不以命夔而命之禹{{{caption}}}

{{{caption}}}

凡冕服皆玄衣纁裳 周禮司服王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則袞冕享先公饗射則鷩冕祀四望山川則毳冕祭社稷

五祀則絺冕祭羣小祀則玄冕 又公之服。自袞冕而下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孤之服自希冕而下卿大夫之服自玄冕

而下注云自公之袞冕至卿大夫之玄冕皆其朝聘天子及助祭之服。諸侯非二王後其餘皆玄冕而祭於已雜記曰。大夫冕而祭於公弁而祭於

已。士弁而祭於公冠而祭於已 十二章服陳祥道曰古之服章十有二。而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繪於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綉於裳則星五星也。

辰十二次也華蟲雉也宗彝虎彝蜼彝也粉米粉其米也黼白黑文也。黻黑青文也蓋日月星辰在天成象者也山龍華蟲虎蜼藻火粉米黼。黻。在

地成形者也在天成象者道之運乎上在地成形者道之散乎下道固始終於東北故山龍而降始山終黻莫不有序何則山居東北冬春交也龍

春也華蟲夏也虎秋也蜼冬也周而復始則藻春也火夏也粉米中央也黼秋冬交也黻冬春交也龍與華蟲陽之陽也故繪而在衣虎與蜼陽之

陰也故綉而在裳然則古者合三辰以在服備十二章以則天數故章與四時相順後世判三辰以在旗而服止九章以法陽數故章與四時相變。

鄭康咸謂周服九章。登龍於山登火於宗彝以尊其神明理或然也觀周禮稱袞冕。禮記稱天子龍袞。又曰龍卷以祭上服言龍袞不言山則升龍

於山可知矣。司服。五章之服曰毳冕。毳毛物毛物虎蜼也。五章言毳冕。而不言藻。則升火於宗彝可知也升春物於冬春立之上升夏物於春之前

則章與四時相變可知也。禮記曰。王被袞以象天則行天之物變化不測天道之象也。左傳臧僖伯曰。三辰旗旗。昭其明也火龍黼。黻。昭其文也子

太叔曰。為九文六米五章以奉五色。夫僖伯言服止於火龍太叔言色止於九。文則周之冕服止於九章。而無日月星辰明矣先儒謂華非蟲。粉非

米。宗彝有山龍華蟲之飾。而服無宗彝之文山龍至華蟲遵者在上藻火至黼黻遵者在下。皆臆論也。五色備為綉葛之精者為絺。孔頴達申安國

之傳。謂古者尚質。絺纁而綉之以為祭服後代無用絺者此說是也 日月。古者日月 星辰畫於衣。至周登三辰於旗星辰。周禮大宗伯以實

柴祀日月星辰。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變動鄭氏謂星五緯辰日月所會之次孔安國釋書曆象日月星辰。謂星。四方中星辰日月所會。鄭

氏於書亦以星辰為一孔頴達曰。敬授人時無取五緯之義鄭氏觀文為說也然則衣之所畫蓋五星與十二次也。若旗則畫日月北斗七星而已。

故禮記言招搖在上穆天子傳。言天子葬盛姬建日月七星 山。古者衣韍尊圭皆有山飾。考工記曰。山以章。荀卿曰。天子山冕諸侯玄冠書大傳

曰。山龍青也 龍古者衣韍旗旃儀禮有龍旃葬虞盾輴勺帷皆飾以龍周禮曰交龍為旗覲禮曰升龍降龍爾雅曰升白龍於槮曲禮曰左青龍

書大傳曰山龍青也。龍有升降白者升於槮則青者降矣白陰。而升青陽而降。此交泰之道也。許慎曰卷龍綉於下幅一龍蟠阿上嚮然龍繪於上

幅非綉於下幅慎之說誤矣 華蟲翟也翟不特於王服而後之車服亦有焉。所謂禕翟。揄翟闕翟童翟厭翟。是也不待後之車服而舞與䘮禮亦

用焉。書與周禮言羽舞詩言秉翟大記雲揄絞是也孔安國顧氏以華蟲為二章非是。 宗彝書曰班宗彝作分器周禮大約劑書於宗彝則宗彝

宗廟之彝也先王致孝有尊有彝而衣特以彝為章者以虎蜼在焉故也書謂之宗彝周禮謂之毳冕。康成頴達之徒謂毳畫虎蜼因號虎蜼為宗

彝其實虎蜼而已。此說非也。書大傳曰宗彝白蓋宗彝白而虎蜼各象其色耳。鄭司農以毳為罽孔安國謂山龍華蟲為飾皆臆論也 藻水草也

施於衣與梲而已。冕旒與玉璪亦曰藻皆取其文而且潔也書大傳曰藻火赤鄭氏釋巾車。藻水草。蒼色。今藻色兼蒼赤。伏鄭各舉其一偏耳 火

左傳曰。火龍黼黻。昭其文也。大記曰火三列明堂位曰殷火周龍章則火之所施多矣。考工記曰。火以圜鄭司農曰圜形似火鄭康成曰。形如半環

是也。大傳曰。火赤。孔安國謂火為火字其說與考工記不合 粉米鄭氏以粉米為一章。則粉其米也粉其末散利養人之義也孔安國曰。粉若粟

冰。米若聚米。顧氏曰。粉取潔白米取能養。然粉亦米為之一物而為。二章與章不類其說非也。 黼考工記曰白與黑謂之黼黼即斧也刃白而銎

黑。有剸斷之義故裘裳席巾扆頴禪之領胃之殺覆槨之羃飾棺用焉黻。考工記曰黑與青謂之黻施於衣與荒翣見大記其文兩已相戾蓋左

青而右黑此相辨之義也黻亦作韍茀而韍亦作黻左傳曰火龍黼黻昭其文也。又曰袞冕黻珽昭其度也則黻珽之黻乃韍也白虎通曰黻譬君

巨可否相濟見善改惡。賈公彥曰黻取巨民背惡向善周南仲山房藁帝曰吁。臣哉鄰哉。鄰哉臣哉禹曰俞。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

汝翼。予欲宣力四方汝為。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綉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予欲聞六律五聲

八音在治忽以出納五言汝聽 典謨載堯舜禹皋陶之言。世數去上古未逺。其事其義。蓋有古未有而今始創。未經前聖之發明而至此始論定

者非一條。大約皆開立君臣父子之倫義成定治教綱常之典法。後世義理既備。讀書有不見古事。徃徃反不知聖人開創建立之功。此亦學者之

所當知也。昔君臣之名。肇於天地定位之初然以大傳考之。所謂君臣者。止於尊卑貴賤之辨而已。自堯舜氏作而君臣始有職分。至於深見臣道

所係之甚重。合君臣為一體。而創立古今未有之義。則不惟前此未之有。雖典謨之書。亦未有深切著明如此一條者也。夫昔謂之天尊地卑。而今

以為臣哉鄰哉。則舜固已合尊卑亢絶之分。而有相親相比之意矣。然而猶有。間也。君巨之際有間可容則心不同。德不一。故舜又推而上之。亦為

必作朕耳目股肱而後可。夫極天下之所不易損抑以與人共者。人身自有之智力聦明也。今欲左右有民。而曰汝翼是扶世導民之事。太平在人

矣。欲宣力四方。而曰汝為是綱條法度之所由行一切在人矣。繪於衣。飾於器者。猶曰必待人而明。則是凡見於假象以昭德取義以明民者。皆有

待於其人推明而後著也感於聲。成於言者。猶曰必待人而聽。則是凡所謂和平怨怒之所由生。是非善惡之所由致者皆有待於其人推明而後

著也。感於聲成於言者猶曰必待人而聽則是凡所謂和平怨怒之所由生。是非善惡之所由致者。皆有待於其人參聽而後審也。夫由前二者而

屬託於人。鄰於失臨制之權。由後二者而推委於下。幾於虧聽察之明。然使實見君道如堯舜者觀之。則以為無汝翼汝為之一節。則雖極天下之

智力。欲為左右有民。宣力四方之事。恐必有禆補不及。壅閼不行之處。無汝明汝聽之一節。則雖極天下之聦明。欲使被於身者。見之無不達其義。

入於耳者。施之無不協於事。不惟髙而無本。亦恐虛而難行。雖聖人亦不敢以此自許矣。惟舜盡力於競業者。既知君道之所以難。而禹以八年周

行閲歷之乆深知天下者。決非一智獨力之所能辨。故能相與演發其義而成就此論。蓋前乎堯舜者。此論未立。君臣有其分而不能備其義。後乎

堯舜者。此論既立。得其義者不害其為分。然後治道立。化功成。王道不至有亢絶之患。而臣道得以成代終之功。此古人所以謂之典謨。而其事其

義。所以至今不能易也。吳澂纂言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至汝聽 此帝言所資於臣之事。股。足髀。肱。手臂。左右有民。謂內治畿甸。厚民生。利民用。

正民德也。翼如鳥翼。謂在身兩旁夾持覆護。宣力四方。謂外諸侯。輸志意。布德化。救災患也。為。獸名猴屬。有力便捷。効使令趨事功者似之。黃帝始

製衣裳。古人蓋謂黃帝。象。謂肖其形狀。星辰。凡經星布列周 十二辰者皆是。此謂心宿三星名為大辰者也。華蟲。有文華之羽蟲。雉也。會。與繪同。

畫也。宗彝。宗廟盛鬱鬯之尊名曰彝。周有六彝。虎彞蜼彝。為上。藻。水中聚藻。粉米。白粉。黼。黻。黼。為斧形。刃白身黑。黻。兩弓相背。青黑綫綉。絺。讀為黹。

刺綉也。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者作為繪畫於上衣。象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者黹為綉紋於下裳。米五色之物。藍。砂粉。墨。雌黃之屬。繪則以五

采澤之於筆。綉則以五采染之於綫彰施。彰顯而施用之也。五色。青。黃。赤。白。黑。也。明。謂察其物象采色之合法也。七始詠。孔氏傳作在治忽。史記引

書作來始滑。惟漢書律曆志引書作七始詠。今從之。七始。國語謂之七均。蓋六陽律。六陰律。各有宮商角徵羽。三分損益。隔八相生。十二。管之中用

其五為五聲。然宮與商。商與角。徵與羽。相去皆一律。角與徵。羽與宮。相去獨二律。一律則近而和。二律則逺而不相及。五聲之序。宮生徵。徵生商。商

生羽。羽生角。至角則窮矣。角又隔八下生。其律位與宮相比謂之變宮。則羽聲距正宮雖。間二律。而距變宮正間一律矣。變宮又隔八上生。其律位

與徵相比謂之變徵。則角聲距正徵雖間二律。而距變徵止間一律矣。正聲五。變聲二。每律用七聲為均。相和而勻調。故曰七均。七聲迭用以終始

一調。故曰七始。先有六律。然後可定五聲。宮徵該正變。二變非正聲。故止曰五聲也。五聲定。則彼之八音之器。而奏七始之均。詠。歌也。八音之外有

人聲也。人聲之精者為言五言唇齒。舌。牙喉之音為言各不同也。或曰五方之言也樂工審於聲音故亦能辨人之聲音而使之出納五言也聽謂

審其聲律音調之中倫也。帝欲左右而臣翼之作肱也帝欲宣力而臣為之作股也帝所欲觀而臣明之作目也。帝所欲聞而臣聽之作耳也有民

蓋后稷司徒所職。四方。蓋四岳十二牧所職服色蓋典禮所職聲音蓋典樂所職。翼為明聽皆曰汝者禹與群臣咸在而禹作揆。兼總衆職也許謙

叢說股。肱。耳目。應翼為明聽輔翼以肱言為行也以股言。明以目言聽以耳言 宗彝。宗廟之尊彝也有六彝虎蜼各居其一虎取其義蜼取其智

會彝於衣。則取其孝也。 唐虞之禮不可考今凡言禮者皆周禮爾。皋謨五服與五刑對言主於諸侯卿大夫士而言之益稷十二章則兼上下言

之也。典命上公九命。侯伯七命。子男五命其衣服皆以其命數為節王之三公八命卿六命大夫四命及其出封皆加一等公之孤四命公侯伯之卿

三命大夫再命。士一命。子男之卿再命大夫一命衣服皆視其命數鄭氏推王之上士三命中士再命下士一命司服王祀昊天上帝說見通考蓋

王之三公卿大夫曰出封加一等則在王朝為降一等是三公鷩冕。孤與卿毳冕。大夫希冕矣。司服所謂孤卿大夫者諸侯之孤卿大夫也。先儒以

鄭氏所言周升三辰於旗服則自山龍以下者臆說也大裘之上。亦蒙以衣。然則備十二章之服歟。總是而言之則十二章之服。獨王祀帝之所用。

袞冕。則王之享先王也。上公也。鷩冕。則王之享先公饗射也。侯伯也。王之三公也。毳冕。則王之祀四望山川也。子男也。王之孤也。卿也。希冕。則王之

祭社稷五祀也。王之大夫也。公之孤也玄冕。則王之祭群小祀也。王之上士也。中士也。下士也。公侯伯之卿也大夫也。士也。子男之卿也。大夫也。命

數不同。而同服其服者則繅旒有異也。雖周制如此。其必有所本。唐虞之制。從可知矣。 絺字古注勑其反葛之精者疏讀為黹。紩也。黹。展幾反紩。

直質反。縫也。蔡傳從之。則是以繒為裳而以綫紩之也。 蔡傳衣之六章。其序自上而下裳之六章。其序自下而上此謂衣則日月為尊。裳則黼黻

為尊也。餘見正義。書釋題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至汝為 陳氏曰。君心也臣。股肱耳目也。股肱耳目。所以運動。視。聽而心則治股肱耳目而已。

石林葉氏曰。因民性之所以輔其自然使不失其所安者。左右有民也。故言汝翼。推吾所建立。作而行之以達於天下者宣力四方也。故言汝為。林

氏曰見拙齊全解。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至汝聽 石林葉氏曰。五言。即五聲也。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雖言也播於律之所和則為五聲。

雖聲也。本於詩之所諷則為五言。文之於音則為出。采之於下則為納。所以察治忽者皆本於此。故言汝聽。 蘇氏曰。五言。詩也。以諷諫之言寄之

於五聲。蓋以聲言也。故謂之五言。 陳氏曰。謂詩有官。商角徵。羽。之聲。張氏曰。出五言者。上之意有以宣於下。納五言者。下之情有以達於上。先

王以謂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故出五言。必以樂奏之。納五言。必以樂合之。君之發言合彼五德。施於人可以成其教化。是出五言也。人之有言

合彼五德。歸之於君可以成諷諫。是納五言也。君言可以利民。民言可以益君。言之善惡。亦人君之所願聞也。林氏曰。見拙齊全解董鼎輯録纂注

輯録義剛問點尚書以下。並見晦庵書說。纂注新安陳氏曰。臣當為我之身。非但為鄰以與君親近也吳氏曰。五言不可被之弦歌者出之。其可者

則納之。 王氏曰。敬敷五教。司徒掌之。豈非。左右有民。稷掌阻飢。皋治奸究。豈非宣力四方。夷作秩宗。豈非製衣服。夔典樂。豈非察音聲。然彼皆各

治一官。禹則總百官而治之者也。帝兼舉四事而寄以股肱耳目蓋如此。王氏曰。見集傳 孔氏曰。見孔傳 唐孔氏曰見正義 鄭氏曰。見敷文

書說。 陳氏大猷曰見集傳 蘇氏。葉氏曰。見言釋題 呂氏曰。並見纂。 廣韻見音釋。陳櫟纂疏呂氏曰。五言。樂之成言者。如三百篇之詩是

也。作服。禮之大者。六律聲音。樂之大者。治定功成。制禮作樂之時也。禮樂非可以虛文舉。言禮樂必在左右宣力之後。民氣和洽。然後可興禮樂。固

有次第也。語録。見晦庵書說 孔氏曰。見孔傳 唐孔氏曰見正義 陳氏曰。見陳經詳解 鄭氏曰見敷文書說 陳氏大猷曰。見集傳 或曰。

見纂注 王氏曰。見集傳 葉氏曰。見書釋題融堂錢時書解帝曰吁。臣哉鄰哉。至汝聽。 禹言慎乃在位。如上文所陳。可謂甚善。帝曰吁。乃有不

然之意何也。蓋帝之所謂慎在位。有賴於臣者為重故也。臣哉鄰哉。鄰哉臣哉。猶言吾之臣哉。乃吾之鄰哉。吾之鄰哉。其吾之臣哉。鄰。猶近也。君與

臣。蓋一體也。君。元首也。臣。則股肱耳目也。下文言予欲者四。而繼之以汝翼。汝為。汝明。汝聽。正以發明股肱耳目之用也。語益深切王充耘讀書管

見予欲左右有民。是言教。宣力四方。是言政觀象作服。是制禮。審音以出納五言。是作樂。四者。為治之大要也。帝欲觀古人象日月星辰之類以制

衣。象宗彝之類以作服。是象乃仿像之象。非物象之象也。蓋象字不可為句斷。若雲物象。則何得雲古人之象。 六律五聲八音皆作樂之具。不可

便以為樂。律有長短。聲有清濁。音有哀樂。作樂者必先審較乎此。以觀其果治世之音歟。抑亂世之音歟。然後以之出納五言。則奏曲譜而成樂矣。

猶今人彈琴瑟者。必先調弦。故其所謂在治忽者。乃審音之治忽。而非審政之治忽也。若雲察政治之得失。如何把去出納五言王充耘主意臣作

朕股肱耳目至汝聽 君臣以一體而相湏。凡君心之所欲為者皆臣職之所當為者也。故舜資禹。而寄以股肱耳目之任焉。予欲左右有民以成

教化。則資汝以為助。予欲宣力四方以施政治則資汝以有為觀象作服。則汝當任其明。審聲律以作樂。則汝當司其聽。君以心運之。臣以身體之。

而天下之事畢矣。首一句提其綱。下面汝翼汝為。是作股肱。汝明。汝聽。是作耳目。蓋人君能以一心總萬畿。不能以一身兼衆職。任之大臣而已。君

逸於上。譬猶腹心。臣勞於下則其耳目手足也。視聽舉履皆為心之所使。然後身得安焉。否則塊然而已。何以成天下之務。 予欲聞六律五聲八

音至汝聽 人君欲明乎作樂之由。大臣當任夫審樂之責。夫樂豈易而作哉。六律五聲八音。所以考政治之得失者。審其節奏之髙下。以出納詩

歌而作樂。此予之所欲也。必資汝以司其聽焉凡考得失以協詩歌。皆汝之責也。 先言六律五聲八音皆樂中之具。未便說樂。至以出納五言。是

將此音律去弦誦聲詩方始是作樂故此所謂以出納五言。與上文以五彩彰施於五色作服一類。方是如此。所以資臣代為之聽審也。鄒悅道斷

法樂有六律。而後被之五聲有五聲而後播之八音。聲音之道與政通。故察樂聲者。可以知治亂也。詩歌協於五聲而達乎上下。古者陳詩以觀民

風。故出納人聲者。可以知邪正也。人聲之精者為言。出納五言以協於五聲。則治亂可察。律呂可得聞矣。予欲聞而汝司聴。蓋舜之所望於大臣者

如此。 舜典中始於詩言志。而後及於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理正如此。但未言納五言陳雅言書經卓躍此舜命禹以作耳之事。截汝聴一句。

夫六律五聲八音樂也。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蓋聲音之道與政通如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此聞六律五聲八音

可以知政之治匆也。然作樂之本必本在於五言五言者。即詩言志。歌永言者也。受君之言於上。謂之出五言。采民之言於下謂之納五言。以出納

之言而播之於樂。言有得失。則樂有和否樂有和否則政之治忽可於是而知此予之所欲聞而汝之所當聴也。予汝之稱忘其尊卑之分。聴聞之

語。切乎心耳之間。此即夔之所掌而命伯為總之也。劉竹坪作此一篇以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一句作泛說下以出納五言汝聴二句方

着實就為說。如此。亦明白得經意王充耘書經疑問舜命夔教冑子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他日命禹曰予欲聞六

律五聲八音在治忽。以出納五言汝聴。一則敘言與聲在律音之先一則叔言與聲。在律音之後何歟杞山趙友聞主意冕。祭服之冠也上衣下裳

之制。果何所本歟。或為十二章。或為九章其物象儀等可得聞其詳歟先儒援周制袞冕。鷩冕。毳冕。之服。以釋有虞之制果何所似歟不知五冕為

王者之服歟。抑公卿以下之服皆在其中歟。敢問 益稷蔡雲易曰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則上衣下裳之制創自黃帝而成於

堯舜也。 又曰。周制蓋亦增損有虞之制而為之耳。 考索雲。古者合三辰以在服。備十二章以則天數後世判三辰以在旗而服止九章以法陽

數。 又雲。司服掌王之衣服祀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則袞冕大裘黑羔裘示質也與粲衣同冕享先公享射則鷩冕鷩。雉

也。五色褂而成章故曰夏翟祀四望山川則毳冕毳獸細毛也宗彝有虎蜼之節祭社稷五祀則希冕謂之希以其章少故也郵氏以希為締祭群

小祀則玄冕。其衣玄而無文裳黻而已公之服則袞冕而下侯伯之服鷩冕而下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孤之服。自希冕而下卿大夫之服。自玄冕

而下士之服。 龍納言夔典樂則固各有其職矣觀其曰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以出納五言又曰。工以納言以典樂而兼納言之任。得不

為其位者乎。 葉氏曰五言即五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雖言也。播於律之所和則為五聲雖聲也本於詩之所諷則為五言劉鑄書義

予欲觀古人之象至汝明 聖人於章服之制。必上有以稽古人之法。而下有以資大臣之能也。夫以大臣輔君為治之道惟視夫君心之所樂者

而加之意焉。有虞聖人。當其治定功成之時。而拳拳於議禮制度之事。未嘗有一毫自用之心而必資大臣以討論之。是故。上衣下裳之制總而言

之。則十有二章之殊。分而言之。則有繪畫絺綉之別何者。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者繪於上衣者也。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者綉於下裳者也。然其

彰施之具。必有賴於五色而後成。噫非大臣能盡稽古之力。則何以審其制度之所宜。而上副君心之所託哉。予欲觀古人之象云云見於益稷之

書嘗謂鴻荒之世。風氣未開而君民之俗。不過衣羽毛而已耳。居巢穴而已耳。有聖人者作。然後上衣下裳之制。蓋有取於乾坤之象焉。然而天髙

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之體固已截然而有一定之分矣。然則君臣之等威。豈可一日而不講乎故上則假象於天下則假物於地與夫鳥獸草木

之質。咸被於聖人之一身蓋所以示其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而天下莫能加也。此其所係之重。豈曰細故而已哉且夫日月星辰取其照臨。山

取其鎮。龍取其變。華蟲取其文。此上衣之所飾也。宗彝取其孝藻取其潔。火取其明。粉米取其養。黼取其斷。黻取其辨。此下裳之所飾也。十有二章

之名物不同。而其繪畫絺繡亦由是而別焉。六者繪於衣六者繡於裳大抵天地陰陽五行之氣。有聲。色。臭。味之殊青。黃赤。白。黑。五者五行之正色

也。繡之以五采。施之以五色。使之秩然而有序。粲然而有文而乾坤上下之制。於是乎定矣。夫唯唐虞之時。命官為治。廟堂之上都俞吁咈。聖人不

以一己之是用。而必於古人之是稽。不以一心獨斷。而必於大臣之是任。凡所以為治之道。莫不由是而基之。此無他。前聖之所為。固後聖之所取

法。而大臣之一心。所以輔成君德。而賛裏聖治者也。由是觀之。前聖後聖。曠百代相叅者皆不外乎此心之用。而君明臣良極千載而相遇者。亦不

外乎此心之同也唐虞太和之治。吾於此而見之。自時厥後三代之製作雖有不同。而其等威上下之分。則亘萬世而不可易也。是故。日月星辰畫

於旗常。而冕服九章登龍於山。登火於宗彝而公侯伯子男。皆自七章。五章。而為之降殺焉。是蓋帝王損益文質之用。而孔子所謂商因於夏。周因

於商。雖百世可知者。此之謂也。因併述之劉震書義聖人慾備夫製服之儀。必資臣以照夫製服之等。蓋上衣下裳之制。所以別尊卑而明等級也。

故舜之命禹也。謂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畢蟲。六者會之於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者綉之於裳。此聖人所以備夫製服之儀也。然是

服也。尊卑必有等。隆殺必有數。予雖欲觀之。而非爾臣明之。孰能得其制而有辨哉。此製服之等。汝之所當明也。舜則欲觀象以備其文。禹則能定

制以昭其別。此有虞之朝。所以制度明而民制定歟。書曰云雲如此。易曰。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則上衣下裳之制。蓋始於黃帝。

而成於堯舜也。古聖人豈直以是為觀美哉。蓋所以尊嚴等威辨別貴賤。備衆禮而昭儀物。彼有取爾也。蓋天地之數成於十二。故觀象之服亦以

十二焉。日。月星辰。取其照臨也。山。取其鎮也龍取其變也華蟲。雉。取其文也。則以五采彰施於五色。而畫六者於上衣。而衣之取義者如此。宗彝虎

蜼。取其孝也。藻。水草取其潔也火。取其明也。粉米取其養也。黼為斧形取其斷也。黻為兩已相背。取其辨也則以五采彰施於五色而綉六者於下

裳。而裳之取義者如此。上衣下裳。其象既定則舜之欲觀考於古人之制作者在是矣。雖然。欲觀之者。舜也。能明之者。禹也。所謂明者非徒以文采

昭著於儀表之間而已也。自上達下降殺以兩。尊而天子。次而公侯伯子男。公卿大夫士。與夫天命有德。五服五章者。各有其數。一殊其等。一毫不

可僣差。一制不容紊亂。夫然後。等威辨而尊卑不得以相逾。禮制定而貴賤不得以相亂。此所謂明也。有虞之制。雖不可得而盡考。而其義固可得

而知矣。舜之有資於禹也如此。禹其可以不任其責哉。嗟夫風氣日開。污尊不可以易瑚璉之器。禮文日著。椎輪不可以更大輅之車。使上下之間。

筓然無復禮儀之修飭。吾恐慢易廢弛。民心無復堤防之設。而天下不可得而治矣。此舜於作服之制。不得不命禹以明之也。雖然。周禮冕服九章。

登龍於山。登火於宗彝。視有虞之制。又不同何也。蓋聖人制禮。因時損益。故一代之興。必有一代之制。無非所以昭儀文之著耳。要必有舜禹君臣

作於千載之下以明之陳復陽課義予欲聞六律五聲至汝聽 聲樂之道與政通。察音樂以恊人聲。則政治之得失可見矣。夫審音以知樂。審樂

以知政。而人言之恊於五聲者。又制樂之本也。是故。察音樂之和。以協人聲之和。播之樂章。自上而出之下。采之民風。自下而納之上。夫人聲既和。

則音樂必和。政治之得。於斯可見。苟惟不然。治失其道。聲樂獨安得而和哉。爾臣不可不聦於聽而精審之也。昔者帝舜命其臣以審音察治之道。

謂夫樂有六律。所以和聲。而五聲乃所以節八音者也。故有律而後有聲。有聲而後八音得以依據。而樂成矣。夫樂之道。乃政治之所由關。故治世

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孟子曰。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夫音果安矣。樂矣。其政豈有不和者乎。栗怨矣。怒矣。其

政豈有不乖者乎。是則察治忽之道。必以是為驗也。雖然。音樂之起。本乎人聲。故詩所以言志。歌所以永言。聲則依永律則和聲。所謂五言者。詩歌

之協於五聲者也。詩出乎志。樂本乎詩。詩者其本。而樂者其末也。大抵詩之美刺。因風俗之盛哀政治之得失。夫治功成。則頌聲溢。非過美也。人情

也治功廢。則怨刺興非過毀也亦人情也。是以古者審音樂以察治忽。尤必在於出納五言也。若夫出之雲者出詩而播之樂章。是猶關睢用之鄉

人。用之邦國。與夫時而颺之者是也納之雲者。來詩而納之於上。是猶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與工以納言者是也。自上達下。人君之政教無不慱。

自下達上。民俗之治亂無不間如是則人聲和而樂聲和。治功可見其著矣否則人聲不和而樂聲亦從而不和則治功可見其隳矣。是知帝舜拳

拳於命爾臣審音知政必欲其聦以聽之。所以盡其精察之意也。然則舜之樂。則盡善盡美舜之治。則垂拱無為九功敘而九敘歌。尚奚有治忽之

可察哉。然而聖人未嘗自謂吾治已足。而其究極聲樂之要。所以垂後世察治之法也。嗚呼於此可見聖人圖治無窮之盛心也歟




永樂大典卷之二萬四百二十八




重 録 總 校 官 侍 郎 臣 陳 以 勤

學 士 臣 王 大 任

分 校 官 侍 讀 臣 呂   旻

書 寫 儒 士 臣 白 壽 祥

圈 點 監 生 臣 喬 承 華

臣 包 漸 林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