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及其保護範圍的通知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第五批 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及其保護範圍的通知
閩政文〔2005〕164號
2005年5月11日
發布機關:福建省人民政府
發布於《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報》2005年第17期
第七批
PDF文件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鼓浪嶼近代建築等133處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及其保護範圍,金交椅山窯遺址等4處併入已公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已經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全體委員會議討論通過,現予公布,請你們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規定加強對文物的保護和管理。

附件:福建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〇〇五年五月十一日




附件:

福建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一、古遺址(10處)[編輯]

序號 名稱 年代 座落地點 簡介 保護範圍
1 黃瓜山遺址 新石器時代 霞浦縣沙江鎮小馬村 新石器時代晚期聚落遺址。分上下兩個文化層,下層距今約4000年前,上層年代距今3500至3000年前。經考古發掘,發現有灰坑、灶坑、長方形建築基址等遺蹟。建築基址由排列整齊的柱洞構成,屬「干欄」式建築。出土遺物有石器、骨器、陶器。石器以梯形弓背小石錛最具特色。陶器突出特點是泥質橙黃陶大量出現,並普遍施陶衣和彩繪。 遺址堆積四周各向外延伸100米
2 錦城遺址 浦城縣臨江鎮錦城村 閩越國時期遺址。分布面積20多萬平方米,發現有漢代夯土城牆遺蹟和一些筒瓦、板瓦及「漢陽未央」瓦當。發掘的兩座墓葬中出土精美的玉器和成規制的陶器。為閩越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東尹厝團,西至門樓墩,南至葉源壠,北至上排自然村
3 泉州閩國鑄錢遺址 五代 泉州市鯉城區南俊路承天寺西南側 五代閩王王延曦於永隆四年(942)八月至永隆六年(944)三月鑄「永隆通寶」鐵錢的場所。分布範圍1000多平方米。2002年夏,省、市文物考古部門在此進行科學發掘,揭露面積120平方米,出土數千件陶質錢範及當時烘烤錢範的爐箄、爐壁殘片等遺物。為研究五代泉州鑄錢歷史和社會經濟文化提供了實物資料。 遺址堆積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4 中村窯遺址 三明市三元區中村鄉回瑤林果場 北宋中早期創燒,南宋晚期至元初達到鼎盛階段,元末明初漸趨衰落。分布較廣,重點窯址有草寮後山、蛇頭山、珠山、回瑤後山、牛嶺山等。其中草寮後山窯址經過考古發掘,揭露出一組較完整的作坊遺蹟,為我省窯址考古中少見。以生產日用瓷為主,產品有青白瓷、青瓷、醬黑釉瓷等。 所有窯址堆積四周各外延伸20米
5 福清少林院遺址 宋-明 福清市東張鎮少林村 宋代創建,至明清廢圯。遺蹟保存較好,建築布局、結構基本清楚。出土的宋代陶瓷器,部分碗、碟器底的露胎處有「少林」、「少林院用」等墨書。大量石柱礎、柱頂石以及石碾槽、石盂、護階石等,有的刻有「大觀」、「慶元」等字。可證實該遺址即宋代文獻所記載的「少林院」。是我省迄今發掘面積最大的古代寺院建築遺址。 遺址四周各向外延伸500米
6 國興寺遺址 福鼎市秦嶼鎮太姥山 國興寺於唐乾符四年(877)始建,北宋重建,南宋晚期毀。遺址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通過考古發掘,揭露出宋代房屋、天井、水溝、花台、過道等建築基址,整體布局規整,做工考究,雕飾精美。出土有許多瓷器、建築構件等。欏枷寶塔為附屬文物。 遺址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塔四周各向外延伸10米
7 松洲威惠廟中殿遺址 漳州市薌城區浦南鎮松洲村 松洲威惠廟,又稱松洲書院。唐貞元二年(786)創建,清同治三年(1864)太平軍入漳時焚毀。原建築為前廟宇、後書院布局,由前殿、王台、中殿、後殿、兩廡及東西配殿等組成。中殿建於南宋寶祐六年(1258),現存刻有「寶祐戌午」、「朝王會造」銘文的龍喉井,浮雕走龍紋、力土造像的金剛須彌座等。 東至東配殿山牆滴水位外延10米;西至西配殿山牆滴水位外延10米;北至後殿後檐滴水位外延10米;南至前殿遺址台階外延10米
8 德濟門遺址 宋-明 泉州市鯉城區天后路 南宋紹定三年(1230年)始建翼城南門。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郡守契玉立拓展翼城,廢鎮南門改稱德濟門。1948年毀於火。是古時泉州城的舶來貨和外銷產品進出的主要通道。由宋、元、明、清各個時期城垣遺蹟、內濠溝、拱橋、德濟門城垣、月城(瓮城)城垣、外濠溝等遺蹟組成,遺址面積近2000平方米。出土了南宋修城官磚、宋元宗教石刻、明末「盤詰奸細」石碑以及明、清時期鐵炮、彈丸、錢幣等文物。 遺址東側向外延伸50米,西至萬壽路,南至八卦溝,北至天后宮
9 東溪窯遺址 華安縣高安鎮三洋村 明代始燒,興盛於明末至清中期。分布面積廣、窯址數量多。窯爐皆磚砌,有階級窯和龍窯兩種。產品以青花瓷為主,還有青瓷、白瓷、醬黑釉、藍釉以及五彩瓷等。其中白瓷中的米黃釉器為「漳窯」問題的研究提供了實物資料。一部分青花瓷、青瓷在海外沉船中發現,是研究明、清時期福建陶瓷外銷的重要資料。 分別以牛寮、水尾、上下蝦形、吊拱、崩爿湖、橄欖坑、馬飯坑、東溪庵、橋頭樓、蠟足坪、二分場、豬槽樓、後坑寮、牙松後、掃帚石、封門坑、白葉坂等窯爐遺蹟和文化層為中心,半徑100米範圍內
10 一德樓遺址 漳浦縣綏安鎮馬坑村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建。內方外圓內通廊式三合土樓。主體建築方形,面闊26米,進深27米,牆裙石砌,牆體用三合土板築,殘高11.4米。全樓原為三層共三十五間,中間為12米見方的天井。北向開門,門匾刻:「一德樓」三字及「嘉靖戊午年季冬吉立」紀年款。樓外建略呈圓形的圍牆,牆外為護城河。1943年被日本飛機轟炸後廢棄,現主樓牆體保存基本完好,外圍牆僅存地基。 牆基四周各向外延伸200米

二、古墓葬(6處)[編輯]

序號 名稱 年代 座落地點 簡介 保護範圍
11 王審邽墓 泉州市豐澤區新鋪村皇績山 唐天佑二年(905)葬,1993-2004年王氏後裔捐資整修。坐北朝南。全長100.85米,寬27.05米,占地面積2728平方米。磚石結構,環砌青磚,上為封土。墓前尚存花崗岩石砌的三級台座及殘存墓體周圍石基。

王審邽(858-904),字次都,河南光州固始人。唐光啟元年(885)扶母隨同兄王潮、弟王審知舉兵入閩,任泉州刺史十二年,儉約愛民,興辦學校,建招賢院,廣納人才,制度惟新,政績顯著。官至工、兵、戶部尚書,威武軍節度副使,晉封開國候。

墓園東50米至山溝,西60米至山溝,南150米至至草邦水庫北岸,北220米至山頂
12 李富墓 莆田市城廂區常太鎮長基山 宋淳熙九年(1182)遷葬於此,明成化三年(1467)重修。坐東南朝西北。寬11.3米,深33.5米,占地面積400平方米。平面呈「風」字形,磚石、三合土結構。墓丘設祭台,花崗岩須彌座。前有內埕及三層外埕。

李富(1085-1162),字字誠,莆田涵江人。宋建炎元年(1127),捐家資募兵三千北上抗金,屢立戰功,由宣撫使張淵薦任殿前統制司幹辦公事。後歸故里興學修橋,樂善好施。

墓前50米至公路,左、右、後側各外延20米
13 泉州明代丁氏回族墓群 泉州市豐澤區聖墓村 明代建造,包括:一世祖節齋、二世祖述庵、三世祖碩德合葬墓;五世祖英傑暨夫人施氏墓;四世祖仁庵暨夫人莊氏墓;五世祖誠齋、六世祖龍隱、六世祖毅齋合葬墓;五世祖毅庵暨夫人蒲氏、王氏墓;六世祖中齋暨夫人蔡氏墓。除五世祖英傑夫婦墓原建於現址外,其餘五座均為二十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遷至今址。毗鄰相依,坐北向南。墓的規制採用明代流行於閩南漢族的「風」字形布局和伊斯蘭的塔式墓之造型,須彌座平台上置塔式石墓蓋,雕刻如意雲紋、纏枝花卉、圓月圖案和阿拉伯文為裝飾。三面牆壁環繞,後置墓碑,前辟月池、墓埕。整座墓葬既具漢族風格,又凸現伊斯蘭的明顯特徵。 各墓區四周向外延伸30米
14 泰寧尚書墓 泰寧縣梅口鄉水際村長灘人形山 明天啟年間太子太師協理京營戎政兵部尚書李春燁及夫人合葬墓。明崇禎十六年(1643)建。位於長灘人形山山腰,坐北朝南,呈長方形,面寬12.2米,進深35米,分9級平台,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全部用花崗岩石板和河卵石鋪砌。工程浩大,石雕工藝精湛,是研究明代福建官宦之家葬俗和雕刻技藝的重要實物資料。 東、西、南各向外延伸20米,北至山頂
15 施世綸墓 惠安縣黃塘鎮頂庭山 為施世倫夫妻合葬墓,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建造。墓區總面積2515平方米。墓壙半月形,寬14.45、高2.48、縱深11.40米。墓自上而下分五層坪台。第四層坪台排列石將軍、石馬、石虎、石羊,最外側分列望柱。第五層坪台建龜趺碑碑亭一座,內置龜趺石刻諭祭碑一通。

施世綸(1659-1722),字文賢,號潯江,福建晉江人,施琅將軍次子。清康熙年間,官至戶部侍郎、漕運總督。「治河勞瘁卒於官」,康熙帝准其隨父還葬福建,詔獎其「清慎勤勞」,賜祭葬。

墓區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16 藍鼎元墓 漳浦縣湖西畲族鄉下墟村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建。坐西朝東,占地面積300平方米。三合土結構,平面呈「風」字型,二圈橢圓形封土,三層墓埕,前作半月形墓池,三合土嵌青石墓碑。

藍鼎元(1680-1733),字玉霖,號鹿洲,畲族,福建漳浦人。曾隨軍入台參贊軍務,提出了治台十六策,寫成了《東徵集》、《平台記略》二書,被稱為「籌台宗匠」。雍正十一年(1733),卒於廣州知府任上,由家人歸葬故里。

東向外延伸50米,南、北、西各向外延伸20米

三、古建築(101處)[編輯]

序號 名稱 年代 座落地點 簡介 保護範圍
17 承天寺經幢 泉州市鯉城區南俊路承天寺內 北宋崇寧年間(1102-1106)建。石構八角,通高7米,由須彌座、多層幢身、蓮座、幢檐、寶頂等構件壘疊而成。浮雕有力士、佛像、蓮瓣,雲龍及山峰水波紋等。承天寺建築為附屬文物。 四周至承天寺圍牆
18 鞏溪宮 宋、明 莆田市涵江區新縣鎮廣宮村 宋建炎四年(1130)始建,明重建。祀媽祖。由前殿、天井、正殿等組成。兩殿均單檐歇山頂,面闊、進深各三間,明間抬梁式木構架。宮內16根梭形瓜楞石柱等為宋代遺物。 四周由圍牆各向外延伸20米
19 雲門寺 宋清 莆田市城廂區英龍街雙池巷 宋德佑元年(1275)始建,元大德九年(1305)增建,明萬曆九年(1581)、三十六年(1608)和清乾隆二十年(1755)重修。坐西朝東,占地面積約3500平方米。由門坊、天王殿、拜亭、大雄寶殿、兩廡組成。大殿重檐歇山頂,抬梁、穿斗式木構架,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殿內尚存十幾根宋代梭形柱和6根宋代方柱以及覆盆柱礎。拜亭為元代原構。 建築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20 漳浦文廟大成殿 漳浦縣綏安鎮東大街 南宋慶元四年(1198)始建,明洪武元年(1368)重建,明、清兩朝屢有修葺。大成殿重檐歇山頂,抬梁式木構架,覆盆式柱礎,面闊五間,進深五間帶前廊,占地面積460平方米。明間和次間上方作方形或長方形平板天花,下方用一斗三升、出挑三層如意斜拱承托。彎枋、雀替多用鏤花板裝飾。脊檁用金漆彩畫雙龍戲珠圖案。 東、北、西各向外延伸30米,南向外延伸100米
21 鎮海衛城牆 明、清 龍海市隆教畲族鄉鎮海村 明洪武二十年(1387)建,清初遷界,衛城漸廢,康熙二十年(1681)復修為汛防城。平面呈橢圓形,東西偏長,南北較短。現存城牆2700米,殘高4-7米,設東、南、西三城門和水門一處,南門增建有瓮城,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城門用花崗岩條石疊砌,城牆以塊石壘砌。城內尚存三條古街巷,南門街有明代「父子承恩」石牌坊一座,以及城隍廟、文廟遺址、明代羅漢石造像等。 城牆、城門內外兩側各延伸20米,城內城隍廟、文廟遺址、石牌坊、古井等文物古蹟四周各向外延伸15米
22 懸鐘所城牆 詔安縣梅嶺鎮南門村 明洪武二十年(1387)依果老山建造的守御千戶所城。現存城牆1800米,殘高4-6米,寬3-3.5米,以條石丁順疊砌。南城門,拱頂,門道寬2.45米,高2.5米,外設瓮城。果老山上有明代至民國時期摩崖石刻36方,多系明代守城將領、幕僚及其友人題刻。 城牆內外側各外延10米;果老山整座山體,南到關帝廟上埕;望洋台石刻岩體外延15米
23 廈門所城牆 廈門市思明區新華路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建,永樂、正統年間各有增建。清康熙二年(1663)拆毀,康熙二十四年(1685)施琅由重建。鴉片戰爭後,城垣逐漸廢棄。原城牆平面呈環形,設城門4座,周長600丈。牆體內部夯土,外皮以花崗岩條石「丁順」壘砌。現存北城門遺蹟和殘牆2處。城北殘牆,長120米,殘高1.5-4.5米,頂寬3.5米;城東北殘牆,長1.5米,高1.7米。 現存城牆及城門遺蹟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24 三福寺雙塔 福鼎市白琳鎮下爐村 南宋始建,明永樂九年(1411)重建。磚構仿木樓閣式,七層六角實心,通高7.8米。用36種不同形狀的特製青磚砌造,倚柱、斗拱、塔檐飛椽、垂脊、瓦壠等惟妙惟肖,造型美觀,做工精巧。 雙塔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25 集慶樓 永定縣下洋鎮初溪村 明永樂十七年(1419)建,清乾隆九年(1744)大修。雙環圓型土樓,外環4層,內環單層。外環一層為內通廊式,二層以上每6間與內環組成一個單元,各設1道樓梯相通,是通廊式向單元式土樓類型過渡的一個實例。方形祖堂設於內院中間。外環四層牆外設9個了望台。 四周由滴水各向外延伸50米
26 石室寺塔 莆田市城廂區龍橋街道下磨村大象山 南宋始建,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重建。方形磚構樓閣式,七層,邊長3.86米,通高20米。基座石構,塔身磚構。樓板、迴廊、護欄、出檐均為木構,現僅殘存部分木樓板。底層東、西向開門洞,其他各層均兩面開門洞,兩面設佛龕。 塔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27 豫章書院 明、清 寧化縣翠江鎮小河邊 又稱羅氏家廟。明永樂年間(1403-1424)建,幾經修葺。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重建牌樓式門樓。正廳,硬山頂,穿斗式木構架,面闊三間,明間減柱造,梁柱粗大。八角形海棠紋石礎、鼓形石質等多為明代遺物。是研究閩西客家宗族辦學的實物資料。尚存多方重修碑。 四周由圍牆各向外延伸20米
28 延壽橋 莆田市城廂區延壽村延壽溪上 宋建炎元年(1127)始建,明正統庚申年(1440)推官吳思諒重建。石構平梁橋,12墩13孔,橋身寬4米、長91米,南北引橋長51米。舟形墩,高11米。橋面兩側置石欄杆,南橋頭設石構二柱單門橋坊門。 橋端各向外延伸30米,兩側分別向上、下游延伸50米
29 廣利、廣福橋 明、清 屏南縣嶺下鄉嶺下村 單孔貫木拱廊屋橋。廣利橋又名花橋,宋代始建,明正統年間(1436-1449)重建,清乾隆二十九年(1775)重修;全長28.33米,寬5米,孔跨19.19米;廊屋,懸山頂,減柱穿斗式木構架,兩旁設風雨板、欄杆和長條凳。廣福橋又名溪源橋,元元統元年(1333)始建,清嘉慶十二年(1806)重建;全長29.47米,寬5米,孔跨24.17米,結構同廣福橋。 兩橋的兩端各向外延伸15米,上下游各延伸50米
30 永安文廟大成殿 明、清 永安市大同路123號 明景泰六年(1455)建。坐北朝南,重檐歇山頂,抬梁式木構架,面闊三間,進深四間,石構台基、月台。明代彩畫及盤龍丹陛石尚存。 四周由圍牆各向外延伸20米
31 上杭城牆 上杭縣臨江鎮臨江路 宋代始建,明成化二年(1466年)擴建,以塊石疊砌,開四座城門,臨汀江設3座水門。其中陽明門,拱頂,保存較好。現存較完整的城牆,位於南門碼頭至陽明門碼頭間,長297米,高9米。 城牆兩側及端部各向外延伸20米
32 雲霄威惠廟 明、清 雲霄縣雲陵鎮享堂村 唐嗣聖元年(684)始建,明成化年間(1465-1487)重建。原稱陳將軍廟,奉祀開漳聖王陳元光。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由照壁、大埕、門廳、天井、兩廊、大殿等組成。大殿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明間為抬梁式木構架,雕梁畫棟。廟內樟木雕陳元光像,為明代原物。 南至照壁外5米,東、西、北由滴水各外延20米
33 蒲坂鄭氏宗祠 明、清 莆田市荔城區新度鎮蒲坂村 北宋始建,明嘉靖五年(1526)重建。由下廳、天井、廂廊、上廳組成。兩廳均為懸山頂,面闊三間,抬梁、穿斗式木構架,用材較大,石柱礎及駝墩、枋桁等木構件刻制精細。祠內藏有古代印書雕版、祖先肖像畫、墓誌等文物。 先祠和崇報專祠等建築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34 垂裕祠 三明市三元區荊東村 南宋嘉定七年(1214)始建,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重建。奉祀北宋銀青光祿大夫鄧克諧暨配羅氏。由牌樓式大門、左右門塾、天井、兩廊及大堂組成。大堂懸山頂,面闊五間。祠後鄧克諧墓為附屬文物。 東南至墓山頂,西北至泮池圍牆外10米,祠後牆至墓山頂部分左右兩側從建築外牆各向外延伸24米,祠後牆以前部分左右兩側從建築外牆各向外延伸10米
35 龍漈仙宮 屏南縣甘棠鎮漈下村 又稱瀛仙宮。明隆慶二年(1580)建。由門樓、天井、西廂和大殿等組成。大殿,面闊五間,進深六間,屋面重檐,下檐作四面坡,上檐為圓形攢尖頂,木構架,頗有特色。 宮前後各外延20米,左右兩側各外延10米至河床
36 海雲家廟 明、清 漳浦縣舊鎮浯江村 又稱烏石大廳。明正統十三年(1447)始建,萬曆八年(1580)重建。坐西向東,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由門樓、前堂、後堂和前後天井及廂廊等組成。中軸線上主體建築均懸山頂,面闊五間,明間梁架均為抬梁式木構架,大量木、石構件雕刻精美,並保留很多明、清時期彩畫。 建築外牆東、西各外延150米,南、北各外延30米
37 林公忠平王祖殿 明、清 周寧縣瑪坑鄉杉洋村 明正德八年(1513)建。單檐歇山頂,面闊、進深均三間,明間為抬梁式木構架。殿前太子亭,建於清嘉慶十年(1809),三重檐歇山頂。兩廂有廊與鍾、鼓樓連接。廟內彩畫、石雕十分精美。保存多通明、清時期建廟碑記和石刻匾額。 建築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38 齊雲樓 華安縣沙建鎮岱山村 明萬曆十八年(1590)建,清同治元年(1867)重修。平面呈橢圓形,東西長527米,南北長64.8米,占地面積約3700平方米。雙環單元式土樓,外環為二層,內環為平房。樓牆底部石砌,其上夯土,石構大門朝南,門匾刻「齊雲樓」三字及「大明萬曆十八年」等款識。 建築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39 武安牌坊群 長泰縣武安鎮中山南路 由建於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的「祖孫執法」、明萬曆四年(1576)的「春風桃李」及明嘉靖七年(1528)的「解元世科」三座石牌坊組成。均作仿木結構。「祖孫執法」坊,四柱三門,通面闊7.97米,通高92米。「春風桃李」坊,二柱單門,面闊4.87米,通高7.05米,「解元世科」坊,六柱三門,通面闊72米,通高7.83米。宋大觀四年(1110)鑿造的義泉井,為附屬文物。 建築四周各向外延伸10米
40 惠安劉氏民居 明、清 惠安縣螺城鎮中山北路 明萬曆二十八年(1601)賜建。坐西北朝東南,四列三落五開間建築群,占地面積4000多平方米。每列由門廳、大廳、後廳等組成,前低後高,硬山頂,山牆「出磚入石」,布局完整,規模宏大。是典型的閩南明代府第式建築。 宅前至圍牆外10米,宅左、右、後至巷外延10米
41 豫章賢祠 明、清 沙縣鳳崗鎮城西南路 明崇禎六年(1633)建,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重修,祀宋理學家羅從彥。由門屋、庭院、廊廡和正屋組成。正屋重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四間,明間為抬梁式木構架。 四周由圍牆各向外延伸20米
42 金玉頂石屋 宋、明 上杭縣臨城鎮白玉村上圓山 宋代始建,明代重修,為高僧閉關坐禪處。坐西北朝東南,建築面積25平方米。仿木構石屋,硬山頂,抬梁式木構架,面闊、進深均三間。屋內有石雕須彌座禪台等。附屬文物香林墓塔,明崇禎五年(1632)始建,為明代高僧香林大師藏骨塔。 石屋和墓塔四周各外延伸20米
43 太后公廳 福安市曉陽鎮陽村 南宋始建,明代重建。由門樓、庭院、戲樓、戲台組成,均穿斗式木構架。門樓重檐,上檐為歇山頂,下檐為懸山頂。戲台重檐懸山頂,兩山加雙重雨披,梁架結構較有特色。 四周由圍牆各向外延伸20米
44 芙蓉園 明、清 福州市鼓樓區法海路花園弄 宋為參政陳鞾的「芙蓉別館」,明為宰相葉向高的別墅,清為學者龔易圖花園。現存建築為明代風格,園林式民居建築。坐北向南,自西而東毗連三組建築,占地面積1800多平方米。穿斗式木構架。園內尚存有假山、魚池、花亭、雪洞、樓台水榭、曲橋迥廊。 四周由外牆各向外延伸20米
45 吉庇巷謝家祠 明、清 福州市鼓樓區吉庇路60號 明代始建,清代重修。坐北朝南,前後三進,面闊三間,穿斗式木構架,雙坡頂,圍以封火山牆。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福州學生在此成立「福建學生聯合會」。 東、西、南各向外延伸20米,北至宮巷
46 長泰楊氏宗祠 明、清 長泰縣武安鎮城關村 明代於唐代長泰開縣元勛楊海寓所原址上興建。坐西朝東,占地面積1800平方米。由門廳、天井、廂廊、正堂組成。正堂硬山頂,抬梁、穿斗式木構架,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用材碩大,且少有花板、雀替,整體風格較為莊重樸素,保留了明代建築特徵。 建築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47 汀州府城隍廟 明、清 長汀縣汀州鎮兆征路80號 唐大曆四年(769)始建,現存為明、清時期建築。坐北朝南,占地面積5800多平方米。由門樓、前殿、正殿、後殿及廂房等組成。正殿單檐硬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五間,有龍柱、圓柱、方柱等多種石柱。 東至府背巷,西至民房及標準件廠圍牆,南至門前空坪外10米,北至標準件廠圍牆
48 樟湖蛇王廟 明、清 南平市延平區樟湖鎮中坂街 明代始建,1992年因水庫建設遷至現址。大殿為單檐歇山頂,穿斗式木構架,減柱造,面闊三間。前軒廊做工精巧。建築結構別具特色。 建築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49 峽陽民居 明、清 南平市延平區峽陽鎮 明清時期興建。為封火磚牆圍合、多進院落組成的達官、富豪宅第,當地俗稱「土庫」。以氣勢宏偉,用材碩大,結構獨特,雕飾精美而著稱。明天啟進士駱天閒宅第--大衙、清嘉慶茶商應陶官宅第--石坂坪、清道光木材商駱姬伯宅第--下馬坪,為其典型代表。 大衙、石坂坪、下馬坪建築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50 竹江天后宮 明、清 霞浦縣沙江鎮竹江村 宋末始建,現存為明、清時期建築。由照牆、大門、戲台、正殿和連殿等組成。正殿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建,懸山頂,穿斗式木構架,面闊三間,進深五柱。戲台歇山頂,穿斗式木構架。邊殿為「順濟廟」,保存明代建築風格。 東、南至海塘,西外延15米,北20米至山腳
51 宮巷林氏民居 明-民國 福州市鼓樓區宮巷 明代建,清代、民國時期多次重修。曾為南明王朝的大理寺衙門,後為林則徐次子林聰彝居所。坐北朝南,由主座及其東側的二個跨院組成。主座四進,一至三進均面闊三間、進深五間帶前廊。第一進明間減柱,形成寬闊的公共空間。第四進為供奉祖先的場所。東側跨院由前、後花廳及中部的園林組成。園林內有廊、亭、山、池、橋、樹諸景,格調高雅。 四周由外牆各向外延伸20米
52 筍幫公棧 永安市貢川鎮勝利巷 清順治三年(1646)建。坐北朝南,由門廳、天井、廂廊、大廳等組成,圍以封火山牆。門廳、廂廊為一面坡頂,大廳雙坡頂。均穿斗式木構架,大廳前部減柱造。大門上方石門匾刻「筍幫公棧」四字。是我國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筍業行會舊址。 東20米至李啟發住宅東北角,西22米至延城路,南30米至嚴伯孝住宅,北向外延伸20米
53 萃園 永安市燕西街道下吉山村 清順治四年(1647)建,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重修。園林式書院建築,占地面積891平方米。二進五開間,並有庭院、迴廊和半月形荷池等。前廳歇山頂,大廳懸山頂,均為穿斗式木構架。梁枋、雀替、駝墩、窗櫺等木構件雕刻精細,彩畫精美。 東50米至水圳邊,西50米至河坑山,南50米至毛竹林山腳,北50米至水圳邊
54 莊上大樓 平和縣大溪鎮莊上村 清順治、康熙年間(1601-1677)依地勢起伏而建。大型土樓民居建築。前方後圓,南北相距220米,外牆周長700多米,占地面積34650平方米。雙環,外環三層,高9米,分142單元,第三層有通廊貫通。建築中保存了精美的石木雕刻,建築類型除住房外,社會生活諸方面所需的公共建築和設施頗為齊全。 建築四周各向外延伸50米
55 施琅故宅 泉州市鯉城區東街菜巷 又稱上侯府。清康熙元年(1662)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850多平方米。原建築為三進,現僅存兩進,三開間,雙護厝,硬山頂,穿斗式木構架,「出磚入石」式牆體,外有後築的一列圍牆。兩側護厝都設有花廳。裝飾簡樸大方。 建築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56 南普陀寺大雄寶殿 廈門市思明區思明南路五老峰南麓 南普陀寺肇基於唐,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施琅於原址重建。大雄寶殿,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建,1932年和1955年兩次重修,重檐歇山頂,抬梁式木構架,面闊、進深均五間。天王殿、五老峰摩崖石刻、乾隆御製碑等為附屬文物。 東、西由南普陀寺圍牆各向外延伸10米,南至思明南路,北至五老峰頂
57 靖海侯府 晉江市龍海鎮衙口村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建。三進,五開間,帶雙護厝。中軸線由前庭、門廳、天井、中堂、後堂等組成,東西寬38.04米,南北長61.35米,占地面積2334平方米。磚木石構築,抬梁、穿斗式木構架,硬山頂。承襲明代遺風,用材較大。 東至施氏大宗祠,南96米至路,西、北外牆各外延20米
58 福安黃氏祠堂 福安市陽頭街道陽下村黃厝巷 宋末始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重建。坐西向東,占地面積2516平方米。由泮池、照壁、戲台、前座、後座和南側祭祀廳等組成。前座、後座均硬山頂,穿斗式木構架,面闊五間,進深七柱。明間、次間採用減柱造,形成高大的敞廳。前、後座之間建有覆龜亭。戲台立面為四柱三樓牌坊式,歇山頂,穿斗式木構架。兩側為二層的戲樓。 四周由圍牆各向外延伸20米
59 東汾五帝廟 莆田市城廂區靈川鎮東進村 唐代始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重建,主祀五方之神,即青、赤、白、黑、黃五色五帝。占地面積4636平方米。由大埕、故事亭、中殿、正殿等組成。正殿懸山頂,面闊三間加左右平房,明間抬梁式木構架,為清初原構。神龕及雀替、駝峰等構件,均為精美的漆金木雕。在福建、台灣及南洋等地有諸多分靈。 南至中埕外,東、西、北三面外牆各向外延伸20米
60 松山天后宮 霞浦縣州洋鄉松山村 宋天聖年間(1023-1032)始建,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重修。占地面積1848平方米。硬山頂,面闊三間,明間抬梁式木構架,置八角藻井,梁枋上有明、清兩代官吏題記。藻井、梁、柱上有清代精美彩畫和雕刻。 東200米至阿婆崗,南200米至合定園,西29米至洄蘭岸口,北10米至嶺下
61 聚奎樓 南安市金淘鎮朵橋村 又名「銀青東莊」。清康熙中晚期建。方形三合土樓,坐西朝東,內通廊式,每層20間。第一、二層牆厚2-2.4米,以花崗岩疊砌;第三層牆厚0.4米,用三合土夯築。大門券頂用輝綠岩砌造,石門匾上刻「銀青東莊」四字。兩旁並列建有紅磚硬山頂四合院加左右護厝的傳統民居數座。 東至土樓前村路外10米,西至土樓後巷溝,南至西祖大厝巷溝,北至傅孫筆厝北面巷溝
62 青水戲台 永安市青水畲族鄉青水村 清雍正二年(1723)建。穿斗式木構架,進深三間,設有四台三室,台裙三面雕花,牆壁上保存大量記載清代戲班和劇目的墨書。西側與之連為一體的永寧橋、靈元宮為附屬文物。 東20米至飛鳳山;西7米至公路;南20米至小溪流;北25米至稅務所大樓
63 龍溪宮 霞浦縣溪南鎮白露坑村 清雍正八年(1730)建。畲族宮廟建築。坐北朝南,占地面積508平方米。由戲台、環樓、眾廳、神廳等組成。神廳懸山頂,抬梁、穿斗式木構架,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戲台上方以斗拱承托方形澡井。整座建築由浙江工匠設計施工,頗具明顯的浙南風格。 東26米至古井,西外延20米,南30米至大路,北40米至後門山路
64 雙溪文廟 屏南 清乾隆元年(1736)建。占地面積1561平方米。現存泮池、戟門、兩廡、大成殿和崇聖祠等。大成殿重檐歇山頂,抬梁式木構架,中部五架梁上設藻井,面闊五間,進深七間,石構台基前連月台。 建築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65 黃素石樓 泉州市泉港區前黃鎮前黃村 清乾隆六年(1741)建。坐東向西,長寬各20平方米,高9.3米,石構牆體,方形,平頂,四合院式,三層樓房。第三層開窗、四角並設有出跳的哨樓。大門券頂,門匾上刻「式好攸寧」四字。原木構部部分已毀。 東、南各外延20米,西外延45米,北外延30米
66 洋里民居 福鼎市白琳鎮翠郊村 清乾隆十年(1746)建。坐西朝東,占地面積10560平方米。平面呈方形,三列、三進加左右橫屋。前有牌樓式八字大門,門內為木構太子亭。建築均為硬山頂,穿斗式木構架,面闊五間。第二、三進為樓房。軒頂、斜撐等處木構件雕刻十分精美,石構台明和垂帶石等形式較具特色。 四周由圍牆各向外延伸20米
67 東源橋 柘榮縣東源鄉東源村 又名水滸橋。元至元元年(1335)始建,明嘉靖十三年(1534)、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建。南北走向,全長43.2米,單孔,拱跨25米。橋屋梁架左右共18縫,每縫6根立柱,計108根立柱。橋北端立有石構方形泗洲文佛古塔一座,高2.85米,座寬1.15米,塔基須彌座,佛龕內浮雕佛像。 橋體廊屋滴水線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68 同安孔廟 廈門市同安區大同街道南門內75號 宋紹興十年(1140)遷建於現址,清乾隆二十二年(1767)重建。現存戟門、廊廡、大成殿等。大成殿重檐歇山頂,抬梁式木構架,面闊五間,進深四間,花崗岩砌築台基和月台。 四周由圍牆各向外延伸20米
69 泰安堡 漳平市靈地鄉易坪村 清乾隆三十年(1768)建,歷時13年告竣。方形圍廊式民居寨堡。坐北朝南,面闊、進深均37.3米,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外牆石砌基座厚3.5米,高3米,其上夯築土牆,上部四周設34個哨窗和射擊孔。堡內建三進樓房和左右護厝,穿斗式木構架。後座三層高13米,面闊11間,進深1間;中廳和前廳單層。懸山式瓦頂,層疊錯落有致。隔扇窗櫺及梁枋、垂蓮柱等雕刻精巧。 建築四周各向外延伸60米及後山風景林
70 蟾溪貫木橋群 壽寧縣鰲陽鎮 由架設於蟾溪上的飛雲橋、昇平橋、仙宮橋、登雲橋組成。飛雲橋,明天順七年(1463),縣丞李貞、耆民吳永忠募建,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光緒二年(1876)重建,長29.2米,寬5.3米,拱跨18.8米。昇平橋,明天順元年(1457)始建,明隆慶五年(1571)、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建,長25.4米,寬5.6米,拱跨23.4米。仙宮橋,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建,長27米,寬5.1米,拱跨24.5米。登雲橋,乾隆三十六至三十八年(1771-1773)重建,長33.8米,寬4.2米,拱跨30.8米。 飛雲橋:橋兩端各向外延伸10米,上下游各延伸30米;昇平橋:橋兩端各向外延伸10米,上下游各延伸50米;仙宮橋:橋頭至路,上下游各向外延伸20米;登雲橋:橋兩端各向外延伸10米,上下游各延伸30米
71 巽來莊 永春縣五里街鎮仰賢村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鹽官林悠鳳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3100平方米。平面呈回字形,長、寬各46米,建築面積2892平方米。外圍為二層歇山頂樓房,通高9.5米。樓中建有典型的閩南硬山頂、四合院式民居,由紅磚隔牆、門樓、天井、兩廂、正廳和後院等組成。正廳單檐歇山頂,梁枋上飾有精美木雕。大門匾額上刻「巽來莊」三字和乾隆丁酉年款。 建築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72 典常樓 龍巖市新羅區適中鎮中心村 又名瑞雲樓。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建。長方形土樓。分前樓、主樓兩部分,占地面積2526.71平方米。主樓呈正方形,面闊42.75米,進深39.25米,高4層13.60米,生土夯築,單檐歇山頂,抬梁式木構架,內通廊,設樓梯六部。主樓中心位置設高二層的中堂。前樓二層,繪有詩詞和壁畫,是供讀書和學習的場所。 建築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73 三平寺塔殿 平和縣文峰鎮三平村 三平寺,唐咸通七年(866)始建。主體建築塔殿,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重建,道光十七年(1837)、光緒二十七年(1901)重修,重檐歇山頂,面闊、進深均三間,抬梁式木構架,做工精巧。尚存刻有廣濟大師石造像的唐代石龕,龕下為大師墓穴。1935年7月,紅軍第三團和第九團會師於三平寺,建立閩南特委和蘇維埃政府。 三平寺圍牆左右各外延20米,前後各外延100米;紅軍會師地點四周各向外延伸50米
74 永春文廟 永春縣桃城鎮桃城路40號 宋慶曆年間(1041-1048)始建,清乾隆五十年(1785)重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由照牆、櫺星門、泮池、戟門、甬道、兩廡、月台、大成殿等組成。大成殿重檐歇山頂,抬梁、穿斗式木構架。面闊、進深均三間,四周置迴廊。殿前4根檐柱為石雕龍柱。 東至桃城中心小學,南至桃城路,西至通政路,北至桃城新區
75 歸駟橋 柘榮縣富溪鎮富溪村 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始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重建。貫木拱廊屋橋,全長24米,寬4.8米,單孔,孔跨15.4米。廊屋懸山頂,減柱穿斗式木構架,兩側設欄杆和長條凳。是古代閩浙官道上重要橋梁。 橋體廊屋滴水線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76 楊梅州橋 壽寧縣坑底鄉楊梅州村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建,道光二十一年(1841)改建,1937年重修。貫木拱廊屋橋,東西走向。橋長42.5米,寬4.64米,拱跨33.75米。橋台在懸崖上用長條石砌築。橋屋為四柱九檁穿斗式木結構,17開間,72柱,上覆雙坡頂。橋屋內梁檁下皮墨書有造橋的時間、董事、緣首、造橋工匠以及捐款人等,與壽寧縣館藏的楊梅州橋橋約相符。 橋兩端各向外延伸20米,上下游各延伸50米
77 宏琳厝 閩清縣坂東鎮新壺村 清乾隆六十年(1795)始建,歷時28年告竣。占地面積17800平方米。由中軸線上的三進建築與左右各二排橫屋組成,計大小廳堂35間,天井30個,住房666間,水井4口,大門13處。雙坡頂,穿斗式木構架,圍以封火牆。布局嚴謹,結構精巧。木雕、灰塑、壁畫等製作精美。 四周由圍牆各向外延伸20米
78 薰南樓 平和縣坂仔鎮東風村 清乾隆年間(1736-1795)建。圓形土樓,占地面積約3300平方米,原三層,現存二層。內、外兩環,分割為12個扇形單元。每個單元即為一座面闊三間的四合院,有別於客家土樓。樓內所有台基、天井及庭院均用石板條砌造。梁枋、隔扇等多飾以漆金木刻。 建築四周各向外延伸30米
79 文儒坊尤氏民居 福州市鼓樓區文儒坊 清乾隆年間(1736-1795)建。坐南向北,三進三開間,雙坡頂,穿斗式木構架,圍以封火牆。隔扇、窗櫺、斗拱、掛落等木構件多用楠木雕制,有如意、松鶴、龍鳳、蝙蝠、壽桃等百餘種圖案。 四周由外牆各向外延伸20米
80 安民巷鄢家花廳 福州市鼓樓區安民巷47、48號 清乾隆年間(1736-1795)建,光緒及民國年間重修西側花廳。坐南朝北。西花廳保存完好,前後兩進,均面闊三間,雙坡頂,穿斗式木構架,圍以封火牆。第一進天井,建有角亭。門窗、隔扇均用楠木精雕細刻,垂蓮、雀替、斗拱、鋸花等構件造型各異。 四周由外牆各向外延伸20米
81 衣錦坊歐氏民居 福州市鼓樓區衣錦坊 清乾隆年間(1736-1795)始建,光緒十六年(1890年)重修。坐南向北,由並列的三組建築組成。穿斗式木構架。主院落居中,二進,面闊3間。東院落,二進,布局同主院落。西花廳由坐向相背、圍牆相隔的前後兩座組成,由北往南為書房、覆龜亭、前花廳,裝飾精美。所有花格門、窗均以楠木精雕細刻。 四周由外牆各向外延伸20米
82 宮巷劉氏民居 清、民國 福州市鼓樓區宮巷東路29號 清乾隆年間(1736-1795)始建,民國時期大修。主座二進,雙坡頂,穿斗式木構架。東有跨院,其前院為花廳園林,有水池、石欄杆、拜月亭和假山、半亭等;後院為二層樓房,圍以封火牆, 四周由外牆各向外延伸20米
83 鸞峰橋 壽寧縣下黨鄉下黨村 明代始建,清嘉慶五年(1800)重建。南北走向。橋長47.6米,寬4.9米,拱跨37.6米,是目前已知單拱跨度最大的貫木拱廊屋橋。南面橋台用長條石砌築,北面橋台利用懸崖鑿成。橋屋四柱九檁穿斗式木結構,17開間,72柱,上覆雙坡頂。檁梁下皮墨書造橋木匠、捐款人等。 橋兩端各向外延伸20米,上下游各延伸50米
84 田地橋 古田縣鶴塘鎮田地村 清嘉慶十一年(1806)建,1935年重修,東西走向。全長40.75米,寬5.85米,單孔,拱跨32.8米。兩端直接架在兩岸岩石上。橋屋16間,64柱,橋面呈弧形,鋪以青磚,兩橋頭以石階向下,東端61階,西端111階。橋屋梁上刻有重修日期和建橋木匠的名字。原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曾為該橋題名:「公心橋」。 橋四周各向外延伸30米
85 南陽樓 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 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建。圓形土樓。坐東南向西北。樓高13.25米,直徑51.6米,兼有通廊式與單元式特點。全樓分為內外兩環,設四個單元,各有梯道,每個單元均為七開間,包括門廳通道在內全樓共96間房。三層設內外通廊,溝通全樓。樓匾額勒刻明確紀年。斗拱均雕花刻草,裝飾精美。 建築四周各向外延伸50米
86 九頭馬民居 長樂市鶴上鎮岐陽村 清嘉慶年間(1796-1820)至同治十一年(1872),由陳利煥父子歷時80餘載陸續建成的大型民居建築。因其中圍入九塊形似駿馬的岩石而得名。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5000平方米。由22座主體建築組成,左右5列並排,前後5落相連,東西寬、南北深各120米,以防火牆和防火通道相隔。 建築群外牆東外延30米,西外延20米,南外延20米,北外延50米
87 霞東書院 漳州市薌城區鹽魚市街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創建,道光元年(1821)重建。原為清平台將領藍理之公館,乾隆年間(1736-1795),文華殿大學士、四庫全書總裁蔡新歸隱後在此講學,後成為漳州府郡東廂社學。坐北朝南,門樓和主殿間設天井,兩側過水廊房相連。主殿懸山頂,燕尾脊,抬梁穿斗混合式構架,面闊、進深均三間。 南至前殿前檐滴水位外延10米;北至後殿後殿滴水位外延10米;東至弘一法師紀念館後山牆滴水位處延10米;西至丹霞園游泳池圍牆
88 永安橋 武平縣中山鎮新城村 清康熙年間(1662-1722)建,清道光八年(1828)重建。石構,拱橋,七墩八孔,全長113米,寬3.7米,舟形墩,孔跨10.9米。有明確建橋紀年。 橋身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89 聯奎塔三元祠 永泰縣城峰鎮塔山公園 塔、祠分別於清道光十五年(1835)、十一年(1831)為紀念南宋乾道年間「七年三度狀元來」盛事而建。聯奎塔,石構,七層八角,通高21米,塔門旁有石雕文官,各層均有石佛像和石構欄杆平座,塔內有螺旋式石梯可通頂層。三元祠,主座雙坡頂,穿斗式木構架,面闊三間,進深五柱,圍以封火牆。用材考究,裝飾精美。 塔四周各向外延伸30米,祠四周由圍牆各向外延伸20米
90 登龍橋 周寧縣七步鎮八浦村 清道光十六年(1836)重建。貫木拱廊屋橋,橋面鋪砌青磚,長38米,寬4.9米,單孔,孔跨23.5米。廊屋,單檐硬山頂,減柱造穿斗式木構架。橋中設神龕,梁柱題寫詩詞、楹聯,以及修建者及募捐情況。 橋兩端各向外延伸20米,上下游各延伸100米
91 黃巷郭氏民居 福州市鼓樓區黃巷東 明末始建,清道光年間(1821-1850)重修。坐北朝南,占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前後三進,雙坡頂,穿斗式木構架,面闊五間;東有花廳一座,庭院內假山、水池、花亭等尚存。四周圍以封火牆。清光緒年間,福州名士郭階三購得此屋,五子先後中一進士、四舉人,又稱「五子登科」宅第。 四周由外牆各向外延伸20米
92 丹崖嶂崖居 武夷山市山北水簾洞景區 俗稱「天車架」。清咸豐七年(1857)建。處於崖壁上,海拔452.8米,相對高度229米。由山門、峭壁石坎、接水工程、大小石門、危梯和居所等組成。居所共有4個岩穴,總長108米,進深2.5-17米,高2-5米不等,由磚斗牆、立柱、木欄杆、懸梯、吊台、轆轤等組成,依崖鑿孔和應用榫卯將木構件穿斗構就。洞內有記載崖居修建的摩崖題刻。 東、南至丹霞嶂崖壁,西至丹霞嶂山腳溝,北至章堂澗
93 光祿坊劉氏民居 福州市鼓樓區光祿坊28、30、32號 明代始建,清咸豐年間(1851-1861)改建。坐北向南,原四座一字排列,現僅餘三座。主座居中,三進,前兩進為雙坡頂,穿斗式木構架,三開間;後進民國時期改建為二層樓房;東側為花廳,郁達夫曾寓居於此。東座三進三開間,西座僅餘前二進。圍以封火牆。用材碩大考究,隔扇、窗櫺、斗拱、駝墩、雀替等多有精美的雕刻。 四周由外牆各向外延伸20米
94 通淮關岳廟 清、民國 泉州市鯉城區塗門街 主祀關帝,民間增祀岳飛。現存建築為清同治六年(1867)及民國初重建。武成殿、崇先殿、三義廟三座並列,連成一體,均硬山頂,穿斗式木構架,三開間,裝飾精美的木雕,石刻、灰塑和屋脊彩瓷剪粘,堂皇富麗。該廟在海內外影響較大,台灣及南洋有分靈70多座。 東至東牆外10米,西至西牆外10米,南至塗門街,北至八卦溝
95 西山故居 浦城縣仙陽鎮仙陽街 宋嘉定十四年(1221)始建,清同治八年(1869)重建。南宋理學家、參知政事真德秀(號西山)故宅舊址。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221平方米。由門廳、正廳、兩廂及前、後院組成。正廳硬山頂,穿斗式木構架,面闊三間,進深四間,前後設廊。揖仙橋為附屬文物。 四周由圍牆各向外延伸20米;揖仙橋四周各向外延伸50米
96 詔安文昌宮 詔安縣南詔鎮縣前街 明嘉靖七年(1528)始建,清同治十年(1871)在漳湖巡檢司署舊址重建。占地面積1190平方米。由門樓,主殿和雙層樓閣式魁樓等組成。主殿歇山頂,抬梁穿斗式木構架,面闊、進深均三間,前置拜亭。木石構件雕刻精細。 南至門樓滴水位外延15米,北至魁樓後牆滴水位外延10米,東、西由圍牆各向外延伸10米
97 大寶橋 壽寧縣坑度鄉小東村 明代始建,清光緒四年(1878)重建。貫木拱廊屋橋,長44.3米,寬4.6米,單孔,孔跨33.1米。石構橋台。廊屋,懸山頂,山花加披檐,穿斗式木構架,橋面兩邊設風雨板、欄杆和條凳。廓屋木樑下皮墨書建橋時間、董事、緣道、工匠以及閩浙鄰縣村民捐款等。 橋兩端各向外延伸20米,上下游各延伸50米
98 雲山書院 雲霄縣雲陵鎮溪美街南強路 俗稱太史公廟,清光緒九年(1883)為祀鄉賢林偕春而建。占地面積1300平方米。由照壁、門廳、庭院、兩廂,主殿等組成。主殿曰「抉雲樓」,二層樓閣,重檐歇山頂,面闊、進深均五間,明間抬梁式木構架,裝飾精美。 前至照壁外延10米,後至大殿後側圍牆外延10米,左右至兩廂房外側滴水外延10米
99 虬溪試院 沙縣鳳崗鎮縣第一中學內 清光緒十四年(1888)改興國寺為虬溪試院。現存大殿懸山頂,面闊九間,進深四間,抬梁、穿斗式木構架。宋名臣李綱貶為沙縣監稅時曾寓居於此。1934年初紅三軍團司令部設於此。 建築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100 惠安孔廟 惠安縣螺城鎮西北街城隍口5號 宋代始建,現存為清光緒十八年(1892)重建。由牌門、照屏、櫺星門、泮池、戟門、兩廡、月台、大成殿、崇聖祠等組成。大成殿重檐歇山頂,抬梁、穿斗式木構架,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左右有明廊,前設月台,檐柱正中為蟠龍石柱一對。 四周由圍牆各向外延伸20米
101 百祥橋 屏南縣棠口鄉山棠村 宋代始建,現存為清光緒二十年(1984)重建。東西走向,跨於棠口溪下游。貫木拱廊屋橋,長49米,寬2.5米,單孔,孔跨34.45米。廊屋,單檐歇山頂,減柱造穿斗式木構架。梁檁下皮有大量墨書題記,記錄建橋總理、施錢人、主繩、副繩、石匠、瓦匠、鋸匠等的姓名。橋東保存多通重修橋碑,橋西立有保護修橋專用山林的公約碑。 橋兩端各向外延伸20米,上下游各延伸50米
102 南安林氏民居 南安市省新鎮滿山紅村 為華僑建築家林路回故里設計興建的民居建築群。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竣工。主體為宗祠、住宅和書房等4座並列,占地面積達3000平方米,前有石埕,水榭和水塘。建築風格以泉州紅磚、硬山頂、四合院加左右護厝的傳統民居為主,角樓外觀具西洋風格。內部裝修部分採用進口水泥花磚。 東、西由外牆各向外延伸20米,南至戲台外水池外側,北至村路
103 東觀西台吳氏大宗祠 泉州市鯉城區塗門街 明代始建,原為監察御史吳龍徵府第,清光緒年間(1875-1908)將前三進改建為吳氏大宗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600多平方米。硬山頂,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構架,面闊五間。規模宏大,富麗壯觀。梁枋、斗拱、雀替、垂蓮柱,蜀柱等木構件雕刻精美。 東、西、南由外牆各向外延伸20米,北至塗門街
104 二梅書屋 明至民國 福州市鼓樓區郎官巷 明末始建,清光緒年間(1875-1908)和民國時期重修。清道光進士林星章宅第。園林式民居建築。坐南向北,從西到東由並列的三組建築組成。穿斗式木構架。中部建築群有坐北向南的雙坡頂廂房,稱「二梅書屋」,書屋東側過弄中砌小型假山、雪洞,往南進入花廳。門、窗、花格及花格裙板均採用楠木製作,花格雕花或用白底墨書。 四周由外牆各向外延伸20米
105 鎮安橋 浦城縣臨江鎮臨江溪上 清光緒年間(1875-1908)建。東西橫跨於臨江溪上,木構疊澀,伸臂平梁廊屋橋,三孔四墩,石砌舟形橋墩,迎水上尖作鳳首形。廊屋,雙坡頂,檐下附風雨板。橋面兩邊置木欄杆和長條凳。橋頭建有木構重檐四阿頂橋亭,磚構橋頭拱門上刻「鎮安保障」四字。 橋四周各向外延伸50米
106 岱房庵 南靖縣靖城鎮大房村 宋代始建,現存為清代建築。由大埕、門樓、天井、廂廊和大殿等組成。大殿懸山頂,面闊五間,進深均三間,明間為抬梁式構架。龍柱及楹聯等石刻工藝精細。 建築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107 江口東嶽觀 莆田市涵江區江口鎮江口街 元至元二年(1336)始建,現存為清代建築。由前殿、中殿、拜亭、正殿等組成。三殿均為懸山頂,面闊三間加左右平房,明間為抬梁式木構架。拜亭為重檐歇山頂,四柱,單間,設彩繪藻井。尚存多方清代重修碑。 四周由圍牆各向外延伸20米
108 天湖堂 平和縣崎嶺鄉南湖村 元至正五年(1339)始建,現存為清代建築。典型的閩南四合院式懸山頂宮觀,占地面積11300平方米。由門樓、天井、大殿、左右廂廊和左右護厝等組成。大殿面闊三間加右左耳房,明間為抬梁式木構架,龍柱、梭形金柱等石構件為明晚期和清初遺物。木雕精細,彩繪精美。 建築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109 詔安城隍廟 詔安縣南詔鎮西門街 明嘉靖九年(1530)始建,清代重建。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由門樓、中殿、主殿組成。主殿硬山頂,抬梁、穿斗式木構架,面闊、進深均三間,前置拜亭。結構複雜,以門樓為最,保留了閩南古代連珠疊斗式做法。雕梁畫棟,脊飾尤為華麗。 建築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110 宮前天后宮 東山縣陳城鎮宮前村 明代始建,清代重建。硬山頂,抬梁式木構架,面闊、進深均三間。屋頂脊飾彩瓷剪貼,頗具閩南地方特色。宮前灣古稱平海澳,系清初施琅統一台灣之役的出師地之一。宮內尚存「康熙御賜額匾」及當年的天妃宮龍井。 廟前至池塘,廟後外延300米,廟左、右各外延100米。
111 鳳洋將軍廟 福州市晉安區鼓山鎮遠東村 明嘉靖壬戌年(1526)建,後多次修繕,坐東向西,現存主要為清代建築。奉祀琉球國金將軍,是中外交流重要實物見證。由大門、戲台、兩廂、拜亭和大殿組成。大殿雙坡頂圍以封火山牆,穿斗式木構架。戲台等三個藻井結構精巧。 廟前至光明河畔,廟後由圍牆外延10米,左、右各外延30米。
112 南后街葉氏民居 明、清 福州市鼓樓區南后街176-177號 明代始建,清重修。坐北向南,大門從東面山牆開出。由正座及西側的花廳組成。正座二進,面闊五間,由倒座、天井、西廂、前廳、迴廊和後座組成。西花廳為三進三開間,第一進前有半月池,第二進由倒座和帶前軒廊和廳堂組成,第三進是二層閨房,其前天井四面環廊。均為雙坡頂,穿斗式木構架,圍以封火牆。掛落、隔扇、窗櫺、垂蓮柱等木構件精細美觀。 四周由外牆各向外延伸20米
113 朱紫坊方氏民居 福州市鼓樓區朱紫坊48號 清代建。坐南向北。二進,由門樓,天井、披榭、正座、後座等組成。面闊均為三明兩暗。雙坡頂,穿斗式木構架。後座為二層樓房,其東南角與花廳、書房連通。前後天井用平整石板鋪就。圍以封火牆。隔扇、窗櫺、垂蓮柱等用材考究、雕刻精美。 四周由外牆各向外延伸20米
114 朱紫坊薩氏民居 福州鼓樓區朱紫坊 清代建。坐南朝北,由主座及其西側的跨院組成。主座面闊三間,除門房之外,前後共五進。西側跨院分為前後二個花廳,前部面積較大,由北側的園林和南側的花廳組成。花廳坐南朝北,面闊三間,進深五間帶前廊,明間減柱造,內部隔扇飾博古等圖案,極其精美。南花廳面闊僅一間,進深三間帶前廊。 四周由外牆各向外延伸20米
115 文儒坊陳氏民居 福州市鼓樓區文儒坊 清代建。坐南朝北,由居中的主座及其東側的跨院、西側的小雜院等組成。主座二進,面闊三間,後廳二層。東側跨院前部有獨立的小門,內部以牆體相隔,分成前後三部分,設花園、花廳、書房等。 四周由外牆各向外延伸20米
116 漳州蔡氏民居 清、民國 漳州市薌城區大學甲37號 清中葉始建,原為祠堂,1940年蔡氏購作私宅,並加修整。坐北朝南,三進帶兩廂的四合院式建築,占地面積2865平方米。主體建築為硬山頂,抬梁、穿斗式木構架,面闊五間。各進間有過水廊房相連,中設天井。 四周由外牆各向外延伸20米
117 永康樓 民國 永定縣下洋鎮霞村 1938年建。圓形土樓。單環,內通廊式,直徑36米,高三層,每層26開間。樓內中心的方形大廳,磚木結構,與前門廳、後堂同在中軸線上,並與後堂之間的兩個側廳以廊道相連,布局巧妙;祖堂雕梁畫棟,裝飾精美,前側和兩側門扇鏤刻鎏金古代人物和花鳥。 建築四周各向外延伸50米

四、石刻及造像(5處)[編輯]

序號 名稱 年代 座落地點 簡介 保護範圍
118 妙峰山彌陀造像 南安市侖蒼鎮蔡西村 南宋淳熙二年(1175)雕刻。阿彌陀佛立像,面南,通高6.32米,身高6.12米,蓮座高0.20米。形象豐滿圓潤,發作螺髻,雙耳垂肩,面相端莊,左手掌心向上於胸前,右手作與願印,身穿袈裟,兩足微露立於蓮花座上。正面衣褶下方刻銘文一段,詳細記載了造像雕刻年代及捐刻因理。 以造像為中心東、西、北三面各向外延伸50米,南面向外延伸30米
119 清泉岩摩崖石刻及造像 元-清 漳浦縣大南坂農場下樓村 清泉岩亦名清泉庵,宋代始建,明代重修、擴建。大殿中供奉元至元年間(1264-1294)雕刻的釋迦牟尼石雕像。有明、清時期摩崖石刻十餘段,其中最為著名的有明萬曆元年(1573)陳梧鐫刻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清乾隆皇帝御書、蔡新鐫刻的「覺岸」等。 以清泉岩寺為圓心,半徑1000米內,包括全部山石樹木
120 海月岩摩崖石刻及造像 明、清 漳浦縣沙西鎮土樓村 海月岩寺,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重修,明、清時期屢有擴建。有明、清時期摩崖石刻、石碑和浮雕佛像等五十餘處,明萬曆年間(1573-1620)僧墓二座。其中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刻「大興建海月岩碑記」1522個字,詳盡地記載了海月岩的興建和重修歷史。 東至土樓村通水電站公路,西至落伽景以西100米,南至高速公路,北至山頂,
121 龍巖洞摩崖石刻 明、清 龍巖市新羅區城東翠屏山 唐天寶元年(742),新羅縣以龍巖洞為名,改為龍巖縣。洞內石壁有題刻10餘處,其中以明代名宦王源的《龍巖記》最為出名,全文1600字,楷體陰刻,布局嚴謹,書法剛勁。還有清王有容的《龍巖洞記》以及古蹟「漏鹽漏米」石窟等。 龍巖洞四周各向外延伸40米
122 重興鼓浪嶼三和宮記摩崖石刻 廈門市思明區鼓浪嶼筆架山北麓 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撰文,知縣王圭璋書丹。題刻幅高11.5米,寬6.4米,陰刻楷書346字,記載了王得祿於嘉慶三年(1803年)在鼓浪嶼三和宮前修葺戰船,率師赴台征剿蔡牽、朱濆等海上武裝,大功告成後,募資重修三和宮之事。三和宮,祀媽祖,清末毀。 摩崖石刻所在岩體四周各向外延伸10米

五、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11處)[編輯]

序號 名稱 年代 座落地點 簡介 保護範圍
123 鼓浪嶼近代建築 清-民國 廈門市思明區鼓浪嶼 清末至民國時期建。由美國領事館舊址、日本領事館舊址、滙豐銀行舊址、天主堂、三一堂、安獻堂、八卦樓、西林·瞰青別墅、亦足山莊、菽莊花園等共10處13座建築組成。建築形式多為西洋式或中西合璧式,磚木或磚混結構。是我國民居建築由傳統形式向現代形式轉折發展時期的產物,為研究我國近現代建築發展史提供了實物資料。 (1)美國領事館舊址:四周由圍牆各向外延伸10米;(2)日本領事館舊址:北面以鹿礁路為界,東、西面各外延15米,相鄰建築納入保護範圍,南接天主堂保護範圍;(3)滙豐銀行舊址:西面以鼓新路為界,東、南、北面各外延10米;(4)天主堂:東、南、西、北面各外延15米,相鄰建築納入保護範圍;(5)三一堂:北、南、東面以安海路為界,西以永春路為界;(6)安獻堂:東、南、西、北面各外延15米,與雞山路交界處以路為界;(7)八卦樓:東、北面以鼓新路為界,西、南面各外延30米,相鄰建築納入保護範圍;(8)西林·瞰青別墅:東、南、西、北面各外延10米,相鄰建築納入保護範圍;(9)亦足山莊:東、南、西、北面各外延15米;(10)菽莊花園:西至海岸線,東、南、北三面由圍牆各向外延伸10米
124 天一總局 民國 龍海市角美鎮流傳村 1911年始建,1921年告竣。由主樓和員工居住區、陶園樓等組成。主樓西式磚木結構,二層樓房,分前後兩座,中有天井,寬25米,深28米,占地面積1400平方米。屋內中西合璧風格,外牆裝飾有安琪兒、和平鴿、騎車郵差、五角星、荷花、菊花、蘭花等西洋人物雕像和中式花草圖案。雄偉壯觀。天一總局,全稱「郭有品天一匯兌銀信局」,由龍海旅菲華僑郭有品於1880年創辦,至1928年停業。鼎盛時期設有分局32個,年僑匯總額達數千萬元大銀。是中國規模最大、分布最廣、經營時間最長的早期僑批局。 建築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125 新街禮拜堂 民國 廈門市思明區台光街 又稱新禮拜堂,1848年由美國歸正教會興建。1928年坍塌,1933至1935年按原式樣重建。面闊15.7米,進深23.5米,總建築面積802平方米,磚石木結構,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建築。它是近代基督教傳入中國後新建的第一座教堂。 建築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126 嚴復故居 民國 福州市鼓樓區郎官巷 民國時期建。嚴復晚年寓居於此直至逝世。坐北向南,占地面積625平方米。由主座和花廳組成。主座雙坡頂,穿斗式木構架,面闊三間,進深五柱,庭院兩側為迴廊,設隔扇門、大版門雙重大門。花廳為雙層樓房,樓下為敞廳,構架採用新式三角架結頂。 四周由外牆各向外延伸20米
127 陳嘉庚創辦的校園建築 民國-現代 廈門市集美區集美學村、思明區廈門大學 20世紀20至50年代建。包括集美學村的尚忠樓群、允恭樓群、南僑樓群、南薰樓群、科學館、養正樓,以及廈門大學的群賢樓群、芙蓉樓群和建南樓群。仿西洋或中西結合建築風格。在樓群總體布局上,採用主體突出、對稱布局的形式。整個建築群莊重雄偉、氣勢宏大。這些建築完整地反映出陳嘉庚先生近半個世紀校園建築活動的發展和演變過程。 (1)尚忠樓群:東面以盛光路為界,接養正樓保護範圍,南面以學校圍牆為界,西、北面外延15米,相鄰建築納入保護範圍;(2)允恭樓群:東面外延15米,以操場為界,西面外延15米,至岑西路,南、北面外延10米,相鄰建築納入保護範圍;(3)南僑樓群:南僑十三、南僑十四、南僑十五、南僑十六東面外延15米,相鄰建築納入保護範圍,南面外延15米為界,西至龍船路,北面以學校圍牆為界;(4)南薰樓群:東、西、北面各外延40米,相鄰建築納入保護範圍,南面以龍船路為界;(5)科學館:東、西、南、北面各外延15米,相鄰建築納入保護範圍;(6)養正樓:東、北面外延15米,南面以圍牆為界,西接尚忠樓群保護範圍,以盛光路為界。(7)群賢樓群:以各樓外牆平面角點連線往北面外延12米,往東、西、南面外延15米。(8)芙蓉樓群:芙蓉三外牆往東、西、南、北四周外延15米,芙蓉二、芙蓉四外牆平面角點連線往東、西、南、北四周外延15米範圍,芙蓉一、人類學博物館外牆平面角點連線往東、西、南、北四周外延15米。(9)建南樓群:以各樓外牆平面角點連線往東、西、南、北四周外延15米。
128 紅四軍司令部舊址-於溪公祠 1929 連城縣新泉鎮新泉村 清同治年間(1852-1974)建。原為張氏於溪公祠,占地面積402平方米。硬山頂,穿斗式木構架。由上廳、天井、中廳、後廳和左右廂房組成。牆上保留有革命漫畫、標語。1929年6月、12月,毛澤東、朱德同志率領紅四軍在新泉休整和進行軍事政治訓練期間,司令部設於此。 西北方向由祠外牆外延11米至張杏生房屋,東北方向外延8米至陳川公祠,東南方向、西南方向各外延10米
129 中共閩西特委機關舊址-樹槐堂 1929-1930 上杭縣古田鎮蘇家坡村 明末始建。坐西朝東,占地面積1100平方米。磚木結構,一正兩橫布局。1929年10月中旬到1930年3月,中共閩西特委機關從上杭城遷到蘇家坡,開展土地革命鬥爭,協助紅四軍的各項工作,為建立、鞏固和發展閩西革命根據地作出了貢獻。毛澤東隨中共閩西特委機關來到樹槐堂,進行了大量的社會調查,代表紅四軍前委指導中共閩西特委工作,為閩西幹部訓練班講課,創辦了一所「平民小學」。 正面由祠外牆外延30米,左、右、背面各外延10米
130 紅四軍領導機關舊址-松蔭堂、中興堂、協成店 1929 上杭縣古田鎮八甲村、賴坊村 1929年12月,毛澤東、朱德、陳毅等率領紅四軍進駐古田鎮,為即將召開的紅四軍黨的第九次代表大會作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紅四軍前敵委員會機關和紅四軍政治部均設於松蔭堂,毛澤東在此起草了《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紅四軍司令部設於中興堂,古田會議前夕毛澤東、朱德、陳毅等人多次在此召開紅四軍軍事會議和士兵代表會議,朱德在此起草了《關於軍事問題的報告》。協成店是古田會議期間紅四軍第一縱隊司令部駐地,1930年1月5日,毛澤東在此寫下著名長篇通訊《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1)松蔭堂:左邊外延30至路,右邊外延30米至河米,正面外延40米至路,背面外延40米;(2)中興堂:東、西、北三面各向外延伸10米,南面向外延伸30米;(3)協成店:四周各向外延伸10米
131 閩西工農銀行舊址 1930 龍巖市新羅區城區下井巷 1930年9月,閩西蘇維埃政府為打破國民黨反動派對閩西革命根據地的經濟封鎖,沒收資本家財產,在此建立了閩西工農銀行。是福建各革命根據地中最早建立的金融機構,也是中央蘇區最早建立的銀行之一,為調劑蘇區金融、穩定蘇區經濟發揮過重要作用。 建築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132 泰寧嶺上街紅軍標語牆 1933-1934 泰寧縣杉城鎮嶺上街 1933年8月至1934年2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進駐泰寧,周恩來、朱德等黨和紅軍領導人廣泛發動群眾,建立蘇維埃政權,粉碎敵人多次進攻,取得了反「圍剿」鬥爭的勝利。當年紅軍刷寫在沿街封火牆上眾多的巨幅文告和標語,真實地記錄了蘇區的革命氛圍,彌足珍貴。紅一方面軍領導機關舊址為附屬文物。 東至陳家、江家、鄧家東門,西至陳家大院後屋蘆峰山腳下,南、北由嶺上街兩端分別外延20米
133 紅軍長征出發地-觀壽公祠 1934 長汀縣南山鎮中屋村 清初建,坐東北朝西南,占地面積314平方米,磚木結構,廳堂式建築。1934年9月,國民黨為「圍剿」蘇區,向中央蘇區東大門松毛嶺發起猛烈攻擊,紅九軍團、紅二十四師和近萬名閩西地方武裝為保衛蘇區,掩護紅軍主力轉移,浴血奮戰,指揮部設於此。9月30日,紅九軍團等在觀壽公祠前舉行誓師大會,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東至松毛嶺,西至南田徑,南至長窠頭,北至黃家莊

六、與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合併項目(4處)[編輯]

序號 名稱 年代 座落地點 簡介 保護範圍 備註
1 金交椅山窯遺址 晉江市磁灶鎮前埔溝邊村 五代創燒,至元末衰廢。通過考古發掘,發現了4條窯爐,均系斜坡龍窯,其中第二條龍窯最長,殘長60.88米。揭露作坊遺蹟1處。出土了一批青釉和醬黑釉瓷器,器型有執壺、罐、碗、茶盞、器蓋、小口瓶等,還有墊座、墊圈、墊餅、墊柱等窯具。其產品在日本、東南亞以及我國的南海和海外的沉船等遺存中都有發現。 東至山溝,西至山凹,南至山頂,北至梅溪 與「磁灶窯遺址」合併
2 寮仔窯遺址 南安市東田鎮藍溪村 宋代德化窯系的重要窯址之一。長條形斜坡式龍窯,現存窯爐長43.3米,除窯尾部分利用山體基岩,其餘用紅磚砌成。殘存窯壁高約0.3-0.75米,內寬1.8-2.5米。產品為青白瓷,種類有碗、盤、盒、盞、罐、壺、瓶、水注、燈盞等。胎質細膩,釉色瑩潤,多數產品有刻劃紋。產品遠銷東南亞等地,為重要的外銷瓷生產地。 窯址堆積四周各向外延伸50米 與「南坑窯遺址」合併
3 高峰書院遺址 宋、明 福州市晉安區壽山鄉石牌村 宋代創建,近代荒圯。為宋理學大儒黃榦講道著書和歸隱之所。1996年發現,2003年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顯示整個書院遺址占地面積約16000平方米。黃榦(1152-1221),閩縣人,字直卿,一字季直,號勉齋。他一生致力於普及理學和整理朱熹文集,創辦書院十幾所,門人弟子眾多。 以遺址本體中心向東、南各延伸110米,西、北各延伸100米。即:東到文昌閣遺址東面山谷,西到規劃道路,南到遺址所在山體頂峰,北到公路。 與「黃干墓」合併
4 龍紀寺 仙遊縣蓋尾鎮昌山村北 唐龍紀年間(889)始建,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重建。占地面積7000多平方米。有殿閣多座,其中玉帝殿,底層六角形,瓦面六面坡,上屋為歇山頂,設疊拱八角藻井,頗有特點。龍柱等石刻及部分木構件,刻制精巧。 與「龍紀寺五百羅漢」合併」,改名「龍紀寺」,保護範圍不變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