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清華中文校歌之真義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清華中文校歌之真義
作者:汪鸞翔
1925年10月
本作品收錄於《清華周刊

校歌選擇之經過

[編輯]

本校中文校歌選擇於前兩年徵求校歌之時,在作者對於世界學術思想之變遷,以及我校教育方針之擇定,頗費一番斟酌,而後敢於發言。即學校採用之時,亦幾經請北京名人之審定,而後乃毅然採定。採定後,復請何林一夫人精心製曲,始瑯然可歌。以一歌之微,而所經之手續,已繁複如此,誠不得謂之「率爾操觚」也。乃有疑其缺乏尚武精神者,茲將此歌之真義,大略述之如下焉。

本校歌不偏重尚武之原因

[編輯]

古者禮樂射御書數,謂之六藝,其精神各不相同。校歌之作,與​​六藝中之「樂」相近。「樂」之精神在「和」,與「射」「禦」之近於「尚武」者互相對待。若「樂」而不「和」,則失其所以為「樂」。故《論語》上說:「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又說:「由之瑟,奚為於某之門。」皆以「樂」而不「和」則失「樂」之本旨,遂於由與武王之樂,一再貶之。居今日而言教育,是否宜純粹尚武?乃一絕大問題。縱今尚武精神,亟應提倡,亦應使之自成系統。坐言起行,不必定在含有美術性質之「樂」歌內表示之。況自歐戰以還,強權之說,已漸為識者所棄。而「和平」、「互助」、「平等」之聲浪,則日漸升高。事實上是否真能「洗兵不用」?是乃別一問題。而人心之厭武事而親和平,則固有其動機。吾人苟猶抱尚武為教育惟一之宗旨,則是否進於「天寶末年時世妝」?是亦一疑問也。有以上各種原因,故吾人雖心知武力一時不能廢卻,而亦不願在詩歌中多所發表。此歌之不偏重於尚武方面者,蓋有深心,非盲目也。

本校歌所含之元素

[編輯]

本校歌不偏重於尚武,既如前所述矣。然則所恃以饋贈清華學子者,果何物耶?吾言至此,吾淚涔涔,吾心怦怦,吾之禿管亦振盪而不寧。諸君!諸君!諸君日處此暖爐電燈之旁,亦尚憶中原有無數飢寒欲死之困苦同胞否乎?諸君日遊此書林藝苑之間,亦尚憶中國有無數毒如蛇蠍之軍閥政客否乎?再遠望之,彼沉淪於物質之迷夢,而日吸吾人精血以去者,更一望無涯。種種慘狀,一出清華園門之外,即可見之。以佛家慧眼觀之,真可謂地獄、餓鬼、畜生、諸惡趣也。吾人幸尚不墮入此等惡趣之中,宜如何發奮救人?救人之法,萬別千差。今在校言校,且先從力所能及者做起,略為整頓學術焉可矣。與本校最適宜,且今世最亟需之學術,尤莫亟於融合東西之文化。故本校歌即以融合東西文化為所含之「元素」。蓋一國之有文化,猶一人之有技能。人無技能,不能生存於社會;國無文化,不能存在於地球。大略言之,凡國家之富且強者,必有其固有之文化,或外來之文化,貧且弱者反是。

我國閉關之時,只用固有文化,已足自治;海通以後,外來文化,有勝我者,亦不能不並蓄兼採共爐而冶之。故僅守固有文化,而拒絕外來文化者固非;而崇拜外來文化,以毀滅固有文化者,更無有是處也。本校之最大責任與目的,即是為本國及世界作此一件大事。而本校歌之「元素」,亦即為此大事,略示雛形。然則是歌含有深微之意,非尋常粗淺之歌所能比也。司徒雷登先生之言日「將來必有兩新大國,產生於太平洋之兩岸。兩大國者,美與中也。」吾謂此兩新國實現之後,人類精神,必將一變,即吾前之所言諸惡趣,亦自銷滅。但今試問以何術令其實現乎?則仍不外吾前所云歌中之「元素」耳。歌中既含此重要之元素,此吾人所以不妨一日三復自圭也。

本校歌局部之解剖

[編輯]

本校歌意在詞旨雋永,故用文言發表。其中恐有不能一覽即了之處,故為解剖如下。

其一:

「西山蒼蒼,東海茫茫,吾校莊嚴,巋然中央。東西文化,薈萃一堂,大同爰躋,祖國以光。莘莘學子來遠方,莘莘學子來遠方,春風化雨樂未央,行健不息須自強。(複句)自強,自強,行健不息須自強。」

此首述本校所在之地點,與學生來學之狀況揭出。「東西文化」四字,為本校所有之實質,亦即前節所言之元素。「大同」二字,見於《禮運》,乃國界化除,人人平等,世界極樂之象。此境雖非一蹴可及,然人道須以此為歸依。「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見《周易·乾卦》,亦本校校訓也。「春風化雨」用孔孟教學故事,吾校師生時時念此,則衝突可少,愛情自深矣。

其二:

「左圖右史,鄴架巍巍,致知窮理,學古探微。新舊合冶,殊塗同歸,餚核仁義,聞道日肥。服膺守善心無違,服膺守善心無違。海能就下眾水歸,學問篤實生光輝。(複句)光輝,光輝,學問篤實生光輝。」

此首述本校設備之大凡,及學生用功之次序。「左圖右史」指圖書館閱覽之便。唐李鄴侯家多藏書,故以為比。「致知窮理,學古探微」,指科學、文學、哲學,各大系統所包含者言之。學科名目太繁,不便入歌,故以此八字渾括一切。言外有並行不悖,並任人選擇自由之意。「餚核仁義,聞道日肥」,有不忘古訓,並註重德育之意。「服膺守善心無違」,《中庸》雲「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論語》雲「顏子其心三月不違仁」,此藉以表示學生讀書有得,怡然自樂之狀態。「海能卑下眾水歸」,此句用意深遠,期望無窮。《苟子》云:「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大」,今人之不能大成者,皆一得自封害之也,故拈出此意,願與學者共勉之。「學問篤實生光輝」,此句言既用苦功,必有效果,猶韓昌黎雲「膏之沃者其光曄」之意,此為學者最後之實獲,將來能照耀大地者,即仗此光輝耳。

其三:

「器識為先,文藝其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孰紹介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視,泱泱大風。水木清華眾秀鐘,水木清華眾秀鐘。萬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無窮。(複句)無窮,無窮,赫赫吾校名無窮。」

此首再將東西文化讚歎一番。地有東西之分,文有豎橫之別,然而好美、惡醜、好善惡惡,人之心理,大略相同。由此可見眾生之本性同一,所不同者,風俗習慣上之差別耳。本性既同一,則彼此之文化,皆易交換灌輸。而況乎文與行交修,德與言並重,東聖西聖,固有若合符節者哉?吾人一旦觀其會通,且身負介紹之任,其有無窮之樂也。歌聲至此,已覺要義搜盡,無可再說,只可用頌禱之詞收束之。「水木清華眾秀鐘」一句,表示吾校人材眾多,各種異能,無不悉備,優秀分子,皆由此出,大有「自由由德意志森林產出」氣象。如此莊嚴境界,如何能使之永垂不敝?所恃者,人人對於本校心頭之一點「忠」耳。故加以「萬悃如一矢以忠」一句。名者,實之賓也。吾校苟能實際如斯,則嘉名無窮,乃當然之理。故再以「赫赫吾校名無窮」收之。可謂言有盡而意無盡矣,而歌亦翕然止焉。

以上歌分三章,每章各有用意,不相復沓,故以全歌為最上。至於每章末了重疊之句,必以最響之韻為之,如「自強」、「光輝」、「無窮」等……亦讀者所宜知也。

這部作品在1929年1月1日以前出版,其作者1962年逝世,在美國以及版權期限是作者終身加60年以下的國家以及地區(包括兩岸四地、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


這部作品也可能在本國本地版權期限更長,但對外國外地作品應用較短期限規則的國家以及地區(包括新加坡、加拿大、韓國、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