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氏長慶集/卷04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白居易全集卷第四十七 試策問制誥 凡十六首 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策一道 元和元年四月,登科,第四等 問:皇帝若曰:朕觀古之王者,受命君人,兢兢業業,承天順地,靡不思賢 能以濟其理,求讜直以聞其過。故禹拜昌言而嘉猷罔伏,漢征極諫而文學稍 進,匡時濟俗,罔不率由。厥後相循,有名無實。而又設以科條,增求茂異, 舍斥己之至言,進無用之虛文,指切著明,罕稱於代。茲朕所以嘆息郁悼, 思索其真;是用發懇惻之誠,咨體用之要,庶乎言之可行,行之不倦,上獲 其益,下輸其情,君臣之間,確然相與。子大夫得不勉思朕言而茂明之?我 國家光宅四海,年將二百,十聖弘化,萬邦懷仁;三王之禮靡不講,六代之 樂罔不舉,浸澤於下,升中於天,周漢以還,莫斯為盛。自禍階漏壤,兵宿 中原,生人困竭,耗其太半,農戰非古,衣食罕儲,念茲疲甿,遠乖富庶。 督耕植之業,而人無戀本之心:峻榷酤之科,而下有重斂之困。舉何方而可 以復其盛?用何道而可以濟其艱?既往之失,何者宜懲?將來之虞,何者當 戒?昔主父懲患於晁錯,而用推恩;夷吾致霸於齊桓,而行寓令。精求古人 之意,啟迪來哲之懷。眷茲洽聞,固所詳究。又,執契之道,垂衣不言:委 之於下,則人用其私;專之於上,則下無其效。漢元優遊於儒學,盛業竟衰; 光武責課於公卿,峻政非美。二途取捨,未獲所從。余心浩然,益所疑惑。 子大夫熟究其旨,屬之於篇;興自朕躬,無悼後害。 對,臣聞漢文帝時,賈誼上疏云:「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 太息者三。」是時漢興四十載,萬方大理,四海大和;而賈誼非不見之,所 以過言者,以為詞不切,志不激,則不能回君聽,感君心,而發憤於至理也。 是以雖盛時也,賈誼過言而無愧;雖過言也,文帝容之而不非。故臣不失忠, 君不失聖,書之史策,以為美談。然臣觀自茲已來,天下之理,未曾有仿佛 於漢文帝時者;激切之言,又未有仿佛於賈誼疏者。豈非君之明聖,不侔於 文帝乎?臣之忠讜,不逮於賈誼乎?不然,何衰亂之時愈多,而切直之言愈 少也?今陛下思禹之昌言而拜之,念漢之極諫而征之,廢虛文之無用者,獎 至言之斥己者,詢臣以可行之策,諭臣以不倦之意,懇惻郁悼,發於至誠, 此真聖王思至理、求過言之明旨也。斯則陛下之道,已弘於前代;臣子才識, 劣於古人,輒欲過言,以裨陛下明德萬分之一也。裨之者,非敢謂言之必可 行也,體用之必可明也;且欲使後代知陛下踐祚之後,有樸直敢言之臣出焉, 無俾文帝、賈誼專美於漢代。然後退而俯伏以待罪戾焉,臣誠所甘心也。謹 以過言,昧死上對。伏蒙陛下賜臣之策,有思興禮樂之道,念救疲甿之方, 辯懲往戒來之宜,審推恩寓令之要。至矣哉!陛下之念及此,實萬葉之福也! 豈唯一代之人,受其賜而已哉?臣聞疲病之作,有因緣焉,救療之方,有次 第焉;臣請為陛下究因緣,陳次第而言之。臣聞太宗以神武之姿,撥天下之 亂。玄宗以聖文之德,致天下之肥。當二宗之時,利無不興,弊無不革,遠 無不服,近無不和。貞觀之功既成,而大樂作焉;雖六代之盡美,無不舉也。 開無之理既定,而盛禮興焉;雖三王之明備,無不講也。禮行,故上下輯睦; 樂達,故內外和平。所以兵偃而萬邦懷仁,刑清而兆人自化,動植之類,咸 煦嫗而自遂焉。雖成、康、文、景之理,無以出於此矣。洎天寶以降,政教 寢微,寇既薦興,兵亦繼起。兵以遏寇,寇生於兵;兵寇相仍,迫五十載。 財征由是而重,人力由是而罷。下無安心,雖日督農桑之課,而生業不固; 上無定費,雖日峻管榷之法,而歲計不充。日削月朘,以至於耗竭其半矣。 此臣所謂疲病之因緣者也,豈不然乎?由是觀之:蓋人疲由乎稅重,稅重由 乎軍興,軍興由乎寇生,寇生由乎政缺。然則未修政教,而望寇戎之銷;未 銷寇戎,而望兵革之息,雖太宗不能也。未息兵革,而求征徭之省;未省征 徭,而求黎庶之安,雖玄宗不能也。何則?事有以必然,雖常人足以致;勢 有所不可,雖聖哲不能為。伏惟陛下將欲安黎庶,先念省征徭;將欲省征徭, 先念息兵革;將欲息兵革,先念銷寇戎;將欲銷寇戎,先念修政教。何者? 若政教修,則下無詐偽暴悖之心,而寇戎所由銷矣。寇戎銷,則〔境〕無興 發攻守之役,而兵革所由息矣。兵革息,則國無饋餫飛輓之費,而征徭所由 省矣。征徭省,則人無流亡轉徙之憂,而黎庶所由安矣。臣竊觀今天下之寇, 雖已盡銷;伏願陛下不以易銷而自怠。今天下之兵,雖未盡散;伏願陛下不 以難散而自疑。無自怠之心,則政教日肅;無自疑之意,則誠信日明。故政 教肅,則暴亂革心;誠信明,則獷驁歸命。革心,則天下將萌之寇,不遏而 自銷;歸命,則天下已聚之兵,不散而自息。然後重斂可日減,疲甿可日安, 富庶可日滋,困竭可日補。日安,則和悅之氣積;日富,則廉讓之風形。因 其廉讓,而示之以禮,則禮易行矣,乘其和悅,而鼓之以樂,則樂易達矣。 舉斯方而可以復其盛,用斯道而可以濟其難。懲既往之失,莫先於誠不明而 政不修;戒將來之虞,莫先於寇不銷而兵不息。此臣所謂救療之次第者也, 豈不然乎?若齊行寓令之法,以霸諸侯;漢用推恩之謀,以懲七國,施之今 日,臣恐非宜。何者?且今萬方一統,四海一家,無鄰國可傾,非夷吾用權 之秋也;雖欲寓令,〔令〕將何所寓耶?今除國建郡,置守罷侯,無爵土可 疏,非主父矯弊之日也;雖欲推恩,恩將何所推耶?但陛下嗣貞觀之功,弘 開元之理,必將光二宗而福萬葉矣;何區區齊、漢之法,而足為陛下所慕哉? 精究之端,實在於此矣。又蒙陛下賜臣之問,有執契垂衣之道,委下專上之 宜,敦儒學而業衰,責課實而政失者。此皆政化之所急,今古之所疑,陛下 幸念之,臣有以見天下之理興矣。夫執契之道,垂衣不言者。蓋言已成之化, 非謀始之課也。委之於下者,言王者之理,庀其司,分其務而已;非謂政無 小大,悉委之於下也。專之於上者,言王者之道,秉其樞,執其要而已;非 謂事無巨細,悉專之於上也。漢元優遊於儒學,而盛業竟衰者,非儒學之過 也,學之不得其道也。光武責課於公卿,而峻政非美者,非考課之累也,責 之不得其要也。臣請重為陛下別白而明之。夫垂衣不言者,豈不謂無為之道 乎也?臣聞無為而理者,其舜也歟?舜之理道,臣粗知之矣。始則您於修己, 勞於求賢,明察其刑,明慎其賞,外序百揆,內勤萬樞,昃食宵衣,念其不 息之道。夫如是,豈非大有為者〔乎〕?終則安於恭己,逸於得賢,明刑至 於無刑,明賞至於無賞,百職不戒而舉,萬事不勞而成,端拱凝旒,立於無 過之地。夫如是,豈非真有為者乎?故臣以為無為者,非無所為也,必先有 為而後至於無為也。老子曰:「無為而無不為。」蓋是〔之〕謂矣。夫委下 而用私,專上而無效者,此由非所宜委而委之也,非所宜專而專之也。臣請 以君臣之道明之。臣聞上下異位,君臣殊道。蓋大音簡者,君道也;小者繁 者,臣道也。臣道者,百職小而眾,萬事細而繁,減非人君一聰所能遍察, 一明所能周覽也。故人君之道,但擇其人而任之,舉其要而執之而已矣。昔 九臣各掌其事,而唐堯乘其功以帝天下。十亂各效其能,而周武總其理以王 天下。三傑各宣其力,而漢高兼其用以取天下。三君子者,不能為一焉;但 執要任人而已。亦猶心之於四肢、九竅、百骸也,不能為一焉,然而寢食起 居,言語視聽,皆以心為主也。故臣以為君得君之道,雖專之於上,而下自 有以展其效矣;臣得臣之道,雖委於下,而人亦無以用其私矣。由此而言, 光武督責而政未甚美者,非他,昧君臣之道於小大繁簡之際也。漢元優遊而 業以寖衰者,非他,昧無為之道於始終勞逸之間也。二途得失,較然可知。 陛下但舉中而行,則無所惑矣。臣伏以聖策首言曰:思賢能以濟其理,求說 直以聞其過。又曰:上獲其益,下輸其情。其末章則又曰:興自朕躬,無悼 後害。此誠陛下思酌下言,欲聞上失,勤勤懇懇,慮臣輩有所隱情者也。臣 敢不再竭狂直,以副天心之萬一焉。臣聞古先聖王之理也,制欲於未萌,除 害於未兆;故靜無敗事,動有成功。自非聖王,則異於是:莫不欲逞於始, 悔追於終,政失於前,功補於後。利害之效,可略而言。且如軍暴而後戢之, 兵亂而後遏之,善則善矣;不若防其微,杜其漸,使不至於暴亂也。官邪而 後責之,吏奸而後誅之,懲則懲矣;不若審其才,得其人,使不至於奸邪也。 人餒而後食之,人凍而後衣之,惠則惠矣;不若輕其徭,薄其稅,使不至於 凍餒也。舉一知十,不其然乎?今陛下初嗣祖宗,新臨蒸庶,承多虞之運, 當鼎盛之年:此誠制欲於未萌,除害於未兆之時也。伏惟陛下敬惜其時,重 慎於事,既往者且追救於弊後,將來者宜早防幹事先。夫然,則保邦恆在於 未危,恭己常居於無過,三五之道,夫豈遠哉?臣生也〔幸〕,得為唐人, 當陛下臨御之時,睹陛下昇平之始,斯則臣朝聞而夕死足矣;而況充才識之 貢,承體用之問者乎?今所以極千慮,昧萬死,當盛時,獻過言者,此誠微 臣喜朝聞,甘夕死之志也。不然,何輕肆狂瞽,不避斧鑕,若此之容易焉? 伏惟少垂意而覽之,則臣生死幸甚!生死幸甚!謹對。 禮部試策五道 貞元十六年二月,高侍郎試,及第 第一道 問:《周禮》:「庶人不畜者祭無牲,不耕者祭無盛,不蠶者不帛,不績者 不縗。」皆所以恥不勉,抑游惰,欲入務衣食之源也。然為政之道,當因人 所利而利之。故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由是農商工賈,咸 遂生業。若驅彼齊人,強以周索,牲盛布帛,必由己出;無乃物力有限,地 宜不然;而匱神廢禮,誰曰非闕?且使日中為市,懋遷有無者,更何事焉? 對:利用厚生,教之本也;從宜隨俗,政之要也。《周禮》云:不畜無牲, 不田無盛,不蠶不帛,不績不縗。蓋勸厚生之道也。《論語》云:因人所利 而利之。蓋明從宜之義也。夫田畜蠶績,四者土之所宜者多,人之所務者眾, 故《周禮》舉而為條目;且使居之者無游情,無墮業焉。其餘非四者,雖不 具舉,則隨土物生業而勸導之可知矣。非謂使物易業,土易宜也。夫先王酌 教本,提政要,莫先乎任土辨物,簡能易從,然後立為大中,垂之不朽也。 若謂其驅天下之人,責其所無,強其所不能;則何異夫求萍於中逵,植桔於 江北,反地利,違物性孰甚焉?豈直易俗失宜,匱神廢禮而已?且聖人辨九 土之宜,別四人之業,使各利其利焉,各適其適焉;猶懼生生之物不均也, 故日中為市,交易而退:所以通貨食,遷有無,而後各得其所矣。由是言之, 則《大易》致人之制,《周官》勸人之典,《論語》利人之〔道〕,三科具 舉,有條而不紊矣。謹對。 第二道 問:《書》曰:「眚災肆赦。」又曰:「宥過無大。」而《禮》云:「執禁 以齊眾,不赦過。」若然,豈為政以德,不足恥格,峻文必罰,斯為禮乎? 《詩》稱:「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易》稱:「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而《語》云:「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若然,則明哲者不成仁歟? 殺身非崇德歟? 對:聖王以刑禮為大憂,理亂系焉。君子以仁德為大寶,死生一焉。故邦有 用禮而大理者,有用刑而小康者。古人有崇德而遠害者,有蹈仁而守死者。 其指歸之義,可得而知焉。在乎聖王乘時,君子行道也。何者?當其王道融, 人心質,善者眾而不善者鮮,一人不善,眾人惡之,故赦之可也。所以表好 生惡殺,且臻乎仁壽之域矣。而肆赦有過之典,由茲作焉。及夫大道隱,至 德衰,善者鮮而不善者眾,一人不善,眾人效之,故赦之不可出。所以明懲 惡勸善,且革澆醨之俗矣。而執禁不赦之文,由茲興焉。此聖王所以隨時以 立制,順變而致理;非謂德政之不若刑罰也。然則君子之為君子者,為能先 其道,後其身。守其常,則以道善乎身;罹其變,則不以身害乎道。故明哲 保身,亦道也;巢、許得之。求仁殺身,亦道也;夷、齊得之。雖殊時異致, 同歸於一揆矣。何以核諸?觀乎古聖賢之用心也,苟守道而死,死且不朽, 是非死也。苟失道而生,生而不仁,是非生也。向使夷、齊生於唐、虞之代, 安知不明哲保身歟?巢、許生於殷、周之際,安知不求仁殺身歟?蓋否與泰, 各繫於時也。生與死,同歸於道也。由斯而觀,則非謂崇德者不為成仁,殺 身者不為明哲矣。嗚呼!聖王立教,同出而異名;君子行道,百慮而一致: 亦猶水火之相戾,同根於冥數,共濟於人用也。亦猶寒暑之相反,同本於元 氣,共濟於歲功也。則用刑、措刑之道,保身、殺身之義,昭昭然可知歟。 謹對。 第三道 問:聖哲垂訓,言微旨遠。至於禮樂之同天地,易簡之在《乾》、《坤》; 考以何文?征於何象?絕學無憂,原伯魯豈其將落;仁者不富,公子荊曷雲 苟美?朝陽之桐,拿來鳳羽;泮林之椹,克變鴞音。勝乃俟乎木雞,巧必資 於瓦注。咸所未悟,庶聞其說。對:古先哲王之立彝訓也,雖言微旨遠;而 學者苟能研精鈎深,優柔而求之,則壺奧指趣,將焉瘦哉?然則禮樂之同天 地者,其文可得而考也。豈不以樂作於郊,而天神和焉;禮定於社,而地祗 同焉:上下之大同大和,由禮樂之馴致也。易簡之在《乾》、《坤》者,其 象可得而征也。豈不以《乾》以柔克,而運四時,不言而善應;《坤》以陰 隲,而生萬物,不爭而善勝。柔克不言之謂易,陰隲不爭之謂簡。簡易之道, 不其然乎?老氏絕學無憂,做其溺於時俗之習也。原伯魯不學將落,戒其廢 聖哲之道也。孟子不富之說,慮蘊利而生孽也。公子荊苟美之言,嘉安人而 豐財也。鳳鳴朝陽,非梧桐而不棲,擇木而集也。鴞止泮林,食桑椹而好音, 感物而變也。事有躁而失,靜而得者,故木雞勝焉。有貴而失,賤而得者, 故瓦注巧焉。雖去聖逾遠,而大義斯存。是故遠旨微言,可明徵矣。謹對。 第四道 問:天地有常道,日月有常度,水火草木有常性,皆不易之理也。至乃鄒衍 吹律而寒谷暖,魯陽揮戈而暮景回,呂梁有出入之游,周原變堇荼之味:不 測此何故也?將以傳信乎?抑亦傳疑乎?對:原夫元氣運而至精分,三才立 而萬物作。惟天地日月、暨水火草木,度數情性,各有其常。其隨事應物而 遷變者,斯人之所感也。何哉?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蓋天 地無常心,以人心為心。苟能以最靈之心,感善應之天地;至諴之誠,感無 私之日月:則必如影隨形,響隨聲矣。而況於水火草木乎?故有吹律於寒谷, 和氣生焉。揮戈於曜靈,暮暑回焉。神合於水,游呂梁而出入不溺。化被於 草木,周原而堇茶變味。蓋品匯之生,則守其常性也。精誠之至,則感而常 通也。靜守常性,動隨常通,是道可於物、而非常於一道也。夫如是,則兩 儀之道,七曜之度,萬物之性,可察矣。可信矣,夫何疑焉?謹對。 第五道 問:紡績之弊,出於女工。桑麻不甚加,而布帛日已賤,蠶織者勞焉。公議 者知之,欲乎價平,其術安在?又,倉廩之實,生於農畝。人有餘則輕之, 不足則重之。故歲一不登,則種食多竭。往年時雨愆候,宸慈軫懷,遣使振 廩,分官賤祟;故得餒殍載活,麥禾載登,思我王度,金玉至矣。竊聞壽昌 常平,今古稱便;國朝典制,亦有斯倉。開元之二十四年,又於京城大置。 賤則加價收糴,貴則終年出祟:所以時無艱食,亦無傷農。今者若官司上聞, 追葺舊制,以時斂散,以均貴賤,其於美利,不亦多乎?對:人者,邦之本 山;衣食者,人之所由生也。古者聖人在上,而下不凍餒者,非家衣而戶食 之;蓋能為之開衣食之源,均財用之節也。方今倉廩虛而農夫困,布帛賤而 女工勞,以愚所窺,粗知其本。何者?夫天地之數無常,故歲一豐必一儉也。 衣食之生有限,故物有盈則有縮也。古人知其必然也,故敦儉嗇以足衣,務 儲蓄以足食。是以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野無青草,人無菜色者, 無他歟?蓋勤儉儲積之所致耳。故曰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元龜也。當今將欲 開美利利天下,以厚生生蒸人,返貞觀之昇平,復開元之富壽,莫匪乎實倉 廩,均豐凶;則耿壽昌之常平,得其要矣。今若升聞,率修舊制,上自京邑, 下及郡縣,謹豆區以出納,督官吏以監臨,歲豐則貴糴以利農,歲歉則賤祟 以恤下。若水旱作診,則資為九年之蓄;若兵革或動,則饋為三軍之糧。可 以均天時之豐儉,權生物之盈縮,修而行之,實百代不易之道也。虞災救弊, 利物寧邦,莫斯甚焉。然則布帛之賤者,由錐刀之壅也。苟粟麥足用,泉貨 通流,則布帛之價,輕重平矣。抑居易聞:短綆不可以汲深,曲士不可以語 道。小子狂簡,不知所以裁之。莫究微言,空慚下問。謹對。 進士策問五道 元和二年為府試官 第一道 問:《禮記》曰:「事君有犯無隱。」又曰:「為人臣者不顯諫。」然則不 顯諫者,有隱也;無乃失事君之道乎?無隱者,顯諫也。無乃失為臣之節乎? 《語》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易》曰:「樂天知命,故不憂。」 又《語》曰:「君子憂道不憂貧。」斯又憂道者,非知命乎?樂天不憂者, 非君子乎?夫聖人立言,皆有倫理;雖前後上下,若貫珠然。今離之則可以 旁行,合之則不能同貫。豈精義有二耶?抑學者未達其微旨耶? 第二道 問:大時不齊,大信不約,大白若辱,大直若屈。此四者,先聖之格言,後 學之彝訓;有國者,酌之以行化也;立身者,踐之以修己也。然則,雷一發 而蟄蟲蘇,勾萌達;霜一降而天地肅,草木衰,其為時也大矣!斯豈不齊者 乎?日月代明而晝夜分,刻漏者准之,無抄忽之失焉;春秋代謝而寒暑節, 律呂者候之,無黍累之差焉;其為信也大矣!斯豈不約者乎?堯讓天下而許 由遁,周有天下而伯夷餓,其為白也大矣!斯亦(不)辱者乎?桀不道,龍 逢諫而死;紂不道,比干諫而死,其為直也大矣!斯豈(不)屈己者乎?由 是而觀:有國者、立身者惑之久矣,眾君子試為辨之。 第三道 問:大凡人之感幹事,則必動於情,發於嘆,興於詠,而後形於歌詩焉。故 聞《蓼蕭》之詠,則知德澤被物也;聞《北風》之刺,則知威虐及人也;聞 「廣袖、高髻」之謠,則知風俗之奢盪也。古之君人者采之,以補察其政, 經緯其人焉。夫然,則人情通而王澤流矣。今有司欲請於上,遣觀風之使, 復采詩之官,俾無遠邇,無美刺,日采於下,歲聞於上;以副我一人憂萬人 之旨。識者以為何如? 第四道 問:百官職田,蓋古之稍食也。國朝之制,懸在有司。兵興已還,吏鮮克舉。 今稽其地籍,則田亦具存;計以戶租,則數多散失。至使內外官中,有品秩 等、局署同而厚薄相懸,不啻乎十倍。斯者積弊之甚也,得不思革之乎?請 陳所宜,以救其失。 第五道 問:谷帛者,生於下也,泉貨者,操於上也。必由均節,以致厚生。今田疇 不加辟,而菽粟之價日賤;桑麻不加植,而布帛之估日輕。懋力者輕用而愈 貧,射利者賤收而愈富。至使農人益困,游手益繁矣。然豈谷帛斂散之節, 失其宜乎?將泉貨輕重之僅,不得其要乎?今天子方策天下賢良政術之上, 親訪利病,以活元元。吾子若待問於王庭,其將何辭以對? 奉敕試製書詔批答詩等五首 元和二年,十一月四日,自集賢院召赴銀台候進旨。五日,召入翰林。奉敕 試製詔等五首。翰林院使梁守廉奉宣:宜授翰林學士。數月,除左拾遺 奉敕試邊鎮節度使加僕射制 將仕郎、守京兆府盩厔縣尉、集賢殿校理臣白居易進 門下:鎮寧三邊,左右百揆,兼茲重任,必授全材。某鎮節度使某乙,天與 忠貞,日彰名節,德溫以肅,氣直而和,明略足以佐時,英姿足以遏寇。累 經事任,歷著勛庸。中權之令風行,外鎮之威山立。戎夷懾服,漢兵無西擊 之勞;疆場底寧,胡馬絕南牧之患。禁暴而三軍輯睦,除害而百姓阜安。千 里長城,一方內地。實嘉乃績,爰簡朕心。夫竭力輸誠,為臣之大節;念功 懋賞,有國之恆規。顧茲忠勤,宜進爵秩。爾有統戎之略,已授旌旄;爾有 宣贊之猷,特加端揆。往踐厥職,其惟有終!可尚書左僕射,余如故。主者 施行。 與金陵立功將士等敕書 敕:浙西立功將士等。朕自陸寰宇,已再逾年,以忠恕牧萬人,以恩信馭百 辟;動必思於恤隱,靜無忘於泣辜。庶乎馴致小康,寢興大道也。李錡因緣 屬籍,踐歷官常;包藏禍心,素懷梟鏡之性;彰露凶德,忽發豺狼之聲。朕 念以宗枝,務於容貸;輸以迷復,卒無梭心。而乃保界重江,竊弄兇器,抵 捍朝命,驅脅師入,背德欺天,亂常干紀。蜂蠆之毒,流於郡縣;犬彘之行, 肆於閨門。惡稔禍盈,親離眾叛;人神共棄,天地不容。卿等忠憤闇彰,義 勇潛發;變疾風雨,謀先鬼神;中推赤心,前蹈白刃。率其膂力,死命於軍 前;擒其凶魁,生致於闕下。廓千里之沴氣,濟一方之生入。誠感君親,義 激臣子。臨危見不奪之節,因事立非常之功。予嘉乃誠,一念三嘆!至於圖 勞懋賞,詢事策勛,各有等差,續當處分;故先宣慰,宜並悉之。冬寒,卿 等各得平安好。遣書指不多及。 與崇文詔 為頻請朝覲,並寒月跋 涉意。時崇文為西川節度使 敕:崇文:卿忠廉立身,簡直成性。董戎長武,邊候乂安;授律西川,兇徒 盪滅。是以寵崇外閫,秩進上公。而能省事安人,多方撫俗;諭朕念功之旨, 勉其師徒;宣朕恤隱之心,慰彼黎庶。威立無暴,功成不居;累陳表章,懇 請朝覲。雖殿邦之寄重,誠欲藉才;而望闕之戀深,固難奪志。且嘉且嘆, 彌感於懷。屬時候嚴踩,山川修阻;永言跋涉,當甚勤勞。仁卿來思,副朕 誠望,想宜知悉。冬寒,卿比平安好。遣書指不多及。 批河中進嘉禾圖表 上天降休,下土效祉,將表豐年之兆,故生同穎之祥。顧慚寡德,受此嘉瑞。 披圖省表,閱視久之。卿發誠自中,歸美於上;亦宜勉勤匡贊,馴致邕熙。 庶洽昇平之風,以葉和同之慶。所賀知。 太杜觀獻捷詩 以「功」字為韻,四韻成 淮海妖氛滅,乾坤嘉氣通。班師郊社內,操袂凱歌中。廟算無遺策,天兵不 戰功。小臣同鳥魯,率舞向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