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加速农业机械化进程
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加速农业机械化进程
——湖北新洲县多快好省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的调查报告 |
|
一九五五年,毛主席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光辉报告中指出:“在农业方面,在我国的条件下(在资本主义国家内是使农业资本主义化),则必须先有合作化,然后才能使用大机器。”“估计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完成农业方面的技术改革,大概需要四个至五个五年计划,即二十年至二十五年的时间。”毛主席号召:“全党必须为了这个伟大任务的实现而奋斗。”
地处长江中游北岸的湖北省新洲县人民,在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积极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当即迈出了向农业机械化进军的新步伐。十几年来,他们以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为纲,努力发展生产,主要依靠集体经济力量,多快好省地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使全县农业生产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合作化前,这里几乎没有什么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主要靠手工操作。现在,许多笨重的手工操作已由机械所代替。全县的农业机械,从无到有,由少到多,逐步配套,初具规模。全县已经有拖拉机六百三十六台,各种动力机二千四百八十九台。拖拉机和动力机,共有六万二千三百七十二马力,平均十三亩四分耕地一马力。此外,还拥有一批脱粒机、运输汽车及其他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农业机械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全县在排灌、脱粒、碾米、磨面、碎饼、轧花等方面,已实现了机械化;大部分土地使用拖拉机翻耕;中耕和植物保护方面也实现了半机械化。合作化前,这个县农业生产落后,每年要国家供应二千多万斤粮食。从一九六○年起,全县开始向国家出售余粮,一九六五年粮、棉平均亩产超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近几年来,每年都向国家出售二千万斤到三千万斤皮棉,出售三千五百万斤到四千万斤余粮,实现了粮、棉双贡献。集体经济也随之发展壮大,社员收入水平比合作化初期提高了一倍以上。
新洲各人民公社的实践,证明毛主席关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教导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在集体化基础上搞农业机械化是改变生产面貌的根本途径。
紧跟伟大领袖毛主席 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
[编辑]一九五五年,在毛主席伟大号召指引下,新洲全县出现了合作化高潮。这年冬天,有十万零三千三百多农户参加了农业合作社,占全县总农户的百分之七十七点四。一年后,即到了一九五六年秋天,全县就有十三万一千六百多农户参加了高级农业合作社,占农户总数的百分之九十八点三。
农业合作化实现了,中共新洲县委组织各级干部学习毛主席的英明教导:“中国只有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彻底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又在技术方面,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统统使用机器操作,才能使社会经济面貌全部改观”,讨论搞农业机械化的问题。在讨论中,大多数同志认为,按照毛主席的指示,有了合作化,应该紧接着进行农业技术改革,搞农业机械化,这样才能促进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但也有一些同志认为,这是将来要办的事情,眼下高级社刚办不久,底子薄,资金少,还是“等一等”,“慢慢来”吧!
究竟是积极办,还是“慢慢来”?两种意见争论不下。为此,县委派了一些同志到刘集乡前进一社(刘集公社前身)向群众调查。当时,正值抗旱秋播,大片土地因遭受干旱,棉秆拔不起,坂地犁不动,小麦种不下。农业社组织三百六十人用四十八部水车提水灌地,由于水远地干,每天只能灌二十亩。眼看秋播计划不能按时完成,怎么办?后来,他们从一个工厂借来两台六至八马力的柴油机抽水灌田,工效大大提高,一天能灌四十亩,保证了秋播按期完成。这件事,使群众受到教育,也使县委受到启发:在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实现农业机械化,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搞机械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生产的需要,不能“等一等”、“慢慢来”。“等一等”、“慢慢来”的消极思想,应该受到批判。这就是新洲县委的结论。
一九五七年,县委发动广大干部和群众讨论,制订了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初步规划。这一年,县委在前进一社、勤劳一社、工农一社开始办起了农业机械化的试点。也在这一年,县委举办了有一百五十多贫下中农子弟参加的农业机械化技术队伍训练班。从此,新洲县广大社员沿着毛主席指引的方向,由点到面,由小到大,逐步走上了农业机械化的康庄大道。
坚持因地制宜 不搞千篇一律
[编辑]从发展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出发,坚持因地制宜,有步骤地发展各种农业机械,走我国农业机械化自己的道路。新洲县是在总结了经验教训以后才认识这一点的。 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及其在湖北的代理人,在办农业机械化事业中,强行推销“千篇一律”、贪大求洋的黑货。有一年,他们不顾当地的实际需要,拨来十五部大型联合收割机要这里使用。由于这里历来实行棉、麦套种的耕作制度,麦子收割时,地里正长着棉花。因而,这些联合收割机开不进地,割不了麦。群众气愤地说:花了不少钱,买回一堆“废铁”。
县委总结了这个教训,认识到发展农业机械,和其他一切革命和建设事业一样,决不能离开“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搞机械化,如果主观愿望脱离客观实际,就不能有真正的机械化。
县委经过调查,认真分析了本县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的特点。这里主产粮棉,全县八十多万亩耕地,六分丘陵,四分平原。丘陵易旱,平原易涝,历史上粮棉产量低而不稳。全县有两个湖,三条河,又靠近长江边,水源条件比较好。但是,田地高,水位低,大部分耕地要靠提水灌溉。大旱之年,江湖里走船,田地里“冒烟”,提水抗旱靠水车,全部劳力上阵也解决不了抗旱需要的用水。
根据这种自然条件和生产特点,发展农业机械从那里入手?县委从两个地方的抗旱斗争中得到启示。有一年伏天大旱,水稻旱得卷叶,棉花晒得打蔫,河里有水灌不到田。周铺公社五大队为了抗旱救晚稻,组织五百多人、六十多部水车,车了七天七夜,灌了八亩田,只收稻谷两千四百斤。可是,阳逻区组织一千多马力的动力机械,大搬湖水抗旱,夺得了大旱之年粮食总产增加百分之八点六的丰收,棉花也获得了较好收成。县委总结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认识到新洲发展农业机械,不能生搬硬套,必须从排灌机械开始。于是,他们全面规划,加强领导,急农业生产之所需,组织群众发展排灌机械。到一九六三年,在全县统筹安排下,建立了九十四个固定抽水站和一千六百多个抽水埠头,利用机械提取江湖之水,做到旱有水,涝能排,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排灌机械发展起来以后,出现了“有灾机械忙着转,无灾机械闲放着”的状况。夏收大忙时节,全县花大量劳力进行小麦脱粒、加工,既影响棉花锄草,又耽误其他农活。这个顾此失彼的矛盾,历来都没有解决。于是,他们根据这一情况,发动群众狠抓了排灌机械的配套工作,做到一机多能,综合利用。到一九六四年,队队基本上实现了脱粒、加工机械化。这样,就大大解放了劳动力,扩大了再生产,为进一步发展农业机械积累了资金。在这个基础上,才逐步发展耕作机械。
新洲县在办机械化中,坚持因地制宜,在不同地区各有侧重,收到了多快好省的效果。实践证明,凡是这样做了的,就符合实际需要,能够调动群众办机械的积极性,加速机械化的进程。丘陵地区岗陵多,田块小,水源少,需要中、小型排灌机械;耕地时不能成片作业,需要易于搬动的小型耕作机械。潘塘公社属于这类地区。他们根据这些特点,逐步购买和使用中、小型机械。现在,全公社有用作排灌的柴油动力机三十六台,四百一十马力,平均每台只有十一点三马力,都是中、小型的;十五台拖拉机中,有十一台是小型手扶拖拉机,机耕面积已达到总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七十。贫下中农高兴地说:“小手扶,作用大,岗能翻,坡能爬,小块田地也能机械化!”这个县的复兴公社,地处滨湖,水源条件好,田地平,面积大,每个劳力平均负担十多亩。群众说,在这样的地方,需要体大、力大的机械。于是,他们根据这些特点,逐步购买和使用大、中型机械。现在,全公社三十一台柴油机,总共就有六百二十六马力,平均每台二十点二马力;十一台拖拉机,也是大型的。由于坚持了因地制宜,农业机械得到充分利用。这个公社的排灌早已机械化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耕地使用拖拉机耕作,节省大批劳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新洲县在办机械化中,注意为农业“八字宪法”服务,促农业稳产高产。全县共有近三十万个劳动力,而机械作业一年可以代替二十多万劳动力,腾出的这些劳动力,除少量从事工业和副业生产外,大部分投入精耕细作、科学种田,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红旗公社二大队,怕旱怕涝,历来流传一首歌谣:
“晴上三天沙放亮,雨落三天田变洋,丰收年成收一半,灾年变成放牛场。”他们从一九五七年开始,按照农业“八字宪法”的要求,因地制宜办机械,替出大批劳动力,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促进了稳产高产。一九六二年以来,粮、棉连续九年超《纲要》,其中有五年粮食平均亩产超千斤,有三年皮棉平均亩产超过二百斤,成为全县农业学大寨的一个先进单位。过去这个县由于劳动力紧张,种植的双季稻很少。使用一部分农业机械耕作后,劳动力紧张的情况有了改变,双季稻种植面积已发展到占稻田总面积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由于实行科学种田,采用新的植棉技术,棉花产量也有大幅度地增长。 坚持自力更生 依靠集体力量办机械
新洲县在办机械化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两条路线斗争。这场斗争始终围绕着是自力更生,还是依赖国家这个问题进行着。
开始的时候,群众迫切要求办机械化,但是,刘少奇及其代理人抛出了“三不”的谬论,胡说什么“集体买不起,用不了,管不好”,主张“国家出钱,农民种田”,妄图把农业机械化运动引向邪路。在这场激烈的斗争中,全县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遵照毛主席的教导,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依靠集体力量自买、自用、自管农业机械的“三自”办法,抵制了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他们采取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决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用发展农业生产的办法积累资金购买机械。在分配中坚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既防止了分光、吃光、用光,没钱购买机械;又避免了积累过多,脱离群众,影响群众的积极性。各社队在保证社员生活水平不断有所提高的前提下,逐年积累一些资金,逐年购买一些农业机械。这样,既能保证当年农业生产有所提高,又促进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积极兴办社队企业,为购买农业机械积累资金。十多年来,全县各社队已办起了各种企业一千四百多个。这些企业,坚持为农业生产服务,为社员生活服务,不仅增加了集体收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为发展农业机械化积累了资金。
三、坚持勤俭办社的原则,压缩一切非生产性开支,一点一滴地积攒资金。觉明公社二大队,多年来坚持勤俭办社,开源节流,千方百计积累资金办机械。大队开会办公一直使用旧房子,合作化时用的一些喷雾器和其他中、小农具现在还在用。由于坚持了勤俭办社,生产成本不断降低,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业机械化也不断发展。现在全大队有柴油机七台,手扶拖拉机一台,其他农机具三十五台(套)。他们有了机械,仍然发扬勤俭办社精神,注意维修和保管,使现有农机具很好地发挥效益。
四、对少数困难队,采取“三点”的办法,即自己积累一点,节约一点,国家扶助一点。周河公社四大队是个穷队,积累大量资金有困难。他们通过发展生产,每年提少量的公积金,又从各方面节省开支,几年来,积攒了一万多元,国家还贷了一部分款,共买了四台柴油机和一台手扶拖拉机。机械发展起来以后,生产面貌发生变化,去年粮食平均亩产上了《纲要》,社员的收入也比过去增加了。
新洲县委从实践中体会到:坚持“自力更生”方针,依靠集体经济力量购买农业机械,就能促进农业机械化事业多快好省地发展。十几年来,全县购置农业机械的总投资达二千五百多万元,其中社队集体投资二千零八十万元,占投资总额的百分之八十二点五。随着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县里建立了农机修配厂、轮胎翻修厂、力车厂、齿轮厂和机械配件厂,区、社、队也建立修配企业,形成又修又造以修为主的县、区、社、队四级修造网,不仅及时完成现有农机具的修配任务,而且还制造了一批发展农业生产需要的农业机械。
土洋并举 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并举
[编辑]新洲县在办机械化中,认真贯彻土洋并举、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并举的方针。按当地群众通俗的说法,就是实行“机、改、牛”相结合,即机械化、改良农具、半机械化农具和耕牛相结合。从新洲的情况看,改良农具、半机械化农具和耕牛,是机械化的必要补充,三者缺一不可。
农业合作化以后,新洲县农业技术改革的群众运动迅速出现高潮,广大社员迫切要求改变旧的耕作制度,尽量采用先进种植技术,大量发展农业生产,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可是,一个突出矛盾是旧式农具远远不适应这种新形势,而农业机械化又不可能一个早晨实现。怎么办?是消极等待机械化,还是大搞改良农具、半机械化农具,积极创造实现机械化条件?有的人向洋不向土,对国家存在“等、靠”的思想,也有的人因循守旧,不相信依靠集体能够搞出改良农具和半机械化农具来。新洲县委遵照毛主席的有关教导,批判了重洋轻土的思想,发动群众大搞农具改革,年年组织工业和手工业部门下乡调查研究,做到:农业出题目,工业做文章。在改革中,他们以县和十一个区的农具厂、六十七个铁木业社为骨干,充分发挥三千多手工业工人和农村中“土匠人”的作用。到目前为止,县和社队制造和推广了改良农具、半机械化农具二十多种,共二十多万件,其中包括中耕器、喷雾器、喷粉器以及各种运输车辆。
农业“八字宪法”的深入贯彻,也要求改良农具和半机械化农具相应发展。比如,小麦由点播改为条播,他们就制造出开沟器和滚播筒;为了适应水稻密植,制成插秧划行器;为了克服麦棉两熟套种矛盾,制造出做棉花营养钵用的制钵器;为了保证棉花全苗,又制造出了移苗器,等等。这些改良农具和半机械化农具,已在全县普遍推广,既节省了劳力,又利于精耕细作,促进了粮、棉高产。群众说:“机械化好,半机械化也少不了!”
有了新的农业机械和改良农具,还要不要耕牛?新洲县的经验证明,即使在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耕牛在发展生产中仍然有很多用处。比如,一部分小块水田的犁耙,棉花、小麦的中耕管理以及板车运输,都离不开耕牛。所以,十多年来,他们在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中,十分注意繁育耕牛。现在,全县已有耕牛四万七千八百多头,比办机械化初期的一九五七年增加了百分之八十。杨裴公社是一个人少田多的公社。他们在发展机械化的过程中,不断批判有了机械忽视耕牛的倾向,坚持机、改、牛相结合。因此,机械发展了,耕牛也发展了。机、改、牛相结合,各自发挥长处,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全公社一九七○年的粮食总产,由正常年景的八百万斤增长到一千万斤,棉花总产由二十八万斤增长到三十一万斤。
加强领导 推动机械化事业的发展
[编辑]新洲县的实践证明:多快好省地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关键在于认真贯彻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
早在合作化时期,新洲县委就把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列为自己工作的重要议程。他们反复向干部和群众宣传毛主席有关农业机械化问题的指示,排除“左”的和右的干扰;同时,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发动群众坚持“自力更生”方针,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机械,从而保证农业机械化事业始终沿着毛主席指引的方向健康发展。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用革命化统帅机械化,坚持为社会主义农业生产服务的方向。新洲县委从实践中认识到:坚持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方向,充满着激烈的斗争。这个县农业机械发展初期,在刘少奇鼓吹的“金钱第一”、“利润挂帅”的黑货影响下,个别资本主义思想严重的人,主张拖拉机不耕地,用它跑运输赚钱。对此,贫下中农提出了批评。贫下中农的意见,引起了县委的重视。他们认为,发展农业机械是为农业,还是为“利润”,这是为什么人、走什么路的大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挫伤群众办机械的积极性,影响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为此,他们对干部和群众不断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从而端正了农业机械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方向。
全面规划,合理安排。在一九六一年,新洲县各级领导和贫下中农代表,一起深入到不同类型的地区,调查了水源、地形、作物种植等方面的情况,然后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发动群众,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一步制订了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规划,又狠抓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把冲天的革命干劲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使农业机械化事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前发展。
认真抓好典型,以点带面,推动一般,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水平。新洲县委和各级党组织在领导农业机械化过程中,十分注意典型引路的作用。十五年来,他们始终抓住刘集公社这个典型,广为宣传介绍,使这个公社依靠集体力量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经验,变成了全县人民的宝贵财富,各社队、各部门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从而后进变先进,先进更先进,有效地提高了全县农业机械化的水平。
发挥各行各业的积极性,大力支援农业机械化。他们体会到:实现农业机械化,一方面要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必须发挥各行各业支援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因此,新洲县委经常组织各行各业学习毛主席有关农业机械化的一系列教导,使大家认识到:实现农业机械化是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是关系到巩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大问题。在县委统一领导下,各行各业千方百计支援农业。工业部门积极为农业机械成龙配套;农业部门配合农业机械部门,深入调查研究,提供进行技术改革的有关资料,使机械更好地为农业服务;商业部门认真当好后勤,保证农业机械的原材料以及油料的供应;水电、交通部门还实地勘察,为全县农业机械化的合理布局作了大量的工作。同时,还成立了农业机械管理机构。县农业机械管理局统一管理区、社、队的农机管理站、三级农机修配网和农机具的供应工作,把管好用好农业机械当做一件大事来抓。
培养一支亦工亦农的技术队伍。新洲县各级领导深刻认识到,机械只是可能的生产力,只有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去操纵,才能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从一九五七年到现在,他们举办了十九期训练班,为社、队培养大批机务人员,并且通过熟手带生手的办法,不断扩大这支队伍。现在全县已经拥有拖拉机手、动力机手、修理工等六千五百多人。这支技术队伍的特点是:社来社去,亦工亦农,走毛主席指引的“五·七”道路。他们上机是工人,下机是农民,急农业生产之所需,想贫下中农之所想,全心全意为农业生产服务,积极为实现农业机械化贡献力量,受到贫下中农的欢迎。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内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