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嶺話新文字課本
溫嶺話新文字課本:獻給播種同志 Unlhinhuo Sin Vensh Kuben: b buzyng dhonz hyngg 作者:溫嶺話新文字研究會 編者:林至大 1949年8月 |
〈當年,曾有一種溫嶺話新文字 Unlhinhuo Sin Vensh〉(溫嶺日報) 〈老照片_溫嶺縣青年戰時服務團〉(溫嶺市檔案局) |
什麼叫做新文字
新文字是一種用拉丁字母來寫中國話的拼音字,又叫中文拉丁化,只要認得幾十個字母,記牢線條寫法規則,便可以把要講的話寫出來,學起來很省力,據北平清華大學的報告,高中以上的學生,在三天以內就可以學會;初中學生,在十天以內可以學會;不識方塊字的文盲,只要學一個月,就可以讀書、寫文章,是最適合勞苦大眾學習的文字說,所以列寧說:「拉丁化是東方偉大的革命。
作興有人要懷疑,拉丁字母是外國字,怎兒好拿到中國來用呢,我們可以提出反問,外國發明的機器、火車、無線電,不是都逐樣拿到中國來用了嗎?」
文字與語言的關係
語言是表達思想的工具,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也可以說是傳達語言的工具,在一個進步的社會裡頭,文字決不能讓少數人把持,而應該屬於人民大眾所有,新文字就是根據這一客觀的需要而產生的。
新文字的好處,便是話怎兒講,字阿怎兒寫,是一種純粹拼音的文字,裡頭沒有不發音的字母或無用的廢字,是完全適合口語的。在全國沒有統一的標準語言以前,它是採用方言拼音的。中國的方言區,大致可分作:北方話,廣東話,福建話,江南話(江浙口音)、湘贛話(湖南江西一部分口音)等五區。它要藉各區方言的傳習,逐漸淘汰了偏僻的口音,使各地方言融洽起來,產生出標準的全民族統一的語言。
溫嶺新文字運動簡史
用拉丁字母拼中國話,據說最早是東北工運同志在推行工人識字運動時試驗成功的。自從1931年9月拉丁化中國字代表大會在海參崴開會以後,漸漸從北方推行到南方來,先後產生了:北方話、江南話、廈門話、潮州話等方案。直到魯迅逝世兩周年紀念日(1938.10.19)在林超夏(軼今)、王之景(槐秋)兩先生的主持之下,成立了溫嶺新文字研究會,訂定溫嶺話新文字草案,出版過溫嶺話識字讀本(Unihihuo siqshqben)及會刊「Shgi mong」,當時因國民黨反動派的摧殘,沒有使它推行到大眾中間去。
怎樣推行新文字運動
魯迅說:拉丁化新文字提倡的成功和失敗是跟中國大眾的生存和滅亡有關係的。
在人民大眾的革命基本上取得勝利的今天,推行新文字運動,更是一樁刻不容緩的工作。
識得方塊字的人應該為不識字的文盲大眾學習新文字。
識得新文字的人,更要「即知即傳人」地去教周圍的群眾認識新文字。要把推行新文字運動當作革命工作去干。
要普及教育,提高人民大眾的文化水準,先要實現魯迅把文字交給一切人
的遺言努力來作新文字的播種工作。
這份文獻應使用傳統漢字,而非簡化字。校對時應以原文為準,特別注意簡化字與繁體字之間的一對多的對應關係以及異體字的使用。如果無法直接校對原文,請勿進行機器或人工轉換,以避免產生不必要的問題。 一般而言,文獻應保留其底本所使用的漢字。漢字簡化方案於1956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施行,1969年在新加坡施行。施行之前的文獻(如1956年前的文獻、未施行簡化字的地區文獻,以及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之前的聯合國文件)通常應保留使用傳統漢字。在漢字簡化方案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只有部分漢字被簡化的文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蒙古人民共和國邊界條約等)通常應以原文形式保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