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汀州府志/1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之十一 汀州府志
卷之十二 學校
卷之十三 

卷之十二 學 校

[編輯]

  古者建國必建學,凡以明倫、育德、陳藝也。周立四代之學,各祀其時之先聖。而以左右先聖成其德者為先師之配,此立學之大法也。孔子之祀,自魯哀公時已然,然立廟舊宅而已。漢以後,或肖像於鴻都門學,或祀於辟雍。迨唐武德中,詔國學立孔子廟,至是而廟與學合。汀之學創於宋天聖,曆元、明屢有建置遷移。我國家崇儒重道,振興學校,錫宸翰,立臥碑,頒經書,定禮樂,文治聿昭矣。士生其際,瞻拜宮牆,昭明軌物,畏神服教,以上接正學之傳,乃不悖古先王建學之意,並以上副聖天子右文之治乎。志學校。

  汀州府儒學,在府治東,臥龍山麓。宋咸平二年,創文廟於鄞江門內橫街,未有學。天聖中,因廟始創學,遷於橫崗嶺下。崇寧中,郡守陳粹又遷於興賢門內。紹興三年,郡守鄭強改移今所。嘉熙二年,郡守戴挺、教授張實甫,就學左射圃地,創文會堂,分中前後為三齋,建樓其上。郡守姚元特相繼修葺。教授蕭虞韶市民地廣其基。開慶初,郡守胡泰初,重建大成殿明倫堂,御書、稽古二閣,浚泮池,作石橋,創祭器庫及齋舍門廡。明永樂八年,知府宋忠重修。成化八年,都御史張瑄、知府李桓,增拓學地,徙文奎閣於東偏,移明倫堂於閣舊基旁,創志道、依仁、據德、遊藝四齋。十五年,提學周孟中始置樂器,教樂舞。歲久殿壞。弘治元年,知府吳文度重修,建櫺星門、省牲所、堂前儀門五間、書樓七間。七年,同知章頎創膳堂及訓導衙。九年,吳文度重建橋道石鼓。正德二年,知府蔡餘慶建鄉賢祠於殿後西偏,建名宦祠於殿前西偏。嘉靖五年,通判毛公毅、楊太古,重建櫺星門。十年,詔易像以木主。二十七年,知府馬坤重修。萬曆十九年知府萬振孫、三十七年知府李自芳修葺。崇禎五年,知府笪繼良重修。崇禎九年,知府唐世涵建櫺星門易以石。國朝康熙二十年,學道楊中嶽、巡道周昌、同知胡以渙修。二十一年,知府鄢翼明繼葺。乾隆十四年,知府曾曰瑛重修明倫堂。今中為至聖殿,旁為東西廡,前為戟門,為泮池,上跨石橋,又前為櫺星門;後殿為明倫堂,為敬一亭;從明倫堂左出儀門甬道為大門,門東折入為土地祠,為省牲所;前為崇聖祠,祠內左右為名宦、鄉賢祠;祠後為教授廨,左為訓導廨;而尊經、文昌二閣,前後相望焉。

  射圃 在府東預備倉左,舊在廣儲門外。崇禎間,知府唐世涵、同知黃色中、推官唐錫蕃,捐築今所。

  學田 原額實在八畝五分零,年征租銀二兩七分零。康熙二十一年,總督姚啟聖捐置田五十二畝七分零。

  學地 一在通津門外弓箭局西,稅錢四十貫。一在鎮南門養濟院東,租錢二十五貫。

  學塘 在射圃後。

  學倉 在大門內東偏。明弘治間,知府吳文度建。歲儲米五百餘石,以贍師生。久廢。

  龍山書院 在文廠後。康熙二十年,巡道鄧秉恆、知府鄢翼明創。三十五年,知府王廷掄修。第師無館穀,徒乏膏火之資,屹存空院,漸致傾圮。乾隆十四年,知府曾曰瑛經營葺繕,榱桷一新,器物備具,前造正學津梁堂,後增學舍二十間,清查龍山、龍江書院歲入租米八十石六斗零,租谷一十九石零,租銀一百二十八兩六錢零。剔除侵冒,厘而正之。復偕紳士捐置二千零百金,貯為生息。額定肄業生童四十名,每月給膏火銀一兩,館師修金年共一百二十兩,館師供膳月給銀五兩,並同廚夫、門役、工食等項,均於租息內取資焉。

  龍江書院 在府西門外。明天啟中,推官寇從化、知縣蕭奕輔建。國朝知府馮協一重修。

  文明書院 在府學內。今廢。

  正音書院 在府城隍廟左清風樓。雍正七年,奉文設立。乾隆十四年,知府曾曰瑛捐俸,延師以教子弟之貧者。

  龍山學舍 在長汀縣學左,明知府萬振孫建。今廢。

  社學 在舊鎮南門外。

長汀縣

[編輯]

  儒學 在府學左數十武,舊在興賢門外(即郡學舊址)。紹興三年,郡學遷,惟留大成殿。嘉定間,知縣謝周卿市民田以為廩餼。開禧中,知縣劉諒之始建學宇。淳祐間,知縣陳顯伯修大成殿,復學地之僦於民者,建麗澤堂及尚志、閱禮、修性三齋。元至正間,毀於寇,遂建於縣南五里許。明洪武六年,知縣陳伯正復建舊所。正統十四年,又毀於寇。景泰七年,知府舒瞳首創大成殿。天順二年,知府李瓊復拓基建廨宇。成化八年,御史洪性、提學游明、巡道周謨、知府李桓,移今所,建大成殿、兩廡、戟門、櫺星門、明倫堂,兩齋堂之後為尊經閣,堂東為號房,閣後為教諭廨,殿西為兩訓導廨,外為重門。十五年,知府戴禧重修。十七年,知縣謝珪遷外門於左,更創二門。提學周孟中復購民地增廣廨舍。十八年,提學任彥常、知府黃珵、鄉官鍾正重葺。弘治元年,知縣謝珪遷學門於廟門右,修戟門、兩廡。四年,知府吳文度、知縣黃富重建兩齋。十年,又修殿堂。知縣黃汝隆修櫺星門。正德十五年,提學胡鐸、漳南道周期雍、知縣黃用直改創,移聖殿於西,移明倫堂於東,堂之左為號房。嘉靖三年,提學邵銳以學左開元寺為大成殿、兩廡、戟門、櫺星門,殿後為訓導署。五年,知府邵有道、知縣李日芳以舊殿為宋文天祥祠(今廢)。三十一年知縣祝一鑒、三十九年知府楊世芳繼葺。萬曆三年知府潘民模、通判潘侃、知縣伍士望,三十二年御史方元彥、知縣邱民貴重修。天啟中,知縣蕭奕輔修葺。崇禎三年,知縣薛應聘建學前興賢、育才二坊,年久復圮。知府唐世涵、同知黃色中、推官唐錫蕃重修。國朝順治間知府王康侯,康熙間學道丁蕙、巡道周昌、知府鄢翼明、同知胡以渙、知縣韓世瑨、馮忠先、張文偉,先後重修。乾隆間,教諭張雷光建省牲所。今中為至聖殿,東西為兩廡,前為戟門,為泮池,上跨石橋,又前為櫺星門。明倫堂在殿之左,堂前為大門,門左為土地祠,祠左折入為教諭廨。崇聖祠在廟左。名宦、鄉賢、忠孝祠及尊經閣、敬一亭、省牲所,均在明倫堂後;訓導廨在殿右。

  射圃 在明倫堂後。國朝乾隆間教諭張雷光建。

  學田 在青岩里。

  學地 北至橫崗嶺,南臨街,西距大街,東距東山庵。

  學塘 在舊射圃後。

  學倉 在明倫堂後。久廢。

  正音書院 在福壽坊東。雍正七年奉文設立。

  東山書院 在龍首山,山椒有亭,署為狀元峰。

  新羅書院 在霹靂岩,今廢。

  鄞江書院 在登俊坊,明崇禎七年,知縣曾巽建。

  紫陽書院 在福壽坊東。乾隆十四年,知府曾曰瑛捐俸,延師以教子弟之貧者。

  社學 一在福壽坊,一在攀桂坊,一在歸陽里,一在古貴里,一在青岩里,一在宣河裡金雞寺,一在平原里東山寺,一在平原里龍山寺,一在青泰里,一在宣成里三洲,一在宣成里畬心,一在四保里,一在成下里,一在成上里,俱國朝雍正二年新設。

寧化縣

[編輯]

  儒學 在縣治後。宋建炎二年,縣令施禔創於縣東正街。淳熙十年,縣令趙伯虎遷於翠華山下(即今光嚴寺)。元毀。明洪武間知縣張思誠、正統間縣丞陳凌相繼創建。正德十五年,教諭王雍、訓導譚誴、周鏞,請遷今所。十六年,周圍砌築土牆,建兩廡、戟門、左右廂房、櫺星門。嘉靖間,提學邵銳、推官秦僎、知縣馬淑,加築造大成殿,建明倫堂,更戟門、櫺星門,堂前左右建兩齋,後為饌堂,左右建號房、土地祠、書器庫、泮池,東西辟禮門、義路二門,號房各立一總門。教官廨、學門、宰牲房俱備。知縣莫大德又建啟聖祠、敬一亭。隆慶四年,推官吳之儒、知縣杜桐重修。萬曆七年,守道鄭汝璧、巡道彭應時,遷復翠華舊址,推官金俸捐貲佐工。四十三年,知府沈應奎,署縣熊茂松重建聖殿,署教諭張濤重建尊經閣。四十七年,署縣萬邦憲改啟聖祠於翰墨林,改明倫堂於教諭廨。天啟六年,教諭劉養學、訓導丁培,又將啟聖祠、明倫堂互相更易。國朝順治十八年知縣何鳳岐、康熙二十一年知縣祝文郁、教諭謝汝霖、雍正五年教諭劉夢魁、訓導魏玉樞重修。今中為至聖殿,東西為兩廡,前為戟門,為泮池,為櫺星門,殿左為土地祠,右為崇聖祠,戟門左右為鄉賢、名宦二祠,殿後為明倫堂,旁為兩齋,左為儀門,右入為教諭、訓導廨,堂後為尊經閣、文昌閣。

  射圃 在山川壇左。明崇禎十年知縣范澄清重建。

  學田 明嘉靖間,知縣潘時宜給寺田二頃一十五畝四分。隆慶間,通判毛子翼給寺田二十五畝五分。國朝康熙間,總督姚啟聖捐俸五十兩置田;知縣吳晟以黃冬生叛產一十石六斗歸學,後此產售邑人張國昌,國昌仍捐歸學;邑人伍明偉捐田租二石四斗,羅登峻捐田租二石五斗,知縣朱瑞圖捐三石三斗。

  學倉 在預備倉內,今廢。

  學塘 原二口,今塞,改為啟聖祠。

  學店 二植。在縣治前。

  正音書院 在縣南關外。雍正七年,奉文設立。

  雲龍書院 即縣丞舊署。乾隆八年,監生賈文兆捐七百金建造,知縣陸廣霖有記。

  書院 在舊射圃。明嘉靖二十九年,知縣潘時宜建。國朝康熙九年,知縣保鳳岐重建。

  社學 一在太平巷,一在東門外,一在塔下街,一在西門祐聖堂,一在安遠司前,一在石牛驛旁。國朝雍正二年,新設龍下里、興賢里二所。

  義塾 在滑石鋪,有田。

歸化縣

[編輯]

  儒學 在縣東二十里龍湖,先儒楊時宅故址。先是,明成化七年,巡道周謨、知縣郭潤建學於城西明溪驛前。十七年,教諭陳冠建後堂為講習所。弘治六年,知縣姜鳳建櫺星門。正德二年,知縣王鳳建尊經閣。嘉靖四十年,知縣張宗實修葺。萬曆十九年,知縣許岸、署教諭陳振陽捐俸修櫺星門,左右豎立兩坊,於泮池右構省牲所。三十九年,知縣周憲章重修。四十五年,知縣塗希禹改建於東門舊常平倉。天啟七年,巡道朱大典、知縣龐景忠改建城北,後毀。國朝康熙十一年,知縣黃易始詳請改建今所,工未竣。二十年,知縣王國脈成之。雍正三年,知縣周畿重修。今中為至聖殿,兩翼為東西廡,前為戟門,為泮池,為櫺星門,殿左為崇聖祠,祠前為明倫堂,殿右為先儒楊時祠,前為名宦、鄉賢祠,又前為省牲所,為神廚,為神庫,殿西為儀門,為學門,教諭、訓導廨仍在舊學。

  射圃 在舊儒學後。成化間改遷城東山川壇左。崇禎十年,署縣周謀重建。

  學田 萬曆間,知縣龐一夔給歸上里隨圖田二十畝二分;又,知縣史載德買民田一畝八分。國朝康熙間,總督姚啟聖、知縣王國脈共捐一十六畝。

  學倉 在明倫堂西北。

  正音書院 雍正七年,奉文將城內義學改設。

  峨嵋書院 在縣北,即學宮廢址。雍正十三年,邑人黃虞夏等公建。

  文昌書院 在城東白沙橋右,後毀。國朝康熙十八年,邑紳士蕭徽聲、李珍等重建。

  社學 一在廣濟街,一在西門外賓餞亭,一在石珩鄉,一在薦福寺。雍正二年,新設四所,一在歸上里,一在歸下里,一在柳楊里,一在中和里。

清流縣

[編輯]

  儒學 在縣北皇華驛故址。先是,宋元符間,知縣劉敘建學縣南。崇寧間,遷縣東。建炎間,攝縣事顏熙遷今所。紹興間毀。十三年,董諒創兩齋廨舍。十八年,縣令張秀穎創大成殿、櫺星門,旋毀。端平初,縣令王元瑞建大成殿,後郡守張翀建明倫堂。嘉熙間,邑人林奕建據德、依仁、遊藝、居敬四齋。元至正間,又毀,惟大成門存。明洪武二年,知縣朱仲恭復建大成殿、兩廡、戟門、櫺星門,殿後為明倫堂,東西建養賢、育才二齋、宰牲房、饌堂、廚房、廨舍。三十二年,知縣朱忠創學倉。永樂間,又毀,惟倉厫僅存。十八年,知縣宋忠倡修。洪熙元年,知縣李庠重建。正統間又毀。景泰間,知縣江稷復倡修。天順元年,知縣吳中改建殿堂、櫺星、兩廡、齋坊、饌堂、厫宇。成化間,同知黃冕作儀門、石鼓。嘉靖十年,知縣陸任忠建敬一亭。萬曆八年,知縣鄧邦髦重建。二十五年,知縣翟廷策修。崇禎九年,署縣事黃色中、知縣鄧應韜重新。國朝康熙三年,知縣王篤親、李舍培修。十九年,知縣王鼎新復修。三十八年,知府王廷掄、知縣王士俊倡捐重修。雍正十二年,知縣楊中興升高殿基三尺,櫺星門易以礎柱,築露台。今中為至聖殿,為兩廡,為戟門,為泮池,為櫺星門,殿後為明倫堂,翼以養賢、育才兩齋,堂右為敬一亭、文昌祠。魁星閣在殿左,名宦、鄉賢二祠在戟門左右,教諭廨在殿右,訓導廨在堂左,崇聖祠在城隍廟右。

  射圃 在九龍驛左。

  學田 明嘉靖間,知縣史秉直置三閣尾田米五石五斗。崇禎間,知縣鄧應韜置桐坑租銀五錢,林畬羊屎嶺租米一石,溫家山租米八斗,嵩溪租米一石五斗。國朝康熙間,總督姚啟聖捐俸五十兩,置田租米一十石四斗。

  學倉 在城隍廟西,久廢。

  正音書院 在法海坊。國朝雍正二年,奉文設立。

  義學 在法海坊。國朝康熙間,知縣王士俊重修,置義田以供膏火。

  社學 一在龍津坊,一在進賢坊,一在清德村,一在明倫坊。國朝雍正二年,新設坊郭里、倉盈里、永得里、四保里、夢溪里、羅村里、北團里七所。

連城縣

[編輯]

  儒學 在縣治東北。宋紹興四年,縣令陳南創,後遷縣東南尉司舊址。淳熙間,令常誾始徙今所。明洪武、正統間,屢經修葺。正德八年,巡道胡璉重修。嘉靖四年,提學邵銳改造櫺星門,外豎泮宮、興賢、育才三坊,泮宮坊外鑿池一區,明倫堂前建門樓、甬道,中為桂香亭,亭後為尊經閣,東為鄉賢、名宦祠,閣後為聚奎樓,東西南建號舍。二十七年,仍遷尉司。隆慶六年,知縣陳三俊改為右廟左堂。萬曆三年,知縣郭鵬遷於山川壇。十二年,知縣朱九卿復遷舊址。二十九年,知縣徐大化重修。三十四年,知縣李待問浚池結砌。崇禎九年,知縣陶文彥捐俸修啟聖祠及東西兩廡。今中為至聖殿,為東西廡,前為戟門,為泮池,為櫺星門,殿後為敬一亭,為崇聖祠,明倫堂在殿之左,堂後為文昌閣,東為教諭、訓導廨,前為大門,名宦、鄉賢祠在戟門左右。

  射圃 在聚奎樓東。嘉靖四年,知縣方進修。崇禎十年,知縣陶文彥重建。

  學田 嘉靖乙酉年,童世堅捐田四畝,李穩捐田一畝四分八厘二毫,林會捐田塘一畝二分五厘一毫,又下則田五畝六分四厘,童大樑捐下田二畝三分七厘。

  學塘 一口學宮前,即外大泮池;二口學後。萬曆十四年填塞,種樹蔭龍。

  學倉 明倫堂西。

  正音書院 在上廟前,雍正二年奉文設立。

  邱氏書院 在蓮峰宋邱鱗讀書處。

  社學 一在在城裡,一在南順里,一在北安里,一在河源里,一在姑田裡,一在表席里,俱雍正二年新設。

上杭縣

[編輯]

  儒學 在縣城北區,按舊志,宋乾道三年,隨縣自鍾寮場遷今城隍廟地。嘉定十六年,縣令趙彥挺遷治東一百步,建殿廡、明倫堂、崇德、廣業、居仁、遊藝四齋,後圮。寶祐五年,縣令李務行重建,省四齋為二。正統元年,知縣張琳建大成殿,殿後為明倫堂。景泰六年圮,知縣黃希禮重建。天順二年,櫺星門圮,諸生李良等更造以石。成化八年,殿復圮,教諭胡匡易以石柱,並建號舍。十年,知縣蕭弘改建明倫堂,遷兩齋於堂東西。十八年,知縣李曰思重建。弘治九年,明倫堂圮,僉事周鵬、知縣高以政重修。嘉靖二年,僉事王俊民拓地遷基,煥然一新。四年,巡道儲洵重修。二十七年,巡道桂榮議復舊基。三十年,署巡道鄭炯、知縣趙文同竣工。隆慶五年,知縣周裔登鑿泮池,駕石橋其上,而移其前石表。萬曆二十一年,知縣鄧良佐重建。三十八年,知縣倪應眷開鑿泮池。四十五年,知縣李自華修建。國朝順治十年巡道郁之章、康熙十九年守道周昌、三十九年知府王廷掄、雍正六年知縣趙孔超,倡捐修葺。乾隆三年公修泮池。今中為至聖殿,兩翼為東西廡,為戟門,為泮池,為櫺星門;旁為祭器庫、典籍局;後為明倫堂;堂左為儀門,右為教諭、訓導廨;儀門外為青雲路,為大門;門左為省牲所;戟門左右為名宦、鄉賢祠;其崇聖殿、尊經閣、敬一亭,皆在明倫堂後。

  射圃 在學後東北隅。舊在察院行台。弘治元年,遷今所,知縣徐綬建。崇禎十年,知縣盧躍龍重建。

  學田 舊有塘三口,貿為改學費。嘉靖三十二年,知縣趙文同入鄉官吳珂白沙里米一石三斗五升。萬曆七年,知縣楊萬春入田四十七畝六分。

  書院 初創琴崗,後遷舊學,名曰文峰書院。

  正音書院 城鄉共一十二處,雍正七年奉文設立。

  義學 城東西南北各一,康熙四十七年奉文設立。

  社學 原設四所,在各寺觀,年久寢廢。國朝順治十年,巡道趙映乘立講藝堂於縣治前。康熙十九年,守道周昌增設二所,一在縣東北,一在縣西南。雍正二年,新設四所,一在在城裡,一在來蘇里,一在白沙里,一在勝運里。

武平縣

[編輯]

  儒學 在縣治西。先是,舊學在縣東興賢坊,宋乾道間,知縣唐廷堅初建養士院。紹熙間,知縣葉謙之重修,知縣趙汝讘復建大成殿,後田圭、林震各創東西廡並櫺星門。元大德間,知縣李實新葺。明永樂中知縣周能、教諭樓宗,天順中知縣袁旻,成化中知縣劉哲,先後重修。成化十年,知縣徐瑞始改遷今所。萬曆間,同知熊茂松重修。國朝順治十三年,知縣楊宗昌重建。康熙三十年知縣裴振唐、三十八年署縣趙良生、雍正九年知縣金玉,相繼增修。今中為至聖殿,為東西廡,前為戟門,為泮池,為櫺星門;其旁為神廚、神庫,為土地祠,為宰牲所;後為明倫堂,堂左右為教諭,訓導廨,左為儀門,前為學門;堂後為敬一亭,亭後為崇聖殿;戟門左右為名宦、鄉賢二祠。

  射圃 在南門壩上。崇禎十年,知縣左光明重建。

  學田

  正音書院 在城中。雍正七年設立。

  社學 一在城北義學內,一在象洞寨,一在岩前,一在武平所,一在永平寨。俱雍正二年設立。

永定縣

[編輯]

  儒學 在縣治西。成化十五年,副使劉城、參議陳渤、知縣王環、教諭謝弼建。嘉靖間知縣許文獻、隆慶間知縣謝良任、萬曆間知縣許台,相繼重修。國朝康熙十八年,教諭郭亨都、訓導蔡祚倡捐修葺。今中為至聖殿,為東西廡,前為戟門,為泮池,又前為櫺星門,為大泮池,其旁為神廚、神庫、土地祠、宰牲所;殿後為明倫堂,堂左右為教諭、訓導廨,左為儀門,前為學門;堂後為敬一亭,亭後為崇聖祠;戟門左右為名宦、鄉賢二祠。

  射圃 在儒學後,崇禎十年,知縣徐承烈重建。

  學田 知縣何守成捐俸三十四兩,置撫溪賴坑田七十畝,征租賑貧。

  書院 在縣南掛榜山,隆慶六年建,額曰「綠筠書院」。

  正音書院 在城三所,在鄉五所,雍正七年設立。

  社學 一在漳南道左,一在臥龍山麓,今俱廢。雍正二年,新設三所,一在城中文昌祠,一在豐田裡,一在金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