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漢書/卷01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外戚恩澤侯表 第六 漢書
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 第七上
百官公卿表 第七下 

師古曰:「漢制,三公號稱萬石,其俸月各三百五十斛穀。其稱中二千石者月各百八十斛,二千石者百二十斛,比二千石者百斛,千石者九十斛,比千石者八十斛,六百石者七十斛,比六百石者六十斛,四百石者五十斛,比四百石者四十五斛,三百石者四十斛,比三百石者三十七斛,二百石者三十斛,比二百石者二十七斛,一百石者十六斛。」

[編輯]

敘宓羲、神農、黃帝作敎化民,[1]而傳述其官,[2]以爲宓羲龍師名官,[3]神農火師火名,[4]黃帝雲師雲名,[5]少昊鳥師鳥名。[6]自顓頊以來,爲民師而命以民事,[7]有重黎、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之官,然已上矣。[8]書載唐虞之際,命羲和四子[9]順天文,授民時;咨四岳,以舉賢材,揚側陋;[10]十有二牧,柔遠能邇;[11]禹作司空,平水土;[12]棄作后稷,播百穀;[13]禼作司徒,敷五敎;[14]咎繇作士,正五刑;[15]垂作共工,利器用;[16]𠍳作朕虞,育草木鳥獸;[17]伯夷作秩宗,典三禮;[18]夔典樂,和神人;[19]龍作納言,出入帝命。[20]夏、殷亡聞焉,[21]周官則備矣。[22]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冦,冬官司空,是爲六卿,[23]各有徒屬職分,用於百事。[24]太師、太傅、太保,是爲三公,[25]蓋參天子,坐而議政,無不緫統,故不以一職爲官名。又立三少爲之副,少師、少傅、少保,是爲孤卿,與六卿爲九焉。記曰三公無官,言有其人然後充之,[26]舜之於堯,伊尹於湯,周公、召公於周,是也。或說司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是爲三公。四岳謂四方諸侯。自周衰,官失而百職亂,戰國並爭,各變異。秦兼天下,建皇帝之號,[27]立百官之職。漢因循而不革,[28]明簡易,隨時宜也。其後頗有所改。王莽篡位,慕從古官,而吏民弗安,亦多虐政,遂以亂亡。故略表舉大分,[29]以通古今,備溫故知新之義云。[30]

百官

[編輯]

相國、丞相

[編輯]

相國、丞相,[31]皆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秦有左右,[32]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國,綠綬。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一年復置一丞相。有兩長史,秩千石。哀帝元壽二年更名大司徒。武帝元狩五年初置司直,秩比二千石,掌佐丞相舉不法。

太尉

[編輯]

太尉,秦官,[33]金印紫綬,掌武事。武帝建元二年省。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馬,[34]以冠將軍之號。[35]宣帝地節三年置大司馬,不冠將軍,亦無印綬官屬。成帝綏和元年初賜大司馬金印紫綬,置官屬,祿比丞相,去將軍。哀帝建平二年復去大司馬印綬、官屬,冠將軍如故。元壽二年復賜大司馬印綬,置官屬,去將軍,位在司徒上。有長史,秩千石。

御史大夫

[編輯]

御史大夫,秦官,[36]位上卿,銀印青綬,掌副丞相。有兩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蘭臺,掌圖籍祕書,外督部刺史,內領侍御史員十五人,受公卿奏事,舉劾按章。成帝綏和元年更名大司空,祿比丞相,置長史如中丞,官職如故。哀帝建平二年復爲御史大夫,元壽二年復爲大司空,御史中丞更名御史長史。侍御史有繡衣直指,[37]出討姦猾,治大獄,武帝所制,不常置。

太傅

[編輯]

太傅,古官,高后元年初置,金印紫綬。後省,八年復置。後省,哀帝元壽二年復置。位在三公上。

太師太保

[編輯]

太師太保,皆古官,平帝元始元年皆初置,金印紫綬。太師位在太傅上,太保次太傅。

前後左右將軍

[編輯]

前後左右將軍,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綬。漢不常置,或有前後,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有長史,秩千石。

奉常

[編輯]

奉常,秦官,掌宗廟禮儀,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38]屬官有太樂、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醫六令丞,又均官、都水兩長丞,[39]又諸廟寢園食官令長丞,有廱太宰、太祝令丞,[40]五畤各一尉。又博士及諸陵縣皆屬焉。景帝中六年更名太祝爲祠祀,武帝太初元年更曰廟祀,初置太卜。

博士

[編輯]

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員多至數十人。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經博士,宣帝黃龍元年稍增員十二人。元帝永光元年分諸陵邑屬三輔。王莽改太常曰「秩宗」。

郎中令

[編輯]

郎中令,秦官,[41]掌宮殿掖門戶,有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祿勳。[42]屬官有大夫、郎、謁者,皆秦官。又期門、羽林皆屬焉。[43]大夫掌論議,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諫大夫,皆無員,多至數十人。武帝元狩五年初置諫大夫,秩比八百石,太初元年更名中大夫爲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太中大夫秩比千石如故。郎掌守門戶,出充車騎,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皆無員,多至千人。議郎、中郎秩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中郎有五官、左、右三將,秩皆比二千石。郎中有車、戶、騎三將,[44]秩皆比千石。謁者掌賔讚受事,員七十人,秩比六百石,有僕射,[45]秩比千石。期門掌執兵送從,武帝建元三年初置,比郎,無員,多至千人,有僕射,秩比千石。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虎賁郎,[46]置中郎將,秩比二千石。羽林掌送從,次期門,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名曰建章營騎,後更名羽林騎。又取從軍死事之子孫養羽林,官敎以五兵,號曰羽林孤兒。[47]羽林有令丞。宣帝令中郎將、騎都尉監羽林,秩比二千石。僕射,秦官,自侍中、尚書、博士、郎皆有。古者重武官,有主射以督課之,軍屯吏、騶、宰、永巷宮人皆有,取其領事之號。[48]

衞尉

[編輯]

衞尉,秦官,掌宮門衞屯兵,[49]有丞。景帝初更名中大夫令,後元年復爲衞尉。屬官有公車司馬、衞士、旅賁三令丞。[50]衞士三丞。又諸屯衞候、司馬二十二官皆屬焉。長樂、建章、甘泉衞尉皆掌其宮,[51]職略同,不常置。

太僕

[編輯]

太僕,秦官,[52]掌輿馬,有兩丞。屬官有大廄、未央、家馬三令,各五丞一尉。[53]又車府、路軨、騎馬、駿馬四令丞;[54]又龍馬、閑駒、橐泉、騊駼、承華五監長丞;[55]又邊郡六牧師菀令,各三丞;[56]又牧橐、昆蹏令丞[57]皆屬焉。中太僕掌皇太后輿馬,不常置也。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家馬爲挏馬,[58]初置路軨。

廷尉

[編輯]

廷尉,秦官,[59]掌刑辟,有正、左右監,秩皆千石。景帝中六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復爲廷尉。宣帝地節三年初置左右平,秩皆六百石。哀帝元壽二年復爲大理。王莽改曰作士。

典客

[編輯]

典客,秦官,掌諸歸義蠻夷,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鴻臚。[60]屬官有行人、譯官、別火三令丞[61]及郡邸長丞。[62]武帝太初元年更名行人爲大行令,初置別火。王莽改大鴻臚曰典樂。初,置郡國邸屬少府,中屬中尉,後屬大鴻臚。

宗正

[編輯]

宗正,秦官,[63]掌親屬,有丞。平帝元始四年更名宗伯。屬官有都司空令丞,[64]內官長丞。[65]又諸公主家令、門尉皆屬焉。王莽並其官於秩宗。初,內官屬少府,中屬主爵,後屬宗正。

治粟內史

[編輯]

治粟內史,秦官,掌穀貨,有兩丞。景帝後元年更名大農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司農。屬官有太倉、均輸、平準、都內、籍田五令丞,[66]斡官、鐵市兩長丞。[67]又郡國諸倉農監、都水六十五官長丞皆屬焉。騪粟都尉,[68]武帝軍官,不常置。王莽改大司農曰羲和,後更爲納言。初,斡官屬少府,中屬主爵,後屬大司農。

少府

[編輯]

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澤之稅,以給共養,[69]有六丞。屬官有尚書、符節、太醫、太官、湯官、導官、樂府、若盧、考工室、左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東織、西織、東園匠十二官令丞,[70]又胞人、都水、均官三長丞,[71]又上林中十池監,[72]又中書謁者、黃門、鉤盾、尚方、御府、永巷、內者、宦者七官令丞。[73]諸僕射、署長、中黃門皆屬焉。[74]武帝太初元年更名考工室爲考工,左弋爲佽飛,居室爲保宮,甘泉居室爲昆臺,永巷爲掖廷。佽飛掌弋射,有九丞兩尉,太官七丞,昆臺五丞,樂府三丞,掖廷八丞,宦者七丞,鉤盾五丞兩尉。成帝建始四年更名中書謁者令爲中謁者令,初置尚書,員五人,有四丞。河平元年省東織,更名西織爲織室。綏和二年,哀帝省樂府。王莽改少府曰共工。

中尉

[編輯]

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師,[75]有兩丞、候、司馬、千人。[76]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執金吾。[77]屬官有中壘、寺互、武庫、都船四令丞。[78]都船、武庫有三丞,中壘兩尉。又式道左右中候、候丞及左右京輔都尉、尉丞兵卒皆屬焉。[79]初,寺互屬少府,中屬主爵,後屬中尉。

太常至執金吾

[編輯]

自太常至執金吾,秩皆中二千石,丞皆千石。

太子太傅、少傅

[編輯]

太子太傅、少傅,古官。屬官有太子門大夫、[80]庶子、[81]先馬、[82]舍人。

將作少府

[編輯]

將作少府,秦官,掌治宮室,有兩丞、左右中候。景帝中六年更名將作大匠。屬官有石庫、東園主章、左右前後中校七令丞,[83]又主章長丞。[84]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東園主章爲木工。成帝陽朔三年省中候及左右前後中校五丞。

詹事

[編輯]

詹事,秦官,[85]掌皇后、太子家,有丞。[86]屬官有太子率更、家令丞,僕、中盾、衞率、廚廄長丞,[87]又中長秋、私府、永巷、倉、廄、祠祀、食官令長丞。諸宦官皆屬焉。[88]成帝鴻嘉三年省詹事官,並屬大長秋。[89]長信詹事掌皇太后宮,景帝中六年更名長信少府,[90]平帝元始四年更名長樂少府。

將行

[編輯]

將行,秦官,[91]景帝中六年更名大長秋,[92]或用中人,或用士人。[93]

典屬國

[編輯]

典屬國,秦官,掌蠻夷降者。武帝元狩三年昆邪王降,[94]復增屬國,置都尉、丞、候、千人。屬官,九譯令。成帝河平元年省並大鴻臚。

水衡都尉

[編輯]

水衡都尉,[95]武帝元鼎二年初置,掌上林苑,有五丞。屬官有上林、均輸、御羞、禁圃、輯濯、鍾官、技巧、六廄、辯銅九官令丞。[96]又衡官、水司空、都水、農倉,又甘泉上林、都水七官長丞皆屬焉。上林有八丞十二尉,均輸四丞,御羞兩丞,都水三丞,禁圃兩尉,甘泉上林四丞。成帝建始二年省技巧、六廄官。王莽改水衡都尉曰予虞。初,御羞、上林、衡官及鑄錢皆屬少府。

內史

[編輯]

內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師。景帝二年分置左內史。[97]右內史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京兆尹,[98]屬官有長安市、廚兩令丞,又都水、鐵官兩長丞。左內史更名左馮翊,[99]屬官有廩犧令丞尉。[100]又左都水、鐵官、雲壘、長安四市四長丞皆屬焉。

主爵中尉

[編輯]

主爵中尉,秦官,掌列侯。景帝中六年更名都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右扶風,[101]治內史右地。屬官有掌畜令丞。[102]又有都水、鐵官、廄、廱廚四長丞皆屬焉。[103]與左馮翊、京兆尹是爲三輔,[104]皆有兩丞。列侯更屬大鴻臚。元鼎四年更置三輔都尉、都尉丞各一人。

自太子太傅至右扶風,皆秩二千石,丞六百石。

護軍都尉

[編輯]

護軍都尉,秦官,武帝元狩四年屬大司馬,成帝綏和元年居大司馬府比司直,哀帝元壽元年更名司冦,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護軍。

司隷校尉

[編輯]

司隷校尉,周官,[105]武帝征和四年初置。持節,從中都官徒千二百人,[106]捕巫蠱,督大姦猾。[107]後罷其兵。察三輔、三河、弘農。元帝初元四年去節。成帝元延四年省。綏和二年,哀帝復置,但爲司隷,冠進賢冠,屬大司空,比司直。

城門校尉

[編輯]

城門校尉掌京師城門屯兵,有司馬、[108]十二城門候。[109]中壘校尉掌北軍壘門內,外掌西域。[110]屯騎校尉掌騎士。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門屯兵。越騎校尉掌越騎。[111]長水校尉掌長水宣曲胡騎。[112]又有胡騎校尉,掌池陽胡騎,不常置。[113]射聲校尉掌待詔射聲士。[114]虎賁校尉掌輕車。凡八校尉,皆武帝初置,有丞、司馬。[115]

司隷至虎賁校尉

[編輯]

自司隷至虎賁校尉,秩皆二千石。西域都護加官,宣帝地節二年初置,以騎都尉、諫大夫使護西域三十六國,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馬、候、千人各二人。戊己校尉,元帝初元元年置,[116]有丞、司馬各一人,候五人,秩比六百石。

奉軍都尉

[編輯]

奉軍都尉掌御乘輿車,駙馬都尉掌駙馬,[117]皆武帝初置,秩比二千石。侍中、左右曹、諸吏、散騎、中常侍,皆加官,[118]所加或列侯、將軍、卿大夫、將、都尉、尚書、太醫、太官令至郎中,亡員,[119]多至數十人。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諸曹受尚書事,諸吏得舉法,散騎騎並乘輿車。[120]給事中亦加官,[121]所加或大夫、博士、議郎,掌顧問應對,位次中常侍。中黃門有給事黃門,位從將大夫。皆秦制。

[編輯]

爵:一級曰公士,[122]二上造,[123]三簪裊,[124]四不更,[125]五大夫,[126]六官大夫,七公大夫,[127]八公乘,[128]九五大夫,[129]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130]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131]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132]十七駟車庶長,[133]十八大庶長,[134]十九關內侯,[135]二十徹侯。[136]皆秦制,以賞功勞。徹侯金印紫綬,避武帝諱,曰通侯,或曰列侯,改所食國令長名相,又有家丞、門大夫、庶子。

諸侯王

[編輯]

諸侯王,高帝初置,[137]金璽盭綬,[138]掌治其國。有太傅輔王,內史治國民,中尉掌武職,丞相統衆官,羣卿大夫都官如漢朝。景帝中五年令諸侯王不得復治國,天子爲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愽士官,大夫、謁者、郎諸官長丞皆損其員。武帝改漢內史爲京兆尹,中尉爲執金吾,郎中令爲光祿勳,故王國如故。損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僕曰僕,秩亦千石。成帝綏和元年省內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監御史

[編輯]

監御史,秦官,掌監郡。漢省,丞相遣史分刺州,不常置。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詔條察州,[139]秩六百石,員十三人。成帝綏和元年更名牧,秩二千石。哀帝建平二年復爲刺史,元壽二年復爲牧。

郡守

[編輯]

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有丞,邊郡又有長史,掌兵馬,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年更名太守。

郡尉

[編輯]

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職甲卒,秩比二千石。有丞,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年更名都尉。

關都尉

[編輯]

關都尉,秦官。農都尉、屬國都尉,皆武帝初置。

縣令、長

[編輯]

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萬戶以上爲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減萬戶爲長,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爲長吏。[140]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141]是爲少吏。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游徼。三老掌敎化。嗇夫職聽訟,收賦稅。游徼徼循禁賊盜。縣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則減,稀則曠,鄉、亭亦如之,皆秦制也。列侯所食縣曰國,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蠻夷曰道。凡縣、道、國、邑千五百八十七,鄉六千六百二十二,亭二萬九千六百三十五。

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銀印青綬,[142]光祿大夫無。[143]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銅印黑綬,大夫、博士、御史、謁者、郎無。[144]其僕射、御史治書尚符璽者,有印綬。比二百石以上,皆銅印黃綬。[145]成帝陽朔二年除八百石、五百石秩。綏和元年,長、相皆黑綬。哀帝建平二年,復黃綬。吏員自佐史至丞相,十三萬二百八十五人。

 卷018 ↑返回頂部 卷019下

本東漢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遠遠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1. 應劭曰:「宓羲氏始作八卦,神農氏爲耒耜,黃帝氏作衣裳,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師古曰:「見易下繫。宓音伏,字本作虙,轉寫訛謬耳。」
  2. 師古曰:「春秋左氏傳載郯子所說也。」
  3. 應劭曰:「師者長也,以龍紀其官長,故爲龍師。春官爲青龍,夏官爲赤龍,秋官爲白龍,冬官爲黑龍,中官爲黃龍。」張晏曰:「庖羲將興,神龍負圖而至,因以名師與官也。」
  4. 應劭曰:「火德也,故爲炎帝。春官爲大火,夏官爲鶉火,秋官爲西火,各官爲北火,中官爲中火。」張晏曰:「神農有火星之瑞,因以名師與官也。」
  5. 應劭曰:「黃帝受命有雲瑞,故以雲紀事也。由是而言,故春官爲青雲,夏官爲縉雲,秋官爲白雲,冬官爲黑雲,中官爲黃雲。」張晏曰:「黃帝有景雲之應,因以名師與官也。」
  6. 應劭曰:「金天氏,黃帝子青陽也。」張晏曰:「少昊之立,鳳鳥適至,因以名官。鳳鳥氏爲歷正,玄鳥司分,伯趙司至,青鳥司開,丹鳥司閉。」師古曰:「玄鳥,燕也。伯趙,伯勞也。青鳥,鶬鴳也。丹鳥,鷩雉也。」
  7. 應劭曰:「顓頊氏代少昊者也,不能紀遠,始以職事命官也。春官爲木正,夏官爲火正,秋官爲金正,冬官爲水正,中官爲土正。」師古曰:「自此以上皆郯子之辭也。」
  8. 應劭曰:「少昊有四叔,重爲句芒,胲爲蓐收,修及熙爲玄冥。顓頊氏有子曰黎,爲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爲后土。故有五行之官,皆封爲上公,祀爲貴神。」師古曰:「上謂其事乆遠也。胲音該。」
  9. 應劭曰:「堯命四子分掌四時之敎化也。」張晏曰:「四子謂羲仲、羲叔、和仲、和叔也。」師古曰:「事見虞書堯典。」
  10. 師古曰:「四嶽,分主四方諸侯者。」
  11. 應劭曰:「牧,州牧也。」師古曰:「柔,安也,能,善也。邇,近也。」
  12. 師古曰:「空,穴也。古人穴居,主穿土爲穴以居人也。」
  13. 應劭曰:「棄,臣名也。後,主也,爲此稷官之主也。」師古曰:「播謂布種也。」
  14. 應劭曰:「五敎,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也。」師古曰:「禼音先列反。」
  15. 應劭曰:「土,獄官之長。」張晏曰:「五刑謂墨、刖、劓、剕、宮、大辟也。」師古曰:「咎音臯。繇音弋昭反。墨,鑿其頟而涅以墨也。刖,斷足也。劓,割鼻也。剕,去髕骨也。宮,陰刑也。大辟,殺之也。」
  16. 應劭曰:「垂,臣名也。爲共工,理百工之事也。」師古曰:「共讀曰龔。」
  17. 應劭曰:「𠍳,伯益也。虞,掌山澤禽獸官名也。」師古曰:「𠍳,古益字也。虞,度也,主商度山川之事。」
  18. 應劭曰:「伯夷,臣名也。典天神、地祇、人鬼之禮也。」師古曰:「秩,次也;宗,尊也:主尊神之禮,可以次序也。」
  19. 應劭曰:「夔,臣名也。」師古曰:「夔音鉅龜反。」
  20. 應劭曰:「龍,臣名也。納言,如今尚書,管王之喉舌也。」師古曰:「自此以上皆堯典之文。」
  21. 師古曰:「言夏、殷置官事不見於書傳也。禮記明堂位曰『夏后氏官百,殷二百』,蓋言其大數而無職號統屬也。」
  22. 師古曰:「事見周書周官篇及周禮也。」
  23. 師古曰:「冢宰掌邦治,司徒掌邦敎,宗伯掌邦禮,司馬掌邦政,司寇掌邦禁,司空掌邦土也。」
  24. 師古曰:「言百者,舉大數也。分音扶問反。」
  25. 應劭曰:「師,訓也。傅,覆也。保,養也。」師古曰:「傅,相也。」
  26. 師古曰:「不必備員,有德者乃處之。」
  27. 張晏曰:「五帝自以德不及三皇,故自去其皇號。三王又以德不及五帝,自損稱王。秦自以德襃二行,故兼稱之。」
  28. 師古曰:「革,改也。」
  29. 師古曰:「分音扶問反。」
  30. 師古曰:「論語稱孔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溫猶厚也,言厚蓄故事,多識於新,則可爲師。」
  31. 應劭曰:「丞者,承也。相者,助也。」
  32. 荀悅曰:「秦本次國,命卿二人,是以置左右丞相,無三公官。」
  33. 應劭曰:「自上安下曰尉,武官悉以爲稱。」
  34. 應劭曰:「司馬,主武也,諸武官亦以爲號。」
  35. 師古曰:「冠者,加於其上共爲一官也。」
  36. 應劭曰:「侍御史之率,故稱大夫雲。」臣瓚曰:「茂陵書御史大夫秩中二千石。」
  37. 服虔曰:「指事而行,無阿私也。」師古曰:「衣以繡者,尊寵之也。」
  38. 應劭曰:「常,典也,掌典三禮也。」師古曰:「太常,王者旌旗也,畫日月焉,王有大事則建以行,禮官主奉持之,故曰奉常也。後改曰太常,尊大之義也。」
  39. 服虔曰:「均官,主山陵上槀輸入之官也。」如淳曰:「律,都水治渠隄水門。三輔黃圖雲三輔皆有都水也。」
  40. 文穎曰:「廱,主熟食官。」如淳曰:「五畤在廱,故特置太宰以下諸官。」師古曰:「如說是也。雍,右扶風之縣也。太宰即是具食之官,不當復置饔人也。」
  41. 臣瓚曰:「主郎內諸官,故曰郎中令。」
  42. 應劭曰:「光者,明也。祿者,爵也。勳,功也。」如淳曰:「胡公曰勳之言閽也。閽者,古主門官也。光祿主宮門。」師古曰:「應說是也。」
  43. 服虔曰:「與期門下以微行,後遂以名官。」師古曰:「羽林,亦宿衞之官,言其如羽之疾,如林之多也。一說羽所以爲王者羽翼也。」
  44. 如淳曰:「主車曰車郎,主戶衞曰戶郎。漢儀注郎中令主郎中,左右車將主左右車郎,左右戶將主左右戶郎也。」
  45. 應劭曰:「謁,請也,白也。僕,主也。」
  46. 師古曰:「賁讀與奔同,言如猛獸之奔。」
  47. 師古曰:「五兵謂弓矢、殳、矛、戈、戟也。」
  48. 孟康曰:「皆有僕射,隨所領之事以爲號也。若軍屯吏則曰軍屯僕射,永巷則曰永巷僕射。」
  49. 師古曰:「《漢舊儀》雲衞尉寺在宮內。胡廣雲主宮闕之門內衞士,於周垣下爲區廬。區廬者,若今之仗宿屋矣。」
  50. 師古曰:「《漢官儀》雲公車司馬掌殿司馬門,夜徼宮中,天下上事及闕下凡所徵召皆緫領之,令秩六百石。旅,衆也。賁與奔同,言爲奔走之任也。」
  51. 師古曰:「各隨所掌之宮以名官。」
  52. 應劭曰:「周穆王所置也,蓋大御衆僕之長,中大夫也。」
  53. 師古曰:「家馬者,主供天子私用,非大祀戎事軍國所須,故謂之家馬也。」
  54. 伏儼曰:「主乘輿路車,又主凡小車。軨,今之小馬車曲輿也。」師古曰:「軨音零。」
  55. 如淳曰:「橐泉廄在橐泉宮下。騊駼,野馬也。」師古曰:「閑,闌,養馬之所也,故曰閑駒。騊駼出北海中,其狀如馬,非野馬也。騊音徒高反。駼音塗。」
  56. 師古曰:「漢官儀雲牧師諸菀三十六所,分置北邊、西邊,分養馬三十萬頭。」
  57. 應劭曰:「橐,橐佗。昆蹏,好馬名也。蹏音啼。」如淳曰:「爾雅曰『昆蹏研,善升甗』者也,因以爲廄名。」師古曰:「牧橐,言牧養橐佗也。昆,獸名也。蹏研者,謂其蹄下平也。善升甗者,謂山形如甑,而能升之也。蹏即古蹄字耳。研音五見反。甗音言,又音牛偃反。」
  58. 應劭曰:「主乳馬,取其汁挏治之,味酢可飲,因以名官也。」如淳曰:「主乳馬,以韋革爲夾兜,受數斗,盛馬乳,挏取其上肥,因名曰挏馬。禮樂志丞相孔光奏省樂官七十二人,給大官挏馬酒。今梁州亦名馬酪爲馬酒。」晉灼曰:「挏音挺挏之挏。」師古曰:「晉音是也。挏音徒孔反。」
  59. 應劭曰:「聽獄必質諸朝廷,與衆共之,兵獄同制,故稱廷尉。」師古曰:「廷,平也。治獄貴平,故以爲號。」
  60. 應劭曰:「郊廟行禮讚九賔,鴻聲臚傳之也。」
  61. 如淳曰:「漢儀注別火,獄令官,主治改火之事。」
  62. 師古曰:「主諸郡之邸在京師者也。」
  63. 應劭曰:「周成王之時彤伯入爲宗正也。」師古曰:「彤伯爲宗伯,不謂之宗正。」
  64. 如淳曰:「律,司空主水及罪人。賈誼曰『輸之司空,編之徒官』。」
  65. 師古曰:「律歷志主分寸尺丈也。」
  66. 孟康曰:「均輸,謂諸當所有輸於官者,皆令輸其地土所饒,平其所在時賈,官更於佗處賣之,輸者旣便,而官有利也。」
  67. 如淳曰:「斡音筦,或作幹。斡,主也,主均輸之事,所謂斡鹽鐵而榷酒酤也。」晉灼曰:「此竹箭幹之官長也。均輸自有令。」師古曰:「如說近是也。縱作幹讀,當以幹持財貨之事耳,非謂箭幹也。」
  68. 服虔曰:「騪音搜狩之搜。搜,索也。」
  69. 應劭曰:「名曰禁錢,以給私養,自別爲藏。少者,小也,故稱少府。」師古曰:「大司農供軍國之用,少府以養天子也。共音居用反。養音弋亮反。」
  70. 服虔曰:「若盧,詔獄也。」鄧展曰:「舊洛陽兩獄,一名若盧,主受親戚婦女。」如淳曰:「若盧,官名也,藏兵器。品令曰若盧郎中二十人,主弩射。漢儀注有若盧獄令,主治庫兵將相大臣。」臣瓚曰:「冬官爲考工,主作器械也。」師古曰:「太官主膳食,湯官主餅餌,導官主擇米。若盧,如說是也。左弋,地名。東園匠,主作陵內器物者也。」
  71. 師古曰:「胞人,主掌宰割者也。胞與庖同。」
  72. 師古曰:「三輔黃圖雲上林中池上籞五所,而此雲十池監,未詳其數。」
  73. 師古曰:「鉤盾主近苑囿,尚方主作禁器物,御府主天子衣服也。」
  74. 師古曰:「中黃門,奄人居禁中在黃門之內給事者也。」
  75. 如淳曰:「所謂遊徼,徼循禁備盜賊也。」師古曰:「徼謂遮繞也。徼音工釣反。」
  76. 師古曰:「候及司馬及千人皆官名也。屬國都尉雲有丞、候、千人。西域都護雲司馬、候、千人各二人。凡此千人,皆官名也。」
  77. 應劭曰:「吾者,禦也,掌執金革以禦非常。」師古曰:「金吾,鳥名也,主辟不祥。天子出行,職主先導,以禦非常,故執此鳥之象,因以名官。」
  78. 如淳曰:「漢儀注有寺互。都船獄令,治水官也。」
  79. 應劭曰:「式道凡三候,車駕出還,式道候持麾至宮門,門乃開。」師古曰:「式,表也。」
  80. 應劭曰:「員五人,秩六百石。」
  81. 應劭曰:「員五人,秩六百石。」
  82. 張晏曰:「先馬,員十六人,秩比謁者。」如淳曰:「前驅也。國語曰句踐親爲夫差先馬。先或作洗也。」
  83. 如淳曰:「章謂大材也。舊將作大匠主材吏名章曹掾。」師古曰:「今所謂木鍾者,蓋章聲之轉耳。東園主章掌大材,以供東園大匠也。」
  84. 師古曰:「掌凡大木也。」
  85. 應劭曰:「詹,省也,給也。」臣瓚曰:「茂陵書詹事秩真二千石。」
  86. 師古曰:「皇后、太子各置詹事,隨其所在以名官。」
  87. 張晏曰:「太子稱家,故曰家令。」臣瓚曰:「茂陵中書太子家令秩八百石。」應劭曰:「中盾主周衞徼道,秩四百石。」如淳曰:「漢儀注衞率主門衞,秩千石。」師古曰:「掌知漏刻,故曰率更。自此以上,太子之官也。更音工衡反。」
  88. 師古曰:「自此以上,皆皇后之官。」
  89. 師古曰:「省皇后詹事,緫屬長秋也。」
  90. 張晏曰:「以太后所居宮爲名也。居長信宮則曰長信少府,居長樂宮則曰長樂少府也。」
  91. 應劭曰:「皇后卿也。」
  92. 師古曰:「秋者收成之時,長者恆乆之義,故以爲皇后官名。」
  93. 師古曰:「中人,奄人也。」
  94. 師古曰:「昆音下門反。」
  95. 應劭曰:「古山林之官曰衡。掌諸池苑,故稱水衡。」張晏曰:「主都水及上林苑,故曰水衡。主諸官,故曰都。有卒徒武事,故曰尉。」師古曰:「衡,平也,主平其稅入。」
  96. 如淳曰:「御羞,地名也,在藍田,其土肥沃,多出御物可進者,揚雄傳謂之御宿。三輔黃圖御羞、宜春皆苑名也。輯濯,船官也。鍾官,主鑄錢官也。辯銅,主分別銅之種類也。」師古曰:「御宿,則今長安城南御宿川也,不在藍田。羞、宿聲相近,故或雲御羞,或雲御宿耳。羞者,珍羞所出;宿者,止宿之義。輯讀與楫同,音集;濯音直孝反:皆所以行船也。《漢舊儀》雲天子六廄,未央、承華、騊駼、騎馬、輅軨、大廄也,馬皆萬匹。據此表,大僕屬官以有大廄、未央、輅軨、騎馬、騊駼、承華,而水衡又雲六廄技巧官,是則技巧之徒供六廄者,其官別屬水衡也。」
  97. 師古曰:「地理志雲武帝建元六年置左右內史,而此表雲景帝二年分置,表志不同。又據史記,知志誤矣。」
  98. 張晏曰:「地絕高曰京。左傳曰『莫之與京』。十億曰兆。尹,正也。」師古曰:「京,大也。兆者,衆數。言大衆所在,故云京兆也。」
  99. 張晏曰:「馮,輔也。翊,佐也。」
  100. 師古曰:「廩主藏穀,犧主養牲,皆所以供祭祀也。」
  101. 張晏曰:「扶,助也。風,化也。」
  102. 如淳曰:「尹翁歸傳曰『豪強有論罪,輸掌畜官,使斫莝』。東方朔曰『益爲右扶風』,畜牧之所在也。」
  103. 如淳曰:「五畤在廱,故有廚。」
  104. 服虔曰:「皆治在長安城中。」師古曰:「三輔黃圖雲京兆在尚冠前街東入,故中尉府,馮翊在太上皇廟西入,右扶風在夕陰街北入,故主爵府。長安以東爲京兆,長陵以北爲左馮翊,渭城以西爲右扶風也。」
  105. 師古曰:「以掌徒隷而巡察,故云司隷。」
  106. 師古曰:「中都官,京師諸官府也。」
  107. 師古曰:「督謂察視也。」
  108. 師古曰:「八屯各有司馬也。」
  109. 師古曰:「門各有候,蕭望之署小苑東門候,亦其比也。」
  110. 師古曰:「掌北軍壘門之內,而又外掌西域。」
  111. 如淳曰:「越人內附,以爲騎也。」晉灼曰:「取其材力超越也。」師古曰:「宣紀言佽飛射士、胡越騎,又此有胡騎校尉。如說是。」
  112. 師古曰:「長水,胡名也。宣曲,觀名,胡騎之屯於宣曲者。」
  113. 師古曰:「胡騎之屯池陽者也。」
  114. 服虔曰:「工射者也。冥冥中聞聲則中之,因以名也。」應劭曰:「須詔所命而射,故曰待詔射也。」
  115. 師古曰:「自中壘以下凡八校尉。城門不在此數中。」
  116. 師古曰:「甲乙丙丁庚辛壬癸皆有正位,唯戊己寄治耳。今所置校尉亦無常居,故取戊己爲名也。有戊校尉,有己校尉。一說戊己居中,鎮覆四方,今所置校尉亦處西域之中撫諸國也。」
  117. 師古曰:「駙,副馬也。非正駕車,皆爲副馬。一曰駙,近也,疾也。」
  118. 應劭曰:「入侍天子,故曰侍中。」晉灼曰:「漢儀注諸吏、給事中日上朝謁,平尚書奏事,分爲左右曹。魏文帝合散騎、中常侍爲散騎常侍也。」
  119. 如淳曰:「將謂郎將以下也。自列侯下至郎中,皆得有散騎及中常侍加官。是時散騎及常侍各自一官,亡員也。」
  120. 師古曰:「並音步浪反。騎而散從,無常職也。」
  121. 師古曰:「《漢官解詁》雲掌侍從左右,無員,常侍中。」
  122. 師古曰:「言有爵命,異於士卒,故稱公士也。」
  123. 師古曰:「造,成也,言有成命於上也。」
  124. 師古曰:「以組帶馬曰裊。簪裊者,言飾此馬也。裊音乃了反。」
  125. 師古曰:「言不豫更卒之事也。更音工衡反。」
  126. 師古曰:「列位從大夫。」
  127. 師古曰:「加官、公者,示稍尊也。」
  128. 師古曰:「言其得乘公家之車也。」
  129. 師古曰:「大夫之尊也。」
  130. 師古曰:「庶長,言爲衆列之長也。」
  131. 師古曰:「更言主領更卒,部其役使也。更音工衡反。」
  132. 師古曰:「言皆主上造之士也。」
  133. 師古曰:「言乘駟馬之車而爲衆長也。」
  134. 師古曰:「又更尊也。」
  135. 師古曰:「言有侯號而居京畿,無國邑。」
  136. 師古曰:「言其爵位上通於天子。」
  137. 師古曰:「蔡邕雲漢制皇子封爲王,其實諸侯也。周末諸侯或稱王,漢天子自以皇帝爲稱,故以王號加之,緫名諸侯王也。」
  138. 如淳曰:「盭音戾。盭,綠也,以綠爲質。」晉灼曰:「盭,草名也,出琅邪平昌縣,似艾,可染綠,因以爲綬名也。」師古曰:「晉說是也。璽之言信也。古者印璽通名,今則尊卑有別。漢舊儀雲諸侯王黃金璽,橐佗鈕,文曰璽,謂刻雲某王之璽。」
  139. 師古曰:「漢官典職儀雲刺史班宣,周行郡國,省察治狀,黜陟能否,斷治冤獄,以六條問事,非條所問,即不省。一條,強宗豪右田宅踰制,以強淩弱,以衆暴寡。二條,二千石不奉詔書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詔守利,侵漁百姓,聚斂爲姦。三條,二千石不卹疑獄,風厲殺人,怒則任刑,喜則淫賞,煩擾刻暴,剝截黎元,爲百姓所疾,山崩石裂,祅祥訛言。四條,二千石選署不平,苟阿所愛,蔽賢寵頑。五條,二千石子弟恃怙榮勢,請託所監。六條,二千石違公下比,阿附豪強,通行貨賂,割損正令也。」
  140. 師古曰:「吏,理也,主理其縣內也。」
  141. 師古曰:「《漢官名秩簿》雲斗食月奉十一斛,佐史月奉八斛也。一說,斗食者,歲奉不滿百石,計日而食一斗二升,故云斗食也。」
  142. 師古曰:「《漢舊儀》雲銀印背龜鈕,其文曰章,謂刻曰某官之章也。」
  143. 師古曰:「無印綬。」
  144. 師古曰:「大夫以下亦無印綬。」
  145. 師古曰:「《漢舊儀》雲六百石、四百石至二百石以上皆銅印鼻鈕,文曰印。謂鈕但作鼻,不爲蟲獸之形,而刻文雲某官之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