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罪惟錄 (四部叢刊本)/志卷十三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志卷十二 罪惟錄 志卷十三
明 查繼佐 撰 吳興劉氏嘉業堂藏手稿本
志卷十四

罪惟録志卷之十三

  河渠志搃論

神禹治河似易𠩄急平土居民而已是時吳楚尚不通中

國無所為漕夏都中州以河患𨗇避有之或不全以為⿰氵曺 -- 漕

也搃之三代以前所需饋運有限一於去水未嘗用水至

後世則避害而兼且興利元㑹通開中原涓滴皆萬姓脂

入明則濟漕兼保陵𥨊(「爿」換為「丬」)故難之又難記曰水由地

行是䖏之以其位後世水由地上行是已非其位不淂

百計防之防之而百難併馬之由地中利於分分則一

𫝑迤以東而害息䟽九利則治也由地上利於合合則

𫝑迅𨑙則無⿰氵扵而易通故   北必東之𫝑不甚拂辭

開封未免強東而南地𫝑髙下不一所為曲防者無不至

一䖏決正流必緩緩則⿰氵扵淤則河體漸髙水由地上行

自來也則後世百神禹生萬不能使水復由地中只有

其地上之行雨不漫之地上也尚書季馴嘗以水決獨排

濬河之議堅請築堤又為遙堤河乃益急浮沙隨水爭入

海不濬而通此以水治水之法也頋堤河多喜遙直而𢙣

逼曲不知遙者利守堤而不利深河逼者利深河而不利守

堤曲者多費而束河則便冝直者省費而東河則不足太

遙則漫流而河身必墊太直則水溢而河身必⿰氵扵是貴因𫝑

而權冝之山東河南於黃河之北大堤若阜𧺫脩武迄沛

縣之窒子頭亘五百餘里曰泰黃堤後循曺單豊沛為縷

水堤二百里泰黃以𫃵水為膚𫃵水以泰黃為骨可以安

瀾下此則防之更急而四防之中風防尤要風防者捆把

附岸不必入土隨風蕩激而岸以固此以柔制剛之法治

水者冝知之洪武時使監生人才分行天下興脩水利先

京師數處而列郡次之𫟪先薊州而諸鎮次之瀕海先豊

⿰氵閠 -- 潤而遼陽以東青徐以南又次此有明治水之始至隆

慶中有雲興水利以限戎   而趙浚如又雲北鹵漕

河宗籓三大害兼資水   專   以善漕猶小之乎論

河矣

  河渠志

黃河

黃河源岀吐蕃朶甘思之西有泉百餘泓方可七八十里

粲若列星謂之星𪧐海𢑱言火敦腦児海流五七里𢑱

阿刺腦児東行一程名赤賔河又二三程有水南來名亦

里赤又三四程有二水南來一名忽䦨乜里㧝赤賔始名

黃河清駛可渡又一二程為九度河廣六七里又四五程

水始濁土人抱草囊或乗馬𬨨亦有衆舟傅革以濟過此

漸深不可測而𠩄為崑崙即大雪山在朶甘思之東北河

行一 程至崑崙又南四五程𢑱名哈刺利里赤児西行

五六程有水西南來名細黃河又二程有水南來名

馬岀合流入河北行又東行迤又十五程至貴德州𨽻河

州元𠩄置吐蕃宣慰司也又四五程名積石又五程至河

州安鄉関一程至打羅坑又一程有南來洮水合一程至

至蘭州至嗚河州𬨨應吉里州正東行至寕夏南又東行

至東勝州稱河套凡九折雲自星𪧐至積石搃六千七百

餘里自龍門西河禹時可通貢道於西北入陝今不可行

洪武元年河決曺州二十四年河決原武賈魯河⿰氵扵

永楽九年尚書宋禮𣸪濬元㑹通河自濟寕至臨清三百

八十里復濬沙河

正統十三年全河潰徙決榮陽東𬨨開封經陳留亳入渦

口又經䝉城至懐逺東北入淮又決張秋入海

景泰四年都御史徐有貞言河自雍而豫出險即夷又由

豫而兗土䟽水益橫遂奪濟汶入海之路以去⿰氵曺 -- 漕阻請先

䟽水水平然後治決決止䟽渠𧺫張秋金堤西南行至影塘

渠成賜名廣濟河流之傍堰有九又作放水閘既莭且宣用

平水道𣸪於開封金龍口銅瓦廂等䖏開渠二十里引河水

濟運

天順六年河決開封

成化四年脩徐州外洪三道十六甃呂梁洪石堤洪在徐州

東六十里

𪪺治二年河決原武支流為三一入開封金龍口趍張秋

衝會通通海一岀中牟下尉氏一溢蘭陽等縣至𪧐州幾

𨗇省治侍𭅺白昂塞決口三十六於是河入淮汴入睢睢入

泗泗𣸪入淮逹海五年河決金龍口潰黃𨹧岡𠕂犯張秋奪

汶水入海都御史劉大夏言下流未可治治上流先𨗳之南

行築長堤以防大名山東之患復脩賈魯四十里由曺出

徐以殺水勢𣸪開新河七十餘里𨗳河入頴至淮又濬四

府營⿰氵扵河由陳㽞至歸徳𤂢為上河一由符𩀌出𪧐𨗇一

由亳河㑹扵淮作堤起河南胙城下盡徐州亘三百六十

里即今大行堤也用民夫十二萬賜名安楽鎮

正徳四年河決曺沛治弗績七年都御史劉愷築大堤自

魏家灣起亘八十里都御史趙璜𣸪續三十里八年曺縣決

嘉靖五年河溢沒豊縣縣徙華山避之命御史戴金濬⿰氵扵

六年河決曺單城武等縣明年河決⿰氵扵廟道口三十餘里都

御史盛應期役夫九萬八千弗績又眀河徙魚臺榖亭舟

行閘靣九年河決塌塲口衝榖亭十三年河⿰氵扵廟道口河臣

劉天和役民夫十四萬弗績河反決數口既開𣸪二洪涸阻

本年秋冬河忽出小浮橋濟二閘之涸十九年河決二洪告

匱濬李景髙口旋亦⿰氵扵二十六年河決曺縣都御史詹澣

堤之三十二年河決房村⿰氵扵三十里都御史曽鈞治之役民

夫五萬六千凡両月三十七年新集⿰氵扵凡二百五十餘里河

亂流分六股由運河至徐入洪又分一股由碭山散五小

従小浮入洪如是五年河以分㵼反安行四十四年河

決華山尚書朱衡開昭陽湖東之新河役夫九萬一千凡

八月堤成一百四十一里明年河決沛縣衡𣸪同潘季馴

築城東堤五十餘里

隆慶元年河衝濁鷄𤓰溝従徐入洪三河口⿰氵扵隨開支河

殺薛沙二水置閘増堤三年秋漲海嘨徐邳豊沛河乃大

患時開回回墓河以洩坡水仍濬鴻溝廢渠六十里滕

利之四年河決睢寕數口季馴治𣸪故道六年河決栲栳

灣朱衡及侍𭅺萬恭築徐呂両岸堤各長三百七十里又

徐州北至茶城両岸堤各長三十里三月成

萬暦元年河決房村築堤自窪子頭至秦溝口七十里接

古北堤徐沛又加遙堤河安二年決邳七年季馴築高

家堰堤六十里塞崔鎮等缺一百三十餘䖏築徐睢邳𪧐

桃清両岸及馬廠坡堤共五萬七千餘丈𣸪築碭山豊縣

二𭐏河不淂北徙築徐沛豊碭𫃵堤一百四十餘里建崔

鎮徐昇等四減水𭐏以固河防十四年河決范家口水灌

淮城全河幾奪又決天妃𭐏福興⿰氵扵明年𣸪決劉獸醫口

十餘䖏科臣常居敬莭治之十七年塞荊隆口河決及沁河

決廿一年河決單縣之黃涸口又決魏家舎等䖏大小二

十八口次苐塞之明年黃水大漲清口沙墊淮阻不東二

十三年開𣑯源黃𭐏新河洩黃入海以抑其滛二十五年

河大決單縣二洪涸尚書楊一魁大濬李吉口同官劉東星

継之建閘莭宣河通三十年河決𫎇墻商永沒水噴洪澤有

関𨹧麓治垂成而單縣之蘓莊又決勤塞之弗績𣸪決延夏

鎮橫衝運道河臣李化龍大濬泇河二百六十里漕泇避黃

險三十三年河臣曺時聘大開朱旺由堅城集至徐州小

浮橋長六萬丈費帑八十餘萬工垂成而蘓莊堤土單薄河

未幾忽従地下穿入新渠遂橫溢幸大𫝑㝎魚沛斝濟金

卿之水終帰大河三十九年河決狼矢眀年決徐州三山

灌睢寕等䖏河臣劉士忠檄部臣胡大山道臣𡊮應泰連

塞之四十二年河決靈壁縣陳鋪幸入秋⿰氵扵平河𣸪故四

十四年河𣸪決狼矢開武河䓁口洩水溜平決口⿰氵扵𣸪故

㝷又決陶家店張家灣亦𦍒決口⿰氵扵𣸪故

天啓元年河南睥沙堽決河臣王優塞之尋又決靈壁㕠溝

黃浦三年河決徐州青田大龍口徐邳靈睢黃河並⿰氵扵呂梁

南隅䧟沙高平地丈許㕠溝決口亦⿰氵扵上下一百五十里

盡成平陸次苐塞之

漕河

⿰氵曺 -- 漕河北通燕冀南盡𤓰儀在北自昌平縣神山泉䓁水由

西山貫都城東至通州入白河曰大通河自通州而南

直沽㑹衛水曰白水南自臨清而北至直沽㑹白河入海

者曰衞水自汾上縣之南旺分水河口分而北流經張秋

至臨清則會衞水分而南流至濟寕天井閘㑹泗沂洸三

水曰汶水自濟寕州城東北以上合流至天井與汶合南

流至南陽出夏鎮每年三月開彭𭐏入泇河出直口通黃

以濟重運入泇至九月閉𭐏申呂公堂濟回空由徐州大

浮橋入黃南下者泗沂洸三水並山東諸泉也自直河口

至清口者黃河水也自清口至淮南通𤓰儀入江者淮湖

諸水也

大通河

源自昌平滙於積水潭由大通橋凡一百六十四里至通州

元至正中郭守敬鑿亦名潞河

白河

源自密雲縣霧虞山南流經通州㑹榆河渾河諸水至直

沽通運道

衛河

源自輝縣蘓門山百門泉東北流㑹淇漳諸水凡千里始

至臨清又北通徳州滄州䓁䖏凡千餘里始至直沽

汶河

源有三一自萊蕪縣之原山一自汶縣之寨子村一自㤗

少之陽仙䑓嶺三水至靜封鎮始合謂之大汶口經泰安

州寕陽縣又分為二一自東平州戴村鎮西南流至汶上

縣㑹白馬河鵞河凡八十里建分水龍王廟南北分流一

自寕陽縣西南流合泗沂凡一百餘里至済寕合分水南流

之汶

泇河

引泗合沂流為大川久⿰氵扵萬暦二十一年開韓莊中心溝

鑿礓避石通澎河水道入黃泇口始闢二十五年河決黃

堌二洪告涸復鑿良城候𨗇莊及萬莊由黃泥至𪧐𨗇董

家溝以試行運泇脈始通三十年𣸪開泇𧺫自夏鎮迄於

直口亘二百六十里避黃河險三百餘里㝎例每三月開

泇九月開泇開呂𭐏令回空由黃

泗河

源出泗水縣陪尾山四泉並𤼵西流過汴荘始合為一又

西至兗州與曲阜之沂水合南會洸河通濟寕天水閘

汴河

源出榮陽縣西三皇山東經開封又東合蔡水過䔥縣至

徐州與泗水合

淮河

源出河南桐栢山由河南省㑹合湊洧汝潁七十二涇之

水東經鳯泗稍北趍淮經安東入海其自徐邳經清河而

南者山東泗沂諸水淮𠩄受支河也

洸河

源自寕陽縣堽城西經濟寕與泗合抵天井

沂河

源有二一出曲阜之尼山西南與泗水合縂稱泗水一出

沂水縣㑹䝉隂諸水與尼山之汶合流至邳入淮

㑹通河

即元舊運河自濟寕北至臨清三百八十里是也衛水不

南河水不北獨頼汶泗沂洸諸水合𫝑洪武中河決原武

漫𬨨安山湖而㑹通⿰氵扵永樂中尚書宋禮用老人白英計

築𭐏戴家村橫亙五里水勿東流令盡出南旺分流為二

四分徃南接漁臺塌塲口逹徐沛六分徃北逹臨清陽武

之陸運罷北至安民山入新河地降九十尺閘十七南沽頭地降百十有六尺閘二十有一天井為脊

漳河

源岀西之長子曰濁漳及楽平曰清漳經臨清分流至舘

陶與衛河合入⿰氵曺 -- 漕

滹沱河

源出大鐡山自代郡鹵城東經獻縣單家橋至清縣南

河口入運河合流至天津入海天順𪪺治每𤼵夫脩

膠萊新河

元海運自淮安入海循涯而行至靈山之東浮山滂山之

西有薛島陳島水內伏有島石如橋號槐子口橋嵯峨錯

出最險難越不淂已放洋三沙黒水踰登州東北又西北

抵萊州海倉然後就直沽以逹天津按薛島之西有山曰

小竺両峯夾峙中有石岡曰馬壕馬壕之北即麻灣又稍

北即新河又西北即海倉麻灣抵海倉三百三十里元欲

鑿馬灣遇石而止嘉靖中海道王獻嘗於元舊鑿䖏迤西

七丈許鑿之𥘉土石相半下則皆石又下石頑如鐡以

火煆之沃以水立燼海波流滙麻灣渠成亘十四里廣六

七丈深半之乃濬新河為閘凡九以時蓄洩蓋自淮安穿

馬壕以抵直沽一千五百里越諸險無患按馬壕長三里

有餘自安東衞海船至靈山衞馬壕約二百餘里有𪧐港

二十餘口若淮安逕逹雲梯関經東海山有守禦千戶等

𠩄與元未通馬壕絶殊

內新河

丘店至丁家道口四十餘里通連舊河開此以免二洪淺

涸之患以殺帰睢渰沒之害以防夀春王𨹧

沁河

西𤼵綿山北通丹水本以濟洪而春則並淺夏秋並漲何

𠩄藉沁因自郭村口引沁水一道經封丘儀封下接李

景高口亘二百二十八里使黃沁合流直達二洪可以濟

齊魯諸泉

泉源一百七十六䖏㪚在泰安諸州汶上䓁縣先兗州府

SKchar設官閘同知一員乆之廢

蘆溝河

源岀代州常虞泛溢宣徳𪪺治中脩

薊州河

國𥘉海運遮洋船至薊𪪺治中軍夫萬人鑿河免四十里

海運之險

徐呂二洪

二洪為運河要害徐洪亂石峭立凡百餘步故又名百步洪

上下二洪相去七里而徐洪在徐州東南六十里永楽十

二年平江伯陳暄濬洪口建閘正統七年洪水迅急壊舟用𠫵

將湯莭議於徐洪之上堰水歸月河又閘以積水𫝑成化

二年鑿石利行眀年甃石脩外洪三道十六年𣸪甃呂梁

洪石堤萬暦六年脩堤自徐抵淮六百里運道𣸪

淮安水道

永楽元年尚書郁新治漕用淮安輕舟送沙河搏運黃河

十三年建淮安五𭐏分五徳為號仁義在新城東門禮智

信在城西門防清口⿰氵扵則用此二道入淮十四年陳瑄濬

沙河置閘通舟逆水行六十里成化七年築𭐏清浦未幾

閘通嘉靖六年縂理河道章拯言零陸縣北岔河一道通

飲馬池至文家集又經夏邑至𪧐州䓁維橋出𪧐𨗇小河

口趙皮寨凡二百餘里冝濬絵圗上可之十二年香河縣

忽開新河一道長百七十丈廣五十一丈隆慶三年六月

搃河翁大立繪河患十二圗附以五可慮議濬徐州子房山梁山

至瑗山八十里六年工部朱衡建防河守堤法定五月十五日上堤

九日十五日下堤自徐州至小河三百七十里用夫二千七百有竒

𠃔行萬暦𥘉開楊家廟至文華寺七十里而淮之正河⿰氵扵三年淮

漂千里砌泗陵堤二百二十六丈築邵公隄高家堰防淮水之

東自隆慶中堰廢淮水自黃浦口決入爲害至是四年堰

成一萬八百餘丈淮復従清口合黃水入海而黃浦安脩

𭐏並開菊花潭以洩三城之水挑淮安正河脩塩城石䃮

海口以䟽下流入海之路五年築山陽運隄自板閘至黃

浦亘七十里閉通濟閘建興文閘及脩新莊等閘築清浦

南堤以禦湖水加河岸以禦黃淮加清江閘以便運舟牽

挽剏板閘⿰氵曺 -- 漕南北新舊接尋又𨗇通濟閘於淮之甘羅

南以納淮水故道無不盡𣸪又築堰起武家樓至阜寕

湖捍淮之東嚙仍築堤起清江浦迤以東制河逸六年築

高家堰堤六十餘里𣸪築歸化集堤四十餘里専以鞏固

陵寢莭用民夫數十萬二十二年上源阜頭諸湖𭧂漲侵

祖𨹧泗城渰沒眀年建涇河等諸閘以洩淮水使不驟溢

俱通廣洋湖以入海四十五年築黃浦閘下南岸迤五十

餘里明年𣸪築北岸工亦如之天啓三年山陽外河決數

䖏次苐塞之河安海門知縣𫿞爾珪築閘城東南李梢港

之尾旱澇有脩

髙寳湖

洪武九年脩高郵寳應湖隄六十里宣徳七年築髙寶汜光

白馬諸湖長堤以度牽道𪪺治二年開複堤於髙郵堤東以

防覆溺之患亘四十餘里賜名康濟河十六年築寳應湖

險䖏月河如康濟故事嘉靖三年建閘十於寶應髙郵之

間殺水𫝑嘉靖十七年脩寳應堤萬暦四年築髙郵西湖

老隄四十里由圏田改挑康濟月河並築中隄漕運頼之

六年砌寳應八淺石堤八十五丈八年髙寶河決塞之掘

淂龍骨建蛻龍亭十二年築髙郵堤濬寶應汜光䓁月河

三十六里賜名𪪺濟十七年脩邵伯湖石堤㝷又塞李景

髙口決加遙堤十九年塞邵伯湖淳家灣決復塞高郵中

堤決二十一年決西老石堤及寶應六淺灣堤又高良澗

二十二口次第塞之二十三年塞高郵中堤之決復濬髙

郵茅塘港以通邵伯開金家灣以通𦬆稻河入江以䟽淮

漲二十八年濬邵伯月河及界首鎮月河置閘避湖險四

十一年開寶應𪪺濟月河又建西堤四十七年脩髙郵西

門窒巷口天啓元年濬界首⿰氵扵二年脩髙郵西堤明年河

湖大漲髙寳等䖏上河俱由興化五塲入海𦍒海水阻閘

不致泛濫

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𤓰儀水道

洪武十六年儀真重建清江閘惠橋腰閘南門裏潮閘蓄

洩通漕宣徳七年開揚州白塔河置四閘糧艘自常州西

北孟瀆河入江入白塔至灣頭通漕省𤓰州盤𭐏之費正

統四年仍従𤓰𭐏過船景泰六年大濬揚州水道成化三

年㝎濬𤓰儀二港之例弘治四年彂丁夫萬人濬灣頭十

六年脩𣸪五塘嘉靖六年置𤓰口閘於𤓰州七年置閘儀

真之三汊河隆慶四年復建𤓰洲閘開渠六里五騘船始

淂下𭐏萬暦二十五年開揚州寳𢃄新河天啓元年濬江

都三漢河明年脩興化丁溪䓁五閘

大江

江自岷峨至嘉㝎州大渡河諸水會至敘州重慶而馬湖

嘉陵㸃江諸水會隨入峽迤東則岳陽洞庭鄂渚巴漢諸

水㑹至九江則江西鄱陽諸水會至南畿則涴水淮西諸

水㑹東入海

太湖

湖週五百里有竒三萬六千頃山在西北十四而馬跡最

大在東四十有一而包山最大在東南十七而莫𨤲最大

地跨蘓湖常三府源自宣歙以東冨陽以北俱従制溪之

百瀆長興之二十四瀆湖州之三十六瀆吳江之七十二

瀆為吐納其𨗳湖入海者在吳江震澤湖䓁十口吳縣鮎

魚等八口無錫直湖港䓁六口武進之戚墅冝興之橫塘

等五口搃入三江東流三百六十里尤為𦂳要而三江久

失故道東江不可跡呉淞⿰氵扵獨婁江尚在其別岀常𤍨一

友為白茅港𥘉最𨑙急後亦⿰氵扵搃之濬長橋百瀆五六𠩄

之壅㪚入陽城昆承三⿰氵夘 -- 泖諸湖又濬呉淞婁工並大石趙

屯䓁數十大浦及白⿰氵夘 -- 泖許浦七鶴福山䓁塘港為治湖要

義永楽中詔鑿夏家浦濬范家浜引呉淞入海正統中廵

撫周憂脩治呉淞天順中廵撫崔恭濬大盈浦岀呉淞𪪺

治中僉事伍性𣸪濬呉淞中叚及頋惠趙屯浦又侍𭅺徐

貫治呉淞自帆浦至分荘七十餘里嘉靖元年李充治

開呉淞四千丈隆慶中廵撫海瑞後王渡至宋家橋口七

十里令𧺫呉江長橋二百八十里入海䖏為滬瀆江

海塘

海內金山舊有康王城址海塘在其外後沒海內𨗇唐𥘉

始築今捍海塘𧺫嘉㝎呉⿰氵扵海 南抵上海界凡一萬七

千七百四十八丈𧺫上海南抵海塩凡三萬四千七百六

十九丈高一丈七尺靣濶二丈址倍之天順中海溢成化

中三溢俱漂人口天啓六年海溢漂人口數萬壊廬屋無

計海寕縣浸不及者數板

海運水道自登至遼

明𥘉海運起登州衞自新河海口西北六十里𪧐沙門島

又正北一百二十里至砣磯島又正北六十里至欽木仁

島又北六十里至南半洋二十里至北半 洋又五百里

中有𪧐䖏六為㕠島羊頭窪黃洋川平島和尚島至遼東

鉄山旅順共計八百二十里

常鎮運道

正統𥘉武進縣之奔牛呂城設為壩閘漕船由京口岀江

景泰中𭐏閘頺廢従蔡涇孟瀆岀江徃徃舟壞天順中𣸪

故道増五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