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加速農業機械化進程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加速農業機械化進程

——湖北新洲縣多快好省發展農業機械化事業的調查報告
新華社記者 新華社通訊員
1971年9月6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一九五五年,毛主席在《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光輝報告中指出:「在農業方面,在我國的條件下(在資本主義國家內是使農業資本主義化),則必須先有合作化,然後才能使用大機器。」「估計在全國範圍內基本上完成農業方面的技術改革,大概需要四個至五個五年計劃,即二十年至二十五年的時間。」毛主席號召:「全黨必須為了這個偉大任務的實現而奮鬥。」

地處長江中游北岸的湖北省新洲縣人民,在實現農業集體化以後,積極響應毛主席的偉大號召,當即邁出了向農業機械化進軍的新步伐。十幾年來,他們以階級鬥爭和兩條路線鬥爭為綱,努力發展生產,主要依靠集體經濟力量,多快好省地發展農業機械化事業,使全縣農業生產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合作化前,這裡幾乎沒有什麼農業機械,從事農業生產主要靠手工操作。現在,許多笨重的手工操作已由機械所代替。全縣的農業機械,從無到有,由少到多,逐步配套,初具規模。全縣已經有拖拉機六百三十六台,各種動力機二千四百八十九台。拖拉機和動力機,共有六萬二千三百七十二馬力,平均十三畝四分耕地一馬力。此外,還擁有一批脫粒機、運輸汽車及其他農副產品加工機械。農業機械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大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全縣在排灌、脫粒、碾米、磨麵、碎餅、軋花等方面,已實現了機械化;大部分土地使用拖拉機翻耕;中耕和植物保護方面也實現了半機械化。合作化前,這個縣農業生產落後,每年要國家供應二千多萬斤糧食。從一九六○年起,全縣開始向國家出售餘糧,一九六五年糧、棉平均畝產超過《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規定的指標。近幾年來,每年都向國家出售二千萬斤到三千萬斤皮棉,出售三千五百萬斤到四千萬斤餘糧,實現了糧、棉雙貢獻。集體經濟也隨之發展壯大,社員收入水平比合作化初期提高了一倍以上。

新洲各人民公社的實踐,證明毛主席關於「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的教導是千真萬確的真理,在集體化基礎上搞農業機械化是改變生產面貌的根本途徑。

緊跟偉大領袖毛主席 加速實現農業機械化

[編輯]

一九五五年,在毛主席偉大號召指引下,新洲全縣出現了合作化高潮。這年冬天,有十萬零三千三百多農戶參加了農業合作社,占全縣總農戶的百分之七十七點四。一年後,即到了一九五六年秋天,全縣就有十三萬一千六百多農戶參加了高級農業合作社,占農戶總數的百分之九十八點三。

農業合作化實現了,中共新洲縣委組織各級幹部學習毛主席的英明教導:「中國只有在社會經濟制度方面徹底地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又在技術方面,在一切能夠使用機器操作的部門和地方,統統使用機器操作,才能使社會經濟面貌全部改觀」,討論搞農業機械化的問題。在討論中,大多數同志認為,按照毛主席的指示,有了合作化,應該緊接着進行農業技術改革,搞農業機械化,這樣才能促進農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但也有一些同志認為,這是將來要辦的事情,眼下高級社剛辦不久,底子薄,資金少,還是「等一等」,「慢慢來」吧!

究竟是積極辦,還是「慢慢來」?兩種意見爭論不下。為此,縣委派了一些同志到劉集鄉前進一社(劉集公社前身)向群眾調查。當時,正值抗旱秋播,大片土地因遭受乾旱,棉稈拔不起,坂地犁不動,小麥種不下。農業社組織三百六十人用四十八部水車提水灌地,由於水遠地干,每天只能灌二十畝。眼看秋播計劃不能按時完成,怎麼辦?後來,他們從一個工廠借來兩台六至八馬力的柴油機抽水灌田,工效大大提高,一天能灌四十畝,保證了秋播按期完成。這件事,使群眾受到教育,也使縣委受到啟發:在農業集體化的基礎上實現農業機械化,是一場偉大的革命。搞機械化是發展社會主義農業生產的需要,不能「等一等」、「慢慢來」。「等一等」、「慢慢來」的消極思想,應該受到批判。這就是新洲縣委的結論。

一九五七年,縣委發動廣大幹部和群眾討論,制訂了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初步規劃。這一年,縣委在前進一社、勤勞一社、工農一社開始辦起了農業機械化的試點。也在這一年,縣委舉辦了有一百五十多貧下中農子弟參加的農業機械化技術隊伍訓練班。從此,新洲縣廣大社員沿着毛主席指引的方向,由點到面,由小到大,逐步走上了農業機械化的康莊大道。

堅持因地制宜 不搞千篇一律

[編輯]

從發展農業生產的實際需要出發,堅持因地制宜,有步驟地發展各種農業機械,走我國農業機械化自己的道路。新洲縣是在總結了經驗教訓以後才認識這一點的。 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及其在湖北的代理人,在辦農業機械化事業中,強行推銷「千篇一律」、貪大求洋的黑貨。有一年,他們不顧當地的實際需要,撥來十五部大型聯合收割機要這裡使用。由於這裡歷來實行棉、麥套種的耕作制度,麥子收割時,地里正長着棉花。因而,這些聯合收割機開不進地,割不了麥。群眾氣憤地說:花了不少錢,買回一堆「廢鐵」。

縣委總結了這個教訓,認識到發展農業機械,和其他一切革命和建設事業一樣,決不能離開「理論和實際統一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作風」。搞機械化,如果主觀願望脫離客觀實際,就不能有真正的機械化。

縣委經過調查,認真分析了本縣的自然條件和農業生產的特點。這裡主產糧棉,全縣八十多萬畝耕地,六分丘陵,四分平原。丘陵易旱,平原易澇,歷史上糧棉產量低而不穩。全縣有兩個湖,三條河,又靠近長江邊,水源條件比較好。但是,田地高,水位低,大部分耕地要靠提水灌溉。大旱之年,江湖裡走船,田地里「冒煙」,提水抗旱靠水車,全部勞力上陣也解決不了抗旱需要的用水。

根據這種自然條件和生產特點,發展農業機械從那裡入手?縣委從兩個地方的抗旱鬥爭中得到啟示。有一年伏天大旱,水稻旱得卷葉,棉花曬得打蔫,河裡有水灌不到田。周鋪公社五大隊為了抗旱救晚稻,組織五百多人、六十多部水車,車了七天七夜,灌了八畝田,只收稻穀兩千四百斤。可是,陽邏區組織一千多馬力的動力機械,大搬湖水抗旱,奪得了大旱之年糧食總產增加百分之八點六的豐收,棉花也獲得了較好收成。縣委總結了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認識到新洲發展農業機械,不能生搬硬套,必須從排灌機械開始。於是,他們全面規劃,加強領導,急農業生產之所需,組織群眾發展排灌機械。到一九六三年,在全縣統籌安排下,建立了九十四個固定抽水站和一千六百多個抽水埠頭,利用機械提取江湖之水,做到旱有水,澇能排,保證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排灌機械發展起來以後,出現了「有災機械忙着轉,無災機械閒放着」的狀況。夏收大忙時節,全縣花大量勞力進行小麥脫粒、加工,既影響棉花鋤草,又耽誤其他農活。這個顧此失彼的矛盾,歷來都沒有解決。於是,他們根據這一情況,發動群眾狠抓了排灌機械的配套工作,做到一機多能,綜合利用。到一九六四年,隊隊基本上實現了脫粒、加工機械化。這樣,就大大解放了勞動力,擴大了再生產,為進一步發展農業機械積累了資金。在這個基礎上,才逐步發展耕作機械。

新洲縣在辦機械化中,堅持因地制宜,在不同地區各有側重,收到了多快好省的效果。實踐證明,凡是這樣做了的,就符合實際需要,能夠調動群眾辦機械的積極性,加速機械化的進程。丘陵地區崗陵多,田塊小,水源少,需要中、小型排灌機械;耕地時不能成片作業,需要易於搬動的小型耕作機械。潘塘公社屬於這類地區。他們根據這些特點,逐步購買和使用中、小型機械。現在,全公社有用作排灌的柴油動力機三十六台,四百一十馬力,平均每台只有十一點三馬力,都是中、小型的;十五台拖拉機中,有十一台是小型手扶拖拉機,機耕面積已達到總耕地面積的百分之七十。貧下中農高興地說:「小手扶,作用大,崗能翻,坡能爬,小塊田地也能機械化!」這個縣的復興公社,地處濱湖,水源條件好,田地平,面積大,每個勞力平均負擔十多畝。群眾說,在這樣的地方,需要體大、力大的機械。於是,他們根據這些特點,逐步購買和使用大、中型機械。現在,全公社三十一台柴油機,總共就有六百二十六馬力,平均每台二十點二馬力;十一台拖拉機,也是大型的。由于堅持了因地制宜,農業機械得到充分利用。這個公社的排灌早已機械化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耕地使用拖拉機耕作,節省大批勞力,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新洲縣在辦機械化中,注意為農業「八字憲法」服務,促農業穩產高產。全縣共有近三十萬個勞動力,而機械作業一年可以代替二十多萬勞動力,騰出的這些勞動力,除少量從事工業和副業生產外,大部分投入精耕細作、科學種田,建設旱澇保收、穩產高產農田。紅旗公社二大隊,怕旱怕澇,歷來流傳一首歌謠:

「晴上三天沙放亮,雨落三天田變洋,豐收年成收一半,災年變成放牛場。」他們從一九五七年開始,按照農業「八字憲法」的要求,因地制宜辦機械,替出大批勞動力,大搞農田基本建設,促進了穩產高產。一九六二年以來,糧、棉連續九年超《綱要》,其中有五年糧食平均畝產超千斤,有三年皮棉平均畝產超過二百斤,成為全縣農業學大寨的一個先進單位。過去這個縣由於勞動力緊張,種植的雙季稻很少。使用一部分農業機械耕作後,勞動力緊張的情況有了改變,雙季稻種植面積已發展到占稻田總面積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由於實行科學種田,採用新的植棉技術,棉花產量也有大幅度地增長。 堅持自力更生 依靠集體力量辦機械

新洲縣在辦機械化的過程中,一直存在着激烈的兩條路線鬥爭。這場鬥爭始終圍繞着是自力更生,還是依賴國家這個問題進行着。

開始的時候,群眾迫切要求辦機械化,但是,劉少奇及其代理人拋出了「三不」的謬論,胡說什麼「集體買不起,用不了,管不好」,主張「國家出錢,農民種田」,妄圖把農業機械化運動引向邪路。在這場激烈的鬥爭中,全縣貧下中農和革命幹部,遵照毛主席的教導,針鋒相對地提出了依靠集體力量自買、自用、自管農業機械的「三自」辦法,抵制了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他們採取的主要做法是:

一、堅決貫徹「以糧為綱,全面發展」的方針,用發展農業生產的辦法積累資金購買機械。在分配中堅持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關係,既防止了分光、吃光、用光,沒錢購買機械;又避免了積累過多,脫離群眾,影響群眾的積極性。各社隊在保證社員生活水平不斷有所提高的前提下,逐年積累一些資金,逐年購買一些農業機械。這樣,既能保證當年農業生產有所提高,又促進農業機械化事業的健康發展。

二、積極興辦社隊企業,為購買農業機械積累資金。十多年來,全縣各社隊已辦起了各種企業一千四百多個。這些企業,堅持為農業生產服務,為社員生活服務,不僅增加了集體收入,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而且為發展農業機械化積累了資金。

三、堅持勤儉辦社的原則,壓縮一切非生產性開支,一點一滴地積攢資金。覺明公社二大隊,多年來堅持勤儉辦社,開源節流,千方百計積累資金辦機械。大隊開會辦公一直使用舊房子,合作化時用的一些噴霧器和其他中、小農具現在還在用。由于堅持了勤儉辦社,生產成本不斷降低,集體經濟不斷壯大,農業機械化也不斷發展。現在全大隊有柴油機七台,手扶拖拉機一台,其他農機具三十五台(套)。他們有了機械,仍然發揚勤儉辦社精神,注意維修和保管,使現有農機具很好地發揮效益。

四、對少數困難隊,採取「三點」的辦法,即自己積累一點,節約一點,國家扶助一點。周河公社四大隊是個窮隊,積累大量資金有困難。他們通過發展生產,每年提少量的公積金,又從各方面節省開支,幾年來,積攢了一萬多元,國家還貸了一部分款,共買了四台柴油機和一台手扶拖拉機。機械發展起來以後,生產面貌發生變化,去年糧食平均畝產上了《綱要》,社員的收入也比過去增加了。

新洲縣委從實踐中體會到:堅持「自力更生」方針,依靠集體經濟力量購買農業機械,就能促進農業機械化事業多快好省地發展。十幾年來,全縣購置農業機械的總投資達二千五百多萬元,其中社隊集體投資二千零八十萬元,占投資總額的百分之八十二點五。隨着農業機械化事業的發展,縣裡建立了農機修配廠、輪胎翻修廠、力車廠、齒輪廠和機械配件廠,區、社、隊也建立修配企業,形成又修又造以修為主的縣、區、社、隊四級修造網,不僅及時完成現有農機具的修配任務,而且還製造了一批發展農業生產需要的農業機械。

土洋並舉 機械化和半機械化並舉

[編輯]

新洲縣在辦機械化中,認真貫徹土洋並舉、機械化和半機械化並舉的方針。按當地群眾通俗的說法,就是實行「機、改、牛」相結合,即機械化、改良農具、半機械化農具和耕牛相結合。從新洲的情況看,改良農具、半機械化農具和耕牛,是機械化的必要補充,三者缺一不可。

農業合作化以後,新洲縣農業技術改革的群眾運動迅速出現高潮,廣大社員迫切要求改變舊的耕作制度,儘量採用先進種植技術,大量發展農業生產,加快社會主義建設。可是,一個突出矛盾是舊式農具遠遠不適應這種新形勢,而農業機械化又不可能一個早晨實現。怎麼辦?是消極等待機械化,還是大搞改良農具、半機械化農具,積極創造實現機械化條件?有的人向洋不向土,對國家存在「等、靠」的思想,也有的人因循守舊,不相信依靠集體能夠搞出改良農具和半機械化農具來。新洲縣委遵照毛主席的有關教導,批判了重洋輕土的思想,發動群眾大搞農具改革,年年組織工業和手工業部門下鄉調查研究,做到:農業出題目,工業做文章。在改革中,他們以縣和十一個區的農具廠、六十七個鐵木業社為骨幹,充分發揮三千多手工業工人和農村中「土匠人」的作用。到目前為止,縣和社隊製造和推廣了改良農具、半機械化農具二十多種,共二十多萬件,其中包括中耕器、噴霧器、噴粉器以及各種運輸車輛。

農業「八字憲法」的深入貫徹,也要求改良農具和半機械化農具相應發展。比如,小麥由點播改為條播,他們就製造出開溝器和滾播筒;為了適應水稻密植,製成插秧划行器;為了克服麥棉兩熟套種矛盾,製造出做棉花營養缽用的制缽器;為了保證棉花全苗,又製造出了移苗器,等等。這些改良農具和半機械化農具,已在全縣普遍推廣,既節省了勞力,又利於精耕細作,促進了糧、棉高產。群眾說:「機械化好,半機械化也少不了!」

有了新的農業機械和改良農具,還要不要耕牛?新洲縣的經驗證明,即使在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的情況下,耕牛在發展生產中仍然有很多用處。比如,一部分小塊水田的犁耙,棉花、小麥的中耕管理以及板車運輸,都離不開耕牛。所以,十多年來,他們在發展農業機械化事業中,十分注意繁育耕牛。現在,全縣已有耕牛四萬七千八百多頭,比辦機械化初期的一九五七年增加了百分之八十。楊裴公社是一個人少田多的公社。他們在發展機械化的過程中,不斷批判有了機械忽視耕牛的傾向,堅持機、改、牛相結合。因此,機械發展了,耕牛也發展了。機、改、牛相結合,各自發揮長處,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全公社一九七○年的糧食總產,由正常年景的八百萬斤增長到一千萬斤,棉花總產由二十八萬斤增長到三十一萬斤。

加強領導 推動機械化事業的發展

[編輯]

新洲縣的實踐證明:多快好省地發展農業機械化事業,關鍵在於認真貫徹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加強黨的一元化領導。

早在合作化時期,新洲縣委就把發展農業機械化事業,列為自己工作的重要議程。他們反覆向幹部和群眾宣傳毛主席有關農業機械化問題的指示,排除「左」的和右的干擾;同時,全面規劃,統籌安排,發動群眾堅持「自力更生」方針,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機械,從而保證農業機械化事業始終沿着毛主席指引的方向健康發展。他們的主要做法是:

用革命化統帥機械化,堅持為社會主義農業生產服務的方向。新洲縣委從實踐中認識到:堅持為農業生產服務的方向,充滿着激烈的鬥爭。這個縣農業機械發展初期,在劉少奇鼓吹的「金錢第一」、「利潤掛帥」的黑貨影響下,個別資本主義思想嚴重的人,主張拖拉機不耕地,用它跑運輸賺錢。對此,貧下中農提出了批評。貧下中農的意見,引起了縣委的重視。他們認為,發展農業機械是為農業,還是為「利潤」,這是為什麼人、走什麼路的大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就會挫傷群眾辦機械的積極性,影響農業機械化的進程。為此,他們對幹部和群眾不斷進行社會主義教育,從而端正了農業機械為農業生產服務的方向。

全面規劃,合理安排。在一九六一年,新洲縣各級領導和貧下中農代表,一起深入到不同類型的地區,調查了水源、地形、作物種植等方面的情況,然後在認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廣泛發動群眾,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進一步制訂了逐步實現農業機械化的規劃,又狠抓了切實可行的措施,把沖天的革命幹勁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使農業機械化事業有計劃、有步驟地向前發展。

認真抓好典型,以點帶面,推動一般,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的水平。新洲縣委和各級黨組織在領導農業機械化過程中,十分注意典型引路的作用。十五年來,他們始終抓住劉集公社這個典型,廣為宣傳介紹,使這個公社依靠集體力量發展農業機械化的經驗,變成了全縣人民的寶貴財富,各社隊、各部門學有榜樣,趕有目標,從而後進變先進,先進更先進,有效地提高了全縣農業機械化的水平。

發揮各行各業的積極性,大力支援農業機械化。他們體會到:實現農業機械化,一方面要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還必須發揮各行各業支援農業機械化的積極性。因此,新洲縣委經常組織各行各業學習毛主席有關農業機械化的一系列教導,使大家認識到:實現農業機械化是毛主席的偉大戰略部署,是關係到鞏固工農聯盟、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的大問題。在縣委統一領導下,各行各業千方百計支援農業。工業部門積極為農業機械成龍配套;農業部門配合農業機械部門,深入調查研究,提供進行技術改革的有關資料,使機械更好地為農業服務;商業部門認真當好後勤,保證農業機械的原材料以及油料的供應;水電、交通部門還實地勘察,為全縣農業機械化的合理布局作了大量的工作。同時,還成立了農業機械管理機構。縣農業機械管理局統一管理區、社、隊的農機管理站、三級農機修配網和農機具的供應工作,把管好用好農業機械當做一件大事來抓。

培養一支亦工亦農的技術隊伍。新洲縣各級領導深刻認識到,機械只是可能的生產力,只有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人去操縱,才能變為現實的生產力。因此,從一九五七年到現在,他們舉辦了十九期訓練班,為社、隊培養大批機務人員,並且通過熟手帶生手的辦法,不斷擴大這支隊伍。現在全縣已經擁有拖拉機手、動力機手、修理工等六千五百多人。這支技術隊伍的特點是:社來社去,亦工亦農,走毛主席指引的「五·七」道路。他們上機是工人,下機是農民,急農業生產之所需,想貧下中農之所想,全心全意為農業生產服務,積極為實現農業機械化貢獻力量,受到貧下中農的歡迎。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