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1958年
外觀
< 红旗
紅旗 中共中央主辦 |
一九五八年第一期(1958年6月1日)
[編輯]- 介紹一個合作社(毛澤東)
- 一個苦戰二年改變了面貌的合作社(中共封丘縣委員會)
- 南斯拉夫修正主義是帝國主義政策的產物(陳伯達)
- 關於美國經濟危機(張聞天)
- 勞動人民一定要做文化的主人(柯慶施)
- 新民歌開拓了詩歌的新道路(周揚)
- 依靠群眾,勢如破竹(王任重)
- 農具改良和技術革命(鄭剛)
一九五八年第二期(1958年6月10日)
[編輯]- 破除迷信(范文瀾)
- 治水問題的兩條路線(曾希聖)
- 駁斥現代修正主義反動的國家論(王稼祥)
- 美帝國主義在南斯拉夫的賭注(陳伯達)
- 病樹前頭萬木春(胡喬木)
- 水力和電力結合,鄉社工業遍地開花(張桂如)
- 每人七分地也能成為餘糧社、富裕社(田榮申)
- 農具大革新,生產大躍進(師道鐸)
- 找資源,挖潛力,做好農村的採購工作(楊一辰)
- 五台山變成聚寶山(王銘三)
一九五八年第三期(1958年7月1日)
[編輯]- 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郭沫若)
- 頌十三陵水庫(郭沫若)
- 全新的社會,全新的人(陳伯達)
- 旭光一社用土辦法辦小小工廠(中共鄂城縣委會)
- 旭光一社是怎樣領導和管理小小工廠的(中共鄂城縣委會)
在發展國民經濟問題上的兩種方法、兩種結果
[編輯]- 打破辦工業的神秘觀點(薄一波)
- 草木之爭(宋乃德)
- 養捕之爭(高文華)
- 從實際出發,還是從主觀出發?(孔桑)
- 現場會議(中共湖北省委會)
- 檢查評比(萬良才)
一九五八年第四期(1958年7月16日)
[編輯]- 在毛澤東同志的旗幟下(陳伯達)
- 哪裡找根據?(艾思奇)
- 青年農民能不能成為科學家?(惠庶昌)
- 為農業科學研究工作建立群眾基礎(王順桐 孟慶哲)
- 小麥增產對於農業科學研究工作的革命意義(于光遠)
- 我國小麥總產量壓倒美國(孟用潛)
- 除四害的勝利是群眾路線的勝利(楊傑)
- 福建一個鄉的奇蹟(福建省教育廳)
- 南充專區發展地方工業的幾點經驗(戈潤生 衛廣平 曹延明)
一九五八年第五期(1958年8月1日)
[編輯]- 駁「糧食增產有限論」(陶鑄)
- 大字報在農村中(江岩等)
- 插紅旗,辨風向(陳西光等)
- 民族革命的新高漲(於兆力)
- 關於企業管理方法上的群眾路線問題(李雪峰)
- 趕上一種英國產品質量的一場戰鬥(中共自貢市化工長五工段支部)
- 盂縣的工業化運動(中共盂縣縣委會)
- 關於農業機械化的幾個問題(馮紀新)
- 由幹部的試驗田到群眾的試驗田(中共應山縣委會)
- 向自然進軍的一個偉大奇蹟——石山造林(劉發琪)
- 八一農業社的食堂是怎樣辦好的?(湖北省糧食廳工作組)
- 寸土不讓,寸土不荒(中共蘇州地委巡視組)
一九五八年第六期(1958年8月15日)
[編輯]- 新生力量一定戰勝腐朽力量(於兆力)
- 爭取在兩三年內做到豐衣足食(譚震林)
- 從化四日(趙紫陽)
- 工農群眾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高潮(施東向)
- 學哲學的好處太大了(李長茂)
- 一所半耕半讀的紅專學校(中共邵東縣委會)
- 光榮的勞動,幸福的晚年 (石紹舉)
- 南斯拉夫點滴(綠柏等)
一九五八年第七期(1958年9月1日)
[編輯]- 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陸定一)
- 社論:迎接人民公社化的高潮
- 河南信陽來信(李友九)
- 家務勞動的集體化、社會化(胡繩)
- 「巧姑娘」運動(南彩英)
- 阜陽縣實現了沼氣化(中共阜陽縣委會)
- 貧瘠土地也能豐產(中共應城縣委會)
- 紙老虎在研究「投降學」(夏衍)
一九五八年第八期(1958年9月16日)
[編輯]- 社論:美國侵略者自己套上了絞索
- 由農業生產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吳芝圃)
- 黨的教育方針促進了高等學校的革命(蔣南翔)
- 半工半讀是教育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最好形式(梁寒冰)
- 山西機床廠辦起了紅專大學(藥遠保)
- 文教戰線上的大躍進(趙守一)
一九五八年第九期(1958年10月1日)
[編輯]- 社論:大踏步前進的九年
- 我國科學技術工作發展的道路(聶榮臻)
- 河北省的人民公社運動(林鐵)
- 「還是辦人民公社好」(譚啟龍)
在鋼鐵戰線上
[編輯]- 向時間要鋼(張江貽)
- 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尹子明)
- 書記上火線,全民搞鋼鐵(中共淶水縣委會)
各地黨委刊物論文摘要
[編輯]- 激起不斷革命的熱情(陳冰)
- 發揚正在飛速成長着的共產主義精神(齊作文)
- 談談解放思想(鄭季翹)
- 必須貫徹「機、馬、牛」相結合的方針(王操犁)
一九五八年第十期(1958年10月16日)
[編輯]- 美國侵略者給我們充當反面教員(本刊評論員)
- 人民公社所見(通訊)(李先念)
為一千零七十萬噸鋼而奮鬥
[編輯]- 黨的群眾路線在鋼鐵戰線上的偉大勝利(陶魯笳)
- 群眾性的煉鋼鐵運動(趙文甫)
- 全面皆兵(傅秋濤)
- 工農商學兵結為一體(中共閩侯縣委會)
- 關於人民公社實行半供給半工資制的調查(張餘三)
- 鄭州紡織機械廠人民公社的誕生(陸笑萍)
- 文章遍江西(李定坤)
各地黨委刊物論文摘要
[編輯]- 論半供給制(「東風」社論)
- 新的人,新的思想(「解放」評論)
一九五八年第十一期(1958年11月1日)
[編輯]- 社論:更高地舉起十月革命的紅旗
- 積極開展農村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教育運動(張承先)
- 駁「習慣論」(方克)
- 論「社大官小」(徐金學)
- 為鋼而戰 分秒必爭(谷受民等)
- 把街道居民組織到生產勞動中去(鄭季翹)
- 小學也能實行勤工儉學(中共吉林省委會)
- 苦戰十個月 跨過幾世紀(張文英)
- 大躍進中的烏審旗牧民(孟和博彥)
- 迷信四窟(范文瀾)
一九五八年第十二期(1958年11月16日)
[編輯]- 駁工業戰線上群眾路線的懷疑派(本刊評論員)
- 在大型企業中貫徹群眾路線的一面紅旗(劉志蘭)
- 插紅旗,拔白旗(中共湖南省委會)
- 從是否「已經到了共產主義」說起(許立群)
- 發揚共產主義的勞動精神(王力)
- 抓住時代的精神(關鋒)
- 是少種多收好,還是廣種薄收好?(中共石樓縣委會)
- 開展大面積的高額豐產運動(閻達開)
- 一個辦得很象樣子的公共食堂(范若愚)
一九五八年第十四期(1958年12月16日)
[編輯]- 蘇聯建設共產主義的偉大計劃(於兆力)
- 關於我國現在的商品生產(胡繩)
- 如何解決電力緊張問題(劉瀾波)
- 機床革命的開端(劉甘玉)
- 一個使用「活動機床」製造大型設備的機械廠(劉仲甫)
- 森林工業要過「三關」(羅玉川)
- 從「歐洲自由貿易區」談判的破裂說起(王書人)
- 戴高樂政變(徐達深)
- 「白旗」的帽子不可亂戴(周全)
福建前線通訊
[編輯]- 美麗的圍頭(劉白羽)
- 前線的一個人民公社(姚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