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穌齋集/內集上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行狀 穌齋先生內集

作者:盧守愼
1665年
內集下

侍講錄一

[編輯]

閼逢執徐書筵講義。晴窓手錄。錄中上御臣字。皆追稱。

[編輯]

守愼以大簇甲子。至南呂己巳。忝侍書筵。歲暮。上卽位。明年秋。上賓。嘗閱亂稿。執之以泣曰。尙忍讀諸。顧不敢褻焉。欲刪落日記標寫講義。以藏箱篋。未幾。罷歸桑梓。又明年二月。喪祖考。今春服除。俄謫昇天。居八閱月。復遂過海。死在朝夕。嘆曰。聖學始終。盛德大業。感在人心。竟不可誣。尙念此稿埋沒。當日盛事。誰復紀存。入島明日。略具紙筆。惟務速錄。不拘楷草。凡七日而畢。嗚呼。係院二百五日。進見者百。其非一曝而十寒也。公私之故旣多。出入之番亦間。猶以官卑員少。又樂入侍。故視他人亦已數倍。常竊自幸。但入仲夏之初。賓僚循例固請停講。爲可恨已。且進講之際。專意上感。反覆引喩。退復急於討論繼講之書。不遑毫墨。多所全失。間草大略。或不達意。今亦不敢輒有增損。豈足以見當日盛事萬一。然其所陳。不外盡孝。悌。辨賢邪。則無待多靡然後可見。嗚呼。臣子欲陳。皆堯舜之道也。堯舜之道行不行。天也。今成昭在上。安得以斯道陳於前乎。吾且死。猶有區區孤忠。後之觀是錄者。其殆有感於上下之志雲。強圉協洽閏無射戊子晴窓。書於珍島。以遺舍弟無悔甫。

夾鐘癸未

[編輯]

晝講綱目自唐主從厚。至趙季良爲司空平章事。臣司書盧守愼及弼善鄭希登入侍。講訖。臣因致治之志而言曰。事無大小。必有志而後成。然不知其要。則志爲虛用而無功矣。故程子云。論治須要識體。朱子云。天下萬事有大根本。而每事之中。又各有要切處。夫所謂大根本者。不出於人主之心術。所謂要切者。凡論政處事修己用人。無不各有當然之要。苟得其要。勉強學問。則寬柔少斷之氣質。可以變化而薰陶涵養之爾。伏願於此加詳察焉。又曰。從厚雖有其志。然不知聖賢之書。帝王之言。而徒能讀貞觀政要太宗實錄而已。故寵倖用事。寬柔少斷。卒至身禍國滅。尙不保明宗少康之業。此雖皆不知其要之過。亦由當時無有臣能啓發其士心而成就之耳。詳留省焉。

甲申

[編輯]

朝講書傳自九州攸同。至分侯服五百里而爲三等也。臣及右賓客成世昌正言金鎧執義韓澍鄭希登入侍。講訖。成世昌曰云雲。鄭希登因祗台德先而言云雲。臣繼之曰。按先儒言曰。求作貢之法。當求祗德之心。大抵古之帝王之學。不越乎敬而已。故堯之欽明。舜之溫恭及此祗德。皆一意也。由是觀之。不待十六字相傳。而心法授受。若可占知。湯之聖敬日躋。文之小心翼翼。武之敬勝怠。伊尹以克敬告太甲。召公以疾敬德告成王者。無非從此而淵源矣。自漢以來。無人識敬字。雖或稍有欲釋其義者。直以恪愼恭謹當之。至於宋。而伊洛諸儒始發明之。曰主一無適。曰整齊嚴肅。曰具心收斂不容一物。曰惺惺法。曰惟畏爲近之等語。然後帝王精一工夫。始有所下手處也。此敬之一字。眞聖學始終之要。徹頭徹尾貫動靜。兼體用也。故曰。修齊治平。都少箇敬不得。雖然。古人云。有死敬。有活敬。若只淵靜默息。而遇事不濟之以義。辨其是非可否。權其輕重緩急。則是槁木死灰。而其敬死矣。以是知禹之敬乃活敬也。不然。其能治水作貢。以致不距朕行之績及下文文敎聲敎之效哉。不徒曰行其所無事而已。伏願於此。兼體用。合動靜而察之。則庶不爲異端之敬。而能繼二帝三王之絶學矣。又進曰。嘗觀朱子敬齋箴。雲動靜不違。表裏交正。敢願時時潛玩體認之。

丁亥

[編輯]

晝講綱目自吳徐知誥黜其押牙周宗。至乃趣潼關。臣及文學白仁英入侍。講訖。臣因淸君側而言曰。當是時。朱馮用事。而從珂反矣。乃以懼傾社稷。以淸君側爲名。其兇謀不軌。不足議也。若戇直狂疏之人。不知事君之義。徒憤奸人蒙蔽其君。將禍國家。而無以退之。而爲此擧者。則雖實無一毫邪心矣。而動干戈於君側。其不可不受大罪也明矣。但跡固不得分其輕重。而心亦不容不知其所在也。古之帝王之觀人也。於心跡之間毫釐之辨。常深察之。此皆學問之事也。須於此等處明辨之。

戊子

[編輯]

朝講書傳自五百里綏服。至圭以玄雲。臣及右副賓客許磁司諫許伯琦掌令權勿白仁英入侍。講訖。許磁曰云雲。臣仍進曰。朱子云。禹貢地理。不須大段用心。夫山川形勢。固宜無所不知。亦不應費精強索。大率爲學。必須知要。蓋聖人之治。不勤遠略。而務先德敎。故禹之疆理。止以五服爲制。而其聲敎沛然洋溢乎四海。亦由上文祗德自然之應也。若後世則不然。先事乎拓大境土。而不知德敎爲何物。故雖或一朝而混合區宇。一家天下。反不能保其門屛之近。或速禍於蕭墻。或生釁於邊陲。以至夷狄猾夏。而百孔千瘡。隨補隨毀。卒無以收拾之。無非不知其本之致也。故記禹貢者。必以祗德爲本。讀禹貢者。亦必以祗德爲要。大抵斯敬也。非徒爲一篇之要。實爲一書之要。更當於此一敬字。常常體察焉。

乙未

[編輯]

朝講書傳自甘地名。至豈爲過哉。臣及左副賓客鄭順朋,掌令慶渾,鄭希登,正言尹玉入侍。講訖。希登,順朋,渾相繼云云。大抵皆因恭而發也。臣仍曰。古人解恭固多端。程子曰。發於外之謂恭。主於中之謂敬。然內無敬者。必不能恭於外。外能恭者。必先能敬於內。豈有恭而不敬。敬而不恭者哉。如形影相隨。畢竟是一物。竊意恭字。對言則似微有所分。專言則實合內外。該體用。由是觀之。恭字之訓雖多。而此所言之指。可知也。所當明辨。

晝講綱目自唐潞王從珂至長安。至亦因侯騎請降。臣及鄭希登入侍。講訖。希登因王思同。論君子小人之辨。臣曰。君臣之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天之經地之義。而所謂民彝也。故爲人君者。苟能推誠信以與之。雖昏愚頑悍之人。皆欲爲之死焉。若思同則非有推誠信之意。徒能結之以節將之恩耳。結之以恩。猶欲以死必報。況誠信乎。當時如思同者鮮矣。然使閔帝。結之以誠信恩義。則雖如馮道劉昫李愚輩。何至忍爲迎降勸進。如恐不及哉。又因君子小人之說而言曰。人君之好惡而下隨之。故必先使好惡明白。然後可以辨矣。所以中庸。明善居誠身之前。大學。誠意在格物之後。

丁酉

[編輯]

朝講書傳自五子太康之弟也。至申結其義也。臣及許磁許伯琦兼弼善權轍掌令白仁英入侍。講訖。磁轍云云。上問曰。此言不見是圖。其與中庸所謂戒愼乎其所不覩。恐懼乎其所不聞。莫顯乎隱。莫見乎微。大學所謂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同其異。磁轍曰。無以異也。臣進曰。此言與庸學之旨。固不相戾。但彼就心上說。此就事上說。蓋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卽所謂幾善惡。是也。當於念慮欲動之時。而察其幾曰。是善耶。是惡耶。此雖己所獨知。而實顯見視指之地也。若不見是圖之雲。姑指其事幾未形之時而言之也。然心之幾著於事。事之幾係於心。由體而達用。由用而本體。要其歸則一也。顧以用功緩急爲言。則庸學之說較密。誠卽於謹獨上做工夫。以審其幾焉。則民心怨背之幾。不難圖矣。當常於此等語。潛思詳察之則日進矣。

晝講綱目自唐主出奔。至擧兩鎭之地降蜀。臣及權轍入侍。講訖。臣因事當務實之語而言曰。事當務實之言。極善矣。然偏持此言。則弊不無矣。非徒處人主廢興爲不可。凡在大事小事。皆不可也。故後世苟簡自恣之徒。樂放縱。憚繩檢。乃以容貌辭氣威儀言語。爲非務實者。遂至廢禮蔑法。任其所欲曰。是乃眞也。傷風敗俗。莫此爲甚。故看文字。不可不審。

姑洗丁未

[編輯]

晝講綱目自五月唐以韓昭胤。至三司吏怨之。臣及權轍入侍。講訖。轍因盧文紀姚顗曰云雲。臣因徐知誥幽其主之弟濛而言曰。知誥蓄不軌之心久矣。徐溫常廢濛。故忌之也。於此又搆作虛狀而幽之。復至於殺。天下寧有是耶。大抵兄弟。天屬也。天屬之親。分於一氣。喘息呼吸。相爲流通。秉彝之良。得於天性。故雖至無知之人斬伐銷鑠之餘。而終不能無之也。然而或不得相能而至於變者。非無秉彝之性也。必有讒賊之人。乘間抵隙以行其胸臆也。故終至於如此。孟子曰。身爲天子。弟爲匹夫可乎。吳主雖享一國。而弟在幽焉。則其必痛悼悔悶之思。生於中而不能已也。然而不能救者。爲知誥所制也。上卷。言唐閔帝於潞王。無嫌而朱弘昭孟漢瓊之徒橫生猜間。閔帝不能違。以至禍敗焉。自古及今。何代無權奸。夫骨肉之變。多於帝王之門者。類以權奸爲己之謀。而賊人之兄弟也。是以。欲其免於是者。則必友愛素著。誠意交孚。熏蒸浸灌。無有罅隙。則讒謀何從而入哉。孔子曰。堯舜之道。孝悌而已。欲爲堯舜。莫如孝悌爲先。伏願於如此等處。常常動念。使孝友之道。無少間斷。

夕講綱目自唐李愚劉昫罷。至竟不報。臣及權轍入侍。講訖。轍因詔開言路而言云雲。臣繼之曰。詔開言路。可謂善矣。但劉延朗之徒居中用事。壅蔽上下。而無敢言者。以至滅亡。蓋雖曰詔開。而無好直言之實故也。不特此也。凡事有文具而無其實者。皆止若是也。其身焚國喪。宜矣。且是時羣邪滿朝矣。雖能不罪在德。而不能擧行其策。是可謂開言路乎。是故。務實爲貴。轍又因楊洞潛而言云雲。臣又進曰。此雲國之冢嫡。宜親端士。夫人君皆當以端士爲親。然冢嫡之親。爲尤切。所謂親者。爲薰陶氣質。涵養德性。亦以講問論辨爲急也。今三時書筵。於親之之道。至矣盡矣。但未嘗論難講明。此外人所未解也。古人以疑爲善。須學而至於疑。疑而至於無。乃可。雖以生知之聖。必好學者。爲義理無窮也。今如臣者亦在筵中。深爲惶恐。雖有下問。必不能仰塞。然臣不能解則退而思之。思之未得則考之載籍。又未得則質諸朋友。以待後日上達。固無妨也。設臣終不能仰達。而後之人進陳。亦何害焉。自上學問固已高明。然問辨之際。意思自油然矣。且在下所陳。豈能盡善。亦須賜辨決。至當至今雖有親之之形。而無親之之實。良以此也。轍繼以極陳。臣又進曰。弼善之言極好。願無以爲常而更加念焉。上曰。予所不及問者。須盡言不諱爲善。仍讀鷹犬微效皆社稷之靈而曰。此何謂也。轍詳釋其文義。臣曰。此不居其功之意也。又曰。此意甚好。昔孟之反。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孔子以爲不伐而美之。夫人能操無欲上人之心。人慾日消。天理日長矣。況居崇高之位者乎。玩味此義。則於學問。亦豈無所益。

戊申

[編輯]

晝講綱目自契丹寇邊。至三日哭。臣及權轍入侍。講訖。轍云云。臣因事應嚴密而言曰。古人言。人臣之有密啓者。非邪則侫也。夫小人。陰物也。故必忌陽明。而每尋暗昧之逕如此。使人君以爲密而信之。則小人所以一網打盡之術。得以施矣。古今一轍。豈不殆哉。但觀史。不可執一也。若以偏信爲戒。而泛泛於羣臣之列。不倚任於重臣。則治體不立。而政令無所統矣。故古之帝王。必有信任之者。而使大小之僚。各陳所懷而取衷焉。此意亦不可不知。仍指好咨訪而言曰。若李專美輩果是儒士。則更直與語夜分。乃爲佳事。又何害焉。惟其與小人密謀。故人得伺之耳。詳察之。

己酉

[編輯]

朝講書傳自簡賢附勢。至乃其昌矣。臣及權撥,金鎧,輔德韓㞳,持平尹雨入侍。講訖㞳曰云雲。臣因不邇聲色而言曰。此篇之言儘好。而此文尤覺有味也。上文。言生民有欲。蓋人之生也。性仁義禮智。然寓在形氣上。則不能無耳目口鼻愛惡之欲。舜所謂人心也。古人云。天理人慾。同行異情。夫聲色貨利之心。堯舜與桀紂無異。但中理中節。爲天理。無理無節。爲人慾。若二者雜於方寸。而不知所以治之。則人心之危。其發也如銛鋒悍馬。任情縱意。驕逸放肆。念慮之頃。天飛淵淪。火焦氷凝。其於聲色貨利之間。亦茫然莫之覺也。則夫以至微之道心。所存幾何哉。故聖人必加精一之功。使道心常爲主宰。人心聽命。則本源澄澈。而用人處己之際。豈有不得其當者哉。中庸九經曰。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古人又雲。後宮盛色。賢人隱微。此持衡之勢。此重而彼輕。必然之理也。故以純乎天德言之。所謂純者。不二也。不息也。程子曰。聖人之心。純亦不已。純亦不已。乃天德也。有天德。便可語王道。其要只在謹獨。夫謹獨又爲此文之要也。願於深宮蠖濩之中。常如十目十乎之指視。而又於喜怒哀樂未發之前涵養焉。於其將發之幾加省焉。無有間斷。則聲色貨利不特絶於身。亦且息於念慮之微矣。此所謂無身過非難。無心過爲難也。程子又曰。所欲。不必沈溺。只有所向。便是欲。常以程子兩語。參看以琔。則其於此文。日知有味。

晝講綱目自荊南梁震。至其門如市。臣及韓㞳入侍。講訖。臣因經史自娛而言曰。帝王經綸之學。與韋布有異。然其所以爲學者。初無二也。但以書史自娛。尤不可也。按魏文帝爲太子時。手不釋卷。少誦詩書。及長備五經史漢諸子百家之言。靡不畢覽。唐文宗性儉素。聽朝之暇。惟以書史自娛。聲樂遊畋。未嘗留意。二君者若可謂好學也。然文帝居喪不哀。好樂遠物。同氣恩薄。無罪殺妃。文宗柔懦不立。聽用非人。益張閹寺。自比赧獻。其於經史。何得乎。何益乎。此無他。但知自娛耳。眞德秀曰。好書而以之資空談銷永日。未有不爲文宗者。可不戒哉。程子以記誦博識。爲玩物喪志。夫人心虛明。具衆理應萬事。一有繫滯。則心志必爲昏塞。讀書。將以存心而明理也。徒以博爲務。則書史亦外物也。亦可戒也。願以眞,程二子之言。爲讀經史戒。又擧翹諫曰而言曰。事有輕重。春鷰。昶之父之婢也。而翹不能諫正之。乃以新愛爲咎。其不識輕重甚矣。孟子所謂是猶或殄兄之臂。而子謂之姑徐徐雲者。正謂此也。其諫之不入。宜矣。

夕講綱目自唐以呂琦爲御史中丞。至希杲知朗州。臣及韓㞳入侍。講訖。臣因希範殺弟而言曰。兄弟之情。如足如手。雖至愚夫。皆有友愛之心。然不能保者。以誠意不足。而讒賊得乘其隙耳。如使吾之誠意交孚。而無隙可乘。則雖百讒者。何因哉。希範於兄弟之天。暫蔽而又非同出也。親愛之情薄焉。故仁煦一言。而信聽以疑之也。苟於兄弟之天。無隙可入。則百仁煦何爲。惟其不爾。終使人伺希杲。杲稱疾求歸而不許。是有志於殺也。使醫鴆之。可勝痛哉。宜於此動心惕省焉。上指胡氏之論而問曰。欲內修政事。明義惇信。其道何由。臣對曰。天下有大本。無出於人主之心術。故孟子曰。惟大人。爲能格君心之非。當時羣小滿朝。豈敢望大人哉。蓋政事義信。固有要切處。如用人賞罰。皆其具也。夫君心。出治之本。不能淸其本。雖規規於一號令之間。將不及措矣。且和親下策之言。尤當。昔宋以和之一字亡焉。但雖能不和。而苟不知內修。則其亡也。可免乎。文遇。鄙人也。安知其理。宜從珂之身且不保而自焚也。又因彊項而言曰。人臣不論君子小人。孰敢有凌上之心哉。人主之勢。不患不尊。而後世之君。如唐主之怒者多矣。願察之。

庚戌

[編輯]

朝講書傳自德日新。至其可畏如此哉。臣及成世昌,韓㞳持平姜應台,尹玉入侍。講訖。世昌,㞳云云。臣因以義制事。以禮制心而言曰。此語尤切於爲學。蓋合內外之道也。程子曰。由乎中而應乎外。制於外。所以養其中。正謂此也。以義制事。外而體也。以禮制心。內而體也。然內外亦各有體用。夫義在內。爲體以制之。則不可專指爲外也。禮作外。爲用以制之。則不可專指爲內也。此所謂體用之雲也。然顔淵問仁。孔子以禮答之。則天理節文。人事儀則。該內外體用而言也。後之學者。見威儀容貌之在外曰。皆虛文也。何事繩墨。是豈知禮之所由作者乎。張子以禮敎學者。蓋欲學者先有所據守也。所謂正其衣冠。尊其瞻視。潛心以居。對越上帝。眞的論也。

晝講綱目自唐以石敬瑭爲天平。至傾國赴援。臣及韓㞳入侍。講訖。臣因斷自聖心而言曰。優游不斷。與剛銳而斷。其弊同歸於亂亡。然以臣計之。優游之弊尤大也。夫陰邪之人性。以窺伺爲常。當事機在前。而優游左右之。則奸人乘隙生變。其禍爲無窮焉。若於剛銳者。則不得不有顧慮。以是知其弊有輕重也。大抵天下萬事之本。在於一人。一人之本。在於一心。必先正此心。明睿照物。使權衡在我以酬酢焉。則雖議論紛紛於前。而執其兩端。就正於權衡。方無憂於斷矣。

壬子

[編輯]

朝講書傳自湯伐夏歸毫。至兼人已而言。臣及許磁,金鎧鄭希登,白仁英入侍。講訖。希登磁云云。臣曰。忱字最爲喫緊處。傳曰。不誠無物。夫不忱則旣無其物。豈復有終乎。上言恆性。性中只有箇仁義禮智。姑以仁言之。孝弟便是仁之實。若不誠實。則無此父子兄弟。何可以終孝弟之道乎。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歟。仁包四德。誠使孝友之實。積於中而著於外。則豈特可以保天性終始之恩。殆亦御子家邦。終於四海矣。故傳曰。其爲父子兄弟足法。而後人法之。夫堯舜之道。孝弟而已。孝弟。在下人皆其大本。況爲人上而敷敎者乎。宜致意焉。

晝講綱目自八月唐張敬達。至先褫其魄乎。臣及鄭希登入侍。講訖。臣因知遠用法而言曰。知遠兇徒也。只用法無私而人皆無貳心。況心之權衡適宜。無所偏倚而發於法制之上。孰有不服者乎。古人云。法制。道德之顯。道德。法制之隱。故必先要吾心之無私。然後方見得用法之無私。用法無私。而後始致人心之感服。然吾心一正。則法公人服。自然之效也。夫賞一人而天下勸。罰一人而天下懼。豈其力足以勝億兆之衆哉。處之中理。而能服其心耳。且雖欲用法無私。而不知是可是否。不能辨焉。則反陷於私矣。是以。貴使知行兼造而不已。則法行人服。有不足務也。又因希登論大學而言曰。此說甚切要。夫大學。雖約而規模之廣。節目之詳。未有若此者。須使一部。瞭然於心上。而遇讀此等書曰。是事爲格致條。是事爲誠正條。至於齊治平。皆如此塡看。則可謂讀書人耳。且觀史。遇事變則卽掩卷思量所以處置者。然後卻究見終始與吾所見同否。則日覺有益。此右人讀史之法也。潛心焉。

丙辰

[編輯]

朝講書傳自伊尹乃言曰。至以發次篇之義。臣及許磁執義羅允明,獻納李首慶,文學金澍入侍。講訖。磁,澍云云。臣曰。止字之義切矣。大學。已詳論之。無可言者。然不知所當止。則雖口能止不遷。而止非其止矣。故大學。格物在誠意之前。中庸。誠身居明善之後。須當以知止爲先。所以下文。便說率乃祖攸行。其意可見。又曰。此言王惟庸罔念聞。而輯釋雲。雖以爲常。而不聞其怒。所以至於思庸歟。然庸與怒不類。而其爲不聽則同也。蓋雖聞善言。而謂之尋常不足爲輕重。則豈止人言不足恤而已。畢竟言者。使我不得遂所欲。則其至於怒也不難矣。今書筵之中所言。皆是簡策上聖賢之言。而屢陳說於前焉。則其言宜若尋常矣。顧文義之間。義理之際。亦各有攸當者。豈得皆以爲尋常乎。而未嘗論難問辨。則殆亦出於惟庸歟。且書筵官之說。豈盡合於上意乎。遇有不合處。卽問曰。此與予意不合。何歟則下人亦自起發志意。陳以所見。必歸於明白無疑之地。不亦可乎。上曰。皆所以勸勉之也。雖以自己私見言之。無非文章家所自。況皆廣考諸書聖賢之格言也。其敢以尋常聽之乎。文義之外。如字之高低。釋之語辭。皆細瑣之事。雖或少有差謬。誠不關於大義。至其所言之非。未嘗聞也。首慶,允明相繼云云。臣因人之言。而問於左右曰。欲變氣質。將何以爲功。澍曰云雲。又問曰。所以學問。其方柰何。首慶曰云雲。又問曰。從事於五者。而所以主之。何事歟。首慶云云。臣仍曰。敬所以成始成終。何適而可捨哉。臣因人之言誠而問曰。誠與敬是一般否。講官各有所答。極論而罷。

丁巳

[編輯]

朝講書傳自惟三祀十有二月朔。至無所厭斁也。臣及,成世昌,許伯琦,韓㞳,白仁英入侍。講訖。成世昌,㞳云云。臣因惟明惟聰而言曰。孟子言。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所以思聰明者心也。所以治心者。亦不越乎懋德而日新焉耳。上卽曰。然矣。但漢帝明見萬里外者。亦可當此視遠惟明耶。世昌論其不同。臣曰。孔子曰。億則屢中。蓋謂資識之明敏。亦能料事而多中也。漢君明見。正是此類。若所謂明者。當自一心虛明。事物畢照。卽始而見終也。世昌,㞳云云。臣進曰。舜明四目。達四聰。廣四方之視聽。以決天下之壅蔽。惟此眞可謂帝王聰明之實。

晝講綱目自春正月日食。至契丹圭甚重之。臣及韓㞳入侍。講訖。臣因周本而言曰。本自以楊氏舊臣。不肯勸進徐誥。亦可謂義矣。卒爲其子所強。而不免焉。何耶。胡氏以持義不力斷之。是矣。以臣觀之。乃見義不明也。使眞知其義之所安。則捨生取義。雖萬乘之威。猶莫能奪。況其子耶。苟明義者。雖爲石碏之擧。可也。持之不力。乃見之不明也。君臣之義不明。則父子之間。亦或爲讒間之所搆。權奸之所制。有不能如心者矣。然使本明君臣之義。忠節凜然。則孰敢強焉。弘祚之強之。亦本之不誠有以召之也。故古人在君臣父子之間。存誠而明義。

戊午

[編輯]

朝講書傳自伊尹申誥於王曰。至庶幾其監視此也。臣及權橃,韓㞳,掌令慶渾,尹玉入侍。講訖。㞳云云。臣曰。曰敬曰仁曰誠。其理一也。蓋天地間只一理。隨其對。分得詳多名字。皆所以存此心也。主於敬。公於仁。實於誠。亦莫非此心之德也。然以全體言之。誠爲大。以工夫言之。敬爲切。蓋敬以直內。維持主宰。則自然有摠會處。仁與誠。在其中矣。故於此雖歷言之。而必以敬德蔽之。其意可見。但敬攝動靜。動時用敬。似可模捉。若靜則喜怒哀樂未發。沖漠無眹。最難下手。故古人恐只淵默無爲。乃曰。靜中須有物。此意似當細省。橃,渾,玉曰云雲。臣曰。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不先致知。則更涵養何物。故欲主敬者。必須致知爲務。玉問致知之道何如。臣曰。讀書以講明義理。師友以分別是非。至於一草一塵之微。天人性命之奧。無所不當究者。是也。但古人云。立誠意以格之。此誠字。乃誠篤求學之誠。非如誠其意之誠。然立誠以格之。卒至於克誠也。渾曰。不可以雜書分精云云。臣問曰。所謂雜書。何等書耶。渾曰。只當專精於一書。勿以他書雜之云云。臣曰。先儒雲。勿觀雜書。恐分精力。所謂雜書。非徒莊老異端之雲也。特惡其雜而不專耳。然臣嘗閱已往日記。見有書筵官言。雖老莊之書。或於燕閑中而知其非。有所櫽括於心。則亦無妨也云云。臣之意以爲此言不爲無理。而實有過高之弊。殆非所以陳於前者。夫聖賢在下。繼絶開來。而欲究觀是非。參訂疑似。故於百家衆技之流。無不搜索則有之矣。至如學者。只遵已行之跡而行之。猶恐惑於他歧。況帝王之學。一身而攻之者衆。則當如淫聲美色而遠之。豈容以爲無妨。而近於几案間哉。臣恐自上以爲信然。故特達焉。渾橃,玉相繼云云。臣曰。凡文人之事此者。爲文詞也。有志之士。猶且不屑爲之。況學者其近之乎。況人君乎。況今進學之初乎。先儒不以人廢言。故曰。有主而觀之。無害。此特言吾之定力旣固。則雖百外物。無得而誘之雲爾。朱子答弟子曰。蘇軾之學。以雄深敏妙之才。煽傾危變幻之習。被其毒者。淪肌浹髓而不自知。今日正當拔本塞源。以一學者之聽。若方且懲之。而又遽有取其所長之意。竊恐學者未知所擇。而一取一捨之間。又將與之俱化。而無以自還矣。觀軾之書。且不可。況莊老之近理乎。是故。讀其言者。卑則固不敢從焉。高則淸虛恬靜。鮮不樂趨。故程子比之淫聲美色。蓋恐其駸駸然入於其中也。其意深矣。宜密察焉。渾曰云雲。上曰。曩者果有言此者。然內無如此之書。豈足觀乎。臣曰。臣固非以前日書筵所達爲勸讀。亦非以上爲必讀也。但恐學問方進之初。纔近則便害。故敢陳之。

夜講近思錄自伊川先生曰公則一。至有始便有終。臣及韓㞳入侍。臣臨文曰。陰陽屈伸之理。正好靜觀。自得生生之理。自然不息。而釋氏謂旣屈之氣復伸。故有輪廻之說。夫釋氏之言。殊爲近理。實難無惑。此雲屈伸之義。觀於鼻息。此一言。可以辨矣。鼻息出而已散。豈有出者復入爲出乎。乃是綿綿之生不窮矣。又聞朱子云。今年花落。後年又發。自是他生意。非是所發之氣復歸而發也。此亦可明之一事也。大抵古雲。佛不識陰陽晝夜古今死生。蓋形而上者。性命也。陰陽晝夜。乃天命之流行。二氣之屈伸。釋氏指爲輪廻。可謂幻妄。其談性命。亦異乎聖人矣。細察焉。又因沖漠無眹而言曰。此以心末應之前。萬象已具而言也。則人主雖未及於爲政之。日。而其爲政之具。已素定於未及之時也。豈可無事於平日。及執政然後方有所施爲也。況人主萬機。當於此時。預爲學問。以修其具以待之。仍極陳所以。又因無妄不欺而言曰。無妄者。自然之誠。天之道也。不欺者。着力去做。人之道也。以臣意觀之。不可遽期於無妄。當自不欺始。則亦將至於無妄矣。故司馬公曰。自不妄語入。仍極論云云。上問曰。自不妄語入則可誠否。臣曰可矣。言於口者。似不涉於心。而心之發。因言而宣。則雖或餙口於一日。而不能不違於尋常矣。且不欲妄語者。誠也。此內外交養之道也。用功最切云云。又因公則一而言曰。所謂一。卽仁也。醫書。以手足痿痺爲不仁。夫人之手足一痿痺。則氣已不貫。安得謂之仁云云。上言萬物生最可觀。此意好玩仁處也。然仁道至大。實難體認。莫若以恕。孟子曰。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孔子曰。能近取比。可謂仁之方也。此皆以恕求仁之術也。又孔子於顔淵,仲弓之問仁。而所答不同。而先儒雲。克己復禮。乾道也。主敬行恕。坤道也。則所入之方之難易。亦可見矣。然古人云。無忠做恕不出。有忠然後斯可謂之恕矣云云。願加察之。上因凡物之條而問曰。此只言灑掃應對。何歟。臣對曰。臣已嘗疑之。然治心修身。本也。灑掃應對。末也。本末皆有其然所以然。故只擧末之細者。以見本之大者爾。程子之說約。朱子之說備。合二說而觀之。似無疑矣。乃引程說。以明本末。仍備陳世人不識本末之一理。乃咎小學之書。至於以爲禍祟之故。上爲之動容。臣且陳知好樂意思及顔禹易地皆然之意。與韓㞳論用賢之急。知人之難。乃罷。臣將趨退。上止之。乃饋酒饌席前。上曰。從容論說。可也。臣引唐太宗事極陳之。酌六巡。醉而退歸院。夜已二更四點矣。仍下餘饌。復與㞳飮。夜半醉臥。自上問答及其間講說。百不記一。可惜可惜。

己未

[編輯]

朝講書傳自若升高。至必有爲而發。臣及鄭順朋,韓㞳,持平尹雨,李首慶入侍。講訖。㞳,順朋云云。上問曰。君罔以辨言亂舊政。而傳曰。不思不爲。安於縱弛。先王之法廢矣。能思能爲。作其聰明。先王之法亂矣。欲使思爲得中。則其道何由。首慶曰。知止而後有定云云。臣曰。臣不識的指某事爲得中之功。但能使一心權衡。平正不差。而喜怒哀樂。發皆中節。則其動靜雲爲。自無過不及之患矣。大抵自非大賢中和之德。則氣質之偏。變之甚難。此雲矯乎情之偏。蓋以五者爲之推致也。昔呂祖謙少時。性氣粗暴。飮食少不如意。便打破家事。後見論語躬自厚章。遂終身無暴怒。謝良佐見程子。程子曰。相別一年。做得甚功。謝曰。只去矜字。按伏此罪過。方有向進處雲。蓋能自知病痛所在。而變化之如二子。然後始可謂之學矣。學以變之之功。無他焉。亦曰謹思篤行而已。謹思篤行。又必從事於五者。而以敬仁誠主之也。順朋陳能思爲之害爲尤甚。臣曰然矣。然二者之獘等耳。蓋聰明者固亂矣。使不爲思爲則事皆縱弛。而無復可以收擧之。其害爲無窮矣。傳所謂甚特因警王之病而言也。不當以廢爲輕於亂也。更加察焉。

晝講綱目自三月吳越王元瓘。至武寧節度副使。臣及韓㞳入侍。臣因元瓘殺弟而言曰。帝王之門。率多骨肉之變者。以位勢相逼也。然苟無間隙而親愛之。則孰能間之哉。惟其不相親愛。故如廟吏與左右搆虛。必殺之。可勝痛哉。故仁人之於兄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況無怒怨乎。然或有爲強臣所制。而不得如心者。則皆吾親愛不足而然也。舜處頑囂傲之間。猶能感之。況不如此者乎。象憂亦憂。象喜亦喜。人情天理。於是爲至。仍陳舜心事云云。又因胡氏之論而言曰。此時事勢。極難處置。蓋北狄有援立之功。實有如胡氏所慮者矣。上卷。言和親下計。非上策也。當此時。固無上策。然欲爲中策。亦難矣。然豈可坐爲虛禮。而不修其本。以自就亡哉。然則胡氏非謂無其策。特恨無上策。而引而不發。以俟人主量時揆勢以處之也。且和凝之爲人。雖不可的知。然考之載籍。則亦有氣節而好善之人也。仍引孔子所謂公叔文子之臣。孟子所謂好善優於天下等語。備論好善之道。乃曰。在下猶如此。況人君以衆爲一己者乎。勉焉勉焉。

庚申

[編輯]

朝講書傳自伊尹致仕而去。至所以任君子也。臣及許磁,鄭希登,姜應台,尹玉入侍。講訖。希登,應台,磁,玉云云。臣曰。臣聞爲治。以辨人才爲先。不辨人才。無以爲國。而辨之甚難。昔李德裕以松柏藤蘿明之。其後宋張浚繼論之。其發出奸邪情狀。極爲明白。若取而觀之。亦辨之之一端也。但德裕謂小人競爲朋黨。殊不知君子指小人爲朋黨。則小人亦指君子爲朋黨。豈可以此辨之哉。故裵度言。君子之徒同德。小人之徒同惡。歐陽脩言。進君子之眞朋。退小人之僞朋。須知此二言。然後乃可得而明矣。夫朋黨之禍。起自牛,李。至宋而慘矣。元豊之後。元祐諸賢。濟濟布列。及高后之崩也。紹述之說興。而目以朋黨。一網打盡。國已空虛。幾至顚覆。其後或有諸老成之士憂之甚。乃欲兼收元祐,紹聖之人。以調柔之鎭靜之。此皆姑息苟且之計。而不公不正之大者。蓋杜門自守。孤立無朋。此一介之士也。乃若宰相則黜幽陟明。收天下之人。濟天下之事。安敢自存形跡。而避黨之名哉。又安有幷用賢邪。以安國家者耶。後來賢者往往故爲迷亂昏錯之態者。篕恐上之有疑也。而幾亡人之國。古今之禍。所宜痛察。磁希登玉曰云雲。

乙丑

[編輯]

朝講書傳自王若曰格汝衆。至申言從康之害。臣及權橃,司諫慶渾,姜應台,金澍入侍。講訖。上問曰。此曰汝猷黜乃心。施實德於民。而大學或問。謂與明德新民同義雲。臣對曰。明德新民皆當止於至善。故傳謂盡天理之極。而無人慾之私。則亦黜乃心之意也。但此主勉遷。都而言。則其本旨似微有不合。然盤庚能先黜其心。故能黜人之心。其要歸不越乎明德新民兩事而已。大抵傲上從康。不特爲遷都之患。在學問尤可畏。蓋人情惟安之求。故孔子以懷居爲戒。夫居者。意所便安處也。適已自便。以私滅公。凡可以害天理者。皆人慾之私也。願幷此意思體認焉。澍,渾云云。臣問曰。紀綱於朝廷者。可的指而言之歟。澍答云云。應台曰。正心云云。臣曰。正心之外。無以加矣。但所謂正心者。非特淵靜默坐。全無作爲而已。凡用人處變之道。皆具於未動之前。則必以施設之宜爲務。然後方爲有用之學。夫義理無窮。事變多端。豈容靜守而已。必有此意思。始得。渾繼曰云雲。

丙寅

[編輯]

朝講書傳自汝不和吉。至不可悔也。臣及鄭順朋,羅允明,李首慶,金澍入侍。講訖。澍曰云雲。臣繼曰。不掩爾善。人之大善也。況爲人上者。以天下之善。爲一己之善。故尤貴於不掩也。舜隱惡而揚善。其廣大光明如此。故言之不善者無媿。言之善者愈喜。則天下之善。皆吾之善也。豈有他哉。好善有誠也。且賞罰。人君酬酢天下之大權。不可不愼也。但後所謂赦。厚則厚矣。實私意也。君子治小人。政當以其罪罪之。無過不及於本分。乃天討也。如宋蔡確罪在流放竄殛。而范純仁諸老成之士務存忠厚。固欲曲貸。而朱子以爲私意之發。非天討有罪之義。後世不識此義。乃曰小人不可治。終使害善良。此君子之過也。大抵賞罰。當於功罪。然後人心服而王道行矣。故以輕赦爲過。順朋曰。善人得罪而知其誤。當速赦云云。臣曰。善人得罪而後釋者。乃反正也。非所謂赦也。後世。於小人則不欲以罪罪之。在善類則雖知其無辜。而諉諸已定。不伸其冤。是未知何以然也。澍繼言云雲。

仲呂己巳

[編輯]

夕講綱目自春正月日食。至欲以間晉。臣及輔德丁應斗入侍。臣因應斗言赦而曰。曲者倖免。直者御冤則赦之可否。可知也。古之人主率多赦者。豈皆以是爲美哉。蓋由平日不知悅民之本。而一朝禍變之生。危疑之際。潛慮暗虞。苟焉以此。鎭定人心。慰藉物情也。故赦之擧。居多於昏亂之朝也。不必遠鑑。惟此張允之論。亦約而盡矣。更究察焉。又因應斗言求言而曰。君子不沒小善。故朱子特書之。蓋善之也。然當此時。大人則必長往不返而已矣。若智謀計能之士。似可樂爲之言。而數月無十人。則晉主之不誠。可知也。然則求言之善。不可不取。而無求言之實。亦不可不知。伏惟察焉。應斗因殿講時儒生有以老子能明德而不能新民爲對而言曰。有所未盡。故敢達云云。臣繼曰。以大學章句見之。德者。具衆理而應萬事也。具體也。應用也。老氏靜守。似具衆理矣。而無發用底意。故古人因其近似而言之矣。儒生徒見文字而粗擧耳。誠爲未盡云云。

庚午

[編輯]

朝講書傳自盤庚作。至相首尾之辭。臣及許磁,丁應斗,持平李鐸,李首慶入侍。講訖。應斗,磁云云。臣因磁修德以勝之說而言曰。所謂勝者。亦非他求。不外乎君承民而民保後而已。蓋君之與民。猶身體之相資以生。故曰。民非後。罔克胥匡以生。後非民。罔以辟四方。夫民至微賤也。而君必敬之。君至尊貴也。而民則保之。何也。君爲民之父母。則民是君之子也。故民受若保之保。以保其君。君得敬上之敬。以敬其民。君民之交相與也如此。是以。或有天時之災。易爲人力之勝。古雲。無道之君。與天隔絶。故天之災也常遲。若有道之君。則與天貫通爲一。故天必仁愛而扶持之。或見其少有過失則卽出災異以警動之。然所謂天。亦非指蒼蒼在上者也。特民心而已。故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誠能與民同其憂樂。則災自弭矣。此敬字雖若止指民而不是全體大用之謂。然究其要。則敬民乃所以敬天也。其敬亦大矣。詳省之。

夕講綱目自九月范延光復降於晉。至剖棺暴其屍。臣及丁應斗入侍。講訖。上問曰。弘操將兵救之。而曰攻。何也。應斗曰云雲。臣曰。兵莫慘於志莫。鎁爲下。雖不興兵。聖人猶誅之。況已興師遠涉乎。故朱子直以攻爲文。而沒其救也。且繼應斗言而言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夫信以實之謂也。而此信字。謂約信也。然其集註雲。約信而合其宜則言必可踐矣。蓋不先度其宜而約之。則後日。將踐則害義。不踐則失信。其所進退。極爲狼狽。而未有不爲晉主者。故須當謹之於始。而慮其所終。不然則因仍苟且之間。將有不勝其自失之悔者也。雖於一政事一號令之間。皆當以此度之。則無悔矣云云。餘失。

辛未

[編輯]

朝講書傳自今子命汝一。至因其俗之善而道之者也。臣及許磁,慶渾,鄭希登,姜應台入侍。講訖。希登曰云雲。臣繼曰。所謂義利。利有淸濁。貝玉是具。則利之極也。下又雲。不肩好貨。無摠於貨寶。穆王戒伯冏曰。惟貨其吉。則風俗之毀亂極矣。盤庚。德之衰也。以貨防小民。已下矣。況防其共天位者乎。然而不退之者。豈非若周公所謂不使大臣怨乎不已。故舊無大故則不棄雲者。而又當時病根之所在。則不得不以告戒乎盤庚之爲。不可知已。大抵下之貪汚。皆上所爲。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故賤貨。所以賢也。勸夫人之於貨。大欲存焉。方其血氣之強也。強制亦易矣。及血氣已衰。不能自制。則不知其流焉而志氣亦隨而梏。蓋血氣有盛衰。志氣無加損。必須養其志氣。以制其血氣。然後年彌高而德彌邵也。故仲虺稱湯曰。不殖貨利。

晝講綱目自楚王夫人彭氏卒。至邀擊盡誅之。臣及鄭希登入侍。講訖。臣曰。治家有法。而希範敬憚之。若使敬信之則豈不美哉。昔周宣王晏朝。夫人待罪於永巷。而王忽感悟。自是早朝。則夫人之內治有助也如此。且色者人。之所能絶者。而以色爲意向分歧。則左右便嬖必將逆探陰伺。以逢迎之媒孼之。使君之倫義乖情。變故百出。至有父子兄弟之不相保者。歷代踵相尋也。切戒懼之道也。又因曰。李從曮之爲人。不可知也。厚文士。薄武人。愛農民而嚴士卒。未爲不可。而終不免見殺。何也。蓋不識其機。而爲之無漸而偏一也彼小人。固不可不痛絶。而猶不可無漸而偏一。況武人士卒。本不當一向薄以嚴乎。況此時全以兵革爪牙爲用者乎。宜從曮之見殺也。

癸酉

[編輯]

朝講書傳自嗚呼今予告汝不易。至震動萬民以遷也。臣及權橃,羅允明,右弼善鄭希登,李首慶入侍。講訖。臣曰。敬者。無時無處而不在。故盤庚當艱難遷徙之時。而拳拳言之。使永敬之。然君先敬民。故民敬其君。上所言罔不爲民之承是也。而此謂無胥絶遠。明君民一體也。且中者。極至之理也。而人所固有。則宜不待設矣。而謂之設者。以其有之而不知焉故耳。如使眞知極至之理。而無一毫之惑則雖浮言橫議。豈得而動搖哉。人君雖有大有爲之志。苟有一毫之疑。則小人必動搖之。網打殄瘁邦國。而其禍有不可勝者。故古人以傷於虎者爲眞知。所當細察。首慶問曰。中者。中立也。極者。極至也。何爲以中爲極耶。臣應曰。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也。則亦極至之理也。若十分而一分未至。則豈可謂中哉。且雖常人之心。靜則中矣。及其發而不中焉耳。希登答云云。

丁丑

[編輯]

朝講書傳自說命摠百官。至亦其時而已。臣及權橃,金鎧,左輔德鄭源,掌令韓㞳入侍。講訖。上問曰。奉若天道。與中庸所謂天道人道之天道。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之命。異乎。臣對曰。天道人道。以用功言之也。指其着力處。謂之人道。指其自然處。謂之天道。則修其人道。乃所以奉若也。要之終無二焉。源曰。未盡也。源問曰。但曰天聰明。惟聖時憲。則若無據依。何如。斯可謂之聰明。臣應曰。天非有視聽也。亦非謂蒼蒼者也。特理而已。四時行焉。百物生焉。當陰必陰。當陽必陽。靡所愆違。當淫而禍。當善而福。無少差謬。皆天聰明之實也云云。

戊寅

[編輯]

夜講近思錄自明道先生曰天地之間。至人之生道也。臣及右輔德丁應斗入侍。講訖。上問曰。大學以心爲主。此以命爲先。其次序如此。何。應斗對云云。臣繼曰。大學曉學。故主心。中庸明理。故主言命。其意爲此也。上又問曰。此雲。訓人非也則中庸所謂仁者人也者。非耶。應斗未及聞。臣對曰。仁者。所以爲人之理也。以爲人之理。體之於心則可謂人矣。若指其本體。則非止人而已。非以中庸之雲爲非也。謂非言仁之全體也。又曰。喜怒哀樂之未發已發。中庸已備言之。然未發之前云云。惻隱之端。體認之功問答云云。退而神昏不記。可惜。

甲申

[編輯]

晝講綱目自冬十月晉主立其叔母。至豈忍效彼所爲乎。臣及右文學姜應台入侍講訖。上問曰。晉主所爲。不祥極矣。羣臣至於皆賀。何甚耶。臣對曰。晉主於人倫間。滅絶久矣。豈復有君臣哉。宜其至於賀也。且胡氏云云。乃爲晉主人倫言也。若論其禮則禮之粗末。亦不可遺也。程子云禮因人情。人情之所宜卽是義。則節文度數。亦不外於父子君臣之義哉。凡事當謹於微。微而不謹。則犯分踰節。而於君臣父子之間。有不可救者。豈免於晉主之所爲乎。且引譬目前之事。以證先聖之敎之言。眞讀書之律令也。潛念焉。

乙酉

[編輯]

朝講書傳自微國名。至此先答之。臣及許磁,慶渾,白仁英,姜應台入侍。講訖。臣曰。紂之惡多矣。微子之傷。武王之誓。皆以酗酒爲首。蓋一心明則萬化皆從出。一心昏則衆惡所由生。人豈有酗酒而志不昏者。故一心昏而惡無所不有。所以深戒之。又曰。畏其當畏則老成之人。斯弗咈矣。孔子三畏之言。莫大於畏天命。天命卽天理也。能畏天命。則大人聖言。豈有不畏之理。昔宋王安石有天不足畏之說。富弼聞之曰。人君所畏者天。天而不畏。何事不可爲者。此必奸人慾進邪說。以搖上心。使輔弼諫諍之。臣無所施其力。此治亂之機。此言亦可爲人主所常警省者也。但畏者敬也。則中庸戒愼恐懼。皆其工夫也。朱子以畏爲近。語意尤有味。然畏字有二義。中庸與大學所云自不同。若直以恐怖爲畏。則失其旨矣。又曰。孔子言三畏。而繼以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云云。夫知之。不得不畏。不知。何所畏哉。不知而徒畏者。不過退縮懦怯之人而止耳。知之之道。在大學工夫次第。

丙戌

[編輯]

朝講書傳自今殷民。至當詳於是。臣及成世昌,金鎧,羅允明,姜應台入侍。講訖。世昌云云。臣曰。微子一篇。可見三仁至誠惻怛之意。所宜痛念也。殷先哲王。六七作矣。紂去武丁未甚遠。風俗政敎未盡廢。輔相有如微子,微仲,箕子,比干,翏鬲之賢。而紂一失身。遽至亡國。雖貴戚之仁者。亦無如之何。則天命之可畏也如此。然天命者。豈一絶而不可復續哉。紂雖無道。自絶之餘。若一日聽祖伊之諫。順三仁之謀。而革心改圖。則天命續焉。一日之間。一念之微。而天命去就。吁可戒哉。夕講綱目自楚作九龍殿。至將兵禦之。臣及姜應台入侍。臣因拓拔恆之言而言曰。此言。實人主所當監也稼穡艱難。如臣者不親稼功。故尙未深知之。況人主生長深宮。耳目之所不及。其知之也難矣。故周公戒成王。詩之七月。書之無逸。皆備述農桑稼穡勤勞之狀。而宋張敬夫謂帝王所傳心法。端在於此。蓋曰每念此艱難之意。則心常存。心常存。則驕逸何由而生哉。願常以周公所戒詩書自警焉。則東方之福也。又因恆與劉贊而言曰。人臣之諫。莫不愛其君發矣。而歷代之主。皆以爲謗訕彰過也而怒之。殊不然也。聽言之際。須以有言逆於心以下自念焉。則常知人言之我愛也。又曰。宋君言伏節死義之士。難得。張敬夫對曰。當於直言敢諫中求之。平時不能直言敢諫。則臨難豈有伏節死義之人。此眞格言也。又曰。孟子曰責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自常情觀之。責難閉邪。可謂彰君過而不愛君者也。而孟子反謂之恭敬。此意思之爲當。又曰。曦曰卿欲效徵耶。此意非美談也。人臣諫君。初非效人。其間豈無爲名沽直者。然其言是也。則彼之誠否。於吾何與焉。當虛懷聽納。惟善是從而已可也。且元弼以陛下爲唐太宗之對。特以解其怒耳。若太宗則雖於諫諍。無所不從。而處心行事。本於不正不誠。故末流於徵尙多負。而慚德亦甚矣。何足爲法。然其從諫之事。非後世所可及。其跡則不可及也。師之可也。不沒可也。又進曰。臣聞殺諫臣者。必有亡國之禍。今於此條觀之。可戒。

丁亥

[編輯]

朝講書傳自周文王國號。至奉天之政乎。臣及許磁,持平李彥忱,姜應台入侍。臣曰云雲。且擧先儒之憾而言曰。湯武。皆是反之之聖也。不可優劣。但朱子曰。湯之反之之功。較爲精密。湯有慚德。恐武王未必有此意。然湯承堯舜授受之後。而紂罪浮於桀。故傲有所不同如此。而無一毫私天下之心。應天順人之義。則豈少異乎。大抵湯誓,泰誓。當觀其湯武應天順人而不敢違爲急。

辛卯

[編輯]

夕講綱目自二月晉主至澶州。至討巖明。臣及左文學金澍入侍。講訖。上臨文問曰。此雲朝廷設文官。何所用。且欲澄汰徐當盡去之。其不祥甚矣。昔仇士良謂勿使親儒士。勿使讀書。其設心。孰爲甚焉。臣對曰。此宦者之將去。敎其輩之術也。今彥韜之計。固已險暴矣。然視仇士良巧曲陰密。必使人主無所覺者。則似不及也。夫小人情狀。亦多端矣。而類皆喜結嬖倖。蓋嬖倖者。近習也。能結之則人主之動靜語默。好惡愛憎。可以陰伺周察。而逢迎之媚悅之。故能蔽君之耳目。惑君之聰明。則其至於外黜將相。無不如意矣。可不懼哉。人主之明。莫大於君子小人之辨也。賢邪進退消長之機。乃國家安危治亂之道也。人主豈可不以爲大哉。小人之誣陷忠良。古今一轍。前朝毅王之時。武夫得志。盡殺文士之禍起矣。我朝往年。小人盡斥忠賢。而革其類之道。故至以經筵之時。自上讀過爲不關。乃曰。聖學高明。不必讀過雲。上以逢迎聖意之懈。下以排抑儒臣之爲。其不祥亦大矣。澍曰云雲。臣又進曰。古今一轍。不但觀古事而已。至如今世之事。朝廷人物消長進退之際。必思之曰。某也賢而無辜枉被。某也邪而搆巧陷人。定好惡是非之心。明君子小人之情。則下人無不感激。影響而隨之矣。且小人之性。好尋暗昧之逕。幽隱之途。故古人以爲惟宦官宮妾所不知者則可也。此言亦觀人之一端也。此門一開。小人必從其門以入陷賢之謀。或以讖語恐動。或以邪氣熒惑焉。而朝廷爲之一空。宋時小人之相與謀也曰。君子斥之甚難。若以朋黨斥之。則一網打盡矣。以不軌斥之。則君心驚懼矣。此小人擠陷之術也。且小人之言先入。則雖幸後日公論沸騰不可遏矣。而終不肯回天者。以小人之言先入也。澍因臣言言謹宮闈之事。而及於向者起禍之由。臣因曰。宮闈嚴則內外斬斬矣。於是。人主有不得知外事之慮焉。然日接賢士大夫。則雖民間疾病。亦可以細知之。豈若小人之嬖徒擧鄙陋細瑣之事。以陳之者哉。且上擧仇士良之事。可謂得知人之明矣。士良之言。小人情狀之極也。澍與辨論古今。反覆圓長。掛一漏萬。其記。

壬辰

[編輯]

朝講書傳自天視自我民視。至敬行天罰乎。臣及鄭順朋,慶渾,掌令鄭希登,金澍入侍。講訖。臣曰。放黜師保。囚奴正士。是言紂自絶結怨之極也。然不必放黜囚奴。然後上帝不順而降喪也。才有忌憚厭怠之意焉。則已是喪亡之幾矣。故古人云。無甘受侫人而外敬正士。今師保賓客。書筵之際。必須親之信之。常情笑語。亦所不禁。而反覆講明之可也。臣之入侍數矣。上所問者。不過一發而止。而侍員所對。豈必盡合於上意。了無一毫之疑乎。而未嘗反詰而窮索之。至爲未便。若命曰。予意則有如是者雲爾。則下人亦自起發其意。而言無所不盡矣。此所以貴學問之益。而中庸所謂弗措之意也。加詳察焉。順朋曰云雲。

癸巳

[編輯]

朝講書傳自古人有言曰。至統百人之帥也。臣及成世昌,丁應斗掌令李滉李首慶入侍。講訖。應斗曰云雲。臣曰。樹德務滋。除惡務本。實此篇切實之言也。此雖武王喩紂爲衆惡之本。在所當去而發。亦可爲近裏着己之要也。德則務其滋長。惡則務絶根本。以中庸觀之。卽存養省察之地也。故其集註曰。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離於須臾之頃。此存養以務滋也。又曰。遏人慾之將萌而不使其潛滋暗長於隱微之間。此省察而務本也。苟得其養。無物不長。窒慾如塡壑。懲忿如摧山。亦無非樹德除惡之實也。是以。原憲之克伐怨欲不行。而孔子但以爲難而已。蓋力制而不行。則是未有拔去病根之意。而容其有潛藏隱伏於胸中矣。故以克己復禮爲貴也。然必先有以制之。而至於克復。則人慾不留。而天理常存矣。此八字本義無此意思。亦須從外入裏看。爲善。應斗繼曰云雲。

㽔賓己亥

[編輯]

朝講書傳自庸蜀羌髳。至讀者其味之。臣及權橃,持平李英賢,姜應台,正言南宮忱入侍。講訖。臣曰。此只言母弟者。註疏雲。母弟猶棄。別生可知。故擧親以見疏。此說極爲非矣。或者當時有是事。故武王特因而稱之止此歟。大抵兄弟之間。非可以親疏言也。而常人之於兄弟。視別生不如同母。此天理之蔽。人倫之斁也。第五倫自言兄子疾。則十視而安寢。吾子疾。則不視而不安。此吾之私也。程子謂不待安不安。其於視不視。已是私也。是故。聖人立法曰。兄弟之子。猶子也。夫兄弟之子與己子無異。則同爲一人之子。而分其母之同異。可乎。左氏,公羊氏以同母爲加親。而程子甚非之。以爲不知人理。近於禽獸。齊僖公已事。可監也。後世不明此義。徒以常人之情區別。而不相能者相踵也。舜之於象。亦異母也。象之傲亦大矣。舜猶象憂亦憂。象喜亦喜。人情天理。於是爲至。更潛思焉。橃云云。

癸卯

[編輯]

朝講書傳自列爵惟五。至讀者詳之。臣及鄭順朋,鄭希登,李首慶,金澍入侍。講訖。澍云云。上因惟食喪祭而問曰。論語所謂愼終追遠。民德歸厚雲者。其本於此乎。澍,順朋對云云。臣曰。孔子稱民食喪祭。而門弟子曰愼終追遠。曰喪思哀。祭思敬。無非本此而淵源矣。五敎之中。就孝上說則孔子所謂生事之以禮。祭之以禮。死葬之以禮者。約而盡矣。蓋良心之發。無待修爲。而蔽拘之間。不能無過不及之差。故必以禮裁製而就中焉。夫民不能以自中。故亦必待人君建中於上而作興焉。舜之敬敷是也。故人君主張敎化。無出於敬。亦宜潛念。

晝講綱目自冬十月晉遣杜威。至攻城不克。臣及金澍入侍。講訖。臣曰。此弘億所諫八害儘好矣。但第八條。不經之說也。第七條。甚善矣。而亦不可膠固也。古雲。不愆不忘。率由舊章。又曰。立一法不如除一弊。則先王之法。豈可輕變乎。創業之君。皆聖人也。故垂法於後者。必有大經大法。萬世無弊而不可變者。豈敢輕變乎。至如有或因一時權制。而行之之久。時移事變。不能無弊。則豈敢坐視其弊及無窮。而委之先王。而不少變以通之乎。故古雲。當繼述而繼述。固繼述也。當變通而變通。亦繼述也。昔安石變法。孰不以爲非乎。如陳了翁輩皆咎之。而程子以爲其時正當變通之時也。朱子引而辨之。以爲謂安石之變法。不當則可。謂當時之法不可變。則不可。澍與相繼詳論。

戊申

[編輯]

朝講書傳自三八政。至爲不通矣。臣及權橃,左弼善權勿,持平李天啓,李首慶入侍。講訖。臣曰。五數居中。故此篇以皇極爲之摠會。夫刑政之發。號令之行。亦須得人焉然後可也。然其道必本於一人。故歸之於皇極。極者。只是於人倫之間。盡其當然之理而已。而不外乎一人之心。夫以一人一心所存之微。若不足以感天地萬物而致災祥焉。故自古人君。多不之信。由不識此篇之義也。必於皇極之中體得焉。天啓橃云云。

晝講綱目自唐遣使如契丹。至欲與出帝俱自殺不果。臣及權勿入侍。講訖。勿發讀史之義。臣繼曰。程子云。人主讀經。須讀尙書。讀史。須讀唐紀。書載人君善惡。唐之事變亦多故也。以今觀之。莫若綱目也。須觀治亂等事如何而已。其間文字等事。則一人聰明。固不能盡記也云云。又論五代相簒奪。宋亦如之之事。蓋因論知遠之志在簒也。病未能記。

壬子

[編輯]

朝講書傳自無虐煢獨。至擧小以見大也。臣及師尹殷輔,權橃,成世昌,鄭順朋,丁應斗,右輔德韓澍,權勿,右弼善韓㞳,李英賢,金澍,姜應台,正言李元祿,左司書金鸞祥入侍。講訖。或云云。臣曰。此雲凡厥正人。旣富方穀。而註雲。正人。在官之人。朱子亦有曰。正字只是中常之人。此等人須是富。方可與爲善。但孟子云。無恆産而有恆心者。惟士爲能。與此似有異也。然上文有猷有爲有守。指有德之人言。此有能有爲。指有才之人言。所以不同也。大抵中人之資。可道以上下也。故宋英宗問多士盈庭。孰忠孰邪。傳堯兪對曰。大忠大侫。固不可移。中人之性。係上所化。蓋表率養育。其機在人君好惡如何爾。故此下。卽以好惡言之。須是人君好惡分明。然後下得以定其趨向矣。苟爲不明。則忠邪雜進。邪正混跡。而無以辨矣。幸而得君子以用。而小人得眩亂是非。熒惑聰明。必欲搆陷擠排。國隨以瘁。而主先入之言。崇信蠱惑。終不能覺悟。宋元祐,紹聖之已事。可以鑑矣。大學於誠意章。言好惡而必先格物致知。蓋有深意。須於好惡之間。必明必誠。則在下之趨向定矣。孔子曰。惟仁人。能好人能惡人。可謂約而盡矣。而與此正合。又賓客。皆說極爲中。臣力辨其不然。僚屬歸院一會。俄下退膳。繼使承言色。捧生薑一盤幷白紙一封命給。乃御筆也。辭曰。予觀論語。記夫子飮食之節。有曰不徹薑食。此非爲口腹。但爲通神明去穢惡故然也。諸若子。動慕夫子者。雖於飮食之末。亦必有取法焉。今以是菜。送於院中。幸一嘗何如。臣感激之至。含淚伏讀。

壬戌

[編輯]

晝講綱目自八月漢河東節度使劉崇。至守貞猶以爲然。臣及韓㞳入侍。講訖。㞳論馮道事。臣繼曰。馮道爲人。想是忠厚有智慮者。故時人皆以爲賢。而無知其奸者矣。胡氏此論。可謂盡之。後人如王安石文章學行。而猶好馮道。以爲屈身安人。如諸佛菩薩之行。嘗與唐介。於君前論至此人。介曰。道易四姓。事十主。豈得爲純臣乎。安石曰。伊尹五就湯。五就桀者。爲安人而已。豈可亦謂之非純臣乎。介曰。有伊尹之志則可。安石爲之變色。凡人之有忠厚智慮。而無氣節者。鮮不爲馮道者。然人之氣節。在時君培養之如何耳。且因士無賢不肖。有所陳啓。皆溫辭色而受之。違忤不怒。小過不責而言曰。威之此事。心雖有在。而跡則可觀也。人雖至愚。無不有一得。況賢者之言乎。然亦皆有得失。竝須虛懷以聽之。誠心以察之。豈可以違忤而怒之哉。伊尹告太甲曰。有言逆於汝志。必求諸道。此意極好。孔子告仲弓政曰。赦小過。夫過。失誤也。朱子釋之曰。大過。於事或有所害。不得不懲。小過赦之。則刑不濫而人心悅矣。故其效至於歸心則同也。人非堯舜。何能每事盡善。亦是用人之法也。但於人貴赦而於己貴責。書曰。不矜細行。終累大德。其可忽哉。故孔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約而盡矣。詳察爲當。

癸亥

[編輯]

朝講書傳自予仁若考。至深以著三叔之罪也。臣及成世昌,左輔德韓澍,李英賢,李元祿入侍。講訖。上問曰。易,中庸所謂鬼神與此言鬼神。如何。澍,世昌對云云。上難曰。所指固不同。其理亦有異乎。臣對曰。陰陽屈伸。其理一致。要之人之鬼神。豈外於天地之鬼神乎。臣問左右曰。伊尹放太甲。視周公爲已專矣。而無有流言者。何耶。世昌答云云。又問曰。漢昭帝十四歲。能辨上官桀之讒。成王是歲。而反不能焉。或其明睿不及昭帝耶。世昌答云云。臣仍曰。竊意之。此非周公爲不及伊尹,霍光。亦非太甲,昭帝爲優於成王。特以事勢有不同故耳。當是時。王室未安矣。王方以幼沖在位。公以至親攝政。而三叔流言。故未免於疑懼。夫嫌疑之際。於是爲甚。世昌曰云雲。臣繼曰。嘗聞前漢。多封同姓而延長。後魏。殄滅親族而促亡。亦其驗也。且劉向,趙汝愚皆王室至親。而可爲大用者也。竟以此見絶焉。當孝宗崩光宗疾。而汝愚能定策嘉王。以安宗社。收召名德之士。而韓侂胄欲排之而難其名。問計於京鏜。京鏜曰。彼宗姓也。誣以謀危宗社。則一網打盡矣。乃使李沐。奏汝愚以同姓居相位。將不利於社稷。遂斥之至於暴卒。而朱子以下諸儒士。竝皆奔竄。而僞學之禍極焉。自古及今。欲陷士類者。必以如此嫌疑之事。恐動之熒惑之。其意慘矣。爲人君者所當謹察。

甲子

[編輯]

朝講書傳自周公乃告二公曰。至金縢書之顯晦也。臣及鄭順朋,執義任虎臣,右輔德羅允明,李首慶入侍。講訖。臣曰。當此之時。三叔流言。不獨動搖周公。實欲覬覦宗社。可謂危之甚者。二公在位。曾不聞有所辨明。世儒多以爲疑。或謂二公恃天而已。此言似矣。然竊意人之悔悟之念。由己而不由人。況今沖子深惑。事勢極難。而周公之元聖。自有終不可得而不還者。故二公之意。以爲徒將口舌喋喋於勿遽方疑之際。則不能開悟。而適足以重其疑。寧姑少緩。以待成王之自悟也歟。順朋曰云雲。臣仍曰。仁人之於兄弟。有怨於身。則不藏宿焉。獲罪於天下。則不嫌必誅。皆至公之心也。然而骨肉之情。有不得少弛焉者。故周公常有傷悶惻怛之懷。今於常棣八章。昭昭可見。後世。於兄弟之間。有所相軋。則動引周公爲口實如齊桓公,唐太宗。有不可忍言者多矣。故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則可。無伊尹之志則簒也。苟非若三叔之罪。周公之聖。而欲爲此擧。則其不爲齊唐之主者鮮矣。大抵處常猶易。處變實難。而處變之道。當於處常觀之。

草創錄二

[編輯]

夙興夜寐箴解初本往復取捨本草夙興夜寐箴者

[編輯]

天台南塘陳先生之所作也。先生諱柏。字茂卿。金華魯齋王先生諱柏。字會之。以爲此箴甚切得受用。以敎上蔡書院諸生。使之人寫一本置坐右。

雞鳴而寤。思慮漸馳。盍於其間。澹以整之。或省舊愆。或紬新得。次第條理。瞭然默識。

寤。形神始開而覺也。思度。慮謀。皆心之動也。盍。何不也。澹。恬靜也。整。頓而齊之也。省。視己也。愆。過也。(字一作諐)。(從心從言)。(合表裏而言之)。省愆。卽夫子所謂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紬繭絲也。如絲有端緖。尋求其端緖而紬繹之也。得求而獲之之辭。蓋得見義理之當然。及其所以然也。紬得。卽夫子所謂知新。子夏所謂日知其所亡者也。(位有高下)。(數宅有甲乙故)。不躐等節者。謂之次第。(木之枝疏擧)。(玉之文細密故)。不紊脈絡。者。謂之條理。瞭。目明貌。默識。不言而心解也。○右第一章。言夜將朝而寢已覺。則身雖未與物接。而心不能不動。故君子於此。靜齊其思慮之走作者。使夜氣之生。無所壞害而(以悔悟其前所失)。(尋繹其)於昔所失。則悔悟而知改。今所有則尋繹而加察。(今所有)。莫不循其序柝其義。蓋有言意之所不能及者。而森然於不睹不聞之中。如向親則知其當孝。向君則知其當忠。是也。非嘗從事於明德之功者。其孰能與於此哉。孟子曰。雞鳴而起。孶孶爲善。(夫所謂善)。(亦止此而已)。程子曰。未接物時。只主於敬。便是爲善。又學者所宜深省也。

本旣立矣。昧爽乃興。盥櫛衣冠。端坐斂形。提掇此心。皦如出日。嚴肅整齊。虛明靜一。

本。卽上章所謂默識者也。昧爽。欲明未明之際也。盥。洗手。不言靧。省文也。櫛。理髮也。衣。衣之。冠。冠之也。坐指跪足而言。故欲其不偏(跛)。形擧一身而言。故欲其不放。提掇。猶言點檢照顧。皦。日初出貌。嚴肅整齊。如正衣冠。尊瞻視。頭容直。目容端之類。申上三四句之意。虛明靜一。乃寂然不眛。澹然無欲之象。申上五六句之意。○右第二章。言本立而夙興焉。制之於外。以安其內。存之於內。以達於外。而精粗一致。本末兼擧矣。

乃啓方冊。對越聖賢。夫子在坐。顔曾後先。聖師所言。親切敬聽。弟子問辯。反覆參訂。

乃者。始辭。啓。開也。木版曰方。竹簡曰冊。或作策冊以衆聯。方一而已。古者以記言事。越。於也。聖。大而化之之謂。賢。才德出衆之稱。夫子。孔子。諱丘。字仲尼。顔。顔回。字子淵。曾。曾參。字子輿。皆孔子高弟也。聖師。指如夫子之聖。弟子。謂如顔曾之賢。參。攷。訂。議也。○右第三章。專擧讀書之法而言。始發古書。惕然如嚴師之臨上。親友之與處。謹受其開示之訓。而惟欲其體認。詳辨其(討)之辭。而不明則不措。斯豈記問口耳者之所及哉。朱子曰。讀書。須以主敬爲先。方可就此田地上推求義理。見諸行事。陳氏曰。就聖賢言語實處爲準則。於幽閒靜一之中。虛心詳玩。隨章逐句。一一實下講明功夫。果實有得。則是非邪正大分已明。而胸中權度稍定。然後及於應接事物。更相證訂。則其裁處剖決方中節。而不至於差謬矣。今觀此章。專以講讀爲功。上本內外之旣攝。下起事物之當應。其爲立言。蓋亦有序。讀者詳之。

事至斯應。則驗於爲。明命赫然。常目在之。事應旣已。我則如故。方寸湛然。凝神息慮。動靜循環。惟心是監。靜存動察。勿貳勿三。

應。酬(答)。驗。證。爲亦事也。自我所作而言。命。猶令也。乃天之所以命我。而至善之所存也。赫。赫然明貌。一作赫然明盛貌目在。如物在前。恐人偸去也。故。卽第二章虛明靜一之體也。方寸。指人身之所主。卽心也。心之形體。圓外竅中。其方以寸。蓋言其至小也。湛然。水凈貌。凝。聚也。(神者)。(陽魂)之(流動之妙)。(卽精氣之化也)。(精者)。(陰魄實定之英)。(卽神氣靈)。(人始於氣感)。(則得魂以行乎此身之中)。(隨所貫而無之本也)。(精神只是一氣)。(故專言神以包之)。(且以見)神卽(不生者也)。(專言神者)。(魂可以包)。(魄)。(且)動者。難攝也。循環。精神之神。精陰而神陽。精屬靜。神屬動。此獨言神者。以如循於環之無端也。監。視也。存者。恐其亡。察者。恐其謬。勿。禁止辭。勿貳三者。此心主此一事。則更不貳以第貳事。三以第三事。程子所謂主一之謂敬也。○右第四章。言事物之來。感而遂通。卽物觀理。隨事度宜。以昔講明之知。證今作爲之跡。而無所違焉。則天之所以與我之明者。無不明矣。猶恐一瞬之頃或爲事物遮障。故提撕顧諟。不少放過。此。動而省察也。雖然。心之爲物。不活則滯。故應接之後。事物已過。心或與之俱往。或爲其所縛。則所應雖當。其情已勝。而此心之用。復失其正矣。其何以爲將來酬酢之地哉。必其一物才過。眞體依前聚定(其)妙用放退閑(光靈)。(絶其)(念)。如明鏡止水。無毫釐査滓(姸蚩)之痕。有虛明靜一之象。雖鬼神有不得窺其際者。此。靜而存養也。夫兼體用。該動靜。如環無端。反覆無時者。此心之爲也。故能(君子必以)爲一身主宰。而(則)寂而理之。體無不立。感而理之。用無不達矣。惟其不能不誘於氣。亦將體死用亂。而無以加存省之功。故(又)須用(必以)敬爲一心主宰。使不昧於虛空不用之處。不雜於幾微運行之時。專一在此。靡他其適。而知覺卓然。於內外始終之間。不失其守。無少差謬。此存養省察之功。所以益密而無間斷者歟。是以。子思於中庸。首發戒懼謹獨之訓。而程子拈出一箇敬字以當之。可謂約而盡矣。學者其可不盡心於斯乎。

讀書之餘。間以游泳。發舒精神。休養情性。

餘。猶暇也。間。猶迭也。浮水曰游。潛水曰泳。以言其玩適之意。舒。伸也。(精者陰之靈)。(人體旣凝)。(則得魄以實乎此身之中)。(隨所注而無不定者也)。休。息也。命之具於心曰性。性之發於外曰情。○右第五章。因上章動靜無違而言。講讀之暇。亦當優游涵泳。以展其氣而順其理。無侷促之態。有從容之象。此君子張弛之道也。程子曰。學者不可拘迫。拘迫則難久。朱子曰。不要苦着力。苦着力。便不是。又曰。不必盡日讀書。或靜坐存養。皆是用功處。朱子日。不可終日思量文字。恐成硬將心去馳逐了。亦須空間少頃。養精神又來看。又曰。讀書閒暇。且靜坐。敎他心平氣定。見得道理漸次分明。輔氏曰。常玩物理以養性。且如六藝之游。皆理所寓而心所收者也。心莊則體舒。心肆則體躁。斯亦豈外於敬乎。惟夫學爲爲己之學者。能知其味也。

日莫人倦。昏氣易乘。齊莊正齊。振拔精明。

莫。嚮晦也。倦。疲。乘。加也。齊以言其心。莊以言其容。正齊以言其儀皆所以振拔者也。明。指心之虛靈不昧(本體)而言。○右第六章。上言爲學功夫旣備矣。此又以日旣嚮晦。則雖強有力者。不能無其體之疲(得不疲其體)。體少疲則氣便沈矣。學者於此。尤警惕焉。檢其內外。(而)提起此心(虛靈不昧)此心(以起發精採光明)。(主)常活而不爲灰木之歸矣。上蔡先生謂敬是常惺惺法。蓋此章喚醒之義也。

夜久斯寢。齊手斂足。不作思惟。心神歸宿。

寢。寐也。齊斂。恭重之餘也。卽寢不屍之意。惟亦思也。歸宿。猶言安定也。○右第七章。承上章言夜深而後寐。寐所以休息。則恐其易於放肆也。故雖舒布其筋骸之束。而猶不失其恭重之容。蓋以惰慢之氣。不敢須臾設於身體也。旣使身體不慢。而又不爲胡思閒想所引去。然後吾之心神。得以安定而無所放矣。但上章。欲其振拔。故以氣之靜者言。此章。欲其歸宿。故以氣之動者言。言亦各有攸當也。朱子曰。魂與魄交而成寐。心在其間。依舊能思慮。所以做出夢。若心神安定。則夢寐亦不至顚倒。讀此章者宜相參玩。或疑易稱嚮晦入宴息。與此兩章義似相戾。殊不知起居隨時以適其宜。非故聽其昏惰而莫之檢也。此君子有警覺收斂之功也。又疑周公坐以待朝。孔子終夜不寢。何也。此聖人救時拯世之心也。

養以夜氣。貞則復元。念玆在玆。日夕乾乾。

夜氣。見孟子。貞元。天之德也。天有四德。擧首尾以該之。玆摠指上文而言。乾乾。自彊不息之義。○右第八章。亦承上章言。此心雖存。或時出入。而夜問所息。其氣淸明。(天地之氣至大至剛)。(而人得之以爲體之充者)。(或蔽於私意)。(而有時乎餒)。(則不足配夫道義之心)。(而心遂放矣)。(以然而至於夜)。(而形聲之所未接)。(人事之所未及)。(則剛大之生)。(自然淸明)。(而道義之發)。(愈得中正)。故學者當因其所息(生)。以養其所存(發)。(遂)使神淸氣定。而朝晝之所爲。不得而害之。則此心常存。無一息之間斷。如天之德生而成。成而又生。生成不窮也。章末。特致警勉之辭。其爲學者丁寧反覆之意。益深切矣。程子曰。有天德。便可語王道其要只在謹獨。張子曰。言有敎動有法。晝有爲宵有得。瞬有養息有存。朱子曰。天地生物。以四時運動。春生夏長。固是不息。雖秋冬凋落。生意未嘗不在其中。學者常喚令此心不死。則日有進。今先生之論。其有得於三夫子之心者至矣。謹按一篇綱領。專在於敬。敬者。一而已矣。澹整者。所以一乎此心之方萌也。默識者。將以察夫此心之旣萌而一之也。嚴肅整齊。外之一也。虛明靜一。內之一也。而啓方策對聖賢者。一之在於讀書也。事至以下。動時一也。事應以下。靜時一也。存之察之之雲。蓋以申明此心動靜之一。而勿貳三者。特又狀此一之體用也。然恐至拘迫。則游泳以安其一。慮入昏倦。則振拔以守其一。而無偏滯㵕漏之患也。日莫而旣警矣。夜寐則可以罷休。而猶莫敢怠焉。齊斂手足。以一乎外。不作思惟。以一乎內。夫豈一毫一息之不一哉。卒之養以夜氣雲者。蓋本孟子良心之說。而於此約而言之。其喫緊爲人明示之切。而一之義盡矣。復以貞則復元。日夕乾乾爲言者。終欲體天德之所以一而一之也。夫一。在天曰誠。在人曰敬。蓋天地之間。惟天理爲一。若所謂誠者。天之道也。有生之類。惟聖人之心爲一。若所謂誠者。聖人之本也。天與聖人。豈有間哉。至於衆人。始有不能一而一之者。若所謂敬者。人事之本也。故學者體天之誠。以求至於聖人之誠。則亦惟用力於敬而已。敬者何。一也。內而一念之一。亦敬也。外而一視之一。一聽之一。亦敬也。一言之一。一行之一。亦敬也。至於靜中有物。則一者亦敬也。是其內外動靜之精粗雖有不同。然其義之所歸。則未始不在於一也。先生作箴以箴學者。自夙興至於夜寐。自夜寐復至夙興。功夫有倫。警省有要。使無時無處而不力於一。則一者。此箴之旨也。玩此箴者。須將記之毋不敬。易之敬以直內程門敬字之法。朱子畏字之說以參之。則一之爲義。可知也。竊觀通書曰。聖可學乎。曰可。有要乎。曰有。請問焉。曰一爲要。一者。無欲也。無欲則靜虛動直。靜虛則明。明則通。動直則公。公則溥。明通公溥。庶矣乎。故愚讀此箴。而未嘗不反覆於斯雲。

書夙興夜寐箴解後

[編輯]

愚常伏誦是箴。愛其辭旨簡切。宜書諸紳。欲以贈吾弟。遠莫之提耳一講。輒掇宋聖賢語。分疏其下。庶弟用以自攷。蓋不敢有一字一義創立者。則是特妄也。非僣也。恐亦不害爲吾弟之私覽。吾知免夫。兄暗室書。時嘉靖辛亥十一月之吉。

寄伊齋書

[編輯]

瘴海湫惡。不審體況何似。慕用之至。馳心無已。滉陸陸無狀。疾病與歲而增加。爾來八九年間。乞外投農。分甘溝壑。不意再蒙恩錄。強扶西來。推遷汨汨。今又三年於此矣。有一二友人與賢季居止接近。因得傳聞謫處消息。以爲欣幸。其勢非不能附尺書之問。而因循迨闕。深自忸怩。滉少時。亦嘗有聞而興起。而無師友相導之者。夙嬰沈痼。旋自廢墜。後來。幸因僚寀之分。得與吾子相從於玉堂淸暇之地。宜可以講劘而進益也。當是時。滉心茅塞甚矣。譬之繪事。自無素質。尙何冀采色之可受哉。山野之日。不與俗務相關。始得專心於洛建諸君子之書。其所感發而興起者。非前日之比。蓋亦深且切矣。而衰憊之人。精力不逮。實未加十分工夫。亦未有一分眞得。而遽出以嘗世。幾何不至於銷鑠而無餘耶。以是懍然畏懼。思及其未死之前。收蹤反本。守拙養病。讀書加新功。以樂桑楡之景。是所蓄願也。至於其終之有得與否。固不暇預論。而禍福利害。則惟當一聽於天而已矣。抑嘗念古之君子。莫不有師友之人同志相求。同道相益。故能學成而德立。今滉與吾子竝世而生。交臂相失。而邈無親接之期。則其於離索之憂。鄙吝之萌。拳拳慨想。曷嘗斯須而替哉。夙興夜寐箴。舊日亦嘗服膺。而猶未知條理之密。工程之嚴。若是其至也。得見註解。分章柝句。正義崇論。恢游肯綮之處。而獨到昭曠之原。不勝嘆伏。第於其間訓語數段。不無有疑於淺見。謹爲掇出。而錄在別紙以求正焉。伏望試垂采聽。反覆參訂。去取而復敎之。至懇至懇。昔程先生易傳旣成。久而不傳曰。尙冀有少進。朱子於章句集註之成。平日自修改者不知其幾番。而因一時門人知舊擧疑請質而改者。亦不爲少。不立私見。而能集衆善。故天下萬世。無得而議焉。此大賢事業之光大也。吾東方性理之學。講明者固鮮。而著述寥寥。間或有之。而率未免罅縫之出。未滿於人意者。無他。略見彷彿。而遽自爲主張之太過故也。竊見此解。非他人著述之比。斯道不亡於吾東。則此解必傳於後世。而微瑕可疑之處。若不更加磨瑩。以就十分之善。其無乃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也耶。古人眞見義理之無窮。故其虛心求益之意亦無窮。滉所以期望於吾子者。爲此焉爾。滉今秋。將乞暇省墓於嶺南。其還都遲速。未卜也。然苟欲辱惠報音。只因賢季。轉託友人而傳之。雖千里。未有不達之患也。自餘萬萬。不能覼縷。惟祈以時晦養加重。不宣。謹再拜奉問。嘉靖甲寅孟秋十有一日。眞城李滉拜。

答退溪書

[編輯]

伏惟明公。非我輩人。乃辱與之書。又辱質其疑。是猶行古之道也。何幸於吾身親見之。殆柳子所謂今適後之不爲不遇者。雖夕死亦可也。守愼志學從師。師常戒以近名。蓋見其質不近仁也。狶苓欲進。烏頭漸去。名未虛隆。禍已實積。自拘海島。久屈天刑。誠欲悔省補塞。收之桑楡。其庶乎免矣。顧有二老在堂。日夕相望。茫無所期。每一念至。當讀廢書。當食停匕。未嘗不掩抑摧隕。背人膺欲判。時又以酒澆之。神昏儀喪。忽忽奄奄九泉下矣。能復有意學問事萬一。第吾寡兄弟。而不忘也遊方不可數。則求規誨之不置。吾謂是箴切於學者受用。懼弟莫窺其用意微處。竊取儒先成說合於本旨者。疏諸逐條下。以便其考證焉已。不謂妄播至塵高明。然夫夫也亦知高明或。不過以爲覆瓿資爾。其何疑之可質。又何質之可復。不敢當不敢當。但覺汗浹背耳。旣而思之。豈容以不敢當爲解而孤盛意。抑幸有以蒙再叩之賜。乃欲爲之端拜而議。率爾而對。忽自懼曰。苟有以蒙再叩則幸矣。不幸流落到人。指以爲的而射之。不止覆瓿而已焉。未可也。遲回棄置。遂二載餘矣。今弟之來。重相促之。仍復念侵尋衰晩。坐待死亡。俾盛意終孤焉。入地有遺恨矣。輒吐想像。仰酬一二。雖中射的之機。亦萬萬無庸卹。噫。目到足不到。旣莫足與議。愼也於古人餘論持出入四寸間耳。何嘗見南塘之足於戶下。乃敢與一代主夏盟者論其學。多見其不知量也。隨語生解。已不覺達日失笑。乃至高明所改。有不能無疑。或未盡於心。且不敢含胡。皆可以苟免不韙之罪。而幸明公重有以辨之。不合不措。卒於歸一之期也。噫。程朱數夫子指示爲學路頭。至明至悉。只是學者透卻名利關不得。明公則旣透矣。所患。用力間斷焉爾。安得復瞻德範。聞所未聞。以砭我恫。而不遂爲虛過此生之歸也。百計無路。此生儘虛過矣。昔橫渠箚記。懼還塞也。想亦遇有所得。多所錄成。幷匃謄示。幸甚。身禦魑魅。望絶晨昏。方寸亂矣。尙復何說。尙復何說。區區不逮。誠在明公之補之。益爲此道珍重珍重。戊午暮春。盧守愼拜。

重與伊齋書

[編輯]

往年奉書質疑。事甚率易。厥後病歸村莊。潛深伏隩。自中間嘗一入都。僅有傳聞外。千里恆阻聲問。且不能相及。況進於此者乎。意者前書或不達。雖達。或不足留意。或緣公意過爲愼防。皆不敢知。又不敢再有問訊。不謂今者。辱示解說。綴以報語。誦味詞旨。撫攬今昔。爲之慨息也。明師近名之戒。誠是瞑眩之藥。但此亦不可以一槪斷也。人有餙智矯情。掠虛造僞以得名者。其陷於禍敗。固所自取。其有實積而華發。形大而聲宏。德充而譽溢者。不幸而罹於世患。斯可盡以爲其人之罪乎。古之人有云。欲避善名。無爲善之路。今人之於人。顯斥其爲善。公排其向學曰。惡近名也。戒召禍也。至爲善而自怠。向學而中廢者。其自諉亦然。擧俗靡靡。日趨於頹壞。嗚呼。孰謂治病之劑。而反爲迷人之毒乎。夫公之所遭。謂之非名之累則不可。然向非絶人逃世。同羣鳥獸。其亦末如之何矣。惟當不以自外至者入於靈臺。而益勉焉孶孶曰。豈在我有未盡歟。以庶幾終果無媿於名。可也。來諭以二親之故云雲。此固人情之極。而所不可堪者矣。亦所不忍言者矣。雖然。謂不能復有意學問事。則雖知其發於痛恨之餘。非實語也。而猶不能無疑也。盍嘗思夫蛇至匿跡之時。其事如何。其心如何。何嘗以是掩抑摧隕。遂至於忘其學而以酒自廢乎。是以。古之人。遭患難則學益進。智益明。今之人。遭患難則反是。李延平之言曰。如有大段排遣不去。只思古人所遭有大不可堪者。持以自比。則亦少安矣。此言深有味也。然凡鄙語所及。想皆爲公平日之飮食裘褐。第私心所疑。不敢不獻其愚。不知公以爲何如。夙夜一箴。爲學之道備矣。雖不能萬一。而竊有事斯之願。適得解本而心喜之。於其有疑處。不欲苟焉而阿其所好。敢以瞽說求正爲完書耳。然而當時。但當陳其所疑。不敢輒有所改。後來思之。深自汗恧。今之報示。其於去取從違之間。知有義理。而不知有物我。平心稱停。無所吝執。自古論學往復之家。非惟難得肯可。至有立敵相攻如仇怨者有之。向非公自力於學問。加工於克己之地。能若是哉。不寧惟是。又責以重辨。而有不合不措之喩。滉其可始發其妄。而終有所不盡也耶。故敢於逐條之下。踵前作過。復疏謬見之一二。其於金說亦然。以聽其再賜裁處。誠有感於風義。不覺再僣之非也。然四書章句集註之所以百世無異辭者。以能集衆長而精去取。有所未安。不憚修改。期就於至善無可改。而後已焉故也。故其言曰。一成而不改者。非大聖必大愚。由是觀之。公之於此解。雖至於十改。未見其爲病。而當見其益精也。滉之於所疑。雖至於再獻。未見其太過。而或見其有補也。射的之雲。恐非所虞於治世。而透關之喩。決不當擬於病蹤耳。抑又有一說焉。朱先生之於章句集註。釋一字訓一句。以至於推論章旨。一循當時立言之意。淺則淺言之。深則深言之。近則近言之。遠則遠言之。其於精粗大小。莫不皆然。故其文簡嚴精當。無可指議。至其敷演辨論之說。則別爲或問等說。以盡其餘蘊。今以此解譬言之。乃合章句集註與或問而爲一書也。故或本淺而深言者有之。或本近而遠言者有之。蓋此自爲一體。初非欲一一勘同於章句集註而作也故然耳。然所以未免於間或失當者。其在於此乎。故滉前後所稟。多疑於此等處。不識公亦以爲何如。南塘陳公。不知何許人。觀其學如此先於考亭者。言語不類此。若不先於考亭。而先於魯齋。則其生也殆及考亭之世矣。而考亭門人之列。未見有此人。何耶。山間。無文籍可徵。三復責沈之文。殊自憫也。幸詳以告我。妙契疾書。非可效顰。安有著述。曾讀啓蒙。過有所得。隨手箚錄。以備遺忘。後而看得有疏謬處。不住修正。已再易藁。尙未完就。未死。冀有少進。未敢示人。又嘗以朱門諸子如彼其盛。而未有書可以尙論。妄欲裒集爲一編書。以便考閱。亦因以幷及於宋末元明諸子之學。做得數年工夫。見已抄成亂草。今始聞得朱門人自有一件成書。新到漢中。方託友人求見此本而未至。若其書已善則此事可罷。若猶有憾則亦可取彼而補此。滉所以作意爲此者。窮陋無聞。幾成虛過。晩讀朱書。而有所感發。始知此身誠不可自棄。以是。亟欲知其門人爲學次第之如何。以自蘄於萬一焉爾。非欲爲後學計也。然滉今年已六十矣。加之以沈痼。有何精力可及於此。交舊誚悶。世俗嗤點。其亦宜矣。顧旣見其然。無可止之理。雖復困躓。不能自悔。慨睢盱之莫展。言到口而難呑。其有乖剌。佇竢刊鐫。更惟茂膺庸玉勉循。千萬千萬。庚申八月。李滉謹拜。前報六七年乃至。不知今又幾年承報去取定本。懇勿稽遲。仍戒賢弟。勿指都中士友間。到日卽付鄭正字家。幸甚。

三子論夙興夜寐箴解往復錄

[編輯]

題下註天台上。恐當有夙興夜寐箴者六字。退○題註。當入六字者爲是。

從心從言。合表裏而言之。凡以從某從某解字義者。皆指本字之偏傍上下耳。未有就或作之字。合本字爲一而取義如今說也。欲去此十字。只雲字或作諐。省愆卽夫子所謂以下。仍存何如。退○愆字或從心。或從言。妄欲各見二義。以備其說。不覺違解字凡例。欠卻或字。贅著合字。誠如來敎。只得刪去。○聞命退○愆過也下分註。似不妨。字或作諐從心從言。而兼其義。河○此說較有味。不知如何。○愚意亦不須此註。只雲過也。何欠。退

紬繭絲也字書抽或作紬。紬。引也。紬引端緖云云。據此則紬卽抽字。而汎言則從手。言引絲則從糸耳。今只雲繭絲也。爲未盡。請改之。退○紬。抽繭絲也。爲下文有抽義。惡其重。不言。更詳之。果謬。今直曰紬。抽繭絲也。何如。○聞命退○紬。抽絲也。何如。河○十忽爲絲。存繭字自無妨。○抽繭絲。何不可而須改耶。退

位有高下。宅有甲乙。木之枝疏擧。玉之文細密。次有先後之次。有左右之次。此類非一。獨以位之高下言之。似未該備。古者。宅以甲乙爲次第。故謂宅爲第則可。今謂第字之義。因宅甲乙而得。恐不可。木之幹亦謂之條。非獨枝也。而草之科生。凡物有分段排列者。皆謂之條。理字則於凡物之有文者。皆可通稱。非獨玉有之也。今請改之曰。序而得所。謂之次。聯而遞數。謂之第。故凡不躐云云。別而有段。謂之條。比而不亂。謂之理。故凡不紊云云。退○說文。次。不前也。釋曰。不前是次於上也。又有義雲位次。則作字本意。可知。雖其先後左右爲類非一。然皆自此而推之。故擧以該之耳。謂第義非因宅甲乙而得者。爲精。初見第本作弟。後加竹以別之。則以宅起之。恐亦無大害。今詳其義。必須改之。以數代宅。何如。條者。枝也。非幹也。雖或有謂條爲幹者。只是借用爾。草之科生。亦自有枝幹。而所謂分段排列於枝字。覺尤親切。則捨借而用主以包之。可矣。理字。從玉里聲。想是初製字時。以爲有文者莫玉密也。借而爲腠理事理。因借而借爲治理料理。所謂比而不亂者。由玉而見。未爲無據。蓋凡此四字。必欲先明作字本意。乃見用字廣義。遂不免涉於偏泥於畫。以至牽鑿之甚如此焉耳。所訓十六字。圓通無病。不可得此而復改明矣。然則其下措語。疑若少複。略加點化。方得。在高明有以處之。伊○次不前也云云。以數代宅何如。右二字。聞命。條者枝也云云。理字從玉云云。所訓至點化云云。右前稟草今不存。所謂十六字。記不得。今何能點化。退○直曰次有先後。第有甲乙。何如。若從古字之義。則次承其上。弟從其兄。似本非第宅之謂。從退溪之語則序而得所爲次。下亦如之。何如。擧字。或改以暢達等字。何如。河○次有雲爾。則不但似大綱說。又恐語複。非註家之例。暢達二字。恐終未安。蓋疏已含此義則兼有擧義。何妨。伊○位有云云。次有云云。不但似大綱說云云。愚意見前示目。此不復雲。暢達未安云云。愚意同上。退

思慮之走作者。以悔悟其前所失。走作下。似少欠。補之曰。使夜氣之生。無所撓害。則心體虛明。義理之原。自然昭著於是云云。以悔悟。此以字有礙。請改爲或字。而幷於尋繹上。亦加或字。何如。退○者下。著得夜氣。更有意味。但於是時。氣未用事。覺心才動便整。不大段用力處。旣言夜氣無撓自足見其整之之功。不必備言虛明昭著之效。然後方有省紬之地矣。且於下文。乃言默識。其微意。亦略可見。妄意曰。使夜氣之生。無所撓害。而於昔所失則悔悟之。今所有則尋繹之云云。何如也。以字果似有礙。所當刪去。或字已見正文。不著亦可。○夜氣之說固善。語勢似難。更加審定。何如。改悔悟之爲省悟而知改。改尋繹之爲紬繹而加察。何如。○夜氣之說。未詳指何說也。疑指公所補。請詳之。知改,加察等語意更切。但省紬字自在正文。須以悔尋字代之何如。然未有悟而不改。繹而不察者。或存舊無妨。○夜氣之說。亦未詳何謂。使夜氣至刪去云云。右所改固勝於前。然又覺得河西此段所改。更似親切。就內。去省紬代悔尋以用之。何如。退夫所謂善。亦止此而已。謹按本意。摠指自早至暮凡日間所爲而言也。今曰。夫所謂善亦止此而已。則似以孟子之言。專指鷄鳴時而言。恐爲未當。請去夫所謂以下九字。而以程子曰。係爲善之下。何如。退○止此之此。非指孟子鷄鳴而起時。乃指此章整以下事也。整以下事。雖屬鷄鳴。安有鷄鳴所爲不與朝晝相涉者。見孟子不言所以爲善之方。故欲因此章。還以相證。而語意頗傷急迫。終亦欠瑩。今承刪去。更於上下文義。自爲順易。○恐退溪之說爲然。○今不記所以刪去之說。然刪去甚穩當。退

欲其不跛跛。偏任一足也。恐可言於立。不可言於坐也。改之何如。退○跛字。初來固已謂未安而求之不得耳。妄欲直用偏字代之。復恨其未的也。○作欹何如。○欹字似勝。但於跪足。義未恰貼。如何。○欹字反未如偏字之稍安。他無善字。寧用偏字。退

訂議也。詳辨其討論之辭。訂有評議證正之意。只雲議也。恐未盡。討論。改爲問難。何如。退○訂字。字書以爲平議也。則評義爲主。改曰訂。評議也。亦有考正之義。或改曰訂。平也正也。何如。但證之之義。當別有據。請詳之討論字。於問辨字。似未穩貼。故當改。改爲論難。何如。○聖師弟子云雲。但曰。指夫子謂顔曾以下。何如。參字有相參之義。但訓以攷字。似不能盡。攷下。加覈字何如。訂之有證義。時未見於字書。如村巷契券中。例以證爲訂。亦必有所自。抑退溪諳於吏事。故知之耶。○如字果不協。只得直指加覈。恐亦無相參之義。奈何。契券稱訂。不過爲吏諺從便之習。如以荳爲太。以辨爲卞之類。○直指云云。直指甚當。覈。未善。如作證字。則有相參義。如何。訂平議也云云。右改之爲當。但只依本訓曰平議也。不必更言亦有考正之義也。蓋平議之平。訓爲平其不平。當平其不平也。已有考正之義。亦已有證義前日鄙見所以疑此字當用此二義以訓者。此也。今思之。只平議也三字。已含二義。不必更下語屋下架屋也。且鄙誤只在訂有證義雲耳。非以證爲訂如村巷所爲也。河西云云。亦淺之知我矣。論難。勝討論。然作講論。何如。退

不二以二不三以三不二之二。當作貳。不三之三。當作參。退○作二。必傳寫之誤也。作參。當從之。大抵皆當通用。○右恐有不可通用處。此處是也。退

應答偸去答請改爲酬。偸下。欲補曰。而常目覷之也。退○酬是復酌答賓之義。借言於應接之際固宜。今直訓應曰酬。恐未安。答義非偏在語言上見似不必改之。大學章句。訓顧字。故須曰常目在之。今訓目在。則但曰如物在前。恐人偸去。不待更言目在。而其義已明。恐不必添箇若干字。○答恐非正訓。酬非但酬酢。有和義。然無酢字。則便無力。應字之義。重訓難的恰。奈何。赫。赫然明貌。似盡。恐人偸去。止此似不妨。○答,酬俱未安。更著何字可安。更詳之。○酬恐未安。答不必改云云。右恐不然。蓋公必欲原字之所從來以看。故以酬字爲不合訓應字。雖似然矣。然何不看應字所用本文之義乎。事至斯應之應。訓酬則事至斯酬。語爲襯貼。若易以答則事至斯答。不倫甚矣。酬雖酌賓之義。其與應字。聯用於事物應接之間。久矣。若答字則豈合於應事物之義乎。更請商量。何如。且未見酬。字未安與無力。今訓至若干字云云。右所添。今亦不記。然恐人偸去。只屬心。未說顧義。故其下。必添箇常常覷在此雲。今但云雲。豈說得到目在處耶。今欲於偸去下著一然。則雖不更言目在。而意稍見也。如何。退

神者陽之靈止。生者也。兼下章註精者陰之靈止。定者也。此兩字訓語。必有所本而言。然嘗聞朱子答董叔重曰。旣生魄。陽曰魂。謂纔有魄。便有魂。自初受胞胎時。已具足矣。不可言漸有所知。然後爲魂也。答梁文叔曰。精氣爲物。猶言魂魄爲體爾。答陳安卿曰。王丞說。魂卽是氣。魄卽是體。卻不是。須知魂是氣之神。魄是體之神。可也。合此數語而觀之。兩字訓語之病可知矣。蓋方言始於氣感則得魂。而遽雲以行乎此身之中。是似於體魄未凝之前。經言身體也。又言人體旣凝則得魄。以實乎此身之中。是直謂體凝而後。方始得魄。安有此理。且陳公此兩句之義。本非論人稟氣受生之初。註中。不須言氣感得魂。體凝得魄也。又本非對擧爲文。亦不必照應而爲訓辭也。請謹改之曰。神者陽之靈。卽魂氣之充周一身。而有不測之妙者也。精者陰之英爽。爲體魄之凝定。而載神魂者也。如何如何。退○二字爲訓。本陳安卿語也。裁著數語。不免遷就失了本旨。初亦覺得不快意。將求古人全訓。聞之不博。徒益懊爾。但魂之與魄。才有此卽有彼。非旣得此方得彼也。妄謂氣感得魂。而承之以行乎一身。正以見魂魄非判爲二物也。而體凝得魄之實。亦已明矣。則之爲言。豈然後之比。若曰當氣感則得魂。當體凝則得魄雲爾。然此不足深論。來敎雲。兩句本非論稟受。審爲的當。審爲的當。亦知北溪此語。合下是論魂魄。不是直解精神。特欲本此以見其字義。言之初無大害。不言亦無所欠。況其言之未穩耶。不須言者自是。且訓辭。非照應也。乃對擧也。因陳說對擧。至於各章。猶對而擧之。亦以拘矣。所改斟酌精密。不專襲古。可愛。精神。皆理所乘之機而相爲經緯。則謂精載神。果能無些病否。竊欲因高明之訓之意。幷訓二字於此曰。神者。陽魂流動之妙。卽精氣之化也。精者。陰魄實定之英。卽神氣之本也。精神只是一氣。故專言神以包之。且以見動者難攝也云云。不識高明以爲如何。○精神二字。理會不得。如何如何。陰魄之訓。似未及陽魂流動之妙。更詳之。○幷訓以下云云。右所訓非不善。但終覺說得太深。非當時作者本意。所到處前病尙在。鄙意欲於此章。只雲。神者陽魂發用之妙。流動二字未穩言神不言精者。以動者難攝也。至下章。又只雲。精者陰魄凝定之英。實字未安神已見上。此兼言動靜。故備擧之。滉前所改。今不記雲。何暇使其言不戾於精神二字之訓。若說得義理太多。恐不足取也。只當依今說。更加商度。以就簡當。何如。蓋非務欲簡。註家之體。不當多揷入外來義理。以亂本意耳。退

遮障改作誘引。如何。退○誘引故蔽。改作亦可。然直說遮障。恐尤明白。○右果如所喩。退

不活則滯改作不宰則累。如何。不活。與滯字本一意。故欲改。退○不活則滯。蓋曰不爲活則必爲滯耳。卽是或活或滯之義。惡在其爲一意。須作不活與滯文勢看。則不宰則累。亦終不是二意。況宰累二字。下此似不切。又些與下文往縛。二字不應。奈何。○不活則滯似當。河○不活則滯。右滉前日看得誤甚。今從所喩。退

聚其光靈。絶其思念。此兩語犯禪學。請去之。何如。退○兩句果逼西來。然遂去之則欠。改之爲當。當改雲。聚定妙用。放退閑思。何如。或因其舊。亦似無妨。昔遇一老衲信宿。得所齎三法語。漫看數過。乍喜之。遂留在胸中。不覺出筆下依俙。殊可笑也。近世學禪者亦無矣。何懼焉。然吾輩不可不戒。○世無學禪者。亦不可不以爲慮。又安知自今有流於禪者乎。諺稱。不可以無盜而畜不吠之犬。不可以無鼠而畜不捕之貓。可戒可戒。凝神息慮。此等訓語。要直截明白。依朱子之說。凝神息慮。卽朱子所謂敬者。定志慮。攝精神。而涵養本。原之道也。後賢措語似不能端的。恐因墮於禪也。下文發舒休養。振拔精明等語。恐不爲無獘。不作思惟之雲。若誤認。則其無乃坐忘乃是坐馳者耶。又朱子之說曰。收斂身心。盡掃雜慮。令其光明洞澈。方能作主宰。方能見理。不亦痛快矣乎。○學然後有流。不學。又何流。大抵人患不學。學之。必學程朱。程朱訓戒。旣明且悉。其有學此而不知闢彼者乎。河西何懼之遽凝神息慮等說。嚴正切實。得不伏乎。但訓解。不得不就本文爲說。然苟不背於聖賢之旨。亦幸矣。聚定妙用。放退閒思。恐此解去不得禪學認心爲性。又無主宰。則本領已不是。尙何說哉。實有主宰能攝之。凡若此數語。不害或相近也。喜怒哀樂未發底氣像。蓋亦可想。朱夫子謂佛喚醒此心。與吾儒同。其爲道則異。河西之慮亦過矣。伊○兩句改之固當。但聚定雖貼凝字。以言於妙用。殊未穩恰。亦太壓重了。放退二字。亦似不穩於息字。大抵上有眞體依前。下有明鏡止水。其間著語最難處。恐只當雲收斂妙用。屛止閑思。如是輕輕地說過。何如。學然後有流云云。凡君子講道立言。豈直爲一時計。若排異學。亦豈問今世其人之有無。而爲之前郤乎。且不爲聖人之徒。則便爲楊墨之徒。無中立兩和之理。假使吾言有涉於彼。則雖擧世無一人學禪者。我已陷人於禽獸夷狄之域矣。豈惟陷人。我已自陷於邪詖之徒矣。來喩之雲。不已疏乎。亦有一二同志見此說。無不怪訝。恐不可硬執一說而忽於察邇也。收息之訓。見前目。河西所疑本箴語如發舒休養之類。未見其有弊。至振拔精明不作思惟等語。未免微有河西所慮之弊。明道先生雲。釋氏於吾儒。句句同。事事同。然而不同。今雖固知其有同。然如我輩當先尋箇不同處。堅定腳跟。不要轉步。何可輕言不害相近耶。程夫子又雲。若窮其說而去取。則已化爲佛矣。夫欲窮其說而去取之。猶不免墜落。況以不害相近爲說乎。河西之言。恐非過也。退詳此兩論。厚之之慮深矣而寡悔之見疏矣。昔程門之人。皆學程子者也。而其後滔滔流入於禪。近世羅整庵尊信程朱。譏詆禪學。不爲不至。而凡議論。必與程朱相反。竟流於禪學之歸。此豈學然後流者乎。識見一跌。必墜於禪。以此言之。吾輩之士。非徒慮人。亦可自慮。秋巒鄭靜而說。今按此說。至謂整庵流於禪學。其不識整庵甚矣。豈不爲笑且怪乎。然而識之者。欲因此爲戒也。

姸蚩之痕恐混於俯仰之語。或改以査滓之累。何如。○俯仰之混。未詳。然査滓字爲勝。但恐査滓不全是累。不知如何。痕字仍存。何如。○似勝姸蚩之痕。以査滓爲累。恐亦無妨也。退

反覆無時似不成說話。如曰反覆無時。則爲善爲惡。似皆含糊。朱子之語曰。循環反覆。無時不然。以反覆連環。則其意乃實。其無乃爲續錄句解所誤耶。○竊詳朱子之說。欲隨動靜皆得用功也。句解雖有少差。顧其無時與無時不然。語意何遠。蓋反覆者。不斷也。無時者。無定也。不斷則已見互根無始之意。無定則兼有寂感不常之理。不知此句有何大妨。河西致疑至此。善惡之雲。所未喩者。當俟別日奉討。○如所解。似不爲無義。然續錄句解。終是大誤。今不當用此語也。今欲只改無時。作不已。無乃好乎。退

君子必以爲一身主宰云云心本一身之主宰。非人以爲之主宰。然後主宰之也。惟其氣雜而誘於物。則心馳於外。而身便無主。能敬以直之。則心便主宰如前矣。今曰。以心爲一身主宰。然後以敬爲一心主宰。則方其以心爲一身主宰之時。將何所下手耶。朱子曰。人心至靈。主宰萬變。非物所能宰也。故有執持之意。卽是此心先自動了。因擧程夫子以敬直內便不直矣之雲。而又繫之曰。蓋惟整齊嚴肅。則中有主而心自存。其曰非物所能宰。則惟敬爲可以宰之。其曰中有主而心自存。則中有主者。非敬之謂乎。○此段最爲緊要。此論尤見精密。不識高明亦不之覺。何耶。但河西能發此論。不曾刪補得一語。爲可恨。只在高明下手爾。妄意本謂身主者。以言全體也。心主者。以言工夫也。而不覺必以之差乃至於然後之謬。深可懼也。若去君子必以則五字。而幷去下文又必以三字。着須用二字。爲何如也。第措語已然。恐隨改輒復生一尤。奈何。○此段。河西所見。超詣不可及。滉前日非不知此理。而不能見破此病。想高明之爲此說。亦若是而然耳。高明於河西說。能不設畦畛。樂取其善。只在改定數語。以就至善。可也。然千里相詢。不可不少爲博取之資。謹因本語而爲之說曰。夫兼體用。該動靜。爲一身主宰。而如環無端。反覆不已者。心之爲也。所以日用之間。一動一靜。莫不由是而加工焉。所謂惟心是監者也。然其加工也。必以敬爲一心主宰。方能靜而操存。不昧於虛寂不用之處。動而省察。不雜於幾微運行之時云云。以此刪改用之。何如。專一在此。至無少差謬。此間語亦似太多。退

虛空無用恐有病。○四字殊不見有病。又未嘗着無字。恐只是認誤。蓋無不二字。不相類。伊○不字固勝無字。但空字豈非病乎。退

靜存動察章此凡三節。若以註家例之。則折兩而各解。合一而統論。似尤明白。抑有所難耶。○今欲依擬。竟莫能成。奈何。責在高明。○詳本註所謂動而省察。靜而存養。卽折兩而各解也。兼體用。該動靜以下。卽合一而統論也。不知河西更欲作何等訓解議論耶。餘見上。退性之發於外曰情非獨發於外。只動於中。便是情也。欲改曰。性之感於物。如何。退○才覺卽是發動。不容說是中是外。發外。特對具中而言。如四端之說也。要之言外。亦無妨。然終不若本古語爲更明白。直作動於中。何如。

侷促之態。從容之象。態改作礙。象改作樂。如何。退○礙自是侷促意。樂非學者所遽有。恐莫如態象虛字自無病。○態作意。象作味。何如。但高明喜用象字。其別有所得耶。○意味二字。別無利害。喜用象字。或只是病。可笑。○意雖勝態。亦未十分。退

學爲爲己之學者爲字。無乃疊耶。○愚意不見其疊。如何。○河西將爲字作何看。乃以爲疊耶。退

不得不疲其體請改曰。不能無其體之疲。退○乙卻一字。其義便別。

以起發精採光明以起發三字。似亦有病。欲改曰。使無一毫頹惰之氣。而精採光明。則天君常活。而不爲云云。何如。退○三字有病雲。想只是惡涉禪家回光著精采等語也。愚意只要識得本領不是。可矣。欲言必反。卽此是病。抑未知所謂病。別有所指歟。所改使無一毫頹惰之氣。而精採光明。語勢似些歇後。又遺了振拔底意。何歟。比聞有人說振拔之。精明之。高明命意。得無近乎。脫或以齊莊正齊。已爲振拔。而不申言。似亦非註家之例也。○右此段。來意於心有未曉然。旣以鄙見爲近於或說。則是以或說爲非也。然則以起發三字。非振拔之精明之之謂乎。所以謂三字有病者。正爲恐至於撐眉努眼。握拳作氣。以期見於通身汗出。豁然大悟處故也。蓋精採光明。是志氣淸定。自然發生之效耳。若欲起發而得之。則是有事焉而又正也。勿忘而又助也。非禪而何。然於此復有所惑者。細看註文。以起發二字貼振拔。而其下。係以精採光明。又譏或人振拔之精明之之非。則似是將本語。作振拔其精明之意看矣。如此。非惟義理不如此。文勢亦恐不如此也。此等處。須是四平放下。虛心細意看出。庶得本意。橫渠所謂濯去舊見。以來新意者也。如何如何。滉舊所改無一毫云云。果爲未盡。勿用可也。但以齊莊正齊。已爲振拔者。鄙意亦不至如此耳。退

此章喚醒之義也義也下。補之曰。而大易所謂終日乾乾夕惕若者。亦此義也。如何。退○補證備而切。

天有四德。擧首尾云云。四德上。加元亨利貞。而首尾字。改以終始。何如○元亨利貞字有無。似亦無大損益。但終始字較好。○元亨利貞不須加。此處本文。亦無擧首尾以該之之意。但云。天有四德而止言貞元。以見終而復始之理而已。何如。退

天地之氣至大至剛。止生成不窮也。竊謂孟子夜氣章。主言仁義之良心。而以夜氣之說。發揮而旁通之。其語勢自有賓主之分矣。詳此上文。旣言心神歸宿。而卽以養以夜氣承之。其語勢正猶孟子之旨也。今解文則不然。立言所主。專在於氣。而心反爲賓。故其末。雖有因其所生以養其所發之言。而終未昭晰。且旣釋夜氣。則當用本章之說。庶不背本旨。今乃以浩氣章之說代之。故曰體之克曰有時乎餒。曰不足以配夫道義之心等語。皆不襯貼於夜氣之意。此正朱子所謂多揷外來義理之病。最爲註家之忌。伏望毋以鄙言而忽之。更加參究而修正之。以幸後學。何如。退○此章之敎。最爲的確。益覺鄙說疏脫已甚。當亟削數行毋疑也。此句旣自是孟子本旨。今亦無庸更爲之瀆解。止當雲。亦承上章言。此心雖存。或時出入。而夜間所息。其氣淸明。故學者當因其所息。以養其所存。使神淸氣定。而朝晝之云云。何如。○夜氣。卽浩然之氣。非他也。指義旣異。則命辭亦不得不隨之。○此說亦是○右此段。所改簡潔明白。十分精切。但或是出入之是字。少有未當。恐或誤寫耳。退

敬者一而已矣如曰。一者誠也。似未見着力處。蓋敬乃所以一之也。敬則一矣。遽以一稱之。如何。○一者誠也。本註內無此語。不知何以有此辨。蓋字以下。鄙意亦同河西說。退

夫一。在天曰誠。在人曰敬。夫一之雲。於立言之體。恐未恰好。妄意敬者。乃所以一之。則恐不可遽與誠竝稱爲一。○夫一之雲。未見有未恰處。妄意以下。鄙意亦同河西說。退天之道。聖人之本。其所謂天之道。聖人之本者。其亦有二乎。未至乎此。則亦在乎誠之而已。然非敬。無以誠之。敬則誠矣。○愚意正欲統說敬之道不出於一也。未論到着力不着力。未分別天道與人道已矣雲者。無他之辭。蓋其所以一之者敬也。則所以至於一者。非敬乎。雖曰敬便是一。亦可也。又況敬在一事。一事亦旣一矣。豈不可以統說之乎。故在天在人。皆曰一。分而言之。天之一曰誠。人之一曰敬。非謂誠是敬。敬是誠也。天之道。卽聖人之本。固無二也。故才分說天聖。便結曰無間。繼言有不能一而一之者。所以一之者敬也。敬則誠矣。豈不然乎。○右三條。河西所論。大約皆一意也。而公不以爲然。然反覆參究。終是河西說有理。公曾見朱子能與所能之說乎。說見大全書四十八答呂子約第十三書。可考見也。今以其說。揆之於此。如敬卽所謂能也。一則所能之謂也。而一上。須着主字。或一下。須著之字。乃可謂能耳。又誠則所能之謂。而誠上。須著思字。或誠下。須著之字。方可謂之能耳。然則其曰敬者一而已者。非以能爲所能之病乎。曰夫一。在天曰誠。在人曰敬。非能與所能混稱之病乎。愚恐朱子所謂不可亂者。正在此等處也。且謹按以下所論。以一爲此箴之旨。舊看甚好。今更細看。一箴本旨專主於敬。今乃以一言之。未免爲隔一重說話。何也。有能與所能之異故耳。故鄙意不若以敬代一字。則平正的確無病痛。自專在於敬以下。止天德之所以一而一之。不過點化數語。而無不恰然矣。其自夫一在天曰誠。止求至於聖人之誠。其間語多剩出。而體天之誠。以求至於聖人之誠。又似倒說。此等處。恐須十分加意。稱停鍛鍊。使無一毫瑕類。乃善。然此間不須多說。但曰。欲人體天德之誠。而不息以終之也。誠者。天之道也。聖人之本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學者之所當自強也。欲自強以進於誠。豈有他哉。亦惟用力於敬而已。敬者何。主一之謂也。十一箇一字仍存。說敬而說到主一。則雖說一。仍不離於敬也。未始不在於一。此一字作敬。無時無處而不力於一。則一者作無時無處而不主於一則敬者。此箴之旨也。一之爲義。可知。作敬之用工。在於主一。可知。此下又係之曰。主一而能至於一。始可與言聖學矣。竊觀通書云云。大槪以此意參酌去取。何如。僣易及此。悚息悚息。退

天地之間。惟天理爲一。天地之間。惟天理爲一。則天理似別爲一物。如何如何。天地之間。無非理也。渾然全體。無物不具。卽子思語大語小之意也。河○此等語。非後學所敢擅立。但改實爲一。自恐未安。然一者誠也。要之若不戾本旨。夫天地之間。無非理也。而曰惟天理爲一。果若又有別物。但惟維唯皆語辭。又皆訓獨。如維天之命。維字說得輕。惟天下至誠。惟字說差重。似不得槪論。然看來此惟字。自是獨義。乃朱子贊嘆天理之實之辭。河西疑之。恐亦已甚。○若如上。鄙意則此一段不必論。但惟天理爲一。似不甚非。退

往復語後語

[編輯]

高明方當與退溪言。未盡其說。而輒敢儳勦於其間。得無失次之甚耶。重違來敎。罄竭肺腑以陳焉。言不能擇。奈何奈何。又曰。幸因以開喩之。不勝至幸至幸。茫昧之中。卒然致疑。只要取正而已。立言之意必不如是。而妄陳瞽說。知無逃罪。當奈何當奈何。又曰。末由面說。至此煩言。似非美事。惟高明亦有以回敎也。退溪往復之辭。其可得更見耶。

愚旣爲質疑之答。久而不得獻。遂擧以講於河西。河西所論如此。頗覺平正的實。恨少便。未克再講所疑。仍幷書以進之左右。以俟歸一焉耳。嗚呼。所欲面論者非一。豈可以毫楮而究也。嗚呼已矣。

峻命旣定文集十卷。又取先生晴牕手錄書筵講義及箴解初本。幷三子往復書及說目。曰侍講錄草創錄。合爲內集上篇。壬辰元月上日。曾孫峻命。稽首謹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