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瘍醫大全/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十五 \ 舌部[編輯]

凡一切舌疽瘡痹,皆匯於此部中,以便檢閱參治。

察舌苔辨證法[編輯]

舌為心苗,應南方火。邪在表,則未生苔;邪入里,津液搏結,則生苔而滑。苔白者,丹田有熱,胸中有寒,邪在半表半里也。熱入漸深則燥而澀,熱聚於胃矣,宜承氣、白虎。若熱病口乾舌黑,乃腎水刑於心火,熱益深而病篤矣。(然有苔黑屬寒者,必舌無芒刺,口有津液也、即小便之赤白,口中之潤燥,舌苔之滑澀,亦皆因乎津液之榮枯,未足憑以遽斷寒熱也,故尤宜以脈之有力無力細辨之。總之,醫家治病,須隨機應變,活潑潑地,不可膠執一方,不可泥滯一藥,不必以藥治病,惟以藥治脈可也。古今氣運不同,舊方新病,何能符合,只可讀其書,廣其義,考其方,得其理,潛心默究,自得其神,即羅氏譬之拆舊料而改新房,務必工穩耳。)

白苔是熱聚丹田,寒留胸膈,濕氣薰蒸所致。治宜燥濕和中。

滑白色者,邪未入腑,半表半里也,宜和解之。熱入漸深,則燥而澀矣。

黃苔者,胃腑有邪熱也,宜下之。

舌上有黑苔生芒刺者,其因有二∶非水來克火為寒極,即火極似水為熱極,以脈遲數無力有力辨之。一宜大承氣,一宜理中湯。然十有九死之證也。

舌上黑苔生芒刺,刮不去易生者死。

舌卷囊縮,爪甲青黑,不知人事,面青作搐者,肝絕也。

舌出不入門主論[編輯]

岐天師曰∶人舌吐出,不肯收進,乃陽火盛強之故。(《秘錄》)

竇漢卿曰∶傷寒舌出寸余,連日不收。用梅花冰片五錢摻舌上,即收。(《全書》)

張仲景曰∶傷寒舌出者死。

舌出不入門主方[編輯]

舌退場門數寸,冰片為末敷。

人舌吐出,不能收進,乃陽火盛強之故。冰片點過,服。

黃連 人參 白芍藥(各三錢) 柴胡 石菖蒲(各一錢)

水煎服,二劑愈。

又方 萆麻子為末,裝紙條內燒煙熏之。鼻孔有涎流出,即愈。

舌縮不出門主論[編輯]

岐天師曰∶人舌縮入喉嚨,不能語言者,乃寒氣結於胸腹之故。(《秘錄》)

澄曰∶舌乃心苗,氣虛與心脾積熱,俱能令人舌短,不僅寒凝胸腹,當詳辨之。

舌縮不出門主方[編輯]

神方 治舌忽縮入喉嚨,不能言語,乃寒氣結於胸腹。

人參(三錢) 白朮(五錢) 肉桂 乾薑 熟附子(各一錢)

水煎服,其舌自舒矣。

氣虛舌短,人參煎湯服。

心脾積熱舌短,黃連、石膏,或只用一味,或兼用,煎湯服。

弄舌舒舌門主論[編輯]

經曰∶舌乃心苗。又曰∶心開竅於舌。心火亢盛,腎陰不能上制,所以舌往外舒,肝火助焰,風主動搖,胃熱相煽,舌難存儲,舌如蛇舔左右上下,伸縮動搖,謂之弄舌。當清心胃之火,則肝風自息矣。

馮魯瞻曰∶弄舌者,是脾臟小熱,舌絡微緊,時時舒舌。治之勿過用涼藥,即有飲水者,亦脾虛津液不足耳。若於大病之來而弄舌者凶。

又曰∶凡出長而收緩者,名曰舒。微露即收,舌干腫澀者,名曰弄舌。

駱潛庵曰∶舌忽舒長,舌忽捲縮,舌忽腫滿,皆屬風熱盛而妨乳食也。宜延壽丹。

弄舌舒舌門主方[編輯]

清胃散

防風 天花粉 黃芩 熟石膏 濃朴(姜制) 枳殼 黃連 陳皮 甘草 水煎服。

又方 以西牛黃一厘塗舌上,即止。

舌喑門主論[編輯]

馮魯瞻曰∶舌喑者,中風而舌不轉運,舌強不能言是也。經曰∶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會厭者,聲音之戶。舌者,聲音之機。唇者,聲音之扇。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然心之本脈,繫於舌根,脾之絡脈,繫於舌傍,肝脈循陰器,絡於舌本,少陰之脈之喉嚨,系舌本。足四經之脈,皆上於舌,邪中其經,則痰涎閉其脈道,舌不能轉運而為之喑矣。有喉喑者,勞嗽失音,即喉嚨啞是也。故喉喑者,喉中之聲嘶,而舌本能言,舌喑者,舌本不能言,而喉中之聲如故,中風而舌喑者,舌與喉俱病,而音聲不能發於會厭也。然有外感內傷之因。外感者,風寒火熱之邪也。經曰∶諸熱暴喑,皆屬於火。內傷者,心肺腎三經致病,亦多由痰火壅塞上竅,氣血兩虛,不能上榮,則舌機不轉也。有腎虛而氣不歸源,內奪而胞絡內絕,不能上接清陽之氣者;有元氣不足,肺無所資者;有血衰而心失所養者。蓋心為聲音之主,肺為聲音之戶,腎為聲音之根。經曰∶三焦之氣,通於喉嚨,氣弱則不能上通矣。治者能於根本用力,則丹田清陽之氣,自能宣揚振作,故古人每以獨參湯、地黃飲子取效也。然中風不語之證有六∶有失音不語者;有舌強不語者;有神昏不語者;有口噤不語者;有舌縱語澀不語者;有舌麻語謇不語者。可不詳歟!

重舌門主論[編輯]

陳實功曰∶重舌,乃心火妄動發之,舌下又有一舌也。當以線針點刺患上,令出惡血,內服黃連瀉心湯,外用冰硼散搽之。(《正宗》)

馮魯瞻曰∶重舌者,心脾有熱也。蓋心候舌而主血,然脾脈絡於舌下,火土又子母也,有熱即與血氣俱盛。其狀附舌下,而近舌根,生形如舌而微短小,色異,亦宜針刺。(《錦囊》)

竇漢卿曰∶重舌,乃舌下生一小舌,其舌鮮紅,其外證頦下浮腫,有硬核。此心經受熱,毒瓦斯出於舌下。先用紫雪摻之,流出熱涎,急服甘桔湯加姜、燈心煎服。(《全書》)

又曰∶蓮花重舌,乃蘊熱乘風而發,心火炎上之義。

又曰∶蓮花舌,乃舌下生三小舌,其狀如蓮花之形。但舌乃心之苗,心火上炎,或思慮太過,或火氣所傷,或酒後當風取涼,以致風痰相搏而成。此候急用清涼解毒湯加減服之,再吹。如腫不散,須用小刀針出紫血為妙。

又曰∶舌下生小舌,名曰重舌。蓋舌乃心苗,心火上炎故生之。用小刀點紫黑處,吹冰片散,服甘桔湯加山梔、連翹之屬。

又曰∶咽喉有腫,復生重舌,此兩經受病,俱有邪也,心邪發於舌下,胃邪出於喉嚨。蓋因喉間之邪,觸起於心經之邪,則其病俱發。外證頭疼項強,身發潮熱者,是也。探痰法同前,再用紫雪、冰片散治之。

汪省之曰∶重舌,大小男女俱生。乃心火妄動,當以線針點刺患上。(《理例》)

駱潛庵曰∶脾之脈絡系舌傍,肝之脈絡系舌本,心之脈絡系舌根,三經受胎毒而上攻,舌下又像有一舌也,名曰重舌。宜延壽丹。(《推拿秘書》)

澄曰∶重舌、蓮花重舌,有男婦心緒遏郁,憂思過度之人,每生此證。因循日久,以致潰爛腐穢。舌頭一爛,外殼雖存,其中如爛魚腸相似,斷不可用升煉藥吹搽,一用即血出如泉,穿腮腐齦,百不一生。澄見數證,俱因庸工妄治而亡,不可不慎。

重舌門主方[編輯]

重舌涎出,水漿不入。(《聖惠方》)

玄精石(二兩) 牛黃 硃砂 冰片(各一分)

研末。以針舌上去血,鹽湯漱,摻末咽津。效驗如神。

重舌、木舌、紫舌。

黃連 連翹 山梔 黃芩 木通 荊芥 薄荷(各一錢) 牛蒡子(一錢) 甘草(五分)

燈心十根,煎服。

當歸連翹湯治心脾有熱,重舌、木舌。

當歸尾 連翹(各三錢) 川白芷(二錢) 大黃 甘草(各一錢) 水煎服。

消毒犀角飲治內蘊熱邪,咽膈不利,重舌、木舌,一切熱毒。

鼠粘子(微炒,四錢) 荊芥 黃芩 甘草(各一錢) 防風 犀角(各五錢) 水煎服。

木舌門主論[編輯]

陳實功曰∶木舌、紫舌,亦由心火而發。用飛鹽加冰片少許,勤搽出涎自愈。(《正宗》)

馮魯瞻曰∶木舌者,因臟腑壅熱,心脾積熱,其氣上沖。是以舌腫尖大,塞滿口中,若不急治,則致害人。更不可用手去按,按則舌根乃損,長成語言不正。如至啼叫無聲,面色頻變而驚疼者,不治。然舌固屬心脾,但肝脈亦絡舌本,故傷寒邪傳厥陰,則舌卷囊縮,概可見矣。(《錦囊》)

張憲伯曰∶舌忽脹大,硬腫塞滿,實時氣絕,名曰 舌。(《閒抄》)

竇漢卿曰∶木舌症硬如穿山甲,見人舌做一拳。外證憎寒壯熱,語言謇澀,此心經受熱。心者舌之本,因心而病。治法以小刀點紫黑處,煎藥內多加山梔。山梔乃瀉火之要品也。(《全書》)

又曰∶木舌、乳娥,此證為因心經熱毒,或因酒後溫床濃被,以致熱氣攻於心經。故生單娥及舌脹而紫,吐出風痰,急用三棱針刺舌下金津、玉液二穴,及刺乳娥,俱破出血痰,即用膽硝丹吹入喉中,仍服荊防敗毒散。

又曰∶一婦人木舌脹滿口,諸藥罔效,以 針砭之五七次腫減,三日方平,血出盈斗。服藥同前。

又曰∶舌上有白苔結硬,必作木舌。用前法治之。

又曰∶凡舌證白苔堅硬,藥味不得入者,揩拭潔淨,用竹刀刮舌,然後用藥。

又曰∶舌卷大不得吞咽,皆由熱毒衝上。急用紫雪加冰麝摻舌上,再用冰片散吹之。

汪省之曰∶舌脹色紫如肝,名曰紫舌。凡舌轉掉不仁,名曰木舌,此乃因心火而發。(《理例》)

奎光曰∶木舌者,舌腫大如煮熟豬肝,不能轉動。又有一腫生舌根下,狀如白棗,有青紫筋,不能速愈。初起不疼,不發寒熱,漸漸腫大,速治可愈。遲則難痊,皆由憂鬱所致。

又曰∶治口舌證,吹藥後,如舌上無涎,或如干橘核者,不治。

又曰∶凡遇口舌糜爛無血出者,不治。

又曰∶凡舌腫大,用生石膏加冰片敷。如出血者石膏炒用。

又曰∶舌腫脹滿口,吐舌在外,難以納藥者,用僵蠶、牙皂制過為極細末,用少許吹鼻中,口自開,痰涎自出。用箸繞絲綿蘸甘草湯潤其舌。用四味口疳藥多加冰片頻吹。

又曰∶木舌,初則金丹、碧丹同用,(方載咽喉門。)後則單用金丹內服煎藥。

張仲景曰∶傷寒舌腫者,難治。

駱潛庵曰∶舌腫如木,名曰木舌,乃風熱盛也。宜延壽丹。

木舌門主方[編輯]

治木舌口舌俱硬,有衣不能開。(《秘方》)

薄荷 細茶(各等分)

共煎。露一宿,青絹裹箸上,蘸藥徐徐抹上自消。

重舌木舌。

黃連(蜜炙二錢) 白僵蠶(一錢)

共乳細。摻舌上涎出即好。

又方 生薑切片蘸硼砂末擦之。

重舌、木舌、紫舌,及咽喉口齒新久腫痛,並久嗽痰火,咽喉作痛。

玄明粉 硼砂(各五錢) 硃砂(六分) 冰片(三片)

共乳細。每日吹五六次。

舌脹門主論[編輯]

奎光曰∶紫舌脹屬心火。內必煩躁悶亂,宜吹碧丹。(方載咽喉門,)內服加減犀角地黃湯。

《醫統》曰∶七情所郁及心經熱壅,則舌腫滿不得息。心熱則舌裂而瘡,肝熱則舌木而硬,脾熱則舌澀而苔,肺熱則舌強,熱甚則舌燥如鋸,舌卷囊縮者,不治。厥陰絕也。

《心法》曰∶舌忽腫退場門外,是受蜈蚣毒。宜用雄雞血一小杯浸之,即縮入。

舌脹門主方[編輯]

舌,破棺而治,無不立效,並治重舌、木舌。皂礬不拘多少,新瓦上火變紅色,放地上候冷,研細,將病患用鐵鉗撬開牙關,用此擦舌,立愈。

又方 真蒲黃篩細末,頻刷舌上,其腫自退。若能咽藥,以黃連酒煎,細細咽之,瀉去心火尤妙。

又方 舌腫脹不能開,萆麻仁研爛,綿紙取油捻作紙捻,燈上點着吹滅,將煙熏之,良久自消。

舌腫 黃柏以竹瀝浸一宿,研末,敷舌上。

舌腫脹退場門外,冬青葉煎濃汁浸之。

舌腫塞喉。

朴硝 白礬(等分)

研細搽之,立消。

舌腫脹。

百草霜 海鹽(各等分)

研末,井花水調下。

舌痹門主論[編輯]

舌痹者,強而麻也。乃心緒煩擾,憂思暴怒,氣凝痰火而成。

舌痹門主方[編輯]

驗方

荊芥穗 雄黃(各等分)

研末。木通煎湯調下一錢。

痰壅舌麻,生礬研末摻之。

又方 皂角末摻之。

舌黃門主論[編輯]

奎光曰∶舌黃,乃舌上生黃,腫痛,亦屬心火。

舌菌門主論[編輯]

奎光曰∶舌菌屬心火,多因氣鬱而生。舌上或如木耳,或如菌狀,其色紅紫。

舌癰門主論[編輯]

奎光曰∶舌癰初起,舌紅而腫大,心經火盛,地角亦紅腫。初起用金丹、碧丹吹舌根。(方載咽喉門。)煎藥內加黃連、山梔、犀角。

舌瘡門主論[編輯]

經曰∶心開竅於舌。

陳實功曰∶心火盛則口舌生瘡。(《正宗》)

岐天師曰∶舌乃心苗,心火鬱熱,故舌先見證。(《秘錄》)

馮魯瞻曰∶經曰∶舌乃心之苗。又曰∶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又曰∶心脈系舌本,脾脈絡舌旁,系舌下,故發為病,或生瘡,或重舌、木舌諸證,皆二經之所致也。然肝脈亦絡舌本,故風寒則捲縮而不言,七情所郁則腫滿而不消。心熱則裂而瘡,脾熱則滑而苔,脾寒則白苔如雪,肝壅熱則血上壅。若人無故舌痹者,不可作風熱治。蓋由心血不足,血虛火爍耳,理中湯合四物湯治之。(《錦囊》)

又曰∶昔有人舌上生瘡,久蝕成穴,服涼藥不效。此下元虛寒,虛火不降,投養正丹遂愈。

岐天師曰∶倘人口中忽生瘡於舌上,吐出在外寸余,上結成黃靨,難以食物,人以為病在心也。心熱故生此瘡,此亦近理之談,而不知非也,亦有祟以憑之也。方用冰片一分,納入蚌口內,立化為水,乃以鵝翎敷掃其上,立刻收入其舌,便可飲食矣。蚌乃至陰之物,以至陰之物攻至陰之邪,則邪自退走。況又加以冰片之辛溫逐邪,不遺餘力,自然手到成功也。

竇漢卿曰∶熱毒攻於舌,則舌生瘡,客風吹乾津液,則舌硬也。王叔和雲∶三部俱數心家熱,舌上生瘡唇破裂。治法宜涼心清熱。(《全書》)

又曰∶咽喉有腫兼舌上生瘡,此心經受熱也。邪熱存心日久,則為喉閉,餘毒在心,則舌生瘡也。須用冰片散、元參升麻湯加減治之。

竇夢麟曰∶口舌生瘡如黃粟,外證怯寒而口張。先用蚌水,或田螺水,或茶漱淨,然後搽藥。

李時珍曰∶舌下有四竅∶兩竅通心氣,兩竅通腎液。心氣流於舌下,為神水;腎液流於舌下,為靈液。道家謂之金漿玉醴。溢為醴泉,聚為華池,散為津液,降為甘露。所以灌溉臟腑,潤澤肢體,是以修養家咽津納氣,謂之清水灌靈根。人能終日不唾,則精氣常留,顏色不槁;若久唾則損精氣成肺病,皮膚枯涸。故曰遠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人若有病則心腎不交,腎水不上,故津液干而真氣耗也。《難經》曰∶腎主玉液,入肝為淚,入肺為涕,入脾為涎,入心為汗,自入為唾也。

舌瘡門主方[編輯]

舌瘡 吳茱萸研末,酒調塗兩足心。

口舌生瘡。(《秘錄》)

黃柏 白僵蠶(各一錢) 枳殼(燒灰) 山豆根 蘇薄荷 甘草(各五分) 冰片(三厘)

共為末。一日摻三次,第一日稍快,次日全愈。

又方

黃連(二錢) 菖蒲(一錢) 水煎服。

小兒舌瘡不能飲乳(《幼科良方》) 白礬和雞蛋置醋中,塗兒足底,二七日愈。

舌證主方(奎光)

黃連 黑山梔 木通 犀角 連翹 生地 牡丹皮 甘草 麥門冬 赤芍

水煎服。(如兼口唇,必加熟石膏少瀉脾火;如有肺火兼有痰,加川貝母;便秘加玄明粉、大黃、枳殼。)

小兒口舌生瘡 桑樹皮中白汁塗之,即效。

舌瘡鵝口重舌

青黛 朴硝(各一錢) 龍腦(一字)

為末。鵝翎搽上少許。

舌疳門主論[編輯]

《心法》曰∶舌疳者,由心脾毒火所致。其證最惡,初如豆,次加菌,頭大蒂小,又名舌菌。疼痛紅爛無皮,朝輕暮重,急用北庭丹點之,自然消縮而愈。若失於調治,以致 腫,突如泛蓮;或有狀如雞冠,舌本短縮,不能伸舒,妨礙飲食言語,時流臭涎;再因怒氣上沖,忽然崩裂,出血不止,久久延及項頷,腫如結核,堅硬 痛,皮色如常,頂軟一點色黯木紅;破後時流臭水,腐如爛綿,其證雖破,堅硬腫痛仍前不退,此為綿潰。甚至透舌穿腮,湯水漏出,是以又名瘰 風也。蓋舌本屬心,舌邊屬脾,因心緒煩擾則生火,思慮傷脾則氣鬱,郁甚而成斯疾。其證外勢頗類喉風,但喉風則咽喉常腫,湯水不能下咽;此證咽喉不腫,可以下咽湯水,胃中亦思飲食。因舌不能轉運,迭送飲食,故每食不能充足,致令胃中空虛,而怯證悉添,日漸衰敗,頷下腫核。初起宜用導赤湯加黃連,外用錦地羅蘸醋磨敷;虛者歸脾湯;便溏者歸芍異功湯。自古治法雖多,然此一證,百無一生,縱施藥餌,不過苟延歲月而已。

舌疳門主方[編輯]

秘傳北庭丹(清溪)

番 人中白(各五分) 瓦上青苔 溏雞糞 瓦松(各一錢)

上用傾銀罐子兩個,將藥裝在罐內,將口封固,外用鹽泥固濟,以炭火 紅,俟三柱香為度。候冷開罐,將藥取出,入冰片、麝香各一分,共研細末。用磁針刺破舌菌,用丹少許點上,再以蒲黃蓋之。

連珠疳門主論[編輯]

奎光曰∶連珠疳,口風,自舌下起一小泡,初起一個,漸至五六個,連珠而起。

舌衄門主論[編輯]

馮魯瞻曰∶舌上出血,名曰舌衄。乃心脾熱證也。(《錦囊》)

又曰∶舌衄者,舌上無故出血如線不止,或如簪孔者是也。宜香薷汁一升,日三服,外以槐花炒,研細末,干摻之。

岐天師曰∶人舌出血如泉者,乃心火旺極,血不藏經也。(《秘錄》)

陳實功曰∶舌上無故出血如線,是心胃火邪熾甚,逼血妄行,此名舌衄。(《正宗》)

舌衄門主方[編輯]

舌上無故出血 槐花炒黃色,研細擦之。

舌上出血如泉者,乃心火旺極,血不藏經也。 六味黃湯加槐花三錢,煎服立愈。

舌上忽出血如簪孔 赤小豆一升杵碎,水三碗和搗取汁。每服一盞,不拘時服,外用槐花末摻上。

又方 大小薊搗汁和酒飲。

白膜裹舌門主論[編輯]

初生小兒,舌上白膜裹住,若不刮去,則發驚。不可不知。(《保生碎事》)

白膜裹舌門主方[編輯]

驗方(《保生碎事》) 先將舌上白膜刮出血,以白礬少許搽之。

舌疔門主論[編輯]

《心法》曰∶舌疔者,乃心脾火毒。舌生紫泡,其形如豆,堅硬寒熱,疼痛應心而起。宜用蟾酥丸含放舌下,隨化隨咽;或再服三丸,以解內毒。甚者刺之,服黃連解毒湯,兼搽紫雪,徐徐咽之。

舌上痰核門主論[編輯]

陳實功曰∶舌上痰核,乃痰氣結於舌上,成核作痛。硬強者,用線針點破出血,冰硼散搽之。(《正宗》)

舌上重門主論[編輯]

竇漢卿曰∶舌上生一瘡,其形如楊梅,故謂之重 。外證無寒熱,但作事煩心。先以甘桔湯多加山梔,後服黃連解毒湯,再吹藥。不宜用刀。(《全書》)

《心法》曰∶心脾熱極,上 生瘡,形如梅子,外無寒熱,內時作煩,名曰重 。宜黃連解毒湯加桔梗,常以紫雪噙化。

馮魯瞻曰∶其證生於頰里及上 者,即名重 。

舌上重門主方[編輯]

天南星散治重 重齦

天南星(生,去皮、臍)

研極細末。用醋調塗男左女右腳心,濃皮紙貼。如干再用醋潤。

舌下痰包門主論[編輯]

陳實功曰∶舌下痰包者,乃痰飲乘火流行,凝注舌下,結成瓠腫,綿軟不硬,有妨言語,作痛不安。治當用利剪當包剪出黃痰,若雞蛋清,稠粘難斷,捺盡,以冰硼散搽之,內服二陳湯加芩、連、薄荷。(《正宗》)

馮魯瞻曰∶小兒產下,舌下有膜如石榴子樣,連於舌根,令兒言語不發不轉,可以指甲摘破,令血出即活。用燒礬研細敷半綠豆許。若血出無害,不止,燒發灰摻之,或用豬脂塗之。(《錦囊》)

伍氏曰∶若不摘去,其孩必啞。

舌斷門主論[編輯]

岐天師曰∶人有被人咬落舌尖,或連根咬斷者,或一日,或二日,或半月,俱可接之。速用狗舌一條,觀其人舌之大小,切正如人舌光景,將病患舌根伸出,病患坐在椅上,仰面頭放在椅背上,以自己手拿住喉嚨,則舌自伸出,急將狗舌蘸接舌金丹藥末,一接住永不落矣。(《秘錄》)

或問曰∶說咬落舌頭者,以醋漱之可以重長。師曰∶亂道。肉逢酸則縮,豈有反伸出之理,要重生,必用生舌金丹。

舌斷門主方[編輯]

接舌金丹(岐天師)

生地 人參(透明者) 龍齒(透明者,各三錢) 象皮(一錢) 冰片(三分) 土狗(去頭、翅,三個) 地虱(二十個)

先將人參各項俱研細。後用土狗、地虱搗爛,入前藥末內搗勻,佩身上三日,干為末,盛在瓶內。遇有此等病,醫治可也。此藥接骨最奇,服下神效,骨斷者服一錢即愈。

生舌仙丹(岐天師)

人參 麥門冬(各一錢) 龍齒(三分) 土狗(一個,火焙) 冰片(二分) 地虱(十個,火焙) 血竭(三分)

各研細末。放在地上一刻,出火氣聽用。

先用人參一兩,煎湯含漱半日。以參湯漱完,即以自己用舌蘸藥末令遍,不可將舌縮入,務須伸在外面,至不可忍,然後縮入。如此三次,則舌自伸長矣。

補舌唇法 鮮螃蟹燒灰,每二錢加去油乳香、沒藥各二分五厘,塗之即生肉。

生舌法 活螃蟹一個,炙干為末收貯。如遇舌斷,敷上口合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