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群眾中蘊藏着極大的辦學積極性 松村大隊第一生產隊堅持辦學七年的調查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群眾中蘊藏着極大的辦學積極性

松村大隊第一生產隊堅持辦學七年的調查
湖南省革委會 衡東縣革委會聯合調查組
1972年1月17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貧下中農的迫切要求

[編輯]

湖南省衡東縣德圳公社松村大隊第一生產隊,在一個山區水庫旁邊,全村十六戶,八十一人。一九六四年創辦了一所山村小學。

一九六四年前,由於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推行反革命修正主義教育路線,辦學強求「正規」、「集中」,松村大隊七個生產隊,只辦了一所小學。第一生產隊小孩上學,要翻四個高坳,過四條長沖,繞道走水庫邊的崎嶇山路,因此,這個隊的十七個學齡兒童都沒有去。教師接連七次划船來動員孩子上學念書,絕大部分孩子還是沒有去。一些家長難過地對教師說:「老師,你以後別這麼往返辛苦了。孩子們就是開學時能到校,以後也去不了。上學太不方便了。」

一九六四年初春,住在這個生產隊的大隊黨支部副書記尹揚清和生產隊長李待欽,想到自己隊的孩子離學校遠,長期不能念書,心情很沉重。他們提出了生產隊自辦小學的建議。貧下中農回憶舊社會自己沒有文化吃的苦,想到社會主義革命的需要,熱烈贊成。大家說:「小孩到大隊小學讀書有困難,我們就自己動手辦學校!」公社黨委和大隊黨支部,積極支持一隊貧下中農的主張。老貧農李植萬擠出一間住房做教室,貧農李植成等找來一塊舊木板當黑板,還送來兩張飯桌代替課桌,學生自帶凳子。就這樣,自力更生,因陋就簡,把一所學校在貧下中農的家門口建立起來,學齡兒童全部入學。

事實說明:貧下中農中蘊藏着極大的辦學積極性。把學校辦到自己的家門口,是廣大群眾的迫切要求。

從實際出發 靈活機動辦學

[編輯]

毛主席教導說:「改革舊的教育制度,改革舊的教學方針和方法,是這場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一個極其重要的任務。」幾年來,松村一隊貧下中農遵循這一指示,勇於實踐,大膽革新,從當地客觀實際出發,靈活機動辦學。

他們破了「名額不滿不開班」、「年齡超過不招收」的舊規矩,有適合入學的兒童就招生,有幾人招幾人,不受名額和年齡的限制,兒童們都能及時入學。 他們允許學生帶弟妹上學,解決了一些學生因家務拖累,不能上學讀書的困難。

他們根據現有教師的條件,只設一、二、三年級,並實行複式教學。學生在隊辦小學學完三年級課程後,年齡大些,可以爬山跑路的,就轉入大隊小學繼續讀四、五年級。這樣,既使學齡兒童適時上學,又保證了教學質量。

他們大破舊學校的「三脫離」,堅持用無產階級政治統帥教學,從當地三大革命運動的需要出發,增添教學內容,學用結合,學以致用,互教互學。學校除開設政治、語文、算術、軍體、革命文藝等課程外,還經常請政治思想好的社員對學生進行思想和政治路線方面的教育。同時,建立了學農基地,積極開展學農活動。

群眾集體辦學的幾點體會

[編輯]

從松村一隊來看,生產隊辦小學,需要注意這樣幾個問題。

一、必須切實加強黨的領導,狠抓階級鬥爭和兩條路線鬥爭。

生產隊辦小學是一場革命。在辦學過程中,黨組織和隊委會率領貧下中農對修正主義教育路線的干擾,進行了堅決的鬥爭。開學不久,原輔導學區的個別人曾以什麼學校「不正規」,「學生來源少」,「不能保證教學質量」為理由,要停辦這所學校。黨組織和貧下中農反覆學習毛主席關於「教育要革命」的指示,進一步提高了兩條路線鬥爭覺悟,絲毫沒有動搖辦學意志。他們說:「我們按毛主席的指示辦學校,有什麼不行呢?不能光看正規不正規,要看方向對不對。」「質量高低,主要看能不能培養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不管學生來源多少,只要方向對頭,路子正,就是學生少也要辦下去。」他們堅決抵制了修正主義教育路線的干擾,使學校得到了鞏固和發展。

二、由隊委會直接管理。

松村一隊的貧下中農,為了加強對學校的管理,決定由隊委會直接領導學校。隊委會經常布置檢查教學工作,貫徹執行毛主席的教育路線、方針、政策。

三、就地選拔和培養師資。

隊辦小學教師,不能單純依賴國家分配,應當就地選拔,自己積極培養,這是普及小學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問題。這個隊推選了共青團員尹仲華擔任學校專職教師。尹仲華只有高小文化水平,又無教學經驗。貧下中農不斷鼓勵他。尹仲華勇敢地挑起了培養革命後代的重擔,刻苦備課,把不認識或不理解的字、詞,用紅筆標明,利用每周兩次到大隊小學輔導小組和公社輔導站學習的機會,虛心向其他教師請教,用同音字或同義詞在生字、生詞旁邊加以注釋,並在教學中運用。由於他堅持不懈地邊教邊學,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群眾滿意地說:「隊辦小學要辦好,首先要求教師思想好,不能光圖教師文化高。」

四、堅持勤儉辦學。

松村一隊小學始終保持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他們從實踐中深切體會到,學校辦在貧下中農家門口,一樣要堅持勤儉辦學的原則,不講排場,不擺闊氣。這不光是關係到學校能不能辦起來和能不能鞏固下去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關係到學校能不能培養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的大事。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2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8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