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畿輔通志 (四庫全書本)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畿輔通志 卷一

  欽定四庫全書
  畿輔通志目録
  卷一
  詔諭
  卷二
  詔諭
  卷三
  詔諭
  卷四
  詔諭
  卷五
  詔諭
  卷六
  詔諭
  卷七
  宸章
  卷八
  宸章
  卷九
  宸章
  卷十
  宸章
  卷十一
  京師
  卷十二
  星野
  卷十三
  建置沿革
  卷十四
  建置沿革
  卷十五
  形勝疆域
  卷十六
  形勝疆域
  卷十七
  山川
  卷十八
  山川
  卷十九
  山川
  卷二十
  山川
  卷二十一
  山川
  卷二十二
  山川
  卷二十三
  山川
  卷二十四
  山川
  卷二十五
  城池
  卷二十六
  公署
  卷二十七
  公署
  卷二十八
  學校
  卷二十九
  學校
  卷三十
  戶口
  卷三十一
  戶口
  卷三十二
  田賦
  卷三十三
  田賦
  卷三十四
  倉厫
  卷三十五
  倉厫
  卷三十六
  鹽政
  卷三十七
  鹽政
  卷三十八
  兵制
  卷三十九
  兵制
  卷四十
  闗津
  卷四十一
  闗津
  卷四十二
  闗津
  卷四十三
  驛站
  卷四十四
  驛站
  卷四十五
  河渠
  卷四十六
  水利營田
  卷四十七
  水利營田
  卷四十八
  陵墓
  卷四十九
  祠祀
  卷五十
  祠祀
  卷五十一
  寺觀
  卷五十二
  寺觀
  卷五十三
  古蹟
  卷五十四
  古蹟
  卷五十五
  風俗
  卷五十六
  物産
  卷五十七
  物産
  卷五十八
  封爵
  卷五十九
  職官
  卷六十
  職官
  卷六十一
  選舉
  卷六十二
  選舉
  卷六十三
  選舉
  卷六十四
  選舉
  卷六十五
  選舉
  卷六十六
  選舉
  卷六十七
  名宦
  卷六十八
  名宦
  卷六十九
  名宦
  卷七十
  名宦
  卷七十一
  人物 先哲 名臣
  卷七十二
  人物 名臣
  卷七十三
  人物 名臣
  卷七十四
  人物 政事
  卷七十五
  人物 政事
  卷七十六
  人物 忠節
  卷七十七
  人物 忠節義烈附
  卷七十八
  人物 儒學
  卷七十九
  人物 文翰
  卷八十
  人物 卓行
  卷八十一
  人物 卓行
  卷八十二
  人物 髙逸
  卷八十三
  人物 藝術
  卷八十四
  人物 流寓
  卷八十五
  人物 仙釋
  卷八十六
  人物 列女
  卷八十七
  人物 列女
  卷八十八
  人物 列女
  卷八十九
  人物 列女
  卷九十
  人物 列女
  卷九十一
  藝文 詔 令
  卷九十二
  藝文 疏 狀
  卷九十三
  藝文 䟽 狀
  卷九十四
  藝文 疏 狀
  卷九十五
  藝文 表 劄
  卷九十六
  藝文 䇿 議 論
  卷九十七
  藝文 記
  卷九十八
  藝文 記
  卷九十九
  藝文 記
  卷一百
  藝文序
  卷一百一
  藝文 書
  卷一百二
  藝文 傳
  卷一百三
  藝文 傳
  卷一百四
  藝文 傳
  卷一百五
  藝文 傳
  卷一百六
  藝文 碑
  卷一百七
  藝文 碑
  卷一百八
  藝文 碑
  卷一百九
  藝文 誌銘
  卷一百十
  藝文 墓表 祭文
  卷一百十一
  藝文 考 辯
  卷一百十二
  藝文 説 跋
  卷一百十三
  藝文 箴 銘
  卷一百十四
  藝文 頌 賛
  卷一百十五
  藝文 賦
  卷一百十六
  藝文 賦
  卷一百十七
  藝文 詩
  卷一百十八
  藝文 詩
  卷一百十九
  藝文 詩
  卷一百二十
  藝文 詩
  等謹案畿輔通志一百二十卷
  國朝兵部尚書直𨽻總督李衛等撰自元以來紀日下典故者雖有析津志等書而所紀祗及於京師至畿內之地明代直𨽻於六部不設布按兩司故通志之書獨闕而未備
  本朝定鼎京師特置直𨽻巡撫以専統轄康熙十一年大學士衛周祚奏令天下郡縣分輯志書
  詔允其請於是直𨽻巡撫于成龍格爾古徳等始創為之屬翰林院侍讀郭棻董其事僅數月而書成討論未為詳確雍正七年
  世宗憲皇帝命天下重修通志上諸史館以備一統
  志之採擇督臣唐執玉祗奉
  詔㫖乃延原任辰州府同知田易等數人設局於蓮花池搜羅纂集詳悉考訂其後劉於義及李衛相繼代其任歴事排比至雍正十三年而書始成凡分三十一目而人物藝文二門又各為子目訂訛補軼詳畧適中視舊志較為完善雲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恭校上
  總纂官紀昀陸錫熊孫士毅
  總 校 官陸 費 墀









  畿輔通志序
  古者邦國有志葢以九州風土不同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者異俗將欲體國經野修政立教明其剛柔燥濕之宜悉其通塞險易之勢非按籍而考不可得也三代以前九丘誌九土之疆域而典籍不傳近世邑各有志以統於郡郡復有志以統於省省復為通志合之為大一統志而無外之規模以著王者高居九重而疆土之分邊防之要職業之繁簡民風之厚薄可以一覽而得志之所繫亦重矣我
  朝統一區宇六合同風東西南朔書所謂漸被暨訖者今皆隸版圖而供職守
  聖聖相承立綱定製視前古特為精密
  皇上紹登犬寶益𢎞繼述之善宏綱細目無不備舉雍正七年
  詔天下重修通志上之史館以備大一統之採擇畿輔為首善之地經畫區置萬方皆取則焉受
  命以後督唐執玉劉於義逓董其事設局於保定府之蓮花池延博學洽聞明習典故之士搜羅纂輯方是時適秉節兩浙亦集越之多士修明鋟梓十年秋復奉總督直隸之
  命考詢斯志繕稿者已什有其七八其敘山川疆域城郭闗津以及貢賦風俗禮樂刑政英才之挺秀物産之異宜靡不臚悉具舉其文典而覈其事切而當洵可為館閣取材之地乃若興修水利創建營田
  皇上特遣親王大臣周歴三輔區分經理課導之法既詳又設専官以董其事使瘠塷之地皆為衍沃所以為
  畿輔之利者至深且厚至於職官之統馭郡縣之繁簡軍伍之多寡設防立衛聨絡屯置之事
  皇上既以督率羣吏兼理戎政自應因時制宜以求允協於是熟察郡邑之治體親歴諸邊遍觀軍屯之形勢悉心討論次第修舉其間有斷自
  宸衷特命變通者有面承cq=60
  聖訓量加裁益者有度地制宜敷陳愚見奉
  俞旨而允行者既經
  聖明之鑒定靡不小大相維輕重同得皆可為不易章程故於職官兵制諸篇詳慎考訂具載新制又逾年而書始成誠見夫官以撫民農以養民兵以衛民
  聖心周詳營度所惓惓而不自已者紀載之間不容稍略也夫古之建都者曰長安曰洛陽曰汴梁而識者考論國勢咸以為不若燕京之盛葢渤海東遶太行西峙前襟河濟後拱居庸居髙馭重南面以臨四海誠所謂神臯天府萬國朝宗之地也其民俗尚渾樸敦孝弟而重節槩又沐浴
  聖化時親
  雲日之光風氣進而日上矣嗣是官斯土者讀是書而興起焉為干城為保障以無忝股肱之任生斯土者讀是書而嚮慕焉戒浮薄崇古處以無負山川之秀將見邦畿千里永為四方之極鼓吹休明輝煌史傳豈
  獨為郡邑之光而已哉
  旹
  雍正十有三年嵗次乙夘清和月穀旦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直隸總督加十級紀錄十七次又軍功紀錄一次李衛謹撰











  畿輔通志序
  維
  皇帝嗣大厯服之三年百度具張以一統志歴久未成特簡重臣敦就功役七年春
  詔直省重修通志錄上史館以備採擇而執玉適承乏總督畿內文武事乃發舊通志檄取各郡州縣志而營度焉舊志則簡而不當其根源見於經史子集者每缺焉或取諸類書而與本文譌舛其他則稗官小説為多郡州縣志則蕪而不雅葢雜出於近世人之紀錄或野人所傅會甚者因縁請託事跡偽搆賢不肖混淆未可以為據也竊惟舊志作於康熙十九年成於二十一年前此制度文為多仍明舊至此則三逆蕩平
  聖祖仁皇帝富於春秋凡吏治民生無一不厪
  聖心斟酌損益以求至當數十年來章程之更定者多矣
  我
  皇上御極勵精圖治宵旰不遑凡四海九州之內有一事未得其宜者必為周詳區畫而行政教自
  京師始凡興禮正俗禁暴詰姦設官課績教士勸農治軍察吏施於
  畿輔者尤纖悉無遺是猶文武造邦而官禮具完乃在成周之世將著為典𠕋傳之無窮而可仍舊志之疎略乎乃就嗜古承學明於義法者論定體例別為三十類田賦戶口驛站鹽政川防營田皆屬諸所司具詳功令程式而以前代因革附論於後其他則一以經史為本子集次之雜志附焉而
  本朝之徳政與諸類義有闗涉者具詳於卷首惟近世名宦人物樊然哤賾時逺地隔莫由辨其誠偽僅削其尤濫者而一善可稱皆存而弗去以俟知其實者之論定焉爰聘耆儒廣延才俊次第編纂草剏甫就以負疴䝉
  恩內召養疾都下劉於義李衛相繼暨布政使
  謩董其事而執玉復䝉
  聖恩領故職乃重加討論北方購書甚難雖未能博極羣編而以視舊志則粗存其體要矣故不揣固陋而敘論之以志等幸生
  國家重熙累洽之後值典明法備之時叨列大僚共襄盛事乃曠世一逢之際遇也夫
  旹
  雍正十有一年嵗次癸丑仲春穀旦署理直隸總督印務前兵部尚書管理刑部尚書事唐執玉謹撰






  畿輔通志序
  周官小史掌邦國之志鄭康成以春秋傳所稱周志鄭書釋之外史掌四方之志則以晉乗楚檮杌魯春秋釋之然則今天下各省之志為四方之志而畿輔之志則邦國之志也自元設行中書省明改為布政使司而省之稱仍其舊惟兩京各設京兆尹順天應天二府外並稱直隸府以京畿之近不必別設布政使而直隸於戶部也
  盛代隆興順治二年平定江南改南直隸為江南布政使司惟京師因明舊都故順天北直隸並沿明稱我
  皇上御極倣唐設京畿採訪使之意増立
  京畿布政仍稱直隸一朝之興各有製作因革損益非志不備
  本朝創制顯庸度越前古足以垂憲萬世康熙十九年
  聖祖仁皇帝始詔京省各修通志迨今五十餘年矣皇帝在位之七年政治人和庶績咸熙制度考文復
  詔天下各修志書直隸適當改設布政使司之後而謩以舊史臣承乏斯任因得從督之後恭承
  詔旨提調一切蒐羅纂修之事葢千載一時不易得之遭遇也志書之體攷星野沿革建置紀山川戶口風物官師鄉賢採詠謳文藝此四方之志所同若夫
  王畿之地京邑翼翼宮闕巍峩鉅麗經塗九軌萬方會同賦馬徴車千乗萬騎郵驛分馳周乎四際冠裳之盛甲兵之雄營田水利巡方勸農設官置吏之備且重殊方異俗之環至而輻輳典故之多見聞之富則非他志所敢望也自非文稱其實詞敷於事未易鋪張楊厲垂示四方之從事茲役實深愳焉顧念昔居史館志為職業所在用竭魯鈍之力必詳必慎務求上之
  朝廷掌故可徴頒之四方義例可則俾覽者若覩王會若
  窺袐府恍然知
  京國金湯之固太平有道之長山川阨塞沃野千里太倉大府既充既裕禮樂明備道徳一風俗同為天下首善為萬年世法梯山航海之衆莫不喁喁嚮風會其有極歸其有極以近
  天子之光也則之微志庶少盡焉耳謹拜手稽首而颺
  言於末簡雲
  時
  雍正十有二年嵗次甲寅嘉平月穀旦直隸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王謩謹撰








  畿輔通志原序
  維我
  國家誕受景命中外効職文軌畢同燕京定鼎雖踵前代舊跡而經營締造百度聿新三十餘年以來徳澤漸濡建置周密洵足凌軼往古昭示來茲固不特區區形勢之勝稱天府都會之雄已也在易觀之象曰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古巡守方岳十二年一舉而畿內甸服則有春秋時巡之典列國諸侯貢詩於王朝爰頒政令以變易民俗而王畿尤為風化之首自風詩既廢所可徴取者志乗而已志乗具則美惡昭法戒備此在列服猶不可闕而況
  京師首善之地乎方嵗壬子
  詔允閣臣請命各省分輯志書督撫臣上之史館彚萃編次用紀大一統之盛屬以軍興未遑蕆事頃者海㝢謐寧文治翔洽各省志次第成帙而
  畿輔通志亦繕藁報竣㑹某奉
  命鎮撫八郡獲受而卒業考其條目綜其義例疆分理析部列族居粵自山川扼塞土田賦稅以及闗津郵傳城郭堡戍之沿襲與夫宦遊土著名賢碩彥之遺蹟方土物宜禽魚卉木之産植凡屬職方訓方之所掌道川師邍師之所頒辨較若睂列原委爛如以是上備
  聖天子體國經野之資下裨大小官司承流敷化之助所謂綱舉目張班班可考者矣於是申檄所司授工鋟梓裝潢讐校計卷四十有六某例得厠名卷端撰序始末竊因是有憬然滋懼者焉燕之建都邑也遼為南京金為中都元為大都路明改建北京數百年間歴朝規制按籍可攷田野何以瘠何以腴軍實何以堅何以脆戶口何以贏何以縮風俗何以淳何以漓軍吏雜糅莠良錯處或控御失術奸宄櫱牙或劑燮適宜獄市不擾雖古今殊勢而治忽一理某與諸君子恪秉
  簡書撫河山之遼闊軫民庶之殷繁屬守茲土與有均責一或失當即隕越隨之是則某所執卷三復如涉淵氷者也是書也始於康熙十九年之七月成於二十一年之四月總裁官前巡撫副都御史於公成龍監臨提調官㕘議董君秉忠僉事呉君元萊董理官保定府知府紀君宏謨總修官翰林院侍講郭君棻自餘分纂諸執事俱詳書別簡雲
  康熙二十一年嵗次壬戌蒲月朔日穀旦資政大夫巡撫直隸等處地方管轄紫荊等闗宣府一鎮地方密雲等闗隘賛理軍務兼理糧餉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一級格爾古徳謹撰





  畿輔通志原序
  今天下奉
  功令修志書誠鉅典也初余聞
  命即檄八郡百餘邑刻期從事冀慎且敏乃以四方用兵六師禡祭二三守令警心惕慮日搰搰於糗芻茭余亦手口捋瘏督金穀不遑奚遑督文墨庚申秦楚閩粵以次蕩平
  畿內臣庶載慶息肩於是徴集郡縣志書二千餘卷葢亦麟麟而炳炳也語曰干狐之腋綴可為裘五色之絲絍可成錦輯郡縣志而為通志不既有藉乎㑹翰讀快圃郭公讀禮家食余舉而託之曰昔馬遷作史記致詳於漢生其時也康樂紀山川致詳於越居其地也李守素號肉譜致詳於北地始乎族也公生於
  堯舜之世居於
  畿甸之間且虢叔之苗裔正繁汾陽之華胄未逖一人而兼三君子之遇已況夫玉署槖毫沙隄繫轡行將奮其彩藻抒厥瑋麗上光
  天室下潤寰瀛以眎三君子則又有足多者焉通志之編非異人任矣翰讀公不遽辭爰闢館於庚申之初秋脫藁於嘉平之月杪剞劂校訂再閲五月而告竣於戲勞以敏矣余因得受厥成事而弁言於簡端竊惟志史事也史文字也何與於治天下國家而姬周以來代綦重之乎要以星宿燦列天之文也大河喬嶽地之文也禮樂政刑章程典則人之文也天下文章莫大乎是而治天下國家亦孰越乎是志之詎容緩歟然而正未易言也古不具論有明中葉纂著凡三乃命詞臣彙為一統志自時厥後八十年闕如也修之一難十三省舊有通志修之者刪潤曩編増新補闕咸有所憑藉畿故無志也人居日月之光際地踞山河之上游榘矱既駿義例且繁毫闢而墨創之非匠心不為功修之一難文逸獻謝物易星移餅餌何諮魯魚多舛匪精心匪殫智事不克訖也修之一難厥有尤難者人物其林林矣蒼璣之於白璧贋鼎之於真鼎甄辨必嚴頌讟互集矧蔡倫之幅無多劉邵之篇難悉是烏能名錄千佛事詳萬𤇍也若乃修矣而弗梓猶勿修也梓矣而弗工猶弗梓也爰梓爰工靡然煩費官茲土者任之弗寧不敢耗水衡其孰敢資土著乎其難其慎載筆者什七當局者什三餘與翰讀公皆有任而無讓者將無以志雖文事而天下國家之攸繫者重歟我
  皇上濬哲天亶勤學重儒雅欲博極古今淹該天壤文明媲於中天製作閎於百代葢無難探宛委之編購汲冢之籍以為史館佽助者矧邦畿近在千里也倘志其天是必七政列宿之犂然志其地是必山川道里之井然志其人與物是必禮樂貢賦章程典則飛潛動植之歴歴然宛宛然始可曰勝任而愉快已茲志不具在乎亦既思無留睿技無留長矣載筆者職其勞當局者職其逸余亦何敢詡詡然縷悉之耶惟是
  燕趙齊魏之人日在天覆地載中即日在禮樂文章中誠為之殫雲淵之偉麗窮振古之矞皇畢羅乎數笏隃糜幾寸觚管問使天下後世披覽斯編者得憬然於
  黃圖之壯麗睪然於
  赤縣之光華譬猶窺中天之日月而後知其高履大地之河山而後知其逺攬都人士之皇皇而後知其盛也庶幾乎余與載筆者區區之意乎於戲後有作者始事用匡亦須後有作者始事乃用彰爾管理直隸錢穀守道參議三韓董秉忠敬題






  畿輔通志原序
  我
  神京凡八郡古幽薊域也於周時為燕為晉為鮮虞無終諸國秦置州縣曰鉅鹿曰漁陽上谷漢魏約畧因之唐屬河北道宋復分河北為東西二路葢歴數千百年來所稱天府之區也故軒轅都涿鹿顓頊都高陽河亶甲都相祖乙都耿暨遼金元明皆建邦茲土而我
  國家亦以定鼎焉豈非形勢之勝足控中外也哉嘗讀禹貢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綏服五百里要服五百里荒服知王者同文同軌訖乎東西朔南初無分於疆理而必以京師為首善者亦居重馭輕之意其勢則然矣今
  三輔之間分野躔於箕尾於山則太行之峻於水則渾河之險於野則廣川大陸之雄於隍堡則盧龍鵰鶚之隘於闗塞則居庸扼其前獨石阻其背於陸澤之所産則黍菽之殖魚鹽之利於土風則猶有擊築賣漿慷慨悲歌之習覽其山川訪諸父老相與憑弔當年如孤竹之清澹臺之介荊高之俠廉藺之功而汲長孺雋不疑京房鮑宣之屬皆有直聲於漢其在晉也劉琨祖逖以賢豪特聞至魏徴宋璟曹彬趙普呂端者亦唐宋間名將相也其他畸人軼事散見於諸説不可勝紀以地若彼以人若此而可弗志哉且志非獨備記載而已古者天子省方春曰岱秋曰華夏曰衡山冬曰恆岳率五年一舉而其畿內則嵗與吏民再相見也其後巡守時闕迺命太史采風以詔於王王於是乎審風俗出政教十五國之詩具在而首二南有由來矣今夫志也者志天之文志地之理志人事之成敗志世數之沿革下及一民一物一草木昆蟲鳥獸魚鱉纖悉必志是上以備一人問俗之典而下佐百執事之述職有省方采風之遺意焉方今
  聖天子在上統一海宇出日以南無雷以北靡不奉朔通貢以登之輿圖以掌之職方況域中近光之地乎玠不敏為
  天子備藩於此凡幅𢄙之逺近土田之肥瘠津闗之險夷戶口之多寡金穀之盈絀物産之貴賤人類之秀頑時俗之淳漓事無鉅細治有美惡於職靡所不當問不有志何以資考鑑也先是閣臣請修天下郡邑志
  俞其奏
  詔下畿省玠之來也未數閲月而是書適成按其圖披其
  籍庶得藉手以報政矣
  康熙二十二年癸亥季春望
  賜進士出身中憲大夫管理直隸錢穀守道㕘議前工部郎中刑部貟外郎主事丙辰㑹試同考官翰林院庶吉士濰水李玠謹譔



  畿輔通志原序
  今天下大一統矣其土宇版章靡逺弗屇東至朝鮮南抵交趾西拓水西北盡沙嶺無不奉正朔修職貢葢自唐虞三代以來幅𢄙之廣未有若斯之盛者也況
  聖天子在上徳化流行溥天率土漸被無遺寧特近光之地風景人物山川土田為可志哉然古稱四海肇域必本邦畿則欲披名勝於天下端自
  神京始誠以
  神京首善重地受治既先而立極尤逺地形之鞏固規制之崇𢎞有非他省所得擬者則其風景人物山川土田又惡可以不志也我
  皇上御極之十有一年
  俞首輔曲沃衛公奏
  詔天下郡邑修志雖荒服窮陬彈丸僻壤莫不釐舊増新
  編摹進
  覽以仰副我
  皇上六合無外至意而
  畿輔通志垂十載始成非獨後也葢上自
  神京下兼三輔務期詳而不冗約而能該與列郡邑之各自為志不同必列郡邑之志成而後可總攬以卒業古人十年成賦良有以爾自筮仕都門由西清而郎署凡十餘年間從
  畿輔之賢豪長者遊得聞其風土大畧然惜其未悉也己未冬謬膺
  天子簡命監司茲土兼轄八郡刑郵故凡驛路之僻衝闗塞之夷險以及民風土俗知之幾無不悉而志適成展卷坐遊不啻收古今於一覽於戲備矣夫
  京師故燕冀地抱衛齊連晉趙山海峙其左居庸扼其右倚長城為屏障憑太行為股肱潞水南趨直沽東下達濟汶以通漕運所謂金湯千里天府之國也故自遼金元明皆都此而莫之易我
  世祖章皇帝入闗定鼎亦遂因之豈不以其地厚其俗醇其城郭宮室壯麗而雄濶洵足為子孫萬世不拔之基也哉至於按輿圖訪遺蹟其間地以人傳者尤不可勝紀望崆峒則想軒黃之盛徳過完慶則思唐帝之徽猷高陽建國於瀛西祖乙遷都於邢北召公啟宇金臺築而燕日強列辟分疆中山得而趙寖大稽光武偉績則滹沱蕪蔞可指而識也攷昭烈芳蹤則涿郡樓桑可問而知也他如漁陽之城督亢之址石門之碣日華之宮燕友之臺赤城之堡盧龍之塞五鹿之墟細栁之營孤竹之國天橋之柱阪泉之山其餘名傑英流挺生寄跡者尚難更僕數皆煌煌炳炳照耀簡端其人與事即謂至今存可也然概而觀之猶或偏於一隅囿於一國重譯未必盡至式廓未必盡増故虞有有苗夏有有扈商有荊楚周有淮徐迨其後夜郎不知漢大公孫自據蜀中唐宋以前偏安過半即元明疆域逺踰歴朝然而緬滇未闢河套常爭亦安有紀江漢而合朔蠻集共球而瞻
  廷闕八荒環拱萬國來同如
  今日之盛者此二南為十五國風首葢重之也然則是志也以昭文治則可當太史採風以達輿情則可代屏藩述職以陳形勝而備游觀則又可上資
  一人巡省補助之化天下雖大無不於此為觀型薄海雖遙無不於此為㑹極大一統而緜萬世鏡前古以式後人殆將與
  本朝之
  實錄㑹典同其不朽矣亦豈特為八郡之風景人物山川土田志哉況修是志者皆賈董良才督是役者又甫申元老也既悉其形勢復覩其文章雖職叨外吏識愧管窺敢不攬勝賡颺勉勷盛事以仰佐
  聖天子同軌同文同倫至治乎爰臚列而敬為之序康熙二十年嵗次辛酉嘉平月吉管理直隸刑名兼理驛傳事務巡道僉事淮南呉元萊謹撰

  畿輔通志原修姓氏
  職官
  巡撫于成龍山西永寜人
  巡撫格爾古徳滿州人
  守道董秉忠遼東人  巡道呉元萊興化人
  霸昌道沈志禮滿州人 通永道霍 炳青城人天津道李 玠維縣人 井陘道羊 琦汝陽人大名道梁 忠瀋陽人 口北道楊維喬寜海人鹽法道秦 鉽長洲 永平府人  知府佟世錫遼東人保定府知府紀宏謨遼東 河間府人  知府徐可先武進人正定府知府趙 瑾遼東 順徳府人  知府殷作霖光化人廣平府知府宋時化山隂 大名府人  知府鮑復昌奉天人保定府同知何玉如洛陽 保定府人  同知汪攀高廣寧人保定府通判孔毓珍曲阜 清苑縣人  知縣時來敏江南人清苑縣知縣王才鼎江南 清苑縣人  知縣方 熺江寜人
  紳士
  翰林院侍講郭 棻清苑 原任忻人  州知州魏一鼇新安人原任淳安知縣房循矱安州 原任漳人  平知縣師若瑋安肅人原任元城教諭馬之驦雄縣 丙辰科人  進士李瑞徴容城人戊午科舉人郭 焋清苑 辛酉科人  舉人張 復清苑人國子監監生石曰瑞清苑人  生貟劉可書清苑人
  王 𩾐清苑人    王 鶴清苑人
  王 鵾清苑人    陶國奇清苑人
  賈如璧清苑人    李名世清苑人
  王 儀清苑人    管企寧清苑人
  李 琮清苑人    李 琯高陽人
  師恆是安肅人    師恆易安肅人郭麟生博野人




  凡例
  一畿輔故無通志康熙二十一年巡撫格爾古徳暨學士郭棻以數閲月成書搜輯討論未能詳確各郡州縣志多踵此而為之闕譌尤甚茲廣為稽考訂誤補遺著其有徴者雖殫思盡力仍未敢信其詳備雲
  一畿封為政教首被之區
  世祖章皇帝
  聖祖仁皇帝仁澤涵濡播諸
  謨誥固己輝煌𠕋府我
  皇上勤恤民隠蠲賑興修
  恩膏疊沛先後所頒
  訓諭法良意美貽兆庶無疆之樂利不敢類編入藝文內謹登之簡端以昭垂萬世詩文撰製敬附錄焉
  一山川之志以表封域其或一山緜亘數縣一水流經數郡必分其陰陽向背析其原委分合複出者
  汰之至漳衛虖沱桑乾諸水
  國家嵗發帑金隄防疏濬為民生計甚厚故別志河防一畿輔水田舊惟廣平河間二郡有之我
  皇上御極時發司農藏錢遣官相度疏濬開稻田一萬餘
  頃乃萬世無窮之利故於
  詔諭內備錄徳音而王大臣條議亦詳載藝文章奏以著
  經營創始之匪易雲
  一輦下戶口休養生息者且百年日蕃日衍民丁雖照例編審而丁錢從未加増雍正元年
  命丁役悉均於糧下戶貧丁更無擾累所宜紀實以彰恩澤之隆不特昇平民數為有稽也
  一兵制驛站
  本朝規制𢎞備逺邁前古中間防禦鎮戍量地設兵因革不一今悉按現在經制分地序列而以裁復舊制附註於下以備參考至驛遞廢置及建設何地有可考據者書之其不能詳者闕
  一省志職官以督撫提鎮藩臬為主各道守次之餘不錄以府縣各有志也其有功澤在人者則詳名宦監倉𣙜闗雖部使不與民事故不列敘京兆尹丞及學使鹺使前代暨
  國初籍軼無從考載
  一歴代北地王公侯伯封爵甚衆其特假名號非實封者及宋節度使為優待宗勲之官與唐異者均不濫入
  一選舉舊志或以前明南直隸及他省誤入或科分誤記或一人誤為兩人今悉本太學題名碑記更定其舉人或註籍貫試錄難徵故多闕畧而大興宛平二縣志於前明鄉舉姓氏互列不分無從剖析姑仍之以俟考訂
  一舊志人物分別九品今依其例畧為増損一曰先哲二曰名臣政事附之三曰忠節義烈附之四曰儒學五曰文翰六曰卓行七曰高逸八曰藝術九曰流寓十曰仙釋十一曰列女以人係地以地敘代其先哲惟三代以上有之故郡邑靡得而考焉
  一歴代名蹟年逺多湮或以地近名同爭為傳錄妄加附㑹今博考載籍折衷一是必詳書所據不敢臆斷至今州縣城有即古故城為今城者已詳建置沿革及城池諸卷不復贅錄
  一藝文內歴代帝王所作則書某代某帝於題上以別人臣天澤之義也其餘惟有闗土地人民政事者存之如無切畿輔雖鴻詞鉅篇概所不錄至歴代史傳所載偉人已刪取其要入人物內其全傳仍載入藝文俾論世者得以考其本末
  一舊志多雜記異聞謂破拘墟之見而馳域外之觀也然茫茫大象莫究莫殫又或徴諸夢卜或見諸歌謠及獵取野史家傳猥瑣譎怪事屬不經未敢徴信故弗採著焉

  畿輔通志纂修職名
  總裁
  兵部尚書管刑部尚書事署理直隸總督印務唐執玉刑部尚書署理直隸總督印務加三級劉於義
  李衛
  協修
  陳儀
  提調
  直隸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王  謩
  監理
  直隸等處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張 璨直報等處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姜穎新直隸等處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竇啟瑛直隸等處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多 綸
  協理
  霸昌 道按察使司 副使王永吉
  霸昌道按察使司副使李如梓
  霸昌道按察使司副使甘汝來
  霸昌道按察使司僉事戴 綸
  霸昌道按察使司副使呉士端
  霸昌道按察使司副使孫 魯
  通永道按察使司副使徳希壽
  清河道布政使司㕘議王 紘
  清河道布政使司㕘議胡 瀛
  清河道按察使司副使彭人瑛
  天津道按察使司副使張坦熊
  大名兵備道按察使司副使宋韋金特加按察使銜仍留口北道任王 棠口北道布政使司㕘議白 石
  口北道按察使司副使湯豫誠
  口北道按察使司僉事谷 確
  署理天津河道按察使司副使王廣益永定河 道 布 政 使 司㕘議石 柱永定河 道布 政 使 司 㕘議定 柱永定河道布政使 司㕘議八 十
  永定 河道布政使司㕘議博恩岱
  長蘆都轉鹽運使司鹽運使蔣 澍
  長蘆都轉鹽運使司鹽運使彭家屏
  長蘆都轉鹽運使司鹽運使蔣國祥
  分理
  永  平  府  知  府  馬 益保 定  府  知  府  李正茂保 定  府  知  府  宋壽圖河 間  府  知  府  陳克嶐河 間  府  知  府  陳起唐天 津  府  知  府  李梅賔正 定 府   知  府  鄭為龍順 徳 府   知  府  楊毓健順  徳  府  知  府  陳 法順  徳  府  知  府  朱鴻緒廣 平  府  知  府  楊雲服廣 平  府  知  府   周夢錦大  名  府  知  府  章培基大 名  府  知  府  李 琠宣 化  府  知  府   景 崙宣 化  府  知  府   呂守曾保 定 府 理 事 同 知  馬靈阿保 定 府 理 事 同 知  蘇爾弼保 定 府 清 軍 同 知  孟承緒保 定 府 管 河 同 知  楊 灝保 定 府 管 河 同 知  方鳴夏保  定  府  通  判  楊繩孫易   州   知   州  徐徳泰冀   州   知   州  喬 焞趙   州   知   州  徐士鎡深   州   知   州  徐 綬深   州   知   州  俞士恆定   州   知   州  王大年清  苑  縣  知  縣  張徳榮
  采輯
  原 任 湖 廣 辰 州 府同知田 易博  野  縣  知  縣  趙用熙無  極  縣  知  縣  方正玢大 名  府  教  授  邵大生原 任 通 州 學 正  李 塨
  㕘較
  福 建 癸 夘 科 舉 人  雷 鋐直 隸 甲辰 科 舉 人   黃登賢直 隸 壬 子 科 舉 人  黃世成江 南 壬 子 科 舉 人  方道章直 隸 壬 子 科 舉 人 臣 黃守謙江 南 六 合 縣 抜 貢 生呉以誠
  江 南 桐 城 縣 副 榜 貢 生劉大魁江 南 武 進 縣 監 生  陶祥武江 南 武 進 縣 監 生  楊述曾
  督梓
  庚 戌 科 學 習 進 士  張 嶠庚 戌 科 學 習 進 士  李成蹊
  庚 戌 科 學 習 進 士  李從龍癸 丑 科 試 用 進 士  陳 福癸 丑 科 試 用 進 士  張慎言癸 丑 科 試 用 進 士  呉方平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畿輔輿地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畿輔輿地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畿輔輿地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畿輔輿地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畿輔輿地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畿輔輿地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畿輔輿地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畿輔輿地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畿輔輿地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畿輔輿地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畿輔輿地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畿輔輿地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畿輔輿地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畿輔輿地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畿輔輿地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畿輔輿地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畿輔輿地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畿輔輿地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畿輔輿地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畿輔通志>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