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

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办学积极性 松村大队第一生产队坚持办学七年的调查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办学积极性

松村大队第一生产队坚持办学七年的调查
湖南省革委会 衡东县革委会联合调查组
1972年1月17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报

贫下中农的迫切要求

[编辑]

湖南省衡东县德圳公社松村大队第一生产队,在一个山区水库旁边,全村十六户,八十一人。一九六四年创办了一所山村小学。

一九六四年前,由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办学强求“正规”、“集中”,松村大队七个生产队,只办了一所小学。第一生产队小孩上学,要翻四个高坳,过四条长冲,绕道走水库边的崎岖山路,因此,这个队的十七个学龄儿童都没有去。教师接连七次划船来动员孩子上学念书,绝大部分孩子还是没有去。一些家长难过地对教师说:“老师,你以后别这么往返辛苦了。孩子们就是开学时能到校,以后也去不了。上学太不方便了。”

一九六四年初春,住在这个生产队的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尹扬清和生产队长李待钦,想到自己队的孩子离学校远,长期不能念书,心情很沉重。他们提出了生产队自办小学的建议。贫下中农回忆旧社会自己没有文化吃的苦,想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需要,热烈赞成。大家说:“小孩到大队小学读书有困难,我们就自己动手办学校!”公社党委和大队党支部,积极支持一队贫下中农的主张。老贫农李植万挤出一间住房做教室,贫农李植成等找来一块旧木板当黑板,还送来两张饭桌代替课桌,学生自带凳子。就这样,自力更生,因陋就简,把一所学校在贫下中农的家门口建立起来,学龄儿童全部入学。

事实说明:贫下中农中蕴藏着极大的办学积极性。把学校办到自己的家门口,是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

从实际出发 灵活机动办学

[编辑]

毛主席教导说:“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改革旧的教学方针和方法,是这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几年来,松村一队贫下中农遵循这一指示,勇于实践,大胆革新,从当地客观实际出发,灵活机动办学。

他们破了“名额不满不开班”、“年龄超过不招收”的旧规矩,有适合入学的儿童就招生,有几人招几人,不受名额和年龄的限制,儿童们都能及时入学。 他们允许学生带弟妹上学,解决了一些学生因家务拖累,不能上学读书的困难。

他们根据现有教师的条件,只设一、二、三年级,并实行复式教学。学生在队办小学学完三年级课程后,年龄大些,可以爬山跑路的,就转入大队小学继续读四、五年级。这样,既使学龄儿童适时上学,又保证了教学质量。

他们大破旧学校的“三脱离”,坚持用无产阶级政治统帅教学,从当地三大革命运动的需要出发,增添教学内容,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互教互学。学校除开设政治、语文、算术、军体、革命文艺等课程外,还经常请政治思想好的社员对学生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同时,建立了学农基地,积极开展学农活动。

群众集体办学的几点体会

[编辑]

从松村一队来看,生产队办小学,需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一、必须切实加强党的领导,狠抓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

生产队办小学是一场革命。在办学过程中,党组织和队委会率领贫下中农对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干扰,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开学不久,原辅导学区的个别人曾以什么学校“不正规”,“学生来源少”,“不能保证教学质量”为理由,要停办这所学校。党组织和贫下中农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教育要革命”的指示,进一步提高了两条路线斗争觉悟,丝毫没有动摇办学意志。他们说:“我们按毛主席的指示办学校,有什么不行呢?不能光看正规不正规,要看方向对不对。”“质量高低,主要看能不能培养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不管学生来源多少,只要方向对头,路子正,就是学生少也要办下去。”他们坚决抵制了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干扰,使学校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二、由队委会直接管理。

松村一队的贫下中农,为了加强对学校的管理,决定由队委会直接领导学校。队委会经常布置检查教学工作,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

三、就地选拔和培养师资。

队办小学教师,不能单纯依赖国家分配,应当就地选拔,自己积极培养,这是普及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队推选了共青团员尹仲华担任学校专职教师。尹仲华只有高小文化水平,又无教学经验。贫下中农不断鼓励他。尹仲华勇敢地挑起了培养革命后代的重担,刻苦备课,把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用红笔标明,利用每周两次到大队小学辅导小组和公社辅导站学习的机会,虚心向其他教师请教,用同音字或同义词在生字、生词旁边加以注释,并在教学中运用。由于他坚持不懈地边教边学,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地说:“队办小学要办好,首先要求教师思想好,不能光图教师文化高。”

四、坚持勤俭办学。

松村一队小学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他们从实践中深切体会到,学校办在贫下中农家门口,一样要坚持勤俭办学的原则,不讲排场,不摆阔气。这不光是关系到学校能不能办起来和能不能巩固下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学校能不能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大事。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2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8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内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