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國圖志/卷10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九十九 海國圖志
卷一百
終 

◎地球天文合論五[編輯]

○平安通書論天地(美理駕國人培端撰)[編輯]

天自恆星外,其周太陽之各行星則有可計焉。繪圖於後,以俟觀天文者,考而知也。居中為日,周日第一道曰水星,其廣大較地八分之一,凡八十八日限,周日一轉。第二道曰金星,其廣大約與地均,凡二百二十五日限,周日一轉。第三道曰地球,即人所居者是。凡三百六十五日二時七刻零,周日一轉。其南北極樞紐不離其處而東西,則每一晝夜一易轉,有一太陰旋繞即月也。有月道圖,朔望晦明圖附。第四道曰火星,較地略小,凡六百八十七日限,周日一轉。第五道曰花女星,凡一千一百九十三日限,周日一轉。第六道曰火女,即陸星,凡一千三百二十五日限,周日一轉。第七道曰虹女星,凡一千三百四十二日限,周日一轉。第八道曰海女星,凡一千三百四十六日限,周日一轉。第九道曰酒女星,凡一千三百八十日限,周日一轉。第十道曰義女星,凡一千五百十一日限,周日一轉。第十一道曰天後,即巧星,凡一千五百九十四日限,周日一轉。第十二道曰穀女,即威星,凡一千六百八十一日限,周日一轉。第十三道曰武女,即焰星,凡一千六百八十七日限,周日一轉。自五道至此凡九星,較水星更小。古人未嘗尋見,今用大千里鏡,窺其形多稜角,雖各異其道而有相交之際。或曩為一星,而分裂之未可知也。第十四道曰木星,廣大百倍於地,凡四千三百三日限,周日一轉。有四大陰旋繞。第十五道曰土星,即沿星,其象與眾星殊,外有長圓圈如帶,較金星略小,凡一萬零七百五十九日限,周日一轉,有八太陰旋繞。第十六道曰天星,又較小於土星,凡三萬零六百八十七日限,周日一轉,有六太陰旋繞。第十七道曰海王星,亦是新尋見者,較天星略小,而大於地數十倍,凡六萬零一百二十七日,周日一轉。曾於尋得之時,已一見太陰旋轉,然細思此星離日已遠,又大於地球,必非一太陰所能偏照,俟再諦觀以告同人。若彗星圈道長圓竟天其遼遠未易厘定,有時見其光下垂者,人謂之尾雲。夫諸星行皆隨日轉,或遲或速,而日亦二十五晝夜零為之一轉,果誰係之而誰運之者。嗚呼,仰觀之下,使吾愈不能忘於真神創造之德矣。

○附大小遠近喻[編輯]

試以一直徑二尺大之圓物作日觀,懸垂於大片空地上,水星之小,比如芥子。離星作八丈二尺,金星比如大豆,離日作十四丈二尺,地球之大,同於金星離日作二十二丈五尺,火星又小於地球,比如粒黍,離日作三十二丈七尺,火木之間九星,譬更小而如沙,離日作五六十丈不齊。木星最大,擬之以橘,離日作一百三十二丈,土星較小如中橘,離日作二百十一丈零,天星較小,比如梅子,離日作三百九十六丈,海王星略大,比如小桃然,離日作六百六十丈,然執此以喻,猶未必肖,況以片楮而繪星十七道,亦隻以仿佛其痕跡,而豈能量天之高,星辰之遠哉。

○日晷圖說[編輯]

日晷圖

凡欲定時,先將指南針定明南北向,平鋪日晷圖,又將三角尖版一塊,大小如式,以尖角向南,底角向北,豎在午線上,不使有偏倚斜側,放置日中。如正午時,則版全無影,餘視版影所射,便識何時矣。苟有好之者,務必選空闊片地,使日光自朝至暮常見者,置一石磴上,用細石照式,刻闊狹時辰線,毋失分毫,定南北向置磴上,又用照式三角尖銅版一,粘置午線中,可時時閱之,豈不便於作事乎。

按:日晷與自鳴鍾,略有遲速,詳見時刻論與安息日期注。故凡定時者,亦須用加減活法,致日晷所指之時,與鍾所指之時,兩相吻合。

 卷九十九 ↑返回頂部


○附月道圖說[編輯]

居中為日,日外大圈為地,周日行之黃道,其繞黃道作運圈者,為月繞地行之道。自每年正月朔推至十二月晦,其於黃道一周,稍有不及,是名歲差,差至一月,則必置閏。《書》云:以閏月定四時成歲。正謂此也。

○日月蝕圖說(圖見後)[編輯]

日月蝕圖

日月之蝕,說如聚訟,不知日月未嘗或缺,特居地面之人,有時或不見日月光耳。蓋月小地大,月被地吸,故其軌道繞地而行,行與日各邊相對,中隔地球,則日光不及月,而月暗無光,是為月蝕。如第一圖是地影掩月,有遠近之分,月蝕即有多少之別。或正入,或旁入地影。如第二圖,是月與日同邊,日被月掩,則日蝕。月離地近則見日蝕多,離地遠則見日蝕少。如第三圖,是有時日月雖同邊,而不相對掩,則日不蝕,日月雖各邊,而中隔之地球,或上下不等,則地影不掩月,而月亦不蝕。細究此理,乃有一定。按今年正月初一子時日蝕,為西洋二月初一午時,奧大利亞與亞非利加之大龍山等皆見,中華不見。西洋七月十三子時月蝕十分之七,卯時復圓,為中華六月十五酉正,中華月未上,故又不見,歐羅巴北,亞美理駕與亞非利加之北皆見。又西洋七月廿八卯正日蝕,為中華七月初一戌正,時中華日落已久,故又不見。蓋日月之蝕,每年皆有,但各國有見有不見,即所見處,時辰分秒亦不同。考天文者,諒不以見不見為疑也。若咸豐二年十一月初一之日蝕,則中華見而西洋不見,欲詳其說,以俟來年。

 卷九十九 ↑返回頂部

○四時節氣圖說(圖見後)[編輯]

四時節氣圖

世人皆見日有出入,不知非日之出入,乃地球運動故耳。人之居地面者,不自知地之動,而反以為日之或升或落。譬如人坐行船,隻見岸上之山,直趨向後,山豈有動乎哉。今繪圖於後,使考天文者覽焉。地球以兩極為樞紐,每十二時一旋轉為晝夜。地面向日處為晝,背日處即為夜。中華日方中,而吾美理駕國乃為夜半,於此可證。且其由黃道而行,則十二月一周為一歲。其周行之道,譬將竹管用刀斜截,日在管之央,地向竹管斜截處上下周行,故冬至地行高處,見日反低,日短夜長。夏至地行低處,見日反高,日長夜短,南北各反,是春分秋分。地行中間,與日不相上下,故晝夜相並,若說地行之道常平,則與日當常並,非惟晝夜常無長短,而冬夏亦不成矣。此四時節氣由於地球運動而成之說也。其又有六個月見日不落,時常為晝,六個月見日不出,時常如夜。此則近北極處有然,須究地球,合參天文方曉。

 卷九十九 ↑返回頂部


○時刻論(圖見後)[編輯]

時刻論——斜影圖

《通書》日出入時刻,悉照自鳴鍾。第恐無鍾表處,難以家喻戶曉。故今隻取日晷定時刻,而又慮地球環日周行,勢有高低,則人見日之出入有遲速,故仍以無遲速之鍾表,以較日之遲速,分注於每七日下。此書所云日出入時刻,隻就中國寧波府而言。寧波北極出地為二十九度五十五分,其距寧波而東至舟山,距寧波而西如江西之彭澤、九江,安徽之歙縣、休寧、祁門,湖北之興國、嘉魚等處,其北極出地同約三十度者,亦可通用。若偏南偏北,則須別算。且書中所言日之出入,乃以地平線當日之中,若日未出而先見其光,與日已入而仍見其光,是名斜影。另繪二圖於後。第一圖,譬如以一洋銀放置在淺鉛盤內,稍近此邊,人目所視,隻見彼邊之空處。將水傾入滿盤,而洋銀之影,忽斜在彼邊,為人全見矣。日之出入其光被天空氣升降,而人在地平,上見其斜影亦然。觀第二圖便可瞭然,甲位直視東方為地平線,乙圈為天空氣,人在甲位視東方,隻見戊位,早晨日出丙,日光直射,宜在丁,被乙圈天空氣納入甲位,則人從己視去,日光方在丙,而其斜影恰已在戊位,人在甲位視西方,其日入之斜影亦可如是相推,故以時刻而言,日出時須扣除二分算,日入時又須加二分算,乃為有定耳。

○潮汛隨日月圖說(圖另列)[編輯]

潮汛隨日月氣圖

宇宙間萬物皆有相攝之性,今試以微物觀之,將兩細羽浮在碗水上,須臾必相翕合。潮汛隨日月亦然,第世人隻知潮汛隨月,如鐵隨磁石,不知潮亦被日所攝。顧日大而月小,何以潮隨月者反多,而隨日者反小。蓋日與地遠,而月與地近,遠勢不能敵近,理固然也。今繪圖於此,俾觀者瞭然,潮水隨月,月至天頂,每日約遲四十九分,故潮之遲亦如之(六十分為一點鍾,一百二十分為一時辰)。故二十九日半,遲至一千四百四十分,遲足一日,又成月初辰戌之漲矣。又大港潮何以與小港之潮,每差或幾分、或幾時,蓋小港灣曲水行稍遲故耳。試將鎮海與寧波相較便明。茲圖有黑暈者,為潮月朔,則日月同在一道,潮固隨之,至初八廿三月行之道,與日不相對,則潮隨月而亦少,隨日月望之潮,與初一同,特早潮翻為夜,而夜潮遂作為早耳。

附鎮海潮汛(寧波港漲退,每潮遲一時辰)

初一、初二、初三、十六、十七、十八:辰戌漲,丑未退。

初四、初五、十九、二十:己亥漲,寅申退。

初六、初七、初八、廿一、廿二、廿三:子午漲,卯酉退。

初九、初十、廿四、廿五:丑未漲,辰戌退。

十一、十二、十三、廿六、廿七、廿八:寅申漲,己亥退。

十四、十五、廿九、三十:卯酉漲,子午退。

○節氣日離赤道表[編輯]

正月初四申時立春,日距赤道南十六度四十分。十九午時雨水,日距赤道南十一度三十分。

二月初四午時驚蟄,日距赤道南六度十九分。十九午時春分,日出赤道南入赤道北。

三月初四酉時清明,日距赤道北六度十九分。二十子時穀雨,日距赤道北十二度三十分。

四月初六午時立夏,日距赤道北十六度十二分。廿二丑時小滿,日距赤道北二十度十二分。

五月初七申時芒種,日距赤道北二十二度四十六分。廿三巳時夏至,日距赤道北二十二度半。

六月初十寅時小暑,日距赤道北二十二度四十六分。廿五戌時大暑,日距赤道北二十度十二分。

七月十二未時立秋,日距赤道北十六度四十分。廿八寅時處暑,日距赤道北十一度三十分。

八月十三申時白露,日距赤道北六度十九分。廿九子時秋分,日出赤道北入赤道南。

閏八月十五卯時寒露,日距赤道南六度十九分。

九月初一辰時霜降,日距赤道南十一度三十分。十六辰時立冬,日距赤道南二十度十二分。

十月初一卯時小雪,日距赤道南二十二度四十六分。十六子時大雪,日距赤道南二十三度。

十一月初一酉時冬至,日距赤道南二十二度四十六分。十六巳時小寒,日距赤道南二十度十二分。

十二月初一寅時大寒,日距赤道南十六度四十分。十五亥時立春,日距赤道南十六度四十分。三十酉時雨水,日距赤道南十一度三十分。

○西洋曆法緣起[編輯]

西洋曆法,創始於羅馬國王,名羅馬露,其時為中華周平王之八年。羅馬露造曆以曉百姓,以十個月為一年。四個月有三十一日,六個月隻三十日,合計每年凡三百零四日,此大謬也。至平王四十五年,駑麻王即羅馬國位,改十二個月為一年。月分大小,以三十日為月大,每年凡六個月,以二十九日為月小,每年亦六個月,共計一年得三百五十四日,又作閏月,其法以四年兩閏為定。第一次所閏之月,隻二十二日,第二次所閏之月亦隻二十三日,如此合算每年共三百六十五日零三時辰。若後世能依駑麻王之法,雖略有未合,尚不至於大謬。蓋其所定三時,嫌有略多之處。其實隻兩時半加四十八分零四十九秒,又一秒作百分開之,得六十二分。照自鳴鍾式每一時為兩點,每點該六十分,每分該六十秒。駑麻王之法,所差尚屬無幾,而後來諸王,竟私心自用,隨意加減年日之多寡,故或不應閏而閏,或應閏而不閏,以致天時與曆法不合。至西漢宣帝二十三年羅馬國汝留王即位,始改其法。以日為度,不以月為度,每年定為三百六十五日,每四年閏一日,為三百六十六日,其正三五七九十一月,每月三十一日,四六八十十二月,每月三十日,其每年二月俱係二十九日,惟至第四年得三十日。又七月名汝留月,以汝留王故也。後至中華西漢元帝十二年間,羅馬國奧古斯都即位。名八月為奧古斯都月,向來隻三十日,奧古斯都增八月一月為三十一日,因減去二月一日,故不閏之年二月隻二十八日。又將九月十一月俱減一日為三十日,十月十二月俱增一日。自是以後,諸外國皆服羅馬正朔,遵行無改。蓋汝留王以每年為三百六十五日零三時,算至二千年,卻錯十五日。至汝留王後三百七十年,即中華東晉成帝三年,有一公會,從天主教主及監督各人等,向定於每日開齋,某日課程,當公會聚集之時,向係在二月二十一日春分之節,至此春分已退至三月二十五日。迨至汝留王一千六百二十七年,即中華之萬曆十一年,春分又逆在三月十一日,較前三月二十五早十四日。其時天主教主,思欲除去十四日又恐有礙公會預定之期,故隻改去十日,以二十一日為春分焉,又立一閏法,每年二月隻廿八日,每第四年乃閏得二十九日。又每百年不閏,每第四百年乃閏,每至千年不閏,如此推算三千八百六十年,但多一日耳。所遵天主教諸國一時皆依此法,即不遵天主教西方諸國,亦知此法無訛,悉用其曆。惟俄羅斯不用此法,故與此差有十二日。

照外洋曆數定年,其每年二十四節氣,分屬每月每日,俱有一定之日,與中國之立春或在十二月,或在正月者不同。譬如外洋春分向在二月二十一日,其餘可以類推,雖至數百年之久,所差斷無一日。是以變更,即善忘者,亦偶一翻閱而已。蓋至三千八百六十年後始差足一日,此以日度定年,勝於以月度定年,有如是也。

 卷九十九 ↑返回頂部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