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經義考 (四庫全書本)/卷22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二百十九 經義考 卷二百二十 卷二百二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二百二十
  翰林院檢討朱彞尊撰
  論語
  周氏失名論語解
  
  朱子曰周教授論語解篤實似尹公謹嚴過之而純熟不及
  亡名氏論語井田義圖
  宋志一卷
  
  崇文總目不著撰人名氏述周井田之法其曰論語者蓋為論語學者引用之
  論語𤣥義
  宋志十卷
  佚
  論語要義
  宋志十卷
  
  論語口義
  宋志十卷
  佚
  論語展掌疏
  宋志十卷
  
  論語閱義疏
  宋志十卷
  佚
  論語世譜
  宋志三卷
  
  論語撰人名
  通志一卷
  佚
  論語意原
  通考一卷
  
  陳振孫曰不知作者
  論語樞要
  佚
  習齋論語講義
  未見
  楊萬里序曰讀書必知味外之味不知味外之味而曰我能讀書者否也國風之詩曰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吾取以為讀書之法焉夫食天下之至苦而得天下之至甘其食者同乎人其得者不同乎人矣同乎人者味也不同乎人者非味也不稻糧吾猶以為淡也而欲求薺於荼乎哉論語之書非吾之稲粱而奚也天下可無稲粱則是書可無矣雖然匹夫匹婦一日而無稲粱死不死也死也一匹夫匹婦而已矣況未必死乎然則稲粱者無之不可也一日而無之亦可也至於是書一日而無之則天下其無人類矣非無人類也有人類而無人心也有人類而無人心其死者一匹夫匹婦而已乎然則論語之書非止於吾道之稲粱而已也故學者不自五六嵗讀之不見然讀之之不遲知之又不早不以其食之而淡與食之而淡也食如不食也吾友習齋子杜門三年忘其為三年也夫三年不為不淹矣杜門不為不幽矣忘其為淹且幽也不惟忘之而又樂之問之則曰吾方論語之讀而不百家之讀聖人之覿而不今人之覿是以樂也始吾之讀是書也屬乎其趨其若狂酲而不可紲也已凝乎其瞻其若失忘而不可補也已今也勃乎其辭其若決溢而不可窒也已於是筆之於書以其副遺予予取而讀之欣然嘆曰快哉是非所謂苦而甘者與是非所謂淡而非淡者與是非所謂得味外之味者與甚矣乎習齋子之於斯道其劬如此其得若此其發若此也予聞書與人相變書變則人矣人變則書矣然讀申韓之書而不申韓者未始加少讀孔顔之書而不孔顔者未始不加少彼之變也奚以亟此之變也奚以舒願與習齋子評之
  贊寧論語陳說
  通考一卷
  佚
  潘表曰宋端拱中左街天夀寺僧賜號通慧大師
  金氏仁存論語新義
  
  高麗史金仁存字處厚少登科直翰林院睿宗在東宮講論語仁存撰新義進講移中書舍人歴開府儀同三司檢挍太師門下侍中卒謚文成
  按高麗國史所稱睿宗者文孝王俁也以宋徽宗崇寧五年嗣立
  斡氏道沖論語小義
  二十卷
  佚
  趙氏秉文刪存論語解
  十卷
  佚
  王氏若虛論語辨惑
  五卷
  存
  若虛自序曰解論語者不知凡幾家義略備矣然舊說多失之不及而新說毎傷於太過夫聖人之意或不盡於言亦不外於言也不盡於言而執於言以求之宜其失之不及也不外乎言而離其言以求之宜其傷於太過也盍亦揆以人情而約之中道乎甞謂宋儒之議論不為無功而亦不能無罪焉彼其推明心術之微剖析義利之辨而斟酌時中之權委曲流通多先儒之所未到斯固有功矣至於消息過深揄揚過侈以為句句必涵氣象而事事皆關造化將以尊聖人而不免反累名為排異端而實流入於其中亦豈為無罪也哉至於謝顯道張子韶之徒迂誕浮誇往往令人發笑噫其甚矣永嘉葉氏曰今世學者以性為不可不言命為不可不知凡六經孔子之書無不牽合其論而上下其辭精深微妙茫然不可測識而聖賢之實猶未著也昔人之淺不求之於心也今世之妙不止之於心也不求於心不止於心皆非所以至聖賢者可謂切中其病矣晦庵刪取衆說最號簡當然尚有不安及未盡者竊不自揆嘗以所見正其失而補其遺凡若干章非敢以傳世也姑為吾家童䝉之訓雲
  又自述曰解論語者有三過焉過於深也過於高也過於厚也聖人之言亦人情而已是以明白而易知中庸而可久學者求之太過則其論雖美而要為失其實亦何貴於此哉夫子之言性與天道子貢自謂其不得聞而宋儒皆以為實聞之問死問鬼神夫子不以告子路宋儒皆以為實告之終篇堯舜禹湯之事寥寥殘缺不當強解而或謂聖學所傳所以著明二十篇之大㫖若是之類皆過於深者也聖人雖無名利之心然嘗就名利以誘人使之由人慾而識天理故雖中下之人皆可企而及茲其所以為教之周也如曰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此正就名而使之求實也而謝顯道曰是猶有求名之意非聖人之至論子張學干祿夫子為言得祿之道此正就利而使之思義耳而張九成曰聖人之門無為人謀求利之說祿之為義亦自足而已寗武子邦無道則愚夫子以為不可及楊龜山曰有知愚之名則非行其所無事言不可及則過乎中道矣蘧伯玉邦無道則卷而懷之夫子以為君子而張南軒曰此猶有卷懷之意未及乎濳龍之隠見果聖人之㫖乎若是之類皆過於高者也凡人有好則有惡有喜則有怒有譽則有毀聖人亦何以異哉而學者一以春風和氣期之凡忿嫉譏斥之詞必周遮䕶諱而為之說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此蓋篤實教人慾其知所勉耳而衛瓘以焉字屬下句意謂聖人不敢以不學待天下也此正繆戾而世或喜之子曰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人固有晚而改節者然槩觀之亦可以見其終身矣而蘇東坡皆疑其有為而言子貢問當時從政者夫子比之斗筲而不數蓋師弟之間商評真語何害於徳而張九成極論以為自稱之詞至於杖叩原壤呼之為賊此其鄙棄無復可疑而范純夫猶有因其才而教誨之語若是之類皆過於厚者也知此三者而聖人之實著矣
  杜氏緱山論語旁通
  四卷
  未見
  黃虞稷曰緱山杜氏論語旁通二卷或作四卷中山李桓序之
  按聚樂堂目有之
  劉氏莊孫論語章指
  
  王氏論語集義
  一卷
  佚
  元史王鶚字百一曹州東明人金正大元年中進士第一授應奉翰林文字世祖召對進講孝經書易中統建元首授翰林學士承㫖卒謚文康
  齊氏履謙論語言仁通㫖
  二卷
  佚
  單氏庚金增集論語說約
  
  戴表元曰君範讀論語去取諸儒本題為增集論語說約
  戴氏表元論語講義
  一卷
  存
  元史戴表元字帥初一字曾伯慶元奉化州人咸淳中登進士乙科教授建寧府後遷臨安教授大徳八年起信州教授調婺州
  按戴氏講義共二卷論語一卷凡一十六條其餘易書詩禮中庸孟子參雜載剡源集
  陳氏論語訓䝉口義
  未見
  櫟自序曰讀四書之序必以大學為先然綱三目八布在十有一章初學未有許大心胸包羅貫穿也論語或一二句三數句為一章照應猶易啟發侗𫎇宜莫先焉朱子集注渾然猶經初學亶未易悟坊本句解率多膚舛又祗為初學語豈為可哉櫟沈酣四書三十餘年授徒以來可讀集注者固授之唯謹遇童生鈍者困於口說乃順本文推本意句釋筆之其於集注涵者發演者約略者廓章㫖必揭務簡而明旬積月累以成編襲名論語訓𫎇口義自集注外朱子之語録黃氏之通釋趙氏之纂疏洎餘諸儒之講學所及者咸采之廣漢張氏說亦間取焉櫟一得之愚往往附見或有發前人未發者實未嘗出朱子窠臼外丙申春質之𢎞齋曹先生一見可之畀之序勉之刋願同志襄之歴四年始成自揆晚生懼賈僭踰罪抑不過施之初學俾為讀集注階梯非敢為長成言也昔程子𫝊易猶曰只說得七分而況晚生又況為侗䝉計哉
  林氏起宗論語圖
  
  姓譜起宗內丘人嘗從劉因游得道學之指教授於鄉
  郭氏好徳論語義
  
  袁桷序曰唐儒作五經正義疏必先之衍義而始明其傳注其先之者何懼汨於經也釋之以義疏焉者有訓詁焉有制度焉至於名物象器疆理飛走濳動之辨不博不足以盡約之以衍義非背於傳經之說也理惟約足以見漢稽古三萬言後世嗤之至朱文公承濓洛之正傳始為語孟精義久之慊然曰宜尊所聞今所傳集注具訓中外下逮荒陬絶島家有而人誦文奧義古至於不揣者斷章譏駁識者哂之京兆郭君好徳秉彞父授徒於鄉塾懼世之不達於辭者習譏駁之病撮其精微合於簡易將使夫初學者若循途以進遇險以休使少窒焉必由是而達在易之蹇曰險而能止知矣哉蹇斯通矣抑嘗聞文公之教於其家也謂集義之作義理詳而訓詁略別為一書曰訓䝉口義今此書不存秉𢑴是書殆深得文公之意近世東南諸儒旁行側注鄰於釋教之學濫觴而不可禁予得讀是書深有合於訓𫎇之說孔賈遺㫖能以逺紹其不在茲書也歟
  歐陽氏魯論口義
  四卷
  未見
  黃虞稷曰溥一作博或作淖其書一名曰論語口義正字新書
  任氏士林論語指要
  
  吳氏論語提要
  
  黃虞稷曰簡字仲廉吳江人元紹興路學録
  劉氏豈蟠論語句解
  十二卷
  佚
  張萱曰廬陵人即用朱注分析之附以圖說
  沈氏論語旁訓
  未見
  俞氏論語訓䝉
  未見
  括蒼彚紀俞𤇍字仁仲麗水人將仕郎處州路儒學教授





  經義考卷二百二十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