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9
論辨膿法
[編輯]李東垣曰∶夫瘡腫之疾,毒氣已結者,不可論內消之法,即當辨膿生熟淺深,不可妄開,視之可否,不至於危殆矣。凡瘡疽腫大,按之乃痛者,膿深也;小按之便痛者,膿淺也;按之不甚痛者,未成膿也;若按之即復者,有膿也;不復者,無膿也,非也,必有水也。以手掩其上,大熱者,膿成而自軟也;若其薄皮剝起者,膿成也;其腫不甚熱者,膿未成也。(《十書》)
經曰∶膿血交粘,用藥可全,色鮮紅活,腐肉易脫,氣敗血衰,神仙嘆哉。
齊氏曰∶若發腫部軟而不痛者,血瘤也。發腫日漸增長,而不大熱,時時牽痛者,氣瘤也。氣結微腫,久而不消,後亦成膿,此是寒熱所為也。留積經久,極陰生陽,寒化為熱,以此潰者,必多成瘤。
伍氏曰∶瘡腫赤色,按之色不變者,此膿已成也;按之隨手赤色者,其亦有膿也;按之白色,良久方赤者,此游毒已息,可就赤白盡處灸斷,赤腫自消。凡以手按之。若牢硬,未有膿也;若半軟半硬,已有膿也。又按腫上下不熱者為無膿;熱甚者,為有膿,宜急破之。
澄曰∶凡腫瘍按之軟陷,隨手起者,為有膿;按之堅硬,雖按之有凹,不即隨手起者,為膿尚未成,不可輕易決破。又曰∶凡大按乃痛者病深,小按便痛者病淺;按之處陷不復者無膿,按之處即復者有膿;按之不復者可消,若按之都牽強者未有膿也。
按之半軟者,有膿也。又以手按上下,不熱者無膿,若熱者有膿。凡覺有膿,急當破之;無膿但氣腫,若有血,慎之,慎之,不可針破也,用諸拔毒之藥敷散。四圍堅,中間軟者,此為有膿也;一邊軟,亦可有膿。都堅硬者,此為惡核,或有氣也;都軟者,此為有血或血瘤也,當審堅硬虛實為要。若堅疽積久,後若更變熱中有軟處,當軟處切不可針破也;軟疽者,只溫暖裹衣置之耳。若針灸刺破,不可療矣。
論開口除膿法
[編輯]程山齡曰∶凡治癰疽,口小膿多,則膿不出,或出而不盡,或薄膿可出,硬膿難出,以致瘀不出而新不生,延綿難愈。法當爛開大口,俾瘀膿多出為善,其爛藥,烏金散最佳。瘀肉能去,不傷新肉,且不甚 痛,為至妙也;若有膿管,以棉紙捻裹藥入,頻換數條,即化祛耳。亦有頑硬之極,非烏金膏所能去者,則用白降丹,或化腐紫霞膏搽之,然終不及烏金膏為至穩。(《十法》)
李東垣曰∶夫瘡瘍生於外,皆由積熱蘊於內。《內經》謂∶血熱肉敗,榮衛不行,必將為膿,留於節腠,必將為敗。蓋瘡疽膿爛之時,頭小未破,瘡口未開,或毒氣不出,疼痛難忍者,所以立追蝕膿之方法,使毒氣外泄,而不內攻,惡肉易去,好肉易生也。若其瘡 之血出不止者,則未可 。當於瘡上摻追蝕之藥,待其熟,可方,若其瘡 之痛應心根者,亦不可強 之。誤觸其瘡,其 痛必倍,變證不無,不可不慎也。若瘡癤膿成未破,於上薄皮剝起者,即當用破頭代針之劑,安其上,以膏貼之。膿出之後,用搜膿化毒之藥,取效如神矣。(《十書》)
竇漢卿曰∶凡瘡瘍之起,疼痛固屬於心火,久而陽氣升上,蒸肉化而為膿。若不三思,原其膿之有無,遽而開刀,則鮮血突出,膿從何來?致患者煎寒發熱,日夜疼痛,無法可止。必先將指頭按患上,隨手而起,四畔悉軟,觀其頭聚,擇尻神不犯吉日,將刀頭向上開之,方不致傷新肉。取出刀,再捻綿紙條潤油度之,使膿水齊會,半日扯出,則膿水易干,外貼膏藥,四圍敷藥。(《全書》)
論吸膿法
[編輯]陳實功曰∶古之良醫,有好生之德,以口吮膿,後世人漸嫌穢,每多重手強擠,致患者野狼狽不堪,或因循聽其自潰,膿毒不得外發,必致內攻,乃生煩躁,重如負石,非用藥筒拔提內蓄之膿,毒氣終難外泄也。法預用徑口一寸二三分新鮮嫩竹一段,長七寸,一頭留節,用刀划去外青,留內白一半,約濃分許,靠節鑽一小孔,以杉木條緊塞,將羌活、獨活、紫蘇、蘄艾、鮮菖蒲、白芷、甘草各五錢,連須蔥二兩,灌入筒內,筒口用蔥塞之,將筒橫放鍋內,以物壓住,勿得浮起,用清水十大碗 筒,煮數滾,約內藥濃熟為度,候用。再用披針於瘡頂上一寸內,品字放開三孔,深入淺寸,約在筒圈內將藥筒連湯用大磁缽盛貯,患者榻前,將筒藥倒出,急用筒口乘熱對瘡合上,以手捺緊,自然吸住,約待片時,藥筒已溫,拔去塞孔木條,其筒自脫,將器倒出筒中物色,看其何樣∶如有膿血相粘,鮮明紅黃之色,亦有一二杯許,此是活瘡,治必終愈。如拔出物色,純是敗血,氣穢紫黑稀水,而無膿意相粘者,其人氣血內敗,肌肉不活,必是死瘡,強治亦無功矣。此法家傳,屢經有驗,如陽瘡易潰易膿之證,不必用此,以傷氣血,此法陰瘡用之,要在十五日前後,堅硬不潰不膿者,行之最當。此法的有回天之效,醫家真不可缺也。(《正宗》)
論膿熟不宜開遲
[編輯]薛立齋曰∶凡瘡瘍有膿之際,乃肉腐而為膿,是毒氣侵蝕而潰也,若不速去之,恐毒氣蓄而侵潰好肉,如肘膝樞紐關節之所,筋骨壞,廢疾成也。有等畏針之徒,多致不救,或密針之,或以賽針散,即透出膿極妙。
汪省之曰∶夫癰疽瘡癤,皆由氣血壅滯而生,當推虛實表里,而早治之,可以內消。此內消之法,宜早治也。若毒氣已結者,勿泥內消之法,當辨膿之有無深淺,急宜酌量刺之,緩而不刺,毒則內攻,穿通臟腑,腐爛筋骨,可不慎哉。若脈緊為膿未成,緊去但數,為膿已成;以手按之熱者有膿,不熱無膿;按之牢硬未有膿,按之半軟半硬已有膿;大軟方是膿成,若大按之痛者,膿深,按之不甚痛者,膿未成;按之即復痛者,為有膿,不復痛者,無膿;薄皮剝起者,膿淺,皮色不變不高阜者,膿深。淺者宜砭,深者宜針,手足指梢及乳,必候膿大軟,方可開放。若夫麻痘之後,餘毒未盡,肢節有癰,稍覺有膿,便用決破,遲則成攣曲之疾矣。(《理例》)
論內托法
[編輯]汪省之曰∶凡癰疽或已成,氣血虛者,邪氣深者,邪氣散漫不能突起,亦難潰膿,或破後膿少,或膿清稀,或堅硬不軟,或雖得膿而根腳紅腫開大,皆氣血虛,邪氣盛,兼以六淫之邪變生諸證,必用內托,令其毒熱出於肌表,則易愈也。內托以補藥為主,活血驅邪之藥為臣,或以芳香之藥,行其郁滯,或以溫熱之藥,御其風寒。(《理例》)
周文采曰∶夫托者,起也,上也。癰毒之法,外之內者,邪必攻內,自然之理,當用托里湯液加升麻、銀花,使榮衛通行,血脈調和,瘡毒消散。故云瘡家無一日不託里也。(《啟玄》)
王肯堂曰∶癰疽已成,大抵托里消毒散、托里散、小托里散、十宣散皆為要藥,但用隨時加減耳。如冬月並氣滯之人,五香連翹湯,虛弱人去大黃;素不宜寒藥者,小五香湯;形脈實,膿色稠,不可用補藥者,忍冬丸之類。大膿出,敗肉去,紅腫消,當用人參、黃 、當歸、白朮大劑補之,令氣血滋茂,新肉易生也。(《準繩》)
薛新甫曰∶有隨證加減用藥,例以托里消毒為主,誠內托之良法。
癰疽已成門主方
[編輯]七味活命飲(《梅秘》) 一切癰疽,氣血虛憊,白塌下陷,立可紅活。
生黃 川芎(各三錢) 金銀花 蒲公英(各一兩) 當歸(八錢) 穿山甲(炙) 皂角針(各一錢五分)
作一劑,水三斤,砂鍋內煎一半,熱服,避風取汗,靜臥自潰。
透膿散(《正宗》) 潰頂排膿捷法。
金銀花 當歸(各五錢) 生黃 (四錢) 白芷 牛蒡子 川芎 穿山甲 皂針(各一錢)
酒水同煎服,瘡上宜覆暖。
栝蔞托里湯(《正宗》) 跌扑傷損腫痛,積久欲潰,或氣血鬱結,痰停血壅,致成瘡瘍,未成即消,已成自潰,生肌解毒。
栝蔞(一個) 金銀花(一兩) 蘇木(五錢) 乳香(去油) 甘草節 沒藥(去油各二錢)
作一劑,酒煎,分三服,一日服盡。渣焙為末,酒糊丸彈子大,當歸酒化下。
回陽三建湯(《正宗》) 陰疽、發背,初起不痛、不腫、不熱、不紅,硬若牛皮,堅如頑石,十日外脈細身涼,肢體倦怠,皮如鱉甲,色似土朱,粟頂多生孔,孔流血,根腳平散,軟陷無膿,又皮不作腐,手熱足涼者,俱急服之。
人參 熟附子 川芎 白茯苓 當歸 枸杞子 陳皮 山萸肉 黃 (各一錢) 廣木香 紫草 茅蒼朮 獨活 鮮紅花 濃朴 炙甘草(各五分)
煨姜三片,皂角樹根上白皮二錢,水二碗,煎八分,入酒一杯,隨病上下,食前後服之,用綿帛蓋暖瘡上,預先不得大開瘡孔,走泄元氣為要。(澄按∶背瘡屬陰者,皆由臟腑先壞,而內毒不得發越於外也。當急救之,遲則無濟矣)
散寒救陰至聖丹(岐天師)
生黃 人參 金銀花(各三兩) 當歸(一兩) 白芥子(二錢) 附子(三錢)
水煎服,二劑即愈。不須多服。
牛膠飲截險處癰疽惡瘡,使毒不攻於內,不傳惡證。
上好牛皮膠四兩,用酒一碗,納膠重湯燉,攪勻傾出,更浸酒隨意飲盡出汗,若善飲者以醉為度,此法活人甚多。
遠志酒(韓大夫家此方救人極眾) 一切癰疽發背惡毒,有死血陰毒在中則不痛,用之內服外敷則痛。有憂怒等氣積而內攻,則痛不可近,用之內服外敷則不痛。或蘊熱在內,壯熱手不可近,用之內服外敷即清涼,或氣虛血冷,潰而不斂,七情內郁,不問虛實並效。遠志米泔浸洗去心,磨細蜜貯,每用酒一盞,調藥三錢,遲頃澄清飲之,以渣敷病處。
內托榮衛湯
黃 (五錢) 防風 連翹 柴胡 紅花(各二錢) 羌活 甘草 人參 黃芩 蒼朮(各一錢) 當歸(一錢五分) 桂枝(八分)
上銼分二服,酒水各二盞煎八分,溫服。
二仙散(黃賓江) 發背癰疽,未成已成,已潰未潰,痛不可忍者。
白芷(未潰用一兩,已潰用五錢) 貝母(未潰用五錢,已潰用一兩)
作一劑,水酒同煎服。
琥珀蠟礬丸(《正宗》) 癰疽已成未潰之際,恐毒氣不能外出,必致內攻,預服此丸,護心護膜,散血解毒。
生明礬(一兩二錢) 雄黃 硃砂(各一錢二分) 琥珀(一錢同燈草另研極細)
研細用黃蠟一兩,蜂蜜二錢,銅勺內熔化,離火片時,候蠟四邊稍凝時,方入上藥攪勻,共成一塊,用時將藥火上微烘,眾手急圓小寒豆大,以硃砂為衣,瓷罐收貯,每服二三十丸,白湯食後送下,病甚者早晚日進二次,其功最效。(有用黃蠟二兩,明礬一兩為丸,亦名蠟礬丸,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前酒下,未破即消,已破即合,有種遍身生瘡,狀如蛇頭,服之立效,蓋心為君主之官,不易受邪,凡癰疽及蛇犬所傷,毒上攻心,則命立傾,此藥能防毒氣內攻,解毒定痛)
秘授蠟礬丸(淮安楊秘) 有定痛生肌,化膿濃膜,解毒去穢之功。
黃蠟 白礬(各胡桃大一塊研) 銀硃(一錢) 蛇蛻(一條,陰陽瓦焙研)
先將蠟熔化,入蜂蜜少許,再下生礬、蛇蛻、銀硃研末攪勻,將銅勺放滾水內,急手丸如桐子大,如遇患者,先令洗浴,飲熱酒數杯,初服二十一丸儘量飲醉,被蓋取汗。初起即消,已成疼痛不可忍者,服之可止一半,已潰服之,必出稠濃黃膿,看人虛實與服,頭一日服二十一丸,第二日只服十九丸,逐日降序兩丸,服至一丸為止,奇效如神。
透膿散諸癰疽瘡及貼骨癰,不破者不必用刀針,以此服之,不移時其膿自透,屢驗。
蛾口繭子(一枚,燒存性研末)
酒調服,只用一枚,不可多用,如誤用二三枚,即出兩三個頭,慎之。
透膿法 黃蠟熔化乘熱捻如大麥樣,兩頭俱要尖,用酒或白湯吞服一粒,其頭自破。
至驗金針散(《啟玄》) 治癰疽瘡腫,已破未破,用之直達潰所。春月取皂角針不拘多少,半青半黑的灰火內炮干為末,看瘡上下,分食前後服之,每服二三錢,好酒調服,取汗為度。如瘡在頭頂者,用樹梢上的,如背癰取樹身上向陽處的,如便毒、懸癰取樹芽內的。此取象之義,即有所歸附焉。
護心丹(《正宗》) 患井疽宜多用,他證亦宜。
綠豆粉(二兩) 乳香(去油一兩) 炙甘草(五錢) 辰砂(水飛二錢)
乳細白湯調服三錢。(蔣示吉照本方加遠志肉、甘草水泡,炒為末一兩五錢,亦名護心丹。)
護心丹(李嗣立) 凡癰疽三日內宜連進十服,方不變證,使毒氣外出。稍遲內攻,漸生嘔吐或鼻生瘡菌,不食則危矣,五日後亦宜用。
真綠豆粉(一兩) 乳香(去油,燈心灰同研,五錢)
用生甘草濃煎湯調下一錢,時時呷之,若毒氣衝心,有嘔吐之證者,大宜服此。(澄按∶綠豆之性,可能消腫解毒,乳香消諸癰腫毒,服之一二次,生滿瘡孔中,真聖藥也。)
論補法
[編輯]周文采曰∶經雲∶虛者補之。凡癰疽已成,不分部位,但根腳散漫,頂不高尖,氣虛補氣,血虛補血,加銀花、甘草節、白芷、桂心等藥,使頂自高尖,根窠收束,易潰易膿,如已潰之後,膿血出多,則當峻補氣血,庶易於收口也。
論桑木灸法
[編輯]陳實功曰∶凡瘡破已久,膿血多出,氣血敗壞,不能得愈者,十常八九,又因色慾令瘡腐,而多生歹肉存而不長新肉,以敗肉滑而時出清水,亦有不得其治法,雖數歲不能愈者,內宜服補中益氣加托毒藥外,以藥水洗淨,而桑條曬乾,一頭燒着吹滅焰,以火在於瘡口稍遠灸之,勿令痛,亦不可太遠,遠則無益,灸令熱而微癢為妙。日灸數次,亦不為多,灸後少刻以長肉生肌膏貼,方能取效神速也。(《正宗》)
論神妙拔根法
[編輯]陳實功曰∶凡腦疽發背陰證,初起不腫高,不 熱,灸不疼,其病將來難治,必致壞人。十日以前,用披針當頂插入,知痛處方止,隨用蟾酥條插至孔底,每日二條,膏蓋三日後,加添插藥。其根高腫作疼,外用神燈照法,助陰為陽,插照七日,其瘡裂縫流膿,至十三日其根自脫。如日多,根深蒂固,不能脫者,披針取之,內用玉紅膏,不脫者自脫,不斂者自斂,此法百人百活,再無不愈者哉。《(正宗》)
論瘡瘍去腐肉法
[編輯]薛立齋曰∶夫瘡瘍之證,膿成者,當辨其生熟淺深;肉死者,當驗其腐潰連脫。
丹溪雲∶癰疽因積毒在臟腑,當先助胃壯氣為主,使根本堅固,而行經活血佐之,令其內消。余常治脈證虛弱者,用托里之藥,則氣血壯而肉不死,脈證實熱者,用清熱之劑,則毒氣退而肉自生。凡瘡聚於筋骨之間,肌肉之內,因氣血虛弱,用十全大補湯壯其脾胃,則未成自散,已成自潰,又何死肉之有!若不大痛,或不痛,或不赤,或內膿不潰,或外肉不腐,乃氣血虛弱,宜用桑枝灸,及十全大補加薑桂,壯其陽氣,則四畔即消,瘡頭即腐,其毒自解,又何待於針割!若脾胃虛弱,飲食少思,用六君倍加白朮,壯其榮氣,則肌肉受毒者自活,已死者自潰,已潰者自斂。若初起或因克伐,或犯房事,以致色黯而不痛者,乃陽氣脫陷,變為陰證,急用參附湯溫補回陽,亦有可生。
竇漢卿曰∶凡取腐肉,先用豬蹄湯洗淨,以去其垢,方見新舊之肉,看其果腐爛者,用鈎摘定,輕手徐徐忍臭氣割之,切不可誤傷新肉,以致鮮血淋漓,切勿急驟,多加工夫,割取畢,上靈藥,外用膏貼,明日如有末盡之腐,仍照法去之。(《全書》)
論死肉當去
[編輯]申斗垣曰∶凡癰疽杖毒,及楊梅結毒, 瘡、便毒、疔瘡等,內多有死肉停蝕好肉,若痛難禁,若不早去,愈加腐爛,正謂之惡如野狼虎,毒似蛇蠍,有傷性命,恐致不救。當視其緩急,死肉大小,或以針刀割去,緩以腐肉綻子,或末藥膏藥貼之,以平為期,後上生肌長肉等藥上之,內服大補湯丸等劑而愈。世多庸俗,只知敷貼長肉生肌等藥為神,殊不知有死肉為害,反加腐爛是也。如不去淨,亦不能得愈,宜熟玩之。(《啟玄》)
論湯洗法
[編輯]程山齡曰∶煎好豬蹄湯,絹片濾去渣,俟湯半溫,再用方盤盛湯,安放瘡下,隨以軟絹淋湯瘡上,併入孔內,輕手捺盡內膿,庶敗腐宿膿隨湯而下,以淨為度;再以軟帛疊成七八重,勿令太干,帶湯覆於瘡上,以手輕盈旋按片時,帛冷再換,如此洗六七次,自然痛減毒消,洗時避風及人口氣。(《十法》)
馮魯瞻曰∶夫癰疽已潰,日用豬蹄湯淋洗,將愈之際,三日一次。(《錦囊》)
王肯堂曰∶潰瘍宜洗,若非行補接之藥,以實其內,竊恐淋洗有一時之快,少頃恐病體自覺疲憊,有不耐煩之意,非虛而何?可不先議補接乎?(《準繩》)
又曰∶洗漏瘡,當用干艾作湯,投白礬末二三錢,洗瘡口,蓋人血氣冷,必假艾力以助陽,而艾性亦能殺蟲也。(此瘡漏不可遽合,結毒實蟲所為之者。)
陳良甫曰∶若癰久不合,其肉白而膿少者,此氣血俱虛,不能潮運,而瘡口冷澀也。每日用艾葉一把煎湯,避風熱洗,及燒松香煙熏之,或用豬蹄湯洗之,更以神異膏貼之,必須守禁調理,否則不效。
唐元禎曰∶凡背瘡,腐肉不去,不用刀割,用降香煎湯,不可用手洗,將湯入酒壺內淋於瘡上,以新羊毛筆掃之,拭乾,再用巴豆炒黑,搗成膏,搽數次,腐肉自去,新肉自生。
癰疽湯洗門主方
[編輯]豬蹄湯(《正宗》) 治癰疽已潰流膿時,用此湯洗,消毒氣,去惡肉,回死肌,潤瘡口,又能散風消腫,腐盡則已。
羌活 當歸 赤芍 黃芩 白芷 甘草 露蜂房(各等分) 豬前蹄(一隻)
上為粗末,看瘡疽大小用藥多少,先將豬蹄用白水六碗煮,蹄軟為度,將汁濾清,吹去汁上油花,用藥一兩投於汁中,再用微火煎十數沸,密絹濾去藥渣,候湯半熱,將軟絹蘸湯淋於瘡上,輕手挹去瘀膿腐肉,其惡物隨湯而下,洗訖,以絹帛挹干,按法如式,次第用藥。
防風湯(《十法》)
防風 白芷 甘草 赤芍 川芎 當歸尾(各二錢) 連須蔥(去尾五根)
先將雄豬前蹄煨十數沸,吹去浮油,濾取三大碗,入藥煎熟,以絹片蘸湯淋洗,其深曲處,以新羊毛筆洗之,軟絹拭乾,再上丹藥。
洗方(《十法》)
當歸 獨活 白芷 甘草(各二錢) 蔥頭(五個)
水三碗,煎至藥爛,濾清,以絹帛蘸湯挹淨瘡上,隨搓貼紅黑二膏。洗時切忌風寒為要。如背瘡輕淺易治者,以此代豬蹄湯,其功亦效。
洗方陳冬瓜瓤子煎洗。
洗藥神硝散(《集驗》) 專治癰疽潰爛臭穢。
蛇床子(二兩研破) 朴硝(一兩)
和勻,每用三錢,水一碗,煎三五沸,通手洗之。
癰疽潰瘍門主方
[編輯]參 內托散(丹溪)
金銀花(五錢) 黃 (酒炒三錢) 遠志肉(甘草湯泡焙) 炙甘草(各一錢五分) 牡丹皮(一錢)川芎 陳皮(各五分) 當歸(二錢) 人參(聽用) 大棗五枚水煎服。
丹溪曰∶癰疽未潰,以疏托解毒為主。已潰以托補元氣為主。此二語,可為外科樞要。
四君子湯治一切陽虛氣弱,脾衰肺損,面色枯白,飲食少思,四肢無力,體瘦面黃,皮聚毛落,脈來細軟。
人參 白朮(土炒) 白茯苓(各二錢) 甘草(炙一錢)
姜棗水煎服。
脾者,萬物之母也。肺者,氣之母也。脾胃一虛,肺氣先絕,脾不健運,故飲食減少,則營衛無所資養。脾主肌肉,故體瘦面黃。肺主皮毛,故皮聚毛落。脾肺皆虛,故脈來細軟也。是方以人參補五臟之元氣,白朮補五臟之母氣,茯苓致五臟之清氣,甘草調五臟之乖氣,四藥皆甘溫,甘得中之味,溫得中之氣,猶之不偏倚之君子也。展布德澤,以行春之令,經曰∶氣主煦之。是也夫。
四物湯治一切血虛,日晡發熱。
生地黃 當歸(酒炒各三錢) 白芍藥(二錢) 川芎(一錢五分) 水煎服。
經曰∶血主濡之,四物皆濡潤之品,故為血分主藥。地黃甘寒,入心腎,以沃血之源。當歸辛溫,入心脾,而壯主血攝血之本。芍藥酸寒入肝家,而斂疏泄之血海。
川芎陰中之陽,可上可下,通足三陰而行血中之氣。然吳氏曰∶失血太多者,禁勿與之,四物皆陰,陰者,天地閉塞之令,非所以生萬物者也。本方加牡丹皮、山藥、白茯苓、麥門冬、玉竹退虛熱至效。
八珍湯治氣血俱虛,惡寒發熱,煩躁作渴,大便不實,飲食不進,小腹脹痛,眩暈昏憒等證。
人參 白茯苓 白朮 生地黃 川芎 白芍藥 當歸 炙甘草
姜棗水煎服。
氣為衛屬陽,營為血屬陰,此人身中之兩儀也。純用四物則獨陰不長,純用四君子則孤陽不生,二方合用,則氣血有調和之益,而陰陽無偏勝之虞矣。經曰∶氣血正平,長有天命。
十全大補湯
人參 白朮(土炒) 黃 (蜜炙) 熟生地(酒炒各二錢) 白芍藥 炙甘草 川芎(各八分)當歸(一錢五分) 肉桂(去皮五分) 白茯苓(一錢)
水煎服。
丹溪曰∶實火可瀉,芩連之屬;虛火可補,參 之屬。凡人根本受傷,虛火遊行,泄越於外,若誤攻其熱,變成危證,多致難救。此方以四物補血,四君子補氣,又加黃 助陽固表,肉桂導火歸原。薛立齋曰∶飲食勞倦,五臟虧損,一切熱證,皆是無根虛火,但服此湯,固其根本,諸證悉退。《金匱》曰∶虛者十補勿一瀉之。此方是也。此方乃扶危定傾之大藥,為收功保命之金丹。
六君子湯治氣虛脾熱,食少痰多。
人參 白茯苓 白朮(土炒) 廣陳皮 半夏(制熟,各二錢) 炙甘草(一錢)
姜棗水煎服。
半夏燥痰治痰之本,陳皮利氣泄痰之標,標本既得,攻補互行,補而不滯,攻而不峻,故曰六君子。經曰∶壯者,氣行則愈。怯者,着而為病。六君子者,壯其氣矣,氣壯則升降自如,清以奉上,濁以歸下,尚有何物可停為滯耶?本方加藿香、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湯,其用稍峻者矣。
香砂六君子湯理脾化痰,溫胃進食,止嘔。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制半夏 廣陳皮 藿香 砂仁 炙甘草
姜棗水煎服。
藿香正氣湯散風寒,消飲食,止嘔吐,定瀉痢。
白朮 陳皮 半夏 桔梗 砂仁 藿香 蘇葉 白芷 甘草 白茯苓 濃朴 姜 水煎服。
六味地黃丸治腎經不足,發熱作渴,小便淋秘,氣壅痰嗽,頭目眩暈,眼花耳聾,咽燥舌痛,齒牙不固,腰膝萎軟,自汗盜汗,諸血失音,水泛為痰,血虛煩躁,下部瘡瘍,足根作痛等證。
熟地黃(八兩酒煮杵膏) 山茱萸(酒潤去核炒) 干山藥(炒黃各四西) 牡丹皮(酒洗微炒) 白茯苓(人乳制焙) 澤瀉(淡鹽酒拌炒,各三兩)
為末蜜丸如桐子大,空心,淡鹽湯下四錢。
按∶腎惡燥,脾惡濕,補陰藥中多是濕藥,腎虛而脾胃壯實者宜,若脾腎兩虛則不可也。惟此六味丸、八味丸及八物腎氣丸專補腎虛,兼理脾胃,不濕不燥,於脾腎兩虛者,甚得其宜矣。腎者,水髒也。水衰則龍雷之火無畏而亢上,故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地黃味濃,為陰中之陰,補腎填精以為君。山茱味酸歸肝,乙癸同治之義,且腎主閉藏而酸斂之性相宜也。山藥味甘歸脾,安水之仇,故用為臣。丹皮亦入肝,其用主宣通,所以佐茱萸之澀也。茯苓亦入脾,其用主通利,所以佐山藥之滯也。且色白屬金,能培肺部,又有虛則補母之義。至於澤瀉,有三功焉!一曰利小便,以清相火,二曰行地黃之滯,引諸藥速達腎經,三曰有補有瀉,無喜攻增氣之虞,故用為使。此方為益腎之聖藥,而昧者薄其功緩。蓋用藥者,有四失也∶一則地黃非懷慶則力淺,一則地黃非九蒸則不熟,一則疑地黃之滯而減之則君主弱,一則惡澤瀉之滲而減之則使者微。蹈是四失,焉望其藥之有功乎?
本方加黃柏、知母各二兩,名知柏八味丸,治陰虛火動,骨痿髓枯。王冰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尺脈旺者宜之。本方加五味子三兩名都氣丸,治勞嗽。本方加五味子二兩,麥門冬三兩名八仙長壽丸,再加紫河車一具,並治虛損勞熱。本方加杜仲、牛膝各二兩,治腎虛腰膝酸痛。本方去澤瀉加益智仁三兩,治小便頻數。
七味地黃丸治腎水不足,虛火上炎,發熱作渴,口舌生瘡,牙齦潰爛,咽喉作痛,或形體憔悴,寢汗發熱。
即六味丸加肉桂一兩,臨用去皮忌火,勿出氣。
腎水不足,虛陽僭上,必用此方,以引火歸原。夫五志之火,可以濕伏,可以直折龍雷之火,惟當從其性而伏之。肉桂性熱,與火同性,雜在下焦壯水藥中,能引虛火降而歸經。且肉桂之質在中半以下,其性專走腎經。本乎地者,親下之義,況相火寄於甲乙之間,肝膽木旺,則巽風動而烈火焰明。古人謂北方不可瀉肝,瀉肝即所以瀉腎。《本草》曰∶木得桂而枯,取其義也。經曰∶熱因熱用,此之謂也。或者畏其熱而遺之,豈達造化升降之微乎。黃柏、知母治相火,僅可施於壯實,若虛火而誤用之,則腎因瀉而愈虛,愈虛而火愈熾矣。
八味地黃丸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虛寒,飲食少思,大便不實,臍腹疼痛,夜多漩溺,或陰盛格陽,內真寒而外假熱等證。
即七味丸加熟附子(一兩。切片,微火焙。)
腎有兩枚,皆屬於水,雖有左右之分,初無水火之別,考之《內經》,昭然可覽。
《仙經》曰∶兩個一般無二樣,中間一點是真精。又曰∶兩腎中間一點明。夫真精者,明也,即命門相火也。命門乃穴名,而其穴在兩腎中間,蓋一陽生二陰之間,所以成乎坎,而象天之北也。經曰∶少火生氣,人無此火,生化之源幾乎息矣。非附子健悍,不足以噓既槁之陽春。王太僕曰∶益火之原,以消陰翳,此方是也。
馮魯瞻曰∶按脾胃虛寒之至者,丹皮、澤瀉甚非所宜,減此二味,加牛膝、杜仲、鹿茸、五味子更佳。又曰∶六味地黃丸專補左尺腎水,八味丸兼補右腎相火,少年水虧火旺,宜服六味丸,老年水火俱虧,宜服八味丸,況老年腎臟真水既虛,邪火乘之而為濕熱,以作腰痛足痿,痰唾消渴,小便不禁,淋閉等證,非桂附之溫散而能治之乎!昧者畏其熱,殊不知所補之火,乃真陽之元也,真陽之元一得,陰翳之火潛消矣。
金匱腎氣丸治脾腎大虛,腰重腳重,小便不利,肚腹腫脹,四肢浮腫,喘急痰盛,已成蠱證,其效如神。
熟地黃(四兩) 白茯苓(三兩) 山茱萸(去核) 干山藥(炒) 川牛膝(酒炒) 車前子(微焙)牡丹皮(酒洗炒) 澤瀉(炒) 肉桂(去皮,各二兩) 熟附子(五錢)
為末。蜜丸桐子大,空心白湯下。
土為萬物之母,水為萬物之源,身中所最重者也。若脾虛則土不能制水,腎虛則水不能安位,故逆行而泛濫於皮膚,妄加攻逐,禍不旋踵。八味丸脾腎要藥,佐以車前泄太陰之水,佐以牛膝,開少陰之竅,則小便行而脹自已,且有益於真元也。
八物腎氣丸平補腎氣,堅齒駐顏。
熟地(八兩) 山茱萸 山藥(各四兩) 牡丹皮 澤瀉 白茯苓(各三兩) 肉桂(去皮) 五味子(各一兩)
為末蜜丸。每用六七十丸,空心白湯下。
逍遙散治血虛煩熱,肢體疼痛,口乾盜汗,嗜臥,月水不調,寒熱如瘧,痰嗽骨蒸。
白茯苓 白朮(土炒) 當歸 白芍(酒炒) 柴胡(各一錢) 甘草(五分) 薄荷(八分)
煨姜煎服。本方加山梔、牡丹皮名加味逍遙散。
肝虛則血病,歸芍養血而斂陰,木盛則土衰,術草和中而補土,柴胡昇陽散熱,合芍藥以平肝,使術得條達,茯苓清熱利濕,令心氣安寧,煨姜暖胃祛痰,能調中解郁,薄荷搜肝瀉肺,理血消風,諸證自已,所以有逍遙之名。
補中益氣湯
人參 白朮 炙黃 炙甘草 廣陳皮 升麻 柴胡 當歸身 姜棗引。
歸脾湯 治思慮傷脾,不能攝血,健忘怔忡,驚悸不寐,心脾作痛,嗜臥少食,大便不調,身痛及盜汗,月經不調。
人參 白朮(土炒) 白茯苓 龍眼肉(去核) 酸棗仁(炒,各二錢) 遠志(去骨) 當歸身(各一錢) 木香(生用) 炙甘草(各五分) 炙黃 (一錢五分) 姜水煎服。
心藏神而生血,脾藏意而統血,思慮太過,則兩髒受傷,而血不歸經。心血不足,則健忘怔忡,驚悸不寐;脾血不足,則嗜臥少食,體倦肢痛,不能統血,遂致妄行,甚則氣鬱而心脾作痛,在女人,則帶下而月經不調。茲取參、苓、 、術、炙草,甘溫可以補脾;龍眼、棗仁、歸身、遠志濡潤可以養心;佐以木香者,蓋思慮所傷,三焦氣阻,藉其宣暢調氣舒脾,則氣和而血和。且平肝可以實脾,而血之散於外者,悉歸中州而聽太陰所攝矣,故命之曰歸脾湯。
理中湯臟腑中寒,四肢強直。
人參 炮乾薑 炙甘草 白朮(各等分) 水煎服。
附子理中湯治脾胃虛寒,飲食不化,或手足厥冷,腸鳴切痛,或痰氣不利,口舌生瘡,或嘔吐泄瀉等證。
即人參理中湯加熟附子。
人有元陽,命曰真火,此火一衰,則不能生土,而資生之本大虛。今以附子回少火,乾薑暖中州,而參、術、甘草為之補氣,氣旺則火足,而脾土自能健運。經曰∶氣主煦之。又曰∶寒淫所勝,平以辛熱,即補火之謂也。夫心上腎下,肝左肺右,而脾獨居中,中氣空虛,四髒不能相生,得此方以理之,則萬物之母安,而四髒皆得稟矣,故曰理中湯。去參術即名四逆湯,為四肢厥者設也。
生脈散生津止渴,治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乾出汗。
人參(一錢) 麥門冬(二錢) 五味子(八分) 水煎服。
火氣赫曦,則金為所制,而絕寒水生化之源,故氣短倦怠出汗者,皆手太陰本證也。人參補氣為君,所謂損其肺者,益其氣也;五味子酸斂,能收肺家耗散之金;麥門冬甘寒,濡肺金燥枯之液。三者,皆扶其不勝,使火邪不能為害也。司天屬火之年,時令燥熱之際,尤為至要之藥。
參苓白朮散健脾養胃。
人參(去蘆) 廣陳皮 砂仁(各一兩) 白茯苓(蒸二兩) 白朮(土炒四兩) 扁豆 山藥 薏苡仁 蓮子肉(各三兩) 神曲 炙甘草(各五錢)
磨細,每服三錢,白湯調服。
乳香黃 湯治癰疽發背,諸毒疔瘡,疼痛不可忍者,或未成者速散,已成者速潰,敗腐膿毒,不假刀砭,其惡肉自然脫下,並治跌打損傷,筋骨疼痛。
人參 白芍 沒藥(去油) 當歸 乳香(去油) 黃 熟地 罌粟殼(蜜炙,去筋) 甘草 川芎 陳皮白水煎,量病上下,分前後服。
托里定痛散潰後血虛,疼痛不可忍者。
熟地 當歸 白芍 乳香(去油) 沒藥(去油) 罌粟殼(蜜炙去筋) 川芎 肉桂 白水煎。
托里內補散(馮氏) 十全大補湯加金銀花、白芷、防風各等分,水煎服。
人參養榮湯(《正宗》) 潰瘍發熱惡寒,或四肢倦怠,肌肉消瘦,面目痿黃,呼吸短氣,飲食無味,不能收斂,或氣血原不足,不能收斂,大瘡愈後,宜多服之,不變他證。
即十全大補湯去川芎加陳皮、遠志、五味子。
聖愈湯潰瘍膿水出多,氣血虛極,脈細空而無力,以致心煩不安,睡臥不寧,或五心煩躁等證。
即四物湯加人參、黃 。
保元大成湯潰瘍,元氣素虛,精神怯弱,或膿水出多,神無所主,以致睡臥昏倦,六脈虛細,手冷身涼,便溏或秘,胸膈或寬不寬,舌雖潤而少津,口雖食而無味,瘡弦不緊,肉色微紅,總由不足,大補堪題。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當歸 白芍 黃 熟附子 山萸肉 砂仁 北五味 陳皮 廣木香 炙甘草
姜棗引,食遠服。服至精神回,手足暖,脾胃醒,肉色紅為度。凡見此等證候,乃真氣虛脫,已欲變壞之病,非此不回也。
獨參湯潰後膿水出多,氣血虛極,或惡寒,或發熱,或自汗冷汗,或手足指甲青冷,或身涼脈細。
人參(二兩切片)
作一劑,水二盅,棗十枚,煎一盅徐徐服之,若煎至稠濃,即為膏矣,作三次用,溫酒化服亦可。
清震湯(《正宗》) 潰瘍,脾胃虛弱,或誤飧生冷,或氣惱勞役,或入房夢遺,致火邪乘入中脘,乃生呃逆,宜急服之。
人參 陳皮 半夏 炙甘草 益智仁 香附 柿蒂 熟附子 澤瀉
姜棗燈心引,如手足不冷去附子不用,如口乾便燥火呃者,去附子加川連五分。
托里黃 湯治氣虛作渴。
嫩黃 (蜜炙六錢) 甘草 天花粉(各一錢)
水二盅,煎八分,頻服。加人參一錢尤妙。
黃 六一湯當服此藥,終身可免癰疽之疾,治渴補虛。
綿黃 (去蘆,六兩。一半生,一半焙,一半鹽水潤,飯上蒸三次,焙乾,銼細) 粉甘草(一兩。一半生銼,一半炙黃)
水煎服亦可,或為細末,每服二錢,早晨日午以白湯調服,初服酒調亦妙。
止痛當歸湯治腦疽背疽,穿潰疼痛。
當歸 生地 白芍 人參 炙甘草 官桂(各等分) 黃 水煎服。
此足陽明厥陰藥也。當歸、生地活血涼血,人參、黃 益氣補中,官桂解毒化膿,毒化成膿,則痛漸止,芍藥和脾,酸以斂之,甘草扶胃,甘以緩之,則痛自減矣。
參術地黃膏(《正宗》) 癰疽發背等證,大膿後,氣血大虛,急宜用此。
上好人參(半斤。切片,用水五大碗,砂鍋內慢火熬至三碗,將渣再煎汁一碗,共享密絹濾清,復熬稠濃,將瓷罐收貯,聽用之耳) 雲片白朮(六兩,熬同上法) 懷慶地黃(六兩,熬同上法)
以上三膏各熬完畢,各用磁蓋碗盛之,頓入水中,待冷取起,蓋勿泄氣,如患者精神短少,懶於言動,短氣自汗者,以人參膏三匙,白朮膏二匙,地黃膏一匙,俱用無灰好酒一杯,頓熱化服。如脾氣虛弱,飲食減少,或食不知味,或已食不化者,用白朮膏三匙,人參膏二匙,地黃膏一匙,好熱酒化服。如患者腰膝酸軟,腿腳無力,皮膚手足粗澀枯槁者,用地黃膏三匙,人參、白朮膏各二匙化服。如氣血脾胃相等,無偏勝者,三膏各二匙,熱酒化服。此膏用於清晨,並臨睡時,各進一次,自然強健精神,頓生氣血,新肉易生,瘡口易合,任瘡危險勢大膿多者,可保終無變證。如夏炎天熱,恐膏易變,分作二次熬用亦好。愈後能服,鬚髮變黑,返老還童。以上諸方,功難盡此。
八仙糕(《正宗》) 癰疽脾胃虛弱,精神短少,飲食無味,食不作飢,及平常無病久病,但脾虛食少,嘔泄者並妙。
人參 白茯苓 山藥 芡實 蓮子肉(各六兩) 糯米(三升) 梗米(七升) 白蜜(一斤) 白糖霜(二斤半)
上將人參等五味各為細末,又將糯粳米亦為粉,與上藥末和勻,將白糖和蜜湯中頓化,隨將粉藥乘熱和勻,攤鋪籠內,切成條糕蒸熟,火上烘乾,瓷器密貯。每日清早用白湯泡食數條,或干吃亦可。但遇知覺飢時,隨用數條甚便。服至百日,輕身耐老,壯助元陽,培養脾胃,妙難盡述。
八仙糕(鄭氏秘方) 治脾泄腎泄,並遠年休息痢神效。
菟絲子 魚膘(切片,乾麵炒珠) 山藥(炒) 芡實(炒) 白茯苓 建蓮肉(去心炒) 薏苡仁(炒) 白扁豆(炒,各四兩) 谷芽(炒八兩) 粳米(炒黃,十八兩) 鍋巴(三十六兩)
共磨細末,每早用開水入白糖少許調服一二兩,屢建奇功。
胃愛丸(《正宗》) 治潰瘍脾胃虛弱,飲食諸味不喜,屢用開胃進食之藥不效者,此脾崩之象,宜服此丸,進食為吉。
清河人參(一兩) 雲片白朮(鮮白者,米泔浸去澀水,切片曬乾,同麥芽拌炒,一兩) 懷慶山藥(肥大上白者切片,用男乳拌濕,候潤透,曬乾微焙,一兩) 上白茯苓咀(一兩。一分濃片,用砂仁二錢同茯苓合用,內飯上蒸熟,只用茯苓) 甘草(炙,三錢) 白豆蔻仁(三錢) 真廣陳皮(用陳老米先炒黃色,方下陳皮同炒,微燥勿焦,六錢) 建蓮子肉(去心去皮,切片,五錢) 真小紫蘇(蜜拌透,曬乾微蒸片時,連梗葉切片,五錢)
上為細末。用老米二合,微焙研粉,泡荷葉湯打糊丸梧子大。每服八十丸,清米湯不拘時服。
紅鉛造化丹(《正宗》) 治癰疽元氣不足,軟陷不起發,或已發復被風寒內外所侵,以致瘡毒下陷,變為陰塌不痛者,急宜服此,亦可轉陰為陽,返出毒氣復腫為吉。
人參 白茯苓 山藥(各一兩) 辰砂 寒食麵(各七錢五分) 紅鉛(另有取法,三錢) 枯礬甘草(炙五錢) 冰片(六分) 麝香(八分) 乳粉(二錢。用頭生男乳,每盤內用一小盅,曬乾刮取收之)
上各研細,方為一處共研極細。用白蜜二兩,頭生男乳一大杯,慢火重湯內用磁碗頓蜜,滴水不散為度。候稍溫和,入前藥,軟硬得宜,丸如龍眼核大,金箔為衣,瓷罐收貯,或以蠟固亦妙。每用一丸,好熱酒一杯化藥,食遠服之,用濃綿帛復暖患上,其熱如蒸,瘡必復起作痛,乃此丹之效也。諸證嘔吐、怔忡、瀉痢,屢藥不瘥,異證並效。大率心經之病,石菖蒲。肝經之病,遠志肉。脾經之病,生薑。肺經之病,麥門冬。腎經之病,五味子。各隨五經之症用引,煎湯化服,其應如響。修合時務要端午、天醫、黃道日為佳,製藥時,忌婦人、雞、犬、生人、異物,預期齋戒,誠心多靈。
附載取紅鉛法∶
女子十四歲而天癸至,此陰中之真陽,氣血之元稟,遇此將行時,兩腮先若桃花之狀,陽獻陰藏,其經只在半月之里必來。預用白綿 一尺五寸洗淨,時常用棉帶一條束臍下,綿 兩尖頭,前後系帶上,中間常兜陰器,小便時解一頭,便罷即系之,經至盡染 上。取初至紅鉛一顆,大如魚眼,紅色明亮如珠,此為接命至室,隨與好酒一杯和服,一時後如醉不醒,只以人乳飲之,一日後自生。已後能絕房事者,延壽一紀。余經換 兜取,陰乾浸上白童便內片時,其經自然脫下,取置磁盤內,陰乾聽用。如不升煉者,謂之坌紅鉛,亦可補益虛勞,接續命脈。如次經已後,但未破身者,俱可取聚,陰乾磁盞升煉色如紫霜一般,合入三元丹內,人乳服之,接命長年,卻除百病。此方神秘,不宜輕泄,故不可傳。但取紅鉛之女,生平愛惜,飽暖適時,無拘束者為上。
人參黃 湯治潰瘍虛熱,不睡少食,或穢氣所觸作痛。
黃 (蜜炙) 人參 白朮(土炒) 當歸身 蒼朮(炒) 麥門冬 升麻 五味子(炒) 神曲廣陳皮 甘草(各五分) 黃柏(酒拌,炒三分)
姜棗引煎服。
內補黃 湯治癰疽發背,潰後虛弱無力,體倦懶言,精神短少,飲食無味,自汗口乾,脈澀不睡。
人參 白茯苓 黃 (蜜炙) 當歸身 肉桂 遠志肉(炒) 川芎 麥門冬 熟地白芍藥(各一錢) 甘草(五分)
姜棗引,煎,食遠服。
托里清中湯癰疽脾胃虛弱,咳嗽痰氣不清,飲食少思。
人參 白茯苓 白朮 半夏 陳皮 桔梗(各一錢) 麥門冬 五味子 甘草(各五分)
姜棗引,煎,食遠服。
托里和中湯癰疽中氣虛弱,飲食少思,腫不消,潰不斂。
人參 白茯苓 白朮 陳皮 半夏 炮姜(各一錢) 廣木香 甘草(各五分)
姜棗引,煎,食遠服。
托里建中湯癰疽元氣素虛,或因寒涼,損傷脾胃,飲食少思,凡飧無味,或作嘔泄瀉,急服以健中氣。
人參 白朮 白茯苓(各一錢) 半夏 炮姜(各一錢) 甘草(五分) 熟附子(八分)
煨姜三片、棗二枚煎,不拘時服。
托里溫中湯癰疽陽弱陰寒,脈虛身冷,或瘡為寒變,反致不疼,或膿水清稀,心下痞滿,腸鳴腹痛,大便微溏,食則氣短嘔逆,不得安臥,時發昏憒。
白朮 廣木香 丁香(各五分) 人參 益智仁 乾薑(炮) 半夏 陳皮 羌活 白蔻仁 甘草(各一錢) 熟附子(二錢) 白茯苓(二錢)
姜棗引,煎,不拘時服。
此方與舊不同,余制此,嘗治癰疽陰證及雜證陽氣脫陷,與寒氣逼陽於外者。發熱煩躁,口乾作渴,投以姜附之類,津液頓生,煩熱頓退,其應如響。
醒脾益胃湯潰瘍脾胃虛弱,過傷飲食生冷,以致胸膈不寬,四肢面目浮腫,及小水不利。
人參 白茯苓 白朮 山藥 廣皮 半夏 老黃米(炒,各一錢) 蒼朮 濃朴 澤瀉 廣木香 麥芽 蘇子 豬苓 山楂(各五分)
姜三片,燈心二十根煎,食前服。
神應異功散潰瘍陰盛陽虛,發熱作渴,手足並冷,脈虛無力,大便自利,至飲沸湯而不知其熱者必服之。
人參 白朮 陳皮 白茯苓 當歸 廣木香 官桂(各一錢) 半夏 丁香 肉豆蔻 濃朴 熟附子(各五分)
姜棗引,煎服。
二神丸癰疽脾胃虛弱,飲食不消,大便溏泄,並治尋常腎虛脾泄俱效。
破故紙(四兩 微炒香色) 肉果(肥大者,二兩生用)
用大棗四十九枚,老薑四兩,切片水浸棗姜,煮至水干為度,取棗肉為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清米湯送下。
四神丸脾胃虛寒,不便不實,飲食不思。
肉果(麵包煨) 五味子(各二兩) 補骨脂(四兩) 吳茱萸(水浸,炒一兩)
為末,姜八兩,紅棗一百枚,煮熟,取棗肉去皮,和丸桐子大,每服四錢,空心米飲下。
論生肌法
[編輯]汪省之曰∶夫肌肉,脾之主也,潰後收斂遲速者,乃氣血盛衰使然。世人但知生肌用龍、竭,止痛用乳、沒,余謂不然。生肌之法,當先理脾胃,助氣血為主,則肌肉自生,豈假龍、竭之屬!設若膿未盡,就用生肌,反生潰爛。壯者、輕者,不過復潰,或遲斂而已;怯者、重者,必致內攻,或潰爛不斂者多矣。至於止痛之法,熱者清之,寒者溫之,實者瀉之,虛者補之,膿郁不出者開之,惡肉侵蝕者去之。如是則痛自止,豈在乳、沒然後痛止乎。(《理例》)
薛立齋曰∶夫肌者,脾胃之所主,收斂者,氣血之所使,但當純補脾胃,不宜泛敷生肌之劑。夫瘡不生肌而腫赤甚者,血熱也,四物加山梔、連翹;色白而無神者,氣虛也,四君加歸 ;晡熱,陰血虛也,四物加參術;膿水稀者,氣血虛也,十全大補湯;食少體倦,脾氣虛也,補中益氣湯;煩熱作渴,飲食如常,胃火也,竹葉黃湯,不應,竹葉石膏湯;熱渴而小便頻數,腎水虛也,用加減八味丸料煎服。若敗血去後,新肉微赤,四沿白膜者,此胃中生氣也,用四君子湯以培補之,則不日而斂,若妄用生肌之藥,餘毒未盡,而反益甚耳,殊不知瘡瘍之作,由胃氣不調,瘡瘍之潰,由胃氣腐化,瘡瘍之斂,由胃氣榮養。東垣曰∶胃乃生發之源,為人身之本。丹溪亦謂∶治瘡瘍當助胃壯氣,使根本堅固,誠哉是言也,可不慎歟!(《經驗全書》)
馮魯瞻曰∶凡肌肉傷而瘡口不斂者,用六君子湯以補脾胃為主;或氣虛惡寒而瘡口不斂者,用補中益氣湯以補脾肺;若血虛發熱而瘡口不斂者,用四物參 以滋肝脾∶若膿多而瘡口不斂者,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以養血氣。經曰∶脾主肌肉,如前藥未應,但用四君、歸、 以補脾胃;若更不應,乃下元陽虛,急用八味丸以壯火生土;若脈數發渴者,難治,此真氣虛而邪氣實也。(《錦囊》)
又曰∶若敗肉去後,新肉微赤,四沿白膜者,此胃中生氣也,但用四君子湯以培補之,則不日而斂,蓋瘡瘍之作,由胃氣不調,瘡瘍之潰,由胃氣腐化,瘡瘍之斂,由胃氣榮養。
論收口法
[編輯]程山齡曰∶凡癰疽最難收口者,皆由瘀肉夾雜,瘀膿不盡所致。庸工不識,妄用補澀之劑,勉強收口,恐他日內毒復發,更甚於日前。惟將海浮散、玉螺散敷上,堪稱至寶,瘀血自脫,不必用刀,新肉自生,又不藏毒,萬舉萬當。大法先用防風湯洗之,或豬蹄湯,若是痔瘡,用無花果葉煎湯洗之,再上末藥,洗時須避風為主。書雲∶頻將湯洗,切忌風吹。是以更有體虛不能收口者,須內服補藥以助之。(《十法》)
李東垣曰∶若膿血未盡,便用生肌斂瘡之劑,務其早愈,殊不知惡肉不盡,其瘡早合,後必再發,不可不慎。(《十法》)
馮魯瞻曰∶癰疽將斂,宜用膏貼,如毒未盡,不可遽用生肌等劑。(《錦囊》)
又曰∶癰疽將安,宜補氣血,肌肉易生,若進寒涼,便難長滿。
癰疽門生肌丹散膏方
[編輯]生肌散(《錦囊》) 生肌長肉,神效。
珍珠(生研) 大冰片(各二分) 象皮(切框,瓦灰拌,炒珠) 上白蠟(各一錢) 乳香(箬上烘燥) 瓜兒竭 沒藥(箬上烘燥) 鉛粉(各五分) 輕粉(真掃盆者,四分) 兒茶(三分)
共乳極細,先用豬蹄湯或濃茶洗盡,用少許摻之。
生肌散
人參 西牛黃 珍珠 琥珀 熊膽 乳香(去油) 沒藥(去油,各二兩) 蘆甘石( ) 海螵蛸 龍骨 石膏( ) 輕粉(各五錢) 杭粉(二兩)
共乳極細,入冰片五分,再乳千下,瓷瓶密貯,每用少許,收口如神。
八寶丹
珍珠(布包,入豆腐內煮一伏時研細。如治顛頂,十手指尖,十足指尖,龜頭,此二十一處,非圓滾珍珠合藥,不能包裹還原,若治癰疽一切瘡瘍,即飲塊珍珠,皆可用也。一錢) 牛黃(五分) 象皮(切片)琥珀(燈心同乳) 龍骨( ) 輕粉(各一錢五分) 冰片(三分) 蘆甘石(銀罐內 紅,研細,三錢)
共乳極細,瓷瓶貯,每用少許,生肌長肉,收口如神。
神妙生肌散(龔敏中)
乳香(去油) 赤石脂 兒茶 海螵蛸 血竭 鱉甲 黑鉛(各一錢) 硼砂(生肌全在此味)沒藥(各二錢。初起加黃柏一錢,作癢加白芷一錢。)
先將黑鉛加水銀一錢同煎化,再將前藥研細入於鉛汞內,研極細摻之。
生肌散
紅升丹(一錢) 血竭 海螵蛸 象皮(焙焦) 黃丹 輕粉(各三錢) 赤石脂 兒茶紫河車( ,各五錢) 乳香(去油) 沒藥(去油,各二錢。瘡口紅熱加珍珠二錢,瘡口寒白加肉桂一錢,瘡口虛陷加人參二錢)
共乳極細末,摻上膏貼。
珍珠十寶膏治癰疽大毒,及刀傷斧砍,咬傷杖瘡,生肌定痛,百發百中。
珍珠(一錢,豆腐包煮) 輕粉 杭粉(各五錢) 潮腦(四錢) 乳香(去油) 沒藥(去油,各二錢) 白蠟(八錢) 琥珀(八分) 冰片(三分)
先將豬板油四兩,入鍋熬化去渣,再入白蠟化盡,離火,入研細珠、輕、杭、乳、沒五末,將凝始下冰片、琥珀、潮腦,和勻,冷定收貯,用時以淨手心抿腳挑放掌心,溶化塗之,再貼膏藥。
生肌玉紅膏(《正宗》) 專治癰疽發背,諸般潰爛等瘡,用在已潰流膿時,先用甘草湯,甚者用豬蹄湯,藥湯淋洗患上,軟絹挹淨,用抿腳挑膏於手掌中,捺化遍搽新腐肉上,外以太乙膏蓋之,大瘡早晚洗換二次,內兼服大補脾胃暖藥,其腐肉易脫,新肉即生,瘡口自斂,此乃外科收斂藥中之神藥也。
白蠟 當歸身(各二兩) 白芷(五錢) 瓜兒竭 輕粉(各四錢) 紫草(二錢) 甘草(一兩二錢) 真麻油(一斤)
先將白芷、甘草、當歸、紫草四味,入油內,浸三日,大杓內慢火熬藥枯色。(若熬太枯,其油則黑。)細絹濾清,將油復入杓內煎滾,下整塊血竭化盡,次下白蠟,微火化盡,先用茶盅四雙,預頓水中,將膏分作四處,傾入盅內,候片時,方下研細輕粉,每盅投和一錢攪勻,候至一伏時取起,綿紙復好,勿犯灰塵,本方不得加減,致取不效。
太素膏(《說約》) 凡瘡久不收口,是元氣虛極,急投大補湯劑內托,外用此法。
輕粉(三錢) 冰片(五分)
乳細,用豬脊髓調勻,攤絹帛粘貼必效。
豬腦膏(廣城黎醫士) 公豬腦子一個,放鍋內,好陳醋泡透,文武火煮成膏藥樣取出,細布攤,隨瘡大小貼之,先將小米泔水洗淨瘡上,貼膏二三日,揭看內生肉芽,再用小米泔煎洗,又貼三五日,肌肉長平,忌房勞、怒氣、發物。
玉容膏諸惡瘡久不收口,以及 瘡。
敗龜版(一兩) 胎髮 豬毛 羊毛 鵝毛 雞毛(各四兩) 牛油 豬板油 桐油(各二兩)飛黃丹(八兩炒) 麻油(一斤)
同熬枯,濾清,以丹收之攤貼。
白玉膏雄豬油半斤入鍋內熬去渣,復入鍋內熬滾,投白蠟、黃蠟各二錢化盡,再入鉛粉五錢,輕粉、兒茶各一錢五分,乳香、沒藥去油各一錢,攪勻攤貼。
貼久不收口諸瘡膏 豬板油一兩熬化,入白蠟五錢,黃蠟八錢化盡。再入乳香、沒藥、輕粉末各一錢,成膏搽之。
玉液膏發背癰疽潰爛用此生肌止痛。 香油二兩,黃蠟一兩,化開,入黃丹、寒水石 各一兩,研細熔化為膏,攤貼。
當歸膏生肌止痛,補血續筋。
當歸身 生地(各一兩) 白蠟 黃蠟(各一錢) 麻油(六兩)
入鍋內,先將歸地熬枯去渣,復熬投二蠟溶化,待溫攪成膏。
生肌散多年朝東土牆上的白螺螄殼,取來清水浸透,淘去泥沙,務須潔淨,放傾銀罐內,炭火 紅冷定,研細如霜,加冰片摻上,膏貼收口。
生肌散
輕粉(一錢) 血竭 兒茶(各一錢) 自死螺螄(連泥者十個, )
研極細加冰片一分收貯,每用少許,男用女乳,女用男乳,調搽三次全愈。
久不收口者 用人參淨口,嚼爛掩瘡口上,自斂。
收口 鮮白荷花瓣夾在書頁內,(每日移夾一頁,不然要爛。)凡癰疽 瘡上生肌藥收口時,以此貼之,斂口甚速。如凍瘡破爛,貼之亦效。
生肌散
鮮鹿腿骨(紙包,灰火內煨至黃脆為度,如焦黑則無用矣。)
研極細摻瘡上,生肌甚速。
諸瘡毒久不收口。
生鉛(二分,敲成薄片,剪如香茶樣)
每日用鉛一分,同核桃細嚼,好酒吞下,三日服完,大便出毒物,其口即收。
論背癰頭開不住
[編輯]王肯堂曰∶癰疽發背,皆營氣不從,逆於肉里之所生。即成之後, 腫疼甚,五七日內,或一頭從上開發,或兩頭開闊,上下侵展不住。帝曰∶何氣使然?岐伯曰∶不善於調養,乃七情之擾,房勞之變,穢氣所撞,惡氣所襲,皆令開而不住。當以內托大補之劑內,加白蘞、白芨等藥服之,外以收斂之藥敷貼淋 ,則聚而不開矣。(《準繩》)
論癰疽內肉不合法
[編輯]陳實功曰∶夫癰疽對口大瘡,內外腐肉已盡,惟結痂時,內肉不粘連者,用軟綿帛七八層放患上,以絹繫緊,將患處壓實數次,內外之肉自然粘連一片,長如生成之肉矣。倘患口仍有未完處,再搽玉紅膏,其肉自平矣。(《正宗》)
繃縛背瘡法
[編輯]陳實功曰∶夫發背對口大瘡等疾,已潰流膿時,冬夏宜絹帛四五層放所貼膏藥外,再用棉布見方八寸,四角用蛇皮細帶釘之,安蓋絹上,以帶系在前胸,繃實瘡上,庶使瘡中暖氣不泄,易於腐潰,洗瘡時,預備二繃更換,務要患內暖氣烘者,此法最善。(《正宗》)
澄曰∶凡發背潰後,口小內大,大膿已泄,內肉不合,宜用鉛片如鏡,中鑿一眼如錢狀,四邊錐眼,以針穿縫綿布鋪上,夏月則用兩層布鋪, 上六面釘闊絹帶六條,先將膏藥蓋好,加以新棉,將鉛片鋪合瘡上,先將左右二帶繫緊胸前,再將左上角帶與右下角帶,由左肩向右脅下斜系,右上角帶與左下角帶,由右肩向左脅下斜系,則兩層新肉合成一塊矣,倘左半邊虛處多,右半邊實處多,可將膏外襯棉,左半邊墊濃些,右半邊襯薄些,如右半邊虛處多,亦照此法,總在看瘡取膿揩洗時,留心察其虛實自明。
論生肉
[編輯]申斗垣曰∶夫瘡瘍已潰,愈加保護,若不謹慎,恐致敗壞,倘七情內亂,怒則傷肝,肝為將軍之官,肝主怒,怒氣盛則刑脾,脾主肉,脾傷則瘡口內脹出,名曰肉, 肉長滿,不能自消,若不去之,雖瘡愈後,肉高硬積,久亦癢痛,倘生面目之端,形容丑怪,乃不知去此之過也。宜為烏梅燒灰,少加輕粉,一上即平,愈後亦無瘡疤也矣。(《啟玄》)
周文采曰∶一曰着水,二曰着風,三曰着怒,四乃庸俗醫生以手擠膿核時,用力太重,五乃妄用涼藥,涼了瘡皮,故生 肉也。(《集驗》)
澄曰∶瘡口 肉,患者誤食生薑、香蕈、菌子及違犯房幃,均易將良肉 出。更有肩脊生 者,乃挑輕負重掙出,肘腕手指生 者,必是拿甚重物所致,足跟、足指生 者,必是奔走跳動而 。凡視瘡毒出膿後,肩脊上膏外加以濃紙或鉛片壓住,肘、腕、手、足、跟、指等處,膏外須用濃紙或繭殼襯護,薄絹系好,則可免良肉 出,且易收功。
論驗透膜法
[編輯]張景岳曰∶凡背疽大潰,欲驗穿透內膜者,不可用皂角散嚏法,但以紙封患處,令病者用意呼吸,如紙不動者,未穿膜也。倘用取嚏法鼓動內膜,則反致穿透,慎之,慎之。(《全書》)
澄曰∶背疽潰爛,但以草紙捻蘸麻油,以火點着,向瘡照之,如燈光向外鼓動者,里膜已破矣。
論瘡疽鎖口
[編輯]澄曰∶凡患瘡毒,潰後不慎房欲,以致瘡口漸高,堅硬不斂,此名鎖口。又有誤食瓜子雞蛋,亦能鎖口。須用銀針輕手四圍挑斷,以木耳焙研極細,麻油調搽即消。
又曰∶瘡毒潰後已久,風熱濕毒感受,亦能鎖口。
論將息法
[編輯]程山齡曰∶凡病中設有挾風寒者,即宜斷去葷腥油膩,微服散藥,俟外邪祛盡,再用滋味調補。大抵將息癰腫,不可缺少滋味,以血肉能生血肉也。然又不宜過多,使肉氣勝谷氣,更忌生冷滯氣之物,恐反傷脾胃耳。並宜避風邪,戒嗔怒,寡思慮,少言語,兢兢保養為貴。至於病後將息,毒大者三年內宜遠幃幕,毒小者期年內宜遠幃幕,犯之則成虛損,或成偏枯,或陰減天年,不可不慎也。其他戒怒慎風,亦須常作有病時想。(《十法》)
王肯堂曰∶保全胃氣,濃味與生冷皆除。勿冒風寒,大熱與大寒當避。多言多動,不免真氣之有傷。久坐久行,皆致起居之不適。寡思節慾,尤戒恚怒悲憂。湯粥適時,更宜清虛恬靜。(《準繩》)
論培護法
[編輯]陳實功曰∶冬月發背,須穿有袖綿背褡一件,服下不可縫合,取其易於揭看也。
且要預生炭火,使暖逼盡余寒,然後揭開用藥為妙。(《正宗》)
又曰∶如發背高腫,須防撞傷,須用細草,照瘡大小作一圈子,外用棉花絹片,縫如串鈴樣,四邊釘細帶四條安在瘡上,護住瘡根,以兩條帶子系頸上,以兩條帶子擊胸前,則不致有撞傷之患矣。
薛立齋曰∶凡患背瘡,切不容他仰臥,若仰臥則瘡陷矣,其欲生也得乎。(《經驗全書》)
李氏曰∶若背疽難於隱几,宜用綠豆十斗,作一袋,隱伏其上,以解毒涼心也。(《十書》)
論瘡久成
[編輯]胡公弼曰∶夫瘡久不斂,多成漏證,常有膿水流而不絕,其膿亦臭,內無歹肉,須先服參、 、歸、術、芎,大劑托里。再用附子制過者,以童便浸透,切作二三分濃片,安瘡上,着艾灸之,仍服托里之劑,隔三日再灸,不五七次則 化肌生,肉自長滿矣。(《青囊》)
論九漏
[編輯]王肯堂曰∶瘡漏,是孔竅出水不止者是也。氣漏,或腫或消,痛脹難忍者是也。風漏,瘡孔內癢甚者是也。陰漏,男女陰內痛而出水者是也。冷漏,孔內出白膿黃水不止者是也。痔漏,痔瘡日久,不忌房事,破而流膿,不收口者是也。血漏,時時下鮮血不止,名熱漏也。 HT 漏,是平肉上生孔竅,出膿血者是也。痿腮漏,因瘡忽黑爛,出黃黑水者是也。
澄曰∶凡破漏之證,多因氣血虧損,潰後先膿,後則清稀流水,久而不斂,遂成漏管。亦有因庸醫日以藥線插入,將瘡內嫩肉磨成濃肉,瘡口不能驟合,初則嫩管,久則長成硬管,漸生岔管者甚多。亦有膿血去多,陰分受虧,陽火亢盛,夢泄遺精,或不慎房欲,多成九漏之候,最為難治。必須內服補托,謹戒房勞,外用化管之藥,內服退管丸丹化去內管,方能收功。
又曰∶凡瘡潰後忌蔥,以免生管。
識知百病生死法
[編輯]陳實功曰∶死生,非神聖不能洞其機關。疾病,無明醫亦不能決其吉凶。否則使人疑惑,決斷不常,余異授呂祖一枝梅,真仙方也。(《正宗》)
呂祖一枝梅治大人男婦小兒,新久諸病,生死難定之間,用藥芡實大一餅,貼印堂之中,點官香一枝,香盡去藥,已後一時許,藥處有紅斑暈色,腫氣飛散,謂紅霞捧日,病雖危篤,其人不死。如貼藥處一時後無腫無紅,皮肉照舊不變,謂白雲漫野,病雖輕淺,終歸冥路。小兒急慢驚風,一切老幼痢疾,俱貼之,紅腫即愈,此方用之,可預知生死也。
硃砂(三錢) 銀硃(五錢一分) 五靈脂(三錢)麝香(三分) 萆麻子(五分) 雄黃 巴豆仁(各五錢,不去油)
上各研細末,於端午日淨室中午時共研,加油胭脂為膏,瓷盒收藏,勿經婦女人手,臨用豆大一丸,捏餅貼印堂中,其功立見,用過餅送河中。
夏月諸瘡傷辟蠅蛆門主方
[編輯]蟬花散(《東醫寶鑑》) 夏月諸般傷損潰爛,蛆蟲極盛,臭不可近。
蛇蛻(燒存性,一兩) 蟬蛻 青黛(各五錢) 細辛(二錢五分)
(上為末,每三錢,酒調下,日二次。)
夏月諸瘡臭爛寒水石研細摻。
辟瘡瘍惡穢法
[編輯]辟惡氣(張仲景) 蒼朮同豬蹄甲燒煙熏。
又方 紅棗、茶葉燒煙置房中。
又方 荔枝殼燒煙解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